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0: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心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主觀層次上對主觀體驗的積極方面進行研究,主要對幸福、滿足、樂觀、快樂等方面進行研究,重點在于使人們滿意自己過去的生活,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對未來保持樂觀的態度,主要是對人類主觀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對個人層次方面的個人特點進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技巧,對美麗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處理事情的寬容,發明創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個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養或加強這些方面,必須具備來自個體的積極情緒;三是對群體層次組織系統積極方面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積極社會、學校、家庭的建立,從而達到提高群眾美德、增強群眾責任感、提升職業道德的目的。積極心理學是根據消極心理學而產生的,保留了消極心理學好的方面,舍棄了消極心理學不好的方面,對消極心理學進行批判的同時,應用消極心理學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積極心理的研究,對人類的優點和價值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學,使心理學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潛力和創造能力,激發人類的活力。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使人們對生活的信念更加堅定,幫助人們尋找獲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二、在消極心理學影響下大學生心理教育出現的問題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來自于消極的態度
一直以來,我國心理學始終采取消極的取向來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研究的對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態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操作性定義為測量有沒有具體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論學者和理論實踐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誤解,他們基本都認為只要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說明心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心理疾病。這種對心理的理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對當代大學生的潛能意識的開發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的核心目標,這就使得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方面上。使人們對大學生積極良好的心理教育培養缺乏應有的標準和內涵。
(二)因過于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忽視了積極方面的培養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過分注重消極方面,具體就是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這種消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大學生通常被老師當作是問題的根本來源,教育者常常覺得大學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或是將消除心理缺陷或弱點當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長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沒有問題的大學生也開始關注自身的消極方面,從而忽視自身的積極品質。所謂的消極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幫助大學生開發潛能、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三)因過分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學生的自身發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例如,人與人交往的問題、培養意志力的問題以及良好的行為等等,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學生工作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列舉出來,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該問題,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意見、對策,并且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內容,進行相互討論。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測試的手段去判斷學生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這種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了解決心理問題上,導致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組成的,甚至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了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準備的,認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過分注重心理問題,從而忽略了潛力的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也是個體發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積極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終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三、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所謂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對人類自身的積極因素進行研究,以發現人類本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良好品質,并通過這些進一步深入挖掘人類的無限潛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為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啟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極的,研究的重點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問題的方面,把所謂的心理健康定義為沒有精神疾病。很顯然,這既不全面又不科學。心理健康存在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主觀,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觀體驗,影響主觀因素的潛在因素只能作為客觀條件。二是積極層面,所謂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極方面少,而是積極的方面比較多。
(二)關注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
積極心理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并且應當有著積極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積極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積極心理的重點需要放在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如積極向上的思維、積極的心態、積極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過積極心理學教育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大多數來咨詢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是問題學生,因而大學生與心理學教師處于對立的狀態。雖然在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觀念中,也時刻強調不要使大學生與心理教育教師的關系處于對立狀態,他們之間應該相對平等,因為良好的咨詢關系,更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過程中,應該做到熟練運用解決心理問題的溝通方式,但這僅僅是我們的美好愿望和原則。在咨詢者,即問題學生觀念的影響下,這些都形同虛設,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實際情況很容易導致教育對象和教育者相對立。教育者沒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將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學生即被教育者放在問題學生的位置上,使大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心理是有問題的,這樣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潛意識,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小心翼翼地生怕因為過多的接觸心理教育老師或心理室,而令同學感覺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四)重視積極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資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積極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只關注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層面,這樣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工作常常處于校園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所開的一門學科,或者,只是為了應付學校開展的心理活動。甚至有的學校還把心理教育與其他的學科劃分開來,好像大學生心理教育課只是心理輔導和咨詢者的工作,別的老師與心理教育沒有關系,這必然導致大學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組織和健全系統的支持,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結語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教育,創新研究
