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2: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護理的基本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4-0-01
在循證護理應用中醫臨床護理實踐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本身的素質十分重要,既要具備循證護理實踐的基本素質,還要有良好的中醫藥專業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因此,研究在臨床推廣循證實踐,護理人員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非常必要,本課題通過對中醫臨床護理人員循證實踐基本素質的構成分析,從認知、態度、技能三個方面提出中醫臨床護理人員循證實踐素質的基本架構,可以為護理人員循證能力的培養和循證護理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目的:一是要對醫院臨床護理人員循證護理知曉狀況、基本技能、存在問題、影響因素進行了解和掌握;二是結合循證護理的理論要求,提出加強中醫院臨床護理人員循證實踐基本素質的對策和辦法;三是為將來進一步在中醫臨床護理實踐中推廣循證護理的培訓和繼續教育提供依據和指導;四是為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學生開展循證護理教育,提高護理專業學生循證實踐素質提供參考和建議。
方法:采用專家咨詢法確定中醫臨床護理人員循證實踐基本素質的構成要素,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對循證護理實踐基本素質的現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中醫院臨床護理人員循證實踐基本素質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循證態度、循證認知和循證技能3個要素。中醫臨床護理人員循證實踐基本素質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大多數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的知識了解甚少;二是多數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興趣和愿望,但付諸行動的比較少或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三是循證技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1)通過學校的培養教育提升學生的循證素質。轉變教育觀念,調整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對在校學生的培養教育,不斷提高護理專業在校學生的循證護理認知水平;二是要全面理解和掌握中醫傳統護理與循證護理的區別和聯系,通過強化中醫理論在護理臨床中的應用,促進中醫辯證施護理論與循證護理理論的融合和發展,發揮中醫特色和優勢,揚長避短,使中西護理相互促進與提高;三是要注重臨床培訓,強化經常性培養,不斷提高在職護士的循證素質。結論:臨床護理人員循證實踐基本素質的構成要素包括循證態度、循證認知和循證技能三大部分。
關鍵詞:中醫護理;人才培養;發展趨勢
一、我國現代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進展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以培養具有現代護理科研知識及護理管理為最終目的[1],專業護理人才的培養已成為護理教育關注的熱點。沈寧等[2]研究表明,護理人員應具備的能力是臨床護理、護理研究、護理教育能力。李小妹等[3]根據我國以生物醫學模式為主的臨床疾病護理人員培養目標,提出了應通過增加我國護理人員的科研和教學職能的方式來提升護理人員的整體水平。因此,我國護理人員的培養應以能提供整體護理、健康教育咨詢、科研和教學工作的人才,形成新時期下中醫護理轉型的開拓型力量。徐燕等[1]提出,護理人員教育為具有護理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夠從事預防保健、臨床和康復護理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李英等[4]提出,護理人員教育應成為醫院及周邊服務社區護理工作的中堅力量和后備軍。
二、貴州省中醫護理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是發展貴州省中醫護理事業的先決條件,只有培養出高素質、高經驗的創新型人才,才是貴州省中醫護理事業發展壯大的關鍵[5]。當前由于貴州省中醫護理人才培養理念起步較晚,處在早期發展階段,中醫護理人才培養的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培養目標還不夠明確
由于中醫護理學科內涵模糊,貴州省還未完全形成獨立、完善的學科理論體系,因此很難清楚的劃分中醫護理人才培養的階段性目標,未能清晰明確的在中醫護理人才培養中突顯中醫醫護的特點,大多數的中醫護理人才不能講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到實踐工作中去,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貴州省中醫護理人才培養工作諸多方面不能展現處中醫護理區別于西醫的特色與長處。
(二)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由于貴州省的護理教育起步較其他發達地區晚一些,因此貴州省在護理教育領域基本上沒有形成獨立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及護士在職教育、繼續教育等方面,都直接借鑒或模仿西醫護理教育體系。經調查發現,貴州省的護理教育主要存在著課程設置偏向于西化,且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等現象,致使中醫護理本科教育體系西化傾向嚴重。
(三)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不突出
目前,貴州省現行的中醫護理規范教學中沒有能突出中醫護理的專業特色,而只是簡單的將中醫培養體系簡單的壓縮成為中醫護理的標準,中醫護理學理論體系過于簡單,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和應用價值,沒有一套完整的闡述中醫護理知識的專業體系。此外,課程設置較為重復,未能將中西醫護理知識進行有效整合,這不僅加重了中醫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還導致了護理專業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組織針對性不強,不能體現中醫護理專業的專業特色。
三、貴州省中醫護理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
(一)應以體現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為發展趨勢
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注重以人為本,立足學生的職業特性和個人的全面發展,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以中醫護理為特色,保證知識層次規格,培養基礎知識寬、專業能力強、人文素養深、職業水平高的多元復合型人才,根據“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按照人才規格滿足社會的需要,組織滿足學生就業的教學培訓,使實用性與適應性并重,構建中醫護理人才培養模型[6]。
(二)應以中醫傳承與護理技能培育為發展趨勢
