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9 03:11: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情緒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情緒問題的出現給學校、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須采取有效手段加強對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教育,切實提升大學生情緒調節與自我管理的水平,確保大學生順利的學習、成長和發展。其中,如何營造和維持良好的校園氛圍、班級氛圍、集體氛圍,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情緒觀,應該成為大學校方與教師重點思考的課題。要立足于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根據大學生情緒問題的種類、特點和突出問題,制定校園氛圍塑造的策略。
比如,第一,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大學生主要的時間和精力吸引到學習上來。相關理論表明,當大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及相關活動上面的時候,大學生的不良情緒與消極心理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和調試。所以,教師要制定更加周密、完善和具備吸引力的教學方案,引導大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不斷提升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好的學習情緒成為大學生情緒的主導力量。第二,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外活動來引導和諧、健康的氣氛,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意識、自我調控能力等。
2.大學生要合理調節自我情緒,加強自身情緒的有效管理
對于大學生自己而言,情緒的管理和控制極為重要,不僅關系到自身心理狀態的穩定,而且與平時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大學生要對自我情緒加強管理、控制和調節,通過多重途徑來塑造良好的情緒,提升自己的積極情緒與正能量。一種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情緒能夠激勵大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學習、社會實踐與人際交往中去,能夠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大學生不斷進步;反之,消極、懈怠甚至負面的情緒一旦左右了大學生,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受到影響,平時的正常學習、生活、實踐活動、人際交往等必然出現不良的反應。所以,大學生一方面要認識到自我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學會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正面的情緒,確保自己的情緒處于可控的范圍內。如,當自己情緒低迷、懈怠甚至消極的時候,可以選擇以各類社會交往活動、集體實踐活動等方式來進行轉移,轉化消極的情緒與心理狀態。可以通過參與集體的體育活動讓自己大汗淋漓,可以消除心理與情緒的負面因素;也可以通過聆聽音樂會和觀看校園晚會等活動來解放自己的思維,從而沖散負面的情緒;此外,大學生也可以與同學、朋友之間的交流、溝通的方法來宣泄不良情況,從而更快的走出負面情緒的陰霾。總之,當大學生自己出現了負面、消極情緒的時候,切忌沉默的“忍受”,而是要積極的自我調節,進行情緒的轉移、宣泄和爆發,讓消極、不良情緒盡快“散去”,讓積極、正面的情緒盡快“到來”。
3.教師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以情感溝通提升情緒管理效果
情緒管理可以歸結到心理輔導的范疇,大學教師要在其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平時,在課堂與生活中,教師都要善于察言觀色,通過觀察、溝通、傾聽的辦法來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情緒的走向。當發現大學生被不良情緒困擾的時候,要積極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以情感溝通、感化的辦法來幫助學生們排除負面情緒,盡快恢復良好的狀態。例如,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幫助學生們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從而匯聚更多的積極情緒因子,讓每位學生都處于融洽的團隊氛圍中,從而不受負面情緒的影響。在課外一起參與集體活動,共同獲得快樂的正能量。教師要做大學生的“良師益友”,通過情感溝通和感化的策略來幫助大學生掌握自我情緒管理的辦法,同時更好的引導他們不斷的提升積極情緒與心理素質。
4.總結
關鍵詞:大學生;負面情緒;情緒管理
大學生處于由學校到社會的轉折期,他們在心理發展方面還未完全成熟,他們在面對學業、感情、交友、就業等問題時往往比較敏感,情緒波動較大,常常會出現沮喪、失落、焦慮、空虛、自卑、易怒等負面情緒,且很容易陷入情緒困擾,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做出一些沖動失控的舉動,喪失理性,這些負面情緒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響他們的未來。本文將對大學生的負面情緒的特點、危害進行分析,并探討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學生的情緒及其特點
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是伴隨認知過程產生的,是“一種由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產生的包含體驗、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過程”[1]。由于是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密切相關的心理活動,因此,若需要得到滿足,那么則會有興奮、愉快、滿意等主觀體驗,這些被稱為正面情緒;反之,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出現沮喪、憤怒、悲傷等主觀體驗,這些被稱為負面情緒。
大學生一直在學校這個相對比較單純的世界里生活,他們的交往對象比較固定,交往范圍較窄,生活經驗比較少,他們“心理發展相對緩慢,心理調節機制不完善,缺乏對心理活動調節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出現了某種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學生的情緒體驗強烈,情緒表達會很直接,他們不會有太多的掩飾,情緒表達一般會真實的反應他們的心理活動,情緒具有沖動性、直接性的特點。同時,與之前相比,大學生需要更多的去考慮自己的感情、學業、人際關系以及就業等,在這一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成熟,也逐漸的學著調適自己的情緒,情緒及其表達開始逐漸趨于成熟。
通過心理普測我們發現大學生存在的主要情緒困擾有自卑、人際關系敏感、孤僻、焦慮、抑郁、易怒等,這些負面的情緒對大學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二、負面情緒對大學生的危害
1.損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情緒是一種包含生理的心理過程,情緒上的每一次變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應,如激動時會有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瞳孔變大、胃腸蠕動減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縮、面部潮紅等變化。現代醫學認為人類的大部分疾病都與情緒有關,“如果我們經常處于消極或緊張的情緒狀態之中,就可能使體內器官和組織陷于不正常的活動狀態,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亂”[3],如容易激動、脾氣暴躁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壓等疾病。我國傳統的中醫也認為情志過極或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導致五臟氣機紊亂而生病,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膽。
另外,情緒還與某些疾病的轉化有關,正面情緒對某些疾病如癌癥的好轉有輔助作用,而負面情緒則會導致疾病的惡化。
2.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負面情緒會干擾大腦正常的活動,破壞人的正常判斷力,甚至導致各種神經和精神病,據調查,常見的而焦慮、抑郁病、神經衰弱等心理問題大多數與負面情緒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處于負面情緒的狀態中缺乏良好的調節,就很容易沉浸在過分痛苦、空虛、無聊的狀態中不可自拔,為了尋找心理上的寄托,就會在酗酒、吸毒、網絡游戲、傷害自己甚至傷害他人等行為中沉淪,“這些事物都讓我們的情緒變得冷漠或麻木,在我們低潮時,為我們帶來舒服、愉快的感覺,讓我們感覺到自己還活著;另一方面,借著沉溺于這些事務也可以免除憂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獨感,使我們不須面對真實的痛苦,因而也就覺察不到任何與傷害有關的情緒”[4]。用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來逃避痛苦無疑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不但無法根治不愉,而且嚴重損害心理健康。
3.導致大學生學業不良。
進入大學后,面對教師授課方式、學習環境的改變,大學生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問題,“如果學習中的某些‘困難’是在伴隨著消極情緒體驗的活動中產生的,那么學生通常會將之視為一種痛苦、難受的差使和負擔,甚至視為對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礙和威脅,因而他們會表現出退縮、厭倦甚至抵觸的傾向,至多盡義務式地或應付性地進行一下意志努力”[5]。作為大學生,他們從道理上完全明白學習的目標指向,他們也會為自己的逃課等不良行為而感到會后,但是一部分同學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時調整情緒狀態,出現不及格現象,進而通過沉迷網絡游戲等進行自我麻痹,從而逃避學習不良給自己情緒帶來的不適。
4.造成大學生人際關系緊張。
