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小學科學論文

小學科學論文

時間:2022-03-23 10:13: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科學論文

小學科學論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環保意識 探究式學習 小課題研究

論文摘要:在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中,中國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矚目。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

這一切都源于人們缺乏環境意識,沒有良好的環保行為、環保習慣。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培養小學生環保意識的有效措施

(一)強烈的環保意識是建立在理性認識基礎之上,充分挖掘科學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1、從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來講,小學科學課與環保教育有著更多的共性,其內容豐富、知識面廣。

2、充分挖掘其中的環境保護的內容,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積極利用目前社會上空前高漲的環保氣氛,大力宣傳環保的意義

1、結合環保熱點問題激發小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動機

2、結合有關環境的紀念日,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3、聯系生活實際,強化環保意識

(三)在“學生的小課題研究”的活動中進行環保教育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各種污染物對環境、對人類健康、社會發展的危害,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成為全球人的共同呼聲。2001年7月北京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北京提出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舉辦理念。綠色奧運,就是將環境保護作為奧運設施規劃和建設的首要條件。

但是在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中,中國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矚目——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我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我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已占我國國民生產總產值的10%……

這一切都源于人們缺乏環境意識,沒有良好的環保行為、環保習慣。2007年9月,我對月苑一小中高年級的學生以及學校的大部分教師進行了有關環境保護知識的問卷調查,并對問卷進行了分析、研究。

一.小學生環境意識現狀

(1)目前小學生的環境意識尚處于淺綠層。環保界對環保意識劃分為淺綠層(關注環境衛生、綠化等身邊的具體事)、中綠層(關注環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惡化環境因素的解決)和深綠層(側重于關注難以逆轉的生態環境,包括水資源問題、土地荒漠化問題和生物多樣性等)三個層次。由于各種原因,目前大多數的小學生環境知識較少,他們只是對日常生活型環境問題有所認識,而對環境污染的原因、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沒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這表明,他們的環境意識尚處于淺綠層,這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改變現狀。

(2)部分小學生存在消極從眾心理,自覺遵守環境道德的主動性不強,環境意識淡薄。消極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正確的環境認識和積極的環境態度,采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為,這些行為多數體現在破壞生態與污染環境上。

由于學生長期生活在群體環境中,周圍人群的言行對個體的影響很大,比如在校園里,看見地面上痰跡斑斑,明明知道不應該隨地吐痰,但是為了圖方便,趁人不注意,隨地吐痰;手里攥著一張廢紙,走了一段路也沒發現垃圾桶,看到草坪上有垃圾,隨手就扔掉了;在臟亂不堪的教室,你會把自己的垃圾自覺送到垃圾桶里嗎?大多數人是不會的……這樣的例子很多,他們知道這樣做不對,他們還是這樣做了,他們不愿意讓別人視為異類,他們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別人,最后,使我們的社會環境受到了污染。人們對經濟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對環境污染沒有切實的感受,使得大多數學生對環境問題缺乏深層次的理解,致使學生對身邊的環境問題關注較少,很少主動地保護環境,思考環境污染問題。

二.小學生環保意識淡薄的成因分析

(一)社會的原因

學校所教與社會現實所表現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例如,老師教學生要集中處理或帶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給學生的示范卻是隨地可扔、隨手可扔,并不會受到社會譴責或處罰。由此可見,全民環境意識不強,直接影響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進一步削弱了本來就很薄弱、不系統的學校環境教育。

(二)學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正確認識,一些職能部門和有關領導、教師認識不到位。小學的環境教育還沒有制度化,沒有統一的環境教育教學大綱和教材,缺乏對環境教育應有的重視,甚至有的學校目前還沒有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小學環境教育缺乏專職教師,大多數教師在環保知識、環境技能和環保法規方面未接受系統的培訓,環境教育的師資培訓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和機制,師資的缺乏已經影響到了環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圍開展。小學的環保教育與學科教學未能很好結合起來。

(三)家庭原因

家長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子女,正確的言傳身教會起到榜樣作用。如果父母做的與學校所教的不一樣,則會削弱學校環境教育的效果,甚至還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例如學生在學校接受環保意識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長對水、電的浪費,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養小學生環保意識的有效措施

1996年 12月,國家環保局、、國家教委聯合制定《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 (1996—2010),《綱要》指出:“要根據大、中、小學的不同特點開展環境教育,使環境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學科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環保教育同樣也離不了這塊主陣地。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教育部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各相關學科的設計中都滲透了環境教育內容。

(一)強烈的環保意識是建立在理性認識基礎之上,充分挖掘科學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在小學各門學科中,科學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最為密切的。《科學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有這樣一段論述: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也指出:珍愛并善待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小學科學中的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都是與人類緊密相聯系,因此,在科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挖掘教材內容,有機滲透環境教育,讓學生幼小的生命在學科課堂學習中浸染綠色。

1、從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來講,小學科學課與環保教育有著更多的共性,其內容豐富、知識面廣。

(1)智能教育內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揭示人與自然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如六下第四單元的《共同的家園》、五下第四單元《巖石和礦物》、三上第二單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2)道德教育內容

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 “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如四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六下第五單元的《神奇的能量》……

(3)行為教育內容

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于環保事業。如三上第四單元的《它們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六下第二單元的《遺傳與變異》……

因此,結合小學科學課教學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比其它學科有著更為有利的條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環境保護的內容,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科學教材中,涉及環保教育的內容比較多,反映了環境和環保問題的方方面面,在教學這些內容時,要求教師對知識講深講透,同時還要注意適當延伸拓展,達到重點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學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如在學習《關心天氣》這一單元,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熱、刮風、下雨等現象,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的臺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們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堂上巧妙穿插環保知識滲透環保意識。

科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教師不給出固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各種各樣,也可能是比較一致的,教師要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但不必統一到教師事先準備的結論上。因為環境問題本來就有多種解答方法,學生在課余到圖書館、閱覽室、信息部門去搜集信息、查找資料、調查研究等。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培養小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來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科學課畢竟不是環保課,教師在教學中切忌一味地單純宣傳環保。教師只能在圍繞教學目標、抓住教學重點的前提下,巧妙的滲透環保內容,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去領悟、體會,自覺地成為環保的宣傳者和參與者。

如三下第二單元第三課《植物和我們》就可以選擇“植物對人類的作用”這一知識點,作為進行環保教育的切入點。運用了“情景體驗法”, 大量過度放牧、亂砍濫伐、土地沙漠化的圖片,長江中下游洪水、過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視頻資料,通過觸目驚心的數據、圖片, 讓學生從反面深刻地體驗到植樹造林讓人們受益非淺,迫壞自然生態環境必定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事實勝于雄辯”,殘酷的現實情景再現,具有很大的說服力,最后在學生的思維達到最高潮時,讓學生親自動手設計保護植物宣傳畫,培養學生愛護植物的情感。

又如四上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的最后一課,我選擇“噪聲的危害”這一知識點,作為為了讓同學們切實感受到噪聲是一種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很不利,課前我錄了大街上各種噪聲,有汽車的鳴笛聲,人們的喧嘩聲,并用電腦進行了處理,加入了電鋸刺耳的劇木聲,機器的轟鳴聲,小販叫賣聲。當講到美妙的聲音能讓我們感受到舒服時,播放了一段優美的鋼琴曲。同學們在優美的旋律中,聽著,享受著,這時孩子們都沉浸在歡樂愉快的氛圍中,幾個有點音樂特長的同學還用手指在桌上模擬著彈起了鋼琴。但聽著聽著,我又把音樂換成了錄制好的噪聲,不絕于耳的叫賣聲,各種汽車的鳴笛聲,工地里機器的轟鳴聲……這時再看他們的表情,意外,驚恐,并紛紛用手捂住耳朵,多數同學顯得煩躁不安。我及時關掉播放器等同學們安靜一會后,抓住時機講解噪聲的危害:同學們剛才聽到的這些嘈雜的聲音就是噪聲,噪聲也是一種環境污染,如果人們長期生活在這種噪聲很大的環境中,不但會心情煩躁,休息不好,還會導致聽力下降,甚至會神經衰弱。為了使我們的學習環境不受到噪聲的危害,為了我們每個同學的身心健康,請同學們以后在教室內、電影院內等公共場所控制自己的聲音。從他們贊許的目光可以看出環境保護的種子已經播撤在他們的心田。

(3)結合實踐操作,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環保知識的學習。

如在學習《土壤與生命》這一單元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親手做肥料袋,種植植物等,學生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

科學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與環境教育有關的內容。如《植物的一生》、《它們怎樣延續后代》、《生命之源——水》、《我們周圍的空氣》、《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奇妙的聲音王國》等等。可以說幾乎每個單元都能挖掘出關于環境教育的內容,但這些環境教育的內容,多是以潛在的形式蘊含在科學知識之中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深入鉆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體內容選準知識點,靈活機動地進行滲透。通過環保內容的滲透,讓學生懂得每種動植物(包括人類)都需要一定的生態環境,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大自然的規律性。讓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永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清新。使祖國大地生機盎然、繁榮富強。

(二)積極利用目前社會上空前高漲的環保氣氛,大力宣傳環保的意義

1、結合環保熱點問題激發小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動機

2001年7月北京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北京提出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舉辦理念。2008年6月1 日,我國將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發揚重拾菜籃或者使用其它環保節約的替代品。2007年1月,南京市環境保護局制訂了三年綠色公交行動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做到基本消除城區內公交車嚴重冒黑煙和超標排放現象;50%的公交車以天然氣為燃料;80%以上車輛排放水平達到“歐II”標準以上。還有能源短缺體驗、綠色照明推廣。

結合2007年9月,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科協、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聯合制定的《節能減排全民科技行動方案》。對此類身邊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學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導向,而且對有關水文、氣候、工農業生產等知識有了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環境教育。

2、結合有關環境的紀念日,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每年有關環境保護的紀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濕地日;3月9日中國保護母親河日;3月12日植樹節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 ;4月7日世界衛生日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6.5世界環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國土地日 ;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9月22日世界無車日;10月4日,世界動物日;10月16日 世界糧食日;10月26日環衛工人節 ;12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紀念日,有意識、有計劃地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如3月 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愿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識,也深化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6月5日世界環境日,開展保護環境熱愛家園等主題的演講活動,對身邊環境問題的調查、研討認證,得出一些合理的改進措施和方法,再進行廣泛宣傳,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投身于環保事業。

3、聯系生活實際,強化環保意識

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破壞環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甚至隨地小便,想必我們的學生不可能沒見過這些不文明現象,教師都可以把這些插入到課堂中,并展示實地拍攝照片,交流這些現象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讓他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為環境保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生活中有許多保護環境和破壞環境的現象,但學生不太明白,比如集市上買賣蛇,上樹捉鳥……這些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他們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不會破壞環境。我們可以圍繞這些現象開展談論,在談論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善于發現,仔細分析,才能分辨是與非。

(三)在“學生的小課題研究”的活動中進行環保教育

“學生的小課題研究”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活動,它著眼于學生把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我們可以在各中隊組織開展環保小課題的研究,讓全體少先隊員在研究的情境中,親自實踐,獲取直接經驗,讓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有關環境保護的小課題研究:

一年級的學生我們開展:1、亂扔垃圾的危害;2、鉛筆與環境保護……

二年級的學生我們開展:1、樹木的本領;2、馬路上廢氣危害知多少;3、怎樣節約水資源;4、我家附近的河流……

三年級的學生我們開展:1、校園里的綠化環境;2、影響校園美的行為有哪些; 3、廢棄垃圾的處理;4、防止廢電池污染;5、白色污染的害處……

四年級的學生我們開展:1、關于污染河流的調查;2、影響天空變藍的因素; 3、噪音的危害;4、綠化環境破壞后造成的后果……

五年級的學生我們開展:1、菜場衛生情況對比調查;2、秦淮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現狀; 3、水資源浪費情況的調查以及處理措施研究;4、改善環境我們能做什么……

六年級的學生我們開展: 1、環境污染的后果; 2、哪些疾病與環境污染有關;3、家庭環境污染主要有哪些; 4、工業廢水流到哪去了……

通過系列有關環保的學生小課題的研究開展,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自覺保護自然資源,從小養成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

通過有關環保系列小課題的研究開展,形成符合小學生實際的環境教育實施目標,總目標:關心;知識;態度;能力;參與。

關心,即要深化個人對社會總體環境問題的關心,并對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知識即個人對社會總體環境及其存在的問題有基本的理解;態度即要明確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具有保護和改變環境的堅強意志;能力即要掌握解決環境問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參與即能為解決個人和社會的環境問題而采取適當的行動,深化對環境問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分目標:

一年級:1、認識校園的花木及周邊的小動物(3種以上);

2、不亂扔垃圾,在老師的幫助下整理教室衛生。

二年級:1、觀察一些花木的生活習性;

2、了解水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三年級:1、大自然去觀光游覽,做到愛護花木,并能注意飲食的健康;

2、主動參與學校的“變腰行動”(即見地上有紙等垃圾能主動撿起)。

四年級:1、掌握初步的環保知識、了解河流與湖泊;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愛護勞動成果,積極參與學校的垃圾回收。

五年級:1、掌握基本的環保知識,能體驗生活中的美,主動深化、美化校園,學會垃圾分類;

2、了解生物知識、生態平衡、環境的保護,積極參與環保宣傳活動。

六年級:1、有較強的環境生活意識,初步辨別那些是環保,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

2、了解地球與人類密切關系,積極參與環保實踐活動。

學生通過了一系列環保小課題的開展研究,學們對環保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僅加強了回收再利用的理念,還能積極參加環保征文活動。學生撰寫的科學小論文《關于廢舊電池回收現狀調查與研究》、《南京礦產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為什么臟雪融化得快》、《電動車的利與弊》、《融雪劑的利與弊》……多次在省、市小學生環保論文比賽中獲獎。通過參觀考察和社會調查,在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同時,也增強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在科學課中利用教材,有機地將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全員參與與重點輔導相結合,讓學生多參與、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 ,從自我做起 ,成為環保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新能力。綜上所述,環境保護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從小抓起,從我做起,使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樹立起強烈的環境意識,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才能創建一個美好的勞動生活環境,才能擁有一個充滿生機的地球。

