時間:2023-09-18 17:06: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基礎的重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根據課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中醫護理學基礎的課堂授課時,首先應對其背景、研究目標和內容、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做詳細介紹,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并提高其學習興趣。其次,對中醫護理學基礎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點講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操作進行講解,讓學習更加直觀,增強感性化認識,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一些護理操作基本知識。然后,再通過實際操作,把所學知識牢牢掌握。另外,教學過程中要有所側重,避免重復講授之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把有限的教學學時用到新知識、新技能教學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授課質量。最后,教師可以向學校提出申請,根據課堂授課的實際需要,適當增加課時,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改進教學隨著學科自身的發展,醫學的知識也在不斷更新。新知識、新問題層出不窮,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夯實自己的基礎,更新自己的知識,多了解、多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真正地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作為中醫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師,應該在深入學習和研究中醫學知識的同時,系統學習護理學基礎知識和常見臨床操作技術,為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作為一名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全面。因此,在備課時,每課時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課堂開始時,要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告訴學生,使他們了解在本節課要掌握什么內容。這樣學生心中有數,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時間內可掌握更多的內容[1]。其次,豐富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手段是一名教師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師的課堂授課水平對一節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然后再對問題的難點、重點進行詳細的解答,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明確基本概念。中醫護理學基礎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課堂授課時可以結合實際病例深入淺出地做好這些基本概念的講解工作,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這些基本內容,為今后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中醫護理學基礎是一門中醫學基礎學科,是高等醫學護理學專業的必修課。其理論性強、基本概念繁多、內容抽象,初學者往往難以理解和掌握,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在教學改革中,要激發和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培養出更多合格、優秀的臨床護理人才。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突出中醫護理的特色。中醫護理學基礎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理論結合實踐,教與學并重”,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融入到學習中來。比如說在講授放血療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時候,可以事先選擇好適宜此方法的學生為演示對象,進行現場講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點講明,亦可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其次,要以中醫護理學基礎為支點,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等各學科知識,為學生打下牢固的醫學基礎知識。另外,要注重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中醫護理學基礎的特點之一就是理論抽象、枯燥,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對于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如中醫護理學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針刺、刮痧等內容,可采用多媒體視頻教學的方式,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有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中醫護理學基礎作為護理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學科,在理論聯系臨床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課程的教學改革中,要通過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的努力,來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后期的臨床各學科學習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醫院校;免疫學;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600-01
