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7 18:58: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科技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化學教學 化學史 統計分析
1.引言
統計分析采用的文獻源自《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出版總庫”,采用系統查閱年度總目錄與原始雜志相結合的方法,對自1980年—2010年和2011年—2012年兩個時期發表的有關化學史教育的文獻進行統計,從計量學角度,進行了評價,從中分析化學史教育的發展狀況。著重對知網中的中等教育類核心期刊表(教學類)確定的三大化學期刊《化學教育》、《化學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中文獻內容等情況進行了分析評價,勾畫出關于化學史論文產出率的分布和影響力的概貌,試圖為化學史教育研究的課題規劃等方面提供某一角度的參考。
2.論文的統計分析
2.1發文量的統計分析。
研究論文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學科研究的水平和發展速度。根據《中國知網》(CNKI)中關于化學史論文來分析。
論文基本上來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的文章,占大多數。論文的生產趨勢可分為2個階段:2001年以前呈平穩上升趨勢,中間雖有波動,但變化幅度不大;2001年以后,則增長速度較快,尤其是2008年—2012年間的論文數量;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發表的文章的數量與2007年前的24年中的總數相當。由此表明,我國化學史教育經過20多年的摸索,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研究勢頭旺盛。
2.2論文內容的統計分析。
據統計分析可知,在知網中化學史的文章主要發表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化學教育、化學教學、化學通報、大學化學、中國科技史雜志、科學技術與辯證法、各大學學報中,對于1980—2010年期間針對三大核心期刊中的論文,根據論文內容做了如下統計分析。將論文按內容分為3類:理論型論文、實踐型論文、其他。在此將與課堂教學想結合的文章稱為實踐型論文,反之稱為理論型。論文內容直接反映教育科學研究的趨勢。
表2 文獻內容統計分析
表2表明,關于化學史論文內容形式多樣。其中理論型論文占的比較多,實踐次之。理論型文章主要說明化學史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所起的作用等。實踐型論文,著重介紹如何在課堂中運用化學史進行教學及在哪些章節應用化學史教學,等等。實踐型論文跟教學直接相連接,但從發文量并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化學史的教學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所以難以形成統一固定的形式。
2.3化學史在教學應用的統計分析。
化學史中有很多例子,對于什么例子能促進教學和學生的發展的問題,是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的問題。本文就化學教學和化學教學參考等期刊中的文獻中化學史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以下的表3。
表3 化學史在教學應用的統計分析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元素周期表和鹵素的發現史,被大多數教師運用于教學中。鹵素中氟氣的發現和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史中生動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學習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對知識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符合目前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目標。
3.化學史教育的途徑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視,化學史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中得到靈活的運用。如《化學課程標準》中將許多化學史料編為“可供選擇的學習情景素材”,化學教科書中設有“閱讀”欄目,提供或介紹相關的化學史知識等。所以正確地將化學史運用于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
3.1讓化學史教育在教學中實現“穿插美”。
化學史是化學科學的形成、產生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反映。雖然現行的教材有時只是提到化學家的名字,并沒有做詳細的介紹,但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其相關的歷史,并且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穿插,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化學史教學不僅可以追溯到知識的來源,還可以揭示其中的科學思想和方法,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例如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門捷列夫,他不分晝夜、堅持不懈地研究著各種元素,探求它們的化學特性,并且將每一種元素都記錄在一張小紙片上。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后,他終于在大量元素復雜的特性里,成功捕捉到它們的共同性。其實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曲折中在矛盾中前進的,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這激勵著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形成正確地看待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思維。
3.2讓學生動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美”。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成為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也有很大的幫助。波義耳說過:實驗和觀察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基礎,化學必須依靠實驗來確定自己的定律。化學史記錄著每一位科學家實驗的過程,可以說是一部實驗史。在教學中我們聯系化學史進行教學,讓學生們了解到科學家們探究實驗的過程,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同時學會用變化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樂于去發現真理,如此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掌握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采用多樣化、采取多手段將化學史與化學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汲取知識的同時,領會滲透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的科學思想。既給學生以知識,又給學生以智慧,無論對目前的新課改還是素質教育都顯得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馬銘,唐建生.中等化學教學類3種期刊環境教育文獻統計分析[J].化學教育,2003:2,31—32.
[2]廖正衡.略論化學史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自然辯證法研究室,2—1—3.
[3]王樹林.讓學生學一點化學史[J].化學教,1982:30(3),233.
[4]杜建功.運用化學史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質[J].化學教育,2003:4.
[5]于曉燕.化學教學中的化學史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8:8—9,34—35.
[6]李永紅,劉建陽.科學素養教育的切合點——化學史教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11,1—6.