人具有社會屬性,需要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社會歸屬感,而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不但能使人從感官上感受到輕松愉快,更是事業發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融洽的雙方情緒基礎之上的;易發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寬容、友善的態度與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長處、斤斤計較,而且不善于調控自己的消極情緒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很可能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和失敗。人際關系緊張,對周圍人充滿敵意,長此以往,與周圍人關系緊張冷漠,缺乏溝通交流的對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緒的宣泄,精力都浪費在不良情緒的消耗上,也會成為學業進步的絆腳石。
5.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負面情緒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無益的,只要是能在適度的時候及時調整,就會保持健康的情緒狀態;但若不能及時調整,則會形成情緒恒常性,即“個體從小表現和養成的經常出現的情緒色調。這種經常性往往鑲嵌在成長中的人的個性之中,成為一個人個性的情緒特征,情緒特征是構成個性的主要成分”[6],長期穩定的情緒表現,被看做是相應的人格特質,如多疑的、憂郁的、悲觀的等,這些以負面情緒占主導的人格特質不僅對身心、學習、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經常以此種心態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會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策略
1.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滲透,提高大學生的情緒認知能力。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我們表現出來的情緒往往是經過掩飾、偽裝的,這樣,就妨礙了我們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緒,缺少了真正的“癥”,也就難以對癥下藥。情緒無好壞之分,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其價值,我們要了解、接納情緒,并學會如何與之相處,才有可能談管理情緒。高校的學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大學生的情緒特點和常見的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的困擾,加強對情緒調適能力較差的同學的關注,做好相關建檔管理,通過選修課、講座等方式加強對情緒等心理知識的滲透,使學生認識到情緒管理對自己學習、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確進行情緒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品質。
2.指導大學生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情緒,學習情緒調節的技巧來緩和、轉移情緒,從而提高情緒智力。
情緒宣泄:大學生的情緒十分豐富,負面的情緒需要及時的釋放,如果不及時釋放,長期的壓抑,會導致最終的爆發,后果會更嚴重。大學生在遭到負面情緒的困擾后,可以選擇適當的情緒宣泄,如選擇朋友、老師、咨詢專家、網絡等進行傾訴;通過寫日記等發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緒。
以記錄為例,“有豐富的經驗性證據證明,在悲傷或創傷性事件的情境下,記錄情緒反應能對身體健康產生長期有益的影響”[7]。在記錄情緒反應的過程中,當事人可以冷靜下來組織自己混亂的情緒,并結合自己的原有的認知結構,認清事情的本質,并適當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避免過激的情緒對身體和人際關系等的傷害。
情緒轉移:顧名思義,大學生在遭遇負面情緒時,可以選擇離開當時的情境,轉移注意力,如聽聽曲調高雅、旋律優美的音樂,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旅游等。
情緒升華:負面情緒主要是由于個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點,可能會在一些不良行為中尋找安慰,從而導致無法自拔。大學生應該揚長避短,認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彌補不足,將理想轉移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去,實現升華。
理智療法:宣泄和轉移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情緒管理的方法,升華也很難認識到情緒的本質,ABC理論則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知自己,從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A是指引發的事件,也就是說我們能感覺到的事實;B是我們對A事件所持的觀點。C則是B所引發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一般我們總是認為是事件直接引發了我們的反應,但是實際上是我們的觀點造成的反應。我們需要首先認清引緒的根源,也就是我們的觀念,理清情緒發生的來龍去脈,才能去調控情緒。
3.創設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穩定學生情緒。
習慣了高中緊張生活節奏的大學生往往難以短時間適應大學生活,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安排課余時間,經常感到郁悶空虛,他們要么渾渾噩噩的虛度光陰,等到畢業時才后悔莫及;要么將自己托付于虛擬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的創設利于學生情緒的穩定,而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同學之間加強溝通交流,生活變得充實,一些不良情緒容易被釋放,大學生在活動中認知自我、鍛煉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動中發展了自我。
4.重視團體輔導,對大學生進行情緒管理干預。
情緒雖然是對事物的短暫的反應,但若不能及時進行調控,長期積存,容易導致抑郁、焦慮、強迫、自卑等心理問題。學生對單獨的心理輔導會比較排斥,而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個體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能夠更正確的評價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提高情緒調適的能力,從而具有健康的態度行為和主動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團體輔導,提前對大學生進行情緒管理的干預,避免不良問題的發生。
大學生需要覺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緒,并學會適當的表達、有效調控自己的情緒,提高自身的情緒智力,同時,大學生要改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清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煩惱,對自我進行恰當的評價,確立健康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葉素珍,曾振華。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團體輔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是指通過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覺察,進而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理解和運用,用一定的方法進行調控,最后表現出來的過程[1]P3。大學生正處在情緒發展的兩極性與矛盾性并存的階段,特別需要情緒管理。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常常是大學生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卻也是頗感無力的問題[2]。在面對情緒問題時,有近兩成的學生會以消極的方式來對待[3]。情緒管理團體輔導的開展對幫助大學生學會使用合理、科學的情緒應對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共選取20名民族院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情緒管理能力問卷對其參與團體輔導活動前后進行實測,以考察團體輔導活動對情緒管理能力的干預情況。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前期對招募而來的大學生進行篩選,選出2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9名,女生11名,漢族學生13人,少數民族學生7名。
1.2 測試工具
本研究采用孟佳編制的《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問卷》為測試工具,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包含5個因子:情緒覺察能力、情緒理解能力、情緒辨別能力、情緒調控能力、情緒表現能力[1]P20。
1.3 研究程序和內容
采用成長性和結構性的團體輔導,每周一期共6期,每期持續時間2小時,活動內容如表1。
表1 團體輔導活動的程序和內容
階段
單元
次序
單元名稱
主要內容
團體
開始
1
相逢是
首歌
放松心情,相互認識,
建立團隊,制定規范等
2
情緒知
多少
認識情緒,了解情緒,
理解情緒管理,討論情緒管理方式
團體
過程
3
快樂老家
愉快情緒的喚起,活躍氣氛,
發現快樂,積極的自我談話
4
哭吧不
是罪
憤怒情緒的管理,
覺察憤怒和反省練習
5
情緒ABC
講解情緒ABC理論,
識別發現不合理信念,情緒調節
團體
結束
6
路長情
更長
回顧與鞏固,分享,
處理離別情緒
2 結果
2.1 輔導前情緒管理能力基本情況
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在團體輔導前情緒管理能力總體情況如表2,得分最高的是情緒表現能力(3.06±0.39),其次是情緒覺察能力(3.03±0.36),其它依次為情緒理解能力(2.87±0.47),情緒辨別能力(2.80±0.48),最低的是情緒控制能力(2.77±0.51)。男生除了在情緒辨別能力得分上高于女生,其它四個因子得分都低于女生,但所有5個方面的得分男女生差異都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民族方面,漢族大學生在情緒理解能力上高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其它四個因子得分都比少數民族學生得分低,但所有5個方面的得分民族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輔導前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基本情況
變量
N=20
男生(n=9)
女生(n=11)
t1
漢族(n=13)
少數民族(n=7)
t2
情緒覺察能力
3.03±0.36
2.94±0.27
3.09±042
-0.896
2.99±0.37
3.11±0.35
-0.736
情緒理解能力
2.87±0.47
2.83±0.53
2.91±0.45
-0.346
2.90±0.46
2.83±0.54
0.280
情緒辨別能力
2.80±0.48
2.82±0.62
2.79±0.37
0.162
