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6 08:32: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閱讀技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信息。在歷年考試題中,閱讀理解是中考的重頭大戲,它對英語成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閱讀能力的要求是: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理解段落中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果;能讀懂常見體裁的閱讀材料;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 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 能利用字典等工具進行學習, 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
一、閱讀理解的考察目的
閱讀技能培養的目的就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詞匯、句型或語法知識、鞏固和擴大英語詞匯量、與他人交流思想或看法時能準確獲取英語信息。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 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異,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閱讀理解的考察特點
(一)語篇題材多樣化,信息豐富
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富有時代氣息,有較為豐富的文化蘊涵,重視人類的熱點問題,追蹤科技前沿,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題材新穎,包括生活常識、傳說、人物傳記、社會、文化、新聞、天文、史地、科普知識、政治、經濟等,原汁原味,語言地道純正,具有鮮明的英語語言文化特點。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各占一定的比例。
(二)把閱讀技能作為考查目標
既考查學生對文章字面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學生對文章寓意的理解能力。客觀性命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中敘述的具體事實的理解能力(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以及根據上下文對某些詞義、句義的推斷理解能力。主觀性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中的主旨大意、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及考生的邏輯推理和判斷能力,這類試題還有增加的趨勢。
(三)加強對考生閱讀速度的要求
閱讀理解的詞匯量保持在2200個單詞左右,閱讀速度大約是每分鐘60個詞,語句結構多樣化與復雜化,涉及的內容廣泛、深刻,語言更為地道,試題難度有提升。
(四)增加了生詞量,加大了推斷詞義能力的考查
三、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閱讀是一種積極的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知識活動,它是英語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師通過閱讀技巧的指點, 閱讀方法的訓練, 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閱讀前(Pre-reading)
教師可選就課文的單詞、句型、語法進行巧妙的處理,再讓學生對課文題目、有關內容的插圖及圖表等進行仔細觀察,并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歷對課文內容進行猜測。然后利用現代化教學輔助工具創設大量生動形象的語言情景,使學生在盡不可能真實的情景中準確理解、掌握不同語境語言的含義。例如教A Famous Person 時我就向學生介紹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的成長過程和對計算機界的突出貢獻,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這樣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另一方面也為課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閱讀中(While―reading)
當課文教學進行到這一環節,不能還只停留在泛讀的層面上,要充分利用課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對課文進行進一步學習, 進入精讀階段。首先對課文的難點進行詳細的講解, 對英語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習慣用語等進行講解,引導學生用英語思維,從整體上加以理解,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通過長期的訓練,幫助學生掃清這些閱讀理解中的障礙。
朗讀是有聲的閱讀, 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理解了閱讀材料內容之后,才能讀得流暢, 聲情并茂。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對所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 達到自我欣賞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平時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課堂上也給學生朗讀的機會。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增強了英語語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于一些好的文段, 要求學生背誦,最終達到出口成章。
(三)閱讀后(After-reading)
關鍵詞:前閱讀技能;氛圍;興趣
目前,前閱讀比較認可的定義是:學前兒童憑借變化著的色彩、圖像、文字或者通過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過程,它可以是視覺活動、聽覺活動、口語活動,甚至是觸覺活動,是幼兒了解社會和自然界的一種方式。研究表明,前閱讀能力培養的程度,會影響其終生學習的能力和水平。為此,我園開展了幼兒“前閱讀”技能培養的研究。
