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5: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學的主要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中醫古籍的學術地位、臨床價值及文化內涵
1.1 學術地位
流傳至今的中醫古籍歷史悠久、燦若星河。隨著中醫理論的形成、發展、完善、成熟和革新,中醫古籍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占據著重要的學術地位。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四大經典誕生,標志著中醫學理、法、方、藥學術體系建立,涉及中醫基本理論、診斷方法、治療法則、藥物理論、辨證原則等,從此建立了中醫學一以貫之的學術范式。晉唐時期,中醫進入了實用經驗的發展階段,臨證方書增多,臨證專科著作涌現,《脈經》、《千金方》等中醫診斷、炮制、本草、方劑、臨證等專科著作的出現,均顯示了晉唐時期中醫學重視臨證實用的特點。宋元時期,隨著北宋校正醫書局的成立,更大規模地校正出版了中醫書籍,此時,以官方形式編寫的大型醫書以及個人專科著作等,均在晉唐時期實用經驗發展的基礎上顯示出了更多的理論探索和總結的特點。隨著理論探討的深入,各學派逐步形成,金元時期出現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在醫學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明清時期,是中醫學的傳統延續和創新時期。一方面,傳統仍在延續,專科理論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原有傳統學術范式的框架內,出現新理論及新方法。隨著西方醫學的不斷傳入,中西匯通學派形成,唐容川的《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和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等中西匯通著作相繼出現,標志著中西醫交匯融合時期的形成。
1.2 臨床價值
中醫古籍,像一顆顆鑲嵌在中醫發展歷程中的珍珠,蘊藏著千百年醫家醫學思想、論治經驗,至今仍在臨床實踐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大凡習醫而有所成者,大多重視中醫古籍著作的學習和研究,尤其是《內經》、《傷寒》等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習。后世醫家雖然在理論上多有創見,各成一家之說,但就其學術思想的繼承性而言,無不發韌于《內經》。而仲景之《傷寒》、《金醫》等為臨床醫學之源泉,仲景書大師掌握了辨證論治之大法,治療之常變。可見,中醫典籍的臨床價值,它們是中醫學的根基,是臨證必備之書。
1.3 文化內涵
中醫學是古代多學科知識得以綜合運用的體現,其中,除全面總結了養生、防病、治病等醫學知識外,還蘊含著哲學、天文、氣象、生態等內容,文化信息十分豐富,且主要是通過中醫古籍來負載和體現。所以,從文化角度來看,中醫古籍既是以理解生命為特點的高深醫學著作,又是薈萃我國古代百科知識的燦爛文化精品,是中國文化得以體現的重要載體之一。
2 中醫古籍英譯歷史研究的現代意義
2.1 對世界醫學具有啟示和推動作用
中醫古籍創立了與西方醫學迥然異趣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其獨特的醫學思想、醫學方法及診療技術日益引起全球關注,其中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區別于西方醫學的主要特點。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天人合一思想貫穿始終。中國哲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成為其方法論,如臟腑組織官竅之間按照五行規律相生相克,既協同作用,又相互制約,彼此聯系成一個整體診斷時,可以根據局部的病變,確定整體的治療方法,進行動態的、個體的、具體矛盾具體分析。這種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對于當今的西方醫學來說,是個很好的補充和啟迪。當西醫對抗性療法日見弊端,藥源性疾病日漸增多時,西醫的還原論思想卻進入瓶頸階段,中醫的自然、和諧、平衡的理念,切實的療效自然必然吸引著世界各國人士的目光。
因此,中醫古籍承擔著中醫獨特理論和治療方法的載體,它的對外翻譯,對于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醫,對于世界醫學的完善和補充,無疑都具有重大意義。據統計,目前英譯的中醫古籍種類己多達50余種,足見在世界范圍內,對中醫古籍的重視程度日益增高,人們了解中醫的渴望也日益迫切,對中醫古籍歷史的研究,可為當今中醫古籍英譯提供鮮活的歷史范本,更好地指導中醫古籍英譯工作,提高英譯的質量,從而有力推動中醫獨特理論和治療方法的對外傳播以及世界醫學的共同進步。
2.2 對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工作具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中醫古籍文獻文字深邃、古奧,所承載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許多人對其望而卻步。就是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的標準化成為翻譯者的第一個難題。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說,中醫名詞術語,很多都直接來源于中醫古籍;在中文概念上,由于文字的衍變和發展,本身就存在著模糊不清的特點,如何辨析清楚,這是翻譯的首要前提;從文化視角來說,很多名詞都是中醫基本理論和中國文化的外化和體現,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在英語中幾乎找不到對應詞,如何恰當地翻譯出醫學思想,保留其文化特色,又是一道難題。
中醫術語的規范,是中醫藥學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的系統工程。對于中醫藥知識的傳播,國內外醫藥交流,特別是對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工作開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多豐碩的成果。但是,很多研究沒有對深厚中國文化進行深入地理解和參透,就不能真實地反映中醫學的思想和理論精髓, 更不能真切傳達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中醫古籍英譯歷史的梳理,可為當今中醫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2.3 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具有促進意義
關鍵字:中醫腫瘤學科;中醫藥;治療方法;
一、腫瘤治療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各種污染源大大降低的環境質量,甚至出現了霧霾等惡劣天氣現象,越來越不利于人類生存,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一直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通過大量臨床觀察得出,中醫療治療方法在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放化療的增敏減毒等方面均展現出其不可小覷的潛力。
1. 1. 現代醫學治療
關于腫瘤治療,現正處在綜合治療的時代,當今的標準治療方案包括在血證醫學指導下的個體化綜合治療,其主要治療策略建立在對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的評價、體力狀況評分、臨床分期、病理類型特征的基礎之上,大部分采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這一治療方案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部分臨床早期患者通過此方法治療成功,但即使是這樣,現代醫學總體治療的有效率在30%到50%之間,換言之,一半以上的患者依舊無法治愈,腫瘤治愈率仍很低。針對術后復發、轉移患者和中晚期患者的治療效果比早期患者還要差些,而且最主要的是在近些年里治療的進展越發緩慢。綜合當下基本情況,探求新技術、新觀念、新理論已然迫在眉睫。
