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國產業論文

中國產業論文

時間:2022-05-14 05:24: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國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產業論文

中國產業論文:中國產業國際貿易論文

一、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

(一)國內環境分析

1.中國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從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工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國際競爭力弱。我國主要行業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水平。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國內企業僅萬分之三有核心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2.跨國公司利用其地理優勢地位,控制市場、克制競爭的傾向初現出來

在國內包裝企業訴利樂案中,利樂倚賴其在無菌包裝機方面的壟斷地位。在包裝耗材上實行了不正當的限制性商業策略,控制了絕大部分包裝市場,并且使利樂紙的平均價格在2003到2005年的兩年時間內上漲了大約2倍。

3.國內行政性壟斷問題嚴重,行政性壟斷產業的改革任重道遠

我國的行政性壟斷產業主要包括鐵路、港口、民航、電力、電信、城市公用事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特殊行業、郵政、城市公交、煙草食鹽糧食藥品等重要商品以及流通、軍工、鑄幣、銀行保險等金融業,產業部門涉及面廣。行政性壟斷造成了雙重惡果:一方面,壟斷地位使得這些產業內的企業一方面攫取了遠高于其他行業平均利潤率的利潤,排斥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內部約束機制不健全和發展動力的缺乏,長期以來.使這些產業成本居高不下,產業經營績效低下。行業的特殊性加上國有企業的身份,使得這些產業的改革舉步維艱。

(二)國際環境分析

1.跨國兼并成為主體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世界范圍內掀起第五次企業兼并浪潮,這次兼并浪潮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兼并數量急劇增多。二是單項兼并交易金額世界記錄屢創新高,兼并規模日趨擴大。三是跨國并購發展迅猛。四是兼并范圍廣。第五次兼并浪潮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經濟競爭加劇的結果,為了生存和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以取得競爭優勢,同行業的領頭企業紛紛走向聯合。同時,第五次兼并浪潮的出現并沒有緩和競爭。它使得世界范圍內經濟競爭更趨激烈,通過此次兼并,在某些產業,只剩下實力超群、為數不多的幾家巨型企業,為了爭奪世界市場,這些企業欲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競爭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波音和空客的競爭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注解。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競爭政策,放松規制和提升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國際潮流。以微電子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的興起和市場需求的擴大改變了傳統自然壟斷產業的性質。競爭政策調整的另一個動向是從對反壟斷的強調轉向扶助本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當前,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政策對壟斷的認定已從結構標準轉向行為標準。并且還要考察壟斷行為的市場績效,“一事一議”已經成為通行的原則,對橫向兼并等過去嚴格限制的行為已基本放任自流。

2.網絡經濟的興起,對世界各國的反壟斷提出了新的挑戰

網絡經濟是以計算機網絡業為中心以及由這個產業派生出的若干相關產業。網絡產品固有的規模經濟性、網絡外部性(正反饋效應)、技術的市場不相容性和網絡產品技術標準造成了網絡產品的鎖定效應和先行者優勢。從而使得壟斷成為網絡產品市場上的一種必然而普遍的現象。在結構和行為上顯然構成壟斷的廠商,在績效上卻無可指責,結構、行為和績效的脫節將政府的反壟斷政策推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反壟斷,意味著績效損失;不反壟斷,從道義上又說不過去。網絡經濟領域的壟斷問題對各國政府的反壟斷政策提出嚴峻的挑戰。從1997年開始的微軟壟斷案,2002年最終以和解的方式解決,和解協議中,微軟并沒有做出多少讓步。

二、我國調節外匯儲備對中國產業調整的舉動

2008年12月以來,計有美國、歐盟、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了超過10起貿易救濟措施或者法案,而以其他方式抵制中國出口的政策也屢屢出臺。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出口保持增長的前景更加難測。印度提高了部分鋼鐵產品的關稅;南共市成員試圖將外部共同關稅提高5%,但未獲其首腦會議通過。200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2.55萬億美元,貿易順差為2900億美元,吸引國外投資900億美元。200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95萬億美元。我國已連續15年對外貿易保持順差,國外直接投資始終處于凈流入,目前是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因此這兩方面的凈流入使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數量劇增。其規模已遠遠超出理論界提出的外匯儲備應維持在其外債總額的40%左右的水平上。擺脫“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鎖,是我國政府和學術界急需破解的難題。

1.擴大內需,加快產業調整步伐,降低對外依存度

以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降低以凈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的依賴,這是減少巨額的外匯儲備的根本方法。中國儲蓄率高,除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外,很大的緣由是居民有許多后顧之憂而不敢消費和沒有能力消費。實施擴大內需政策,政府應加大在就業、教育、養老、醫療、環保等方面的投入。使國內居民的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對以內需為主的產業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減少對出口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依賴,尤其是限制初級原料加工出口的企業。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及資源性原料進口,從而減少國際貿易順差,降低巨額的外匯儲備。

2.謹慎地購買美元資產,逐步加大黃金購買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在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下,購買美元資產是擁有外匯儲備國家不得不的選擇。美國國債因其良好的信用、穩定的收益及流動性,是各國政府首選的投資對象。但近幾年美元貶值的狂潮也令各國憂心匆匆,外匯儲備多樣化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化解風險。同時。除了購買美國國債,還可以考慮購買美國通貨膨脹保值債券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發行的債券等。截止到2009年4月,中國已擁有黃金儲備1054噸,在世界各國排名第五。2000年以來,中國調整過兩次黃金儲備,即2001年和2003年,分別從394噸調整到500噸和600噸。但目前中國的黃金儲備價值約占全部外匯儲備資產的1.6%,該比例遠低于超過10%的全球平均水平。黃金在中國總儲備的比重實際上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下降。中國黃金儲備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至少應達到10%左右的國際水平。但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漫漫,2000年5月亞洲國家簽署了《清邁協議》,開辟區域貨幣合作新篇章。到2009年3月中國已經與俄羅斯、韓國、馬來西亞、阿根廷等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達6000億人民幣,與此同時,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也在香港和內地沿海城市開展,這種“貿易結算+貨幣互換”的模式,是兩國規避美元匯率風險,擴大雙邊貿易的新探索,它對中國政府加快人民幣區域自由化進程,增加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幫助,為中國外匯儲備擺脫美元體系的束縛提供了新途徑。

三、案例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

(一)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歷來是國家重點的關注行業。根據商務部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高新技術出口商品共分為十類。在這十類中,出口的主要是計算機類、通訊技術類和電子技術類相關產品,而生物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產品的出口相對薄弱。在進口方面,也主要集中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類。可見,信息技術類商品在高新技術貿易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從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率看,2001年至2006年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增長率均超過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率。但從近期看,無論是外貿總額的增長還是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增長,其增幅均有所放緩,特別是2007年,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首次出現低于總體貿易額增長的情況。這也與總體的外貿環境不容樂觀有一定的關聯。即使外貿環境發生如何的變化,國家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鼓勵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態度始終不變。國家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大部分都維持在17%的最高退稅率。國家多次調低出口退稅率。雖然使得一些生產效率低的中小企業從市場中淘汰,低端產品規模逐步減少.產業結構有所優化。國家又不得不提高其出口退稅率,以緩解由于產業結構升級所導致的剩余勞動力釋放所帶來的就業壓力。

國際直接投資是國際經濟分工不斷深化、國際經濟分工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和國際分工政策環境不斷改善的產物。商品的區際間或國際的價格差異引發了國際貿易活動,而資本的區際間或國際間的現實的或潛在的綜合獲利差異是企業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基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目的是為了對廣泛存在的國際直接投資行為給予合理的解釋。因為大規模的國際直接投資活動最早是由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歐洲國家和后來的美國等發達國家來完成,所以經典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行為長期跟蹤分析和研究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興起,又形成了解釋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各種理論。總結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可以看出:各種投資理論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各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國際投資領域的現象和特點,對產生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決定因素以及對各國的影響進行了理論分析,這些認識可以為各國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各國企業經營決策提供理論參考。由于不同國家和經濟體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不同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上也呈現不同的經濟特征。

四、結語

加強對不同國家和經濟體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比較研究,可以進一步從宏觀上分析世界直接投資的產業布局和區域分布趨勢,從中觀上比較不同區域的外資特征,從微觀上分析不同國家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定實證支撐。

中國產業論文:談國際貿易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一、當前中國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現狀

首先,在國際貿易的發展上。在改革開放與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過程中,我國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得國際貿易增長迅猛,進出口額的迅速提升使得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雖然發展的總體勢頭良好,但是不可忽略的問題是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不斷提升,國際市場的波動直接影響到我國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譬如在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外貿產業受到嚴重的影響,很多沿海地區從事對外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因無法承受這一影響而相繼倒閉,進而對相應的產業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其次,產業結構現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為了謀深存、促發展,落實社會主義建設之宏偉大業,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進而促使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為提升國民經濟的增長奠定了基礎。但是,不可忽略的問題是: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依舊過大,且相應的產品競爭力低,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偏低,第二產業整體技術水準與創新能力過弱,而第三產業發展過慢,競爭實力過于薄弱。因此,為了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就需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

二、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

(一)產業結構定位了產品結構

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人力資源的豐富化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迅猛,并占了主導地位,“世界加工廠”的得名意味著中國具有著廉價商品的價格優勢,這一產品結構是我國國際貿易能夠獲得迅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在國內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工業化建設的推動使得高附加值的機械制造產品逐漸增加,這一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出口產品轉型。而技術的發展逐漸取代了人力勞動,失業問題的誕生與解決促使第三產業迅速興起,旅游資源等逐漸成為了新興產品。

(二)國際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首先,基于產業結構的優勢促使我國國際貿易迅速發展,而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使得產業結構逐漸發生調整與優化,這就為進一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隨著當前國際市場實際需求的變化,要想確保我國國際貿易能夠保持平穩的增長勢頭,實現外匯收入的不斷提升,并占據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就需要對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以通過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我國國際貿易的競爭實力。具體來講,在國際貿易的推動下,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相應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是,也正是基于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國產業規模在迅速擴張的過程中出現了“盲從”現象,加上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過大,致使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難度提升,這也是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慢、受國際貿易市場影響波動大的原因所在。

三、基于國際貿易發展背景下我國產業機構調整的途徑

(一)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創新

在國際貿易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首要出發點便是要考慮市場需求,以國際市場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才能夠確保所生產的產品能夠實現營銷規模的擴大,這是保證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產品的更新換代需要以創新為根本,通過與產品生產與管理等各方面的創新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空間,進而為實現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奠定基礎。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需要對國際市場的實際需求現狀進行深入的分析,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需求進行戰略性的展望,在此基礎上實現產品技術的創新,以提高產品的競爭實力與可持續發展空間,為進一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奠定基礎。

(二)將外需與內需相結合來定位產業機構的調整方向

第一,要立足于國際經濟模式的發展趨勢,在以市場機制為引導的同時,以構建低碳環保出口經濟模式為發展方向,在降低政府干預力度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奠定基礎;第二,要提高對內需的重視程度,要意識到作為消費大國,內部本身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空間巨大,這是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國際貿易過程中所應注重的實際問題,只有充分兼顧內外部市場需求,才能夠真正的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調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實現我國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從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的現狀看,要想進一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并實現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就需要在深入明確二者關聯性的基礎上,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來實現創新,并將內外需相結合進行綜合考慮與定位,為實現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奠定基礎。

