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2: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護理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精簡;調整
為了適應中醫護理專業的現代化人才培養需要,湖南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對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新修訂,總課時從64課時調整到了48課時,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實驗課時從時調整到了12學時,因此,課堂教學內容也就相應地進行精簡和調整,教學方法也應同步改進。盧芳國等曾經從中醫院校護理專業的生源特點與專業層次上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明確課程定位、加強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護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1]李珊等從護理專業的特殊性出發調整教學內容,根據授課內容調整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學基礎和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2]
但目前缺少針對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修改后的教學大綱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本文就從這點出發,探索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案具體設計,以期對中醫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濃縮理論課教學內容,精簡知識點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經重新修訂后,總課時調整到48課時,其中實驗課增加到12課時,理論課36課時,在這相對有限的學時內,要學完本門課程的從免疫學到病原微生物學再到寄生蟲學的三大部分內容,任務量很大,因此課時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更要適當精簡,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選購、教學章節安排、每章節課時具體安排、知識點講解詳略上做好精細的規劃。
1.理論教材選購
針對中醫護理專業特點,選擇內容精簡但能基本覆蓋主要知識點的教材版本。老師只講解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即大綱中明確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和部分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知識點,剩下的大綱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并把部分自學內容納入學生年終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論教材的選購上,比如王易、袁嘉麗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12年8月第三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范虹、盧芳國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學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論教材內容既全面又較精簡,可作為選擇參考,合適的教材選購是搞好理論教學的第一步。
2.理論教學章節學時與內容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門課程的全部章節的教學學時進行整體合理的安排,哪些章節要重點講解,哪些章節要簡略,哪些章節留給學生自學,都要有完整詳細的規劃。我們考慮:免疫學部分安排12個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課,老師分四次分別選講免疫學基本概念與免疫細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和免疫應答四部分內容,免疫學應用留給學生自學并在實驗課時結合操作講解。病原生物學部分安排21學時,每次3學時,共7次課,第一次課主要講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體微生態系、正常微生物群與機會性感染、感染的影響因素、消毒與滅菌等基礎知識。第二次課主要講解細菌的形態與結構、染色鑒別方法、細菌的人工培養、細菌感染機制與臨床表現、細菌的傳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識。第三次和第四次課主要講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細菌,包括化膿性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腸道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放線菌等比較常引起人體健康危害的細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講解內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等知識,病原菌致病機制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第五次課主要講解病毒總論部分,知識點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態與結構、病毒的類型、病毒的培養、病毒感染的類型與傳播方式等。第六次課具體講解幾種常見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皰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同樣主要介紹它們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這四部分內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給學生自學。第七次簡要介紹真菌病害知識,包括真菌形態以及淺表感染真菌(幾種常見蘚類)和兩種深部感染真菌(白假絲酵母菌和新生隱球菌),其他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寄生蟲學部分安排3個課時,共1次課,老師講解寄生蟲的基本概念、流行與危害,并講解醫學蠕蟲中的似蚓蛔線蟲和日本血吸蟲,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活史與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蟲留給學生自學。
