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基礎教育改革論文

基礎教育改革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1-20 15:32: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教育改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基礎教育改革論文

篇(1)

近年來,基礎教育在不斷進行改革,高考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也在逐年加大,這對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契機,也是一種挑戰。只有高素養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如何培養高素養的語文教師,對高師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國現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該課的開設水平直接關系著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如何適應語文新課改的需要,如何實現與基礎教育的對接,是業界必須探索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圍繞新課改對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結合高師現代文學教學的現狀及具體的教學實踐,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探討高師現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新路徑。

二、基礎教育改革對語文教師素養的新要求

《普通高中新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堂”。那么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語文教師要具備怎樣的素養呢?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獨立的思想,開放的理念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一門“培養人、教育人”的學科。語文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因此,語文教師不能僅僅為了考試,為了分數而教學。而應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努力把現代教育理念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積累,更要注重能力的發展、習慣的形成、性格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統一。語文教師在教育理念、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都應有開放的觀念,這樣才能跟上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情感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就決定了語文課的內容涉獵相當廣泛,也就要求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廣博的知識,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語文教師應該是名副其實的“雜家”。除了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外,還要對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師教書的目的。那么如何育人呢?如何讓學生認識假惡丑,真善美?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在課堂上的思想道德滲透,教師具有豐富的情感,才能發掘出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在中學時代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只有教師正確的引導,才能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見語文教師的作用非同尋常。

(三)探究的意識,創新的精神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語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處理挖掘教材的能力即對教材的再度開發,體現了一個優秀語文教師構建文本的能力。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為藍本,創設師生都能共同參與的教學情境,真正地經歷“化信息為知識,化知識為智慧,化智慧為德性”的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自身創新的同時,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養成學生樂于動腦、積極參與、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從而達到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創新精神、人文素養三方面的教學目的。

三、高師現代文學教學改革新思路

長期以來,高校的現代文學課教學已陷入困境。教師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中重史輕文,忽略教材的文學性,學生學之毫無興趣。出現上述情況與高校教師大多注重學術研究,忽略基礎教育改革,教學與基礎教育脫節有直接關系。因此,現代文學教學如何適應新課改的需求,如何適應高等師范教育發展的趨勢,如何為基礎教育培養高素養的人才,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高校現代文學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一味地以教師為中心,一上課,教師“滿堂灌”,學生埋頭聽,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教師一人講的興趣全無。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變成了學習的機器,老師講多少備多少,根本不去獨立思考,更沒有鉆研、探究能力。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試想這樣的教學如何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能承擔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因此,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單調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引導者,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主動地去閱讀、思考、探究,進而發現問題、研討問題,并逐漸分析解決問題。根據現代文學課的自身特點,可以采用互動性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前教師的講授大多按照概述時代背景—簡介作者生平—分析其代表作—總結藝術特點,以及在文學史中的地位這一單調模式。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可以這樣設計,比如講現代文學的代表作家,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讓學生閱讀其代表作,教師預留幾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課上同學們共同交流,教師相機點撥。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能養成獨立搜集整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但這種教學模式并不意味著教師就不需要備課了,相反教師需要更精心地準備,才能提出建設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學生們經過討論提出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更要能夠提出獨到的見解。這就需要教師課下付出更多的心血。總之,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學識修養,才能引導學生徜徉于知識的海洋。

(二)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一直以來,高校現代文學課的教學大多采用講授法,教師的“教學局限于教書,教書局限于課程,課程局限于課堂,課堂局限于講授,講授局限于教材”。這完全是以教師為主體。為了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培養合格的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感受與審美能力。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篇目都是現當代的名家名篇,如魯迅的雜文、老舍的小說、徐志摩的詩歌、的戲劇等,不同體裁的作品適合不同的教學方法,下面主要從美讀和隨寫兩方面來闡述。

1.美讀現代文學課主要是講授文學作品,那么講授作品的第一步就是讀,而且是美讀。例如講徐志摩的詩歌、朱自清的散文,教師就要透過文本讀出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藝術美;講的戲劇,學生要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走進每一個角色的內心世界,教師可以先示范朗讀,通過讀挖掘出作品深刻的思想美;講巴金、茅盾的小說,通過學生課下的細讀體味出作品獨特的人性美。教師要把教學當作一種審美活動,從作品中尋找美、發現美,帶領學生徜徉在作品的詩情畫意中,使學生陶醉在作品的美妙境界中。這樣,同學們就會對文學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自覺地去探索、去發現、去追求。

篇(2)

