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承文化的途徑

傳承文化的途徑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2 09:22: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承文化的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承文化的途徑

篇(1)

一、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由歷史沿襲來的思想道德、文學藝術、風俗習慣、法律制度、古跡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復合體。它的主要價值,在于其保證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可選擇性。每一代人都需要向傳統文化搜求發展的藍本與靈感,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創造和發展。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基礎性資源,對于構建中華民族的現代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對它的保護與傳承事關民族的未來、國運的興衰。

二、電視媒體保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途徑

電視媒體作為當今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媒之一,集聲音、畫面、文字于一體,對現實環境信息的紀錄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效果。同時,形象直觀的傳播特點,使電視媒體受眾較少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其傳播規模與效益也居當今媒體之首。如何利用電視傳播的這些優勢和特點,來完成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應該是電視人不斷思考的重要課題。

1.豐富節目的類型和內容

觀眾對反映傳統文化內涵的節目需求是呈現多樣化的。以傳統節日文化的電視傳播為例,目前的文藝晚會或新聞資訊類節目已不能滿足觀眾對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清明詩會”、“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龍舟大賽”、“中秋詩會”等電視節目頗具中華文化內涵和藝術色彩,同時兼顧傳統節日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在海內外都吸引了大批觀眾。而央視文藝頻道在春節期間推出著名文化學者于丹的古典詩詞系列講座——《丹韻詞音》,更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美、文學美與電視媒介的形象直觀性巧妙地融合,對保護和傳播傳統文化做了創新性的改變和嘗試。從傳播效果來看,這些節目將尊重觀眾與完成媒體責任有機結合,將傳統文化的深層意蘊與電視媒體的通俗表達完美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對中華傳統節日和中國古典文學的現代化解讀。

2.轉換表達方式,營造媒介景觀

電視媒體在保護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應一味追求收視率,而是要準確理解自身價值,精心策劃好各類節目。充盈著民族化的思想意識和情感訴求的表達方式,才是觀眾習慣和樂于接受的。近些年,中華經典誦讀會的逐漸興起,就是電視媒介轉變表達方式、努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一種有益嘗試。而央視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評選活動是電視媒體通過營造媒介景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除此之外,“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龍舟大賽”、陜西“華山論劍”等等電視直播活動所營造出的媒介景觀,將文化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視性融為一體,使觀眾在酣暢淋漓地品味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引起持續地注意和思考,在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無疑是積極的。

3.制定傳播策略,提升傳播效果

電視媒體要提升傳統文化節目的傳播效果,還要制定系統的傳播策略,加強節目的整體包裝,使之與內容相融合,凸顯節目個性特色。著名文化學者于丹的古典詩詞講座——《丹韻詞音》,不僅在節目內容上對中國優秀古典詩詞進行現代化解讀,而且在節目整體包裝上也下足了功夫。無論是片頭、片花的制作,還是現場布景、舞臺道具的設計布置,包括主講人于丹的服飾色彩搭配,都與每期節目的主題完美契合,處處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精心設置的每一個細節,節目編導輕而易舉地帶領觀眾走進了深邃的中國古典文學寶庫,從中體味中華古典文化的意境美以及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價值觀,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樣的傳播策略對于提升節目的整體傳播效果,無疑是有效的。

篇(2)

>> 論楚文化傳統價值觀在楚劇中的傳承與升華 《弟子規》中的儒家文化傳統及現代價值 文化傳統在小城鎮土地利用中傳承策略研究 敬祖文化的傳承及其當代價值 以來的革命文化傳統研究 中國美術文化傳統的特點研究 傳統武術的文化傳統 秉承書院文化傳統 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 書院文化對現代小學德育的啟示及探索 《孝經》:承接偉大的文化傳統 黑人文化傳統的頌歌 高校在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過程中面臨的 挑戰及發展途徑之研究 文化傳統的現代價值與和諧社會 文化傳統與無文化的傳統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進德育活動開展的研究 書院傳統的當代價值 論武術文化傳統的繼承特征及發展意識的覺醒 淺談檔案工作者行為中的文化傳統研究 論述檔案工作者行為中的文化傳統研究 檔案工作者行為中的文化傳統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4-3-28.

