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 21:54: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典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經典誦讀;民族文化;陶冶情操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許多學者都號召“誦讀國學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為了弘揚民族文化,讓孩子們從小與古典詩文同行,與圣賢為友,享受快樂古典人生,接受最有價值的作品,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在小學一至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就有李白、杜甫、蘇軾等名圣古人的詩文。但如何通過誦讀古典詩文來弘揚民族文化,將語文教學與古典詩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在幼小的心靈中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閱讀境界呢?
一、運用電視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筆者所在學校為便于教學,每個教室都裝有一臺電視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愿意學習。為了激發學生誦讀詩文的興趣,我們,購進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光盤,運用電視機圖文并茂的優勢,每天利用晨讀十五分鐘進行古詩欣賞,并利用中午進行古詩詞的廣播教唱。通過聽、讀、看、唱,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音樂的魅力,讀的技巧,既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鍛煉了他們的誦讀能力。
二、利用課堂提高學生誦讀能力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傳統實用的方法?!皶x百遍,其義自見?!边@說明了誦讀的重要性。課堂是提高學生誦讀能力的主要領域。那么,怎樣利用課堂提高學生誦讀能力呢?
1.示范讀。古典詩文,不像現代文容易理解,但有一定的韻律。學生剛接觸新詩文不懂內容,讀起來感受不到詩文的韻律。如果教師能示范讀或配樂讀,這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給學生提供朗讀榜樣,創造朗讀條件,品味古詩文的優美,激發起學生朗讀興趣和信心。
2.引領讀。為了培養學生誦讀能力,檢查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情況,感受到文章內在的節奏氣勢及作品中豐富細膩的情感,教師可在示范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讀或教師領讀,讓學生在領讀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升華,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3.齊聲讀。齊聲朗讀能引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加強學生的責任感;能讓學生很好地調整朗讀速度,訓練學生掌握自己的正常音量,發展學生朗讀技巧,齊聲讀能渲染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氣氛。對那些對朗讀不感興趣的學生,可多一些帶讀,并增加學生朗讀的次數,齊聲朗讀的形式可以是男女同學分組讀,全班齊讀。
4.吟唱讀。大多數古詩詞本來是有樂曲,以供吟唱,如《今日歌》《憶江南》,有的古詩是后人給它譜了曲,如《春曉》《鋤禾》等古詩就是著名詞曲作家谷建芬老師譜的曲。在教學中,教師們能通過多媒體配上樂曲,引導學生進行吟詩唱歌,在吟唱中學生可采取多種吟唱,合著節拍搖頭晃腦,合著節拍拍手,點動腳步,高年級學生還可以手拿筆用筆桿輕輕敲桌面,筆桿和筆桿輕敲發出脆響如同樂器,吟中取樂,唱中背熟,既使他們感受了音樂的魅力,又使他們在享受優美的詩文之中,學得輕松,記得牢固。
三、采用競賽培養學生誦讀情趣
德國一位著名的醫生說過:“六至十三歲是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為一生中記憶力最高峰。”小學生誦讀古典詩文,是趕在孩子心里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應將躍然紙上的古典詩文,在孩子們最佳時機采用競賽,培養他們的誦讀情趣,以便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采用競賽的方法:1.在班級學生中開展古詩文積累比賽,吟誦比賽,扮演誦讀比賽。2.分低、中、高年級比賽,可以吟詩作畫比賽,根據詩文自編自演比賽。3.在教師中進行古詩文教學比賽,意在檢查教師方法,實質從中驗證學生,學習情趣,所達到的效果。在比賽過程中,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誦讀情趣高漲,求知欲望加強,集體榮譽感增強,弘揚民族文化進一步得到升華。
四、借用力量調動學生誦讀熱情
現行高中語文課本選編了一定數量的詩歌,且對學生做了全文背誦的要求。高考詩歌鑒賞,也由原來的8分提至現在的11分。讓學生讀懂詩歌,會做題,是我們高考的需要,也是讀詩的第一層次,第一境界;提升品位、陶冶情操、提升個人文化修養,是讀詩的第二層次,也是第二重境界。
為了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提升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以及讀詩品詩的境界,我在教學中做了些有益的嘗試,概括起恚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古詩誦讀,不可或缺