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除了適應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還應該突出應用。改革重點在兩個方面:計算機原理的教學和培養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應該以“利用計算機”和“解決問題”這兩點為主線展開。當代計算機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可以多角度使用,它可以像汽車一樣,通過簡單操作來駕馭;也可以像數學原理或公式一樣,需要懂得原理才能深度使用。對計算機多層次的不同認識產生了不同的教學理念。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首先應該定位于肩負歷史和時代使命,不能只將計算機作為低層次工具開展教學。面對“利用計算機”的問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該從計算機原理角度組織教學內容,這種定位并非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而是真正將大學計算機回歸到大學數學、大學英語同樣基礎性地位的過程。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要進一步展示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強大能力,就涉及到如何抽象問題的計算特性,如何利用計算機來解決具體的問題,這是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2教學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2.1課程設置的調整

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一直是大學本科一年級的必修課,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內的課程體系有很大不同,應用型大學注重的是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如何為后續專業課提供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術,如何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的基本能力是當前熱點問題,同時由于學生進校時的個人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在學生進校后應進行一次摸查,對確實達到要求的學生可以申請免修。其他學生進行分類教學,分類教學是指在學指導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養目標,面向不同專業進行的,根據不同專業需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素材、教學過程和教學實驗等。可以通過對各專業的課程體系、專業培養計劃的縝密分析,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的訪談溝通,特別是學生進入大三、大四后對計算機科學的依賴,將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授課對象分為社科人文類、理工類、經管教育類、大農類等4類,針對不同類別的專業重點強調某些內容,這是面向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最高境界。所以分類教學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首要環節,不僅體現在課程講授,也要體現在實驗教學環節中。

2.2理論課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它是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教師一定要主動的掌握不同的教學方法,擺脫傳統教學的死板與枯燥,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現在都使用多媒體教學,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設計好自己的課件,課件要豐富多彩,同時在內容組織上要合理生動,有吸引力,筆者認為對于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主要是以講授和演示為主,而對于文字處理與文檔編排、數據處理與圖表制作、報告處理與幻燈片制作這部分內容的講授應采用漸進式案例教學,每一部分內容設置兩個案例,讓問題復雜程度從簡到難,從基礎到綜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多進行師生互動,讓學生多思考,多動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總之,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導向,以培養目標為驅動,以漸進式案例教學為線索,以服務專業應用為目標,在高度濃縮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掌握利用計算機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和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3實驗課教學改革

在理論課進行改革的同時,對實驗課的教學改革就更為重要。實驗應注重對已有知識的驗證,突出對未理解未掌握知識的再學習以及對知識體系的探索,通過強化實驗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應用型本科教學提供一個強有力的保障。

2.3.1對于計算機組成部分的實驗可以先讓學生看一個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視頻,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組裝一下,最后讓學生去設計一個方案———配置一臺具體的計算機。

2.3.2文字處理與文檔編排、數據處理與圖表制作、報告處理與幻燈片制作這部分內容的實驗則可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和掌握理論課所學的內容。筆者所在的學校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教學是讓學生使用實驗平臺,每個部分內容都有一定的練習題,這些是必須提交的,學生是必須完成的,同時每次實驗都設計了思考題和實驗相關知識,配置了綜合學習與拓展學習。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向更深層次拓展。

2.3.3針對學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同時配備一些虛擬實驗,供不同專業的學生選做,這些虛擬實驗兼顧了不同專業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訓練,考慮到與現行教學內容的關聯,這些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機的重要理論和概念,培養基于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計算意識,在有限的學時內將計算機科學的本質以及專業知識以有效的手段展示給學生,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技術途徑。這部分實驗可由學生課后自主完成。

3結語

篇(3)

【摘要】 本論文在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運用比較的方法,深入透徹地研究了曾經對世界各國都有重要影響的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Victor Lowenfeld)和艾斯納(Elliot Eisner)的美術教育思想,尤其在這兩種教育思想的貢獻和弊端問題上,加以比較甄別和論證,以充實我們自己的美術教育理論和方法體系。該研究旨在針對當前中國基礎教育中的美術教育和師范美術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目的是通過這一研究希望能從羅恩菲德和艾斯納的美術教育思想吸取營養,特別是他們的教訓給我們以警戒,為在中國建立一個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嚴謹的美術教育體系提供指導性建議。 第一章:闡述研究國外美術教育的意義。作者從目前中國美術教育的基本情況入手,肯定了在當前中國美術教育改革進程中研究西方美術教育理論的重要性,并指出研究西方美術教育理論的目的是為了豐富我國美術教育經驗,擴展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空間。接著,作者綜述了美國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情況,并以具有代表性的工具論和本質論為主線,引出本論文對羅恩菲德和艾斯納的美術教育思想的具體研究。 第二章:探討羅恩菲德美術教育思想的貢獻和弊端。首先從羅恩菲德的思...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Revolutionary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in detail the art education thoughts of Lowenfeld and Eisner which have deeply influenced art education of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contribution and the malpractice of them as they rich our own Art Education system .The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them to Chinese Art Educ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blem and prospect of normal and elementary Art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a) Ela...

