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文化產業區域研究

文化產業區域研究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6 17:04: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產業區域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化產業區域研究

篇(1)

關鍵詞文化產業投資體制產業集群創新研究

陜西省的歷史悠久,文化資源遺存豐富、積淀深厚,這些都為陜西省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為1000-3000美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0%以下時,用于文化消費的可支配收入會大大增加,進而刺激和帶動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的增長。2007年陜西省人均GDP為12843元人民幣,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4.6%和39.3%,由此可見,陜西省的文化產業較快發展已經具備了必要條件。但是,由于陜西省的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農業社會留下的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具有現代意識的文化創意產業規模、效益還相對低下,造成陜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滯后。因此,本文試圖對陜西文化產業體制創新發展做一些探討與研究。

一、做好政策創新,制定優惠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

積極優惠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不僅可以促進市場機制和市場結構的完善和優化,還可以提高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綜合文化競爭能力。

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綱要》、《陜西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若干決定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05]35號)、《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財政廳省委宣傳部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通知》(陜政辦發[2006]72號)、《關于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規范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文件,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但是,陜西省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充分。從總量上來說,陜西文化產業總產值只是北京的1/15,山東的1/6,廣東的1/4,人均產值則更低,而且還存在宏觀管理政出多門、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組織形式規模小分散化狀態,文化企業普遍缺乏活力等問題。因此,還應該進一步加大對優惠的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力度,發揮政策的引導促進作用,加快陜西文化產業體制的改革創新。主要有以下兩個個方面:第一,制訂積極優惠的文化項目引進政策。我們建議在省政府的權限內免除與文化創意項目有關的收費,完善相關的財政優惠政策。國家的法定稅種我們不能動,但是地方性的各類收費地方政府有權力進行調整。同時,允許和鼓勵各類組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進入文化創意產業領域。要盡快完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的相關政策,對進入文化產業區域的項目進行專項資金的扶持,以增強對相關文化項目的吸引力。第二,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人才是現代社會中的重要資源。縱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人才都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化是文化人的事業”,但是“文化產業更主要是企業家和商人的事業”,即把文化做成自己的事業這是“文化人的追求、情結”,把文化做成產業是“獨具慧眼的投資人、企業家和商人對利潤的追求所致”。在文化產業人才問題上,我們建議一定要制訂引進高端人才的相關政策。同時,一定要重視人才成長環境的優化,制定在高端人才的引進方面特殊政策,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的相關政策法規,在分配體制上將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相結合,并進一步完善社保體系,使人才的流動無后顧之憂。

二、強化風險投資主體,組建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風險投資公司

各地成功的經驗是,文化創意產業初期發展一定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在后續發展中投資主體多元化會有助于產業的健康、有序和持續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的產業,同時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意識形態屬性,對進入文化產業的資金有著較高的門檻。例如,據調研,成功的動漫公司流動資金要求基本在1000萬元以上,而且要求后續資金的支持。

我們建議,“由陜西政府財政廳、國資委等部門牽頭,聯合省內有實力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共同參股成立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風險投資公司”。

為保證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風險投資公司的經營效率,建議部分高管人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不拘一格選用優秀人才。目前,陜西省的文化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以及存在較高的準入門檻,文化產業項目和風險資本的結合還和薄弱,對于風險資本還不具備較大的吸引力,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其“看得見的手”作用,對文化產業進行宏觀調控,加大對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的引導和扶持力度,對風險投資公司的設立、批準,以及設立風險資本的準入門檻等方面制訂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保證風險投資和文化產業實現真正的結合。

三、建立西安影視產業園,打造影視文化產業集群

以西影集團為中心,聯合陜西民營影視公司,打造影視文化產業鏈,把創意、技術、營銷等環節緊緊聯系在一起,對陜西影視文化加大發掘力度,使其原創價值,逐步轉變為有廣闊市場的商業價值,同時實現傳承文化遺產和推介陜西文化的社會功效。具體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內容選材方面,依托陜西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系列文化歷史劇。陜西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主要是漢唐文化),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意義深遠的革命文化等,這些獨特的文化資源為電影電視劇本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利用文化資源開發漢唐文化系列影視劇,關中文化系列影視劇,紅色文化系列影視劇等,形成具有鮮明“陜派”風味的電視作品。第二,在生產運營方面,建立影視產業園、構建產業集群,尋求規模效益。大力扶持民營影視制作機構的發展,不斷壯大影視生產隊伍。第三,在市場發行方面,聯合陜西民營影視公司,開捃多種營銷渠道,實現影視產品的風險分散化和市場價值的最大化。通過陜西衛視、西部電影頻道、陜西四套影視娛樂頻道作為播出的第一層窗口,通過版權授予,將其他省市臺作為第二層窗口,網絡為第三層窗口,最后通過衍生產品如光盤、圖書等實現發行效益最大化。

四、以優勢媒體以及出版機構為龍頭分別組建陜西各類傳媒集團,努力爭取傳媒公司上市

新聞傳媒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競爭日益激烈且靈活的傳媒市場。如何突破資源發展瓶頸,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早在2001年,陜西省成功剝離原分屬省、市、縣三級的廣電網絡,組建了全國首家陜西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將陜西省傳媒業納入到了一個正規的發展渠道,展現出了強勁的發揮勢頭。在做大做強陜西省的傳媒業,加快陜西傳媒公司的組建和上市速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應當將組建以《陜西日報》、《西安日報》、《陜西日報》、《西安日報》、《華商報》和陜西廣播電視、西安廣播電視等優勢媒體為龍頭分別組建混業經營的各類傳媒集團,并努力爭取傳媒公司上市。其次,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有條件的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對文化傳媒資源的傾斜政策,整合目前處于市場化發展初期的廣電資產和媒體業務。如果集團公司能聯合上市,無疑可以在打破報業與廣電行業的競爭壁壘,產生規模效益,降低外部交易費用。在提高傳媒產品的競爭力的同時,從而帶動我省整體文化產業邁入發展的新時期。

根據戴維尼提出的“超級競爭”(hypercompetition)觀點,持續優勢是不存在的,只有通過打破現狀才能獲得一系列短暫優勢,長期的成功需要動態戰略,不斷地去再造短期優勢。因此,傳媒業應當將目光放在多元化的媒體間組建上市公司的投資戰略上,試圖通過組建傳媒上市公司來降低傳媒產品成本,提高運營績效,以期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組建陜西傳播上市公司也正是基于“跨媒體的運營服務商”的發展戰略,突出傳媒重點,兼顧多元化的綜合傳媒已經成為媒體經營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這樣的戰略調整可能使集團面臨高轉換成本的風險,以及來自政府管制方面的風險,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趨勢下,組建陜西傳媒上市公司對于今后企業融資以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傳媒產品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五、培育文化產品品牌,延伸陜西傳統文化產品價值鏈

陜西是中國的文化大省,是中華傳統文化積淀最深厚、最豐贍的地方。西安與意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并稱“四大世界古都”;咸陽是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社會的第一個國都;漢中,是中國漢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延安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韓城有“文史之鄉”的美譽,是“史圣”司馬遷的故鄉;寶雞以“炎帝故里”、“陳倉古道”聞名天下。關中平原更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悠悠遠古到近世當今,三秦大地一直都是產生時代英雄、文化名人的風水寶地。秦皇陵,兵馬俑,秦直道,明城墻,大小雁塔,乾陵,漢陽陵建筑和裝潢的宏大壯觀,尊貴威嚴。陜西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址。分布在三秦大地的黃土高原、關中平原、秦巴山地,自古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文化、鬼文化及后來的西域文化的熏陶,留下了豐富的遺存,使陜西獲得了“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

在市場經濟發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夠延伸陜西傳統文化的產品價值鏈便成為陜西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的重要一環。單一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無論如何豐富。如果不能被充分開發和發展,使之規模化、產業化,陜西的傳統文化就會因為缺乏了市場動力,面臨文化傳承和增殖的困境。

我們建議,將陜西著名的傳統文化資源,按照相關的模式,以創新性表現方式,通過“品牌經營”、“特許經營”、“品牌擴展”等戰略延伸產品鏈,提升傳統文化的市場競爭力,實現文化產品的不斷增殖。

六、突出陜西高校數量眾多的優勢,建立首家“中國(陜西)大學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陜西各類高校百余所,教育事業和科技產業發達。建議陜西省政府以高校集中區建立“中國(陜西)大學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依托這種人才資源,就近大學城,建立大學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各個院校設立文化創意公司,為大學生創意、大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周圍省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5萬元的貸款資金支持,這些經驗可以借鑒。在陜西,在校大學生、研究生接近100萬人,這一強大的人力資源必須開發,也一定應該開發。如果政府為他們提供一個創意和創業環境,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潛能,并將這種創造力轉化為生產力。這將是陜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具體工作有:第一,鼓勵大學生在電影、音樂、廣告各個方面的嘗試原創工作。第二、按照市場機制進行產業園的文化創意成果的執行與推介工作。第三、定期舉辦大學生創意文化節,開展各種創意比賽。如DV攝影、劇本征集、flash設計、彩鈴設計、廣告設計等,同時舉行各種文藝匯演,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創造力,推陳出新,將這些創意成果進行拍賣。定期開展大學生文化創意博覽會,展示大學生的創意成果,吸引國內外投資方,推動產業園的健康長遠發展。

七、借鑒國際成功經驗,以廣告業撬動陜西動漫產業發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制作和輸出國,在80年代流行一時的《聰明的一修》、《鐵臂阿童木》等著名的動畫片,都是由日本電通廣告公司的創意、設計人員完成的,也就是說萌發和激活動漫產業的杠桿產業之一就是廣告業。

以日本的動漫產業運作方式為鑒,我們建議,可以引導陜西的廣告公司從制作動畫和周邊產品開發營銷兩個方面促進陜西的動漫產業發展。根據統計陜西的廣告業三項指標“經營額”、“專業公司”和“從業人員”在國內均居15位以內,也就是說陜西的廣告業態在國內居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首先。培養廣告設計人員的動畫制作技術,促使部分廣告公司向動畫制作公司發展。其次,開發動畫周邊產品的設計營銷。在制作成功動畫的基礎上,廣告公司負責進行周邊產品的設計開發以及宣傳活動。比如《鐵臂阿童木》就有阿童木造型的玩具、文具、服裝、模型等等。廣告公司在轉型為動畫制作公司之后,可以與玩具制造商合作,開發動畫周邊衍生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超級秘書網

