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科學研究價值

科學研究價值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5 16:03: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研究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科學研究價值

篇(1)

科學價值中立說

關于科學的價值中立的觀點,在西方哲學思想中在較長時期內影響了占主導地位的科學觀和認識論。一般認為馬克斯韋伯引入了現代的事實—價值兩分的觀點。他在《社會學與經濟學中“價值中立”的意義》這一經典論文論述了兩方面的觀點[1]。第一點他吸取了休謨的思想,認為在規范與描述之間、在斷言某物實際上是什么與理想上應當是什么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我們加于事物的價值不屬于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學關心的是描述實際發生了什么,并且解釋為什么。自然,科學能夠而且必須注意個人和團體在事實上怎樣做出評價,但他們卻不能從根本上真實地記錄這個或那個事物是內在地有價值的,因而是在范疇上應當被評價的。韋伯的第二個論點是有規定性的。他從不認為價值是無足輕重的,也從不宣稱每個人,特別是社會科學家應當總是避免價值判斷。與此相反,他堅持提出指認與評價的區別,二者不容混淆。一個人在表達價值判斷時,不應當自稱這種判斷是得到科學地確認的;因為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當社會科學家推崇某種行動時,他們應當盡力地說明自己所說內容中哪些是科學的發現,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議。這是知識分子的真誠品質與尊重真理的原則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紀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學與價值、描述與規范、實然與應然判斷的嚴格區別,要求社會科學堅持價值中立的立場。亨普爾指出,有關科學的價值中立問題,可以說是圍繞著兩個不同的方面而展開,這就是:(1)科學家的實際研究行為,和(2)批判評價和論證科學斷言和程序的方法論標準。在科學家的實際行為層次上,價值評價作為科學研究的一個誘導因素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準則、審慎的思考和個性等等顯然會影響科學家對所研究領域、問題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選擇。社會和政治價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問題領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勵人們贊同某些并無可靠根據的理論。當然,作為一種規律,科學研究中決定采取或放棄一個特定的假設或理論,將強烈地受到認知價值或準則的影響,這反映在他們堅持某種方法論程序的標準上。[2]

正是在構成研究行為的重要的誘導因素這個問題上,價值評價與科學研究相關聯。因此,必須在心理學、社會學和科學史解釋科學研究行為時考慮價值評價的作用。然而,這種科學解釋在談到科學家受價值影響的時候,并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它在解釋科學家接受或放棄一個理論時,并不論證這個理論的合理性,或表明這是個不合理的科學程序。而合理性問題要求的是在可以獲得的證據和其他系統的根據的基礎上對理論進行批判的評價。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傳統的科學觀,特別是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主張科學理論與證據關系有明確的客觀標準,并認為這種標準可用證據與理論之間的肯定或否定的的邏輯關系來表示,由此而為科學的客觀性與價值中立說提供了依據。按此觀點,恰當的科學研究及其結果是獨立于研究者個人的成見、信念或態度的,因而可以把某些程序看作違反了科學規范,并可以用對科學以外的價值觀的過度依賴來解釋研究者違背恰當的科學行為的動機。

與上述科學哲學觀點相類似,現代知識社會學(或科學社會學)的鼻祖卡爾曼海姆也把自然的與文化的區別了開來,把數學、自然科學與宗教、道德、實踐領域等其他方面明確區分開來。“可以說,形式知識在本質上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內容并不受個別的主體及其歷史社會條件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顯然存在著范圍廣泛的主體事務,它只能由某些主體、或在某些歷史時期被接受,而且從個人的社會目的來看,這也是顯而易見的。”[3] 他認為,自然科學具有可重復性,而宗教道德等文化的領域則具有不可比的特征。所以他斷言,意識形態在本質上是非真理的。一般來說,意識形態的特征是對其范圍廣泛的對象進行高度明確的闡述,對其追隨者有權威的明確的命令性。與其他類型的信仰相比,意識形態更加系統化,圍繞一個或數個突出的價值觀而整合。它往往抵制信念的變革,它的接受或推行還往往伴隨著鼓動性的宣傳。誰接受它,誰就要完全服從它,誰的行為就必須完全滲透著意識形態。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產生于特定的文化中,因此它不可能與該文化的重要因素完全分開。意識形態故意掩蓋人們的動機與利益,這就迫使利益與對抗著的人們相互欺騙,并用貌似普遍化的方式掩蓋狹隘的局部目的和利益。意識形態不會把系統地追求真理當作自己的一項義務,因而采取取教條主義的認識態度,不愿接受新經驗和真理。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意識形態對社會科學的影響尤其明顯。

曼海姆堅持認為,凡政治的或是涉及世界觀的一切知識,不可避免地都是有黨性的。他因此而暗含的論點是,像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均無法擺脫意識形態和黨性的束縛,所以他也承認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這些觀點引起了美國實用主義者胡克的爭論。胡克在肯定了曼海姆的開創性工作以后指出,困難在于,曼海姆承認,表現階級立場的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導致在科學意義上被認為“真”的那些關于事物性質的理論和發現,因此,問題就轉移到這些“真理”是否取決于導致探索和發現這些真理的階級立場和階級利益這一點上。“階級立場和階級利益既然隨著歷史時期而改變,曼海姆認為這問題就成為一個知識社會學的問題。……現在假定科學的處理方法和客觀性是同一的,使曼海姆感到頭痛的問題是:任何一種的科學知識是怎樣成為可能的?曼海姆在他的書中,不同的一頁就有不同的答案,而使讀者對于他真正相信什么完全感到茫然。”[4] 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獨特形態的科學主義思想,對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胡克實際認為,即使存在階級或黨派觀點的相對性,科學(包括社會科學)仍然存在超越主觀價值的客觀性基礎,比如根據經驗基礎所作的證實或證偽的判定。這是我們過去在認識實用主義時所忽視了一個重要論點。

因此,關于科學價值中立的觀點,反映了西方一些思想家在科學發展以后對其根本任務的一種認識論的反思。在科學知識系統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動排除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的干擾,以相對純化的方式對待其研究,以便適應客觀性的要求。

對絕對價值中立說的批評

韋伯和邏輯實證主義者關于科學價值中立說的觀點,在近數十年受到了西方哲學家主要是歷史主義者和科學實在論者的批評或挑戰。庫恩以來的歷史主義學派深刻地批判了科學的積累發展觀,論證了科學理論的根本轉變不簡單地只是對關于事實的增長了的知識作出的理性反映。而科學不同學派之間的轉換更像是信仰的轉變,沒有太多的合理性基礎可言。勞丹則提出了一種關于科學家理性行為的適中的觀點,指出理性的行動者持有各種目的和關于世界的預設信念,為了合理地接受一個信念,他必須能夠限定與自己的目標和信念有關的推理范圍。勞丹試圖把科學合理性的一般要求與價值論、方法論和事實層次的共識統一起來。