【關鍵詞】 羅恩菲德; 艾斯納; 教育思想; 理論剖析; 美術課程; 基礎教育中的美術教育; 師范美術教育;

【Key words】 Lowenfeld; Eisner; education thought; theory analysis; art curriculum; basic art education; normal art education;

篇(4)

一、音樂教育的觀念更新與基礎理論研究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34篇,主要涉及音樂審美、音樂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在音樂研究中的應用、多元智能理論與音樂教育實踐等問題。尹愛青《解放、創造、發展?生命質量提升的本質意義――音樂審美教育人學價值透視》一文認為,審美活動是生命情感解放的根本途徑,通過音樂審美教育的方式尋求人的審美發展、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任愷《基于“相冊”的動力學習范式與藝術學習中元認知的形成》探求了藝術學習中“學習主體――‘相冊’――學習客體”的新學習范式。該專題的論文還有楊立梅《以大藝術教育觀建設基礎教育中的“藝術學科”》、郭瑋《審美哲學還是實踐哲學――BennettReimer與David J.Elliott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比較》、張媛《淺談音樂教育與青少年EQ的培養――從青少年心理問題看音樂教學》、鄭斌《激發初中生音樂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策略實驗研究》、宋蓓《格式塔心理學對中小學音樂綜合課的啟示》、黃麗《試論我國推進創造性主題音樂教育的幾個維度》等。

二、音樂教育的文化與歷史研究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14篇,主要涉及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文化傳承及中國音樂教育歷史研究等問題。謝嘉幸《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的中國大陸學校民族音樂傳承》一文通過“傳統文化”、“現代教育”與“后現代傳媒”三個概念,透視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的中國大陸學校民族音樂傳承問題。文中指出要解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問題,唯有將文化與教育兩方面統一于學校音樂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使命。余丹紅《文化守望與全球視野――論黃自〈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一文通過對黃自《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的分析,闡述了該教材中蘊含的全球化概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守望姿態的完美結合。這一專題的論文還有馬東風《中國原始音樂教育的意識與形態》、林琳《哈爾濱早期俄僑音樂教育研究》、金世余《我國近代教會學校音樂教育之影響管窺》、羅琴《中美音樂課程標準比較――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張斐《文化傳承與認同中的音樂教育》、郭潔《論文化與人類發展和音樂教育的關系》、李紅蕾《“母語”的回歸――淺談民族民間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李望霞、趙昕《在國際交流中直面中國大陸音樂教育問題――音樂教育研究問題的國際論壇交鋒》等。

三、音樂教育課程改革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27篇,涉及基礎音樂教育、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教育、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等問題。金亞文《我國基礎教育音樂教學大綱的發展回顧》一文通過回顧基礎教育音樂教學大綱的發展歷程,得出啟示:在縱向上思考,是對歷史經驗的繼承與革新;從橫向上梳理,是對國外經驗的參考和借鑒。李冠蓮《有關中學音樂欣賞課教學預設與生成的辯證思考》從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方面入手,分析、反思現行音樂教學中出現的某些偏頗,探求導向有效生成的種種途徑。本專題論文還有方楠《走進網絡社會的高等音樂教育》、孫梅《網絡音樂資源的缺陷與教育對策》、劉琨《走了這么久,你變了沒有――新課改背景下城鄉基礎音樂教育發展之比較》、黃文翠《“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彰顯――義務教育音樂教材兩個不同版本的取樣分析及比較研究》、鈕小靜《基礎教育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陳棟《國樂飄香飄香國樂――論高師民族樂器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費鄧洪、費茸《我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不可忽視的內容――音樂的數學性》、許冰《論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在社區音樂教育中的開發利用》、梁莉《淺談音樂課程綜合理念的本質與實踐模式》等。

四、音樂教學實踐研究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42篇,是所有參會論文中數量最多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音樂教學實踐的研究始終是最受音樂教育工作者們所關注的研究課題。郁正民《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音樂課目標教學實驗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一文依據教學論的基本原理,提出在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教學經驗基礎上,立足國內眾多的實踐模式中抽取出共同的、最能體現目標教學本質特征的、具有多種應變能力的結構因素和結構方式,組成最一般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課堂教學模式,作為音樂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基本結構形式。陳雅先《略論視唱練耳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一文通過對視唱練耳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考查,使音樂基礎課教學工作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決策依賴的是哪一些心理學原理,以便更有效地解決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問題。本專題論文還有鄭莉《創造是音樂的生命,音樂促進我們創造――簡論音樂教育與創造能力培養的關系》、陳玉丹《在〈音樂教育學〉課程教學中發展學生音樂智能的策略》等。

