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0: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容摘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分解為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技術創新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實現能力三個要素,而集群環境會對這三個要素產生影響。本文在分析集群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基礎上,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旨在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關鍵詞:集群企業 技術創新能力 集群環境 評價指標體系
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競爭狀況和自身條件,利用內外部的技術創新相關資源,進行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開發和應用,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的能力。產業集群是指相同或相關行業的企業和機構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的緊密聯系的集合體。產業集群增強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創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提供了創新所需的資源、降低了創新的成本、促進了創新成果的傳播和應用(胡大立、張偉,2007)。但是,產業集群在促進技術創新的同時,也為技術創新帶來了阻礙作用,如擁擠效應、“搭便車”現象、“檸檬市場”、技術鎖定、轉移成本過高等(龔荒、倉基武,2003)。因此,產業集群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受到集群環境的深刻影響,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應該與非集群企業有所不同。本文嘗試在分析集群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價。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構成要素
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分解為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技術創新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實現能力三個組成要素。
技術創新資源包括資金、人才、設備設施和技術信息,占有技術創新資源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管理能力是企業發現和評價創新機會,進行創新決策,組織管理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它是企業整合內外部創新資源,對技術創新過程進行組織、協調、控制的能力,主要取決于管理層的創新意識、創新激勵機制、組織溝通水平等;技術創新實現能力是企業進行研究開發,獲得技術創新成果,并將技術創新的成果應用于企業的生產和服務,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的能力。它取決于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場營銷能力。
集群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一)對企業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的影響
技術創新所需的資源包括資金、人才、創新設備設施和技術信息,集群內企業在這四個方面都有優勢。集群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地理位置鄰近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集群內企業的高生產率降低了銀行貸款的風險,使企業易于獲得所需資金,以及與行業有關的設備、投入品等在集群內廣泛存在,群內企業很容易獲得。集群內有為企業提供人才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培訓機構,產業聚集也吸引了大批專業化技術人才,同時集群中人才的頻繁流動為人才提供了學習機會,提升了專業人才的素質,因此,在產業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的專業化技術人才,企業很容易獲得創新所需人才。產業集群內還聚集著一批技術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它們通常承擔了技術信息交流的平臺,集群企業很容易從中獲得所需信息。同時,集群內的知識溢出效應使得技術信息廣泛流傳于集群之中,集群企業能夠比群外企業更容易獲得這些技術信息。另外,由于產業集群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其中包括大量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優惠和支持的政策,例如專項資金投入、提供技術創新融資和擔保、人才引進優惠等??傊?與非集群企業相比,集群企業獲得技術創新資源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對企業技術創新管理能力的影響
產業集群對企業技術管理能力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企業的創新意識來實現。在產業集群中,企業的彼此鄰近加劇了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必須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來獲取競爭優勢。此外,集群企業之間基于產業鏈的緊密聯系迫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適應自己的客戶或供應商的創新。同時,集群內率先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所取得的超額壟斷利潤也給企業以很大的競爭壓力和利益驅動,使企業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因此,集群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
(三)對企業技術創新實現能力的影響
技術創新的實現就是進行研究開發,并將成果應用于生產和服務中,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獲得經濟收益。在這一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新產品生產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集群環境可以提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在研究開發能力方面,產業集群中企業在地理上的鄰近使企業易于與其上下游的供應商、客戶、商甚至競爭對手在生產、銷售、產品開發、售后服務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共同解決技術難題、研制新產品,提升了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大學和研究機構與集群企業經常交流,快速將新技術轉化為新產品,同時為企業解決創新中的難題;集群中的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支撐、人員培訓等服務,促進了知識的交流和擴散,增強了企業研究開發能力;產業集群中存在著“學習曲線”,企業可以吸收其他企業技術創新的經驗,使自身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因而提升了研究開發能力;企業的地理鄰近和員工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非正式交流以及勞動力在集群內企業間的流動使區內的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和新思想(特別是隱含經驗類知識)快速擴散,增強了集群內所有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在市場營銷能力方面,集群企業可以組織起來進行區域營銷,增強了企業的市場能力。作為買方,集群內的主導產業一般都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可以實現大批量購買,特別在原材料的購買方面有強的議價能力;作為賣方,由于集群內產品具有區位品牌,差異化程度高,作為賣方的地位增強;同時集群內產品市場占有率高,占買方購買量的比重大,因而增強了企業的市場議價能力。
構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上文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給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看出,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23個指標構成,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各指標進行賦權。首先設計專家調查問卷,對每一組底層指標對其上一級指標的重要性兩兩比較,比較時采用1-9評分標度,然后根據專家的評分結果求出每一組底層指標對其上一級指標的權重。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對單個指標的評價采用等級評分法,請多位專家對每一個底層指標確定5級評判等級(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判斷標準,并對評價等級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分別賦予分值100、80、60、40、20,即可得出某一具體企業的各底層指標分值,將所有指標的分值進行加權平均,即得出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胡大立,張偉.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困境及突破[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5)
【關鍵詞】 民營企業 技術創新 評價
緒論
熊比特指出創新是指將新理念、新技術等新的生產要素組合轉化為新產品的過程,是一種突破性的破壞,是突破目前均衡狀態而最終趨于均衡的產物,技術創新的發展與突破是社會經濟周期運行的重要因素。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實力雖然沒有國有企業雄厚,但它能根據市場和研究項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財力和物力,規避技術、市場、人文性的技術創新風險,迅速取得經濟效果,表現出更高的技術創新效率。如何客科學、有效、定性定量地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企業在同行業中科學地定位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術創新戰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競爭優勢,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诖吮疚臄M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研究。
1. 評價指標的設置
筆者認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創新管理能力A1:包括創新目標A11和創新戰略A12
1.1.1創新目標A11:分為產品創新目標和工藝創新目標。
(1)產品創新目標。產品創新目標主要有幾下幾種:增加產品品種、進行產品升級換代、改善產品性能、開拓國內市場、保持市場份額、開拓國際市場和完成上級指標。該排序說明了企業應主要以市場為導向來進行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和市場活動的主體,應以開拓國際市場為目標,加強與國際合作,尋求在科學技術上與國際接軌,從而提高企業自身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2)工藝創新目標。工藝創新的經濟目標主要設立以下幾種: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節約能源及環境保護。企業除應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產品成本為目的外,還應注意節約能源及環境保護。
1.1.2創新戰略A12:包括引進創新、合作創新、模仿創新。
企業在創新戰略上以引進創新和合作創新為主,以模仿創新為輔。企業應注重通過引進創新或合作創新來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注重引進國內外民營企業的先進技術,降低本企業產品的成本,同時企業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隊伍水平,從而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1.2創新投入能力A2:包括R&D投入強度A21、R&D人員投入A22、非R&D投入強度A23
1.2.1 R&D投入強度A21:指R&D經費支出同產品銷售收入的比率。
R&D投入強度=R&D經費支出/銷售收入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培育自主技術創新的能力。該指標越高,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越強。國際上該指標應達到2%,我國規定應達到1.5%。
1.2.2 R&D人員投入A22:R&D人員投入包括人員的數量投入和素質投入。數量投入為:從事R&D人員的數量;素質投入:用職稱近似衡量企業R&D人員的能力。企業R&D人員的職稱分為高水平專家、高級職稱人員、中級職稱人員、初級職稱人員。
1.2.3 非R&D投入強度A23:指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同產品銷售收入的比率。