小學科學論文:中美兩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理念的比較

內容提要:當今,中關兩國的科學教育在目標上都既重視面向全體,又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在課程實施的理念方面差異很大,主要體現在課程的綜合性、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科學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理論與實踐孰輕孰重、評價方式等方面。這也是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中美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目標;科學教育理念

當今,中美兩國都意識到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都制定了科學教育目標及實施標準。美國于1989年2月發表了《2061計劃》,其中第一份報告的標題就是《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報告對學生經過從幼兒園直到高中畢業(K-12)這13年的學習之后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科學素質作了全面的描述。為使這些目標不至于落空,有關人士在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花4年多的時間制定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科學教育標準,即《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atndads,NSES)。標準所規定的學校科學教育目標強調了讓學生因認識自然而“產生充實感和興奮感”,“恰當運用科學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學素質”。標準制定的首要原則是“科學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不問其年齡、性別、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不論他們有何殘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們對學科學懷有什么興趣、受到了什么激勵,都應該有機會接受科學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學素養。”川 1994年,美國出版的一部教科書——《中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方法》指出,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宗旨是為學生提供如下機會: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性的實踐能力;發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質環境的概念;發展作為民主社會公民所必需的科學態度與技能;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有很多機會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并以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激勵他們去研究。

隨著全球科學教育的改革,我國的科學教育目標與原來的《自然》課程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我國新小學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研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新發展。不論我國的小學科學教育目標,還是中學科學教育目標,都注重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強調讓學生經歷科學、體驗科學、理解科學,也就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研究活動……從新科學目標上看,我國與美國差距不大,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差異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科學教育的理念上:

1.課程的綜合性

在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早就是綜合性的。至少從 20世紀60年代課程改革以來,美國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學課程的數量,而是對科學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這不僅出于減少課程數量的考慮,也反映了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即“各門自然科學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主要的概念變得更加統一”。這是當今科學技術的整合性對科學教育的必然要求。與美國不同,我國中學科學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分科教學,而且從小學到中學的科學課程普遍偏難。以我國當前的中學理科為例,課程門類、教材內容多,學生負擔過重;知識體系以分科為特征,各自為政,割裂了本來完整統一的客觀世界;從價值觀上看,分科課程實際上只是為少數未來科學精英準備的,不能一味地為精英而犧牲大多數。因而,課程的綜合化問題越來越成為改革所關注的焦點。我國小學科學教學雖是綜合性的,但科學教師大多數都是主課(語文、數學)教師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綜合科學素質的訓練,而且小學科學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視。

2.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科學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就是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復習與重復性練習是教師用來控制和鞏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學生要反復練習以便能熟練解答與考試相似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擅長背誦公式和解答紙面上的問題,但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教師的權威和考試的壓力使得學生缺乏懷疑精神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教育界雖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倡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這種理念在“應試教育”的環境里很難得到貫徹。而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完全以學生為中心,表現在美國的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創造性。他們的教學方式很隨意,教師在課堂上十分幽默,教學中穿插科學故事,運用大量的身體語言,等等。在師生關系方面,美國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很隨意,他們鼓勵學生成為與他們平等的人,允許學生懷疑、提問、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比較而言,在中國,科學教學是件嚴肅的、按部就班的事。如有文章報道,“美國科學教育協會代表團,在上海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聽了一節特級教師的物理課,其教學內容精當、目標明確、節奏緊湊、學生活動充分,教師的提問都是精心設計的,學生的回答也都是清晰明了的。按傳統的評價,這堂課真是天衣無縫子。可是美國代表團成員卻說,課堂上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既然學生都已能回答了,為什么還要上課呢?上課應該是學生有問題,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師生共同討論……”為什么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呢?這里反映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教育觀念。中國傳統的衡量教學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學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假如學生提的問題連教師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

3.科學概念的推理方式

演繹推理是我國科學教學的主要方法。教師首先一步步地提出概念或理論,然后運用教材上的例題闡明這些概念或理論。在教基本理論和概念時,教師必須做到“正確”、“嚴謹”和“詳細”。美國科學教師傾向于在科學教學中采用歸納推理的方法。他們引導學生從觀察具體的實際事物開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發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要求學生參加動手操作的活動,有些教師甚至引導學生做真正的科學實驗研究。一位訪美學者說:“教師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設計題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背景選擇課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整個的項目研究——查閱文獻、進行調查、收集與分析資料、檢驗假設、撰寫并提交研究報告。”通過這種教學,學生對科研過程了解透徹,從而逐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并形成科學的精神,而我國的學生沒有或很少有這樣的訓練。

4.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

在我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因為他們從上學時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和考試轉。聽課、做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他們都是按教師設計好的內容和方式去學習,自己沒有選擇的余地。他們學習的基本科學知識通過螺旋式的課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反反復復。因此,一般而言,我國學生在基本科學知識的掌握上比較扎實。這樣一來,我國的傳統教學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思想活躍,敢想敢干,但想象力和創造力差,多數學生很少有問題意識。盡管教師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及問題意識,但大多仍局限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種語言交流活動中,教師沒有著意培養學生主動的問題意識。當學生要提問時,得先舉手,然后站起來問老師,這就制約了許多學生提問。一位學者這樣評論我國的科學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咀嚼’知識,像喂他們吃飯一樣地灌輸給他們,學生惟一要做的就是吞下知識。即使在做實驗時,教師和實驗室助手常常為學生準備好一切,而學生所要做的只是打開或關閉開關!結果,大多數學生都非常依賴老師。”而美國學生是主動學習的,老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生提問不需要得到教師的允許,也不需要站起來,他們往往問得很多。在實驗教學時,學生通常有機會自己準備設備和材料,并獨立進行實驗。教師還要求他們撰寫實驗報告并向全班同學匯報。顯然,美國的學生在學習上比我國的學生更加主動,更為獨立,更具有創造性。

5.理論與實踐孰輕孰重

我國曾有訪美學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美兩國學校里的重要問題。”然而,焦點是不同的。在我國的科學課堂上,過分強調理論的學習,演示與實驗活動卻常常被忽視。正如我國一位學者所說:“中國科學教師只要能夠用語言把問題解釋清楚,他們就不會去動手,而美國學校則更加強調實踐。”就對待實驗和動手操作的目的而言,中美兩國中小學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一位訪美學者作了如下的比較:“在中國,動手操作實踐是為了證明課本上的理論和結果。學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儀器,做相同的實驗,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結果。然而,在美國,動手操作活動的目的是發現課本上以及課本外的理論和結果。因此,學生受到鼓勵進行不同的實驗,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結論。”美國的科學教師注重動手操作,只要能夠通過動手操作闡明的理論,教師就不會用語言去解說。美國中小學科學教學的演示和實驗活動有3個特點:①所用的設備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貴,大多是一些簡單而又便宜的;許多儀器是教師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②由于動手操作與日常生活情境相聯系,既生動活潑又切合實際。③大量使用計算機。

一位訪美學者這樣描述了他所觀摩的一堂高中化學課:“在學習新課時,教師并不像中國教師那樣先講授,而是把學生分成小組,帶領他們進行實驗活動。學生自己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并作出分析。做完實驗后,學生再閱讀教科書,查閱有關的參考資料。他們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結論,然后與小組的其他同學分享彼此的實驗結果。最后,教師花一點時間總結實驗并提出理論。這樣,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得到了培養。”另一位訪美學者對生物實驗課作了如下的比較:“中國的生物實驗課總是在教師講課之后進行。首先,教師詳細地向學生解釋實驗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設備。然后,學生像照著烹飪書做菜一樣做實驗。他們不知道實驗的所以然。而在美國的生物教學中,實驗經常是在教師講課之前進行的。在實驗手冊上,投有關于實驗的詳細解釋,而是一系列問題。教師促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然后,學生自己獨立地做實驗。他們必須積極地思考、閱讀、設計、觀察、記錄,并得出結論。顯然,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比較中美兩國中小學的科學實驗課,訪美學者發現,“中國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是試驗性的,而美國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是探索性的。”這值得我們深思。

6.評價方式

由于我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及考試制度的束縛,教師和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強調的是常模參照評價(全班按分數排隊,比較強弱勝負)。這種競爭性的評價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惟一標準,脫離了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這種評價方式,只有少數學生能得到好名次,并取得分數意義上的“成功”,而大多數學生則注定是學習的失敗者。這不利于大多數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結果是學生的家庭作業負擔過重,考試的壓力過大,致使許多學生精疲力竭,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所謂“高分低能”現象主要就是由這種被動、封閉的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造成的。而美國對學生科學課程的評價主要看重創新能力。我國有些高才生到美國去讀大學或研究生,學習很努力、認真,若老師講了六個要點,考試時他們決不會改變一個。在我國這樣的試卷自然得滿分,可在美國一般只能得C等,而有些學生只寫了一兩個要點就能得A等。我們的學生不理解,老師的回答是值得回味的,“你答的六個要點都是我講過的,我講過了你還說它干什么?我講過的六點,那是我思考的,是已經有的六種可能性或解決問題的六種方法。有的學生雖然只寫了一兩個要點,但那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或通過其他資料獲得的,有創建性。我講課的目的,就在于啟發大家通過我講的六個要點形成你們自己的思考,得出你們自己的答案。”

由此可見,多年來,造成我國學生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上的科學教育理念。因此,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的觀念亟待更新。首先,要更新我國科學課程中的不足:科學課程過分注重學科的邏輯性,忽視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我國科學課程帶有精英主義的性質,不利于科學的普及。其次,科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加強科研過程和方法的訓練,確立探究式的科學教學模式;突出動手操作,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等等。這都是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小學科學論文:淺析“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與思考

【論文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 歷史回顧 課程體系 課程構建

【論文摘要】“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建設是當前高師小學科學教育人才培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根據課程名稱與研究層次的變化,把“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劃分為小學理科教授法孕育于教育學之中時期、小學自然教學法研究的獨立起步時期、小學自然教材與教法研究受到沖擊的時期、小學科學教育研究的重要發展期、當前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深化改革期。對“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體系的構建,要充分考慮學術性與師范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加強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教材的編寫,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改變對師范生的評價,積極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資源,以推動“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規范化建設,使之逐漸走向成熟。

高師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的“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特點,其建設與實施質量將直接影響師范生從事科學教學的基本素養和專業化發展,并在人職以后對當地小學科學教學產生輻射作用。因此,“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建設是當前高師小學科學教育人才培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對其課程建設的基本歷程進行回顧和當前現狀進行思考,對于推動“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規范化建設,使其課程體系逐漸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歷程

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其名稱經歷了格致一博物一理科一自然一常識一自然常識一自然一科學的曲折變化。作為培養小學教師的師范院校的重要課程“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命運也隨之跌宕起伏。結合歷史的發展,根據課程名稱與研究層次的變化,把“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小學理科教授法孕育于教育學之中時期(19041912)

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學堂章程》,規定在初等和高等小學開設格致科,從此確立了小學科學課程的獨立地位。

針對小學各科教學,師范學校開設了各科教授法的課程。比如1905年,蔡元培等編著的、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授法原理》,作為初級師范學校的教科書,對“教授法”的過程、教師、學生等基本理論概念進行闡釋,主要內容是教學原理。1914年徐特立的《小學各科教授法》,對小學各科教學的基本規律作了全面深刻的論述,“其中闡述了地理、理科的教學任務、過程、原則、內容、方法、組織形式等,其重點是‘研究小學各科之目的、材料及其處置方法”’。

(二)小學自然教學法研究的獨立起步時期(1912—1956)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改“格致”為“理科”,內容未變。1922年,小學改為四二制,初小設“社會”(包括衛生、公民、歷史、地理)、“自然”。高小設衛生、公民、歷史、地理、自然。規定鄉村學校無力單獨設科的,可將社會、自然合并為“常識”科。

這個時期我國教學法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的標志就是“教授法”改為“教學法9901919年,陶行知對“教授法”提出質疑,指出“教的方法主要根據學的方法”,建議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目的是突出學生的本體、自主的過程。隨著小學自然科或常識科的開設,從事一線小學教育的專家也開始了對小學自然教學法的研究與探索。

從表1明顯看出,“小學自然教學法”的研究在這個時期已經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從普通的教材教法中分離出來,主要是面向在職小學自然教師。編著者大都是長期置身于一線自然教育教學的研究,親自執教小學自然,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注重對教材的分析,突出自然教學中的具體教學方法研究。這個時期,中國近代科學教育的倡導者和開拓者陶行知提出了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從“教學做合一”思想出發,認為科學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玩科學的把戲”。以上編著的教材里所蘊含的科

學教育思想與我國教育部2004年從法國引進的“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以及2l世紀初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的“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比如俞子夷、朱最腸1934年合編的《新小學教材教法》在理論上受杜威、桑代克、赫爾巴特、陶行知等的影響,在下編第七章里分析了課程標準對自然科的教學目標與教材的范圍、選擇、組織的要求,強調觀察、實驗研究是自然的手段,不是研究自然的目標。目標是從實驗、觀察,合了討論、閱讀、講演,尋出一個關系來。指出自然科的教學過程是歸納兼演繹而且是注重在做里學的。因此,這個時期的小學自然教材教法為我們留下了寶貴遺產。我們當前正轟轟烈烈借鑒國外科學教育的時候,更不應該妄自菲薄不能忘記我國科學教育的傳統,要從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論與實踐經驗,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教育之路。

(三)小學自然教材與教法研究受到沖擊的時期(1956一l981)

1956年,中國制定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教學大綱,規定初小階段的自然課內容在語文課中進行教學1963年頒布了第二個自然教學大綱,只規定了高小的自然教學任務,過去初小的自然課被砍掉了。1966—1977年“”期間,科學教育質量大幅度下降。1978—198年,在社會秩序剛剛從大亂轉入初步穩定之后,教育部頒布了第三個全國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自然常識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規定只在小學階段最后兩年開設“科學常識”。這個階段的小學科學教育處于邊緣地位,師范學校開設的小學自然教法也受到嚴重影響。為了減輕師范生的負擔,減少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師范學校小學自然、歷史、地理教學法》。雖然1980年教育部頒布的《中等師范學校規程(試行)》規定了中等師范學校開設“小學自然常識教材教法”,但并沒有制定相關的教學大綱,只在中師物理、化學、生物相關學科的教學大綱中要求選取小學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師范教育自然教材教法的研究在這一階段沒有得到重視和發展。