通過這樣安排,在有限的時間里,老師基本講解了本門課程的重要基礎知識,通過老師講授使學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識點,學生通過自學熟悉與了解了剩下的知識點并擴充知識面。這樣既完成了本門課程的學習,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使學生的學習充滿靈活主動性,為其他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
1.實驗教材選擇
實驗課改革后擴充為12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實驗課。實驗教材可選擇與理論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參榮、盧芳國主編的《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羅晶、關洪全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較合適。
2.實驗內容教學改革
實驗課時調整后,第一次實驗安排免疫學實驗與細菌學的革蘭染色實驗,學生主要操作免疫學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和細菌學革蘭染色實驗,老師給學生示教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巨噬細胞吞噬實驗等免疫學實驗內容。第二次實驗課,安排細菌總論實驗,學生主要操作細菌分布(人體皮膚、咽喉部、空氣中等)、細菌基礎培養基的制備、高壓滅菌鍋的操作使用和藥敏實驗,老師介紹細菌培養基組成、常用消毒滅菌方法和細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實驗內容,這些實驗相對于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院校也把它列為護理專業主要操作實驗之一[3]。第三次安排細菌各論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化膿性球菌和腸道桿菌,學生操作化膿性球菌的劃線培養、分離鑒定操作,腸道致病菌的血清學鑒定(肥達氏反應)實驗,老師講解示教化膿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學鑒定方法、腸道桿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鑒定方法等內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學實驗和真菌與寄生蟲學實驗,學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實驗,老師展示講解常見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標本、常見寄生蟲卵標本,最后學生參觀學校寄生蟲標本館觀察人體常見寄生蟲大型標本。通過實驗教學內容改革,讓學生在比較有限的時間里掌握病原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并加深了其對于理論課內容的理解,特別是培養了學生無菌操作意識、藥敏反應常識和處理最常見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識點精簡后的教學安排
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課時縮減、知識點精簡后,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生要完成本門課程免疫學基礎、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大部分內容的學習,老師只能講解課程中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內容,學生自學其余內容,這樣安排、使護理專業學生既可以了解本門課程基本知識構架,又可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又給予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自,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護理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和選擇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思路。并且從大學階段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素質的角度講,對這門課程中不常見的微生物、寄生蟲等內容,只有精簡和留給學生自學以后,才能在時間、精力和資源上保證其他專業課程以及與護理學特點有關的心理、人文等知識的學習[4],最終使培養出來的中醫護理專業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盧芳國,伍參榮,陳 燕,等.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現狀與改革思路[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08).
[2]李 珊,盧芳國.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和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嘗試[J].中醫藥導報,2009(04).
[3]謝國武.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嘗試[J].衛生職業教育,2007(05).
[4]黃愛麗.高職護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設置現狀與改革[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0(03).
1.1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匱乏
十多年來,各類中醫護理學基礎或中醫護理學教材發展迅速,通過搜索引擎及聯合書目查詢系統等方法可檢索出近60本教材,已經基本適合和滿足高職、本科等多個層次的教學需要。但由于中醫學及中醫護理學起源于中國,國外沒有相應的課程,無法像其他專業課程一樣直接引用原版教材,雙語教材編寫的難度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國內尚無該課程的雙語教材出版。
1.2中醫護理學雙語教學的需要