作者:吳立媛 單位:天津市和平區新華職工大學

中國產業論文:中國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方向

一、國際頂尖科技創新介紹

MIT《技術評論》(TechnologyReview)每年評選出當年十大重要的新興科技(TR10),這份由技術評論編輯群所選出的清單,列出可能對人類未來生活、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創新發明。2013年5/6月出版合刊登出了2013年度十大新興科技,今年的預測評定準則是:能帶給人們運用于生活中的各種可能的強大先進技術。茲將2013MITTR評選的十大突破性技術(10BreakthroughTechnologies)介紹如下:1.深度學習(DeepLearning):隨著計算機運算不斷進步,機器現在可以感知、識別、記憶,仿真人腦的思維做出回應。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趨勢,將進入擁有自我深度學習和判斷的能力。此技術研發主力在Google、Microsoft、IBM、GeoffreyHinton,UniversityofToronto。2.暫時性社群媒體(TemporarySocialMedia):為了因應不想在社群網站留下任何個人紀錄的需求與考慮,暫時性社群活動媒體在用戶與朋友對話、傳送訊息或圖片數秒后會自動消除之前信息(quicklyself-destruct)。此技術研發主力在Snapchat、Gryphn、BurnNote、Wickr。3.產前DNA排序(PrenatalDNASequen-cing):以往篩檢胎兒是否罹患唐氏癥等先天不良疾病多采用羊膜穿刺法等侵入式檢驗法,但此檢測方式有導致胎兒流產風險;最新胎兒產前基因檢測機則是一種非侵入母體的胎兒DNA檢驗法,此機器能迅速將胎兒DNA排序情況以畫面呈現出來,以判讀腹中胎兒是否有先天DNA缺陷和疾病。此技術研發主力在Illumina、Verinata、Stan-fordUniversity、JayShendure,UniversityofWash-ington。4.三維印制的制造業(3-Dprinting:Addi-tiveManufacturing):目前許多產業在制作各種高客制化零件、新設計模型組件時,皆會先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程序中設計好三維藍圖,然后再把可用的原料放進三維打印機內,在幾個小時后機器就會把新設計的模型或產品“吐”出來,這個制程能節省以往傳統量產制造技術、設計成本漫長的前置時間,以及射出成形、鑄造和壓印等傳統的量產制造技術所遇到的設計限制。此技術研發主力在GEAviation、EADS、UnitedTechnologies、Pratt&Whitney。5.藍領機器人(Baxter:TheBlue-CollarRo-bot):不需要休息與食物、能24小時工作、沒有情緒且會絕對服從指令的機器人,將可能是未來在制造業中,取代藍領工人的重要生產力。此技術研發主力在RethinkRobotics。6.記憶植入(MemoryImplants):推展記憶植入研究構想來自于想要協助患有嚴重失憶癥的患者;設想一名阿茲海默癥病人、或因腦中風而記憶嚴重受損的失憶癥患者,病后不認識自己親人,此時若能將他先前儲存在電子內存內的記憶,重新植入腦部,就能重拾往日生活步調,重返正常人際關系。此技術研發主力在TheodoreBerger,USC、SamDeadwyler,WakeForest、GregGerhardt,、Uni-versityofKentucky、DARPA。7.智能型手表(SmartWatches):隨著蘋果、微軟、谷歌、索尼和三星等電子科技大廠,有意投入智能型手表的開發生產行列,市場調查機構ABIResearch預估,全球智能型手表的出貨量,在今年有可能超過120萬支。此技術研發主力在Pebble、Sony、Motorola、MetaWatch。8.超高效太陽能(Ultra-EfficientSolarPow-er):傳統的太陽能面板,大約可儲存太陽20%~25%的能源,若是使用多層混合半導體的太陽能板,也只能達到39%的效率;不久前加州理工學院的材料科學及應用物理系教授HarryAtwater表示,他的研究實驗室已成功研發出能產生高于目前的太陽能板兩倍電力的裝置。讓太陽能電池效能翻倍將徹底改變這項可再生能源的經濟價值,奈米技術使之成為可能。此技術研發主力在Har-ryAtwater,Caltech、AlbertPolman,AMOLF、EliYablonovitch,、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DowChemical9.來自廉價手機的大數據(BigDatafromCheapPhones):透過對行動通訊據點的分析可找出當地的高通訊率地點,從人們聚集在某個特定點上找到流行病疫區的高傳染危險地,如此防疫專家可劃分出疾病傳染層級與區域,進行不同防疫和治療工作,如果人類想完全根除像瘧疾這類疾病,人們須運用并分析手機行動數據背后所隱含訊息。此技術研發主力在CarolineBuckee,HarvardUniversity、WilliamHoffman,WorldEco-nomicForum、AlexPentland,MIT、AndyTatem,U-niversityofSouthampton10.超級電網(Supergrids):歐洲研究超級電網技術已有數年,ABB表示公司研發成功的斷路器,可在5毫秒內切斷相當于整個核電廠輸出功率的巨大電流,通常在整個直流電網中如果任何地方出現問題,須切斷所有電力;但ABB發明的斷路器,可在瞬間改變直流電網中流動的輸出功率,繞開出問題的直流電網,從而保持其它可用的電網繼續運行,此技術突破對推動新一代的電網建設具重大歷史意義,它代表未來高壓直流電(DC)可在國家或洲際間相互連接成一片超級電網,對現有交流輸電網起了平衡負荷與強化的作用。此技術研發主力在ABB、Siemens、EPRI、Gen-eralAtomics。從以上的突破性技術可以看出,許多技術都在國外高校剛剛形成,這代表國外一流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扮演重要的技術突破角色,也為國內各界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技術合作對象指引。其中四項突破性技術(深度學習、暫時社群、巨量資料及智慧手表)與廣義的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有關,另外是新能源(電網、太陽能)、機電整合自動化(機器人及3D打印)以及生物醫藥(記憶植入及產前DNA排序)各兩項,這對于全球科技創新的熱點領域,提供了明確的參考標竿。

二、國際頂尖創新公司介紹

由財經權威雜志《富比世》(Forbes)評選的最具創意企業全球前100名排行榜2013年邁入第三年,2013年仍由Salesforce.com登上冠軍寶座;前十名企業美國公司占了六位,本文介紹前十名企業。企業保持創新力關鍵因素主要有三點:人才、管理與企業哲學。Forbes研究近三年上榜企業CEO,發現保持創新力的企業領導人,往往十分重視員工創新能力;名列前茅的公司都具有經營多元化的理念,不斷提升企業層次,為其所處行業開創新標準。評選方式為計算每家企業的創新溢價指數(TheInnovationPremium),以現有營收和預期未來成長(包括新產品/服務和市場),加上現有凈現值和市值比對得出創新溢價指數。入圍企業須具備幾個基本要素:市值達到100億美元、投入2.5%銷售額用于產品研發、上市超過七年;最后再由專家進行投票,選出創新企業。介紹如下:1.Salesforce.com云端及CRM服務:擁有明確創新策略,過去兩年耗資10億美元買下兩家企業Radian6和BuddyMedia,執行長MarcBenioff表示,并購的兩家公司將成立營銷云(MarketingCloud)部門,協助品牌業者打造社群網絡與消費者溝通平臺。公司基本資料:軟件與程序設計,成立時間:1999年,國家:美國,CEO:MarcBenioff,員工人數:9800,銷售額:30.5億美元。2.Alexion制藥與新藥品開發:Alexion公司專注研發重癥與罕見疾病藥物,其中Soliris藥物使該公司今年營收達相當亮眼的成績,過去兩年也收購了Taligen等四家公司,替公司創造更多研發動能。公司基本資料:生物制藥,成立時間:1992年,國家:美國,CEO:LeonardBell,員工人數:1373,銷售額:11.3億美元。3.VMware云端及CRM服務:VMware是家提供云端技術服務的公司,主要產品為:云端基礎建設與管理、應用平臺及終端客戶運算,公司收入總額85%來自軟件維護,15%來自專業服務收入。公司基本資料:軟件與程序設計,成立時間:1998年,國家:美國,CEO:PatrickGelsinger,員工人數:13800,銷售額:46億美元。4.RegeneronPharmaceuticals生物制藥:Re-generon是家綜合性制藥公司,公司主要銷售產品有兩個,EYLEA眼疾用藥與ARCALYST痛風用藥,目前有13個藥品處于臨床開發階段。公司基本資料:生物制藥,成立時間:1988年,國家:美國,CEO:LeonardSchleifer,員工人數:1950,銷售額:13.8億美元。5.ARMHoldings半導體公司:ARM為半導體IP設計公司,主要業務為AISC微處理器與相關技術軟件設計,現行手機和平板計算機的芯片大多出自于ARM;ARM推出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滿足消費者對在線實時鏈接和隨時就緒的行動體驗;其次在企業和云導向型技術領域,藉由全新節能64位執行狀態,滿足高階行動、企業和服務器應用程序的性能需求。公司基本資料:半導體,成立時間:1990年,國家:英國,CEO:WarrenEast,員工人數:2261,銷售額:9.38億美元。6.Baidu百度搜尋網站:百度是目前中國搜尋網站龍頭,盡管許多企業都在控制預算,但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甚至大企業客戶都意識到,透過搜索引擎銷售的投資報酬率高于其它銷售管道,截至目前,有超過48萬名透過網絡營銷的公司客戶,今年并收購PPS在線影音軟件,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公司基本資料:計算機網絡服務,成立時間:2000年,國家:大陸,CEO:RobinLi,員工人數:20877,銷售額:35億美元。7.Amazon網絡零售與云端計算服務:最初以賣書取得成功,但不斷開展業務,現在亞馬遜商品零售超過2000萬件,且為成千上萬創業公司提供云計算服務,并生產與銷售Kindle設備,囊括美國22%平板電腦市場,亞馬遜也提供作家、音樂家、電影工作者與程序開發人員,一個推銷商品的平臺。公司基本資料:網絡及型錄零售業,成立時間:1994年,國家:美國,CEO:JeffreyBezos,員工人數:88400,銷售額:610.9億美元。8.IntuitiveSurgical機器人微創手術系統:以機器人微創手術領先全球,在全球不同醫院安裝兩千余套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daVinciRSurgi-calSystem),讓醫生能透過“高清晰圖像”立即查看病人身體內部,然后透過1—2厘米寬傷口實施手術,2012年收購其韓國商,拓展其亞洲業務。公司基本資料:醫療器材服務供貨商,成立時間:1995年,國家:美國,CEO:GaryGuthart,員工人數:2362,銷售額:21.8億美元。9.Rakuten電子商務:樂天為全球第三大電子商務企業,同時也是日本最大網絡購物商城,在日本除了電子商務平臺外,也擁有各式圍繞于外圍的服務,包含通訊服務與經營樂天金鷹職業棒球隊,在日本樂天的信用卡發卡量僅次于西武。其執行長三木谷浩史的野心是要打敗Amazon,目前在海外布局EC服務遍布多達13個市場,2012年更收購了位于東京的公司,從事壽險業務。公司基本資料:網絡及型錄零售業,成立時間:1997年,國家:日本,CEO:HiroshiMikitani,員工人數:7615,銷售額:55.6億美元。10.NaturaCosmeticos護理保養品:Natura是家化妝品制造公司,產品有乳液、面霜、唇膏、香水等,在智利,秘魯,阿根廷,墨西哥,哥倫比亞,西班牙和荷蘭皆有分公司,并于2013年收購Emeis公司,拓展其品牌經營業務。公司基本資料:家用/個人護理保養品,成立時間:1969年,國家:巴西,CEO:AlessandroGiuseppeCarlucci,員工人數:6700,銷售額:31億美元。從廣義的軟件及信息服務業(軟件產品、云計算服務、網絡服務及電子商務等)來看,十家中占了六家,而廣義的生物醫療產業(制藥、醫材及保健等),十家中占了四家,由此可推測全球科技創新的熱點領域是環繞在軟件及信息服務業與生物醫療為核心的相關產業。從區域來看,美國公司在十家中占了六家,顯示其在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仍然無可撼動,其余國家并無明顯的領先群。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中有四家與云計算應用相關的企業(Salesforce、VMware、Amazon及百度),顯示云計算應用近年來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獨特重要性。

三、中國科技創新熱點領域分析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EIU)發表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排名》報告,大陸創新指數排名為全球第46名(前三名為日本、瑞士、芬蘭)。200—2008到2009—2013年之間,中國的創新績效指數上升了11%,名次更從第54位躍升至第46位,上升情形比經濟學人2007年預估的進度,提前了五年。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WIPO)的《201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在全球創新整體指數中,中國排名34名(前三名為:瑞士、瑞典、新加坡)。在創新效率評比中,中國躍居榜首(第二名及第三名為:印度、摩爾多瓦),成為最擅于將創新投入轉化為創新產出的國家。中國國家創新體系主要由四部分構成:1.政府:協調創新活動、制定戰略性研究開發活動,引導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建設科技基礎設施等,側重基礎研究方面進行投入。2.企業:應用知識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側重于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為技術創新的主體。3.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知識創新、培養科技人才和提供創新技術。4.科技中介機構: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咨詢機構和工程技術中心等。《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11個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產業和行業,做為重點發展領域;和未來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前沿技術27項。2011年7月,科技部實施《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明確提升中國創新能力世界排名,科技進步貢獻率力爭達到55%,重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目標。2012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著力建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十八大”報告強調實施創新發展戰略,認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與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關鍵,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0年10月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根據現階段大陸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目標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達到15%左右。以下將從四個層面分析中國科技創新的熱點領域,[9]第一個層面是從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層面戰略上規劃發展的科技創新方向。第二個層面是實際研發經費投入的分布,該層面側重于哪些產業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力度較大。第三個層面是從申請專利的分布,該層面側重于哪些學科領域創新技術成果比較多。第四個層面是與國際科研合作的領域分布,該層面側重于中國希望從國外獲取的技術項目如何分布。第一層面:2012年5月國務院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也代表了國家科技創新的主軸方向。第二層面:從2013科技部所公布的數據來看,傳統產業研發投入以ICT(通信信息產業)最高,總投入金額為941億,投入強度為1.48%,遠高出第二名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785億,投入強度1.25%。第三層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2012專利申請數據來分析,以電學相關專利占17%最高,而電學中,又以電信技術占39%最高。第四層面:從科技部公布的2011—2013國際合作項目中,前兩名為新能源及新材料。從第二層面及第三層面的分析可以看出,ICT(通信及信息產業)是中國傳統的科技創新主要熱點領域,然而對比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發現,傳統以硬件為核心的ICT產業將逐漸朝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的科技創新領域,以便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從第四層面及第一層面可以發現,新能源及新材料是目前中國著力促進發展的科技創新熱點領域。從國際知名機構所公布2013全球前十名創新科技及創新企業的分析來看,全球科技創新的熱點領域依次為軟件及信息服務、生物醫療、新能源及機電整合自動化四大領域。比較中國科技創新領域的熱點,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產業目前科技創新的熱點領域為通信及信息產業,但是中國的通信及信息產業是(ICT)以硬件為主,ICT硬件產品是屬于高單價、生命周期短、快速跌價、競爭激烈、利潤低的市場的產品,充分利用軟件及服務的附加值,轉向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應該是政府及企業高度關注的。另外,新能源是中國與世界共同關注的科技創新熱點領域,目前中國發展策略是從國際合作獲取相關技術能力,建議應積極與世界一流高校及研究機構合作,從研發的源頭獲得相關技術能力,再結合國內能源市場,將新能源產業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產業。若從順應全球科技創新趨勢的角度,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新能源應該是優先考慮推動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療及機電整合自動化的全球關注的科技創新領域,在中國目前發展并不顯著,屬于萌芽階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電整合自動化應結合中國通信信息產業、航天航空產業發展的資源及技術成果積累,逐步發展成為支撐其它產業效率化運作的推手。生物醫藥在生物技術及新藥開發的領域,投入回收的時間長、成本大,可先從醫療器械領域切入,較容易獲得成果。