關鍵詞:“李約瑟難題”;科學;技術;思維方式
一
“李約瑟難題”一經提出,就吸引了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和嘗試,尤其是中國學者,如任鴻雋(《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梁啟超、蔣方震、馮友蘭(《why China has no Scienc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竺可楨(《為什么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對中國人來說尤為意義重大,近代中國的喪權辱國、內憂外患促使一大批中國的知識分子,以一種飽含希冀痛切的目光去審視這個并非純粹的理論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李約瑟難題”本身存在著局限,即沒有在理論上將“科學”與“技術”的概念加以嚴格區分,從而使得學術界對此問題難以獲得較為圓滿的答案。
“李約瑟難題”由李約瑟在他的《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論文中提出,它是指這樣兩個問題:“為什么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中國文明在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應用于人類實踐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為什么現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發展,而未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成長?”在表述該問題時,李約瑟使用了“將自然科學應用于實際的人類需求”這樣有些含糊不清的表述,然而中國文明在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5世紀處于領先地位的是應用型的工藝技術,中國文明在15世紀后的落后更多是科學理論層面。之前的“技術”與之后的“科學”,兩者是否具有直接的可比性?我認為,科學區別于技術的特征是不容忽視的。“科學是相對于技藝(techne)的認知(episteme),它具有思辨性,它總是猜想新實體、新過程和新機制的存在,更不用說可能存在的新世界了”①,從一個更為淺顯的視角來看,“科學與如何描述、解釋和思考這個世界相關,而不是與如何使勞動更容易或如何控制自然相關”,但是,“技術發明幾乎總是缺乏哲學和形而上學的蘊涵,而這些蘊涵卻是科學研究的固有成分”。②與此相似的還有林毅夫對科學和技術的解釋:“技術是一種關于怎樣組織各種投入要素生產某種產品的知識”③,“科學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系統性的知識”。④
因而,“李約瑟難題”將“科學”與“技術”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中國文明在15世紀之前的技術領先和之后的科學落后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反差,也就是說,中華文明在早期的技術領先,并不必然暗含了中華文明在科學上同樣領先的前提。我們完全可以假設,中華文明在科學上的落后是由來已久的,只是基于某種原因,中華文明的技術在早期處于優勢地位。由此,我們似乎更應將“李約瑟難題”分而論之,即:
1、工藝技術層面:中國文明為何在早期獲得了技術上的領先;
2、科學理論層面:中國文明的科學是否如其工藝技術一般,曾領先于西方文明或阿拉伯文明;以及近代科學為何沒有在中國出現。
二
中國文明在早期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自不待言,其中原因卻值得玩味。我贊同席文對于早期技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的論斷――即早期技術的成敗,并不取決于它是否有效地運用了科學提供的知識,這意味著,早期技術的獲得,并不基于科學的抽象理論基礎,也非來源于科學理論的理性指導,它實質上是一種以經驗為導向的試錯過程:“在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前,不管是在中國或是西方世界,新技術的發明一般來自于直接從事生產的工匠或是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偶然的偏離常規方式的試錯的結果,”⑤而我們假設試錯發現新技術的概率是一定的,則人口規模龐大的古代中國在新技術的發現方面就有了其他地區所無可比擬的優勢;另外,中國古代官員的流動,農書的印發與產品和勞動力的自由市場流通等先進的社會經濟制度則間接加速了新技術的擴散。由此,中國文明在一個相對長的歷史跨度內維持著自身在技術上的優勢地位。
這種“試錯概率”理論需要回應一個最為直接的質疑DD為何試錯在17、18世紀之后無法再讓中國文明保持其傳統優勢。對此,林毅夫教授也給了頗為完滿的回答,“這種以經驗為基礎的技術發明方式,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技術發明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可避免地終將趨于停滯”。⑥到了17、18世紀,技術發展的瓶頸已不是經驗性的試錯所能突破,必須經由基礎科學的努力,在理性認知的層面加深對于自然界的認識,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去拓展新技術發展的空間,而中國的科學沒能在17、18世紀達到此種水平。
按照此種進路,分析自然地進入了第二個問題,即中國文明的科學理論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的發展及地位,或者說為中國的科學為什么沒能在17、18世紀達到某種水平,以突破經驗試錯所無法突破的瓶頸。
首先,根據胡弗的觀點,“中國的科學自大約11世紀以來不僅落后于西方,而且落后于阿拉伯”⑦。在書中,胡弗細致地考察了中國在近代科學的傳統核心研究領域――天文學、幾何學、三角學、物理學、光學和數學,認為中國并未在這些領域取得領先于西方或阿拉伯文明的成就。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科學的落后是一以貫之的歷史進程。然而,又是什么導致了中國科學的落后呢?
對此,林毅夫教授認為,可以歸結到一點,即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這一導向性極強的特殊激勵。“在前現代的中國,有好奇心的人因為科舉制度,沒有積極性去學習數學和可控制實驗,從而導致在數學與可控制實驗上的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科學革命就無法產生。”⑧林教授的解釋以人力資本為中心,“官本位”與“學而優則仕”的普遍理念使得在古代中國,仕途在任何意義上都是有才能抱負者的康莊大道;然而,由于科舉考試的內容被限縮在一定范圍(儒家經典和歷史),而這種考試又以帶有智力測驗性質的高級文字游戲為載體,最終使得中國有較高天賦的人都埋首故紙堆,專注于科舉應試。學習數學和可控實驗的激勵的缺乏使得中國不可能擁有充足且優質的人力資本去推動近代科學革命。
應當說,以上觀點是邏值得稱道的,但我更傾向于把科舉制度視為解釋的一個因素而非根本原因。科舉制度畢竟是人為創立的一項制度,將溯因停留在這一層面似乎有些太過淺顯了;更重要的是,科舉制度出現之前中國文明已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歷程,而相比于歐洲文明,中國文明在科舉產生之前同樣缺乏如古希臘文明一般的科學與理性精神,而此問題是科舉制度的解釋所難以涵蓋的。有觀點認為,現代科學革命實由古希臘數理科學傳統的復興所觸發,“公元前3世紀的亞歷山大數理科學已經決定性地將西方與中國科學分別開來;從此再往前追溯,則可以見到,西方與中國科學的分野其實早在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的數學與哲學傳統形成之際就已經決定,公元前5至4世紀間的新普羅米修斯革命是西方與中國科學的真正分水嶺。”⑨
如果西方文明早在公元前就已經隱含了能觸發近代科學的基因,那出現在公元6世紀以后的中國科舉制度則不可能是中西文明走向殊途的根本緣由,這其中必然有更為原始、深刻的原因值得去發掘。
三
在《近代科學為什么誕生在西方》一書中,胡弗對上述問題用以下幾個角度論述了原因――法律制度與理念、行政體系、教育和考試體系、語言和國人的思維方式。
法律與政治方面,胡弗認為,在中世紀盛期,歐洲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和智識革命,這場革命的意義在于,它重新定義了所有領域的社會組織的性質。由此,法律上自治的新團體出現了。胡弗認為此種變革對于科學革命的意義在于它促使了一塊沃土的產生,“中立空間――一個免于宗教和政治審查干擾的相對獨立的空間――開始嶄露頭角”⑩。胡弗對于中西文明在這一時期的比較是以“自治空間”為核心的,然而,考察同時期的中國,卻會發現自治空間毫無生發的跡象:無論是在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下,還是強調等級的法律文化中,抑或是在科舉考試引導下的功利教育體系里,自治空間都沒有產生的驅動力或是生存的空間。