為了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同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養具有多方面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積極推進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或進行雙語教學的要求。近年來,高等中醫藥院校為促進中醫國際化開展了多種學科的中醫雙語教學,中醫護理學也緊跟中醫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國內一些高等中醫院校護理學院不僅開設了護理的涉外專業方向,而且也在中醫護理相關課程中設置了雙語教學,旨在培養既掌握現代護理理論與技能,又掌握中醫特色護理理論與方法,且能承擔中醫護理國際交流的人才。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雙語教學,而雙語教材是實現雙語教學的基礎,因此編寫合適的雙語教材對有效實施雙語教學至關重要。
1.3中醫護理學國際交流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當今世界范圍內中醫藥熱潮的涌動,中醫已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護理學科也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陸續有國外院校來國內中醫院校護理學院洽談并建立了長期的交流合作項目。以我學院為例,2011年以來我院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多所大學護理學院開始洽談中醫護理培訓的項目。雖然中醫護理學科的國際化交流逐漸增多,但東西方地域、文化和語言等差異還是嚴重的妨礙了中醫護理的國際交流和推廣。為了適應國內外對中醫護理人才和中醫護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要,加快中醫護理國際化進程,培養出具有對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護理人才,編制一本既適合國內護理專業所用又同時兼顧涉外專業及國際交流的雙語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的編寫思路
2.1編寫人員由多學科背景專家組成
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的編寫不僅考慮了國內中醫護理學教學的需要,也考慮了外籍學生學習需求的特點,并借鑒了國內外現有中醫英文版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一方面由國內中醫藥院校護理學、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和循證醫學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編者編寫中英文稿,以保證教材學術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并突出內容的實用性與適應性;另一方面又邀請母語是英語的外聘海外護理專家參與審譯,對國內醫學和中醫學英語專家的翻譯稿進行語言的潤色和修飾,確保英語的原味性和可讀性,盡可能做到學術水平與本土化兩方面的兼顧,以推出高質量的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
2.2編寫內容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強化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據該課程自身的特色和國內外學生的學習特點,編寫者通過多次會議商討,確定教材的編寫大綱和編寫內容。編寫內容的組織、章節設置、字數分配、知識點的強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統層次等方面,在參考國內出版的同類優秀教材及《中醫護理學基礎》雙語教材的基礎上,同時結合了編寫者多年來對本課程教學經驗,最終確定了教材的編寫框架和內容。為了切實適合國內教學和針對國外學生的短期培訓班的教學需要,本教材在內容的取舍及深廣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則:力求知識結構科學實用、整體優化、內容簡潔夠用、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和實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醫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3部分組成,具體內容涵蓋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護理學發展簡史、中醫基礎理論概述、經絡腧穴概述、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和原則、一般護理、傳統中醫護理技術、中醫自我調護以及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
2.2.1精煉“中醫基礎理論”內容
鑒于中醫基礎理論對國外學生而言,學習難度大,而國內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已學習該部分內容。因此,該部分內容的選擇以“必需、夠用”為度,僅介紹最能體現中醫理論特點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在文字的編寫上刪繁就簡,盡量減少陳述,力求精煉。
2.2.2增加“中醫自我調護”和“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內容
中醫護理學科的中醫特色主要體現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醫養生康復理念與方法和發揮中醫護理技術的“簡、便、廉、驗、效”的優勢。本教材充分體現了中醫護理未病先防、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養生、康復、保健和防治中的優勢。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醫自我調護”和“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的內容。“中醫自我調護”涉及口腔、顏面、頭發、眼睛、耳部、鼻部、頸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調護。“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精選了國內外常見、且能體現中醫護理防治優勢的8種病癥,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經等。
2.2.3加強“中醫護理常用技術”內容