醫學免疫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之一,它的研究方向已從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和基因水平全方位地拓展,深入到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預防醫學等各專業[1],它的理論及技術對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與預防研究十分重要。但該學科知識更新快,概念繁多,內容抽象,理論復雜,是歷屆學生反應較難學的課程之一[2]。由于院校的自身特點,中醫院校的免疫學課程在課時少、內容多、難理解及進展快等問題顯的更加尤為突出。如何使中醫院校的學生更好地掌握免疫學這門功課,使學生、全面、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筆者就這幾年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加以總結,以期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說明興趣在推動人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作用。首先講好緒論,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顯的尤為重要。講課中可從充分介紹醫學免疫學的學科特點和發展歷史,介紹杰出的免疫學科學家的成就等入手,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新學科的大門,使他們對本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鼓舞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和從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以基礎免疫學知識的教學為主,應體現及增加一些與中醫相關的知識點,做到中西醫結合,比如,在免疫學中介紹正氣與免疫功能之間的關系時,將《內經》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與免疫相聯系,使學生了解到這門課與中醫之間的關系,明確學科之間的相容及交叉,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2 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
免疫學知識抽象,枯燥,教師越是講全、講透,學生越是費精神去盡力理解和記憶,結果導致教師講得越深,知識掌握反而越迷亂,教與學事倍功半[3]。因為免疫學課程涉及較多的概念和原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尤其是在講授抽象理論、復雜問題、一些難以觀察清楚的現象及不易開展的試驗等,可以用比喻、圖表、創設情景、表演及多媒體等手段將其具體化,簡明化及生動直觀化。比如:在講授抗體時,可將抗體比喻成一個人,這個人手(VL、VH)抓抗原,腰(CH2)掛補體,腳(CH3、CH4)踩細胞,通過這樣的比喻,就將抗體的結構和功能很好地聯系起來,又比如吞噬細胞的吞噬過程、免疫應答等內容,可以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通過授課學習,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后,進行問題導向的學習,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課堂上反復提問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對這些重點內容加深印象,問題也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改變單一的教師滿堂授課模式,成為互動式的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 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
醫學免疫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可以說教材里絕大部分內容都來自于實驗室里的研究結果。理論課教學適當提及實驗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這有助于學生了解一些知識的來龍去脈。而實驗課可以使學生對免疫學產生第一手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理論課一些知識點的理解,另外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研究訓練。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輔相成。但在我國的中醫院校里,由于教學重點的不同,實驗課長期以來未得到應有的重視[4],存在著重理論,輕實驗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將理論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驗并重。可以通過引進一些使用的儀器設備等來改善實驗室條件。當然,教學場所不需要完全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實驗室內,也可與其他的實驗中心、重點實驗室合作,利用他們先進的儀器和設備對學生進行教學,如流式細胞儀監測淋巴細胞亞型、免疫熒光檢測抗原抗體等,先進儀器的應用,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好奇探索心態和學習的后勁。理論和實驗相互聯系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更好的理解醫學免疫學的一些知識點。
4 培養學生的科研與創新能力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發展很快,知識更新迅速,又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在教學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及時解釋的介紹給學生,會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斷的探索與創新,能夠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活動的主體。作為教師,需要發現并鼓勵那些基礎較扎實,動手能力強,具有探索精神的同學申報課題,指導其完成科研論文或輔助教師完成相應的科研課題,以及早發現和培養科研人才[5]。同樣的,采用這樣的培養方法,我們指導的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學生參加了SRTP(大學生創新課題)項目,并榮獲第11屆全國“挑戰杯”新疆賽區優秀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醫學免疫學課程作為一門涉及生物學、醫學各個領域的前沿學科,是生物、醫學研究技術人員必備的知識。中醫院校要圍繞自身人才培養目標,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深入研究,才能全面的提高免疫教學的質量,為國家社會培養出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金伯泉.醫學免疫學(第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 邱文,王迎偉.醫學免疫學教學的經驗與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9):806-808.
[3] 聶蕾,劉永琦,蘇韞,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2009,28(5):44-45.
[4] 王文榮,任麗薇,張宇忠.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設想[J].中醫教育,2007,26(3):53-54.
[5] 韓莉,宋利瓊,朱平,等.優化免疫學實驗教學體系,培養探究與創新能力[J].陜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2):164-166.