一、精心創設育人環境,積極營造前閱讀氛圍
在閱讀區設計動態的墻飾,隨話題的開展,提供兒歌、故事及相關的圖文卡、背景圖,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擺圖,創編不同的故事情節,創新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培養;適當投放繪本,保證幼兒充足的閱讀時間;大班在展示墻上貼幼兒的名字,讓他們在取放作品的過程中,體驗文字符號與具體幼兒的對應關系。
節假日里,鼓勵家長帶幼兒到圖書館、書店,琳瑯滿目的閱讀材料、如饑似渴的閱覽群體、高雅安靜的閱讀氛圍,使置身其中的幼兒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捧起書,津津有味地翻閱起來。還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繪本饋贈給孩子。如選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能干的小朋友”此類主題的繪本,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購書時給幼兒一定的自,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為充分利用閱讀資源,我們鼓勵幼兒交換閱讀,在興致勃勃地向同伴介紹書,相互商量借閱同伴繪本的過程中,幼兒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在這些閱讀環境中,幼兒順其自然地感受到了文字,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字,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對文字符號的敏感性。
二、適時提供閱讀材料,自然激發前閱讀興趣
繪本具有圖文并茂的獨特優點。可選擇色彩鮮艷、畫面清晰、主要感知對象突出的繪本,作為幼兒前閱讀的材料。開始閱讀可選擇形象大而色彩鮮艷,背景簡單甚至沒有背景的繪本;然后選擇內容單純有趣,反映幼兒生活情景的繪本;一段時間后,選擇畫面生動活潑,運用夸張或擬人手法的、配有簡短易讀句子的繪本。不僅能加深幼兒對文字符號的感性認識,而且能豐富他們的語言,更深地理解繪本內容。
幼兒的前閱讀需要成人的引導,開始時可直接介入閱讀過程,采用點畫講解或點讀等方式,讓幼兒蹦蹦跳跳地復習已認識的圖文,掌握有關書面語言的初步知識。講解內容時,盡量做到語言淺顯生動,讓幼兒覺得朗朗上口、易學易記。
三、精心組織前閱讀活動,科學培養前閱讀能力
1.早期認讀能力
早期閱讀活動《信的旅行》中,教師以給轉學的周舟小朋友寫回信的形式,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啟發他們自由表達想對周舟說的話,然后由教師整理記錄成文字,再念給他們聽,讓他們真切地理解文字具體的意義,可以念出聲來,從而建立起文字與口語相對應的概念,接著請個別幼兒上來找其中認識的文字,引導幼兒發現文字構成的一般規律。
2.繪本閱讀能力
可以通過制作繪本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幼兒獲得繪本閱讀能力。如在繪本《我快樂》中,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從人物的表情、動作背景來觀察畫面,將圖文結合、前后串聯起來理解內容。然后教師指著文字有感情地朗讀,幼兒感知畫面文字與口語的對應關系;最后,讓幼兒嘗試合作制作繪本,根據情節發展的過程,排放順序,裝訂成小繪本,標上頁碼,設計好自己喜歡的封面圖案,幼兒在操作中感性認識到繪本的頁碼是按故事開始、發展、結束的順序排列的。
3.正確的閱讀姿勢
幼兒教育的重點是良好習慣的養成。為了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閱讀姿勢,我們將正確的閱讀姿勢要求編成節奏明快、簡單有趣的順口溜,滲透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生動的活動中,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活動中體驗,懂得要在光線充足的地方看書,但避免在陽光下閱讀;書和眼睛保持一定的距離,身體坐端正;最后讓小朋友講講看過的圖書內容,以便了解閱讀情況,及時給予指導。
高中英語閱讀課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但上好一堂閱讀課卻不容易。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常常是把課文作為單純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先教生詞,再講語法,逐句講解,停留在對所閱讀文章的表層理解上,忽視了對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策略和素質能力的培養。
英語閱讀課究竟該怎么上?如何既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閱讀有哪些基本技能。《英語課程標準》在“閱讀技能的教學”中提到了閱讀的基本技能:略讀(skimming),找讀 (scanning),預測下文,理解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實和觀點,猜測詞義,推理判斷,了解重點細節,理解文章結構,理解圖表信息,理解指代關系,理解邏輯關系,理解作者意圖和評價閱讀內容。
新教材中的閱讀文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如何借助這些課文讓學生在閱讀方法、速度、技巧和理解的準確度和深度方面得到提高?以下筆者結合高中英語必修五第二單元“The United Kingdom”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本單元的閱讀材料——PUZZLES IN GEOGRAPHY(“地理之迷”),從地理、歷史、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簡要介紹The United Kingdom的形成和發展、風土人情和人文景觀。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把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和Comprehending四部分整合為一節閱讀課。
在學生默讀語言材料之前,適當介紹材料背景和讀的具體任務,讓學生在默讀中獲取和處理信息(而不是邊聽錄音邊看材料)。然后通過填表格,猜測詞義和回答問題,點撥閱讀策略和該語言材料的語篇特點。在教學中,穿插閱讀的基本技能,并慢慢地滲透,層層遞進,讓學生對文章感興趣,讓他們真正體會閱讀的樂趣,并掌握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逐步獲得較強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就是這節閱讀課的教學思路。
1.Lead—in: Preparing for reading.