四、簡要結論

科技創新戰略是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的熱點領域直接影響到政府及企業如何選擇研發項目及政策的制定,影響深遠。本文從定性方式進行全球科技創新熱點領域分析,并比較中國的科技創新熱點領域,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考慮到全球科技創新熱點領域,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應依照其實際發展狀況并對比全球相關產業發展,逐年檢討調整發展重點,規劃短中長期的資源配置,以使得戰略性新興產業得以高效發展。現有傳統產業的科技創新投入產出狀況與全球科技創新接軌程度不高,政府應思考優先次序及資源配置,逐步引導傳統產業朝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或是鼓勵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創新,以增加傳統產業的附加價值。未來發展方向應朝向收集更多國外知名機構在創新技術及創新企業的排名數據,做出綜合的分析,這樣可以導引出更具公信力的全球科技創新熱點;在考慮中國科技創新領域選擇的時候,需要更充分考慮中國自身優劣勢等因素,建立一套系統化的科技創新熱點領域選擇方法,提供政府或企業實務規劃的參考。

作者:胡修武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產業論文:中國產業結合進步狀況和政策趨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普遍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尚不盡如人意。為此,需要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勵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區域層面上的融合發展,以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發展現狀。

從我國產業融合發展整體現狀來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現代生產服務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往往是產業融合發展較好的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由于搶占到了改革開放的先機,一些具有良好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的地區率先發展,服務和制造產業集群迅速興起,初步實現了產業間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大批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等。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各種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服務產業的發展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雖然有部分地區依靠當地資源優勢也出現了產業融合的趨勢,但與東部地區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從地區差異上來看,東部地區現代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最高,中部地區高于西部地區,東中西三大區域間差距較大,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得較為明顯。

在我國區域內產業融合的地理分布上,越是接近區域現代服務業中心,制造業集群發展勢頭就越猛。上海作為服務業高度發達的中心城市,其生產服務業越發展,周邊地區制造業也越能受益。據計算,上海生產服務業每增長1%,蘇、滬浙三省市工業增長0.918%。雖然中西部地區雖然也有制造產業集群的產生和發展,但從總體來看,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從數量和區域分布來說,都處于不均衡的狀態,其原因在于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的發展滯后,產業融合存在一定難度。

如果按照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分布情況來統計,2007年東、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數量比例約為75.8∶12.1∶9.1,東部地區的集群數量遠高于其他兩個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數量相對來說少得多,甚至整個中部地區的制造業產業集群數量相加(約為557個),還沒有浙江一個省的數量多(約為561個)。另有研究表明,1985年~2003年間,除了煙草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的云南、四川和安徽集中外,其他27個制造業都不同程度地向東部地區集中。

制約因素。

1.產業融合存在行政區劃績效考核的鎖定,缺乏有效的區域分工。長期以來,制造產業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和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行政績效考核體制使得產業融合基本上是在地方行政區劃范圍內發展。行政區劃所形成的界限大大制約了產業融合的自然發展,表現為地方政府行為在產業融合的形成過程中經常發揮著主導甚至決定性作用,尤其是當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跨境分離時,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種地方保護主義勢必會增加企業的交易成本。這大大阻礙了區域間專業分工的發展,使得產業發展經常出現只有“扎堆”而無“融合”的現象,企業難以通過產業融合走向高端道路。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模式容易出現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規模攀比,過度競爭和資源浪費,缺乏對產業鏈的橫向和縱向整合,產業融合效應難以充分釋放。

如,我國的產業布局通常表現出“一鎮一業”或“一縣一業”的格局,且鎮與鎮或縣與縣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產業同構化的問題,即使是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也不例外,上海與江蘇的同構率達90%,與浙江的同構率也達70%。產業結構的雷同經常會演變成引資大戰,而引資大戰反過來又使同構現象在更高層次上重演,結果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2.區域內產業發展存在明顯兩極分化態勢,部分地區產業融合難度大。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分布最多、最廣的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低端的生活消費品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依靠的是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要素,生產方式較粗放,產品的創新意識不夠,且過于依賴外部市場,因此,產業融合發展的質量不夠理想。另一方面,在東部地區內部,一些顯現出勃勃生機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及創新型集群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高科技園區,規模和數量都十分有限。同時,生產服務產業集群的區域發展情況也不理想,如研發、設計、營銷以及金融等服務產業,仍只分布在京、滬、廣、深等少數核心城市。這種產業集群類型的不協調造成了東部地區內經濟發展潛力和優勢的不均衡。

3.地區經濟發展所需的生產要素流動不協調,不利于產業鏈的延伸。東部地區在全國服務業中牢牢占據了領先和優勢地位,要素的使用效率也要高于其他地區,從而吸引中西部的廉價勞動力、自然資源、資金等要素源源不斷流入。這種要素流動所產生的巨大的集聚效應,將中西部地區限制在低端要素、原材料供應商的角色,進一步加大了中西部區域產業融合的難度,拉大了地區間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區域內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城市和鄉村、城市內部城區和郊區的經濟發展落差較大,使得區域中心城市的極化效應大于擴散效應,即吸納和集聚周邊地區生產要素的效應遠勝過向周邊地區擴散生產要素、帶動促進周邊地區共同發展的效應。因此,企業、人才、資金等各種資源不斷向區域中心城市聚集,使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差距逐漸拉大。

4.制造業與當地生產服務業關聯程度較低,缺乏區域內產業融合的需求。我國制造企業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多處于加工制造環節,缺乏在上游研發、設計環節,以及下游市場營銷環節(如品牌經營)的延伸。這些從事中低端環節的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內部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員工工資,企業生產成本可以依靠廉價勞動力供給進行控制,相對容易得到補充。因此,沒有動力引進外部更廉價的、效率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供給來源。

本土企業普遍缺乏對高端生產服務市場的需求,對區域內本地生產服務的需求就更為有限,不利于區域內生產服務業的聚集發展以及產業融合。同時,產業轉移到中國的制造業大多屬于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組織體系中的封閉環節,產品線和產業鏈延伸不足,產品設計、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營銷網絡規劃等產前和產后服務都主要依賴于母國企業總部的規劃,對國內服務業的中間需求嚴重不足。此外,外資制造業所需的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物流服務、法律服務、廣告策劃、市場調研等商務服務,也表現出明顯的外向化特征,缺乏產業融合的動力。

5.城市化發展滯后,生產服務業難以形成有效的需求集聚效應。

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服務業發展雖然已呈現一定的規模化和集群化趨勢,但由于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后,服務業資源分布相對分散、業態種類較少、集聚程度較低等問題仍比較突出,許多城市的服務產業結構質量和經濟增長方式與國外相比差距甚遠。以上海為例,2002年該市全員勞動生產率僅為東京的6.4%;最終消費占GDP比率,2001年韓國是70.9%,英國是85%,而上海2005年為48.3%,遠低于新興工業化國家;從研發費用占GDP的比重來看,2005年上海為2.34%,發達國家研究和開發費用的投入一般占到GDP的3%左右;從萬人大學生人數來看,2003年上海為282人,而有關資料顯示,美國為520人,加拿大為580人,韓國為571人。可見,盡管我國某些城市的人均GDP達到工業化后期的產值,但實質上還沒有達到與產業結構演進和經濟增長相適應的人才、資本和消費結構。

對策建議。

1.依據區域產業優勢,構建層次分明的區域分工格局,加快產業探討與研究在區域層面融合發展。從區域發展層面來看,為了縮小商務成本的差異和產業發展的梯度,實現東西部地區間的合理布局與協調發展,必須做到空間集聚,合理布局。區域產業融合首先需要確定重點發展哪些目標產業,區域內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結構和規模是區域產業融合賴以發展的重要產業基礎。東部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多年來積累的高級生產要素的作用,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將部分制造業逐步轉移到中西部,充分利用不同區域之間在商務成本結構上的差異,實現產業的梯度轉移和協同發展,降低整個產業鏈條的成本。其次,區域產業空間布局的重點是明確不同城市、區域和城鄉產業發展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重點,統籌和促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區域之間形成層次有序、融合配套、分工錯位、優勢互補的格局。通過生產服務業分工的細化、產業鏈縱向與橫向的擴展和延伸,將東部地區在彈性生產、規模制造和后勤運籌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能轉移給中西部,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通過區域產業集群建設,打破制造產業低端化、同構化現象。一方面,應當通過著手培育產業集群、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系統,使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從研究開發、咨詢到管理、后勤等方面得到一體化的服務,尤其是加快發展風險投資業,為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必要的環境。在此基礎上,逐步培育一批與跨國公司展開有效競爭與合作的區域性特色行業和大型企業集團。另一方面,應大力培育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的融合,以帶動區域產業技術水平的升級。鼓勵跨地區、跨國別的企業兼并活動,區內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中心和研發機構應充分利用跨國公司加快對本區投資的機遇,積極主動地與跨國公司合作,充分吸取跨國公司在科技創新中的溢出效應,加快進入國際研究開發網絡系統,融入到國際化研究開發的新環境中。

3.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當務之急是取消國內各地區間的市場壁壘,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即通過市場、產業、信息、交通和城鄉一體化,形成統一和開放的國內大市場。一是通過適當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縮小區域之間的財政支付能力差距,確保建立基礎公共服務的全國最低標準,從而促進要素流動,形成統一和開放的國內大市場,為產業結構的健康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二是建立區域合作發展基金,實現產業的梯次配置。

4.加強區域技術創新合作,通過產業升級促進產業融合。一是明確區域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創新體系的建設要依賴打造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不僅有利于企業創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創新模式———集群式創新。二是通過促進地區的創新資源共享和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培育區域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政府應采取有關措施促進相關行業基礎研究與開發的合作,加速制造產業和服務產業融合的進程。三是利用區域內核心城市已有的大量研發機構和人才優勢,把核心城市培育成區域的創新策源地。其中的關鍵是通過區域分工,使研發成果能在區域內商務成本相對較低的區域實現產業化,雙方能夠共享技術創新的效益,以提高培育創新活動的動力。

5.通過市場競爭,加快區域中心城市高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

要重點加快生產服務業的體制改革,因地制宜地放寬市場準入,合理引進民資和外資參與服務企業改造,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行業的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向市場為主轉變。一是發達地區可以通過供給主動引致需求,促進制造業功能升級。部分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可以通過吸引國外高端生產服務業入駐,利用其示范效應、人才培養和流動等外溢效應,逐步提高我國生產服務業發展水平與產業層次。二是區域中心城市還可以通過發展高水平、高質量、高層次的本土生產服務業,逐漸替代跨國公司承攬的高端服務業。通過國內生產服務企業從事國際代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并通過“干中學”效應逐步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大力推進現代生產服務業跨越區域界限集聚式發展。要按照市場原則,鼓勵優質生產服務企業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紐帶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重組,促進生產服務業的集群化、大型化、組織化。四是政府主要應通過規劃布局、政策引導和必要的財政支持等形式,利用市場機制,支持現代服務業實現區域性集聚。

中國產業論文:剖析中國產業投資的基金風險防治舉措

摘要:從產業投資基金風險產生的環節上看,產業投資基金風險主要來自兩方面。本文在分析產業投資對象和經營管理風險的基礎上,提出了避免和減少風險的方案和措施,以期能夠減少企業的損失,使產業投資基金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產業投資 基金風險 分析控制

一、產業投資基金概述

產業投資基金是一種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規范的創業投資基金運作形式,對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和提供經營管理服務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制度,其特點可以概況為集合投資、專家管理、分散風險、運作規范。但是產業投資基金的風險要比證券投資基金大。從產業投資基金風險產生的環節上看,可以將風險分為兩部分:一是源自產業投資基金投資對象的風險;二是源自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方面的風險。而這兩方面的風險又可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構成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的因素很多,此外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和基金市場發展初期,基金市場中各類行為尚未完全規范,因此我國產業投資基金的風險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對這些風險的準確把握,有助于各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使產業投資基金得到健康發展。

二、產業投資基金風險分析

(一)流動性風險

市場流動性風險是指,由于產業投資基金本身或者所投資的資金是否具有合理的流動性而產生的風險。產業投資基金的存續期有5-10年,投資對象是特定的企業,需要一定的投資回收期,所以流動性不是產業投資基金的固有特性。流動性風險是產業投資基金的最大和最突出的風險,產業投資基金能否生存和發展,取決于對流動性風險是否能夠達到有效規避和防范。其次,由于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投資于見效周期較長的實業、未上市企業或上市企業的未流通證券,因此其投資的資產缺乏流動性。缺乏流動性使資金的周轉存在困難,一旦所投資項目經營狀況不佳,基金的處境將會十分艱難。特別是當基金的存續期滿后,基金仍不能從所投資資產中變現,那么,整個產業投資就以失敗而告終。

