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15:42: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布嘎鄉位于昭陽區東南方向,居住著回、漢、彝3個民族,總人口9 203人,有18個村民小組。啟動“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來,各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副校長任副組長,各班班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為保障“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順利實施,學校領導提前到位,教師提前收假,對食堂進行改造,制訂并完善食堂管理制度和應急方案,以保證學生早餐、午餐能吃好、吃飽,吃得放心。
“這些餐桌一看就是新買的!”布嘎鄉示范小學,羅廳長在聽取了學校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準備工作的情況后,信步走進學生食堂,邊撫摸著嶄新的餐桌,邊詢問學校的備餐過程和學生的用餐情況。在視察校園的過程中,羅廳長叮囑學校領導:回族有尊師重學的優良傳統,學校有不少回族孩子就讀,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各民族學生的營養改善工作,千方百計地保證孩子們能吃得好、學得好,一定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黨的惠民政策的溫暖。
在布嘎中學,羅廳長邊查看學生食堂邊聽取學校的情況匯報。他時而詢問學生的用餐營養標準,時而詢問“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告知家長的情況。當得知補助資金已全部到位后,羅廳長高興地掰著指頭算起又有多少孩子可以享受惠民政策。當聽到楊副市長介紹昭通市為做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明確要求開餐學校在做到食安全、資金安全、干部安全時,羅廳長停下腳步入大聲說,對!落實“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關鍵在校長,我們不能辜負學生、家長、社會對我們的信任。改善學生的營養,關注學生的健康,促進了公平教育,保障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的是民族的綜合素質。
一、現狀
根據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要求,補助資金不得發給學生或家長個人,由學校按標準統一提供營養早餐、課間加餐或午餐。西部地區學校供餐方式有三種:一是有學生食堂的學校,為享受營養膳食補助的學生提供價值4元的營養早餐或午餐;二是無學生食堂,但有教師食堂的學校,由教師食堂負責為享受營養膳食補助的學生提供營養早餐或午餐;三是無學生食堂和教師食堂的學校,由供餐企業為學生配送價值4元的早餐或課間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惑
一是投入不足,農村小學及教學點學校食堂硬件設施和條件簡陋。近年來,由于國家加大了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力度,加快了合辦并校的工作進程,寄宿制學生不斷增加,而在校就餐學生的增加又導致了學校食堂與現實需求差距越來越明顯,絕大部分學校食堂遠遠達不到標準化學校建設要求,不是食堂供量不足,就是就餐學生沒有餐廳,特別是雨雪天或刮風天氣,給學生就餐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目前,又增加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餐工作,學校在學生食品加工、衛生、安全管理等方面難度將進一步加大。有的學校食堂修建年代早,餐飲設施陳舊不達標;有的學校食堂是近年來布局結構調整后閑置校產中的C級危房改造而成的,存在極大的衛生和安全隱患。大部分農村小學或教學點食堂基礎設施薄弱,消毒、保潔等相關配套設備欠缺。這給學校食堂衛生、食品衛生管理等方面帶來很大困難。
二是食堂從業人員數量不足,工資撥付不到位。目前,農村中小學或教學點寄宿制學校生活教師人員編制不足,大部分學校食堂管理人員都由任課教師監管,這無疑給管理不到位留下了隱患。縣級人民政府給各學校營養餐從業人員撥付的工資較低,達不到現在用工合同的要求,從業人員的責任心大打折扣。如果按從業人員與就餐學生1:100的比例配備,應配的從業人員缺額數量還很大。學生營養餐4元/天/生的補助標準,不含配送、加工、煤電等其它費用,學校公用經費又不能支付從業人員工資,為此,部分學校的營養餐供餐方式從食堂供餐又改為了企業供餐,這些困難和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三是營養餐供應缺乏統一規范的模式。由于西部地區學校點多面廣,貧困和非貧困縣區都實施了學生營養餐,農村學校有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各學校又有食堂和無食堂等情況,所以在營養餐的供應上還有許多困難和困惑。從目前近一年多的實施情況來看,就企業供餐學校的營養餐來說,面對每天的牛奶和雞蛋部分,學生已有了逆反心理。配送些面包、水果,城郊學校可行,而邊緣地區的小學或教學點基本無法就地取材,需要到縣城采購,集中配送,食品經過長途運輸,產品質量受溫度、氣候、運輸條件的限制,很難確保新鮮、安全衛生,這加大了農村孩子的食品安全風險。