2.72±0.52
2.95±0.41
-1.004
情緒控制能力
2.77±0.51
2.67±0.47
2.86±0.54
-0.826
2.67±0.58
2.96±0.27
-1.270
情緒表現能力
3.06±0.39
3.11±0.47
3.02±0.32
0.541
3.04±0.37
3.10±0.45
-0.305
2.2 團體輔導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基本情況
團體輔導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如表3和圖1所示,大學生經過團體輔導后在情緒管理能力的5個方面得分分別為3.83±0.62,3.77±0.75,3.52±0.67,3.58±0.49,3.73±0.56,與輔導前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3 輔導前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情況
變量
前測
后測
t1
情緒覺察能力
3.03±0.36
3.83±0.62
-6.327***
情緒理解能力
2.87±0.47
3.77±0.75
-5.265***
情緒辨別能力
2.80±0.48
3.52±0.67
-3.866**
情緒控制能力
2.77±0.51
3.58±0.49
-4.837***
情緒表現能力
3.06±0.39
3.73±0.56
-4.021**
注:** P<0.01,*** P<0.001
圖1 團體輔導前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得分變化情況
3 討論
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是幫助大學生發展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型團體心理輔導,將有同質性問題的學生組織起來,在具有專業輔導經驗老師的帶領下,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心理輔導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情緒的類別,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對自身發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響,掌握發現快樂的方法,學會恰當表達憤怒的方法,學會運用理性情緒療法來調節情緒,并將學到的新知識新經驗應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團體輔導具有與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團體輔導活動為成員提供一個安全放松的環境、多元價值觀與信息交流的平臺、探索和成長的機會[4]。在本次研究中,團體輔導活動進行前,參與活動的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不佳,情緒表現能力和情緒覺察能力得分在3分以上,介于“不確定”到“比較符合”之間,情緒理解能力,情緒辨別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都在不確定以下。經過團體輔導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與之前相比有了顯著性改變。本次團體輔導活動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孟佳.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問卷的編制[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2:3-24.
[2]安靜.ABC理論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的啟發―基于一項調查的思考[J].昌吉學院學報,2008,(4):103-106.
[3]解小青.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1,06:82-84.
為了了解高職大學生情緒認知狀況及情緒自主管理狀況,筆者對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5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問卷488份,有效問卷467份,有效回收率為93.4%。樣本分布結構為:男生205人,占43.9%;女生262人,占56.1%。大一學生177人,占37.9%;大二學生244人,占52.2%;大三學生46人,占9.9%。文科學生265人,占56.7%;理工科學生202人,占43.3%。
高職大學生對情緒的認知狀況
認知自我情緒 隨時了解自己情緒的變化,判斷情緒的影響,是進行情緒自主管理的第一步。調查結果顯示,有67.5%的高職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情緒的總體表現上屬于積極樂觀的人;12.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消極悲觀的人;20.3%的大學生則說不清楚自己屬于這兩種人中的哪一種。另外,在受到外界強烈刺激后,有21.2%的大學生通常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產生了變化;51.6%的大學生有時候能夠意識到,有的時候意識不到;余下的27.2%的人完全意識不到,通常是事情結束以后才知道當時情緒產生了巨大波動。通過這些數字可以發現,高職大學生基本上能對個人在情緒的總體表現方面有明確認知,但當特殊情況出現時,絕大多數人對自我情緒的認知度就明顯降低。
認知他人情緒 認識他人的情感需求,并盡可能地滿足他人的需求,是高情商的重要標志。同時,能夠認知他人情緒,也可以使你在與別人交往時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有16.3%的大學生通常情況下都會十分在意別人的情緒反應;另有55.5%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偶爾會在意;有28.2%的大學生則根本“不在意”。而在具體問及“你的好朋友期末考試沒及格,很郁悶,這時你會怎樣做”時,有63.6%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會真心勸慰朋友;另有27.6%的大學生表示會鼓勵他下次一定能考好;但也有8.8%的大學生會無動于衷,“就當沒有這回事”。可見,只有少數大學生會隨時在意他人的情緒,大多數人只會對小范圍內的同學、朋友等人的情緒加以關注。
高職大學生情緒自主管理狀況
控制自我情緒 控制自我情緒是情緒自主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大學生如果缺少控制情緒的能力,就會缺乏忍耐精神,既不能約束個人行為,又不能駕馭他人,更不用提實現個人理想了。調查結果顯示,在面對“有人踩了你的腳卻不向你道歉”這種情況時,有50.5%的大學生表示會憤怒,并強烈指責對方,這些人中有70.3%是男生;有43.3%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會很郁悶,不會在明面上指責,但內心里十分憎惡對方;只有6.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能夠淡定對待,若無其事。當大學生陷入久久找不到工作這種困境時,有28.1%的人會出現急躁、煩惱的情緒;37.4%的人會不以為然;34.5%的人會查找自身不足,對照提高后繼續找工作。經過研究發現,高職大學生面對大致相同的境況,所表現出來的控制自我情緒能力卻大不相同。當外界因素占主導地位,如“有人踩了你的腳卻不向你道歉”形成刺激和干擾時,多數大學生控制自我情緒能力較弱,尤其是男生;當個人因素占主導地位,如“久久找不到工作”,形成刺激和干擾時,多數大學生會表現出更強的理性,控制自我情緒能力較強。誘因不同,結果不同;主體不同,結果也不同。
激勵自我情緒 消極的情緒使人郁悶、不舒暢,會抑制人的活動能力,耗損人的精力和體力,對學習和生活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當個體處于消極情緒狀態時,必須通過激勵手段調節情緒,使之轉變為積極狀態。通過調查得知,高職大學生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有59.1%的人能夠鼓勵自己樂觀些,要用良好的心態面對;有22.1%的人會胡思亂想,情緒持續低落;另有18.8%的人雖然不能鼓勵自己樂觀些,但能夠盡力轉移注意力,回避不開心的事情。當具體問及“你已經連續多個學期都沒有獲得獎學金了,你會怎樣面對”時,有18.2%的大學生會覺得十分懊惱和沮喪;有24.4%的大學生會“當沒有這回事”;有57.4%的大學生在此情形下會“重新開始,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能成功”。這兩個題項調查的結果共同表明,約有6成左右的大學生能夠意識到用積極的情緒代替消極的情緒,另有4成左右的大學生激勵自我情緒的意識不明顯或沒有。
改善大學生情緒自主管理現狀的對策
研究發現,高職大學生對情緒自主管理有較高的認知水平,在多數情況下能夠比較理性地對待誘發性事件,調節個人情緒,控制肆意發泄不良情緒的沖動,情緒自主管理能力總體上表現出積極的趨勢。研究還發現,雖然高職大學生已經較普遍地具有了一定的情緒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比較容易產生沖動性的行為,這方面男生比女生表現得更明顯。總體來看,大學男生和女生在情緒自主管理能力上存在較顯著差異,男生明顯低于女生。
情緒管理是自我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認識情緒,并有效地管理情緒,是高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
要進一步提高自我情緒識別的能力 提高能力必須要輔以正確的方法,否則只能事倍功半。有幾種常用的識別自我情緒的方法,高職大學生應熟練掌握并使用。第一種方法是,有意識地留意個人情緒變化過程,并將其詳細記錄下來,然后再回過頭來對照記錄仔細分析、思考。第二種方法是,在每一次情緒變化之后,都要評判一下自己當時的情緒反應是否得當。第三種方法是,向熟悉的人求助,征求家人、同學、朋友、老師對你情緒變化的看法和意見,借助他人客觀地了解個人情緒變化過程。第四種方法是,借助專業的情緒測試工具,或者向心理咨詢師咨詢,由此獲取有關個人情緒認知與管理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
目前國內外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內容:積極情緒和體驗、積極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其中,積極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健康情緒作為人類情緒中很有適應意義的一類情緒,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激發人類生命活力,改變不合理認知,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調整心態,促進身心健康具有廣泛的功能與意義。當今高校大學生由于情緒管理問題而導致的身心受到傷害,成長成才中的阻礙等相關問題的不斷發生,是擺在當今高校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積極探索,深入研究解決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在解決大學生情緒問題中的指導作用,不僅是適應當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更是滿足提高大學身身心健康,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
