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高等教育論文

中國高等教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7: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高等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高等教育論文

篇(1)

 

《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是社會服務、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在學??蒲泄ぷ髦校處煹难芯砍晒饕缘男问焦?。為反映全國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等科研工作情況,現對近五年全國高職(專科)院校在全國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情況和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情況進行分析。

 

一 資料

 

1.近五年曲靖醫學高等??茖W校教師情況

 

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科研處對學校教師2009年以來在全國公開發行期刊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進行匯總。

 

2.全國高職(???院校學術性情況

 

根據《中國高教研究》對全國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研究》(武漢)、《教育發展研究》(上海)、《中國高等教育》(北京)、《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北京)、《中國高教研究》(北京)、《江蘇高教》(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漢)、《黑龍江高教研究》(哈爾濱)、《現代大學教育》(長沙)、《高教探索》(廣州)、《中國大學教學》(北京)、《復旦教育論壇》(上海)、《現代教育管理(原遼寧教育研究)》(沈陽)、《現代教育管理》(沈陽)共14家全國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進行匯總。

 

二 高職(???院校教師結果分析

 

第一,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和科研開發為主要內容,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豐富或更新教學內容,在科技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

 

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比珖鞲咝處熼_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師在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F有專職教師180人,近五年來,年均在全國公開發行期刊上92.2篇,反映出高職(高專)院校重視科研工作,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勵。

 

第二,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發表的論文多為教學研究或體會等方面的論文,具有較高研究水平和價值的論文少,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更少?!吨袊呓萄芯俊穼θ珖呗?專科)院校在全國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匯總結果顯示,近五年來,高職院校教師年均358篇,僅占統計論文的10.21%,我校教師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年均2.8篇,僅占教師的3.04%,反映出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

 

第三,2013年,全國共有各類高校2841所,高職(高專)院校有1266所,占全國高校的44.56%。按《中國高教研究》對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統計結果,近五年全國年均有高職(???院校1257.6所,僅有171.6所高校在統計的全國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僅占全國高職(???院校的13.65%;若與全國現有高校比,高職(高專)院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比例更低,只占6.0%;若再結合高職院校出版的專著、獲得的專利數、科技成果獎勵數等科研成果情況,高職院??蒲星闆r確實不容樂觀。

 

三 高職院??蒲泄ぷ鳜F狀不良的原因

 

1.高職院校的辦學歷史比較短

 

從職業大學的出現算起,我國高職教育的辦學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許多高職院校至今只有幾年的高等教育辦學歷史,多由中等專業學校升格而來,原來的中專教師普遍學歷較低,年齡偏大,教師大多沒有經過專門的科研知識培訓,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識、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科研動力不足。新引進的教師,自身沒有受過太多的專業訓練,科研意識和科研習慣都未養成,科研成果較少,科研基礎極為薄弱。

 

2.認識不足

 

部分高職院校認為科研是本科院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專利,高職院校是非研究型大學,其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教師只要教會學生實踐技能操作即可,沒必要搞科研。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職稱科研”的現象,把科研工作看作是為評定職稱而發表幾篇文章,沒有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自覺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不高。部分教師認為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動就是科研工作,撰寫文章也多局限于教學心得等。由此導致高職院??蒲袣夥詹粷?、風氣不正、水平不高、成果不多,急功近利現象嚴重。

 

3.科研時間、經費緊張

 

高職院校建校時間短,科研經費渠道不暢通,學校資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上,學校只能從緊張的財力中抽出微薄的資金支持或獎勵科研工作,教師能獲得的科研經費支持不足,也很少有機會外出培訓或參加學術交流,獲得科研信息較少。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迅速膨脹導致生師比嚴重超標,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很難抽出時間從事科研工作。

 

4.課題數量偏少,項目層次偏低

 

受師資、經費等因素的影響,高職(高專)院校能夠申請到的課題數量非常有限,層次偏低,除學校自立課題外,主要是一些學會、協會等民間組織的課題,在教育主管部門、政府部門立項的課題以及有基金資助的項目很少,橫向項目更少,導致高職(高專)院校的科研工作難以深入開展的情形。

 

5.科研管理不夠規范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還存在科研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足,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偏低等現象??蒲泄芾砣狈暧^指導和長期規劃,隨意性較強;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獎勵制度和約束制度不到位,沒有形成科研工作的壓力和動力;科研管理部門對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監督力度不夠;缺乏科研方面的專題培訓與指導;科研經費嚴重不足;對科研成果的轉化、開發等環節重視不夠等,需要正視問題,探尋改進途徑。

 

四 總結

 

高職院校通過開展科研,既能有效提高教師的素質,把科技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應用到教學中去,有利于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又可獲得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經費支持,增強自身的辦學實力,增強學校的綜合實力。因此,科研工作是高職院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點評:目前,教師論文現狀是怎樣的呢?以上是關于高職教師中的存在問題及現狀的相關分析。使高職教師在發表教育論文中可以借鑒其中價值。

篇(2)

關鍵詞:熵;主成分分析;教育學期刊;期刊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6)05-0030-04

教育學學術期刊是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發表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也是教育科學研究成果傳播的重要載體。對教育學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是教育科研評價的重要命題。期刊評價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單一指標相對綜合指標而言在評價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時缺乏全面性。為了突破單一指標的不足,筆者擬選取綜合指標對教育學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進行評價,以期深入了解我國教育類期刊出版狀況。

一、指標與方法

(一)指標與數據

1.期刊引用計量指標

期刊引用計量指標包括總被引頻次、擴散因子、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引用刊數、學科影響指標、學科擴散指標、被引半衰期、H指數。即年指標和被引半衰期兩項指標反映期刊時效性;影響因子反映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總被引頻次、他引率、引用刊數、H指數反映期刊被使用程度;學科影響指標、擴散因子、學科擴散指標衡量期刊擴散范圍。

2.來源期刊計量指標

來源期刊計量指標包括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平均作者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基金論文比、引用半衰期。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平均作者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反映期刊數量和規模特征;基金論文比衡量期刊論文獲得資助情況;引用半衰期體現作者利用文獻的新穎度。

上述17項計量指標的具體解釋,詳見《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本文不再贅述。數據來源于2012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選取37種CSSCI教育學期刊,詳見下頁表1。遠程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類期刊簡稱為遠成職繼類,包括4種;高等教育類包括10種,基礎教育類4種,教育技術類3種,教育綜合類16種。

(二)研究方法

1.主成分分析方法

從原始多個指標變量變換為少數幾個主成分指標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目的是進行數據的壓縮與解釋。通過線性變換選出較少個數的新變量代替原來較多的變量,并使這些少數變量盡可能多地保留原來較多變量所反映的信息。