貴州省應在臨床護理培養中圍繞中醫護理操作技術,結合當代先進西醫診療護理技術,以“學習、思考、塑身、實踐”為重點,將我國的傳統中醫學理論以及中醫護理理論通過深入的實踐活動得到系統、全面的整理,開發出具有以貴州省為代表性的中醫護理理論體系,并在教學的過程中滿足學生學以致用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培養,開拓實踐視野,讓學生在學習中醫護理的過程中驗證中醫護理的專業獨特性,傳承中醫護理的特色,以講帶干,在豐富學生中醫護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其主觀興趣意識,從而推動貴州省中醫傳承和護理技能培育的步伐。
(三)應以教學內容與執業能力融合為發展趨勢
專業基礎和理論技術體系的構建需要尊崇“強化知識、突出實踐”的基本原則。因此,在滿足就業崗位的基礎上,對中醫護理人員實踐能力的考核將成為下一步貴州省中醫護理醫師考核的發展趨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強化教師對學員的培訓引領作用,在日常的專業知識學習中加入實踐目標的考核機制,通過實踐鍛煉,進一步規范中醫護理的操作流程,使實踐能力培養常態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穿插、設計相應的實踐內容,并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作為重點教學內容,開展一系列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探索實施“雙證書”制度。
參考文獻
[1] 徐燕,張廣秀.護理本科生臨床實習的培訓目標及實施.護士進修雜志,1997;12(10):15-16.
[2] 沈寧,顧詢.我國本科護理教育培養目標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1998;33(12):683-686.
[3] 李小妹,顧煒.優化本科護理課程結構的策略與方法.中華護理雜志,2003,38(2):118-121.
[4] 李英,萬宏偉.改革護理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建立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護士進修雜志,2004;19(3):237-238.
[5] 范宇瑩,趙士斌,郭盈.護理本科生就業滿意度現狀調查.護理研究,2010;24(5):1151一1153.
關鍵詞:情志護理的特點 重要性 要點
中醫情志護理理念在整體護理中的臨床運用,對護理工作職能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了用傳統的知識,現代的思維,對病人進行全方位的護理理念。
1情志護理的特點
1.1整體觀念 中醫認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臟腑之間、臟腑與體表組織之間既相互協調作用,又相互影響;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的心理活動無不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心理活動和生理機能勢必相互關聯。許多疾病的發生,除了生物因素外,還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護士在對病人實施情志護理過程中要全面考慮。
2.2辨證施護 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所采用的基本原則,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對病情進行研究分析,然后有針對性的施以護理的一種特殊方法。由于外界的精神刺激不同,七種情志活動性質的差異、人體性格的差異、以及情志與內臟的不同聯系,七情內傷致病的特點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情志護理要依照中醫的辨證觀,須通過觀察、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綜合分析、推理、判斷等邏輯思維去掌握患者的特點及心理狀態,因人而異、因病而異。
2情志護理對整體護理的重要性
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發展趨勢,心理護理成為現代整體護理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患者的康復離不開心理護理,而情志護理是從中醫的角度來加強心理護理。中醫護理遵循“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的原則,重視患者的情志護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使患者恢復身心健康。而以病人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的系統化整體護理觀與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對病人實施整體化護理的過程中,重視患者的情志變化,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橋梁,應用科學的護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緒狀態,以求得最佳的護理效果。這對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從而提高整體護理的質量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情志護理的要點
3.1把握整體觀念,全面護理人是具有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的統一體。護士在實際工作中,既要重視軀體因素,又要重視精神和社會因素。情志護理內容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彼此之間緊密聯系、又相互影響著。同時,護士也不能忽略醫院環境改變這一因素,而治療環境的情緒反應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整個治療進展和健康的恢復,因此,情志護理的內容非常廣泛,具有連貫性。
3.2加強辨證施護,有的放矢護士應首先從病人的行為表現來進行心理評估,并針對心理評估在臨床護理、觀察與交談中注意收集病人現有的或潛在的情志因素。護理人員要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情緒反映,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護理。
3.3靈活應用情志護理的方法祖國傳統醫學非常重視語言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尤其是醫護人員的語言對病人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靈樞。師傳》云:“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待,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所謂告之以其敗,是指向病人指出產病逝危害,使病人重視疾病認真對待之,如不及時治療,就會貽誤病情;所謂語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與醫者很好配合,告訴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醫囑服藥,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謂導之以其所便,則指告訴病人如何進行治療和調護的具體措施,懂得自我調養的方法;至于開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極的情緒,給予一定承諾、保證,以減輕病人心理上的壓力。
關鍵詞:外科;門診;慢性傷口;延續性;中醫護理干預;滿意度