五、音樂教師教育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27篇,主要針對我國音樂教師的培養模式、課程教學、中外音樂教師培養比較等展開探討。周世斌《我國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現狀之虞――從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引發的思考》一文以我國近代音樂教育先驅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為借鑒,提出“素質教育的實施,決不意味著精英教育從教育舞臺的退出。兩種教育模式必將是互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民族和國家教育發達、人才輩出所需之堅實金字塔”的觀點。代百生《德國的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模式及其對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對德國音樂教育專業的三種形式――普通學校音樂教師教育、專門音樂教師教育以及音樂教育學理論專業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與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可資借鑒的方式與方法。本專題論文還有蔡世賢《音樂教師教育的重要構件――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迎《蘇格拉底“助產術”對我國音樂學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啟示》、尹愛青、金順愛《“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高師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王昌奎《試論高校〈鋼琴文獻與教法〉課程的性質與教學模式設計》、孫強《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元學習能力的培養》、李飛飛《從課程對比看音樂教師的培養》、高偉《高師鋼琴教學內涵的二維闡釋――一種基于音樂審美文化與文化傳承理念的解讀》、呂志芳《對音樂學專業應屆碩士研究生學習方法的幾點思考》、張小鷗《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考――參加第27屆國際音樂教育大會有感》等。

六、音樂教育研究方法與國際音樂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

本專題共收到論文9篇。其中,涉及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論文3篇,涉及國際音樂教育研究發展趨勢的論文6篇。馬達《行動研究與音樂教師專業發展》論述了行動研究的內涵、特點和實施步驟,并根據音樂教育的特點,闡述了行動研究對音樂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鄭衛新《從方法論角度探討我國音樂教育學研究》通過對我國部分音樂教育研究文獻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闡述了音樂教育研究必須注重方法論的研究,并提出了相關建議。本專題的論文還有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對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學解釋學思考》、馮潔《馬來西亞第27屆ISME大會的創造性教學教育觀――對創造性教育論文及實踐的評述》、吳珍《從〈2020視野〉展望美國音樂教育價值的新理念》、宋裴裴的《跨文化對話中的傳統音樂――15屆國際學校音樂教育和教師教育研討會初探》、王麗莉《色彩斑斕的民族音樂教育――印度音樂教育一瞥》等。

七、其他方面

此次大會還安排了三場重要的學術報告,這三場專題報告分別是:來自美國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前主席BennettGary博士的《音樂教育的全球展望與評價》,美國紐約大學音樂表演藝術系主任、著名的實踐哲學的倡導者David J .Elliott教授的《實踐的音樂教育》,香港教育學院體藝系主任梁信慕博士的《教育改革中的技術與本土化教學:音樂教育實踐與研究的新趨勢》。三位國際音樂教育界專家的到來使會議具有了國際性的對話色彩。

在大會專門設置的workshop的教學實踐研究會場中,許卓婭、李妲娜、楊立梅、鄭莉、余丹紅等分別就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學、綜合藝術課堂教學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等課題作了精彩的現場教學示范。

音樂教育學是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一門年輕的新學科,1990年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學學會成立后,在曹理教授等一批音樂教育學者的帶領下,平均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性音樂教育學科研討會,這些研討會有力地促進了音樂教育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出現了一大批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2004年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吸納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學會為團體會員,同年8月兩個學會第一次在大連聯合舉辦全國音樂教育學科研討會,本次長春會議是兩個學會第二次的合作。從本次研討會收到的論文來看,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較前幾屆研討會有了一定的提高,拓寬了研究領域,運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從新的視角看問題,特別是在音樂教育文化、音樂教學實踐、音樂教師教育等研究領域出現了一批較高質量的論文。近年舉辦全國性音樂教育學科研討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關注國際音樂教育研究發展動態,本次會議邀請國外音樂教育專家介紹當前國際音樂教育發展情況,使與會者獲得不少新信息。本次大會還有一個特點,即來自全國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共70余人參與了會議。研討會為研究生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學術交流的平臺,會議期間召開了研究生座談會,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部分研究生導師參加了座談會。與會師生就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學習方法及研究生培養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本次大會還評選出第三屆全國音樂教育優秀論文。

從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緊密聯系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相信此次長春會議的召開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的健康發展。

篇(5)

關鍵詞: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也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這無疑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范院校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也日益顯露出來,現行高師教育面臨嚴峻挑戰。高師院校必須深化改革,構建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