(二)市場風險

產業投資基金的市場風險指市場主體因市場環境的變化所產生的盈利或虧損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包括經濟周期波動、利率變動、通貨膨脹導致的購買力變化等宏觀經濟因素的改變而產生的風險,以及行業政策的變化所引起的行業供求關系改變所產生的風險。從微觀環境來看,市場風險指投資企業產品市場風險,包括:市場容量的不確定性。其決定了產品的市場商業總價值,產業投資基金一般投資規模較大,最后形成的產品對本行業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如果產品市場的容量不大,會導致產品供過于求,價格下降,利潤甚微或虧損。市場接受新產品的時間不確定性。產業投資基金所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產品往往是市場中尚未出現的新產品。新產品被市場認可的過程和結果都是不確定的。市場競爭的不確定性。不管產業投資基金是投資于新興產業或者是傳統產業,都會面臨著一定程度的市場競爭。如果投資的產業市場競爭激烈,高的預期投資收益一般就難以達到,投資結果不理想。

(三)經營管理風險

產業投資基金的經營管理風險是指基金管理人的業務能力,及其在具體項目經營管理上的不確定性。具體包括項目選擇風險和決策管理風險。項目選擇風險指由于對投資項目選擇失誤而產生的風險;決策管理風險則指由于管理技能缺乏或管理方式不當所造成的損失。產業投資基金運行,通常遇到的經營管理風險有:體制風險。體制風險是指由于產業投資基金所采取的設立方式,及其基金運作過程中責權利的劃分方式而產生的投資風險。經營風險。主要由項目選擇風險和規模選擇風險兩部分組成。項目選擇風險是由于對項目的選擇的失誤而造成的損失,項目的規模風險是指項目在選取規模和種類上存在的風險。人力資源風險。人才的流失對企業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個別技術人才的流失有可能導致整個技術的崩潰,因此人力資源風險也是時時存在的。

(四)投資環境風險

產業投資基金的投資環境風險指資本市場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風險。主要包括三類:

第一,政策環境風險指由于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對待產業投資基金的政策發生了變化而引起收益變化。隨經濟形勢的變動政策不斷變化,從而使產業投資基金政策不明朗。

第二,法制環境風險是指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執法部門執法不力等造成對產業投資基金損害的可能性。我國仍處于經濟發展轉型期,各種規范市場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特別是投融資方面的法律法規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的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產業投資基金的運作就可能存在與其它法規產生沖突、甚至由于理解不同而出現觸暗礁的現象。同時,由于我國執法隊伍的素質原因,在產業投資基金運作過程中與有關部門發生糾紛時,產業投資基金的正當權益保護就會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第三,市場環境風險指由于市場體系和市場規則不完善而對產業投資基金的運作產生收益減少的可能性。目前,我國的市場機制仍受傳統計劃經濟思想的干擾,特別是在金融領域的行政干預更加普遍。

(五)市場交易風險

產業投資基金的市場交易風險指由于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因價格的變動而引起的風險。我國產業投資基金一般是依封閉式方式設立的,與封閉式的證券投資基金和其它股票一樣,產業投資基金一旦上市流通,就要接受市場法則的檢驗。普通股票的風險同樣存在于產業投資基金中,買進賣出、市場炒作等二級市場的各種風險都會發生。另一方面,市場價格總水平的變動(通貨膨脹)也可能使同樣數量的貨幣在不同時期的購買力產生差異,從而引起產業投資基金收益變動。

(六)道德信用風險

道德風險指基金管理人為了自身利益而弄虛作假、欺騙投資者,給投資者造成損失或收益減少的可能性。投資過程是基金管理人對資金的運作過程,除了資金因素,還有投資水平、投資技術等因素。其中基金管理人的道德水平和價值取向對基金收益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在投資項目選擇、論證決策、經營管理、獲取收益等一系列環節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有關人員的道德品質的影響。同時,當前我國的社會信用環境不完善,秩序還比較混亂,專業性的組合投資和高素質投資隊伍比較欠缺,資本市場特別是產權(股權)市場不夠有效。最突出的問題可能是企業會計做假賬,審計結果缺少誠信,使得產業投資基金無法對項目做出科學判斷,增加投資風險。

三、產業投資基金的風險控制

產業投資基金在運作過程中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為了避免和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需要不斷探索防范和控制風險的對策與方法:

(一)以預期的高收益性抵消流動性風險

由于產業投資資金大都投資于特定的企業,有一定的投資回報周期,因此,流動性風險是產業投資基金最大和最突出的風險。產業投資基金能否生存和發展,往往取決于對流動性風險能否有效規避和防范。由于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導致流動性不足是一個很大的風險。為了彌補這個不足,產業投資基金常常是以預期的高收益來抵消。

(二)以科學的管理決策控制經營管理風險

對于項目選擇風險的控制,一方面要具有科學的決策機制,使選擇的項目具有相對穩定的投資收益;另一方面,要盡量利用有效的渠道爭取到有益的項目。而對于基金管理風險的控制,則要求盡量提高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建立市場化的用人機制,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吸引高素質的基金管理人才。要從根本上規避經營管理風險,還必須建立有效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結構,使基金的運作過程有一套高效、健全的投資決策機制。

(三)以規范完善的市場法律體系控制環境風險

對于投資環境風險的控制,要不斷地完善市場體系和規范市場行為,理順政府職能,使行政干預從微觀經濟領域中脫身,讓位于市場機制。同時,通過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提高執法水平等多種途徑逐漸減少和消除這類風險。

(四)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并規范道德信用風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外,要避免道德風險,最根本的措施是強化規章制度的管理,將個人收益與業績真正掛起鉤來,制定合理的激勵約束制度,讓每一個基金經理在獲得合理報酬的同時相應地承擔風險及其它責任。

(五)采取市場化方式發起運作產業投資基金

我國大部分產業投資基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由當地政府牽頭發起,上報國務院申請設立。其發展思路是:先由地方政府設立一個目標,然后想方設法尋找投資人,再去尋找基金管理人。這種做法實際是本末倒置。很多情況下,地方政府不過是打著設立產業基金的旗號籌集發展資金,根本沒有市場化思維,更無法適應投資者,特別是一些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需求。產業基金可能會淪為地方政府操控投資的工具。產業投資基金的發起運作應該真正采取市場化的方式,從而杜絕非市場化造成的市場風險。

中國產業論文:國際貿易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探討

摘要:在開放經濟環境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國際貿易發展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密切,本文將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并提出戰略上的建議以推動中國產業升級。

關鍵詞:國際貿易;產業結構;平衡

一、當前中國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現狀

隨著我加入WTO并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我國的國際貿易發展十分迅速。我國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并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一定地位。進出口額增長速度之快大大增強我國發展國際貿易的自信。總體而言,我過產業結構總體水平較低,產業結構失衡現象嚴重。但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如何在競爭中保持獨立性,對市場的過度依賴必然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一旦某國經濟出現波動就會波及我國市場,導致整個產業的發展都受到干擾。我國外貿產業受到次貸危機影響過后,國內不少企業紛紛倒閉,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國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在激烈的競爭和惡劣的形勢下,我國優化產業結構,走中國特色化道路,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回升和進一步轉型。當前中國的第一產業占據了過大的比例,其低競爭力和低效益給我過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巨大挑戰。第二產業缺乏足夠的創新力與科技水平,第三產業發展還很薄弱。我國的國際貿易處于引進材料技術加工再出口的局面,在整體上依然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對外貿易一方面有助中國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但是另一方面導致國內經濟發展依賴性大大增加,國內環境壓力加劇。中國經濟結構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產業規模增大進一步導致產業結構失衡。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拓寬視野,時刻關注國際市場的變化,增加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我國應遵循國際市場競爭原則,著力拉動內需,投資進行設備改進,從宏觀上調整傳統產業結構從而真正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

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主要構成,充足的勞動力帶來的是廉價商品價格優勢。當然,廣大的勞動力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市場經濟變幻莫測,我國技術水平在近幾年取得成果,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產業結構形式。人力勞動逐漸被機械化取代,由此產生了第三產業的崛起,如教育、旅游等行業的興起。改革開放加深給中國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春風,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始終將貿易發展戰略放在首位。

三、基于國際貿易發展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建議

(一)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

我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要從國際市場的需求出發,這有利于產品規模的擴大,也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國際市場變化莫測,為了增強我國的競爭力必須深入國際市場,仔細研究市場動態,對未來進行一個科學預測。轉移高端產業鏈,控制低端產業鏈的發展,盡可能降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分析國際市場需求,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是未來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重要一步。

(二)將外需與內需相結合來定位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

我國要將外需與內需相結合,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機制引導下,我國經濟將會朝著低碳環保發展。其次,我國是一個消費大國,內需較大,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切記兼顧內需與外需,從實際出發實現國際貿易發展。

(三)產業政策調整

1.農業產業政策。我國產業政策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產業政策不夠科學合理必然會導致經濟的發展受到滯后。目前,我國的農業穩定性較差,工業較弱,而服務業整體發展較落后,面對這種現狀我國必須采取合適的產業政策推動各產業的發展。我國農業要在規模化道路上加速前進,為此相關政府需要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在農業上作出更多貢獻。首先,政府要培養和提升當前農民的市場意識,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業競爭中來。注重對農民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加大相關科技研究的投入資金,促使農業向著高質量高產量發展。提升新時代農民的素質和思想是政府推動農業轉變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政府還要改革農村產權制度,使各生產要素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農業結構現代化的轉變有賴于政府和農民的共同努力。

2.工業政策。盡管在世界上我國制造業占據一定地位,但是我國的工業整體上實力依然較弱。工業化的新型化道路必須投入資金推動自主創新。在推動自主創新方面,基礎研究工作與協同創新是工作的核心。另外,我國需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使新興產業的技術水平上升一個階梯。新興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壯大發展。最后一點不可忽視的是要對技術落后的產業進行更新換代,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原則是增強市場活力的重要法則。因此,對于一些前景不太好的產業取締,是新型工業化必不可少的步驟之一。

3.服務業產業政策。只有堅實的實業為基礎,服務業的發展才會不至于陷入過度服務的困境。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將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結合起來以實現耦合聯動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在我國越來越有市場,婚慶、家政等性質的行業發展形勢迅猛,政府要盡全力提升服務性產業質量,減少不必要的業務手續,為服務業發展掃清障礙。

四、總結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際貿易與我國產業結構息息相關,只有我們兼顧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把握國際市場需求,用創新的形式結合現金的技術,我國經濟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作者:李鵬 單位:許昌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產業論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探索

摘要:當前,中國工業國外遭受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強烈沖擊,國內則受制于成本上升、產能過剩和體制滯后等因素,工業發展瓶頸日益突出,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于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為此,收入結構和需求結構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理順初次分配關系和消費投資關系是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關鍵詞:消費投資關系;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勞動生產率;資本產業效率;融資結構;經濟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使得我國經濟總體上實現了巨變,已然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快速的經濟增長不斷積累了體制和機制上的矛盾,也使得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艱難的轉型陣痛期,經濟下行壓力與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迫切需要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做出調整。考慮到中國復雜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任何單純圍繞產業結構展開的理論和實踐分析可能都無法全面解決中國產業結構的實際問題,必須有耐心地探析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學邏輯,才是治標之策。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結構邏輯關系分析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因分析

研究產業結構調整,首先要理解為何要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實質上是經濟發展的結果體現,之所以一再強調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動機無外乎兩個,一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表現出經濟發展上的供求嚴重失衡問題,不嚴重失衡是很難從宏觀上直觀察覺出的,出于治理經濟發展癥結問題的考慮,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結構,向供求平衡趨近;二是主觀性的積極推動,急于向發達國家靠攏趕超,急于實現現代工業化的目標。經濟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快速走完工業化,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強國戰略目標是每個國家、每個理性經濟人都求之不得的事情,關鍵在于步子不宜邁得過大、過快,我們應該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邏輯規律,經濟制度和市場體制、勞動者素質水平都要跟得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否則必然出現結構失衡問題,阻滯經濟進一步發展。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短期內能快速推動GDP增長的無非是投資和出口驅動。理論上講,投資在短期內確實屬于支出的構成部分,可以提高總需求水平,但長期中它又是供給的主要來源,投資的這一雙重屬性,使得它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旦操作不慎會加劇供求失衡的程度,既不能投資過度,也不能投資不足,消費也是如此。正確處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實質上是處理供求平衡的問題,也是正確處理產業結構問題的決定性因素。從宏觀經濟運行的流程來看,經濟體系有家庭、廠商、政府和國外四大職能部門。要正確處理消費與投資的比例關系,要清楚消費與投資的來源,消費源自于居民家庭和政府,投資源自于企業和政府購買,理論上政府作為非盈利機構,沒有投資的屬性特征,但其在現實中確實對投資活動起著重要影響,在分析實際問題時應予以充分重視。用于消費的收入源自于收入分配,按照GDP的收入法核算原理,主要包括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與營業盈余、生產稅凈額,分別可看作居民、企業、政府的分配收入來源,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結構決定著消費與投資的需求結構。由于消費面對的是最終產品,其結構相對較為簡單;但投資結構較為復雜,由于不同類型企業、不同行業部門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效率互不相同,同樣的貨幣,融資結構的不同決定了產出的規模,決定了不同產業的供求結構。概括來講,收入分配結構、融資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消費與投資的需求結構是否合理,也決定了產業結構是否合理。要解決產業結構問題,必須從收入分配結構、融資結構和需求結構分析入手。