計算步驟如下: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求出樣本的相關系數矩陣;計算特征值、主成分的貢獻率及累積貢獻率;求出主成分荷載矩陣,選出能反映絕大部分信息(一般方差的累積貢獻率應大于80%)的前n個主成分。

2.熵

(1)計算第i種期刊在第j項因子占所有期刊因子和的比重:

(2)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3)計算各因子的權重:為統一化后的權重系數。

(4)計算各期刊的綜合得分:根據值大小對期刊進行排序。

二、教育學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

為消除期刊計量指標量綱的不同,需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分別按公式(5)和(6)對來源類指標、被引類指標進行處理。

通過SPSS 22軟件進行分析,KMO值為0.739(大于0.7),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較強,原有變量適合作因子分析。筆者根據SPSS軟件計算結果進行整理,如表2、下頁表3所示。根據選取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 的成分數的原則,提取4個主成分進行分析,對原變量的累計解釋力達到80.523%。因此,提取的公因子對原始變量的解釋能力強,能夠充分描述學術期刊來源指標與被引指標。通過主成分分析,原來的17個指標被壓縮成4個指標。

總被引頻次、引用刊數、學科影響指標、擴散因子、H指標、來源文獻量、機構分布數、地區分布數、基金論文比,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較高載荷,相關系數高達0.7以上, 說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以上9項指標的信息。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平均作者數、引用半衰期,在第二主成分上相關系數高達0.6,說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以上4項指標信息。影響因子、即年指標、平均引文數,在第三主成分上相關系數較高,說明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這3項指標信息。第四個主成分,主要衡量他引率、擴散因子、被引半衰期、學科擴散因子。前三個主成分基本反映了16項指標全部信息(貢獻率占74.1616%),加上第四個主成分更符合主成分提取的基本要求(大于80%)。

根據下頁表4可以得到主成分1的表達式,主成分F2、F3、F4計算方法同主成分F1。F1=0.137×總被引頻次+0.068×影響因子+0.009×即年指標+0.044×他引率+0.137×引用刊數+0.11×學科影響指標+0.054×學科擴散指標+0.017×被引半衰期-0.107×擴散因子+0.131×H指標-0.126×來源文獻量+0.083×平均引文數+0.064×平均作者數-0.091×地區分布數-0.119×機構分布數+0.089×基金論文比+0.022×引用半衰期。

將主成分F1~F4代入公式(1)-(3),計算得到四個主成分因子的權重系數,如下頁表5所示。通過公式(4)計算得到37種期刊得分,如表6所示。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因子權重最高,值為0.3102。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因子權重分別為0.2263、0.2297、0.1938,四個主成分因子權重依次降低。

從期刊分類來看,其平均得分,教育綜合類16種期刊為0.03,高等教育類10種期刊為0.029,教育技術類3種期刊為0.025,遠成職繼類4種期刊為0.021,基礎教育類4種期刊為0.020。教育綜合類期刊總體學術影響力最高,教育技術類期刊居中,基礎教育類期刊學術影響力最低。

從綜合得分看,學術影響力排名前五的期刊中,高等教育類期刊占3種,教育綜合類期刊占2種?!吨袊叩冉逃返梅肿罡?,表明該期刊學術影響力最高。《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得分第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分別位列第三、第四、第五位。學術影響力排名居中的期刊主要有:《大學教育科學》、《復旦教育論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課程?教材?教法》、《現代大學教育》。學術影響力排名后五的期刊中,遠成職繼類占1種,《開放教育研究》學術影響力最低;基礎教育類占3種,分別是《學前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中國特殊教育》。教育技術類期刊中,《現代教育技術》排名倒數第五位。

三、結論

選取《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的17個期刊評價指標,分析教育學期刊學術影響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4個主成分因子。通過熵值法對主成分因子進行賦權,計算得到2011年教育學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研究顯示:教育綜合類期刊學術影響力最高,高等教育類期刊第二,教育技術類期刊第三,遠成職繼類期刊第四,基礎教育類期刊最低?!吨袊叩冉逃贰度A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學術影響力位于前五名,《開放教育研究》《學前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中國特殊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學術影響力位于后五位。

參考文獻:

[1]龔放. 2005―2006年我國教育學期刊影響力評價――基于CSSCI的統計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9, 7(1):160-173.

[2]朱玲. 教育學期刊學術影響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數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8 (11):45-59.

[3]蘇新寧, 宣小紅. 《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系列期刊學術影響力分析[J].教育研究,2009(4): 98-107.

[4]羅立群. 我國教育學期刊的h指數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數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9(11):82-85.

[5]朱漪云, 陳燕. 教育類學術期刊的整體布局及其影響力分析[J].編輯之友,2012(3):82-85.

篇(3)

【關鍵詞】大眾教育;高校教學質量;全面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9―0065―03

1999年,我國大幅度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到2007年,中國普通本??普猩?66萬人,普通本??圃趯W人數1885萬人,其他高等教育方式在學人數還并沒有計入在內[1]。在短的時間內,中國高等教育就從精英教育發展到了大眾化教育,這在其他國家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然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或比例的概念,更在于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大眾化高等教育所體現出來的特色以及培養的人才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2]。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是數量的擴張,高等教育的性質、功能、管理模式、學術層次、師生關系等也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解決高等教育體系內部存在的與大眾化要求不相適應的因素和日益突出的教育質量和數量的矛盾,已成為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把全面質量管理引入到高校的教學質量管理中,構建了其整體運行模式,并對實施措施做了探索性研究。

一 教育大眾化的內涵

首先,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種特權,入學群體多樣化,甚至出現了“非本意入學”,高等教育成為具備某種正式資格者的權利,并且越來越成為“必需”。

第二,在培養目標方面,精英型高等教育首先關注的是塑造社會精英階層的能力和人格,而在大眾型高等教育中,培養目標多樣化,學校培養的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精英,包括所有經濟和技術組織中的領導階層,教育的重心也從塑造人格轉向傳授更為具體的技能。

第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從單一走向多樣,教學更趨單元化,以半結構化的課程序列為特征。除了普通本??普猩?還新增了很多成人本??粕约熬W絡本專科生等招生方式,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此外,在大眾化階段,高校和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大學不再是遠離世俗、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更加注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其綜合素質,以拓寬學科發展的市場適應基礎。