八、做大做強陜西會展產業和演藝產業,打造會展和演藝時尚之都

現代會展業是通過舉辦各種集會和展覽展銷會,能夠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經濟現象和行為的產業。以展覽會、交易會、洽談會等多種形式進行,成為交流文化、商品和展示品牌的平臺。會展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發展會展業必須依托城市的現實基礎。首先,陜西具備獨特的地理優勢,這一優勢不僅包括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還包括便捷的交通。其次,陜西具備現代會展業要擁有優勢產業,市場條件好,開放度高,并且具備良好的開放度和國際知名度。第三,陜西具有完備的展覽場館,優良的配套設施。西安是我國五大會展城市之一,每年舉辦100多個有規模的展會,目前已經擁有了陜西國際會展中心、曲江國際會展中心、綠地筆克國際會展中心等一批具備舉行大型會展的場館。這些產業優勢應該得到進一步發揮。

在發展演藝產業方面。作為陜西省省會的西安,根據西安本地的特色和發展演藝產業的需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地方節慶活動、地方文化藝術節、引進外來演藝團體來活躍、繁榮西安演藝市場。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較為集中,高校中的藝術團體和藝術專業不斷地向社會輸送藝術人才。在演藝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西安大唐美蓉園將自然風光與人文元素有機結合就是成功的例子。

九、打出申請開辦“迪斯尼樂園”等現代化的國際級別的主題公園的旗幟,將現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元素融入陜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中

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與國際現代化相結合。主題公園作為一種后現代的旅游資源,是專門為旅游者、休閑者所設計的文化娛樂、購物、休閑場所,具備功能的多元化和綜合性。而國際性的主題公園在文化的兼容性和功能的多樣性上則有更高的要求。

篇(2)

關鍵詞 區域文化產業經濟 組織 復雜性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區域文化產業經濟已通過贏利性的文化基地產業的形成一個體系。經濟學家,地理學家,文化政策學者等學科學者對文化產業的運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我國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加快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主要目標之一。如何構建文化產業體系轉變生產方式,成為地區發展和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然而,文化產業的規模,特征、整體的績效并不能完全超越區域經濟的整體規模。除了傳統的定義界定以外,文化產業能容納的就業能力僅僅是區域經濟就業人數的較小部分,雇員大部分并不直接從事文化具體的工作,超過50%的文化工作者都是個體經營,并不能計算到就業統計之中,然而他們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具有本地化和外向化,創造了大量可觀的收入,許多文化工作者為非文化產業服務,許多生產面向當地市場以便獲得來自國家和當地政策的支持,同時在區域消費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本文基于區域經濟學角度來研究文化產業。區域研究文化產業的結構、目標、運作系統。這個理論假定文化產業的經理、文化工作者、藝術家和文化產業政府管理者,非盈利的文化團體在組織、引導、規范、服務于文化經濟。文化產業的經理收益來源于公益機構推薦過來有熟練技能的文化工作者,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家們從各個經濟部門形成聚集。藝術家們被假設為在各個行業有著不同的經驗,但是他們能利用這種獨有的個人經歷進行獨特創造并獲得較好收益。

作為文化經濟產業研究的框架補充,職業分析是用來追蹤文化工作者獲得技能和其它區域其他產業組織的協調。這個理論調研了北京和廣東的的大量藝術家,盡管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在商業領域比其它部門收入多,但他們也會花費相當部分的時間在非盈利組織上。

二、文化產業的界定爭議研究

近二十年來,地理學者、經濟學家、政府決策對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解決就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文化產業被定義為社會生產的一種模式。文化產業被界定為影視、電臺、攝影、新聞、雜志和書籍出版,唱片業等等。但是這些界定忽略了文化工作者和非盈利文化產業對社會文化豐富以及價值創造。

文化產業的巨大的包容性不能完全在區域文化產業進行統計,但是這些研究都顯示了這些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只有少數的員工從事文化工作。藝術家只占5%,在廣告公司文化創造的職業人員只占有10%。文化產業雇傭者有許多行政人員、財務人員、銷售人員,如果把文化的內容解釋為整個產業的存在顯然是不成立的。

更為嚴重的歧義是文化產業是區域文化經濟的一種表征,北京45%的藝術家是個體經營,只占整體區域經濟就業統計的8%,因此,統計并沒有顯示在雇主為基礎的職業就業統計。許多藝術家也在為其他經濟產業工作,并不包含在文化產業里面。在經濟統計年鑒里幾乎是被低估了。北京的藝術創作者自我就業率往往低于廣州統計的藝術者的就業率的22%。

通過以上分析,以藝術家為核心的文化人員的只構成區域文化經濟的一小部分,有很高比例的藝術家是自我雇傭,而非文化產業的就業者更依賴工作行業和就業市場,而這些文化生產這更愿意與文化產業公司進行松散的合作關系,基于職業分析的角度,生產的藝術產品更具有廣闊性,地方政府也希望從文化績效上與其它地區進行比較。在一個國家中如果僅僅只按照文化經濟統計的就業人數來分析文化經濟產業的規模,那么顯然藝術家和他們的文化產品和收入是被遠遠低估了。

三、 基于區域經濟的文化結構分析

職業分析重點關注創意人員的行為,理論化了文化經濟的動態。在多個文化經濟產業區域中,藝術家可以選擇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生活和創作自己的藝術形式,花多少時間投入到創作

,becker (1982)指出藝術家的創作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關系網絡,包括藝術公司老板、分銷商、評論家和專業的購買者。這些因素區分了商業組織、非盈利組織,公眾和公共服務部門。在這些部門中文化活動受法律、文化、經濟的發展演變,文化活動往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活躍反映。

(一)盈利性文化組織結構。

商業部門包括盈利性企業雇傭藝術家,企業為他們的服務簽訂合同,購買他們的產品,包裝,和市場分銷,這些公司在文化產業中比重較小;許多非藝術公司也雇傭藝術家幫助進行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和員工關系維系。這些商業部門也包含在藝術市場(畫廊,藝術展覽,在線網站)和以營利為目的的藝術場所(戲劇,音樂俱樂部,餐廳),使藝術家與他們的觀眾直接交流。許多視覺藝術家直接在因特網上出售他們的藝術創作。同時,藝術家可在培訓機構、工作室里進行教學。商業文化活動受經濟微觀主體的驅動。藝術家、中介機構、畫廊業主、公司經理構成微觀經濟體組織進行生產并對營銷的投資回報最大化的進行考慮。商業公司面臨直接盈利的需求,那么收入必須超過支出費用。基于資本運營理論,他們要有良好的資產負債。此外,至少每五年一次,他們在有盈利的情況下,才能沖銷成本與稅收。商業藝術企業面臨著在同行更成功企業的業務競爭,這也是一種商業組織化。

文化公司同其它區域企業一樣也有成本意識和時間意識,許多公司掙扎于生死邊緣,除非保持良好的聲譽和較高的產品質量,營銷也是商業經營中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有更大的財務靈活性和良好的現金儲備,可以使它們承擔風險和損失而不至于使公司陷入資金恐慌。對于藝術家來說,這意味著在相對復雜組織系統工作的工作,生產受到嚴格管理,他們的工作則更強調技能和專業流程化,幾乎缺乏創新的空間。

因此,在商業領域的藝術產品是缺乏創新和特色的,但卻能迎合消費市場快節奏的變化,而顯得有利可圖。商業市場藝術作品市場是高度細分的,許多文化傳播公司因為一個項目損失導致整體公司的破產,資源分散到其他部分也是導致失敗的另一個原因。

(二)非盈利文化組織結構。

非盈利的文化產業組織,往往比盈利文化產業組織在稅收、法律有優惠傾斜。這種組織模式讓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有寬裕的創作空間和稅收上的優惠政策,比如國家扶持的博物館、樂團,歌劇院。非盈利的藝術工作包括宗教禮拜活動,非盈利的演出等。

非營利性的文化組織和盈利性組織可能面臨困境有較大區別。非盈利文化組織往往由較高聲譽的志愿者領導,而不是通過由業主或董事會成員領導,組織成員包括各類的藝術家、專業愛好者和慈善人士。它們的運營成本僅僅包括場地租金,藝術家和其他組織正常開銷,藝術活動和表演,專業老師的工資支付,以及宣傳費用等等。非營利性的文化組織成本比商業文化組織成本更低因為幾乎很少的稅收,而僅僅只需要5%-10%的資金回報率。

非營利性的文化組織資金回報率低,管理需要藝術家和領導具有非常專業的管理技能和專業的生存技能,如何應對融資、組織的大小;編制管理服務費用的收入支出平衡,除此之外,還要應對未來舞臺科技的發展的挑戰包括更貼近觀眾的新技術,增加多媒體的使用。

沒有了短期高額收益的壓力,非盈利文化只注重藝術質量和社區宣傳發展,資金投入只能支持那些生活緊張的藝術家和行組織生存發展。更多的志愿者只能通過其他途徑來補貼自己的生活費用。

一些專家認為,非營利文化組織可以提供藝術自由和長期穩定性,因為它厭惡風險,因為較高的社會聲望能彌補市場盈虧的擔心。雖然非營利文化組織并不關心資回報率,但他們必須在服務于社會時,獲得滿足生存的收入,除此,還可能面臨資助者的考核或者非營利文化組織可能改變原有的發展。

(三)非正式文化組織結構。

非正式文化組織結構是由演員組成的非正式的、民間的、盈利或非盈利的文化活動。以社區藝術家為對象的前沿研究分析了這第三個領域,包括變化特征,以及產生的非正式收入。它包括涂鴉和其他公共藝術、青年文化活動、非正式的社交網絡等等,許多藝術家通過交流學習開始了他們藝術氣質的發展。這種社區藝術活動,沒有規范的盈利設置,也不容易被法律所規范。總的來說,非正式文化組織的活動是無正式

化工作的人進行組織,活動沒有連續性,也不需要正式的場所。

同樣,這些非正式文化組織也面臨資金的困境,人格沖突、松懶、管理的缺失都會使這種活動無法維持可持續性。

第四類組織是政府或公共部門。在中國這些藝術家在文聯或畫院,他們達到資格才能被國家和地方政府錄用,獲得穩定工資收入。這個部門不同于其它三個部門。但是藝術家的就業和收入來源于政府,根據文化統計方面的年鑒可以知,被規范為非盈利部門進行會計歸類。

四、建議與啟示

本文的研究報告表明,政府決策者應該深化對區域文化經濟的認識,把培育文化產業經濟作為一項長期的發展戰略。地方政府應該組織培養全方位人才和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利用非文化產業,非營利基金,教育機構,文化部門和社會服務機構等,來構建一個區域文化生態圈和培育產業群體。文化產業的發展能提高地方的文化聲望,對于地區政府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資金的供給決定上,政府決策者可以權衡區域文化經濟發展對區域經濟各個領域的貢獻。在公共和非營利藝術空間,投資一些些藝術中心,藝術家的創造基地,以便于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作者:西北民族大學2012級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參考文獻:

[1]林憲生,曹靜靜.海南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思考.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3(1):108-112.

