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農業經濟學論文

農業經濟學論文

時間:2022-04-17 08:34: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經濟學論文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經濟學院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經過了一段時間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覺得真是收益良多。雖然學習時間比較短,理解并不深入,但是引發了自己的很多思考,感想很多。

科學發展觀并不是孤立的理論系統,他是我們黨一代又一代的前輩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經驗的積累,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在長期的理論和時間探索中形成的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發展觀經歷了黨的一代代領導集體的豐富和發展,并最終發展成熟。它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學精神的。

我們的國家曾經有那么燦爛的文明,那么繁榮的經濟,但也卻曾經由于思想的僵化和觀念的保守,把發展的機會拒之門外。不是我們的人民不夠聰明,也不是我們的付出不夠辛苦,關鍵的問題,是要樂于適應,變革,協調和創新。

幸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終于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創造了令世界瞠目的“中國模式”。在我們的經濟充滿了活力和生機,即使在現在世界經濟并不樂觀的環境下,中國發展的步伐依然沒有停歇,我們正堅定地向著民族復興的目標邁進。

結合以前學習的黨的理論知識,我覺得我們之所以在今天去的這樣的成就,主要依賴于五個方面的經驗。科學發展觀是最先進的唯物主義方法論,現實的來看,這種方法論無論對我們學校、學院的建設發展還是個人素質的培養塑造,都有很深刻的指導意義。

一、認識并轉變舊的阻礙我們發展的觀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正確的思想和觀念是發展的基礎。我們的國家曾經因為思想的落后和保守而閉關鎖國長達幾十年,也因此錯過了發展的良機。建國之后,由于思想上的嚴重失誤,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又遭遇嚴重挫折。歷史經驗證明,過于保守的思想、效仿別人的辦法,只能阻礙中國的發展。那么無論是一所學校的發展,一個學院的發展,還是一個人的發展都是這樣。我們必須最找到符合自己情況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打開我們的思想,拓寬我們的視野,更新我們的觀念,積極有效地調整戰略,才能擺脫舊的包袱,快速發展。

二、強調對舊有體制的深入改革,解開阻礙發展的一切客觀束縛。

體制是社會活動運行的框架和保障。即使主觀上有了先進的思想和觀念,沒有先進的體制來配合,發展的步伐依然會受到很多客觀的條條框框的限制,束手束腳,難以高效運作。體制改革就是改變不合時宜的框架限制,尋找能更好地適應新理念、新形勢運行機制,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更安全地發展。好的體制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保證各種活動健康有序地進行。

三、注重多元化的創新,集合各種有益的元素,豐富和發展新的內涵

多元化是發展創新的源泉。單一的思路,單一的模式,單一的成分,很難讓發展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就像自然界中生態系統的組成越是復雜多樣,這個生態系統就越是穩定,越富有生命力。只有多元的思維、多元的視角、多元的體制、多元的成分之間相互借鑒、相互競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才能不斷有更新更先進的東西產生,不斷發展出新的有益的經驗,不斷地賦予自身新的活力。

四、統籌兼顧地解決問題,全面協調,保證資源可持續的高效利用。

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世界是在發展的,但是發展要和諧。不能以犧牲我們賴以存在的環境為代價,更不能寅吃卯糧,以日后長遠的發展為代價。我國地大物博,但是人口負荷過重,資源和環境壓力很大。這就要求我們著眼于未來,著眼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全面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而這對我們農林類院校來說,正是不可推避的責任。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環境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我們要突出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理念,提高自身水平,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多更高效的貢獻。

五、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人民是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同時也是最終受益者,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那么如何改善人民生活,增強人民的信心,提高人民的素質,是最現實的問題。民生問題更是與我們學校息息相關,最突出的就是“三農”。使我們的更多、更實際的成果更快、更有效地服務“三農”,是我們最迫切的任務。發展要靠人民,人民素質的提高更多的要依靠教育,所以,高校的建設發展,影響深遠。

這就是我的一些想法。雖然學習時間和思想水平有限,一些想法和看法不免有些偏頗和想當然,但是確實是自己經過一番思考后總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是我們黨長期經驗智慧的總結。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學習和實踐,將使我們一生受益匪淺。

農業經濟學論文:歐洲農業經濟學科培養模式的創新趨勢及啟示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農業經濟學培養模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亟須改革。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簡單總結我國農業經濟學學科的特點與面臨的主要挑戰,之后以德國農業經濟學碩士和博士項目為例,總結德國農業經濟學科培養方案的特點,為我國農業經濟學科改革提供參考。我們的研究發現,食品經濟、生物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將成為未來農經學科發展方向,相應的人才培養也應該轉向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相關的領域。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培養模式;德國

農業經濟學是以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社會學科。雖然古代中國和歐洲都出現過一些農業經濟思想,但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則是伴隨著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形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在不斷調整,與此同時,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也在發生相應變化。早期農業經濟學主要關注農業生產狀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的區位配置等問題,從20世紀早期開始,農業經濟學開始關注農場經營管理如農場主如何調整生產方式以獲得最大利潤問題,這個階段農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農場經營管理的農場主。在經濟起飛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主要功能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轉變到以農業政策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通過榨取農業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于曉華、郭佩,2015)。在“食物問題”解決之后,農業又面臨城鄉收入擴大的“貧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農業經濟學科培養出大量農業政策研究人才。進一步,當城市化、工業化結束之后,如何減少農業政策對市場扭曲,同時調整農業經營方式,拓展農業環境生態、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成為政府面臨的新問題,即“農業調整問題”(Yu and Zhao,2009)。在這一階段,市場對農業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開始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傾斜(周應恒、盧凌霄,2009)。

當前中國正處在通過各種政策補貼解決農民收入過低的“貧困問題”階段,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未來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會持續下降;隨著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農村貧困問題逐步解決,如何調整農業生產功能,緩解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減少政府財政支農負擔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新的研究重點。研究對象和重點的改變要求學科的培養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否則必然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而趨于萎縮。當前中國的農經學科正面臨關鍵的歷史轉折點,而歐洲的農業已經進入最后的產業調整階段,農經學科也經歷了大量的調整重組過程,通過研究他們農經學科的培養,有助于幫助我們設定農經學科的改革方向,緩解學科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提高學生的就業情況。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總結當前我國農經學科的特點與挑戰,之后以德國幾所開設農經學科點的大學為例,簡要介紹德國農經學科專業與課程設置以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方案,希望能夠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借鑒。

一、當前我國農經學科培養模式與挑戰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農業經濟學學科培養模式依然以為政府相關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機構輸送政策分析執行人才為目標,培養內容與方法也注重宏觀政策問題、忽視具體農業經營、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農業信息化等市場亟需人才,е屢嘌出來的學生往往熟悉體制和政策等宏觀問題,但管理實務和操作技能極為缺乏(毛迎春、黃祖輝,2006)。相應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關注勞動力、土地制度、糧食安全等宏觀問題,而對農場經營、農產品營銷、食品消費等具體現實問題不太關心(馮開文等,2014)。

受培養模式的限制,當前我國農經學科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萎縮,市場對以擅長農業政策分析的農業經濟學畢業生需求不斷下滑,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由此導致農經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于曉華、郭佩,2015)。其次,傳統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正不斷被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等顯學擠壓(張露等,2016),而這些學科擁有更完善的培養模式和更廣的就業市場,農經學科缺乏特色,喪失競爭力。

二、市場導向的專業與課程設置

德國是一個高度市場化工業化的國家,農業GDP占GDP總量不足1%(國家統計局,2016)。由于農業在經濟中比重太小,傳統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學科設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相關大學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例如,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對奶制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基爾大學據此設置了牛奶生產專業,開設奶制品生產、銷售以及產業鏈管理等相關課程;歐洲居民對養馬以及賽馬運動尤為熱衷,針對這一需求,哥廷根大學在農學院下面設置了馬學,除了教授馬匹飼養之外,還開設賽馬運動以及體育經濟等相關課程。此外,狹義農業雖然不斷萎縮,但與之相關的食品加工、銷售、餐飲產業、農業資源管理、棉紡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經濟產業則蓬勃發展。部分大學針對這些新興產業開設了食品經濟、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經濟等新興專業與課程。

從課程設置角度來看,德國農業學科課程設置安排非常廣泛,不僅有農業經濟、國民經濟、食品經濟等專業課程,還需要了解企業管理、社會學、法律等相關課程。由于德國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各種課程。

三、德國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

德國授予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的學校較少,最為知名的是以農業科學為主的霍恩海姆大學(Universit?]t Hohenheim),接下來我們以該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為例來了解德國的情況。霍恩海姆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課的碩士項目,學習時間4個學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該項目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課程(compulsory modules)與半選修課程(semi-elective module)的學習,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選修課程(elective modules)與論文寫作。必修課程包括農業與食品政策(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應用計量經濟學(Applied Econometrics)、環境與資源經濟學(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農場系統建模(Farm System Modeling)、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等五門課程;另外,學生還可以從農業發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國際農業貿易(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等半選修課程里面選擇一些課程。除了課堂學習外,學生還要求參與上機操作、小組討論、學術研討會以及案例分析等訓練。第二個學年學生依然要從一系列課程中選修10門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學生農業經濟學教育,并保證學生能夠獲得與意向工作相關的訓練。碩士導師會對學生的選課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議。根據每個學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學年還必須完成碩士論文的寫作。

該碩士項目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視角、跨學科分析復雜系統、交流、談判、促進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就業領域包括政府部門、NGO、國際組織、以及私人企業,具體目標職位包括農業產業的上下游、食品產業鏈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農部門、國家與國際涉農組織、研究與教學機構。

四、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培養方案

德國能夠授予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學校較少,一共只有十幾個,2005年德國開設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幾所大學聯合成立了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項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以下簡稱PAE項目),聯合為農業與食品經濟學的博士生提供培訓。這個項目通過大學聯合開設課程,制定統一的學位要求,組織對相關理論與方法的系統學習來提高農經專業博士生的教育質量與效率。此后相關學校陸續加入該項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學、波恩大學、哥廷根大學等13所大學和研究所參與該項目,基本涵蓋德國境內以奧地利所有能夠授于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接下來我們將以PAE項目為代表介紹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培養方案。

PAE項目的博士培養要求至少修滿30個學分,每個學分相當于30個小時的學習。具體學分主要通過三個模塊構成:理論方法模塊18個學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modules),軟技術模塊6個學分(Soft skills),學術研討會模塊6個學分(Colloquia)。其中理論方法模塊又包括理論(Theory)、實證(Empirics)、專業課程(Focus topics)三個部分,理論與實證至少需要各自修滿6個學分。具體每個模塊課程的選擇由博士生與自己導師商量決定。課程的開設由各大學相關專業教授自行組織,通過統一的選課網站向所有13所大學和研究所農經博士生開放,學生注冊登記之后會收到授課老師的郵件通知具體上課時間和地點。由于課程由不同大學開設,所以上課地點分布在13所大學,這給全德國農經專業博士提供了一個共同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具體課程的設置根據教授的情況會有所變化,以2016年為例,當前一共開設有家庭行為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經濟數學等9門理論課程,農業與食品經濟時間序列分析、生產率與生產效率分析、高級計量經濟學等15門實證課程,農業部分技術與創新、高級供應鏈管理、農業與資源經濟學中的建模模型等6門專業課程。軟技術模塊主要包括農業經濟學學術論文寫作等相關課程。學術研討會模塊則取決于不同學校,以哥廷根大學為例,農業經濟學博士畢業要求至少參加18次學術研討會,并做3次學術報告。每次學術研討會都要提供一份證明,由導師簽字;學術報告則需要事先向學院提出申請,由學院安排時間地點并公告,屆時需要邀請導師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點評。修滿30個學分之后方能申請進行博士答辯,答辯論文需首先提交學院,自己負責聯系包括導師在內的3個答辯委員會成員,論文會首先由交給三個評審委員評審,評審委員寫好意見之后交給學院密封,答辯前一周告知申請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見做好答辯準備,答辯時三個委員會以提交的評審意見為基礎提出問題,要求博士生現場辯解。整個答辯持續1個半小時左右。答辯結束后答辯委員開閉門會議討論答辯結果并給出等級,當前的等級包括五個:完美(0分),非常優秀(1―1.5分),優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總結

伴隨著城市化和工I化的推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生變化,農業經濟學也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本文通過比較分析中國與德國農業經濟學學科課程與專業設置以及研究生培養方案,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參考。

德國經驗表明,食品經濟、生物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農經學科的人才培養也應該適應市場需求,培養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相關的領域人才。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經濟學科課程教學改革措施研究

摘 要:農業經濟學科是建國以后國家大力扶持和發展的一個學科。通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農機經濟學科在教學改革中成效顯著。它以培養高級經濟管理人才為學科培養目標,總結出“一條主線,兩個并進,三個提高”的教學模式,“三維結構”的教學方法,多元性評價方式和綜合性實踐活動等。這些創新性的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在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科;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在新形勢、新環境的要求下,農業大學背負著更加重大的責任,即為全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輸送高級人才。它所輸出的農業人才不僅僅要精通專業知識,還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崇高的道德觀念、創新性思維方式等優良的品質。這就要求我們農業類高校要轉變舊的、不符合社會需要的教學觀念,重新審視并重新制定符合社會潮流的培養目標,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以符合新時展對于農業教育以及農業人才的要求。

一、教學培養目標的確定

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為目標,農業經濟學科在均衡發展學生德、智、體、能等各項能力的同時,要重點注意學生以下能力的培養:一是學習能力。在大學階段,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應該是主動的知識采集者、分析者和利用者,是新型的主動性學習的人才。二是表達寫作能力。學生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場合,流暢、明確、簡潔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三是寫作能力。除了口語表達能力外,學生們需要撰寫各種調查報告、科研論文、工作總結等各種書面材料,所以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過關。四是實踐能力。大學生不能僅僅在象牙塔中坐而論道,空發道理。而應該理論結合實際,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帶偏見地解決實際問題。五是創新能力。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不能拘泥前輩,一定要根據實際進行創新性研究,在創新中培養靈活思辨的能力。六是協作能力。新時代的農業工作內容龐大復雜,大學生必須形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培養與人合作的習慣。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