[17] 高磊.文化傳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路徑[J].教學

與管理,2012(1):46.

[18] 賈鋼濤.論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50.

[19] 姚昌.姚石甫先生年譜[M].同治六年重刻本(北京圖書

館藏珍本年譜叢刊),527.

[20] 張苗.大學生創新性學習模式的調查與分析[J].學校黨建

與思想教育,2013(7):50.

[21] 鄧艷葵.高校學生學習興趣小組新議[C]∥林寧,農克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C].南寧:廣西民族出版

社,2002:324.

篇(3)

關鍵詞: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必要性;途徑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7-0144-03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明確將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大學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與研究的課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與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從提出到確立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與完善的過程。目前公認的權威表述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2005年,我國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概念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式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的寶藏,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的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體現著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它具有傳承性、口頭性和活態性等特征:(1)傳承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類以群體或個體方式,一代接著一代留傳、繼承與發展的性質;(2)口頭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形式主要靠口傳、身教與心悟,很少以書面形式留傳下來;(3)活態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人的活動將文化內涵傳達給受眾,還體現其在傳承、傳播過程中的變異與創新,非遺可以說是文化的“活化石”。

二、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必要性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珍貴資源。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中國的文化主流和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中華民族傳之既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大面積被遺忘、遭損壞、趨消失的嚴重威脅。地方高校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和保護工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是歷史賦予地方高校的迫切使命

我國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的資源大國,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地域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和載體。然而在經濟強勢和文化式微的宏觀背景下,面對開放多元的生存環境,那些主要靠言傳身教、心領神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某些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由于老藝人的離世而不斷地消亡,乃至成為絕響。因此,積極采取措施,保護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非遺的保護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區域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地方高校往往是一個地區教育、文化的中心,有著獨特的區域文化背景,它不僅是某一特定區域精神文化的品牌標志,而且還是區域文化建設的重要驅動力。正確認識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利用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努力發揮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功能,構建特色鮮明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是歷史賦予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迫切要求。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是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優勢所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的重要平臺,在教育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是勢所必然。2002年10月,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進入中國教育體系。地方高校以服務地方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辦學的宗旨,在這個新課題上也是當仁不讓。地方高校匯集了大批的青年學生和知識精英,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造發展的主體。高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可以為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專業指導。高校還具有科研創新的優勢,能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理論研究工作和教育實踐,調動學校內部各方面力量,爭取地方各界支持,舉辦學術研討會,設立研究機構,展示研究成果,為非遺教育傳承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保證。地方高校在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傳承活動中,有相對于其他社會力量更加突出的優勢。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的見證,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精神的瑰寶,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教育審美價值。它的歷史文化價值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不同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積淀,反映著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與文化變遷,是現代和傳統對接的見證;它的教育審美價值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工藝技能、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能夠熏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質。因此,地方高校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工作,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傳統,提高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格修養和審美理想,激發奮斗向上的追求精神,鍛造真誠和諧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勵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增強可持續發展力。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三、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實施途徑――以寧職院“非遺”工作坊為例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從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全日制綜合性高等院校,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首批立項建設院校。學院地處浙江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鄰北侖港,是北侖區內唯一一所地方高校。海港北侖,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孕育了多姿多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以“非遺”工作坊的創新途徑自覺地擔當起了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工作。

(一)北侖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與保護現狀

2006年12月,北侖區將造趺等12項民族民間藝術項目列為第一批北侖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13日,在全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北侖區公布并表彰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代表性傳承人,命名梅山小學“水滸名拳”等8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第一批北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12位,分別是水滸名拳傳承人傅信陽、梅山舞龍傳承人林國成、梅山舞獅傳承人沈國平、馬燈舞傳承人方兆興、唱新聞傳承人應振愛、蛟川走書傳承人樂靜、剪紙傳承人張其培和樂翠娣、造趺傳承人周德興、抬閣傳承人汪玉庠、制秤技藝傳承人鄭銀娥以及鼓閣傳承人屠明華[2]。以后又了第二批、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不凝聚著祖祖輩輩北侖人的聰明才智、審美理想和情感追求,體現了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彰顯著民族精神與地域性格。但是,正如寧波籍作家、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所言:“每一分鐘,我們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間里,都有一些民間文化及其遺產死去,它們失卻得無聲無息,好似煙消云散”[3]。其主要原因是后繼乏人,保護不足,教育傳承未受到足夠重視。