一、現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

地方高師院校現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1培養模式,缺乏活力,難以突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具體表現為:專業設置過窄,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缺乏綜合及跨學科知識;注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特別是忽視教育教學所需的能力的培養;過于強調共性,忽視學生個性和特長。

2師范性不強。一些師范院校,既無綜合大學的水平,又無師范特點。學術性與師范性的分離,造成教育學科薄弱,師范生與其他院校畢業生相比在教師素質方面顯示不出優勢。

3脫離基礎教育實際。主要是在辦學思想及教學課程內容安排等方面與基礎教育脫節,忽視教師職業信念和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其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成才觀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這些弊端的長期存在,使學生人文素養不高,思想底蘊不豐厚,學生全面素質和個性發展受到影響[2],難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因此,改革高師院校現行人才培養模式刻不容緩。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人才培養模式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的總體設計,它決定著高校所培養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體現了高等學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地方師范院校無論從自身發展還是從社會需求以及基礎教育發展實際考慮,其人才培養模式都必須進行改革。通過改革,一方面為培養基礎教育所需的人才奠定基礎,對基礎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進行探索研究,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有利于對現行師范教育進行反思,推動教育教學向深層次發展。

地方師范院校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既要傳承長期以來師范教育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還要充分認識高師院校現行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并正視它、研究它、改革它。總體應把握以開放、競爭、合作為主導,以創新為特色的發展思路。社會發展與基礎教育需求為師范院校培養人才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師范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與弊端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動力和依據。

1以基礎教育改革為契機,加強學科建設、優化專業設置

地方高師院校主要承擔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的任務,因此就必須了解基礎教育,研究基礎教育,明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未來基礎教育需要的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學科建設及專業設置方面,一定要以基礎教育實際為導向,專業設置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并隨人才需求的變化而變化。通過調整專業結構,重建適應課程綜合化和多樣化的專業。專業建設要本著“改老、扶新、揚優、支重”原則,處理好一般與重點、普通與特色的關系,加強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的建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面向基礎教育為主的基礎上,本著靈活、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拓寬專業設置,開辦一些走在社會和科技發展前沿的專業,逐步由單一師范專業向師范與非師范專業同時并舉過渡。為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應橫向拓寬專業口徑,縱向拓展專業內涵。總之,要將現有的基礎專業、學科與今后發展的專業相結合,將學術評價與市場導向相結合,將傳統學科、專業與特色專業相結合,要有長遠教育眼光,不僅重視現在熱門的學科,更應關注一門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從而搞好學科建設及專業調整。要使教育真正成為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成為培育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搖籃。

2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地方師范院校必須改變沿襲多年的專業教學培養模式,從知識、能力、素質并重入手,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規格、多樣化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素質是大學生最基本的兩種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專業素質在學生素質結構中居核心地位,是學生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本領所在;一定要克服重專業輕思想道德教育的傾向,在加強專業教育的同時,把教會學生做人放在首位,并滲透到專業教育中。其次,由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這種模式雖能在較段時間內傳授較多的知識,便于教師控制教學進程,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如教學整齊劃一,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單方面強調教師作用,抑制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為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要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內外結合的教學體系,特別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與課堂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唯一的渠道,許多新知識、新理論是學生在課外獲得的,課外活動已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不可缺少的渠道。再次,破除用統一模式培養學生的方式。人才培養有一個基本模式是必要的,這便于人們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把握與駕馭,但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塑造性情各異的學生。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改變單一模式格局,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為此,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積極探索并構建師范院校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十分必要。構建復合式培養模式,培養基礎深厚、學科寬廣、了解社會、懂得人生,以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為基本特征的復合型人才;倡導啟發式、個性化培養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強調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采用開放式培養模式,將單一課堂教學活動擴展到學生課外活動中,減少課堂教學時數,增加實踐環節,給學生更多實踐和創造的機會;構建終身化培養模式,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尤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以使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多層次、多規格模式的建立,使培養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調整課程結構。改革現行“重理論、輕實踐,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分化、輕綜合”的課程體系,建立以“打實基礎、拓寬專業、強化實踐、突出創新、注重綜合”為指導思想的新課程體系。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課程設置的目標,把課程體系從以知識為本轉向以人的整體發展為本,把文化科學知識體系、能力培養體系和素質教育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大功能的協調融合。調整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三者的比例,強調按一級學科設立學科基礎課,構建專業大類共同的知識和技能平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注重把創新教育的思想和內容滲透到教育教學各環節之中,并依據當代科技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緊密結合專業調整、學科優化,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綜合化。課程設置可采取多種方式,如一些公共課可采用分層次設置,即開出不同檔次、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課程,讓學生選擇,即使對同一門課程,也可按低、中、高幾個層次設置,使課程由單一化變為短程化、綜合化、多效化。總之,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構建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平臺,讓學生接受多學科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既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又具有持續發展的后勁,從而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