農業經濟學科在課程教學中詩中貫穿一個主線,就是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學過程的主線,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詩中堅持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以保證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此外,在堅持培養學生的總體素質的同時,農業經濟學科還保證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種能力的培養齊頭并進,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齊頭并進。不僅僅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還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各種能力的人,不僅僅關注課堂理論的學習,更側重于學生在實踐中的獲得。最后,農業經濟學科還全面關注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制訂教學計劃的原則

在黨的理論教育方針的指導下,農業經濟學科課程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遵行的一個總體的指導原則是:學生的德、智、體、能多方面全面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堅持“以人的教育”為主要內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農業經濟學科的課程教學計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學科的特點,加強課堂理論和課外實踐的結合力度;農業經濟學科的課程內容要與科研實踐、社會實踐相銜接互補;在教案的選用和教材的更新方面,堅持使用統一編訂的教材,同時合編教材和自編教材作為必要的學習補充,擴充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將理論和知識統一起來,服務于技能和素質的提升。

四、農業經濟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在教材的選用上。針對農業經濟學科課程的不同方向,如果本科目有國家統一編訂的教材,那么國家統編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參考的首選目標。如果本科目沒有國家統一編訂的教材,那么與其他院校合編的教材或者其他的優秀教材也可以使用。高校自編教材、教研組自編教材也可以作為學習材料來使用。無論是統編教材還是合編教材,亦或是自編教材,他們所選用的或更新的內容必須遵守以下原則:第一,教材中的內容必須真實、可信,能夠指導學生在實踐中的行動,經得住現實的考驗。第二,教材中所選取的知識必須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并非隨便編造的。而且這些知識必須體現本學科的學科特點,結合本學科的內容,科學合理地進行編排,包含了目前學界的最新觀點,體現了本學科最前沿的發展水平。第三,這些知識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接受情況而有目的地進行選取的,能夠使學生沒有困難地接受,并且對學生的思維有所啟發,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讓他們能夠在學習中不僅僅能獲得同類型的知識或相關知識,而且能夠對于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2.在教學方法上。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方法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根據課程內容、授課環境和條件、接受對象這三個維度進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學。針對教師教課、學生學習、上課過程這三方面的內容和特點進行程序化的設計。教學設計要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預期等內容,分層次制定教學方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學習目的的了解,到學習內容的掌握,都要有所收貨。在上課過程中,教師的教課要貼近實際,與具體的操作實現銜接,以便實現教與學的共同目標。

3.在考試方法上。在傳統的考試中,學生的主要工作是考前狂背,在短時間內快速記憶一個學期的學習內容。他們通常將一個學期的內容給整理出來,然后通過記憶重點的方式,在考試中獲得一個不錯的分數。這種傳統的考察方法根本無法兼顧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專業素養的習得。改革后的農業經濟學科考試內容應該體現學生對于理論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知識自學分析的能力、實踐能力、寫作能力、創新能力、表達分辨能力、協作能力、文明舉止表現等內容,通過開卷或閉卷、檢查筆記、撰寫論文、課堂演講、學習表現等形式進行多樣化的考核,客觀、全面地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

農業經濟學論文:“飄香玉米”背后的農業經濟學

早幾年的時候,好多城市的大小街道在熱賣著一種街頭小吃――“飄香玉米”。(當然,事后大家也就慢慢知道了,所謂的濃甜濃香型“飄香玉米”是因為加了香精,自然的玉米哪里能長得如此香甜?所以,這幾年已經不大賣了,替代的是糯玉米等。)當然,我舊事重提,絕不是為了辨析“飄香玉米”的安全性問題,而想談一個與此相關的農業投資項目。

也就是在當時街頭玉米的縷縷飄香中,我迎來了一位敏銳的農業投資者前來咨詢。他說,既然大家都在吃“飄香玉米”,那么種植“飄香玉米”一定也能掙錢。

一如往常,對善于發現農業投資機遇的創業者而言,我都先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我說是的,當別人在賣產品的時候,你想到了生產這種產品,可見眼光是敏銳的,但怎么種呢?

他有些疑惑地回答道(也許他認為我的問題有些太簡單了),在農村找個地方,買點種子,再找幾個農民種一下就行了唄,自己主要精力放在銷售上。

我說,你的產業分工很合理,主要精力抓銷售是對的,但地選在哪?賣給誰?有無訂單?

他說,就在城郊找塊地,那些農民都種玉米;生產出來后,市場這么好,應該不愁賣。

我聽后直搖頭,不行啊!一點成功的希望都難看到。他聽后有點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于是詳細作了解析。

首先,要了解玉米的作物特征。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授粉作物,天花是雄的,散落花粉;棒子是雌的,通過吐出的絲線來接收花粉并受精,最后在棒子上坐果形成籽粒。在沒有風、也沒有昆蟲的情況下(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則一般會是同株授粉,生物遺傳性狀得以保持。這樣,種下去的是“飄香玉米”,收的也是“飄香玉米”。但實際上,玉米授粉期間,風是常有的,昆蟲也不少,在各家各戶種植著不同品種的情況下,極易在不同品種的玉米植株之間互相授粉(即串粉),如果“飄香玉米”周圍種有普通玉米,則種出來的“飄香玉米”也就不純了,不會再那么飄香了,甚至顏色、籽粒形狀都變了。所以,玉米制種的第一條件是嚴格隔離,否則種子純度就無法保障。

我這么一說,他頓時瞪大了眼睛。當然,也不用怕,隔離有辦法。一種是空間隔離,方圓幾百米范圍內沒有其他田塊種玉米就行,能保證不串粉。如果周圍不能保證,則需到遠離大田的地方找。比如,玉米制種一般是在山區,靠山梁等形成自然隔離。另一種是時間隔離。人家是夏玉米,咱種春玉米,等咱的授粉結實了,夏玉米才準備揚花,也保證了純度。但這樣的安排導致作物茬口的混亂,可能就無法一年兩熟了,降低了土地利用率,種植成本就相對提高了。

聽到這里,他稍稍舒緩。然而,我說,更麻煩的事還在后面,有相關的機械與庫房嗎?

還需要這個?他又提出了疑問。我說,必須的。因為,還必須做好簡單的包裝與保鮮工作。只要是同時種進地的玉米,則玉米棒子也會集中在幾天內一塊成熟,每畝地會產出五六千個棒子來,要同時收回來,但卻不一定能同時賣出去。“飄香玉米”是鮮食品種,采摘下來很容易變質,所以就必須有簡單的抽真空包裝設備、存儲倉庫和冷藏設施。否則,那么多鮮棒子堆在一起,很快就會升溫發酵變壞。這也是需要一些投資的。況且,“飄香玉米”是蒸煮品種,必須在授粉后的十天左右集中收獲,錯過了就會變老,無法鮮食了,必要的設備絕不可少。

更重要的是,到底賣給誰?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不要看城郊種菜的農民,他們可以天天拉出去自己賣,企業一旦規模化生產,這種辦法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要有可靠的訂單,指望著自己賣給消費者個人或者酒店,是不現實的,因為這需要高昂的營銷成本和時間。而玉米一旦集中成熟,哪里等得起?很容易積壓變質,即使可以包裝冷藏,成本也會大幅上升,失去價格優勢。這也就是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的賣難問題的根本原因,不是農產品絕對過剩了,而是鮮活農產品的上市期太集中、保鮮太困難,只能在當地盡快銷售,一旦當地市場有問題,根本來不及外運或搞儲藏加工,只有眼看著壞掉或直接含淚翻壓入土了。那些賣菜的最懂一個道理,哪怕便宜些,也要堅決把菜在第一時間賣出去,否則爛在自己手里是最大的市場風險和最慘重的經濟損失。

到底這位投資者的“飄香玉米”有沒有種下去,我沒有聽見回音。但從一個簡單的“飄香玉米”生產就可以看出幾點農業的特殊性來:雖然市場對工業與農業而言都很重要,但對于農產品更重要,因為農產品具有集中上市、鮮活難儲藏的特點,上市季節的銷售不暢很容易造成積壓損耗,農產品在市場面前的脆弱性是遠大于工業產品的;同時,農業的專業性一點也不比工業差,農業內部不同行業的差異性又非常大,不懂一點專業,很有可能做出違背農業規律的傻事來;還有,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風險會集聚和放大,需要更強的生產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其中市場開拓能力甚至超過生產管理能力。

只要是同時種進地的玉米,則玉米棒子也會集中在幾天內一塊成熟,每畝地會產出五六千個棒子來,要同時收回來,但卻不一定能同時賣出去。“飄香玉米”是鮮食品種,采摘下來很容易變質,所以就必須有簡單的抽真空包裝設備、存儲倉庫和冷藏設施。

農業經濟學論文:關于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思考

摘 要: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開展精品視頻公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普及共享,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農業經濟學是高等農業院校本科專業基礎課,在專業課程體系構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結合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所涉及的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途徑等方面展開論述,從而為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

一、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源起

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精品資源共享課是指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旨在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著力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在“十二五”期間,教育部計劃建設5 000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012和2013年分兩批開展原有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評審遴選工作。現2 659門國家精品課即使全部轉型升級為精品資源共享課,2014和2015年還有近2 500門課程可以躋身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課建設面臨的重大機遇。

目前,黑龍江高校精品課建設在全國仍處于平均線以下水平,現有國家精品課程2 659門中,黑龍江省僅有76門,占全國的3%。特別是在農林經濟管理類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農林經濟管理類省級精品課程建設也處于空白,與黑龍江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培養優秀農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東北農業大學國家一類特色專業,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其課程體系結構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學效果不僅直接影響到其他專業課的教學,而且關系到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和學習熱情,對實現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同時,這門課程對其他涉農專業學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目標。但是由于教學計劃和學時數的限制,學校只將農業經濟學課程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設為必修課,在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工商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等專業設為選修課,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開展自主學習模式下“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經濟學課程的資源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使農業經濟學課程完成以教師為服務對象,到以高校學生與教師為服務對象并兼顧社會學習者的轉變。不僅可以鼓勵學習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還可以借助各方優勢,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廣泛傳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建設豐富多樣的網絡課程資源,涉農專業學生可以通過點擊網絡教學資源自主學習農業經濟學課程,通過習題訓練等鞏固所學理論知識。作為社會學習者的農戶、農業企業管理者也可以通過網絡課程資源了解一些相關應用知識,如農產品期貨買賣、農業合作社等,使課程特色鮮明、實用性更強,服務學習者自主學習。

二、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建設的思考

(一)完善課程全程教學錄像資源

全程教學錄像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重要指標,教學錄像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載體,更新和完善課程教學錄像是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人才的關鍵。根據國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學錄像要按教學單元錄制,聲音和畫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規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農業經濟學18個教學單元,在課程教學錄像內容方面,應注重農業經濟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系統化,同時,面向學科發展前沿,不斷把農業經濟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及時加入講課內容中,增強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內容,盡可能使用實際數據和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如結合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的涉農部分,增強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專業期刊、專業網站,鼓勵學生閱讀學術專著,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并注意向學生介紹各種不同學術觀點以及尚無定論有待探索的問題,特別是具有理論前沿性的觀點,以打破學生過去長期形成的唯一標準答案的思維定勢,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發現新問題,使其創造性潛能盡量地發揮出來。

(二)修改教材、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輔助材料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對教材的要求是選用國內或國際一流同類院校的經典教材或規劃教材,目前,與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教材蓬勃發展的態勢相比,作為農業院校經濟管理學院最為重要的一門基礎性課程,農業經濟學教材建設明顯相對滯后。現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國農業出版社和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內容更新慢,側重于某些農業經濟問題現象的描述和經驗總結,缺乏從經濟學視角解釋農業經濟問題的分析等問題,遠不能滿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對教材要進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規劃教材基礎上加入兩部分內容,使農業經濟學授課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為基本理論知識,即用經濟學基礎知識解釋農業經濟問題,一部分為介紹國外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最后一部分以專題的形式討論農業經濟基本理論。

教學輔助材料內容涵蓋課程的教案、教學日歷等教學文件、課程指導、電子教材、作業習題、試題庫、典型案例,重點難點、前沿專題等內容,以學生閱讀為對象,這些內容具有基礎性、系統性、適應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結合課程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資源豐富、充分開放共享。

(三)創建網絡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網上互動

通過創建農業經濟學網絡教學資源,實現網絡互動,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將不再局限于某一時間,某一地點,而是以其豐富的網上學習資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提供可能。農業經濟學網絡資源系統應包括以下活動:自主學習、資源共享、師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線批閱、后臺管理等功能。主講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上傳、下載教學資源,以達到教師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多方位資源共享的目的。通過建立教學網絡互動動系統,提供了一個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交流的平臺,學生可以在線向教師提問,把課堂延伸到互動網絡平臺,教師通過網絡向學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開,可以避免問題的重復,節約了教學資源。此外,由于網絡的特性,師生不受空間的限制,在時間分配上帶來了極大的自由。在農業經濟學網站中設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時向學生傳遞課程信息,如交作業的時間、考試的時間和地點、課程安排的調整等信息。通過教學網絡互動系統,學生可及時地將作業上傳,而教師也可以及時進行批閱,及時進行信息反饋,節約師生信息傳遞的時間。

(四)改革考試考核方式,加強對教學質量的控制和考評

為鼓勵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引導學生適應課程教學改革,注重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將對教學考核方式進行創新。由現在單一閉卷筆試模式轉變為多元化考試模式,分散成績的構成,將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努力探索口試、案例分析、實踐報告、論文、閉卷、開卷、半開卷、問題情境等多種考試形式,既考核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綜合理解和綜合運用的能力,使學生個性、特長和潛能有更大的發揮余地。