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材料,如“The Quiz in the Warming Up”,“Three questions in the Pre-reading”簡短地導入話題,使學生對閱讀內容有所準備。讀前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內容,使其構建初步的、模糊的語義圖像。指導學生快速讀懂文中的幾幅圖表,如“The map of the UK”,“The different flags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UK”。培養他們理解圖表信息,理解指代關系,理解邏輯關系等閱讀技能。特別是講到“The different flags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UK”這幅圖時
我結合英國地圖,提出Comprehending中的問題:The Union Jack flag unites the flags of three countr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Which country is left out? Why? 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使他們處于主動認知狀態,產生閱讀的愿望。
2.Fast reading:Skimming for topic sentences,key words,general ideas,main ideas of paragraphs and the article.
先提供給學生下面這個表格:
此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怎樣帶著問題去進行掃讀,讓學生改正一詞一句閱讀的不良習慣。通過一些直觀手段,如多媒體展示篇章結構的圖表等,讓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學會整體閱讀的方法。同時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技能的指導,例如,指導如何學生去總結main idea,如何去尋找supporting evidence,怎樣把握文章的主題句與關鍵詞。
3.Careful reading: Finding the details by scanning.
在這一環節,要注意培養學生“找讀、了解重點細節、猜測詞義”等閱讀技能。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How did the UK come into being?”,我把課文中的 “The map of the UK” 設計制作成一個動畫圖形(不同顏色的拼圖會逐步變化),形象地展示the UK不同時期的版圖變化及“England”,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這些稱謂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利用提示詞或上下文猜測詞義的能力,例如,根據文中出現的 “happily” 可推斷出 “without conflict” 的意思是 “peacefully”。
4.Re-reading activity: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完成表層信息捕捉問題后,學生對文章有了基本的認識,閱讀速度也得到訓練。然而,閱讀包含兩個階段:一是辨認文字符號的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解內容,吸收信息,進行合理的推理判斷,理解作者意圖,即深層理解。而這第二階段正是學生急需提高的部分,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特別加強了以下這幾個方面:
(1)如何給文章選擇一個合適的標題“Choose the best titl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two titles. Why does the author use“Puzzles in Geography”as the title? How about the title“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Tell students different titles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Some can sum up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otherscan draw the readers’attention.
閱讀策略:標題是用來高度概括文章內容,它可幫助讀者迅速推測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選擇文章標題時應注意它對文章的概括性或覆蓋面如何,不能過大或過小。
(2)理解作者意圖“Understand the writer’s intention and attitude.”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__.
A. to amuse the readers with a story of the UK
B. to persuade the readers to come to the UK
C. to inform the readers about the UK
D. to tell the readers how he loves the UK
閱讀策略:每篇文章都有一個特定的寫作目的,或是向讀者傳遞某些信息,或是娛樂讀者,或是講授某個道理。而這些信息通常沒有明確表達出來,而是隱含在文章之中,這就要求學生在理解文章總體內容的基礎上領會作者意圖。如本文的作者只是客觀地向讀者介紹英國,并沒有娛樂或勸說的意思, 所以C為最佳答案。
(3)推理判斷“Make inference and judgment.”
在學生讀完 “the four set of invaders of England” 這一段落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推理判斷題: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is paragraph that didn’t have too much influence on London.(The Vikings. Because it only influenced the vocabulary and place-names of the North of England. )
閱讀策略:所作的推理在文章中要能找到依據,且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觀想法或經驗。
一、 緊扣中心詞,促進學生積累詞語
(屏顯:我的家鄉在棗莊,這里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
1. 默讀,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石榴園?