非R&D投入強度A23=技術引進經費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銷售收入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引進技術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該指標越高,則企業的消化吸收能力越強。
1.3創新產出能力A3:包括新產品銷售份額A31、新產品利潤率A32、資本積累率A33、資產利潤率A34、市場銷售能力A35
1.3.1新產品銷售份額A31:是衡量創新產出的指標之一。它反映過去三年中引入市場的新產品銷售額。
新產品銷售份額A31=新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收入
1.3.2新產品利潤率A32:是衡量由于技術創新帶來新產品的創利能力的指標,體現了技術創新的價值。
新產品利潤率A32=新產品利潤/產品利潤
1.3.3資本積累率A33:指企業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同年初所有者權益的比重。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是所有者權益年末數與所有者權益年初數的差。
資本積累率A33=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所有者權益
資本積累率反映了企業的資本積累情況,該指標越高,企業可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就越多。
1.3.4資產利潤率A34: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利潤總額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
資產利潤率A34=利潤總額/平均資產總額
資產利潤率反映了企業的獲利能力和投入產出狀況,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越強,投入技術創新的物力、財力越多。
1.3.5市場銷售能力A35:是指提高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擴大市場范圍的能力。包括企業的專職銷售人員數、專職銷售人員數/職工總數、銷售網點。
1.4創新激勵機制A4:包括市場激勵A41、企業激勵A42、政府激勵A43
市場激勵是運用市場的力量,催促創新,它與企業技術創新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企業激勵是在企業或創新小組內部,是否能激起員工的創新動機,形成有效激勵機制。政府激勵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無論是市場激勵,還是企業激勵,政府都可以運用種種手段,規定、調整與保障實施。
2. 評價方法的選用
對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有許多種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數法、模糊綜合評價法、聚類分析法等。采用聚類分析法較為科學,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將樣本的某些指標進行歸類整理,從而分層次、分類型來解剖一些對象,以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聚類分析是研究分類問題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它根據觀測值或者變量之間的親疏程度,將最近似的對象結合在一起,通過逐次聚合,將觀測值分類。聚類分析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個體分類,其依據是同一類中個體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同類的個體差異則較大。進行聚類分析有很多種方法,多元統計分析中有系統聚類法、動態聚類法、分解法等。系統聚類分析方法主要又有兩種, 一種是“快速聚類分析方法”(K-M eans ClusterAnalysis) ,另一種是“層次聚類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聚類分析的形式也分為兩種,對樣本進行分類,稱為Q型聚類;對研究對象的觀察變量進行分類,稱為R型聚類。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快速聚類分析方法的Q型聚類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選用快速聚類對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類,對各企業原始指標進行數據預處理后作為聚類變量,選擇歐氏距離,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從而對選取的一定時間段內的樣本公司進行評價。
根據樣本公司評價得分情況,建立起一套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等級標準體系。見下表:
本文設計的理論框架可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評價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實際操作時可根據評價目標、實施環境等因素,靈活地增減指標,在評價方法的選擇方面,可根據企業情況及客觀數據的獲取難易程度進行變更。
參考文獻:
[1] 王詠梅.《民營企業創新戰略案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
[2] 韋影.《企業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實證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7(9)
[3] 余明桂、潘紅波.《政治關系、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銀行貸款》,《管理世界》,2008(8).
摘要:首先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開放式技術創新進行了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企業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的內涵及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論證了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是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能力要素。
關鍵詞:技術創新;吸收能力;網絡能力;開放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3)10-0059-05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under the New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NI Ziyin1, 2, LIU Qia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it focuses on researching the elem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nd the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re critical capacity factors of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entually it proposed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bsorptive capacity; network capacity; open innovation
在經濟全球化、技術變革、知識擴散、技術外溢程度高以及風險投資興起等外因和企業為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資源共享、降低風險以及國際化戰略需求等內因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的技術創新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封閉創新模式逐漸顯現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學術界和企業界正在積極探索和尋求新的創新模式。
2003年,Henry Chesbrough教授提出了“開放式創新”概念,開創了一種新的技術創新模式。核心理念就是“不再把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局限在企業內部,企業外部的創新資源同樣可以,也應該被納入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所用”[1]。即企業應該綜合利用內外部的創新資源,以有效地進行技術創新。
近年來,開放式創新概念已經被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同,并成為管理和創新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外部資源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在大多數研究成果中,其共同點是以Chesbrough提出的開放式創新理念為基礎,把外部創新能力納入成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但是,他們的研究或過于偏重外部創新能力要素,或過于偏重內部創新能力要素,沒有能夠很好地平衡企業內外部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
本文針對以往研究的不足,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要素進行了重新界定。首先,一般情況下,企業是通過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外部關系網絡,獲取外部知識資源,由此可見,網絡能力應該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資源的決定性能力。然而,企業建立了有效的外部關系網絡還不夠,它本身還需具備很強的吸收能力,這是因為吸收能力是企業能否有效地識別、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識資源的決定性能力。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擬將外部創新關鍵能力界定為網絡能力,內部創新關鍵能力中再增加一個吸收能力作為關鍵能力要素。
1文獻綜述及理論基礎
11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獻綜述
縱觀以往有關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眾多國內外學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視角和立場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了研究。
D L Barton認為:管理系統、技術系統、掌握專業知識的人和企業價值觀共同構成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2];Burgelman和M A Maidigue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一系列特征之和,包括對技術發展的理解能力、可利用資源及分配、結構和文化條件、對行業發展的理解能力以及戰略管理能力等[3];Lary E Westphal認為: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組織能力和獲取信息與技術的能力共同構成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4]。
國內,許慶瑞、魏江、傅家驥等人是對技術創新能力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魏江和許慶瑞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為實現技術創新,以工藝創新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系統整合功能[5];傅家驥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技術能力的核心,并指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創新管理能力、研發能力、創新傾向、制造能力、創新資源的投入能力和營銷能力構成的[6]。
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視角的不同,各位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具體構成要素的分類也有所不同。D L Barton基于技術創新資源要素的視角,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相關的資源要素決定的,指出了知識管理在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的作用,強調人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作用,但該定義的整合性還有待完善;Burgelman和M A Maidigue基于企業戰略的視角,指出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強調技術創新戰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該定義較狹義,未能全面考慮到制度、環境和競爭等的影響;Lary E Westphal基于能力本體論的視角,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系列與技術創新相關能力的綜合,但該定義過于抽象籠統;許慶瑞和魏江基于技術創新過程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可以被分成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但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影響因素有很多,若只是簡單地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劃分為產品和工藝兩項創新能力,其準確性和合理性還有待商榷。