二 中國高等教育在大眾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形成,雖然與高校教育發展密不可分,但更主要的還是政府的政策和決策導向。許多舉措的實施,都是依靠教育行政權力“強制”推行的,并不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自然發展的結果。所以,大眾化潮流的形成,并非是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成熟或者強大的標志。特別是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靈魂的高等教育思想、觀念及制度,也沒有得到徹底的革新和“置換”,而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形式、內容都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是劇烈的、持續的和必然的。因此,高等教育體系內部存在的與大眾化要求不相適應的因素日益顯現,教育質量和數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亟待引入新的理論對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進行探索性研究。本文主要針對傳統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的問題和人們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擔憂,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的觀點,提出高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運行模式。

三 高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運行模式

1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和要素

全面質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概念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它作為一種顧客導向的質量管理方法,強調有效運用人力資源及運用計量方法,從不斷的改進過程著眼,提升產品與服務品質[3]。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做到“三全一多樣”,即全面的質量管理、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以及質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2 傳統教學質量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的比較

傳統的教學質量管理主要通過教學檢查和教學評價來進行,側重于對“教學質量”進行管理,這種教學質量管理把教學質量簡單理解為“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體現出來的學生學習的優劣程度”,是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該模式是在過去那種知識中心、教師中心加“應試教育”的教育模式下發展起來的,它又反過來強化了現行教育的知識中心、教師中心和“應試教育”的傾向,它與大眾化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表1是傳統教學質量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的比較。教學全面質量管理將教學質量提升到學校的經營層面,學校以教學質量為中心,借鑒和運用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讓外部顧客和廣大教職工持續受益和滿意,并進而使學校走向成功。

3 教學全面質量管理六要素

結合全面質量管理理論,高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具體特點可歸納如下。

(1)顧客導向

學校依存于它的顧客(學生、家長、政府和社會),因此學校教學及教學管理應致力于滿足他們的需求。顧客的需求是多樣的,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則是隱含的。明確要求是指在標準、規范以及其他文件中已經做出規定的需要。隱含需要包括顧客的期望或不言而喻的需要。

(2)過程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的一個基本觀點把一切工作和活動看做是一個過程,把影響質量的資源和活動都作為過程來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一個典型教學系統可以被分成許多過程,過程管理就是把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工作和活動看成相互關聯的過程,加以系統地識別和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改進。

(3)持續改進

外界環境在不斷變化,技術在發展,顧客的需要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高校教學的各個方面以及支持教學的各項輔助工作都需要不斷改進,持續改進的意識和行為要滲透到高校工作的各個層面中去。

(4)參與

人是影響教學質量管理的根本因素,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必須建立在高校內部全體教職工和外部顧客廣泛參與和主動投入的基礎之上。這里的“全員”包括教師、教輔人員,包括學校其他部門的人員,還包括學生、家長、社會以及政府等各類外部顧客。

(5)領導和戰略

實施全面質量管理要依靠和發揮高層管理者和戰略計劃的作用,沒有高校的高層的推動作用,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方案將很難推行下去。實施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高校高層管理者必須帶頭轉變觀念和領導方式,樹立以顧客為中心的意識,培育符合全面質量管理要求的組織文化,并通過制定學校長期發展戰略和質量方針,把學校教學導入長期的質量提升軌道,使學校獲得持久的質量提升能力。

(6)教學質量管理體系

通過建立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可使教學系統各要素及其與學校其他系統的關系給予系統安排,使所有影響教學質量的要素始終處于受控狀態,以確保教學質量持續改進,顧客持續滿意。系統理念認為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系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學校實現教學質量目標的能力。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是對系統理念的落實和具體體現,也屬于學校的有形質量文化。

4 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運行模式

上述的六大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一切從顧客的需求出發,這是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將上述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六個基本要素進行有機整合,可以得到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運行模式如圖1所示。

在該模式的指導下,做好人才模式設計、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反饋工作。人才模式設計要注意結合高校學生的基本素質特點,量體裁衣。人才培養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培養過程的質量管理,包括教學質量、學習質量和服務質量,這一階段是整個高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中心環節。人才的使用是對高校人才設計和培養階段質量的最終檢驗,作為高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一個階段,對畢業生使用狀況進行調查并及時反饋到人才目標和培養過程的再設計中去,是值得關注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07年教育統計數據.

[2] 胡克軍,余春花.高等教育大眾化與特色化探究[J],教育與職業,2005,29.

[3] 劉立戶.全面質量管理TQM[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龔益鳴,現代質量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 鄒強,杜時忠,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初探[J],高等教育論文集,2004.1.

篇(4)

[關鍵詞]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人才培養方案

[作者簡介]孫芹(1979-),女,山東威海人,山東英才學院機械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數控技術。(山東濟南25010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1-0090-02

一、高等教育的分類

我國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學校的分類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又是關系到中國高等教育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分類方法。”在我國,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同的高等教育分類法有兩種。

1.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97年公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將教育分為3個層次、7級、3種類型。其中,第3層次中的第5級是高等教育,分為5A和5B兩種類型,如圖所示。

歸納上述第5級的教育,高等教育可分為:學術型、應用型、實用型3種類型的教育。

2.潘懋元教授分類法。依據《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我國高等教育可分為綜合研究型、專業性應用型和職業性技能型三類。在此基礎上,我國高等學??煞譃榫C合研究性研究型大學、專業性應用型大學或學院和職業性技能型的高職院校三類。

二、社會人才需求情況調查與分析

依據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的2010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106個城市中,用人單位通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招聘各類人員約478.5萬人,進入市場的求職者約473.3萬人,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約為1.01。按行業分組的需求人數分析,制造業需求人數 131.8289萬,所占比例約為27.5%,占到總需求量的1/4還要多。按文化程度分組的供求人數分析,職高、技校、中專需求人數94.6331萬,所占比重54%,大專需求人數81.2272萬,所占比重17%,大學需求人數40.7119萬,所占比重為8.5%,由以上數據可見,職高、技校、中專、大專需求占到總需求量的70%以上,即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最大。

三、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

民辦高校從辦學條件、生源質量、師資隊伍和水平來看,都與辦學多年、文化積淀深厚的公辦本科院校有著較大的差距。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應用為切入點實施教學,尊重學生興趣愛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走特色發展之路。

1.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在培養目標上,培養具備扎實的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掌握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和先進制造技術,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開拓精神,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產品設計、制造、應用研究、科技開發、運行管理和相關技術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在培養規格上,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1)在知識結構上。畢業生應具有外語、文獻檢索和科技寫作等工具性知識;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掌握本專業需要的計算機、數學等專業技術基礎知識和機械學、電子學等專業知識;(2)在能力結構上。畢業生要掌握中等復雜程度零件的機械設計、制造和工藝編制的方法;具有一般機械設備安裝、調試、運行、操作和維護的能力;具有數控機床操作、編程的能力;具有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語應用能力。(3)在素質結構上。注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質;培養學生嚴謹、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的專業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