第一作者[簡介]:
周曉濤,31歲,1981年2月,女,漢族,湖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臨床免疫學。
通訊作者[簡介]:
【關鍵詞】 PBL教學法;中醫基礎理論;教學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首次提出的,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有很大不同,它是一種強調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的。這種教學模式與醫學的學科特點非常符合,即強調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并且還要同現實問題密切相關。
1 PBL教學法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必要性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院校中醫藥各專業均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可以為學習中醫臨床各科打下堅實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是從《黃帝內經》發展而來的,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于一身,其理論深奧,范圍廣闊。而中醫基礎理論的授課對象是剛剛邁入大學的新生,他們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現代思維模式,而中醫具有其獨特的傳統的思維模式,因而學生在學習之初,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到學生普遍反映中醫的概念過于抽象,難于理解;還有的學生質疑經絡理論的真實性;還有的學生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難以參與進去,加上學習內容的深奧難懂,慢慢會失去學習興趣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組嘗試將PBL教學法引入到教學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 PBL教學法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具體情況
從2008年起,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組開始嘗試將PBL教學法引入中醫基礎理論的課堂教學之中,并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教學效果。我們將傳統教學組與PBL教學組的教學效果進行比較,發現PBL教學組的教學效果要優于傳統教學組。現將具體研究情況介紹如下:
2.1 研究對象 我校2009級針灸推拿專業(康復治療方向)1班和2班。前者作為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授課。后者作為試驗班,采用PBL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兩班學生的年齡及入學成績沒有明顯差異。
2.2 選用教材及學時 均選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類精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進行授課。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時數相同,均為72學時。試驗班安排20學時的PBL教學,52學時的傳統教學;對照班72學時均為傳統教學。
2.3 研究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法進行授課。試驗班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入PBL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2.3.1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兼顧綜合性、啟發性和趣味性,同時考慮到授課對象是一年級的新生,所以還不宜過于復雜。既可以選擇名家或醫學雜志上的典型病案,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自己設計病案,同時要貫穿綜合性論述題。如講授藏象時,為了讓學生明確中醫臟腑的名稱雖然與西醫解剖學中臟器的名稱相同,但是含義不同,設計具體問題“中醫稱脾為后天之本,缺之不可;為什么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進行脾的摘除術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每個問題后要給學生留下可以查閱資料的參考書目,且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查閱資料,尋找答案。
2.3.2 具體步驟 ①將學生隨機分組,每組10~15人;②引導各小組同學對老師所給出的病案進行討論,找出要解決的問題,并確定解決問題需要查閱的相關資料和需要了解的知識范疇;③各小組進行分別討論,每次討論前要選出主持人和記錄員,由主持人最后匯總歸納討論意見;④在各小組充分學習和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課堂討論,由各小組選出代表匯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并提出討論和研究過程中所遇見的疑難問題。本組同學可以隨時補充,其他同學可以自由提問、回答問題或者發表意見,但要注意秩序;⑤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⑥在討論的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總結的重點要放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疑點問題,同時要指出不足和下一步的修改意見。
2.3.3 教學效果與評估方法 從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實際技能的應用情況以及學習興趣的增長情況三個方面,評價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學效果。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主要通過試卷的方式進行考核;實際技能的應用情況主要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討論等表現情況進行衡量;學習興趣的增長情況則需要對學生下發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2.4 研究結果 試驗組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分為78.4,而對照組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分為71.2;從課堂表現來看,試驗組學生較對照組學習更加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調查問卷的結果也顯示,學生更喜歡PBL教學法,而且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明顯提高。以上結果顯示,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 討論