外科門診中存在有創傷口的患者人數相對較多,且傷口的種類表現較為多樣化,慢性傷口的愈合時間往往較長,這不僅僅會使患者本人及其家屬所承受的經濟負擔和身心負擔程度加重,同樣會使其生活、學習、工作受到較大的影響[1-2]。本文分析外科門診慢性傷口患者接受延續性中醫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匯報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外科門診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間接受治療的存在慢性傷口的患者50例,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分成對照組(25例)和觀察組(25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9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1.6±5.8)歲;傷口出現時間1~13d,平均時間(5.2±0.6)d;觀察組中男18例,女7例;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41.5±5.9)歲;傷口出現時間1~12d,平均時間(5.4±0.5)d。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外科門診護理;觀察組實施延續性中醫護理干預,主要措施包括:(1)創面腐肉沒有脫落,且創面位置在肢體部位的患者,在臥床休息的時候,需要將患肢適當地抬高30°左右,對肢體的血液回流過程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創面的腐肉量相對較多,并且難以進行清創處理的患者,可以外敷具有提膿祛腐功效的藥物,從而達到生肌、解毒、祛腐、止痛的目的。滲出量相對較多的患者可以采用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收斂功效的中藥煎液對患處進行濕敷,以黃連、馬齒莧、土槿皮在臨床上最為常用,瘡周皮膚要時刻保持清潔干燥狀態,敷料滲出量相對較多的患者要及時進行更換。(2)創面新肌不生者,可以采用黃油紗進行外敷,其主要方劑組成包括黃芩、黃連、地榆等三種藥物,能夠達到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治療效果。新生肉芽及上皮的生長速度較為緩慢的患者,可以采用具有補虛活血、通絡生肌作用的中藥煎劑進行濕敷,以黃芪水煎液在臨床上最為常用。新肌不生或難生的患者可以對創面實施艾灸,1次/d。如瘡面沒有任何滲出,肉芽組織的生長狀態良好,換藥的間隔時間可以適當地延長,換藥過程中的操作動作需要保證輕柔,避免對創面用力進行擦拭,防止對新生的組織造成損傷。(3)傷口周圍癢痛者要首先進行積極的宣教,傷口周圍保持整潔、干燥狀態,避免對其進行摩擦;囑咐患者戒煙酒,穿著合適的鞋襪和棉質衣服,注意保暖,不穿著化纖毛織品;局部皮膚不能用熱水清洗,避免對皮膚進行抓、擦拭;出現局部瘙癢癥狀的患者,外涂復方黃水,其主要藥物成分為黃連,可以達到清涼解毒、消炎止癢的治療效果,或采用山茶油對局部進行外涂,從而使皮膚的濕潤性增加,減輕瘙癢程度;適當進行穴位按摩,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需要,選擇中脘、足三里、內關、合谷、曲池等穴位進行。(4)飲食指導:實施辨證施膳,濕熱毒蘊者以甘寒、甘平食物為主,建議食用綠豆、芹菜、土豆、馬齒莧等;濕熱瘀阻證者,建議食用馬齒莧、綠豆湯,以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氣虛血瘀證者,宜食用高營養、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以瘦肉、山楂、大棗、蓮子、新鮮蔬菜水果等最為理想,可以使機體的抵抗力顯著增強。(5)情志:應用中醫情志移情法、相勝法、放松法對患者的情志進行針對性的調節,通過與患者進行聊天,鼓勵其在日常生活中種花、做家務,從而轉移情志;按“思勝恐、喜勝優”的基本原則幫助患者對疾病進行正確的認識,鼓勵其通過聽音樂、看喜劇片的方式轉移注意力;讓患者根據事先已經錄制好的放松口令進行放松練習,對情緒進行調節,使睡眠質量得以改善。
1.3觀察指標
(1)并發癥情況;(2)對外科門診護理滿意度;(3)治療總時間。
1.4滿意度評價標準
以不記名打分的方式,采用我院自制的滿分為100分的調查問卷,在出院當天進行調查,按照以下標準進行,不滿意:<60分,基本滿意:<80分且≥60分,滿意:≥80分[3]。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僅出現1例(4.0%)并發癥,少于對照組的5例(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外科門診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治療總時間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總時間分別為(9.61±1.25)d和(6.02±0.73)d,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 護理;全身麻醉;躁動
[中圖分類號] R2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9(b)-015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on emergency agitation in general anesthesia operation patient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March 2016,in our hospital 200 patients fo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operation group and TCM nursing group, and the TCM nursing group was added addi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operation.We observe and record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xiety test scores, the degree of awakening and agitation scale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nd the agitation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ag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TCM nursing group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xiety test scores(64.6 ± 5.6)point、(57.4 ± 4.8)point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89.1 ± 5.1)point、(81.9 ± 3.5)point,and the awakening period of adaptability increased(59%93%),emergence agitation decreased(41%7%),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e decreased(153)and restlessness rates de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effectively . Conclusion TCM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vented the agitation in emergency of general anesthesia operation,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erioperative period.