通過對近三十年的臨床經驗的總結,筆者認為,腫瘤患者的治療大體上氛圍四個階段:圍手術期、輔助放化療期、隨訪觀察期和晚期姑息治療期。此外,現代醫學治療存在“一個盲區,兩個弱點”。“一個盲區”是指現代醫學對隨訪觀察期的腫瘤患者一般只觀察而不治療,事實上這個階段的腫瘤復發率高達50%到70%;“兩個弱點”是指晚期患者易出現諸如癌痛、癌熱、惡液質、骨相關事件等并發癥和放化療期患者的毒副作用影響其治愈率。
1. 2. 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是我國治療腫瘤的特色之一,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其療效顯著。查閱相關文獻得知,我國60%以上的惡性腫瘤患者同時接受了現代醫學治療法和中醫藥治療法。,中醫藥治療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但其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卻爭議不斷,中醫藥腫瘤治療的作用被恣意夸大,有些人甚至提出用中醫藥替代現代醫學治療;相反的,也有一些人提出廢除中醫藥,認為“中醫不科學”,這些顯然對中醫藥治療缺乏全面客觀地認識。目前階段中醫藥雖然在腫瘤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但還沒有一個能與現代醫學共通的理論產生。事實上,盡管中醫藥在腫瘤治療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視,但至今還沒有一個能確定僅用中藥就能治愈腫瘤的證據,目前還只能與其他治療方法配合使用。
在中醫上普遍認為,腫瘤疾病的產生是由于人體全身機能狀態的失衡所致,在治療方面強調辨證論治。
二、中醫藥治療在各階段的特點
中醫藥治療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辨證分型論治,比如說乳腺癌的治療主要以肝郁為主、胃癌的治療主要以脾虛為主等,“穩定病情、帶瘤生存”也是現在醫學治療癌癥的一大特色,治療過程中很少或基本上不能根治消除癌細胞。中醫藥治療和現代醫學治療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中醫治療后腫瘤體的縮小程度緩慢不夠明顯,但其優勢在于對自覺臨床癥狀有很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很大提高,盡管短期抑制效果不夠明顯,但從長遠角度來看穩定性較好。在整體療效上來看,中醫藥腫瘤治療更側重于從患者整體上改善和調控患者的身體病情和生活狀況。中醫藥治療有效的彌補了現代醫學治療中存在的“一個盲區,兩個弱點”的缺陷,中醫藥通過調體、辨證治療來改善患者的體內環境,增強患者抵抗力,有效的降低了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可能性,在這一方面中醫藥治療效果顯著,在這一方面有關中醫藥的研究也相對較多。
在整體治療方面,除了部分晚期地行為評分的腫瘤患者外,我們建議患者不要只接受中醫治療,還需要接受綜合治療,包括放化療、手術等,主張進行分階段治療。在圍手術期,中藥的條例可以理氣健脾,提高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提高免疫能力,促進術后恢復,為后續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輔助治療期主要應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放化療、免疫、生物靶向、中醫藥等,化療期間中藥疏肝、理氣、和胃的調理可以有效的增敏減毒,通過一系列臨床干預研究和動物實驗我們得出,在這個階段放化療等現代醫治手段明顯影響著患者的中醫征候變化,這一點表明,化療藥物嚴重加重或導致了患者脾虛。在隨訪觀察期,中醫藥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主要控制中醫臨床癥狀、調節患者體質、提高生活質量。通過扶正祛邪的中藥調理,降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幾率,延長無瘤生存期。在晚期姑息治療期,最好以中藥治療為主,扶正與祛邪并用,積極控制疾病,增強生存能力,延長生存期。整體而言,需要做到現代醫療治療為主,中醫藥治療輔助,還要注意“兩個綜合”的應用,即中藥靜脈制劑與中成藥與中醫湯劑的綜合,中西醫的結合。
綜上所述,中醫藥在腫瘤治療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特點和優勢,首先它的“以人為本,帶瘤生存”的觀念與近現代醫學中所提倡的“個體化醫療”觀點很相近,其次它在放化療過程中的增敏減毒作用不容忽視。中醫藥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在不同階段也是不一樣的,我們提倡一現代醫學治療為主,中醫藥治療為輔的治療模式,但輔助治療也是整個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三、中醫藥治療的研究思路
經典腫瘤學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初被加拿大籍腫瘤學專家Schipper教授上升到一個新的認識高度和層面。他認為發生腫瘤癥狀不是人體細胞丟失所致,而是打亂了細胞間調控和信息傳遞的能力;細胞發生癌變是由于細胞調控失常,是環境和少數基因變化的結果;致癌作用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并且存在逆轉的可能。從這一新觀念來看,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如果癌細胞過度殺傷就會導致機體本身內環境的失衡,機體正常反應受到破壞,這樣更加惡化了原本就已處于失衡狀態的機體,調控能力更加紊亂,反倒更加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因此,對腫瘤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絕不是完全消滅癌細胞,我們更多的應將治療重點放到機體的反應性中來。所謂“帶瘤生存”的原因便在于此。
下面簡單介紹幾種中醫藥腫瘤治療的研究思路。
3. 1. 重視證型的標準化
中醫治療腫瘤疾病的基礎在于辨證論治,證型標準化的研究重點應在于對生存質量的評價,確立量化指標的主次關系體系。
3. 2. 重視腫瘤穩定性
腫瘤治療的患者多處于中晚期,結合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醫治特點,其近期醫療效果評價不應再著重強調瘤體癥狀的緩解程度而應重在評判腫瘤癥狀的穩定性上。
3. 3. 注重群體觀察總結規律
中醫藥治療是一種臨床經驗的積累,盡管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醫務工作人員在平時對腫瘤患者應多多觀察總結,從群體角度出發,對病情進行分析,總結出適合中醫腫瘤有效治療方法的內在聯系以及規律。因此,為保證規律的可靠性,應該綜合評判患者的生存質量、近期療效以及遠期生存。
3. 4. 開展二級預防
從目前的醫學水平來看,尚未完全弄清癌癥病產生的根源,因此針對具體病情進行一級預防是有很大難度的。一般情況下,細胞癌變不是一蹴而就,在發生癌變之前往往會經歷很多年的病變演變過程,如果能夠較早的識別出即將發生癌變的細胞并控制其癌變的發展方向,這對于二級預防的開展工作意義非同小可。而相比于西醫,中醫在細胞癌前病變階段的治療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目前醫學界已經發覺到中醫的這一潛力并已經開展的多項有關方面的研究。
3. 5. 加強中醫藥腫瘤治療研究
目前醫學研究報告已得出藥物作用很難修復腫瘤已突變的DNA,但在相關基因翻譯、轉錄、復制中起到了較好的調控與干涉作用,因而提高了自身細胞因子基因或機體抑癌基因的表達能力,從這一角度來看,中藥治療恰可以借鑒藥物治療的這一特點。中藥治療的優勢之一在于中藥成分復雜,當同時有多個基因需要調節時,中藥比單一成分的藥物能更好的調控相關腫瘤基因的表達。加強中醫藥腫瘤治療的相關研究有助于發現并揭示其腫瘤獲效的整體調控機制,并為抗腫瘤新型藥方的開發和研制提供有力的證據,篩選出適合腫瘤治療的中醫新藥。
四、對中醫藥治療相關問題的探討
4. 1. 對于中醫科學性的爭議
筆者認為,無論從科學認識方法的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科學的內容本身來看,中醫學都是科學的。這是一門引領人們認識世界的科學,是對理性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而且他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法都符合理論和辯證思維的要求。從發生學的角度講,現代醫學與中醫學的產生環境不同,中醫學的科學性只能從實踐的有效性角度來評判而不能簡單的根據現代醫學理論來評判。時間的有效性是根據它的可檢驗性和可重復性得出。中醫藥治療疾病是辨證論治,強調人與社會、自然是統一的整體。在中國幾千年的一直實踐中,證型不斷被重復并通過中醫藥療法體現,也就是說中醫學具備可重復性和可檢驗性,因此得出結論,中醫學的科學性不可撼動。