綜上所述,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劃分有所不同,但他們都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構成的復合型能力系統。本文對以往關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界定研究進行總結,得出技術創新能力是由創新投入能力、R&D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創新生產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構成的。
1.2開放式技術創新理論
200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Henry Chesbrough首次提出開放創新模式,它是一種與傳統的封閉創新模式完全相反的理念。Chesbrough對企業開放式技術創新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并且給出了開放式技術創新的模型,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開放式技術創新最大的特點是企業的創意不只產生于企業內部,企業外部同樣可以給企業帶來同等重要的創意[7]。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的邊界具有可滲透性,信息可以透過企業邊界在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進行自由交換,即外部的創意可以透過企業的邊界流入到企業內部,企業也可以通過技術許可、技術轉讓等把自己的技術轉移到企業外部。Chesbrough指出:開放創新模式的本質就是重視外部資源的獲取和利用,這意味著企業應該有效地利用外部的互補性資源,并對內外部資源進行整合以進行技術創新。
由圖1可知:開放創新模式是一種與封閉創新模式相反的模式,它的本質是重視外部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強調的是企業對內外部創新資源的整合,因此,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應適當地打開自己的組織邊界,積極主動地與外部組織多交流合作,綜合利用企業內外部的互補性創新資源以實現技術創新。
2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吸收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Cohen和Levinthal在1989年提出的,他們認為吸收能力包含了知識搜索能力、知識獲取能力、知識消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8]。2002年,Zahra和George 在Cohen和Levinthal研究的基礎上,整合了其他學者的觀點,從企業動態能力視角出發,認為吸收能力是一種包含了知識獲取、消化、轉化和利用能力的動態能力[9],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如圖2所示。在該模型中,吸收能力又可以被劃分為潛在吸收能力與實際吸收能力,前者強調知識的獲取和消化能力,后者強調知識的轉化和利用能力。二者對組織的技術創新活動起著不同的作用,但相互之間是一種互補的關系。
吸收能力是如何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呢?一些學者指出:吸收能力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有著調節作用。Escribano、Fosfuri和Tribo(2005)認為吸收能力可以影響企業發現、辨別外部知識溢出的能力,從而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10]。首先,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強,就越能發現組織外部知識溢出的存在,一個吸收能力強的企業,甚至可以通過反向工程等手段推出競爭對手新產品中的知識;其次,吸收能力決定了企業在外部知識溢出中辨別和確定有用信息的能力,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強,就越容易發現和辨別知識溢出中的互補性知識,從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識,并與內部知識進行有效融合,最終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因此,在同等存量的知識溢出中,吸收能力水平越高的組織,越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這種效應被稱作“吸收能力的調節作用”。
Griliches(1998)也曾指出企業的外部知識不像自然的礦藏,一直停留在原地待人開發,它是一種復雜交織的信息流,對企業來說,在某一時間點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對企業是有用的。不僅如此,外部知識還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復雜性和模糊性。因此,企業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獲得、消化、轉化和利用有效的外部知識。由上可知,企業的動機和知識溢出源雖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企業也很難有效地利用外部的溢出知識。所以,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外部溢出性知識的關鍵能力要素,這充分反映了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遠不止體現在間接作用上,更主要的還是體現在直接作用上。如圖2所示。在Zahra和George提出的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中,企業利用自身的潛在吸收能力在內部(比如組織危機)和外部(制度轉變)驅動因素的推動下,主動獲取和吸收外部知識源,例如通過與外部組織合作研發、知識共享等主動地獲取外部互補性資源,而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外部的溢出性知識。然后,企業利用具體吸收能力對組織內外部知識進行整合,通過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流程,有效地轉化和利用整合后的知識,以產生新知識并最終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該模型還指出企業先驗知識的存量決定了自身吸收能力的強弱,即企業內部知識存量的增加能提高吸收能力。此外,模型在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結果之間,引入了收益獨占機制作為調節變量,并指出在強的收益獨占機制下,關系網絡外的其他競爭者必須花費更高的模仿成本,因此,吸收能力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之間有著明顯的正相關。
吳隆增(2008)指出:企業自身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的能力的基礎,企業的吸收能力越強,能夠掌握環境和信息的能力就越強,同時也就能更有效地辨別和吸收對組織有用的知識,對組織的技術創新績效產生正向促進作用[11];Cokeburn和Henderson(1998)證明了企業自身吸收能力會影響組織的技術創新績效,例如在制藥企業的研發生產中,吸收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研發的效率。很多其他學者也都通過不同的實證研究,證實了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有著正向促進作用。
由上可知,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雙重影響。另外,研究發現: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企業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獲得外部互補性知識,增加了企業內部的知識存量,從而加快了技術創新的速度,最終提高了技術創新績效。反過來,技術創新績效會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反饋,反饋回來的信息又將成為企業內部知識存量的一部分,而知識存量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吸收能力,故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吸收能力。這就是說,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呈現著一種螺旋上升的關系。即隨著企業創新活動的不斷進行,企業的吸收能力會越來越強,而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也隨之不斷被提高,二者相互促進,每一次循環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3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Hakansson在1987年最早提出企業網絡能力的概念,他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不同的企業在處理自身外部網絡關系的效果和技巧上有所差異,即有些企業外部網絡關系處理得非常糟糕,但有些企業卻處理得十分內行,并由此提出了企業網絡能力的概念。他認為:企業的網絡能力是由企業處理單個關系的能力和改善自身網絡位置的能力這兩方面構成的[12]。類似的,Gulati(1999)認為:企業為了應對當前變化速度不斷加快的外部環境,不得不積極尋求與外部的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以及中介組織等合作,這些合作關系的強弱將影響企業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進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13]。因此,企業必須重視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發展與管理這些合作關系,這就需要企業必須具備構建和管理自身與外部組織之間這種合作關系的能力,即網絡能力。任勝鋼、孫麗萍(2010)認為:網絡能力是指企業通過發現和辨別外部網絡機會與價值,構建和管理各種不同的網絡關系,去獲得資源和信息的動態能力,進一步可以被劃分為網絡構建能力、網絡愿景能力、關系組合能力和關系管理能力[14]。
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處在復雜的關系網絡中,要進行知識和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實現對關系網絡中互補資源的整合和轉化,進而提升技術創新的績效,這依賴于自身是否具備有效的關系網絡。也就是說,企業依賴自身的網絡能力,通過構建對自己有利的關系網絡,以促進技術創新。本文從結構和關系兩個維度選擇網絡位置和網絡聯系強度以衡量企業外部關系網絡的結構特征,進而提出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模型,如圖3所示。
企業網絡聯系強度是指企業與外部關系網絡中的其他主體(例如顧客、供應商、政府機構、競爭對手以及大學科研機構等)間聯系的密切程度、頻繁程度、誠實互信程度。一般情況下,網絡聯系強度越高,企業與關系網絡中其他主體之間的聯系就越密切,彼此之間就會更了解,合作會更緊密,知識共享程度也就越高,企業因此更容易獲得外部的互補性知識資源,尤其是一些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Uzzi(1997)對紐約服裝產業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自身外部網絡聯系強度高的企業更容易取得關系網絡中其他組織的信任,從而更容易獲得外部的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對加快信息處理有著直接影響,新知識與組織內部知識進一步融合,可以放大組織現有的技術創新資源效應[15]。此外,強聯系還有助于企業之間建立信任,從而有效地控制機會主義行為,使得網絡中的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更容易進行交換,這對于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創新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強聯系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存在著正向的促進作用。
企業網絡位置是指企業在網絡中占據戰略位置的重要程度,一般用網絡中心度來表示,具體用網絡中心位置和結構洞位置來衡量。網絡中心位置反映的是企業離網絡中央位置的遠近程度,網絡中心位置靠近網絡中央的企業就處于網絡的核心位置。處在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有以下優勢:①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可以利用位置優勢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②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因位置優勢更容易接近其他企業的關鍵資源,參與整個網絡戰略決策的程度更高。相比網絡中心位置強調企業自身的直接聯系特性,結構洞位置則更強調企業的間接聯系特性。根據Burt的結構洞理論,網絡中很多節點之間往往并不存在直接聯系,但他們可以通過一個共同的節點,從而建立聯系,就稱這個中間節點占據了一個結構洞[16]。結構洞位置是指企業擁有結構洞的數量,企業擁有的結構洞數量越多,企業在網絡中就占據著越有利的位置。因為其他組織之間必須借助焦點企業所占據的結構洞建立聯系,這樣焦點企業就通過協調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易行為,控制著信息與知識資源流動,從中獲得信息利益與控制利益。綜上,網絡位置的中心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存在著正向的促進作用。
由上文可知: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與網絡位置影響著技術創新績效,在網絡的動態演化過程中,企業網絡能力的差異往往會帶來企業外部網絡結構特征的不同,那么,企業網絡能力是如何決定關系網絡的以上兩個結構特征呢?