中醫護理有一套不同于現代護理的獨特護理技術,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優勢。常用技術包括針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貼藥、敷藥、熱熨、中藥保留灌腸、中藥離子導入、推拿、穴位按壓、穴位注射療法等內容。在以往的對外交流中,發現國外來訪者對中醫護理技術興趣濃厚,希望有機會學習并進行實踐操作。因此,加強傳統中醫護理技術內容的編寫對推動中醫護理的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考慮到國外來訪者對中醫護理技術的認可程度及技術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包括穴位按壓、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熱熨法和熏洗法。
2.3創新版式,增加可讀性
有研究發現,學生更樂于接受配有圖示,并附文字說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鑒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圖片的特點,更注重圖文并茂,增加了插圖量、調整了教材頁面設計,使教材更加生動而直觀,增加教材的可讀性,以適應外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特點。
2.4體現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1.1為進一步掌握中醫護理知識,護理部于2006年5月組織護士長到三級中醫醫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參觀學習,學習她們的中醫護理理念、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護理文書書寫、中醫護理適宜技術操作的臨床開展等,受益匪淺。
1.22012年8月份我院分兩批次先后選派4名西醫護校畢業的護士長參加省中醫藥大學組織的中醫護理培訓班,選派一名護理骨干到上一級醫院參加為期3個月的中醫基礎理論和技術的培訓,此次學習使大家增長了見識,理清了思路,受到了啟發,為全院護理人員開展中醫護理適宜技術的培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嚴格考核,規范中醫護理技術操作
護理部組織有中醫基礎的護士長及骨干護士,對照操作流程標準逐項練習操作,達到操作標準化、規范化,然后對護士分期分批進行示范帶教,注重強調關鍵步驟、注意事項,每個護士反復練習。經過2個月的培訓,要求每個護士人人過關,考核合格率達到95%以上,中醫護理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3合理應用,促進中醫適宜技術的開展
3.1為加強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應用,護理部通過院周會、醫護協調會等進行宣傳和動員,護士長與科主任、醫生加強溝通,配合中醫適宜技術的開展工作。如果醫生不開醫囑,護士就無法開展這些技術操作。因此責任護士在工作上變被動為主動,運用護理程序在對患者充分評估的基礎上,有適應癥的患者,及時與醫生溝通,開出醫囑,遵囑實施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充分突出了中醫護理特色優勢。
3.2根據中醫護理質量評價體系的要求,科室每月將中醫護理技術的開展情況進行匯總分析,上報護理部,護理部每季度總結全院的中醫護理技術開展情況,將科室是否開展中醫護理技術及實施率納入綜合績效考核管理體系,從制度上確保中醫護理技術能有效開展。評估中醫護理技術效果和存在問題,及時完善管理和實施辦法。
3.3現在全院廣泛開展中醫護理適宜技術,2010年僅有的耳穴壓豆、中藥保留灌腸兩項共計620例,經過3年的開展,據統計2013年1~12月份我科共計開展7項,均屬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要求的8項之內,其中穴位貼敷4196例,耳穴壓豆2892例,艾條灸378例,中藥熏洗160例,拔火罐91例,涂藥6例,刮痧療法2例。
4體會
關鍵詞: 中醫護理 發展因素 臨床應用 對策
1 中醫護理發展的現狀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衛生部和教育部規定:護理教育以中專教育為主體[1]。1983年恢復本科教育,但內容淺顯,教學質量不高,效果不明顯,學生動手能力差。所以整體上講,護理人員基礎理論知識較差。中醫本科護理從1999年開始起步,而且大多是在原來中等教育基礎上發展而來,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學科理論體系、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觀念滯后,對促進中醫護理發展意識很淡薄等[2]。總之,促進中醫護理學的發展力量較弱,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都還處于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1.1 學科定位不清,缺乏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中醫護理學的理論體系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由于傳統醫學中存在醫護不分的現象,所以中醫護理學不象中醫學一樣,存在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輪廓。因此盡管醫護在職責上分了家,可中醫護理學的學科特色不顯著,定位不準確,使得中醫護理發展目標模糊,這大大影響了學科前進的腳步。由于定位不清,所以在高等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體制和培養方案上,表現出對中醫的信心缺乏:現代護理學內容占主體,中醫護理學內容不斷縮減,中醫特色在削減,甚至很快要消失。
1.2 人員素質偏低,缺乏促發展的意識及氛圍
中醫護理科研力量主要包括臨床護理人員及中醫院校的專任教師。醫院護理人員的教育層次普遍較低,中醫理論知識薄弱,知識面較窄,缺乏多學科知識。另外,醫院護理人員大多數是婦女,護理工作平凡、瑣碎,使護理工作人員難以超出自身的工作圈子去開展新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專業的發展。
1.3 中醫護理高等人才的浪費
盡管中醫本科護理從1999年才開始起步,全國各地的中醫藥院校仍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年青的大專、本科畢業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理論知識。但是,較多本科以上學歷的護理人員,由于下臨床后與其他護士一樣打針、發藥、輪晚夜班,中專畢業的護士與本科畢業的護士的實踐范圍沒有明確的區分,使有限的高等護理人員不能人盡其才,甚至流失。
2 影響中醫護理發展的因素
2.1 現有的中醫護士數量少,整體素質相對較低
即使是在中醫院,中醫護士的數量也相對較少。以我院(二級甲等中醫院)為例,中醫護士只占所有護士數量的20%。