(四)小學科學教育研究的重要發展期(1981—2001)

1981年3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自然從三年級起開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一批理論教育工作者引進西方的科學教育理論和實踐,并運用于我國的教育實踐中,比如劉默耕推廣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的“探究一研討”教學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以后經過大約l0年的實踐與探索,1992年國家教委頒發《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自然教學大綱(試用)》,終于第一次在國家教學大綱中將小學自然課列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自然”從此成為整個小學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

隨著我國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20世紀9o年代中師教育沿兩條線索進行改革:一是積極嘗試新模式培養大專及以上層次的小學教師;二是大量原有中等師范學校在三年制不變的條件下,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H嗍為了深入進行中師的教育教學改革,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89年頒發《三年制中等師范學校教學方案(試行)》,課程設置中的理科必修課和選修課中都明確了涉及小學自然教學的內容以及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的要求。為了讓學生畢業后勝任數學和自然的教學,許多中師試辦的大專班劃分出“理科”方向或者為“數學與科學方向”,如湖南岳陽師范學校、湖北陽新師范學校等把“小學自然教學法”列入必修課。這個時期的教材有林有禹等編的《中等師范學校課本(試用本)——小學自然教學法》,198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湖南岳陽師范學校隋國慶著《小學自然教育學》,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等等。教材內容比民國前后的教材教法內容有所拓展,比如增加了對小學自然的教學過程、教學原則、實驗教學、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闡述,但對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研究重視不夠,學科建設的整體水平不高,理論體系仍不成熟,學科研究滯后于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缺乏實踐指導的有效性,國際開放性不夠。

(五)當前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深化改革期(2001至今)

世紀之交,建國后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小學“自然”課改為小學“科學”課,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理念、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各個方面對小學科學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我國小學教師的培養在21世紀初開始進人高師的行列,本課程的發展開始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近幾年,針對小學科學課程而編寫的教師教育教材主要有陳華彬、梁玲編著的《小學科學教育概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張紅霞編寫的《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兩本教材的共同點是具有開放的國際視野,突出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體現了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評價。但兩本教材對小學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框架結構、概念范疇、理論基礎等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清晰,還沒有建立起自己學科獨特的一整套概念、范疇、體系。這些問題降低了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學術水平,制約了該學科的發展。

二、“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與建議

當前,西方小學科學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體系比較完善和科學。比如:美國的科學教育課程由科學本質、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和教育科學課程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的課程可以為師范生提供科學教育學領域的整體知識,要求師范生在現場經歷中得以實施。](嘣’教師注重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普遍采用探究式的、開放的教學方法,有“小組討論、學生提問、課前簡短匯報、小組動手做研究、演講和專家講座、寫教學計劃、教學實習、采訪科學家和工程師、教材閱讀、使用計算機、文件包設計和編輯、反饋和評價等。”師范生經過這樣的親歷活動,能悟到科學教學理論的實質,有利于將這些教學理論真正用于實際教學,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保持學生的持續學習與研究。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學教育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即便在西方,以科學素養為目標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和實踐還在完善中,因此許多問題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作為培養科學教師的核心課程,應注意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努力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小學科學與課程論”的新課程體系。

(一)處理好學術性與師范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如果處理不好學術性與師范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就會使得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出現某些失衡,導致培養出的師范生的科學教學素質與一線小學科學教師的要求之間出現一定程度的落差。因此如何真正處理好課程設置上師范性和專業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關系,追求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設置的合理性,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二)加強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教材的編寫

—個學科領域的教材代表了這個領域的專業程度。當前,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教材種類很少。現有教材的結構框架、內容選擇等都處于探索形成階段。現有教材缺乏小學科學教育的針對性,關于小學科學知識、教學模式、教法與學法等概念有待理清,教材的系統性、邏輯性與可讀性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式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指出:“如果我們要想很好地完成改革的使命,那么專業進修就必須包括那種能使預備教師和現職教師積極參與可以充實其知識,增強其認識,發展其能力的活動。”J(耽’當前高校的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嚴重缺乏可操作性,使這門本應具有大量的、系統的教師教學操作方法示范和學生的操作行為訓練的課程的價值得不到應有體現。因此,教師要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通過具體高效的教學策略,達成課程目標。

(四)積極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資源

近些年,設置科學教育專業的高校逐步增多,關于科學教育的書籍大量涌現,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改逐步推向深入,小學科學教學呈現出精彩紛紜的生動材料。教師要適時把各種資源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要充分利用實習基地資源讓學生深入小學課堂進行觀課、講課、交流等教學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性資源包括學生的質疑問難、微格試教、教學反思等的積累。

(五)改變對師范生的評價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師范生成績評定既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我們要注重學生科學教學素質與能力的考察。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既要有終結性評價,更要有形成性評價;既要有“量”的評價,更要有“質”的評價;既要有他人評價,更要有自我評價。通過科學的評價,促進學生科學教學素養的提升。

小學科學論文:關于小學科學新課程背景下引領學生合作學習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 小學科學 新課程

[論文摘要]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多樣化,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學科,學習方式更要多樣化,應按科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就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應克服的不良傾向、動手操作的引導、應遵循的原則等作簡要闡述。

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學科,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陣地,是在小學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全民科學素質工程和素質教育工程的成效。交流與合作是科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所產生的效應遠大于教師的單向傳授。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通過學生交流與合作學習,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貢獻出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單個探究者無法完成的復雜任務。只有協調的合作行為,才能真正達成科學探究的目的。合作的方法與形式有許多,下面談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引領學生合作學習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1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小組合作能增加學生間的情感和語言交流,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使學生為小組成功而歡呼,為小組失敗而捶胸頓足。小組成員在合作、互助的氣氛中面對面地交流,共同探討,解決問題。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采用以下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

1.1 討論交流式:通過組內同學討論交流的形式解決學習中存在異議的問題。

1.2 實驗探究式:對一些需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教學內容,組織組內同學合作實驗,驗證科學結論。

1.3 小組對抗式:此類合作學習是指教學中教師引導組與組之間就一些探究問題進行比賽。

1.4 小組互補式:是指學生對探究實驗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教師引導組與組之間進行互相補充交流的學習形式。

2 小組合作學習應克服的不良傾向

在進行合作學習時,一方面應重視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營造持久活躍的群體參與氛圍,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組長的培訓,讓組長協調好組內同學,讓每一個人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要防止三種不良傾向:

2.1 把小組討論變成為個別學生的專利。剛討論時,每個同學都會爭先恐后地發言,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數幾個優秀的學生慢慢地成了小組內的“權威”,一部分的同學成了處境不利的對象,他們也漸漸地也失去了發言的勇氣。于是小組討論就變成為個別優秀生的專利,結果便是個別優秀生說,其他同學聽。“知識由教師灌變成了由小組長灌”。大部分學生獲取得的還是死知識,不是自己探究的活知識。我認為在討論學習時,教師應仔細觀察每個小組的動態,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積極鼓勵處境不利的對象,樹立組內成員互助意識。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讓每位學生都能為探究目標作出自己的努力。

2.2 追求表面上的熱鬧。這是目前在合作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教師為了追求課堂上學習氣氛的熱烈,以顯示教學上的寬松、民主,任憑學生的自言自語或大喊大叫,甚至對于學生的借機“放松一下”或“吵鬧一下”,教師也會視而不見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教學走向另一個極端。我認為,討論學習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針對問題,如何激發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答辯,如何點撥學生去理解、去升華;討論學習時,教師游走于各組之間,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地開展小組活動,避免無效討論。課堂上,針對個性差異,對幾個已經完成討論的小組采用正確引導,展開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避免討論中學生放松自己。

2.3 評價的單一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評價學生往往就那么幾句:“你回答得很好”、“你說得真好”等。有時,針對某一問題,大概是學生匯報的答案正中教師下懷,教師順水推舟給予肯定,結束了匯報。難道50多位學生八九個小組答案都會一樣,就沒有不同的聲音?我認為在一個小組中,即使是對同一問題,也可能存在不同見解,教師應該延遲評價,要留一些時間設問“有沒有不同的意見”,讓各小組代表充分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讓全班學生共享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另外,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評價,讓他們在小組內展開互評,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學間如何評價呢?⑴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弄清觀點的來源;⑵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⑶把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意見比一比。教師要參與到學生活動之中,克服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評價時直言不諱,在評價自己與他人時,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與自己的優點,使被評價者陷入尷尬的境地,嚴重挫傷其學習積極性的現象。

3 加強合作學習中動手操作的引導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成功的科學研究都是由一個團體合作完成的。個體本領再大,那也是有限的。在科學教學中也應該注重學生團體合作能力的培養。如何把一個團體的力量發揮到最大限度,使每個成員各盡所長,都有動手的機會是我們要關注的地方。

3.1 人人有任務。合作學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者地方領導能力。所以小組長應選擇組織能力強、學習態度好的學生,讓他(她)負責組織成員進行動手操作,開展討論探究學習。記錄員筆頭要快,需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包括合作學習的結論、結果,動手操作、組織討論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等,同時還記錄小組成員中不積極參與合作的現象,以便以后改正。匯報員應選擇口頭表達能力較好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向全班或老師進行匯報。

3.2 人人要動手。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優生與處境不利的對象的關系,不但達不到目的,相反會加劇兩極分化,優生更優,處境不利的對象更差。為此,我首先鼓勵處境不利的對象積極動手,大膽發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要說出來;其次,在組內安排處境不利的對象優先發言,讓處境不利的對象先說出最容易想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第三,要求處境不利的對象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意見,聽完再動手操作,細致分析一下過程;第四,教師進行指導時,應更多關注處境不利對象的學習操作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操作困難。

4 小組合作學習應遵循的原則

無庸質疑,好的合作學習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但也不乏流于形式,為小組學習而小組學習。紛亂嘈雜,看似熱烈隆重,實則收效甚微。因此,和其他學習方式一樣,小組學習也應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有的放矢,為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能力服務。

4.1 適應性原則。小組合作學習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方式,它是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的一種。它的運用應該適文、適時、適人、適量。

4.2 合作、探究與競爭的原則。“小組合作學習”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小組成員在同一時間內,針對同一問題進行。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其他成員的見解和想法,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但由于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對同一問題的思維水平必然有高有低。如果教師一概而論,同一標準,統一要求,勢必挫傷優生的積極性,而處境不利的對象則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在合作學習共同要求的同時,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求新求異。展開競爭,比一比誰說得更好、更全面,誰的見解更獨特。這樣,才能發揮小組中每位成員的優勢,真正實現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4.3 時效性原則。注重實效是每一個有目的活動的基本要素。“實效”和“時效”有所不同。小組學習的時效性是指在提供了充足學習、活動時間的基礎上的實效。課堂教學中,給小組學習提出了明確的目的要求,也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時間,以完成感知、認知、整理、反饋等學習目標。教師不能急于求成,以偏概全,必須在充分調查學生的共性、分析個性后才能下結論,才能確認學習的效果。

4.4 鼓勵性原則。教師對于學生匯報的學習成果,必須明確而中肯地給予評價。既要有效鼓舞學生信心,又要形成正確的認知。實際教學活動中,在達到學習時效的同時,往往會出現一些“意外”。教師應作好課堂調控,變“不利”為“有利”,教師要善于正向鼓勵,讓學生敢于問難、樂于解疑,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都能體會成功的愉悅。還要善于存疑探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時難以解答,難以判斷正誤,教師決不能含糊其辭,應實事求是告訴學生“這個問題老師一時也說不清楚”,并留下懸念,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尋找答案,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4.5 多元性原則。合作學習本身具備開放而有活力的特征,合作的對象除去一般意義上的生生互動外,還應遵循多元化的原則。教師是引導者,但不應該游離于活動之外,也應蹲下來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共同質疑、共同解惑、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思考,感悟他們的見解,這樣既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共同討論的興趣,又能有效調控活動的角度、方向和效果。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展現課堂活力,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廣泛用于科學教學活動之中。

小學科學論文:淺議小學科學探究中的一些問題

論文關鍵詞: 小學科學 探究問題

論文摘要: 如何最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是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存在的令人困惑的問題。本文認為,探究式教學是一種精心編排的教學活動,但不是唯一的教學方法;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動都要強調親自動手;教學中不能割裂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二者之間的關系;探究式教學并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一種精心編排的教學活動。

隨著小學科學課的普及,雖然“科學探究”一詞經常被提到,但對于什么是科學探究和如何最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仍使部分教師深感困惑。教育工作者很少有機會親自體驗科學研究,對此,多數人認為教師做學生時沒有學過科學探究,也沒有學過如何用這種方法教學生。下面是我對其中一些最普遍的問題的思考。

一、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教學方法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育的主要特征,但是沒有把探究式教學當作教學的唯一方法。科學教學應該包括多種教學方法。即使是在探究式教學中也包含著多種形式和方法。

教師必須為完成特定的學習目標確定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特定目標包括形成概念性理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和體會科學探究等。參加強調動手的活動,閱讀有關資料,開展班級討論,教師進行示范演示,參加有助于提高能力的活動,觀看影片、錄像,進行科學探究等諸多方法,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就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對于教師而言,教學目的就是要在教學方法、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指導這三方面創造一種教學平衡。如果教師過于僵化科學探究和其他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就會大大削弱成功地進行科學教育的可能性。

二、不是所有強調動手的活動都是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動都要強調親自動手

如今,課堂教學可以利用許多高質量、強調動手的科學課程和科學材料。但是,使用強調動手的教學法并不總能保證教學科學進行的有效性,強調動手的教學法不一定就是探究式教學法。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應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計劃、設計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回答其中的一些問題,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問題、互相交流,以發展概念并為自己的發現辯護。

用探究的方法教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允許學生擁有適度的自主權,即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并尋找合適的途徑解答這些問題。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學生都從他自己的問題出發進行工作或是獨立地進行科學探究。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動可以由全班學生就同一個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或是分小組探究不同的問題。