在網絡愿景能力較強時,企業對外部環境中可能的戰略機會的感知和識別能力就比較強,這有利于促成企業與現有合作伙伴之間在新領域中繼續合作,增加了合作的時間,加深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情感,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當網絡構建能力和關系管理能力較強時,企業更擅于協調和控制自己所處的關系網絡,特別是優化和協調各種二元關系,不容易被抱怨或投訴,繼續被合作伙伴認可,從而提高了與合作伙伴之間的網絡聯系強度;當關系組合能力較強時,企業優化和協調多元關系的能力很強,這有利于企業解決網絡中其他伙伴間的沖突問題,從而避免了網絡中多元合作關系的對立,提高了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
在網絡愿景能力和網絡構建能力較強時,企業能夠較早發現有利的網絡機會,并從整個網絡的角度對企業進行戰略定位,構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關系網絡,就成為關系網絡中的核心企業,處于中心位置。當關系管理能力和關系組合能力較強時,企業可以對自身所處的關系網絡中的二元關系和多元關系進行有效地改善和發展,這有利于企業得到合作伙伴的認可,建立和維持與供應商、顧客、科研機構等組織的關系,增加自己的網絡影響力,從而提高自己在網絡中的地位。因此,企業網絡能力對自身的網絡位置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即企業的網絡能力越強,自身的網絡位置中心度就越高。
4結論
本文通過回顧相關文獻,從理論上分析論述了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網絡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到如下結論:
(1)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起著關鍵性作用,具體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雙重作用。另外研究發現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存在著螺旋上升的關系,即吸收能力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而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吸收能力,二者相互促進,每一次循環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利用自身的網絡能力,通過影響網絡聯系強度與網絡位置等關系網絡的結構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3)進一步研究建議。其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并沒有進一步做相關的實證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搜集相關的數據,對上述結論再進行驗證;其二,本文對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是分別研究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把二者結合在一起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能力要素。
參考文獻:
[1]Henry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D L Barton. 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J].Journa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1992(13):56-61.
[3]Robert A. Burgel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Irwin Press, 1996.
[4]Fransman M, King K.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Third World[M].Macmillan,1984.163-279.
[5]許慶瑞.全面創新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6]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7]Henry Chesbrough.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并從中贏利的新規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W M Cohen, D A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9]S Zahra G. George.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2):185-203.
[10]Escribano, Fosfuri, Tribo. 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9,38(1):96-105.
[11]吳隆增.吸收能力對組織學習和組織創新的影響——珠三角地區高科技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35-138.
[12]Hakansson H.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 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5):187-200.
[13]Gulati R.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4(5):1439-1493.
[14]任勝鋼,孫麗萍.企業網絡能力結構的測度及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13(1):69-80.
論文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1.前言
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具有高的技術創新水平是尋求可持續發展和保持自身競爭力的優勢的重要途徑。企業技術創新是為企業經濟發展服務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1],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之源[2]。從這個層面上看,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企業對于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認識,是企業規避風險,尋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獲取企業競爭力的前提。因此模糊綜合評價,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就越來越重要。
索羅(S.C.Solo,1951)將技術創新定義為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過程[3]龍源期刊。傅家驥(1998)認為技術創新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3]。許慶瑞(2001)也將技術創新看作是新思想的產生、解決問題和進行開發、實現和應用的過程[4]。通過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對技術創新的評價要從技術創新的整體出發,考慮整個過程。
2.評價方法與模型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原則是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只有在科學原則的指導下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5]。評價的目的決定了一般評價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通過專家甄選企業技術創新指標,并由專家和職業經理人對指標重要性進行評價,對企業內部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得出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實現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
2.1模糊綜合評估法簡述
模糊理論(Fuzzy Theory)是由美國自動專家、加里福尼亞大學教授查德(L.A.Zadeh)于1965 年創建的,它是用數學方法研究和處理具有“模糊性”現象的數學,故通常稱為模糊數學[7]。模糊理論弱化了數據的絕對定義,使用程度語言,更接近人的思維模式。
2.2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
在復雜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8]。由于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9],無法用通常的簡單數字來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數學來處理。創新能力的評價靠主觀判斷時常存在偏差模糊綜合評價,將模糊數學應用于技術創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觀判定納入定量計算的客觀統一的判別軌道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
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判主要包含指標集、評語集、單因素評價矩陣、權重分配向量4個要素。指標集是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各種指標為元素所組成的多層指標集合龍源期刊。根據建立的指標體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集可以記為:
(1)
每個因素又有具體的評價指標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標子集:
(2)
權重集以各指標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為依據,賦予各個權重系數,用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權重集根據指標集和子集來建立,即
,(3)
子集權重為
, (4)
評語集是對技術創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的集合。的評語集合建立為: ,其中為評價的等級數量。
對的每一個指標進行評價可得到單因素評價矩陣:
(5)
,其中,表示第個因素給予評語的隸屬度。在確定模糊矩陣和模糊向量后,可做模糊變化來進行綜合評判:將每個作為一個元素,作為它的單因素評判,構成評判矩陣:
(6)
通過運算模糊綜合評價,得到對評價指標子集的綜合評價結果,構成了一個評價矩陣:
(7)
按照模糊綜合多級評價模型,最后的綜合評價結果為: (8)
由此可得到所有指標的綜合評判結果。按最大隸屬度原則,取得最大值時所對應的評價等級即為該項目的綜合評價等級。
3.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實例
下文以濟南市長清區某高新技術企業為例,對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更好地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本文在山東濟南選擇了部分企業經理人,高校企業管理專家教授和咨詢公司高管,首先對該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3.1指標體系的建立
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標集:根據對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綜合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項指標,從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研究與開發、創新組織管理能力、創新生產實施能力、創新營銷能力、創新產出實施能力、創新傾向能力7個方面來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主效率指標集,構建各主效率指標的子效率指標。
效率評價指標權重分為2個層次: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和每個主效率指標中各子效率評價權重。2個層次的權重確定均采用專家評估法進行。主效率指標權重由技術創新方面專家、教授及有經驗的經理人綜合評定,以確定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子效率指標權重則分別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標的專家及高新技術企業管理者和經理人綜合評定,確定各子效率指標權重龍源期刊。其綜合評級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權重
三級指標
權重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創新資源投入能力
0.104895
創新(R&D)資金投入強度
0.272727
創新(R&D)人員投入強度
0.454545
非R&D投入強度(技術引進/改造)
0.272727
研究與開發能力
0.188811
自主創新產品率
0.186047
技術擴散效率
0.302326
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
0.348837
(R&D)人均研發經費
0.162791
創新組織管理能力
0.160839
創新頻率
0.139535
創新組織運行管理效率
0.302326
技術創新的風險預測與規避能力
0.279070
與外界的合作能力
0.279070
創新生產實施能力
0.132867
創新成功率
0.222222
生產設備更新水平
0.222222
生產人員綜合水平
0.305556
創新實施的標準化水平
0.250000
創新營銷能力
0.153846
營銷人員素質
0.186441
營銷費用投入強度
0.203390
市場研究能力
0.220339
營銷網絡建設程度
0.203390
營銷體制的適合度
0.186441
創新產出實施能力
0.132867
創新產品市場占有率
0.255319
創新收益率或產品銷售率
0.276596
創新質量水平
0.319149
每千人創新數量
0.148936
創新傾向能力
0.125874
創新傾向
0.195652
企業家戰略決策能力
0.304348
企業文化、企業理念與企業精神
0.260870
[關鍵詞]外資研發;技術創新能力;面板協整檢驗
一、引 言
金融危機重創了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使得我國加工貿易制造業對美國和歐盟市 場的出口均出現了大幅地下滑。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金融危機也是一個關鍵的契機, 以汕頭地區為代表的3000多家中國玩具制造商不僅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沒有一家倒閉,反而實 現了逆勢增長,訂單數同比上升了20%-60%。究其原因,是他們轉變商業模式,增強新產 品的研發和銷售,設立自己專門的研發中心,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并積極引進中國 香港 、美國等地的高級玩具設計師,努力創建自主品牌。中國制造業急需從低成本、低附加值、 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以低能耗、高技術、高附加值為依賴的技術創新型經濟。 而在一國制造業從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轉向高端環節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能力一直 處于核心的地位,一個國家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小。在經 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面臨開放性的創新資源以及全球化的價值鏈創造過程,面對跨國公 司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趨勢,我們尤其關注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中心是否真正促進 了中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否存在微觀層面直接的證據?