四是學校食堂對外承包影響了營養餐的質和量。部分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由于學生人數少、規模小、劃撥的公用經費有限,學校無法列支營養餐食堂所需餐飲設施、消毒設施、水、煤、電及從業人員工資,只能將學校僅有的食堂對外承包,來為學生提供就餐服務。而承包商從食堂賺取的經營費用直接影響了學生營養餐的質和量。
三、意見與建議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就餐環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充分發揮學生營養餐聯系會議制度的調控和職能作用,加大對學校食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和閑置校產,在最短的時間內建設和改善營養餐實施學校學生在校就餐的食堂、餐廳及增加食堂必要的餐飲設施設備,以滿足學生就餐的需求。為此,建議中央和省級財政逐步加大資金投入,新建或改建一批營養餐實施學校的食堂和學生就餐餐廳,進一步改進學校的食堂及就餐環境,以確保學生營養餐食品安全。
二是增加學校生活管理人員崗位編制,全面解決食堂從業人員經費。全面落實全國學生營養辦《關于切實解決好當前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中五個突出問題的通知》(全國學生營養辦〔2013〕3號) “各地要按與就餐學生人數之比不低于1U100的比例足額配齊食堂從業人員,食堂從業人員工資、社保要納入地方財政預算”要求,縣級人事部門要及時增加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學生營養餐工作及管理人員編制,切實減輕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的工作負擔,確保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學生營養餐實施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是將食堂供餐模式與企業供餐模式實施相結合。按照“政府主導、教育主管、部門聯動”的模式為符合條件的學生配備營養餐。如果條件具備,最好將農村中小學營養餐供餐模式統一定為食堂供餐模式,這樣便于管理,而且安全、效果和質量都能得到保障。但由于西部地區農村戶籍的學生分布較廣,且城鄉之間、鄉(鎮)之間的地域和條件不盡相同。特別是邊遠地區的農村小學和教學點,10到20人之間的教學點偏多,學生少、規模小,且辦學經費有限,食堂建設、《餐飲服務許可證》辦理所需的餐飲設施購置等都需要一定的經費,這些規模小,餐飲設施不達標的學校可實施企業供餐模式,食品采取集中招標的辦法,由廠家直接供貨,減少中間環節,保證所購(食物的質和量。
本次調查歷時15天,4個調研小組共12名調研員分赴河南省N市的A、B、C、D 4個營養改善計劃國家級試點縣的農村學校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以問卷和訪談為主要形式,通過對縣級政府財政部門人員、教體局工作人員、中心校工作人員、學校食堂工作人員、送餐服務工作人員、農村學校校長和會計、農村學校教師和學生、農村學生監護人等主要對象的深入訪談和深度調查,全面掌握了河南省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情況的初步資料。
一、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成效
1.改善了農村學生的營養結構,外出務工家長不再擔心留守學生的營養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農村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因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在我國中西部的一些邊遠貧困地區,農民還沒有從吃得飽向吃得好方面轉變,農民的生活還處在很低的水平。在我國中西部的農村學校中,留守學生占80%左右,寄宿生的吃飯和基本營養問題已得到解決。公辦學校的留守學生吃飯由監管人負責,因監管人的身份較復雜,對留守兒童放任自流,讓他們隨便花錢購買零食現象較為普遍。有些留守兒童習慣于吃零食,即使監護人把飯做好,他們也沒有胃口吃飯。留守兒童的吃飯問題難以得到保障,更談不上學生的吃飯營養問題。“保證兒童營養,是兒童少年健康發育和成長的首要條件。營養改善計劃的啟動,是國家重視農村地區兒童營養問題的體現。”[2]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后,農村學生能在學校得到一份牛奶和面包或一份牛奶和雞蛋等課間營養餐,不僅改變了農村學生經常吃營養不高的家常便飯的狀況,而且大大減少了學生花零錢的現象,調動了農村學生上學的積極性。像這樣的營養餐,以前農村學生只能在逢年過節親戚送禮和父母外出返鄉時才能吃到。如今農村學生在校期間天天都能得到一份營養餐,他們對吃飯越來越有積極性,把書包當作垃圾食品包的現象基本消失,父母留給監護人讓留守兒童使用的零花錢也退出了歷史舞臺。外出務工家長卸掉了長期壓在心里的一份重擔,從此不再擔心留守孩子的吃飯營養問題。
2.農村學校逐步建起了食堂
