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2 08:39: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公共經濟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公共經濟管理對于改善民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對于加強公共管理和改善民生的關系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公共經濟管理;改善民生;積極作用
民生問題是我國政府當前面對的主要問題,也是政府當前最關注的問題,改善不僅僅關系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基本權利,同時還關系著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繁榮。因此,總理明確提出了民生工作是當前的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政府公共管理承擔著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制定公共政策等重要職能,因此在改善民生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本文簡單探討了加強公共課經濟管理和改善民生的關系。
一、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對于改善民生的積極作用
公共經濟管理維護社會分配的公平性,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保障社會公民的利益,和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迅速。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在2010年,我國經濟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收入分配不夠合理的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的一個嚴重問題。我國的兩極分化已經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這對于我國的國計民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公共經濟管理有利于民生需求的實現。民生內涵和領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民生不僅僅是過去溫飽問題和住房問題,已經拓展到了基本生存要求之外,包括了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和產品需求,改善民生成為真正實現人民利益、保持社會穩定的根本和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公共經濟管理承擔著龐大的公共產品服務,管理著龐大公共事務,所以對于民生改善有著巨大的影響,加強公共管理對于改善民生有著巨大的積極作用。
二、加強公共管理和改善民生的關系研究
1 公共產品是改善人們生活的基礎
公共經濟管理為公民提供公共產品,這些公共產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迅速,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10年,GDP增長超過了10%,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巨大成就,人民生活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但是,國民對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福利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然而這些公共品的供應卻因為體制和管理等原因,難以保持相應的增長速度,公共產品的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缺口。
由于政府是我國目前的提供公共服務產品和社會福利的主體,政府向社會直接或間接的提供公共產品,才能夠保證人們的公共產品品種、質量,極大滿足人們的公共產品需求,從而成為人民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的基礎。但是目前我國公共產品供給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社會保障體系遲遲沒有建立,醫療,教育,和養老問題一直困擾廣大農村群眾的重要問題。所以,給廣大農民和貧困線以下的城鎮居民提供福利和社保就依靠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公共經濟管理,提供大量的公共產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礎。
2 促進社會公平是改善民生的先決條件
公共經濟管理的重要職能是協調公共事業發展,推進社會公平,改善民生作為一項公共事業,是公共資源配置的一個體現,市場經濟是追求效率的,公平被擺在次要的地位,只有發揮公共經濟管理的作用,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才能在保證社會公平的基礎上,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需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生的改善。我國的民生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時期,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問題,公共經濟管理相對滯后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甚至在一些比如醫療衛生等重要的公共領域的改革產生了強烈的市場化的色彩,沒有把解決衛生服務公平性問題作為首要任務,而一味強調全民共同承擔健康責任,試圖通過市場解決醫療衛生問題,這樣就導致了廣大收入過低的人民無法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無法實現醫療事業的公平性。市場不能代替政府公共經濟管理的地位,政府要在公共事業管理和公共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才能夠有效改善民生。
3 公共經濟管理制度法制化是改善民生的法制保障
我國民生問題主要是供給不足造成的,這就需要政府在財政支出結構進行調整,壓縮非公共品的支出,將“服務投資性財政”轉變成為“公共服務性財政”,加大公共民生領域的產品投入,使財政支出以改善民生為宗旨,建立有效的財政支出體系,改善財政結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提供公共產品的有力資金保障。
同時,我國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公共經濟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從制度角度保證改善民生落實和有效執行,為提高公共經濟管理提供有效地制度保證,將公共經濟管理活動納入到法律體系之中來,對公共經濟管理過程及機構的權限予以規范,使整個公共經濟管理活動有法可依,使人們能夠形成良性預期,從制度上保證人民的利益得到尊重和保護。
三、結論
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對于改善民生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要積極研究二者的關系,并且從此角度,審視加強公共管理的方向。
一、公共部門經濟學的定義
公共部門經濟學,又稱政府經濟學,它是由(公共)財政學發展而來的。在有些學者眼里,(公共)財政學、政府經濟學和公共部門經濟學是同一個研究領域在不同時期的名稱;而在另一些學者眼里,它們是同一個研究領域的不同名稱。公共部門的核心部分是政府,所以“公共部門經濟學”也被稱為“政府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是既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又是公共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構成公共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在當前,建立與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加強公共經濟管理,是我國公共部門尤其是政府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公共部門經濟學(公共經濟學)既年青,又古老。它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才在西方誕生的一個經濟學分支學科,它的前身是財政學,而財政學的思想源遠流長。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財政學的誕生,以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的問世作為標志。在該書中,斯密論述了財政學的許多基本原理。他認為,國家職能是保護社會不受侵犯,保護個人不受侵犯和壓迫,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與之相對應,國家的主要財政支出包括國防費、司法費、公共工程和公共機關的費用等;而為了保證財政支出,就必須有財政收入。后來,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財政學都深受斯密思想的影響。直到20世紀30年代財政學一直是在斯密的思想框架下發展的。
福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革命及宏觀經濟學的誕生為財政學提供了不同于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新的理論基礎,并拓展了財政學的研究主題,特別是對政府經濟活動的研究。1936年馬爾科的《公共財政學基本原理》一書的英譯本在美國的出版,使得形成于19世紀80年代的由歐洲大陸學者用邊際效用價值理論改造過的新財政觀(包括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經濟理論等)進入英美財政學者的視野,并使英美的財政學發展逐漸轉軌。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財政學最終實現向公共經濟學的轉變,其主要標志是1959年馬斯格雷夫的《財政學原理:公共經濟研究》、1964年科爾姆的《公共經濟學基礎:國家經濟作用理論概論》和1965年約翰森的《公共經濟學》三本書的出版。此后,財政學的教科書多以“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 為名;20世紀70年代以后,更多的教科書以 “公共部門經濟學”(PublicSec?tor Economics或Economics ofthe PublicSector)命名。應該說,“公共部門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 這兩個名稱并沒有在本質上的區別,更多的是作者使用的習慣上的問題。如果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公共部門經濟學更突出公共經濟學的行為主體。
從“財政學”到“公共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并不僅僅是學科名稱的變化,而是財政學研究重心、理論基礎以及分析方法的變化,即研究重心從過去只研究財政收支本身的問題,轉變到研究財政收支對經濟的影響和公共部門本身的經濟活動的合理性及其效率問題;財政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變化則表現為: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以及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為公共經濟學的誕生創造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先進的分析方法與技術。同時,這種學科范式的變化反映社會經濟環境尤其是政府管理活動的變化了。
近三四十年來,公共部門經濟學發展迅速,研究成果豐碩。它對政府、政策的研究視角不斷轉換。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人們仍對政府及其經濟活動是完全信任的;而到了八十年代,讓公共部門退出經濟領域的呼聲高漲。后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市場和政府(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都不是萬能的,它們都會失靈,因而單靠市場或單靠政府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一個運行良好的市場離不開一個高效政府的支持。公共部門經濟學的發展往往是通過分析方法或工具的突破取得的。彼得?M?杰克遜說:“……經濟學家解決本學科內各種問題的能力與本學科內其他理論的發展是齊頭并進的。”
那么,什么是公共部門經濟學呢?《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的定義是:“公共經濟學是關于公共經濟的研究,即研究那些并非純屬市場、并非純屬住戶或廠商之間的關系的經濟問題,側重于邏輯(科學)分析以及論理規范問題。”而布朗、杰克遜則看來,“公共部門經濟學考察公共支出、稅收和經濟主體(如個人、家庭和企業)行為之間的關系?!庇纱宋覀冋J為,公共部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公共部門經濟行為尤其是政府經濟行為的學科,涉及公共支出、稅收和經濟主體行為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公共部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公共部門和公共物品。人們習慣將經濟領域劃分為公共部門和民營部門。公共部門是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廣義公共部門包括政府機構、公用事業、公共事業、非政府公共機構等部門以及各種不同組織的公共層面:狹義公共部門僅包括政府機構以及依據政府決策產生的機構和部門,是最純粹的公共部門。政府是以公共利益為導向,其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無償占有社會公共資源,并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除政府機構外,還存在公用事業、公共事業、非政府機構等“準公共部門”組織,也稱為第三部門,但因其具有鮮明的“公共”特性,也將其歸入公共部門之中。
我們可以把政府的基本職能概括為提供公共物品,因而公共物品構成公共部門經濟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公共部門經濟學有關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等內容都是圍繞公共物品理論而展開的:公共支出是為了公共物品供應而提供費用;稅收是人們享受公共物品而支付的“價格”。
什么是公共物品?斯蒂格利茨說:“公共物品是這樣一種物品,在增加一個人對它分享時,并不導致成本的增長(它們的消費是非競爭性的),而排除任何個人對它的分享都要花費巨大成本(它們是非排他性的)。”世界銀行《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說:“公共物品是指非競爭性的和排他性的貨物。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使用者對該物品的消費并不減少它對其他使用者的供應,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對該物品的消費之外。這些特征使得對公共物品的消費進行收費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沒有提供這些物品的積極性?!?