強調動手的學習活動是否就是探究活動,這常常要由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并讓他們找到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給予的彈性程度而定。這有別于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采用相同的方法找到共同答案。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明確他打算讓學生掌握什么科學概念,允許學生的探究活動出現多樣性,承認對于同一個問題可能存在多種解決方法。

雖然探究式學習包含要求學生主動地學習并發展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的目標,但強調親自動手的學習并不是達到這些教學目標的唯一方法,其他的資源對于激發問題和提供信息也很重要。一方面,書本、文章、英特網上的信息和個人親自參加的會議和進行的訪問都能激起學生對某一論題的最初興趣,從而引發科學探究活動。另一方面,一旦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這些資料就可以成為輔助材料為科學探究活動提供額外的支持。

三、不能割裂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二者之間的關系

科學教育改革時期,應該把教學重點主要放在教學內容上還是放在教學過程中呢?我認為,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很關鍵,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探究有助于學生掌握了解周圍世界的方法。“學習科學具有雙重優點,因為科學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系列思想,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結果。作為一個過程,科學提供了尋找信息、檢驗思想以及尋求合理解釋的方法;作為一種結果,科學是能夠用來理解新的經歷的思想體系”。(溫·哈倫《投入科學》)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探究的過程與獲得概念性的理解和知識這兩者是協調一致、齊頭并進的。但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能否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依賴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的經驗和信心。我們常容易出現一方面強調既重視過程技能的發展又重視科學內容的掌握,另一方面卻又只對其中的一項進行細致的檢查,而忽略另一項。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發展探究技能,使之成為一名優秀的探究者,要相信:只要有大量的實踐,假以時日,這些技能就能發展成熟。

四、探究式教學并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一種精心編排的教學活動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較,盡管探究式教學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也需要高水平的組織、計劃和安排,這有賴于師生的共同努力。能夠為科學探究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的課堂環境需要有意識地培育。教師應該為科學探究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促進者或向導,教師要設計出一系列概念性的框架,對此學生們可以開展科學探究活動。這種概念性的框架是指導學生深入學習科學概念的基礎。在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作巡視并與各個小組交流,聽學生們的問題和想法,不時評價他們的探究進程并確定合適學生進程的學習計劃。必要時,教師還要把學生集中起來,通過演講、示范或討論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學生對探究性學習意識的形成有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從易到難,從具體到復雜,使學生逐步樹立探究的意識,掌握探究的方式與方法。

首先是敢于探究。敢于向司空見慣的行為和公眾認可的標準答案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而探究習慣卻是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的。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對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方法的培養,要給他們營造探究性學習氛圍和空間,使他們勇敢地跨出探究的第一步。教師應制定正確的探究目標,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引導學生尋找逐步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或困難,教師應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獲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樂。其次是善于探究。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必須持之以恒,通過教師不斷地引導從而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探究。再次是樂于探究。當學生把探究作為一種學習的需要,逐步成為學習的行為習慣時,就會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學習也就會成為學生的一種內驅動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指導《壓縮空氣》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玩皮球,在玩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如:皮球為什么可以捏扁,放手后會復原?為什么有的球彈性好,有的球彈性差?……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探究,探究興趣就會更濃厚。彈性是怎樣產生的呢?彈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呢?學生提出問題,再帶著問題去探究,逐漸構建起從實踐——提出問題——再實踐的循序漸進的知識結構。

為了使探究活動更有成效,教師應該為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打好基礎。教師還應該創造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環境,讓學生可以在這種環境中學會如何組織和使用教學材料,營造一個能夠提供支持的社會環境,使學生能夠在這種環境中以小組或大組形式進行合作,積極參與對話交流并學會尊重別人的看法。

小學科學論文:論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科學;課程整合

論文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以網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了學生觀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寬視野的一種現代工具。本文從內容、方式、專題三個層面對有效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科學整合進行了相關探究,并提出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網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了學生觀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寬視野的一種現代便利工具。現代信息技術以它的交互性、廣博性、便捷性為科學課堂打開了新視野,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積累科學文化底蘊的過程。

一、課程內容的整合——實現知識的再現與補充

現行小學科學教材中。經常出現一些離現實、離時代比較遠的信息,教學內容明顯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大部分最鮮活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科學素材和教學內容,由于編寫的限制。很難在教材中及時、準確地反映出來。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則能較好地化解上述教材內容滯后的現實與科學教學的實際要求的矛盾,實現科學知識的再現和補充。

例如,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進一步觀察巖》一課中,通過模擬火山噴發實驗,讓學生明確玄武巖的形成原因。教材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對火山自然現象的了解,認識這種自然現象是形成玄武巖的主要原因。然而這一教學內容宏觀和抽象,所舉的事例也已久遠,學生又缺少相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因此,我們通過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宏觀的地球自然現象濃宿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復雜多變、抽象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把最近的、影響最大的“火山”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對地球的地殼運動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更使學生經歷了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

教學中,先引導學生上網查詢、收集、整理玄武巖、國內外的火山方面文字、圖片等信息;再組織交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自主了解火山與玄武巖的密切關系,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形成火山的興趣與欲望。此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中再現火山爆發的場景,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引領學生分析探究玄武巖的形成原因,讓孩子們在觀察研討中感受科學學習的快樂。

查詢、收集、整理、交流、觀摩、研討學生思維的空間拓寬了,創新能力提高了,探索精神養成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加盟,引時代活水于課堂,使科學課堂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感,也為科學課堂注入了活力。

二、教學方式的整合——體現學習的自主與合作

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合作探究、研討交流等學習環境和手段,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各層次的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建構目標。

例如,教學俄們知道的太陽》一課,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參與對太陽的研究,豐富科學課堂的內涵,我們可以引網絡于科學研究性學習當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操作上分三步走:.學習第一板塊,在學校校園網的子網站——“小學科學在線”網站(www.1ykx365.com)中“科學園地”中設“我們的太陽”子欄目,可確定若干塊學習內容:如太陽的故事、太陽與人類、太陽的未來等;第二板塊,各小組選定學習內容后,制訂本組活動計劃(包括信息來源、活動步驟及學習成果展示的方式)利用網絡探究學習并完成研究成果。過程中教師及時查看學生收集資料情況,同時巡視指導,進行個別輔導,了解各小組活動進程。最后的板塊,引導學生進行現場展示、匯報和研討交流。過程中其它組的同學可以提問、評價,也可以進行相關學習材料的補充。

三、研究專題的整合——呈現學習的過程與態度

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提高科學探究能力,豐富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領悟科科學實驗的本質。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世界中,我們更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和科學課程整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小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養成隨時留意周圍的新問題、新現象的良好習慣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自我發展。

例如,我們可以課前在校園網上一些學生樂于研究的科學小課題,如“蝸牛怎么不動了?”“梧桐樹葉為什么落得有早有遲?”“爬山虎為什么能攀爬墻壁?”等等,并將其作為考核學生學業成績的一項“長作業”,以提高學生科學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自行選題,或個人或組成研究小組,通過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要求在學期末進行考核評定與表彰。過程中,老師做個有心人,關注、鼓勵幫助學生的“作業”成效、及時發現并指導學生將研究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或在校園網的留言板上留言,甚至可以通過發貼子與老師或同學進行互動式的交流、研討,或開展階段性的成果匯報活動,以激發學生小課題研究的興趣與成功的體驗。另外,老師能將自己平時在學習、生活中不解的現象或問題在校園網上,吸引其它的師生一起參與解決和研究,壯大科學探究的團隊。同時開設科學活動課,組織大家一起匯報、交流研究成果,催化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創新精神。

研究專題的整合,使科學課堂充滿了“研”的品質,它詮釋了研究性學習的內涵。首先,于科學知識與生活場景,教師將教學內容和網絡資源進行了整合,形成了研究主題;其二,網絡留言板的交互功能,使每個學生既是科學信息的獲取者,也是科學信息的提供者,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密切與研究目標相結合的信息庫;其三,網上資料的收集是專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通過對資料的分析、篩選、整理,研究性學習在網絡環境中找到實踐的支點,同進,為最終問題的解決作好了準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其四,網絡的現實與虛擬雙重性推進了課后的延伸拓展,它不僅促成了研究主題的再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也達成了研究性學習的“行無止步,研無止境”之境,使研究又開始新一輪的動態生成!

四、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

現代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有效整合,豐富了科學課堂的內涵,拓寬了科學課堂的外延,而且也促進了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的獲得,。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帶來負面作用,因而使用得當是關鍵。在整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把握好幾個度:

(一)把握好權重比例的“度”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孰輕孰重?我們應該有個權重把握,避免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從科學課程的實際需求出發來使用信息技術,它只是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課堂教學,切不可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同時,還要注意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師生間、生生間的水平又不盡相同,尤其小學生,往往因相關同步知識不具備而使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本身遇到障礙。

(二)把握好信息擴充的“度”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需要教師在課前有選擇地為學生篩選相關的學習內容,對學習內容事先進行有機地修整,既能讓學生接觸廣博的有效信息,又能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想像的時間和空間。網絡上的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重復現象較多,質量也比較低。如果學生只會把網頁整個保存,而不進行整理、加工,就不利于學生消化和真正掌握探究得到的新知識,若是全部由教師進行自制,既需投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術水平的限制,有時不能精確地表現出設計需求,還會耽誤本身的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做好篩選預設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主題,下載和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源。

(三)把握好銜接融合的“度”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而是較高層次的“糅合”與主動適應。我們必須改變傳統單一的輔助教學觀點,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把握好融合的度,以“有痕為無痕”,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創設條件讓事實說話,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

(四)把握好合作學習的“度”

把握好合作學習的度,主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提高合作學習的效度。做好分組工作,既要注意各組人員的興趣特長,又要注意相互交流的融洽度,包括現儲科學知識量、現代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性格互補等情況,盡量考慮分組的合理性;做好過程的指導工作,從分工到采集到匯報交流,教師要關注過程細節,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合作;二是找準合作的最佳時機,在個人學習能解決的情況下盡量不采用。

小學科學論文:淺談小學科學課程教師隊伍建設

論文關鍵詞:基礎教育課改 小學科學 教師隊伍建設 崗位培訓 教師培養

論文摘要: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是小畢科學課程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保陣。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對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誣問題,從腳位成長和師范培養兩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始于新世紀之初的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至今成效明顯:素質教育得到有力推進;兒童全面發展、自主成長的教育環境正在形成;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同時體現現代科技和文化特點的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初步建立;學校教育中單純知識傳授的情形大為改變,培養會生存、會生活、會學習、全面而又和諧發展的人,已是學校教育最為強調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我國基礎教育正在步入從全面普及向全面提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小學科學,是課改中設立的新課程。科學課的實施,對小學課改的整體推進作用明顯,因而在新課改的進程中,尤為受到關注和重視。科學課程在各地建設和開展情況不同,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各異,但卻均表現出教師隊伍師資缺乏和團隊專業水準不高的相同問題。筆者在對二百余所各級小學科學課程建設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愿與關注者共同探計。

1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專業教師缺乏、專業教學水平不高、工作繁重。多數學校科學教師隊伍不能滿足“基本勝任小學科學教育的需要”

應當重視的部分調研數據分列于下。

學校科學課專職教師只占任課教師的22%,兼職教師比例高達78%,且年更換率近40%。

任課教師學歷達標約90%,但專職教師中具有科學專業背景的只有68%,而兼職教師則不足20%。

75%的科學教師由學校安排任課,并非個人選擇和要求。

專職教師中通過科學課程崗前或在崗培訓持證上崗者約為47%,兼職教師則不足15%。

專職教師都兼有管理實驗室和器材室的工作任務。90%的任課教師周課時超16節,38%的教師在18節以上。

75%的教師認為,教學中設計教學活動、理解教學內容、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分解和落實課程目標,均感到較為困難。

50%的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許多科學課成為“講科學”。

認為科學教師嚴重缺乏的學校占78%,認為不缺的只有1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須通過課程教學實現,這使課程專業教師隊伍成為關鍵。充足的專職教師,合格和高水準的課程教學,是課程實施和課程目標實現的保障。小學科學課,有“教師即課程”的說法,但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科學課程的建設,嚴重受制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滯后。

2理解、支持科學課教師工作,改善工作環境,重視崗位培訓,多途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創新教師培養體系,加快,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

2 .1理解支持教師工作,改善教師工作環境.促進科學課教師成長

小學科學課教學,是一種新課程、新理念、新內容、新方法的科學實踐活動,實踐難度較大。學校領導應充分理解和支持,要努力創造物質與非物質條件,不斷匯聚和拓展教學資源,給科學課教師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使他們精力充沛、充滿熱情地投入教學和教研,大膽探索,努力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素質。

不少學校在實踐中,創立了各種形式的任務驅動和目標激勵機制,科學課教師在良好的工作環境中獲取動力,自我提高,銳意進取,不斷成長。

2 .2多途徑提升科學課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專業成長

我國小學科學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尚處初級階段,多途徑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和加快專業成長,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和推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立足現實,各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學課教師培訓工作,把崗位培訓作為最為急切的科學教師隊伍建設任務。通常的目標基本為專職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和兼職教師普及化訓練。力求持證上崗,基本達到國家要求。

崗位培訓表現出新課程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的一種最基本的需求,各地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多種適宜的模式,進而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培訓體系。

崗位培訓策略一般包括:專家和教學骨干組成培訓團;成立專門網站,建立教師爭鳴、交流、異地探討的平臺;計劃和組織專職和兼職教師參加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專項培訓;積極開展校本教研。

受歡迎的培訓體系,常建構為“研訓結合”的形式。培訓方法主要有理論輔導(專家報告、教師傳經),教材分析(整體和全面分析、專題分析、課例分析),專題研討(專題研討會和研究課),實踐活動(親歷探究、實驗制作、科技環保活動)和科學課沙龍(網上和校際交流)等。

多途徑的科學教師培訓,有效提升了小學科學課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增強了教師們的教學信心和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小學科學課教師的專業成長。

2 .3盡快創立小學科學教師培養體系,加快科學課教師隊伍建設’