(二)寧職院“非遺”工作坊的教育傳承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存在方式的活態性,文化形式與文化空間只有在傳承發展中才能保證其鮮活的生命力。因此,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除了普查、搜集、記錄、整理之外,還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與發展。寧職院的“非遺”工作坊是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典型實踐與探索。

1.服務地方文化,建構“非遺”工作坊的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育改革與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與約束作用。寧職院“非遺”工作坊的教育目標: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為使全校師生更多更直接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魅力,學習民間文化知識,掌握民間絕活技藝,豐富大學校園生活,提升學生傳統文化修養,提升教師文化品味,自覺主動地投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創建了寧職院“非遺”工作坊,建立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進課堂,大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這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服務地方文化的有效載體。

2.依托民間力量,開發“非遺”工作坊的項目內容

作為地處北侖的唯一一所高校,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高度重視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與發展工作。2010年啟動“工作坊”建設規劃與申報,其中“非遺”工作坊作為重點打造的四大平臺之一,包括根雕、剪紙、風箏、漆塑、舞獅、虎頭鞋、繡坊、茶藝、棋室、書畫、海報、文化衫印制等。目前北侖數位民間非遺傳人被聘請為寧職院“非遺”工作坊的指導老師,如剪紙名人樂翠娣,1941年出生于寧波市北侖區大街道老賀村,被譽為中華樂氏民間剪紙第一人,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寧波市北侖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曾代表寧波、浙江連續兩次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大賽中獲得金獎;根雕大師張德和,1955年出生于寧波象山,中國根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中國十佳民間藝人,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副主席,浙江省竹根雕專業委員會主任;立體風箏王林明良,北侖區有名的“立體風箏”制作者,在全國風箏錦標賽、精英賽上,曾獲多枚金、銀、銅牌,還創下了長達2000多米的立體風箏的紀錄。依托民間非遺傳人,寧職院的“非遺”工作坊開發了種類豐富的項目內容。

3.發揮社團作用,構筑“非遺”工作坊的運作模式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社團聯擁有學術科技類、文娛藝術類、綜合實踐類、體育競技類等四十多個協會共2500多名會員。社團聯自2003年建立以來,經歷了數量建團到質量建團的轉變,現正在向特色建團發展。社團活動色彩斑斕,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有些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的重要陣地。比如,茶藝協會成立于2000年10月,本著“緣茶交知己,品茶悟人生”的宗旨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又如書法協會于1998年成立,由書法愛好者組成。書法協會秉承“發揚中國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為宗旨,以鍛煉自我、服務同學、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為目的,長期開展書法訓練和書法交流。協會涉及內容有行書、楷書、隸書、篆書、草書等軟、硬筆的書寫技巧和藝術理論。另外,還有曲藝協會、手工藝協會、中國元素協會等,都在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孜孜不倦的努力。社團充分發揮作用,構筑了“非遺”工作坊的運作模式。

4.加強制度建設,保障“非遺”工作坊的運行機制

為保障“非遺”工作坊等四大平臺的有序運行,發揮積極的作用,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加強了工作坊制度建設,并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學院組織專家對各系和職能部門申報的建設方案進行評審和論證;對通過評審的項目予以立項,并優先保證建設經費;對積極投入“工作坊”建設和運行的教師和有關人員,經考核合格將給予每人每年2000―4000元的經費資助,對成效顯著項目將進一步予以1000―2000元獎勵,并作為評優評先及校內名師培養對象評選的條件之一。教務處、學工部、團委、科研處、基建處、后勤中心等各部門積極主動與相關的系(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對工作坊的日常運行進行檢查評估。為保證工作坊學生自主實踐和文化實踐項目的持續運行,學院建立起“材料庫”、“元器件庫”、“工具庫”等,并持續投入運營經費。為確保工作坊高效、有序、規范運行,配備了必要的管理人員和指導教師,并明確崗位任務與職責,建立健全工作坊穩定和安全的運行機制。

