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時間:2022-05-27 05:25: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藝術教育科研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淺論傳統手工制作藝術與學校藝術教育

[論文關鍵詞]創造能力,手工制作藝術;民間藝術;素材;課程開發

[論文摘要]學校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和內容,美的欣賞和創造是“美育”的主要內涵,中小學手工制作藝術課程則是最適合中小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最佳素材。中國的手工制作藝術課程不應是“某國模式”的生搬硬套,而應是吸取了西方先進美術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礎美術教育實踐經驗下的以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手工制怍藝術課程。同時就手工制作藝術課程開發與教學的方法進行探討,并制定手工制作藝術課程開發的一般原則與教學方法.提出課程開設構想與課程架構。

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等場合多次強調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要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而藝術教育能促進形象思維發展,促進左右大腦均衡發展,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最佳方法。

比較中西方現代中小學藝術教育,西方注重動手能力培養,課程開設側重手工藝術教學。如日本的中小學藝術教育,以手工制作藝術課程主導,開設泥塑、折紙、絞染、型染、木工等課程,注重在具體的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辦我國50年代以來的美術教育受蘇聯教育思想的影響,更注重美術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側重“純美術”教育,如素描、水彩、中國畫等。因而產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西方學生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中國學生雖基礎知識扎實,但思維不夠活躍,動手能力差,創造欲及表現欲不強。教育部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2010年)》中提出:“倡導探索性學習,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發展藝術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藝術文化素養,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并在新版中小學教育大綱中糾正了以往做法,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培養,大力提倡素質教育。

手工制作藝術是一種充分調動人的手、眼、大腦協調合作,在三維空間進行的物質創造活動,通過對人的生理刺激,激發大腦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交叉活動,發掘創造潛力培養創造能力,是青少年“創造能力”培養的最佳手段。展望未來十年中國基礎美術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指導下,為完成“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學目標,被西方發達國家基礎美術教育普遍接受和采用的,能很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的“手工制作藝術課程”勢必成為我國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主干課程。

1、中國特色的手工制作藝術課程

中國的手工制作藝術課程不應是“日本模式”或是“美國模式”的生搬硬套,而應是吸取了西方“創造表現主義(creativity)等美術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礎美術教育實踐經驗下的以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手工制作藝術課程,實現“以美術學科教育為中心,兼顧學生個性心理發展,對之施行審美等一系列顯示美術獨特屬性的教育,使學生能力獲得提高,內在品質得到完善的美術教育目的。為此我們應當在以傳統工藝美術為素材的手工制作藝術課程開發以及中小學手工制作藝術課程教學等二個方面進行探索,以盡快形成中國特色的基礎美術教育體系,全面配合素質教育的推行。

1.1 以傳統工藝美術為素材的中小學手工制作藝術課程開發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2010年)中指出:“藝術教師應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資源,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學習和應用,以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江蘇省為例,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人文資源,民間藝術形式多樣豐富多彩:蘇州及南通的藍印花布、刺繡、剪紙、面人彩塑、糖人、泥塑、風箏、紙扎、漆畫、漆藝、木雕、木偶、刻磚、刻硯、竹器、絲毯、扎染、玩具、戲曲臉譜、紫砂陶器、年畫、草編、竹木根雕、絎縫布藝、編織等等。可以說民間藝術是資源豐富的藝術寶庫,為我們特色手工制作藝術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選擇課程素材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適應性適應中小學不同年級的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條件

②易學性簡單易學、對材料工具要求不高且易出效果

③地域性一本地區特色民間藝術

④創造性一學習造物過程,使學生理解“創新”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以民間藝術為素材開發中小學學校手工制作藝術課程,一方面學生可通過手工制作藝術課程的學習啟發心智、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學習本民族、本地區的民間藝術,激發學生對民族藝術的興趣,對祖國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時把民間藝術引入中小學學校課堂,使之成為中小學手工制作藝術課程,從根本上重新喚起民間藝術并注入新的藝術生命,使之成為我們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使祖國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通過中小學美術教育得以傳承發揚。