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前,只有農村中心學校和其他初中學校以及寄宿制學校里有食堂,其余的學校均無食堂。山區上學路途遙遠的孩子在學校都是自己準備午餐,距學校路途較近的學生或教師每逢雨雪天氣,沒有食堂的學校給他們帶來了諸多不便。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后,為了給送來的營養餐加熱和學校自制營養餐及保證中午不回家的學生和教師的吃飯問題,學校食堂應運而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一年來,N市四縣的農村學校建起食堂的達75%。其余25%的學校,在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投入資金不斷加大的條件下,學校食堂也會逐步建立起來。
3.有效利用了被撤并學校的教師
近年來,由于農村學校布局的調整,農村學校出現了教師超編現象。超編教師中,有的在學校從事后勤工作,有的到民辦學校代課,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閑著。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建立農村學校食堂尤為必要。建立農村學校食堂不僅需要資金投入,而且需要人員支持。為解決農村學校食堂建設中的困境,農村學校重新起用了超編教師。調研中,98%的超編教師正在經營或管理農村學校食堂。農村學校食堂的建立有效地利用了超編教師。
二、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營養餐結構單一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河南省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2〕18號)指出,河南省營養改善計劃供餐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加餐或課間餐,主要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二是學校食堂供餐,主要提供午餐;三是向具備資質的餐飲企業、單位集體食堂購買供餐服務;四是偏遠地區在嚴格準入的前提下可實行個人或家庭托餐等。”[3]營養改善計劃由縣級政府部門組織實施。N市A、B、C、D四縣營養餐模式雖不同,但因營養餐食品由縣級教育局負責招標,每個縣的學生營養餐食品基本是一樣的,要么是牛奶+雞蛋模式,要么是牛奶+面包模式,要么是牛奶+水果模式,要么是饅頭+肉模式。學生一開始都比較喜歡這樣的營養餐,但幾周之后,學生慢慢地對此類單調的營養餐感到厭倦。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類似的食品安全事故,在政府提供的營養餐計劃中時有發生。因此由政府教育部門主導的營養餐計劃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質疑。
“NGO組織提供的學生午餐,像‘免費午餐’項目確實會比政府的營養改善計劃做得更精細更透明,但目前中國沒有哪一個公益組織有能力承擔全國這么大的工作量。”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政府還是主導力量,但是應該學習公益組織的一些做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項目主管薛文俊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縣級教育部門就營養計劃款下撥學校的進度和賬目進行詳細的公開,資金安全是政府營養改善計劃的軟肋。”
營養計劃遭遇食品安全問題
根據國務院從2011年10月啟動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將每年撥款160億元,率先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80個縣(市)啟動國家試點,惠及這些地區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約2600萬名在校學生,占中西部農村學生人數的近30%。160億的資金是按每名學生每天3元錢的營養改善標準,每年200天上課天數計算得出。
不過,在政府教育部門主導的營養餐計劃中,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4月9日,云南鎮雄縣300多名學生,在吃了學校統一供給的營養餐后出現腹瀉、高燒等不適癥狀。學生反映“豌豆聞起來是臭的,很難聞;不吃不行,要被罰款”;廣西部分學蛋采購價高出市場價75%,豬肉與油豆腐的采購價比市場批發價都高出25%左右。
為什么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事故不斷?而“免費午餐”基金等民間公益組織提供的營養餐卻沒有出現類似的問題。
“民間NGO組織在做營養餐時確實比一些政府主導的營養餐計劃做得更精細,更透明。”鄧國勝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這也顯示出政府主導的營養改善計劃監督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記者近日從安徽潁上縣教育局網站上查詢到,該縣2012年3月的《潁上縣教育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品的采購、運輸、儲存方案的的通知》要求,“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程食品每年招標一次。學生課間餐食品為純牛奶、鹵雞蛋。”
“我們的目標是為孩子們提供一頓熱騰騰的午飯,而不是牛奶面包等工業制成食品。”“免費午餐”項目發起人鄧飛日前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他們的“免費午餐”項目會堅持要求學校做正餐,拒絕乳品和面包等。