4. 2. 中醫腫瘤的科研系統化
中醫學作為傳統醫學,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后臺整體認識,在技術上必須加以改進,學術方法上的革新與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都需要整體科學方法學。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證型標準,這對中醫療效評價和臨床規范造成了影響。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要想更好的提高醫治效果,需要研究出新的技術方法,糾正在中醫治療方面的認識偏差。在治療過程中依據患者病情不斷調整治療方法,將有確切效果的中醫腫瘤治療規范化,不斷驗證與優化,加快中醫腫瘤的科研系統化進程。
4. 3. 中醫腫瘤治療學科建設
獨特的理論、團隊的建設和技術層面的支持是學科建設的核心,要想完成學科建設,需要有敢于創新的勇氣去研究出新的中醫學理論。在現代中醫的發展中,現代科學技術是的中醫發展的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也就是之前所說的在發生學方面產生了變化。因此結合當前實際來看,中醫學的發展需要一批受過高等教育培養和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素質人才作支撐,需要操作能力強、懂得中醫思維方式、并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的掌握中醫學科核心技術、素質精良的人才隊伍。
五、結語
在治療腫瘤的全過程中,我們提倡中醫全程介入,輔助治療,現在中醫腫瘤學科建設和中醫中立科研系統化建設均已起步,隨著科學的進步,會吸引更多同道中人參與其中,中醫藥治療腫瘤的前景也將更為廣闊。
參考文獻:
[1] 杜麗華,胡慧菁. 談中醫治療腫瘤[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17)
[2] 朱穎,殷東風. 中醫藥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 2006(08)
[3] 鄒璽,劉寶瑞,錢曉萍. 中醫藥治療腫瘤的療效評價標準的探討[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5(04)
[4] 儲大同. 腫瘤中醫藥治療評價標準的新共識及其啟迪[J]. 中國處方藥. 2004(08)
[5] 于曉原,高巧梅,牛進寶,李高中,韓穎.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綜合治療中的倫理價值[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10(06)
[6] 林吉品.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作用機理探析[J]. 光明中醫. 2009(02)
[7] 李忠,劉耀,李潔,尤玉琢,黃佳琴,李文明. 中醫腫瘤學科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路[J]. 中醫學報. 2010(01)
[8] 胡兵,安紅梅,沈克平. 中醫腫瘤辨證抗癌與科學抗癌[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09(12)
[9] 劉永衡,孫桂芝. 談中醫藥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作用和體會[J]. 環球中醫藥. 2009(05)
[10] 李叢煌,花寶金,林洪生,侯煒,關天宇. 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療效評價研究的現狀及思考[J]. 北京中醫藥. 2010(03)
1 引言
“隱性顯譯(implicitnesstoexplicitness translations)”是翻譯中的常用方法,也稱“外顯化”、“明晰化”、“明示”等,是指將原作的信息在譯作中以更為明確的方式表述出來以增強譯本的邏輯性和易解性。它與增詞法技巧密切相關,但還包括增加額外的解釋,直接表達出原作暗含的意思,添加連接詞等翻譯方法。“隱性顯譯”的譯作由于添加了原作不曾有的信息,因而常常比原作篇幅更長、邏輯關系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語系,形式化程度相差很大,因此“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始終貫穿于翻譯過程。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隱含著豐富的文史哲知識,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富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中醫英譯可謂是難上加難。因此巧妙運用“隱性顯譯”翻譯方法,對中醫英譯及促進中醫對外交流尤具指導意義。
2 “隱性顯譯”在中醫英譯中的使用理據
2.1 中醫思維的整體性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其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不斷容納中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諸學科的優秀成果,其思維必然受到各學科的影響。中醫思維特點之一是綜合性思維。綜合性思維傾向于把一個物體或觀念各個分散的部分合為一個整體,而分析性思維則傾向于把一個整體分成細小的部分。任何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都不可能只有分析性思維而無綜合性思維,反之亦然。因此綜合性思維與分析性思維都是東西方民族共有的思維方式,但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東方重綜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維習慣。由于中醫思維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綜合性思維是其主要特點。因此,在中醫英譯時,譯者要在體現思維模式的不同語言形式之間進行轉化。具體來說,譯者常常需要通過“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對中醫的綜合觀念進行分析性的解釋和闡述,把譯文進行“隱性顯譯”處理,增加譯文的邏輯性和明晰性。
2.2 中醫思維的形象性
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民族會有不同的側重和選擇。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醫家在進行醫學研究時,通過直觀觀察,并借助于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應用比類取象法說明人體結構、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診斷方法和治則治法。因此中醫語言包含中醫思維的形象性,翻譯過程中,“隱性顯譯”翻譯技巧的使用可以使譯文語言清晰、自然。
2.3 中醫學的豐富文化內涵
翻譯活動不僅涉及到語言內部因素,而且涉及到語言外部因素,文化因素是語言外部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西兩種語言文化承載的內涵有著不同程度的差別。承載內涵越豐富的文化,其語言文本的隱化程度越明顯;反之,承載內涵相對貧乏的文化,語言文本在表達上解釋性詞語多,作為翻譯目的語時顯化程度越高。中醫文化植根于中國文化之中,多層次體現了中國文化內涵。中醫英譯時,為充分表達中醫的文化內涵,體現中醫獨特的思維和理論內涵,“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為常用手段之一。
2.4 中醫語言注重意念的隱含性
漢英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詞匯、句式、語篇等方面差異巨大。漢語語言以意念為主軸,極少曲折變化,無形態變化[1]。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有著豐富的曲折變化,是以形態為主軸的語言。中醫語言,特別是中醫文獻,更是以意念為主軸,融會了豐富內涵。在英譯過程中,要采用“隱性顯譯”翻譯技巧,在譯文中用形態的邏輯形式表達中醫的豐富內涵。