5.積極開展活動,實現“非遺”工作坊的保護功能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工作坊創建后,與社團協會結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積極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有效地實現了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與保護功能。一是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國、了解了家鄉,激發了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二是通過感受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提升了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提升了大學的文化品位;三是發揮了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載體作用,積極保存和維護了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新聞媒體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行了多次報道,認為在高等院校教育學生學習和傳播民間文化,保護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內迄今少有院校邁出這一步,寧職院的這一舉措對其他高校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鑒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地方高校應主動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義務,不遺余力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奉獻力量,同時,在此過程中構建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彰顯院校的文化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與保護工作已日益緊迫。在區域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上,地方高校不僅責無旁貸,而且應該大有作為,同時也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承擔得起高等教育的神圣職責和重大使命,才真正對得起維系世世代代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汩汩文化血脈。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G]//于海廣,王巨山.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概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篇(4)

一、傣族文化傳承對幼兒園教育的制約作用

第一,傣族文化傳承的途徑制約著幼兒園的教育途徑。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各個教育階段的課程中,國家安排的課程在各學校的總課程中所占的比例極大,而真正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課程所占比例是極其微小的,幼兒園教育階段也不例外。因此,學校教育并不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唯一途徑,學校教育并不能完全承擔起民族文化教育的重任。因此,要通過幼兒園教育來傳承傣族文化,單靠幼兒園一方是難以完成如此重任的,必須要充分發揮家庭、社區的作用,加強這三方的合作,才能從長遠的角度通過幼兒園教育傳承傣族文化。第二,傣族文化傳承的途徑制約著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已經被傳承下來的傣族文化內容之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傣族文化被保留的越多、質量越高,就越容易豐富幼兒園的教育資源,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彰顯幼兒園辦學的民族特色。反之,被傳承下來的傣族文化越少、質量越差,越容易對幼兒園教育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

二、幼兒園教育對傣族文化傳承的影響

(一)幼兒園教育對傣族文化傳承的促進作用

首先,在幼兒園的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納入傣族文化知識,幼兒園聯合家庭和社區為幼兒學習傣族文化知識創造積極的環境,讓幼兒在接觸、感知的基礎之上對傣族文化進行語言傳承、行為傳承和器物傳承,從而達到對傣族文化的心理傳承。此外,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傣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幼兒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教育活動選擇性地傳遞和承接著傣族文化傳統中的優秀部分,在提升其自身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同時,也維持著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幼兒園教育通過教師對傣族文化的傳遞和幼兒對傣族文化的的承接,促進傣族文化的積淀和文化傳統的形成。

(二)幼兒園教育對傣族文化傳承的制約作用

篇(5)

(1)導致瑤族音樂文化變形失真,加速消亡。將民族音樂大量改編,使其失去原來的面目,某些為了自身經濟效益,將地方民族原生音樂加入大量現代元素,迎合流行趨勢。要知道任何借用現代手段去打造的民族音樂都是不合適的,科學的傳承應該建立在原有的風格上,美化其旋律、音色,提高演唱技巧,保持原有土生土長的風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發展。(2)導致瑤族音樂文化歪曲,走向庸俗。社會文化,民族風俗、民俗禮儀都離不開民族音樂,它可以讓人們去認識、了解瑤族同胞的民風民情,發展歷史。可是在一些帶商業性的瑤族風情旅游中,則偏重一些特殊“樂”趣的需要,如一些與游客互動游戲“摸新娘”,由一群新娘裝扮的姑娘在音樂伴奏中表演民族歌舞,爾后請游客上去認準某個“新娘”,繼而將燈光全部熄滅,在黑暗的音樂聲中要摸到剛才認準的“新娘”,摸不對的則要罰酒、給紅包等等,使得民俗活動走向庸俗化。(3)導致瑤族音樂文化藝術價值降低。許多地方的民族風情旅游,更多的是考慮到旅游者的消遣娛樂情趣與景點票房價值,它沒有真正從藝術審美角度上的挖掘,只是作為一個廣告、招牌的作用吸引游客而已,試想在這些娛樂消費場所,能真正起到傳承的作用嗎?能存在真正有藝術價值的“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嗎?(4)導致瑤族音樂文化人才萎縮。文化傳承,人是第一要素,試想,民間歌手都去跑場了,那里還有田間小道的對唱,山頭嶺尾的對歌,庭院屋邊的對答呢。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瑤族音樂也需要它的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商業往來,文化交流,旅游觀光等活動頻繁,人口流動越來越大,現代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年輕的一代瑤族同胞,在樂于接受國內外現代音樂文化的同時,也淡化了自己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意識,逐漸脫離本土音樂走向流行音樂的行列,使得瑤族音樂文化失去了其特有的存活環境和傳承客體。