一、發揮積極心理學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不斷興起,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不斷拓展延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也從以往對消極情緒、對人類的疾病和弱點的對比分析中轉向更加關注人的健康情緒體驗,關注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培養與美好心靈的挖掘。
1.積極情緒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緒管理教育指導而導致大學生中出現的人格問題、道德問題、情感問題、生活問題、就業問題等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現象的不斷頻發,積極開展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積極情緒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進一步發揮積極心理學引領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促進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通過探尋解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更好地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在解決大學生情緒問題中的主導作用,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體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的價值在于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為引領,以大學生情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依托,以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為載體,以有效發揮積極心理學重要的功能作用為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制高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預防和矯正心理問題和關注發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須把積極心理學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學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實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對于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才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二、明確目標任務,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的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其目的就是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因素。
1.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積極情緒管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為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明確而目標任務。它以全新的視角改變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重點,將關注心理問題消極方面產生的不良影響,轉向關心大學生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塑造,關注大學生的積極認知加工、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社會行為,并將如何培養積極健康的快樂的人才作為未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最高目標提出,為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讓積極情緒管理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開展研究的亮點所在。
2.培養大學生個體發掘自身的潛能與力量,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大學生好學、樂學、勤學與積極樂觀向上。運用保護性因素促進心理彈性的形成,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以充滿快樂的希望和散發著青春活力的心靈狀態,運用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策略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不斷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的感受力,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力,挖掘潛力、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數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發揮積極情緒管理作用,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商,讓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勢在必行。
3.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系。調節情緒健康應重在關注人的積極面,調動人的積極性。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 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資源來幫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此努力獲得美好的生活。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學會積極認識情緒,積極表達情緒,積極地調整情緒。從認知、情境、平衡、社會支持等角度全面調節情緒,達到情緒健康。調節情緒、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為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加油。
4.以積極情緒心理學“培養個體積極心態”理念為指導,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積極心理學這種關注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從關注負性情緒轉向關注積極情緒。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通過自我教育實現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樂觀、希望、自我接納、自尊、寬容、逆境中的心理彈性、審美體驗、智慧靈性等;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流暢感、快樂感等;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包括社會凝聚力、利他行為、社會責任感、寬恕、仁慈、愛的能力等,為大學生擁有陽光心態,閃亮青春給力。
三、發揮積極情緒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全新研究價值取向,為進一步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以新的啟示。隨著當今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傷害事件不斷頻發,加強高校大學生積極人格塑造,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成長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
1.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研究需考慮性別、年級、生源以及產生情緒障礙原因等差異。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個體逐步由依賴走向獨立,進入成人社會的關鍵時期。許多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因而出現不適應現象,包括奮斗目標的失落、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學習適應的不良、交往的困難等。相應地采取的對策就應該不僅包括樹立牢固的科學人生觀、在學習中探索“適應期”規律、進行“適應期”的心理調整、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更應該考慮大學生情緒管理中的性別差異、年級差異、生源差異、產生情緒障礙的原因差異,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的專注、快樂、興趣、挑戰性,干預的關注點在學生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學習樂趣,建構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戰勝挫折的心理彈性,而不是單純的克服消極情緒,這樣才能通過積極心理學更有針對性地發揮大學生人性中的積極情緒的功能。
2.發揮積極情緒效用,增強學習動力。積極心理學的關注點在積極的情緒和動機。積極情緒具有更加持久的適應功能。比如,失敗的反饋會造成對悲觀的夸張,夸大危險,令人焦慮;而成功的反饋造成人對成功的整體的“樂觀偏向”,使人積極克服困難,低估危險。研究發現,伴隨著正性情緒的積極狀態的認知,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思考、靈活和創新的學習,對新知識的接納變得更加敏感。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產生與影響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比中性的和負性的情緒更能促進大學生學習、提高智力,挖掘潛能,激發創造力。且積極的情緒還有助于消除負性情緒、擴大人的心理資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彈性。積極的情緒更能維持長久的行為動力,更加有利于人們發揮潛能,尤其是高級的學習、創造性智力。積極情緒使人變得更加穩定,目標明確,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遠,力量更加強大。這種積極性不是一時的熱情和沖動,而是永久的、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的,它能引導大學生在幸福感中學習,幸福快樂成長。