大學新生從剛踏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刻起,在他們學習,溝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別無選擇地面臨著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帶給他們的各種壓力,尤其是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當下,畢業之后的就業問題就已經把一些高校畢業生壓得踹不過氣來。因此必須不斷深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去,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自信地走向社會,最終走向成功。
一、積極心理學的本質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1]。它是現階段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研究領域,這是由于它的全新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積極心理學的特點是它可以用積極的態度來解讀人生,用樂觀的心態來面對挫折,直擊內心并且深層解讀人類的復雜心理變化,從而為幸福健康樂觀的人生提供知識保障。
1.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研究思潮,他主要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研究當時錯綜復雜的心理現象。由于該思潮的獨特性,它的提出可以說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為之后的心理學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臺。積極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的美德,品質等方面,它采用大膽積極的態度來解剖人們的內心世界,在積極的認知,感受,分享的過程中來凸顯人類本身的價值。積極心理學采用鼓勵的教育模式來激發人類未知的潛能,督促人類朝著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前進。
2.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意義
傳統心理學是靠著承認人類心理疾病的感知去尋求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別于傳統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意義在于它換了一個角度闡述了人本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它并沒有否認人類自身的心理疾病,而是采用積極鼓勵的研究態度去理解心理學對于人類的重要性。為一些普通心理障礙的人提升了幸福感,新鮮感,有助于自身心理疾病的治療。積極心理學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會面臨變好或者是變差的選擇,當你感覺自身條件不如平常人的時候,積極心理學教你積極樂觀,正確認識自我,而不應該自暴自棄,怨天尤人。這樣的積極鼓勵模式,幫助你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3.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價值
大學生是心理變化最強烈的一個社會群體,由于青春期的作祟,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擾。如果在校期間沒能正確妥善地處理好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對其今后的自身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會成為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因此在轉變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加入以樂觀健康為主旋律的積極心理學元素,重點塑造學生的人文品格,培養一種能夠適應社會的積極情緒,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這對大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都是有著戰略性意義。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所謂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是指大學生在符合自己年齡狀況,心理上能夠滿足該階段應有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情緒,整體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2]。大學生心理狀態研究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已經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只有和思想政治,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培養出真正被社會所用的人才。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有著重要學術價值。
1.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尤其是在2011年馬加爵事件和2013年復旦大學生投毒案件曝光之后,輿論把大學生這個社會群體推到了風口浪尖。可能這對大部分的在校大學生來說,這樣的輿論壓力是不公平的,但是這些事件背后隱藏著大學生心理存在嚴重扭曲現象的社會影響還是真實存在的。因此,高校在緊抓專業文化教育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努力構建一套完整的心理教育體系,切實解決當前大學生的心理難題。
2.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亮起紅燈主要還是因為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壓力。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期待也越來越高。而復雜的社會交際圈更使得剛畢業的大學生陷入深深的迷茫當中,從而產生的極度落差感就導致了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如果不能及時疏通這類障礙,排除解難,那就很容易造成極端事件的產生。大學生校園生活是開放的,友好的,事物總有兩面性,這樣獨立的校園生活也很容易造成大學生不能自理的生活狀況,久而久之,在生活中得不到自我肯定之后,心理問題也會愈發明顯。不管是社會,還是校園還是個人,能夠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還是要依靠自己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一起去戰勝心理障礙,做一名積極向上的大學生。
三、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努力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積極心理學理念致力于從積極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看待一些心理現象,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拓寬了新的思路[3]。用積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來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來獲得幸福生活的方法,因此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時展的必經之路。
1.致力于塑造積極的學生品格
塑造學生堅毅的人生品格,讓學生成為生活中的樂觀者,學習上的成功者,這是每個人民教師應盡的義務。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認真加強挫折教育,塑造學生積極的人生品格才能培養出全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大學生是正在處于青春叛逆期,這段時間內的心理疏通工作尤為關鍵。而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心,作為高校工作者應該從實處入手,把塑造學生良好品格作為心理健康工作的根本目標。但是良好的個人品格是在平常學習生活中鍛煉而來的,并不只是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工作,從身邊的小事抓起,從而塑造學生更適應社會的獨立性格。
2.致力于改善校園壞境建設
自古就有孟母三遷,孟子母親為了能夠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壞境,費盡心思,曾兩遷三地,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母愛偉大的同時,還在暗示著一個好的文化壞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在當代,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壞境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基礎保障,因此致力于建設優美的校園文化壞境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大學校園壞境應該著重體現“干凈,整潔,溫馨”等字眼,讓學校以嶄新的面貌面向學生,讓學生在舒適的校園壞境中生活,這樣的改善舉措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為學生心理品格的培養提供幫助。
3.致力于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都存在積極的心理潛能。所以尊重大學生的自我心理發展史正確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條件,不干預,不阻礙是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應用中的現實依據。高校可以通過現階段擁有的心理課程以及課外的心理輔導來進行心理教育,除此之外,要從根本上分析大學新生的心理特征,把心理課程當做學校的特色課程來做,積極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把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中去。
4.致力于開設具有心理元素的校園文化課程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門優秀的,引人入勝的文化課程是每一位學生的最愛,有些學科正是因為枯燥的課本知識使得學生提不起對于該門課程的任何興趣。在學科中融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開設豐富多彩的心理文化課程是構建健康心理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課程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尋找良好的機會來對學生進行正確有益的心理輔導,把心理教學滲透到平常的教學中去,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減輕因為文化課程給學生帶來的一些影響。
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須糾正之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職能由專業心理學家溝通”的錯誤理念模式,把積極心理學當成是一門專業文化課程去對待,在枯燥的文化課學習中加入積極心理學的元素,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校園氛圍。我相信在積極心理學觀念的影響下,我國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會有本質的改變。對學生自身而言,也只有通過自己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學校,最終熱愛自己。
參考文獻
[1] 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心理學[J].(人大復印資料).2012(06).