[2]楊澤喜. 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支撐與對策創新. 社科縱橫,2013(1) :24–27.

篇(3)

【關鍵詞】報業集團 文化產業園 區域文化 互動

【作者信息】柳邦坤,江蘇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江蘇省文化科技和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項目“江蘇沿運城市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13YB30),淮陰師范學院高級別培育項目“京杭運河江蘇段城市形象傳播與文化產業開發戰略研究”(11HSGJBZ17)的階段性成果。

近些年,我國絕大多數省區市的報業集團、省會城市報業集團以及部分地市級報業集團,都陸陸續續創辦了文化產業園,如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創辦的楚天818文化創意產業園,山東大眾報業集團在青島創辦文化產業園、在蓬萊創辦教育文化產業園,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創辦了文化創意產業園,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打造傳媒產業園,廣東南方報業集團創辦南方新媒體文化創意產業園、在貴陽創建文化產業園,長沙晚報報業集團的長沙文化產業園、南京報業集團的南京時代傳媒文化創意產業園、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創辦的文化產業園等等,可謂方興未艾,勢頭迅猛。

報業集團創建文化產業園是順應文化強國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各地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的語境下,報業集團堅持事業和產業并舉,利用自身優勢和條件,迅速搶占文化產業開發的制高點,積極開辦文化產業園,這無疑是對文化產業開發的有效推動,是利國利民的一項偉業,是尋求自身發展和突破的愿景。但報業集團辟建文化產業園與區域文化發展是怎樣的關系?報業集團在文化產業園建設中如何實現與區域文化發展的對接、協調?這也是需認真探討的問題。報業集團創建文化產業園,要特別注意彰顯個性,打造特色;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對文化產業園建設的影響,實現與區域文化發展的有機互動。

一、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發展的互動關系

1.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發展的趨同性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具有趨同性,具體表現在:

(1)在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方面。報業集團辟建文化產業園與區域文化發展,同為對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揚光大。進行文化產業開發是推動區域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園區建設又是文化產業開發的一項措施。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應立足于文化資源優勢,挖掘區域文化底蘊。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是對區域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推介,是對地方歷史文脈的延續,是對區域文化的弘揚。

(2)在文化產業的推進方面。在區域文化發展過程中,文化產業是著力推進的重要一環。地方的文化強省、文化強市建設,構筑文化大發展的格局,加快文化產業建設進程是首要選擇。因文化產業園區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對文化產業發展有著重大促進作用,[1]因此報業集團建設文化產業園,是適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現實需要,是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區域文化產業開發的必然選擇。從積極推進文化產業開發的層面看,報業集團建設文化產業園與區域文化發展是有同一性的。

(3)在文化市場培育和文化產品開發方面。報業集團雖然屬于媒介機構,在做好新聞宣傳主業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這是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恒久發展的關鍵。發展區域文化,要培育文化市場,開發文化產品,通過活躍的文化市場與優質的文化產品,吸引消費者,形成文化消費群體,使文化產生效益。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也應做好培育和擴大消費主體及生產和創造最好的文化產品工作。

(4)在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形象傳播方面。發展區域文化,光有產品還不夠,還要塑造獨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有了品牌,才會有吸引力,才會有競爭力。同時還要加強區域文化形象的傳播,增強區域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報業集團建設文化產業園,也須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給自己的文化產品貼上精致、精美的標簽,同時利用自身優勢,傳播優質文化品牌,傳播特色文化形象,提高園區的美譽度。

總之,區域文化發展與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是有同一性特征的。

2. 區域文化的特殊性影響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的定位與發展方向

區域文化本身就有強烈的地方印記,具有地理性、民族性、差異性、本土性等特質,區域文化的這種特殊性會對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的定位與發展方向的確立產生影響。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要從所在區域實際出發,立足于區域文化優勢,確定帶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定位和發展戰略。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要與地方實際契合,不考慮省情、市情,不考慮地方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發展水平,不考慮區域民眾的消費能力等,難免會影響園區的健康、順暢、有效發展。

創辦文化產業園,離不開區域獨特的文化資源。西方在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中,非常注重凸顯國家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城市整體形象,凝聚城市個性化色彩為整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塑造城市創意產業園的世界品牌。[2]報業集團同樣應以區域文化資源為載體和依托,確立園區定位,形成文化集聚優勢,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能促進區域文化發展

報業集團不僅承擔區域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同時要成為區域文化開發的參與者、建設者、領跑者,成為區域文化開發的主力軍。報業集團以其自身優勢,通過創辦文化產業園等途徑,積極投身于文化創意產業開發,能對區域文化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報業集團本來就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報業集團在人才、資金、項目以及策劃、創意設計、經營營銷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參與區域文化產業開發占盡先機,創建文化產業園就是自身經營的拓展,通過搭建平臺,進行項目、資本運作,挖掘、提升傳媒業的價值鏈,使傳媒產業與多元文化形成產業互動,提升競爭力,整合資源,獲取集聚效應,促進區域文化發展。

4. 區域文化發展為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發展空間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依托區域文化,區域文化環境、條件、水平,為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發展契機與發展空間。現如今各地都把區域文化產業開發當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區域文化資源,特別是建設地方特色型文化產業園,更需豐富的本地文化資源,這是文化產業園建設的基礎和依據。區域文化大發展的寬松環境,區域文化產業開發中的有關人才引進、招商引資、財政金融、稅收、戶籍等優惠政策,都給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了保障與條件。

二、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發展的互動策略

1.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資源的互動

區域文化資源直接影響著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可以推動區域文化資源開發。報業集團建設文化產業園,是在文化產業發展的語境下增強集團實力、實現產業升級的戰略部署和區域擴張之舉,要從區域文化資源出發,注意利用區域優勢,注意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實現突破。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區域內傳媒業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的土壤和富礦,報業集團辟建文化產業園,應根植于區域內土壤,從本土資源出發,開發帶有強烈本土特征和符號的文化產品,這樣就會受到區域內消費者的歡迎并吸引區域外的消費者。區域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址遺跡等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古街、古建筑等;地方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技藝,特色飲食、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報業集團在與區域文化資源的互動過程中,應注意從實際出發,打地方牌,打特色牌,可以依托區域內的文化古街、舊廠房等,辟建文化產業園,開發和打造文化旅游產業、美食產業、創意產業。如羊城報業集團2000年利用舊廠房創辦的創意產業園,為全國首個報業集團創辦的創意產業園;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則從自身優勢出發,緊密依托區域內的荊楚文化,依附武漢市區的老印刷廠舊址,開發新項目,創辦了全國首家以現代傳媒產業為特色的楚天818文化創意產業園,“產業園總共占地120畝,有20多萬方,其中傳媒占了80%”,“截至2011年7月,已簽約30余家國內知名傳媒及創意企業”。[3]報業集團在區域文化的構建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區域文化的傳播者、區域文化品牌的塑造者,同時也是區域文化的領跑者、建設者。從傳播者和品牌的塑造者來看,報業集團可以充分利用集團旗下報紙版面、期刊、網站等優勢,通過圖文、廣告等內容產品,傳承區域歷史文化,傳播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從領跑者、建設者角色來看,報業集團積極發展傳媒產業,包括創辦文化產業園就是積極投身區域文化開發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的彰顯,體現了文化自覺。

報業集團所在區域越是文化資源稟賦豐富,越是有建設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的先天條件和拓展空間。比如,淮安報業集團是區域內較有影響的一家地方傳媒企業,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坐落于京杭大運河畔,有“運河之都”稱號,淮安運河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淮安是大運河申遺遺產點數量最多的沿運城市之一。淮安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在與區域文化資源互動方面,可以依托豐厚的運河文化資源,選址在運河河岸,創辦運河文化產業園,文化產業園定位為以開發運河文化旅游為主,在園區創建漕船博物館、漕糧博物館等運河專題和特色博物館,再現當年建造漕船(淮安曾是全國最大的漕船制造廠)的盛景,再現當年“天下糧倉” (淮安曾是全國最大的漕糧倉儲、轉運城市之一)的壯觀景象,或打造以漕船、漕運、鹽運等為特色的運河主題公園;開發以運河以及漕運繁盛期創作的文學名著為題材的影視、動漫、游戲產品,漕運、治河等內容是影視劇創作的富礦,目前還鮮有精品之作,影視產業開發前景廣闊。淮安是《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鄉,依托《西游記》這一文學寶庫,深度開發影視、游樂、動漫、游戲等產品空間巨大,文化產業園可以大做文章,吸引影視公司、動漫公司以及游樂園等企業和項目進入園區;淮安與揚州、鎮江等沿運城市一道,是淮揚菜的發源地,列入四大名菜之一的淮揚菜也是因漕運興盛而誕生,文化產業園可以開發淮揚美食產業;淮安是淮海戲、淮劇等地方戲曲的主要傳承地,另外淮安長榮京劇院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宋長榮,有“活紅娘”之稱,也是一塊金字招牌,可進行演藝產業開發,打造演藝品牌。另外,可以發揮自身行業優勢,積極引進人才和項目,開展印務、數字出版、書報刊分銷、廣告設計、工業設計、環藝設計、會展、網購、畫廊、運河題材雕塑、運動健身、養生休閑、教育培訓等產業開發。通過文化產業園建設,推動區域文化發展,壯大自身實力,促進區域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實現良性互動。