我國師范教育的改革發展,近年來未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變化和要求,尤其是未能給予小學科學教育足夠的支持和貢獻。

在教師教育已變化的今天,師范教育必須關注和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應當以此促進自身的改革和發展。不少地方師范教育中科學教師教育已經起步,時代呼喚高素質的小學科學教師,同時也賦予師范教育新的歷史任務。

首先要盡快重建和創新小學教師包括科學教師的培養體系。盡快改變近年來小學教師教育弱化和無序的現狀,有力地承擔起新時期小學教師教育的重任,為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不斷注人新的力量。其次,還須盡快完善小學科學教師培養課程體系,明確培養目標、內容及要求,保證小學科學教師培養質量。還要注意擴展高師教育職能,高師培養要與小學教學實際聯系,教師教育要“下延后續”,走理論與實踐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教育改革共進、共贏、共榮的道路。

3結語

科學作為當今世界最為先進的文化現象,對人的影響意義重大而深遠。兒童在科學的學習中,可內化科學精神,形成科學價值,領悟科學本質,最終養成良好科學素養。小學科學課程特別重要,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是我國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基礎教育改革目標進程中必須重視和完成的任務。

小學科學論文:關于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體系探索

論文摘要:科學教師素質關乎科學課程實施的成效,關系學生科學素養的水平。目前,小學科學教師總體勝任力不強,而且繼續教育課程體系存在著課程設置重知識課程輕實踐課程、課程實施重講授輕活動參與的方式、課程評價重鑒別輕發展功能等問題。對此,有針對性地開設包括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四個課程模塊在內的綜合性、實踐性、發展性的課程;采用參與式、案例式、校本培訓等多樣化方式;確立促進教師提高的發展性評價;以達到提高小學科學教師綜合素養,促進其自主發展的課程目標。

論文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

科學(3—6年級)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在小學階段新開設的綜合課程之一,其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素質。也就是小學科學教的素質關乎科學課程實施的成效,關系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目前,小學科學課教師大多為非專業出身,教師總體勝任力不強。調查顯示,能勝任科學課教學任務的占11.8%,比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勝任的占36.3%。而且繼續教育課程體系存在著課程設置重知識課程輕實踐課程、課程實施重講授輕活動參與的方式、課程評價重鑒別輕發展功能等問題。對此,應構建基于小學科學教師發展需求的先進性、可行性的課程體系是當務之急。本文擬從從小學科學課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四個方面對課程體系進行探究。

一、課程目標:提升專業綜合素養。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對教師素質的特殊要求,確定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目標是提升專業綜合素養,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教師專業素養的內涵雖有不同,但一般認為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三個方面。所以,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目標旨在提升科學教師應有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態度。具體地說,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師的繼續教育,使他們確立面向全體學生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科學課程相關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具有較高的科學課教學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教學反饋與調控、教學評價、課程資源開發、探究學習環境創設等教學實踐能力,以實現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強化教師的自我反思與合作意識,提高其自我規劃、自我調控與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斷促進小學科學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

二、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開設綜合性、實踐性、發展性的課程

我國目前科學教育專業畢業的科學課教師較少,調查表明,現任科學課教師中有70.1%來自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理工類學科,有6.4%來自音樂、體育、美術等文體類學科,有23.4%來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學科。這些非專業科學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科學課、其他學科教學實踐的鍛煉,雖然已具有作為教師的一些專業素養,但由于缺乏科學教育專業的系統培養和切合科學課教學的專業培訓,他們還欠缺勝任小學科學課教學的一些專業素質。所以,他們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緊迫性的困惑或問題將是培訓的主要內容。

依據科學教師勝任力模型的五維度:教學理念、學生理解、知識體系、行為能力、專業成長,結合當前小學科學教師素養的現狀調查和發展需求,遵循教學理念的先進性、專業知識的綜合性、專業能力的實踐性、專業發展的合作性與自主性等原則設置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內容。本文主要從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四個課程模塊選擇最具針對性、操作性的內容對小學科學教師進行培訓,堅持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協調統一。

(一)學科知識課程

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都屬于專業知識素質,它們是教師從事有效學科教學的基礎。

學科知識單一是目前影響小學科學教學成效的因素之一,調查表明,25.9%的小學科學教師最急需得到“學科專業知識”的培訓。科學課是一門融合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課程,所以小學科學教師應具有多學科融合的專業知識。針對小學科學教師對一些重要的科學術語和科學觀點存在著一定的誤解,應加強包含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在內的跨學科知識的培訓。為了達到學生理解科學本質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認識科學本質,針對我國科學教師對科學本質觀理解的偏差,可以開設科技史專題、科學哲學專題。

總之,通過開設科技史專題、科學哲學專題、綜合科學知識、生命科學基礎、物質科學基礎、地球與宇宙科學基礎這些課程,加深小學科學教師的學科知識。

(二)學科教學知識課程

僅具有深厚的學科知識并不是教師知識的特征,教師應掌握如何把特定學科知識轉化為適宜學生學習的教學知識,即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師專業知識的核心。塔米爾(TaHlir)提出學科教學知識應包括課程知識、學生知識、教學知識、評價知識。據此,相應地確定科學課程改革理念、課程標準深層剖析;小學生心理發展與學習;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知識,為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尤其要提到關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特征與學習的知識,這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是進行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主要依據之一,為此,必須了解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如何學習科學、已有的科學經驗等知識。另外,上述教學知識運用于具體的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闡述的教學實踐能力,所以,課程設置時把教學知識與教學實踐能力相結合,重點在下面的教學實踐能力課程模塊中詳細闡述,本模塊中的教學知識和評價知識整合形成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指導這一內容。

(三)教學實踐能力課程

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中的核心構成。一般認為,小學科學課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調控、教學評價、課程資源開發等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師運用科學探究進行教學的能力。調查發現,不少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是在“講科學”。而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的核心,也是科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所以,應強化教師如何運用探究教學策略的指導,提高教師運用科學探究進行教學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師抱怨實施科學課程的資源缺乏時,卻忽視了教師就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所以,通過對教師如何進行科學課程資源開發進行有效指導,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能力,為小學科學課的實施做好充足的準備。

(四)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教師的專業態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師個體專業發展、反思與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時代趨勢下,教師專業發展,尤其是教師自主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教師自主發展是其專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教師通過學習、研究、實踐、反思與合作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教育科學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以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目的,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學與研究密切結合。25%的小學科學教師最急需得到“科學教育研究方法”培訓,為此,開設科學教育研究方法與實訓專題,提高小學科學教師的科學研究意識與能力,促進其逐步成長為“研究反思型教師”。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師自主發展的核心因素。教師通過對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結果等方面的反思,激發教師不斷自主更新與發展的原動力,促進教師不斷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強調教師自我反思的同時,還要密切教師之間的合作、對話,創建教學共同體,共同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為此,通過教學反思、教學合作案例的解讀,提高參訓教師反思、合作的意識與能力;結合小學科學優秀教師成長案例的分析,激勵參訓教師自我規劃、自我提升。

三、課程實施方式:采用參與式、案例式、校本培訓等多樣化方式

課程實施主要分為集中培訓和分散研修兩個階段。集中培訓階段主要完成重要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研討與體驗,教學能力與專業發展課程的強化訓練、案例分析、參與體驗;分散研修階段一方面是對集中培訓內容進行實踐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學實踐能力在小學科學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得到訓練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過設計選修課程,開展更切合小學科學教師個體情況的培訓,使培訓更具針對性。

(一)集中培訓

傳統教師培訓存在重講授、輕參訓教師主體參與,忽視培訓者與參訓教師積極互動、平等交流等問題,為此,適用有利于參訓教師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體驗、互動交流、反思實踐的培訓方式。針對小學科學教師普遍欠缺且需要專家引領的理論內容,可以采用講座與研討結合方式,這樣在傾聽、思考、研討中深化小學科學教師對專業內容的理解。但是,這并不是主要培訓方式,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將主要采用參與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樣化培訓方式,通過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以提高培訓效果。

1.參與式

參與式培訓是在全員參與的氛圍中,參訓教師親身經歷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從而達到自身教學觀念、態度和行為的轉變,并能將所學知識和方法運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訓活動。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教師應運用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實施科學探究是目前小學科學教師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通過參與式培訓,讓小學科學教師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做”中體驗,“做”中學,在主動參與的氛圍中逐步提升教師科學探究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師的在職培訓應和他們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密切結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訓是以小學科學課教學案例的解析為主線,以所學教學技能的運用為內容,在教學觀摩、研討、反思、實踐中,逐步提高參訓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活動。案例式培訓一般指向小學科學課教師遇到的教學問題,所以,培訓更具針對性、更具實踐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訓是多人共同參與的場域、過程,且參與人員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相互對話溝通、共同思考、調查與分析、提出方案或規劃,并一起討論方案如何推動、如何付諸實踐,以及如何反思、改進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實的教學情境,圍繞特定的主題進行,由參訓者、優秀學科教師、學科專家共同互動交流、積極思考,制定主題的行動方案,并在實踐與反思中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階段,參訓教師將在小學科學教學的具體實踐中繼續參與培訓,所以,針對這種情況,主要采用校本培訓與網絡培訓方式。

1.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是指以校為本的培訓,是在學校情境中,基于教師的具體教學實踐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培訓活動。學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場所,小學科學教學是教學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訓難以有效訓練教師的教學能力,需要在小學科學日常教學實踐中,在運用專業理論的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中,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設計、具體實施中,在教師相互觀摩、交流中得以訓練。校本培訓更有助于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師持續專業發展。

2.網絡培訓

在2004年《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規定的指導下,發揮教師網絡聯盟在教師培訓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師教育網,建設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豐富資源,為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通過視頻講座、專家在線答疑、同行交流互動等網絡學習方式,為小學科學教師之間、小學科學教師與名師、科學教育專家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一個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發展氛圍。

四、課程評價:促進教師提高的發展性評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在發展性評價理念的指導下,為參訓的每位小學科學教師建立檔案袋,實行教師檔案袋評價。

教師檔案袋評價是通過系統地選擇、收集被評價教師的一些文本材料、實踐記錄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時間內發展狀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不僅記錄教師的成長過程,而且有利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檔案袋評價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根本目的。每位小學科學教師的檔案袋中,除了有平時學習狀況的記錄,還有在培訓結束時提交的小學科學教學錄像和綜合研修報告。教學錄像能較真實反映教師的小學科學教學綜合素質,尤其是教學的實踐能力。綜合研修報告中包括參訓教師整個培訓過程中的收獲、存在的不足,以及個體未來的成長規劃。教師培訓的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40%)、教學錄像(30%)和綜合研修報告(30%)綜合而定,分為合格、合格、良好和優秀等級。這體現了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檔案袋評價不僅考核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知識,也考查其專業能力和專業態度,做到評價內容的全面;檔案袋中的具體評價形式,既有參訓教師的學習筆記、研討記錄、學習體會,還有案例分析、課例設計,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錄像等,體現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教師檔案袋評價較全面、真實反映參訓教師的成長歷程。

總之,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通過有針對性地開設綜合性、實踐性、發展性的課程,采用參與式、案例式等多樣化培訓方式,達到提升專業綜合素養,促進教師自主發展的目標。

小學科學論文:對當前農村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現狀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農村小學 科學課程 教學現狀

論文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把加強科學教育擺在了突出位置,在看到科學課程的重要性的同時.只有中小學科學教師正確認識科學課程在學生終身發展和在社會中的作用、真正理解科學教育的內涵,才能從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出發,理性地關注科學課的改革,立足于教學本位工作搞好科學課程教學。農村小學的科學教學是一個難點,但同時也亟待加強。

進入20世紀以后,科學對社會的推動作用較為明顯,這不僅是由于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而且因為科學作為探索真理的活動,同時也在塑造人的品格影響人類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文化形態,思維模式及行為模式等等。

2006年2月國務院正式頒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明確指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于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的比例相當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的質量,是提高未來公民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對于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項不可推卸的任務。

一、科學課程在農村開設現狀

在農村由于缺乏科學文化知識,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損失,甚至有時還會導致一些意外事件發生。長期以來,大多數的基礎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學輕素質的問題,導致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調查中發現廣大的農村的兒童對科學以及科學課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小學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啟蒙教育,它的價值是和語文、數學、外語等其他基礎學科無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視農村地區的科學教育,就等于在扼殺農村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課題組展開了一系列調查,希望通過調查發現困難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議。

1.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城市小學一樣,大多數郊區、農村學校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把科學課列在副科之列,因為不是主課,其地位自然明顯低于語文、數學、外語等所謂的主科,許多地方都存在著對科學課的擠課、占課現象。

2.師資力量薄弱。農村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狀況很不容樂觀。多數農村小學科學教師是兼職,幾乎沒有專業背景,這樣的非學科專業背景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質量;學歷層次普遍不高,多為中師,專科及專科以上學歷較少,本科更少,這樣更無法保證教師素質符合課程要求。

3.教學把握不當。首先,是教學內容方面,顯得凌亂,深淺難易把握不夠恰當。存在體系落后、不重視整體框架和結構的問題,有些書本知識嚴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使學生既不能適應經濟、科學和社會發展,也難以轉向其它科學領域。

其次,在教學模式方面,不注意將書本知識與科學實踐聯系起來,忽視科學教育過程的復雜性,不通過科學研究進行學習。這樣的科學教育,難以發展創造、直觀、想象與懷疑的態度,難以在學生思想和態度的訓練方面作出指導。

再次,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采取的主要還是講授法,“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念、學生記”的教學方式只能使學生機械地背科學、學科學。有時甚至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企圖把更多的新的科學知識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很難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加強科學教育,并不是堆積知識,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4.教育經費缺乏,教學資源跟不上、教學配套設施缺乏。這是包括城市小學在內的普遍性問題。對于農村小學來說經費就更是一個突出問題了。由于經費的缺乏,會產生很多的連鎖反應。

由于經費缺乏,教師少有參加教學研究和培訓活動的機會。學校僅有的一點辦公經費也只夠給教師買粉筆和文具。由于經費問題,一般鄉里的教研活動也很少開展,更沒有資金也不可能去從事課題研究,教師學習的機會就更少,師資很難提高。