2. “馳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3. 根據資料說說棗莊的石榴園為什么會“馳名中外”?(PPT映示資料:棗莊“冠世榴園”,始建于西漢成帝年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位于山東省棗莊市區南部、嶧城區西部的群山之陽,東西長22.5千米,南北寬3千米,面積達10萬畝。園區有榴樹530余萬棵,48個品種。它素以歷史之久,面積之大,株數之多,品色之全,果質之優而聞名海內外,為中國最大的石榴園林,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證為“吉尼斯之最”,因而被譽為“冠世榴園”。)
4. 這段話中哪個詞和“馳名中外”意思相近?(聞名海內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名氣很大的詞?(舉世聞名 遠近聞名 聞名遐邇 大名鼎鼎 名揚四海飲譽天下 譽滿全球 婦孺皆知 赫赫有名 如雷貫耳)
《石榴》一文,開篇點題,中心詞“馳名中外”引領全文。執教者看似隨意,實則用心地設計了一個問題:“你還知道哪些表示名氣很大的詞?”讓學生把前面《“東方之珠”》一文中學到的“舉世聞名”進行了復習,并再一次鞏固相關詞語。這樣做,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棗莊石榴的名氣之大,而且強化了學生積累詞語的意識。
二、 緊扣中心詞,學習從不同角度寫具體
(屏顯:“到了夏天,郁郁蔥蔥的綠葉中,便開出一朵朵火紅的石榴花……正鼓著勁兒在吹呢。”)
1. 每年的五、六月份,石榴花都開了,那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讀一讀。
2. 通過聯系上下文,我發現在課文第3自然段的開頭有一個詞,就概括了石榴開花時的景象。你找到了嗎?(熱鬧)
3. 再讀句子,你從哪里看出了石榴開花時的“熱鬧”?(顏色、數量、形狀)你能讀出它的“熱鬧”嗎?
4. 這“活潑的小喇叭”真惹人喜愛啊!作者為什么不把石榴花比作別的,偏偏比作小喇叭呢?(形狀相似,紅火熱鬧)
5. 師生配合朗讀。
師:石榴樹開花了,色彩真美啊!
生:到了夏天,郁郁蔥蔥的綠葉中,便開出一朵朵火紅的石榴花。
師:石榴樹開花了,數量真多啊!
生: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了枝頭。
師:石榴樹開花了,形狀真可愛啊!
生: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
《石榴》一文第2自然段,詳細描寫了夏天石榴開花時的“熱鬧”景象。但是“熱鬧”一詞出現在課文第3自然段的開頭,老師適時的點撥,讓學生迅速地抓住了這個中心詞,然后再展開討論,少走了彎路,提高了效率。在教學中,學生很順利地體會到作者圍繞中心詞“熱鬧”,從色彩、數量、形狀等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把石榴開花時的特點寫具體了。一個意外的收獲是,在體會比喻句的精妙時,因為有“熱鬧”這個中心詞做鋪墊,學生很自然地聯想到作者之所以把石榴花比作小喇叭,不僅這兩者形狀相似,更因為喇叭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樂器,吹奏時能表達喜慶濃烈的氛圍。所以,這里把火紅的石榴花比作小喇叭,還飽含著作者對石榴的特別喜愛之情,實在是恰當不過了。
三、 緊扣中心詞,體會修辭手法的精妙
(屏顯:“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
1. 作者把成熟了的石榴當成娃娃來寫,可有童趣了,快去看看吧。
2. 你喜歡哪一種石榴娃娃?“咧開了嘴”和“笑破了肚皮”這兩個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為什么?(甚至)
3. 哎呀,同學們,你們真會揣摩,真會想象啊!在這段話里有一個字用得真妙啊!你知道是哪個嗎? (扒,寫出了石榴果實的大和飽滿,惹人注目,真像一個個調皮可愛的娃娃。)
4. 其實,樹上的石榴不止是這兩種樣子呢,請看看圖,同時發揮自己的想象,也來用擬人的手法,寫寫這可愛的石榴娃娃吧。
學生練筆:熟透了的石榴 。
【關鍵詞】 閱讀技能教學 閱讀方法
一、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
本學期在海拉爾區在教研員的帶領下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課題集體備課,并在海拉爾各基點實驗學校上了七節閱讀研究及觀摩研討課。課題組成員還在教研員的組織下到其他區域中學聽了五節閱讀課與不同地區的老師就相同的閱讀課題進行互相交流與學習。同時海拉爾地區通過英語學科的“三級聯片教研活動”在海拉爾區的各個學校進行的磨課活動中也積極的向老師們推廣閱讀策略研究的教學方法。老師們通過初次備課上課后自己的反思及各位老師的點評與指導進行二次備課上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課題組教師在上課備課的同時積極學習理論知識,在研究課題的同時對自己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研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核心,閱讀教學目標的規劃必須根據具體的學習需求設定。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其背景圖式、語言基礎等各不相同。課題組研究的每名教師都對自己的研究及時的做了閱讀課題的階段性總結。