隨著高等醫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各中醫院校的招生規模近年迅速擴大。隨著招生人數的增多、招生專業的豐富,中醫教育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方劑學》是中醫藥高等教育中的一門主課,是研究治法與方劑配伍規律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謂“實踐性強”,不僅是指其源于實踐,更是指方劑是中醫醫療實踐中的主要手段,中醫在臨床中療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方劑運用的正確與否。培養學生分析、運用方劑以及臨證組方的能力,是《方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中醫人才的客觀要求。然而,由于學生專業不同、學習《方劑學》起點不同、培養目標不同,如何施教以提高《方劑學》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教無定法,貴在因材施教。而圍繞著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方劑學傳統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必須相應予以改革,筆者試略陳管見。
1 改革《方劑學》教材體系與內容
對于今天接受高等中醫教育的學生而言,大多時間是教師講、學生聽,通過學習教材而學習中醫,方劑學也不例外。這樣的教學模式,優點是能系統傳授《方劑學》理論知識,缺點是學生實踐機會少。由于所學知識不能及時付諸實踐,學生運用方劑的能力得不到培養,由此也容易動搖學習中醫的信念。因此,在《方劑學》教材的編寫上,應該盡可能地與臨床接軌,給學生多一點感性認識。
如現行的《方劑學》教材編排體系,大體上分為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暫且不論總論內容是否統領、總括各論內容,就各論介紹方劑的體例來講,就缺乏嚴密的邏輯性。按“方名組成功效主治方解”順序編排,與中醫臨床“辨證立法組方”的過程恰恰相反。這種與臨床實際脫節的編排, 不利于學生辨證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應與中醫臨床理、法、方、藥的診療過程相符合。
又如,通過分析方義,不僅要學生明白方中藥物的君臣佐使關系,更要理解其中的立法用藥思路、掌握配伍方法。然而,現行教材方解部分主要還是圍繞君臣佐使關系進行合理解釋,在用藥思路、配伍方法上體現得不夠突出。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方劑、學以致用,以上兩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體現。
再如,有的教材雖編入了“現代運用”部分,但簡單地列舉一些現代病名是不夠的,學生對其運用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現代運用”部分最好附有臨床驗案和現代研究運用的新成果。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臨證綜合思維、處方用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提升綜合素質,堅定專業思想。
總之,編寫《方劑學》教材要有新方法、新突破、新思維,使教材在教與學方面具有科學性、指導性與開拓性;改進《方劑學》教材既要教人以漁,又要授人以魚,起到不斷更新、與時俱進、以書育人的目的。
2 根據不同專業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
目前,在中醫高校中學習《方劑學》這門課程的不僅是中醫專業,許多與中醫相關的專業,如骨傷、針灸推拿、中藥學、醫學美容、護理學、醫療保險、醫學心理等專業也都開設了《方劑學》課程。不同專業學生的中醫功底以及對中醫藥學的學習興趣不同,使得學生學習《方劑學》的狀況往往差異很大。為了提高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方劑學》的興趣和熱情,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學以致用,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專業情況,因材施教。
2.1 中醫、骨傷、針灸推拿專業
這類專業的學生一般都有扎實的中醫基礎,教學要求應以掌握方劑基本知識為前提、培養臨證處方能力為重點。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講授內容最好不要按部就班地重復書本,應圍繞教材講重點、難點,再根據每首方劑的特點,講述方劑的歷史背景、現代運用、研究現狀,并進行一些驗案分析,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情況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橫向或縱向的聯系比較、綜合歸納等。總之,教師在合理安排課時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從廣度和深度上要有所拓展。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講授法與互動法相結合,或提出一些問題來討論,或學生自己查些資料,來講解某些方劑,也可以在分析驗案時先讓學生去思考,試圖辨證、立法及用藥等,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產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從而有效地調動思維活動,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推動學習積極性;而開展實驗、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也都可以增加學習興趣。
2.2 與中醫密切相關的專業