[2] 陳鍵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3(02).
[3] 任勝濤.淺析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境的構建[J].論文天下.2011(08).
作者簡介:
【關鍵詞】體育舞蹈 大學生心理素質 舞動治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228-02
一、引言
伴隨著我國社會飛速的發展,價值觀變得多元化,社會形態和家庭結構急劇變遷,大學生的身心承受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種種壓力。為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于如何有效地進行心理素質的提升這一課題,人們從不同的途徑做了各種有益的探索。而從藝術教育的角度來說,當提到體育舞蹈,人們便直接聯想到休閑娛樂健身等余暇之事,在教育上也因此多以提升教育被列入附加課程。但隨著近年來,教育部各種藝術課程標準的出臺,人們對于藝術教育功能的認識逐漸加深,體育舞蹈也在逐漸發揮其藝術教育的功能。
從另一個方面看,有關體育舞蹈教育方面的已有研究,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挖掘其藝術教育潛能的需要。我國高校中有關體育舞蹈的訓練,極少關注學生的自我感知及其它心理方面的成長。而課堂表現形式也往往相對固定。因此本文將參考舞動治療理論,論證體育舞蹈訓練對于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功能。
二、體育舞蹈訓練對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研究
1、體育舞蹈
體育舞蹈又稱為國際標準舞,其中包含倫巴舞、恰恰舞、牛仔舞、桑巴舞、斗牛舞、華爾茲、探戈、狐步、快步、維也納華爾茲十個舞種并主要通過競賽的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大力推廣傳播。將舞蹈、音樂、體育完美融合的體育舞蹈,不僅是一項休閑體育項目,還是一門舞蹈專業,更是一種藝術教育手段,且具有很強的社交性、參與性及觀賞性。
近年來,我國很多高等院校陸續開設體育舞蹈專業,以及在必修課或選修課中都加入了體育舞蹈內容的訓練,因而,體育舞蹈專業已經廣泛普及到大學生群體。
2、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作為一個廣泛而普遍的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筆者將研究范圍縮小,在心理素質方面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心理健康狀況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狀況即為培養自信、自愛、自尊、自律、自強、自立的人格以及如何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調整以達到正確的自我接納;維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達到較好健康的心理狀態。
(2)人際交往
人在社會活動過程中必定會產生相互作用的交流,如意見、知識、經驗、情緒、需要等訊息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這個過程可以將其概述,稱為人際交往。其中自我接納與接納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的決定了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
(3)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即個體根據自己所設定的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生活狀態、情感體驗的整體評價。主觀幸福感是一個人是否真正感受的到快樂的重要因素,也是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參數。
三、體育舞蹈訓練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影響
當今社會,大學校園中的學生已多為“95后”,20歲左右的他們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首先,他們剛經歷過重壓下的高考,離開家長及原有的生活圈子進入到陌生的環境中。他們在面對生活環境、人際環境、文化環境等諸多的變化,培養個性,塑造性格,建立新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的同時,會滋生許多心理問題,如分離焦慮,抑郁情緒等。再加上大學生活較高中相比,較為課業安排較為輕松,因此考驗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積極健康的度過大學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產品的生活化。學習、社交的方式和渠道以及未來社會定義人才的標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當今大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外界交流,也是正處于轉型中的大學生所要面臨的巨大的考驗。因此將體育舞蹈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通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討體育舞蹈訓練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作用,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方式,也是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一種創新手段。