二、課題研究成果
1、課題組研究成員就閱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了一致的想法。閱讀教學設計的第一任務就是設計課堂閱讀目標。閱讀的教學目標有以下的不同層次:①知識性目標:閱讀材料包含的知識;②理解性目標:閱讀教學的最基本目標就是理解;③分析性目標:指能夠將材料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弄清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構成方式;④運用性目標:閱讀材料的運用、閱讀技能的運用、閱讀策略的運用;⑤綜合性目標:閱讀后要求學生寫成一個語篇就屬于綜合能力的體現;⑥評價性目標:指為了某種目的,對觀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資料等做價值判斷。
2、閱讀策略與技能。①語言。語言是否應該作為閱讀的教學內容?很多老師以“精讀”為借口,把閱讀課上成了詞匯、語法課,閱讀課上成了分析句子課,講解單詞和語法,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但是,閱讀教學不是不處理詞匯和語法,而是如何處理詞匯和語法的問題。閱讀教學中語言的處理應該以服務于閱讀理解為目標。②閱讀方法。閱讀技能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同樣也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閱讀方式,培養以下正確的閱讀習慣:核心詞閱讀、語段閱讀和默讀。克服以下不良的閱讀習慣:逐詞閱讀、總是朗讀和唇讀、有聲默讀。③閱讀策略與技能。學生有必要掌握各種閱讀技能,如Skimming,Scanning,Word-Guessing, Inferring等,以根據具體的閱讀任務選擇適當的閱讀方式。學生同樣需要掌握Planning,Monitoring,Management,Self-Evaluation,Resourcing等策略,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計劃能力,閱讀中的元認知能力。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不僅要注意策略、技能的培養,更要注意培養每個學生技能、策略的具體支撐技巧與方法。比如Skimming中的首尾句閱讀等。④教師通過閱讀課的研究提高了自己教學素養,學生通過閱讀課的學習提高了自己的成績實驗進行前,有一大部分學生對英語閱讀有為難情緒,他們在做英語閱讀理解時,要么胡亂寫一氣,要么就是干脆空著不寫,每次測試閱讀理解的失分率都居高不下。就連一些程度稍好的學生也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克服不了生詞閱讀障礙。自從在實驗班進行英語技能型閱讀策略訓練實施以來,絕大多數學生克服了為難情緒,能夠主動使用策略進行閱讀,由于策略的正確使用,使得他們做題的準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也大大增加了他們英語閱讀的自信心。通過幾次測試成績的前后對比,有些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教師們通過聽評課互相學習交流,在市區兩級教研員的帶兩下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在閱讀課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存在的問題
下一階段將通過課題總結會與課題組成員溝通,發揮團隊優勢,激發大家的積極性,盡可能提供展示的平臺,縮小差距。
對于有些簡單的篇章,不必使用策略他們就能讀懂,有時用策略閱讀反而阻礙了學生對整體篇章的理解。勢必會造成有些急功近利的學生僅僅是為了做題而閱讀,而不是欣賞精彩地道表達而通篇閱讀了。過多追求條條框框反而失去了語感的培養。跨區域聽課活動還應增加,達到資源共享互相學習。
四、改進措施
在個人研究備課的基礎上繼續加強集體備課。開展有實踐意義的閱讀教學交流研討活動。①繼續在研究過程中呈現課例,把優秀的教學設計進行集體研讀;②教師要根據自己學校的學情設計出符合自己學校學情及教學風格的閱讀教學設計;③全體課題研究成員教師要及時反饋,達到培養教師學會做研究的效果。反饋內容要包括課堂評價、學生表現、成效體現、教師素質等等;④在課題研究的后期要積極的整理過程性材料包括教學成果展示及學生成果展示。
五、閱讀策略訓練方法
1、訓練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訓練學生通過尋讀、略讀、跳讀等方式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
2、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尋找中心句,了解文章寫作手法。
3、通過抓主要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教師通過抓主要核心問題的方式,不僅檢查了學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程度,還教會了學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核心疑問詞為:who what when how why?
