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1 04:4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產品設計中的美學運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不管是從產品語義學還是符號學的審美角度出發,產品的呈現無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種方式和媒介。而產品設計不只是現代化的產物,其實自古以來,從曲轅犁到汽車,都可以被界定為產品設計,而美學在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關鍵詞]美學 產品 造型 符號 傳統 相宜
不管是從產品語義學還是符號學的審美角度出發,產品的呈現無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種方式和媒介。而產品設計不只是現代化的產物,其實自古以來,從曲轅犁到汽車,都可以被界定為產品設計,而美學在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美與物相宜
一材有一材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物性不僅決定了所造之物的功能和安全性、使用壽命等問題,還通過物化的產物展示了造型美、形態美、符號美。以物為媒,是闡釋美的最好方式。道家一直主張順應自然之性,這其中包括了對物的重視,材料相互間的搭配問題也必須體現與物性相宜的原則。材質是產品體現美除形態造型外最直觀快捷的定位,材質展現了產品的品質或者設計者的設計審美角度。至少不可以破壞物性相宜的原則,否則在材質美上就破壞了原有可體現的元素。依靠這些知識,從古代工匠們到今天的產品設計大師,無一不把產品的材質美通過物化展現出來,這就是美與物的相宜性。
二、美與人相宜
造物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與人相宜、為人服務的,如果違背了這些原則,那么所有的東西不僅失去了美的價值,更喪失了設計的本意。人類的生理極限、生理機構、生理差異、心理活動、性格特點都是設計者需要予以考慮的因素。且不可忽視,使用者的條件與設計作品是否匹配,它的適用人群,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這個設計存在的意義和目的,那么能否為所有人解決一個問題和能否為小眾人群解決多數問題,這些都是產品設計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自古至今,發明創造都是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但這是功能實現目的的機械設計更應該考慮的問題,而對于工業造型這門學科,外形因素就不僅僅是定義美的惟一因素,它的結構是否符合人機,它的存在是否最大程度上解決了問題,這些都成為一個工業設計師需要考慮的因素。然而這些都是隱喻的美,它的美不是直觀的視覺沖擊,而是以使用為平臺,行為使用后帶給人心靈愉悅之美,這種美的體現是設計帶來的,是發自內心的美。
三、美與時相宜
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不管是為農業服務還是為工業服務,它的原則一直沒有脫離以人為本,而長期以來手工業在中國是作為副業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手工造物中的季節性變化直接影響了農耕生活,而這些也都影響了工業設計的設計理念,從而成為了制約設計的一個限定的條件。諸如季節性的限制,需要考慮它的材質性,以及人的使用時段等,這些都是時間產生的限定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講,時間也必須符合客觀需要,這才是真正的與美相協調。
四、美與禮相宜
正所謂心靈則手巧,在中國禮儀是傳統美德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禮儀是發自人內心的一種涵養,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種身體力行行為,這也就要求人的美要發自內心。同樣不容小覷的是禮儀的約束力,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這也體現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中,而每一個細微的設計元素,其實都在和禮儀相互呼應。設計師不應因為它有舊的傳統的一面就覺得設計被傳統牽絆停滯不前,而應該結合新勢力,考慮舊因素,找出既有歷史感又有時代感的新設計元素,從而在道德美的層面上體現設計之美。
五、美與文質相宜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國人推崇的生存之道。自古就講究文質平衡,文與質的爭論一直不休止。究竟是質勝文則野,還是文勝質則史,就是內容與形式的孰輕孰重,換言之就是裝飾與功能的矛盾關系,這和現在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火花一樣,其實沒有孰是孰非,只是看擇者態度和喜好。在傳統觀念的指引下,就更加要求一名工業設計師要有造型和功能并重的才能。在了解結構工程師的工作之上,上升到對造型美的認知,使一件產品不僅僅成為時代快餐化的產物,而是從具象的物質體現抽象的非物質美,總體來說,文質對于設計品的體現是不可或缺的一點。