[Key words] Nursing; General anesthesia; Agitation
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患者對于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護理工作者也將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全麻恢復期躁動是全麻手術患者進入麻醉恢復期護理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表現為興奮、躁動和定向障礙并存,不按指令行動,發生程度不同的不自主運動,嚴重時可造成患者自身的意外傷害等不良后果[1]。中醫護理操因其便捷、有效的特點在圍手術期護理上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將中醫護理應用于預防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為服務患者,提高圍手術期護理質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該研究以2015年1月―2016年3月200例在該院進行全身麻醉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手術病人在圍手術期所經常產生出現的護理問題,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將中醫情志護理、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等護理技術運用于圍手術期護理,通過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有效的降低了全身麻醉病人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人來源于方便選取在該院接受全身麻醉手術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96例,年齡區間21~77歲。所有患者ASA分級范圍為Ⅰ~Ⅲ級,其中包括靜脈麻醉31例,靜吸復合氣管內插管麻醉169例,婦科腔鏡手術90例,胃腸道手術44例,食管癌切除術20例,泌尿系統腔鏡手術20例,膽道腔鏡手術15例,肛腸科手術11例。所有患者術前神志清醒,無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史,無情感創傷史。隨機將其分為常規護理組(A組)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齡區間24~75歲;和中醫護理組(B組)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區間21~77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施方法
A組實施圍手術期常規護理,B組在A組的護理基礎上添加中醫護理操作。中醫護理操理作:①情志護理:對患者的情緒進行評估,根據此采取相應的措施;②穴位按摩:采用自我按摩或護士輔助按摩的方法,通過按摩不同的穴位來預防術前焦慮、緊張性高血壓等疾病;③耳穴埋豆:根據患者的情況,選用不同的配穴,將王不留行貼在穴位處;④圍手術期疼痛的護理:采用心理、香薰、音樂、針灸、按摩等多種方法。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測評表[2]評定①記錄兩組術前、術后24 h焦慮評分及術后蘇醒時間、拔管時間、鎮痛劑使用率。采用焦慮測評表評定患者術前、術后24 h是否出現焦慮及其嚴重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術后疼痛程度評分,評分>7分者給予藥物鎮痛。②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期操作配合程度及蘇醒期躁動發生率。蘇醒期操作配合評級,評分標準:1級:平靜睡眠;2級:清醒,平靜;3級:易怒,易激動;4級:難以安慰,無法控制的呼喊;5級:無法安靜,迷惑,譫妄[3]。1、2級為配合,3、4、5級為躁動。
1.4 統計方法
采用 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可信區間95%,校驗水準為0.05,以P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前后焦慮測評分值及術后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比較
B組術前、術后24 h的焦慮測評分值均低于A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麻醉蘇醒期操作配合、躁動及術后使用鎮痛劑情況比較
B組蘇醒期躁動7例,術后使用鎮痛劑3例,顯著低于A組的41例、15例,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蘇醒期躁動評分比較
B組蘇醒期躁動(3、4、5級)顯著低于A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臨床護理要點
3.1 中醫情志護理
3.1.1 情志治病 主要是機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和影響下,內外綜合作用的結果[4]。在中醫臨床上常見于臟燥、郁證、癲狂、不寐等。如《黃帝內經》篇中說“喜怒不節則傷臟”。所以,當刺激超越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則會引起疾病的發生。如“喜”本是一種良性的情緒變化,然而“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可見,患者缺失的情志護理會促進患者的病情向壞的方向轉變。而正確、有效、動態的情志護理的管理能使人體的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從而有益于健康的恢復。因此,情志護理在圍手術期護理中具有重要意義。機體臟腑氣血病變,也會引起情志的異常變化。《靈樞?口問》說:“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說明大腦對情緒刺激的反應會影響臟腑功能。手術患者因處于圍手術期的不同時期,所面臨的不良情緒的干擾也是個動態的過程,作為護理人員也應區別對待,根據患者的情志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護理計劃。
3.1.2 情志護理方法 對于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情志護理,首先應對患者進行正確的評估,并相應對其進行正確的處理。如通過語言、動作使患者在不知覺中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解除心里上的壓力和負擔,實現消除疾病癥狀或提高某種治療方法效果的目的。在病房、手術室的環境也要保持整潔、安靜光線充足,使患者心情心情愉快和身體舒適。要關懷和體貼病人,關心病人需要,主動幫助病人解決實際困難,做好耐心解釋工作。