四、體育舞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首先,體育舞蹈是一種由社交舞發展而來的一種競技舞蹈,也是一項中等運動強度的有氧運動,不僅能對焦慮、抑郁等情緒有顯著的調節作用還能避免因過度緊張帶來的疲勞和過度松弛帶來的懶惰。且中等運動量的體育舞蹈活動的健心效應更加顯著。
其次,審美是個體個性和諧發展和精神文明的綜合標志,美的事物都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體育舞蹈中包含十個不同的小舞種,每個舞種的步伐規律、身體形態、音樂節奏都各有特色。無論是練習體育舞蹈或是觀賞,都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升對美的感知能力及加強對美的鑒賞能力從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1、體育舞蹈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作用
在體育舞蹈教學中,有多種舞蹈表現形式,不僅可以獨自完成練習即為獨舞;還可以男女舞伴雙人練習即為雙人舞;更加可以由同性別或男女混合組成三人舞及群舞練習和表演,這樣便可在無形之中建立起人與人的聯系。在群舞訓練中,通過動作的統一、隊形的變換、節奏的交替等方式,可以淡化當今大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增強團隊配合能力,培養合作觀念與集體意識。而在雙人舞練習中,男女舞伴均為握持或者環抱架型,需要相互感受對方身體的引導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雙人舞的動作。因此學會在自身尋找問題,是在雙人舞的練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大學生學會接納寬容他人一個很好方式。
2、體育舞蹈訓練促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提升的作用
首先,體育舞蹈的套路是由一定的特定動作組合編排完成的。因此接受舞蹈訓練時,必須要熟記一定數量的舞步順序。因此當通過反復練習后,練習者能夠跟著音樂自己完成一段舞蹈時,即可提升自信又可體驗到強烈的成就感。
其次,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這種獨特的聽覺藝術會帶給人情感上的波動及情緒上的引導。體育舞蹈中的音樂旋律優美動聽,每個舞種的音樂都有其特有的節奏型,再加之與各舞蹈風格的交相呼應,使得體育舞蹈的魅力其它藝術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即便不親身參與訓練,僅是觀賞便可獲得愉悅的情緒。
五、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將體育舞蹈訓練用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在國內還是一種全新的嘗試,相關效果研究較少。
(2)本研究通過大量文獻研究,證明體育舞蹈訓練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無論在心理健康狀況、人際交往、主觀幸福感方面,都能帶來良性改善。
2、建議
(1)在高校的體育課程必修課、選修課及各類社團中開展體育舞蹈訓練,其訓練內容、訓練方法、訓練手段及評價標準不僅要形成套較為科學全面的課程體系,還應針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主要目的,充分考慮受訓者的興趣愛好、心理狀態、現實需求等。
(2)使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著重關注接受在體育舞蹈訓練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雖體育舞蹈訓練本身屬于有氧運動。但因心理干預方面的教學理論及體系較為薄弱。因此將體育舞蹈訓練目前還不具備用于治療中重度的心理疾病。故本研究及后續研究將會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著重關注在接受體育舞蹈訓練對于普通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方面。
參考文獻:
[1]顧麗 趙妍. 舞蹈治療對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義初探.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11,(4):79 -81
[2]張雯. 舞動心理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實驗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5).
[3]李鳳梅. 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與成才關系研究[J].東南大學碩博學術論文,2007.
[4]熊文俊 王桂香 . 體育舞蹈對參加者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 湖北體育科技. 2009,28(5):549 -550.
[5]伏羲玉蘭.舞蹈心理治療的新進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年03期:43-48.
[6]郝琦.舞蹈治療:從身體到心靈.醫學與哲學,2005,26(3):61-62.
[7]李曉君.舞蹈心理醫療與心理康復[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04期:151-152.
[8]平心.舞蹈心理學―從藝術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 金霞,賈喜強.體育舞蹈對大學社交能力培養的探究[J].甘肅聯 大學學報,2010,(9):101-103.