對于上述現象,我認為其實質原因在于,中國古代的政治與法律有著對于“克己復禮”的內在強調,例如,中國文明的官方意識形態要求臣民按照君王的意愿遵循既定的孝道和謙恭要求,以維持帝國的安寧。儒家哲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被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體系,而這種價值觀抑制了自主思想和行動的產生與發展。
教育和考試體系方面,不同于作為自主自治機關的歐洲大學,中國的書院從來都不是擁有獨立學術傳統的自治機構,在官本位的社會背景以及科舉制度的強勢引導下之下,中國的教育全以科舉考試為中心,“無私利性的學術研究的興趣讓位于科舉及第的強烈愿望”B11;而儒家意識形態的絕對統治,也阻礙了適于研究自然現象的方法論的創立,總之,“科學研究被放逐在了中國社會的邊緣”。B12
語言方面,由于中國悠久的文學傳統,漢字作為個體符號具有非常廣泛的暗含意義,而“中國古代文人習慣使用多種古老的隱喻、典故、陳詞濫調,以及名聲不好的未直接標明出處的古代作家的抄本”。B13這種語言的特性以及語言的使用習慣毫無疑問與科學研究所要求的簡單明確的表達方式有相違背。
四
胡弗最后論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一極具理論張力的問題,我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胡弗拓展得最不充分,然而卻是最深刻的方面。思維方式及民族心理結構作為一種貫穿始終的強大力量,一直站在諸如科舉制度、政治體制、法律理念等等具體因素的幕后,其所牽動的方方面面都能作為李約瑟難題的注腳。我認為,對于這一點的分析可以引申出兩個具體的方面:
1、關懷現世,不務“玄虛”的“實用理性”精神
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名作《全球通史》中談到“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在任時候都未產生過祭司階級的文明,這根源于中國文明獨特的現世主義”。B14我認為,儒家思想以倫理為中心,以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作為考慮問題的基點;其帶有濃厚的實用理性精神,從“修身”、“齊家”到“治國”直至“平天下”,儒家最終還是皈依于現世的人倫世界,而無關乎超然的哲思,也無關乎對人與自然的思考。儒家一直都回避抽象的形而上玄思,對于許多科學應當關注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論”的回避態度。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不難發現,儒家學者素來主張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而不務玄虛空靈之學問,但是,早期的科學素來游離于現實生活之外,因而注重思辨、理論的科學在儒家思想所支配的思維結構中便難覓一席之地,在儒家思想大行其道的時代,那些既非功利,又注重抽象性思維的科學理論無從產生。
實用理性精神建構出了以倫理為中心的中國古代社會,現世關懷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征。正如李澤厚所指出,“‘實用理性’關注于現實生活,它不作純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讓非理性的橫行,事事強調‘實用’、‘實際’和‘實行’,滿足于解決問題經驗論的思維水平,主張以理節情的行為模式,對人生世事采取一種既冷靜又理智的生活態度。”B15受實用理性支配的心理結果和思維方式,很難超越“經驗論的思維水平”,這也正好應合了林毅夫教授關于中國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的解釋――即經驗性的試錯空間愈趨狹小。
2、脫離客觀自然,直面精神世界的知識論傾向
中國的思想者一貫注重內省,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與升華,而輕視對客觀自然的探究。《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白虎通義》謂“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一切的認識都能夠通過“心”與“性”的覺悟來獲得,此中原因皆是中國古代所重的修身之學無關于客觀自然的緣故。“它通過文字的媒介,敲開心靈的混沌,激發道德的潛能,將文字中所涵的旨意,化為行動,提升人格”,此亦是“荀子所謂的‘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的君子之學”。B16誠如馮友蘭先生在《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學中》所言,“中國的哲學家們,沒有科學的確實性的需要,他們所要知道的只是他們自己而已,同樣地,哲學家們也不需要科學的力量,因為他們所要征服的也僅是他們自己”。B17
五
我國由于傳統思維方式的制約使得理性思辨能力受到了束縛,從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學的發展。但是“中國人絲毫也不比他人愚笨,只是理性的翅膀一旦綁上實用的鉛砣,就難以高飛遠舉了。”B18中國人并不是天生就不適合研究科學的,當今社會,中國人學習數學,可控制實驗的激勵也已發生變化。在迎接全球性科技挑戰的今天,回顧和反思“李約瑟難題”背后折射出的關于中國思維方式的限制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對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中國科技實力的進一步增強也指日可待。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
注解:
① 托比?胡弗:《近代科學為什么誕生在西方》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99頁
② 托比?胡弗:《近代科學為什么誕生在西方》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99頁
③ 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56頁
④ 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862頁
⑤ 林毅夫:《李約瑟之謎、韋伯疑問和中國的奇跡――自宋以來的長期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⑥ 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842頁
⑦ 托比?胡弗:《近代科學為什么誕生在西方》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30頁
⑧ 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934頁
⑨ 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于西方》,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第628頁
⑩ 托比?胡弗:《近代科學為什么誕生在西方》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38頁
B11 托比?胡弗:《近代科學為什么誕生在西方》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99頁
B12 托比?胡弗:《近代科學為什么誕生在西方》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69頁
B13 托比?胡弗:《近代科學為什么誕生在西方》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74頁
B14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七章
B15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年,第320頁
B16 韋政通:《中國的智慧》,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9年,第2頁
論文摘要:我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引發了爭論,中國藝術界只有立足當下,正確理解“現代性”,客觀地對待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發揚“拿來主義”精神,區別對待西方的現代科技文化與文化藝術。將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辯證、有機的結合起來,方能實現傳統藝術真正的現代化。
前言
由于“現代性”的內涵是隨著時代、地區、民族等因素而產生不同,所以我們要將這個概念運用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問題中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用辯證、發展的方法將西方的“現代性”與中國的傳統藝術中“民族性”的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藝術“現代性”的產生與發展