(三)經濟結構的關聯關系

經濟結構的關聯關系主要圍繞資金分配結構(收入融資結構)、需求結構與產業結構三大方面展開。概括來講,一方面,貨幣資金的分配結構決定了消費與投資的關系、內需與外需的比例結構,同時,需求結構又決定了產業結構水平;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又可以直接反饋經濟的需求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同時需求結構也可以直接反饋出資金分配結構中存在的問題。總之,三大結構關系體現了經濟發展的邏輯關系,資金的分配結構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著需求結構,最終決定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我們可以從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反饋信息中挖掘資金分配結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分配結構問題,最終解決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問題。

二、中國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一)中國產業結構演變

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比重從最高值2000年的15.1%持續下降到2011年的10.0%,且近幾年一直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第二產業(包括工業)的比重體現出超級穩定的態勢,2000年以后一直維持在46%左右,最高值為2006年的47.9%,最低值為2013年的43.9%;第三產業比重總體上呈現出逐年上升態勢,從2000年的39.0%持續上升到2013年的46.1%。總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三次產業呈現第二產業比重超級穩定、第一產業比例逐漸下降、第三產業比例持續上升,表面看來似乎是第一產業下降的比例轉移到第三產業增加的比例上,體現出中國工業化發展的質量并不理想,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生產性服務業并未快速發展,整體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并未跟上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使得第三產業的發展并未表現出工業化技術路線具備的正常水平。當然,可能存在統計核算方法的缺陷,當前中國的市場成熟度還不高,生產性服務業并未完全剝離出工業制造業,第三產業比例可能存在嚴重低估的可能。但必須指出,2000年以來的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收效甚微,可以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基本無效。

(二)國際比較分析

為了便于掌握中國三次產業結構的合理程度,這里對比分析世界上高、中、低收入水平國家的相關三次產業結構數據,以期對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見表2)。按照當前中國的收入水平,應該屬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2011年世界三次產業比例平均水平為7.4%∶35.9%∶56.7%。鑒于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第一產業比例10.0%的水平是比較合理的;第二、第三產業比例46.6%∶43.3%,對于投資驅動的中國經濟增長來說也算是較為合理的結果。總體來看,中國的產業結構與韓國相似;與印度相比,中國工業較為發達但服務業相對落后;與日本、德國等發達制造業強國還有較大差距,與美國等服務業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若能從第二產業中分離出10個百分點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就比較接近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由此看來,中國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必須完善市場,提升制造業的需求空間,快速發展和提高生產性服務業質量水平,這也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所在。

三、產業結構調整無效悖論的實證分析

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體現出超穩態勢,產業結構調整總體上效果甚微。投資驅動、消費驅動決定的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表面原因在于消費率持續下降,投資驅動不足以彌補或支撐消費不足延滯的產業升級,消費不足使得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遲緩,技術創新不足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面臨瓶頸,整個第三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與勞動生產率總體水平偏低。究其原因,在于我國依靠勞動密集性比較優勢以及投資驅動帶來的數字驅動的GDP質量并不是循序漸進式的發展,而是趕超式的跨越發展,各種市場體制與制度嚴重滯后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血拼式發展帶來的第二大國總體經濟發展質量并不高,投資與消費失衡越來越嚴重,嚴重偏離了均衡發展軌道。長期的消費不足嚴重阻滯了我國的潛在經濟發展速度,直接引致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面臨較大的瓶頸,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并未隨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迅猛發展。原因在于我國的工業發展總體質量尤其是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勞動力素質或人力資本不足以支撐我國快速走向工業強國的需要,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依然任重而道遠。

(一)需求結構分析

從最終消費性支出構成中可以看出(見表3),居民消費比例和政府消費比例在2000年以后基本穩定,居民消費率僅下降了1.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占比逐年下降,2000年以后年均下調約0.8個百分點,協調于城鎮化進程的速度;最終消費率則從2000年的62.3%直降至2010年的48.2%,相應的資本形成率則從35.3%攀升至48.1%,體現了2000年以后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戰略。以重化工業為主導優先發展的經濟增長戰略符合快速工業化進程的技術路線特征,但體制和市場機制的阻滯使得消費與投資的關系發生較大比例失調,直接引致產業結構為主的經濟結構陷入瓶頸,調整步履維艱。那么,高儲蓄、低消費、高投資的效果如何,這里主要從投資的行業結構來分析一下行業融資結構。從表4中可以看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在行業構成中,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占比明顯較高,二者之和超過所有行業的半壁江山,接近60%,房地產業占比逐年提升,2013年攀升到了26.62%,而近幾年制造業占比變化不大,約占1/3左右,2013年的制造業占比為33.10%;在其他行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位列第三,差不多占1/10,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占比略低一些,占第四位,占比不到8%,但2013年占比達到8.44%,超過了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位居第三位;其他行業占比就明顯較低了,基本逐漸提高的有農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基本逐漸下降的有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絕大多數行業都是提高的,第二產業行業基本下降,總體方向是利好的,體現了反壟斷進程和市場化融資節奏的加快,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占比卻明顯下降,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投資這塊大蛋糕怎么分,對于產業結構優化非常關鍵,從行業投資結構來看,制造業占比是合理的,但房地產業嚴重壓縮了其他行業的變化空間,設想從房地產業占比中拿出10個百分點用于第三產業各行業,結果會怎樣,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到,除去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兩大行業,第三產業其他所有行業占比也就10%左右。從投資行業結構角度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相當程度上在于房地產業的重塑調整,充分釋放第三產業各行業的提升空間。

(二)收入分配結構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勞動報酬比例在2003—2012年略有下降,當前維持在46%左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顯過低;固定資產折舊又稱資本消費,占比逐年小幅提升,2012年達到峰值15.89%;營業盈余大致體現了企業資本積累的程度,占比呈現逐年提升再下降的變化過程,2012年達到25.66%,高出2003年4.47個百分點,2007年時竟高達31.29%;生產稅凈額比重體現了政府分配的收入占比,2003—2010年逐年下降,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而后兩年基本穩定在12.9%的水平。總體來看,中國近年的收入分配結構體現了加速資本消耗和資本積累的速度,滿足了快速工業化的需要,壓縮了勞動報酬的占比和最終消費的空間,提升了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從長遠來看,消費驅動經濟發展的能力嚴重不足,必將壓縮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空間,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勞動報酬比例、降低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占比勢在必行。對于企業來說,不是勞動者報酬提高后,企業生存空間變小的問題,合理分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的結構才是更為重要的問題。實際上,由于中國勞動力市場長期供過于求,使得勞動者在利益博弈中始終占據被動地位,勞動者報酬占比始終較低。對于企業來說,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才是關鍵所在,不能一味地通過降低勞動者報酬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四、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我國經濟經過十余年的快速增長,已經從總量上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體上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中期的發展歷程,東部部分地區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完成了實現工業大國的戰略目標。我國要想成為工業強國,需要從經濟發展的邏輯出發,逐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需求結構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一是要充分意識到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此時必須充分重視經濟發展的內涵,正視經濟發展的邏輯,切忌重復數字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使得經濟回歸到有利于長期發展的消費驅動內涵式經濟發展軌道;二是要理解實現消費驅動經濟發展模式難度是較大的,要耐得住性子,充分理解新發展階段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堅定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切忌再次出現政府職能越位,要認識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要素市場結構和需求結構調整的結果,不能本末倒置;三是切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要素市場的規范上,充分發揮生產要素市場機制的調整功能;四是切實充分重視民生工作,理順貨幣資金的分配結構,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的比重,提升居民消費比重,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逐步提高最終消費率,真正實現消費驅動的良性長期經濟可持續發展軌道,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實實在在的優化升級。

作者:尹彥罡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產業論文:中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路徑

摘 要:在新起點條件下,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期,產業結構由重化工業為主向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升級,從三大產業的關系來看,目前我國各個產業之間的結構失衡狀態比較嚴重,同時面臨我國農業整體的利潤水平較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服務業比重偏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的問題,需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提高服務業總量。

一、經濟增長階段轉換與產業結構升級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隨著人均GDP上升,經濟增速幾乎達到頂峰。這是一國經濟由低收入階段向中高收入階段邁進的過程,也是工業化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過去的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也都走到了需要轉折的關鍵點,問題與機遇共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1)從人均收入水平衡量的發展階段出發,認為中國正處于增長階段轉換期,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將由過去的10%下降到6%~7%,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起點,2014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至7.4%,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我國經濟處于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的階段轉換,這是最直觀的表現,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產業結構由重化工業為主向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升級。

二、近期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與問題

在我國,自古以來,農業都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20億元上升到2014年的568845億元。根據近兩年調查,從產業方面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6957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249684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262204億元,增長8.3%。由此可知,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起了重要作用。可是,在新起點條件下,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目前三大產業并沒有達到動態的平衡,從增加值的角度上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超過了第一產業,但從勞動力的結構來看,第一產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占比重最大的產業。第一產業占比30%左右,第三產業占比10%左右,第一產業仍然大大高于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比。各個產業之間的結構失衡狀態比較嚴重,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一產業農業等基礎產業,抗風險能力偏低,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導致我國農業整體利潤水平較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第二產業中傳統加工業比重偏大,而現代高端制造業比例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偏低。

三、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路徑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市場競爭力

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重點鼓勵和支持那些與農業關系密切的大中型企業充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同時,應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減少農戶的市場風險,帶動農民在結構調整中的積極性。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加大創新制度培育我國現階段技術發展正逐步從以引進技術為主轉向引進與自主研發相結合,因此,在重要戰略領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對創新的激勵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2.提高利用全球技術資源的能力現階段,發達國家仍將重點發展金融、信息、技術等現代服務業,而將一般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制造環節繼續轉移到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抓住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時機,提高生產能力,使我國產業具備精細化、低能耗、集約化生產條件,就可以順利承接汽車、機械、化工等國際產業轉移,完成工業化發展階段。

(三)大力發展服務業

1.打破城鄉二元制度的限制,提高服務業的總量在現有的城鄉二元制度下,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無法享受與市民同等待遇,導致了城鎮的消費能力無法提高,無法帶動服務業的發展。因此打破城鄉二元制度的桎梏,是提高服務業總量的解決之道。2.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受內外部環境、發展階段和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增長階段轉換的關鍵期,新興服務業態發展速度快,發展空間大,是我國今后重要,穩定的經濟增長點。因此我們要加快國內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大力推動依托于信息技術的新興服務業態,如軟件和服務外包、IT服務及物聯網服務等;二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市場化與產業化,如研發服務、快遞、管理咨詢、會計服務以及人力資源服務等;三是推動新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互動與融合,促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遠程教育和電子銀行等新興服務業態的快速發展。

作者:武政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中國產業論文:小議中國產業結構的變遷和調整

【論文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消費結構

【論文摘要】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數量比例關系。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不僅在經濟活動中存在著聯系,而且各種資源在產業間的分配以及由此綜合形成的產品產量或產值也存在著數量比例關系。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經過了由“重、輕、農”到“農、輕、重”,再到一、二、三產業的調整優化演進過程。文章通過回顧我國產業結構變動的歷程,分析其背后產生的原因,從中得到的教訓,對當前指導我國如何進行新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數量比例關系。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不僅在經濟活動中存在著聯系,而且各種資源在產業間的分配以及由此綜合形成的產品產量或產值也存在著數量比例關系。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我國產業結構的現實狀況及其對整個國民經濟所發生的影響是長期以來許多因素層層積淀而導致的直接結果。因此,分析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的演變軌跡,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廓清其問題的癥結和根源所在,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產業結構的歷史演進過程

新中國成立50年來,伴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國產業結構變化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1、“重、輕、農”產業結構指導思想的形成及其實踐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提出: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國家工業化,盡快建立大體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從1953年開始,以大規模工業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啟動。到1957年,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7.3%上升到45.0%。重、輕、農之比由1952年的15.3∶27.8∶56.9上升為25.5∶31.2∶43.3。

從1958年開始,中國進入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經濟發展被簡單化為工業發展,工業發展被簡單化為重工業發展,重工業發展被簡單化為只發展鋼鐵工業。工業化強攻集中為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全民”強攻。

1959年初,產業結構失衡已非常嚴重,到年底重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48.1%,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上升到58.5%。1960年,決策仍要求“”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鋼。到年底,輕工業產值大幅下降了9.8%,農業下降了12.6%,重、輕、農之比達到52.4∶25.8∶21.8。

2、“農、輕、重”產業比例關系的調整

針對“”時期國民經濟結構出現的嚴重失調,從1961年起,我國開始調整經濟結構。輕、重工業的比例由1960年的33.4∶66.6提高到1966年的49.0∶51.0,農、輕、重的比例由1960年的21.8∶26.1∶52.1轉變為1966年的35.9∶31.4∶32.7。農業重新成為國民經濟中占最大份額的產業。

1965年,國民經濟呈現一定的良性增長局面。出于“戰爭不可避免”的估計,工業化的方向轉為以“準備打仗”為指導思想的“三線建設”。1970年,農、輕、重之比由1965年的37.3∶32.3∶30.4變為32.5∶31.1∶36.4。1971年,地方出現了一個“大辦五小”的工業化高潮。1975年農、輕、重之比進一步失調,變為28.2∶31.6∶40.2。

1976年,第五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但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導思想再次導致了急于求成。導致產業結構更加嚴重失調,農輕重之比為24.8∶32.4∶42.8。