2.結合目標定位,合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過程當中,學校必須考慮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范圍,加強基礎理論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同時考慮學科之間的交叉,培養機械類通用型本科人才,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奠定基礎,并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教學,使學生在學校就獲得工程實踐能力的基本訓練,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因此,學校必須對部分課程進行整合,加大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實訓、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力度,重構課程教學體系,同時,實踐教學環節應注重課堂內外、校內、校外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此外,還應重視個性化人才培養,以科技創新為導向開設選修課程,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并開設創新實驗室,學習方向完全取決于個人的興趣,從而制定出創新型、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方案。

3.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學院要注重研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提出“訂單式教育”,即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怎樣的人才。學院還根據不同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積極開展“特色課程教育”,全方位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4.完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1)課程體系的設置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課程設置體現“計算機不斷線”,加大課程設計,強調機械設計理論、機械工藝和先進制造技術理論學習,并根據專業特點安排實驗實訓課程。通過實踐把理論知識進行強化,并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同時,課程體系注重課程間的相互聯系,重視精品課程建設,重點專業課程至少要達到院級優質課建設水平,課程建設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整體架構中有目標、有計劃地開展。(2)嘗試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改革。為實現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的畢業論文內容既要包含設計又要包含制造,而且學生必須在數控機床上至少加工出畢業論文中的一個中等復雜的零件,通過畢業設計,讓學生掌握機械零件從設計到制造的全過程。

5.加強特色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其實施主體要建立與相關專業未來的崗位群工作現場相近的實訓場所,以便讓學生盡可能地在相近的“職場情境”中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訓練,進而實現培養學生處理生產現場各種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

在課程體系框架下,將實踐教學環節劃分為實驗、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訓,實踐教學環節要與相應階段的理論教學相對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機械產品設計大賽,通過大賽,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也使師資隊伍得到鍛煉。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構建學研結合、層次遞進的立體化、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除了校內實踐教學之外,學校還應把“注重實踐、復合培養”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突破口。因此逐步實現學院與行業企業的教學資源共享,教學過程共管,共同建設專業,共同建設實訓實習基地,共同確定職業標準、培養方案、課程內容和質量考核體系,讓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學校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為學生實踐環節的教學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6.構建完善的教學管理機制,保障培養方案的有效實施。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建立起由組織系統、評估系統、信息系統和調控系統構成的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實施全過程監控。(1)組織系統。學校建立了校、院、教研室三級監控組織系統,三級組織各負其責,上下協調,運行有效。(2)評估系統。學校以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為依據,通過教學評價、教學檢查、教學督導,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估。(3)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信息采集主要來源于教學評價、教學檢查、教學督導活動和學生信息員報送信息以及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獲得的信息。(4)調控系統。健全的組織系統、嚴格的評估系統、暢通的信息系統,為教學質量的調控創造了條件。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執行情況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情況、學科專業建設情況、課程建設情況、教學基本設施情況、教學管理水平和效率、師德、學風等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及時的調控。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校實行了“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明確規定,凡出現重大教學事故或在教學評價、教學檢查、教學督導中評定結果為不合格的教師,當年考核為不合格。對于嚴重不負責任、授課效果極差、學生反映強烈或連續出現嚴重教學事故的教師,取消其授課資格,聘期內不再繼續聘任其從事教學工作。對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結果差的外聘教師,取消其授課資格。

四、結束語

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探討與實踐,旨在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使畢業生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從而吸引優秀教師、優秀生源來學校工作、學習,把學校建設成一流的應用型本科大學是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10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DB/OL]./gb/zwxx/2011-02/11/content_391109. htm,2011-02-11.

[2]高林,鮑潔,梁燕,等.關于高等教育分類與應用性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17).

[3]潘懋元.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3).

[4]張士勲,張仲秋,郭占元.民辦應用型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05(3).

[5]吳亞男.土建類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山東建筑大學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

[6]張興華.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廣東白云學院學刊,2006(1).

[7]劉迎春,寧立偉,鄧奕,等.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8]何根海,譚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1(4).

篇(5)

關鍵詞: 高等教育; 收費制度。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費用對于低收入家庭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據國家統計局的《201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 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5 919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 109 元,按 2010 年農村貧困標準 1 274 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 2 688 萬人[1]。以此來看,如果大學 4 年費用按 5 萬元計算,相當于一個城鎮居民 2. 6 年的純收入,一個農民 8. 4 年的純收入。可見,高額學費對于低收入群體尤其是農村的學生和貧困人口而言,已不堪重負。我國大學收費價格不但造成農村貧困者上不起大學,而且城鄉一般收入群體也感覺負擔過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 》指出: “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币虼?,應該采取相應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收費面前人人平等”,發揮高等教育促進社會公平的功能。實行收費主體轉換,由高校學生自己承擔教育費用,真正做到誰受益誰付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公平。

一、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付費方式的弊端。

從古至今,我國孩子從小接受的各種教育,付費的主體是家長; 在高等教育階段,也不例外。接受教育的是子女,為教育買單的卻是家長。這至少將會導致以下弊端:

對學生而言,滋長了他們不勞而獲、完全依賴父母的心理。致使有的學生養成了好吃懶做、拈輕怕重的壞習慣; 甚至養成了相互攀比和鋪張浪費的風氣。這對他們今后找工作并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顯然是不利的。

對家長而言,如果不考慮他們的經濟收入和支付能力的差距而采取統一的收費標準,這種不公平將最終導致學生接受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因為富裕家庭與貧困家庭對于學費的承受力相去甚遠,統一收費的結果只會造成一部分家境貧困的優秀學生因無力承擔高昂的學費,而無奈地選擇收費相對較低的一般學校或專業,這將直接導致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如因家庭遇上天災人禍,家長支付學費的能力受到削弱,將直接影響其子女順利完成學業。

對學校的教育來說,也可能會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為學校要教育學生節儉、感恩等,教育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相應的回報。由家長付費的方式,則讓不少子女“不勞而獲”且感覺“理所當然”,難以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苦心,長此以往,將可能滋生與學校教育宗旨相違背的負面習氣。

二、讓學生自己承擔高等教育費用的優點。

在高等教育階段,讓學生自己承擔教育費用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的未來“埋單”,這是培養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促使學生制定一個較完善的人生規劃,包括教育費用如何籌措和安排,借貸如何歸還,學習和生活如何安排等,這些都需要學生自己有一個較獨立和清晰的思考,真正學會如何把握自己的未來。