3.2 中醫穴位按摩
在圍手術期護理中,除應用情志護理外,根據中醫理論知識,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通過經絡穴位的按摩,放松肌肉、消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
3.2.1 穴位的選取 對于預防術前焦慮,選印堂、太陽、四神聰進行穴位按摩以達到鎮靜安眠的效果;對于預防緊張性高血壓,選百會、涌泉、三陰交行穴位按摩已達到寧心降壓的效果;對于預防抑郁的病人,選五臟俞加膈俞,即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及膈俞的穴位按摩已達到靜心安神、補腎健脾、平肝疏氣的效果。
3.2.2 實施方法 將按摩方法教給病人,指導他們進行自我按摩或護士輔助按摩。手部多用簡單的擠壓法,足部常用按壓按摩法和拇指、食指推按的方法。穴位按摩應遵循有力、柔和、均勻、持久、滲透的原則,操作時開始要輕,由輕到重,然后再逐漸減輕而結束。一般以肩帶肘,以肘帶腕,以腕帶手,由淺入深,均勻柔和,連續不斷,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深透舒適為度。
3.3 中醫耳穴埋豆
中醫認為耳廓上布滿了耳穴,它與整個人的氣機密切相關。如《靈樞?口問》中所說:“耳者,總脈之所聚也。” 在圍手術期過程中,利用耳穴埋豆壓迫穴位來達到調節臟腑功能,增強病人體制;調節病人心態;消除精神神經方面的癥狀的目的。其優點是簡單易行,易于掌握;不傷腸胃、肝脾;安全、無創、無痛、無任何毒副作用;能夠持續刺激穴位。
3.3.1 耳穴的選取 對于配用穴的選取,根據對患者的評估,采用不同的配穴。如高血壓患者配用腎穴、枕穴;失眠患者配用脾穴、肝穴耳背多夢區;胸悶患者配用交感穴、心穴、肺穴。
3.3.2 實施方法 先根據治療需要選擇穴位,再次核對后,用皮膚消毒液將穴位處皮膚消毒。將王不留行籽準確地貼于穴位處,以患者局部有刺痛感為佳。在留埋期間,巡回護士定時進行穴位按壓,進行壓迫刺激,以加強治療。
3.4 圍手術期疼痛的護理
臨床上認為全麻患者蘇醒期躁動的主要原因是疼痛。疼痛刺激可引起患者體內一些內源性遞質和活性物質的釋放從而影響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統、內分泌功能A紊亂增加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圍手術期的風險。按中醫理論,疼痛的病機主要是氣血不通或機體局部得不到滋養。疼痛的治療則以行氣止痛,通經活絡,升陽舉陷,回陽固脫為基本原則。由于術后蘇醒期對疼痛的耐受性可能與其認知程度有關,患者手術對麻醉和手術有焦慮、恐懼、心理應激反應增強,影響大腦皮質的痛閾,導致痛閾降低,增加其對疼痛的敏感度,若有心理準備其疼痛程度有所減輕[5]。所以通過科學、合理制定患者的疼痛護理計劃,減輕患者對于疼痛的不良反應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術后疼痛的病人我們采用心理療法分散患者注意力;采用香薰療法來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通過類似現代音樂療法的五音入五臟的方法來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通過針灸、推拿、刮痧、艾灸等方式消除炎癥反應,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痙攣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
4 討論
不可否認,全麻手術對病人來說是一個較大的創傷。全麻蘇醒期時病人由于意識障礙,對于不良刺激顯得較為敏感,可出現軀體的扭動、四肢亂動、頭痛、煩躁、極度興奮等應急行為,若得不到及時處理,將會危及病人安全,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由于全麻患者發生術后躁動的機制仍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物中樞性抑制作用消失后,患者意識雖已恢復,但部分物的殘余作用致使大腦皮層與上行網狀激活系統(覺醒激活系統)高級中樞的功能仍未全部復原,從而影響患者對感覺的反應和處理[6]。有研究表明,術前患者的情緒會直接影響麻醉復蘇和手術的效果,還較容易導致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生[7]。該研究對比了增加中醫護理后,患者術前和術后的焦慮評分,發現在蘇醒時間和拔管時間不變的情況下,有中醫護理的患者術前、術后的焦慮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下降,且數據有統計學意義。中醫護理,特別是情志護理對于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非常有效,也有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與該研究的結果類似[8]。在麻醉期的操作配合、躁動情況及術后使用鎮痛劑情況研究中,該研究發現在介入中醫護理后,相對對照組,患者在蘇醒期的操作配合度提高(59%93%),躁動出現率下降(41%7%),術后使用鎮痛劑的患者數目減少(153),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對所有患者的蘇醒期的躁動評分進行比較,發現兩組患者的躁動評分的構成有所不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相對對照組,中醫護理患者的躁動評分大多分布在1~2級中,少數分布在3~5級中。目前,全面的中醫護理對麻醉期躁動的影響的研究還比較少,但賴愛華[9]等學者的研究表明中醫揉按聯合穴位中醫揉按聯合穴位按摩可有效降低老年髖部手術全麻患者蘇醒期的躁動評分。這與該研究結果類似,但該研究在中醫穴位按摩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中醫情志護理、中醫耳穴埋豆等多種中醫護理方法。中醫護理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工作,它以整體觀念與辨證施護為特點,講究情志護理,重視心理護理,能彌補現在西醫護理的不足之處[10]。
該研究在圍手術期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介入了中醫護理,數據顯示相對對照組,中醫護理組的患者,在術前、術后的焦慮評分均下降,蘇醒期的操作配合度升高、躁動出現率下降,躁動評分降低,術后使用鎮痛劑的患者數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通過早期中醫護理的介入,可以在圍手術期間展開針對性的護理,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對癥處理,護理得當,避免有害刺激,可明顯減少并發癥和避免術后躁動造成的醫源性損傷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于艷,房特,佟盛艷. 全麻恢復期患者躁動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1):90-91.