三、 結束語

通過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以達到以下目標:一是更新和優化教學資源。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以課程資源的系統完整為基本要求,以資源豐富、充分開放共享為基本目標,對能反映現有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進行更新和優化,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和演示文稿、重點難點指導、作業、參考資料目錄和課程全程教學錄像等。二是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資源共享的技術標準,更新完善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內容,促進教學觀念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 三是豐富和完善的教學內容。經過建設,形成能夠涵蓋農業經濟學課程相應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特點問題等內容,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等特征,嚴格遵守國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規定,適合網上公開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實踐教學成果。農業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不斷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學成果,前沿、熱點問題等內容,充分反映課程改革成果,展現課程團隊教學風采。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經濟學》課程“課題”模式教學方法探討

摘要:當前的經濟學專業本科學生絕大多數仍然是一味追求書本上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為重點,為考試而學習,而缺乏對熱點經濟現象的解釋能力,仍然存在“考完即忘”的現象。“課題”模式的教學方法試圖從系統的思想,報著對某個專業知識研究的態度進行教與學,這樣可以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理論基礎知識并為以后的經濟管理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經濟學專業課程;“課題”模式;教學方法

1 問題的提出

在近幾年的日常的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有很多教師反映,經濟學專業學生在上課和作調查報告、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時候,論文質量、論文提交時間、論文所體現出來的理論功底和查閱書籍和文獻的數量和質量、學生寫作的時間和速度以及寫作態度等往往與教師預期的效果不一致,并不令人滿意。學生對經濟學理論基礎知識點已經很好地掌握,只是在平時的經濟現象分析時應用的很少,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當然這是缺乏訓練,很少有學生對該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通過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測驗,絕大多數并沒有掌握。主要是通過學生的研究興趣來消化教學內容。

本文結合《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來探討基于“課題”模式的教學方式的創新問題。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農業經濟學》教學探討一下如何將理論經濟學很好地應用到現實的經濟學分析中去,進一步培養經濟學專業學生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研究怎么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點,在吸收和綜合案例教學方法、課程討論法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課題”模式在應用經濟學中的應用。

2 現行本科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教學過程中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其次,講授的內容仍然是按照教科書中的內容體系,包括理論分析和政策解讀,同時,在講授過程中穿插一些實際案例以及教師的調研案例等;最后,考核內容是基于教學大綱規定內容,仍然以期末考試的筆試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現在的教學環境下從多個方面體現出該教學方法的一些缺陷,當然,這里總結的一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因為教學方式,或許是學生的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態度和興趣愛好等,但是,本文認為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知識點的掌握以及對現行農業政策的回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這種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現行本科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一是學生仍然遵循的是書本知識,對書本知識一味追求,當然追求的目的多樣化,有些學生是習慣性對教科書的學習方式,擬將教科書中的內容一字不落的全部掌握,有些學生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等。二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的復習,可以很好地掌握農業經濟學理論知識,但是,如果將一些實際案例或者調研實際問題交給學生分析,給出的理解千奇百怪,而且與農業經濟學等相關經濟學知識的解釋根本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就現象論現象。三是學生的動手能力非常弱,一些教師帶隊外出調研通常會反映此問題,很多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學的十分熟練的知識點能夠忘記,比如,有幾位大四的經濟學本科生與本校教師在農村開展調研,即便老師將每一個調研問題講的非常透徹,他們仍然不理解“非農活動”的含義,因為農戶給他們的種種答案根本不可能在書本中找到準確對應的滿意答案。

3 “課題”模式教學內涵及實施意義

本文所講的“課題”并不是指我們的國家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或者自治區規劃辦、教育廳等縱向和橫向課題,而是相當于案例教學,但與案例教學有些微小的差別,很多案例教學都是在任課教師已經早已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安排活生生的案例,里面的知識點、問題的討論也是教師或者案例教學的教材中早已經設定好的,而這里的“課題”指的是教師事先并未給定案例,而是學生根據教師所講授的理論知識框架,根據學生小組的研究興趣愛好來選擇。學生所要選擇的案例不僅僅是活生生的現實經濟現狀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個知識點和理論框架的應用,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這種方法對于問題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這種方式即鍛煉了學生收集國內外文獻的能力,又比較全面的能夠掌握理論知識。對產業經濟學某一個理論框架下的“課題”,需要學生提出對于此問題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理論基礎、理論知識在所研究問題中的應用。

“課題”模式的教學方法并不是讓硬逼著學生嚴格要求學生能夠做到刻苦專研某一個經濟學,搞科研,而是,讓學生能夠在本科教學的經濟學基礎上對現實經濟問題的一個分析和認識能力,或者對本科教學中經濟學知識的一個很好的理解與應用,對所學知識的檢驗。“課題”模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包括,能夠培養學生經濟學分析能力,突出團隊能力。能夠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能夠利用大一、大二的經濟學知識來解釋現實經濟問題;能夠充分發揮本系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課題”形式培養學生經濟學分析、應用能力;能夠很好地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

4 以“課題”形式培養學生經濟學分析能力的實施環節的設想

本文強調的一點是“課題”具有系統性,能夠將理論知識框架學生自己綜合起來。而且這種“課題”具有延續性的特點,因為每一個同學對于《農業經濟學》中的某一個問題就其文獻綜述,所要研究經濟問題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以后的走勢都很好地掌握了,這樣仍然可以作為畢業論文來研究。

下面介紹“課題”模式在《農業經濟學》中的應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按照教學計劃農業經濟學分為幾大教學內容板塊,采取每一個教學板塊作為一個“課題”單元。然后,在授課過程中,按照自然班級將每一個班級分為若干研究小組,每一個研究小組需要在幾個理論框架的每一個理論體系中選擇一個“課題”,這個“課題”的核心內容是圍繞本模塊的理論體系,選擇其中一個農業經濟問題進行研究,周期是本模塊的教學計劃執行完畢。

“課題”模式的教學實施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講授基本知識。這一階段的教學主體是教師。將知識點的重要概念和理論體系給出。教師在這一個基本作用是在于將每個部分的理論框架和目前仍然可能存在的爭議講授給學生,例如,農產品市場理論中,只給學生講授理論框架和基本知識點。第二階段:學生研究階段。這一階段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小組在教師講授的知識框架下就某一個農業經濟問題時自己查閱大量的文獻和所研究的現實問題的現狀、本質以及存在的問題等基礎上自己對其中的一些知識的理解。例如就某一個題目“市場不完善背景下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問題”,這樣小組將會對中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歷程、現狀、存在的問題用市場環境、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的各種指標來分析,并且,在分析中會分析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等各種衡量指標的計算、理論含義及其如何應用。第三階段:課堂討論。這一階段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每一個小組均需要將自己所研究的問題在課堂中進行討論,學生與教師共同討論問題,教師在研究問題討論過程中,對于學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徹的知識點、或者不全面的需要加以重新解釋,當然,有些知識對于年輕教師來說也并不是很好地能夠掌握,其實,教師也是在學習的過程、提高自己專業知識的過程。然后,與學生進行就某一現實產業經濟現象進行探討,先聽一聽學生對此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看一看學生在以前面的經濟學知識的基礎上如何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然后,針對學生的思考和分析,教師就此問題展開對該知識體系進行詳細講解,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此問題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階段:鞏固和繼續完善、跟蹤研究。這一階段主體仍然是學生本人,或者小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階段的討論的結果中尋找對某一問題的研究的深化,或者改進或者延續。

關于本方案的考核問題。成績分為五個階段。前四個階段是以小組的“課題”的成績為標準,記團體成績。最后一次是個人對本科程某一個知識點的全面認識,就某一個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點作理論綜述的課程論文。

5 “課題”模式教學方法實施的保障措施

5.1 學生與授課教師相結合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在這里繼續強調這個問題,主要是用來說明,“課題”模式的教學方法更加重視學生與授課教師的緊密結合,不僅學生從理論體系的掌握、重點和難點的理解等,而且學生需要將自己融入到課程中,學生主動將自己置身于一個主動參與學習和交流的角色,同樣,老師也是課程學習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探討某些理論框架在實踐中的應用和分析。

5.2 與導師制(導師教學科研活動)密切結合

導師制是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應用專業知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機制。“課題”模式的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不僅取決于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方法以及授課內容,而且學生的指導教師日常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指導也是密不可分。這就要求導師從專業的系統性學習的目的出發,引導學生將專業課程的學習常規化、系統化和創新化。

5.3 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密切結合

本科生的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是本科專業在理論和實際研究的一種具體應用,是考驗學生專業學習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題”模式的教學方法要求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相結合,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按照某一門專業課程某一部分的理論體系或者知識點展開研究和應用,而是通過“課題”模式的教學方法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創造一種思維模式。

農業經濟學論文:案例教學在農業經濟學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媒介的一種參與式教學方法。本文根據教學實際,闡述了案例教學在“農業經濟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如何選取“農業經濟學”教學案例和實施“農業經濟學”案例教學。在此基礎上,從正確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關系等方面提出了“農業經濟學”案例教學中應處理好的關系。

[關鍵詞]案例教學 農業經濟學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是一種參與式教學模式,是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和管理學類課程的重要教學形式。近年來,它在我國經濟和管理類課程的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案例教學以案例為教學媒介,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進入角色,運用多種方式啟發學生對案例提供的客觀事實進行獨立思考,做出判斷和決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農業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農業生產活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因此,在其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學在“農業經濟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基礎課,主要研究和探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長期以來農業經濟學的授課多采用“教師―教材―課堂”三位一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缺乏師生互動和理論聯系實踐的傳統教學方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實際教學效果。作為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案例教學能夠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傳統教學法所造成相關理論的枯燥乏味,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案例分析通過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方法,揭示蘊含在案例中的學科思想,探尋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內在規律,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通過案例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容易和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理論,從而更具有思辨性和啟發性。例如,通過谷賤傷農的案例,讓學生理解需求彈性理論,明確農產品是需求缺乏彈性的產品。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以實際發生的真實的事實為研究對象,其問題往往是錯綜復雜的,有的是外露的,有的是隱含的;有的給予較多的信息,有的則信息不全。這就迫使學生以角色置身于“現場”,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在現代農業的微觀組織部分介紹農業專業協會時,通過浙江省開化縣食用菌協會和浙江省竹產業協會的案例,讓學生運用有關原理分析兩種協會的類型,每種類型的特點、運作模式及優缺點等,這樣可以使他們既掌握了理論又鍛煉了能力。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和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環境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長期以來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基本采取“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處于相互分割的狀態,學生往往因為缺乏參與機會而失去學習的主動性。案例教學采取以例說理的方式,注重學生的參與和研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例如,在農村區域發展部分給出不同地區的農村發展案例,要求學生分析影響農村發展的因素,學生圍繞案例查找了大量參考資料,做了許多讀書筆記,學習積極性很高。從學生的教學反饋意見中可以看出,這種參與式的教學形式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二、“農業經濟學”教學案例的選取

案例教學的核心是案例,離開案例,案例教學無從談起。因此,運用案例進行教學,首先應精心選擇好案例。教學案例是經過選擇和加工的,對于社會實踐中特定事件的真實情景的描述。在“農業經濟學”案例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特點等選擇高質量的教學案例。具體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典型性原則

典型性是案例教學的生命線,也是它作為一種獨特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方式的根本區別所在。我們發現,案例的典型性,一方面體現在案例設立的情景勢必與所要闡述的理論是緊密相連的,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所設立的事件勢必是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具備代表性的。通過對典型性案例的討論、交流、分析,學生有機會與現實的價值體驗產生間接的聯系,能夠更直觀、形象地學習相關理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學性原則

案例的來源很多,報刊、網絡、輔導書、科研成果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見聞都可以成為教學案例的來源。在選擇案例時,不能道聽途說,似是而非,要確保案例的真實性和嚴肅性。同時要求選擇的案例要結構完整、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三)適用性原則

合適的案例是案例教學成功的前提。高質量的教學案例沒有絕對標準,適用的才是最好的。從學生的角度看,案例所描述的情景應該是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知識背景、經驗乃至想象力而置身其中的,即案例必須與學生有較高的相關性。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選擇案例時必須要考慮到選擇的案例是否能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選擇的案例難度是否能控制在教學能力所及范圍內,選擇的案例是否能與案例討論的時間安排以及物質方面的設施相適應。

(四)信息適量性原則

一方面,要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使學生做出高質量的分析和推理,案例必須具有充足的賴以進行深入分析的信息。信息不充分的后果可能是學生不需要通過對案例的反復琢磨就可以膚淺地提出一種解決方案,或者是學生根據案例提供的信息根本就無法得出結論。另一方面,案例的信息量必須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擁有過量信息的案例會打擊學生的參與熱情,大大降低案例的可討論性。因此,為了提高案例的可討論性,教師應對已知信息作適當的技術性保留。

三、“農業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實施

案例教學的成功取決于師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積極地參與和配合。成功的案例教學要經歷預讀案例、課堂討論和總結評析幾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應精心設計、認真準備。

(一)預讀案例

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模塊,農業經濟學可以設置現代農業的微觀組織、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市場化、農業的國際化、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自然資源、農業勞動力資源、農產品價格、農產品市場供求、農產品市場體系與農產品物流、農村區域發展模塊等。在每個模塊下,教師首先講授理論知識,同時提供相關案例及資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案例,熟悉案例內容,了解案例中心思想,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實和細節,積極思考案例要研究的問題,在反復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寫出辯論提綱。在采取案例教學的初期,可以讓學生按學習小組集體準備,各組負責人組織本組同學討論,提出本組的代表性問題及解決方案。這一環節如果準備不充分,組織不好,就難以收到相應的效果。

(二)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不是一個機械的非思辨過程,而是教師如何“導”,學生如何“演”的互動過程。在“農業經濟學”案例教學中,可根據班級大小,采取個人發言與小組討論等方式。教師首先要善于營造良好的自由討論氣氛,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表看法,成為討論的主角。在討論中,教師應進行必要的引導,不僅要使討論緊緊圍繞主題展開,而且要善于拓展、深化主題。但教師在討論中一般不要發表個人的見解,以免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影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及積極性。當教師發現存在分歧觀點時,可促使學生展開討論。如果學生的分析判斷有錯誤,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所在,自覺加以修正。當爭論激烈時,教師要注意使學生互相溝通和理解;當出現冷場時,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敢于標新立異、發表獨立見解。