(2)優化教育內容。教育內容更新要從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拓寬專業口徑和知識面等方面綜合考慮。注重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時代特色,應反映人類最新的科學成就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與趨勢,鼓勵學生以批判及發展的眼光觀察世界,不僅要讓學生學習一些已被認識的科學真理,而且要啟發、鼓勵學生致力于新的發現、發明和創造。為此,教育內容的改革一定要從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入手,不僅要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培養,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加強在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改革與教材教法、教育科學、教育教學技能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方面的學習、研究和訓練。要注意構建學生創新的知識結構,打破課程的封閉性,實現基礎學科課程與現代媒體傳輸的科學文化內容的整合,注重開設創新類課程,訓練學生思維,發展學生個性,并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改進教育方法。

現代教育是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其學習知識、應用知識、求索新知識、創造新知識的能力。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必須要改變課堂學習、課后復習、考試檢查等傳統教育方式,要采取自學、課堂輔導、實驗及課題研究、論文及設計、社會實踐等新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接受多元共存的觀念,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習、應用、發展知識的過程。同時,要廣泛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更新教學設計的觀念、思想和方法,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各學科中去,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地方高校 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 人才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保障措施的一項重要內容,指出“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師教育是基礎教育賴以發展的基礎,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作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環境、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影響,相對于其他高校而言,財政投入少,綜合實力差,區域優勢不強,而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相對于其他文、理科專業而言,又屬于特殊專業,因此更應該面對現實,積極推進,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與基礎美術教育對接缺乏實效

“為基礎教育服務”是國家對師范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高等師范學校的美術教育應該為基礎教育輸送符合素質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師。教師應做到“學術性”和“師范性”的統一才能夠達到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在全國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試點開始之前,基礎階段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就已經進行得熱火朝天,但承擔基礎教育階段美術師資培養的“工作母機”——高師美術教育課程巋然不動,依然故我。長期以來受“美院”辦學模式影響太大,“美術專業課程+教育學基礎課程=高師美術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積弊太深。雖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積極的嘗試,但由于缺少參照,沒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課程設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原司長楊貴仁所作的《推進高師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教師》報告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是課程設置過于強調美術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強調單科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課程之間缺乏橫向聯系、滲透和整合,課程結構比例失調。二是重技能,輕理論;重技能小課,輕技能大課;重單科領域的高、精、尖,輕專業知識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術專業學術水平,輕教育學科理論和教育實踐以及綜合人文素質的養成。四是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口傳心授、機械訓練、灌輸式和一言堂現象。”

(三)教育思想觀念較陳舊

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的教師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教學要求。大部分教師來源于專業美術院校,雖有較強的專業技能,但對師范性缺乏認識,不了解教育實際,對學生不能給予師范性的積極誘導。美術教師普遍不關心教育領域的發展形勢,仍根深蒂固地延續陳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導致目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師范教育培養目標尚有距離。

二、建構適應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針對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提高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第一是應該突出美術課程的綜合性、人文性,強調師范性,整合傳統課程,增加教育類課程,加大教育實踐課程的課時量;第二要關注農村基礎教育,強調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專業技能的強度,注重與生活的聯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識的整合性,強調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的基本原則

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要以《課程指導方案》和《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結合學校所在地域的特點和辦學特色設計本校的培養方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筆者認為,設計《培養方案》的基本原則有4點:1.堅持學生成人與成才培養相統一的原則。2.堅持基本要求與個性成長相統一的原則。3.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學原則,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統一的原則。4.堅持專業性與師范性相統一的原則。

(二)課程體系的結構設計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課程框架。設計時要妥善處理好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必修與選修等關系,加大課程整合力度,優化課程結構。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應該強化“寬基礎、重實踐”,在全面發展能力素質的基礎上,強調本專業最核心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強調突出實踐育人,注重第二課堂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結合美術學學科專業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區域的特點和學院的辦學特色,制定了具備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的培養方案。將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大模塊: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及專業理論平臺、實踐創新平臺。第一平臺即通識教育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人文科技素質課程模塊;第二平臺包括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課程模塊;第三平臺即實踐創新平臺分為模塊進行細化:見習實習、實驗實訓、論文設計、學科考賽、科技創新、社會實踐、職業技能、其他活動。