目前已經資助150多家貧困地區學校,使35000名學生受益的免費午餐項目對于乳制品的態度格外小心,項目管委會以文件形式明確規定:“凡是使用國家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資金用于乳品面包等輔食營養補助的學校,免費午餐基金不予項目合作。”
“乳制品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有一定的保質期,會因為運輸、保管等條件制約,引發食品安全問題,”鄧飛向本報記者解釋,“事實也證明,很多食品均在運輸、保管期間變質。”
“我早就說過了牛奶和面包那樣的做法不行,沒想到沒過多久果然出現了不少問題。”貴州省畢節市某小學的一位方姓校長6月20日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他們的小學是2011年4月2日“免費午餐”項目啟動時第一批申請加入的學校,如今已成為“免費午餐”項目的標桿學校。
沙壩小學于今年3月加入到政府的營養改善計劃,而學期班和教師的午餐依然由“免費午餐”提供,他顯然非常認同“免費午餐”項目建學校食堂,為學生提供正餐的理念。
配套資金短缺導致“蛋奶工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隨著政府加大投入及基金會、NGO等民間組織的參與,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的“糧食”有了,但為農村學生提供什么樣的營養、如何建立多元化的協作模式及如何實施有效的監督體系等營養改善的核心問題,依然需要探索。
為此,2011年8月—2012年3月,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項目》課題組選取云南、青海、貴州、陜西、重慶等中西部五省份作為樣本地,對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實施的營養改善項目開展調研。
該項調研項目執行官薛文俊6月21日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說,“根據我們的調研:目前多數學校處于‘有米無鍋’(無廚房食堂)的狀態,按160億元投入資金,大約還需要增加20%-25%建設廚房和配備工勤人員的配套資金。”
據某公益機構估算,建一所能供應上百名師生用餐的普通食堂,需要資金約3萬元左右,包括購買蒸飯車、保鮮柜或冰柜、消毒柜等廚房設備,而一個貧困縣這樣規模的小學可能近百個。
“要想真正實現學校食堂供餐,一個縣要拿出200萬—300萬元的配套資金,才能真正實施好營養餐改善計劃。”薛文俊告訴本報記者,這還不包括廚師等人力上的投入,對于一些財政貧乏的貧困縣來說,這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人均3塊錢是遠遠不夠的,”南寧市財政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在廣西南寧該項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被叫作貧困縣營養計劃,南寧市目前有3個國家級貧困縣,作為落實營養改善計劃標桿的馬山縣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貧困縣往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食品的物流配送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需要大筆資金。”
“貧困地區的肉價比城里可能高不少。”他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南寧市還沒有相應的配套資金,去年馬山縣政府投入971萬元用于全縣小學食堂基礎建設。
教育部今年年初表示,近兩年中央財政下撥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資金169億元,相當一部分是地方統籌用于食堂建設的。2011年底,財政部和教育部兩部委又專門追加了食堂建設專項資金100億元,重點用于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的農村學校的食堂建設,改善學生的就餐條件。
這些資金有多少最終落實到食堂建設上,我們無法得知。事實上貧困地區的中小學食堂依然非常缺乏,據媒體報道,甘肅隴西縣實施營養計劃的276所學校中,只有43所學校有食堂。沒有食堂的現狀決定了“蛋奶工程”,成為眾多地方政府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的主要實施項目。
資金發放有待第三方監督
“我們學校從校長到老師都是不碰錢的,錢都是由縣教育局派駐的工作人員負責管理,并且我們在采購食品和報銷的時都是要求兩個老師參與。” 貴州省畢節市的方姓校長對記者表示,學校每天都會通過微博公布營養餐賬目。
“我們的調查發現,在中央營養改善資金下撥后,地方政府下撥比較緩慢,拖延下撥補助款,導致學校為錢發愁的現象并不鮮見。”薛文俊告訴本報記者,“廣西財政廳去年年底下撥補助,3個月后,那坡縣財政局撥款給教育局,期間,學校只能賒賬供餐。本學期開學之初,廣西那坡一所小學向每位寄宿生家長預收了300元作為營養改善經費辦營養早餐。更有甚者,營養改善經費會被挪作他用,用于著急的項目。”
據央視4月中旬在陜西商洛縣的調查,2011年10月,國務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商洛縣屬于第一批試點范圍內,但是央視記者調查發現,補助資金依然沒有劃撥到位,而該省教育廳一位官員卻對央視記者表示錢已經撥下去了。