(三)總結評價

為案例討論作最后的總結是一門藝術。總結并不是下結論,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討論所運用的理論知識、重點、難點及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并指出本次討論的不足之處與成功之處。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時間安排表、組織結構圖等工具,總結案例討論的基本觀點,凝練有價值的觀點并給予肯定和贊賞;另一方面,對討論不夠深入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提示思維盲區,提出進一步探討的方向,鼓勵繼續探討。同時教師要準確、恰當評價學生的參與精神、思維方式和知識技能等,對學生積極的表現要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得體的總結評價會促使學生對相關問題保持長期的關注和不斷的思考。

四、“農業經濟學”案例教學中應處理好的關系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成功的案例教學需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兩方面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從教師方面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知識的灌輸者,只要熟悉教材,表述清楚,就盡到了教師的職責。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和協調者。案例教學的實施既要防止教師的缺位又要防止教師的越位。課前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聽取學生發言,適時誘導學生、給學生提示,使案例討論始終圍繞主題順利進行,不發生偏題和跑題現象。課堂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在整個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包辦代替現象,克服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

(二)正確處理好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關系

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學具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具備的優勢,從實際教學看出來,學生對于教師運用案例教學的手段往往充滿了熱情,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案例教學的不完全性,因為案例教學是教師運用教學手段將環境設置為高仿真的環境,使得環境更加逼真,但是其畢竟是在具體和孤立的環境下實施的,所以它雖然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信息的加工整理和收集的能力,但是卻無法替代“理論學習和講授”,要知道,“農業經濟學”不是割裂的學科,而是有一整套的理論系統,有難點,也有重點,這些就不是案例教學所能完全替代教學的了,所以我們必須把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農業經濟學論文:案例教學法在農業經濟學中的應用探析

摘要:案例教學是一種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農業經濟理論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文章結合農業經濟學的特點,分析了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性和具體步驟,并提出了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案例教學;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法始見于1910年哈佛大學法學院,后逐步在醫學、工商管理等應用性教學領域得到發展。具體是指根據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分析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運用多種方式對案例所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獨立的分析研究、提出見解和決策,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其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習熱情,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其分析、表達、思維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提高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因此,該教學法正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們的重視。

農業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農業生產活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而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來說,為了解決目前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就需要做好農業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培養更多的農業管理人才來服務于社會主義農業事業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農業經濟學的授課多采用“教師-教材-課堂”三位一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因課堂上很少有參與機會而缺乏主動,結果是“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由此可見,這種缺乏師生互動和理論聯系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實際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在借鑒國外同行做法的基礎上,根據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了適當的教學改革,即不僅要根據講授的主題內容適時介紹國內外該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和科研成果,同時還要以案例的形式把國內外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相關新問題及時帶入課堂。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對抽象理論的感性認識。下面具體探討在農業經濟學授課中實施案例教學的幾個重要環節。

一、教學案例的選取

案例教學的開展主要是借助相關案例來實現的,所以選擇恰當的案例在案例教學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時也是確保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在選取案例時應慎重考慮,通常應考慮以下原則:

(一)所選案例要具有客觀性

案例的客觀真實是指其案例的材料來自客觀存在的農村事實,是農村經濟社會普遍存在的或已經發生的事件。對于教師自己編寫的案例,可以通過網絡或報刊雜志來搜集盡可能多的農業經濟活動素材,精心取舍編制;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把教學課堂設置在田間地頭,通過讓學生對農民的現場調查或與農民的直接對話來獲取大量鮮活素材,增加學生對教學案例的感性認識。當然教學案例的客觀真實并不是毫無取舍,無所選擇,而是要反映農業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性,這是案例選編的第一原則。為此,教師需要關注廣泛的農村經濟活動領域,要有開拓的視野和敏銳的感悟性。

(二)所選案例難度要適中

首先,所選案例應符合教學目標;其次,結合學生特點以及教師的能力,所選案例的難度要適中。合理的教學案例應該是教師能夠把握、學生能夠接受和認同的;同時也應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要具有科學性,并能夠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三)所選案例要具有新穎性和代表性

盡可能選擇當前社會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改革實踐中的最新案例,使案例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并且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更加深刻了解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所選案例要具有典型性

所謂典型性,不在于案件當時所產生的新聞效應,而在于案例本身與農業經濟學理論內涵的聯系性和代表性。被選案例分析要有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五)案例的多樣性

既可以選擇與農業經濟活動相關的負面事例,也可以選擇與其有關的正面事例;同時也可以選擇學生自身所熟悉的小事件,或是選擇國家所制定的有關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既要有國內的案例,也要有國外及全球性的案例。

要注意的是,以上幾個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案例選擇時要盡可能將這幾個方面有機聯系起來,綜合運用。為此,在參照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我們根據農業經濟學教學的具體目標結合目前中國農業經濟活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來選擇相應的典型教學案例,并建立相應的教學案例庫。大致來說所選擇教學案例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糧食安全、農村稅費改革、土地流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金融改革、農產品國際貿易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通過對上述方面的內容選擇經典的案例來開展教學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避免傳統教學法所造成相關理論的枯燥乏味。

二、案例教學過程的實現

農業經濟學課程在案例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角,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論證,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廣益,發揮群體功能,這樣才能達到案例教學的真正目的。其具體實施過程可分為以下步驟:

(一)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學的開始,就是把農業經濟問題的經典案例通過印發文字材料、教師口頭描述或多媒體等方式展示給同學。同時,教師應盡可能詳盡地陳述案例所發生的背景信息,讓學生盡快地進入案例情境之中,從而充分感知案例,為后面的“分析”與“探究”做好準備。如在講授農村勞動力轉移時,以“浙江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例進行分析。在介紹該案例的背景資料時,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一些典型的該省農村工業區、家庭手工業作坊的圖片展示給學生,使學生仿佛到達“現場”;另一方面可通過文字和圖表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該地區農村經濟以及農民收入的影響。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可將要求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展示給學生。如針對本案例來說,要求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浙江勞動力轉移措施實施后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都出現了顯著變化,而有些地方則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讓學生熟悉案例內容,擬寫發言提綱

這是案例討論的分析準備階段,每個學生按照教學計劃,課前預習,熟悉案例,解答思考題。案例教學改變了以往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更多強調學生的主動性。主要從兩個方面去做:一是提前布置案例,讓學生課前預習。并明確提出預習要求,使學生熟悉案情,帶著問題上課,實現由被動向主動角色的轉變。二是注意選擇提供給學生的材料范圍。由于案例教學目的重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而且案例本身可能并無標準的答案,所以要求學生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因此,在給學生提供案例材料時,可以將案例結論部分隱去,允許學生自己分析得出各種結論性意見,將討論和參與的空間留給課堂教學,從而給學生開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避免采用單一化和模式化的僵硬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創新的思維能力。

(三)分組討論與班級交流

通過分組讓學生學會分工協作,互相啟發與補充,盡而通過個人和小組的分析、探究、討論,獲得關于案例問題的見解。并讓各組推選學生代表,在綜合各人的不同意見的基礎上,修改補充,完善講話稿,參加全班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是以學生討論為主,但教師也要以主持人的身份進入角色,適時加以引導以防止學生討論偏離主題,同時鼓勵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觀點;如果討論氣氛過于沉悶,教師可以作適當穿插,以活躍氣氛,從而使課堂討論順利進行。

(四)歸納總結,消化提升

案例教學主要是以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為基礎,通過對案例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來獲取和鞏固有關農業經濟的相關理論知識。在全部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討論對案件進行適當的點評和總結。也就是說要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客觀評價,指出其優點和不足之處,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提高思辨能力,從而更好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局觀念和書面表達能力。最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寫出案例分析的書面報告,教師以此為基礎評出小組作業成績并記入最后考試總成績,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案例教學的積極性。

三、案例教學實踐需要注意的問題

實踐證明,通過案例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對于推動農業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案例教學要求師生具有很強的互動性,為此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明確教師的角色和責任,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的主體,而老師則是推進教學的引路人,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引導。同時,在把握好教學節奏和學習進度的基礎上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堅持以學生為主,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案例教學環節的制定要符合教學規律

雖然案例教學模式是開放式的,給教師和學生都留有很大自由發揮的余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與學的內在規律,采取恰當的措施來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要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案例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過程,在此基礎上實現思想交流、達成共識、取長補短和相互學習的目的。也就是說能否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互動將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把握好溝通的方式和技巧。特別是根據學生的課堂發言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引導,要善于打破冷場;當出現背離主題時要及時予以糾正,并做好收尾總結,從而有效地把握好課堂的案例教學。

(四)運用多種討論形式,提高案例教學效果

一般案例討論的形式是以學生發言為主,老師啟發引導為輔。但是采用多種形式的課堂討論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常見的討論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交互詢問式、對抗與合作型等。為了更好地促進案例教學的課堂效果,我們可以根據案例的特點選用一種或多種形式的課堂討論方式。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實踐

摘要:農業經濟學是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村區域發展等專業的本科專業基礎課,在專業課程體系構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結合所在教學團隊多年來的實踐和體會,從農業經濟學課堂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式及考試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進的建議,以提高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實踐

一、《農業經濟學》的課程性質與特點

農業經濟學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是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和信息等稀缺資源的約束條件下,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農產品價格與市場、農業生產要素價格與市場、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形式、農業宏觀經濟制度與政策的部門經濟科學。課程涉及面廣、適用性強,要求學習者掌握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并能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現實農業領域中的各類經濟問題。農業經濟學是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村區域發展等專業的本科專業基礎課或專業必修課,在專業課程體系構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農業經濟學課程的特點是:

1.理論眾多。農業經濟學課程的研究對象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盡管我們已經習慣將其統稱為“三農問題”,但是三者之間還是具有比較清晰的界限。因此農業經濟學的理論外延較大,學科知識交叉,囊括了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理論、農產品價格形成理論、農地制度理論、農業勞動力轉移理論、農業產業化經營理論、農業技術進步與技術變遷理論、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等,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

2.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我國,農業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是為農業政策尋找理論依據和作出政策詮釋。課程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目前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以更好地指導“三農”實踐。教學內容涉及土地、水、勞動力資源及其利用、農民收入、糧食安全和流通、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農村公共品供給、農業產業結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對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經濟學》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實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逐步探索實踐了一套適合農業經濟學課程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即講授與自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案例式、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包括主題演講、案例分析、三農沙龍、讀書筆記、課程論文、社會調查、教研結合等,將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成果逐步應用于教學實踐中。

第一,將當前國內外農業經濟領域熱點問題以主題演講、案例分析、討論課等形式引入課堂教學,注重學思結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對三農問題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

第二,注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加強學生的獨立寫作能力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術風氣。為達到上述目標,任課教師首先在作業中精心為學生設計課外閱讀篇章,既有農業經濟學經典著作的片段賞析,也有權威報刊對三農問題的最新評論,要求學生精讀、深思、明辨,撰寫讀書筆記。其次,嚴格抓好課程論文的寫作,鍛煉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規范學生的論文寫作。

第三,向學生講授社會調查的知識和方法,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會經濟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培養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指導學生舉辦三農沙龍,就調查過程中發現的現象、問題展開研討,從中確定課程論文的研究內容,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促進教研結合。

在教學手段上,課程應用多項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成果,配合新的教學內容,研究制作了《農業經濟學》多媒體教學軟件,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立體性、易更新性和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交互性、高效性。

三、《農業經濟學》實踐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實踐

《農業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共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課堂實踐教學環節。主要采用課堂講授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相結合、教師教學與專家講座相結合的方式,尤其注重在案例教學中進一步實現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結合當前中國農業經濟活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設計典型教學案例,如糧食安全、土地流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在實施案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深入討論交流,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論證,自覺主動地掌握運用理論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學會學習。

二是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理論教學結束后,將課程實踐教學與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拓寬觀察視野,安排調研項目,撰寫調查報告,舉辦三農沙龍,提升學習效果。具體做法是由農業經濟學任課教師擔任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根據學生調查報告完成質量,給予相應的實踐學分。在指導學生完成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鼓勵有潛力的學生修改完善作品參加學院、學校舉辦的社會調查報告比賽、經濟論文比賽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立項等學術活動,強化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取得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我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有1篇作品獲得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三等獎,有5篇作品獲得2010年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年會論文評比三等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1名學生申報立項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

三是畢業實習環節。將原來的畢業實習時間從第八學期調整到第六學期期末,利用暑假時間結合畢業論文題目進行集中實習,第八學期可利用部分時間對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問題進行靈活機動地調研和咨詢。教師根據畢業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答辯成績綜合評定分數。

四、《農業經濟學》考試方式的改進與實踐

在考試方式上,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占總成績30%的平時成績由主題演講、讀書筆記、調查報告、課程論文等內容構成,在筆試試卷中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題型,考查學生運用農業經濟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實踐證明,改革后的這種方式,既能讓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和知識點,又能鍛煉學生靈活思考農業經濟熱點問題,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風。

總之,通過對課堂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式以及考試方式的改革與實踐,《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明顯提高。案例分析、演講討論、三農沙龍等方式增強了學生對我國農業經濟問題的學習興趣,實地調查、農業專家、農場企業干部作專題報告和現身說法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對農村現實狀況的感性認識,通過課程實踐和畢業實習,讓學生親身參與農村基層事務管理,進一步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經濟學界“拔白旗”運動始末

1958年8月,以“全國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后來通稱“拔白旗”大會)為開端,國內一些高等院校的農業經濟系和農經科研單位開展了“拔白旗”斗爭,一些教授被批判,教學秩序陷入混亂。我雖然沒有參加這次會議,但會后不久被派到教學秩序已混亂的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擔任黨總支書記,對1958年全國農業經濟學界“拔白旗”運動的情況有一些了解。現根據當年“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的有關材料,并調查當時參與會議的一些人員,對1958年全國農業經濟學界“拔白旗”運動的情況作一介紹。