古往今來,產品設計師要承載著時代的重任,既不可以落后于時代的浪潮,更不可以忘記符合客觀傳統,很多制約因素在這其中都成了無形的制約條件。從對美的認知的角度發散思維,轉化對一件產品的形態定位,繼而研發出產品,使產品成為闡述美的媒介,讓人們通過此體會美的語言。設計體現的美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沖擊,對于產品設計來說,真正體會到的美是產品使用后帶來的愉悅情緒,諸如產品帶給人的便捷,產品替人解決的問題,產品在環境中所起的作用。這些都是產品體現美的方式,這些方式或許不只是外形帶來的造型美感單方面可以決定的,而是以使用后帶來的連鎖因素,從而在產品中體現設計之美,這最大有別于繪畫藝術,是在體驗中獲得美的享受,美學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能帶給人以美的享受,而產品設計是以人來體驗,人來反饋,來幫助人得到愉悅心靈的美。
摘 要:工業設計的本質之一就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們服務,創造出他們所需求的產品。美的因素作為考察設計成果優劣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本文以技術—形式坐標體系理論為基礎,試圖探究產品設計美學的量化評價標準,為產品設計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美學評價方法。
關鍵詞:美學 功能性 技術美 工業設計
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工業設計是人類在現代大工業條件下按照美的規律造型的一種創新的社會實踐,是技術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結合。設計美則是建立在技術發展與形式創新基礎之上的一種藝術性的造物活動帶來的心理體驗,讓消費者在產品使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體驗享受。
1 技術美
技術可謂是產品的主干,包括產品運用所應有的功能、生產產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采用的制作技術,使用產品的時候所遵循的操作流程。技術價值偏向于理性,是制作過程中理智、思維與創新意識的綜合表現形式。
2 形式美
時常說起的形式美,通常理解為產品使用的原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性,比如:顏色搭配、線條組合還有聲音的音調等;外加其特有的組合節律所展現出來的審美特征。該文將形式美視為將事物所現有的美感與產品以及產品宣傳人員恰當結合的之后所體現出來的獨特韻味。靠近與感性、情感以及靈感三體合一的藝術想象思維。
產品設計是將產品全面真實的向客戶觀眾所呈現的體型展示,需要引用多方為技術含量和藝術思維相結合按照產品具有的功能和審美的規律進而創新。設計的獨特性是藝術美學遠遠流暢的有利保證、美學的價值所在將深深的融入到藝術愛好者的生活中。產品設計的水平高低取決于觀眾對產品形式與審美觀關系如何理解而定的,用“美”的尺度,設計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現代“藝術品”—— 產品設計。本文以技術—形式坐標系為基礎,根據產品設計的美學準則,將產品設計中美學評語可分為技術美、形式美還有體驗美,對設計評價標準指數型量化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總結,確保工業設計美學的價值性和威望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審美標準也有所改變。所以,在產品設計方面,切合人們實際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提倡人性化設計,從消費者需求出發,與社會發展現狀保持一致,才可以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技術美的產生及發展從史前時代起,人們在狩獵中對石器的加工從粗糙到精細、從不規則到勻稱,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實用的需要推動著人們去提高技術,有意識地改變著工具的造型形式。箭頭要能平穩地射出,就必須沿軸線對稱;砍砸器要適合使用,就須要在長、寬、厚之間保持勻稱的比例。人們在石器加工中形成的形式感直接與物質生產中的適用性聯系在一起。在勞動中,持續的緊張容易產生疲勞,通過節律化和節奏可以使機體調整達到一定的平衡,從而使勞動輕松化。這種勞動的節奏通過工具的撞擊等聲響進入人的意識,形成節奏感。藝術的相對獨立性對于審美意識的確立和提高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它還反作用于物質生產,使技術和工藝產品具有更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在手工業生產中,技術因素和藝術因素融合于手工業工匠一身。
18世紀末,由于機器生產的出現,帶來了工業生產結構的變化。隨著機械化的不斷深入,生產工人的工作流程被機器限定,技術水平趨于平均化,使原來融技術與藝術于一身的工作產生了分化。由于固定的設計安排,限制了產品結構形式,在直接生產中消除了一切審美因素。一方面由于技術的限制,一方面由于資本家對產量的追逐,把審美因素從物質生產領域排擠了出去。