公共物品有各種不同類型。布坎南在《俱樂部的經濟理論》一文中明確指出,根據薩繆爾森的定義所導出的公共產品是“純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場來決定的產品是“純私人產品”?,F實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的一種商品,稱作準公共產品或混合商品。關于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以薩繆爾森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們認為,由于公共產品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因此通過市場方式提供公共產品,實現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
且在規模經濟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經濟學家們認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比市場方式即通過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福利國家危機的出現,一批主張經濟自由的經濟學家紛紛開始懷疑政府作為公共產品唯一供給者的合理性。戈爾丁、布魯貝克爾、史密茲、德姆塞茨以及科斯等人或從理論或從經驗方面論證了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可能性。德姆塞茨和戈爾丁從技術的角度討論了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可能性,即如果存在排他性技術,則私人可以很好地供給某些公共產品。例如,高速公路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在入口處可以設置收費站,因此高速公路可以通過私人投資、私人收費的方式來興建。
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公共部門經濟學關于個人行為動機以及行為模式的假設與一般經濟學一樣,采用“經濟人”或“理性人”假設。按照該假設,個人無論是處于什么地位,其本性都以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或極大化個人的效用作為最基本的動機;或者說,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遵循理性原則,即做出個人決策時經過仔細的計算和分析,力求實現利益最大化。
布坎南認為,“經濟人”假說是經濟學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遺產,是古典經濟學家的“一個偉大貢獻”;正是亞當?斯密將具有利己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人稱為“經濟人”或交易者。他們的偉大發現是,只要有適當的法律或制度框架,個人追逐他們自己利益的行動可以無意識地產生有利于整個社會利益的結果。后來的經濟學家用這個假設去分析市場中進行不同活動的人們的行為,并進而分析市場制度本身的作用。經濟學家通過運用關于人類動機的這種特別的假設建立起一門作為實證性社會科學學科的經濟學。
公共部門經濟學假定公共部門中的個人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并且個人的效用函數是多元函數(既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非物質利益),有多個變量(財產、權力、名譽、閑暇等);它假定社會個體偏好的多樣性,個體對公共部門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偏好也會隨著社會進步而變化;它假定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由于人類知識的不完備性、預測的困難以及人類活動或行為的范圍有限等因素,使得全面理性(純粹理性)在實際中不存在;人類決策行為所依賴的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全面理性或純粹理性,由于受能力、信息、時間、知識等因素的制約,人們只能在有限的且是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從事決策;它還假定人的行為有機會主義傾向。
作為公共部門經濟學重要流派的公共選擇理論把“經濟人”假設應用于對公共部門及政治領域和集體選擇過程的分析。依照這種假設,個人在政治活動或集體選擇過程中,同樣追求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這種效用或價值既可以是財富、商品、收入,也可以是地位、權力、榮譽,甚至是友誼、慈善、和平、安寧等精神因素)。布坎南和塔洛克說:“經濟學的探究方法假定,無論在市場活動中還是在政治活動中,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但是這種方法并不要求一個個體的人犧牲其他人以增強自己的效用。這種方法把政治活動表現為一個特殊形式的交換;而且,就像市場關系中那樣,理想上還期望這種政治關系使所有各方面都互有收獲。”公共選擇學者的理論從一開始就假定“有代表性的或者普通的個人在參與市場活動和政治活動時,都是以同樣的普遍價值尺度為基礎而行動的”。
二、公共部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福利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構成公共部門經濟學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根據荷蘭學者漢斯?范登?德爾和本?范?韋爾瑟芬在《民主與福利經濟學》一書中的說法,福利經濟學的核心主題是一個團體中的個人的共同福利(共同福利包括由經濟所決定的團體的幸福),它包含三種因素:(1)各種條件的公式化約束;(2)關于以上條件如何被團體中的機構加以實現的研究;(3)對于現存的團體機構的貢獻及現存的團體福利政策的批判性評價。福利經濟學不僅關心公共政策(政治)對于社會價值的分配,而且關注由此帶來的社會收益和社會成本問題,從稀缺性方面觀察社會價值的分配。帕累托、巴羅、蘭格、丁伯根和鮑莫爾等福利經濟學家研究的重點:一是為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狀態的條件下定義;二是關于一個經濟(秩序)的組織如何影響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問題。
福利經濟學是圍繞“共同利益問題”、“公共分配問題”和“社會福利問題”構建起來的,在關注社會財富增長的同時,更關注在其基礎上的財富分配即社會福利問題。盡管有阿羅的“不可能性定理”以及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但在公共部門經濟學當中大量使用“效用”、“效用函數”、“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最優”及“社會福利函數”等等福利經濟學中的基本術語。福利經濟學還是對公共部門經濟活動進行規范分析的理論基礎。
“福利經濟學從抽象的角度來說,主要討論的是社會選擇標準的界定、收入的再分配及資源的優化配置。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福利經濟學利用這種標準來評價以不同制度(主要是政府和市場)為基礎的經濟,以便確認最理想經濟的學科?!备@洕鷮W的框架是建立在社會選擇標準的基礎之上,這包括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滿足這項原則的必要條件,公平理論及實施的原則,社會福利函數及各個學派的公式,社會最優選擇等。
公共部門經濟學運用福利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分析了政府現實的政治、經濟制度中,從微觀經濟層次角度,對壟斷、外部性、公共產品、收入不公平等社會現象進行剖析,提高政策運行效率,由政府針對市場中存在的“市場失靈”等問題,制定微觀經濟政策,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從宏觀經濟層次的角度,在封閉的經濟中,制定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收入政策和價格政策,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在開放的經濟中,政府通過對貨幣及匯率制度進行國際標準化的管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微觀經濟學考察作為消費者的個人和公司在市場中的行為(而宏觀經濟學研究總體或集合經濟并檢查如通貨膨脹和失業一類的政策問題)?!拔⒂^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他們在某個市場上的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痹诮洕治鲋幸詥蝹€經濟主體(作為消費者的單個家庭、作為生產者的單個廠商、作為消費者和生產者完成交易的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的,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將經濟行為的基本主體分為兩大類:個人和企業。個人一方面是消費者,另一方面是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才能)的所有者;企業即生產單位,一方面是商品的生產者,另一方面是生產要素的需求者。微觀經濟學研究這些經濟行為主體,如何在一系列既定的假設條件下,在市場機制中,通過價格機制,最終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資源的最佳配置,并使經濟達到一般均衡。
微觀經濟學框架即通過對微觀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的研究,來說明現代西方經濟市場機制的運行和作用,以及改善這種運行的政策途徑。這一框架由以下理論構成:消費者行為理論,均衡價格理論,生產和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生產要素收入分配理,一般均衡理論等。這些理論為公共部門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提供可以直接使用的分析工具。 “公共部門經濟學的發展,是限制在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知識范圍內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發展,在本世紀五十年代使公共部門經濟學發生了質的飛躍。公共部門經濟學目前的理論發展,應直接歸功于微觀經濟理論。”
借助于微觀經濟學理論和分析工具,公共部門經濟學家根據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運用演繹法和數學模型,運用各種行政手段,解決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市場失靈”,使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以社會效用最大化為目的來討論政府的微觀行為。其中包括估算政府制定政策的機會成本與沉淀成本,及取得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以及指導其他微觀主體的社會行為等等。微觀經濟學是使公共問題的爭論轉化為實證分析的有效途徑,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程度。
(作者系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經濟管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隨著新公共管理的發展,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偏失問題嚴重。本文分析了我國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偏失的表現,主要包括政府主體的缺陷、民營化導致公共利益流失、民主制度不完善和公共行政監督缺位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矯正公共性偏失的政策建議,如規范政府主體職能、發展協作管理、完善公民參與和強化公民意識教育等,以期為我國公共經濟管理的改進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公共經濟管理 偏失 矯正
在我國,政府在經濟市場上的主要職能是,從社會經濟生活宏觀的角度,履行對國民經濟進行全局性規劃、協調、服務和監督職能,這其中包括收入分配、宏觀經濟發展戰略、政府資源配置、維持市場秩序等方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政府對公共經濟管理方法不斷改革和創新,使得我國政府的公共經濟管理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經濟發展水平逐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高,產業結構升級也取得了進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政府行使公共經濟管理主體職能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陷,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的偏失。
公共經濟管理概述
(一)公共經濟管理的概念