2.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消費的互動

大力倡導文化消費是當下區域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促進文化消費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也與中國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文化消費是擴大內需的一個有效途徑,文化消費對提高民眾文化素養、藝術品位、審美能力也有積極作用,文化消費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文化產業提檔升級。

為實現區域文化消費的有效擴展和延伸,第一必須培育區域文化,生產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既要有“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產品,也要有低端廉價產品;第二要塑造文化消費品牌,營造消費環境,吸引消費群體;第三要培育消費主體,特別是把本埠市民作為主要消費對象;第四是推進文化消費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文化產業園就是實現產業集聚、拉動消費的一個重要載體,建設文化產業園要高度重視文化消費。區域文化資源為文化消費提供了源泉,文化產業園依托資源做好文化消費的文章,可以對資源合理保護、開發與利用,園區在文化消費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自然可以得到豐厚回報。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過程中,要與區域文化消費實現有機互動,獲得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積極進行文化消費市場和群體的培育,了解民眾特別是區域內民眾的消費心理、消費習慣、消費方式、消費水平,創意產品的開發與設計,要盡可能地考慮當地市民訴求,如廣告設計、印刷品印制、產品包裝、演藝產品的形態等。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發揮文化傳播和文化消費產品生產的優勢,讓本埠民眾認同園區消費品牌,引導消費,聚斂人氣;利用集團自身主業形成的人才、規模等優勢,搞好報刊發行、印刷制版、廣告設計等的經營,如報刊零售可以借鑒上海經驗,打造自己的書報亭品牌,進行產品擴展,拓展消費渠道,根據自身定位,園區可開辦畫廊、博物館、展廳、酒店,創辦時尚用品、奢侈品、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高端產品和小商品市場、店面,還可以向影視制作、動漫、演藝、會展、文體賽事活動等領域進軍,發展體驗式、休閑式旅游,要搞好創新,提高產品的原創力。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考慮文化消費的持續性和恒久性特點,注意文化資源和消費產品的特色開發、深度開發、增值開發,抓好品質、品格、品位,不竭澤而漁,而是放水養魚、先予后取,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把區域文化資源轉換成消費優勢,實現共贏。

3.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制度的互動

區域文化影響制度創新,區域文化制度影響著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進程。政府與相關部門需要為企業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法律法規、財政金融、工商稅收等支持,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完善政策機制,為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營造和諧、安全、暢通的發展環境。政府主要是頂層設計,改善環境,拆除壁壘,優化軟環境,創新區域文化制度,減少和杜絕干預、包辦,政府盡量放權,變管理為服務,園區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逐步過渡到以自行管理、自我管理為主。政府與相關部門支持、扶持文化產業開發方面,當務之急是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報業集團具有雙重屬性,文化產業園主要是產業屬性,激活國有文化資產,讓其在市場中真正起到主導作用 。[4]政府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產業園建設多提供合理優惠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投融資機制,改變資本運作方式,組建文化創意產業基金、風投基金,引進社會資本、境外資本。重視創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政府出臺引進創意人才的優惠政策,協調區域內高校、培訓機構等為創意產業發展培養緊缺人才,協調高校、科研院所為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重視項目引進,政府通過舉辦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形式搭建平臺,為文化產業園引進高端前沿、發展潛力好的項目。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如何與區域文化制度互動?一是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合拍,創辦園區以及園區上項目考慮當地文化產業發展宏觀規劃,不盲目跟風,發展定位應堅持本土性、特色性和創新性,如政府對區域文化發展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報業集團創辦的文化產業園的定位以及所上項目就應考慮低碳、循環、可持續及綠色、環保、無污染等諸多問題;二是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在運行過程中,要遵守和執行區域政策法規、規章制度,市場經濟的建立,要求公平、有序、法制化,實現良性發展;三是文化產業園善于運用優惠政策提供的空間,投身機制體制創新,探索現代化園區管理機制、運行機制。

結論

新一輪文化產業開發熱潮中,報業集團作為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理應積極參與其間,為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依托區域文化資源創辦文化產業園即是順應時代潮流、延伸產業鏈、提升集團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和實踐。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發展應該是和諧統一關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互動本身也是資源,在互動過程中,區域文化也會得到發展,“良好的互動對產業組織者而言,便是行動中的有利資源。因此,社會資源是在互動中產生的……互動使產業組織者能夠分享資源,增加社會效用 ”。[5]總之,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可以把文化、生產、經營與消費融為一體,實現區域空間的合理開發利用,強化和形成孵化、聚集、整合、規模等功能和優勢,推動區域文化的協調、快速發展,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郭全中. 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研究[J]. 新聞界,2012(18):64.

[2] 閆云霄.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世界經驗與中國境遇[J]. 新聞界,2013(23):72.

[3] 周雨城. 我國傳媒集團在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探析[J].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3(6):2.

篇(4)

關鍵詞:資源稟賦;專業市場;創新網絡;靈璧奇石文化產業;對策

項目基金:2015年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調查研究――以靈璧奇石文化產業為例”(項目編號:201510378214)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資源稟賦、專業市場與創新網絡模式的縣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以靈璧奇石文化產業為例

收錄日期:2016年3月23日

區域特色文化產業是指文化產業在特定地域空間上的外化表現,是建立在區域特色文化資源、產業發展基礎、高新技術優勢和經營創新能力上,并以產業化生產方式為手段,向市場提供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具有跨區域影響力的文化產業。依據本地區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被納入到各地方謀求經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靈璧奇石文化產業已經迅速發展為靈璧縣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已初步形成了原料供應、生產加工、經營銷售一體化發展的產業模式。但由于靈璧奇石產業多循著采石基地―采石戶―企業的生產經營路徑,導致采石規模小而分散、石材浪費嚴重,甚至部分采石戶“地攤式”經營,對奇石品牌文化帶來極大的沖擊。本文以靈璧奇石文化產業作為典型案例,從區域研究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靈璧縣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面臨的困境,進一步論證了資源稟賦、專業市場與創新組織三維一體模式在處理縣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困境的可行性,并對靈璧奇石文化產業未來發展思路提出建議。

一、靈璧縣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面臨的困境

靈璧縣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中華奇石的主產區,被評為“中國觀賞石之鄉”,靈璧石被譽為中國四大觀賞石(靈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近年來,靈璧石文化產業已經迅速發展為該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規模不斷擴張。但由于靈璧奇石產業發展的無序性,其產業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一)文化資源保護不足,特色品牌建設滯后。每個地區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都必須建立在其文化稟賦之上,文化資源的外在表現形式可以種類繁多,但是其主體內核須經長時間積累沉淀而來。靈璧奇石特色文化產業的主體便是由靈璧石與采石人精巧構思而得。近年來,隨著靈璧奇石開采數量與規模日益擴增,奇石開采逐漸演變為規模化、機械化,從而導致奇石文化產業逐趨同質化。由于奇石資源的準公共性,靈璧縣在奇石開采方面并未出臺有針對性的限制和必要的保護措施,石材浪費嚴重,靈璧奇石逐步陷入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開采規模日益龐大,區域所剩奇石原材料資源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由于機械化開采出來的奇石同質性特征明顯,導致商家低價同質化競爭,奇石銷量呈顯著下降趨勢,多數奇石滯積在店鋪里。此外,因靈璧奇石品牌建設滯后,甚至部分采石戶“地攤式”經營,對奇石品牌文化帶來極大沖擊。

(二)產業集群無序,行業同質低價惡性競爭。產業集群表現為特色產業與區域經濟的有機結合,其目標是通過企業集聚形成外部經濟,顯著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產業和區域競爭力。文化產業集群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結構性、專業性與整合性特征。靈璧奇石文化產業雖呈現出一定規模的區域專業集聚特征,其結構性和整合性特征不明顯。由于靈璧奇石文化產業內部要素之間和生產環節之間缺乏必要的整合與分工,其產業呈現出無序混亂狀態、產業內部生產和供給分工混亂、各生產要素分配混亂,呈現出產品同質化競爭、經營模式單一以及競爭缺乏層次性等不良現象。此外,該產業集群配套資源匱乏,大部分商家各自為營,從生產到銷售、運輸自包自攬,導致產業內分工不足、創新成本高昂,加之特色文化產業人才匱乏,產業縱向分工不明、產業橫向同質低價惡性競爭現象普遍存在。

(三)文化創意不足,產業發展缺乏可持續性。文化資源外在表現形式具有動態可再生特點,因此文化資源多少不僅取決于區域歷史文化沉淀,還取決于其文化再創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文化創意資源是文化稟賦最具有競爭力的部分。靈璧奇石文化產業隨著其規模化的發展,其自身文化表現形式日益單一,當地商家越來越重視石材資源,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采石人的精巧創意,產業人才匱乏、文化創意不足、文化闡釋能力薄弱、產品差異化不強、文化資源的可再生性遠遠不足。

二、資源稟賦、專業市場與創新網絡模式可行性論述

(一)資源稟賦筑基礎。文化產業是創造性運用創意、技術等對文化資源稟賦進行開發和利用,其實質上是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價值實現過程。影響文化產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包括歷史文化積淀和現實文化創新,而前者是重要基礎。袁海(2011)運用空間計量手段對中國不同區域文化產業之間的差異進行了計量分析,結果顯示,一個地區擁有的文化資源越豐富,該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就越明顯。區域文化資源稟賦上的差異“先天性”地制約和決定著一個地區文化產業可能的獲利空間,因此區域文化資源是該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基礎。而文化資源的可持續性則取決于創新能力在開發利用區域文化資源方面的高低,取決于重新闡釋和創新挖掘區域原有的文化資源的能力,取決于是否善于在借鑒、吸收其他優秀文化元素基礎上進行創新,并將其融合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之中。