2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促瑤族音樂的良性發展

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本身就具有培養音樂文化的傳承者任務,學校音樂教育也是社會傳承、家庭傳承、民族傳承的基礎,因為“一方面,音樂文化的啟后者需要學校音樂教育來培養,另一方面,學校本身就是一個音樂創造的場所。也就是說,學校音樂教育不僅承擔著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責任,而且也肩負著創新音樂文化的責任。”[1]在提倡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今天,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更是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途徑。他能使我們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少年兒童更好地了解本民族主要音樂文化和對民族音樂的繼承。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必須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擔任起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重任,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使得我們民族音樂瑰寶能得到真正的保護和鮮活的傳承。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在瑤族音樂文化發展與傳承中的作用是符合現代音樂發展傳承規律的,因為學校音樂教育是有組織、規范化、系統性的活動,最主要的是他能引導音樂發展的方向,把民族音樂賦予審美的、凈化心靈的美育功能,使得瑤族音樂的審美價值得到極大提升,這是其他傳承途徑無法相比的。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在桂東瑤族音樂文化傳承具有現實意義,我們必須加強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作用,充分發揮他的優勢,確保這些珍貴的民族音樂得以弘揚,因為當前“雖然還有社會音樂環境、家庭音樂教育等多種傳承途徑,但是不可否認,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課程應該成為傳承音樂文化的絕對主要途徑。”[1](1)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促瑤族音樂良性發展。民族音樂的各種傳承都離不開教學,像“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一類的民族音樂傳承方法都離不開音樂教育,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擁有諸多的音樂教育資源和多樣的教學手段,有系統的理論指導,能極大地提升地方民歌的藝術質量。在進行主要音樂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將音樂教育內容延伸、拓展至少數民族的源生態音樂文化上,把多種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這樣使地方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有立足之點,用專業的音樂理論與發展規律引導地方民族音樂的發展。如賀州學院藝術系2013屆音樂學專業畢業生,在富川實習期間,通過向民間歌手的短期討教,繼而將《蝴蝶歌》傳到賀州市各地,以點帶面促進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爭相吐艷,健康發展。(2)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促瑤族音樂有效傳承。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是用藝術審美的眼光審視瑤族音樂,可以將桂東地區民族音樂的實用性,提升到一定的藝術性,從而使得該地區的瑤族民歌更具可聽性,這樣自然會擴大他自身的生存力和社會影響力。瑤族音樂文化是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可能有些音樂本身缺乏美感,并不具有太多的審美價值,它只是作為民間活動的需要存在,是一種實用性音樂,如婚喪嫁娶,民間祭祀中的音樂,其作用無非是烘托氣氛而已。而學校音樂教育可取之精華,去其糟粕,將瑤族音樂的實用功能提升至藝術審美的境界,使瑤族音樂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的得以優化傳承,讓人們充分感受瑤山的自然美、文化美、生活美、人性美,使之得到優化傳承。(3)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促瑤族音樂擴大影響。千百年來,瑤族音樂文化傳承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內、種族內,或者家族內,實行傳內不傳外的保守性師徒傳承。在過去信息封閉,文化單一的環境下,它作為娛樂、教育、宗教、民俗活動的需要得以生生不息的繁衍,這就不可避免存在一點點的局限性。而電視、網絡、廣播的傳播媒體的普及,多樣性音樂文化活動對師徒傳承這一傳統的傳承方式帶來到極大的挑戰,導致許多民間絕技后繼無人。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是相對廣泛的傳知授藝平臺,它也可以吸取“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田豐傳習所”,“陳哲土風計劃”等一些嘗試性的經驗,將桂東瑤族音樂文化進一步弘揚。如賀州學院藝術學院近年來,特別聘請八步著名的瑤族音樂研究人士莫紀靈先生,到課堂給大學生介紹、教唱本地瑤族民歌,使得新一代的年輕人可以認識瑤族《飛留飛》,《連啰啦咧》的音樂的藝術魅力。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改變過去口傳心授,師徒傳承的局限性,對地方民族音樂文化普及有較大的促進,同時也擴大了它的影響力。