公共經濟管理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其中不僅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等理論基礎性學科,還必須有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等學科背景。從不同的學科視角來審視公共經濟管理,就會形成不同的概念和框架體系。所以多年來學者對于公共經濟管理的概念存在頗多的爭議。在國外,例如斯蒂格利茨、湯尼森等知名學者,都是從政府作為公共經濟管理主體的職能方面進行探討公共經濟管理。但是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大膽將市場機制和工商管理的方法引入公共管理。這不僅擴大了公共管理的主體,還從根本上革新了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這也對公共經濟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國內,黃恒學教授對公共經濟管理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將公共經濟管理界定為公共部門與公共經濟的三大關系: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關系,公共部門經濟活動要素和過程,公共部門與市場關系模式的選擇。具體來說就是公共經濟主體為實現公共經濟的效率與公平,對公共經濟三大關系進行計劃、預測、決策、組織、領導、協調、控制和監督的過程。
(二)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的體現
第一,公共經濟管理價值觀的公正性。和一般個人和企業的經濟行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同,公共經濟管理的價值觀更多地體現在平等、公平、民主等方面,更加注重民眾的參與、社會公平及承擔為民眾謀福利的責任。新的公共管理理論強調以經濟、效率等作為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不可否認,效率的確是評價一項經濟行為的重要指標,成本收益比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一種經濟行為的有效性,但這些也無法撼動公共性作為公共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和內涵所在。
第二,公共經濟管理主體的公共性。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新公共管理運動,大膽將市場機制和工商管理的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在前文討論市場失靈時,雖然市場中私人部門無法提供適量公共物品、無法自發地組織起來為社會創造更多福利,但是這并不代表這些部門不能涉足這些領域。只要通過政府主體合理地協調、控制、組織與監督,這些私人部門也完全可以參與到公共經濟管理中來。因而,在新公共管理視角下,除了政府外,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各國政府、國際公共經濟組織、私人企業等,都可以作為公共經濟管理的主體,而政府主體則在其中擔當協調、組織、控制的引導角色,為公共經濟管理指出正確的方向。
第三,公共經濟管理手段和過程的公共性。前文已經介紹過,公共經濟管理是對三大關系進行計劃、預測、決策、組織、領導、協調、控制和監督的過程,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制度安排主要體現在公共權力和公共政策上。公共權力是通過民主程序委托給政府為主體的公共部門執行的一種權力,而公共政策就是公共部門為了實現一系列具體的目標而制定的行動方案,繼而通過公共權力強制實施以達到這一系列目標的過程。從公共權力的來源上講,公共經濟管理就是一個實施民意共同管理的過程,政府執行其公共權力必須廣泛吸納社會參與和監督,應該聽到不同群體的聲音,協調平衡各群體間的利益分配,然后通過這些群體對公共經濟管理過程實施充分的監督。
第四,公共經濟管理對象的公正性。公共經濟管理的三大關系中,其服務對象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而并不是特定的集團或個人。公共經濟管理的對象應該是所有社會公眾共同追求的利益,這是公共經濟管理的最基本導向。所以,公共經濟管理對象的公共性也是公共性重要的一種表現。
第五,公共經濟管理結果的公共性。公共經濟管理的結果是指公共經濟管理行為的最后產出,例如基礎設施使用、受教育活動參與、綠色的環境、豐富的文化思想等。這些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利益,不是為某些集體獨享的,而是所有人可以享有的、無償的公共利益增加,是社會公眾所共同享有的成果。這種結果的公共性是公共經濟管理活動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的偏失
(一)政府主體的缺陷
首先,政府主體公共經濟管理價值觀的異化。新公共管理運動將市場機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主張在公共管理過程中追求3E目標(即經濟、效率、效益)。而公共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是公平性而非效率或價值最大化,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保證公平性兼顧效率的原則。這種追求效率的新主張就導致了政府主體在決策選擇上產生了向效率的傾斜。這種核心價值觀的異化必然導致方向性的錯誤。
第二,政府主體的自利性行為。新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是,個人不管是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包括擔任政府公職的人,同樣都是理性自利的人。即,政府同樣也是符合經濟人假設的,那么他在產生決策和行為上必然會存在一種自利傾向,這種理性的自利行為就必然會導致尋租及腐敗等問題,這些問題又進一步導致了社會的不公平和社會的價值體系與道德標準的瓦解。這種行為嚴重了損害了公共經濟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性取向。
第三,政府失靈。前文提到市場失靈需要非市場力量的干涉與矯正,但是政府也會產生失靈的現象。因為公共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并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所以這就切斷了利潤的約束和成本的約束,這種關系的斷裂就必然導致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政府失靈就意味著公共經濟管理的無效。
(二)不正當民營化導致公共利益流失
民營化是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經濟管理的一種主要方式。民營化的本意為了引入市場機制借以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公共經濟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的確,這種改革在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不正當民營化卻造成了公共利益的流失,其中包括民營化的腐敗和壟斷問題、公共責任問題等。
(三)民主制度不完善且人民參與度低
雖然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實際上在具體實施環節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人大代表推選時候選人的提出缺乏充分民主,選民罷免本選舉單位選出的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罷免國家機關領導人的程序仍無法落實,行政機關公共權力范圍過大、濫用和運行狀況不透明等,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在我國民主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實際上,我國目前的公共管理仍然主要以黨和國家為核心來運作,即由國家向公民單向性運行,公民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國家公共管理決策的人民參與度還遠遠不夠。
(四)公共行政監督缺位
為了保證公共權力的公共性,就必須對其進行監督和制約。而我國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開始,政治體制的過度集權化使得監督失去了必備的外部民主環境,所謂的“監督”基本上處于廢弛狀態。我國現行的監督體系龐大而雜亂,各組成部分之間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現行行政監督體系在運行機制上缺乏應有的溝通和有機的協調;行政監督的法治化程度也較低。上述跡象表明公共行政監督缺位,無法保證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的體現。
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偏失的矯正
(一)規范政府主體職能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針對公共經濟管理價值觀異化的問題,政府主體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管理過程中堅持“公平為主,兼顧效率”的原則,堅持不放棄以效率來作為考核管理行為的指標,但也不能逾越公共性作為公共經濟管理核心價值觀的地位。
第二,要樹立公眾至上的服務理念。公共經濟管理是為廣大社會公眾的利益而服務的,追求的目標也是全社會總效益。簡單地說,公共經濟管理是一種以社會公眾為受益對象的服務。政府主體必須樹立公眾至上的服務理念,堅持全心全意為公眾服務的宗旨,讓公眾滿意。
第三,合理界定政府主體的職責范圍。自新公共管理運動之后,政府主體職能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政府現在的角色是規則的制定者、權力的分配者。所以政府應該注重方向上的引導,從宏觀上加強公共經濟管理的制度體系和法治、法規建設。
第四,加強公職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增強對公職人員的法律約束。針對政府公職人員在執行管理行為中的尋租與腐敗現象,首先內部應該通過培訓、教育等方式加強公職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通過道德準則來督促公職人員合理的運用其公共權力,不做逾越其權力的事。另外,也要完善公職人員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設,讓公職人員行為受到法律的約束,依法行政,合理行使公共權力。
(二)培養多元化公共經濟管理主體并發展協作管理
雖然自新公共管理運動以來,我國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引入了其他組織形式,但這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段距離。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公共問題的有效解決往往涉及政府不同組織部門、非政府組織、私人部門等主體。而多方主體的參與,也能反映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所以應該培養多元化公共經濟管理主體,努力發展協作性公共經濟管理,這也是未來公共管理發展的一種主要趨勢。在民營化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政府主體的協調控制作用,引導其他主體理性管理,盡量避免社會公共利益的流失。
(三)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并完善公民參與制度
對公共權力缺少必要的監督與評估,就必然會滋生腐敗和尋租行為。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完善公民參與制度,這就要求社會大眾都參與到公共經濟管理中來。針對公共經濟管理建立完善的績效評估制度,社會公眾運用適當的監督手段,對公共經濟管理行為的公共性、合法性、有效性等進行監督,針對公共經濟管理中的政策偏差和執行失誤積極進行反饋和矯正,保證政策和管理行為的有序有效進行,保護公眾自身的合法權益,逐步建立公民參與式國家。同時,必須從法律上保證這種公民參與制度的有效性,有法可依、有規可據是監督工作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四)強化公民意識教育
公共管理公共性意識的承載者是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因此,進行合格公民的公民意識教育是使公民自覺形成公共意識和維護公共性的有效途徑。這種公民意識教育包括道德和法律方面。首先,道德上要培養公民健全的人格特質,強調一種人類公共理性和共享的價值秩序;其次,法律上通過立法保證公民參與公共經濟管理的權力,傳授公民政治經濟知識,提高公民參與公共經濟管理的技能。通過這種公民意識的培養,促使公民積極參與到公共經濟管理,維護自己的權益。
綜上,公共性是公共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但目前我國公共經濟管理中很多方面公共性都有偏失。筆者首先分析了我國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偏失的表現,主要包括政府主體的缺陷、民營化導致公共利益流失、民主制度不完善和公共行政監督缺位等方面。繼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矯正公共性偏失的政策建議,如規范化政府主體職能、發展協作管理、完善公民參與和強化公民意識教育等,以期改進我國公共經濟管理。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逐漸增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我國黨及政府一直將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作為開展工作的基礎及任務。然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同改善民生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對改善民生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相關人員應重點關注對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不斷增強管理水平及能力。本文簡要探討了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的意義及之間的關系,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公共經濟管理質量,為百姓做好服務工作。