現代化工業技術的生產方式使工業設計成為全部生產過程的主導環節,成為一種綜合性規劃,它把社會的、經濟的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有機地結合起來。人們逐漸注意和改進工業的設計。物質生產領域中的審美形態和審美經驗有其特殊的質,它們分別表現為技術美以及在使用和生產過程中的審美體驗。技術美以其表現形態與技術功能的聯系而區別于藝術美。對技術美的體驗不僅通過觀照而且還通過生產或使用過程的動覺感受,從而也區別于藝術觀賞。
技術美通過技術生產過程和產品的結構形式表現出來。它在形式上具有合規律性,在內容上具有合目的性。產品的技術美表現在由產品的材料、結構、功能、形式與環境等因素構成的辯證統一中,其中功能因素占主導地位,產品的功能和結構都是多因素組成的動態系統。在功能中不僅包含技術的、經濟的,而且包含使用的、精神的因素。隨著技術的發展,將不斷開拓出新的功能,結構形式也將變化無窮。在功能、結構、外形之間并不存在單一的對應關系。一種功能可由多種結構實現,而一種結構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因此,技術美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在總體環境的審美塑造中,技術工藝將與藝術美和自然美相結合,構成一個理想的生活和勞動空間,成為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工藝過程美的根源在于生產過程的合理化。生產過程的組織、人與機器和勞動環境的動態關系具體表現在空間、時間的安排,節奏、色彩和音響的處理,人體的動律與機器運轉的關系等方面,它們直接激發著人的心理和情感反應。生產過程的合理化將使勞動不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成為一種美的創造。科學美在現代技術與科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新技術的產生在于各種科學理論的綜合應用,作為理論形態的科學也存在科學結構的美。科學美是指科學結構所反映的客觀世界的簡單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由此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諧而產生審美的愉悅。要感受這種美,就必須使欣賞者具有一定的科學修養。科學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和諧圖象的,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感性形象。但是,這種感性形象是用抽象的科學符號系統表述的。
科學美有助于科學家對于某些未知領域的探索和理論模型的構筑,因為在科學家的美感中包含有對自然界客觀規律有序性的反映和理論結構的合目的性特征。科學美的本質在于人對客觀規律性的反映,它是理論形態中自然結構的形式美。
摘要:尼葛洛龐帝指出:“無論你有沒有做好進入數字化時代的準備,有一點很清楚,我們正以飛快的速度進入它,我們身邊所有能被數字化的東西,都將被數字化”。一個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的新時代里,信息化的產品己經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巨大潮流,正在沖擊我們所生存的人類社會。分析人與產品交互過程中技術美和感官美,全面了解交互美學在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對產品設計的重要性。
關鍵詞:交互 交互美學 技術美 感官美
今天,以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及信息技術使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而由此衍生出的“多點觸控”、“語音輸入”、“網絡聊天”、“3G無線網絡瀏覽”、“虛擬游戲”、“沉浸體驗”、“隨景漫游”……這些新興詞匯正在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信息社會,網絡技術給我們帶來便捷的生活,我們可以身處家外的時候通過短信指令讓家里的電器在指定時間開始工作;在公交車站等候的時候知道自己需要乘坐的公交車在什么時間內到達;甚至車也能夠通過掃描儀器直接反饋到龐大的數據庫信息中分析、鑒別快速的、不用拆裝的了解車的故障等,這些都是信息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捷。
在同質產品設計的環境下,更需要考慮用戶的精神需求的設計。享受網絡技術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同樣希望通過數字化的交互過程能滿足其心理上的愉悅,由此交互美學應運而生。
1 交互美學
美學作為一種哲學術語,被用來定義美,被理解為憑感官認識來判斷是否符合愉悅的感受。
皮特森明確指出:“我們尋求一種擴展的表現框架,這個框架式對于交互系統來說的,通過使用與交互系統相關的人的身體、智力以及所有感覺而獲得美學交互的概念”。
交互美學是研究人、產品與物質文化中的美學問題,它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是不同于哲學、美學或工業設計理論,不僅僅停留在抽象的哲學觀念上、局限于產品表象的描述與功能的說明上,而是從不同的層面,從抽象到具象,揭示出物質生活中的美和審美規律,從而推動設計觀念的更新與發展。交互美學不是僅僅表面上的美,而是要考慮產品和用戶溝通時的心理感受。設計人員通過用戶與產品及環境相交互的經驗轉換為相應的物理和思想層面的愉悅,并將其反映在設計上。當產品的設計滿足了這種“美”的要求,那么“美”的產品也就自然而然地應運而生了。