對于什么是“現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啟蒙》中說:“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把現代性想象成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歷史時期。所謂態度,我指的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系的模式;一種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資源的選擇;最后,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也是一種行為和舉止的方式……”。因此,“現代性”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發展傳統的行為或觀念。黑格爾更認識到了現代性對于藝術的現實意義:藝術家擁有創作的自由:
l9世紀中后期至今的現代、后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就是藝術家們自由的進行藝術創作,不停突破傳統、進行各種藝術實驗的表現。但是,二者所表現出的“現代性”含義又是有所不同的。現代主義藝術中的“現代性”與歐洲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動蕩有著不可磨滅的關系。工業革命導致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話思維被現代科技理性所取代。這種宗教整一性意識遭到徹底破壞,必然帶來了全社會性的困惑、混亂和焦慮。藝術領域中先后出現了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以及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各種我行我素的實驗藝術,就是藝術家面對這種社會劇變所作出的反應。而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以及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后,藝術家們開始將自己完全淹沒在現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紀的痛苦掙扎,通過回歸自我來對抗科技壓力,而是開始滿心喜悅的享受了,后現代主義也就是因此現了。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后現代主義的出現與風靡,標志著統治西方200多年的“現代”世界觀的危機,但實際上“后現代”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現代”觀呢,它們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了與傳統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們是有著本質的聯系的。因此,當我們借鑒西方的“現代性”觀念時,必須用辨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而不可斷章取義。
二、西方“現代性”的擴張
除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看“現代性”,還要注意由于發展先后、經濟基礎不同、社會制度差異等因素所造成的東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強勢和弱勢之分。注意到這個因素,就不會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發端于經濟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這么一個源自西方世界的強勢文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不僅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也成為“文化全球化”的主導;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扮演著弱勢的角色,傳統文化不得不面對著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西方現代、后現代文化的猛烈沖擊。“全球化”的美國文化被形象地概括為“三片”,即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薯片”、代表著美國電影文化的好萊塢“大片”、代表美國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藝術領域,美國在二戰后借助其霸權化的科技、經濟、政治地位向滿目瘡痍的歐洲推廣美國式藝術,先后樹立起了滴灑抽象表現主義、集合主義、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主義等符合美國意識形態需求的藝術流派,并使之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張到世界各地。在二戰后3O年內,美國式藝術成為世界性藝術,成為世界藝術發展的風向標。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認為,相對于政治經濟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種軟力量,但是它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卻是持續不斷的。英國學者湯林森更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在全球的擴張。雖然湯林森說的看起來有點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傳播的力度和強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其發展勢頭不容忽視。因此,面對從西方蜂擁而來的現代、后現代藝術文化,作為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成就的中國,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是相當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
如何實現中同傳統藝術的現代化,現在存在三種觀點:一,立足于過去。贊同這種選擇的人主張用“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部分”去“抵制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西方腐敗的意識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與自尊”。二,立足于未來。贊同這種選擇的人,強調“中同畫可以推向世界,為了世界性、歷史性的需要,讓世界接受中國畫”,立足于現在。這批論者向于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面對嚴峻的現實,對傳統進行深刻的反思。
很明顯,前兩種觀點不僅忽略了傳統的實踐性或延續性,把傳統看作靜止的、凝固著的東西,還屬于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觀,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種觀點是較為符合現實需要的,岡為它是以發展和辯證的方法去看待和解決我國藝術目前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國藝術必須是要發展的,而來自外部的促動和營養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華民族視為悠久歷史傳統的象征的“塔”這種建筑形式,其實是來自印度的舶來品,是隨著佛教在東晉傳人后才在中困遍地開花的。中世紀時期的伊斯蘭圍家之所以獲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發展,是因為他們翻譯了大量卉希羅的文化典籍,而歐洲的文藝復興也是以這些著作作為啟蒙和基奠的。