【關鍵詞】公共經濟管理 改善民生 關系
民生一詞最早源于《左傳·宣公十二年》,里面提出“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現代民生指的是民眾的基本生存及生活情況,及民眾的根本發展能力、根本發展機會及根本權益等。民生的問題一直是我黨及政府現今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同樣也是政府當前最關鍵的事情。改善民生不但同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基本權利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還影響著社會的繁榮與國家的穩定。所以,總書記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指出將民生工作作為現今政府工作的第一任務。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工作時擔負著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用品、擬定管理條例等職責,在改善民生方面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本文簡要探討了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同改善民生之間的關系,供相關人士參考。
一、進行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對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我國進行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宗旨及根本在于保證民眾的基本權利及基本收益,確保公平公正的分配資源。但是,想要完成這一任務,就需要以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為基礎。在開展公共經濟管理工作時,應全面展現市場對資源調配的作用。另外,進行公共經濟管理的部門還要對社會中的每名成員負責,全面掌握及合理利用相應的資源及權利。例如: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為民眾提供服務等。進而確保資源合理分配,管理規范化,更好的實現改善民生的任務。
現今,人們具備較強的民生認識,這對于進行公共經濟管理工作來講是一種好的情況,能夠進一步推動管理的發展。進行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為百姓提供服務、公共商品及擬定相關政策。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民生的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不僅包含了基礎的生存條件,同時還包含了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教育、服務等內容。在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基礎上,資源都能夠合理、公平的進行分配,維護了民眾的基本利益及社會的穩定性,從而將改善民生的思想落到實處。對于民生的要求,相關部門應制定科學的預算體系,增強資金使用率,確保收入合法,創建全面的監督機構,從而更好的為民眾服務。
二、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同改善民生之間的關系
公共的經濟管理工作是我國社會經濟的基礎保障,對人們的基本生活產生影響,而改善民眾的基本生活就是改善民生的重點內容。因為民生思想的創建工程范圍較廣,資金的使用率同民眾的利益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相關責任部門應采用更為周密、高效的處理方法,提高對民生資金的動向監督就管理。想要加強公共經濟管理,改善民生,就應就其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分析。
(1)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同改善民生間協調的關系。假如在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沒有清晰的責任主體,就可能造成相關負責人濫用職權,縮減公共部門的財政收益,讓公共經濟資源不能合理、平等的分配。因此,在進行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時,應全面應用市場的調節功能,創建科學方法對市場公共資源進行分配。另外,為了確保公共資源可以高效運轉,還應創建相應的市場體制,利用對經濟管理部門中財務進行衡量,提高資金使用率,防止因部門人員徇私舞弊而出現的問題,更好的對民生進行改善。
(2)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同改善民生間影響的關系。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增強,民眾對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然而,因為民眾對衛生、醫療、利益、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公共經濟資源可以為人們要求提供的服務及商品就出現了緊缺情況。因此,假如公共經濟的管理服務人員工作效率較低,就會對公共管理效率及財政效率造成直接影響,嚴重的甚至影響到資源的補給方面。如果人們在公共商品及服務無法達到標準時,就可能出現負面的輿論及危害,進而影響公共經濟管理部門的信譽度。因此,相關管理部門及人員應正確認識公共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工作,提高效率,確保把民眾的需求落實到位,從而增強改善民生的工作。
(3)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同改善民生間保障的關系。我國現今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及教育等民生工作一般還是由政府出資來補助。例如:減免稅收、提供津貼補助等。這些工作的服務及生產同公共管理的資金支出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公共經濟的管理部門憑借對管理標準的不斷完善,預算支出等方法對市場形成刺激,再激勵個人企業參與到公共服務及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從而保證人們對公共品的要求得到滿足。然而,只利用刺激市場的方法并不可以全面提高公共產品的配置。由于市場在分配資源時存在盲目性及功利性的特征,這種特征就可能導致公共資源分配出現矛盾。所以,相關部門應增強對市場分配資源的管理工作,確保商品供給數量充實、分配平等,才可以對盲目性導致的隱患進行處理,保證分配資源的合理性及公平性,將改善民生落到實處,真正為民眾做實事,謀福利。
(4)創建全面的公共經濟管理標準。我國政府想要對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進行增強,首先就應創建規范、全面的管理標準,將現存的管理制度進行優化,把財政支出的方法進行科學調整,降低非公共經濟支出。相關部門應把工作的重點投入到處理當前同民眾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等方面上,重點關注民生領域,增強公共產品的質量及利用率,切實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
(5)將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同法制化相連接。常言道“無規矩,無以成方圓”。我國是一個法制化國家,法律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是維護國家穩定發展的保障。在進行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時,也需要同相關法律相連接。公共管理人員可以說是公共的人,這種的方法把工作人員的自身同相關權利進行連接。那么,進行公共經濟的管理人員應切實為民眾做事,對民眾負責。在進行公共經濟的管理工作時,首先要將樹立正確的誠信觀念,把誠信的確立同法制化進行聯系,利用對經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標準,保證工作可以全面、順利開展,同時也讓整個管理過程有法可依。在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時,應堅持法制觀念,確保改善民生工作的合理性及公平性,為改善民生提供法律基礎,更好的滿足百姓的需求,為民眾服務。
三、總結
總而言之,改善民生是我黨及人民現今最為關注的事情。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生觀念所包含的范圍也逐漸增加,公共經濟管理在對改善民生進行作用時也應不斷進行調整,緊跟時代步伐,想民眾之所想,確保公共服務同公共補給不發生間斷。另外,相關部門還應增強管理人員的道德素養及法律常識,進而不斷增強公共經濟管理工作的水平。相關政府在進行公共經濟管理時也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對相關標準進行完善,確保將改善民生工作落實到位。因此,對加強公共經濟管理與改善民生的關系進行探討是值得相關工作人員深入思考的事情。
摘要:經濟是國家的命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強經濟建設,對于人民來說,經濟是物質的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 物質生活才能夠更好實現。而經濟發展是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人民力量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沒有人民就沒有經濟發展。當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須要利用經濟來改善民生,為人民謀福利。因此,當人民把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國家和政府就要返利于人民,在更大程度地解決民生問題。
關鍵詞:公共經濟管理;人民;民生關系
我國政府在執政過程中一直堅守著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我國的主體,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改善民生是維護國家和平的保證,只有國家內部和平了,國家才會團結、友愛。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迎難而上,共同前進,人民的凝聚力就越來越強,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關系內涵
公共經濟管理有狹義和廣義的理解。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公共經濟管理,都對民生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公共經濟管理之所以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是因為它所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民生關系的重點在于一個“民”字自,它的主體是民生。民生關系的主體是民生,民生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我們日常所說的民生關系、民生問題其實是狹義的民生,民生關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衣食住行,因為一個人的生理需求是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廣義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都屬于民生范圍內的事情。民生關系關乎每個人的生存利益和現實發展,是群眾在創造經濟時會遇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國家需要重視和實現的問題。
二、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關系的作用
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關系的具體作用如下:
(一)公共經濟管理對維護社會利益的平衡分配有著重要作用
簡單來說,政府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可對社會利益、責任、義務等因素進行平衡分配,保證社會分配的公平、公正性。公共經濟管理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百姓福利,實現社會的平衡分配。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總財富數值增加越多,社會分配的平衡性就越是存在偏差,這一現象現已受到了我國廣泛民眾的關注。為了能更好的完成社會平衡分配任務,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各種堅持“全民共享”“改善民生”原則的惠民政策,將提供公共產品設定為政府主要任務,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來指導工作,更快更好的實現了政府公共經濟管理。財政方面,政府逐漸拉低了建設財政的支出比例,增加了社會性服務財政的支出比例,基本上實現了政府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這一系列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