上述南寧市財政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營養改善計劃的財政資金撥付進度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各地進度并不一樣。
營養改善計劃再加上學生食堂建設意味著更大的資金投入,更多元化的資金來源,也意味著監督更加復雜,更加重要。
為了從制度上保障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食品安全和資金安全,6月14日教育部等十五部門印發《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等五個配套文件。
“對教育部門使用資金的監督,目前主要是依靠審計,有時審計工作也并不完全令人滿意。”鄧國勝表示,還是需要進一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
本報記者發現,目前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教育部門對相關資金使用情況的信息披露還是非常之少,以最近出現事故的安徽潁上縣為例,記者詳細查詢了該縣教育部門2012年以來的有關營養餐計劃的信息,無一提到資金的撥付使用賬目。記者電話聯系該縣教育局,接通了值班室電話,而值班室告知的教育局辦公室電話長時間無人接聽。
“資金使用情況對社會公開最大的阻力可能是在縣里。”上述南寧市財政局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
“據我了解,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縣級教育部門就營養計劃款下撥學校的進度和賬目進行詳細的公開。”薛文俊告訴本報記者,“光靠政府系統內監督還不行,必須引入民間組織、媒體等各方的監督。”
鄧飛告訴本報記者,政府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運作模式無外乎三種:一、地方政府和學校自己做;二、中央政府招標采購,交給民間社會組織來做;三、政府和民間社會組織一起合力運作,就像我們在湖南新晃、廣西馬山等地做的那樣,由我們管理、政府分擔部分經費。
勐董鎮龍乃村七組村民趙帶著兒子到學校報到,看著兒子吃上豐盛可口的營養餐,笑得合不攏嘴。“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啊!孩子上學免費,還享受到營養餐,不僅給孩子補充營養,還為家里減少開支。大兒子趙光今年上六年級,這兩年享受營養改善計劃,每學年至少節省1 700元左右。”趙說。
滄源縣高度重視學生營養改善工作,通過整合營養改善計劃與“兩免一補”政策,將營養改善計劃標準提高到小學每生每天7.5元、初中每生每天8.5元,孩子們不僅吃得飽,更能吃得好、吃得有營養,得到滄源各族群眾的好評和認可。
從2011年秋季學期到2013年春季學期,滄源縣共投入實施營養改善計劃資金達6 252萬元,確保這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落實到每個校點的每個學生。為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生體質,切實改善全縣中小學生膳食營養,滄源各學校因地制宜,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勤工儉學活動,為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提供安全可靠的食材來源。截至目前,全縣各中小學有勤工儉學基地1 000畝,其中,種植基地290畝,養殖基地20余個,學生參與面達100%。
據字光富介紹,目前中心完小還發展生豬養殖和大棚蔬菜種植,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進基地參與實踐次數均達20次以上;芒回小學建了一個蛋雞飼養基地,日產雞蛋150個,基本滿足該校對雞蛋的需求。同時,勐董鎮還發動各校點利用勤工儉學基地發展蔬菜種植,提倡每個校點至少種一棚洋瓜。各校點積極響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菜籃子,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12歲的王霞家住勐董鎮芒回村七組,她從三年級開始來到離家有20多公里的勐董鎮中心完小讀書。她告訴我們,以前在村上讀書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自己把頭天吃剩的飯菜加熱一下當早餐。現在吃、住在學校,每天都有豐富的營養餐,條件比家里更好。
一、學校基本情況
我學區1-6年級共有35個教學班,學生716人,其中有1人對牛奶和雞蛋過敏,1人對牛奶過敏,范文之整改報告:關于“營養餐”工程的自查報告。
二、硬件設施情況
為保障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順利進行,學校安排了專用房屋2間,即營養餐儲藏間及營養餐加工間,并安裝了防盜、報警、監控設施。購置了專門蛋奶加工設備。
三、機構、制度建設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各學校總務、各班主任教師為班級發放監督員,各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學校建立健全了“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各項規章制度,張貼上墻,相關責任人加以深刻理解。