現代的美國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傳播,除了其科技、經濟高度發達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雜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沒有什么純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義膜拜;文化藝術的發展,除了在自身尋找發展規律外,尋求外來文化的幫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以何種態度對待隨經濟、科技、傳媒浪潮奔襲而來所謂“強勢文化”,是傳統藝術現代化的一個關鍵:美同在世界上確實占有領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論家所說的“美國當代藝術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技術的表現”在它的后現代藝術里,從集合主義、波普、超級現實主義、構成主義、大地主義、裝置藝術以及廣泛化的觀念主義藝術,無不充斥了美國科技文化語境中的圖像和技術產品,科技文化的產物成為藝術家創作的表現對象和手段以新奇體驗代替審美,混跡于生活取代藝術的精英意識成為藝術的新內涵此,這種藝術已經完全脫離藝術的文化傳統只是高度發達的科技、經濟甚至政治的產物。以這種認識為前提,就不會將“非藝術化”的后現代藝術與發達的科技文化混為一談,不會盲目的崇拜或反對外來的現當代文化一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對于我圍經濟科技發展有利的先進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盤接受,而對不符合我閏發聰現實,與我周藝術傳統形式或意識完全割裂的后現代芝術.就要小心謹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內核”了。
除了純藝術領域,在應朋藝術領域也要特別注意防止中國本土文化識別特征的喪失、從西方傳到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由于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以及它本身所具備的易推廣、易操作等的特性,使其在短短幾十年內廣泛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這種“繁殖”迅速的現代藝術設計,卻會因為他的標準化、可量化、科學化的特性卻極容易使一個國家民族的傳統藝術設計喪失殆盡。在現代藝術設計剛剛在歐洲推廣的時代,莫里斯的新工藝美術運動就是歐洲傳統手工藝在遭到幾乎是滅頂之災時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反抗。我國目前的藝術設計正在重蹈覆轍,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已被許多開口包豪斯、后現代的現代設計師拋擲腦后,難怪一位日本設計師看過了浦東蔓延的摩天大樓后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中國沒有現代設計!”。因此,在學習利用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時,不僅要看到它的優勢,更要認識到他的局限:過于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沒有文化底蘊,放之各國皆準卻而沒有民族特色。這種統一的設計思路和模式將會使我們的現代文化完全失去中國的民族特色。只有采取雙贏的結合戰略,將源自西方的“現代性”與我國的“民族性”相結合,將西方現代藝術思想和中國傳統藝術有機的結合,才既能實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又能保持了藝術的中國身份。將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注重功能、標準、量化的特點與我國傳統設計中的注重感性、象征的審美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傳統藝術設計的現代化;認清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實際上是西方工業革命、現代科技革命的產物這個事實,就會知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不僅要吸收西方現代藝術思想,更要考慮到我國的當下社會發展階段,更要考慮我國本身的藝術傳統。只有這樣,才既不會陷入設計領域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又不會失去藝術的中國身份。
關鍵詞 英國 高校圖書館 特色資源 特色館藏
分類號 G259.561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4.007
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是開展服務工作的基礎,特色館藏是高校圖書館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是高校圖書館為滿足學校的教學科研需要而專門收藏的文獻,通常是某一專題領域的文獻、某一時代的文獻、某一地域的文獻、有關某個杰出人物的文獻、易損壞的文獻、獨一無二的或珍貴的文獻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圖書館逐漸重視特色館藏,諸多高校圖書館開展了特色館藏的建設工作,并開展了相應的服務,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筆者以中國知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博士論文數據庫、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國內會議論文數據庫等數據庫為檢索源,進行特色館藏建設實踐相關文獻的檢索,選擇題名為檢索字段,采用的檢索式為“(高校圖書館+大學圖書館+高等院校)*(特色館藏+特藏+特色數據庫+特色資源)*(調查+為例+現狀)”,共獲得相關文獻235篇,這些文獻在揭示我國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實踐的同時,也剖析了我國高校圖書館在特色館藏建設及服務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文獻指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主要涉及:地方性特色館藏資源較少,圖書館網站對特色館藏揭示不明顯,印刷型特色館藏推介力度不夠;校外訪問特色數據庫受限,特色數據庫更新不及時,建設缺乏標準化和規范化,缺乏深層次開發,對使用情況關注不夠;資源共享度不高;重建設輕服務,缺乏持續性。面對現在存在的一些不足,高校圖書館人應深入剖析問題的根源,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妨借鑒國外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方面的經驗,取長補短,讓特色館藏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及訪問英國高校圖書館網站,發現英國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資源豐富,基于特色館藏開展的服務頗具特色。因此,本文以英國高校圖書館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1 調查基本情況說明
本文采用文獻調查與網站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研。在文獻調查方面,筆者檢索了Web of sci-ence、Ebsco、SpringerLink、Emerald等數據庫,并利用百度學術搜索進行檢索,以期獲得英國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方面的文獻。在網站調查方面,本文以2016年《泰晤士報》(TIMES)的英國大學綜合排名前40位的高校圖書館為調查對象,通過訪問圖書館網站的方式獲得特色館藏建設及服務的基本信息。調查時間為2016年2月~4月。
2 英國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現狀分析
2.1 特色館藏資源概況
英國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資源豐富。總體來講,英國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構成可以從如下4個方面進行歸類:(1)從特色館藏的種類來看,主要包括檔案、善本書、手稿、歷史照片等;(2)從特色館藏的出版年代來看,既有年代較久遠的文獻,也有近年出版的文獻;(3)從特色館藏涉及的學科來看,涉及歷史、經濟、教育、法律、音樂等多個學科;(4)從特色館藏涉及的地域來看,既有西方文獻,也有東方文獻。比如,謝菲爾德大學圖書館擁有25000種善本書和超過150種具有特色的館藏,包括檔案、手稿、照片、書籍、小冊子和樂譜等;該館將特色館藏資源劃分為32個專業,涉及歷史,經濟,數學,東亞研究,文學、戲劇和語言等。萊斯特大學圖書館擁有的特色館藏包括善本書、手稿、歷史照片、雕刻肖像出版物和個人檔案等,具體來講,涉及如下主題:歷史、現代文學檔案、藝術、音樂和博物館研究、醫學、科學和數學。劍橋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包括手稿、印刷型文獻、人工制品,以及現代地圖、音樂作品,亞洲和近東、遠東文獻,其中最古老的特色館藏是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的中國甲骨文館藏。紐卡斯爾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包括善本書,其他重要的打印作品,包含照片、視聽材料、插圖和地圖等類型的檔案等,特色館藏的年代分布為從14世紀到現今。一些近年出版的文獻,由于現存復本較少或發行量少而導致稀缺,所以被確定為特色館藏;一些私人出版社發行的文獻也被定為特色館藏,這些文獻具有曾經屬于某些重要人士、精美裝訂、內附額外的資料等特點。由此可知,英國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不僅是多年來館藏文獻的積累,也是現代出版的具有特殊性的文獻的集合。