3、“農、輕、重”排序得到落實,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確立。從1979年開始,國家對國民經濟實施了第二次全面調整。1979-1981年,中國輕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分別為9.6%,18.4%和14.1%,而同期重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則分別為7.7%,1.46%和-4.7%。到1981年底,輕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達到51.5%,超過了重工業。

1981年我國開始實施“六五”計劃。投資向“以能源、交通為戰略重點”的產業傾斜,著力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1985年,輕、重工業基本保持49.6∶50.4的協調比例;農、輕、重之比為34.3∶30.7∶35.0,比較合理。

4、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整個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加大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培育扶持主導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提高產業結構水平。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進展。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落后的狀況大大緩解。三次產業結構向合理化方向發展。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一、二、三產業之比由1985年的28.4∶43.1∶28.5變為1998年的18.4∶48.7∶32.9。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勞動人口的比重由1985年的62.4%降低為1998年的49.8%,第二產業由20.8%上升到23.5%,第三產業由16.3%上升到26.7%。在改善基礎工業的基礎上,輕、重工業的比重保持了相對穩定。1997年二者比例為42.93∶57.07,比1985年略有下降。農業在穩定發展的同時,內部結構也在發生著合理的變化。在農、林、牧、漁總產值中,牧業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22.1%上升到1998年的28.6%,漁業由3.5%上升到9.9%,種植業由69.3%下降到58.1%。

二、我國進行產業結構變化調整的原因

1、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產業結構調整就其實質來說就是資源、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間的重新組合,從三次產業的發展與演變情況來看,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并進而影響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資源配置效率提高

現代經濟發展,不僅取決于各種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的投,更重要的還取決于各種經濟資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和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實質上可以看作是資源轉換器,通過產業間的高效運轉把社會各種資源不斷轉化為各種產品和勞務,以滿足社會需求。這一資源轉換器的運行效率和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經濟增長水平的高低。產業結構升級是這一資源轉換器運轉的效率和質量不斷得到提升的基礎,只有產業結構的升級才能促進經濟資源在各產業間合理流動,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效率,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2)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產業間的依賴程度和制約效應日益增大。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結構效益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大,并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力量。現代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產業結構的綜合效益,即產業間和產業內部通過合理關聯與組合,使組合后的整體功能大于單個產業或單個部門的功能之和。產業結構調整是增強產業聚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支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3)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前提,并能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經濟建設中有兩個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要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要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言,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就意味著資源、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配置存在不合理性,這樣就造成了各種資源的浪費。資源浪費本身就是粗放式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

(4)產業結構調整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條件下,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競爭。比較優勢原理告訴我們,一國要想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根據自己的資源、技術、資金、勞動力技能水平等諸要素,按照比較優勢原理建立起本國的優勢產業。我國的諸多產業都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根據本國人民生活需要建立起來的,很少考慮國際分工原則。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加人WTO后,必須建立起本國的優勢產業。我國的產業結構必須按照國際分工的原則,以提升本國經濟實力為目的進行調整。

(5)產業結構調整是對外貿易結構改善的前提

貿易關系是產業聯系最基本的實現形式,它是產業分工和專業化的緊密伴隨者。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往往決定著什么樣的貿易結構。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問題表現突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低,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普遍不高,造成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是我國產業結構整體水平不高。改變對外貿易結構就必須對我國的現有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最終促進我國經濟整體水平的提高。

2、消費結構變化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

消費結構是指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相互間的質和量的關系,它直接反映了消費水平、消費特色和消費發展趨勢,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的變動規律。產業結構的變動與消費升級密切相關,消費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產業的發展必須適應消費需求變動的趨勢,并且要善于發現潛在需求,才能成長、發展、壯大。

(1)消費結構升級與產業結構變遷

市場消費需求是新興產業形成的基礎,是產業升級的直接動因。市場消費需求是社會生產的前提,是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最重要因素。潛在的新需求逐步形成,對新供給形成強大拉力。在拉力作用下,生產新產品的企業逐漸發展起來,一定條件下,新企業群就可能發展為新興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層次將會逐步升級,新的產業也大體上沿著這一路徑不斷發展,產業結構的“輕型化”階段、“重工業化”階段和“高加工化”階段分別和人類不同層次的需求相適應。

(2)消費結構演變帶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三次消費升級,消費結構的演變帶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第一次消費結構升級在改革開放初,糧食消費下降、輕工產品消費上升,對我國輕工、紡織產品的生產產生了強烈的拉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并帶動了第一輪經濟增長。第二次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前期“老三件”和“新三件”(分別是溫飽和小康時期的標志性消費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后期家用電器消費快速增加,耐用消費品向高檔化方向發展,對電子、鋼鐵、機械制造業等行業產生了強大的驅動力,帶動了第二輪經濟增長。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費,與IT產業、汽車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相聯系的消費增長最為迅速。

三、我國現階段應采取的產業政策導向

在我國加人WTO融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應在市場調節為主,并同時輔之以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盡快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即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一般是指各產業合理利用經濟資源,經濟效益好,產業間協調發展。就產業結構優化的具體政策導向來說,概括為以下幾點。

1、積極調整傳統農業結構

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較低,耕作方式和農產品品種的競爭能力差。因此,應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合理配置土地、水、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力發展農業基礎設施,體現規模經濟,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多種經營,促進我國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與現代工業體系和現代服務業的結合,大力開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工業。

2、加快傳統工業結構調整

加快工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促進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過渡,將知識經濟的發展與傳統工業的改造結合起來。要大力加強支柱產業的發展,努力培養主導產業,加強對朝陽產業的保護和扶持力度,同時做好夕陽產業的退出政策指導工作。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一方面是指通過創造性的知識集約化的發展來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產業結構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大,出現經濟服務軟化趨勢。以金融、保險、咨詢、信息、旅游、房地產和高等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則代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應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以提升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結論

歷史地描述和實證考察我國產業結構的演變軌跡,認真分析和深入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對于今天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以及今后的長遠健康發展都是不無裨益的。通過分析我們有以下結論:

第一,搞經濟建設一定要按規律辦事經濟發展有自身的規律,產業結構演進也不例外。

第二,要善于借鑒成功的經驗,不能照搬條條框框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都是不分國界的,盡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第三,要充分重視并正確發揮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的作用。

第四,要科學地確定主導產業。產業經濟學認為: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關鍵取決于在一定的時期內,支柱產業或者說主導產業必須獲得充分發展,以主導產業的發展帶動上游和下游產業的相應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實際上,主導產業更是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的基本條件并且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換的主導力量。

第五,產業結構只有協調,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中國產業論文:跨國公司對中國產業結構激發競爭行為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已成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最多的國家。FDI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不斷加強成為了不爭的事實。這一現象也引起了人們對FDI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的爭論。其中有人擔心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有巨大優勢的外資企業會不會在其進人的行業內形成壟斷,從而控制中國的產業,向消費者提供壟斷高價。

他們的擔心并非多余。國家工商總局公平交易局反壟斷處調查發現,美國微軟占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美國柯達占有中國感光材料行業至少50%的份額,法國米其林占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芬蘭諾基亞、美國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占有中國手機市場的70%,美國思科占有中國網絡設備行業市場的60%。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觀。實力雄厚的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集團極易壟斷行業市場,從而損害國內產業發展和消費者利益。

筆者主要分析跨國公司投資進入,對我國市場結構的影響以及在市場結構變遷過程中跨國公司的競爭行為變化。

一、我國市場結構的變遷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推動了我國的市場結構的改變。在外資進人之前,中國市場是高度分散的競爭性市場。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而在跨國公司進人的初期,由于其具有競爭優勢,在其進人的行業一度壟斷市場,甚至獨占了市場。但隨著競爭對手的大量出現,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少數幾家跨國公司壟斷市場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市場成為相對分散的競爭性市場。

1.從高度分散競爭性市場到寡頭市場

(1)市場集中度的變化。到目前為止,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79一1991年為第一階段,其后為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跨國公司投資以新建投資方式為主。由于我國的經濟結構完整、部門比較齊全,因此跨國公司進人初期一般都會降低集中度。在第一階段進人的FDI主要投向了紡織、成衣、玩具、加工工業、消費類電子工業等行業。由于這些行業在我國實際上是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在跨國公司進人之后,短期內降低了市場集中度,促進了競爭。如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家電企業依靠提供技術、轉讓生產線與中國剛剛起步的家電企業合作,最早進入中國家電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家電企業憑借產品的耐用、優質、精美等特性在中國市場形成良好口碑的機遇,紛紛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合資企業。這些企業的建立與為數眾多的中國家電企業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使市場集中度已經較低的家電行業進萬步降低了市場集中度再如,世界輪胎巨頭美國固特異公司和韓國錦湖集團進人我國輪胎市場時的生產規模平均只有500萬條左右,而當時國內輪胎行業已經有了5000多萬條的生產規模。他們的進人只會降低我國輪胎市場的集中度,促進竟爭。

但是,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站穩了腳跟,在資金、規模、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逐漸顯示出來。其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市場占有率也節節攀升,其中不少已經處于壟斷地位。大量中國本土企業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或轉行或破產或被兼并,市場集中度又發生了變化。在跨國公司進人的一些行業,市場已經趨向獨占或寡頭市場。再以輪胎行業為例,2001年3月,國內輪胎行業的龍頭老大、世界排名第18的上海輪胎橡膠集團投靠法國米其林。從此輪胎這個長期被視為戰略物資的行業主導權將轉移到外方手中。有專家預計,在2008年以前,米其林、固特異、普利斯通三大輪胎行業跨國巨頭將占中國輪胎市場80%的份額。我國的半導體工業基本上被跨國公司控制。1998年上半年,8個“三資”企業的銷售額占了88%,其中日本的NEC就控制了中國50%以上的半導體市場。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行業,跨國公司的滲透已經無處不在,國內市場上有競爭力的企業幾乎都有跨國汽車巨頭的背景。大眾、通用、本田、雪佛萊等實際上已經控制了中國汽車業的命脈。2000年前,僅大眾就占據了中國轎車行業60%的份額。而通用汽車在進人的五年內,其市場份額就上升到了15%。在信息通信領域也存在類似情況,摩托羅拉、微軟、英特爾、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等跨國巨頭通過擴大在中國的投資以及興建研發中心,既奪市場又搶人才,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它們在中國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柯達、富士等跨國巨頭在感光材料行業的壟斷地位更是牢不可破。此外,零售、快餐、制藥、日化、石化等領域,歐美日跨國集團近年來紛紛加大在中國的擴張步伐,進一步蠶食中國同行的領地。

(2)進人壁壘的突破。進人壁壘是反映市場結構的主要特征之一。反映市場中現有廠商對潛在進人者的阻擋能力。由于跨國公司擁有的規模經濟和專用性資產構成了很強的競爭優勢,因此一些學者認為,進人壁壘對跨國公司的阻擋并不具有實質性作用。他們認為,跨國公司憑借競爭優勢,并通過競爭策略和競爭行為的安排,可以實現對東道國進人壁壘的突破。在我國市場上這種情況比較明顯。雖然我國在一些產業上已經形成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如紡織、家電等。但大多數產業生產能力還比較弱,而且單個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技術水平比較落后,差別化優勢不突出,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上經濟性進入壁壘的突破沒有遇到太多的障礙。

跨國公司憑借規模優勢。占據了有利的市場地位。我國鋼材生產總產量世界第一,超過日本和美國,是韓國的三倍,法國的五倍。1998年,日本新日鐵、韓國浦項兩家鋼鐵公司的銷售收人分別是216億、97億美元,而我國的首鋼和寶鋼兩大鋼鐵公司的銷售總額之和僅為53億美元。我國發電設備的產量居世界第五位,是世界上少數能制造大型發電機組的國家之一。能夠生產60萬千瓦機組的哈爾濱動力集團是最大的國內動力集團,1995年產值30億元人民幣,而美國通用動力1994年的營業額為647億美元。有數據顯示,2002年,三資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是國內同行業企業平均水平的1.64倍,平均資產規模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8倍。其中,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金屬制品、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運輸設備等行業,三資企業的產值和資產規模與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規模上的明顯優勢決定了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競爭時,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克服行業的規模壁壘,獲得有利的市場地位。

跨國公司通過大量的廣告投入和促銷活動,逐步克服中國市場上的差異化壁壘。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前,我國工業制成品尤其是日用消費品雖然已經擁有了一些名牌產品。但大多數企業的商標保護和品牌競爭意識并不強,品牌運作手段陳舊,不少企業甚至在合資時將原有品牌和商標低價甚至無償出讓給外方。湖北的“活力28"洗衣粉)、北京的“熊貓”(洗衣粉)、上海的“美加凈”(牙膏)、廣州的“浪奇”(洗衣粉)等日化品牌原本有著很高的市場認知度,但與跨國公司合資后,在外方擁有控制權的情況下,外方按照跨國公司的發展需要部署在華品牌戰略,將產品定位在高檔,即使保留本土品牌,也將其價格提高,導致本土品牌原有的消費人群流失。這種“品牌謀殺”色彩的戰略令本土品牌迅速在市場上銷聲匿跡。相反,跨國公司則極其重視品牌效應,不僅在合資企業安排自己品牌產品的生產和宣傳,而且還積極嘗試品牌當地化。寶潔公司僅在洗發水方面就有海飛絲、飄柔、潘婷、沙宣等品牌。2004中央電視臺廣告招標會上,寶潔公司競標黃金段位,一出手就是176億元,成為日化行業中的央視廣告“標王”!