3.運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極情緒帶來的影響。在激烈競爭的社會,壓力會越來越大,挫折如影隨形,增強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尤為重要。作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積極情緒管理心理素質。高校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專門機構,如何發揮情緒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積極情緒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克服不良情緒帶來的影響,調動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由此產生良好的效果。情緒管理隸屬管理心理學,是尋求激勵人心理和行為的各種途徑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生活質量,幸福程度。
4.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改變大學生不合理認知。管理情緒要運用改變認知是一種非常重要情緒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時,更能看到積極的一面,使人增強信心,情緒飽滿。 調節情緒要注意行為調節。不良情緒已經發生時,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上的改變而加以調節。也許這些行為是瑣碎的,但卻是獲得良好情緒的有效途徑。加強情緒智力的培養,積極的方法手段應對不良情緒,調整解決副性情緒帶來不良影響,幫助大學生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系。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關于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當前,關于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都成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新的熱點。關于積極情緒與健康關系。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智力;主觀幸福感;相關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情緒智力這一術語在心理學界得到了廣泛運用,這一現象源于九十年代初美國的心理學家salovery和Mayer正式提出了系統規范的理論并重新解釋了情緒智力。他們把情緒智力解釋為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進行個體加工和處理情緒信息和情緒性問題。而主觀幸福感也成為了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因為主觀幸福感通常被人們用來衡量個體生活質量,它是一種綜合性心理指標,是個體對生活世界一種復雜的積極主觀體驗。個體體驗到積極的感情越多則其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就越高,相對應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就越強。正因為主觀幸福感的特殊屬性,使之成為了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二十世紀末,Bar-On提出了幾個關于鑒定情緒智力高的人群的觀點,他認為此類人群擁有積極的自我認同,能夠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借此便能發揮他們的潛能使之能獲得幸福的生活。Larsen也指出影響個體的整體生活滿意和整體幸福感的因素分別有人們注意和處理情感信息的程度,人們想要得到的情感狀態的類型,人們如何覺知自己的情緒反應,人們對情緒反應的氣質成分以及人們卷入調節自己情感狀態的行為。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他們正處于人生最關鍵的時期,更應該關注他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在以往的研究中,要么只在理論上探討情緒智力與幸福感的關系,要么只對大學生情緒智力或主觀幸福感進行單方面考察研究,對兩者關系的實證研究較少。從理論上看,如果大學生群體能對日常生活事件引起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進行良好的處理和加工,那么這可以使得個體在心理層面獲得較多的積極感受,進而提升幸福和快樂,更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提高大學生個體生活質量。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主要是想運用心理量表法,調查分析在校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通過研究,進一步豐富主觀幸福感及情緒智力的測量研究成果;通過對在校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明確兩者之間存在的相關性,特別是情緒智力四個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校更好地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大學生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增強主觀幸福感。所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1.3 研究綜述
1.3.1 國內研究綜述
第一,關于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國內學者通常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情緒智力量表的編制、大學生情緒智力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方式。代表性的有:王莉萍(2009)采用自制的包括智力5個主因素和13個次因素的調查問卷對大學生情緒智力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情緒智力在性別、年級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學科上存在顯著差異。[1]徐雷(2011)對情緒智力量表(EIS)的修訂與應用研究,結果表明,情緒智力總體上不存在性別差異,在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年級及學習成績上存在顯著差異。[2]程旭陽(2012)對大學生情緒質量問卷的編制研究,根據情緒智力三維結構理論模型,結合理論研究和大學生個別訪談,編制包括感知和體驗自己情緒的能力、表達和評價自己的情緒能力、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感知和體驗他人情緒的能力、表達和評價他人情緒的能力、調節和控制他人情緒的能力、感知和體驗環境情緒的能力、表達和評價環境情緒的能力、調節和控制環境情緒的能力等9個因素。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5,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54和0.889之間浮動,且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效標效度。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在獨生子女,性別和學科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3]此外,徐曉燕(2003)、王曉娟(2005)、顧海根(2009)、洪海濱(2012)、潘明軍,錢兵(2012)等都對情緒智力量表的編制及測量進行了研究探討。
第二,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王才康(2004)認為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個體對自己生活滿意度的感知,又體現為個體的主觀幸福感。[4] 苗元江(2004)認為主觀幸福感可以剖析為六個因素,分別是: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對健康的心境、對情感行為的控制、松弛與緊張[5]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內便開始有了研究者對主觀幸福感的測量,許多研究者在研究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過程中,便會涉及到主觀幸福感測量問題,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他們大致都沿用了國外同類研究的方法。胡君辰(1988)對中老年人生活滿意感進行了跨文化研究,他采用的問卷則是自編的《生活滿意感心理測試問卷》,該問卷涉及到過去自我、現在自我、未來自我、社會物質、人際關系、社會活動6個方面的滿意感,共有35個項目(其中5道測謊題)[6]邢占軍等(2001)采用自編《國有大中型企業職工滿意感調查表》研究了國有大中型企業職工的滿意感。該問卷包含18個項目,考察國有企業員工的整體滿意度,以及物質生活,社會關系,他們的地位,家庭生活和社會變革滿意度等五個方面的滿意感。[7]遲麗萍等(2002)等采用了歐洲晴雨表、自我標定梯形量表、Kanunmal情感量表等對我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進行了研究。[8]
第三,關于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袁立新(2010)運用葉玉珠2003年編制的情緒智力量表、自評抑郁量表SDS和Diener等人編制的主觀幸福感量表,對大學生情緒智力與抑郁、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生活滿意感可以通過自我情緒處理進行正向預測[9]許遠理,熊澄清(2009)采用Schutle等人編制的情緒智力量表、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以及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通過研究分析大學生情緒智力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效應得出,主觀幸福感可以通過情緒智力進行預測,也就是說情緒智力低的個體比情緒智力高的個體更難體驗到幸福和快樂。[10]馬希武(2008)對藏族民族學院大學生情緒智力、自我效能感及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研究表明,藏族大學生情緒智力以及構成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總體相關程度不高,只呈現一定程度的相關。其中呈現正相關的有,情緒智力、情緒直覺、理解他人的情緒、理解自身的情緒,其中情緒知覺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程度最高,理解他人情緒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程度最低。[11] 劉文鳳,苗元江(2010)運用情緒智力量表和綜合幸福問卷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情緒智力與幸福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潘明軍(2010)運用Schutte等編制的情緒智力量表(EIS)和主觀幸福感問卷(ICS),對太原地區的大學生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的情緒智力因素有著不同的主觀幸福感預測效果,且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可以通過整體情緒智力來進行有效的預測。此外,范敏(2010)、王玉梅(2010)、惠秋平(2010)及周楊(2011)等對情緒智力、主觀幸福感與自尊、社會適應性及生活事件等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結果都表明,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存在相關性。