2.5 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審美觀
中國文化迥然不同于西方文化,以和諧、含蓄、體悟與綜合為其主旋律,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造成了中國傳統文藝審美觀的獨特性,也就造成了中國歷代翻譯大師們思維方式的獨特性。他們強調從整體上去把握原作,從心靈上去感悟原作,從想象中去獲得意境,從主體直接經驗上去發掘原作內在、隱蔽的因素,并力圖把這些因素融合在譯本中,從而達到一種“神似”、“化境”的境界。漢語在“模糊中傳遞語義,朦朧中孕育意境”,而英語則反其道而行之,邏輯與分析攜手,語義清朗,表述精確[2]。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獨特審美觀的體現,“隱性顯譯”翻譯手段應該成為中醫翻譯的主要手段。在中醫英譯中,譯者應將自己經過識別、轉化、加工的審美體驗賦之于英語譯文。譯者所進行的審美再現的主要工作就是以邏輯驅走模糊,以分析排斥朦朧。換言之,即“隱性顯譯”翻譯。
3 “隱性顯譯”在中醫英譯中的主要手段
3.1 增加解釋性語言
中醫文獻和中醫歷代名家在中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翻譯中醫文獻和歷代名家時,我們要按照翻譯的通則,使用“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增加解釋性語言,以便國外讀者了解背景知識。以下劃線部分均屬解釋性語言。
例1 原文:五禽戲,為兩千多年前的名醫華佗所創。他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創編了五禽戲。
譯文:Wu Qin Xi was invented by Hua Tuo (110207 AD), a famous physician over 2 000 years ago,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redecessors.
華佗為一代名醫,其名其人對國內讀者來說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國外讀者,恐怕不甚了了。在翻譯時,不能只使用音譯,還要加上華佗大致的生活年代以及身份特征,把漢語的隱含信息隱性顯譯,給西方讀者提供背景知識,方便讀者了解中醫的歷史人物。在中醫翻譯中,只要遇到歷代名家名醫的翻譯,我們大都應該采用顯化的方法進行必要的背景知識補充。
例2 原文:張仲景進一步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傷寒雜病論》。
譯文:Zhang Zhongjing, an outstanding physician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3rd century AD), compiled a book entitled Shanghan Zabing Lu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based on detailed study of the medical achievements made by doctors before him and his own clinical experience [3].
對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的翻譯采用“隱性顯譯”的翻譯技巧,不僅采用了音譯,更在括號內進行了解釋。
3.2 化抽象為具體
抽象和具體是民族語言中的特色,為各民族語言所共有。中醫由于強調整體觀念,有些語言富有抽象性,為使譯文能夠清晰易懂,需要采取“隱性顯譯”的技巧,把抽象的語言在譯文中具體化。
例3 原文:以草木之偏性,攻臟腑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治之,而后無喪身殞命之憂。(用藥如用兵論)
譯文:To make use of the cold or warm nature of the drugs to cure visceral sthenia or asthenia requires the full knowledge of both drugs and disease as well as the combined use of various therapies to attack the pathogenic factors. Only by taking such a measure can life be guaranteed [4].
原文中“知彼知己”是一個成語,比較抽象,如果直譯,會使人不知所云。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作者把抽象的成語巧妙地翻譯為“the full knowledge of both drugs and disease”,把這個成語明晰為“充分了解藥物和疾病”,直觀易懂。
3.3 轉換句法,重組句段
漢語句法結構的基本特征是“意合對接”,其中包括詞匯和詞匯之間、詞組和詞組之間,分句和分句之間以及句法詞項和詞項之間的意合對接。正是這兩個層級上的意合對接不用任何表示語法關系的結構標記,使漢語的語法范疇高度模糊化。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根據意義(對接項的語意整合)作形式結構完形,才能構建目的語的語段。為將漢語意合對接句段轉換成英語,譯者勢必先析出意義,然后再根據“語義內容句法結構”的模式,以原語句結構為參照,構建英語句段,進行以嚴格的英語語法規范為依據的形式結構完形,將漢語的隱性語法轉換成英語的顯性語法[5]。中醫文獻的語言大多屬于古漢語,更多地呈現出意念強勢,隱含意義豐富。譯者在英譯中醫文獻時要時刻注意古漢語的這個特征,時刻提醒自己譯文中需要用“隱性顯譯”的手段增加形式結構完形,從而使譯文邏輯嚴密,表達通順。
例4 原文:散步是指閑散、從容地行走。散步是我國的傳統健身方法之一,通過閑散和緩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協調的動作,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
譯文:Taking a walk means walking leisurely and unhurriedly. As o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al exercises, it can moderately exercise the joints, tendons and muscles with walking slowly and limbs coordinated naturally.
原文為并列句,翻譯的時候作者把原文中的句子成分通過英語的同位語、分詞、介詞詞組等手段進行了重新組合,譯文清晰、顯化。
3.4 以今譯古
中醫文獻屬于文言文,語言簡潔,綜合性強,但有時也不免生澀難懂,因此在中醫英譯時,英語譯文中的表達必然把古代文言通過“隱性顯譯”手段轉化為通暢直白的英語語言。
例5 原文: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
譯文:Among the therapeutic techniques, needling has a wonderful effect. Before applying it, the doctor should keep in mind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judge whether the patient is fat or thin, strong or weak [6].
原文語言抽象,艱澀難懂,翻譯的時候采取了“隱性顯譯”的辦法,對艱澀的古代漢語進行了解釋,譯文通曉易懂。
3.5 對中醫形象語言和修辭格進行標注解釋
中醫學語言善用取象比類的語言,形象生動,但由于文化差異巨大,外國讀者理解起來殊為不易。譯者翻譯時,可采用“隱性顯譯”的方法靈活處理,以使譯文清晰易懂,增加可讀性。
例6 原文:提壺揭蓋(中醫學的治則)
譯文: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opening the lung qi to treat constipation or dysuria.
例7 譯文:釜底抽薪(中醫學的治則)
譯文:Taking away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a method of clearing heat by purgation.