[2] 魏源.多維焦慮評估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30-31.
[3] 張偉,楊惠杰. 全麻手術病人蘇醒期的躁動因素分析和護理[J]. 中國衛生產業,2014(30):111-113.
[4] 錢會南. 中醫情志病的病因病機與診治研究現狀及展望[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4):711-713.
[5] Lee A,Chui PT,Gin T.Educating patients about anesthe-sia: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media―based interventions[J].Anesth Analg,2003,96(5):1424.
[6] 段群穎. 全麻后蘇醒期躁動患者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53):251-252.
[7] 劉正楠,王斌全. 圍麻醉期的護理干預對緩解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研究[J]. 中國醫療前,2013(6):1-3.
[8] 杜存英. 中醫護理對外科手術前失眠及焦慮患者的影響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14(36):220-221.
[9] 賴愛華,常少儀,楊伯梅,等.中醫揉按及穴位按摩在全麻老年患者蘇醒期躁動的應用及效果[J]. 哈爾濱醫藥,2015(4):316-319.
【關鍵詞】整體護理;中醫特色理論;護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286-02
1 中醫學的基本特色
祖國醫學是在唯物理論和辯證法的思想指導下,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即“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1]。
1.1 整體觀念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與整體護理中把人作為一個整體的施護觀念遙相呼應。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相互調節,相互作用,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從人的神色、形態、舌苔、脈象、二便、指紋等方面,辨證疾病的表里虛實,輕重緩急[2]。同時人與自然界的統一理論表述了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方區域對人體的影響。如四季的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對正常脈象的影響而表現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在一日四時中人體的陽氣存在著生、長、收、藏的規律,因而病情出現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對人體的影響不同。根據人與自然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所提出的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成為中醫護理學上的一個重要原則。
1.2 辨證施護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按照辯證論治的原則去護理病人,稱為辯證施護,護士應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綜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才能有的放矢。如同為胃脘痛、有虛實、寒熱之列,其護理和治療也有明顯不同,如寒證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飲食藥物均宜偏熱服,可給予助陽散寒食品,忌食生冷瓜果,局部可給予熱敷、艾灸、拔火罐等;熱證患者起居要通風涼爽、飲食易清淡易消化,可給予水果、綠豆湯等清熱生津之品,應做好降溫護理,忌熱敷、艾灸、拔火罐等。因此“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觀點也是中醫護理辨證施護的具體體現。
2 整體護理的內涵及組成部分
2.1 內涵 整體護理作為一種行為指導思想或觀念,要求護士在實際護理中樹立三個整體觀念,其一:把病人作為一個整體,護理病人應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個方面考慮病人的健康問題。其二:社會的人的整體,人體是自然界一個運動的陰陽的矛盾統一體,人離不開社會環境對自身健康的影響及自身行為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現代護理要求護士不僅做到對病人的照顧,還要擴展到家庭和社區,開展社區服務,以促進全區健康;其三:人的一生的整體觀,人在一生的生、老、病、死的不同階段,其內心的需要也各不相同,護士應在人的生命的不同階段,給予需要的照顧和健康指導,達到個人健康的最佳狀態,同時要求護士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優質服務,強調護理觀念的更新;護士知識結構的改變;護士整體素質的提高;護理模式的全程化應用等[3]
2.2 組成護理框架的四個基本概念
2.2.1 人 人是身體、心理、社會、文化的統一體,人不斷地與環境交換能量、物質和信息,是一個開放系統。在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2.2.2 環境 包括內、外環境。內環境即人的生理系統,外環境即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相應地產生反應。中醫七情、六的致病機制正是內、外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2.2.3 健康 “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的疾病和虛弱,還要有完整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健康與疾病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和年齡階段這個統一體在體內不斷變化,同時五臟六腑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護士在工作中必須指導病人掌握必須的衛生保健知識,采用食療、鍛煉等手段,維持和促進健康,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使個人或人群達到最佳健康水平。
2.2.4 護理 護士通過護理程序的應用,收集資料,提供健康咨詢、衛生宣教和實際照顧,采用必須的辨證施護手段,使病人早日康復,把護理貫徹于人的生命全過程即人的生、老、病、死的每個階段。
3中醫特色理論在護理中的應用
3.1 祖國醫學在護理方面的豐富內涵 很早在治療護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未病先防論和“整體觀念,辨證施護”的人文整體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才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病安從來”的健康目的。以天人合一,身心統一,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整體觀,表述了人與自然界和人體本身的統一整體性,重視因病、因人、因地制宜的辯論施護[4]。