科學實在論者普特南對事實與價值關系的看法具有某些獨特的意義。他公然聲稱自己要為一種幾乎被推翻了的觀點恢復名譽,這種觀點認為事實與價值的區分無論如何也是模糊不清、無法實現的。因為事實陳述本身,以及人們據以決定什么是事實和什么不是事實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都預設了價值。普特南指出,關于科學價值中立的傳統觀點是建立在科學的工具的成功和多數人的一致意見基礎上的。懷疑價值判斷具有認識功能的一個理由是,它們不能用“科學方法證實”,而且在福柯所討論的倫理學觀點中還強調調,在倫理問題上,人們不可能取得普遍一致或大多數人一致的意見。許多人相信科學理論的正確性可以作出使大家滿意的論證。但在事實上,對于任意選取的一個科學理論的真理性,人們不可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贊同。許多人對于科學和很多理論都是可悲地無知,至于科學的工具的成功,由于科學的意義決非僅限于它的實際應用性,故不能由此而推出科學的合理性。所以,用工具的成功與多數主義來證明科學真理的合理性和價值真理的非合理性,這是站不住腳的。[5]

普特南強調,至少有些價值必定是客觀的。精確科學的理性上的可接受性取決于像“融貫性”和“實用的簡單性”之類認識上的優點,因此,至少有些價值詞項不僅僅代表使用這些詞項的人的情感,而且代表了它們適用的那些事物的屬性。如果這些詞項不代表理論的性質,而僅僅代表有關人對理論所持有的“態度”,那么像“正當的”、“充分確證的”、“最有效的解釋”等等,必定也完全是主觀的。因為理性上可接受性不可能比它所依賴的參項更為客觀。因此,至少這些價值詞項具有某種客觀的用法,即某種客觀的正當性條件。同樣,對于倫理學判斷的主觀方面也不能強調過分了。如果說,在科學領域堅持科學是一項客觀的事業,并不等于認為每一個科學問題都有一個確定性的答案,某些科學問題也許有一些客觀的、不確定的答案,那么,在倫理學領域,某些價值見解是確真的,某些是確假的。“總而言之,某些價值見解(以及某些意識形態)肯定是錯誤的,某些見解肯定不如其他見解,在這個意義上堅持倫理學探究是客觀的,同堅持根本沒有任何不確定性的情況這種愚見,是兩碼事。”[6]

由此可見,普特南在科學與價值的關系問題上,竭力從兩方面來闡述二者之間的融合、統一與制約。一方面,他不同意證實主義和舊實在論把事實與價值截然分開的觀點,而堅持科學對客觀真理的追求與融貫性、正當性、實用簡單性和完美性等價值要求的統一,科學的客觀性與多元性要求的統一。另一方面,從倫理價值的角度來看,普特南又不同意主觀主義、相對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而認為至少有些倫理價值是有客觀標準或依據的。就認識而言,對于概念構架的任一選擇,都是以價值為先決條件的,在選擇一個描述日常人際關系和社會事實的構架時,在眾多的因素中首先會涉及到人們的道德價值。因此,真理理論以合理性理論為先決條件,而合理性理論又以我們關于善的理論為先決條件。

普特南試圖把事實與價值、真理與價值有機地、內在地統一起來,既不放棄實在論的客觀真理論的基本前提,又不接受事實一價值兩分的傳統觀點。其觀點屬于一種形式的價值真理論,是對那種離開人的能動的認識過程,而僅僅在本體論上強調真理是對實在或事實的純客觀描述的傳統實在論的批評。它告訴人們,追求直理的科學不是與人的價值無涉的中性活動。

那么,是否可以像相對主義者所斷言的那樣,由此而徹底否定事實與價值、科學與意識形態的區別呢?顯然也不能。正如普特南所斷言的,每一個事實都有價值負載,每個價值又都負載著某個事實。這后一命題說明,沒有客觀性依據的價值不能算作真正的價值。因此,這里的價值又與傳統的事實價值兩分觀點所說的價值已不完全是一回事,因為后者主要指的是主觀價值。可見對價值的不同解釋預設了不同的結論。而從根本上說,價值具有主觀與客觀兩重屬性,純粹的主觀價值顯然無法與客觀性或科學性相統一。這里便存在不同層次的價值問題,客觀性與價值只能在科學發展的高層次上統一起來。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問題

前面論述了當代西方哲學有關事實與價值關系的一些基本觀點,這些觀點為我們合理解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問題提供了借鑒。

就本來意義而言,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為對象的系統的知識探究,因此它在實質上與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體系有所區別。其區別主要表現在基本立場、態度和方法上。從基本立場來看,社會科學以追求關于社會的事實知識或確切知識為基本任務,因而一般不預設立場。真正的社會科學是真誠而無畏的,無須迎合某些特定的個人或社會集團的口味,因而所采取的態度是合理的懷疑。研究無禁區,一切似乎已成定論或天經地義的東西或結論,都可能成為社會科學家的懷疑對象。即使有可能在研究的過程中否定自己的先前結論或成見,也在所不惜,真正的社會科學家是“無我的”,不怕否定自己。因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是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方法論上,社會科學多用歸納法、統計法等科學方法,以便從具體的社會現象中得出規律性的東西。盡管歸納法是不可靠的方法,但為了探究事實,社會科學家仍然頻繁地使用,包括統計法等科學的歸納方法。

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的追隨者則與此不同。他們固執地追求信仰,從抽象的觀念、原則、口號出發,竭力為某些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因而他們采取的是教條主義的頑固態度,對既成的傳統和信念不敢懷疑或質疑。其方法大多為演繹法,即從抽象的大前提出發,推演出脫離現實的結論,所以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體系盡管也打著科學的旗號,但其論證方式卻十分繁瑣,追求華麗的詞句或動聽的口號,實質則空洞無物,思維也不講究邏輯,經常出爾反爾。歸納法和統計方法在意識形態那里只具有純粹工具的意義,事實成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還存在一定的區別 ,前者指的是像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等與自然科學更為接近的學科,可以采用經驗研究和統計學等手段,后者指的是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學等更具有文化特點和包含更多價值判斷的學科,往往與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分不開。然而,當代的一個發展趨勢是日益要求人文學科也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即采用更多的科學方法和論證方式。比如,倫理學曾被認為只是關于規范價值的學問,但是,20世紀的科學主義者提出了倫理學不能與現實生活相脫離的任務,倫理價值前提應從實際生活的倫理中得出。因此,人文學科如仍停留在傳統的相對價值的水平,永遠自說自話,無法像科學那樣可作廣泛而重復的比較和討論,那顯然是一種落伍的表現。