學校與相關人員簽訂了安全目標責任書,專人負責蛋奶的驗收、發放等工作,校長每天進行指導和督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整改報告《關于“營養餐”工程的自查報告》。
四、認真組織,及時發放營養餐。
(1)驗收、入庫關。安排專人負責驗收蛋奶,認真驗貨,每次由供應商運來的蛋奶必須經蛋奶管理人員認真檢查驗收,查奶的生產日期、保質期與檢疫報告單是否一致,對袋裝奶的包裝認真查看是否密封嚴實,是否有破損,是否有擠壓褶皺和劃痕,并用鼻聞聞是否有異味。對雞蛋檢疫報告單和包裝認真核對,并對雞蛋質量進行檢查,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的平均克數,是否受到污染,用手電光照射和搖聽等方法檢查是否過期變質。對于不合格的食物拒絕簽收。
(2)留樣關:蛋奶做好留樣,確保安全。
(3)加工關:對企業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持證上崗。要求加工人員嚴格按照操作流程規范操作加工。
(4)發放關:各班安排專人負責蛋奶的發放。學校及時收集信息,做好營養餐學生人數統計、營養餐發放登記,學生飲食用情況統計。
(5)回收關:要求各班對營養餐垃圾分類回收,存放于指定地點。
(6)把好安全關。對經驗收合格的蛋奶建立臺賬,學校暫時設有專門食品儲存室,能經常保持室內整潔衛生,通風良好,做好防鼠,防蚊蠅,防食物中毒。如果供應商一旦送來,就及時發放。沒有過長的食品存放時間,并做好發放登記。
(7)把好發放關。蛋奶的食用領取由各班班主任老師統一到食堂和儲存室簽字領取,再由班主任老師到所在班級分發到學生手中,學生領取時必須簽字。
(8)把好食用關。班主任把蛋奶發到學生手中后,當場要求學生統一食用,不得讓學生放置,不得讓學生過后食用,或放置后再帶回家,杜絕食物中毒事件發生。
(9)把好事故關。各班主任隨時掌握學生食用蛋奶后的狀況,班級建立信息員報告制度,如發現學生食用蛋奶后有異常反應,應在第一時間向學校報告,學校根據事故嚴重程度,采取相應急處理措施,盡快控制事故的擴大和加劇。
五、加強“營養餐”資金管理。
上級專項資金撥款“營養餐”費用實行專賬管理,做到專款專用,不挪用擠占該資金,全部用于“營養餐”的供給上,絕不動用一分錢。保障了“營養餐”經費充足。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
食品種類單一;數量少;建議營養餐配放如果加點水果之類,就更能做到營養的補充。目前供應商沒有配備蛋奶的儲藏室和冷藏設備;沒有發放留樣品:一旦學生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供應商負全部責任。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和寄宿生生活補助全覆蓋工作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的惠民工程和重點工作。學生營養改善計劃3月份在全省全面實施以來,各地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很多經驗。為總結經驗,推介典型,本刊推出“學生營養餐”專題報道,以饗讀者。
大理州12個縣市均納入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試點范圍,其中大理市為省級試點地區,其余11縣均列為國家級試點縣。全州試點縣(市)黨委、政府及各職能部門高度重視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工作,認真按照工作會議精神及省工作要求,抓緊部署前期各項工作,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詢意見,制定實施方案,確保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的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工作機構
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把“計劃”列為全州2012年重點實施的10項惠民工程之一,各級政府分管領導部署“計劃”的組織實施工作,突出政府在實施“計劃”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及時成立了大理州實施“計劃”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計劃”的實施。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教育的副州長擔任,州財政局、教育局、食品安全委員會、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婦聯等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小組在州教育局設立了辦公室,并由教育局長擔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人員由教育局、財政局的相關人員組成,負責全州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的日常工作。
各縣市政府結合各自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確定供餐方式,確保了營養改善工程于2012年3月1日前順利實施。
二、部門協調配合,制定實施方案