(二)專業市場謀發展。專業市場是深化的產業集群,但其更加強調集群的結構性和整合性。專業市場通過需求集聚作用實現對不同產品需求之間的交互刺激,從而不斷擴張市場規模,并產生以縱向延伸的產業鏈為聯系紐帶的企業網絡。市場的集中,減少了買賣雙方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外,專業市場通過供給側的集聚效應所帶來的多品種、低價格的商品優勢使其內部分工不斷發展,交易規模不斷擴大,交易效率不斷提高。在根植階段和集體學階段,立足于專業市場交易平臺,結合地域文化的作用,集群競爭力才能不斷增強。作為文化產業發展外在形式的專業市場,應根植于該區域的文化稟賦,只有建立于區域特色文化稟賦的專業市場才具有內在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專業市場的發展不僅能夠帶動會展、中介、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能為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因此,立足于特色文化稟賦的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發展才能形成一種真正有效的聯動模式。

(三)創新網絡構平臺。文化創新網絡是區域文化創新能力和區域文化創新網絡的有機結合,通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完善區域創新網絡能夠有效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創新能力與創新網絡的互為條件、相互依存。區域文化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區域能將文化稟賦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文化、新服務的能力。其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文化創造能力,企業應用新的文化表現形式推出新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能力;文化流動能力,即充分利用區域內一切可用文化的能力;文化創新的經濟績效,即文化創新的產出能力。創新能力的高低在開發利用區域文化資源時決定了該區域文化稟賦的可持續發展程度,不僅起到了良性的文化資源“蓄水池”作用,更豐富了文化資源的外在表現形式。多級區域創新網絡不僅為企業的空間集聚提供了有效載體,還從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流動、表現形式以及營銷等諸多方面深化了專業市場的整合性與結構性。(圖1)

如圖1所示,總的來說,區域文化稟賦是該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基礎,也是該地區特色文化產業比較優勢的集中表現,企業在資源稟賦基礎上,充分發揮產業規模效益,逐漸聚集復合形成產業集群,專業市場便是產業集群的深化發展,其依據文化產業特征,更強調產業集群的整合性與結構性,不僅可以實現需求集聚,而且可以進一步內化分工,提高交易效率。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以專業市場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組成的創新網絡與結構,可以構成多級的區域創新體系,從而避免橫向產業同質化競爭,延伸了縱向產業鏈,構成企業空間集聚的有效載體;基于文化資源動態性、可再生性特點,創新能力決定了該區域文化稟賦的可持續發展程度,不僅對文化資源起到了“蓄水池”作用,更豐富了文化資源的外在表現形式。至此,文化產業在三位一體模式中得以良性循環,可持續性發展。

三、靈璧奇石特色文化產業困境破解建議

(一)保護區域文化資源,鞏固比較優勢。政府應扎實開展區域內文物資產普查工作,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快出臺奇石開采限制政策和必要的保護措施,明晰奇石資源產權,通過培養組織一批經驗豐富的奇石開采工作者,有序合理開采奇石資源,從資源本身體現出產品差異性,隨后以競拍等方式流通至商戶手中。同時,加快推進垓下古戰場、瓦房莊遺址等一批文保工程建設,傳承歷史文脈,豐富文化底蘊,形成對文化資源的開發性保護。

(二)加強文化市場監管,樹立精品品牌理念。規范靈璧奇石文化產業市場,打擊惡性低價競爭行為,杜絕采石戶“地攤式”經營模式,引導奇石商家差異化競爭。鼓勵文藝精品創作,為營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創造條件。加快推進靈璧奇石文化博物館組建,提供靈璧奇石文化宣傳性窗口,圍繞“五彩奇石?魅力靈璧”形象定位,充分挖掘靈璧奇石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優勢,不斷豐富奇石文化園的品牌內涵,進一步樹立奇石文化精品理念。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各類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機制。

(三)整合規劃專業市場,密切產業分工。集聚靈璧奇石文化市場需求,完備市場分工,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將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有機結合強化旅游資源開發,加快景區景點建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立足區域文化稟賦,將靈璧奇石文化產業內部要素之間和生產環節之間進行必要的整合與分工,密切奇石文化產業縱向分工,完善產業基礎配套,打破商家各自為營狀態,將生產、銷售、運輸等專業化、規模化,以此降低產業創新成本。

(四)創新開發模式,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政府應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方參與到文化產業規劃與文化精品打造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業負責產品生產和運營并承擔相應市場風險、社會各方資本出資參與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主動加強與省內外重點景區的聯系,建立文化旅游產業聯盟,拓展旅游市場,加強文化產業招商,拓寬融資渠道,打造旅游硬環境。進一步加快磬云山地質公園規劃建設,繼續實施鐘馗文化園等精品景觀提升工程,抓好旅游產業總體規劃和鐘馗文化園二期、虞姬文化園二期、垓下古戰場文化旅游景區的具體規劃建設,著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業,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化水平。

(五)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增強文化資源可持續性。重視采石人與文化創作者的精巧創意,加強文化闡釋能力,鼓勵當地企業積極探索新的奇石文化表現形式,不斷推陳出新,推出新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提升區域內奇石文化和當地傳統文化(鐘馗文化、虞姬文化等)交流結合能力,豐富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內部文化創新的經濟績效與創新產出能力,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動態性、可再生性特點,促使奇石文化資源內核在不斷創新的表現形式上展現出新的活力與競爭力,以此增強文化資源的可持續性。

(六)構建創新網絡平臺,豐富產業結構。在靈璧縣區域內,以奇石特色文化專業市場為基礎,根據當地制度條件,組成創新網絡與結構,延伸縱向產業鏈,搭建企業空間集聚的有效載體,以此構成多級的區域創新體系。政府引導各組織和企業從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流動、表現形式以及營銷等諸多方面進行多層次創新,從而深化專業市場的整合性與結構性,打造文化創新硬環境,促進當地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齊一放.特色文化產業的縣域突圍――以河南鎮平玉雕產業為例[M].山東大學,2013.22.

[2]丁孟春,李泓欣.以產業集群促進區域創新體系發展的政策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10.

[3]劉貴華,張瑤.轉化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文化產業發展[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篇(5)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湖南長沙410079)

摘 要:公平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價值對文化產業發展效率有何影響?文章利用2004-2012年省級文化產業數據,基于Super-EfficiencyDEA方法測算了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效率,發現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效率地理格局呈現出“東南沿海地區高,中西部地區低”的空間規律。同時,文章從經濟公平的視角出發,結合其他經濟、社會、政策等因素及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經濟公平程度與文化產業發展效率正相關,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公平程度越高,則文化產業發展效率越好。因此,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要優化相關資源的配置,也需要著力提升社會公平水平。

關鍵詞 :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經濟公平;超效率DEA;DEA-Malmquist

中圖分類號:F06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40(2015)02-0066-07

收稿日期:2014-11-1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012),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項目(1011219B)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3YBB078)

作者簡介:肖向東(1975-),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羅能生(1957-),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制度經濟學,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

一、引言

文化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實現經濟結構轉變的重要途徑(Heinze&Hoose,2013)[1],文化產業在西方各國具有重要地位,在發達國家中,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一般都超過了10%(LiShu-sheng,2012)[2]。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面臨空前的發展機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始終在3%左右徘徊,財富創造能力不強,且由文化產業所創造的就業崗位也比較有限,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開發。在此背景下,科學界定我國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程度并促進我國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術界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研究由來已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方面是對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測度。以王家庭和張容(2009)為代表的學者利用傳統DEA、Super-efficiencyDEA以及三階段DEA等模型來測算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的綜合效率,并將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的綜合效率分解成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研究發現大部分省份文化產業的規模效率遞增,但投入產出效率低下[3],而且即使同屬于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有效的省份也存在較大的效率差別(蔣萍和王勇,2011)[4]。張仁壽等(2011)通過對非DEA有效決策單元投影分析同樣發現了各省均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問題[5]。以樂祥海和陳曉紅(2013)為代表的學者利用DEA-Malmquist模型測度了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全要素生產率,發現我國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整體呈增長趨勢,但西部與東中部的省份存在顯著差異[6]。而馬萱、鄭世林(2010)則通過研究發現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的差距呈現縮小的趨勢[7]。另一方面是對關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郭國峰和鄭召鋒(2009)指出政府投融資政策的支持是文化產業技術創新的制度保證[8]。樂祥海和陳曉紅(2013)認為從技術效率情況來看,資本投入在我國文化產業快速增長的進程中仍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6]。袁海、吳振榮(2012)認為本地市場效應與城市化經濟是中國文化產業效率改進的兩大動力[9]。

綜觀以往的文獻,學者主要從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效率和文化產業技術競爭力這兩個方面來測度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但既有研究很少對各個決策單元的競爭力或發展力狀況進行評估。而對于影響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因素分析時主要從資本、政府支持、城市化等傳統因素來考察,鮮有從經濟公平角度來探討的。事實上,一個地區的經濟公平程度能反應出該地區的城鄉收入(消費)水平的差距及該地區的消費水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只有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才會尋求文化需求,故一個地區的經濟公平程度可能會影響到其文化產業的發展。基于此,才有了本文的研究。

二、經濟公平對文化產業發展影響的機理分析

公平與效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大主題。上個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亞當斯提出了公平理論,指出所謂公平即收入分配相對平等,人們的收入差距不能過分懸殊,要求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求。收入分配不公將會降低人們生產的積極性,阻礙社會的發展,并造成各種社會矛盾。因此,經濟公平與否將直接影響人們的收入水平,從而影響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最終影響社會的發展程度。

(一)經濟公平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影響

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利用洛倫茲曲線來定義和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即基尼系數,洛倫茲曲線越靠近45度線,則收入分配越公平,說明該經濟體的收入分配越均等,即中等收入群體占整個社會的絕大部分。圖1右邊的三角形稱為收入群體金字塔,越到塔尖,收入水平越高,每個部分的面積代表該收入群體的大小。圖1左邊的金字塔代表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越到頂端,該需求就越難滿足。根據馬斯洛層次需求原理,本文用中間的虛線箭頭表明,低收入群體的大部分收入是用來滿足生理需求;高收入群體的主要收入是用來自我實現;而中等收入群體的大部分收入是用來滿足安全需求、歸屬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等,經濟越公平,中等收入群體越大,對這三種需求也會增加,相應地對文娛產品的消費需求也會增加,從而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即創造了“需求拉動型”的文化產業產值增長。