將人文和社會科學只當作特定社會集團的學問,是其利益的集中表現,甚至提出所謂民族特色的科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等,這實際上是將這些學科降至不具普遍意義的私學的水平,與占星術、風水術沒有多少區別了。一門學科只有在成為可跨文化共同研究、討論和驗證的學問時,才能成為公認的科學。社會科學也許因為研究對象的文化特色而加入了某些價值因素的考慮,從而有可能影響研究者對具體社會問題的看法,但每門科學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公理、原則、范疇或概念,以及公認的研究和驗證方法,包括共同的邏輯工具。比如政治學中的國家、政體、民主制、權利等概念及相關學說,用于民意調查的統計方法和一般數學及邏輯方法,便屬于這種共同基礎性的東西。

當然,如前所述,純粹的絕對的價值中立在科學研究中也只是一種難以實現的理想,類似于烏托邦,而且正如普特南所說,從更高的境界來看,脫離客觀性的價值只是主觀價值,并不具有真正的價值意義。然而,這仍然不能說明科學研究絲毫不需要警惕主觀價值的束縛或影響,妨礙認識客觀性的實現。而且,人的認識與科學發展的高低階段之分,在時間上也有側重點先后的區別。可以說,只有在較低層次上解決了事實與價值相對區分的問題之后,才能實現較高層次上統一的任務。

由此來看我國當前的社會科學研究,仍然在相當程度上處于較低層次的主客不分、科學與意識形態混淆的狀況。舉例來說,倫理學幾乎還沒有脫離規范倫理的階段,對于當前人們實際上如何處理或對待人倫關系,較少作實事求是的描述性研究,一般仍停留在從抽象規范向下推演的水平。誠然,規范倫理是倫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作為科學的倫理學還要從事認定事實的工作,這就需要進行某種程度上價值中立的研究,避免把倫理的“應當”誤作“是”。在傳統倫理的研究上更存在事實與規范不分的情況,例如有人把寫在經典中的規范倫理與中國社會實際處理人倫關系的事實混為一談,幾乎不指出兩者間的區別;更有人將戰后日本等東亞社會的成功歸結為孔孟之道,對于這些國家在長期傳統中形成的帶有自身特點的倫理道德作如此輕率的概括,更顯出概括者社會科學研究常識的欠缺。

至于像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社會科學,也程度不等地存在著事實與價值混淆、應然判斷與實然判斷不分的情況。一些人不懂政策宣傳與事實認定之間的區別,硬是把“應當”當作“是”,不懂得意識形態與科學并不是一回事。立場相對中立的問調查和事實報告,特別是在涉及政治、性等敏感問題上,做得還相當不夠。有時候則以感情代替法律判斷。例如,某個新興小城市近年在吸引外資和城市建設及環境衛生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但其干部在工作作風上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長期要求機關干部普遍加班加點,休息時間極少,在維護城市衛生時采取了一些明顯違反法律規定的嚴厲懲罰措施等。這些都是涉嫌違反現有法律、侵犯公民權利的問題。但有研究者寫文章把這些歸結為“善良違法”,試圖以其行為結果的某些成績來論證其違法行為的合理性。請注意這里的“善良違法”這一提法,這是用倫理價值判斷來限定事實判斷。如果有點現代科學的常識,便不會這樣來認識問題。因為事實首先是,這些規定違反了我國現行法律的基本精神,至于行動者的動機是否善意,則完全是另外的問題。以對動機的價值判斷來為違法的行為作辯護,顯然是難以服人的。

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歷史上的中國社會在“百家爭嗚”時期多種學派并存競爭,源于民間的學問可以被某些統治者所利用,但尚未出現官方壟斷學術的局面。只是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一切學問才被打上了官方的烙印。其結果是歷史、文學、哲學都擺脫不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束縛,成為廣義的統治術的一部分,更不用說法學和政治學了。這種情況甚至蔓延到自然科學,如天文學為皇帝訂立歷法服務。當西學經過外國傳教士之手傳到中國時,官方思想已嚴重僵化和落后,采取了抗拒的態度。直到20世紀初的政治和文化變革,才最終沖破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束縛,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才得以在在中國生根。然而,近百年史仍然是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爭取相對獨立的奮斗史。實事求是的原則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真正得到貫徹,經歷了百般曲折,至今仍然是項艱巨的任務。一些人習慣于唯上、唯書,偏偏不唯實, 連面對現實的勇氣都沒有,制造了許多指鹿為馬、改事實、嚴重脫離實際的“研究成果”,以“遵命為術”為己任。因此,解放思想是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克服傳統的體制弊端,使研究者真正擺脫各種束縛,取得真知。

由此可見,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存在著較普遍的事實與價值不分的問題。當然,社會科學中的事實與價值,客觀性與價值判斷之間的區別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二者在更高層次上可以統一起來。但在較低層次,在社會科學發展的初級階段,注意兩者之間的區別則是更為重要的任務。只有解決了低層次的區分問題,才能解決更高層次的統一問題。另一方面,絕對化地理解科學的價值中立,在兩者之間劃出截然分明的界限,同樣也會陷入烏托邦主義,因為我們只能做到大致的區分。

因此,問題正在于掌握一個合適的度。如果把純粹的絕對的客觀性與完全的主觀價值當作兩個極端,那么實際的研究者總是處在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上。我們的社會科學研究在相當程度上還處在靠近主觀價值的一端,有必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更接近客觀性那一端,當然,誰也無法奢望達到徹底的客觀性這一理想狀態,只能盡力做到比較高的客觀性。反之,毫無客觀性的自覺要求,讓科學與主觀價值混淆不清,那就連起碼的科學性也無法保證。  注釋:

[1] 論文載于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1949年自由出版社英譯本,第1—47頁。

[2] 亨普爾:《科學中的評價與客觀性》,載科恩等編《25年概覽》英文版,第277頁。 [3] 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1936年英文版,第150頁。

篇(2)

關鍵詞:體育科學;價值觀;體育本質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0)02-0008-04

盡管人們對目前的“體育科學”中是否存在科學成分還存有質疑,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自體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之日起,體育學在不斷分化綜合,體育學科群在不斷壯大,體育理論在不斷完善,體育的社會功能和實踐效益在不斷顯現,這些足以表明“體育科學”在不斷“科學”化,在不斷接近“科學”。體育科學屬性是什么?體育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對體育科學的研究有什么導向作用?