二、文獻綜述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內企業面對的是全球性的創新資源,外資企業研發中心的設立為 國內企業在模仿、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奠定了基礎。持正面促進效應的觀點認為,外 資企業研發主要通過市場競爭和示范,技術人員流動,產業聯系,技術外溢等方式影響本土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冼國明、薄文廣(2005)運用行業層面的面板數據分析了外資企業對國 內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結果發現外資企業的專利申請對中國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存在 積極作用。[1]沈坤榮和耿強(2001)利用各省FDI 與各省全要素生產率的數據作 橫截面的 相關分析,發現FDI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個單位,可以帶來0.37個單位的綜合要素生產率 增 長。[2]陳濤濤(2003)的研究發現企業規模、技術差距和資本密集程度等行業特 征對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應產生了顯著的影響。[3]
但是,考慮到跨國公司的研發戰略,外資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的目的是使自己的產品更貼 近市場需要,更好地實現產品市場化、本土化,而不是進行大量的高新技術和基礎性研究。 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外資企業十分注重對核心技術的控制,通過設置技術封鎖,專 利保護等各種方式來控制核心技術的外溢。
本文認為,盡管跨國公司建立研發中心的目的之一是市場化,但是由于技術知識的非競爭性 和節約研發成本的天然動機,跨過公司海外分支機構從事研發活動,不可避免會對本國其他 企業或研究機構產生溢出效應和協作效應。Glass A.J (2004)的研究表明,由于默示知識 在 研發活動中往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這種默示知識在當地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很難創造, 必須借助某種中介和渠道,外資研發可以充當這種渠道和介質,對東道國企業的研發產生極 大的潛在價值。[4]其次,國內產品市場競爭程度越來越激烈,廠商要保持利潤, 必須盡可 能的降低研發成本。研發中心建在本地,可以提高研發效率、盡可能的縮短研發時間,降低 研發的直接費用和技術人員成本。劉志彪,張杰(2008)的研究認為,跨國公司為了滿足全 球 消費市場多樣性以及發達國家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品種、環保、安全等更為苛刻的市場進入 標準要求,往往會通過技術轉讓、關鍵設備轉讓和專利授權等行為,協助發展中國家代 工企業迅速提升自身生產工藝和產品設計能力,促使發展中國家由不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OE M 生產方式,向具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的ODM 生產方式轉移。[5]
綜上所述,雖然發現外資研發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影響,但是我們還是缺乏來自產業 層面的直接證據以及較穩健的檢驗方法。現有研究大都從包含FDI變量的擴展生產函數出發 ,以國內企業勞動生產率為被解釋變量,進行時間序列分析或地區、行業層面分析。但結合 中國產業層面的面板數據進行面板協整檢驗的較少,特別是考慮到宏觀經濟環境以及我 國不同產業在研發經費投入和技術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外資研發與中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 之間的關系是否會隨著時間和產業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長期內兩者的穩定關系是否會隨著 宏觀經濟環境和國際環境而變化?因此,本文結合中國產業層面的面板數據,采用新的檢驗 方法(Panel Cointegration),對外資研發與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長期關系進行協整 檢驗,并對其短期波動情況進行分析。
三、面板協整檢驗方法
本文目的是要檢驗產業層面的外資企業研發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 系,即外資研發與中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的關系是否會隨著時間和產業以及宏觀經濟環境 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由于在面板數據模型中,會出現變量非平穩性問題,即在長期內橫截面 單元中的變量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波動不穩定的狀況,變量非平穩性會導致虛假的估計 結果。因此,必須運用面板協整方法,面板協整模型一方面可以緩解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另 一方面可以同時考慮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問題。
因此,本文采用的面板協整方程為:
lninnoit=αi+βilnfrdit+γilnabsorbit+ei,ti=1, …,N t=1,…T(1)
其中,i表示各工業行業,t表示時間,lninno表示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出,lnfrdit代表 外資企業的研發投資,Lnabsorb代表消化吸收變量。從理論上說,在異質面板數據下,可以 通過兩步回歸,構造組內、組間統計量對面板變量的長期協整關系進行檢驗。首先第一步, 根據面板數據構造每一個截面的協整方程:
lninnoit=αi+βilnfrdit+γilnabsorbit+ei,t(2 )
面板協整檢驗通過組內和組間平均兩個統計量來檢驗長期協整關系,組內統計量類似于對方 程(2)的殘差進行Dickey-Fuller單位根檢驗,而組間統計量是基于每個截面單元平均的單 位根檢驗。
面板協整檢驗的第二步是對殘差項進行單位根檢驗,從方程(2)中可以得到回歸殘差的差分 形式:
Δi,t=(ρi-1)i,t-1+vi,t(3)
其中,i,t=i,t-ii,t是回歸方程( 2) 的估計殘差。根據Dickey-Fuller的單位根檢驗思想,要考察變量間的長期協整關系,可以 通過對殘差項的單位根檢驗來完成,就是要檢驗方程(3)的參數(ρi-1)在統計上是否顯 著,其中:
(NT-1=(∑Ni=1∑Tt=2Δi,t i,t-1-i)(∑Ni=1∑Tt=12 i,t-1)-1(5)
NT-1=∑Ni=1[(∑Tt=2Δ i,ti,t-1-i)](∑Nt=12i,t-1 )-1(6)
其中,N1均服從非對稱的標準正態分布,其中θ 1,θ2,1是兩個統計量所對應布朗 方程的均值參數。①因此,通過對組內統計量和組間統計量的檢驗,可以檢驗
出兩個面板 序列數據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四、外資研發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與變量選擇
本文采用的是1998―2006年中國32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和《中國統計年鑒》。②變量選擇方面,lnfrdit代表外資企業的研發投資,本文主 要 使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各行業三資企業的內部研發經費投入來表示,lninno表示國內 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出,用各行業國內大中型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項目數Newsum和國內大中型企 業的專利申請數Lnpatent表示。Lnabsorb代表消化吸收變量。本文使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中各行業國內大中型企業的消化吸收經費支出表示消化吸收變量。另外,本文使用外商直 接投資與國內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開發人員的乘積項lnfrd*LnAC,來度量國內企業技術人員的 消化吸收能力。
(二)外資研發與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面板協整檢驗
首先,從散點圖看,lnfrd與中國大中型企業的專利申請數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其次,在做協整檢驗之前,必須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在面板數據中,會出現變量非 平穩性問題,即在長期內橫截面單元中的某些變量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波動不穩定的狀況 ,變量非平穩性會導致虛假的回歸結果。本文利用Stata軟件首先對上述變量進行面板單位 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③其中,LLC,IPS、KPSS、Hadri Z單位根的檢驗結果表明:所 有變量都是不平穩變量,但是其一階差分變量是平穩變量,因此符合一階I(1)過程。
lnfrd與中國大中型企業專利申請數lnpatent的散點圖
量是時間趨勢平穩的,10%的 臨界值為0.119,5%的臨界值為0.146,1%的臨界值0.216。
本文運用面板協整方法對外資企業研發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了協整檢驗 ,具體結果見表2,表3。其中,表2是FDI與國內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數的協整檢驗,表3是F DI與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數之間的協整檢驗。