2 信息時代的產品設計需要交互美
產品設計并非是一種純粹的造物活動,也是在創造一種人與物、人與自然的“美”的關系。“事物的美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社會生活的內容,盡管這種內容已不必是欣賞者‘有意識地’想到的,所以美作為一個感性具體的存在,是一個具有特殊規定性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工業產品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前進的生活需求,而產品設計的發展和演進歷程就是不斷探索和解決工業技術與人類文化藝術之間問題的過程,規劃人類合理的生存方式的過程。
隨著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社會”已悄然而至,對傳統產品的形態正在產生深刻影響。在Internet環境以及多媒體和虛擬技術支持下,我們身邊的產品已經由注重產品物化形態設計向“非物質”性產品設計發展,如:交互、智能等形式的設計讓人與產品間形成一種交流而非純粹滿足產品使用功能的過程。但在大部分貼上高科技、智能化的產品,因其功能的復雜性讓界面乃至操作過程變得繁瑣,由于語言的障礙、顯示屏幕的限制,甚至操作界面的大小、順序排列、色彩規劃等方面,都會給用戶在使用時帶來諸多的不便。因此,人們更多將注意力關注在使用產品時是否能夠讓人產生愉悅的使用感受。這種精神上的愉悅也不僅僅靠產品的形態外觀美來決定,而更多的需要通過人與產品之間通過交互、體驗而產生愉悅感受。用戶在判斷產品是否符合審美需求的時候可能更強調刺激的感覺(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也就是說,產品的美學特征不再僅存在于產品物理外觀上,同時也應存在交互體驗上。
例如目前最為流行的iPhone,蘋果公司設計主管喬納森·伊夫曾說過:“不要想在產品中塞進太多東西,專注于重要的事物上,只做人們真正關切的事物,否則產品會因為太過復雜而宣告死亡,保持簡單是很困難的事情。”由此看出,在信息時代,產品設計的美學特征更多的需要靠交互、體驗來表達,讓用戶產生愉悅感受。
3 交互美學在產品設計中體現
產品與用戶溝通時的交互美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社會、文化及生活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不是用戶有意識所特定要求的,所以美作為一個感性具體的存在,它要求產品具有技術美和感覺美。設計師在從事產品設計時,就是在創造一種人與物、人與自然的“美”的關系。由此可見,產品設計的范圍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復雜,不能再以傳統的單一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設計形式和方法來應付現代的問題。只要存在產品,就需要交互,用戶和產品之間存在使用和反饋的循環,用戶首先是用直覺表達意愿的,用戶被產品吸引后,使用過程是否愉悅,是否有成就感,需要更多的交互設計來傳遞,產品的的聲音、文字、按鈕、圖標甚至氣味等一切會觸動感官系統的因素都會提升交互美的一部分。美學特征通過用戶與產品溝通的過程中呈現出來,如清晰明了的圖標、符合使用習慣的界面、易操控的按鈕、讓人放松的氣味、令人陶醉其中的音樂等都是交互美學中不可缺少的設計重點。
蘋果的iPhone和iPad,以極簡美學外觀為體,專注于交互功能美。蘋果的美學準則,并不是簡單的功能追隨形式或者追隨功能,它追求的是一種平衡、有效。在外觀界面上,以精確的圓角弧度設計和細節來保證其簡潔但又不失高品質;在內在交互界面上,以通俗的界面圖標,讓任何一個剛接觸到該產品的人都會使用,避免了新產品學習所帶來的障礙。讓用戶不再對高科技產品避而遠之的心理。
由此可見交互美學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如何真正讓用戶通過交互體驗真正達到愉悅的目的,應從以下方面考慮:
3.1 產品設計的技術美
技術美的主要成分是功能美。產品只要在市場上流通,供大眾使用,必然就要存在其功能的必要性。用戶在選擇產品的時候首先肯定是需要考慮其使用功能。“產品的功能是指產品與人之間那些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求的相互作用”。它是在日益更新發展的科學技術的指導下對產品造型結構設計的一種要求。產品的功能是核心、是靈魂,如果產品失去物質功能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產品的存在,都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的。”也就是說,產品設計是以人為出發點并以滿足人們的實際生活需要為目的。這種目的就使得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必須通過滿足人們的某種使用功能的需求才能體現其價值,才能讓消費群體感受到產品的功能美。
3.2 產品設計的感覺美
在使用過程中當外界因素刺激人類的五官,使之產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或味覺,而這些經驗感受會帶領人類認知和感受世界,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滿足人們心理層次上的感受。
(1)視覺