2.2 特色館藏資源的來源
英國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采用購買文獻、接受外界捐贈、為外界存放文獻等多種途徑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在過去六個世紀,一直在收集圖書、手稿和學校檔案;自19世紀早期攝影技術誕生以來,開始收集攝影類館藏;該館1959年設立手稿部,19世紀70年代中期設立獨立的特色館藏部,此后特色館藏資源不斷豐富。目前,該館主要通過購買文獻、接受外界捐贈、由主圖書館根據標準將一些文獻轉為特色館藏這3種途徑建設特色館藏。諾丁漢大學圖書館自上世紀80年代起,獲贈了奧克姆圖書館(Oakham library)、埃爾斯頓圖書館(Elston library)、柯隆亞頓圖書館(Coleorton library)等3個教區圖書館的宗教類文獻,這3個圖書館分別建于16世紀和17世紀,為研究者使用這些文獻提供了便利。為外界存放文獻,是指英國高校圖書館為外界機構存放文獻,但不具有文獻的所有權,只是將這些文獻作為特色館藏的一部分供讀者使用,利茲大學圖書館、薩里大學圖書館等都采用了這種特色館藏建設方式。利茲大學圖書館現存3種外界機構的文獻:北部女權主義檔案(Feminist Archive North)、里龐大教堂文獻(Ri-pon Cathedral Collections)、教友會教徒檔案(Ouak-er Archives)。
2.3 特色館藏資源發展政策
英國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是在特色館藏資源發展政策的指導下進行的,紐卡斯爾大學圖書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圖書館等都制定了特色館藏資源發展政策。紐卡斯爾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發展政策包括目的和范圍、印刷型圖書館藏、檔案館藏、閱覽室參考館藏、文獻獲取、保留和處置、訪問、協作工作等8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目的和范圍”部分對特色館藏的使命、特色館藏的定義、特色館藏工作人員的作用和職責等作出了說明;“印刷型圖書館藏”、“檔案館藏”這兩部分分別對這兩類館藏的收藏標準作出了規定;“閱覽室參考館藏”部分說明新近購買的文獻存放在閱覽室開放閱覽;“文獻獲取”部分說明了購買、獲得捐贈、寄存等三種文獻獲取方式的相關內容;“保留和處置”部分對特色館藏的保留和處置作了說明;“訪問”部分對特色館藏的使用作了說明;“協作工作”部分對合作建設特色館藏、特色館藏外借展覽等作了說明。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發展政策包括什么是特色館藏、特色館藏發展政策、文獻采訪方法、復制政策等4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什么是特色館藏”部分說明了定為特色館藏的8個標準,至少符合其中一個標準的文獻可作為特色館藏,比如,在1900年及之前出版的文獻、具有重要來源的文獻、由于物理格式需要特殊存儲條件或處理的文獻、相當罕見的文獻、對國王學院有重要意義的文獻等都可以被該館定為特色館藏;“特色館藏發展政策”部分說明了該館目前正在收藏的特色館藏涉及的學科,包括:神學、語言和文學、歷史、其他人文科學、科學等5個學科,每個學科下還列出了具體的專業范圍,比如神學文獻包括圣經、基督教教義神學、基督教的歷史、猶太教等;“文獻采訪方法”部分述及了受贈、接受遺產、交換、購買、長期借用等文獻采訪方式,說明了歡迎讀者薦購文獻,以及建議特色館藏工作人員從本校的其他圖書館獲取一些與教學相關性不大但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獻;“復制政策”部分說明了在特殊情況下,將文獻的復制版本收藏為特色館藏的情況。
2.4 特色館藏建設項目
英國高校圖書館通過特色館藏建設項目來促進特色館藏資源建設工作,涉及特殊文獻建設項目、特色館藏數字化項目、特色館藏建設調查項目等。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部已經收藏了超過250年的文學通信檔案,其中最重要的現代檔案是卡克耐特出版公司(Carcanet Press)的文學檔案,現在該出版社的通信主要是采用數字化形式,因此,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于2012~2014年開展了卡克耐特出版公司電子郵件保存項目(The Library's Car-canet Press E-mail Preservation Project),通過該項目成功修復并保存了卡克耐特出版公司的21.5萬封電子郵件及6.5萬個附件。杜倫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網站列出了9個項目,比如:蘇丹檔案數字化項目(Sudan Archive Digitisation project)、達勒姆大教堂修道院圖書館數字化項目(DurhamCathedral Priory Library Digitisation project)、蘇丹?伍德遺產項目(Sudan Wood Bequest project)等;其中,蘇丹檔案數字化項目是將杜倫大學的印刷型蘇丹檔案數字化,供世界各地的學者通過互聯網免費使用。諾丁漢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網站列出了1994年以來開展的23個特色館藏建設項目,有的項目是與其他機構合作進行,也有的項目是該館接受了資金資助后自行開展。開展這些特色館藏建設項目,旨在通過編目或數字化來擴展文獻的訪問。每個項目持續的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取決于項目自身的復雜性。比如,諾丁漢大學圖書館于2005~2006年將所有的伍德沃德館藏(Wood-ward Collection)添加到了圖書館在線目錄,伍德沃德館藏是伍德沃德收藏的關于培根一莎士比亞爭議的印刷圖書文獻,這些文獻的一部分由伍德沃德的兒子于1945年捐贈給圖書館,另一部分由培根協會(Bacon Society)于1978年捐贈給圖書館;該項目得到弗朗西斯?培根基金會(Francis Bacon Founda-tion)的資助。對于英國高等教育機構范圍內的特色館藏的數字化問題,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圖書館和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圖書館聯合開展了面向中間人(圖書館員、策展人、館藏管理者)和最終用戶的調查項目――“特藏的數字化:籌劃、評估、優先級”(Digitisation of special collections:mapping,as-sessment,prioritisation,簡稱The DiSCmap pro-ject),根據調查確定優先數字化的特色館藏;采用網絡問卷調查的形式,對于特定領域及學科的最終用戶,還采用了小組訪談及電話訪談的方式進行調查;通過調查,被調查者提供了共計945項優先數字化的特色館藏;調查結果也反映了中間人與最終用戶在確定優先數字化特色館藏方面的差異性;該調查將有助于擴展館藏、改進對用戶的支持、開展新服務、開展更詳細的用戶研究,并有助于特色館藏數據發現助手的發展。
2.5 爭取外界支持