“拔白旗”大會

1958年8月中旬,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農業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北京和平賓館召開了“全國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這是一次規模很大的會議,邀請了全國的一些農業院校、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行政部門的領導干部、農業經濟學專家、學者、青年教師以及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的一部分學生參加。這次會議名為“學術討論會”,實際上是一次大規模的學術批判會。會議以在農業經濟學界拔資產階級白旗、插無產階級紅旗為名,展開了一場所謂對“資產階級農業經濟學”的“批判”,對于農業經濟學界無端上綱到“反革命”、“”的程度,并且對一些知名專家、學者,大會點名,當場起立,大扣政治帽子。還把點名批判的材料印發全國公之于眾,造成了難以挽回的不良影響。

這次會議批判范圍很寬,說理很差,主要是在兩個問題上開展了所謂的“批判”:

一是批判原金陵大學農學院美籍教授兼系主任卜凱的農業經濟學理論。株連所及,凡是曾就讀于金大農經系的教學、研究人員都被稱為“資產階級農業經濟學者”。當時農業部負責同志在會議講話中指出:“在資產階級農業經濟學者中影響比較大的,要數帝國主義分子卜凱及其在中國的門徒晏陽初、費孝通、吳景超等等。卜凱過去曾經在金陵大學當過二十多年教授,雇用了一批仆從,在中國農村進行了一些虛假的調查,寫了三本反動的著作《中國農家經濟》、《中國土地利用》、《中國農場管理》,宣傳資產階級的馬爾薩斯‘人口論’、‘土地報酬遞減律’、‘佃農優越論’、‘公允地租論’等等,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服務,維護封建統治,反對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解放后,卜凱的門徒和跟班們搖身一變,成了專家、學者,占領了許多學校的農業經濟系,在那里興妖作怪。”會議本著這樣的主調,點名批判了一大批農業經濟學者和農村社會學家。其中包括李景漢、費孝通、陳振漢、歐陽蘋、楊家騶、應廉耕、韓德章、王毓瑚、孟慶彭、秦少偉、黃升泉、李賽民、沈達尊、吳華寶、王廣森、劉慶云、崔毓俊、王一蛟、張仲威等。

二是強調農業經濟學是“階級性和黨派性很強”的科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科學”。會議以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合作化和“”為依據,粗暴地批判農業經濟教學、研究中所提倡的“科學的系統性”、“規律性”和“客觀性”,反復強調要以黨對農業的方針、政策代替農業經濟理論教學。當時農業部負責同志在會議講話中指出:“資產階級學者在課堂上講了千言萬語,就是不講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他們認為黨的方針政策是不反映客觀規律的,是沒有科學價值的”,“他們大講方針政策,講的是卜凱的那一套,資本主義的那一套,他們不講方針政策,是不講無產階級的方針政策,不講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不講的情況,不介紹先進經驗”。“他們說:一講和先進經驗,就破壞了科學的穩定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保持舊的一套,拒絕為社會主義總路線服務,拒絕為農業服務”。

正因為如此,在這次會議上出現了許多把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當做反動觀點加以批判的事例。例如,華中農學院農經系歐陽蘋教授在講課中堅持自己的理論見解,“農業生產應該是商品性生產”,這本來是正確的,即使在20世紀50年代也是可以討論的。但因與1956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的文件《關于加強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領導和組織建設的指示》中的一句話“農業生產的很大一部分是自給性的生產”不一致,在批判中被扣上“與黨對抗”、“反對合作化”、“資產階級的垂死掙扎”、“與無產階級爭奪陣地”、“泛濫資本主義”等政治帽子,被迫在會議上作公開檢查。

在這次會議上,一些農業經濟系教授因為在教學中對農村工作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說了自己的意見而被點名批判。例如,有的教授談到關于農業合作化搞得過快,關于農村糧食統購政策不符合經濟規律等等看法,也被扣上政治帽子。還有一些農業經濟學教授在教學中介紹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法,如在糧食生產之外發展多種經營,發展畜牧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也受到了嚴重的批判。北京農業大學農經系韓德章教授在企業管理中介紹養兔的經濟效益,就被批為“資產階級學術觀點”。

“拔白旗”運動

1958年“全國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后,在國內的一些高等院校的農經系和農經科研單位中進一步開展了“拔白旗”的斗爭。例如北京農業大學黨委就曾認為農經系存在一個“集團”,并且把系主任應廉耕和系主任助理張仲威撤職,開除黨籍,在系內開展批判斗爭。這就在更大范圍內傷害了農業經濟的教學、研究人員,造成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矛盾,嚴重地打亂了農業經濟系的教學秩序。在一個時期之內,老教師不能上講臺了,青年教師還接不上班。農經系停止上課,師生下放農村勞動,一些學生紛紛要求轉系、轉學,在社會上造成了對農經科學和農經教育的極大誤解,以至于有的農經系(如湖北財經學院農經系)被迫撤銷,有的院校農經系暫停招生,師生下放農村,勞動改造。1958年以后,農經教育倍受艱辛、道路坎坷,農經教師遭受到各種不公正的待遇。有的教授被排斥到基層食堂當會計,賣餐券;有的老教師如華中農學院的歐陽蘋教授被無辜批判以后抱恨以終;也有的精神失常,住院治療,如北京農業大學的曹錫光教授。不少教師改行轉業,有的改教外語,有的改教生物統計,即使勉強留在本專業教學崗位上的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學術上不敢提出創見與爭論,阻礙了本門學科的發展。這一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前期,在各農業院校黨委領導下,遵照黨中央的部署,逐步彌補了一些不良影響,解決了一些遺留問題。如北京農業大學黨委在北京市委領導下按照黨中央指示,對被批判教師進行了公開“甄別”,落實了政策。但是,一直到“”中這一場“拔白旗”斗爭還是某些農業院校中紅衛兵大搞“砸爛農經系”極左錯誤的思想認識根源。一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撥亂反正,農經教育才得到較好的發展環境與條件。在這以后,農經教育界同志們多次反映,請求上級主管部門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方針政策,重新審查1958年的“全國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作出結論,但是無人過問,拖延多年。當時農業部的一位負責人甚至說:“拔白旗的案不能翻!”

歷史反思

1958年召開的“全國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是當時“左”的錯誤思潮的產物,是違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指示精神和黨的一貫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十分嚴重的。當年,有的地方黨委在得知這次會議的情況后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例如北京市委就曾堅持糾正這次會議在北京農業大學所造成的錯誤影響,拒不批準該校黨委關于開除農經系有關負責人黨籍的決定。

“全國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被稱為“拔資產階級的白旗”,是不符合當時農經教育界的實際的,是歪曲了當時的歷史事實的。根據1958年-“全國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印發的正式資料,在會議上揭發和批判的一些所謂的“資產階級農業經濟學”或“反動的”農業經濟理論觀點,除少數人如卜凱主要是批判他在舊中國主編的三本書和他領導的農村調查研究工作是屬于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舊賬以外(其實卜凱是一個美國學者,回國后仍擔任美國某著名大學的農經系主任,并非如會議上所批判的,是美國“情報特務”。他的夫人即賽珍珠女士曾寫作以中國農村為內容的長篇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獲諾貝爾文學獎),就是如上所列舉的一些牽強附會的所謂“批判”,在這些揭發批判中并沒有發現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農業院校農經教學中繼續販賣反動政治觀點的任何事例。這實際上是把學術上的不同意見與政治問題混淆起來,把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上的問題與現實農經教育與研究工作混淆起來。

與此同時,“全國農業經濟科學討論會”簡單地否定農業經濟科學固有的規律性和科學性,片面強調以黨的方針政策代替理論教育。這就禁錮了農經界的學術空氣,以至于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許多年間農經教學以演講和論證黨的農業政策為主,有的照搬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水平低下,缺少實際的研究與創見,造成了農經學術界多年的低潮。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農經系教師隊伍的培養、教育是十分重視的。1952年,教育部曾調集全國農經系師生集中于北京,學習馬列主義思想和黨的方針政策,并組織他們參加和農業生產建設。在此以后,在農經教學中,號召他們向蘇聯專家學習,一度借用蘇聯教材,重新編寫適合中國情況的農經教材,培訓并調整、充實農經教師隊伍,其中許多人參加了思想改造運動,提高了認識,大多數人決心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檢查了自己所受的資產階級思想影響,進步較大。有的還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和派。到1958年,農經教育界的調整、改造初具基礎,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開端,但是這次會議完全無視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農經教育界所做的大量工作,否認廣大教師的進步和要求進步的愿望,割斷歷史,片面地看待農經教育,是不對的。

現如今,較多的專家認為,農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是經濟學與生產技術學科的交叉。它的研究對象是農業中的諸項經濟問題,既包括農業中的生產關系,又包括農業中的生產力,把它當做主要研究農村中的生產關系的科學是一種片面的提法。農業經濟學家堅持自己的學科的科學性、系統性、規律性、客觀性和方法論是有其科學根據的,絕不是為了“”、“反社會主義”。那時,農業經濟學受到無理的批判,是有其社會的和歷史的特殊背景的。這主要是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方針是否認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是不尊重經濟科學的,那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

農業經濟學論文:西方農業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研究

1引言

西方農業經濟學理論與方法新進展研究是通過對近期國外農業經濟學相關研究的梳理,總結現代西方農業經濟學理論與方法新進展,分析其理論與方法發展趨勢,并說明應當如何科學借鑒,有助于我國農業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和農業經濟發展。本文試圖按照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展現西方農業經濟學理論與方法新進展。

2關于農業生產研究的新進展

關于農業生產函數研究,主要運用由生產函數、貿易函數、需求函數構成的系統模型分析現代農業經濟的基礎。有學者試圖尋找適用于所有國家的農業生產函數,如使用Rwtlan函數對數據進行分析,認為農業機械的彈性隨時間不斷提高,化肥的彈性呈下降趨勢,教育對生產率的提高具有正效應(MansandFrancis,2003)。學者們重視土地制度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認為土地制度改革的趨勢是采用自愿的、分散的、市場化的方式將土地從大型農場轉移到小農場,可以提高貧困者的需求曲線和大農場的供給曲線,即將土地從富人轉移到貧困者手中(DeinigerandOlinto,2000)。大型種植園是在殖民地國家存在的一種有效生產方式(RobertandAn-drew,2010)。比種植園更有效率的方法是采用“訂單農業”的方式,政府應及時提供上述政策支持,內容應涉及利率、土地稅,提供教育、研發和技術普及投入等(Hayami,2002)。1952—1978年,中國的目標是滿足工業和城市部門的發展需要,政府采用土地集中和大面積耕種的方式,各種生產要素向大生產單位集中,產品由國家統一收購,投入要素由國家統一提供。這種方式對農民的生產激勵很小,農業生產率低下(ShenggenandJoanna,2010)。

3關于農業生產要素研究的新進展

在農業勞動力投入決策、農業人力資源投資影響、農業人力資源投資、農業生產與農業要素流動、農業勞動力轉移等方面,有學者對擇業選擇、勞動合同與政策影響進行了經濟學分析,說明了農業勞動力就業選擇、勞動合同和勞動力組織問題特點(JamesSangHyop,2007)。在假設有效率的情形下,相關的勞動市場研究涉及了農戶決策與生產組織問題(Yang,2003)。計件工資可以用于可觀測、工作效果可計量的工作,如運輸農產品等。但對于不明顯的工作,如施灑化肥等,一般不會采用計件工資。對易于監控的工作,則可以采用固定工資合同,對不易監控的工作,則傾向于使用計件工資合同(NewmanandJarvis,2000)。在新“二元論”中,一般基于大型農場雇傭勞動力生產的無效率而效率較低,需要采用政策進行調整(Deininger,2003)。當前的研究應關注如何使家庭耕作向專業化和市場化的耕作方式轉變。需要建立超越空間、時間的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產業鏈(Reardon,2005)。當農業收入是主要收入來源時,農業收入決定了教育投資;當接受教育的農業工人在非農部門找到工作后,教育投資的回報率提高(HayamiandGodo,2005)。有學者給出了由農業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引發的可觀測的經濟增長的分析框架,借助于2000年世界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經驗數據,給出了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經濟學分析數據,討論了健康、營養、勞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總結了教育對農業產出貢獻率(Wallace,2002)。技術進步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技術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工業部門轉移,對長期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有學者(Johnson,2000)研究了由初始農業部門勞動力轉移引發的長期經濟增長問題。Smih和Haddad(2000)利用跨時間、跨國界數據研究了改善兒童營養的投資決策問題,認為決策的50%決定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25%決定于糧食的供給水平,20%決定于飲水和衛生條件。在關于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技術與農業生產、農業技術變化影響、農業技術研發投資收益等方面,認為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水平提高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學者研究了機械采用模式和作用,以及農業機械化政策問題(Prabhu,2007)。農業研發可以直接提高小型農場和農業家庭產量,從而提高食物的自我消費量和市場交易量,可以從農業之外的其它部門獲得更多的工資收入,可以改善農民的市場決策能力,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但也有學者認為,緩解貧困和收入均等化是不同的概念,農業研發不能同時解決這兩類問題(Hossain,2007)。增產技術與土地節約技術對環境的影響不同。土地節約型技術可能會帶來土地貧瘠、土壤肥力下降、生態多樣化喪失等問題,這種技術僅適用于貧困問題嚴重和人口密集地區。產量增長型技術有助于保持森林和植被,但也會因化肥、農藥使用過度帶來新的環境問題(Ha-zellandWood,2008)。證實了技術投資對發展中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TFP)的重要作用(AntonioandRobert,2010)。綠色革命改變了南亞國家的經濟狀態,也改變了農業研發的目標和實施,即由提高農業生產率為目標,轉變為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和農業經濟體制創新為目標(AsianDevelopmentBank,2000)。信息傳遞同樣具有價值,信息傳遞方式主要有,從朋友、鄰居,從農業投入要素供給企業,從媒體、政府獲取信息等。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信息密集型產業,如何提供信息來滿足需求,取決于市場和制度環境(Gautan,2000)。擴散對農業發展具有正向作用,擴散投資的回報率為58%、研發的回報率為49%,研發與擴散投資的回報率為36%(Alsto,2000)。研發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在推動農業部門增長的同時也帶動了非農部門的增長,研發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引擎(RobertandDoug-las,2007)。