產品最先被感受的就是通過視覺,如大小、形態、色彩所承載的硬界面,以及在使用過程中操控及識別的軟件面也同樣通過視覺感受反饋給用戶。用戶視覺接受通過經驗判斷分析做出相應操作,而產品也反饋成用戶所需要的信息。這個交互過程中,界面的色彩、大小、順序等符號盡可能簡潔易識別,以大眾共識為標準,當然地域和文化差異也應考慮在內。
(2)聽覺
聲音做為被感知對象也同樣重要,這也是產品的交互性體現的重點。以語音交互的方式通過聽覺作用于使用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舒緩用戶的視覺負擔,從而降低由于視覺疲勞而引起的誤操作。很多產品通過聲音與使用者進行交流。產品發出聲音可向用戶傳遞某種信息,如工作狀態、安全感等。聲音在產品和人交互過程中能準確的提示使用者其工作狀態或者提示以避免出錯。特別在現代數字化娛樂產品已經遍布周邊,交互式的多維混合游戲對于聽覺的傳達尤其重要。這些娛樂系統通過聲音做為交互的一種重要手段,讓人在體驗產品的同時,最大化的刺激使用者,滿足其真實感。
(3)觸覺
日本設計師黑川雅之曾經說過,“如果說20世紀的商品設計是以視覺要素為中心,那么21世紀的設計所必須重視的將是觸覺、重量感、溫度感以及嗅覺等感官的作用……對于這種感覺的認知是非常直覺而主觀的”。觸覺感受是交互式產品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接觸產品,傳達產品本身所賦有的價值以及特定的功能性。交互技術讓產品在觸覺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以前我們在操作手機時,需要通過硬界面具體形態承載的鍵盤才能撥號,而現在多點觸控技術的出現,讓產品的硬界面變得更加簡潔,而只用對其觸屏操作就可以達到信息傳輸,這時觸覺感受隨著交互時代的變化而變得更加簡單,但其接觸的產品載體還是需要滿足用戶心理觸感需求的。
(4)嗅覺和味覺
在信息時代,各種感官系統都會被設計師運用到如何提高用戶在體驗產品時愉悅上。在以前覺得不可能運用的嗅覺和味覺,也同樣會被考慮。嗅覺和味覺雖然沒有以上感覺應用廣泛,但對人的影響十分強烈的。這種感覺較多被運用在與食品有關的產品上。很多時候,味覺和嗅覺是共同起作用的。試想,人們會普遍認為聞起來很香的東西也會很好吃,而好吃的東西也會很好聞。當然,嗅覺也會被運用到交互游戲的設置中,多模態的刺激能使得游戲時的體驗更為身臨其境,通過改變玩家的存在來反映游戲的狀態可以極大地提高游戲體驗的感覺。
4 總結
菲利浦·斯塔克說:“科技本身并非一個終端,而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的,就是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根本衡量標準就是關愛。”作為產品設計最終的目的也同樣是以人為本,提供優質產品讓人們生活更舒適、美好。但如何用美學概念和測量方法來確定什么樣的標準是合適的,這個無法使用美學量化來衡量。需要設計師和用戶共同參與。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和用戶一起做設計的時代,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用戶在體驗產品的過程中,可以直接與開發者進行對話;開發者可以針對用戶的體驗反饋,對現有產品迅速改進、迭代,這在以前是前所未有的。在今天,用戶不再僅僅只是產品消費者,更可以是產品的貢獻者、甚至構建者,未來的產品會讓用戶在使用時更親切更貼心。
摘 要: 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人們生活中充斥的大量工業產品將人與自然隔離,人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導致了一系列生態問題,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除了考慮人的舒適和安全需求之外,還要考慮到人與大自然的密切聯系,從而賦予產品其生態美學的意義。文章主要闡述了生態美學觀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由此探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及未來產品設計的生態美取向。
關 鍵 詞:產品設計 生態美學 人與自然
引言
生態美學同生態環境學、生態哲學、生態意識學等生態科學一樣,是伴隨著生態危機所激發起的全球環保與綠色運動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強調產品不再是獨立于人而存在的,而是一種人與產品互動共生的平等關系。基于生態美學思想而設計的產品不僅應該在形態上反映自然,在技術上使用自然材料,更應該在意境上融入自然,能夠喚醒人的自然意識,使人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自覺地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