國內已有不少關于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但極少有運用情緒智力量表EIS與Diener等人編制的主觀幸福感量表對兩者相關性進行研究的,所以,本研究就是想通結合使用這兩種心理量表,進一步驗證是否能用情緒智力來預測主觀幸福感。
1.3.2 國外研究綜述
關于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研究。Goleman(1995)指出,人生成就至多20%歸諸于智力,而80%則受情緒智力的影響,情緒智力是人類的另一種智慧(Goleman,1998)。Hube(1996)也強調人的命運由所謂的情緒智力所決定。Bar-On(2000)指出, 情緒智力可以在生活中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且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因此情緒智力具有影響有效適應壞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緒的社會性知識的能力。Mayer,Dipaolo及SaloVey(1990)也認為情緒智力較高者同樣也是適應良好與情緒調適技巧擁有者。情緒智力理論指出,在預測個體的成功時,測試情緒智力的價值遠遠高于其他標準化成就測驗測量出的認知性智力。因為在社交中的成功更多的來源于情緒智力的優秀。國外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理解主觀幸福感,并利用量表對其進行測量研究。代表性的有三種:一是以Neugarten和 Cantril為代表,將主觀幸福感界定為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程度的認知評價。Neugarten編制的生活滿意感指數量表(LSI)和Cantri編制的自我標定梯形量表(SAS),評定主觀幸福感都是來源于被試對自己生活是否滿意的認知評價。二是以Bradburn和Watson等為代表,主張幸福感是當前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平衡的結果,個體較少體驗負性情感、較多體驗正性情感就是幸福的。Bradburn(1969)編制情感平衡量表(ABS),包含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認為可以從不同水平的正性、負性情感平衡得到同一幸福感水平。從情感角度命名主觀幸福感的還有Watson等人編制積極與消極情緒量表(PNAS)、Kamman和Flet編制的情感量表。三是以Revicki和Krause為代表,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是從負面來反映的。Revicki(1990)、Krause(1992)認為幸福感的基礎是心理健康,為了證明這一觀點,他們使用SCL-90量表和抑郁量表從負面來反映主觀幸福感,幸福感強的個體負性情緒則較少,在量表上的得分也就低。但在之后的研究證明,如果負面反映主觀幸福感可能會失球一些重要的指標,因此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個體。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假設
針對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提出如下的研究假設:
假設一:大學生情緒智力和主觀幸福感在性別、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學科上存在顯著差異。
假設二: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即大學生的情緒智力越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就越高;反之,大學生情緒智力低,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就低。
2.2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運用目的方便取樣的方法,選擇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212份,回收212份,經過對問卷有效性篩選之后,共得到有效問卷207份,問卷有效率97.64%。
2.3 調查工具
(1)自制的個人基本情況調查表。主要調查被試的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年級、學科等。
(2)情緒智力量表EIS。是由Schutte等人根據Mayer 和Salovey的情緒智力模型于1998年開發出的自陳式量表。[12]EIS共33題,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形式,該量表的中文版本由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王才康教授引進和翻譯,并初步證明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效度系數為0.87-0.90。該量表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選擇完畢后根據作答情況可以用于評估被試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感知、理解、表達、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共分為情緒知覺、自我情緒管理、他人情緒管理、情緒利用四個維度。該量表的計分方式為:量表采用五級評分,其第5、28、33三項采用逆向記分方法,其余項目皆正向記分。情緒知覺得分為第1、5、9、15、17、19、22、25、26、29、32、33的計分之和均值;自我情緒管理得分為第2、6、7、10、12、14、21、28的計分之和均值;人情緒管理得分為第4、11、13、16、24、30的計分之和均值;情緒利用得分為第3、8、18、20、23、27、31的計分之和均值。情緒智力表示為得分之和的均值,得分均數越高表明情緒智力水平越高。
(3)幸福感指數量表。本量表采用的是Campbell編制的幸福感指數量表,用于測查受試者目前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包括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前者由8個情感項目組成,后者則由一個滿意度項目組成,每個項目均為7級計分。總體幸福感指數由總體情感指數表的平均得分與生活滿意度問卷的得分加權(權重為1.1)相加。其范圍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間。總體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的一致性為0.55。總體情感指數與另一種幸福感測查的相關性為0.52。
2.4 數據處理
回收并統計調查所得的數據資料,運用社會統計軟件SPSS19.0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主要運用SPSS的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等多種統計分析功能,研究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性。
3. 結果與分析
3.1 被試基本信息統計
根據收集的調查問卷,統計被試的基本信息,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被試的基本信息統計
項目 選項 N 百分比 項目 選項 N 百分比
性別 男 121 58.45% 生源地 城鎮 96 46.38%
女 86 41.55% 農村 111 53.62%
獨生子女 是 114 55.07% 學科 文科 75 36.23%
否 93 44.93% 理科 132 63.77%
年級 大一 72 34.78% 年級 大三 40 19.32%
大二 63 30.43% 大四 32 15.46%
可以看出,被調查的被試群體中,男生比女生人數稍多,被調查的被試來自農村的比城鎮的多,獨生子女更多,理科生人數較多,以大一、大二為主。
3.2 統計量的描述統計分析
利用SPSS19.0統計軟件的描述統計分析功能,統計分析被試大學生群體情緒智力及不同維度、主觀幸福感的基本情況,結果見表2所示。
表2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描述統計統計
統計量 N 均值 標準差 極小值 極大值
總體情緒智力 207 3.65 0.40 1.25 4.76
情緒知覺 207 3.63 0.45 1.17 4.67
自我情緒管理 207 3.83 0.46 1.25 4.75
他人情緒管理 207 3.9 0.53 1.33 4.83
情緒利用 207 3.76 0.46 1.29 4.86
主觀幸福感 207 9.11 1.74 4.35 13.08
從以上調查結果的描述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總體情緒智力的得分均值為3.65±0.40(M>3),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情緒智力四個維度上的得分均值存在一定差異。大學生主體幸福感指數為9.11(campbell量表的幸福指數范圍在2.1和14.7之間),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3.3 大學生情緒智力描述統計分析
利用SPSS19.0統計軟件的T檢驗功能,分別分析大學生情緒智力及四個維度、主觀幸福感在被試性別、年級、生源地、學科、獨生子女及年級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分析結果見表3所示。
表3大學生親密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各因子得分差異比較
特征 情緒智力 情緒知覺 自我情緒管理 他人情緒管理 情緒利用 主觀幸福感
性別 -1.635 -3.243 2.605 -2.751 -2.032 0.319
生源地 1.367 2.524 2.931 1.493 -1.118 2.432
學科 3.362* 3.563* 2.631 2.673 3.612* 1.039
獨生子女 2.873 1.219 3.448 0.926 2.537 5.042*
年級 -5.032** -2.983** -3.318** -1.673 -7.479** 2.576
(注:*代表P
由以上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情緒智力在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學科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情緒知覺與情緒利用在學科上差異顯著,情緒知覺、情緒管理及情緒利用在年級上差異特別顯著。這一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一的關于情緒智力的差異部分假設相一致。統計分析還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年級、學科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一關于主觀幸福感在性別、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學科上存在顯著差異存在不一致。