如中藥學、醫學美容、護理學等專業的學生有一定的中醫基礎,而且學習中醫的興趣也較為濃厚,但其基本功較差。因此,教學要求上應以掌握方劑基本知識為重點,以方劑解析能力訓練為主,培養其簡單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內容上,需要按部就班地講解,主治、病機、立法、方解及配伍、使用指征等都需要細致地講解,待學生熟悉方劑教學基本模式后,這些基礎知識就交給學生自己學習,以后的內容就可以講活了。課堂實踐應 以處方分析為主,引導學生熟悉中醫遣藥組方思維模式,能夠正確地分析古方的功用及主治,以適應日后臨床實踐及新藥研發的需要。在方法上,以講授法為主,參以互動法。緊密圍繞重點,一切以講清教材內容為目的,講課要有啟發性,誘導他們發現問題,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將來自己獨立工作奠定基礎。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治療原發性帕金森病療效及其與患者腦脊液中單胺類神經遞質的關系。方法:用毫針針刺內關等穴位治療原發性帕金森病。以《改良Webster癥狀評分表》評定療效,用高效液相色譜―――電化學檢測法檢測腦脊液中單胺類神經遞質的變化情況。結果: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1%,治療對中樞單胺類神經遞質有影響,療效變化與遞質變化未見有顯著意義的相關。結論:針刺有一定的療效,能引起中樞單胺類神經遞質DA,NA的變化,療效與遞質變化的確切關系尚待進一步研究。
[主題詞]帕金森病/針灸療法;血清素/腦脊髓液;去甲腎上腺素/腦脊髓液;多巴胺/腦脊髓液
ClinicalObservationonRegulativeActionofAcupunctureonMonoamineNeurotransmitters
inCerebrospinalFluidinthePatientofParkinsonDiseaseXuBin1,MaCheng1,ChenGuozhi2
Jiangsu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Nanjing210029,
China;2.NanjingBrainHospital)[Abstract]PurposeToobservetherelationofthe
TherapeuticeffectofacupuncturefortreatmentofprimaryParkinsondiseasewithmono
amineneurotransmittersofcerebrospinalfluid(CSF)inthepatientofParkinsondi
sease.MethodsAcupunctureatNeiguan(PC6)andotheracupointswasusedtotreatprima
ryparkinsondisease,andImprovedWebsterRatingTableofSymptomswasadoptedforas
sessmentoftherapeuticeffects,and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electroc
hemicaldetector(HPLCEC)methodwasusedfordeterminationofmonoamineneurotransmit
tersinCSF.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71%,andacupuncturehadaneffectonmonoam
ineneurotransmitters,butthetherapeuticeffectwasnotcorrelatedwiththechangeof
theneurotransmitters.ConclusionAcupuncturehasacertaintherapeuticeffectandin
duceschangesofDAandNA,butthepreciserelationofthetherapeuticeffectwithchangeso
fmonoamineneurotransmittersremainstobestudiedfurther.
[Keywords]ParkinsonDisease/acupther;Serotonin/csf;Norepinephrine/esf;Dopamine/csf
原發性帕金森病是一種以大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變性為主要病理基礎,病因尚未明確的錐體外系疾病,臨床上以對癥治療為主。目前針灸在本病的臨床治療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針灸臨床治療與中樞神經遞質關系的研究方面尚未見相關報道。1997年9月~1998年12月,筆者對針刺的臨床療效及其與患者腦脊液中單胺類神經遞質的關系作了初步研究。
1臨床資料
本研究臨床病例來自南京腦科醫院神經科住院病人,參照1984年10月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的診斷及鑒別診斷》[1]選擇原發性帕金森病作為研究對象,兩組病例均為發病時診為原發性帕金森病,經長期服藥后,藥效不顯,甚至無效而副作用明顯,進入神經外科等待手術治療的病人,所以本研究的觀察對象是已停止藥物治療的原發性帕金森病。共收集觀察31例,按就診順序2∶1比例隨機分為針刺組21例,對照組10例,兩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病程)的差別見表1。
2治療方法
2.1針刺組取穴:陽陵泉、足三里、內關、太沖、百會。針具:30號1~2寸不銹鋼針灸針(蘇州華佗針灸器械廠GB2024-87)。針法:依穴位及患者體型情況,針入0.5~1.0寸,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半小時,其間每10分鐘行提插捻轉手法1分鐘。療程:每日1次,15天結束治療。
2.2對照組停服一切帕金森病的治療藥物(病人入院前3周已停服治療性藥物),不作針灸治療。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臨床上以《改良Webster癥狀評分表》作為病情及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定指標,1~10分為輕度,11~20分為中度,21~30分為重度。以進步率(%)作為療效標準:大于75%為特別顯效,51%~75%為顯效,26%~50%為有效,小于25%為無效。同時治療前后抽取患者腦脊液(CSF),采用高效液相色譜―――電化學檢測法[2]觀察單胺類神經遞質的變化情況。統計方法:t檢驗。
3.2結果針刺的療效為:有效15例(71%),無效6例(29%),總有效率為71%。針刺組治療前后積分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針刺使CSF中多巴胺(DA)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升高有極顯著意義(P
針刺療效(進步率)與DA,NA(治療后與治療前的值的比率)的相關分析表明(見表4),療效與NA,DA變化的相關性沒有顯著性意義。
4討論