我國古典詩歌講求“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蕩而起的某種“情趣”、“神韻”。所以,要想讀懂詩歌,只有教師的理性分析是不夠的,比各種解讀和分析更重要的,是熟讀和背誦。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特別重視詩歌誦讀,讓學生在大量誦讀中體會詩歌的音韻平仄之美。具體做法是,每天擠出10―15分鐘的時間,或課上、或課下,堅持不懈地讓學生朗讀背誦;形式多種多樣,有自由讀、集體讀、男女生分讀、跟錄音讀、教師范讀等等。日積月累,古典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富于音樂性和形象感的語言特色,如連綿詞的回環響亮、疊音詞的聲情并茂、對偶句的節奏和諧、煉字煉句的爐火純青等,便通過“口而誦,心而惟”的語感熏陶,漸染于學生的語言實踐,孩子們鑒賞能力提高的同時,表達能力、寫作水平也得以提高。
二、名言警句,濃縮精華
眾所周知,古典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詩詞中的名言警句則是精華之精華。這些名句,有的通過凝煉、傳神的語言概括出一種詩化的人生哲理,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的寫出了人們真誠美好的祝愿,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的則表達了朋友間深厚真摯的情意,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則用九種不同景物構成一幅蕭索的秋之圖,整首曲子短小精致卻意蘊豐富,應該說通篇都是名言警句。在平時教學中,筆者和學生一起深入玩味、仔細揣摩。天長日久,古詩詞的意蘊內涵就會凸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點代面,舉一反三
所謂“以點代面”是指把作家的作品按時期、風格等不同標準進行歸類,教師在課堂上拿出有代表性的兩三首進行講解、賞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揣摩、體味作家的其他作品。如開詞壇豪放之風的一代大家蘇軾,他在詞里懷古傷今,論史談玄,寫田園風物,記遨游情態,敘師友之誼,抒愛國之志……對于他的作品,筆者著重講了表現平岡千騎、錦帽貂裘、挽弓射虎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表現煙雨一蓑、芒鞋竹杖、吟嘯徐行的《定風波?老夫聊發少年狂》以及表現生死相隔、荒郊月夜、松林岡壟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贰_@樣,學生對蘇詞剛柔相濟的特點便有了最初的認識,進而為理解蘇軾的其他詩詞奠定了基礎。
四、自講自背,互相激勵
中國的古典詩詞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在特定的時代,作家輩出,佳作如林。課本中雖有一定數量的古典詩詞,但篇目少、涉及作家少的這一現狀又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此,筆者在班上開展的“講古詩背古詞”活動,激起孩子極大的學習熱情。
語文課前,讓一位學生用五分鐘的時間講解一首古詩詞。學生將所選詩詞提前抄在黑板上,并對生僻字加注。講解的同學除介紹作者、串講大意外,還要說出詩的表現手法或主旨。最后,教師進行評價總結。
這一做法,在極大提高學生讀詩、背詩興趣的同時,還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學生讀詩品詩的能力。
五、讀寫結合,自創佳章
筆者喜歡寫作,也喜歡寫一些抒情小詩。三十年同學聚會時,筆者有感而發,寫下《同學聚會抒懷》。
轉眼分手三十載,今日相聚紫氣來。時光無情人有情,淚顏笑語都是愛。
學生劉熙流暢背誦長詩《長恨歌》后,筆者寫下《贈劉熙》。
詩歌長恨熙偏愛,婉轉流暢背將來。若問春江花月夜,妙音佳詞耳邊開。
課上,有學生與周公幽會,叫而不醒,無奈之下,仿元代詩人姚遂的《寄征衣》,寫下《寄語夢游同學》并當堂誦讀。聽過小詩,孩子們會心一笑,不再入睡。
欲叫君醒君不醒,不叫君醒悖師情。叫與不叫間,為師千萬難。
值得高興的是,筆者寫詩的熱情感染并帶動了學生。讀到孩子們的詩作時,真的是滿懷欣喜,滿心激動。在此,摘錄學生部分詩作。
江城子(劉一男)
蒼古隨風簾影動,晦如空,落春紅。猶是無晴,幾多離人夢。還望窗櫳憶難收,人何處,淚空流。未雨何風云漸濃,憑誰懂,意沉冗,一語多情,消得心自冷。贏得封侯誰與去,珠連落,漸朦朧。
減字木蘭花?吊陸放翁(劉成川)
星暗鴻飛,迢迢銀河終難渡。寒鴉繞林,紛紛羽翼旋悲楚。
大江東去,江岸蓑翁非蹇叔?;厥着d嘆,皇朝霸業終塵土。
秋雨游園(蘇若冰)
時至白露秋風寒,細雨如絲意綿綿。鳥雀濕羽幾飛落,垂柳舞枝自陶然。
一、園林布局
拙政園由東部園林、中部園林、西部園林組成。各種景觀以及建筑都是拙政園的一部分,景觀和建筑既是相對獨立的部分,又能有機聯系在一起。拙政園東部園林、中部園林和西部園林都有各自鮮明的主題和不同的特色,三者既能獨立展現自身的魅力,又能相互補充,各個部分園林通過巧妙的結合突出展現江南溫婉柔和的地方文化。
二、山水處理
山、水是拙政園的重要構景要素,也是拙政園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拙政園集合了大量的山水要素,把池塘、河岸、植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穩定而生態的有機系統,山體構成的空間為拙政園內的植物和小動物提供了生存基礎,河岸、池塘則有利于各種動植物的良性生長,整個拙政園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立體生態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拙政園內山水越來越穩定,逐漸具備了自然山水之形神。拙政園這種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模擬手法,促使拙政園整體環境向自然山水系統轉變。從自然生態視角來看,挖土造池,用于蓄水,為植物提供水源,既可以在小范圍內調節氣候,又可以把池水用于消防,可謂一舉三得。不僅如此,挖出來的土并不運到城外,而是直接用于造山,既節省了成本,也讓拙政園更具自然之形。而且水池內種植植物,放養小動物,既可以用于觀賞,也可以起到調節凈化水體的生態作用。
三、植物配植
拙政園內植物配植非常講究,遵循江南自然環境中植物構成規律,在植物配植上極力追求與本地環境相協調。為了構建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拙政園配植多樣的植物種類,各種喬木、灌木相互交錯配植,豐富了整個生態空間,使拙政園山體和水體之間實現了完美銜接和過度,同時也為園林建筑提供了遮擋和因借,使整個園林要素之間相融相生,渾然一體。