以上2例均為中醫的治療原則,富有民族特色,翻譯時采用了解釋加注的辦法,使譯文明晰,易于讀者理解。
4 結語
中醫學融哲學性、文學性、科技性于一體,中醫英譯注定是一項復雜艱難的活動,翻譯技巧的熟練應用對中醫英譯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從語音、詞匯、句法等各個層面,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隱性顯譯”翻譯技巧,促成不同語言間的表意理解和文化交流,從而推動中醫英譯事業的發展,促進中醫對外傳播和交流。
【參考文獻】
1 Pan WG, Tan HM. Contrastive linguistics—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survey.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2006: 109110. Chinese.
潘文國, 譚慧敏. 對比語言學——歷史與哲學的思考.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09110.
2 Mao RG, Fan WQ. Language fuzziness and correspond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hanghai Fan Yi. 2005; 82(1): 111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毛榮貴, 范武邱. 語言模糊性與翻譯. 上海翻譯. 2005; 82(1): 1115.
3 Li ZG. Sentence struc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7; 5(3): 355358. Chinese.
李照國.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中醫英語翻譯句法漫談.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7; 5(3): 355358.
4 Li ZG. English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s.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s. 1999: 5152. Chinese.
李照國. 醫古文英語翻譯技巧. 上海: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1999: 5152.
5 Liu MQ.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 philosophy. Beijing: Chinese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1: 169170. Chinese.
重申報、輕傳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各級政府對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各地都進行了普查申報工作,入選遺產名錄可獲得政府保護經費,申報時積極踴躍,而對傳播缺乏應有的重視,使得遺產傳播成為保護工作中最薄弱的環節。傳播意識淡薄導致傳播內容匱乏,傳播媒介利用不充分,傳播方式落后,傳播范圍狹小、傳播效果微弱等問題。目前,河南省37項省級以上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出版圖書僅有《河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錄(一)》一種,介紹了我省4項國家級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基本內容、文化價值和傳承狀況等。開設獨立網站的遺產項目僅3個,開設博客的遺產項目僅1個,編寫百度百科的遺產項目9個,能查到散見于各類論壇、貼吧、個人博客、電子報紙的少量資料的遺產項目8個,其余16個遺產項目查不到任何資料。省級項目尚且如此,地市級項目更不容樂觀,絕大多數遺產項目沒有任何介紹資料,其中焦作、開封、平頂山、周口、駐馬店、南陽6市共有41項市級遺產項目,全部未見任何介紹資料;商丘、三門峽連名錄都未在網上公布。在海量信息的互聯網上竟然有多數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檢索不到任何信息,傳播意識的淡薄、傳播活動的缺失可見一斑。
2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措施
2.1增強傳播意識
從政府相關部門到遺產項目傳承人都要充分認識傳播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將傳播作為保護遺產的必要措施認真貫徹執行。政府相關部門和遺產項目傳承人從各自的層面履行傳播職責,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規要求開展遺產傳播活動并設立督察機制。
2.2整理規范傳播內容
以遺產項目申報材料為基礎,整理出嚴謹規范的遺產項目介紹資料,除文字、圖片資料外,還應盡量制作音像資料,內容包括遺產項目的歷史淵源、形成演變,基本面貌、主要形態,流傳價值、主要特點,傳承情況、社會影響等方面。從而保證傳播內容的科學性、有效性,避免從前傳播內容或蕪雜、或匱乏的弊病,為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奠定基礎。
2.3充分利用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是傳承社會遺產的重要功能之一。大眾傳媒憑借其先進的傳播手段和技術,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于延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時間、擴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范圍、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內涵起到了人際傳播所望塵莫及的作用[4]。政府相關部門和遺產傳承人必須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增強利用傳播媒介的能力,構建立體化的傳播渠道,將遺產信息傳送給社會公眾。
2.3.1印刷媒介
圖書作為古老文化傳播媒介,具有保存、積累文化的功能。內容豐富的遺產項目可以單獨出書,內容較少的遺產項目可聯合匯編出書,參照《河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錄(一)》《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叢書》等匯編專門介紹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圖書。中醫藥類報刊應視傳播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除新聞報道外,還要開辟專欄系統地宣傳介紹遺產內容。晚報、都市報有著龐大的市民讀者群,適宜向公眾傳播有關的遺產文化信息。如《洛陽晚報》對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系列報道,不僅使洛陽市民了解了身邊的文化遺產,由于該報有網絡版,也便利了外地讀者獲得相關遺產項目信息。
2.3.2廣播電視媒介
廣播、電視媒介傳播迅速、受眾面廣,尤其是電視媒介視聽兼備、長于再現,向社會公眾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優勢。2006年,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中國記憶》,針對我國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第1次大規模電視調查行動,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生動的形象檔案,受到了各方面專家和廣大觀眾的關注。上海的藝術人文頻道推出了反映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上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情景再現、三維制作技術等手段展現上海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沿革、制作及傳承技藝,并以文獻性、知識性、藝術性并重的影像敘事手法訴諸觀眾視聽。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設有《非遺之旅》板塊,用來播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短片。河南衛視《午間新聞》播出了《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調查》系列報道,直觀展現了本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2.3.3網絡媒介