英國高校圖書館在特色館藏建設中注重爭取外界支持。主要包括:爭取外界捐贈文獻、爭取資金支持、爭取人力支持、與外界合作整合館藏。(1)爭取外界捐贈文獻。如前所述,獲取捐贈是英國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主要來源。目前,英國高校圖書館一如既往地重視爭取外界捐贈文獻。利茲大學圖書館、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都公示了獲取捐贈特色文獻的意愿。(2)爭取資金支持。英國高校圖書館通過多種渠道爭取資金支持,包括:特色館藏建設項目資助、日常發展中爭取資助、銷售出版物獲取資金等。比如,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圖書館有2個特色館藏項目得到外界資助,杜倫大學圖書館有4個特色館藏項目得到外界資助。倫敦大學學院圖書館注重在特色館藏的日常發展中爭取資助,該館在特色館藏網站設立了“支持我們”的欄目,通過此欄目接受資金捐贈,用于特色館藏的發展,捐贈者可以通過信用卡捐贈,或通過直接借記的方式捐贈,兩種方式都需要填寫相應的信息,比如捐贈金額、賬號、個人姓名、地址、聯系方式等。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出版了兩種與特色館藏相關的出版物,分別是《圖書館藏的600年》(600 years of book collecting)、《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的珍寶》(Treasures of St An-drews university library),并將用戶購買出版物作為其支持圖書館的一種方式。(3)爭取人力支持。英國高校圖書館通過成立“圖書館之友”、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爭取人力支持。杜倫大學圖書館的特色文獻圖書館于2012年成立了“圖書館之友”(Friendsof Palace Green Library),“圖書館之友”的愿景是尋求對特色文獻圖書館的研究、獎學金和推廣活動的支持,具體包括:促進圖書館的聲譽和激發人們對圖書館建筑、館藏及展覽的興趣,支持圖書館善本書、手稿及其他有價值的文獻的采訪工作,作為接受贈送的圖書、手稿等文獻的渠道,支持和保護圖書館的獨特善本書和文檔館藏,通過組織學術活動促進圖書館的學習和研究任務。招募志愿者不僅能夠使志愿者近距離了解特色館藏工作,也會起到宣傳特色館藏的作用。薩里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部門為志愿者提供了如下工作:幫助描述檔案目錄,抄錄和索引,整理記錄及對記錄進行編號,負責攝影、視聽和戲裝館藏的相關工作,協助推廣或特殊事件。(4)與外界合作整合館藏。20世紀90年代,赫爾大學圖書館檔案與特色館藏部出現了因讀者到訪圖書館引起的空間和管理問題,2010年,赫爾大學圖書館檔案與特色館藏部(University of Hull's Ar-chive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赫爾城市檔案部(Hull City Archives)、赫爾當地研究圖書館(HullLocal Studies Library)等3家機構進行了合并,通過資源整合,組建了赫爾歷史文獻中心(Hull Histo-ry Centre),該中心的建設得到了遺產彩票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赫爾市委員會(Hull CityCouncil)和赫爾大學的資助,該中心的建立將促使人們更加關注檔案和當地歷史。
3 英國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服務分析
3.1 嵌入式服務
英國高校圖書館依托特色館藏開展了嵌入課程、嵌入科研等嵌入式服務。
3.1.1 嵌入課程
英國高校圖書館依托特色館藏開展了嵌入課程的服務,一方面是將特色館藏資源嵌入課程,即課程的主講教師在課程中使用特色館藏資源,另一方面是特色館藏部館員嵌入課程,即館員依托特色館藏輔助教學。比如,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特色館藏部館員在歷史和英語學院的教師開設的課程中,為課程提供了特色館藏資源,也依托特色館藏輔助了教學過程,主要是現代語言、神學、藝術史等類課程。此外,該館努力將特色館藏資源與國家課程相匹配,已經為當地小學提供了學習蘇格蘭獨立戰爭、瑪麗女王時代的手稿、蘇格蘭女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圣安德魯斯的生活等方面文獻的機會。倫敦大學學院圖書館致力于將特色館藏資源嵌入盡可能多的倫敦大學學院的課程中,該館已經將特色館藏資源嵌入到該校開設的幾個課程中,比如:面向莎士比亞歷史專業碩士的與莎士比亞和他同時代的人相關的材料,面向法語專業本科生最后一年及英語專業博士生的中世紀的手稿,面向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早期字典,面向歷史文獻學專業的各種早期出版的圖書。萊斯特大學圖書館已經將特色館藏資源嵌入到8門該校開設的課程中,比如,面向歷史學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現代歐洲早期文獻”的相關課程,該課程采用的形式為:先由圖書館員為學生講解與課程相關的特色館藏資源,學生在看10分鐘重點館藏資源表格后,由授課教師、圖書館員與學生輪流提問及回答問題,以幫助學生理解所看到的文獻。
3.1.2 嵌入科研
英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嵌入科研的服務包括研究咨詢、合作開展研究、為學生提供研究選題的建議等形式。比如,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開展了研究咨詢服務,用戶可以通過郵寄、電子郵件或在線提交等方式進行研究咨詢。薩里大學圖書館采用了兩種嵌入科研的服務方式,一是提供一對一的建議,用戶通過與圖書館員交流研究興趣,圖書館員為用戶提供在網絡上沒有突出顯示的文獻,或者提供圖書館員知道的可能對用戶有幫助的其他地方的文獻;二是合作開展研究,圖書館非常希望與用戶合作申請研究經費,圖書館的參與及館藏資源能夠幫助用戶申請研究經費,該館已經與其他高校圖書館合作開展了3個項目的研究。萊斯特大學圖書館正針對相關學科領域開發一系列指南和論文主題思想,并制作了關于歷史論文特色館藏的網站,提供了3個時期的歷史館藏的概述,為本科生和博士生提供研究領域和論文選題的建議;比如,基于現代的歷史文獻(1800~2000年)提供了4個研究選題:鐵路的發展、萊斯特大學的歷史、萊斯特BBC廣播公司的成立、戰后萊斯特的社會和經濟變化。
3.2 特色館藏推廣
英國高校圖書館通過舉辦特色館藏展覽、設立特色館藏研究基金、開展特色館藏相關活動、多渠道動態信息等多種方式開展了特色館藏推廣服務。
3.2.1 特色館藏展覽
英國高校圖書館不僅在館內開展特色館藏的展覽活動,也有高校圖書館將特色館藏借給館外機構進行展覽,通過特色館藏展覽,為讀者提供深入了解某種重要的特色館藏的途徑。絕大多數英國高校圖書館都開展了館內展覽,比如諾丁漢大學圖書館、利茲大學圖書館等。諾丁漢大學圖書館在圖書館固定場所開展特色館藏展覽活動,每年至少開展三次展覽活動,并在特色館藏網站建立了在線展覽欄目,將在場館展覽過的文獻呈現在特色館藏網站,主要是文獻的介紹以及文獻的照片。在特色館藏外借展覽方面,劍橋大學圖書館、紐卡斯爾大學圖書館等都允許特色館藏外借展覽,并制定了相應的規定。劍橋大學圖書館歡迎其他機構借出特色館藏用于展覽,預借文獻的機構需要在計劃展覽日期前至少6個月提交借出文獻的請求。劍橋大學圖書館在評估借出文獻請求時,將會考慮文獻的狀況、在外借展覽期間是否有使用計劃、文獻的重要性、提交請求的機構的設施等。劍橋大學圖書館外借展覽的一般條件包括:不會將文獻借給巡回展覽;最多可以借用6個月;借用文獻機構的負責人需要簽訂借用協議;未經劍橋大學圖書館同意,參觀者不得對展覽文獻進行拍照;借用文獻機構需要在展覽標簽或展覽目錄上承認文獻的來源;借用機構需要向劍橋大學圖書館提交兩份免費的展覽目錄;借用文獻機構需要負責全部的費用等。紐卡斯爾大學圖書館的外借展覽規定,除了在不得轉借文獻、提前提交請求、承認文獻來源、簽訂協議、借用單位承擔相應費用等方面與劍橋大學圖書館類似外,還有如下方面的規定:借用文獻機構需要妥善保管文獻,不得在借用文獻上加標記以及將原有標記去除,需要將文獻在安全、適宜的環境中展覽,不得在展覽文獻上使用粘結劑,借用文獻機構需要在收到文獻的48小時內向紐卡斯爾大學圖書館提交文獻安全報告,文獻在運輸過程以及展覽過程中的任何損壞都應在48小時內告知紐卡斯爾大學圖書館,借用文獻機構需要在文獻離開紐卡斯爾大學圖書館至返回該館期間為文獻辦理保險等。
3.2.2 設立特色館藏研究基金
英國高校圖書館通過設立特色館藏研究基金,向研究人員推廣特色館藏。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都設立了特色館藏研究基金。圣安德魯斯大學圖書館自2014年開始設立訪問學者研究基金(Visiting Scholarship),目前已經連續3年設立此項基金。此項研究基金專門為校外申請者基于特色館藏開展研究而設立,研究基金面向所有感興趣的研究者,不局限于大學的研究者,也不限制研究者的級別。獲得研究基金者將會獲得最多1500英鎊的旅途和住宿費用,會被邀請參加圖書館特色館藏部的研討會,允許使用特色館藏閱覽室,并需在該館開展2周至8周的研究工作。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于2013年與該校人文學科教師合作成立了約翰?瑞蘭德研究所(The John Rylands Research Institute),旨在開展特色館藏方面的新研究。目前,約翰?瑞蘭德研究所設立了利弗休姆早期職業獎學金(Leverhulme EarlyCareer Fellowships)、紐貝里圖書館交流獎學金(New-berry Library Exchange Fellowship)等研究基金。比如,“紐貝里圖書館交流獎學金”是紐貝里圖書館一約翰?瑞蘭德研究所交流獎學金,該獎學金提供2個月的研究支持,一個月在約翰?瑞蘭德圖書館開展研究,另一個月在紐貝里圖書館開展研究;申請者提交的研究項目需要和上述兩個圖書館的館藏相關;允許博士生及博士后學者申請此獎學金;獲批者將獲得2500英鎊在紐貝里圖書館的研究資金、1500英鎊在約翰?瑞蘭德圖書館的研究資金,以及1000英鎊的旅途費用。
3.2.3 開展特色館藏相關活動