在州政府和領導組的統一部署下,各成員單位通力協作,整體聯動,根據州情和學校的實際,州縣(市)均認真制定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方案》。從實施時間、范圍、資金來源、組織領導、責任分工、供餐方式及內容、宣傳教育、資金撥付與管理、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機制、食堂建設與管理、設立監督舉報電話和信箱等九個方面對實施“計劃”作了具體的安排和要求,為在全州農村中小學順利實施“計劃”打下了基礎。
三、確定供餐方式
州教育局對符合條件的學校數和在校生人數做了認真的核實統計工作,根據《省財政廳教育廳關于下達2011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補助資金的通知》和《省財政廳教育廳關于下達2012年春季學期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省級試點縣補助資金的通知》精神,大理州378 658名學生(其中:小學266 440人,初中111 864人,特殊教育學生354人)納入享受“計劃”條件。按照“安全、衛生、營養、熱乎、可口”的標準,因地制宜確定合適的供餐內容,突出地方口味特色的要求,確定了學校營養餐的供餐方式,并對供餐形式、供餐食品、供餐食譜提出了明確要求。
進一步明確過渡時期供餐模式。對實施范圍內的學生,由學校設置學生營養窗口,統一提供每生每天一餐早點,具體內容以衛生部門(專家組)提供的營養套餐為主,如提供餌絲、米線、面條、包子等為主的組合套餐。所選的營養補充食物,要因地制宜,結合學校所在地物產和居民飲食習慣,盡量做到粗細搭配,交替食用;盡量做到營養豐富、味道可口,保證蛋白質、脂肪和其他營養元素、礦物質的攝入量。
寄宿制學校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補助資金直接打入受助學生個人就餐卡,由學生自由選購飯菜品種、數量,學校食堂憑充值卡或飯菜票結算。對走讀的學生可以發放早點餐券,由學校提供每生每天一餐早點。
四、加快食堂建設,確保如期實施
全州屬試點范圍內的學校共1 343所,在省、州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截至2012年4月15日,累計投入3 028萬元,對201所學校的食堂進行改造修繕及食堂設備完善補充,切實加強了各學校的食堂建設。目前納入試點范圍內的1 006所已基本具備由學校食堂向學生供餐。尚有337所(校點)學校食堂正在進行改造完善中。
為全面做好學校食堂準備工作,在全州范圍內進行了對學校食堂建設管理工作大檢查,切實做好食堂防蠅、防鼠、防塵工作,抓緊辦理學校食堂報備等相關手續,完善并懸掛相關制度,制定應急預案;添置采買各種設備,其中必須設置保溫桶;做好學生就餐券或就餐卡的準備工作。
過渡時期條件較差的食堂,結合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薄弱學校改造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資金,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和標準化學校相關指標要求,將學生食堂列為重點建設內容,使其達到餐飲服務許可的標準和要求。規模較小的農村學校和沒有學生寄宿的學校,可根據實際改造、配備伙房和相關設施,為學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條件。在今、明兩年,大理州將中小學食堂建設與改造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力爭到2015年全面完成學校食堂建設。
五、完善管理制度,強化資金管理
為進一步加強學校食堂管理工作,州財政局、教育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食堂管理的通知》,將食堂規范管理工作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進一步明確學校食堂以服務師生為宗旨,堅持“公益性”原則,按照“非盈利”要求,實行成本獨立核算,切實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
加強對資金的監管,嚴禁產生擠出效應,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明確各縣市、學校應做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與“兩免一補”專項資金的統籌銜接工作。嚴格按照資金管理要求,分戶運行,獨立核算。進一步明確補助資金必須全額、足額用于為學生提供食品,不得直接發放給學生個人和家長,做到收支平衡,并適時接受財政、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建立實名制學生信息系統,依托省教育廳統一制作的云南省中小學生學籍管理系統建立實名、實號(身份證號)制學生信息系統,對學生人數、補助標準、受益人次等情況進行動態監管,并根據學生學籍變更情況及時調整就餐學校學生,嚴防套取冒領資金行為。
建立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機制。建立學生營養健康登記卡和學生體質健康登記卡,每學年對學生進行營養健康狀況檢測和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通過測試數據比對,分析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形成學生營養健康評估報告。
六、落實人員,強化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