互聯網被譽為“第四媒體”,由于其承載信息的海量性、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傳播范圍的全球性、傳播方式的多媒體性和互動性,成為當今最具人氣的媒體。再加上網絡傳播的低門檻、低成本,目前已經成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媒介。對政府相關部門而言,可以由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或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網站,并為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置專門的頻道或網頁。對遺產項目傳承人而言,應開設遺產項目網站、網頁、博客、微博,編寫“百度百科、知道、貼吧、文庫”等,利用文字、圖片、音像等符號全面展示遺產項目信息。總之,要本著向社會公眾“主動傳播”和使社會公眾“便于獲取”的原則,充分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活動。
2.4走進校園培養專業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專業人才缺乏,出現了想保護不知道該怎樣保護、想傳播不知道該怎樣傳播的困境。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走進中醫藥院校,開展相關的傳播與教育活動。如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舉辦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邀請遺產項目傳承人講演,使大學生接觸、了解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立以保護、研究和傳播遺產為宗旨的大學生社團———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可以更有效地在高校宣傳保護遺產的重要性,會員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課余時間學習、研究、傳播不同的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開設遺產類選修課,待條件成熟提升為必修課,將“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納入中醫學科的建設,逐步解決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
3小結
【關鍵詞】師承教育 中醫藥院校 院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077-02
一 師承教育的概念和特點
師承教育的概念范圍,在中醫教育領域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中醫師承教育是以師承家傳為主要形式,以跟師臨證、口傳心授、理論與實際密切配合、注重臨床實踐為主要特點的傳統中醫教育。師承教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中醫思維方式、注重基本功的培養、長期臨床跟師、強調醫德培養等鮮明特點,有利于培養中醫人才。在傳統文化大一統的古代,中醫師承教育是中國國學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中醫藥文化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中醫師承教育有著門戶觀念重、教育規模小等缺點。隨著院校教育工作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人們開始反思不應當全盤否定中醫師承教育,應當避開缺點,發展師承教育的優點,將其引入院校教育工作中,配合院校教育模式,共同擔負起培養中醫藥人才的責任。
二 中醫藥院校教育改善的主要方面
1.中醫藥院校學生中醫素養有待提高
一方面,中醫教育面臨著被西醫化的命運,中醫課程所占比重偏低,不少學生外語和計算機水平很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呈現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臨床實踐經驗。中醫藥院校學生由于長期接受以西方現代知識體系為基礎的院校教育,因而缺乏學習中醫知識應有的思維能力和知識結構,同時也缺乏中醫傳統素養。這種現象的形成是由于學生學藝不精,對中醫經典了解太少并且臨床經驗嚴重缺乏。面對嚴謹的醫學,中醫院校學生在就業時常感到力不從心。
2.中醫專才的培養需進一步發展
發展中醫藥,人才是根本。從1956年第一所中醫藥院校建立至今,50多年來高等中醫藥教育培養了40余萬名中醫藥專門人才。但是近年來著名中醫的成長之路并不順利。2010年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表示現在全國著名中醫不足500人。可見,中醫專才的培養工作需要加強開展,中醫藥文化需要專業的人才進行傳承和發展,老一代優秀中醫的品格和經驗也需要得到更好的傳承。
3.中醫藥院校醫德教育亟待加強
當前中醫藥院校醫德教育環境需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院校擔負著培養合格中醫藥人才的重任。近年來,醫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而面對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的大學生和從業者,首先要加強醫學生道德教育工作,轉變中醫藥院校醫學生的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對于加強醫學院校的建設和醫院道德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三 中醫院校引入師承教育的建議
1.培養中醫思維方式,建立中醫信仰
中醫的思維方式與現代人的差異較大,人們接受現代科學的教育形成了以嚴密邏輯步驟推導,即以形式邏輯為主的思維方式,而中醫強調以辯證邏輯為主的思維方式。
在古代師承授受的方式有兩種,即“親炙”和“私淑”,“親炙”是指耳提面授,得到老師的當面指教,“私淑”則是因為仰慕某人的醫術,以其著作為師,在學術上繼承該人的衣缽。這種師承教育方式有利于感召弟子迅速融入老師的學術思想里,形成學術信仰。因此,中醫藥院校適當運用師承教育方式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對學術的興趣,并從中獲取中醫信仰。
2.培養系統的中醫藥知識,基本功扎實
傳統師承教育重視學習者的基礎知識的積累,師承教育因此有“以文為先、醫文兼通”的特點。傳統師承教育注重中醫典籍研讀與背誦,認為只有背誦與研讀一定量的基礎知識才能達到活學活用。這種學習形式雖然枯燥,但對于醫學人才的成長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院校教育中應當借助師承教育對于中醫典籍的重視,強化學生的中醫藥傳統文化修養,鍛煉好基本功。
3.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鼓勵醫學流派的發展
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和認知方式有重體悟、重推理、重經驗、重實踐的特點。傳統師承教育弟子跟隨老師隨時掌握第一手資料,與所學典籍反復印證,豐富經驗,提高技能。這種形式老師能清楚掌握學生的特長、興趣和基本素質,做到因材施教,同時,也易形成特點鮮明的醫學流派,這對于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中醫類院校加強醫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并推動醫學流派的長遠發展對于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4.強調德藝雙馨,注重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
古人認為,醫乃小技,但技術性強,唯有被老師認定的具備“大慈惻隱之心”的人才有資格繼承師業。唐代孫思邈指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并且有著立誓“普救含靈之苦”的高尚情操。明代醫學家王紹隆在《醫燈續焰》中提到:“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古代師承教育中,名師遴選弟子首要注重其品格,再觀其悟性,注重培養德藝雙馨的人才。挖掘師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優秀理論和實踐經驗將會為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養料。
5.精品小班式的教育模式培養中醫專業人才
【關鍵詞】 中藥;方劑;配伍
中藥復方是中醫臨床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通過配伍組成的復方與單味藥相比,有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以主證為主,兼顧兼證的整體作用等優越性[1] 。