一、生態美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1、古代農業文明階段的生態美學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不同的審美觀與不同的人類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在工業革命之前,是傳統的手工藝設計時代。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們的生產幾乎完全依靠手工勞動,生產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自然材料,比如石頭、木材、泥土等,所以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比較小,既與大自然很親近,又對其破壞污染少,使人與自然一直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圖1為《考工記》中提到的筍虡,就充分地體現了產品設計中“造法自然”的生態美學觀,它是古代懸掛鐘磐的木架,造型與自然中的脊椎動物有關,以動物的造型作為鐘虡,配合上聲音宏大的鐘,是基于自然形態的設計之美的體現。將自然與產品相結合,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是當時絕大多數造物者的思想。
2、工業文明階段的生態美學
在近代工業文明的階段,人們主張將自身置于世界之上,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為美,所以帶動了工業發展的進程,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人類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迅速,同時人類對自然也在進行大規模的改造,人類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自然的盲目改造首先導致了自然環境的惡化,資源的稀缺又進一步導致了社會結構的失衡,所以就產生了近代工業的生態問題,以人為中心,打破了自然的生態平衡。
如今進入了現代后工業后現代文明階段,人們開始認識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并開始行動起來尋求各種解決辦法,其中生態主義格外引人注目,生態主義要求人類超越個體或局部利益,考慮對人類與整體利益的平衡。表現在美學上,也帶來了審美觀念的生態變革。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生態美學思想在美國悄然興起。它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自然——社會”協調統一,提出自然具有獨立價值的觀點。同時,提出環境權問題和可持續生存道德原則。如近一段時間,美國新奧爾良設計出巨大的未來生態建筑(圖2),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本質就是能將數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個超級建筑中,通過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二、生態美學在現代產品中的體現
1、產品設計中生態美學的含義
產品設計是為了解決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是一門融合了技術與藝術,包含了物理學、社會學、美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范疇的綜合性學科。它隨著工業革命而來,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工業的威脅,所以人們才提出“生態”這一概念,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中,人們意識到自然可以作為人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的審美價值標準,把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并產生了不同審美方式,這就是生態美的重要意義。
生態美學,就是生態學和美學相應而形成的一門新型學科。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包括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系的一門哲學學科,然而這兩門學科在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問題上卻找到了特殊的結合點。生態美學就在這個結合點上。
2、產品設計中的生態美特征
生態美學著重強調的是審美觀的問題,而如何與產品設計相結合,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考慮:第一是造型形態的結合,在設計產品時,將自然元素融入到產品的形態中,或者在形態上模仿自然事物,使產品的色彩,質地,組合等設計來反映自然,如圖3所示,由Tetrarch工作室設計出品,借鑒了花朵的花蕊部分的概念和造型,給人一種身在大自然的感覺,花蕊層次感豐富,繁多而有秩序的排列,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第二是技術的結合,這里強調的是產品的實用功能,在設計產品時,運用一些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新的加工工藝,使對環境的破壞降為最低,如圖4所示,來自日本的陶瓷藝術家makiko nakamura制作的一款杯子,采用中空雙層設計,陶瓷材質,外面布滿小孔,就像土撥鼠鉆出來的透氣孔一樣,這種材質與形態的排列分部可以及時散熱,并且增大了摩擦,握感很好,不用擔心到燙手的問題。第三是語義的結合,在產品設計中,產品應該從功能、形式、使用方式等多方面來營造意境,當人們在使用產品時,能夠很快的了解產品所要表達的含義,使人們從內心中意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如圖5,此設計是由naoto fukasawa公司設計,設計采用橡膠材料,充分表達了香蕉、草莓等水果的設計語義,人們看到飲料盒就仿佛聞到了水果的味道,使產品營造出了一種意境。