1.2 中小學手工制作藝術課程教學

在引入“民間藝術”作為中小學手工制作藝術課程時,應當重視課程的教學方法手工制作藝術的教學,教師必須手工演示作品的制作過程,通過口說手示的方式傳授技藝,學生則在動手制作以及貫穿始終的大腦形象思維過程中,同時得到手、眼、腦的協調訓練。但是這種傳統手工制作藝術課程教學方法,與中小學生心理上“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及中小學美術課時少之fR]有著較難調和的矛盾,幸好現代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上的高度發達和普及,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解決矛盾的豐富教學手段和先進的多媒體平臺,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手工制作藝術課程教學中的普遍運用,將必然起到提高課程教學效率,擴大課程知識容量,吸引學生學習民間藝術的興趣的作用。為取得手工制作藝術課程滿意的教學效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協調優秀中小學美術教師、高校美術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及現代教育技術專家共同攜手合作,研究中小學手工制作藝術課程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的教學,并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①提高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條件,特別是廣大的農村中小學校的電化技術裝備。

②協調美術教學、科研及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專家,合作進行手工制作藝術課程課件研發,為中小學手工制作藝術課程提供多媒體軟件。

③在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教學中,應通過引入“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課件制作”等課程,培養具備現代教育技術與手工制作藝術課程教學的新型中小學藝術教育人才。

2、培養新一代具有創新精神的中小學美術教育人才

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直接為中小學輸送藝術教育人才,盡管不處于中小學藝術教育第一線,但實際上是整個美術教育改革鏈條中的最重要環節,是美術教育改革的發動機。藝術教育改革從本質上來說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者觀念上的轉變與更新,高師美術教育責任重大,理應是藝術教改的急先鋒。我們應當積極調整教育方向,擯棄陳腐觀念和以“純美術”基礎教學為主導的陳舊教學模式,更新觀念,培養新一代具有創新精神的中小學美術教育人才,配合教育部藝術教育改革。高師美術教育改革必須重新審視我們多年來的辦學理念,必須要有革新舊有美術教育秩序的勇氣和氣概。

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應率先調整課程結構,并對手工制作藝術課程進行全方位的研究首先,應從發掘整理本地域鄉土民間藝術人手,精揀手工制作課程素材,把本地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工藝美術改造成師范美術教育課程,并形成均衡合理的手工制作藝術課程群結梅其次,應投入力量研究手工制作藝術的“課程開發”與“課程教學法”。中國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豐富多彩、資源十分豐厚,把這些課程都導入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無論是課時安排、師資人才、教學設施、還是課程結構顯然是現行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當前不可能做到的,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會學生“民間工藝美術”課程開發和教學的方法,即給學生一把開啟祖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大門的“萬能鑰匙”,而不是一大串鑰匙。同時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應該在成功的教學實踐基礎上,在新課程開發設置與教學等方面積極指導并配合中小學手工藝術課程的創立與教學,并為中小學美術教學提供高素質和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中小學美術教育人才。

3、結語

五千年燦爛文化無可辯駁地證明,中華民族充滿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是在最近的幾百年里,由于政治制度的腐朽落后,鉗制了人民的思想,羈絆了人民的創造力,而同時代的西方在歷經“歐洲文藝復興”之后,人文主義深入人心,社會文明、科學進步、思想解放,人的創造潛力被充分發掘,使西方文化迅速成為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流。1902年的兩江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為始的中國現代美術師范教育,是西風東漸的必然結果。中國的基礎美術教育一方面應以“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為指導思想,盡快移植和推廣以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為素材的手工藝術課教育另一方面應該懷有普及和振興祖國傳統藝術的歷史使命感,實現l92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為現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鑒賞知識,而普及于社會的藝術教育理想。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淺談學校藝術教育應注意弘揚優秀民間藝術資源