跨國公司投資企業的技術優勢明顯,我國國內行業的技術壁壘在其技術優勢面前沒有絲毫阻擋作用。有關調查顯示,跨國公司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明顯高出國內同類企業,與母公司相比,使用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的比例達到了42%,使用比較先進技術的占45%。與國內企業相比,使用填補國內空白技術的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的比例達到了65%,使用先進技術的占35%。

在跨國公司憑借其自身競爭優勢,實現了對經濟性進人壁壘突破的同時,我國對外資市場準人等政策性壁壘也出現了逐步弱化的趨勢。加人WTO后,中國對外開放進人了新的階段,除了個別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之外,其他市場逐步向外資開放。而且,國家在外商投資方式、股權比例和出口比例等方面的限制也越來越少。加上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了各種優惠政策,進一步強化了跨國公司競爭優勢。因此,跨國公司進人中國市場的非經濟壁壘也很容易就被突破了。

(3)對規模經濟的影響。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中,跨國公司來華技資參與國內市場的競爭,由于其資本實力雄厚而中國的市場規模巨大,因此在中國的投資規模巨大,一般來說都達到了最小有效規模。中國的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在規模上、跨行業、跨地區和跨國經營的產業范圍上,很難與跨國公司相抗衡,跨國公司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各種優勢。目前我國在鋼鐵、煤炭準工、建材、彩電、紡織品及很多日用品等主要產業都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但不相匹配的是我國單個企業的生產規模太小,綜合優勢不強,其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必然會因為力量薄弱而居于下風。我國最大的軟件集團沈陽東軟公司2002年的銷售總額為20.7億元,僅相當于Microsoft公司2002會計年度銷售額280.053億美元的1.02%。在跨國公司不斷沖擊下,國內企業以及政府部門探刻地認識到了面對世界巨無霸所帶來的殘酷市場競爭,只有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艦”才能與跨國公司相抗衡。跨地區、跨行業的收購兼并以及由政府行為主導的國有企業重組都實現了快速的規模擴張。如三大石油公司和三大航空公司的組建迅速地提高了企業規模,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2.從寡頭市場到相對分散的競爭性市場

(1)競爭主體的變化與市場集中度的降低。上世紀90年代后期,出于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良好贏利前景的預期以及市場準人的逐步放松,大量跨國公司紛紛搶灘中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跨國公司已經成為中國市場重要的參與者。隨著大量跨國公司的進人和國內本土企業的發展,行業的競爭程度不斷增強,并引起了市場結構的又一次大轉變。先以轎車行業為例。隨著通用、豐田、本田、馬自達等汽車大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擴大和國內一汽、二汽的加大對國有品牌汽車的支持以及華晨、吉利等民營汽車企業的興起,中國轎車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大眾一支獨秀的格局被打破了。2002年轎車市場CR1為25.6%,比2001年下降了7.1個百分點,CR3為53.4%,下降了6.6個百分點,CR4為61.8%,下降了5.9個百分點。手機市場也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后期,摩托羅拉公司首先在天津投資2.8億美元,建立獨資的移動通信企業,幾乎壟斷了中國的手機市場,隨后諾基亞、愛立信、松下、索尼、阿爾卡特、西門子等跨國公司的進人開始擠占摩托羅拉的市場。就在國內手機市場幾乎被外資壟斷的時候,國內手機制造商開始發力,波導、TCL,廈新等手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迅速上升。競爭加劇使得中國移動電話市場品牌集中度開始下降。從賽迪顧問的統計數據上看,2003上半年,中國移動電話市場前三名銷量份額為45.1%,比2002年市場前三名銷量份額下降6.9%}廈新、康佳、東信和科健等國內廠商也進人銷量前十名,再加上進入銷量前五名的波導和TCL,國產手機品牌已經在中國手機市場上擁有了較大份額。隨著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其他競爭對手的大規模進人和中國國內本土競爭對手力量的壯大,不僅單一或極少數跨國公司壟斷中國市場的情況已經成為過去,就使整體跨國公司想壟斷中國市場也難以實現。

在中國加人WTO后,電信、金融、能源、旅游、煤氣和公用事業等行業逐步提高對外開放的程度,外資進人的門檻越來越低。跨國公司在這些行業的投資增長較快。跨國公司進人后勢必削弱了這些行業中內資企業的壟斷地位,促進了行業競爭主體的多元化,增強了這些領域的競爭程度。

(2)重構進人壁壘。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直接投資金額較大,一般在短時期內是不容易收回的。因此跨國公司一般在東道國市場會有較長期的戰略目標。為了阻止其他競爭對手(不管是來自東道國還是第三國)的進人和確保自己在東道國市場的競爭地位,跨國公司需要對其進入的市場重筑進人壁壘。首先,跨國公司重構規模壁壘。由于大跨國公司紛紛來華投資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力日劇,跨國公司紛紛加大在華投資,通過收購、兼并、合資等方式迅速擴大規模,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內資企業很難達到的規模水平。其次,構筑技術壁壘。跨國公司為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積極開展研發活動。20世紀90年代末,跨國公司掀起了在我國進行R&D投資的高潮。微軟、摩托羅拉、寶潔、聯合利華、杜邦、英特爾、諾基亞、松下等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相繼在華成立了研發中心或宣布了大型的R&D投資計劃。再次,構建差別化壁壘。日化用品、家電、移動通訊、食品、快餐等行業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在廣告促銷方面投人了巨額費用。如前所的跨國公司并沒有太大壓力,而對其中國同行來說實際是構筑了相當大的壁壘。

二、跨國公司競爭行為的變化

1.從價格壟斷到價格下調

在獨占或寡占市場下.市場上鮮有競爭對手,跨國公司往往將價格定位于高端,價格壟斷是跨國公司獲取壟斷利潤的慣用手法。如背投彩電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2001年前長虹還沒有開發出第三代背投彩電的時候,東芝、索尼等外資品牌占據了背投市場兒乎百分百的份額,價格也是高高在上,2001年背投的價格在1.8萬元以上。

隨著中國市場結構的變化帶來的競爭加劇,多數跨國公司在華長期堅持的高價位產品價格戰略也隨之變化。先以汽車為例,大眾汽車的“普桑”在富康、夏利等車型的“威脅”下價格持續下降。從1998年到2001年三年時間價格下降了近40%。手機市場也是如此。1999年以前,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少數手機品牌壟斷了中國市場,手機價格奇高.是少數人才能消費的高端產品。而1999年放開手機牌照以后,進入中國市場的手機生產商不僅有來自國外的更多的跨國產商,還有波導、TCL,廈新、康佳、科健等為數眾多的國內新進人者,手機價格也持續降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少數人的消費品:日化品市場也存在同樣的現象。1998年寶潔碧浪超效洗衣粉(第2代)400克裝市場全年均價7.99元,1999年碧浪超效(第2代)400裝全年均價6.14元,到2000年底,碧浪超效(第2代)400克裝市場價已經低到5.16元,三年時間,產品價格下降了35%,而同期國內大致相同質量的洗衣粉價格僅下降了不到8%。公務員之家

2.從技米鎖定到加快技末轉移

技術優勢是跨國公司的核心優勢之一,為了獲得持續壟斷地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期望通過技術鎖定戰略防止技術外溢。跨國公司進人中國的早期,普遍采用技術鎖定戰略。據調查,只有14%的跨國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在華使用了最先進技術。有33%的外商投資企業,向中國轉移的技術和產品,是其母公司已經不再使用的技術。微軟公司在進人中國市場的初期,也采用技術封鎖戰略,不開放源代碼,不轉讓軟件技術,只賣產品。在我國轎車行業發展之初.國外的車廠把一些在國外已經淘汰的舊款車型送人中國,就可以紅遍大江南北。當桑塔納在歐洲已發展成為帕薩特的時候,我們的“普桑”還在大行其道。

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國內市場競爭加劇,跨國公司向中國轉移先進技術的速度明顯加快。據研究人員在2001年的一次調研結果顯示,2001年,使用其母公司最先進技術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從1997年前的14%增加到了41%,使用母公司已經淘汰技術的企業由33%降到了13%。仍以轎車行業為例,隨著國外汽車業巨頭在中國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國際巨頭開始將主力車型和與世界同步車型放在中國國內生產。目的是為了賺取比其他成熟汽車市場大得多的利潤。像“別克新世紀”、”雅閣”、“帕薩特”、“高爾夫”等。隨著寶馬3系5系、福特蒙迪歐、以及豐田花冠、佳美都已經或即將在國內投產,許多原來只能在進口車賣場才能看到的車型,都掛上了“國產”的旗號了。半導體行業老大英特爾2002年5月在上海宣布增資3億美元,用以完善其具有檢驗、測試、封裝功能的奔騰4處理器生產平臺。2003年8月宣布斥資2億美元在成都建立芯片測試封裝廠。居世界半導體產量第二的東芝2002年7月在無錫成立了“東芝無錫半導體有限公司”,計劃3年內增資100億日元,使雙集成電路的年產量達到3,000萬片的目標:甲骨文公司以首期投資1億美元與中國教育部合作,推動建立包括北大、清華、復旦、同濟等35所示范軟件學院。IBM和中國400余家應用軟件開發商共享IBM的技術平臺,并計劃培養10萬名中國軟件白領技術人員。在IB并和甲骨文等對手的競爭壓力下,微軟也不得不加快向中國轉移先進技術。2002年6月微軟表示在今后3年內在中國投人62億元人民幣,并在開放源代碼、加速軟件技術轉讓,擬訂與中方伙伴的合作計劃等方面提出了六項承諾。可以說,加快技術轉移已經成了跨國公司競爭戰略的需要。

中國產業論文:中國產業國際貿易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從理論出發,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貿易保護政策的有關概念及其內容,經濟危機下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我國調節外匯儲備對中國產業調整的舉動,案例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進行研究。

論文關鍵詞:產業;國際貿易;中國貿易政策

一、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

(一)國內環境分析

1.中國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從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工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國際競爭力弱。我國主要行業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水平。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國內企業僅萬分之三有核心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2.跨國公司利用其地理優勢地位,控制市場、克制競爭的傾向初現出來。

在國內包裝企業訴利樂案中,利樂倚賴其在無菌包裝機方面的壟斷地位。在包裝耗材上實行了不正當的限制性商業策略,控制了絕大部分包裝市場,并且使利樂紙的平均價格在2003到2005年的兩年時間內上漲了大約2倍。

3.國內行政性壟斷問題嚴重,行政性壟斷產業的改革任重道遠。

我國的行政性壟斷產業主要包括鐵路、港口、民航、電力、電信、城市公用事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特殊行業、郵政、城市公交、煙草食鹽糧食藥品等重要商品以及流通、軍工、鑄幣、銀行保險等金融業,產業部門涉及面廣。行政性壟斷造成了雙重惡果:

一方面,壟斷地位使得這些產業內的企業一方面攫取了遠高于其他行業平均利潤率的利潤,排斥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內部約束機制不健全和發展動力的缺乏,長期以來.使這些產業成本居高不下,產業經營績效低下。行業的特殊性加上國有企業的身份,使得這些產業的改革舉步維艱。

(二)國際環境分析

1.跨國兼并成為主體。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世界范圍內掀起第五次企業兼并浪潮,這次兼并浪潮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兼并數量急劇增多。二是單項兼并交易金額世界記錄屢創新高,兼并規模日趨擴大。三是跨國并購發展迅猛。四是兼并范圍廣。第五次兼并浪潮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經濟競爭加劇的結果,為了生存和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以取得競爭優勢,同行業的領頭企業紛紛走向聯合。同時,第五次兼并浪潮的出現并沒有緩和競爭。它使得世界范圍內經濟競爭更趨激烈,通過此次兼并,在某些產業,只剩下實力超群、為數不多的幾家巨型企業,為了爭奪世界市場,這些企業欲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競爭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波音和空客的競爭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2.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競爭政策,放松規制和提升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國際潮流。

以微電子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的興起和市場需求的擴大改變了傳統自然壟斷產業的性質。競爭政策調整的另一個動向是從對反壟斷的強調轉向扶助本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當前,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政策對壟斷的認定已從結構標準轉向行為標準。并且還要考察壟斷行為的市場績效,“一事一議”已經成為通行的原則,對橫向兼并等過去嚴格限制的行為已基本放任自流。

3.網絡經濟的興起,對世界各國的反壟斷提出了新的挑戰。

網絡經濟是以計算機網絡業為中心以及由這個產業派生出的若干相關產業。網絡產品固有的規模經濟性、網絡外部性(正反饋效應)、技術的市場不相容性和網絡產品技術標準造成了網絡產品的鎖定效應和先行者優勢。從而使得壟斷成為網絡產品市場上的一種必然而普遍的現象。在結構和行為上顯然構成壟斷的廠商,在績效上卻無可指責,結構、行為和績效的脫節將政府的反壟斷政策推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反壟斷,意味著績效損失;不反壟斷,從道義上又說不過去。網絡經濟領域的壟斷問題對各國政府的反壟斷政策提出嚴峻的挑戰。從1997年開始的微軟壟斷案,2002年最終以和解的方式解決,和解協議中,微軟并沒有做出多少讓步。

二、我國調節外匯儲備對中國產業調整的舉動

2008年12月以來,計有美國、歐盟、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了超過10起貿易救濟措施或者法案,而以其他方式抵制中國出口的政策也屢屢出臺。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出口保持增長的前景更加難測。印度提高了部分鋼鐵產品的關稅;南共市成員試圖將外部共同關稅提高5%,但未獲其首腦會議通過。