3結語

篇(6)

【摘要】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民間美術的傳承途徑離不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也有責任承擔這份重擔,為民間美術的傳承創建良好的平臺,使民間美術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得以延伸。就陜西民間美術來說,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進行傳承延伸,讓藝術設計教育帶動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承,同時民間美術也加強了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特色,實現傳承的價值。

【關鍵詞】陜西民間美術;藝術設計教育;傳承

我國民間美術的傳承途徑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以前的師徒相傳、家庭祖傳形式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地消失和衰落,要想繼續傳承下去,必須尋找更有效的途徑來做依托,讓民間美術文化精髓傳承下去。與此同時,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也在尋求自己的發展方向和教育定位,走中國特色藝術設計道路,成為目前各高校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以什么藝術資源來支撐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就成了具體的問題,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寶庫則成了特色設計教育的能量源,這樣兩者之間就不謀而合,相互碰撞,形成了相互服務的關系。作為陜西民間美術選擇當地高校作為依托進行傳承,是目前最好的選擇。陜西高校要建立特色藝術設計教育,從當地吸取民間美術文化養分是最便捷和最具有優勢的選擇。

一、陜西民間美術的傳承現狀

陜西民間美術內容豐富多樣,大都是一種直接來源于普通老百姓的藝術形式,它的傳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穩定性。在傳統社會中,從事民間美術創造的多是社會下層的普通老百姓,沒有受過教育,文化知識缺乏,只是在勞作之余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內心世界,運用剪印、刻畫等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其創作技藝多以師徒相傳、子承父業的形式,通過言傳身教一代代傳承下來,弟子通過旁觀、領會、揣摩而得到師傅的親授,或者有一些傳承口訣。民間美術以實物形式為主,傳承技藝的指導性資料主要是一些成功的范本或小樣,如畫本、畫譜、剪紙樣、年畫版子等。編撰的理論書籍很少,據記載只有《考工記》和《天工開物》等。陜北剪紙則是通過母女之間進行傳承,通過技藝的傳授與指導,再加之有剪紙樣的母版存在,才得以很好的傳承,但是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產品的批量化生產后,陜北剪紙不再像以前那樣受歡迎,外來文化成了稀罕物,陜北人結婚時房子不再只是窗花剪紙,而多了更多的其他藝術形式的作品,而且也不再是陜北人娶媳婦衡量巧媳婦的標準了,大多陜北的婆姨們不再熟練女工,都出外打工,感受信息時代的現代化生活,因為陜北剪紙給他們帶來不了更多的經濟效益,民間藝術傳承受到很大的影響。現在只有通過政府的支持和倡導,成立民間美術館、民間藝術節等對民間美術進行宣傳,推動它們的傳承。

二、陜西民間美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傳承的可行性

(一)藝術設計教育可為陜西民間美術的傳承提供良好的平臺

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設計實踐活動,促進了老師、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理解和認識。在老師的指引下,學校可展開就近對當地民間美術文化進行考察活動,讓學生主動接觸當地民間美術,了解它們的歷史、工藝技術、制作流程、藝術魅力等,并對其進行整理,作為學習資料進行借鑒。也可選擇來自陜西本地的大學生來收集和挖掘陜西民間美術的種類及更詳細的資料,為我們深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從小到大這些都是他們身邊的藝術,更加知根知底。另外在搜集過程中,學生及老師能夠更好地感受陜西民間美術的魅力以及對技藝的掌握。比如,陜北剪紙的剪法、鳳翔的泥塑繪制法和制模法、華陰的皮影的刻繪法和上色技巧等。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探究和鉆研學習民間美術。