眾所周知,農村的信息大多不夠通暢,教學資源相對較少,學生查閱資料相當困難。有限的教學資源僅僅局限于教師、教科書和校內有限的圖書資料。在所選用的教材中有很多查閱資料的活動但由于缺乏圖書館和網絡,即使是教師查閱資料也不容易,更談不上學生了,有時只好不了了之。

沒有經費投人,教育設施奇缺當然難以適應和進行現代的科學教學。許多教室里基本的教學設施就是課桌和黑板,教室沒有電源插座,就算有也是好多都是壞的,根本談不上用電視進行錄像教學,和網絡、多媒體教學。更有甚者連彈簧秤、天平、溫度計和試管這些最常用的、基本的實驗儀器學校也沒有配備。這讓搞科學教學的教師感到非常困難,要不就花費大量時間自己去制作儀器和準備材料,如果沒有精力和能力去做,就干脆帶學生讀課本,這樣很多的科學教學就變成了一種“走過場”。

二、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現狀的思考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提升科學課的學科地位

科學課在我國是2001年由自然課改過來的一門新課程,與原有的自然課相比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老師的授課方式上都完全發生了轉變,各地教材不統一,課時不統一。這對我們教授科學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嚴峻挑戰,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深刻理解科學學習的內涵,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中心的觀念;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知識素養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需要教師具有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形成積極學習態度的能力。要知道這門課程的學習與傳統的學科學習是完全不一樣的,過去的老師總是站在講臺上,老師講的話就是權威就是答案。而科學課程的講授就需要老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學生要積極與教師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老師要正確處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關系,這已經不是過去一滴水與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現在老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應該是一條河,這條河里的水隨時都是流動著的,是新鮮的。所以老師要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有危機意識,真正意識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能力有限,正視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沒有經驗可以摸索;知識不夠可以學習。在不斷探索、不懈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熟悉科學教育的流程與要求。通過自身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來更好的指導學生的科學學習。

一門課程的學科地位,取決于它的學科性質。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規定:“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以促進未來國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加強我國在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加強科學課程改革,首先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上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到各小學校長及科任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學教育提高到關系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不再把科學課當成副科。而要確保科學課的學科地位。

2.加強師資培訓,提高科學課程教師專業水平

實施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給語文、數學等所謂的主科教師在培訓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給科學教師帶來的卻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學課沒人愿上,沒人會上。針對面前農村現任科學教師專業水平較低、學歷不高和專業局限的狀況,必須加強農村科學教師的師資培訓。要把轉變教師觀念貫穿與培訓的全過程,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要適應和滿足科學教育的需要,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培訓機構必須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的各種素養,提高教師的教學、指導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學學習的多樣化

科學課程是國家與學校合作管理的課程,國家主要對課程的地位、課時安排進行規定,而課程的開發必須由學校來完成。學校課程要符合科學課程的性質,也要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應該具有可行性與實效性。在農村,各學校的辦學規模二辦學模式、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生源水平與市級學校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各個學校在開設科學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原則是:一切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鼓勵師生自己的特色實施該課程。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在科學學習上有各自的差異,所以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也可有各自特點。農村學校尤其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時制宜,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的學習資源。校內外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現實生活中都包含著科學問題和科學道理,這些都是豐富的教學素材。科學教師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這對課程資源相對缺乏的郊區和農村地區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人,切實改進農村教學設備。

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經費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門能夠多向農村教育投人資金,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購置一些教學儀器和設備,幫助農村建立一些網絡資源,那么農村在小學科學教學方面的一些困難就會得到有效緩解。

小學科學論文:關于PBL的中小學科學課程的改革探索

論文關鍵字:PBL;科學課程;學習項目

論文摘要:PBL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以學習項目為主導來實施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本文嘗試將其引入到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主要從學習項目的設計、實施與評價幾方面展開論述。

我國傳統教學的目的只是讓學生獲得現成的書本知識,而不是鼓勵學生去主動思考、探索和創造新知識,這樣就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而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科學探究精神,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此,對傳統教學的改革乃是當務之急。基礎教育課程中的科學課就是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設的,但是在我國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只會喊口號,沒有實行動”的弊病,也就是對于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得很是理想,可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無非是延續傳授式教學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在很多情況下這種“老師講,學生聽”的單調的教學形式只會抹殺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究精神。PBL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給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的教學帶來了希望,它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最大限度的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一、PBL的基本思想

PBL是Projeet—based learning的簡稱,譯為藎于項的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以學科知識為核心,通過設定與學生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與任務,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以培養其自我決策、解決實際問題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綜合實踐能力。它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學科知識為背景,項目的設計‘應體現知識主題。

2.學習項目主要涉及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實際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占主體地位。

4.用理論指導實踐,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學有所用。

5.項目的有效性,即所設計的學習項目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真正有效的。

6項目實施完成后,學生必須以成品的形式來體現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

二、中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

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綜合性學科,包括概念常識、技術能力、態度和價值觀等全面的素質要求。它將各門學科的知識整合到一起,其中大部分問題都源于現實生活,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和將要遇到的困惑和難題,科學課程的整個教學實施過程就是要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困惑和難題。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著重采用探究式和體驗式教學方式。觀察訪問、實驗操作、資料搜集、小組討論、角色扮演、仿真模擬和實地研究等方法都是科學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良好方法。

基于科學課程所具有的這些特點,只要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思路與做法合理恰當,就勢必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三、PBL在科學課程教學實施中的應用

由PBL的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將其應用于科學課程的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下面主要以PBL在“資源與環境”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為例來講述PBL在科學課程教學實施中的普遍應用情況,其整個流程設計如下圖所示。

1.確定學習項目

學習項目的確定是PBL在教學中應用的關鍵。學習項日是實施教學的堆礎與導,其設計好壞關系到整個教學過程的成敗,如果沒有好的問題情境設計,沒有好的教學過程的規劃就不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不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日標。所以在“資源與環境”課的教學實踐中,務必要精心設計好與課程內容相對應的合的學習項目。

(1)教學目標分析

在中小學開設科學課程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牛更好地認識自然,培養其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感;促使學生理解科學內容,使其養成用科學的觀點看待問題的良好習慣,并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其科學文化素養和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①學生能夠利用網絡查閱何關資源與環境方面的資料,將其中的有效信息進行組織編排,制成個人網站,與同學交流,從而鞏固所學課程。

②學生能發現現實生活中存存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方面的問題,并能自行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使自己養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2)學情分析

為實現教學日標,學生需要掌握計算機操作的本技能,會使用網上搜索工具查閱資料,能利用網頁編輯軟件制作個人網站;了解刪絡虛擬技術,蚪能利用這項技術進行輔助性學習;能利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活實踐活動,做到學以斂用。其中,計算機操作技術、叫頁制作技術與虛擬絡的應用技術部是學牛要完成學刊項目所必備的綦本技能,實施項目之前,教師應先了解學生對與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然后根據了解結果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朋所學知識指導的實踐活動屬于高級技能,這項技能的獲得中要是在實踐活動中慢慢積累,它要求學生侄實踐中不斷地交流、反思,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

(3)資源環境創設

要想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還必須要有一定的資源環境作支持。學校需要為學生配備計算機網絡課室,學生能方便的上網查閱相父資料,并兒有充足的時間制作個人網站;教師預先教授學生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網頁制作軟件的使用技能;利用網絡虛擬技術創設能體現資源與環境這一學習主題的虛擬情境,學生可以進入其中親身體驗,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小組各自完成自己的學習項日,小組內成員必須具備合作精神,并能很好地與組內成員交流,小組之間也要不斷進行交流學習。

通過以上分析最終確定的總項目為:學生首先通過上網搜索資料,了解當前資源與環境的現狀,選出其中的有效信息,寫進自己的個人網站中,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利用網絡虛擬技術創設在真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情境,使學生們更好地體驗,從而發現其中的問題,并自行解決這些問題;利用自己所了解的有關資源與環境方面的知識,學生自行設計活動項目,并依此指導在真實生活中的實踐活動,不斷積累各方面的經驗,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并加深對資源與環境這一教學內容的理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學習項目的實施過程

按照我們預先確定的總項目,本節課的具體教學實施過程如下:

(1)網上收集資料,建立個人網站

計算機網絡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學習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大量可供學習的信息。針對我們設計的學習項目,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有關資源與環境方面的資料,從而了解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內容。為了使學生形成較深刻的認識,教師應當讓他們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處理,將其中的精華以及自己的學結和心得體會紀錄下來,并制作成一個有特色的個人網站,網站的制作可以利用現在網上流行的博客(B1og)和維客(Wiki)系統平臺,網站設計固然會人而異,但是所涉及到的內容必須圍繞“資源與環境”這一學習主題。譬如:網站設計項目可以包括資源與環境介紹,當今社會存在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現象,資源短缺與環境破壞對人類造成的危害等。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都足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生在制作網站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牛解決些技術上的問題。經過這一教學過程,學生的網絡信息搜集與管刪和制作個人網站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得劍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加強他們對信息的選擇分析和加工處理的能力,也使他們進行網學和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得到鍛煉。

(2)創設情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絡虛擬技術的應用給教育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體會到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現象給人類帶米的巨大危害,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立虛擬學習情境,將學生置于其中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抉得接近真實生活的體驗。譬如:創設的場景中有一片莊稼地,地里的莊稼干旱而快要死去,讓學生扮演管理莊稼的農民來到這一場景中。

①由學生自行探索發現其中的問題。他們發現莊稼的f旱主要是兇為缺水造成的,而水資源短缺的原兇有很多,由此,學生們便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假設。

②針對這些假設,學生之間展開討論,直至最后能夠解決其中的問題。

這一場景設置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節約用水,并且能夠充分利用好身邊的一切水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將學生置于一個環境被嚴重污染的場景中,在這一場景中設有遍地的垃圾、充滿煙氣的工J’和被污染的河流,學生作為一個環境管理者進入其中。一進入這樣的場景,學生們立即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他們的反應都非常強烈,決心要改變眼前的境況,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提出改進當前環境的方法,并付諸實踐,最終解決了其中的問題。由此,學生們便能體會到惡劣的環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不忘自己的角色仟務,把解決問題看成是自己的事,從而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走進生活,切身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了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問題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走進生活、切身體驗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企及的。社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其中蘊含著大量寶貴的教學資源,在科學課程的教學實施中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①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白行設計社區活動的學習項目,應注意的是所設計的項目必須能體現資源與環境這一學習主題。

②學生走進社區,實施各自的學習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牛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體現學習主題。他們町以從點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自覺節約資源、保護耶境,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還可以進入社區,組織社區文化展覽等一些有意義的社區活動,以告誡身邊的人應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而且存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用委婉的語氣、恰當的言辭。通過活動項目的實施,既可以提高學牛的組織合作能力,又可以鍛煉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③學生應該把在實施項[j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以及自己的心情感受寫進個人網站中,以便與大家交流共享。

3.學習項目實施結果的評價總結

從某種意義上講,評價是一把“雙刃劍”。科學的評價能對教育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不好的評價不僅耗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還會導致諸多不良后果。傳統課程評價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比較和選拔學生,不重視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提高,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評價方法,本節課教學的評價方法如下:

(1)評定作品成績

學習項目實施完成后所形成的最終作品是評定學生的重要依據,其中,學生的學習紀錄豐要保存在自己的個人網站中,教師應將學生個人網站的制作情況作為評定學生成績的一項重要指標,包括學生對網頁制作軟件的使用情況,網站中內容是否能夠體現資源與環境這一學習主題等方面。

(2)書面測試

傳統的考試系統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們不能將其歸咎于作為主要考試形式的書面測試本身,它對于考查學生的學)J情況存在著一一定的優勢,關鍵是我們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怎樣實施。在本節課的書面測試中,我們所設定的考試題門應改變傳統的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為主的指導思想,主要以開放性題目為主,考察學生對資源與環境這一知識內容的理解,以及他們在提出科學問題、制定計劃、科學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

(3)實踐活動錄

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所以,這一環:是評定學生的主要依據。學生在進行實踐活動之前先白已設定活動項目。在活動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將自己的行動過程與實踐體驗進行:隨時記錄,教師可參照學生的筆錄并結合家長對自己孩子在日常牛活中的觀察和評價結果對學牛進行綜合考察。

四、結束語

通過對PBL支持的科學課程的改革進行分析探索,我們發現將PBI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引入科學課程的教學足非常可行的,項}j的實施過程仃利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能夠提高他們的合作交流和動手實踐等綜合能力。蟮于PBL所存在的特殊優點,我們應該將其在教學實踐中推廣應用,把它引入到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以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全面改革。

小學科學論文: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科學發展的策略探索

摘 要:在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于語言和理解能力的掌握具有很高的要求,如何進行小學語文基礎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小學語文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教學方式的改進、習慣的養成等方面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建議化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價值觀;自主學習

語言是感情、思維的直接表達,對語言的正確掌握和使用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正確建立。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和審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學生通過小學語文的學習能夠加深對中國的傳統文學和藝術的認識和感知能力。新課改理念在小學教育事業的不斷滲透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需要改進,以符合新的背景之下社會的要求。

一、多重教學方式相結合,增強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因此適合的教學方式也不同。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會對部分學生起不到作用,由以偏概全造成的學習水平差距會消磨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歸納總結,吸取其他教學方式的優點,揚長避短,使教學方式更具有針對性。通過多媒體教學為建設活潑、和諧的課堂氛圍添加了因素。例如,在學習古詩《尋隱者不遇》時,教師可以在正式的授課之前播放朗讀音頻,使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進行感悟,松在詩中隱喻著作者高潔的生活情趣,使學生對作者有更深的體會和了解,教師還可以通過圖片和音樂的播放,在視覺和聽覺的共同感染之下進行背景的創設,為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建立有益的情境。此外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在合作探討中增強獨立思考的能力,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培養看書的習慣,豐富課余生活