四、園林建筑
拙政園的建筑很好的體現了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的規律。各種建筑在布局、材料、色調上充分考慮到了周邊的山水植物,讓建筑巧妙地融合于園林其他要素之間。并且園林建筑上有大量有關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題名和楹聯,為游客感悟拙政園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媒介。
五、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天人合一是拙政園生態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人認為,“天”就是自然,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穩定和諧。人生于自然,以自然中各種資源為生存基礎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回歸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實現人與自然的互通是人之本性。拙政園建設的原因正是基于此,為了在日常起居中感悟自然,提高人與自然的互通性。所以在拙政園建設過程中,各種景觀極力模型自然之形,體現自然之神韻。在拙政園內,古木森森,花香陣陣,人很容易放下世俗一切煩惱,拋開糾纏自己的一切功名利祿,放空自己的身心,全面融入自然之中,與天地溝通,與自然萬物同呼吸,這正是拙政園的本質所在。
六、師范自然的實踐觀
師法自然,向自然學習,并運用于生活實踐。自然之道,首在平衡,人總是處于一個大的環境中,不管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身處其中,平衡最為重要。平衡的視覺、平衡的心態可以讓人沉淀自己,心平氣和地感悟周邊環境的美好。自然之道,重在融合,自然萬物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與周圍環境相融相合是自然界的主題。社會環境中也是如此,和諧穩定是社會環境的主旋律,與周圍社會環境相融相合是一個人必備技能。拙政園在平衡和融合上有著極高的造詣。拙政園園林布局上,各要素沒有任何一個有突兀之感,總體上呈現一種極具平衡之感的美學韻律。這正是感悟自然之道,并極力效法的結果。拙政園內有大量的要素,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如果不能善加處置,拙政園就會成為一團亂麻,毫無美感。園林建設者充分學習自然融合之道,因勢利導,巧妙地把山水、植物、動物等要素集合與一體,所有要素互融互生,成為一個穩定和諧的生態系統。
七、自然比德的修養觀
關鍵詞:古典舞;文化價值;傳統;藝術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108-02
一、尋根訪祖的情感紐帶
中國古典舞并非真正意義上古代歷史上出現的舞蹈,而是后人通過古代傳統藝術形式改革創新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古典舞借鑒戲曲、武術的動作內容,創建了一套具有舞蹈本體性和肢體語言性的訓練方法,它本身就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格,反映出動作表層以外的文化內涵,這門藝術的形成毫無疑問的屬于我們當代社會的一大幸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復制的,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強大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在這之下相聯系的就是人們的民族情感、歷史情感。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似乎讓我們淡忘了傳統文化存在的真正意義,而西方文化的融入又給當今脆弱的傳統文化帶來一定的影響,試問我們將來如何向后人保證我們傳統文化的純正性呢?就拿京劇這一事例來說,如今的年輕人對京劇已全然失去興趣,就連許多的小孩都不知道京劇是什么樣的,在當代社會所謂的潮流下,甚至有人將比基尼模特頭上戴一個京劇頭飾走秀,這不僅讓許多不了解京劇的小孩誤認為京劇就是這個樣子的,也是對京劇這類傳統文化的褻瀆,當今的商業化社會似乎忘卻了太多我們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
舞蹈是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古典舞不僅承接了我們的傳統文化,還造就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當今社會,戲曲的傳播已經不那么的廣泛,而中國古典舞將戲曲的某些內容提取出來,創立了古典舞身韻體系,融入了時代性,在各類的藝術院校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讓現在的年輕人能夠繼續的傳承下去。同時在電視舞臺上,通過古典舞作品的演繹,給我們當代人一定的警示,我們不僅有“時髦”的西方文化,更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傳統文化,而其中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永遠不可遺忘的,這是中國古典舞在當今社會中所承擔的警示作用。其次,古典舞維系著老一輩人民的歷史情感,古典舞所演繹的歷史題材以及情感的展現方式是不同于其它舞種的,如古典舞劇《梁祝》《洛神賦》《絲路花語》《孔子》、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竹林七賢》等作品,細膩的情感體現正是中國人民幾千年未變的重要情感表達方式,這些作品帶領著我們去回顧歷史文化,緬懷歷史情感,是當代文化價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以圓為美”呈現的當代“以和為貴”的精神價值