另一方面,對不同的家庭來說,無論經濟狀況如何,也無論子女在學期間,家庭經受了怎樣的變故,孩子的學習花費都是有保障的,不至于因交不起學費而導致失學的情況發生。當然,對于教育而言,讓學生承擔自己的教育開支,也是培養學生獨立能力、責任感和艱苦奮斗等優良品質的很好方式和機會; 這與教育宗旨是一致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學生單獨應對未來擇業、就業和社會競爭環境的能力。

三、采取有力措施,幫助學生逐步支付自己的學費。

從法律的角度講,一般讀大學的人都已是年滿 18 歲的成年人了,有完全的自主行為能力。當然,讓受教育者自己負擔教育支出,現階段在我國完全實現還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可以通過完善一些配套措施,逐步向這個方向發展。

( 一) 完善助學制度。

1. 完善助學貸款制度。

在我國多年的助學實踐中,助學貸款發揮著主渠道作用; 助學貸款也是國際助學的慣用方式,它符合現代化的資助理念,能夠實現資助效能的最優化、資助行為的持久化,代表著助學實踐的前進方向[2]。目前,我國助學貸款主要有兩種形式: 生源地和校源地助學貸款。我國從 1986 年起實行了貸學金制度,從 2007 年開始實施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國家資助政策試點,截至 2010 年底這項工作突飛猛進,已在 25個省市廣泛開展。來自教育部的消息說,2010 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發放國家助學貸款 113. 57 億元,比上年增長21. 37% ,惠及 209. 1 萬人。其中生源地助學貸款因程序便捷備受青睞,占到整個助學貸款的近 70%[3]。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文華曾指出:

“實踐證明,隨著生源地助學貸款工作的推進,近年來社會上對申請助學貸款難、發放貸款難的呼聲越來越小,不僅各級政府和高校越來越重視這項工作,越來越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選擇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保?]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獲貸面太小、獲貸額太少。根據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統計,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的貧困生比例約為 20%,農、林、師范類學校貧困生比例超過 30%。以2010 年中國高等教育在校生 3000 萬人計,目前在校貧困生至少有 600 萬人,而與社會經濟基礎息息相關的農、林、師范類學校貧困生占據主體[5]。

由此可見,每年獲得國家助學貸款資助的學生大概只占需要貸款貧困生的三分之一。此外,每名學生每年貸款的金額為6 000元,交納學費后,住宿費和生活費基本上就沒有了。助學貸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專為本科生量身打造的,卻滿足不了研究生的需求,因為博士研究生學費每年超過一萬元,碩士研究生大多也在 7 000 元以上??傊?,我們應擴大助學貸款的比例,提高助學貸款的數額,以更多更好地惠及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安心無憂地完成學業。

2. 完善獎學金制度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以獎學金( 含國家獎學金) 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體系,在實踐中也取得了巨大成績。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政策尚不夠完善。例如,獎學金額過小,獲獎面不大,獎學金來源渠道受到一定限制。而且,獎學金大多以學習優秀程度作為評定標準,對貧困生的資助作用不大。在突出綜合素質的獎學金評選競爭中,貧困生得獎比例很低,或者說,獎學金獲得者與貧困生對應度不高。因為貧困生大部分來自經濟、文化、教育較為落后的老、少、邊、窮地區,文化基礎較差,以學習成績為標準的獎學金評比往往與他們無緣。因此,獎學金制度對減輕學生經濟困難起不到實質效果。筆者認為,獎學金除了應加大獎金額度,還應主要對貧困學生人群傾斜。例如,美國大學的學生成績好的不一定有獎學金,主要看家境,家境貧困的學生容易拿到獎學金。

美國大學還有全額獎學金,學生上大學可以一分錢不花。

要完善獎學金制度,學校應每年從教育收費中撥出專款,建立獎學金基金; 此外,學校應積極爭取贊助,多設獎助學金,擴大受獎面; 同時應加大獎助額度,使獎學金既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又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積極進?。?]。

3. 加大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力度。

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 》明確提出,2012 年要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 4%的目標。2009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 59% ,離 4% 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其實,教育“追 4”行動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就已拉開。1993 年,4% 就被寫進了當時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并希望在 20 世紀末完成[7]。然而,十幾年過去,教育投入一直不曾達標,成為政府與社會之痛。

有研究表明,我國當前的教育財政投入比例低于同類國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以人均GDP 來比較,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人均 GDP 收入的0. 82% ; 美國為 6. 10% ,是中國的 7. 44 倍; 日本為 4. 28% ,是中國的 5. 22 倍; 韓國為 3. 01%,是中國的 3. 67 倍; 俄羅斯為1. 87% ,是中國的 2. 28 倍; 巴西為 2. 29% ,是中國的 2. 79倍。所以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8]。教育投入是我們能夠提升教育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在經費投入方面,我們首先要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的總量,提高生均教育水平。從各國發展的經驗來看,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投入是多元化的,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社會投入占的比例很大。因此,中國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教育經費總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不可過分地強調學生及家長分擔過多的份額來補充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過多地強調通過私人投入彌補公共投入的不足,只能使高等教育對公共財政的競爭力處于不利地位。

4. 完善社會捐贈制度。

篇(6)

關鍵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大學專業教育弊端的日益凸顯,高等教育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實施通識教育,高等教育理論界對通識教育的討論熱火朝天。于是,一些國內著名大學抱著極大的期望將通識教育的理念付諸實踐,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都針對通識教育進行著不同程度與規模的教學改革,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人才培養模式更具豐富性,更加多元化,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與此同時,我國高職教育專業技術劃分過細、知識結構單一、素質教育薄弱、文化學養狹窄的嚴重弊端也使職業教育界把目光聚焦于通識教育,希望通過實施通識教育培養終身學習化與職業流動化背景下知識面廣、適應性強、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于是,國內著名大學的示范作用與高職院校自身提高辦學質量的迫切要求,促成了近幾年來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熱潮。考察、回顧和反思我國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整個進程,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職業教育理論界對通識教育本身的認識存在誤解,由此導致了實踐上的形式化與簡單化。本文擬在明確通識教育概念和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必要性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實施通識教育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探討我國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希望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有所啟示,使我國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走上穩定發展的軌道。