生態環境中事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自然界所生萬物都可以作為人類設計的物質基礎,人們用各種設計語言來提取它的形狀和特征,用于自己的設計當中。例如仿生設計,就是把產品作為一種工具起著使人與自然更親近的載體,當我們看一件產品的時候,能夠透過其形態了解其中的含義,使生態美與設計完美的結合。如圖6所示,是法國著名的設計師菲利浦·斯塔克的代表作“Juicy Salif”榨汁機,采用了經典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中外星飛船的造型,配合光亮的外表,給人以非常整潔的感覺。在技術材料上,許多產品也將生態美學融入產品的科技感中,使用起來更加便捷。
如圖7,克拉尼的茶具設計,之所以運用卵形所特有的形態,是考慮到,這樣產品的不僅具有獨特的光滑外面和適應性,而且受熱最均勻,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均勻的將熱量傳給其他形態各部分。
三、產品設計中生態美學觀的啟示
1、美學觀的突破
生態美學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形成并豐富了當代生態存在論美學觀,它將各種生態學原則吸收進美學,成為美學理論中的“綠色原則”。其次它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以研究地球生態環境美為主要任務與對象, 是環境美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相互關系上,生態美學在生活中的體現是十分重要的。
2、設計的系統觀
生態美學倡導系統整體觀點,倡導社會責任,反對環境污染;倡導現實主義,反對自然的破壞。這些觀點也正是現代工業產品的發展趨勢,在一些與自然生態相關的產品設計中,我們更應該關注其自然性與生態美,例如家居產品、電子產品等。只有這樣,才不會給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人們才可以達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
3、設計的人本觀
設計的生態美學觀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的情況下,提倡以人為本,設計的核心是人,在設計中融入人性化的思維,達到“人—自然—社會”的協調統一,特別是產品設計中所包含的人機工程,更是人本觀的體現,只有人與產品,人與自然達到高度統一,設計中的生態美才會充分體現出來。
四、結語
生態美學是建立在生態主義思想之上,探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動態平衡,在設計產品時如果能從自然中發現美,把生態美融入到產品中,將會讓人們在使用產品的時候能夠更多地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這種各方面的平衡也正是生態美學思想所能帶來的深刻內涵。因此,在現代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將生態美學思想融入產品設計領域就顯得更為重要,它帶給人們更多的靈感和啟示,從而真正的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摘要】產品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解決在生活或者精神方面遇到的問題,盡可能滿足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需求。基于人性回歸的視角,要求產品設計師在產品設計師,在滿足人們的安全、舒適需求基礎上,應考慮人與大自然的密切聯系,喚醒人們的自然生態意識,因此將生態美學觀念融入產品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生態美學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基礎以及意義,并闡述了生態美學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以及具體應用。
【關鍵詞】產品設計生態美學具體應用
實施工業革命前,當時的人類社會主要以傳統手工藝設計為主,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程度較小,人與自然基本上處于和諧的相處狀態,在這一時期,很多產品設計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對生態的追求與指向,暗示人與自然生態和平相處。然而在近代工業文明階段,在主體中心論的指導下,提出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為美”,人類對自然資源一味索取,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社會結構失衡,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當前正處于后現代后工業、后現代文明階段,基于生態環境問題,人們的價值觀、哲學觀、世界觀、人生觀都發生了生態化改變,自此,生態美學思想誕生。如何在產品設計中喚醒人類的生態意識,自覺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已經成為當代產品設計師考慮的重點。