中國古典舞歷來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入影響,從古至今,傳統的哲學思想、天道意識都在舞蹈中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而中國古典舞是包括傳統哲學在內的中國文化的身體表征。每一個藝術形式都有其本質規律,中國古典舞的內在規律便是“圓”,中國古典舞以圓為美的審美標準,是與古代歷史哲學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說是受到中國哲學思想的制約而逐漸形成的中國古典舞中的“圓”。在古代《周易》中所呈現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古代社會生活規律的寫照,而古典舞中講究的心、氣、意、力的和諧相處也是當代精神文明的視覺體現,因此在我們的古典舞作品中所呈現的不僅僅是美而已,它更承載著古典哲學思想的文化內涵。
當代社會的發展是多元化的,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各方文化的涌入,讓社會燥動不安,人們如今已很難冷靜思考而喜歡通過“更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念,這難免會給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們現在不可能回到古代,也很少會以古代人的哲學思想去解決問題,但正因為這樣,在當代社會我們更應該審視自己,回看過去,多去了解傳統文化背后的力量。中國古典舞蹈“以圓為美”的審美標準也正是我們當今提倡和諧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諧社會講究“以和為貴”,而當代社會,首先從人的方面來說,有太多的人脾氣暴躁、憤世厭世、崇洋拜金,甚至做出了許多違法行為,給社會的道德、法規帶來了嚴重影響,似乎已經把我們的傳統道德、社會正義觀忘得一干二凈。古代社會的哲學思想講究“人與自己內心的和、人與人之間的和、人與自然的和”,這個社會只有人與內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才能造就一個有道德、有內涵、有發展的國家,因此當下我們應該重視弘揚傳統文化的力量,讓這個社會不再那么浮躁。其次,從國家方面來說,當今中國的日益強大也給周邊國家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在許多方面出現了不太和諧的爭端,然而中國一向貫徹“以和為貴”的政治思想,講究和平、和諧的力量,這也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遵循這一思想我們應當與各國進行更多的傳統藝術交流,可以從古典舞藝術中呈現我們的文化內涵,通過藝術文化的魅力讓各國了解中國自古以來“以圓為美”的藝術、“以和為貴”的處世精神。
三、“以舞化人”的社會感召力
當代社會的人們被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所吸引,文化傳播的途徑和內容相對復雜化,如大量電影電視劇的傳播,無論好壞,人們已經漸漸失去了判斷其是否傳達正確價值的能力,也正是飛速發展的科技化、商業化時代讓我們的傳統藝術文化措手不及,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力量,加大力度宣揚傳統藝術文化、保護傳統藝術文化。
從古至今,舞蹈就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在宮廷貴族或民間百姓中都是人們一種歡樂自娛的表達方式,古代人們想要豐收、求雨時就通過祭祀舞蹈來傳達美好愿望。戰爭期間通過英雄主義情懷的抗戰舞蹈來激勵人們英勇抗戰、團結一致的內心情感,而近代以來中國古典舞蹈作品也不斷的在感染著觀眾,引領著觀眾向社會正能量靠攏,如古典舞經典作品《黃河》,通過古典舞身韻形態中不同舞姿的連接,不止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個獨立的人物,每一串動作的大起大落都是我們這個民族不屈不饒精神的體現,《黃河》每一章節的展開更是我們民族發展的寫照,舞蹈中人物的表現也深深感染著每一位觀者,作品很好的傳達了人文上的愛國關懷。當人們看到這樣一個作品時,會回顧歷史,與演員們一起激動,而當人們走出劇場的那一刻,回到現實,提醒我們的是不忘歷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這也正體現了古典舞作品“以舞化人”的強大社會感召力,它是當代社會陶冶國民素質的優秀藝術作品。再如舞劇作品《孔子》,孔子不僅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還是偉大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非常深遠,在他的著作中蘊藏了大量的人生哲學,通過90分鐘的舞劇,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部藝術作品的呈現,它更是傳播了孔子思想、弘揚“仁德”“和諧”的社會理念。不單是這兩部作品,在中國古典舞的創作歷史上有無數的優秀作品,都是社會正能量的化身,社會需要更多古典藝術作品的熏陶,因此應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傳統文化,了解我們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讓傳統的文化更好的感召當代社會人民,為社會人民服務。通過大量的古典舞蹈作品與舞劇作品的演繹,讓人們看到傳統文化散發出來的經典魅力,它的社會價值是無限的。
四、結語