明確通識教育的概念

通識教育是英語general education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的漢譯說法,20世紀90年代才逐漸被大陸高等教育界所接受?,F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出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委員會于1945年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一書中,該書將通識教育定義為“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首先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和一個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在借鑒美國經驗的過程中,國內有的學者認為,根據我國的教育實踐來看,通識教育就是通才教育,其目的是改變過去專業劃分過細,過分強調專業而培養出“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觀念和實踐,即在大學期間注重對學生進行“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有的學者把通識教育等同于我國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例如,李曼麗認為:“雖然文化素質教育內涵比通識教育要窄,但它體現了通識教育的哲學觀,從這個角度我國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可以說是我國通識教育的另一稱謂。”更多的學者則把通識教育看作是非專業教育部分,即不直接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做準備的那部分教育,與專業教育一起構成高等教育。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概念的內涵在完整意義上包括兩個層次:其上層概念是大學教育的理念,要通過對學生全面的教育和訓練,培養“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智地判斷和正確地辨別的有普遍價值的人。這種人應該對人與社會、與自然的諸現象有通盤、初步的知識上的認識,以有助于培養真善美之理想的能力和意愿,有助于培養善于自我反省、進取能力強和獨立自主的人格。同時,更重要的是,可以協助學生對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有更為寬廣的體認。其下層概念是指實踐這種教育理念的課程,即以通識教育課程為主體,不直接為學生未來的職業做準備的非專業教育。由此可見,通識教育等同于我國的素質教育或全面發展的教育,因為三者都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教育目的的表述,即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其中的文化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只是實施通識教育的一個方面。通識教育與通才教育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通識教育追求的主要不是客觀知識的廣博性,而是知識的文化意蘊及由此對人的心靈和智慧的陶冶作用;通識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側重于人的精神意識的現代化,通才教育側重人的知識結構的現代化。由此可見,通才教育與通識教育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同時,也不能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對立起來,認為一定要在專業教育之外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必須明白專業教育也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內在要求根據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大學教育(5級)分為5A和5B兩種類型:以學術性為主的教育(5A)對應于我國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以技術性為主的教育(5B)對應于我國的高職教育。高職教育培養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強調實踐性和實用性,要求畢業生能勝任某個職業崗位的工作。任何一個職業都是由若干個崗位或崗位群組成的;而崗位或崗位群是由一系列具體工作組成的;某一具體工作則是由一系列動態的問題組成的。因此,可以解決某一現實問題為單元考察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和被培養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知識、能力、素質。根據上述分析,對解決某個問題所需因素及其作用的圖解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得知,一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價值觀念決定解決問題的動因,即決定問題是否應解決、朝什么方向解決以及什么時候解決;智能結構決定解決問題的效果,即決定問題能否解決;身心素質決定解決問題的進程,即決定解決問題的速度、進度、程度。其中,關鍵的因素是智能結構,價值觀念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身心素質是解決問題的保障。因此,要解決一個問題,上述三方面因素缺一不可。解決問題所需的因素可以細分,如圖2所示。分析圖1、圖2可以看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突出智能因素,重視價值因素,關注非智力因素。在以智能為主線的設計中,必須使知識技能能力素質不斷內化,逐層推進。

是終身學習化社會的客觀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變化,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將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勞動力將進一步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而第三產業職業崗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人的智力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經濟、產業與職業機構的變化,將使職業流動性增強,要求勞動者具備更強的適應變化的能力?!豆鹕虡I評估》載文指出,當今世界知識每7~10年翻一番;工科大學生邁出校門時就會發現,所學的知識50%已經過時,這就決定了當今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所需的人力資源,必須以終身學習為基礎。全國青聯和《中國青年報》一項大型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兩萬多名被調查青年中,有94%的人認為現在擇業更自由了;有37%的人已經轉換過工作,平均每個人換過3個工作單位;還有48%的人準備在“不久的將來”轉換工作。一張文憑管一生已經成為歷史,“從搖籃到墳墓”的終身學習觀念已普遍樹立。無論是學術型、工程型,還是技術型、技能型,作為高等學歷教育,在學生掌握職業能力的同時,有義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課程設置一定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合理兼顧。高職教育因此具備了就業與升學的“雙重資格”,既是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也是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面臨的挑戰

社會:專業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自18世紀工業大革命以來,專業教育獲得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從此以獨特的生命力盛行于世。在我國,從近代大學教育史看,教育價值取向始終是以社會為本,專業教育一直占主導地位。這與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屢屢受挫于西方強權的歷史教訓有關。自晚清以來,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總以為中國之所以不如西方,原因在于富國強兵、經世濟用的科技方面。于是為救國而強國,學習西方科技,被中國人認為是不二法門。觀念之所及,大學被看成是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的場所。另外,在我國高等教育界,一般認為,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性教育”。在這種專業化的指導思想之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走過了50年,專業化的思想已經深深融入高等教育體制的方方面面,滲透到每一個教師的血液中。此時突然讓高等教育改變方向,實施通識教育,由單向性轉向多層次、多方位,由功利性轉向非功利性而培養“完人”,是不是可取呢?專業教育觀念的根深蒂固,必然使高職院校的領導和廣大教師對實施通識教育產生抵觸情緒。

專業教師:積極性不高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目前對專業教師的評價標準與任職標準過分偏向科研能力而忽視教學能力,專業教師要評職稱,或者必須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若干篇論文,或者必須有學術專著出版,而在教學上的硬性指標一般都容易完成。為保持學術生命力,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還被要求每年若干篇。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寫論文、出專著固然無可厚非,因為這樣更能體現其學術水平,提高所在學校的聲譽。同時,人們還相信,只有專業教師素質過硬,教出來的學生才有水平。但是,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學術研究上,必然會忽視學生的培養和發展,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沒有興趣、動力,也不愿意花費精力承擔與學術研究關系不大的通識教育課程,理想高遠的優秀專業教師寧愿從事與科研關系更緊密的專業課的教學。因此,盡管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熱情很高,但院系一級的專業教師并不買賬。況且在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沒有人是“專修”通識教育的,要求在專業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并已經從事專業教育多年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擔任與其本身知識結構完全不相稱的通識教育課程,如同將其空投到一片茂密的原始大森林中而不知所向。于是惡性循環就產生了:通識教育得不到重視,專業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也沒有興趣學。