3.2 “三因學說”作為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的內容與指導 祖國醫學力求辨病求因:“內因為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十肢體;外因為六,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于臟腑,不內外因為飲食勞倦,跌仆金刃,以及蟲獸所傷”。護士可把收集資料分類歸納,若為七情所傷,則注意作好心理護理;若為六所致,則以保健指導為主,強調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
3.3 中醫護理操作作為護理措施解決病人的問題 祖國醫學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摸索了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氣功、穴位封閉、拔火罐等,是解決人的健康用之不盡,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頑固性呃逆可針刺內關或穴位封閉;發熱病人可針刺十宣放血;耳穴壓豆可解決睡眠狀態紊亂等。這就要求護士應熟悉人體經脈循行走向,常用腧穴,發揮中醫特色,解除病人疾苦。
3.4 運用中醫頤養進行出院指導 祖國醫學重視“三分治七分養”,中醫頤養內容極其豐富。在出院指導時,護士除了將已解決的問題給病人重申外,更重要的是對未解決和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健康指導。一年分四季,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辰其陰陽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各不相同。所以護士應指導出院病人作到因時、因季作息適宜。如讓病人做到春三月早睡早起到戶外散步,以舒緩形體做吐納運動以呼吸新鮮空氣;夏三月要晚睡早起,使自己精神之英華適應炎熱的夏日;秋三月要早臥早起,因秋季冷風清肅易致咳喘之病;冬三月要早睡晚起,以防寒邪侵襲。同時應交待病人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是疾病因時變化的規律。指導病人順應四時之變,以達到“天人合一”, 延年益壽。
4 討論
中醫基礎理論與現代護理模式的整體護理在很多方面有相互溶濡之處。護士可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系統學習,逐步達到靈活運用。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身心統一”的整體論,辨證施護。掌握人與自然環境、疾病與飲食、心理因素、環境和氣候改變的關系。把中醫的食療,“扶正祛邪”,“不治已病治未病”等預防護理觀點,貫穿于整體地觀察、治療和護理病人中,逐步在我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整體護理[5]。
參考文獻
[1]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M].第1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1993,5:110.
[2] 趙震寰.整體護理培訓教材[M].第1版.山西省衛生廳,1997.
[3] 李愛蓮.發展有中醫特色的整體護理[J].當代護士,2000,(5):21.
【關鍵詞】微信 中醫護理 教學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32-02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的年初的手機應用軟件,至2013年上半年我國的微信用戶已超過4億,可謂用戶群龐大。如何把微信作為一種信息技術應用于中職衛生學校的具體學科教學當中,目前國內研究較少。本課題研究是在中職衛生學校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把微信納進輔助教學手段,為中職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模式。
1.問題的提出
而《中醫護理》是中職護理、助產專業中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由于課時少,內容博大精深,文字表述又晦澀難懂,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困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在新興媒體面前,如何趨利避害,利用微信軟件,充分發揮其正面影響作用,讓它服務于教學,是具有現實意義并且是與時俱進的新課題。本文依托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5年課題,開展微信在中職《中醫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現報道如下。
2.資料和方法
2.1一般資料
我校2014級護理專業4個班、助產2個班的學生共401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學校分班進行教學,其中,觀察組為2014級護理1班、2班和2014級助產1班,共190人,借助微信平臺輔助教學法進行教學;2014級護理3班、4班和2014級助產2班為對照組,共211人,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前期基礎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2.2 影響因素控制
兩組的授課教師、教材、教學條件、授課計劃、學時、考核試卷、考核內容、評分標準等影響因素均相同。
2.3 觀察指標
首先,分析兩組的期末成績。其次,以自行設置調查問卷表,對觀察組190人從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臨床思維能力等共十八個方面,全面的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調查問卷實發19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100%。
2.4 統計學方法
3.結果
3.1 兩組學生期末成績的比較 見表1:
如表1所示,觀察組(2014級護理1班、2班和2014級助產1班)期末考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2014級護理3班、4班和2014級助產2班為對照組),P
3.2 觀察組調查問卷統計情況見表2:
如表2所示,觀察組每項評價指標中,明顯提高和較提高兩部分相加,均>90%,表明微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技術用于輔助教學,可提高學習效果,受到學生的歡迎。
4.討論
4.1 微信在教學中的作用