1、體育科學的現狀

狹義的“科學”是指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19世紀中后期社會科學及其主要學科(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的出現,以及20世紀興起的交叉科學,則使科學的外延大大增加,科學成為包括數學、自然科學、系統科學、哲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交叉科學等所有科學部類的知識體系和相應的認識活動、社會活動、社會事業、社會建制、社會職業等,成為一個廣義的概念。體育之所以與科學關聯,其根本原因是關于體育現象的研究過程具有現代科學屬性。首先,體育是一種關系文化、歷史、政治、經濟、教育、管理的社會現象,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賦予了體育科學的社會科學屬性;其次,體育也是一種關系生理、心理、疾病、健康的生命現象,生命科學的研究過程賦予了體育科學的自然科學屬性。總之,當任何一種科學理論以體育現象為闡釋對象,任何一種科學方法以體育現象為研究對象,任何一種科學技術以體育現象為服務對象時,體育科學即被賦予了科學屬性。體育科學在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上對各母科學的先天性依賴,確立了體育科學在各個研究方向的科學屬性。

然而,體育科學的各個研究方向脫胎于相互獨立、自成體系或關聯較弱的母科學。就當前體育學科的分化水平而言,支撐體育科學殿堂的母科學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等,體育科學往往只是在母科學的知識體系中取其一份子作為自身的立論基礎,并通過現代科學的研究手法進行下一步探索,于是才形成了枝枝蔓蔓的體育學科群,是“本質”還很不明確的共同研究對象,才把這些母科學的零散知識點串聯在一起。運動人體科學是研究體育運動與人類機體相互關系及其規律的學科群,主要相關學科有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力學、生物化學、保健康復及醫學等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是研究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互相關系基本規律的學科群,主要相關學科有哲學、史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化學等。民族傳統體育學是認識和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運用體育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經濟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來探討和解釋民族傳統體育各領域的矛盾問題。體育教育訓練學是研究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基本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學科,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為基礎,研究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的規律,為球類、田徑、體操等諸多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訓練、科研與管理提供科學指導。看看這個交叉含糊的釋義,就知道它在研究內容、方法上與上述的3個二級學科難分彼此。

要匯集如此龐雜的知識點,為體育科學建立相對獨立、互相補足的知識體系(包括范疇、定理、定律等)和研究規范(包括研究范式、方法、技術等),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體育科學也創造了幾個原始概念和理論,如運動生理學的氧債、無氧閾、第2次呼吸、極點等,運動訓練學的項群訓練理論、翼項系數理論、一元訓練理論、二元訓練理論、技術健身論等。但總體來說,概念、原理之間的關聯度不足以形成強勁的橫向黏合力或嵌合力,從母科學移花接木、偷梁換柱的手法在體育科學中比比皆是。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經濟學、運動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幾乎沒有自己的原理和概念。好不容易創立的概念與原理時常遭遇質疑一萎縮一凋亡的厄運。如今,氧債沒人再提了,在分子生物學的沖擊下無氧閾(乳酸閾)面臨分子水平的諸多尷尬和質疑,生存地位岌岌可危。訓練理論更是相互攻伐、群雄逐鹿,鹿死誰手,還未可知?無奈之下,只有把金牌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從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來看,體育科學都較為混沌,各母科學均可在此舞槍弄棒。因此,體育科學的科學屬性受到無盡的質疑也難免。

2、從科學與價值看體育科學

理想主義科學觀認為:“科學是一種收集和解釋關于自然事實的理性、無偏見的客觀工具,科學應該為人們提供一種關于自然屬性的明晰而嚴密的說明書,從而讓人們可以通過該說明書控制自然”。對于科學的價值,理想主義科學觀始終堅持“價值中立說”,強調“為科學而科學”、“為學術而學術”。科學“價值中立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在科學界影響甚廣的是邏輯實證主義。既然體育現象是一種既存的自然事實,依照理想主義科學觀,那體育科學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思路也就基本明確了:體育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邏輯實證法;研究目的是為人類體育現象提供明晰而嚴密的說明書,并通過該說明書控制體育現象;研究思路是客觀地收集體育數據,無偏見地解釋體育現象。毫無疑問,這正是體育科學的理想。面對體育科學多維的研究方向,龐雜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識積累,體育科學的理想似乎只能是空想。

理想主義科學觀完全排斥科學的價值取向。依據邏輯實證主義的理解,科學和價值是完全對立起來的兩極:科學是關于事實的,價值是關于目的的;科學是客觀的,價值是主觀的;科學是追求真理的,價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學是理性的,價值是非理性的;科學是可以進行邏輯分析的,價值是無法進行邏輯分析的。然而,科學與價值能做到絕對互斥嗎?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學派代表如庫恩、勞丹和拉卡托斯等沖破“科學價值中立”的邏輯主義束縛,把價值引入科學的殿堂。庫恩的“范式”和科學共同體的概念包含了價值。科學范式不但被證據和推理所支持――常常被實質性證據和充足的理由所支撐,而且還可能被形形的個人偏好、假定、猜想、合理性觀念、審美觀、個人憎惡、政治顧慮,以及任何可以想到的人類品性所左右。范式是科學共同體共有的信念,這種信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科學家的價值觀。

價值與價值觀是兩個概念。物質世界中的事物(包括一切物體、動作、事件或現象,包括精神世界中的一切思維,以及這些思維的有形或無形的產品),因為生命的需求而產生的,能滿足生命的存在、延續(即新陳代謝)或發展進化等等其中某一種需求的屬性,即稱為“價值”。因此,科學的價值體現于滿足人類的某

種需求。從這一意義出發,任何科學都是有價值的,體育科學的價值在于滿足人們對體育現象的認識需求以及對體育現象的有效利用和控制。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所以,人們對科學的價值觀帶有絕對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在科學的知識體系尚未建立時可能就已存在。其中,科學家的價值觀深刻影響科學知識體系的建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瓦托夫斯基認為,人類的根本利益反映在作為人類活動的科學實踐本身之中,諸如真理、一致性和證實這些科學規范本身就是深刻的人類職責的高度凝煉的反映。不幸的是,體育科學是個“大雜燴”科學,業內的學者并無集中統一的科學信念。基于不同母科學的價值觀對體育科學知識體系的建立有著復雜多向的導向作用,這使得體育科學的知識體系總有一種分崩離析、支離破碎之感。

3、不同科學觀的價值標準對體育科學研究

的導向

3.1 求真求理

求真即追求真理,是指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求理即追求邏輯實證,強調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把握事物的規律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邏輯為工具,進行推理,用概率論來修正結論。邏輯實證主義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義,強調通過對語言的邏輯分析以消滅形而上學,強調一切綜合命題都以經驗或實驗為基礎,提出可證實性或可檢驗性和可確認性原則。求理是理想主義科學觀的過程性要求。只有研究過程符合邏輯實證主義,所得的結論才是真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按照理想主義科學觀的目的性要求,體育科學的目的必須且只能是追尋體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而無須質疑體育本質的唯一性和發展規律的存在性。體育學者必須無條件堅信,體育的本質是唯一的,體育的發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因為哲學反復強調,世界上的事物、現象千差萬別,它們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規律,而且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否認規律的存在即是唯心主義。按照理想主義科學觀的過程性要求,體育科學研究必須首先收集體育現象的事實、數據,再進行邏輯推理、概率統計,最后得出的結論才是可靠的。體育的科學屬性正是在研究過程中得以確立的,并非是因為堅信體育本質的唯一性和發展規律的存在性。