學生:功利意識太強首先,由于科技對現代社會的巨大顯性推動作用,多功能手機、便攜式電腦、無繩電話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高科技產品給現代人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科技天才比爾·蓋茨神奇般的致富經歷使科學主義、功利主義滲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反映在課程選擇上,學生更多地傾向于實用性課程。其次,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對通識教育的地位認識不足,導致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師資不良,內容簡單,教學方法陳舊,考試要求不高,學生感覺對于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沒有太大的幫助。另外,學生本身專業課負擔重,考試要求嚴,一般都把精力放在專業課的學習上,通識教育課程形同虛設。再次,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一個人只有在獲得生存權利的條件下才會去追求超越功利的通識教育。因此,學生認為通識教育課程學好學不好無關緊要,畢業時用人單位選取人才的標準往往側重于專業素質,要求設置對口專業,嚴格按崗位、產品設置專業,培養實用型人才。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面對學校提倡的通識教育與用人單位看重的專業教育,學生往往會選擇后者。

高職院校:課程組織管理模式滯后在我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引導下,單純把大量通識教育課程增添到課程門類當中,而管理機構還保持不變的做法就如同舊瓶裝新酒,如同一條褲子加上幾個補丁還是那條褲子一樣,很容易讓人對通識教育產生懷疑。美國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之所以能打破專業局限,貫徹通識教育的理念,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本科生教育的組織工作是由專門機構負責的,各院系只負責開課。例如美國公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本科生均在文理學院中,該學院分為自然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科學等幾個部分,在低年級階段,每個部分課程的互通性很強。又如哥倫比亞大學培養本科生的學院有4所,文理專業的學生均在該校哥倫比亞學院學習,另外還有工學院、護理學院和一般教育學院,所有的學生前兩年都不分專業,類似的還有哈佛大學。國內多數高職院校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管理還是采取一般課程的管理方式——由教務處統一管理,下達指標,各系具體負責教學任務。這種組織模式雖然有利于發揮系一級的積極性,但是也可能導致各系各自為政,量力而行的弊端,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課程體系。教給學生的也只是“雜、散、亂”的“拼盤化”課程而已,再加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訓練學生的心智,很難收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

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對策

提高認識,采取通專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思想觀念是行動的起點和動力,近現代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技能和技術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對人的素質要求更為全面,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所以,有必要對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目標重新認識。如今已不再是單純針對職業崗位,已經擴展到增強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并著眼于勞動者的整個職業生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必須把當前與長遠結合起來,既要實施專業教育,把學生培養成能勝任某種職業的人,又要實施專業教育,為其長遠、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此外,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對人才素質、學習形態、學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因素在上升,態度、價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等,逐漸成為個人、機構、社會乃至國家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當今國際人才標準在經歷了資歷取向、能力取向的階段后,已向品行取向的階段發展。據調查,企事業用人部門對人才的勤奮敬業、誠信、合作、開拓創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素質,看得比單純的專業業務素質更為重要。因此,我國高職院校有必要探索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調整激勵政策與評價制度,引導優秀教師積極開展通識教育要以政策調整為導向,引導、鼓勵優秀教師為低年級高職學生講授通識教育課程。為此建議,高職院校對從事通識教育教學的教師實行“評聘指標單列、集中評審”;增加通識教育教學在教師的聘用、晉升、津貼決策中的權重,把教師承擔通識教育教學工作的業績和成果作為聘任(晉升)教師職務、確定津貼的必要條件;在高職院校建立“通識教育教學帶頭人”的崗位,對教學帶頭人與學術帶頭人同樣看待,對教學成果獎與科技成果獎同樣看待,對教研論文與科研論文同樣看待,對教研項目與科研項目同樣看待,對教材與專著同樣看待;強化教師工作制度,完善教師考核機制,把教授、副教授為低年級高職學生講授通識教育課程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成立“通識教育獎教基金”,表彰在通識教育教學一線的教師;對于未達到通識教育教學工作要求的人,處以課程整改、暫?;蛉∠谡n資格并扣發崗位津貼的處罰;對于通識教育教學質量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在崗位聘任、職稱晉升和出國進修等方面實行“一票否決”。

教育學生正確認識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辯證關系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專業教育是通識教育的歸宿和深化。高等教育(包括高職教育)不是學科教育的結束,而是學科分化與綜合互為促進的教育新階段。缺乏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基礎,是難以構建現代科技大廈的。但高等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畢竟需要分層次、分專業,否則無法深入發展。高等教育的通識化程度應隨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的具體需要確定。高職教育的通識化要求改革高職專業劃分過細、人才適應力差的弊端,但不意味著取消專業,而是應注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滲透,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注重專業的橫向拓寬與縱向延伸。

設立專門的組織結構,實行獨立管理為了避免高職院?,F有的課程管理方式的通病,為了使學生獲得系統化的知識,從而訓練他們的心智,啟迪他們的智慧,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通識教育課程作為一個有機的課程整體,有必要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實行獨立管理。在這方面,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哥倫比亞大學與哈佛大學早已有成熟的經驗,不妨結合我國高職院校的校情大膽借鑒。

參考文獻

[1]祝家麟,陳德敏.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矛盾沖突與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2,(6):17.

[2]李曼麗,楊莉,孫海濤.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現狀調查分析——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四所院校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125.

[3]盛光系.高職高專通識教育課程目標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06,(9):116.

篇(7)

一 對醫學專業認證的認識

1 醫學專業認證的起源及意義

教育認證是指由指定的專門機構、采用既定的標準和程序對醫學教育機構或培訓項目進行審核與評估的過程。醫學專業認證制度緣起國外,2001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經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批準,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與此同時,國際醫學教育學會(IIME)也制定并頒布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標準。

醫學專業認證對醫學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是醫學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通過認證,對醫學院校教育進行全面地“診斷”,肯定成績,查找差距,從而明確醫學教育的改革方向,從而加強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完善專業結構,帶動學科整體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專業認證是醫學院校教育走向國際化、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高等教育質量互認的主要依據,只有能實現教育互認和人才的國際互認,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醫學教育進入國際醫學教育的發展平臺。

2 醫學專業認證在我國的實施情況

為了提高我國醫學教育的質量,提升我國醫學人才的競爭力,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2002年教育部召開“醫學教育標準”國際研討會.學習和研究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同時委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組建了“中國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課題組”,課題組于2005年完成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衛生部聯合頒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此標準成為我國醫學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評價標準。2008年教育部組建醫學教育認證機構,成立了“醫學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并開始進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試點工作。2009年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醫學教育認證,保證醫學教育教學質量,建立政府、社會和學校有機結合的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目前有8所醫學院校開展了臨床醫學認證工作,前期認證的學校如表1。

二 桂林醫學院基礎醫學的教學及改革情況

桂林醫學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學為主的教學型本科院校,2006年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學校,基礎醫學院承擔全校所有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以及教學改革有著良好的基礎。目前承擔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省廳級教研、科研項目50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0項,教改課題45項。近年來發表科研論文220篇、教改論文97篇、核心論文160余篇、SCI等國際期刊論文40篇。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們認真學習專業認證標準,主要圍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1 課程整合:在原來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基礎上,開展課程整合及系統模塊化教學