(二)公共經濟管理能為民生需求的實現提供幫助
“民生”這一詞語的內涵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拓展,過去人們對“民生”的解釋無非是公民的衣食住行,而在今天,“民生”的涵義除了衣食住行之外,還包括了教育、醫療、衛生等多個方面。這一變化意味著公民需求在不斷擴大,政府如果要管理民眾、維持社會穩定就必須先滿足民生需求。從政府、民眾、民眾需求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看,如果要在真正意義上保持三者之間關系的穩定,還要引進另外一個因素,也就是我們此處探討的公共經濟管理。政府通過管理公共經濟來對社會進行公平分配,從而滿足民眾的需求,而民眾的需求一旦滿足,民眾便能在社會中保持安分。所以我們說,公共經濟管理有利于是民生需求的實現,能為實現民生需求提供輔助力量。
三、公共經濟管理問題分析
(一)貧富差距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過大,那么在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狀況就會出現不平衡的狀態,這種心理反應有可能導致社會問題的發生,從而阻礙民生工程的實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人依靠勤勞和勇敢迅速富裕起來,還有一部分人則在生活線上掙扎。所以,社會上有仇富現象的發生,如人們對官二代和富二代的不實言論以及打砸搶燒名貴車輛,都展示了人們的不健康心理。過大的貧富差距對于國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它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兩極分化。地域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是極其明顯的,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要比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快速許多。若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一直在擴大,將會導致每個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不一,民生關系發展不平衡。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是極其明顯的,這會造成農村人口的銳減,城市人口呈現爆炸性增長,如北上廣等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就業等民生關系受到不良影響。
(二)就業問題
一些地方在公共經濟管理中,沒有做好增加就業、減少失業這項民生工作。我國每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處于上升狀態,公共經濟管理要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給予這些人群。大學生是知識豐富的人群,如果這樣的群體都不能很好地就業,不能把所學習的知識才干發揮在工作之中,這對國家的發展來說是一種損失。就業問題不僅包括初次就業,還包括失業再就業問題,如何安頓失業人群是公共經濟管理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現代社會中,如果人們在失業一段時間以后沒有及時找到工作,迫于生活問題他們很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不僅嚴重損害了自己的價值,還威脅到了社會和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財產安全,對于民生關系來說更是一種挑戰。
(三)醫療、住房保障問題
我國公共經濟管理在醫療保障方面做得不夠好,民生關系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如大病、重病醫療保障制度還不完善,在醫療制度中,體制也不夠健全。醫患關系的緊張與不健全的醫療保障脫離不了關系。其實,醫療保障問題是一個歷史性問題,若想在公共經濟管理中一次性地發展好這N民生關系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公共經濟管理不加強醫療保障民生關系的建設,以后還會有許多醫患麻煩。住房保障是民生關系中容易爆發問題的一個點。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多及城鎮化的發展,城市住房的需求越來越大。很多城市都存在住房保障民生關系問題,一些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白天在工地或者街道干活,晚上睡在天橋底下。有些城市白領工作人員租住小房子,簡稱蝸居、蟻族。這都是因為沒有住房保障,人們迫不得已的選擇。這也說明公共經濟管理沒有做好住房保障的民生工作,造成民生關系的進一步惡化。
四、加強公共經濟管理改善民生關系的措施
為了更好地完善相應的民生改善工作,政府一定要加強對公共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進而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 加強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
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此時就需要政府加強對經濟的調節與市場監管,進而重視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工作的全面展開,加強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政府管理職能轉變要加強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立,并且明_政府向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職責,政府要將公共資源更加傾向于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進而加強社會事業的發展以及民生的改善。
(二) 加強公共政策公平性建設
政府公共經濟管理工作中,最為直接和主要的方式就是建立相應的公共政策。在加強以及保證公共政策公平性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與科學化,建立并且完善相關政策決策和監督機制,利用相關制度政策監督保證民生政策的落實。事實上,主要就是盡量使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調研、執行、決策以及監督這四個環節進行有效地區分,進而利用相關政策促進社會的公平分配。
(三) 加強各級政府對公共經濟事務管理
為了確保民生工作的順利發展,一定要加強各級政府對公共經濟事務管理責權的合理劃分,明確中央以及地方的經濟調節、公共服務以及社會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重視公共經濟管理過程的開放性
改善民生的問題一般都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政府在開展相關管理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考慮,加強政府財政公開制度的推廣,在進行公共事務與公共利益領域設計與決策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傾聽人民群眾的建議,建立相應的信息平臺,利用媒體渠道發表一些看法,在進行民生決策的時候,加強人民群眾的參與與討論,進而充分了解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需求與關系,真正實現全面改善民生的目標,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結語
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公共經濟管理,社會公共經濟管理也是民生問題的關鍵所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民經濟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形成、累積的問題,因此,不可妄圖一次性解決。要想解決民生問題,但從政府角度出發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從調查走訪中,找到老百姓的核心痛點,在這基礎上,才可以真正有效地改善民生,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環境。
[摘 要]本文分析了公共經濟管理促進對民生關系的改善,并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建議,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公共經濟管理;民生關系;改善
1 公共經濟管理推動對民生關系的優化
1.1 公共經濟管理對于協調民生關系有利。公共經濟管理的出發點是優化民生,它的終極目標是達成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以提升人們生活水準。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和它有關的民生問題顯得尤其顯著,所以,公共經濟對民生的投入持續增大,像漸漸增大的財政投入,持續完善的每一種保障制度,公共產品種類的豐富、制度的創新等,各級政府通過公共經濟管理漸漸實現社會公平,從而讓經濟發展增速和民生發展相符合,高效處理每一種矛盾,努力縮小城鄉差距與貧富差距,發揮了協調民生關系的效用。
1.2 公共經濟管理推動民生需求的飛速實現。自民生的內涵而言,民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民生說的是百姓的衣食住行,就是和百姓生活關系密切的領域;廣義的民生,不僅有社會保障,也包含就業、醫療、生育、教育等很多層面,伴隨社會的飛速發展,這些問題也漸漸顯現出來。如果想達成“為人民服務”的目標,每一級政府必須要沉下心來,深入群眾,實地調研,找準群眾的正常需要所在,掌握民意、民情,一層面抓經濟建設不放松,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另一層面使公共產品持續滿足人們需要,讓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紅利與國家經濟發展紅利,進而從本質上處理社會保障問題,給民眾辦實事、謀福利,達成社會健康、穩定、有序發展的目的。
1.3 公共經濟管理利用協調政府財政支出達成高效的市場配置。伴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每一級政府在醫療、社保、教育等層面強化財政補助,為彌補民生所需資金缺口,公共財政支出產生了一些問題。關鍵表現在資金配置簡單化,效果沒有發揮出來。在高效的公共經濟管理介入之后,不僅推動了公共產品的科學分配,與此同時,作為決策,把財政預算高效刺激經濟發展,達成了有效的市場配置。
1.4 公共經濟管理平衡貧富差距。自我國當前狀況而言,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獲得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持續提升,但是另一層面,在同意少數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之下,我國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仍然有非常大的一部分人仍處在生活線上,和快速致富的階層產生了相當大的差距,再加上城鄉差距巨大,進而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有些人出現了仇富心理,嚴重威脅到社會穩定。大家都知道,貧富差距致使社會兩極分化,但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貧富差距和城鎮化進程,致使農村人口快速減弱,城市人口飛速增大,構成環大城市的都市圈,廣大農村的醫療、教育、衛生的條件和城市差距持續增大,增加了城鄉矛盾。城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造成的一連串社會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利用公共經濟管理的適度干預。
1.5 公共經濟管理推動就業。目前,我國面臨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而公共經濟管理的關鍵職責即為盡量的提供就業崗位。然而就當前而言,政府的就業壓力非常大,雖然運用很多的策略甚至立法以推動就業,也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實際上來說個別地方政府并沒有完全實現降低失業率,推動就業的民生工程。雖然每一個地方政府均推出了很多推動就業與創業的優惠政策,但是因為宣傳不足,加上溝通平臺與方式有限,最后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假如廣大的大學畢業生不能科學就業,所學到知識應用不到社實踐當中,對學生、對社會均是一種非常大的損失,與此同時,還嚴重威脅到了社會穩定。所以,怎樣飛速高效的處理就業問題,便成了公共經濟管理亟待處理的重大問題。要想處理這個問題,必須依仗公共經濟管理手段。