近年來,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及帕金森病發病率的升高,中醫對帕金森病的研究漸趨深入,1991年在第3屆全國中醫學會老年腦病學術研討會上通過了《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的試行草案[3]。隨著臨床資料的積累,中醫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進展,張氏認為本病“總屬本虛標實,發病之初,病變輕淺,以內風、痰瘀、火熱標實為主,而病變遷延,則可致虛實夾雜,終則病久及腎,以致肝腎不足,津血虧虛”[4];馬氏認為“風氣內動是病機關鍵,老年發病是潛在病因,腎虛是本病的基礎,而發病部位在腦”[5]。在治療方法上中藥治療、 針灸治療均受到一定的重視,還派生出中西藥物結合、針加中藥或西藥等治療方法[4]。在治療原則上,根據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法則,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治療,如益氣養血平肝熄風法、育陰熄風填精補髓法、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法等等[4]。由于對帕金森病的以上認識,中醫在臨床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其中針灸治療的有效率在78.8%~95%之間[5]。本研究以陽陵泉、足三里、內關、太沖、百會為主穴,足三里為多血多氣的胃經合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選用足三里可以起到補益氣血、固本培元的作用;陽陵泉是膽經的合穴又為筋會,具有舒筋活絡、解痙除顫的作用;太沖為肝之原穴與內關相配,為熄內風之要穴;百會為諸陽之會,具有寧神定志、熄風止痙的作用。諸穴相合起到標本兼治、補益氣血、解痙除顫之效。
自20世紀60年現中樞多巴胺能神經元的缺失是原發性帕金森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以來,大多數研究者已接收了腦內多巴胺缺乏是引起原發性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的觀點。因此,補充腦內的多巴胺被認為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筆者的研究提示,針刺確能顯著地提高患者中樞多巴胺的水平,所以針刺治療本病的有效性是有客觀基礎的。目前還不能肯定,多巴胺的缺陷是否是本病僅有的缺陷,它是 否是帕金森病所有表現的基礎,實際上,其它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γ-氨基丁酸,也可能原發性或繼發性地改變。本研究提示,針刺不僅僅只對DA有影響,而且對NA亦有影響,表明針刺對本病的中樞神經遞質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針刺是一種以機體自身狀態為基礎的治療方法,它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針對性可能不及相關藥物,但其特有的整體調節作用,使其治療效應具有了與藥物不同的效果,它對NA的調節作用正體現了針刺的這一特性。本研究中,療效與遞質變化的相關性未見有顯著性意義可能是由于以下的兩個原因:一是評定療效的量表不是基于病理基礎的;二是本研究由于條件所限,觀察的樣本數及治療的療程都還不夠充分。
5結論
針刺對原發性帕金森病有一定的療效,并能引起中樞單胺類神經遞質DA,NA的變化,但療效與遞質變化的確切關系尚待進一步研究。
6參考文獻
1王新德.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華神經與精神病雜志,1985;18(4):256
2張均田.現代藥理實驗方法.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611
3隆呈祥整理.中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15(4):39
4張云嶺,呂家坤.中醫治療震顫進展.中醫雜志,1995;36(2):113
論文摘要:《中藥學》分段教學是指將《中藥學》的基拙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拙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拙理論與中藥學基拙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拙課《溫病學》、《傷寒論》、《金魔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與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中醫藥學術要在21世紀獲得重大進展離不開一批完整掌握中醫藥理論精髓,且具備現代科學知識、技能的中醫藥人才,而這種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中藥學》是中醫藥教育的重要課程,培養21世紀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教學和教材的改革是關鍵,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將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際銜接,也有利于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有利于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各科應用的研究和發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學模式適用對象是中醫醫療專業、中西醫結合醫療專業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生。
一、《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第一版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至今,《中藥學》的教學基本上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后開始,學生尚未接觸到中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學科的學習,對中藥的臨床應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對《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和臨床各科中的病名及術語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療奔豚氣、半夏治療心下痞、葛根治療項背強幾幾、燕白、瓜簍治療胸痹、柴胡治療少陽病、黃荃治療濕溫病等,因而學生對掌握各味中藥的適應癥有較大困難,影響《中藥學》教學的質量。而對研究生或大學后的繼續教育,目前的《中藥學》教材和教學模式又不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
二、《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意義
尋求《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藥教學和教材改變的成功范例:現行的《中藥學》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課堂滿堂罐的教學模式,不管學生是否理解,而且從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情況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要間隔一、二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中藥學》分段教學就是指將《中藥學》的基礎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礎理論與中藥學基礎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礎課《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兩者結合起來學習,還可減少知識的遺忘,節省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