3.4. 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表4 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維度 情緒智力 情緒知覺 自我情緒管理 他人情緒管理 情緒利用
主觀幸福感 0.389** 0.323** 0.396** 0.398** 0.216**
情感指數 0.382** 0.356** 0.374** 0.335** 0.217**
生活滿意度 0.298** 0.275** 0.281** 0.296** 0.129
以上相關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分因子(情感指數、生活滿意度)與情緒智力以及情緒智力的四個維度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唯有生活滿意度與情緒利用的相關不顯著。
4. 結果討論
4.1 大學生的情緒智力狀況
通過統計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大學生的情緒智力處于中等偏上水準。得分依次為他人情緒管理、自我情緒管理、情緒利用、情緒知覺。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處于人生的轉型期,從依賴走向自主,面臨各種生活事件的挑戰,如人際關系的處理,自我身心的和諧等,這有助于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大學生的他人情緒管理、自我情緒管理水平高于情緒知覺、情緒表達,可以得出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已經可以較好的處理人際關系,能夠調控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但是在情緒知覺和表達能力方面比較欠缺。這一研究結果與劉文鳳,苗元江(2010)存在差異,該研究表明自我情緒管理維度得分最高;與張進輔、徐小燕(2004)的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該研究發現大學生在情緒知覺方面的能力高于情緒表達的能力;與馬希武(2008)的研究結果也不一致,他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情緒知覺與他人情緒管理得分更高。這種不一致可能是樣本差異的結果,也可能是由于社會環境變化所致,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給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情緒智力在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學科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情緒知覺與情緒利用在學科上差異顯著,情緒知覺、情緒管理及情緒利用在年級上差異特別顯著,深入分析發現,文科生顯著高于理科生,這可能與文科生的表達能力高于理科生有關。這一研究結果與黃雙權(2011)的研究結果一致,但與惠秋平(2010)、范敏(2010)等的研究結果存在不一致。
4.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由以上的研究結果還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均值為9.11,說明當前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較強,可能與大學生物質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活便利等有關。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年級、學科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可能是由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男女生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在校大學生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生活環境日益改善,所以無論男女,無論專業,各年級學生的幸福感都普遍較高,差異不大。但研究還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深入分析發現,來自城鎮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高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低于非獨生子女。這可能與來自城鎮大學生經濟生活條件較好,得到長輩更多寵愛有關;而獨生子女由于生活遇到快樂、困難或疑惑時,不易找到合適的分享或傾訴對象,使其主觀幸福感降低。這一研究結果與黃雙權(2011)的研究結果一致,但與魏俊彪,李妍妍(2010)、范敏(2010)等人的研究結果存在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可能與樣本的選擇及被試的生活經歷有關。
4.3. 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這與以往研究者馬希武(2008)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即情緒智力及其四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均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可能是因為高情緒智力的大學生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情緒調適能力,與人能和諧相處,對生活較滿意,因而較能維持積極的人生態度。情緒智力高的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較強,得到的社會支持更多,可能會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這與以往許遠理、熊承清(2009)、潘明軍(2010)、劉文鳳,苗元江(2010)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即情緒智力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5. 研究結論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成癮 預測作用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The Predict Role of Students' Emotion Regulation Self-efficacy
to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nspiration
PAN Chaochao, GE Linlin, CHEN Chen, CHEN D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QiuZhen Schoo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Zhejiang 31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questionnaires to explore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 regulation predict self-efficacy of Internet addiction, found that self-efficacy for emotional regulation has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n Internet addic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predict role
大學生年齡一般處于19~23歲之間,其生理發展已經完成,心理發展也趨于成熟,具有一定的處事經驗與自我調控能力。同時,大學階段是學生處于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過渡階段,也是為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打好基礎的時期,因而大學階段學生的發展更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當代大學生的網絡成癮現象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學界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有關網絡成癮的機制仍然困擾著學術界。迄今有關大學生網絡成癮,涉及人口統計學變量和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外部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多,涉及內部心理原因相對較少。有研究表明,①情緒的調節能力對大學生網絡成癮起著重要作用,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及啟示,以期為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有效預防和干預提供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按照年級、專業的人數比例隨機選取湖州師范學院部分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8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553份,占回收問卷的95%。其中,男生186人(33.5%),女生367人(66.5%);大一171人(30.9%),大二166人(30.0%),大三177人(32.0%),大四39人(7.1%);文科171人(30.9%),理科297人(53.5%),藝術86人(15.6%)。進行問卷調查時,要求被試如實、認真回答試題,為保證問卷質量,當場收回。
1.2 研究工具
(1)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問卷。采用潘超超等①編制的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問卷,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2~0.82。問卷由12個項目組成,分成3個因子,分別為表達積極情緒、管理消極情緒、管理憤怒-激惹。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1=很不好,2=比較不好,3=有點好有點不好,4=比較好,5=很好)。分數越高,管理情緒自我效能感越強。