1.6 公共經濟管理在醫療、住房保障層面的效用。目前,醫療資源分配相當不平衡,大批量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少部分大城市,基礎醫療條件薄弱,致使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非常明顯,大病、重病醫療保障體制有待優化,醫療體制也不太完善,醫患矛盾持續升級。所以說,公共經濟管理在這層面發揮的效用有限。怎樣強化醫療保障,怎樣從本質上處理醫患矛盾,是擺在公共經濟管理面前的一道難題,但是要想處理這個問題不能著急,其是一個體系工程,需要每一級政府持續創新機制,系統解決。與此同時,在民生關系當中,極易爆發問題的另一個點即為住房保障。目前,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再加上二胎政策的全方位放開,新增人口持續提高,城市住房的需求日益增大,供需矛盾加大。當前,我國顯著的一個問題是,城市房價太高,和居民收入十分不符,增長太快,民眾購買力有限,再加上租房成本太高,社會保障房與廉租房供應不足,少數城市低收入人群與廣大農民工沒有經濟能力買房、租房,住房條件相對惡劣,需要各級政府在發展地方經濟,與此同時,完全注重住房保障工作,利用公共經濟管理手段使安居樂業。
2 改善民生的意見
2.1 用公共經濟管理方式強化住房、醫療等根本的社會保障。
2.1.1 為了達成老百姓的安居夢,必須更進一步加強住房保障體制,不僅要增加財政投入,提升住房改革進程的速度,而且必須加大房價的調控力度,改革住房公積金體制,完善廉租房制度與城市棚戶區改造,實實在在的保護老百姓的住房利益。除此之外,在醫療保障層面,必須積極探索制度創新,運用靈活多樣的保障手段,擴大醫保覆蓋范疇,進一步確認醫療保障主體,逐漸處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快速推動醫保全國聯網,切實處理異地看病、住院、購藥的具體問題,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擴大基層醫療的范疇與區域。進一步規范養老保險體制,加強醫療保險管理,改革醫療保險與醫藥衛生體制的配套。
2.2 采運用多種手段處理就業問題。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民生的重大問題,基于此,我國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但是在具體實施當中仍然有一些問題,像創業扶持政策不太細化、交流信息平臺透明度欠缺,為了進一步未完善民生關系,則必須運用多種多言的手段處理就業問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進一步優化創業園區、科技孵化園區建設,健全大學內部的大學生創業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校企合作機制等。
2.3 減少貧富差距,消除兩極分化。每一級政府必須執行稅收減免政策,進一步健全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的征繳范疇、主體、期限、稅率機制等。于農民而言,政府必須調控糧食的收購價格同嚴謹的標準與執行程序,適度的調控市場經濟,利用稅收政策給予農民科學的補貼,對進城務工人員的醫療、住房、租房、子女入學、戶籍等問題妥善處理,對閑置耕地開展科學利用,對農村閑散勞動力科學安排,進而讓農民漸漸富起來。與此同時,必須按照各自區域城市經濟發展的具體狀況,進一步減少城鄉差距,最終優化民生。
3 結語
總而言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共經濟管理得到了長足發展。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對于改善民生,滿足民生需要擁有很大是推動意義。
【摘 要】 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公共經濟管理方面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績,隨著經濟與社會不斷的發展,公共經濟管理也在朝著新的方向進步。公共性偏失是公共經濟管理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其中民主制度不完善、政府主體缺陷和民營化制度缺失,在行政管理監督方面尤為凸顯。根據不同的問題制定不同的解決措施,總結出解決公共性偏失的高效解決方案,規范政府的主體職能和協作管理,推動我國公共經濟管理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公共經濟管理 公共性 偏失與矯正 民主制度 公民
一、概述
公共經濟管理是一個由多門學科共同交叉相匯的綜合性學科,其中包含了政治學學科、經濟管理學和經濟學,其中還不同的融匯了法學和社會倫理學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對公共經濟管理進行了整體的分析,從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和框架體系,公共經濟管理在概念上存在著許多分歧,但是在整體的經濟管理職能方面是一致的。早期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曾經擴大了公共管理的主體,并且拓展了公共管理的管理理念,為公共經濟管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公共經濟管理體現出一定的公正性,公共經濟管理不會片面的追求個人和企業的經濟行為,而是縱觀全局去實現經濟行為的平等公平性。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注重廣大民眾的積極參加,創建起一個新的公共經濟管理體系,可以更加有效準確地去制定經濟行為的重要指標。公共經濟管理體系經常會引入市場機制和工商管理,市場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失靈的狀態,市場中的一些私人部門是]有條件提供公共物品,而無法為社會創造一些福利條件。公共經濟管理在新的視角下,除了一些政府組織和國際公共經濟組織,都可以作為公共經濟管理的主題,并且很好的去協調控制一些主體角色。通過不斷去健全公共經濟管理體系,推動國際公共經濟組織的快速發展,公共企業管理組織部門當中存在著一些偏失,需要及時的加以整改,同時還需要健全政府的主體職能,公共經濟管理組織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只有每個部門都對自己的職能加以整改和細化,才可以更好地去推動公共經濟組織的長遠發展。
二、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的偏失
1. 政府主體的缺陷
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存在著一定的偏失,政府在主體位置存在著系統缺陷,政府主體在公共經濟管理中的價值觀逐漸出現異化,公共管理中逐漸引入新的市場機制。在公共經濟管理體系中,逐漸達到經濟、效益和效率三個總體目標,公共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其實是公平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核心價值觀出現了偏移。公共經濟管理的價值觀首先要保證公平性,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追求效率,從而推動政府主體高效的選擇效率傾斜,這種公共經濟管理核心價值觀的偏移異化,逐漸會導致公共經濟向錯誤的方向發展。隨著政府主體在公共經濟管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政府會出現自利性行為,也就是說當經濟利益擺在面前時,政府會優先選擇利于自己的經濟行為。制定一些考核體系去考核經濟管理的行為,提高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地位,樹立高尚的服務理念,政府的職能就是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而服務。長此以往政府的公共形象,不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經濟領域,最終都會導致出現腐敗的行為發生,此外政府符合經濟人假設,所以必將會在日后的經濟決策中出現自利傾向。
政府決策失靈也是公共經濟管理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如果在公共經濟管理決策中賦予政府過多的權利和職責,勢必會導致市場失靈和政府矯正過度,最終也會導致政府失靈現象發生。公共經濟管理的最終目標并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利潤,隨著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現象發生,就勢必會導致政府管理出現斷裂。我國的政治主體也出現了許多的缺失,在政治有決策的過程中政府官員存在著玩弄權力的現象,過度的控制權力自然就會演變到濫用權力。
2. 民主制度不完善且人民參與度低
我國在公共經濟管理制度上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是仍然會存在著一些消息閉塞和民主制度不完善的情況,在公共經濟管理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上在推選人大代表時會出現一些民主失和現象,這個最終就會出現人民參與度低。選民罷免本選舉單位選出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罷免國家機關領導人的程序仍然無法落實,這就導致在公共經濟管理的初期,官員選用方面運行狀況不透明。我國的公共經濟管理仍然是以黨和國家為核心來運轉,在這個過程中人民主要是被動的承受者,所以公共管理決策中人民的參與程度遠遠不夠。我國民主制度不夠完善,直接導致了人民對于一些公共決策參與率較低,政府所做出的一些決策不能夠滿足公民的需求。首先我們應該健全民主制度,提高公民參與一些公共經濟管理制度的決策,推動我國公共經濟與管理的快速發展。國家執行力度過于單向行運行,公民在被動的接受過程中不能夠理解政策的具體含義,所以就會導致公共管理決策的人民參與度過少。通過加強公職人員職業道德意識,逐漸對公職人員的日常行為進行一個約束,保障公民能夠積極的參與一些政治決策。
三、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偏失的矯正
1. 規范政府主體職能
作為政府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旦發現公共經濟管理出現了價值觀的異化,要及時的糾正經濟的發展方向,在發展的同時還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制定一些考核體系去考核經濟管理的行為,提高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地位,樹立高尚的服務理念,政府的職能就是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而服務。個別的政府會出現許多自利的行為,這些行為要及時的加以抵制和改正,政府作為公共經濟管理的主體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政府主體還要確定自己的職責范圍,不可以逾越自己職責之外,也不可以放任自己的權利不管,政府首先是公共經濟管理的分配者和制定者,所以主要的職責是經濟發展的引導。在公共經濟宏觀發展上應該加強制定一些體系和法規建設,此外還需要加強公職人員的道德工作素養,提高政府職責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政府主體存在著一些自利性的行為,政府主體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經濟領域,主要還是要服務于人民。雖然政府主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經濟人假設,但是在一些具體的經濟決策和具體的經濟行為上,仍然會存在著一種趨向于資歷的意識存在。政府主體長期的存在與自立的意識行為,就會導致社會的不公平和社會的價值體系瓦解,只有不斷的去規范政府主體的行為,才可以正確的去引導比較完善的價值觀念。
2. 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并完善公民參與制度
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對于公共權力要加以必要的監督和評估,政府職員處于權力高職責重的一個位置,如果缺少了社會和政府的監督,長此以往必定會滋生腐敗和貪污,從而擾亂政府職能工作。通過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公民參與到公共經濟管理中的體系,適當地針對公共經濟管理還可以建立一些高校的評估制度。不斷去提高經濟管理行為的有效性、高效性、公共性、合法性和公平性,對于政府職能部門出現的工作執法失誤,進行及時的糾正和完善,對于執行失誤還要進行工作后的反饋。
新的公共管理體系建立以來,我們需要不嗟娜ヅ嘌多元化的公共經濟管理主體,協同這些主體共同的推動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引入一些比較科學規范的組織形式,縮短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有效的去解決一些公共問題。努力發展協作型公共經濟管理,這種管理發展趨勢,也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加強政府主體的協調控制作用。公共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公共性,但是就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仍然存在著許多公共性的偏失,隨著民營化不斷的快速發展,直接導致了公共利益的大部分流失。我們需要不斷的去健全民主制度,加大力度去對公共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監督,有效的去對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的偏失去進行整改。
現代公民是公共管理公共性意識的承載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要強化公民的意識教育,通過去提高我國公民的自我素質,才可以更好的去維護公共性。在道德上要去培養健全公民的人格特質,在生活中要保障公民的生活秩序。
四、結束語