Pedroni(2004)證明,當時間序列趨勢較長時,Groupρ-statistic最為保守,拒絕度最低 ,而Group adf-statistic的拒絕度最高,其他的統計量表現得不夠穩定。[6]因此 ,在面板 數據協整檢驗中,一般重點考察組間ρ和組間ADF兩個統計量。從本文表2、表3的檢驗結果 來看,Panel adf-stat和Group adf-stat均在1% 的顯著水平拒絕原假設,說明外資研發和 國內企業自主創新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而從其他的檢驗指標看,無論是在沒有個體效 應,沒有時間趨勢的條件下或是沒有個體效應,有時間趨勢的條件下,還是在有個體效應、 有時間趨勢的條件下,Panel pp-statistic、Groupρ-statistic 、Group pp-statistic都 在1% 的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無論是以新產品開發項目數,還是以專利申請數來衡量的 國 內企業技術創新產出,外資研發與國內企業自主創新都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綜合上述檢驗結 果,可以得出結論:在長期內,外資企業研發存量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之間存在面板協整關 系。從現實經濟看,外資研發主要從以下方面促進本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一是提升 當地產品的制作工藝,從產品升級和工藝升級的角度,外國分支機構的調適性研發和某些針 對當地市場的創新性研發可以直接提升國內相關產業的工藝和產品水平;二是密切與本土企 業之間的產業聯系,而產業聯系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實現:(1)外資企業對產品質量的嚴格 要求、及時送貨等,會激勵國內供應商提高自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水平;(2)外資企 業進入提高了對中間產品的需求,這會使本國企業獲得中間產品上的規模收益。
沒有個體固定效應,NOTR表示沒有時間趨勢。所有的統計量都漸進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原 假設是不存在面板協整關系。
注:其中,***,**,*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拒絕原假設,NOINCE表示沒有 個體固定效應,NOTR表示沒有時間趨勢。所有的統計量都漸進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原假設是 不存在面板協整關系。
(三)外資研發與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面板協整方程估計
在面板協整檢驗之后,需要對面板協整方程的具體形式做出估計,以判斷外資研發對國內企 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具體影響效應。理論上對面板協整方程的估計一般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 法(Full Modified OLS)和動態最小二乘法(DOLS),且在T∞時,FMOLS、DOLS估計量 漸進服從截尾正態分布。
但是,在實證研究中,許多樣本數據的時間間隔T
Δyi,t=yiζi,t(β)+∑ps=1αsΔyi,t-s+∑ qr=1θrΔxi,t-r+vi,t(7)
實證分析中一般采用最大似然法來估計誤差修正模型(7),通過估計方程(7)不僅可以得 到面板協整方程ζi,t(β)=yi,t-1-β′xi,t,還可以得到誤差調整系 數(ECM)均值i的有效估計,從而得到短期向長期 均衡調整的速度和幅度,這種估計方法稱為混合組間均值估計(Pooled Mean Group Estima tor, PMGE)。
本文運用混合組間均值估計方法PMGE,對產業層面的FDI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協整方 程進行了估計,估計結果見表4。實證結果表明,國內企業專利申請與FDI和消化吸收變量存 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在長期內,FDI對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有正向的積極影響,其影響系數為0 .945,吸收消化能力對專利申請的長期影響系數為0.049,FDI是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 高 的長期原因。同樣,以R&D學習度量的吸收消化能力lnfrd*lnAC 與專利申請的長期影響系數 為0.065,說明在長期內,國內企業技術開發人員通過對外資企業研發技術的研究和摸索, 經過不斷地消化吸收,逐步轉化為自己的適用技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技術人員人力資本 積累對國內企業專利申請起到了明顯的促進效應,外資研發是國內企業技術學習能力提高的 長期原因。結果表明,研發型FDI的流入會提高本土企業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高技能 人力資源與研發投資的進一步融合。在外資企業研發機構中服務的科學技術人員,可以近距 離觀察外國先進技術,學習外資企業知識管理和創新管理的經驗和方法,通過積累大量的研 發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
注:其中,***,**,*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表中回歸系數是最大似然函 數ML估計的平均系數。
從短期誤差調整項ECM來看,回歸方程的誤差調整系數為-0.52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 明這種調整的幅度為52.8%。如果短期內由于某種原因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對FDI的反饋偏離 了 長期均衡,則存在自動的調整機制,使短期波動向長期均衡回歸。具體來說,在短期內,由 于市場競爭的加劇,外資企業采取技術手段對核心技術進行封鎖控制,限制技術信息的共享 程度以及中國引進外資的產業政策調整等等,兩者有可能偏離長期均衡關系。在方程(2) 中,誤差調整項的系數為-0.795,說明短期內由于市場壟斷以及技術封鎖,外資企業研發 可 能會阻礙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企業人力資本和研發經驗的 積累,二次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與本地企業之間產業聯系的增強,這種短期偏離會逐漸向長 期的均衡關系調整,且這種調整的幅度為79.5%。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利用中國產業層面的外資研發與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數據,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 面板協整檢驗,并用混合組間均值估計對兩者的面板協整方程進行了估計。協整檢驗表明, 無論是以新產品開發項目數,還是以專利申請來衡量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出,協整檢驗統 計量都在1% 的水平下顯著,說明外資研發與國內企業專利申請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 長期內,FDI對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有正向的積極影響,FDI是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長 期原因,其影響系數為0.945;同時,以人力資本度量的吸收消化能力與專利申請的長期影 響系數為0.065,說明外資研發是國內企業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的長期原因。同時,從短期誤 差修正模型ECM看,誤差調整系數為-0.52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短期波動向長期均 衡平均調整的幅度為52.8%。在短期內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外資企業技術控制以及引進外資 產業政策調整等原因,兩者會偏離長期均衡關系,但在長期內,外資企業研發對國內企業自 主創新有積極的促進效應。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進一步激勵和優化外資企業 與本土企業的研發合作,在制度上建立合理的保障機制是政府政策設計的關鍵。因此,對于 中國而言,一方面,需要通過產業政策的積極引導,鼓勵外資企業進一步增加在通訊、計算 機軟件、電子、生物醫藥、半導體及自動化等新興產業的R&D投資,并且,促進跨國公司研發 機構與本地科研機構在基礎技術、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促進雙發研發信息的共享程度和 產業聯系。同時,在積極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強化本土企業的吸收消化能力, 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產品功能和質量上的拓展、創新,從而提高國內企業的二次創新能 力。只有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機構的技術水平較為接近的情況下才更可能發生雙向 的知識流動, 否則知識不可能在企業間順利地流動和吸收。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針對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鐕驹谌A研發并不都是對中國有利的,其 負面作用也很明顯??鐕就ㄟ^在我國密集地申請專利,對關鍵性的技術實施嚴格地專利 保護措施,對本土企業設置了技術進入壁壘,增加了我國創新主體技術創新的難度。因此, 在關系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支柱產業,必須加強對在華外資研發活動的規制和引 導,有效規避技術風險。
注 釋:
①Pedroni(2004)證明,在一般性條件下,組內統計量和組間統計量在經過均值和標準差 調整后,漸進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因此可以用t檢驗值來進行面板協整檢驗。
②本文選取的樣本是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和三資企業的基本數據。其中,國內大中型企業 的指標是用整個行業的數據減去三資企業的相應數據得到,而三資企業的研發數據是通過資 本存量公式將歷年的研發經費支出轉換為三資企業的研發資本存量而得到。
③本文僅列出差分面板檢驗結果,省略了水平面板的單位根檢驗結果,水平面板的單位根檢 驗表明所有變量都是非平穩變量。
主要參考文獻:
[1] 冼國明,薄文廣.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作用的影響[J].南開經濟研 究,2005(6).