(二)經濟公平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間接影響

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是一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前進的動態過程,也是經濟公平的最終體現。經濟越公平,意味著一個社會的發展階段越高,因而能夠提供更多的精神層次的產品,滿足人們超越物質方面的精神訴求,引起文化市場的繁榮,即創造了“供給推動型”的文化產業產值增長。另一方面,經濟越公平,一個社會的總體教育水平會越高,從而能提供更多樣化和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此外,文化消費者的素質提高也會導致文化產品的創新需求,從而從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同時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經濟公平與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測度

(一)經濟公平的測度

由于我國對居民收入及其消費支出的統計是按照城市和農村兩條線進行,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用城鄉收入差距來代表區域經濟公平程度,并選取泰爾指數來測度區域城鄉收入差距。泰爾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1)

其中,T指泰爾指數;j的取值為1和2,j=1代表城鎮;j=2代表農村;Pij,t指t時期第i個省份城鎮或農村的人口;Pi,t指t時期第i個省份的總人口;Iij,t指t時期第i個省份城鎮或農村的人均消費支出;Iit指t時期第i個省份城鎮和農村的人均消費支出的總和。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歷年的面板數據,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2004-2012年的區域經濟公平程度進行了測度。受文章篇幅所限,圖2只給出了2004、2008、2012年度國各省泰爾指數的四分位圖,顏色越深,泰爾指數越大表示城鄉收入差距越大,經濟越不公平。從圖中可以看出,泰爾指數呈現出“東部地區最低,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高”的空間格局。

(二)文化產業發展效率測度

一個產業的發展狀況主要體現為該產業的發展效率。根據文化產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AKaL(1-a),其中K代表文化產業的資本存量;L代表文化產業就業人數;A代表文化產業的技術效率,即發展效率。本文使用超效率DEA方法來測度文化產業的發展效率以區分傳統CCR、BCC模型中有效的決策單元,使得有效的決策單元之間也可以進行比較(蔣萍和王勇,2011)。本文選取的投入指標主要包含各省2004-2012年文化產業的資本存量以及就業人數,產出指標為文化產業的營業收入及其增加值,利用MyDEA2.0軟件包測算出了各省2004-2012年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

1.文化產業資本存量

文化產業資本競爭力主要體現于該產業的文化資本存量,資本存量越多則資本競爭力越強。本文通過永續盤存法來計算文化產業資本存量,公式如下:

(2)

其中Kt、Kt-1分別表示t期、t-1期的資本存量,It表示t期的投資水平,δ為折舊率。利用永續盤存法來估算資本存量時,最重要的是初期資本存量的確定。本文借鑒Reinsdorf等(2005)通過建立已知指標與初期資本存量間的關系,利用若干年的數據來估算初期資本存量的方法進行估算。Reinsdorf等構建了初期資本存量與初期投資、不變價格投資的平均增長率以及折舊率之間的關系式:

(3)

其中K0表示基期的資本存量;I0表示基期的投資水平;g表示不變價格投資的平均增長率;δ表示折舊率。I0由文化產業基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利用固定資產投資指數進行平減)表示,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δ取觀測期內各省平均折舊率0.09;g由下列公式計算得出:

(4)

等式兩邊同時取對數得:

(5)

其中It表示t期的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將(5)式代入(3)式即可估算出文化產業初期的資本存量,從而計算出各省歷年的文化資本存量。

2.文化產業勞動力狀況

文化產業的勞動力狀況既包括該產業勞動的數量還包括勞動力的素質,勞動力的數量用文化產業就業人員數表示;勞動力的素質可以通過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產業科研人員數來表示。勞動的數量越多、素質越高,則勞動競爭力越強。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利用歷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來代表該產業的勞動競爭力。圖3展示了我國各省2004-2012年文化產業的就業人數,從圖中可以看出廣東、山東、浙江等沿海大省的文化產業就業人數明顯高于同時期其他省份。

3.文化產業技術效率測度

根據上文測算出的文化產業資本存量以及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以及兩個產出指標,本文對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及西藏自治區由于數據的缺失除外)2004-2012年的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測度,其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海南、上海、遼寧、天津、廣東、寧夏等六省的年均投入產出效率是最高的,但除遼寧、上海外,其余四省歷年的波動較大,有些年份的效率值更是超過了1,而有些年份甚至下降到了0.15左右,年度發展很不均衡。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歷年省均文化產業發展效率呈現出平穩狀態,基本在0.15-0.40之間波動。從區域發展狀況來看,東部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效率整體上要優于中西部,而且,中西部省份文化產業的發展容易受到某些年份突然的文化產業投資增加的影響而使得效率急驟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這些省份文化產業的發展尚未達到規模經濟。

依據表1的測度結果,以文化產業技術效率和文化產業就業人數為分類依據,將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分為四種類型(其中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值越大表明其效率越高):(1)發展狀況好:是指技術效率高且就業人數多的情況,包括廣東、上海、福建、江蘇、浙江等5個省份;(2)發展狀況良:是指技術效率高、就業人數中等或技術效率中等、就業人數多的情況,包括遼寧、四川、山東等3個省份;(3)發展狀況一般:是指技術效率中等、就業人數中等或技術效率高、就業人數低或技術效率低、就業人數高的情況,包括海南、寧夏、天津、北京、安徽、陜西、江西、湖南、云南、河南等10個省份;(4)發展狀況差:是指技術效率中(低)、就業人數低(中)或技術效率與就業人數雙低的情況,包括青海、內蒙古、貴州、甘肅、山西、重慶、吉林、河北、廣西、湖北、黑龍江、新疆等10個省份。由此可見,我國只有1/3左右的省份的文化產業競爭力狀況優良,其余2/3的省份其競爭力狀況堪憂,其中50%的省份主要是由資源的浪費導致了文化產業產出的低效率,如青海等;另外50%的省份則是由于投資不足,如內蒙古、新疆等。

綜上所述,文化產業發展程度較好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發展較為落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與經濟公平的測度結果耦合度較高。

四、經濟公平對文化產業發展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立及指標選取

1.模型設立

文化產業發展效率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所以本文設立一個多元回歸模型來表述文化產業發展效率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6)

為減輕模型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性和內生性,對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取對數,得到以下雙對數模型:

(7)

其中,Yij為因變量即文化產業發展效率;Xij為自變量;i為自變量的個數;j為年份。

2.指標選取

本文從經濟、社會、政策多個方面并結合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情況選取了7個指標來考察經濟公平對文化產業效率的影響,詳見表2。

各變量說明如下:

(1)經濟公平:選取泰爾指數來代表區域經濟公平程度,并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時,區域經濟越公平,則文化產業發展越好。

(2)文化消費:通常來說,對文化消費的水平越高,文化產業發展效率越高,本文選取農村和城鎮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支出這兩個指標來代表文化消費水平。

(3)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社會發展狀況,通常城市化率越高的地方會對文化產業產生越多的有效需求。

(4)人力資本:用每十萬人擁有的大專及以上人口(人)表示。一個地區擁有的大專及以上人口越多對文化產業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越多從而拉動文化產業的需求,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效率;第二,一個地區的文化程度越高就可能會為文化企業培養更多的科研人才,從而增加文化產業的有效供給。

(5)政府支出:即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持,本文用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表示。

(6)文化產業實收資本:用文化產業實收資本(千元)來表示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當文化企業處于規模遞增的階段時,文化產業實收資本的增加將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反之則不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數據來源及統計描述

本文選取了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及西藏自治區由于數據的缺失除外)2004-2012年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作為研究對象以測度其發展效率及影響因素。本文所選取的數據主要來自歷年的《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統計年鑒》;文中用來測算超效率DEA的軟件是MyDEA2.0,實證部分用的軟件是Stata11.0。本文所選變量及數據的描述性統計見表3。

(三)實證分析

本文選用雙對數模型來減弱模型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和內生性問題。模型Ⅰ為單變量回歸,模型Ⅱ是加入其它控制變量之后的面板數據回歸,通過Hausman檢驗后發現需要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模型Ⅲ則是所有變量的混合回歸,具體檢驗結果見表4。各模型均能通過Wald檢驗或者F檢驗,說明所選模型設定無誤,能較好地反映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計量關系。

回歸結果顯示:(1)模型Ⅰ~模型Ⅲ中表示經濟公平的變量X1泰爾指數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為負,加入其它控制變量后結構依然顯著,說明泰爾指數越大(即經濟越不公平),則文化產業的效率越低,這也說明提高經濟公平度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2)農村居民對文娛消費的支出、人力資本、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影響不顯著,說明目前我國正處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文化消費不足,尤其是農村居民文化消費不足嚴重地降低了文化消費不足,從而使各省的文化資本未得到有效利用,嚴重地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3)城市化水平越高、城鎮人口對文娛消費支出越多,則文化產業發展效率越高。城市化水平和城鎮人口對文娛消費支出的高低能夠反映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會形成與之相對應的文化產品需求,從而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正相關。

為深入探討經濟公平與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關系,本文進一步將全體樣本按照各省市所在區域分成東、中、西三個子樣本,分別進行計量檢驗以尋找經濟公平與文化產業發展關系在各區域的體現。其中,東中西三個區域的劃分按照國家發展戰略規劃中的三大地帶標準劃分。觀察回歸結果可知,除中部地區不顯著之外,以泰爾指數衡量的經濟公平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依然呈現出負相關關系,即泰爾指數越大,則文化產業發展程度越低;亦即經濟的公平性越差,則該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程度也較差,這在廣大的西部地區尤為明顯。此外,城市化水平與城鎮文化消費水平依然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正相關關系,而其他變量由于樣本數量有限變得不再顯著。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并利用超效率DEA測算了我國各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效率,隨后建立計量模型,分析了包括經濟公平在內的社會、經濟、政策上的各因素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并探討了區域差異。得出以下結論:1.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效率呈現出“東南沿海地區高,中西部地區低”的空間格局,大體與相應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一致;文化產業發展效率較低的省份主要是由文化消費不足或者文化投資不足而導致文化資源利用效率低;2.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公平的局面同樣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一定的阻礙作用,在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表現地最為明顯;3.城市化水平越高,城鎮人口對文娛消費支出越多,則文化產業發展效率越高;4.農村居民對文娛消費的支出、教育程度、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的影響不顯著,說明目前我國正處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文化消費不足,尤其是農村居民文化消費不足嚴重地降低了社會總體文化消費,從而使各省的文化資本未得到有效利用,嚴重地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推進經濟公平,增加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比重和居民財產性收入,擴大中產階級群體,從而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增加文化產品需求,促進文化產業發展;2.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縮小收入差距,鼓勵城鎮、農村居民進行文化消費,特別應該充分挖掘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潛力;3.由于部分省份文化產業的規模效率低下,應適當地增加這些地區文化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規模經濟,提高文化產業的規模效率;4.政府在文化產業方面的角色更多地應該作為規則制定者,是“裁判員”,而不是“守門員”,鼓勵包含民間資本、外資等多種資本形式進入我國文化市場,簡化文化企業發展的行政流程,同時注重營造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為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打好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ROLF G. HEINZE, FABIAN HOOSE. The Creative Economy: Vision or Illusion in the Structural Chang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21(4):516-535.