我國公共經濟管理公共性仍然存在著偏失,這些存在的偏失我們需要進行及時的矯正,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及時加以解決。對于一些典型的公共性偏失表現,我們要制定一些專門的制度去完善和進行行政監督,逐漸去完善公共經濟管理體系,此外還需要規范政府的主體職能、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全面推動公共性經濟管理的發展。提高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地位,樹立高尚的服務理念,政府的職能就是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而服務。公共經濟管理的價值觀首先要保證公平性,這樣才可以更好的追求效率,從而推動政府主體高效的選擇效率傾斜。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國公共經濟管理的方式也逐漸呈現多樣化發展。然而,當前公共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公共性偏失問題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快速轉型發展。本文在公共管理視域下,探討了公共經濟管理的內涵,進一步分析了公共經濟管理中公共性偏失的現象,并提出了相關改進策略。
【關鍵詞】公共管理 公共經濟管理 公共性偏失
公共經濟管理概述
公共經濟管理內涵。公共管理以公共性價值為首要原則,并運用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經濟、效率、效益)管理主義工具。當前,公共管理視域下的公共經濟管理是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管理。市場機制以私人利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但在公共福利供給方面的效用較差,這是公共經濟管理與私人經濟管理的本質區別。政府和市場在經濟管理中是“體”與“用”的關系,公共經濟管理的公共性較為明顯,具有更加公平化、多元化的特點。
公共經濟管理中的政府職能與作用。公共經濟管理包括對公共經濟的計劃、預測、決策、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監督等過程。這些公共管理方式的公共性包括了國家公共政策和公共權利,其中公共權利是公共經濟管理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也是公共性的集中體現;公共政策是為了實現國家公共經濟發展的特定目標,比如滿足公共需求、維護公共利益、處理公共問題等,廣泛聽取群眾聲音,在社會公眾的認可下完成由政府的相關公共政策決定。具體來說,公共經濟管理中的政府職能如下:
第一,社會組織的管理和監督。政府的社會組織管理職能注重管理程序的不斷更新,對社會經濟組織的變更與發展進行監督管理,不斷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第二,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保障。政府作為國家公共經濟管理中的核心部分,同樣也是社會公共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第三,規范公共經濟管理的發展方向,使政府充分發揮對經濟體制改革的宏觀調控作用,實現我國經濟體制完美轉型。
公共經濟管理的公共性偏失
政府主體職能不規范。公共管理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復雜工程,政府要做好目標定位,始終本著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態度,強化公共管理。在當前的法治經濟背景下,法律對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一定的約束和規范作用。為了提高個人和企業依法辦事的意識,政府經濟管理機構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政府行使權力的范圍由相關法律規定,在具體的經濟管理工作中,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失職行為。
公共監督意識不強。公共監督主要是為了實現公共經濟管理的公平、公正。現代公共經濟管理的發展不僅需要加強政府職能,同時也需要強化公眾的主體意識。我國公共經濟管理監督體系較為混亂,各組成部門缺乏獨立性,行政監督的法治化程度不足,公共經濟管理體系無法實現有效溝通和有機協調。公共監督機制的癱瘓不僅影響了公共經濟管理職能的規范發展,同時也導致公共監督意識減弱,監督體制發展呈現惡性循環的狀態。
公民參與度不高。雖然我國在民主化的原則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在真正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現象,例如在人大代表推選候選人的環節中缺乏民主參與,選民罷免人大代表的實施程序仍然存在一定的落實障礙。這反映了行政機關公共權力濫用、運行不良、權利范圍過大等缺點。我國公共管理要以黨和國家作為經濟調控與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而國家在公共經濟管理中的職能單向性運行,公民作為被動接受者,在國家公共經濟管理中的參與度遠遠不夠,不利于公共經濟管理的完善化發展。
公共經濟管理不完善。在公共經濟管理的變革發展中,一直存在民營化和私有化的對立。民營化認同者認為,民營化存在一定的競爭機制,能夠有效促進管理效果提升,實現社會公共治理規范化?,F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產業化發展模式,商品銷售各個環節之間緊密聯系,多個地區和多家企業的加工與生產相互配合。單一的市場經濟運轉模式難以有效保障產業化發展的科學性,需要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進行合理調控和經濟支持。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營化改革逐漸延伸到公共事業領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公共利益的實現,主要體現在民營化的公平性損失、經濟腐敗以及經濟性損失,加上公共經濟管理中的私人壟斷現象不斷增加,民營化無疑對公共經濟管理造成了不良影響。
公共經濟管理的公共性偏失的矯正
規范政治主體職能。相對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全能型政府,政府公共經濟管理能夠對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有效指導,使政府職能不斷向服務型轉變。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政府對資源的控制也不斷寬松化,這對于強化市場經濟競爭、促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創新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此外,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主要以市場為中心,依靠政府進行合理調控,從而有效實現政府和市場主體的相互溝通。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勢下促進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相互協調。
強化公民意識教育。公共管理的公共意識主要是指代表公民主體,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加強公共意識教育對公共性的維護至關重要。公民主體意識包括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從道德上不斷培養公民的人格品質,只有公民在人格上認同主體意識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接受公共性教育;另一方面,法律要確保公共性的基礎,這是實現公共經濟管理公正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向公民宣傳有關政治經濟的相關知識,不斷提高公民參與公共經濟管理的必要技能。
完善公民參與制度。在公共經濟管理實施過程中,應采用相應的反饋和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公民的參與管理。公共經濟管理過程中對管理行為的合法性、有效性及公共性格外關注,公眾參與能夠有效矯正并反饋公共經濟管理中出現的政策偏差和錯誤策略,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嚴格執法模式。
加強多元化公共經濟管理。政府職能是實現社會公共經濟管理和諧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偏遠地區經濟發展長期滯后于沿海地區,重點省會城市的經濟發展也遠遠優于邊緣城市,這導致我國的公共經濟調控難以保障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和雙重兼顧。政府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通過不斷突破各個區域的局限性,由沿海經濟帶動邊緣城市經濟發展。此外,由于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往往涉及到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及其他組織團體,公共經濟管理中的多方主體參與不僅展示了經濟發展的多元化形式,也反應了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因此,形成各方協作、共同促進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公共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作為公共經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公共性對社會經濟的良好循環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目前我國公共經濟管理中的公共性偏失問題較為嚴重,相關政府部門和組織應加強經濟管理的規范化,比如加強政府主體職能、強化公民主體參與意識、建立多元化公共管理等,促進我國公共經濟管理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提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公共管理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明顯,但經濟發展的質量不盡如人意。本文以公共管理創新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為出發點,通過對我國公共管理與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措施。
關鍵詞:公共管理;經濟增長質量;路徑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不似初始階段那么迅速,如今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除了利用經濟手段之外,還需要國家通過公共管理手段加以輔助,但是如今我國公共管理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政府管理壟斷、辦事效率低下。因此,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是當務之急,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需要創新管理機制、推動政府轉型和社會轉型。
一、公共經濟管理的概念
公共經濟管理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其中不僅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等理論基礎性學科,還必須有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等學科背景。從不同的學科視角來審視公共經濟管理,就會形成不同的概念和框架體系。所以,多年來學者對于公共經濟管理的概念存在頗多爭議。在國外,例如斯蒂格利茨、湯尼森等知名學者,都是從政府作為公共經濟管理主體的職能方面進行探討公共經濟管理。但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大膽地將市場機制和工商管理的方法引入公共管理。這不僅擴大了公共管理的主體,還從根本上革新了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這也對公共經濟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經濟增長質量與公共管理創新的內涵