4關于農業經濟政策研究的新進展

關于政策對價格、產出,以及納稅人、消費者和生產者福利作用的研究,涉及單一政策工具的使用,分析了系列農業經濟政策間的福利轉移和轉移效率問題,涉及供給條件、要素供給彈性、要素成本分擔和要素之間的替代關系等。多數研究僅涉及對農產品價格、農業投入要素市場有直接作用的農業政策問題的研究(AlstonandJames,2002)。對于多數國家,GATT談判后,農產品貿易政策方面仍然留下了許多問題,存在很多無效率的貿易條款。多哈會談、WTO談判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部分修正,特別是在市場準入、出口競爭等方面取得了進展。下一輪的WTO談判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機會(DanielA.Sumnerr,2002)。各種因素引發的“市場失靈”都會作用于農業。農業的外部性表現在土地水分和營養成分的流失;灌溉系統對自然水系的破壞;平流層臭氧的增加;農藥殘留和食品添加劑使用過量等。由于農業生產存在風險,農業政策需要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設計風險分擔政策。農業保險市場也存在信息的不對稱問題,采用風險分擔合同則可以激勵農民降低風險的努力(Chambers,2002)。不完全競爭可能引發農業生產中的低效率行為,使農業產量下降。如會出現高定價(產出)、低定價(投入)和過度投資現象(SextonandLavoie,2001)。為達到糧食補貼政策的目標,政府需要對現有生產狀態進行精確統計,為了提高信用市場的效率,政府需要面對信息不完全和“隱匿信息”的問題(Robbrt,2002)。

5關于農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研究的新進展

在農業發展與經濟增長方面,根據Ravallion(2007)的統計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70—75%。農業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產業,主要出口產品是農產品,農業產值占GDP的15—30%左右,農業生產率直接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指標,影響經濟增長(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9)。有學者借助跨國界的時間序列分析尋找農業生產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認為農業生產率與經濟增長有相關性,但相關關系不確定。在開放食物進口的條件下認為,資源向工業部門的流動可以帶來高速的經濟增長,這一觀點被實施工業化戰略的國家采用(Temple,2005;Voll-rath,2009)。有學者(Irz,2002)分析了農業生產率提高與貧困緩解之間的關系,認為農業生產率提高對緩解貧困比其他部門生產率提高更加有效;有學者(GardnerandTsakok,2007)找到了農業生產率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證據,但同時指出,僅從數據分析上不能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面對使用現實數據無法確定兩者的相關性的問題,有學者(Gollin,2004)提出從歷史數據中尋找答案,基本研究結論是:幾乎所有國家的工業增長都得益于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但農業悲觀主義的學者認為,沒有證據可以說明農業生產率提高將會帶來經濟的增長。農產品是基本消費品,直接影響勞動效率;大量工業品用于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業交易成本。對于土地稀缺的國家,提高農業生產率保障食物供應的自給率很重要,這是經濟增長的基礎(GollinandRogerson,2009)。農業可以直接提高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緩解貧困、改變性別歧視、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FAO,2004)。農業發展的間接作用是改善了國民營養水平,提升人口受教育比例,任何忽視農業間接作用的農業重要性評估都是不公正的(ValdesandFoster,2005)有學者認為,農業生產率提高有利于緩解貧困,如亞洲農業生產率提高15%,可以使貧困率下降0.485。在南亞地區,農業部門的貧困彈性高于其他部門(WorldBank,2007;HasanandQuibria,2004)。這些國家的農業增長主要是依靠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Thirtle,andLinandPiesse,2003)。農業也提高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更有利于建設平等的社會(Gollin,2009)。農業氣候條件約束使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制度障礙也阻礙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Pingali,2006)。但農業收入的快速增長、城市化、農產品貿易融入國際市場、新技術采用和對氣候條件適應能力提高,給農業新一輪發展帶來了機遇(Pingali,2006;Byerlee,2009;PingaliandMcCullough,2009)。農業收入增長引發的食物結構變化,增長提高了農村女性的城市就業率,也為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帶來了機遇(Pingali,2007)。

6關于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西方農業經濟學者認為,農業經濟研究方法本身就是農業經濟理論研究的根本問題。不同時期的農業經濟學家在農業經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演進,并找出問題有利于尋求發現農業經濟學新的發展方向。經濟學數量化研究方法,必然涉及到它的數學性。做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農業經濟學也有明顯的“數學化”傾向。步驟一:運用公理化方法得出純農業經濟理論的最初分析結構,并進行規律分析。數理分析是把農業經濟問題“翻譯”成數學方程,然后進行數學推導并得出結論。農業經濟問題“翻譯”成數學方程是依據觀察結果寫成數學模型,進行數學推導并得出結論是對模型實施的數學演算。數理分析能否揭示農業經濟發展規律,主要取決于數學模型是否表述了規律,數學模型是形成數學語言的思考框架。數學運算對思考框架的展示。建立數學模型只有遵從了準確的范式,才能使研究結果具有解釋力、預見力、啟發力和規范力,現代農業經濟學的數理分析格外強調對范式的表述和對范式的理解。步驟二:測度并精確化展示。經濟學認識農業經濟運動的基本規律是逐步進行的。農業經濟的數理分析只完成了這個思考過程的第一步。數理分析結果必須發展為更精確研究才能完成最后認定,對農業經濟規律準確性的認識還要取決于對數量的精確識別,因為僅從數理分析結果中還不能清楚地認識規律。數理分析結果給出了規律組成成分的界限、分類和單位,也明確了計算的意義。測度計量是數理分析的延伸,其基本目標是展開測度計算,并通過數據把規律由定性的邏輯結構推向定量的數值結構,更精確地展示使準確性規律。農業經濟學數理分析屬于純理論研究,測度計量是后續的試驗研究。測度計量結果是得出一個數量表達經驗公式。現代計算技術條件下,只要有必要的數據來支持是可以實現的。測度計量是單純的方法可以服務于任何數據。測度計量在農業經濟研究中可以服務于經驗概念,同樣也服務于推理。步驟三:檢驗真實性。一個學科的科學性或其發展狀況要以實驗觀察的成果來反映。邏輯性和精確性不一定能說明規律的存在,只有通過實證檢驗才能給出證明。農業經濟學的實證檢驗手段主要有兩種:即可控制實驗和實地觀察。可控實驗為高級的實證檢驗方法,實地觀察(實證)為初級的實證檢驗方法。農業經濟學中的實證檢驗只有在數理分析和測度計量的引導下才具創新功能。只有可以證明的結論才是規律,才屬于科學的真理。農業經濟實踐結構復雜,運動周期長,科學能力弱,可控實驗一直沒有明顯的進展。電子計算機技術已經被引入到農業經濟學的研究,使農業經濟學進一步科學化。在農業經濟的研究獲取現實的數據方面,實地觀察的實測性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能替代的,能獲得“第一手”資料的經驗相當重要。但“第一手”資料并不具有第一的作用。可控實驗發展將取代“第一手”資料的方法。

作者:杜為公 李艷芳 單位:武漢輕工大學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新問題和農業經濟學科發展趨勢

現如今,由于市場因素的存在,加上利益的誘惑,導致出現了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此時,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必須要順應農業實踐的需要,結合實際生產中遇到的難題,真正探索出農業經濟發展的規律,進而促進農業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

1新時期農業面臨的新問題

1.1農業發展方向不明確

在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有許多地區沒有真正遵循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來指導具體建設工作,更沒有將發展農村生產力作為首要工作目標,僅僅是以建設一些基礎項目為由,單純地使用工程建設來取代新農村建設,導致我國農村建設的主導方向嚴重偏離黨中央的要求,農業發展方向不明確。因此,應將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始終堅持黨中央的方針政策為指導,真正吃透黨中央的各項惠農惠民政策,努力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增強農業經濟水平,提高農民收入,進而縮小城鄉差距。

1.2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現在農業建設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農村建設的經濟來源較為單一,加上每個地區的經濟實力不同,以及相應政府的配套能力不足,嚴重導致農業發展資金缺乏,降低農村建設的標準。另一方面是很多農村地區依舊存在好大喜功的現象,將一些較大工程量的建設標準提得過高,造成基層財政經濟壓力相當大,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嚴重影響財政部門的資金運轉,使得相應的撥款也未能及時送達。

1.3世界經濟全球化影響

在我國經濟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希望可以快速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然而現實中由于市場經濟起步晚,以及農民的素質低,使得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在國際水平上處于劣勢,不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和提高。面臨全球化的嚴峻挑戰,需要提升自身競爭力,從分析自身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真正找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推動我國農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我國整體的經濟實力。

2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趨勢

2.1加大農業重點企業扶持力度

這里所說的重點企業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其主要負責開拓農業市場、創新農業科技和促進區域農業水平提高的主要任務,其經濟實力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的程度、規模和成效。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的農業重點企業的規模不大,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不緊密,在農產品加工上主要是以粗加工為主,單位附加值較低。因此,需要加大該項重點企業的經濟扶持力度,讓此類企業促進整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一些有前景的重點企業。

2.2深化農業經濟學科應用研究

在農業經濟趨勢發展中,首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三農”問題,保證農業經濟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自由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保證農業市場化和城市化發展,確保農民不斷增加收入,縮小城鄉發展差異。同時,還需要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走向國際化,提出相應的農業政策保護其健康發展,結合WTO的主要相關規定,找出符合我國特點的對策,在今后的學科研究中要重點研究此項內容。在加入WTO后,我國可以結合每個農業區的特點,對農業發展方向加以規劃,多引進西方國家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真正帶動經濟的發展,重點是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做好服務行業的領軍者。在第二產業中多生產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經濟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2.3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農業信息需要改變傳統滯后的局面,切實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保證我國農業發展形成一個規模,這些都離不開對農業信息的大量處理和匯總,結合使用者的具體要求進行加工和分析,從而提高農業信息的資源利用率。例如,在整理勞動力資源時,需要了解該項資源的主要構成要素,對于那些閑置的資本設備,將閑置可以取得的效果和投入使用后取得的效果進行比較,把這些信息進行統一匯總得出結論,在對比中得出較高的信息使用價值,真正滿足生產需要。

3結語

新時期農業的發展要建立在正確認識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結合國家的方針政策,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在投資農業發展時,一定要加強扶持力度,特別是那些龍頭企業,給予龍頭企業更多的優惠政策,推動龍頭企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整體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張晶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經濟學課程建設思路述評

目前農業經濟學18個教學單元,在課程教學錄像內容方面,應注重農業經濟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系統化,同時,面向學科發展前沿,不斷把農業經濟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及時加入講課內容中,增強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內容,盡可能使用實際數據和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如結合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的涉農部分,增強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專業期刊、專業網站,鼓勵學生閱讀學術專著,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并注意向學生介紹各種不同學術觀點以及尚無定論有待探索的問題,特別是具有理論前沿性的觀點,以打破學生過去長期形成的唯一標準答案的思維定勢,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發現新問題,使其創造性潛能盡量地發揮出來。

現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國農業出版社和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內容更新慢,側重于某些農業經濟問題現象的描述和經驗總結,缺乏從經濟學視角解釋農業經濟問題的分析等問題,遠不能滿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對教材要進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規劃教材基礎上加入兩部分內容,使農業經濟學授課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為基本理論知識,即用經濟學基礎知識解釋農業經濟問題,一部分為介紹國外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最后一部分以專題的形式討論農業經濟基本理論。教學輔助材料內容涵蓋課程的教案、教學日歷等教學文件、課程指導、電子教材、作業習題、試題庫、典型案例,重點難點、前沿專題等內容,以學生閱讀為對象,這些內容具有基礎性、系統性、適應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結合課程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資源豐富、充分開放共享。

創建網絡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網上互動通過創建農業經濟學網絡教學資源,實現網絡互動,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將不再局限于某一時間,某一地點,而是以其豐富的網上學習資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提供可能。農業經濟學網絡資源系統應包括以下活動:自主學習、資源共享、師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線批閱、后臺管理等功能。主講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上傳、下載教學資源,以達到教師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多方位資源共享的目的。通過建立教學網絡互動動系統,提供了一個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交流的平臺,學生可以在線向教師提問,把課堂延伸到互動網絡平臺,教師通過網絡向學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開,可以避免問題的重復,節約了教學資源。此外,由于網絡的特性,師生不受空間的限制,在時間分配上帶來了極大的自由。在農業經濟學網站中設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時向學生傳遞課程信息,如交作業的時間、考試的時間和地點、課程安排的調整等信息。通過教學網絡互動系統,學生可及時地將作業上傳,而教師也可以及時進行批閱,及時進行信息反饋,節約師生信息傳遞的時間。

改革考試考核方式,加強對教學質量的控制和考評為鼓勵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引導學生適應課程教學改革,注重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將對教學考核方式進行創新。由現在單一閉卷筆試模式轉變為多元化考試模式,分散成績的構成,將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努力探索口試、案例分析、實踐報告、論文、閉卷、開卷、半開卷、問題情境等多種考試形式,既考核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綜合理解和綜合運用的能力,使學生個性、特長和潛能有更大的發揮余地。

作者:崔寧波 郭翔宇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農業經濟學論文:基于社會實踐的農業經濟學論文