1 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對中醫藥的研究方興未艾,但西方社會多把它列入保健品出售,而不是作為藥品上市[2] ,但在日本和韓國,由于融入了現代科學技術,使中藥研制出高效、標準制劑推向國際市場,如日本的救心丹,為日本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3,4] 。中醫藥在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不僅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理、法、方、藥理論體系,而且傳承下來豐富的治療經驗,是祖國傳統醫藥文化的寶貴財富。方劑是中藥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方劑作用的物質基礎、作用機制及配伍理論則是中藥研究的最核心科學問題,經過近幾十年來的研究已經發現許多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但是中藥方劑基礎研究依然面臨許多問題,在研究有效化學成分時,過分強調單一化學成分的作用是不恰當的,這種研究思路基本不符合中醫藥理論,也沒有保持和突出中醫藥特色,更不符合科學的系統理論。現在的研究表明中藥復方的作用方式是多靶點、多層次的整體調節方式,復方中藥的藥理作用和作用機制是復方中藥中眾多的有效分子組合對機體生物分子網絡進行調節的結果 [5] 。日本學者木村正康在分子水平上進行中藥復方機制和組方原則的闡釋研究[6] 。
2 研究思路與方法
2.1 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研究應遵循整體性原則 中醫理論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強調“人”的整體觀,發揮藥物的整體調節作用,并用辨證施治的思維方法來處方用藥。現代藥理學研究已初步證明中藥復方藥效的發揮并非是簡單的單味藥相加或毒性的相減,而是方中藥物之間所發生的協同、制約等作用,使復方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因此,與以尋求單體對特定局部作用為目標的化學藥物相比,中藥具有在整體水平上對機體功能進行綜合調節的特點,這就要求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研究必須遠離應用植物化學手段進行分離提取的還原論的方法,只有以保留方劑傳統的整體作用優勢為前提,以中醫藥基本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才能真正達到揭示方劑配伍規律及其效用機制,提高臨床療效,指導新藥開發,進而推進中醫藥現代化進程的最終目的[7] 。
2.2 中藥復方的藥效學相關性研究 經典的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停留在分步提取、藥效追蹤的體外水平。即將中藥復方采用不同極性的溶媒進行分段提取,提取的各部分再通過藥效試驗的方法確定出有效的部分,然后再進行分離,依此類推地最終獲得單體化合物。此種方法周期長、耗費大,同時所得成分量少,難以滿足藥效試驗的需要,多數成分停留在結構鑒定水平。又由于中藥多成分、多靶點的作用特點,單獨分離某一成分進行活性研究,不一定產生明顯的活性,而有些成分即使體外有活性,體內卻無明顯作用,或不能被吸收,而有的成分需要代謝后才能產生活性物質。因此經典的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方法往往難以闡明藥效的真正物質基礎[8] 。王喜軍等在2001年發表了“中藥血清藥物化學研究方法的建立與實施”的系統研究工作,將“中藥血清藥物化學”的理論及方法實現了系統化及規范化。通過口服給藥后血清中成分分析,確定中藥及復方的體內直接作用物質,必將會成為迅速、準確地研究確定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有效途徑[9] 。
2.3 中藥復方有效成分和作用的物質基礎 中藥復方的有效成分研究實質就是對中藥復方作用物質基礎的研究。藥物產生治療作用,必然通過一些具體的物質和特定的方式,調節機體的狀態和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0] 。
根據當前研究的結果,中藥復方治療作用的物質基礎是十分復雜的,主要特點表現為:①多種成分共同發揮作用,而不是單一成分或單一物質,因此中藥復方的有效成分是一個復雜的多成分組合,而且這種組合具有一定的規律和理論基礎;②中藥復方有效成分可能是中藥原藥材中不存在的物質,這些有效成分可能在復方煎制過程中通過多種成分相互作用產生,也可能是藥物進入體內后,經過體內代謝產生的;③有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間接途徑發揮作用,在脫離機體整體后單獨成分可能不能表現出應有的作用;④有些作用可能是我們目前尚未認識的作用,對這些成分,在研究中可能被忽視 [11] 。
2.4 中藥復方藥動學研究 目前,中藥復方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主要有兩大類方法:一類是針對成分(有效成分或指標成分)明確的中藥復方而進行的藥物動力學研究,該類主要以血藥濃度法為研究對象;另一類是成分尚不明確的中藥復方,該類主要以生物效應法為研究手段,主要有藥理效應法,藥物累積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生物法等[12] 。
3 結語與展望
當前中藥復方的現代研究是中藥現代化的主旋律,從近年中藥復方藥理學研究的現狀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從局限于對中藥復方某種藥理作用的研究走向從多系統多功能的角度進行系統的藥理學研究;二是逐步與化學研究進行合作,結合物質基礎的研究進行研究,這將有助于使中藥復方藥理作用的研究走向微觀;三是新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如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功能基因組、藥物基因組學及蛋白質組學研究的開展,對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分子生物學技術正在被廣泛的應用于中藥復方藥理學的研究,已有許多關于中藥復方影響基因表達的研究報道,將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的研究推向了基因水平;四是逐步開展了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的研究,中藥復方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體系,方中所含多種化學成分的相 互作用對中藥復方的藥效具有顯著的影響,研究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對于闡述中藥復方的組方原理、方中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及活性形式都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由于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的限制給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對于一些中藥復方中的已知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3] 。
中藥復方對機體的作用復雜,尤其受到活性成分不明的限制,距闡明其作用機制尚有相當的距離,中藥復方藥理學的研究近年來雖然發展很快,但畢竟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在中藥復方的研究中應遵循“百花齊放”的原則,鼓勵多學科參與、從不同的角度、在多種思路的指導下展開。當今生物醫學的迅速發展給中藥復方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新技術的發展給中藥復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融會運用中西醫藥學和現代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深入開展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的研究,必將闖出新路,最終揭示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嚴永清.中藥復方中物質基礎的增效因素.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代化[J].基礎研究2001,3(2):17~20.
[2]祝世訥,紀立金,葉新和,等.從現代科學技術看中醫學21世紀的發展(上)[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6,20(3):152.
[3]汪運富,熊 英.中藥現代研究需借鑒系統思維[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6,20(3):165.
[4]白玉盛.中藥復方量比關系的探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6):11.
[5]王升啟.基因芯片技術及其應用進展[J].生物工程進展, 1999,19(4):45~51.
[6]Duggan DT,Bittner M,Chen Y.Expression profiling using cDNA microarrays[J].Nat Genet,1999,21(1Suppl):10~14.
[7]曾凌云,曾有順.中藥復方藥理研究和開發思路[J].中國 中醫藥信息雜志,1997,4(6):10.
[8]杜冠華.中藥復方有效成分組學研究[J].中成藥,2002,24(11):878~880.
[9]王喜軍.中藥血清藥物化學研究方法的建立與實施[M].學 科發展藍皮書,2003.
[10]張禮和.我對中藥復方有效成分研究的一些看法[J].化 學進展,1999,11(2):186~188.
[11]梁國剛.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研究方法的探討[J].中國中 藥雜志,1999,24(2):67~69.