[10]顧麗.舞蹈治療對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義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 4) : 79 -81.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主題,在高校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進行中,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以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等,就當前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解進行分析,提出了完善體育教學的一些合理化建議,希望為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大學生;心理調解;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快發展,大學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上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近年來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案件越來越多。更有資料表明,在我國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來已達到30%。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開展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調解,是關系到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責任。警官院校的學生處于大學生向警察過渡的時期,較一般大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需要更強的心理素質,本文就警體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調解進行研究。
1研究對象
以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查閱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方面的書籍,閱讀中國知網上近年來相關的論文與資料,總結當前研究的進展與存在問題,為本文的寫作提供參考。
2.2專家訪談法
就全國警體教學的專家進行訪談,咨詢專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調解的意見。
2.3問卷調查法
就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隨機抽取學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問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本研究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
3結果與分析
3.1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自我評價分析
對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現狀自我評價調查,從表1的結果來看當前大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情況并不是十分了解,僅有11.6%的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況,有高達46.1%的學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況,有25.9%的學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現狀。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心理健康也成為人們關注的方面,如何引導大學生關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慮的問題。
3.2警察院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調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學校的學生較比一般高校學生有著顯著的差異,警察院校的學生專業課較多,學習壓力大,學校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要求嚴格,學生訓練非常艱苦,有很多學生常常處于焦慮當中。而體育教學可以很好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調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體育課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通過體育課教學,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同時,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緒和情感的體驗過程,學生可以通過體育運動來緩解緊張的心理,化解大學生的不良思想情緒,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通過體育課中的團隊合作可以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團隊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有利于緩解因學習產生的焦慮。可以說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解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3.3警察院校體育教學中心理輔導存在的問題分析
為了解當前體育教學中心理輔導存在的不足,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學生認為體育教學心理教學內容較少,有21.5%的學生認為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差,心理輔導能力不足,有19.1%的學生認為體育教學中心理輔導內容落后,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從這些數據可以得出結論,當前體育教學中心理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由于警察院校與普通高校有著明顯的區別,警察院校是為培養警察做人才儲備,體育教學內容多是以格斗、散打這些實用性較強的項目為主,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而對學生心理輔導相對較少,這樣的體育教學不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
4結論與建議
4.1當前大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輔導。
4.2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4.3體育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4.4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體育課教學應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掌握心理健康的調解方法,使學生可以及時的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調解,從而預防和排除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
4.5對現行的體育教學進行改革,體育教學要以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體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提高自我調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體育教師心理健康輔導的能力。體育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質,加強體育教師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學習,更新教師的教學理解,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使體育教師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銜華,全宏艷,蔣湘祁,蔣艷華,羅軍,劉芳.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效用的實證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4).
[2]陳東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探析及應對措施[J].文教資料,2010(24).
[3]周勇.淺談大學體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眾科技,2009(12).
[4]金勇,嚴紅玲.高校體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探索[J].科技致富向導,2011(11).
[5]饒麗.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活動[J].文學教育(中),2010(09).
>> 大學生犯罪的心理分析與預防 大學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解決對策 大學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預防 刑事犯罪現場的大學生犯罪心理生成機制探討 大學生網絡犯罪的經濟分析 大學生犯罪媒介呈現的變化分析 大學生犯罪的分析與預防 大學生犯罪之原因分析 大學生犯罪之對策分析 大學生運動效能感心理結構分析 現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特點分析 從需要到平衡:大學生犯罪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 大學生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及預防 當代大學生犯罪心理分析與預警模型研究 研究分析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結構 基于高階因子分析的大學生完美主義心理結構研究 大學生網絡犯罪心理初探 大學生犯罪心理形成變量因素研究 當代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預防對策 大學生網絡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王恩界,樂國安,嚴俊 心理學關于影響犯罪因素的研究進展 《公安學刊》―《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5期總第91期.
[3]羅大華 犯罪心理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
[4]徐文成 青少年違法犯罪自我控制研究 2007 專業碩士學位論文43頁.
[5]金燦燦,鄒泓,侯珂 情緒智力和父母社會支持對犯罪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直接效應還是緩沖效應? 心理科學, 2011,34(6)1353-1359.