當代的文化可以說是豐富,也可以說是繁雜,但是對于中國古典舞而言,它的每一次演繹似乎都是那么的久違而純凈,這樣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它的魅力是無限的,是我們當代社會不可缺少的,它具有傳統意識,又不缺乏時代精神,它不僅情系我們的民族情感,更確保社會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或許相對于去看一本古典書籍來說,它更直觀、更動情的傳遞著社會正能量,也更容易被現代的青少年所接受,它對當代文化價值的貢獻是極其有功的,我們應當重視古典舞的文化價值力量,逐漸讓古典舞藝術成為人們的文化依賴,并不斷的為社會奉獻更優秀的藝術作品,去更好的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古典文化;人文關懷;起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知識界和教育界把對文化的終身關懷提到了一個相當高的位置,這就要求孩子們在學習母語的同時更要多一分使命感、責任感,對祖國悠久的古典文化心存熱愛探索之心,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永久的精神家園。而放眼今天的小學校園,學生對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充溢孩子有限大腦空間的,多為喜羊羊、熊大熊二之類的動畫明星及各種游戲。如何喚起小學生們對母語的感情,激發他們對學國古典文化的興趣,提高其人文素質,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嘗試著就“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這一課題,在執教班級中開展題為“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尋找人文關懷的起點”的系列古典文化滲透實踐活動。我相信,每個孩子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亟待開發的豐富礦藏,里面富含對祖國古典文化的追尋與探索,更富含對人類文明一生的關懷與渴望。當我們用特殊的方式喚醒孩子們這份久埋心底的巨大潛能時,孩子們回應給我們的,回應給社會的,必將是一個巨大的驚喜。
二、課題的實施過程
中國古典文化源遠流長,要使孩子們對其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并主動探索學習并非易事。贊科夫曾經說過:“為了在教學上取得預想的結果,單是指導學生的腦力活動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他身上樹立起掌握知識的志向,即創造學習的誘因?!庇谑?,我遵循孩子們的認識規律,計劃在每周的第一節語文課中穿插以“字―詞―句―段―篇”為實施步驟的熏陶實踐活動,以課內外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探索,并以“古典文化沙龍”的形式讓學生交流學習成果,具體計劃如下:
1.文字的起源及流變。讓學生回去自行查閱有關古文字的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讓孩子們進行交流并由教師輔助講解。并以“中國古代文字趣談”為題讓孩子們上臺講解,在增加學生對古文字了解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部分旨在讓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起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繼續探討本課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2.成語沙龍。讓學生回去自行查閱有關成語的相關資料,并以“成語沙龍”為題進行成語知識的全面交流。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環節:(1)成語接龍。通過做成語接龍的游戲,加大學生成語的積累量;(2)成語故事大家談。通過讓每個孩子收集并講一個成語故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3)成語對對碰。這也是一個成語小游戲。游戲規則大體是一個學生上臺表演指定成語,另一個學生根據看到的表演猜出相應的成語。此游戲的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成語意義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4)成語聯盟。這是學生學習成語達到一定水平后進行的能力專項訓練。起初可以指定一個成語讓學生造句,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最后達到成語的連詞成段。
3.詩詞的熏陶及創作手法初探。在學生對古代字詞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并興趣盎然的時候,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滲透古典詩詞的教育。具體的是,可先進行對聯的趣味沙龍。通過讓孩子們收集對聯,師生同臺講對聯故事,對對聯等多種有趣的形式,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對聯語的結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通過教師講解,滲透聯語中的聲韻美和對仗等方面的結構美,為學生學習古典詩詞提供有利的知識前提。在對學生進行詩詞熏陶時,可從誦詩、賞詩、作詩三個方面有條不紊地進行。
(1)在黑板一角設置“每日古詩”,要求學生自查自明詩意并在當天背過。除此之外,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背詩,并用男女生打擂臺的形式進行檢驗;(2)引導學生學會賞析名家名作。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賞詩的方法??梢詮摹皩ぴ娫础?、“明詩意”、“悟詩情”、“析詩法”、“入詩境”等幾個方面進行,力求學生掌握一套完整而系統的賞析方法。當然,在賞析過程中還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精神;(3)在賞詩的過程中對詩詞的創作手法進行初步的探索,并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將所掌握的創作手法運用與實踐寫作,練習自創古體詩詞。并以手抄報和自創詩集的形式進行集體交流,增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深層次了解并提高動手能力和集體合作意識。