目前,在治療抑郁癥的藥物中化學藥物療效明顯,但也存在著抗抑郁譜窄、不良反應大、易復發等缺點。因此,國內外對傳統中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越來越重視。雖然有不少文獻報道很多單味藥和復方具有抗抑郁作用,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太深入,并且迄今成功開發的療效顯著的中藥抗抑郁新藥很少。究其原因,除了抑郁癥的發病機理復雜、病因尚未明了之外,與中藥抗抑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大關系。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中藥抗抑郁藥的現代研究。
1 借鑒抑郁癥發病機理的研究成果
現有抗抑郁藥是依據傳統的“單胺學說”發展起來的。該學說認為,抑郁的發生主要與單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水平低下有關,抗抑郁藥通過直接或間接增加突觸間隙中ne、5-ht而發揮作用。第一代抗抑郁藥是20世紀50年展起來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如苯乙肼、異卡波肼和嗎氯貝胺等。該類藥物的機理是通過抑制神經元線粒體質膜外層的單胺氧化酶,減少胞漿內5-ht的滅活,從而提高胞漿內5-ht的濃度,發揮抗抑郁作用。第二代抗抑郁藥是20世紀7o年代開發和應用的三環類抗抑郁藥(tca),代表藥有丙咪嗪、阿米替林等。這類藥物主要通過阻斷5-ht和ne再攝入各自的神經末梢,從而發揮其抗抑郁作用。現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是20世紀80年代后發展的第三代抗抑郁藥,以選擇性5-ht和ne再攝取抑制劑(snri)為代表,如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等。這類藥物通過選擇性阻斷5-ht或ne的再攝取而發揮作用。snri治療抑郁癥的療效與三環類抗抑郁藥相當,因其作用的選擇性以及對其它受體無拮抗作用,故其不良反應明顯少于三環類抗抑郁藥。
但抑郁癥的發病機理十分復雜,隨著研究的深入,又不斷有新學說出現。近年提出的“神經營養學說”認為,抑郁的發生除了與單胺類神經遞質的變化有關外,主要與神經突觸可塑性的損害有關[1-2],神經可塑性是治療抑郁的最重要作用靶標之一,作用于該靶標的藥物將可能使抑郁得到根本的治療。根據該學說,神經可塑性、海馬神經發生是目前新型抗抑郁藥研究的主要靶標。目前正在研究的藥物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α-氨基羥甲基噁唑丙酸受體調節劑、磷酸二酯酶4抑制劑、抗凋亡蛋白bcl-2調節劑、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產生的藥物、神經激肽受體拮抗劑、神經膠質調節劑等。另一個比較認同的學說是“細胞因子學說”,認為抑郁的發生與炎癥免疫細胞因子相關[3]。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和免疫系統作為靶標的研究也受到較大重視,正在研究的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受體(gr)調節劑和免疫調節劑等。
目前,中藥抗抑郁效果大多只是通過實驗動物簡單的一些活動特征來說明,很少對其作用機理展開深入研究。充分借鑒抑郁癥發病機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從多角度探討中藥的抗抑郁作用,闡明其作用機理,中藥的抗抑郁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2 借助抗抑郁化學藥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化學藥物研發的基本思路是根據生理、藥理、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確定治療靶點與篩選體系,然后篩選有效藥物。這一思路與中藥研究的思路不盡相同。中醫藥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其主要特點,也是區別于化學藥物的根本之處;中醫藥研究是從臨床實踐走向實驗,這與化學藥物研究的篩選思路也不太一致,但這并不影響借鑒抗抑郁化學藥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中藥抗抑郁的藥效評價方法。現代抗抑郁化學藥物已經發展了幾十年,開發了很多療效顯著的新藥,有一套較科學、客觀的藥效評價方法和實驗方法,所以,可以借此評價各種中藥(包括復方)的抗抑郁作用,并進而對中藥進行篩選。另外,中藥抗抑郁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可以借助于現代抗抑郁活性化合物的篩選體系和方法;借助于不同作用途徑、不同機理的藥理模型深入研究中藥抗抑郁的作用機理和量效關系。此外,在藥物代謝、毒副作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方法。
目前,借助抗抑郁化學藥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研究中藥的抗抑郁作用還不夠深入。在藥物篩選方面,迄今國內還沒有較好的快速靈敏的篩選系統;動物實驗模型比較單調,觀察指標的客觀性、科學性有待提高,藥效評價方法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在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方面,大多只停留在提取物層面上;對中藥的作用機理研究進展很慢。所以,很有必要借助抗抑郁化學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加大中藥抗抑郁研究的力度和深度,提升中藥抗抑郁研究的整體水平。
3 加強中醫藥理論和方劑的現代研究
3.1 中醫藥理論
中醫學認為,抑郁是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所致的一類病證,思慮過度、損傷精氣血為主要誘因。臨床上常見的辨證分型有肝郁氣滯、痰氣郁結、心脾兩虛、肝腎不足和心肺陰虛等;治法分別是疏肝理氣、化痰開郁、補益心脾、滋養肝腎和滋陰補肺;常用的方劑有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歸脾湯、百合地黃湯、越鞠丸、逍遙散等,涉及藥物有柴胡、郁金、半夏、厚樸、茯苓、石菖蒲、人參、白術、百合、生地黃等 [4]。在實際臨床中,由于每個醫師對抑郁的理解不一樣,辨證分型也有較大差異,導致用藥也不一致,并且隨意性較強,影響中藥的療效。所以,很有必要加強對傳統理論中“郁”的認識和研究。
證候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概念。證候特征、病機以及證候與疾病和方劑的相關性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建立的根本問題,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如何能夠借助現代科技的進步,量化證候診斷標準,更加客觀科學地分型;如何建立證候類型與抑郁病的關系;如何揭示傳統中醫藥理論對“郁”認識的科學內涵,是中醫藥治療抑郁癥需要解決的關鍵的理論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科學地指導臨床用藥。
3.2 中藥方劑
中藥中的某些單一成分在治療上通常略比化學藥物遜色,可復方用藥能起到協同增效作用,能充分發揮多途徑多層次的作用特點,不良反應往往較小。但是,如何通過實驗說明中藥方劑治療抑郁癥的多途徑多層次的作用特點,如何全面地闡述復方抗抑郁的作用機理,需要對方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在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量效關系、方劑配伍關系和體內的吸收代謝等方面也要開展深入研究。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中藥方劑治療抑郁的科學內涵將不斷地被闡述清楚,同時也會開發出一些療效更顯著、不良反應小的新型中藥復方,也會有更多中藥抗抑郁新產品問世。
4 結語
抑郁作為一種情志疾病,傳統中醫藥理論對此有較系統的認識,也留下了較為豐富的治法和方藥,這為開展抗抑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中藥的現代研究應重視傳統中醫藥理論,但又不可囿于傳統理論。如果中藥的現代研究僅僅在傳統理論中論述,那么將無法利用現代科技促進中醫藥的發展,也終將無法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應在繼承中醫藥理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傳統理論的現代化。筆者認為,就抗抑郁中藥來講,可以堅持兩種研究思想,一種是針對“證”的方劑研究,可以充分發揮中藥方劑的優勢和特點;另一種是針對具體靶點的活性化學成分研究,化學研究和藥理藥效研究相結合,兩種思路可以相互促進。隨著中藥抗抑郁研究的深入開展,中藥的抗抑郁優勢將逐漸顯現,抑郁將得到更好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duman r.role of neurotmphic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mood disorders[j].neummolecular med,2004,5(1):l1-25.
[2] hashimoto k,shimizu e,iyo m.critical ro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mood disorders[j].brain res rev,2004,45(2):104-114.
[3] schiepers j,wichers m,maes m.cytokines and major depressio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