培養高質量適合現代中醫藥發展的中醫藥人才,適應醫藥衛生改革的要求:現行《中藥學》教學模式由于其與中藥學術特點、學術水平存在相悖現象,在中藥理論與臨床應用教學方面都存在不足,學生在學習《中藥學》時,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試連常用中藥的藥名、基本功效和臨床應用均忘記的現象普遍存在,更談不上在臨床上得心應手地使用中藥。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醫藥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醫藥在我國醫療衛生市場將有更大的需求,通過《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也有利于《中藥學》學科的發展研究,有利于推動中藥學術的發展。
三、《中藥學》分段教學的依據
1.《中藥學》的學科特點、發展趨勢
中藥學是以研究中藥基本理論、中藥性能與臨床應用為主的一門學科,屬中醫藥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它既是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大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既屬藥,又屬醫;既是基礎課,又具臨床性質。
《中藥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是在朝著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的趨勢發展,近年來,中藥學基礎理論研究受到重視,已經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十八反、十九畏、中藥配伍及炮制等理論進行了初步的實驗研究;中藥學基礎理論的專著如《中藥藥性論》等,已有一定數量的論文;臨床中藥學的研究與應用也迅速發展,并向專科臨床中藥學發展,專科用藥和合理用藥成為中藥學發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載權、張廷模主編的《中華臨床中藥學》、趙學敏主編的中醫藥高級叢書《中藥學》等。作為高等中醫藥教育,應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以及21世紀人才的培養需求,調整教學模式勢在必然。
2.臨床中藥學在中醫藥學科中的地位
由于臨床中藥學主要是研討中醫臨床各科所用藥物的如何應用,所以,它又具有與臨床學科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直接根于臨床。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在近幾十年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表現為:一是藥物數量的增加及新藥的不斷涌現。自漢代《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后世歷代不斷增加,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已達1892種。而《中華本草》收載的藥物達8980種,總結了中國傳統藥學的成績,集中反映20世紀中藥學科的發展水平。二是新藥的研制開發,許多按中醫藥基礎理論組方研制的,如復方丹參片、丹參滴丸等;并對一些臨床常用的老藥,發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茍用于治慢性腎炎氮質血癥、新生兒硬腫癥、功能性子宮出血;天麻治腦外傷綜合征、神經衰弱;以及肉從蓉可治氟骨癥、仙鶴草治腫瘤、白及治肺結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還有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藥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參酮、魚腥草素、靛玉紅(青黛中提取)、康來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時對人參、黃蔑、麻黃、附子、大黃、當歸、丹參、川芍等常用中藥進行了系統的藥理研究,揭示了傳統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補虛、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功效的若干機理。臨床中藥學研究離不開臨床學科,臨床學科的發展促進中藥學科的發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又為臨床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已經為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四、《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模式探討
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試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實現21世紀中藥學的教學模式新突破。
1.內容
基礎方藥學和臨床方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方法研究、教學大綱的研究、教材編寫的研究、教學課件、多媒體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獻研究法:收集編寫資料。
(2)調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現行中藥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廣泛的調研。
(3)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實驗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
3.特色
從中藥學的學科特點探討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模式,尋找教學研究的突破口,該教學研究實用性強,有運用和推廣價值。并結合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模式,從學科特點探討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相適應,有較強的創新性。