理性思考一下,求真求理是拋開科學價值取向的一種絕對、理想的價值觀――價值中立,這一價值觀(科學信念)在科學誕生初期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關于物質世界的本原性問題和規律性問題都在這一科學信念的指導下實現了劃時代的突破。自然科學的重大發現如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元素周期律無不印證著求真求理價值觀的生命力。不可否認,體育學者在體育現象的自然屙陛方面取得的許多成就都依賴母科學“求真求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但在體育與其母科學的交叉領域中,體育現象的復雜程度也并非自然屬性可以概括,求真求理的導向作用值得深刻反思。

3.2 求實求效

求實求效是實用主義科學觀的價值標準。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對立派別。理想主義者追求真理,實用主義者追求實效。實用主義者忠于事實,但不反對神學,承認達爾文,又承認宗教,如果神學的某些觀念證明對具體的生活確有價值,就承認它是真實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些改革開放的話語,反映了我國思想界的實用主義哲學傾向。

這一哲學傾向亦體現于體育科學研究的價值取向。體育科學研究躲不開求實求效的價值判別標準。體育的功能是立體、全方位的,甚至是互斥的。對競技體育范疇的科學研究而言,金牌就是硬道理。對群眾體育范疇的科學研究而言,健康、減肥、防治疾病、愉悅身心就是硬道理。然而,有理未必有效,有效無須有理,真理和實效有時的確不合拍。因為真理是普遍、共陛的,而實效往往是特殊、個性的。但體育科學研究有一個非常不妙的傾向:以實效辨別真理、驗證真理、推廣真理。檢索運動與糖尿病的有關研究論文,論證的思路不外乎是:選擇研究對象、實施運動方案、測試若干指標、進行統計分析、驗證運動如何有利于改善糖尿病。實際上,數據的變化繁雜,有的升高、有的降低、有的不變,分子水平的研究結果更是矛盾重重。當某一指標(如血糖、血脂、胰島素等)達到“改善糖尿病”的價值標準時,該指標的變化及其一大堆作用機制便成為真理的組成部分。當達不到“改善糖尿病”的價值標準時,研究者習慣于從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運動方式、運動頻率等“運動”因素中找原因,其目的還是為某一指標的真理地位找借口。更有甚者,篡改數據服從價值取向,這已經突破科學的道德底線了。在這類基礎研究中,研究者應保持理想主義科學觀的價值中立,而不應該把某一指標的變化賦予求實求效的價值取向。反之,在應用性研究或實踐中,研究者可以保持求實求效的實用主義科學觀,但不應草率地把個性化經驗上升為一般性真理。馬俊仁是“牛”了一把,但他沒有大肆,沒有出版一部“馬氏訓練理論”;孫海平的訓練秘笈恐怕也只能訓練出劉翔。敬告坐在書齋里探索體育真理的學者們,不要簡單拿手中的真理去妄斷金牌,也不要輕信金牌就一定是真理。無數事實證明,在以金牌為價值標準時,體育科學沒有永恒的真理。體育科學研究不能不考慮研究背景,實效與研究背景有關,而真理卻是相對靜止的。體育科學研究的價值觀――求真求理與求實求效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體育科學難成知識體系的原因之一。

3.3 求美求同

篇(3)

關鍵詞: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客觀性 意識形態

社會科學在西方哲學研究中是一個比較活躍的領域,但在中國研究則還是剛剛起步,還不像其他哲學門類那樣已有大量的現存材料和研究框架,甚至它的方法和原則還在建構之中。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的問題比較多,包括合理性原則問題、整體論、還原論等問題。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問題也一直是困擾社會科學哲學家一個主要問題。

在社會科學的客觀性方面,一般人認為社會科學不如自然科學那么客觀。歷史決定論者主張在社會科學中不可能建立起客觀性,如果社會科學家有意圖的進行預測,那么,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愛好和自身的利害關系來進行行動。這種價值判斷就會影響預測本身的內容,給預測內容的客觀性和研究成果的客觀性造成各種各樣的損害。

在社會科學家那里,這其實也就是一個關于社會科學對象的特殊性問題,可以表述為:"與自然科學所界定的自然世界不同,社會科學的對象領域有其自身的特點:不僅研究對象包括了研究者本人,而且被研究的人還能夠與研究者展開各種各樣的對話或辯論。在自然科學中,辯論的問題通常無須訴諸于對象的觀點就能夠加以解決。而研究對象的可變性和與被研究者的對話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問題。

在科學研究中,自然領域通過偶然事件呈現給我們,科學研究則揭示出偶然性背后的規律。偶然事件及其內在必然性構成了科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則要更復雜一些,在研究對象中,一部分是人的有預期目的的活動,這一活動帶有人類精神特有的各種豐富的特點,是人之外的自然界所沒有的,這就構成了社會科學的獨特性。另一方面,這種有預期目的結果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各種目的期望的互相抵消,總是超出于任何現實的預期目的之外。所以,在研究中,社會科學的研究與無意識的自然界一樣,也具有內在規律支配的客觀對象。

近代以來,由于自然科學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經驗的、實證的研究方式,也對人類理性產生巨大影響。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以孔德、斯賓塞為代表的實證主義思想家們推崇經驗科學的研究方法,主張用自然科學的模式與方法來建立社會科學.力求使社會科學也成為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他們認為社會科學家的任務應該是描述客觀事實,只研究社會現象"是怎樣"的,只對社會現象做出事實判斷,不應該對社會現象做任何價值評價,以此保證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這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經過不斷發展和演變在西方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社會科學面臨的一大難題是怎樣才能保證研究的客觀性,使自己成為真正嚴格的科學。對此,近年來一部分研究者給出的答案是"非意識形態化",認為社會科學研究惟有拒斥意識形態才具有真正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那種認為要保持社會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必須避免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化,必須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拒斥意識形態的說法,其實并不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新方法。當代中國出現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非意識形態化"主張事實上也是受其影響的產物,或者可以說它也是出現于近代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某種延續或變形。

現今持社會科學研究"非意識形態化"觀點的人實質上正是在這個問題上缺乏準確的認識,他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沒有理性和思維的自然界,它沒有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而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則離不開現實的活動著的人。正如恩格斯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這就決定了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價值無涉"成為一種美好的幻想。具體來說:

第一,認識本質上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個能動的創造過程,內在地包括選擇和建構。社會科學研究中他既是研究活動的主體,同時又因為自身是研究的社會現象的參與者,因而也是研究活動的客體。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不可能采取純客觀的立場、他必然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把他所固有的、與其所屬的社會集團相關的政治傾向、價值觀念、宗教情感等意識形態帶進社會科學研究之中。這樣,在從研究對象選擇、到材料收集整理、再到形成研究結論的整個研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都會帶有一定的價值傾向。