[2]LI SHU-SHENG.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y-Case Study of Tianjin[J].Physics Procedia, 2012,25: 1352-1356.

[3]王家庭,張容.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中國31省市文化產業效率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9):75-82.

[4]蔣萍,王勇.全口徑中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階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2):69-81.

[5]張仁壽,黃小軍,王朋.基于DEA的文化產業績效評價實證研究以廣東等13個省市2007年投入產出數據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1,(2):183-192.

[6]樂祥海,陳曉紅.中國文化產業技術效率度量研究:2000-2011年[J].中國軟科學,2013,(1):143-148.

[7]馬萱,鄭世林.中國區域文化產業效率研究綜述與展望[J].經濟學動態,2010,(3):83-86.

[8]郭國峰,鄭召鋒.我國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發展績效評價與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12):76-85.

篇(6)

關鍵詞:縣域文化資源;保護;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9-000-02

一、關于縣域文化

“縣域文化”是指在縣的行政區劃內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它是以縣城文化為中心、以城鎮文化為依托、以鄉村文化為背景的文化綜合體,是對一個地域的發展理念的文化顯現.具有提升該地民眾精神氣質、激勵該地全方位發展的重要功能。縣域文化是文化事業的各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事業在特定區域內的延伸。我國有2000多個縣和縣級市,縣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0%,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縣域文化的研究對于振興地方經濟、實現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縣域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1.縣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以保護,不可缺失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積累至今的文化瑰寶理應被珍視,這是炎黃子孫的根基,是華夏兒女的驕傲。無數的直流匯聚成海,無數小區域、小范圍的文化匯聚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共同體。在經濟、科技等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極大的沖擊與考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文化的傳承應在特殊歷史時期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如果一個民族失掉文化,那這個民族注定不會有未來。縣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表達,對縣域文化資源的保護同樣應被廣為重視。而由于縣級行政區劃對當地文化資源收集、整理、傳承、創新的意識普遍較差,所以縣域文化往往是文化資源保護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個體,我們應更加重視縣域文化的保護,將縣域文化發揚光大。

2.只有有效保護縣域文化資源,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并合理開發

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的根本,如果沒有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自然也不復存在。我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大量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對縣域文化資源作為一個整體的的保護體系還沒有受到重視,只有在實踐中有效地保護縣域文化資源,才能在此基礎上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讓文化產業與更多的產業相關聯,讓更多的人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文化,繼而參與到對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中去,才能穩固住文化的根,并使其枝繁葉茂。

3.保護縣域文化資源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2002年,“縣域經濟”一詞被寫入十六大報告,標志著我國從國家戰略層面開始使用這一概念。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以地域文化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逐漸被各地所重視。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比重占GDP的2.75%,到“十二五”末要實現占GDP的5%的目標。在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帶動勢頭已經顯現,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文化資源是產生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原動力,縣域文化資源是文化資源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保護縣域文化資源,就是保護文化資源的多樣性,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4.保護縣域文化資源有利于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

在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重視城鄉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這說明在關注城鄉經濟協同建設的同時,國家也關注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保護縣域文化資源,發展縣域文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強縣域地區綜合實力,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改善城鄉二元格局,增強城市與鄉村資源、文化、生態上的互補與共生,促進城鎮化建設。

三、縣域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將縣域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縣域文化資源是寶貴的財富和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要在保護縣域文化資源的同時,將其轉化為生產力,使其大放異彩,形成縣域文化產業力量,樹立縣域文化品牌。縣域文化產業是指在一個縣級區域范圍內,縣域經濟與區域文化耦合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產業的總和。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要脫離簡單的繼承與推廣,進而謀求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模式。隨著縣域文化資源被關注、整合及提升,縣域綜合實力將不斷被加強,拉動縣域經濟發展,提高縣域人民生活水平,鼓勵更多的人投身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實現縣域文化資源由精神到物質的承載與涵養,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2.在縣域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尋求成熟的商業模式,保障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市場化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也必須投入市場,經受市場規律的考驗,否則無法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只有突破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壁壘,建立成熟的經營模式,才能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大部分縣域地區經濟發展較城市地區落后,產業意識薄弱,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處于先天的劣勢。在推動縣域文化產業的過程中,當地政府要引導企業和個人對縣域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在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尋求成熟的商業模式,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維護權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縣域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促進文化消費供需關系對稱,消除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障礙

文化消費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制約了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制約了產業鏈循環發展的運營機制。與傳統的生活日用品消費不同,文化消費需要涵養、激發和帶動。首先要將消費者置于市場主體的位置,從市場的角度探討消費者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消費的需求來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縣域文化產業發展可以帶動廣大鄉村地區人民關注文化資源,投身文化經濟,刺激文化需求,全面促進文化消費的供需關系對稱,實現文化市場的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解決文化產業市場供需關系不平衡問題,消除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障礙。

4.培育縣域特色文化項目,以特色謀求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非均衡發展是事物發展的常態和規律,縣域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要著眼全局,統籌考慮,在保護縣域文化資源的同時,應與其他地區的文化產業核心資源進行比對,培育具有縣域自我特色的文化項目,以小搏大、以弱勝強的要義在于以特色求生存。地方政府應鼓勵縣域文化產業將發展方向重點放在“人無我有”上,對散落民間的優秀文化遺產進行收集、整理、用現代的營銷理念重新包裝,迎合市場需求,打造特色,發揮優勢,著力打響一兩個文化品牌,蓄力跟進一批特色文化項目,以特色謀求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5.以文化產業發展塑造縣域形象,提高區域競爭力,為可持續發展輸送原動力

文化是地域內涵的深層次表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如何以良好而鮮明的區域形象“包裝”自己,以期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提高區域競爭力,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具有現實經濟價值,地域“原生態遺產”的特質決定了其還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而這些正是城市形象的載體。縣域文化產業資源應被加以深入研究和利用,成為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推動力,進而增強城市凝聚效應,為發展地方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叢坤,侯儒.關于縣域文化戰略發展的理論思考――以提出“建設邊疆文化大省”目標的黑龍江為例[J].學習與探索,2013,10.

[2]王彥林,姚和霞,曹萬鵬.縣域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確定與培育[J].學術交流,2014,1(1).

[3]胡鄭麗.文化資源的保護理論探析[J].金田,2013(3).

[4]楊吉華.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瓶頸及其破解[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0,9:16(3).

[5]張利.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的中國文化產業問題淺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4,25.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貴財富。新的歷史時期,怎樣挖掘和保護好歷史文化資源,如何利用和發揮好區域文化資源優勢;怎樣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如何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區域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換?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決策遇到的難點和理論界研究的熱點。本文擬從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視角,試圖對區域文化傳承與文化資源產業化之間的內在關系、當前我國區域文化產業化面臨的挑戰以及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路徑選擇做些分析探討。

一、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與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內在關系。

區域文化資源與產業化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文化資源產業化不僅有助于彰顯區域文化的時代價值,實現區域文化資源的產業價值,而且還可以更好地宣傳、保護和傳承優秀區域文化。

1.文化資源產業化:彰顯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的重要方式。

“進入20世紀后半葉之后,人們對于文化的產業化已經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并認為它將在今后的整個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1]區域文化資源是一定區域內的歷史文化積淀,是區域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和靈魂。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則是實現區域文化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區域文化產業一旦離開區域文化,就會失去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現實競爭力。當今社會,文化不僅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厚底蘊和持久動力,而且成為新一輪區域競爭的新焦點和新亮點。

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及其文化產品所產生的文化力已經開始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文化的地域性或民族性差異越大,區域性文化產品的特色就越鮮明,也就越容易受到文化消費者的青睞,區域文化資源的經濟開發價值也就越明顯。

此外,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還通過文化產品凸顯其宣傳效應,更好地激發人們熱愛家鄉、熱愛故土、熱愛民族和熱愛祖國的情懷。區域文化產品折射出的優秀傳統觀念和人文精神對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進社會和諧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文化資源產業化:保護區域文化資源的有效手段。

“就一國內部而言,許多國家都是多文化、多民族的,維護文化多樣性主要在于對少數群體權利的尊重。”[2]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和市場經濟的沖擊,文化資源保護問題越來越顯得重要和迫切。區域文化資源保護可以通過立法途徑進行強制性保護,也可以通過普查、建立數據庫、復制等傳統手段進行保護。然而對文化資源最好的保護方式莫過于文化資源產業化。通過文化資源產業化不僅可以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而且可以使文化資源在開發利用中得到保護和升華。區域特色文化資源保護不是簡單地為搶救而搶救、為保護而保護,而是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各地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勢頭日益強勁。在其刺激下,各地進一步加強了對當地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工作。民俗館的修建使一些瀕臨絕跡的生產、生活用具得到保護和再現,地方特色文化節目的表演挖掘了當地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開發,使當地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有效的開發利用,于無形中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3.文化資源產業化:推進區域文化互動的獨特途徑。

“多樣文化的共存是一種包容,是對差異性文化的欣賞。只有平心靜氣地看待一個多文明并存和文化互動的世界,才能實現。”[3]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要求區域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多樣性文化的互補共榮中吸取營養,不斷發展,從而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和不竭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動的過程。不同區域的文化資源特質賦與其文化產品某種特別的文化內涵。文化產業化過程不僅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借助于文化產品的銷售,使某種文化觀念和價值理念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消費中,得到更為廣泛、更為有效的傳播。一些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正是憑借其具有強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傳播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如美國的電影業不僅贏得全球市場,獲取豐厚的商業利益,而且在傳播美國文化、輸出美國價值觀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當人們通過文化產品來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區域之間文化差異的時候,其本身就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使每個前來觀光的游客深深地領略到當地文化的獨特韻味,從而激發游客對當地文化產品的極大興趣,并通過他們將當地的文化和文化產品帶回自己的家鄉。正是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不同區域文化之間在無形中碰撞、交流、互動與融合。