4.教學模式探討
(1)基礎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基礎中藥學是指中藥學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體內容包括總論部分的中藥的形成和中藥學的發展、中藥的名稱和分類、中藥的產地、采集和儲存、中藥的炮制、中藥的作用、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等,重點是在中藥的藥性理論;各論部分包括概說部分(各章節的定義、性能特點、功效、適應證,分類、使用注意等;單味藥物的性味、歸經、性能特點、基本功效、主治病證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藥物植物、飲片的基本知識與識別。
中藥的應用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的,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要學好臨床中藥學,必須有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而要教好《中藥學》這門課,更要求教師能熟練地掌握和應用中醫基礎理論。要在《中藥學》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將基本理論加以融匯貫通,有目的地將之有機結合起來。
以完善發展為重點,進一步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部門合作機制,強化區精神衛生工作聯席會議協調管理職能。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服務站—綜合性醫院—精神衛生專科醫院的一體化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室建設,探索“點—線—面”結合的心理健康服務組織體系。加強社區精神康復機構內涵建設,爭創市級日間康復機構示范點。提高老年人、職場人群等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和精神病人的社區康復質量。加強職業病防治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職業衛生服務體系,優化職業衛生服務資源,健全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質量控制體系,加強重點職業病研究,建立重點職業病監測、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健康。進一步加強獻血服務管理。加強無償獻血的動員和招募力度。加大現場獻血的宣傳力度,提升市民單次獻血400毫升的意愿和比例,促進公民獻血模式的轉變。加強血液質量和安全管理,提高采供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促進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深化“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區建設,大力推進中醫康復、慢性病防治、中醫健康教育。加強中醫藥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和重點傳染病防控。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推進中醫適宜技術應用,發揮“治未病”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作用,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服務需求。
以科學高效為目標,切實提升公共衛生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強化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繼續將本區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低水平。完善本區病原微生物監測和檢測體系,建立以醫療機構為基礎的傳染病癥狀—疾病—病原體主動監測網絡,提高病原微生物監測和檢測能力。加強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實驗室檢測能力、監測網絡和診治能力建設。進一步規范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監測、報告、調查診斷和鑒定工作。加強衛生監督預警和干預。重點圍繞醫源性感染控制、衛生服務質量、飲用水衛生等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加強衛生監督預警。加強醫療機構重點部門、重要環節的醫源性感染規范化管理。強化衛生服務質量監控,構建醫療執業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和完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控體系,全面掌握本區生活飲用水現狀和變化趨勢,及時發現各類風險隱患,加強重點環節監管,保障居民飲水安全。健全衛生應急保障機制。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區—社區—團隊”三級應急體系,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溝通和聯防聯控機制,切實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和防控應對能力。加強應急隊伍、應急專家庫和技術儲備能力建設,強化實戰演練和技術培訓,實現突發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救治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傳染病疫情控制和救治能力。開展衛生應急培訓和演練,提高市民防災、自救、互救能力。加強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治療和管理,提高精神衛生應急處置能力,維護社會穩定。建設不同層次的學科和人才隊伍。加強薄弱和重要領域公共衛生學科和人才培養,重點培養公共衛生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隊伍,制定公共衛生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計劃,評選2-3名公共衛生學科帶頭人,5-7名公共衛生優秀青年人才。每年設立3-5項區衛生系統公共衛生重點招標研究與建設項目,鼓勵學科帶頭人領銜負責項目建設,鼓勵公共衛生優秀青年人才參與項目研究,打造一支具有較高水準的公共衛生工作隊伍。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全科醫學等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衛生人才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