4.推薦優秀古文篇目。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有坡度有層次地進行。首先向學生推薦優秀古文篇目中的優秀段落,讓學生們查閱相關材料并進行自由誦讀背誦,然后根據學生自身的需求完成其他段落的賞析。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談對某一整篇、某一段落或某一句話的理解把握學生的感知情況。更有效的手段是在日常管理中隨時隨地地運用古文中良好的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借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關鍵詞:宗教;文化;古典園林
中國幅員遼闊,江山多嬌。大地山川的鐘靈毓秀,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孕育出中國古典園林這樣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園林體系。它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它所營造的景觀藝術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宗教文化的內涵和特色,既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表達了人們的審美意識。中國宗教文化對古典園林景觀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歸納起來,可概括成儒、道、釋三大源頭。
1、儒家思想與中國園林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儒家思想以“仁”為基礎,以“禮樂”為熏陶,注重人格的錘煉和品性的培養。以“禮”代表約束人的行為規范,以“樂”表示關懷人的內在情感。禮樂相輔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倫理觀。儒家的禮制思想在園林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明清時期建筑裝飾用色按等級來定,黃色最為顯貴,為皇室所獨有,而黑、灰、白則為居民的專用色。此外,在皇家園林中,為體現森嚴的禮制觀念,大多數的皇家園林都有一條明顯的主軸線,主軸線上有一個明顯的中心,這個中心統帥著所有的景點,象征著皇權之上。
除了森嚴的禮制觀念之外,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在吸取借鑒道家思想的基礎上,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俺缟凶匀?,師法自然”就成為古典園林設計中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力求使建筑與山、水、花木這三個造園要素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合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
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儒家的人生態度不以物質享受為追求,更為重視事物的意義和內涵。以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象征人的精神力量,以此來隱喻人的思想情操,將人的精神升華到新的高度,重視物的內在意義,以此作為園林深層精神的表現形式。如人們將竹、松、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
2、 道家思想與中國園林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儒、佛并稱三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對自然和自然中的重要因素―人及其關系非常重視,“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學的核心。道家崇尚自然并發展為以自然美味核心的美學思想,即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種原始的美學思想與“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的憧憬相結合,鑄就了士人們的寧靜致遠、淡泊自適、瀟灑飄逸的心態特征。[1]道家認為道本無為而能自然生化萬物,人與自然相比如此渺小,所以應順其自然,不可任性而為,以免破壞萬物之和諧。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張萬物復歸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類和社會必須復歸其原始狀態才能實現萬物和諧的境界。這就是遵循自然,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中國古代的美學思考和景觀設計一直受到“道法自然”的影響,目的是將個人的情感以恰當的方式找到表達,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有自然之美。[2]
“道法自然”思想在園林設計中顯示其價值,就必須通過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當的布局、獨具匠心的構思等設計手法,在表現事物自然品質的同時,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這一思想在古典園林中的具體表現為:沒有規則的行道樹,沒有修剪的草坪;樹木花卉的種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叢,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橫生;建筑按山水總體風骨走勢,高低曲折、參差錯落。正如明代造園大師計成在園冶中提出的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 這即是中國園林的最高境界, 也是道家的師法自然在造園中的精妙體現。
3、 佛家思想與中國園林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北印度,大約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內地。中唐時期,禪宗美學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情感等作用, 提到極高的地位, 并把禪宗思想融入到中國園林的創作中,追求創作構思的主觀性,使得作品能達到情、景與哲理交融化合的境界,從而把完整的“意境”凸顯出來。