第二,由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是現實的活動著的人,因而研究者在獲取被研究者信息的同時,被研究者也在獲取關于研究者的信息。研究者在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時,難免影響研究客體,使被研究者在獲知研究者的目的意圖后,會評價這一研究對于自身的利害關系,從而改變自己的正常行為或狀態。更為重要的是,被研究者還可以反作用于研究者,使后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被研究者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的影響,以致用被研究者的眼光去看問題。上述兩種情況都可能使社會科學研究從獲取、整理資料,到提出研究結論,不僅會受研究者思想觀念的影響,被研究者的意愿也會透過研究者在其中打上烙印。

第三,人類社會從宏觀上看具有內在的客觀規律,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但就具體的歷史進程而言則又充滿著歷史的偶然性。這就使得以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事件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不僅要求真,還要向善求美,不僅應該是一個知識體系,還應是一個價值體系。從求真的角度看,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社會現象和事件都與構成這一現象和事件的人的行為有關,離開了人及其活動,也就無所謂社會現象和事件,而人的行動總是在一定的觀念、理想、價值指引和驅使下做出的。這里,意識形態不僅是以個性化了的精神的東西在支配人的行為,而且也是作為客觀化的精神形態(即作為意識形態的理想、觀念、價值等滲透于科學、文化和群體意識之中所構成的人們活動的客觀文化背景)對人的社會生活產生著作用。可以說社會現象的特點就是與價值、意識形態的高度相關性,拒斥意識形態恐怕很難最終認識社會現象和事件。從向善求美看,研究社會現象和問題必須探討人的行為所表現出的價值,為了理解這種價值又必須探討行為者是在什么觀念驅使下做出行動的,這就必須借助價值判斷,遵循一定價值觀等意識形態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背后隱藏的意義。

篇(4)

關鍵詞:教學科研能力;大學教師;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國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青年教師無瑕顧及教學,導致教學能力較差,教師隊伍教學科研能力整體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教學與科研并重導向型辦學體制代表了高校改革發展的一種趨勢[1]。決定高校教育質量及學科發展與創新的關鍵是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教師隊伍。青年教師如何更新觀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為教學研究中間力量,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性創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對提高教師全方位素質和教學研究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教學質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的提升,對保障國家整個科技事業創新以及高等學校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3]。

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探究借助團隊平臺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適應時代教育教學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質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資源,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建立教學科研幫帶制度。要為每一位青年教師配備一名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學者,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指導青年教師如何搞好教學科研,如何申報項目,如何獲取第一手教學科研信息等,無論是從教學科研論文的選題和撰寫、課題的申報,還是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細節都需要對青年教師進行全方位的指導。以老帶新是一種見效快、易操作的師資和科研培訓方式。老教授在教學科研中發揮指路作用,促使他們快速成長;青年教師思考問題的新思路,也會帶給老教師一定啟發,這種交互影響,必將帶動團隊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2.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隊伍即是科研隊伍,注重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多出高層次精品。為了緩解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難以并重這一矛盾,要有意識地樹立一種團隊攻關意識,盡快培養和組建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學科研研究團隊,為教師提供一個交流經驗、反思教學和探討問題的平臺、營造相互取長補短科研氛圍,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教學團隊也是科研團隊,使教學和科研并進,教師能夠把科研思路轉換為現實,并將研究成果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增加專業知識的先進性、新穎性、應用性,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和補充。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都從自我做起、相互協作,教學科研相結合既能保證教師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又促進教師積極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師的綜合素質逐步得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學任務,從教學中尋找研究課題,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從課堂教學中尋求教學科研課題,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還有利于優化和提高教學團隊的素質,為將來申請高層次教學科研項目奠定基礎。在結合教學尋求科研課題的主導思想下,團隊圍繞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和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思考、認真考證并申請立項,研究課題都來源于教學,所以完成起來目的性強,教師將教學中經驗性的東西進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和改進,最終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回饋給學生。

4.抓住學科建設,引導教師在學科建設中提升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元素,教學和科學研究又是整個學科建設的兩大支柱,必須協調發展。以建設學科為中心,在教師中明確“教為基礎,研為發展”的思想。從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角度認清學科建設的必要性。只有教師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兩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學科才算得到真正發展。因此,發展學科建設在引導教師在教學、科研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青年教師要抓住學科建設機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長,強化自身綜合素質建設,以實現教學、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師要注重自身教學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高校既是培養高素質滿足社會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識創新、思維創新、創新能力培養的場所。這就要求青年教師不僅要有創新視野,還要能夠及時捕捉最新的知識信息,并善于把他們融進自身的教學科研中,能夠獲得具有創新理念較高水平的教學科研成果。學校要為青年教師營造一個有利于教學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良好環境,幫助青年教師建立創新意識,在創新中謀求自身發展,提升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為此,必須號召青年教師創造性的進行學習,做研究型教師,成為善于學習、善于研究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潛質從事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創新人才,真正實現青年教師教學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也就是最終實現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符合社會需要創新人才的培養。因為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能力的學生,首先要有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教師。

6.完善獎勵機制,加大經費投入,激發青年教師研究熱情。工作的環境與事業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關鍵。青年教師希望學校能夠提供給他們展示風采、表現才能的機會和平臺,希望他們的工作表現、工作成績、個人價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學校加強對他們的培養。合理的激勵機制是激發青年教師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熱情與興趣的重要前提。通過舉辦青年教師理論教學大獎賽、實驗教學大獎賽、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大獎賽、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大獎賽等,建立一個公平科學的獎勵機制,直接與薪酬、晉職、晉級、教學、科研資源分配上密切相關,達到肯定先進、否定后進、促進中間,最終實現調動全體教師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積極性的目的。

7.堅持正確價值觀導向,倡導把優異教學科研成果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增強工作責任。大部分青年教師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積極向上,價值觀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師對本質工作責任感淡薄,思想消極、沒有信念,個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強對他們的正確引導,傳遞正能量。幫助他們理解、認識教師職業的真正內涵,教師的行為規范,懂得教師的人生真正價值所在,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明白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對社會的價值,把完美工作當作實現自身價值的有效途徑。堅持正確價值觀導向,倡導把優異教學科研成果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弘揚正氣、不圖回報、大功無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8.青年教師應自覺的不斷完善和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青年教師應該樹立參與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活動的意識和覺悟,強化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的信心和勇氣,敢于面對一切挑戰,通過認真、細心、堅持不懈的教學科研活動不斷完善和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增強從事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的自覺性。通過自身挖潛,明確主攻方向,找到一條既適合自身發展又有益于社會需求的教學研究、科學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師應加強學習、交流,開闊眼界,增強捕捉信息完善學科結構的能力、勤于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勇于攻關解決學術難題的能力、開拓創新探尋全新解決方案的能力、成果轉化為有價值的教學經驗、教學資源的能力,即通過交流學習不斷完善和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9.對教學研究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夠的認識。教學研究和科研研究對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學思路、科學設計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明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拓寬專業知識、深化知識內涵、實現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整體教學科研學術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同時,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工作在引領學科發展、充實學科內容、完善學科結構、健全學科體系、促進學科建設、培育應用人才、增強創新競爭能力、完善自身知識更新能力等方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只有對教學研究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夠的認識,才能更加自覺地去思考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之法,教師自身的素養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只有對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強化對有潛質青年教師的教育培養力度,不斷創出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和氛圍,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及時把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更新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習慣性反思自己的教學科研,不再簡單的為教書而教書,為科研而科研,而是應該將二者合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教學研究是科學研究的基礎,科學研究是教學研究的保障”,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終才能實現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的良性互相滲透、互相補充,更好地促進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升,進而帶動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實現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韋朝毅.獨立學院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教師教育論壇,2013,(26).