4、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課程標準》提出要求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利用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對主題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創造性的想象,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可采用就課文主題做進一步的討論、辯論等活動形式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
教師要認真琢磨課題實施方案,及時做好計劃、資料收集、小結等方面的工作課題階段流總結活動。
我們要特別注重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課題組實驗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科研能力。課題組教師要經常學習與課題相關的文章,觀看教學錄像,通過學習,轉變課題成員的觀念。此外,還要求課題組成員自學業務理論,在課題組集中學習時進行交流,以達到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目的。
我們總結了閱讀課教學要把握以下策略:
第一,整體認知是原則:語篇首先要整體感知,再進入細讀環節。切忌第一遍就進入細讀環節。
第二,技能訓練有側重:關注技能訓練的整體,但每一單元根據文本內容有所側重。
第三,結合文本巧拓展:讀后檢測與評估也很重要。根據文本與學生實際設計拓展活動,使文本走進學生生活。
第四,教師作用重發揮: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與點撥。如何落實效果,取決于教師作用的最大化發揮。本次閱讀策略專題研討活動,對英語教師啟發頗大。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尤其是他們的課后反思,更值得我們大家學習,不僅全面、深刻,而且對今后繼續研究閱讀課很有借鑒作用,值得認真學習。
參考文獻
1 朱萍.蘇晨杰.英語教學活動設計與英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4
2 張洲.課程標準(2011)導讀與教學實施.初中英語.北京理工大學
(一)利用閱讀內容中的詞匯進行提示
任何文章都是由基本的詞匯組成的,關鍵的詞匯能夠把文章的內容進行簡要概括,起到閱讀前的提示作用。因此,在開展閱讀前,英語教師將文章中的關鍵詞匯先向學生介紹,尤其向學生展示一些具有話題性質的重要詞匯,這樣學生既可以了解到一些文章內容的背景,也可以盡可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議題,這樣非常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
(二)先期預估文章的內容
在進行英語閱讀前,英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對閱讀文章進行一定的內容預估,這對于正式閱讀更好的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英語老師在進行閱讀前向學生提出與文章內容關聯性的問題,要求學生利用自身具備的知識能力進行相應解答,可以有效的讓學生構建出文章的大致構架,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閱讀積極性。
(三)掌握閱讀對象的文體
根據閱讀對象的文體不同,找出閱讀內容的相應特征。高中學生在進行閱讀前,先期了解文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而且,英語教師通過要求學生展開對閱讀文體的理解,可以掌握不同文體的各種因素。例如在進行敘述文的閱讀時,學生必須找出記敘文相關的要素和進行閱讀時的對應要素。
二、高中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中閱讀技能的培養
高中英語學習中的英語閱讀必須要有一定的閱讀技巧,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既要掌握閱讀對象的主要內容,又要利用一定閱讀技能進行閱讀,從而提高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技巧的訓練。英語教師在這一方面要發揮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總結閱讀經驗,督促學生合理利用閱讀技巧。然而,不同的閱讀模式下具有閱讀技巧上的差異,作為高中英語教育者一般利用以下幾種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一)積極開展詞匯教學
閱讀材料的組成因素就是詞匯。準確理解詞匯的意思是學生正確理會閱讀材料內容的重要保障,因此學生加強詞匯的理解,掌握詞匯的使用對于英語閱讀是一個基礎。在實際閱讀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遇到生詞,這是影響學生獲得良好閱讀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學生在開展英語閱讀時,掌握英語教師平時介紹的英語閱讀中判斷生詞的意思方法非常關鍵。英語老師可以通過詞匯在閱讀材料中的具體聯系以判斷出詞匯的含義。舉例說明,“Areso⁃lutemanisapersonwhowon’tgiveuphalfwayoncehemakesuphismindtodosomething.”其中的“resolute”可以根據其位置判斷其詞性,從而理解出全句的意思,并可以大致推斷出該詞語的大概意思即“堅定的”。