佛教文化不僅促成了在造園風格上“意境”這一概念的形成,而且形成了一個園林類型―寺廟園林。寺廟園林的前導部分常常結合叢林、溪流、牌坊、小橋、放生池等, 起到鋪墊、渲染宗教氣氛, 激發、增強游人興致, 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觀佳境的作用。主體建筑常常是以殿堂為中心的建筑群落組成。它通常多占據寺廟園林的主要部位, 采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 以對稱規整、封閉靜態的空間, 表現宗教的神圣。[3]
中國式古典風格園林建筑具有和諧統一、意境深遠、形式優美等特點。作為園內建筑要求與園內自然風格協調一致,其造型是否優美、布局是否合理、選材是否得當等都將影響園林建筑的整體美。對園林建筑美的認識的價值在于自然景色與人工建筑之間搭配和諧,同時能夠與社會的文化理念、倫理觀念和社會心理形成一個整體。它和周圍環境的和諧度,也會影響園林建筑的審美價值。因此,園林建筑的審美和其他建筑的審美是不同的。
關鍵詞:
古典;園林建筑;思想;審美;特征
中國園林的構成主要有樓臺亭閣、林木花草、山水石頭和詩文楹聯等六種要素,其中,樓臺亭閣是指園內建筑。通過研究中國儒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周公的“制禮作樂”的儒學文化,可以闡明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怎樣影響著我國園林建筑和諧統一的審美情趣。同樣,也要研究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師法自然”和繪畫意境,以及古典式園林建筑是怎樣用繪畫藝術的表現方式來體現自身的深遠意境。
一、中國古典風格園林建筑的文化修養
1以人為本與自然情感建筑是園林設計中,人為特征最為突出的物質方面要素,兼有生活起居和觀賞游憩兩種功能,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中國傳統建筑受到“周禮”思想的影響,無論是古代的宮殿、古代的寺廟還是古代百姓的房屋都喜歡用均衡對稱的軸線對稱方式。然而,中國古典式園林建筑和中國傳統建筑有著極大的區別,它摒棄了傳統建筑的莊嚴與肅穆,而是更加重視居住環境給人帶來的舒適與歡樂,園林里的亭臺和軒榭等建筑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充滿了純真自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意境。園林建筑靈活地利用建筑物將山水、植物融為一體,體現出錯落有致、曲折迂回的布局。園林建筑采取或引導或暗示,或曲或直,或明或暗等手段來豐富在空間的層次感,從而達到以一斑見全貌的藝術表達效果。我國古典風格園林建筑能夠具備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園林是古時候有聲望有地位的官吏和文人修養身心的地方,它所彌漫的是文人墨客的惆悵與孤寂,表達的是自然無為的情愫。由此也體現了道家順其自然、不加造作的審美理念。
2建筑裝飾里的文化內涵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所形成的古代文化和以和為貴的中庸性格,以及人們希望生活安穩、家族興旺的情感也就順其自然地體現在了建筑裝飾里。園林建筑裝飾圖案里最重要的要素是與吉祥話同音的字或物,比如,蝙蝠的“蝠”字與幸福的“?!弊职l音相同,所以蝙蝠就被作為吉祥的寓意在園林裝飾中得到廣泛的使用,北京地區的恭王府就有一處用蝙蝠來裝飾的大廳,被叫做蝠廳,具有蝙蝠形狀的水池也被叫做蝠池。還有一些裝飾是直接使用帶有吉祥寓意的器具或者塑像來表現出人們對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感,如“西王母拜壽”等雕刻和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如意等。中國古典式園林體現的是文人與士大夫的高雅脫俗的文化內涵,在建筑裝飾中詩詞、匾額和對聯,這些具有濃郁文化特征的裝飾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它們不僅可以烘托園林的藝術氣氛,還可以裝點景點。
二、傳統文化哲學思想對古典園林建筑和諧美的影響
1“天人合一”儒學思想的審美影響傳統哲學中的儒學思想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統一和諧,其對美的理解就是情與理的統一和諧。而道家思想講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和諧,其對美的理解是心與物的統一和諧。園林建筑在儒學思想的浸染下,產生了形式的對稱、明確的等級、清晰的條理等這些人為所形成的制度。而在道家思想的浸染下,園林建筑又體現出不規則、有線條、不對稱、有變化的布局設計,而且建筑在形式上也會根據地理的形狀和水域的形狀進行變換,不一樣的地形和水域也會有不一樣的造型搭配。中國古典式園林建筑一般用木料、磚石及粘土作為建筑材料,這無一不是在表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例如,木料是在園林建筑中最為常見的,它是一種可再次利用的原料,取之于自然回歸于自然,是建筑材料中最原生態的。在使用木料的過程中不用做過多的加工處理,不浪費任何資源,放回大自然以后也不會污染環境,對人本身也沒危害,甚至有一些木料對人的身體還有益。木料還具有成本低、易加工、抗震等優點,而且木料在觸摸手感上也很舒適,同時裝飾材料也可以用木料,比如雕塑等。中國有許多園林建筑已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霜,由此可見木料的使用年限也很長。2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審美影響“禮”的本質是“序”,“樂”的本質是“和”,因此禮樂文化也是秩序文化及和諧文化。禮樂是儒家思想為封建社會治國所構建的行為規范,同時禮樂思想也體現在園林建筑中,例如位于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就是以講堂做為中心點,中軸兩側對稱,兩邊相對稱的排列著齋舍,層次分明,整齊劃一,這正是禮樂思想的現實表現。在我國古代園林建筑中是有著嚴格等級制度的,不論是代表皇家的建筑還是百姓的院落都有等級之分。其中,故宮建筑便是禮樂思想在建筑中最好的表達。這些建筑中有著分明的等級制度,例如,坡屋頂、房殿的等級最高,然后是歇山,最末是懸山和硬山。在紫禁城中,其中太和殿就是十一開間的最高等級的房殿屋頂,象征著封建皇朝高高在上的權力。而江南的那些民居采用的是等級中最末等的懸山和硬山,這也表現出百姓生活的悠閑與自在。園林建筑是哲學思想在建筑中所產生的和諧統一的藝術美感。