(2)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調查問卷。采用雷靂、楊洋編制②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量表(APIUS)》來考察大學生的網絡成癮情況。該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包括38個項目,分為突顯性、耐受性、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心境改變、社交撫慰、消極后果六個維度。突顯性指互聯網使用占據了用戶的思維與行為活動的中心;心境改變指使用互聯網來改變消極的心境;社交撫慰指認為在網上交流要更舒適、安全,依賴互聯網作為其社交的途徑;耐受性指互聯網用戶為了獲得滿足感而不斷地增加上網時間與投入程度;戒斷癥狀指希望減少上網時間,但無法做到,并且對互聯網有近似于強迫性的迷戀,停止互聯網使用會產生不良的生理反應與負性情緒;消極后果指互聯網使用對正常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主要關注由于上網所造成人際、健康和學業問題。每個項目請被試分別就一年內網絡使用的實際情況在5點量表上作答,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記1~5分。得分越高,成癮傾向越強。將網絡成癮的項目平均得分小于3者界定為網絡成癮正常群體,大于等于3分小于3.15分的界定為網絡成癮邊緣群體,大于等于3.15分的界定為網絡成癮群體。
2 結果
2.1 大學生網絡成癮總體情況分析
大學生網絡成癮總體水平的評分為2.21±.62,其中突顯性為2.39±.80,耐受性為2.16±.76,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為2.07±.73,心境改變為2.69±.86,社交撫慰為2.23±.79,消極后果為2.06±.70。網絡成癮總體水平(平均值為2.21)處于輕度和中度之間,更靠近輕度;其中網絡成癮總體均分>2.5分者占26.9%,>3.5分者占2.7%,表明有29.6%的大學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網絡成癮現象。
大學生對網絡成癮各維度評分的大小排序為:心境改變(2.69±.86),突顯性(2.39±.80),社交撫慰(2.23±.79),耐受性(2.16±.76),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2.07±.73),消極后果(2.06±.70),兩兩差異顯著性檢驗表明,心境改變、突顯性、社交撫慰、耐受性及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之間的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總體情況分析
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總體水平的評分為3.67±.58,其中表達積極情緒為4.17±.68,管理失望和傷心為3.49±.77,管理憤怒激惹為3.32±.78。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總體水平(平均值為3.67)處于高水平,其中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總體均分>2.5分者占35.9%,>3.5分者占61.2%,表明有61.2%的大學生有較高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各維度評分的大小排序為:表達積極情緒(4.17±.68),管理失望和傷心(3.51±.83),管理憤怒和激惹(3.32±.78),兩兩差異顯著性檢驗表明,各維度之間的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同網絡成癮狀態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分析
不同網絡成癮狀態的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得分見表1,管理失望和傷心、效能感的總分存在顯著的網絡成癮狀態差異,且網絡成癮正常群體的得分顯著高于網絡成癮群體(含邊緣群體)。
2.4 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網絡成癮的回歸分析
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網絡成癮的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對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有顯著預測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傷心和表達積極情緒,且都為反向預測,說明管理失望和傷心能力越強,表達積極情緒越多,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越弱;對于耐受性、心境改變、社交撫慰及消極后果有顯著預測作用的因子均為管理失望和傷心,且都為反向預測,說明管理失望傷心能力越強,耐受性越低,心境改變越慢,社交撫慰越低,消極后果越輕。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大學生的網絡成癮總體水平為輕度,其中有29.6%的大學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網絡成癮情況,2.7%的大學生存在重度以上成癮現象,此外大學生網絡成癮在心境改變上得分最高,在消極后果上得分最低。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在表達積極情緒上得分最高,在管理憤怒和激惹上得分最低,有61.2%的大學生有較高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
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在管理失望和傷心、效能感的總分存在顯著的網絡成癮狀態差異,且網絡成癮正常群體的得分顯著高于網絡成癮群體(含邊緣群體)。網絡成癮正常群體在遇到負性生活事件后,能及時地、有效地采取合理的方式應對出現的焦慮、失望的情緒。例如,向朋友、家長、同學等傾訴,通過具有一定強度的體育運動,唱歌逛街等。反之,網絡成癮及成癮邊緣群體在遇到類似的情緒,更傾向使用非適應性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如,自我責備、反思自我、災難化、責備他人。③這類群體并非要真正面對問題可能是在選擇逃避,此時網絡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逃避空間。此外,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網絡成癮群體及邊緣群體呈現出高焦慮水平。張蘭君的研究表明,④大學生群體中網絡成癮傾向者呈現出高焦慮水平,網絡成癮者自陳有一些軀體癥狀,如頭暈、心煩、胸悶氣憋、緊張性興奮、懶散等,并且與家長、朋友打電話或與朋友聚會次數減少,下網后變得空虛、失落,不愿與人交流。對現實生活更加失望、傷心,對自身又缺乏應對負性情緒的自信,因而陷入負性情緒―網絡成癮―負性情緒的惡性循環中。
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中對強迫性上網/戒斷癥狀有顯著預測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傷心和表達積極情緒,對于耐受性、心境改變、社交撫慰及消極后果有顯著預測作用的因子均為管理失望和傷心。這與肖玲玲⑤的研究結果部分一致,其研究表明,調節沮喪/痛苦情緒效能感對高網絡成癮傾向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還能通過網絡控制自我效能感間接預測網絡成癮傾向。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管理失望和傷心是重要的預測因子。進入大學后,依然要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校、同學競爭之間的壓力。此外,還有來自社會的就業壓力以及戀愛和未來的婚姻壓力(可能是高年級的大學生更容易感受到的),這些壓力都與大學生的自身利益密切相關。大學生在面對這些現實的壓力及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時,很可能出現一些負性的情緒,如失望、沮喪等,但出現憤怒激惹等的激動情緒會相對較少,由于大學生生理與心理發育都比較成熟了,也有了一定的處事經驗,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 啟示
雖然大學生網絡成癮現象總體處于輕度水平,但仍有29.6%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成癮現象,這也需要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交流、問題研討、心理沙龍等方式,讓學生主動交流,以期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同時,學校應定期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測驗,以便及時排查出存在心理問題和高網絡成癮傾向的學生,重視建立和及時更新大學生的心理檔案。此外,現在的大學一般都設有心理咨詢中心,學校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對成癮學生給予幫助。由于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因而,心理咨詢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引導建立合適的方法。然而,對于許多雖有求助愿望但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求助意愿的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學校可以建立網絡求助群、求助熱線等充分利用網絡的隱蔽性來有效幫助網絡成癮者。家庭與社會也應給予成癮者充分的理解與支持,更好地幫助他們。
從成癮者自身而言,大學生網絡成癮者更傾向使用消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無法應對的困難更傾向選擇逃避,而網絡恰巧為其提供了逃避空間。⑥雖然暫時地躲避了問題,暫時地忘記了當前的困難,一旦離開網絡,成癮者便要承受現實帶來的失望,以及自己無力解決的傷心與無奈。且在大學生網絡成癮者中情緒不穩定和情緒穩定性居中的成癮者居多,其中成癮者往往呈現出較高的抑郁和焦慮水平,⑦可表現為孤獨、自閉、緊張性興奮、懶散,與家長、朋友打電話或與朋友聚會次數減少,下網后變得空虛、失落,不愿與人交流等。⑧對于大學生網絡成癮者而言,尋求幫助的意志與希望擺脫成癮狀態的決心是很重要的。因此,大學生網絡成癮者一旦發現自己存在網絡成癮癥狀,應果斷控制和減少自身上網時間和上網行為,并且要主動接受來自學校、社會等的幫助于支持,正確認識網絡成癮帶來的弊端,建立成熟的應對方式和合理宣泄負性情緒的方法,⑨多表達自身的積極情緒,提高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2013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3R425006)
注釋
① 潘超超,王玲鳳,陳燾,陳晨,葛琳琳.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及其網絡成癮.現代預防醫學,2013.
② 雷靂,楊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量表的編制與驗證.心理學報,2007.
③ N. Garnefski, V. Kraaij, P. Spinhoven. Negative life events,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
④ 張蘭君.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雜志,2003.
⑤ 肖玲玲.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與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碩士論文.杭州師范大學,2012.
⑥ 孫經,李晏,潘登,張建瑞,胡巧云,李昊.大學生網絡成癮與應對方式及情緒障礙關系.中國公共衛生,2009.
⑦ 周濤.大學生社交焦慮與網絡成癮的相關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