4.1.1可以共享教學資源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都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如果照本宣科則教師沒有存在的必要,“傳道授業解惑”才是老師存在的意義。微信作為新興媒體,具有強大的分享功能,教師可以借助其功能將自己授課有關的資料如在《中醫護理》的教學中,教學大綱、講稿、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料、病例資料、復習題目、課外拓展資料等上傳,供學生在課余時間下載學習。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收集的資料上傳、共享。在微信平臺上,教師可將所有教學資源按《中醫護理》的章節順序有機的整合起來。比如在講授針灸、拔罐護理內容時,可提前將相應的視頻和資料上傳,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這些內容有些初步的認識,帶動學生關注到新的知識章節中來,達到提高興趣和預習的目的。授課后又可通過教師共享的資料,很好的復習鞏固,甚至可以將自己的疑問與同學老師一起探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豐富的共享資源不但為廣大學生的共同進步提供前提和保障,而且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學生資料的積累,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醫護理》的教學效果。
4.1.2 實現教學互動,增進師生感情
隨著教育的發展,教學方式正在由滿堂灌的方式向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轉變。教學,既包括了老師的教,也包括了學生的學。沒有交互的教學是沒有生機活力的。葉瀾教授明確的點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教學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所以教學是老師與學生的一種互相交流、探討、學習的一種方式。通過互動交流,讓不同的觀點在辯論中越辯越明,從而激發師生雙方的主動性,使得教學效果得以提高[1]。同時,教師也可以把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觀點,特別是注意事項,與他人分享,這不但能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而且也可以獲取相關專業的知識,幫助教師達到一種更高的學術層次,客觀上也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所以,交互是教學的基本原則,沒有交互的教學便喪失了生機與活力,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持和創新思維的培養[2]。
現在的中職學生素質普遍不高,既沒有扎實的學習基礎,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他們對新興事物卻充滿了好奇。這給微信在教學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契機。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可以避免雙方交流產生的壓力,也不再受到授課時間的限制,可以在微信中,和學生相互加為好友。在課余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可通過語音、文字和圖片等功能,隨時向老師請教,教師也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回答[3]。在一種平等暢通的交流中,大大拓寬了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途徑,增進了師生感情。
4.2微信在教學中的優點
4.2.1課堂授課向課余時間延伸,開辟了第二課堂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所有知識點教師不能面面俱到的對學生進行講解,課堂上學生也很難對所學的知識完全消化吸收[4],特別是《中醫護理》晦澀難懂的古文,更是猶如天書一般。因此,有必要將課堂授課時間向課后延伸。而微信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它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課時的不足,有利于學生利用課后零散的時間學習專業知識,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微信參與進中職教學過程,成為一種可能,同時也讓學生放下了學業負擔的包袱,開辟出了一個有趣的第二課堂[5]。
4.2.2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職學校的學生雖然毛病頗多,但他們這種年紀對新鮮事物同樣充滿了好奇,而且接受速度更快。把微信納入教學的輔助手段,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微信平臺,學生能主動的去下載、學習、討論,從而增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將課本的重點、難點知識讓學生理解得更加透徹。而且,在微信的虛擬環境中,師生可以處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互相交流,創造出更多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降低學生的壓力和緊張感。教師從正面正確引導,不斷給予總結歸納,有助于學生將重點難點理解得更加清楚、透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4.3 微信在教學中應用的問題
首先,微信只是在教學中發揮輔助的作用,教學的主體仍然是課堂,課堂教學仍然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教師要認識到微信在教學中的使用,不可片面擴大它的影響,主次顛倒。客觀的認識、使用微信,使其最大限度的幫助教師完成教學。其次,教師要正面引導學生所交流的信息,避免負面的,消極的信息在虛擬空間傳播[6]。因此,教師要善于管理微信平臺,及時發現不好的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
總之,微信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它獨有的功能,在教學應用上具有廣闊前景。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的這些功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冠鑫,劉小鴻,韓林,等.互動式教學模式在胸心外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189-192.
[2]王承博,王艷艷.從教學起點談網絡教學的交互[J].現代教育技術,2009(11):108-110.
[3]蘆起,余加林.微信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0).
[4]張艷芬,許重潔,楊保勝,等.醫學遺傳學網絡課程的構建與實施評價[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9(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