(三)課程體系的學時分配

《課程指導方案》規定了“本專業總學時數為2600—2800學時,公共課程學時數為720學時,專業課程學時數約為1900—2100學時”。《教學指導綱要》規定的12門專業必修課程共1060學時,約占專業課程的50%,確保其應有的學時和學分,保證師范生美術和教育的基本素養。地方高校還可以精心設計和安排剩余的約450學時的選修課程和實踐性環節,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體現自己的辦學特色。學院在通識教育平臺設置了707課時,學科基礎及專業課程平臺設置了1600課時,學科基礎課程分繪畫基礎、設計基礎、工藝基礎、理論基礎四個模塊,專業課程分教育理論、美術表現、設計制作、人文拓展四個模塊。(轉第頁)

(接第頁)而在最具特色的實踐創新平臺,設置的模塊共有實踐課程41周,針對基礎教育美術教師應具備的師范技能,學院將實踐教學貫穿于四年學習的全過程。

(四)課程體系的評價標準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如何對課程教學進行有效、科學、系統評價,學院建立一個“知識、能力和素質”相結合的開放式評價體系。它涵蓋了基本知識和理論、實踐能力和師范技能水平、創新思維與方法、綜合素質評價等內容。這一評價體系是建立在大學教育的一般性規律和本質與美術教育的特殊性規律和本質相統一的基礎上的。這一評價體系由單一評價、集體評價、社會評價和綜合評價四類組成。單一評價,指在美術理論課的閉卷理論性考試中實行的、由任課教師依據標準答案對學生考試進行的評價。集體評價,指在美術專業技能性訓練課程中實行的、由多名教師對學生作業或考試進行的評價。社會評價,是指對學生參加展覽、申報專利、參與課題、發表文章或作品等諸多校外獲獎成果的認定。綜合評價,由單一評價、集體評價和校外評價相結合進行總評,最終形成學生基本的學業成績。

(五)課程體系的質量監控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功推進,憑借的是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規范實施。因此,健全美術學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充分發揮監控功能,對于確保教學質量具有關鍵作用。質量監控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系統監控、類型監控、環節監控。1.縱向監控。縱向監控是指以學校常規教學管理文件為依托,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的監控。它包含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資料、教學效果反饋等實行的監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級共同督查實施。2.模塊監控。模塊監控是指根據專業特點劃分課程類型模塊,美術學專業分理論講授課程、技法訓練課程、外出實踐課程、專業實習課程等,制定系列教學管理文件,實行監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實施。3.環節監控。環節監控指的是根據專業特點,對教學環節所作特殊規定的監控。例如,技法課中對理論講授部分課時比例和教師作畫示范的規定、外出寫生課程對教師作品和學生作品進行展示的規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實施。

美術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不斷深化的基礎教育改革對美術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國教師教育在教育觀念、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也就積極推動著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自身的調整、變革與發展。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觀念在逐步增強,但還處在嘗試新的教育理念的過程當中,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才能為地方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洪琪,陽魯平.構建開放式教學體系,培養實用性創新人才[N].文藝報,2006—12—30.

[2]王大根.高校美術教師教育要為基礎教育服務[C].全國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試點學校工作會議交流論文.

[3]廖文科.在全國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試點學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10.6.10.

[4]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S].2005.

[5]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S].2004.

[6]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

篇(7)

關鍵詞:院級管理;創新型教育碩士

【中國分類法】:G520.1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創新人才的培養要靠創新型的教師[1]。教育碩士作為未來基礎教育的引領者,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因此,如何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是專業碩士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引起了教育界學者的普遍關注。

一、教育碩士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現狀

對于“如何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這個課題,有很多學者進行了探討,我們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發[2-5]。從這些學者的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要“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其實就是組織教育碩士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與分配,使之達到適合教育碩士成長的最佳比例,其實這就是管理的本質[6]。因此,要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就要發揮管理的作用。學院是對教育碩士進行管理的實體,目前針對教育碩士的院級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仍在不斷地探索中,在改進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但是幾乎沒有學者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認為探討院級管理對創新型教育碩士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目前的院級管理模式在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中存在的不足

學院對教育碩士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培養方案、導師隊伍、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中,培養方案是貫穿于教育碩士整個培養過程的重要資源,一般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授課方式、論文要求、實踐教學等內容。目前學院對這些資源的協調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目標缺乏創新。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培養基礎教育的優秀教師或教育管理者,基礎教育對各科教師或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學科的教育碩士應具備體“個性化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各學院來制定,而目前學院恰恰忽略了培養目標的創新性。

(二)課程內容與基礎教育實際存在差距。目前教育碩士的很多課程以傳統課程為主,理論性課程偏多,專業實踐性課程偏少。課程內容與基礎教育實際相差較大,缺少體現教育碩士專業技能的課程[7],課程設置上的不合理是當前學院在協調課程資源上存在的重要問題。

(三)授課方式過于單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培養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型人才,教育碩士應具有解決基礎教育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授課方式是提高教育碩士這方面能力的重要環節,而實際上很多授課教師還是以老師講為主,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能力的提升[3]。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會影響教育碩士專業技能的提升。