關于經濟增長質量,各個領域始終沒有給出準確的定義。有人認為這個概念屬于政治經濟學范疇,從效率上講,產量、質量、效率、消費率等的共同增長就是所謂的經濟質量提高;也有人認為這個概念關乎宗教、政治和社會等多個方面;而任保平認為經濟增長質量,指的是經濟的長期發展;葉初升則認為這是“質”的飛躍,突出“質量”一詞。可見,學者們多是在主觀上給經濟質量下定義。雖然經濟發展質量這一概念不確定,但是卻有一定的“規范”,主要從經濟、環境、社會等方面綜合考慮,不在于數量、規模上的提高,關鍵是將生態、社會系統也納入其中。公共管理創新是指公共管理創新主體為了公共利益,對現存的有缺陷的公共管理制度進行改造,或對失效的公共管理制度加以廢止,而使現存的有缺陷的公共管理制度得以完善,或創建出合乎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全新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持續不斷的創造性活動過程。公共管理的主導者是政府內的公共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其目標主要是實現社會的公共利益。從公共管理的職能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要求來看,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一方面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需要公共管理予以保障,也需要以公共管理做載體,公共管理的基本任務和方向都是由經濟發展決定的,公共管理部門配置社會資源使得市場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另外,公平是公共管理的最終目的,社會協調發展和實現公共利益都是通過公共管理來實現的;另一方面創新管理機制也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手段。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數量往往先于質量而行,這是一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生態和社會成本太高,并不是市場管理機制不完善,這樣很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此外,從現在的經濟形勢來看,經濟多元化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經濟主體多元化導致各主體之間競爭激烈,甚至出現了一些惡意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商家信譽。所以,政府要加強管理,通過創新管理體制、提高資源管理效率、規范主體行為、改變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
三、經濟增長質量背景下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管理模式存在弊端。第一,政府主導管理。我國政府的各個機構層次劃分明確,行政權力的運作、領導的指揮方向、信息傳遞方式、政府人員的權限和職責都有明確的規定,官僚制的價值觀念格外重視形式和契約;第二,沒有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建立靈活的、全民化和企業化的政府還只是設想。例如,很多人認為企業化政府只是簡單地代替了官僚政府,在管理中濫用權利等現象就是具體體現。再有,臨時機構和雇用的員工關心的只是如何按時完成任務,并不在乎管理的過程是否得當,這是嚴重缺乏責任心的表現。
(二)公共管理主體缺陷。第一,管理方法陳舊。目前,政府的管理帶有主觀性、強制性強的特點,透明度較低,主要管理方法是下達行政命令,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人們開始認識到提高經濟質量增長的重要性,不僅要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還要致力于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傳統手段和管理方式早已不能滿足公眾利益實現的需求;第二,公共管理供給主體單一。我國已經開始向市場經濟轉型,公共管理事務越來越多,改革中的諸多問題也已暴露出來,但是政府利用權力掌握公共管理,成為了最大的“股東”,影響了管理效率。
(三)公共管理體制落后。第一,政府管理存在官僚制現象。在管理體制中等級制度明顯,管理的前提是下級服從上級。官僚體制是在工業時代出現的,各種制度和系統內都滲透著官僚制,在這一制度下,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現象層出不窮;第二,政府供給與實際需求不符。在公共管理過程中,政府地位特殊,處于主導地位,而公眾等被管理者沒有優勢可言,被管理者沒有權利選擇管理者,也沒有權利選擇管理者實施管理的方式,從而導致供需不相符的現象,最終導致福利分配不均、環境惡化等。要想實現經濟質量的提高,就應該對社會、環境、市場等方面的不良現象加以糾正,但政府卻越發利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經濟失衡。
(四)公共管理的理念陳舊。管理理念是公共管理者在從事管理活動時秉承的思想原則和價值取向,起到規范主體思想觀念的作用。我國的公共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第一,“唯GDP論”。改革開放雖然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付出的代價卻是社會發展失衡,把經濟增長看成簡單的GDP增長,GDP成了管理績效、官員評定的標準。然而,卻缺乏對福利分配、服務建設、環境治理等方面的關注,這種“唯GDP論”是導致粗放型經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第二,“無限政府”理念。在公共管理中,政府是主體,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政府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位、越位、錯位等現象,“官本位”、“權本位”等現象也是屢見不鮮,政府成了“全能政府”,將自己擺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參與公共服務,公民對政府及其服務質量都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提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共經濟管理獲得長足發展。強化公共經濟管理對于改善民生,滿足民生需求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文從我國基礎國情出發,主要闡述公共經濟管理對民生關系的作用,解析民生關系對公共經濟管理的需求,提出公共經濟管理對民生的改善措施,以期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公共經濟管理;民生關系;公共管理水平
一、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的內涵
就國際社會而言,為實現國強民富的目標,各國政府的公共經濟管理理念,都是把國家發展與民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緊密結合進行研究。通過研究不難發現,公共經濟管理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其終極目標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政府提供的有限的公共產品應當本著公正、公平的原則對人民進行分配,而這二者相比較,重點在于保證公正性。因此,各級政府就要對所有社會成員負責,做到公共權力的合理運用,實施方案明確具體,公共資源分配合理。近年來,隨著民生意識的覺醒,普通民眾逐步增強維權意識,使得公共經濟管理研究得以迅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政府將民生問題上升到施政綱領層面,制定了多種惠民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在合理分配公共資源、合理使用公共權力方面不斷改進,對全部社會成員負責,制訂的實施方案明確可行。要想深入研究強化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的影響,就要先弄清二者的內涵。
(一)民生關系的內涵。民生關系有狹義的民生關系和廣義的民生關系,其核心是民生。廣義的民生是同民生有關的事情,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群眾會遇到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公共資源分配等眾多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而這些問題僅靠公民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必須通過國家干預來實現。而狹義的民生是就是衣食住行等實際問題。這也是民生問題的核心。
(二)公共經濟管理的內涵。公共經濟管理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公共經濟管理來看,它包括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從狹義來看,公共經濟管理是一門學科。二者密不可分,對民生關系影響巨大,共同作用于經濟管理領域。公共經濟管理的知識理論較為龐雜,涉及層面極為廣泛,民眾對其要求也較高。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廣義和狹義的公共經濟管理又有區別,不能混淆,同時對民生關系的作用也有所區別。
二、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的關系
(一)公共經濟管理促進對民生關系的改善
第一,公共經濟管理有利于協調民生關系。公共經濟管理的出發點是改善民生,其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從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經濟發展正以舉世矚目的速度前行,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與之相關的民生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因此,公共經濟對民生的投入不斷增加,如逐年增加的財政投入,不斷健全的各類保障制度,公共產品種類的豐富、制度的創新等,各級政府通過公共經濟管理逐步實現社會公平,使經濟發展增速與民生發展相匹配,有效解決各類矛盾,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起到了協調民生關系的作用。
第二,公共經濟管理促進民生需求的快速實現。從民生的內涵來看,民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即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而廣義的民生,除了社會保障外,還包括就業、醫療、生育、教育等諸多方面,隨著社會的告訴發展,這些問題也逐步凸現出來。要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各級政府就要沉下心來,深入群眾,實地調研,找準群眾的正在需求所在,了解民意、民情,一方面抓經濟建設不放松,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讓公共產品不斷滿足群眾需求,讓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紅利和國家經濟發展紅利,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為民眾辦實事、謀福利,實現社會健康、穩定、有序發展。
第三,公共經濟管理通過協調政府財政支出實現高效的市場配置。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級政府在醫療、社保、教育等方面加強財政補助,為彌補民生所需資金缺口,公共財政支出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資金配置簡單化,沒有發揮最佳效果。在有效的公共經濟管理介入后,不但促進了公共產品的合理分配,同時,作為決策,將財政預算有效刺激經濟發展,實現了高效的市場配置。
第四,公共經濟管理平衡貧富差距。從我國現狀來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下,我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不可否認,當前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掙扎在生活線上,與快速致富的階層產生了巨大的差距,加之城鄉差距嚴重,從而導致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一部分人產生了仇富心理,社會穩定遭到威脅。眾所周知,貧富差距導致社會兩極分化,而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城鎮化進程,導致農村人口迅速削減,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形成環大城市的都市圈,廣大農村的醫療、教育、衛生的條件與城市差距不斷加大,加劇了城鄉矛盾。城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只有通過公共經濟管理的適度干預,才能解決。
第五,公共經濟管理促進就業。就全球來看,就業問題是民生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生之根本,各國政府都極為重視,就業對于公民而言,既是權利也是義務。當前,我國面臨的就業形勢相當嚴峻。而公共經濟管理的重要職責就是盡可能的提供就業崗位。但是從目前來看,政府的就業壓力很大,盡管采取了諸多措施甚至立法來促進就業,還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事實上部分地方政府并沒有充分完成減少失業,促進就業的民生工程。有的是主觀上重視不夠,有的是執政能力欠缺。當前突出的問題是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盡管各地方政府都推出了許多促進就業和創業的優惠政策,但由于宣傳不夠,加上溝通平臺和方式有限,最終沒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廣大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合理就業,所學知識不能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對學生、對社會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同時也對社會穩定造成威脅。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就成了公共經濟管理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也只有仰賴公共經濟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