(二)藝術設計教育可使陜西民間美術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

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對地域文化吸取與學習,已經成為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一種趨勢,并且有很好的適應性,所以,陜西民間美術對于陜西高校藝術教育來說,提供了充足的養分。比如陜北的剪紙藝術,我們在學習剪紙技藝的同時,也能夠發現剪紙藝術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懷,將其運用到藝術設計當中,可以進行包裝設計,海報設計、圖形設計、家裝設計等,做到互為服務,達到剪紙藝術精髓的傳承。

三、陜西民間美術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傳承的辦法

(一)培養陜西民間美術教育的師資隊伍

要依靠藝術設計教育來加強陜西民間美術的傳承力度,就必須培養一批民間美術的愛好者,并且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成立師資隊伍,對民間美術文化進行學習探究,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學習,比如,訪問學者形式、學術研討會、學術交流、邀請民間美術藝人來校做講座、開設培訓班等,還可以組織老師有規律的去民間美術發源地做調查。以此形成對陜西民間美術的保護、傳承、利用的有效模式。近年來,有很多高校教師都在研究民間美術的工藝、歷史、文化以及傳承,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增設陜西民間美術課程

民間美術要想得到更好的傳承,就必須讓更多的人學習和掌握它。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傳承環境,可增設陜西民間美術課程規范學習。課程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安排大綱,理論方面,主要講授各種民間美術的發展演變歷史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風格特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課講授人員可邀請民間藝術家、專業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傳授;實踐方面,主要講授諸多民間美術的制作材料、工具、生產工藝流程等,講授人員可邀請民間藝術傳承人通過現場演示的形式來講解和傳授,學校并協助制作多媒體來全方位展示民間美術的發展現狀。

(三)加強陜西民間美術理論研究

加強陜西民間美術理論研究,是高校教師必須做的事情,尤其陜西高校的藝術專業老師更是有著獨有的地理優勢。在研究過程中,一是不能只通過史料文獻記載進行研究,必須要進行實地調查,資料挖掘和搜集,必須深入民間、田間地頭來找尋相關資料,實在的去發現民間美術的由來及發展現狀,并進行整理和歸納,編撰民間美術理論書籍,填補理論資料的空白。二是要對陜西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途徑進行研究,研究保護的辦法和具體措施以及傳承途徑的發現。三是對陜西民間美術的產業化道路進行研究,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民間美術如何做成民族產業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四)陜西民間美術用于現代地域化設計

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對于陜西民間美術的學習,不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且還為了能讓它為本專業更好的服務,能夠更好提取有意義的元素投入當地現代設計。專業老師在授課時,要讓學生明白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的關系,讓學生合理、科學的將陜西民間美術元素融入到現代設計當中,比如,剪紙藝術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鳳翔泥塑的配色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等。這樣來,陜西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之間則建立了堅固的橋梁,民間美術得到了傳承,藝術設計教育也找到了合適的發展方向以及地域特色定位。

總之,陜西民間美術中豐富的表現形式、多樣的造型手法、深厚的文化寓意對現代設計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推進作用,使陜西的設計教育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同時,設計教育又為民間美術的傳承提供了有力的平臺,促進了陜西民間美術文化在現代科技時代的發展,兩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共同創造地域藝術文化的美好未來。

注釋:

校級項目:本研究課題支撐2011年度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文以載道——設計中的功能主義研究”》,項目編號:11XSYK336。

省級項目:本研究課題支撐2013年陜西省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當代中國功能主義設計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號:2013013。

省級項目:本研究課題支撐2014年度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視覺傳達教學中功能主義設計教育理念創新研究》,項目號:SGH140811。

參考文獻:

[1]徐巖東.民間美術走進高師藝術體系的探索[J]美術大觀,2009(12).