且大部分是中專學歷,中醫基礎理論薄弱,缺乏足夠的辯證施護能力,雖能進行簡單的中醫技術操作,但不能將中醫的理論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她們較少閱讀中醫護理文獻,缺乏中醫護理科研的能力。與此同時,可供閱讀的中醫護理論文數量也較少。這與日益蓬勃發展的西醫高護、璀璨滿目的西醫護理論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關鍵詞】中醫護理;臨床應用;探討
1 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 中醫護理具有中醫學的兩個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辯證施護。
1.1 整體觀念包括了人體自身,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現代特別重視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平衡與統一。這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相一致的[1],充分說明了中醫護理傾向于人的整體性、有機性、連續性;并且,“天人合一”這一樸素辯證的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1.2 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又一基本特點,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本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施護,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則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辯證的正確與否。辯證施護體現了臨床護理過程中著重透過現象看本質,因而采取了“同病異護”、“異病同護”、“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等方法。
2 中醫護理的現狀
中醫護理同中醫學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從有了人類,有了疾病,就有了醫和護,醫護是同源的。現階段中醫護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醫護理適合現代護理的發展方向,其效果也漸漸得到肯定。另外中醫護理在社區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且擁有巨大的國際市場。近10年來中醫護理研究方向:1.開展中醫護理高等教育研究2. 開展中醫整體護理模式的研究;3.開展中藥外用藥護理的研究;4.開展中醫護理技術與方法在社區保健和康復的應用研究[2]。
3 中醫護理存在的問題
3.1 現有中醫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缺乏國際交流的水平;
3.2 現有護理人員還未普及中醫護理學知識、缺乏辯證施護的能力[3];
3.3 中醫護理的應用范圍不廣泛 、學科內涵還比較模糊;
3.4 中醫護理技術不普及、操作實踐機會少[4];
3.5 中醫護理學與現代護理學的磨合還處在不成熟的階段。
4 在臨床實踐中中醫護理的特色與優勢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從飲食、情志、病情觀察、生活起居和診療技術等諸方面講述了中醫護理學的基本內容,同時也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這里著重探討辯證施護,中醫認識和護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辯證的。辨證著眼于證的分辨,如一初起發熱、惡寒、頭身痛、脈浮的病人,初步印象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不同,常表現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不同的證,只有辨別清楚是風寒證還是風熱證,才能確定施護的方法。如屬風寒感冒,根據“寒者熱之”的護理原則,應采用避風寒保暖,室溫宜偏高。飲食上可給生姜紅糖水等辛溫解表之護法;苦屬風熱感冒,根據“熱者寒之”的護則,應采用室溫宜低,使病人感到涼爽舒適,減輕心煩、口干之不適感。飲食宜給綠豆湯、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熱生津辛涼之品。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護”。但在臨床上有時可見到一種病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所謂"異病同護",就是指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護理。比如,久痢脫肛、子宮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都可采用升提中氣的護理方法。如用黃芪、黨參燉母雞,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氣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勞,以培育中氣;采用針刺百會、關元、長強穴,以補中益氣;保持會清潔,用五倍子、白礬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納等。由此可見,中醫護理主要的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的區別和“證”的不同。相同的病機和證,可采用基本相同的護理方法,不同的病機和證要采用不同的施護措施。所謂“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實質是由于“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護法,就是辨證施護的精神實質。
5 中醫護理的展望
中醫護理要發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須要走科學研究的道路,走繼續教育的道路。在護理工作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傳統醫學內容豐富多彩,療效顯著,中醫護理有待于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實踐、整理、提高。
參考文獻:
[1] 孫理軍,中醫基礎,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
[2] 劉虹,中醫護理學基礎,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5年7月至12月,選取我院接受中醫規范化培訓的護士共26名,其中男性1名,女性25名,年齡20-31歲,平均年齡23.46歲;其中中職學歷11名,高職學歷15名。