(二)開展語篇教學方法
針對具體的閱讀內容來分析和判斷,從而有效理解閱讀內容,就是語篇教學。高中英語教育者常常先要求學生大致理解閱讀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并要求學生利用掌握的語法來分析和練習閱讀,從而理解和掌握閱讀文章的片段及語句的關鍵信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使得學生掌握閱讀內容的整體,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一方面,通過不同的閱讀內容,英語教師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對閱讀內容整體上有大概的掌握。而且在實際閱讀過程中,老師可以邊要求學生進行閱讀,邊設置問題并要求學生解答。另一方面,在開展英語閱讀材料細節上的理解,積極引導學生和向學生細致講解,使得學生充分理解閱讀內容的細節問題。
(三)展開閱讀技能的教學工作
英語閱讀技能包括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兩個方面的內容。充分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技能對于學生提高自身的英語閱讀水平意義重大。高中階段開展英語閱讀教學,英語教師設置不同的閱讀要求和目的,要求學生獲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在閱讀中,英語教師督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相關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身閱讀尋找答案,這也是開發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英語教師可以利用逆向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通過學生進行先期閱讀,在掌握整個閱讀文章的前提下,要求學生能夠概括和復述文章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新的高度。而且,英語教師在閱讀過程中還可以設置相關的問題和圖標,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并能夠獲得其中的閱讀技巧。
三、開展閱讀后的總結和練習
學生完成英語閱讀后,英語教師必須對英語閱讀材料的內容開展總結和練習工作,切實讓學生獲得閱讀技能。第一,英語閱讀內容由英語教師進行總結工作,促使學生在理解上真正獲得閱讀材料的態度、觀點。第二,在學生中開展針對閱讀材料的閱讀練習,英語教師要組織得力,及時開展諸如話題辯論、內容改寫等方面的訓練。第三,英語教師在閱讀完成后及時要求學生開展自我總結,讓學生及時提出在閱讀中的缺點,并及時改正,而其中的優點要繼續發揚。
四、小結
關鍵詞:中學英語 閱讀理解 技能
中學生在做閱讀理解時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些學生語言基礎不扎實,有些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匱乏;有些學生閱讀習慣差;也有些學生閱讀技巧缺乏等等。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突破他們的閱讀瓶頸呢?作者認為,要做好這一點,有必要做好以下幾點:
1.樹立信心
高中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比較差,在閱讀過程中更容易碰到生詞或難以理解的地方,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并對自己失去信心。特別是考試時,要求他們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的閱讀量,這常常使他們感到過于緊張,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不斷地給學生樹立信心,多鼓勵、多善誘,并根據學生實際,尋求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2.掌握良好的閱讀技能
1)推測
英語文章中,根據標題或副標題往往就能推測文章的大概內容,再看看作者及介紹,這對快速理解和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以及推測出生詞的詞義范圍有積極的意義。英語單詞的一詞多義現象十分普遍,要在文章中弄懂其真正詞義,則需要猜測、推理。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遇到生詞,可以通過上下文,運用邏輯推理來判斷生詞詞義。在生詞出現的上文或下文,有時候能找到對它所下的詞義或解釋,由此可判斷其詞義;有時會出現與之同義或近義的詞,它往往揭示或解釋了生詞的詞義;有時會出現它的反義詞或常用來對比的詞語,由此可以推測生詞詞義。
2)關鍵詞句
在讀英語文章或材料時會發現,文章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一般情況下都概括了文章的大意,而反復出現的詞語、詞組也對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讀文章時找出段落中的主題句,可以獲取所要信息提高閱讀速度,加快對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