第一,基礎醫學課程內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啟動了以器官為中心的課程模式整合,在2011、2012級臨床醫學全科醫學班進行改革試點,按照由宏觀到微觀、正常到異常進行整合,將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三門整合為人體形態學。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三門課程整合為人體機能學。新的課程體系以系統整合為基礎,打破傳統學科鏈接不緊密的弊端,更好地融合了基礎學科之間的滲透與重組,這樣使學生能夠綜合而完整地把握各個系統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連貫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第二,將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相關課程優化整合。在2011級全科班、2012級全科班進行“系統模塊化”教學,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基礎和臨床師資,打破傳統的由基礎到臨床的傳統模式,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知識,融合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讓學生能夠系統、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臨床意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同時基礎醫學課堂授課中引入臨床病例,采用病例分析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同時采用將臨床醫生請進基礎課堂的“雙師型”教學模式,更好地融合基礎與臨床知識。

2 教學方法:從傳統的理論講授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多種形式的教學

第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我院從2009年開始啟動PBL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1)師資培訓——分別選派各學科骨干教師分赴汕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學院、武漢等大學取經,進行師資的培訓。還請中山大學等校外教授來我院做PBL專題講學。(2)宣傳動員,選取試點班級。通過入學教育、師生座談會等方式,在學生中廣泛宣傳PBL教學法,動員學生參與,最后選定試點班級。(3)開創性地重組了教學大綱——將全科醫學教學內容分為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和系統整合模塊3部分,全面改革。打亂原有的授課順序,使之最終形成與病例配套的六個模塊——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心血管系統基礎與疾病、消化與營養、呼吸系統基礎與疾病。

課題組向2011級全科班全體同學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問卷42份。以下是學生對PBL教學法的評價,如表2。

從以上可見學生對PBL教學方法還是比較認可的,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方面,有較高的認可度,這與PBL教學的目標是一致的。

第二,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學,即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模式。以團隊為基礎進行課前預習和預習測試,課堂上以團隊為單元進行討論,并進行個人測試和團隊測試。其優點在于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團隊協作,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A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在2010級、2011級臨床醫學本科進行TBL教學改革,實驗課上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以及課后的專題討論分析,口頭PPT匯報學生的實驗分析報告,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提問和交流,最后教師根據小組的學習匯報情況做總結點評。改革后針對新的TBL教學模式,對602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學生的評價良好,如表3。

3 啟動課程考試改革,實施多元化考試評價

考試是教學評價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既是對教學內容的復習鞏固,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有效檢驗,是全面檢驗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為了更好地發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為了更好地配合、促進教學改革,達到“以考促學”,基礎醫學院主干課程都進行了課程考試改革。

第一,考試形式多樣化。由以往單一的筆試改為開卷、閉卷、筆試、口試等多種考核形式。

第二,成績構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績構成包括:期中考試、單元測驗、作業、實驗報告、病歷書寫、實驗技能考核、課堂表現、分組學習討論匯報,如表4。

第三,期末考試試卷題型多樣化。為了更好地考核學生理解分析、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卷減少了對記憶知識的考查,加大了對解決問題、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①主客觀題比例調整:期末考試試卷中,加大主觀題的比例,減少客觀題的比例,建議主觀題≥60%,客觀題≤40%。②主客觀題題型多樣化:客觀題多樣化——改變單一的Al型題,為Al、A2、A3、A4、B型題各占一定的比例,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題干。主觀題也要多樣化題型,將原來著重測量記憶性知識的填空題、是非題、名詞解釋三種題型,改為著重考核綜合能力素質的簡答題、論述題、病例分析、綜合性試題。

考試改革工作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學生對考試改革的評價為滿意。他們認為:“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我們的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我們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了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綜合素質。與實際相結合,有助于我們對專業內容的掌握??荚嚫母锔苁刮覀冋莆諏I理論知識和加強實驗操作能力。與實際相結合,培養了我們的自學能力和自主能力?!?/p>

三 以臨床醫學專業認證促進我院教學改革

1 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通過認證學習,老師們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在教學過程中當好學生的引導者。有2名青年教師參加中華醫學會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授課比賽獲得二等獎,6名青年教師獲得學校授課比賽一、二、三等獎,6名教師獲得區級教學軟件大賽一、二等獎。

2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元化

采用開展小組討論、問題引導、臨床病例為引導、PBL、TBL等多樣的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

3 教學改革熱情提高,立項數目增加,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在認證期間和認證后,基礎醫學院獲得自治區級教改立項7項,校級教學改革20項,發表敦改論文40篇。

總之,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過程中,基礎醫學院按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在結合前期教學改革基礎上探索以器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模式、以病例引導開展PBL、TBL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以課程考試改革為抓手的評價體系改革,促進了我院的教育教學改革,更新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素質大有裨益,為培養高素質新型醫學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汪青,中國臨床醫學專業認證體系的構建與未來發展[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5):92-96.

[2]孫林青,尹金淑,吳健.參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推進臨床醫學教育改革[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24(2):207-209.

[3]鄭少燕,楊棉華.以醫學教育認證為契機深化醫學教育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7):37-38.

[4]陳墾,馮建玲,楊建新,等.醫學專業認證下我校臨床醫學本科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進[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6):2640-2641.

[5]趙瓊、陳勤,對質量工程背景下醫學專業認證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1079-1080;1097.

[6]線福華,龐文云,賈建國,等.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為基礎推動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新進程[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6):4-6;12.

[7]陳季強,夏強,富麗琴,等.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6年總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1):73-75.

[8]鄭少燕.從醫學教育認證探討醫學教學改革[J].醫學與社會,2010,23 (10).

[9]張彥通,韓曉燕,試論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2005(1):43.

[10]曹德品,鐘照華,趙士斌,醫學教育認證與課程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添无码试看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老女人的网站| 玩弄丰满奶水的女邻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农村欧美丰满熟妇xxxx| 又色又爽又黄18禁美女裸身无遮挡| 免费a级毛片无码专区|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在线| 国产suv精二区九色| 国产精品高清网站| 狂野欧美性猛交xxxx|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老头天天吃我奶躁我的视频|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国产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影音先锋2020色资源网| 太深太粗太大太猛太爽了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黄| 欧美综合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剧情| www.色五月|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欧美性猛交aaaa片黑人| 亚洲av网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