1.2方法。參照《臨床護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培訓計劃和方案。具體培訓方法如下。(1)實施崗前培訓,時問為4周;培訓內容包括護士條例、護理職業道德、護理行為規范、護理核心制度,護理技能操作及中醫基礎理論、醫院規章制度、護理安全及護士禮儀等;護理技能操作分為中醫護理和基礎護理兩項,其中基礎護理包括:靜脈輸液、口腔護理、肌肉注射等;中醫護理包括:穴位按摩、艾條灸、刮痧,拔火罐、雷火灸等。(2)結合專科特點制訂理論和操作方面的培訓計劃和方案,重點培訓護理常規、中醫診療、中醫特色健康教育知識、中醫護理操作等;此外,臨床實踐中實施“一對一”帶教,以促使護士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3)制訂培訓目標及不同階段的培訓計劃和方案,護士根據培訓計劃和方案明確培訓目標,確保在規定的時問內順利通過考核。(4)鼓勵、督促護士學習中醫相關理論知識,中醫護理骨干老師每月進行授課3學時并課后進行紙質考核。護士每月書寫中醫讀書筆記和出科工作體會各一份,并附相關科室出科鑒定一份,護理部在培訓結束時對讀書筆記和工作體會進行回收留檔。
1.3評價方法。結合客觀與主觀評價建立考核指標客觀評價指標為護理技術操作及理論考核,理論考試均分93分和操作考核均分95分;主觀評價指標根據護士綜合能力評價表進行考核,考核項目包括:①中醫護理理論和操作考核達標;②無投訴發生,病人滿意度提高;③通過護士職業資格考試;④團隊協作能力增強。
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0/0)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X2和t檢驗,SPSS 17.0處理相關數據,結果以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培訓前后中醫理論及操作考核成績的對比。培訓后護士中醫理論及操作考核成績較培訓前明顯提高,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培訓前后護士綜合能力的對比。培訓前后相比,護士綜合能力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P<0.05)。見表2。
3體會
關鍵詞:中醫 護理 教學法
中醫護理臨床實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通過臨床實習鞏固和提高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和鍛煉學生運用中醫護理理論分析問題,運用中醫護理操作技能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中醫護理的感性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護理實習生的臨床實習,帶教管理是關鍵。現結合我院的臨床實踐,就帶教中醫護理實習生,如何做到學以致用,發揚中醫護理的優勢,淺談幾點體會:
首先,我們應認識中醫護理操作技能在臨床護理中具有獨到的優勢。其一、運用中醫護理技術,能夠取得其他醫護手段難以達到的功效。如針灸對中風、面癱、呃逆、術后無尿、產后無尿等病癥及其他針灸適應癥的運用,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不會對正常的醫護診治產生影響;其二,運用中醫護理技術鎮痛效果明顯,得到廣泛認同。疼痛是各種疾病常見的癥狀,利用藥物止痛產生的副作用大、甚至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成癮性大,運用中醫的針灸等物理方法鎮痛,簡便易行,顯效快,無副作用;其三,運用中醫護理技術止燒退熱優于西醫的肌肉注射。尤其是發熱病癥,對患者的特定穴位注射,藥物直接作用于機體,退熱快;其四,運用中醫護理技術幫助機體機械性恢復,是西醫護理取代不了。如:吸杯療法中推罐手法對腰腿痛、頸椎病等患者的康復療法。
盡管中醫護理在很多病種的護理上具有較大有優勢,但是,多年來中醫醫學的發展一直踟躕不前,尤其是中醫護理人才短缺,新形勢下,中醫醫學要突破瓶頸,作為專業的中醫醫院應該擔負起歷史使命,搶抓發展的機遇,從基礎抓起,搞好中醫護理人才培養是關鍵,如何帶好教好中醫護理實習生更是首當其沖。結合臨床實踐,要做好帶教中醫護理實習生的工作,一是醫院要健全帶教機制,二是醫院內部要將帶教措施落到實處。具體說來,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接收中醫護理實習生的醫院,應與護理院校相互協調溝通,制定規范性的文件,把學生在校學習情況與臨床實習情況進行有機結合綜合考核。
二、擇優選拔護理實習生的帶教老師,與職稱晉升掛鉤。醫院首先要做好對帶教老師的培訓,對帶教老師選拔要采取競爭上崗,擇優而上的原則。帶教老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掌握中醫護理理念的精髓,具有精專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從事中醫護理工作5年以上,取得護師以上職稱,有較強的管理和帶教能力。
三、帶教老師要制定詳實的帶教計劃,分階段、有步驟的對帶教的實習生授課。講授中醫護理理論,結合中、西醫臨床護理的各自特點,講解中醫護理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針對具體的病例,采取對比法講解中醫護理的優勢,實時更新教學內容。要做到,老師帶著目的去教,學生帶著疑問去學,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帶教的質量。
四、夯實中醫護理實習生中醫護理理論知識與基礎操作技能。熟知經絡和腧穴是中醫護理人員的必備知識,例如經絡的循行線路,穴位的位置、定位和功能。要求實習生勤學、勤練,對《常用穴位定位》入腦、入心,做到定位、取穴準確,功效熟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由帶教老師出題,科室負責人評定,患者參與投票,測試學生對經絡、腧穴、針刺手法等掌握和認知的程度,定期測試結果載入實習檔案。根據不同的病癥,帶教老師隨機提問,讓實習生根據應采取的中、西醫護理方法,自己比較中醫護理存在的優勢,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五、帶教老師現場示范,指導實習生對患者采取精練、實效的中醫護理治療方法。在臨床帶教中,采用先易后難的原則。帶教實習生熟練掌握針灸、艾炷灸、拔罐和梅花針叩、耳針、頭針、穴位敷貼等基礎常規操作后,再進行擴展學習,掌握水針、電針等臨床護理的操作。
六、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這是學生在實習階段一個學習重點和難點。護士接觸患者的時間多,其形象、言語、行為、舉止、態度對患者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帶教老師要言傳身教,讓學生懂得在中醫護理中,良好的修養和文明的舉止,對患者起著治療和精神營養的雙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