論文關鍵詞:課程資源開發;民間藝術;特色藝術教育

論文摘要:對民間藝術與學校藝術教育的關系探索,是新課程改革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優秀的民間藝術作為一切藝術形式的“母體藝術”,是中國傳統人文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藝術教育應積極挖掘當地民間藝術資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闡述了重視民間藝術教學是當前藝術教育的必然選擇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挖掘整理民間藝術資源形成特色藝術教育的途徑。

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項迫切任務。如何通過藝術課程和開展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是大專院校藝術教育。尤其是面向當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的職業技術院校藝術教育亟需破解的課題。筆者以為。職業技術院校的藝術教育.要自覺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需要.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擔負起對優秀民間藝術資源的挖掘整理.并將其列入教學內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實際,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課程。

一、重視民間藝術教學是學校特色藝術教育的選擇和責任

對民間藝術與學校藝術教育的關系探索,是新課程改革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明確指出,在藝術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高等學校既要結合本校的實際,又要努力創造條件.開設各種藝術類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藝術教育。根據近年在教學中的探索.筆者認為.重視民間藝術教學是當前藝術教育的必然選擇和義不容辭的責任,融合民間藝術的藝術教育必將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視民間藝術教學是培養社會急需人才的需要

當前.學校藝術教育普遍采用國家統一教材授課.致使學校藝術教育與當地實際嚴重脫節,學生不懂在當地最流行的戲曲劇種,對代表當地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專業、藝術專業畢業生不會唱地方民歌,不會跳民間舞蹈.對當地民風民俗了解不多,與培養實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背道而馳。近年來,為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各地紛紛發展地方特色文化豐富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吸引游客。同時,人民大眾回歸傳統文化的呼喚。發展地域特色文化,實施傳統文化保護工程,推進地方民歌、民間舞蹈等民間藝術進課堂、進機關、進企業,使得這一矛盾更加突出。鑒于這一實際,筆者認為,重視民間藝術教學是當前藝術教育的必然選擇.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藝術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重視民間藝術教學,挖掘當地民間藝術精華.補充到藝術教育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之中.既與當地發展的現實需要接軌,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藝術教育體系。

(二)重視民間藝術教學是加強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優秀的民間藝術作為一切藝術形式的“母體藝術”,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是中國傳統人文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無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當地人民審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蘊藏著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秀的民間藝術進課堂或組織學習觀摩.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作為綜合藝術形式的地方戲曲劇種,以其既有歌、舞、說、唱,又兼容了詩歌、小說、音樂、雜技等多方面的藝術或技術因素。起到了文化審美教育的功效。在筆者所在的地區,有一種民間歌舞小場子,其表現形式獨特.表演詼諧生動.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絕活尤具特色經過四百余年的傳承發展,已成為這一地區人民群眾普遍喜愛、外地游客贊不絕口的民間藝術形式.代表著這一地區民間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組織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向民間藝人學習.或是組織欣賞觀摩.使學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興趣濃厚的學生。通過對這一文化現象學習研究.對這一地區的民風民俗和文化傳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課堂上引進地方民間文藝資源.能有效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增進學生對本地區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關注優秀民間藝術發展是學校藝術教育的責任

民間藝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優秀的民間藝術中.可以看到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蹤跡挖掘整理、繼承弘揚優秀的民間藝術,是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動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環節近些年來.人們在對建國以來的文化建設進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認為在改革開放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丟失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許多民間藝術被冷落,由于后繼無人,已面臨失傳消失的危險。為此.國家加大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國務院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啟動了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工作。

保護民間藝術,弘揚民族文化.是文化宣傳等職能部門和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責任.更是每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當前.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資料.培養一批愛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覺和對民間藝術的熱愛來繼承弘揚優秀民間藝術藝術教育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更有責任通過藝術教育與地域文化建設的鏈接.擔負起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優秀民間藝術形成學校特色藝術教育的途徑