在傳統課堂的影響之下,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對教師產生依賴。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了教師的督促無法自覺地進行自主學習,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看書的好習慣,將幾門語文課程作為閱讀課,多推薦給學生符合年齡心理發展的基礎讀物,使學生在課余生活中擁有自覺進行閱讀的意識,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此外,大量課外書的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滋養學生的心靈,為學生進行寫作提供較多的素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寫作水平。通過對書中多種思維的接觸,能使學生的感性思維得到發展。讓學生從小就在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之下成長,對建立學生健全的人格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學活動不能將視野僅僅局限在課本之上,要使學生擺脫書本的限制,教師要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教師要注重學生課外知識的豐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具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例如,在古詩《江雪》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將作者的創作背景進行講述,這首詩是柳宗元在被貶到永州之后的作品,使學生在了解的同時又能體會到作者郁悶的心情。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對作者生活的唐代的服飾等方面的習俗進行展現,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對課堂知識的補充起到拓寬學生視野的作用,與此同時又能充分挖掘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加自覺地主動進行知識的獲取。

小學語文作為文學創作、思維表達等技能的基礎,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作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把握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水平和心理,實施高效、適合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進行知識的全面鞏固和提高,為信息時代的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小學科學論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效率的幾點建議

小學科學課是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對培養孩子興趣、啟迪孩子思維、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具有鮮明的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是現在小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但對于現在的農村小學而言,由于基礎設施差,教學條件落后,嚴重地影響了科學課的正常教學,那么如何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率,將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針對這種現狀,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教學,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率。

一、注重情境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

教學實踐中,課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上好本節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不竭動力。因此,教師備課要精心設計好導入激趣這一環節,給學生以懸念和激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這樣,探究活動就開好了頭。如上四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一課,在導入時讓學生猜謎語:“葉子圓圓個兒小,全身長滿小鐮刀,鐮刀外面長毛毛,鐮刀里面藏寶寶。”學生猜后,就明確地知道了本節課我們所需要研究的問題了,對種子的探究就會引發許多興趣和問題,探究教學的氛圍營造得更濃厚。接著老師設置疑問:種子里面有什么?為什么能生根、發芽、長成新的植物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引入了本節課所探究新知的教學過程。

二、充分利用學校及地方課程資源,充實教學內容

農村小學科學教育資源相對城市而言比較匱乏,但農村孩子天天的所見所聞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內涵一點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聯系他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發揮孩子們豐厚的感性認識的優勢來服務教學,自覺充實教學內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據時令季節的不同,可以改變教科書中有關教學內容的順序,力求做到因時而教、源趣而授,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得更為緊密。將《各種各樣的花》的教學調整到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教師帶領學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學課堂中,放飛在花的海洋里,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學生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構造,進而認識到完全花與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區別。而《植物的果實》則選擇在金秋十月的收獲季節進行教學,發動學生到大科學課中廣泛收集各類植物的果實,然后帶到課堂中觀察,采用浸泡、解剖、嘗味等多種實驗方法來豐富、增進、完善學生對果實的認識。

科學課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隨時而擇、因地而棲

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豐富科學課教學途徑

雖然農村小學購買了很多實驗教學器具,但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儀器的短缺現象仍然時時制約著實驗教學的有序開展。如何立足于現實,在進一步加大力度裝配、建設實驗室和儀器室的同時,走自我創新之路,探索出一條既適合于現代實驗教學的需求又富有個性特色的地方實驗教學的新路子呢?我們在用足用活現有教學儀器、設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產資源,就地取材,配合相關教學內容開展了教師自制教具、學生制作學具活動。這樣不但解決了科學課教學儀器的短缺問題,而且為學校充實了大量的教具、學具,也推動了科學課教學器具的更新換代,極大地提升了實驗教學的開設率。比如《肺呼吸活動模擬器》、《自動轉臂吊車》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動植物標本更是同學們的拿手好戲,到沙堆中撿鵝卵石、到石子中撿有植物及小動物化石的石片也是為學生津津樂道的趣事。這些帶“土”氣的教學具和現代科學課教學具相結合,確保了科學課教學規范化、現代化、一體化的優化運行。

四、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環境,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

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自然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

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本節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果。如學生通過科學課里的《水》的學習,自覺應用于實踐,主動考察研究本地水資源循環情況,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課堂向課外拓展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學生在課內與課外的溝通中,在學習和實踐中,真正學到了科學知識,鍛煉了科學實踐能力,科學意識不斷得到了增強。

五、教學中注重實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保證科學課的教學效率

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一個“伙伴”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更應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和反應,及時與學生溝通,采取積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教育情感。特別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更加關心和體貼他們,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給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確保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總之,善于利用我們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注重學生的愛好和專長的形成,結合農村教育資源,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創造性地為科學課教學服務。這不僅能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而且也可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與“學”的平臺。

小學科學論文:小學科學課堂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的不懈追求。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又是有效教學的關鍵。結合小學科學學科和小學生的特點,淺談本人在科學課堂中關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的思考和做法。本文試從學生自主發問、教師誘導發問和教師營造和諧的發問情境入手,并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做一個較為系統的闡述。

【關鍵詞】創設情境 自主發問 誘導發問

科學問題的產生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教師自己事先設計好的;二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具體情況、自己喜好事先設計好問題。課堂中向學生連環拋出問題,這種“一問一答”的問題設計程序體現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學生只是被動地思考問題。沒有參與到科學的學習當中,沒有得到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沒有投入到科學的實踐研究中去。

現代教育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此,我們應該鼓勵讓學生自己來提問,積極倡導學生好問的學習態度。只有多問,多想,學生才會積極思維,深入研究。一個個心中的問號最終變成萌發新意識的源泉。科學探究的問題究竟該從何而來?具體如何操作?下面是我個人在《科學》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創設情景,自主發問為主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學生要成為積極理解和獨立思考的主體,就必須自主提出問題來,引導注意力和促進思維活力。而教師的提問則無法達到相同的刺激強度和效果。因此,學生自主提問優于教師提問。例如:在教學《葉的蒸騰作用》這一課時,在一起探究了在水中浮著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后,我拿出一盆罩著塑料袋的植物,先讓學生猜測過段時間塑料袋內會不會出現水珠?有的猜測可能會,但大部分同學猜測不會,可當他們通過實驗之后,發現結果并不是像他們剛才猜測的那樣,這時就產生了矛盾沖突。這一現象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我見機提出“對于這種現象,你有什么想說的,有什么想問的呢?”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小水珠是不是從濕土里跑進去的?”“小水珠怎么會從外面跑進去呢?”我進而引發學生深層次地思考:這些水蒸氣是從植物的體內跑出來的,植物體內應該有什么構造,才往外跑“氣”?在這種真正的探究動機的作用下,學生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動中。

二、把握時機,教師誘導為輔 我們說學生自主提問優于教師提問,并不是否定教師提出問題。其實,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由學生提,有時也可以是教師直接給出任務“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開門見山,直奔重點為,而絕大多數我們研究的正是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教師恰當的提問對啟發和推動學生思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問有許多講究,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問進機顯得十分重要。

1、新授前提問,搭橋鋪路

科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每一單元的每一課并不是彼此獨立的,它們之間有著或多或少的內在聯系。例如在《蠟燭能燃燒多久》這一課時,先演示點燃蠟燭,罩上玻璃這一實驗,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并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蠟燭點燃罩上玻璃杯后熄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有的說是氧氣沒有了,有的則猜測是氧氣不夠了。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出這兩種可能,由此引入新課的第一個活動。這種鋪墊式的提問既有利于復習舊知識,又有利于順利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2、新授時提問,抓住重點

每節課要想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突破重點、難點。例如在《熱起來了》這課,“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熱呢?怎樣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這是本課的重點活動。教師通過“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生熱?你是怎樣想的?”這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推理,學生在假設衣服能生熱是正確的前提下,推理出與事實不相符合的結果,從而證明衣服是不會生熱的。

3、訓練時提問,抓住聯想。

聯想是學生思考的關鍵,教師的引導是否得當將影響到教學效果。例如《形形色色的動物》一課教學,當我問到“關于老師出示的動物你們還知道什么?”的時候,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說開了“我知道兔子是哺乳動物,蛇是爬行動物。”“我知道蛇是靠身體的擺動和腹部的鱗片往前運動的。”“我知道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接下來,我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了適時適度的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教師起到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們主動探索了關于老師出示的動物的其他知識,充分發揮了引領者的作用。因此,只要教師能立足教材,把握重點,精心設計問題,并選擇好提問的最佳時機,就能做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三、營造氛圍,增強互動有效性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相互之間的交流與發展。教學活動中的氣氛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建立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溝通與表達,對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引起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總而言之,科學問題的生成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如何有效地啟發學生引領學生,是我們不斷探求的方向。科學教師應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的宗旨,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甚至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發展!使“一切為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小學科學論文: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小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筆者認為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明確實驗的基本要素

1.明確實驗目的

做實驗之前,只有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明確實驗的目的對于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么而設置。

2.明確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

3.明確實驗中的觀察任務

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

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特征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觀察植物的種子》為例,課前要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仔細觀察它們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

4.明確通過實驗得出結果

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在《磁鐵》的實驗中,當我們看到磁鐵能把帶鐵的東西吸起來,就知道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所以就把磁鐵的這種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強弱,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把磁鐵用細線懸掛起來,等到它靜止時,磁極分別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教師可以提示指南針就是根據磁鐵的這一特性發明的。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二、千方百計拓展實驗空間

1.因地制宜開辟實驗場所

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于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將課內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如在教學《觀察植物根的生長》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家里自己做實驗,看看種子萌發先長什么,再長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長,根的生長速度怎么樣;根有哪些作用,種子是怎樣變成幼苗的,植物莖的作用和怎樣開花結果的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種植,并把每天的生長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的數據。

2.選擇好實驗材料

根據實驗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實驗材料的選擇。如在做《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實驗材料需要土豆、雞蛋、木板、鐵塊、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學生自己搜集帶來。

三、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量搜集身邊的實驗材料。

1.寓歡樂于學習實踐中

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在《觀察蚯蚓的身體》、《水在什么溫度時結冰》、《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點亮小燈泡》、《種子發芽的實驗》等這些具有小制作、小實驗性質的實驗課時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驗,在無危險時,盡情地實驗,痛快地玩耍,學中玩,玩中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教《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教師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后,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而是提出疑問“: 誰能讓小燈泡發光。”在學生認識儀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敢于思考,利用現成的儀器去實踐,并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爭著去比一比誰最快讓小燈泡發光,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師生的合作。只要實驗教師創新實驗教學方法,把解決實驗教學難點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創造性相結合,實驗課教學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

小學科學論文: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論文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 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家庭資源

【論文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課程實施的基礎和條件。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應該是綜合多樣的,家庭教育資源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適應了小學生課程應與生活相結合的特點,對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科學課程資源的理解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為實現教育目標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課程實現的基本條件。在教育的全過程中,有了教育的資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談及后面的步驟。科學課程資源的來源是廣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資源都可以轉化成為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運用做出了如下說明:“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不應該局限于以前單一的以科學知識教授為主的課堂與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個全新的廣泛的課程理念來指導小學生的科學教育。這也是與新課程提倡的在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性課程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適合小學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特點的。

科學教育的課程資源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按照科學資源空間上的劃分,可以分為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和社區資源三類。在現代信息化社會,又可以將其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以及網絡資源三類。從性質上來看.則包括人力、物力和環境三大類。一般而言,學校資源是科學教育中最主要的資源,是有組織、有目的、系統的教育教學資源,主要體現形式是科學教材和教師的科學教學活動。尤其是教材和實驗室中的教學,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都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主要資源。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對科學教育過于知識化、偏重于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而家庭資源與社區資源這些校外的資源由于長期不受關注和重視,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在資源應廣泛化的今天,沒有對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二、家庭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在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和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新課程觀的指導下,家庭資源是小學生進行科學學習和探究的重要資源,做好家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工作,將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義。

家庭是小學生除了學校以外,最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長是孩子學習的啟蒙者。對于科學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經常性接觸的、最早發生的一個學習場所。小學生的科學教育也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提倡與孩子的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學科學、在生活中用科學,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

家庭中科學資源的開發可以從家庭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兩個方面來挖掘。

1.第一個方面是家庭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人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活的課程資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長擔負起孩子科學教育的指導者的角色。一般來說,家長都具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經歷,與孩子有比較多的接觸時間.完全有能力為孩子的科學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需要家長提高對孩子的科學教育意識。作為家長,都應該明白,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科學素質的高低是一個人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表現之一。現代社會里,一個人需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尤其是在目前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更需要有倉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科學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學教育中可有可無的課程。家長應該改變過去只看重孩子的語、數、外等所謂的“主科”的成績的觀點,努力從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孩子所有的學習。只有這樣。在家長有了很好的科學教育意識的情況下,家長才有可能主動積極為孩子的科學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科學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創造一個科學學習的家庭氛圍。以家長的閱歷和職業背景來說,無論家長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樣,從事的職業如何,都有可能為孩子創造科學學習的條件。這也是由小學生科學學習應該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特點決定的,只要家長具備一些最基本的科學知識或者是常識.或者是生活經驗,都可以為孩子提供幫助,因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能將家長在某一方面的專長與孩子的科學學習和探究活動結合起來。做到良好的親子溝通合作,可以說是家庭科學教育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一個主要的途徑。如有的學生家長恰好是某方面的權威或者是某領域的專家,不僅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導和幫助.而且可以為學校科學教育提供幫助,到學校給學生做講座,或是為學生提供到所在單位參觀學習的機會。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廣大家長的支持與參與.正是家長的全力支持與合作才能保證家庭科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科學課程資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條件下都可以開發成為孩子的科學教育資源,這些東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個方面的參與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資源發揮作用.自然包括家長和孩子自己。在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下的科學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多彩的,下面僅舉幾個例子.作為家庭科學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具體方法的范例。

(1)家長引導下的科技閱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言而喻,它同樣是科技進步的階梯。家長作為孩子的科學教育的啟蒙者,其職責在于適時選擇符合孩子心智發育時機的科技讀物,指導孩子閱讀。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圖文并茂的科技圖書,也可以提供電子音像讀物(如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等等)。像《十萬個為什么》之類的科普讀物,家長可以多買一些,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讀物小書架。收集孩子喜歡讀、讀得懂的讀物。另外,家長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時問,看看《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反映科學的電視節目,給孩子適當的講解。