二、當前我國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之路,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已經開始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增長極。畢竟,我國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實踐還處在探索階段,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去克服和解決。

1.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的認識不足。

在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與區域文化產業優勢的轉換問題上,上到黨政機關干部下到普通群眾,至今仍有不少人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不足甚至誤區。一是守著區域文化資源金礦當乞丐。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區域文化資源,有的甚至還是文化資源的富礦區。這本來是文化產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不少人不是認識不到就是無視這種優勢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作用。整天守著文化資源優勢不去動腦子、想辦法。其實,文化資源優勢是不會自然而然地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這個轉化過程不僅需要投資、需要技術,而且需要創意。二是抱著文化資源優勢到處炫耀。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地方政府到處宣揚甚至炫耀自己的文化資源優勢,卻不知道文化資源是非獨占性的。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文化資源優勢,而不去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開發利用,就完全有可能隨著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而被別人異地開發,最終使當地文化資源由優勢變成劣勢。三是盲目開發利用文化資源。一提到文化資源優勢轉化問題,有的人就不顧當地現有經濟環境和經濟條件,完全不顧經營性文化資源和非經營性文化資源的區別,對那些不能產業化或還沒有條件進行產業化的文化資源也不加選擇地提出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可以開發成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一些概念性的地域文化、部分宗教文化以及部分歷史名人等,所承載的更多的是一種形象價值、宣傳價值和教化價值,難以轉化成直接帶來經濟價值的文化產品。

然而,有的地方官員為了追求政績最大化,在文化產業發展熱潮的推動和刺激下,喪失應有的理智和清醒,恨不得在一夜之間把一切與文化沾邊的東西都弄成能夠立足市場的拳頭產品,于是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忙于做一些不切實際的規劃,盲目上一些很難看到市場前景的項目。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既造成大量浪費又在不同程度上對當地的文化資源造成了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大大挫傷了人們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2.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的能力不強。

我國不少地方雖然擁有相當豐富的區域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非常明顯,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將區域文化資源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能力還不強。這一點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是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資金不足,文化產業基礎薄弱。投入不足一直以來就是制約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也是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二是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創意人才缺乏。人才資源是全球化時代首要的戰略資源,也是實現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轉化的關鍵性資源。現在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雖然一直呈上升趨勢,但真正懂文化產業的人才不多,創意人才更少。更為嚴重的是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向往的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不愿意到偏遠的地方去創業。三是文化產業市場機制不健全。文化產業管理上存在著政出多門、交叉管理、多頭管理現象,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攬,習慣于用計劃經濟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與公益性文化事業混為一談,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管理機制依然未能得到徹底有效地改觀。四是文化資源產業化水平普遍不高。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地區的文化資源產業化還處在起步階段,有的偏遠地區仍然是守著資源睡大覺。中西部地區無疑是我國文化資源的富礦區,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更是令人艷羨。但多數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發展現代文化產業的條件和基礎還不夠堅實。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實力就難有實質性的提升。

3.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過程中資源保護的力度不夠。

在現代化生產技術、高科技手段和創意能力不足的條件下,文化資源只能是粗放式的、簡單的、低水平的開發利用,由此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大多只是附加值較低的初級產品。這樣必然會對一些市場潛質極高的文化資源造成浪費甚至埋沒,并且有可能失去再度開發的機會。與此同時,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進程中還或多或少地存在文化資源開發的短期行為,從而對文化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如許多古跡、文物被改頭換面,重新包裝,失去了古跡、文物的原貌;許多民間舞蹈、儀式、風俗習慣被庸俗化、簡單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韻;不少地方的古跡、文物在開發名義下遭到嚴重破壞,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沒有保護的掠奪式開發,無異于竭澤而漁,最終必然導致資源枯竭。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神奇獨特的古跡只有保持原汁原味,才能吸引更多喜歡異質文化的游客。時下,不少地方為了招徠游客,不惜投入大量資金打造旅游景觀,文化資源越來越受到“偽文化”的侵蝕。“偽文化”的泛濫不但降低了人們的審美水平,使人們的文化追求變得廉價和膚淺,而且對真實的文化失去了一種自我維護的抵抗能力。這顯然不利于文化資源保護。我國許多城市中新建的大量的微縮景觀主題公園,采用現代化的復制手段,把一些世界各國著名文化遺產加以拷貝,濃縮在公園中。這種所謂的文化資源開發,開發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而是為了商業目的向人們提供了一種虛假的文化幻象而已。這是“偽文化”思潮泛濫的表現。因此,保護文化資源就是要保護文化的歷史真實性,引導人們去體驗真實的文化內涵,在真實的文化情境中去了解歷史。這對于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就是保護文化資源的完整性與真實性,防止被庸俗化。

三、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化優勢轉換的路徑。

產業化是將文化資源優勢做強做大的重要途徑。只有改革創新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制度機制,培育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才能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有效轉換。

1.改革創新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模式。

文化資源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賦與新的時代內涵。文化資源的動態性特點要求我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也要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要牢牢把握其發展變化規律,以發展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它。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首先,要有一種開放的目光和創新的意識,不能墨守成規,要善于把文化資源開發與文化資源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其次,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由于不同區域的區位、地理環境、民族、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文化傳統等諸多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乃至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區域,其文化資源的類型和特點都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對文化資源進行分類評估,區別對待;要允許各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探索最適合自身資源類型和特點的開發利用模式,絕不能簡單地模仿和套用固定統一的開發模式。最后,要整合當地優秀文化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往往最初來源于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比較優勢。要想上規模、上檔次,一方面要將本地區相關文化資源打包;另一方面,還要與當地的地理資源、生物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捆綁,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綜合優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整個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文化資源也逐漸喪失其獨占性,成了文化再造的資料。在當地缺乏歷史文化資源的情況下,照樣可以發展文化產業。美國人利用中國的花木蘭傳說和恐龍蛋化石加工創造出動畫片《花木蘭》和《侏羅紀公園》就是典型的例子[4]。總之,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的過程中,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創新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提高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制度機制。

為有效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沖破觀念、體制、資金和人才等瓶頸,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制度機制。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政策和法規。法制保障是國外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用法制化手段來約束和規范文化資源開發行為,也就是說,要根據文化資源開發行為的發展變化,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使文化資源開發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我國雖然制定了一些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保護條例和政策,但大都是一些宏觀性的政策或法規,缺乏可以階段性實施的、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可操作性強的具體細則。這樣,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往往出現急功近利、盲目上馬、隨心所欲、無序開發等非規范,不僅破壞了文化生態,而且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優化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協調機制。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是一種集多種要素于一體的綜合行為,必須建立健全有效的協調機制。比如,政府管理部門與開發者之間的協調、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和宣傳教育之間的協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協調、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之間的協調、外來投資收益與當地社區利益之間的協調、區域之間特別是行政區劃之間的協調等。只有建立和完善各種協調機制,才能有效避免文化資源開發的雷同及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文化資源開發保護互動機制。盡管文化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可循環利用、反復開發,但同樣存在保護的問題。為此,確立科學的開發利用觀念,尊重文化發展規律,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形成保護與開發并舉、以保護為重的良好局面。同時還要在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強調“誰開發、誰受益、誰保護”的原則,把部分開發收益應用到資源的保護上。新晨

3.培育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

文化產業新業態是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糅合傳統的文化藝術因子,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體制,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加入文化內容和科技成分的一種新的生產與盈利模式。要想盡快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化優勢轉換,必須沖破觀念、體制、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發展瓶頸,積極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其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突破“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老框框,樹立“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理念,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拓展文化產業主營業務;突破陳舊經營管理方式,樹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開拓進取、敢想敢試的市場競爭意識,大力發展新興特色文化產業。其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準一兩個有地方特色和發展前途的文化產業項目,制定可行的實施方案、開發規劃和相關配套措施,從土地使用、項目審批、稅收減免等政策方面進行重點扶持和重點突破,以體制性“松綁”和政策性推動來培育和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其三,打破長期形成的文化管理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樹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理念,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科技手段如文博、動漫、游戲、網絡傳輸等新興文化產業,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其四,強化人才支撐體系。

一是建立和創新用人機制。對現有文化創意人才的利用要突破資歷、職稱等限制,根據個人素質、能力和業績量才選用。二是建立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集產、學、研于一體的文化創意人才培訓基地,定期組織開展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學習,從中選拔優秀骨干到高校進修。三是建立和創新人才按需流動機制。采取公開招聘、客席聘用、簽約等多種形式,從基層選拔和從省外甚至國外引進高級經營和管理人才,建構梯級人才隊伍。四是制定文化創意人才的獎勵措施,營造培養和吸引文化人才的良好政策環境。其五,拓寬融資渠道。一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逐步取消已經產業化的國有文化單位享有的特殊政策保護和壟斷地位,放寬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種種限制,真正實現市場主體間的公平競爭。二要組織專業服務機構,積極引導和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途徑吸引民間閑散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尤其是新興文化產業。允許和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直接上市、與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或收購上市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三要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政府可以安排專款、采取銀行貸款貼息辦法支持金融機構參與動漫、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并對各種投資行為加以規范,以確保我國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的形成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文。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229.

[2]吳漢東。文化多樣性的、人權與私權分析[J].法學研究,2007(6).

[3]鐘淑潔。文明對話與世界文化的和諧發展[N].人民日報,2005-1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人成视频x8x8|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 | 女性裸体无遮挡无遮掩视频蜜芽| 成全电影大全在线播放|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 精品人妻av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爽翻天|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国产女人喷潮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 日本 欧美 中文幕|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软件| 午夜成人理论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毛片tv网站无套内射tv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导航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色噜噜久久综合伊人一本|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男生戳美女两腿中间那个视频 | 天堂网在线.www天堂在线资源|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体育生gay自慰网站|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成年网站综合网|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