一、農業生產要素領域的新動向

農業的生產要素主要有農業土地、水資源、農業信息、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及農業技術進步,其中,農業土地和農業勞動力又是最基本的要素。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各地就自發地開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轉的創新實踐以克服分散經營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無法適應現代農業市場化、規模化、信息化等發展要求的缺陷。盡管全國各地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已基本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開始發揮作用,但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尚未形成一套統一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定價體系。由于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不發達,尚未成為提供市場信息的主要力量;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僅覆蓋面小、信息量少、還具體時滯性;而政府提供的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則渠道狹窄,發揮的作用有限。面對過高的搜尋成本和信息費用,農戶更傾向于在熟人之間或村集體內部進行土地流轉,這使得土地流轉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農業經濟學》應該增加農業土地的分類及其標準的介紹,并對我國不同等級農業土地的數量及其變化趨勢進行描述,以便學生更全面了解我國農業土地的現狀、趨勢及存在的問題,并將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培育作為重點,詳細分析各個市場主體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明確土地經營權的內容及邊界。水資源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灌溉和產量,水資源的匱乏還會改變農業土地的形態,使水田變成旱地,間接地影響農產品種植的品種與結構,這一問題隨著我國水資源的污染與匱乏變得越來越嚴重。《農業經濟學》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統計描述和經濟分析。信息是有價值的,農業信息對農業具有廣泛的影響。農業生產的總供給是否能與總需求相匹配、涉農交易能否順利、涉農微觀個體能否找到更有盈利潛力的產品、更合適的交易伙伴來獲取盈利都取決于農業信息的掌握,《農業經濟學》應該增加農業信息市場的介紹,并對我國目前農業信息的使用現狀進行分析。《農業經濟學》不只要介紹農業勞動力流動的一般理論,還應該對我國農業勞動力流動的新趨勢進行深入的分析。農民分化就是近年來我國農村社會出現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新現象,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業勞動力的規模、質量和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將會對糧食生產、農村土地制度安排產生重大的影響,農業勞動力的分化將是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農業經濟學》應該增加我國農業勞動力分化的內容,并對我國農業勞動力分化的主要途徑及其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在農業資本方面,應充分重視外國資本及農村金融的作用,外國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在種子的培育、銷售環節的控制力對我國的農業安全造成了重大影響,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村金融市場的不斷創新將有利于緩解個體農戶及農業企業的融資困難,將會促進整個農業生產的優化升級。農業技術進步是《農業經濟學》持續關注的問題,應列舉具體的農業技術進步內容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一個農業新品種的推廣、一次農業經濟管理的革新具體帶來了農業生產及其經濟效益的多少改變,可以用具體數據展示農業技術進步的力量。

二、農業組織形式的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伴而生,它是農業生產分工、分業不斷深化的產物,是農村改革、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民在不斷分化,農村土地在不斷減少,傳統的家庭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業家庭經營的效率也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大障礙,現實迫切地需要農業組織形式領域的創新與變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將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中心任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基本特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方式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家庭經營,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二是合作經營,包括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是公司制經營,包括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不同經營主體在不同領域和環節的發揮著各自的優勢和作用,種養業生產環節比較適宜采取家庭經營的方式,未來培育的重點將是種養專業戶、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戶;農資采購、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生產性服務環節則比較適合采用合作經營的方式,未來培育的重點將是農民合作社和其他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產品加工、物流環節更適合采取公司制經營,重點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經濟學》應該進一步規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概念和標準,為實踐發展指明方向。隨著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會成為專業戶、龍頭企業、農業技術服務部門之外的又一重要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并將逐步由政府推動型向農民自發組織轉變。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之路還在不斷的探索中,國外的經驗固然可以借鑒,但更多地應該依靠國內的實踐及創新不斷完善,《農業經濟學》應該用數據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進行具體的描述,對存在的問題及成功的案例進行深入地分析,而不僅僅局限于基本理論和原則的介紹。隨著農業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新的農業經營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迅速興起,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成為人才培育的當務之急,各農業院校應該重點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合作社帶頭人、農民經紀人、農機手和植保員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置專門的學科,以滿足培養熟悉農村、農業的專業化人才的要求。農業職業經理人將會是未來農村及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載體。農業職業經理人通過對農產品市場的供給、需求、技術革新、農業政策等信息的充分掌握,為農業生產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提供有效及時的服務,提高整個農業生產的效率。

三、農產品市場發展及價格系形成機制的新動向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將逐漸與世界接軌,國家干預將逐漸讓位于市場供求決定。農產品市場的核心問題是農產品價格的形成,而農產品的定價權問題又是農產品價格形成的核心,誰掌握了定價權,誰就控制了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雖然農產品的價格由生產成本決定并受到供求的影響,但是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對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具有重要影響。農產品的定價權除了受到一國農產品生產或消費占該種農產品的世界生產或消費總量的份額的影響,還與該國在世界農產品期貨市場上的影響有關,一國生產或消費的市場占有率并不完全與其對該種農產品價格的控制程度相匹配。《農業經濟學》應該通過世界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分布與地位來深入分析國際主要的農產品定價權的歸屬。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我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的地位與爭取更大定價權益的發展方向。在農產品運銷方面,《農業經濟學》應該重點分析過路費、運銷渠道的長短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以具體的數據說明過路費等交易成本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程度,并從具體案例出發深入剖析運銷渠道造成售價與生產成本脫節的原因。食品安全問題是農產品市場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頻繁發生給我國食品安全的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國政府2013年成立了專門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這一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究竟能多大程度改善食品安全問題還有待檢驗。《農業經濟學》應該從經濟學的視角深入分析影響食品安全問題的各個微觀行為主體的行為,為完善宏觀管理找到突破口。糧食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糧食市場是最重要的農產品市場,糧食安全也是近年來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問題。這一問題包含豐富的內涵,耕地的保護、農業的種植結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等問題是影響糧食市場的重要問題,《農業經濟學》應該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四、農民收入與消費結構變化的新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收入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顯著提高,隨著農業經營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增加,農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土地的流轉,部分地區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大幅增加,農民收入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地區收入差距繼續擴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隨著農民收入總量的增加與結構的變化,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生活消費支出比重持續下降,服務性支出比重持續上升,累積性消費特征非常明顯,尤其體現在居住改善和婚嫁支出,將汽車作為婚嫁品的現象已經司空見慣了。制約農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可支配收入的數量及其性質,但是消費環境對農民消費的制約越來越凸顯,尤其是對農民的服務性支出制約作用明顯。《農業經濟學》應持續關注農民收入與消費結構的變化,這是關系農村穩定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五、其他領域的新動向

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建設的目標之一,對傳統農業的改造與農業現代化建設一直是《農業經濟學》關注的重點問題。對傳統農業的改造不僅體現在農業技術的進步方面,農業生產和農村組織形式的制度變革將是未來改造和建設的方向,具體內容體現在農業生產要素和生產組織形式中。農產品國際貿易遵循著一般國際貿易的理論,但是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規則卻因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生產的特殊性而有別于一般商品,WTO也對農產品貿易的規則進行了特別的規范,并列舉了一些例外條款。隨著我國農產品貿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進口的快速增加,農業的產業安全問題進一步的顯現。《農業經濟學》應該更詳盡地分析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各種結構,包括貿易的商品結構、國別結構、地區結構、主體結構等,以反映我國農產品貿易的變化趨勢。農業與農村可持續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也是《農業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當前我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有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農村人口問題、農業生產技術與效率問題。農業較其他產業對自然界更具依賴性,同時受自然界的影響也更直接,農業的這一特性使農業的可持續問題更加尖銳。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程度的加重,農業生產資源不斷惡化甚至匱乏,尤其體現在土地和水資源上。導致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的除了城鎮化的侵蝕、工業污染、生活污染以外,農業生產本身的污染也值得重視。大量化肥、農藥和農膜等化學品的使用對土地資源、水資源乃至大氣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農業經濟學》除了要在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基本特征的描述基礎上分析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所面臨的常規困境與挑戰及其主要因素以外,應該指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我國不少地區已經在生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方面取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農業經濟學》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對成功的范例進行深入地分析。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大、基礎性問題,也是制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其他各個方面的關鍵變量,“三農”問題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對“三農”領域的傳統熱點問題和新動向、新趨勢的研究和關注是《農業經濟學》不可推卸的任務與使命,《農業經濟學》教材應該及時跟上社會實踐的發展,準確地反映“三農”領域的變革并持續關注其發展。

作者:熊芳單位:長江大學經濟學院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利用教育信息化發展現代教育提出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學信息化,是以教育教學理論和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通過開發信息資源優化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學組織管理及教學手段。

二、利用教育信息化開展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性

(一)教育信息化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一方面取代了“黑板+粉筆”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網絡的普及與多媒體硬件的發展使教育信息化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化也正從各個方面影響著高校教育,這要求教師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探索,將信息化教育用到日常教學工作中。

(二)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十八大報告強調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以來,涉農企業和事業、行政管理單位對知經濟、懂管理、通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農業經濟學作為部門經濟科學,以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為主線,研究農業生產要素價格與市場、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形式和農業宏觀政策。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在高等院校培養新型農業經管人才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基礎性。

(三)教育信息化是提高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農業經濟學課程基本概念較多、知識面較廣、理論性較強,要求學生有較廣闊的視野,在學習過程中能理論聯系實際,思考和探討中國農業以及農民、農村的現實問題。傳統的以教師“備—教—批”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大都是被動學習,很少主動利用信息輔助學習,所以很難達到培養應用型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目標。為了讓學生改變觀念,積極主動形成學習—思考—再學習的探究式學習習慣,并利用輔助信息充分理解教材中的理論點,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效果,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信息化建設和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深化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

(一)準確定位農業經濟學課程,明確教學目標與任務

農業經濟學是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如農村區域發展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往往是作為第一門專業課開設。農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的范疇,在新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專業信心和對其他專業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農業經濟學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是關系到學生整個專業學習質量的課程,要在課程的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農業經濟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從事農業經營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以及基本操作方法。研究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對高校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要求,建立“能力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思路,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將課程教學和學生服務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相結合,在授課時,多引用學校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最新數據、典型案例進行講解。

(二)建設針對性教學輔助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受傳統思想影響,來自城市的學生對涉農知識存在排斥心理,加之農業經濟學教學中宏觀的、理論的、政策的內容比重較多,使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學習動機和積極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知識更新周期變短,許多知識還沒學會就已經過時了[2]。作為不斷發展的學科,當前農業經濟學教材中部分內容非常滯后,無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且由于出版年限較長,教材中的許多數據已經過時,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教育的信息化使教師可以擺脫傳統教學中對人與地域的限制,通過進入數據庫,查閱資料、借鑒采用優秀教案、攫取信息,根據本校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合的整合與重組,為學生創建信息資源豐富、知識量大的學習環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為了與時俱進,還可以自行編寫和制作相關教學輔助教材,并定期及時更新。將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輔助教材,以滿足日常教學的基本需要,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識和較強的信息素養,學到的知識與時代和教育發展同步。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課程資源高度共享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上自主學習,與教師、同學、專家等進行有針對性的遠程溝通和交流,自由提問、答疑、發表見解、討論和辯論等。

(三)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程實踐教學

網絡資源的全球化,使得有關課堂內容豐富而多樣,傳統的備課只在教材與課案中輔以教師的經驗形成的一般備課內容,其中很大一部分帶著教師的主觀認識[3]。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師的對授課內容通過豐富的資源共享進行廣泛的涉獵,從各個方面加深對所受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農業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教學和課程實踐教學。在教育信息化的指導下,重新梳理現有的實踐教學形式,如涉農企業參觀、企業家講座、企業調查等,研究其各自的優缺點及合理的優化組合;研究新的實踐教學形式,如參與企業項目策劃、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等,論證將其應用于教學實際的可行性。在實踐教學的教學設計中,選擇以上適當的形式并進行合理的組合,形成不同的課程模塊。而后,對于不同模塊、各種教學形式下具體的教學內容,制定標準化的實踐教學方案。修訂教學計劃,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利用教育信息化,學生可以擺脫傳統的課堂地域和場地的約束。學生在課程實踐中,通過利用互聯網、個性化信息平臺,自主選擇對自己有益、易于接受的實踐項目,加深對所學課程的學習和理解。

(四)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和切入點,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目前,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由教師從頭講到尾的“填鴨式”講授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已成為基礎課教學的主要手段。研究參與式教學方法(包括提問、案例分析法、討論辯論法、“課題”研究、課堂論文和學生講課等方法)在農業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利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程度、學生是否擴展了知識面、對當前農業經濟問題的熱點和難點的理解、學習興趣是否提升等指標來衡量不同教學方法的效果大小,形成一套適合農業經濟學的教學方法。信息化要求教師不僅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還要掌握網絡技能、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育教學,能夠選擇性地利用復雜多變的現代信息,開展教學活動、與大學生的交流和溝通。針對農業經濟學課程的部分任課教師,或年齡較長、缺乏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或非涉農專業出身,面對教育信息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一方面要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提高自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能力,提高對辦公軟件、課件設計和制作、課件演示信息技術的掌握;另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加強交流與合作,走出校園參加業務實踐,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快速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從而提升教學水平。

四、教育信息化應用于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

農業經濟學知識面廣,教育信息化應用到課程教學改革,對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等進行探索,不僅能夠豐富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理論,完善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體系,而且對提高高等院校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探索性意義,也為其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提供了參考。快速推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使得高素質農業經營管理人才成為競爭獲勝的關鍵,探究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有利于提高該課程專業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化水平,使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保培養出適合市場需要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優良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對促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作者:張云蘭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

農業經濟學論文:民考漢班級農業經濟學教學方法論文

一、農業經濟學課程概述

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一般開設在大二的第一個學期。農業經濟學是根據農業的基本特點,研究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在農業部門中發揮作用時所產生的一些具體規律和特殊規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農業經濟基礎理論水平、政策水平和分析農業經濟問題的實際能力,為今后學習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學、農產品貿易等其他主要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二、新疆高校民考漢班級學生的特點

民考漢指的是少數民族學生在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時,使用漢語答卷。民考漢的少數民族學生,主要是報考運用漢語言文字授課的普通高等學校或專業的學生。與普通班級的學生相比,這些民考漢班級的學生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