(四)忽視學位論文質量的提升。學院做為培養教育碩士的前沿陣地,對其論文的監管最為直接有效,但實際上有些學院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只注重對論文結果進行評價,忽略了對論文寫作過程的監督[5]。其次,由于沒有良好的學術氛圍,教育碩士也不主動學習探究,寫出的論文質量自然不高。

(五)對教育碩士校外實踐的實施力度不夠。教育碩士校外實習期間,實習內容比較單一,有些僅限于聽課,很少有機會講課。他們與導師交流較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六)師資隊伍的結構不盡合理。現有的教育碩士導師中,學術型導師要比實踐型導師多,學術型導師比較重理論學習,對基礎教育的實際了解不多[8]。實踐型教師大多為在基礎教育一線工作的優秀老師,他們擁有深厚的教育知識與專業的教育技能,對基礎教育的現狀最為了解,但這些教師很少有時間來給教育碩士授課指導。這就使得教育碩士對基礎教育實際的認識不夠,在真正去中學的工作后會措手不及。

三、完善教育碩士院級管理的建議

針對當前教育碩士院級管理存在的不足,結合我院(魯東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對教育碩士管理的成功之處,提出完善教育碩士院級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在學校總目標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本專業的個性化目標。在個性化目標中要求教育碩士了解本學科的前沿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本學科教育實踐能力,能勝任高水平的教育教學工作。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方法,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本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還要熟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掌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和新方法。

(二)根據基礎教育特點,開設特色課程。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應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匹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應認真調整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增加實踐型課程來提高其專業技能。在原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微型課,如教具的設計與制作、信息檢索與教學論文寫作等課程。

(三)授課方式要體現教育碩士的主體性。采用課程學習、實踐教學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教學方式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課堂參與、小組研討、案例教學、合作學習、模擬教學等方式。實踐教學應在中小學建立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做好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四)注重學術論文以及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學院要重視對教育碩士的學術誠信的培養,加強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可以定期邀請一些知名的研究教育方面的專家做學術報告,或者安排教育碩士參加一些學術會議,這樣可以使他們的思維更開闊,激發他們對某一教育問題的研究動力。同時導師要做好檢查和監督工作,對教育碩士的論文寫作做好檢查和指導工作。

(五)成立實踐教學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教育碩士的實踐教學工作。領導小組由學院負責人、教育碩士導師、研究生教學秘書等組成,他們分工明確、各負其職,工作內容包括實踐教學組織、計劃制定、檢查、考核、總結、材料上報等。在教育碩士實習期間,學院要進行跟蹤管理,負責人員要不定期的前往實踐單位調研,檢查并督促實踐活動的落實情況。

(六)建立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導師隊伍。教育碩士的培養主要采用導師負責制,并且實行雙導師制。校內導師要求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熟悉基礎教育教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學院要給導師創造條件,定期舉辦一些關于基礎教育的研討會,不斷更新導師隊伍的現代教育觀念。校外導師作為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或管理者,學院要監督校外導師的上課情況,成立導師組,采取集體培養與導師負責相結合的指導方式,鼓勵校內導師與中小學有經驗的高級教師共同指導教育碩士。

四、結語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院不斷改革創新對教育碩士的管理模式,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教育碩士,他們在工作崗位上都已經成為教學和科研骨干,有學員被評為省級優秀物理教師、中國教育學會的百名基礎名師和全國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這些驕人的成績說明了院級管理對優秀人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并且院級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基礎教育對人才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的教育碩士。

致謝:本研究得到了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的支持(項目名稱: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院級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基金號:SDYY11155)。

參考文獻

[1]劉亞娟.結合高校教學解讀《教育規劃綱要》[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

[2]肖琳.教育碩士與教育學碩士課程設置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

[3]段麗華,陳旭遠,周霖.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方式的探索性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6)

[4]梁其健.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師資隊伍應具備的整體結構――兼論教育專業碩士與學科碩士培養標準的異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5]魏燦欣.我國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現狀及提升對策研究――以某高校教育管理專業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為例[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6]崔慧永,施春梅.論管理與創新的關系[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涩涩涩涩久久久av| 奇米影视第四色首页|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瑜伽| 寂寞骚妇被后入式爆草抓爆| 日本免费a级毛一片|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深夜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又爽又高潮的bb视频免费看| 激情综合五月| 美女视频黄频大全免费| 国产乱女乱子视频在线播放|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网站|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极品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午夜无遮挡男女啪啪免费软件|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国产怡春院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夫旁人妻在公交被中出出水|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婷婷| 国产xxxx做受视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www国产精品内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