篇(5)

關鍵詞:科研評價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 圖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4)05-0082-06

Bottlenec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Book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The bottleneck factors in present evaluation of Chinese book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such as large workload,time consuming content evaluation,non-quantitative and non-formulaic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books and non-consensus of evaluation result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dvanced in this paper are: to select a batch of patient and responsible peer experts,to build and make good use of a peer review expert database,to establish standard citation index database of Chinese academic books,to establish the academic boo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dominated by peer view expert evaluation and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tolerates non-consensus.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valuation; book evaluation

1 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評價的現狀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是傳播學術研究成果和傳承學術的重要陣地,是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研究與學術圖書長期以來形成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學術研究水平提升了,必然會促進學術圖書的產生;反之亦然,學術圖書的不斷面世又會從整體上帶動學術研究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如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推動學術圖書出版質量的提高和科學研究事業的健康發展。但通過對古今中外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進行比較可知,盡管我國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總量在逐年增加,但總體水平不高幾乎是被人們公認的事實。相當多的學術圖書學術創新不多甚至是重復研究,學術價值不高甚至沒有學術價值,讀者量少甚至沒有讀者,被引用率很低甚至為零,學術影響力不強甚至沒有學術影響,逐漸呈現出學術圖書被人們漠視的趨勢。為此,一些科研機構在科研績效考核甚至職稱晉升時不再考慮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做為評定條件之一,這也許是我國當前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的悲哀,當然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悲哀。人文社會科學的迅速發展必須以高效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管理為前提。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繁榮與否與其評價體系密切相關,沒有科學、合理、公正、客觀的評價體系,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質量就很難從整體上真正提高,因而人文社會科學也就很難得到長期的持續健康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價值被漠視的狀況,勢必引起人們的反思,為此需要反思我國現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評價體系的問題所在,并找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篇(6)

〔摘要〕文章基于國內頂級期刊數及新華文摘轉載論文數,構建了人文社會社會科學研究質量指數,以此對中國主要研究機構

>> 法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現狀解析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互聯網利用狀況研究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文本挖掘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典型應用述評術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文本挖掘技術應用進展 論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結構 項目視角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水平比較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程序公正探討 傳媒學轉向: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走向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與質量觀及其評價機制 關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研究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體系的構建 2011年廣西社會科學研究綜述 試論社會科學研究的功能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ABC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辦法 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機制的保障體系研究 地學價值論:地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rticle number published on the domestic top journals and reproduced on the Xinhua Abstract, a quality index,model for the research of social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is built. And the medel is used to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 10 institutions in China respectively are Renmin Universit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Wuhan Univers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Key words: evaluation; research quality index ; ranking

篇(7)

[關鍵詞]社會科學;評價機制;評價文明

[中圖分類號]G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8—0154-03

1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必要性-

學術界對于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及其創新的必要性論述頗多。社會科學評價機制不僅在學術研究、現實應用、管理等不同層面極其必要,而且是“關系到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和創新的戰略性問題”。從社會科學“十二五”以及中長期發展看,社會科學評價機制的創新已經成為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必要性更加突出。

1.1 評價機制創新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的任務是研究與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社會科學評價活動作為客觀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之一,而在評價活動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各種關系——社會科學評價機制,自然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在其主要任務中已明確提出:“圍繞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深入研究建立科學的文化產品評價標準、評價機制和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可以預見,在“十二五”乃至以后一段時間,對文化產品的重要生產活動之一的社會科學研究而言,其評價標準、評價機制的研究以及創新必將得到加強,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2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是實現中長期發展的重要保障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在其保障措施中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特點的分類評價標準,構建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更加注重學術原創性和實際應用價值”,可以說社會科學評價的創新事關“十二五”規劃任務的實現程度和實現質量。但是,不論是分類評價標準還是多元評價體系的建設,都離不開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這一基石。一方面,評價機制不僅決定評價標準或評價體系的創新程度,而且影響著評價標準或評價體系的實踐應用。具體而言,評價機制決定著誰來評價、評價什么、怎么評價。如果不能有效的解決評價機制創新問題,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創新只能是“新瓶裝舊酒”,難以真正發揮出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創新對于社會科學創新的激勵、引導作用。另一方面,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方向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導向。社會科學評價機制的創新,不僅涉及到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方向設置、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體系建設等宏觀內容,而且關系到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能否評職晉級、研究機構能否獲得資助、研究成果能否獲得認可和快速實現轉化等微觀層面,甚至能影響到社科研究人員乃至整個社科界在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中對于數量與質量、產品與精品、短期與長期、利益與道德的選擇,是社會科學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導向。

1.3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有利于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在推動社會科學創新的基礎上,不僅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的優化,而且能夠通過外部環境優化和科學思想的指導推動自然科學創新與應用,甚至有可能實現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交叉發展。《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就已經提到“要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因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雖然差別較大,但都遵循科學的發展規律。從實踐看,科技創新發展規律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社會科學評價機制正在廣泛借鑒自然科學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法。通過社會科學評價機制的創新,推動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互動發展,有益于創新型國家建設,能夠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障礙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不僅極其必要,又極其復雜和困難,不僅受制于社會科學自身的特點、現行評價機制的障礙,更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大環境中評價文明的缺失以及對社會科學各子學科發展規律認識的不足。

2.1 社會科學自身特點的制約

社會科學作為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由于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社會科學具有學科結構和研究成果多樣性、成果與質量具有主觀性和模糊性、價值實現周期長期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社會科學評價必然要根據研究對象的差異以及不同時代人們對研究對象認識程度的差異而與時俱進。但多元評價標準在學術性與政治性、獨立性與社會性、質與量、本土性與國際性等4個關系上的難以調適,不可避免的引發了社會評價的困境。同時各學科領域之間相互交融、學科領域進一步細分、實證研究方法大量等現象,又導致社會科學學術評價與時俱進的難度不斷增大。