[2]袁浩鑫,劉小軍.中國民間美術與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談[J].中國成人教育,2008(3).

篇(7)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問題;對策

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通過,并于同年6月1日正式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保護途徑中,校園傳承因為其特有的優勢,逐漸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繼中央美術學院之后,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師范大學、浙江傳媒學院、杭州師范大學、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樂山師范學院、南昌大學等多所高校用不同的方式對非物質方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不同層面的嘗試,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高校進行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優勢

首先,高校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各層次專業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很高的技術性,需要培養大量專門人才。高校可以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和學科,承擔人力資源培訓工作。這些專業人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可以大有作為。其次,高校可以提供專門的研究機構,產生一大批研究成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平臺。最后,高校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等設施,可以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獻、檔案、展覽等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一定的場所、文獻資料作為保證。高校一般都有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相對寬敞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宣傳、教育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二、非物質文化校園傳承的現狀

目前,多數高校的非遺工作尚未起步,部分高校在參與非遺保護工作上有所嘗試,個別院校在參與非遺保護工作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粗略統計,2004年以來,我國高校,相關“非遺”保護和研究學科建設的單位超過30余家,其中,有9家提出明確的學科建設規劃和相關教學要求。這些“非遺”研究機構幾乎都擔負著一定的人才培養任務。其中許多高校只是開設一下相關課程,初步形成了專門人才培養的多種層次結構。

三、非物質文化校園傳承存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的校園傳承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現階段,已涉足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高校在全國范圍的比重是很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沒有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高校缺乏參與意識,已經參與非的高校缺乏有效經驗。目前真正參與到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高校屈指可數,很多高校完全沒有這種意識,就算已經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中,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缺乏有效的經驗。

2.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課程特點,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的要求很高。由于學科建設時間短,多數教師沒有進行過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專業學習,學生很難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并從根本上改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3.高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缺乏相應的課程體系。很多高校都沒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相關課程納入正式的教學課程體系當中,沒有相應的學分,這樣導致其開課呈現一種不穩定狀態,同時,這也影響了教師和學生對其的重視程度。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問題的對策

導游的服務質量與導游薪酬制度直接相關,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勢在必行,《旅游法》使導游人員的薪酬制度改革有了法律支持,但在其已實施一年的情況下效果仍未明顯體現出來,因此,重要的在于如何去執行和完善當前的薪酬制度:

1.政府部門進行引導,高校自身增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認識。高校作為非遺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應當認識到高校的使命、職責與非遺傳承工作的一個契和。政府應當加強宣傳引導,以及在政策上的給予一定的支持。

2.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工作要從教師的教學能力抓起,對在崗的教師加強培訓,可以聘請相關專家學者開講座、進行學術交流或兼職任課等,也可以聘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兼職教師,以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性認識。

3.開展相關的高校課程體系建設。首先,可以開設與非遺相關的公共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非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并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態度。其次,在高校部分專業學科中合理融入與非遺相關的課程。例如,美術專業中開設版畫、剪紙、泥塑、木雕等課程,服裝設計專業可與民間染織、民族服飾研究相結合,舞蹈專業可在課程中穿插對民間舞蹈種類的學習。此外,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甚至可以聘請民間藝人和非物質方化遺產繼承人擔任客座教授,將項目的學習納入日常教學中,通過民間藝人手把手的指導,讓大學生轉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者和傳承者。

參考文獻:

[1]丁永祥. 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論略[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2).

[2]沈燕紅. 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必要性和途徑探析[J]. 學理論. 2012(07).

[3]劉寧,地方高校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研究,大眾文藝2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爆乳高潮喷水无码正在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高潮| 潮喷失禁大喷水aⅴ无码| 国产蜜臀av在线一区尤物|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白嫩少妇喷水正在播放|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日本内射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jizzjizz国产|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990531| √天堂资源网最新版在线| 中文在线网在线中文|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亲子乱aⅴ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av|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ⅴ|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 另类 综合 欧美小说|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荫道bbwbbb高潮潮喷|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在朋友新婚房间玩人妻|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超薄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aⅴ在线影院| 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欧美bbw极品另类|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色戒|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大全|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免费视频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