200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2.55萬億美元,貿易順差為2900億美元,吸引國外投資900億美元。200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95萬億美元。我國已連續15年對外貿易保持順差,國外直接投資始終處于凈流人,目前是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因此這兩方面的凈流入使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數量劇增。其規模已遠遠超出理論界提出的外匯儲備應維持在其外債總額的40%左右的水平上。擺脫“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鎖,是我國政府和學術界急需破解的難題。

(一)擴大內需。加快產業調整步伐。降低對外依存度

以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降低以凈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的依賴,這是減少巨額的外匯儲備的根本方法。中國儲蓄率高,除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外,很大的緣由是居民有許多后顧之憂而不敢消費和沒有能力消費。實施擴大內需政策,政府應加大在就業、教育、養老、醫療、環保等方面的投入。使國內居民的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對以內需為主的產業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減少對出口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依賴,尤其是限制初級原料加工出口的企業。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及資源性原料進口,從而減少國際貿易順差,降低巨額的外匯儲備。

(二)謹慎地購買美元資產,逐步加大黃金購買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在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下,購買美元資產是擁有外匯儲備國家不得不的選擇。美國國債因其良好的信用、穩定的收益及流動性,是各國政府首選的投資對象。但近幾年美元貶值的狂潮也令各國憂心匆匆,外匯儲備多樣化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化解風險。同時。除了購買美國國債,還可以考慮購買美國通貨膨脹保值債券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發行的債券等。

截止到2009年4月,中國已擁有黃金儲備1054噸,在世界各國排名第五。2000年以來,中國調整過兩次黃金儲備,即2001年和2003年,分別從394噸調整到500噸和600噸。但目前中國的黃金儲備價值約占全部外匯儲備資產的1.6%,該比例遠低于超過10%的全球平均水平。黃金在中國總儲備的比重實際上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下降。中國黃金儲備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至少應達到10%左右的國際水平。

但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漫漫,2000年5月亞洲國家簽署了《清邁協議》,開辟區域貨幣合作新篇章。2009年3月中國已經與俄羅斯、韓國、馬來西亞、阿根廷等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達6000億人民幣,與此同時,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也在香港和內地沿海城市開展,這種“貿易結算+貨幣互換”的模式,是兩國規避美元匯率風險,擴大雙邊貿易的新探索,它對中國政府加快人民幣區域自由化進程,增加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幫助,為中國外匯儲備擺脫美元體系的束縛提供了新途徑。

三、案例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

(一)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歷來是國家重點的關注行業。根據商務部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高新技術出口商品共分為十類。在這十類中,出口的主要是計算機類、通訊技術類和電子技術類相關產品,而生物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產品的出口相對薄弱。在進口方面,也主要集中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類。可見,信息技術類商品在高新技術貿易方面占據主導地位。

從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率看,2001年至2006年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增長率均超過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率。但從近期看,無論是外貿總額的增長還是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增長,其增幅均有所放緩,特別是2007年,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首次出現低于總體貿易額增長的情況。這也與總體的外貿環境不容樂觀有一定的關聯。即使外貿環境發生如何的變化,國家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鼓勵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態度始終不變。國家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大部分都維持在17%的最高退稅率。國家多次調低出口退稅率。雖然使得一些生產效率低的中小企業從市場中淘汰,低端產品規模逐步減少.產業結構有所優化。國家又不得不提高其出口退稅率,以緩解南于產業結構升級所導致的剩余勞動力釋放所帶來的就業壓力。

由此可見。國際直接投資是國際經濟分工不斷深化、國際經濟分工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和國際分工政策環境不斷改善的產物。商品的區際問或國際的價格;引發了國際貿易活動,而資本的區際間或圍際間的現實的或澄的綜合獲利差異是企業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基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目的是為了對廣泛存在的國際直接投資行為給予合理的解釋。因為大規模的國際直接投資活動最早是南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歐洲國家和后來的美國等發達國家來完成,所以經典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行為長期跟蹤分析和研究的結果。2O世紀80年代后,隨著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興起,又形成了解釋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各種理論。

總結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可以看出:各種投資理論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各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國際投資領域的現象和特點,對產生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決定因素以及對各國的影響進行了理論分析,這些認識可以為各國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各國企業經營決策提供理論參考。由于不同國家和經濟體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不同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上也呈現不同的經濟特征。加強對不同國家和經濟體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比較研究,可以進一步從宏觀上分析世界直接投資的產業布局和區域分布趨勢,從中觀上比較不同區域的外資特征,從微觀上分析不同國家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定實證支撐。

中國產業論文:論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全球化的國際產業分工

隨著技術創新速度的加快,信息傳播的加速,規模經濟的要求,經濟全球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經濟不斷全球化的進程中,產業全球化也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它使得產品的生產不再局限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分解成若干個環節在若干個地區或國家完成。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從而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一系列環節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和國際產業鏈的形成。

在產業全球化的進程中,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國際產業分工呈現“金字塔”結構(圖1)。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其產業結構處于“金字塔”結構的頂部。美國經濟以新經濟為主要特征,它的產業主要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特點是產品附加值高、資源耗費少、污染小,在全球的貿易中占有絕對和優勢。緊隨美國處“金字塔”第二層的是日本和歐盟及其它發達國家,它們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希望趕超美國,并搶占世界產業結構中部分產業的制高點。處于“金字塔”第三層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包括亞洲“四小龍”等。它們在20世紀80年代接受了發達國家轉移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經歷了一個制造業繁榮的時期。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經濟發生了相當程度的萎縮。因此,這些國家也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實現產業結構向更高層次的轉移、升級。處于“金字塔”第四層的則是中國和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仍屬于經濟學家劉易斯所說的二元經濟結構階段,既有落后農業和手工業部門,也有部分現代工業;既有大量勞動力供給,又存在著勞動力素質低下等問題。因此,這些國家目前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輔。處于“金字塔”最底層的則是欠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以經營落后農業為主,兼有少量現代工業。在國際貿易中靠出口初級礦產品和原材料為主,產品附加值極低,陷入貧因的惡性循環。總之,從“金字塔”的底層到頂層,其產業技術層次、產業水平、產品附加值均呈逐步上升的趨勢。發達國家在產業競爭中處于絕對的優勢,這使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著一個不利的外部環境。

附圖

圖1各層次國家在國際產業結構中的地位

二、中國加入WTO后,產業結構調整的兩難

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產業的競爭。當今的美國之所以在全球經濟中處于霸主地位,是因為它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我國要想有較高的經濟競爭力,必須要有較高的產業競爭力,這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對我國的產業結構按產業全球化的大趨勢進行調整,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緩解現階段的勞動就業壓力。然而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經濟發展的目的不僅僅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對經濟發展的戰略角度看,也就是要不斷趕上乃至超過發達國家。這樣一個趕超過程,意味著我國必須從經濟全球化中取得的利益要超過其它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最終趕超發達國家。然而如果我們在加入WTO以后遵循比較優勢的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則我國只能集中生產和出口勞動密集型的產品,諸如紡織品、鞋類或者為發達國家的信息產業進行硬件加工、裝配等。顯然,這種分工并不能使中國趕超發達國家。因為這些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附加值低。而且,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沒有一個相對落后的國家是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超過發達國家的。也許有人會提出:亞洲四小龍就是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迅速促進經濟發展的,然而四小龍的發展有更特殊的原因。時過境遷,由于國際背景不一樣,我國已經不能采用當時四小龍的產業發展戰略。

由上可見,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目前處于一個兩難狀態:加入WTO以后,為了應對產業全球化緩解我國就業壓力,就必須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如果這樣,雖然在近期可以緩解就業壓力,但從長期來看,由于集中生產低附加值產業,我們就不能從全球化中獲取更多的利益,也就不能趕上發達國家。這種近期利益(發揮比較優勢)和長遠目標(趕上發達國家)無疑是相互矛盾的,反映到產業發展戰略上,也就表現為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是重點利用和發揮現有的比較優勢,還是重點發展新興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提高產業附加值。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種兩難狀態,我們還是首先探討一下形成這種兩難困境的理論依據。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說”是我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理論基礎。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它產品來衡量)低于在其它國家生產該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因此如果每個國家都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則各國都在相互貿易中受益。赫一俄理論認為:不同的生產要素在不同的國家資源中所占的比例和它們在不同的生產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不一致的,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天賦資源。因此,一個國家應該發展天賦資源密集型產品(即該種資源對其它資源相對供給比例比較大),同時,各國都傾向于出口其國內充裕資源密集型的產品。

根據“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說”,我國應該大規模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以便在全球貿易中受益。在我國擁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因而應該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這不僅僅獲得了全球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緩解了國內的就業壓力,還因為廉價的勞動力價格可以轉化為企業利潤,從而為企業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傳統的比較學說理論有其本身的局限性:(1)它僅僅考慮了成本一價格因素在產品銷售中的作用,卻忽略了非價格因素的作用,而現在的競爭更多的是體現在非價格因素方面,如質量、包裝、售后服務等。(2)比較優勢的概念是相對的。根據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可知,當密集使用某個要素時,其邊際收益呈遞減趨勢,從而使我國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最終被由于對其密集使用而產生的邊際收益遞減趨勢所抵消,進而導致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空間變得越來越小。(3)由于“比較優勢說”強調勞動力資源的密集使用,客觀上容易使我國陷入單一的產品結構和畸形的產業結構中;同時,在國際貿易中,更會形成固定的分工模式,使得我國的產業結構滯留在較低的水平上,產業利潤空間狹小非但不能縮小,反而擴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4)具有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國家除了我國外,還有印度、墨西哥等其它發展中國家。在各國的比較優勢相同時,在世界貿易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技術水平,這就決定了在現階段我國采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戰略是不會成功的。亞洲四小龍利用比較優勢戰略促進了經濟的迅猛發展。而現在,國際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到全球分工中去,大家都在尋求自己的比較優勢產業,而大家的比較優勢又都是一樣的——勞動密集產業,這容易導致經濟學中的“合成謬誤”的發生。大家都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會造成兩個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加劇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降低了產業利潤空間;另一方面短期行為又使自己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必須另辟蹊徑,重新調整自己的產業發展戰略。

三、中國產業結構的發展戰略

中國加入到WTO以后,將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按國際慣例參與國際分工,進行國際貿易。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立足的是產業全球化的背景。因此,中國在進一步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去的同時,必須選擇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既要兼顧我國的具體國情,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又要著眼于未來,提高我國產業的未來國際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一)我們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必須同時保證提高技術水平,通過高新技術改造來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企業可能擁有的兩種競爭優勢就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差別優勢。目前,我國企業重視的仍然是成本優勢而忽視產品差別優勢,結果造成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市場需求。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差、檔次低、成本高,在世界貿易中不受歡迎,只能占據低檔產品市場。因此,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應充分利用世界技術創新加快的趨勢,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的要素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及附加值,強化現有的比較優勢。

同時,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應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優化重組。一方面利用產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充分利用新技術實現重組,比如現代物流企業。據有關資料顯示,在美國和歐洲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企業分別為57%和76%,其物流成本一般占GDP的10%,而我國的物流成本大多超過30%。另一方面,可努力拓寬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現代產業結合發展的空間,培植新的行業,如把傳統農業和花卉業結合起來,形成觀賞性農作物產業。把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及旅游業結合起來,可以產生新型的旅游業,由此而派生的需求可帶動相關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餐飲業、零售業的發展。

(二)制定我國產業結構發展戰略時,還應同時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不僅僅推動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而且決定著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美國就是采取利用大規模的技術進步的戰略,使經濟快速增長從而穩坐經濟霸主的寶座的。在當今世界,誰掌握和控制了最新的技術,誰就領先于世界,誰就在全球的分工中得益最大。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推進技術進步,發展高新產業。當然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我國在總體上暫時缺乏與發達國家競爭的能力,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在所有的高新技術產業上都缺乏比較優勢。因此,我們應該審時度勢,選擇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搶占這些產業的制高點,提高這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從而首先在局部范圍內改變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以此為龍頭加快整個產業的升級。舉例來說,我國的航天航空業在全球的航空業中已具有相當的比較優勢,通過努力,完全可以使之成為未來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而且,航天航空業知識、技術高度密集,是高新技術的集中體現,同時對其它產業部門也具有較強的拉動效應,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的擴散方面尤為明顯。再比如,我國可重點發展生命科學技術。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自己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生命保健、長壽等行業的發展。如果我們將傳統的中醫理論與現代的醫學技術及保健理念有機結合,不僅能衍生出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成為未來全球競爭的王牌,而且會改變我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不利地位,加速經濟的發展,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因此,我國在制定產業結構的發展戰略時,一方面應利用高新技術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從而既能在國際分工中發揮比較優勢,又能促使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升級;另一方面,我國要重點發展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掌握關鍵技術,搶占制高點,培植這些產業的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只有在動態調整中不斷進行產業升級,我們才能最終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占據有利地位,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玩弄丰满奶水的女邻居|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蜜桃网站入口在线进入|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百度 | 国产真人作爱免费视频道歉| 欧洲lv尺码大精品久久久| 国产丝袜美女|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区|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亚洲乱亚洲乱妇| 极品熟妇大蝴蝶20p|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水蜜桃av无码|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用嘴添女人下身免费视频|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肥臀浪妇太爽了快点再快点|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男人女人午夜视频免费|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美女视频黄是免费视频 |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