三、中國傳統繪畫美學思想的影響
1師法于自然在中國,由于受到傳統山水繪畫美學思想及繪畫中“師法自然”的藝術手法的影響,園林建筑大多是以山水為主。傳統哲學思想中道家也提出“道法自然”的觀點,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思想是中國園林建筑中的哲學根源。袁枚在《隨園記》中就提到要根據實際的地理環境來進行建造,從中可以看出園林建筑的自然隨意、就地取材的特性。建筑中講“師法自然”那是一種對生態觀念的表達。在園林建筑設計中,亭閣、走廊、門窗等的設計都體現了建筑、自然與人這三者和諧統一的生態理念。例如,拙政園中的“清風、明月、我”和“與誰同坐軒”都是體現人、自然、建筑這三者之間和諧統一的交流。在建筑結構的設計中,將窗戶、亭臺、走廊等設計成鏤空形式,這就加大了園林建筑內外空間的交流,也使得建筑與自然環境更為親近,而園林外部自然空間中物體的層次感,也得以延伸到建筑的內部空間中。2畫意(意境)園林建筑的意境也和中國繪畫藝術相同,要用藝術的具體形象來表現。建造園林和繪畫相同,要立意深遠、手法寫意,在《園冶》中就描繪出中國園林建造對繪畫意境的追求。例如,窗的設計,漏窗便是一個很好的畫框,透過它可以欣賞園內四季更替的美景,增強了園林設計的層次感,而且還表現出了園林建筑設計的意境美。繪畫的意境在中國園林建筑設計中表達的方式:
(1)主次明確。園林建筑的設計受到中國山水繪畫藝術中主景與次景相互關系的影響。無論是皇帝的宮殿還是私人所有的園林,都是有主有次,主景顯得是尤為突出。例如,拙政園的建造中,遠香堂就是主景建筑,園內其他景色與建筑都以這個主景為中心延伸開,在主景建筑以南的方向修有池塘、種有竹林、造有假山,以北的方向有平臺連著一個荷花池。這也恰恰印證了中國山水繪畫中要求畫面主次明確的藝術手法。
(2)虛實結合。因為園林建筑設計受中國繪畫的影響,所以在建筑中也體現出虛實相生的關系。園林建筑有實有虛,其中天井、庭院之間的空間就是虛,而墻和屋頂就是實,這些虛實結合的空間使得園林建筑表現的層次多樣。中國人在藝術表達上一向喜歡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建造園林的時候,會把精華部分藏在山石或樹林中,這就使有限空間可以產生出寬廣的景深效果,從而體現出含蓄內斂之美。
(3)疏密相間。中國傳統的山水繪畫通常要用疏密相間來破壞畫面中平均整齊的感覺,園林建筑也是這樣。在園林建筑中,布局設計要遵守疏密相間的準則。例如,位于蘇州地區的網師園,就是疏密有致的典范,其造型上短小精悍,周圍的亭臺、樓閣,也以小巧、通透為特點,所以網師園雖然建筑很多,但是看上去卻不擁堵,山水景觀雖然小巧、繁多,但是看上去卻并不讓人感到擁擠。正是這種疏密得當的設計,讓網師園成為了以少勝多的代表作品。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明軒”,就是以網師園的“殿春籍”為底本建造的。
(4)曲線應用。在《南田論畫》一文中就提到山水繪畫中要想意境深遠,就必須運用曲線。山水繪畫就通過將畫面中內容的有序結合,并將主次安排得當,來體現這一美學觀念。山水繪畫是用曲線在平面的畫布上來表現廣闊無垠的空間,而園林建筑是在真實的空間里用曲線來使這個空間更具層次感。其中廊的輾轉曲折的設計就最易使人們體會到曲線的流動性,廊的蜿蜒曲折使園林建筑的空間產生了富有動感的曲線美,曲線造型的廊將建筑空間分成很多連接的空間,雖然近在咫尺但空間上卻有較強的景深感。在給園林命名時也體現出曲線在園林建筑中的應用,例如曲園中就有被稱為“曲水亭”的建筑,從中可以看出水流回旋;從“回峰閣”這個名字中,人們可以看到“峰回路轉”。
四、時代審美要求的影響
不同時期的建筑有著自己獨有的時代特點,無論哪個時代的建筑都是這個時代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倫理思想與文化思想的匯總。從古至今,園林建筑都跟著時代的不同而發生著變化。例如中國最強盛的唐代,經濟繁榮、文化開明,各民族相互交流學習,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這三種文化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容納與融合是其文化精髓。唐朝崇尚豐滿之美,建筑上也崇尚恢宏壯麗。極具雄豪奔放的文化特點,因此這一時期園林建筑的文化觀念也具備這樣的特點,佛殿在建造中以剛勁、威嚴為美?,F在保留下來的一些寺廟仍能看出那個時期的美學理念。到宋朝和元朝時,中國山水繪畫的發展到了極致,是以往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中國傳統建筑也在這個時期形成了成熟的理論。北宋時代的《營造法式》一書就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建造技術、選用材料、建造制度等做了統一規范。與此同時,宋朝的經濟也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城市經濟的發達必會帶動建筑的昌盛。宋朝的書院園林飛速發展,成為宋朝文化高速發展的代表之一。書院園林和豪邁的唐朝建筑不同,其風格較為含蓄,建筑細密而且俊秀飄逸。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中國古典式園林建筑的和諧之美不僅吸取了中國傳統哲學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還受到了禮樂思想的影響;意境美,是受到中國山水繪畫中師法自然和繪畫意境美學思想的感染;形式美,則是受到時代審美需求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袁文學:《淺談中國古典園林的花窗造型藝術》,《大舞臺》,2015年第9期。
[2]王格:《大型古典園林的導游講解技巧———以揚州瘦西湖為例》,《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3]李炯、李勇:《基于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的旅游審美文化探討》,《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