[2]沈坤榮,耿 強.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J].中國社會科學,20 01(5).
[3]陳濤濤.影響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行業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03(4) .
[4]Glass,A.J.Outsourcing under Imperfect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 roper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vol. 12(5),pages 867-884, November.2004.
[5]劉志彪,張 杰. 從融入全球價值鏈到構建國家價值鏈:長三角產業升級的 沖突與和諧[J],產業經濟學系討論稿系列 No.060,2008.
[6]Pedroni, P. Panel Cointegration: Asymptotic and Finite SampleProper ties of Pooled Time Series Test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PPP Hypothesis, [J ] Econometric Theory, 20, 597-625,2004.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問題建議
1.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
高新技術企業是以研究、開發和生產高新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知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企業。
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的《關于印發的通知》中對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全新定義, 即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 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 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 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 在中國境內注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一)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二)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三)具有大學??埔陨蠈W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
(四)企業為獲得科學技術(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新知識,創造性運用科學技術新知識,或實質性改進技術、產品(服務)而持續進行了研究開發活動,且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
(五)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
(六)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本文以天津市東麗區為例,依據上述條件對轄區內企業進行篩選,最終確定61家樣本企業。
2.東麗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2.1人力資源投入分析
人力資源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其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2009年,在樣本企業中,東麗區高新技術企業大專以上科技活動人員達到4340人,占企業員工總數的46.34%;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達到3969人,占企業員工總數的42.38%。以上數據說明,高層次人才和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兩方面人才的投入情況相對較好,這為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保障。
2.2 財力資源投入分析
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業技術創新研發費用投入的重要指標。2009年東麗區研發總投入達到4.13億元,研發投入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為6.1%,遠高于天津市企業平均水平,這也說明東麗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研發費用投入規模和強度相對較好。同時,外資、合資企業在研發投入規模上占據著絕對優勢。研發經費的來源絕大部分是通過企業自籌方式籌集,企業幾乎無法通過其他渠道為研發活動籌集資金。
2.3 科技活動開展情況
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達到3969人,占企業員工總數的42.38%,研發投入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為6.1%,較之以前均有增長??蒲腥藛T的平均比例達到了32.9%。可以看出高新技術企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
2.4 科技成果和高新技術產品產出情況
科技成果一般來講包括專利(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等。在樣本企業中,截止到2009年末累計獲得科技成果421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剩余為企業擁有的有效專利。依靠科技進步,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收入和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都有大幅增長,2009年分別達到了5.54億和57.85億元,實現總收入67.83億元。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85.3%。這說明東麗區的高新技術企業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出狀況良好。
在這些企業中,大部分有有限責任公司,外資、合資、國有和個人形式的企業相對比較少。這說明在引進和利用外資方面,東麗區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3.東麗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
隨著天津市的快速發展,東麗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相對與其他區縣、其他發達省市地區,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區內企業的高新技術創新能力還存在諸多問題。
3.1不同行業、性質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發展不平衡
從不同行業來看,受政策傾斜等一系列因素影響,電子信息、新材料領域等高新技術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而生物醫藥、高技術服務業等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則相對較弱。
從不同性質企業來看,毋庸置疑,外資、合資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強于內資企業。但是東麗區的現狀是除去內資,只有很少的幾家外資、合資企業。內資企業科技成果擁有量與其他區縣相比只是居于中游水平。
上面兩個問題在整個天津市所有區縣中都是相對普遍的,如何解決業已成為限制天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之一。特別是在對待外資、合資企業的問題,雖然外資、合資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但是外資、合資高新技術企業的引進是否有助于提高內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是一個未知數,外資、合資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有待于進一步檢驗。
3.2 創新主體地位不明確、創新意識不強、創新機制尚未形成[1]
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來看,受傳統體制因素的影響,科技資源的配置并未完全實現市場化,還存在很多非市場因素的制約,這造成了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明確,距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還有很大差距。
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意識來看,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缺乏利益驅動力, 技術創新缺乏內動力,創新能力受到嚴重影響。造成這種狀況可能是因為:第一,受整個社會環境以及個人以追求利益為目標的影響,高新技術企業在投資戰略上往往只重視短期見效的新項目,不愿對長期見效并有利于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的項目投資,而政府的支持也往往傾向于短期見效的新項目;第二,受各種因素影響,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只重視規模和產量,而輕視創新能力建設;第三,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資金短缺、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抑制了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2]
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機制來看,在東麗區,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的各項財稅優惠政策、信貸政策、風險投資政策等創新機制還不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技術研發模式、產學研合作方式中還存在很多不足, 這對其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嚴重制約。
可見,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明確、創新意識不強、創新機制尚未形成已嚴重影響到了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3.3 技術創新研發資源投入不足
目前東麗區很多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比重已達到4%以上,符合國際標準3%以上的要求,但是與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資金的投入不足直接抑制新技術、新工藝、新機制的應用,導致了高層次人才缺乏,這對于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極為不利。
另外,政府研發資金總體投入不足也不利于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為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活動具有風險高、見效周期長等特點,需要大規模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如果僅僅由企業來承擔技術創新的投入和風險, 勢必影響企業研發活動的積極性。
資金不足的同時,人力資源的投入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特別是高層次科技人員的投入嚴重不足。
人才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但是東麗區在高層次人才總量上與濱海新區等區縣還有很大差距,高層次人才不但匱乏,而且還存在流失現象,這些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
4 推進東麗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加大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
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支持、幫助作用,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不違背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傾斜性政策,為企業創新提供政策支持,以企業的研發活動作為政策優惠的重點,提高企業R&D投入的積極性;重點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及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減免等政策的落實,繼續開展按照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并及時兌現稅收優惠,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3];進一步做好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利用政府公信力積極引導社會購買和使用自主創新產品;培育并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向新興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創新,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4.2 加大科技創新研發經費投入,推進融資體系建設
國際上普遍認為, R&D投入強度達到2% , 企業可勉強維持, 達到5% 以上才具有市場競爭力。雖然東麗區現在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相比以往已經加強研發經費的投入, 但投入強度仍沒達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水平。因此企業要有機會、有步驟、有目標地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改善自身科研條件,增加對競爭能力強的高新技術項目的投入;同時加強資本市場的運作,建立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例如濱海產業基金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建立非盈利性的高新技術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風險共擔,以此降低銀行對高新技術企業科研融資的門檻,促進銀行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通過上述步驟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題、銀行信貸為支持的多元化高新技術投入體系。