藝術教育強調在可生成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種藝術的自然融合是藝術學習的最佳環境之一.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能使藝術學習變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潑多樣。因而.挖掘整理優秀民間藝術形成學校特色藝術教育.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一)汲取當地民問文藝精華.編寫特色校本課程。民問文藝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任一地區都有幾十甚至上百種民間文藝形式.全部涉獵.對學校藝術教育而言,既不現實.又無必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曾開展了民間藝術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繼編輯出版了涉及民間藝術各個門類的《民間藝術集成》,基本涵蓋了當地民間藝術的精華.收錄了原生態民間藝術的重要資料。近年來.一些地區又編輯出版了一些民間文藝專輯。如筆者所在的地區.相繼編印了《紫陽民歌專輯》、《嵐皋民歌50首》等。藝術教師可以此為依據,結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據培養重點,有側重的選擇本地域的民間藝術精華,編寫校本課程。如美術教育類.可側重挖掘戲曲社火臉譜、彩繪泥塑、石雕剪紙、龍獅燈飾制作等,旅游專業,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間舞蹈、民間傳說的精華,編寫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體現地域特性.展示獨特的藝術教學范例。

(二)利用藝術課程的開放性.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長期以來,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間化等因素的影響.民間藝術普遍不被各個時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納.基本靠口傳和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繁衍發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間藝術珍稀資源,依然為少數民間藝人所掌握,許多技巧絕活,往往難以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因而.要充分利用藝術課程的開放性特點.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面對面地向學生進行傳授講解.使學生真正掌握某一藝術形式的精髓。這一方面.全國各地的藝術院校大都進行過成功的嘗試如陜西安康的民間歌舞小場子.在1954年代表陜西省參加全國民間文藝匯演獲得一等獎后.中央民族學院就邀請兩位演員為學生教唱陜南花鼓小調和傳授挽草帽圈技巧.為時半年之久.使安康這一“小舞臺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國。以技巧見長的剪紙、泥塑藝術.更需要由民間藝人在課堂上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傳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基本技巧。

(三)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開展民間藝術調查活動。學生個人成長環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經驗、文化背景等方面都與當地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抓住這一有利因素.把藝術教育與學生個人成長環境聯系起來.從其興趣、需要、情感表達、人際交流出發,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藝術環境.開展民間藝術調查.挖掘感興趣的民間藝術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尋找某些具有明顯符號性表現的藝術(如地方戲曲、社火臉譜服裝等).與民問藝人或民俗專家討論它們的符號含義.學習創作具有符號含義的作品。也可組織分組調查.每一組調查一個當地民族民問的藝術,并將這種藝術與該地區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飾、方言等聯系起來做進一步的研究.模仿該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進行表演.加深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深入了解。

(四)參加節日民間文藝活動.全面了解學習民間文藝。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廟會等民族傳統節日和地方性節日.是民間藝術集中展現的最大平臺.一般都由群眾自發組織、演出的節目,開展的活動.基本為當地有代表性且為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地方戲曲、當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學習研究這一地區民間藝術的最佳時機和最大平臺。藝術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到傳統文化活動之中.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對民問傳統文化進全方位的了解。如圍繞過春節這一人文主題.引導學生體驗春節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學習了解民間燈飾、玩龍舞獅、玩采蓮船、唱花鼓歌等民間藝術形式,加深對民間藝術的了解.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民間藝術的見解.形成對某一藝術形式的改進和創作見解.促進民間藝術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

總之.學校藝術教育要重視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將其精華列入教學內容之中.積極組織學生在民族民間文化中活動.形成可生成的學習環境.結合地域藝術文化特點形成藝術教學特色,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社會急需人才,又形成學校不同的藝術課程特色與風格。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淺析文化變遷中民間藝術的文化傳承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論文關鍵詞:民間藝術 文化 傳承 發揚 藝術教育

論文摘要:民間藝術是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它既蘊藏著整個民族文化精神,同時又歷經了時間的洗禮,顯示出強大的無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能廣泛吸收優秀現代的藝術的營養,通過規范的藝術教育途徑,使其不斷得到發展,創造出更高級的藝術形式。