[6]王國富等.未成年人犯罪前心理狀態調查與干預對策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1,(2).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主要原因;干預機制
1970年左右,西方一些國家開始了對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將其引入到大學生教育領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一定意義上說,心理干預就是充分發揮心理學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利用專業的知識來幫助這些有心理危機的同學,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原因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工作處于一個非常復雜的環境中,大學階段學生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如果不及時對這些壓力進行排解,就會造成心理不堪重負,會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陷入心理危機中,而走上很多非常極端的道路,我們將這些因素分成外界環境因素以及自身因素兩大方面進行敘述。
1.由于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
我們都說:“環境創造人才,”同時環境在創造人才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對很多人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創傷;隨著時代的進步,市場經濟的蓬勃興起,貧富差距的懸殊,甚至不公平現象的層出,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面對自己未來的時候,出現了迷茫和不知所措,這些來自學業、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使很多大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未來的現實,認識到只有通過努力才能收獲夢想。不知不覺中,對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再加上對自己實力的錯誤評估,就會使很多人由于無法接受想象和現實的差距,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危機。
2.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響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同時也有著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當他們在面對來自外界強大的壓力時,通過對比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而產生一種恐懼感,同時這部分學生由于心靈比較脆弱,在面對在生活、學習、工作或者情感上的瓶頸時,很容易抱著消極、自卑的情緒來看待自己的失敗和不足,這樣一來,他們的生活大都是灰色的,沒有青春的活力,害怕自己不如別人,害怕會被競爭淘汰等等,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需要學校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幫助他們擺脫這種情緒低落的狀態。
二、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1.建立心理危機的預警體系
預警體系屬于事先的預防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有效的溝通交流,對學生的基本心理狀態進行初步調查,將那些已經出現一些預兆的心理危機情緒扼殺在搖籃里。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步驟來完成這一工作:(1)要明確預警的主要范圍,對象的確定是開展預警工作的基礎,主要是針對那些心理素質較低的大學生,或者是那些近期有可能承受心理危機的群體,例如,大四學生在考研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這一部分的學生一方面受外界壓力較大,另一方面自己沒有形成良好的抗打擊能力,所以,將目標確定到這部分大學生身上是明智的選擇。(2)要制訂合適的預警指標。簡單來說就是在明確對象之后,確定符合哪一標準的大學生才算是具有心理危機的,這就需要我們在人際交往、情感表達等方面制訂科學的標準。(3)評估階段。對已掌握的大學生心理危機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根據每個大學生陷入心理危機的程度的不同,分成重度、中度、輕度三種,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以確保干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完善心理危機干預系統
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能夠及時對那些需要幫助的同學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自己良好的生活狀態和學習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完善的組織機構,將校內的教師進行合理的分工,并設置專門的負責人員進行監督管理,比如說,我們要明確哪些教師要負責學生心理調查工作,哪些負責具體的宣傳工作,哪些負責之后的心理教育工作;將不同的責任明確到人,盡量避免出現某一崗位無人負責的現象;同時也可以在班級里通過班長或其他班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實現雙管齊下,達到一定的危機干預效果。其次還要形成一個有效的危機干預模式,就是在進行危機干預上應該采取的具體方式,例如,可以通過安慰聊天的方式疏散輕度心理危機的學生,通過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引導解決中度和重度的心理危機;要求教師不僅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還需要有一顆平易近人的心,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干預手段,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脫離心理危機。
3.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的監控制度
制度的確立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如何將工作落實到實處才是最艱難的,要想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強大作用,就必須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切實將每一階段的工作落實到位;同時為了鼓勵教師的積極性,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制訂一些獎罰制度;對積極投入心理危機干預的教師進行精神上或者物質上的獎勵;為了使同學們正確認識心理危機這種現象,要對這些知識進行廣泛的傳播,可以在學校專門進行一些心理知識講座,舉行心理學理論探討活動等;還可以由班委組織開展一些以心理教育為主題的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通過這些方式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俗一點來說,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對那些可能處于心理危機中的大學生,通過專業的引導或者其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緩解其嚴重的危機感,使這些學生能夠進一步得到心理上的協調。
參考文獻:
[1]黃錫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1).
[2]顧歡.大學生心理安全芻議[J].科技信息,2010(36).
[3]潘偉,汪姍.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J].理論觀察, 2010(2).