英國高校圖書館通過開展與特色館藏相關的活動,吸引讀者深入了解特色館藏。利茲大學圖書館、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杜倫大學圖書館等都開展了與特色館藏相關的系列活動,主要是藝術創作活動、會談、研討會、讀書會等活動。利茲大學圖書館于2016年3月9日了即將開展的活動的信息。該館特色館藏部將在4月和7月開展兩類藝術創作活動,分別是在紙上描繪大理石花紋活動、亞麻油氈浮雕印刷活動,通過此類活動激發參與者從歷史館藏中獲得靈感,從而創造自己的新作品;該館一直持續開展午餐時間會談活動,會談活動涉及廣泛的學科,由專門的主持人就某一主題開展會談活動,午餐會談時間為下午1點至2點,比如,3月18日亞歷克斯博士主持談論“參觀威尼斯,從朝圣者到尋歡作樂的人”這個話題;3月19日由研究者分享其使用特色館藏部的歷史、醫學書籍和檔案的經驗。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于2016年2月29日了由約翰?瑞蘭德研究所組織開展的與特色館藏相關的活動,活動面向學術研究者和廣泛的公眾,主要包括:研究論壇(午餐會談)、中世紀和現代早期學習研討會的系列活動(與曼徹斯特大學瑞蘭德圖書館合作,瑞蘭德圖書館即為曼徹斯特大學的特色館藏圖書館)、現代世界早期的印刷品和研討會的系列活動(與曼徹斯特大學瑞蘭德圖書館合作)等。其中,研究論壇旨在發現瑞蘭德圖書館的特殊館藏如何塑造研究工作,討論時間為中午12點至下午1點,會談的主持人既有曼徹斯特大學瑞蘭德圖書館的館員,也有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的“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類”文獻的讀者。杜倫大學圖書館將于2016年4月26日下午5點~6點開展讀書會活動,讀書會討論的圖書為該館正在展覽的特色圖書。
3.2.4 多渠道動態信息
英國高校圖書館通過多渠道動態信息,的信息涉及新增加的特色館藏、有獨特價值的館藏、特色館藏部門的工作進展、特色館藏部門擬開展的活動預報等方面,讓讀者了解特色館藏與服務的最新進展,主要通過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網站、博客、twitter等渠道。雷丁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網站首頁設立了“事件、展示與特色文獻”欄目,了2016年在做什么、獨特的文獻、當前及以往的展覽等信息。利茲大學圖書館、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等都建立了特色館藏博客,并在圖書館特色館藏網站提供了博客鏈接。利茲大學圖書館特色館藏博客了新近增加的特色館藏、某類特色館藏的數字化信息、即將開展的與特色館藏相關的活動信息等。薩里大學圖書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圖書館等都在圖書館特色館藏網站建立了特色館藏推特(twitter)網址的鏈接,薩里大學圖書館在圖書館特色館藏網站說明:如果要了解特色館藏研究室相關的最新信息,請關注圖書館twitter;并在公布特色館藏聯系方式時,同時公布了聯系電話、電子郵箱、圖書館twitter網址及傳真,由此可知,薩里大學圖書館的twitter賬號是其特色館藏信息的重要渠道。
4 啟示
4.1 重視特色館藏文獻的積累
英國高校圖書館開始收集特色文獻的年代較早,目前已經擁有豐富的特色館藏資源;近年來,通過接受贈書、購買、為外界存放文獻等多種方式,不斷增加特色館藏。借鑒于此,建議我國高校圖書館重視特色館藏文獻的積累。首先,未建設特色館藏的高校圖書館,不妨從現在開始,對現有的館藏進行梳理,甄選出具有特色的文獻,比如,出版年代較早且館內只有一本的圖書,一旦丟失將很難購買,應該單獨保管;學生利用率較高的理工科專業圖書,以中國科技發展歷程為主題的圖書,記載中國重大發展的歷史性圖書等,這樣的圖書對專業學習、了解中國的發展非常有幫助,值得特殊保管。其次,高校圖書館應注重某一主題系列文獻的積累。某一主題的系列文獻,往往對學習、科研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已經擁有一部分特色館藏的高校圖書館,可以將特色館藏分類整理,并注重在日后的特色館藏建設中持續增加現有主題類別的文獻。比如,某高校圖書館已經收藏了一些材料學科的專業書籍,應注意持續補充該類專業文獻。再次,高校圖書館應重視多渠道積累特色文獻,尤其是應重視爭取贈書以及合作建設特色館藏。高校圖書館應在圖書館網站、特色館藏閱覽室公告處分別歡迎各界人士、機構贈送某類文獻的說明,讓人們了解圖書館可以接收某些文獻。在合作建設特色館藏方面,高校圖書館可以嘗試為某機構或組織存放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高校圖書館和文獻的所有權人共同商議文獻面向的用戶群體;通過高校圖書館的代為收藏,提高文獻的影響力及利用率。
4.2 重視制定關于特色館藏的相關政策
英國高校圖書館制定了特色館藏發展政策、特色館藏保護政策、數字化保存政策、文獻復制政策、閱覽室使用規定等多項與特色館藏有關的政策,這對保證特色館藏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借鑒于此,建議我國高校圖書館重視制定與特色館藏相關的政策。首先,應制定特色館藏發展政策。特色館藏發展政策應對特色館藏的收錄范圍、特色館藏采訪原則、特色館藏的數字化加工、特色館藏的建設合作等具體問題作出明確說明,使得具體工作有章可循。同時,特色館藏發展政策也應該隨著工作的開展,進行細微修改,完善原有政策。其次,應制定特色文獻及特色館藏閱覽室使用政策,規范讀者入室閱覽的行為,保護好特色館藏。比如,閱讀稀有文獻,應小心翻頁;不得在特色文獻上勾劃;不得攜帶鋼筆、拍照設施等進入特色館藏閱覽室等。再次,應制定特色文獻復印政策。比如,規定在版權法允許的范圍內提供復印件,并且只能由特色館藏工作人員幫助讀者復印,而不能由讀者本人借出復印,防止讀者自行隨意復印;規定復印收費標準,說明為讀者提供復印件所需的時間等。
4.3 重視特色館藏服務創新
英國高校圖書館開展了內容豐富的特色館藏服務工作,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服務的項目還比較單一,面向的讀者對象也多限于本校讀者。借鑒英國高校圖書館的經驗,建議我國高校圖書館重視特色館藏服務的創新。首先,在服務對象方面要有所突破。由于特色館藏在年代分布、文獻主題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特色館藏的潛在用戶往往分布在不同的機構,而不是僅局限于校內的一小部分讀者,因此高校圖書館應面向較廣泛的讀者開展服務。其次,讓特色館藏融入課程。高校圖書館應根據特色館藏資源的主題,查找本校及本地其他高校、中學等開設的與特色館藏具有一定關系的課程,明確課程的具體內容,尋找讓特色館藏融入課堂的突破點,誠摯邀請授課教師基于特色館藏講授一部分課程,讓特色館藏成為課程的補充資料。比如,如果高校圖書館擁有民國時期的文獻,可以與講授近代史的老師聯系,探討館藏文獻是否和課程有比較大的聯系;經授課教師同意,圖書館可以邀請教師帶領學生查閱此類文獻,或者請教師基于此類文獻在圖書館內授課。再次,讓特色館藏助力研究。高校圖書館應結合特色館藏的特點,為開展相關研究的人員提供研究素材,從而讓特色館藏助力研究。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以按學科或主題建立特色館藏指南,主動將館藏指南介紹給相關的研究人員;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以基于特色館藏與相關研究人員一起申報研究課題,共同開展研究工作。最后,開展基于特色館藏的專題研討活動。比如,邀請院系研究人員就某一類特色館藏開展專題講解活動,通過研究人員的深入講解,使讀者對某類特色館藏有深入了解;還可以就某一主題的特色文獻開展討論會,為讀者提供就文獻所包含的內容發表見解的機會,激發讀者閱讀某一主題特色文獻的興趣。
4.4 重視特色館藏資源的推廣
英國高校圖書館內容豐富的特色館藏網站、特色館藏的項目建設、特色館藏的外借展覽等都反映了英國高校圖書館在特色館藏資源推廣方面下了功夫。有鑒于此,建議我國高校圖書館重視特色館藏資源的推廣。首先,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設立獎項推廣特色館藏,比如,設立研究論文獎、特色書籍收藏獎、訪問學者研究基金等。各獎項的宗旨分別為:研究論文獎是對校內外研究人員基于特色館藏撰寫研究論文進行獎勵,特色書籍收藏獎是獎勵個人收藏一定數量具有特色的圖書的本校學生,訪問學者研究基金是專門為校外研究人員設立。通過獎項信息,讓人們關注圖書館的特色館藏,激發深入利用特色館藏的興趣。其次,開展特色館藏展覽活動,展覽能夠給讀者充分了解文獻的機會。高校圖書館可以在圖書館大廳辦展覽,也可以在行政樓大廳辦展覽,還可以根據文獻所屬學科,到相關院系辦展覽,讓更多的人通過展覽了解特色館藏;高校圖書館還可以主動與本地的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聯系,在校外的圖書館辦展覽,讓校外人員認識本館特色館藏;在館外辦展覽,要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保證文獻的安全。再次,高校圖書館可以出版介紹特色館藏的小冊子,或者制作特色館藏目錄,在圖書館員參加業界或學界會議的時候,送給同行;還可以在學校舉辦全國或全省范圍的專業會議的時候,送給校外專業人員,從而推廣特色館藏。最后,高校圖書館應通過圖書館的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及時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的信息,起到推廣特色館藏的作用。比如,圖書館新近入藏的特色文獻的信息,預告圖書館即將開展的與特色館藏有關的活動,圖書館長期開展的特色館藏服務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