2.2 現行評價機制的障礙

現行的的評價機制是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重要障礙,在現行評價機制上進行創新和突破不僅需要巨大的智慧和勇氣,更需要消除現行評價機制下形成的“權力”影響和“利益”關系。一方面,現行評價機制下形成的“權力”影響難以消除。現行評價機制中學術價值評價與學術能力評價混淆、物的評價與人的評價混淆,造就了因行政因素或社會因素產生的評價者和評價機構的巨大“權力”。盡管這種“權力”已經引起了學術界對于評價主體的反思,但實質上由于評價工作中各個層面的“權力”與“利益”的微妙關系,即使實施第三方評價等辦法,仍難以消除“權力”的影響。另一方面,在現行評價機制下形成的“利益”關系難以協調。現行評價機制下,評價主體、被評價者、評價對象以及期刊雜志等各方力量已經形成了復雜的“利益”關系,而現行評價機制的創新,必然對這種利益關系造成影響,正如有關學者分析的,“學術評價已經被期刊分級制度所主導,期刊評價機制成為了學術創新的絆腳石”,現行評價機制下形成的“利益”關系網中某些力量的必然會抵制評價機制創新。

2.3 評價文明的缺失

現行的評價機制,是在廣泛借鑒西方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評價方法上形成的。不可否認,現行評價機制對于中國當代社會科學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西方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評價方法的產生,根源于西方的城市文明、工業文明、市場文明的連續發展。而中國的文明形態與西方迥異,斷展的儒家文明、巨變中社會轉型文明,不僅導致了“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構建……應清醒認識到農耕文明基礎上生成的中國古典人文精神的嚴重局限……但中國目前面臨的情況……不能直接將西方近現代人文主義、人本主義全盤搬來做現代化的觀念基礎”,更導致了中國評價文明的缺失,進而引發了學術浮躁、學術不端等問題的廣泛存在,使西方的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在中國產生了“橘生淮北則為枳”的現象。

2.4 學科發展規律認識的不足

“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分類評價標準和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迫切需要加大對社會科學子學科的發展規律的認識。然而,在中國知網的“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Ⅰ輯”、“社會科學Ⅱ輯”和“經濟與管理科學”4個數據庫中以“學科”和“發展規律”為關鍵字段進行題名檢索,文獻記錄只有13篇,其中真正涉及到社會科學各學科發展規律的文獻更少。學科發展規律認識的缺乏,導致各學科評價方法、評價機制缺乏理論基礎,不論采用多么先進實用的評價方法,都難以促進學科發展。

3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思路與內容

綜上所述,社會科學學術評價機制創新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障礙重重。從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創新的現實需要和發展需要來看,盡快推動社會科學學術評價機制創新已經迫在眉睫。

3.1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思路

當前,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既要堅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原則,把握住建立“分類評價標準和多元評價體系”的基本要求,又要積極打破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各種制約因素。具體而言,要以為指導,在短期內,通過加大學科發展基本規律和學術評價基礎理論研究力度,支撐建立分類評價標準和多元評價體系;從中期看,通過推動學術價值評價和學術能力評價的分離,構建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更加注重學術原創性和實際應用價值的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從長期看,通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加強法制文明建設相結合,推動建設符合國情特色的社會主義評價文明。

3.2 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內容

3.2.1 積極推動事關社會科學評價機制創新的基礎理論研究

首先,現有社會科學及其子學科發展規律的研究。社會科學的子學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簡表(國家標準GBT 13745—2009)》標準有20個,進一步細分所涉及到的二級學科、三級學科更多。這些學科之間由于研究對象差異,發展規律必然不同。而通過加強對這些學科經典力作出現以及發揮作用、理論創新重大突破、重要學術會議交流活動、論文論著出版以及有關文獻資料解密等方面的周期性和規律性研究,并根據周期或規律的相似性對各學科進行歸類,是建立社會科學分類評價標準的重要依據。其次新興學科發展規律的探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社會現象和新的社會問題逐步涌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滲透進一步加劇、新興研究方法更加迅速的采用,社會科學新興學科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目前有些新興學科仍被就近歸納到原有學科中,并應用舊的評價機制、評價體系進行學術評價,這顯然不夠科學。為此,亟需在關注新興學科成長的同時,加大科研力量,在探索新興學科分類標準的基礎上,盡快發現新興學科的發展規律,通過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促進新興學科的發展。第三,依托學科發展規律大力推動學術評價理論創新。合理的分類評價標準,必須是學科發展規律與學術評價基本理論的有機結合。不同學科的成果側重不同,論文、研究報告、著作甚至秘密文件等應在不同的學科評價中占有不同的比重。必須在引進西方社會科學評價方法的基礎上,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推動學術評價的理論創新,才能更有效的推動社會科學評價機制的創新,進而推動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

3.2.2 確定學術價值評價和學術能力評價分離的導向

學術價值評價和學術能力評價的分離,并進一步建立以學術價值評價作為學術成果原創性和實際應用價值依據、以學術能力評價作為研究人員能否升職晉級依據的社會科學評價機制。首先,必須明確學術價值評價和學術能力評價的評價對象、評價目標的本質差別。學術價值評價的對象是單獨的學術成果,是物,評價的目標是其對于學科發展的價值;而學術能力評價的對象是人或者團隊,評價的目標是該人或團隊創造學術價值的能力。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學術作品的學術價值是其作者學術能力的體現,但卻不能等于作者的學術能力,學術能力還包括個人發展提升的能力、學術團隊持續發展的能力等等;同樣學術能力強的人或團隊的成果,如其早期成果或者資料類成果,也未必全都具有很強的創新性或學術價值。其次,必須認真選擇學術價值評價和學術能力評價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評價目標決定評價方法和具體指標。學術價值的評價,要更加重視社會科學的自身特點,在采取同行評價與定量評價的基礎上,要更加關注學術成果的歷史價值;而學術能力的評價,要以人為本,更加重視人或團隊的發展特性,更加關注學術團隊的可培養性和未來價值。簡而言之,學術價值評價和學術能力評價的評價方法、指標的選擇要注意時間價值的取向,學術價值偏重于歷史價值的實現,學術能力偏重于未來價值的實現。從評價方法上,學術價值的評價,因為標的固定,主要以單向評價為主;而學術能力的評價涉及到未來發展,則必須包括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互動的雙向評價。第三,必須明確學術價值評價和學術能力評價主體的差別。學術價值評價由于其評價目標僅僅是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其評價主體應以社會學術力量為主,如專業的學科學會等,行政、市場等非學術力量不宜參與過多;而學術能力評價由于涉及到升職晉級、項目資助甚至某一學科或某一方向的長期發展,其評價主體應在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基礎上,以行政力量為主,社會學術力量為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国产自国产自愉自愉免费24区| 少妇高潮大叫好爽| 国产 校园 另类 小说区|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内裤护士| 精品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州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伊在| 玩弄人妻少妇500系列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在线 一区|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超大爆乳护士》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软件|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免费直播|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女人与公拘交酡全过程| 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日本| igao视频天堂|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色视频线观看在线网站|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被黑人猛烈30分钟视频|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麻豆|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 欧美巨大黑人极品精男|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制服|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玩弄人妻中文在线|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