4.3 合理引進技術,培養企業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技術引進是發展中國家提高技術能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必由之路。但長期以來東麗區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創新不夠,首先是技術引進數量偏少,高新技術企業中外資、合資企業數量少從側面反應了這一情況;其次是重引進輕創新,只重視短期經濟效益,引進技術之后不對其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以此,在以后的技術引進工作中,要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完善配套政策,促進技術的引進和吸收的良性發展。
4.4企業自身創新體系建設和企業間合作,推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
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要構建自身技術創新發展戰略,為以后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戰略指導;以現有能力為基礎,發展戰略為目標,整合現有資源,進行企業技術提升、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創建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的組機構織,提升整個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推動企業穩步發展。
第二,從體制機制上不斷探索有效途徑,深入推進產學研結合。天津市共有科研機構534家,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真正把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積極組建專門從事科技創新的企業技術中心,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互建技術開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共同培養高層次研究人才;
第三,加強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政府也要提供規范的市場競爭約束,提供機會均等的競爭環境,協調企業之間關系,使企業間能夠充分利用合作各方在技術、人才、設備、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各展所長,爭取建立產業聯盟、利益聯盟。
4.5 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技術創新管理機制
高層次人才是高新技術企業的靈魂,是企業成敗的關鍵,為了避免人員的頻繁流動給企業帶來的危害,需要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技術創新管理機制,以利于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用人制度,建立高層次人才的用人、留人制度,提高高層次人才的技術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完善技術創新的利益激勵機制,理順分配關系,調動人員的積極性;完善約束機制,強化考核與評估體系,建立高層次人才流入流出的預警機制,提高企業人才預警能力。
注釋:
[1]濱海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夏來保, 孟祥芳, 鄭衛華, 田東奎,科技與經濟 2009,8第四期,20
[2]同上
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
創新能力現狀
企業技術創新人力投入加大??萍蓟顒尤藛T是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中最主要、最活躍的因素,科技活動人員的投入是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經過多年的積累,我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儲備了一定的科技人才。到2004年底止,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科技活動人員79488人,比上年增加1422人,其中科學家或工程師45147人,占科技活動人員的56.8%;研究與發展(R&D)人員36644人,占科技活動人員的46.1%,比上年提高2.07個百分點??萍蓟顒尤藛T中R&D人員所占比重上升,反映了企業自主創新技術開發人力投入力度加大。
從全省主要行業技術創新投入人員情況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中科技活動人員達到萬人以上,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R&D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達到68.11%。
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能力進一步增強。一定的經費投入是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條件。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技術改造經費、技術引進經費、消化吸收經費和購買國內技術經費的總和,基本能夠反映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經費投入總量。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380.1億元,比上年增加20.9億元,增長5.82%。技術創新經費中科技活動經費占30.3%,比上年提高7.7個百分點,技術改造經費投入占61.3%。我省企業投入技術創新經費的增長主要是科技活動經費的增長,而技術引進經費減少較多,這表明我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中,技術開發投入的力度明顯增強。
R&D經費與銷售收入之比(即R&D經費投入強度)是反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2004年,我省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為0.67%,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新產品開發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的比重達到56.7%。分行業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5大行業比重超過1%。
企業科技活動機構增加,技術創新的專業化和資源集約能力提高。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專門從事科技活動的機構947個,比上年增加286個,占有科技活動企業總數的70.2%,比上年提高14.8個百分點;機構投入科技活動人員39158人,比上年增加5178人,占全部科技活動人員的比重49.3%,比上年提高5.7個百分點;機構中科技活動經費達到53.3億元,比上年增加14.7億元,占全部科技活動經費的46.4%。企業科技活動機構的加強,人員總體素質的提高,使企業技術創新的專業化和資源集約程度得以提高。
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向自主創新發展。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開展科技活動項目4859項,比上年增加1417項。增加的項目主要集中在紡織業、醫療醫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等行業;每個項目平均承擔人員12.63人,比上年增加0.72人;每個項目平均投入開發經費204.49萬元,比上年增加56.83萬元,增長38.5%。從項目來源分類看,國家科技項目233項,占4.8%;地方科技項目728項,占15%;企業自選項目3652項,占75.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80.4%的技術創新項目由本企業機構或攻關小組完成,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企業自主創新活躍程度近年來進一步提高,但產業之間差距仍然較大。
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提升。專利申請量是反映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產出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申請達到4078件,平均10戶企業達13.4件,比過去有了較大增加。同時,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達1580.1億元,比上年增加503.2億元,新產品產值率從16.41%提高到16.93%,比上年提高0.52個百分點;新產品銷售收入1529.8億元,比上年增加515.2億元,新產品銷售率從15.40%提高到16.52%。
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有待進一步鞏固。作為東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我省企業在市場機制的激勵下,逐步具有了自主創新意識,并開展了一些技術創新活動,但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省企業自主創新意識還不強,研發能力不足,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有待進一步加強。
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仍然較低。根據國際上一些學者的判斷,一個企業的R&D開支占銷售收入的8%以上才有競爭力、占5%可參與競爭,而占3%以下的企業則將很快被淘汰。目前浙江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67%,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2.5%―4%的水平相比,差距更為明顯。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不足,將嚴重制約企業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人才資源缺乏已成為制約因素。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是企業技術創新最寶貴的資源。目前浙江技術創新人才的規模、質量、結構都有待進一步優化,技術創新人才與區域產業發展不協調的矛盾日益顯現。企業普遍反映,隨著科技投入的加大,企業創新人才不足問題將進一步突出。
核心技術缺乏的矛盾日益加劇。隨著浙江主導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核心技術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省還有一些企業技術創新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術領域,不少產業在國際分工中仍處于低端的位置,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弱,制約了我省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
能力的幾點建議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具有其他各類機構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提升千千萬萬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使我省整體創新能力得到增強。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深化改革,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一要加快推進企業產權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改革,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進一步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要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意識,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快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三要強化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引導作用。政府要在制定產業規劃、構建創新體系、出臺扶持政策等方面下功夫,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四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在技術創新中的導向作用,在產業技術發展中的牽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技術創新成為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才能真正實現從“浙江制造”到“浙江創造”的根本轉變。
努力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創新能力。一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積極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鼓勵大學畢業生走向企業;二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貫徹落實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政策,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努力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積極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一方面,要以創建科技強市、強縣為契機,在政府加大財政性科技經費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研發投入,努力提高企業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要研究建立全方位的技術創新投入資金保證體系和技術創新投資的風險與擔保機制,以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