(2)科技游戲。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戲中進行有意識的科學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會比生硬地教孩子強記一些科學知識更好。因為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悅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可謂寓教于樂,把“教學做”、手腦有機結合在一起。這類游戲可以是手工拼裝、拼圖比賽、玩電子游戲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為家庭中家長與孩子共同游戲、加強親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條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別是對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長有機會一定要多帶孩子“到自然中去觀察”,讓孩子與大自然有近距離的親密接觸。因為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學教育資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鳥獸蟲魚、古代與現代建筑等,可以說處處是課堂、處處是教材,資源豐富多樣,而且生動實在,在潛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資源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到孩子的心靈,這對于激發孩子對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心,進一步產生科學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義的。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家長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參觀科技館、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等場館,因為這些地方也是科學教育的基地,孩子在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東西,既開拓了眼界,又增長了知識。

(4)植物種植和動物養殖。在家庭當中,可以讓孩子親手參與進來,在與植物、動物的親密接觸過程中做全程的仔細觀察,深入了解動植物的屬性特征。這是一種很有實踐意義、能全方面培養孩子科學素養的資源。比如說在家里種植一盆花,甚至可以從種子開始,在家長的指導下,讓孩子負責照料這盆花。通過整理花盆、播種、澆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過程,直到開花、結果.讓孩子親身經歷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做一些觀察記錄,這其實就是在引導孩子用科學的方法來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沒意識到這是在進行科學活動,但是家長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才不至于讓很好的科學教育資源流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孩子可能會認為澆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長得好,如果家長指導適當的話,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實驗,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通過結果的對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來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確,然后會繼續問~些“為什么”,這時候家長又給以適當的指導。這樣下去的話,孩子探究的興趣就越來越濃厚,逐漸就養成了一些科學的思維與方法。這樣通過孩子親自參與得到的東西,比只從書本上看到或是家長、老師告知得到的東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學教育價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隱含了許多可以進入小學生科學學習范疇的資源。很多不經意的小事蘊含了科學的道理,在生活中讓孩子結合課堂所學去解釋這些現象,一來可以檢驗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二來也可以利用知識指導生活實踐。比如.在小學的科學課本中,有介紹食物的營養結構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據這個知識,孩子可以先記錄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結構,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個修改意見,制定一個合理的食譜。又比如,看到家里燒水用的鍋子鍋底結了一層厚厚的水垢,可以啟發孩子思考這層水垢是怎樣形成的,與家庭用水的水質有沒有關系,怎樣才能除掉這些水垢等.讓孩子多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也是給孩子科學教育的絕好機會,家長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三、家庭資源開發與利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對家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也是為了孩子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等方面有全面的提高,共同增進孩子的科學素養。科學是一種探索的方法,也是一種開放、積極的研究過程。因而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也不僅僅是為了孩子能夠背誦幾個科學概念、公式,更應該是為孩子提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是一個孩子能積極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通過一些家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能讓孩子會用一些調查或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收集信息、解釋數據、并用適當的語言進行描述,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會完成一些簡單的科技制作、知道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故事,這些都是家庭科學資源開發和利用力求達到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還是一個基礎性的水平,不講求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因此,在家庭科學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應該注意結合孩子的特點,做到資源的趣味性、多樣性和漸進性綜合,能激發孩子的興趣,適合孩子的發展,又要保持科學教育應有的科學性,創造性和啟發性

小學科學論文:淺析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構建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可以使學生掌握合作技能,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筆者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構建” 的實踐研究,有效打造活力科學課堂。即通過一、構建結構、分工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二、創建環境,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機會;三、有效組織,促使合作學習的成功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實施 合作學習 打造 活力科學課堂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科學課中主要的教學方式,它為學生創造了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因而在科學教育中創建合作學習小組,既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實踐中,小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盡人意。常常是老師一宣布討論,教室里就“翁”聲一片,熱鬧非凡,看似在激烈討論,相互合作,其實并不合作。匯報討論結果時,要么,個別學生“一言堂”,多數學生當觀眾;要么,大家搶著說,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常此下去,這個“合作的小組”就形同虛設,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反之,要是能正確運用,合理調控好這個“合作的小組”,就會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使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快樂,課堂活力不斷呈現。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構建合作學習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構建結構、分工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

在構建合作小組時,首先,要注意結構的合理化。遵循“優勢互補”原則。我主要采取動靜、男女、動手強和思維強的組合方法。這樣組合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其次、要注意分工的合理化,只有小組內分工明確,才會使探究過程“活而有序”反之容易出現“爭搶”和“坐等”等不良現象,不利于小組團體意識的增強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般在小組內設置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匯報員、材料員等角色。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例如小組長也可以是匯報員,記錄員也可以是材料員等。這些角色也不是終身的,我們會定期輪換。通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二、創建環境,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機會

1、創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

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教師要放下架子,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

在執教《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我給每組準備一個燈泡,一節電池,一根導線。要求用多種方法點亮小燈泡,并在記錄本上畫出你的連接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我播放一段輕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主動的探究,同時,我走入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合作學習。沒過一會,有好多組的小燈泡都被點亮了。但是我發現其中有一組一直沒亮起,看他們的神情好象有點著急了,我及時過去安撫他們:“不要急,慢慢來,需要老師的幫助嗎?”我給他們指出了幾點建議,一試果然亮起來了。他們很開心。

2、提供充裕的合作時間與空間。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交流時間和空間。減少不必要的講解時間,把課堂時間的支配權給學生,使學生有機會發言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使學生的智慧得到發揮。在合作前給足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只有當學生對探究的問題無法解釋時進行合作才是最有效的。

在執教《光與熱》一課中,我主要是讓學生來認識光與熱的必然聯系。首先,給每一小組提供材料:溫度計、平面鏡三面、記錄表格。其次,給學生十分寬松的時間進行討論。即認識實驗的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實驗的注意事項等問題并擬好書面的實驗方案。然后,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學生進行討論并提出建議,相互補充,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修改各組的實驗方案。這里我給了學生足足20分鐘的時間,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機會,使不同的學生的智慧得到盡情地發揮,體會合作探究的樂趣。同時為下面的實驗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大限度取得實驗的成功。最后,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探究空間,不局限于教室走廊,在不影響學校教學次序和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校園的任何角落來作為你的探究場所進行實驗。最終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3、開展組間競爭,激勵學生合作。

有的時候對學生適當運用獎勵的方法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教學中我常采用小組競爭的機制。在執教《造一艘小船》一課時,教師為每組準備相同的橡皮泥一塊,小鐵圈若干。讓小組間進行比賽,看哪組用橡皮泥

做的船裝載的小鐵圈最多為勝利。在合作之前,我激勵學生,今天老師給各組一個機會,來比一比那組同學造的船厲害。能裝載大量的貨物并能分析出裝載量大小與船的哪些因素有關系。比賽結束后,老師給裝貨多并能說出裝載多少原因的合作小組給予獎勵。頒發“最佳造船獎”。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你們取得的成功是大家合作的結果,每個人的努力都將關系到合作小組的榮譽,體會到自己是小組中的一員,要為小組出力,才能使的小組探究取得成功。

三、有效組織,促使合作學習的成功

1、努力培養學生的“三會”。

即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其他同學的發言,努力聽出同學發言的要點,對同學的發言能做出自己的評價;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同學作進一步的解釋;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出總結性發言。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努力培養學生的這“三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這種習慣,促成合作學習效果的最優化。

2、善于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

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合作。如在當有較多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相近疑難個人無法解決時;當學生對某一問題出現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討時;當學生學習任務較多,需要分工協作時;當學生思路不開闊,需要相互啟發時,都是進行合作學習的較好時機。記得在執教《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一課中,我要求各組用圖文的形式直觀表達人體器官的聯系。我深知完成這個關系圖的繪制是有難度的,所以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充分的發揮小組合作優勢,先給小組學生充分的思考與修改的時間,然后通過討論讓學生相互啟發,開闊思路,找到彼此之間更廣泛的聯系,最后再完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執教《擺的研究》一課時,我出示兩個不同的擺,并讓它們同時擺動半分鐘。請兩個同學分別數擺擺動的次數。學生發現不同的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不同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說與擺錘的輕重有關、有說與擺角的大小有關、擺繩的長短有關等。學生的分歧很大,此時我鼓勵共同探討,確定本組探究問題的指向。設計實驗方法進行實驗,運用排除法。最終得到正確的認識。

由此可見,成功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又可行的學習模式,在教師的正確運用,合理調控下不僅可以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參與意識,教會學生與人合作的方法,促使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科學論文:西部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

摘要:西方國家把科學放在語文數學前面,而我國則把科學放在語文數學之后,這一對比充分說明我們對待科學的態度。因此,農村小學科學課程常常被忽視,令人痛心,筆者在教學第一線就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現狀及對策進行膚淺的研究,期待引起共識,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農村科學教育事業。

關鍵詞:科學教育的定義、意義 現狀 對策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競爭。為了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為了迎接知識經濟對教育提出的新挑戰,為了使我國立于世界科技強國之列,,加強和改進我國中小學的科技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應該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值得高興的是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各大中城市的學校已經開始重視科學課,他們有專業的科學教師,有標準的實驗室以及配套的教學儀器,科學課開展得有聲有色。但是,在一些農村小學卻相對落后:

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現狀及原因

不重視科學教育。一是許多人對小學科學教育的內涵認識上有誤區。有人認為科技教育就是培養科學家的教育。事實上,一個民族科學素質的提高,僅靠個別科學家是遠遠不夠的,科學是從小培養學生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二是人們對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據有關專家分析,一個正常的國家建國35年左右就應該產生自己國家的諾貝爾獎得主:前蘇聯是39年;捷克是第41年;波蘭是第46年;印度是第30年;巴基斯坦是第29年。而我們國家至今還沒有,這是與我們國家不重視教育、不重視科學分不開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在幼兒園和小學里進行探究式的科學教育。例如, 1983年美國國家卓越教育委員會(ncee)發表了致美國人民的公開信“國家處于危機之中”;1989年2月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了2061計劃的第一份重要報告;1996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提出了要在幼兒園和小學中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并隨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落實這個科學教育標準。1999年法國教育部決定在全國幼兒園和小學中進行科學教育。與別人的重視比起來,我們的科學課常常把他叫做“副科”,沒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是由語數教師兼任,由于應試教育的“毒瘤”,科學課因而常常被語數取而代之。

科學教師素質不高,兼職科學教師多,教學方法落后,灌輸多,動手實踐少,科學精神、探究能力培養不足。農村小學沒有專業的科學教師,科學課往往是兼任或由一些老教師擔任,兼任的教師有其他教學任務,往往沒有精力去精心準備科學實驗,往往是拿著書本照本宣科的滿堂灌,許多實驗沒有做,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試想,一個老師要上數學課,批改作業,又要備科學課,還要自己去準備實驗器材,誰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只好該省的省,該上的課不上。

教學條件相對落后,跟不上科學教育發展的步伐。農村小學沒有實驗室,實驗儀器陳舊且不足,教具不理想。沒有實驗員準備實驗器材,導致實驗準備不足;儀器的短缺,導致許多分組實驗無法進行。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我國在教育上的投入還不到gdp4%,更沒有資金投入到科學實驗上來。由于經費的不足,實驗室無法建設,實驗儀器無法添置。限制了科學教育的發展。

農村小學科學教育對策研究

提高認識,領導重視。首先,縣級領導及校級領導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科學教育是強國之基礎,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其次,發掘科學人才,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的教師充當專職科學教師;再次,學校領導要嚴格要求教師按課排表上課,并加大巡視力度,采取強制措施確保科學課程的順利開展,只有這樣科學課才不會被挪用。

加大教育投入,滿足科學教學的基本條件。每所學校至少建設一間標準實驗室,配備足夠的與教材配套的教學儀器,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設一間數字化的實驗室,滿足科學教學的需要。

創造良好的科技育人環境。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能對學生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在實施科技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環境對學生的感染作用。就校園文化來講如可在學校里懸掛科學家的頭像、名言;開展科普知識競賽;每期舉辦一次小小發明家活動;讀一本科普書籍;觀看“神六”上天;參觀科技展覽;觀看科技影片等。讓學生時時處處生活在科技教育文化氛圍之中,從而實現外在環境與科技教育內容的統一,達到激發科學興趣,提高學生科技素質的目的。

培養骨干科學教師,采用走出去學,請進來教的辦法提高科學教師素質。當前農村小學聘請科學專業的教師任教科學還不太現實,只有選派優秀教師出去學習,請名師進來教的辦法培養本校科學教師。提高科學教師素質,提高農村科學教育的質量。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

貼近自然,發揮農村小學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資源,上好科學課。在沒有實驗室、實驗儀器不足的情況下,農村教師應因地制宜,靈活多變,千方百計保證科學課的順利開展。農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樹葉、花朵、果實、石頭以及蚯蚓、蝸牛等小動物,便于就地取材,上好科學課。如利用多樣性的動物和植物資源,可以發動學生采集各種動物和植物樣本,制作標本;利用肥沃的土壤,進行土壤教學;利用天然的巖石,制作巖石標本。

建立考查制度,不考試不重要,只有考試才重視。記得九十年代,小學升中學自然成績就占30分,就迫使人們不得不重視自然,所以筆者認為,小學畢業應把科學納入考查科目,提高小學科學的“地位”。

總之,教育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科學教育是提高國民科學素養的基礎,基于對未來的希望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責任,我們相信科學界和教育界,以及全社會都會攜起手來,共同推進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加強科學能力的建設,加強國際合,提高農村小學科學教育質量,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讓中國的諾貝爾之花在祖國大江南北處處開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午夜a无码v视频|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xxx69麻豆国语对白| 亚洲最大成人综合网720p|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在熟睡夫面前侵犯我在线播放| 变态拳头交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www免费人成一看片|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被老头玩弄邻居人妻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ⅴa|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两口子交换真实刺激高潮|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激情综合五月|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的做法大全 | 欧美熟妇free性xxxx| 欧美国产综合欧美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站| 377人体粉嫩噜噜噜|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国产白浆喷水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 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免费无码毛片一区二区app| 被教官按在寝室狂到腿软视频|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