(一)民族多樣化,學生特點鮮明。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相應的新疆高校的民考漢班級除了維吾爾族外,還有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等民族的學生。除了新疆當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外,近幾年還逐漸招收了來自內蒙、寧夏、西藏等其他省份的少數民族學生。一個三十人左右的班級通常會由來自幾個省份的五六個以上民族的少數民族學生構成。不同民族的學生之間民族特色鮮明、生活習慣差異較大,對于同一問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差別很大。而且,由于民族傳統和生活習慣本身的區別,對一些上課的內容會存在著忌諱和排斥。

(二)漢語水平有限,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對于民考漢班級的學生來說,除了一些來自城鎮的、從小就讀于漢語學校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來自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就讀于雙語學校。這些學生中,除個別以漢語為母語的少數民族學生外,多數學生從小使用本民族語言,漢語對其而言只是第二語言,因此,在使用頻率和使用的熟練程度上并不高。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地處偏遠,經濟水平、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差,綜合能力相對偏低,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較為緩慢,加之語言方面的障礙,使得這些學生在高校課程的學習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同一個班級內,不同的學生的漢語能力和綜合能力差別很大,一些少數民族學生與普通班級的學生差距不大,而一些學生在漢語閱讀、表達和書寫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礙。

(三)思維方式相對單一,性格特點趨于內向。不同的生活環境、民族傳統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方式。當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的時候,已經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思維方式,且不同民族的學生思維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整體來看思維方式比較單一,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較弱。再加上由于受到綜合能力偏弱、語言上的障礙等因素的影響,民考漢班級的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遠不如普通班級的學生多樣和豐富,這也加劇了民考漢班級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因此,民考漢班級中,雖然大部分學生學習十分刻苦、也渴望接受新知識、新技能。但是生活環境、語言環境的變化,自身與普通班級學生之間的差距,以及授課教師多為漢族教師,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了解不多等因素,導致了少數民族學生很少與授課教師或普通班級的學生進行交流,即使在學習中碰到了困難,也不會主動尋求幫助和解答。

三、民考漢班級中農業經濟學教學方法轉變的思考

(一)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避免在課程中提及其忌諱的話題

作為給民考漢班級上課的教師,應該積極主動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特別是各類禁忌。避免在上課過程中,因為提到一些少數民族學生不喜歡的話題,而導致課堂氣氛尷尬,影響教學成果。例如,在講到農產品價格波動時以豬肉價格的波動為例,講到食品質量安全時列舉近幾年出現的典型的食品問題的案例等,會讓部分比較敏感的少數民族學生感到不舒服。對于這些內容,有的學生會主動提出異議、表達不滿,而大部分學生則選擇通過自動“屏蔽”的方式來回避,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授課教師事先了解到了少數民族學生的這些特點和禁忌,就可以在備課過程中,回避掉敏感話題,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有效進行。

(二)以書本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對于農業經濟管理所要學習的內容都有所涉及和介紹,課程內容較多,覆蓋面較廣,且大部分章節今后都會有相應的專業課進行深入學習,因此,不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了解太深。針對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較弱的特點,應該以書本為主,不宜擴展太多。應對書本上的重點內容,如概念等進行反復講解,并且結合少數民族所熟悉的案例,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和吸收,為以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基礎。例如,在講解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現代化等章節的時候,可以將新疆與內地進行對比,或者將兵團與地方進行講解,這些案例中都有學生十分了解的部分,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

(三)采用引導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民考漢班級的學生雖然整體性格趨向于內向,但從教學過程中來看,這種內向多數是由于受到環境變化、語言障礙等因素的限制而表現出來的被動狀態。當涉及到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或者他們比較了解的話題時,多數學生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大部分學生今后可能會從事與農業相關的行業,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與其生活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或者讓學生在課下準備好后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其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現實問題的能力。

(四)通過課堂提問和課后作業等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除了上課的前幾分鐘要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回顧和提問之外,上課過程中也應該多提問,特別是對于涉及到前面學習過的內容,要反復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學習過的重點內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學生能盡快理解和吸收當堂課學習的內容,同時,課堂上經常提問也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農產品的需求與供給會涉及到微宏觀經濟學中的內容,農業資金一章會涉及到農產品期貨的內容,農業現代化會涉及到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內容等等。此外,課后應布置作業,一部分是必須要完成的手寫作業,幫助學生復習當堂課所學習的重點內容,還可以鍛煉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讀寫能力;一部分是閱讀作業,推薦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章、案例或書籍給學生閱讀,這些主要是針對那些基礎較好、學有余力的學生,以此彌補課堂上因照顧大部分學生而產生的知識量、信息量不足的問題。隨著新疆經濟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民考漢班級因其自身的特點與普通班級有著顯著的差異,任課教師在民考漢班級的教學中,不應該簡單的套用普通班級的教學方法。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和總結,改進教學方法,逐漸適應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提高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教學水平。

作者:王博祝宏輝孔令英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經濟學科培養模式的創新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農業經濟學培養模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亟須改革。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簡單總結我國農業經濟學學科的特點與面臨的主要挑戰,之后以德國農業經濟學碩士和博士項目為例,總結德國農業經濟學科培養方案的特點,為我國農業經濟學科改革提供參考。我們的研究發現,食品經濟、生物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將成為未來農經學科發展方向,相應的人才培養也應該轉向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相關的領域。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培養模式;德國

農業經濟學是以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社會學科。雖然古代中國和歐洲都出現過一些農業經濟思想,但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則是伴隨著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形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在不斷調整,與此同時,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也在發生相應變化。早期農業經濟學主要關注農業生產狀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的區位配置等問題,從20世紀早期開始,農業經濟學開始關注農場經營管理如農場主如何調整生產方式以獲得最大利潤問題,這個階段農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農場經營管理的農場主。在經濟起飛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主要功能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轉變到以農業政策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通過榨取農業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于曉華、郭佩,2015)。在“食物問題”解決之后,農業又面臨城鄉收入擴大的“貧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農業經濟學科培養出大量農業政策研究人才。進一步,當城市化、工業化結束之后,如何減少農業政策對市場扭曲,同時調整農業經營方式,拓展農業環境生態、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成為政府面臨的新問題,即“農業調整問題”(YuandZhao,2009)。在這一階段,市場對農業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開始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傾斜(周應恒、盧凌霄,2009)。當前中國正處在通過各種政策補貼解決農民收入過低的“貧困問題”階段,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未來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會持續下降;隨著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農村貧困問題逐步解決,如何調整農業生產功能,緩解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減少政府財政支農負擔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新的研究重點。研究對象和重點的改變要求學科的培養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否則必然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而趨于萎縮。當前中國的農經學科正面臨關鍵的歷史轉折點,而歐洲的農業已經進入最后的產業調整階段,農經學科也經歷了大量的調整重組過程,通過研究他們農經學科的培養,有助于幫助我們設定農經學科的改革方向,緩解學科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提高學生的就業情況。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總結當前我國農經學科的特點與挑戰,之后以德國幾所開設農經學科點的大學為例,簡要介紹德國農經學科專業與課程設置以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方案,希望能夠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借鑒。

一、當前我國農經學科培養模式與挑戰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農業經濟學學科培養模式依然以為政府相關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機構輸送政策分析執行人才為目標,培養內容與方法也注重宏觀政策問題、忽視具體農業經營、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農業信息化等市場亟需人才,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熟悉體制和政策等宏觀問題,但管理實務和操作技能極為缺乏(毛迎春、黃祖輝,2006)。相應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關注勞動力、土地制度、糧食安全等宏觀問題,而對農場經營、農產品營銷、食品消費等具體現實問題不太關心(馮開文等,2014)。受培養模式的限制,當前我國農經學科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萎縮,市場對以擅長農業政策分析的農業經濟學畢業生需求不斷下滑,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由此導致農經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于曉華、郭佩,2015)。其次,傳統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正不斷被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等顯學擠壓(張露等,2016),而這些學科擁有更完善的培養模式和更廣的就業市場,農經學科缺乏特色,喪失競爭力。

二、市場導向的專業與課程設置

德國是一個高度市場化工業化的國家,農業GDP占GDP總量不足1%(國家統計局,2016)。由于農業在經濟中比重太小,傳統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學科設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相關大學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例如,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對奶制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基爾大學據此設置了牛奶生產專業,開設奶制品生產、銷售以及產業鏈管理等相關課程;歐洲居民對養馬以及賽馬運動尤為熱衷,針對這一需求,哥廷根大學在農學院下面設置了馬學,除了教授馬匹飼養之外,還開設賽馬運動以及體育經濟等相關課程。此外,狹義農業雖然不斷萎縮,但與之相關的食品加工、銷售、餐飲產業、農業資源管理、棉紡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經濟產業則蓬勃發展。部分大學針對這些新興產業開設了食品經濟、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經濟等新興專業與課程。從課程設置角度來看,德國農業學科課程設置安排非常廣泛,不僅有農業經濟、國民經濟、食品經濟等專業課程,還需要了解企業管理、社會學、法律等相關課程。由于德國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各種課程。

三、德國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

德國授予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的學校較少,最為知名的是以農業科學為主的霍恩海姆大學(Universit覿tHohenheim),接下來我們以該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為例來了解德國的情況。霍恩海姆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agricultural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課的碩士項目,學習時間4個學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學碩士學位(MasterofScience)。該項目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課程(compulsorymodules)與半選修課程(semi-electivemodule)的學習,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選修課程(electivemodules)與論文寫作。必修課程包括農業與食品政策(AgriculturalandFoodPoli-cy)、應用計量經濟學(AppliedEconometrics)、環境與資源經濟學(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農場系統建模(FarmSystemModeling)、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等五門課程;另外,學生還可以從農業發展(AgriculturalDevelopment)、國際農業貿易(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Trade)、糧食安全(FoodSecurity)等半選修課程里面選擇一些課程。除了課堂學習外,學生還要求參與上機操作、小組討論、學術研討會以及案例分析等訓練。第二個學年學生依然要從一系列課程中選修10門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學生農業經濟學教育,并保證學生能夠獲得與意向工作相關的訓練。碩士導師會對學生的選課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議。根據每個學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學年還必須完成碩士論文的寫作。該碩士項目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視角、跨學科分析復雜系統、交流、談判、促進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就業領域包括政府部門、NGO、國際組織、以及私人企業,具體目標職位包括農業產業的上下游、食品產業鏈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農部門、國家與國際涉農組織、研究與教學機構。

四、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培養方案

德國能夠授予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學校較少,一共只有十幾個,2005年德國開設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幾所大學聯合成立了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項目(Doc-toralCertificatePrograminAgriculturalEconomics,以下簡稱PAE項目),聯合為農業與食品經濟學的博士生提供培訓。這個項目通過大學聯合開設課程,制定統一的學位要求,組織對相關理論與方法的系統學習來提高農經專業博士生的教育質量與效率。此后相關學校陸續加入該項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學、波恩大學、哥廷根大學等13所大學和研究所參與該項目,基本涵蓋德國境內以奧地利所有能夠授于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接下來我們將以PAE項目為代表介紹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培養方案。PAE項目的博士培養要求至少修滿30個學分,每個學分相當于30個小時的學習。具體學分主要通過三個模塊構成:理論方法模塊18個學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modules),軟技術模塊6個學分(Softskills),學術研討會模塊6個學分(Colloquia)。其中理論方法模塊又包括理論(Theory)、實證(Empirics)、專業課程(Focustopics)三個部分,理論與實證至少需要各自修滿6個學分。具體每個模塊課程的選擇由博士生與自己導師商量決定。課程的開設由各大學相關專業教授自行組織,通過統一的選課網站向所有13所大學和研究所農經博士生開放,學生注冊登記之后會收到授課老師的郵件通知具體上課時間和地點。由于課程由不同大學開設,所以上課地點分布在13所大學,這給全德國農經專業博士提供了一個共同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具體課程的設置根據教授的情況會有所變化,以2016年為例,當前一共開設有家庭行為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經濟數學等9門理論課程,農業與食品經濟時間序列分析、生產率與生產效率分析、高級計量經濟學等15門實證課程,農業部分技術與創新、高級供應鏈管理、農業與資源經濟學中的建模模型等6門專業課程。軟技術模塊主要包括農業經濟學學術論文寫作等相關課程。學術研討會模塊則取決于不同學校,以哥廷根大學為例,農業經濟學博士畢業要求至少參加18次學術研討會,并做3次學術報告。每次學術研討會都要提供一份證明,由導師簽字;學術報告則需要事先向學院提出申請,由學院安排時間地點并公告,屆時需要邀請導師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點評。修滿30個學分之后方能申請進行博士答辯,答辯論文需首先提交學院,自己負責聯系包括導師在內的3個答辯委員會成員,論文會首先由交給三個評審委員評審,評審委員寫好意見之后交給學院密封,答辯前一周告知申請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見做好答辯準備,答辯時三個委員會以提交的評審意見為基礎提出問題,要求博士生現場辯解。整個答辯持續1個半小時左右。答辯結束后答辯委員開閉門會議討論答辯結果并給出等級,當前的等級包括五個:完美(0分),非常優秀(1—1.5分),優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總結

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生變化,農業經濟學也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本文通過比較分析中國與德國農業經濟學學科課程與專業設置以及研究生培養方案,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參考。德國經驗表明,食品經濟、生物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農經學科的人才培養也應該適應市場需求,培養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相關的領域人才。

作者:田旭 展進濤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аⅴ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 亚洲第一女人av| 国产精品无码aⅴ嫩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真实迷奷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 奇米影视888欧美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少妇伦子伦情品无吗| 少妇三级全黄| 东北老头嫖妓猛对白精彩|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大全|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 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高清|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午夜影院0606免费|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不卡|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女婷五月99播放 |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日本免费观看mv免费版视频网站| 精品人妻无码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藏春阁福利视频|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98在线视频噜噜噜国产| 国产精品另类激情久久久免费 |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np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