論文關鍵詞:有氧健身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
根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中約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退學、休學等中斷學業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導致自殺傾向。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心理學界乃至整個教育界的問題之一。因此,探索適合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是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樣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學生健身運動中較常見和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為干預手段,制定干預方案, 試圖通過增強實驗者的體育活動來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改善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從而減輕實驗對象的心理問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和醫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的大專一年級1476名學生進行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用SCL―90進行調查問卷。將SCL―90中強迫癥狀因子≥2.2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報名的原則, 將一年級女大學生90人(表1) 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作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對象。制定1學期有氧健身運動干預方案。實驗組每周訓練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對照組除其他項目的體育課外,不進行有組織的體育鍛煉活動,自行調適。
1.2 研究工具
90項癥狀清單(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計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總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點分量表方式編制而成,評分受試者根據題目所敘述內容,1.持續2.經常3.有時4.偶爾5.無體育論文,依序記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運動干預方案 運動干預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的原則制定期刊網。具體內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體練習等。運動時間: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計12周。運動強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當于最高心率的60%--75%,練習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1.3.2 用SCL―90調查主要結果
1426名女大學生SCL-90測驗總均分即總癥狀指數(GSI),以常模總均分的+1.96S為根本標準,將被測評為心理健康者(GSI<X+1.96S)心理問題者(GSI≥+1.96S)。
表1 1426女生大學生 SCL-90總均分評定結果(發生率%)
心理健康者心理問題者
GSI<+1.96S+1.96S≤GSI
人數1186240
百分比83.1316.87
表2 試驗前兩組間研究對象心理狀況比較(±S)
組別人數 人際敏感(In)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Pa)
實驗組 452.17±0.49 2.22±0.47 2.07±0.51 1.62±0.29 2.07±0.51 1.94±0.48
對照組 452.15±0.492.24±0.51 2.05±0.48 1.63±0.28 2.08±0.53 1.92±0.45
1.3.3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11.0 統計軟件,對SCL-90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據用平均值和標準差( X ±S) 表示,組間差異用t 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通過對1426名女大學生SCL-90的心理測驗,結果(表1)有16.87%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癥狀表現為人際敏感(In) 、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較敏感,考慮問題比較細膩,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極的情緒反應,同時,更在乎別人的評價,因此,體驗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癥狀。
2.2 有氧健身操干預前各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2可知,試驗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人際敏感、強迫癥狀、憂郁、恐怖、焦慮、偏執的得分沒有明顯區別,說明試驗前2個組心理健康狀況一致。2.3有氧健身操干預后各組心理狀況變化比較
從表3可知,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體育論文,試驗組在人際敏感、強迫因子得分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異有顯著性,其中恐怖、焦慮、偏執因子得分雖然也減輕了一些,但無顯著的差異;而對照組干預前后基本上沒有變化。
表3 試驗前后兩組內研究對象心理狀況變化
指 標 對照組(n=45)實驗組(n=45)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
人際敏感(In) 2.15±0.49 2.11±0.43 2.17±0.491.77±0.44**
強迫癥狀(Ob) 2.24±0.51 2.18±0.47 2.22±0.471.81±0.41**
憂郁(De) 2.05±0.48 2.0±0.412.07±0.511.70±0.46*
恐怖(Ph) 1.63±0.28 1.61±0.23 1.62±0.29 1.49±0.29
焦慮(An) 2.08±0.53 2.05±0.49 2.07±0.51 1.91±0.48
偏執(Pa) 1.92±0.45 1.88±0.41 1.94±0.481.82±0.42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5 ,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1
3. 討論與建議
實驗組經12周,每周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鍛煉,研究對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顯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3.1 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恐怖、偏執等癥狀,與國內外有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3.2 有氧健身操展現的是人體美、動作美、音樂美及藝術美,能有效提高練習者對實際生活的審美情趣,重新找回對實際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轉移她們的注意力,樹立自信心。
3.3 有氧健身操練習強調鍛煉氣氛,練習間相互交流與互動,體現樂觀、友愛、偷快、同情等多樣的感,逐漸發現實際交往與溝通的美好與樂趣,從而有效緩解人際、強迫、憂郁癥狀,
3.4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實驗組學生心肺功能,使安靜心跳率降低,每博輸出量增大體育論文,使動、靜脈含氧量差距加大。運動能加強新陳代謝,疏泄負性心理能量,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預防和減輕強迫癥的一系列癥狀。
3.5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強心理問題者的身體素質,增強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能使心理問題者心情舒暢,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3.6 有氧健身操對減輕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等癥狀有顯著的效果;建議以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用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對比研究,尋找最好的方法和項目,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王極盛.中學生SCL-90信度、效度檢驗與常摸的建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1):8-10。
[2]楊洪輝.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J].山東體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張孝民.分組群體評價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體育教學如何增進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J].體育學刊,2000,(2):99-101
[5]梁德清.高校學生的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1):5-6.
[6]廖小華,黃曉麗.有氧健身操對網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0,24(6) :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