1.產品設計中生態美學的基礎以及意義
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人類手工設計逐漸轉向工業設計,在工業革命初級階段,由于工業制品造型較為丑陋,英國的約翰-拉斯全就此提出“回歸自然”的口號,強調在產品設計中應運用自然形態以及線條,但是由于力量太小,被吞沒在歷史潮流中,但這一理念的提出對現代產品設計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是產品產生生態美學意義的重要基礎。現代社會的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工業生產與發展的嚴重威脅,“生態”這一概念才被正式提出,人們也逐漸理解并接受這一概念。在人們認識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時,人們發現可將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將自然作為產品設計時的審美價值標準,這實際上也就是生態美學的重要意義。
2.生態美學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追求,更重視精神層面的追求。在購買產品過程中,不僅僅看重產品的功能,對于產品的審美體驗也更加注重,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現代人們的生活被冰冷的現代科技以及工業產品所充斥,生活壓力以及社會壓力無法得到排解,精神世界逐漸土崩瓦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回歸自然的重要性。但人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份子,無可避免的會與產品打交道,因此將生態美學融入產品設計領域,通過產品表象挖掘產品內在的自然美,喚起人們的自然生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3.生態美學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生態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形態、種類,在人類設計過程中,都可以將它們作為設計材料和基礎,根據自己的理解與認知提取這些物質基礎的形態、特征,通過自己的設計語言傳達自然美。在產品設計應用中,可以從造型形態、技術以及語義層面來實現生態美學與產品設計的完美融合。
3.1造型形態結合
主要是指在產品造型、外觀上模仿自然事物,或者在產品形態中融入自然元素,通過產品的組合、質地、色彩來反映自然。比如Tetrarch工作室以花朵的花蕊部分為切入點,借鑒其造型以及概念,設計出品,花蕊的層次感較強,排列繁多且有秩序,給人一種身處大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
3.2技術的結合
生態美學與產品設計的融合主要強調的是運用現代先進的技術、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藝,提高產品的實用功能,盡可能降低產品對環境的破壞。這種技術上的融合,實質上體現的審美觀是以對環境的保護作為美的標準,讓人們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體驗到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共榮的責任感,以及付諸行動的自豪感。比如日本的陶瓷藝術家――makiko nakamura設計了一種中空雙層杯子,主要采用的是陶瓷材質,杯子的外面都設計有小孔,在功能上有利于及時散熱,摩擦力增大,也不用擔心燙傷;在外觀上感覺像土撥鼠鉆出來的透氣孔一樣,設計新穎,更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
3.3語義上的結合
美學在意境上具有啟迪心靈的作用,通過審美活動有利于將飄渺的自然事物轉化為欣賞者自己內心的真實體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平靜自己的心境。因此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從產品的使用方式、使用形式、使用功能等多方面,盡可能為人們營造一種自然意境,并且能夠讓人們在使用產品時盡快體會到產品表達的生態美學意義,從而喚醒人們對自然的強烈感知,從內心深處體驗到回歸自然,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美好,釋懷并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
綜上所述,生態美學主要探究的是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在工業化進程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明確生態美學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意義,并將生態美學完美融入產品設計中,可為人們帶來更多的啟示和靈感,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