文化變遷,是人類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任何一個民族都在不斷的發展并變化著,它所體現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點也會隨之變化。文化變遷無關個人情感,而是一個不以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過程。作為文化藝術中的民間藝術是生產者的藝術,也是世代人民所創造、所傳播并表現他們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同時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蘊涵民族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素質,反映著質樸的審美觀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們珍愛、繼承和發揚。

談到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就說明它有可發展的藝術價值,那首先我們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間藝術,同時它有什么可發展的藝術價值。提起民間藝術我們都會很自然的聯想到一些與之相關的概念,如農民、鄉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質樸、稚拙特色的勞動群眾創造的藝術作品等內容。例如:裝飾建筑物的圖案、彩繪、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紋、刺繡、剪紙、織錦、年畫、泥塑、皮影、木偶、花燈、風箏、版畫等。也可以說民間美術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通俗美術。民間藝術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它既蘊藏著整個民族文化精神,同時又歷經了時間的洗禮,顯示出強大的無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間藝術所存在的藝術價值。實際上不但是“審美”意義上的藝術,更是“實用”意義上的藝術,所以它不應被時代所取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下去。下面是我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關系的幾方面闡述。

一?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民間藝術與藝術教育關系中,藝術教育更強調在可生成的環境中培養學生學習民間藝術所提升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民間藝術崇揚美善,對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培養和道德感的培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種藝術的自然融合是藝術學習的最佳環境之一,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使藝術學習變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潑多樣。 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民間的節日、慶典、聯歡等活動,這些民間藝術活動都蘊藏著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民間藝術是各種不同文化的符號性載體,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而藝術教育是這些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前民間藝術的傳承是通過師徒、父子關系口口相傳的傳授方式。從事民間美術創作的大多是沒有受過正規文化教育的農民,其創作經驗不可能通過文字進行傳播,技藝的交流只能通過“口頭”這一最為直接儉樸的方式將其技術經驗傳播給下一代。而學校的藝術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統,通過學校藝術教育與民間文化的連接,藝術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民間藝術研究成果,根據培養重點,有側重的選擇本地域的民間藝術精華,編寫校本課程,進行系統教授。 這樣可以增進學生對本地區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強熱愛家鄉的意識,對發揚地區文化,傳播民間藝術有不可小視的價值。所以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學校藝術教育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高校的藝術教育當中,江蘇大學較早的在民間藝術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蘇大學成立了民間美術研究所,該研究所以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和研究中國民間美術為宗旨,致力于民間美術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將民間美術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絕活技藝融入到教學之中,并以此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學中對民間美術保護和發展的認識會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們重新正確的認識民間藝術的傳承在學校藝術術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與價值。

二?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的責任

民間藝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優秀的民間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蹤跡。挖掘整理、繼承弘揚優秀的民間藝術,是現代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動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許多的民間藝術都在逐漸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所謂“遺產”也正說明了這些藝術文化的傳承所面臨的嚴峻問題。繼承弘揚優秀的民間藝術,是弘揚民族文化、建設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進入二十一世紀,現代的年青人對民族民間文化有所忽視,普遍認為在改革開放推進現代科技社會進程中.我們丟失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許多民間藝術被冷落,由于后繼無人,已面臨失傳消失的危險。

保護民間藝術,弘揚民族文化,是學校藝術教育把民間藝術對現代年青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學校藝術教育中介紹民間美術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品反映出人類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信念及觀察世界的特殊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保護與繼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時提高認識多元文化的意識。同時,學校的藝術教育也是培養一批民間藝術愛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繼承和弘揚優秀民間藝術教育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高校更有責任通過藝術教育的形式擔負起這一重任。

三?挖掘整理優秀民間藝術是民間藝術傳承與藝術教育的發展途徑

民間藝術做為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一,它保持著物質與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狀態,包含著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并不是要建立在丟失與變異的基礎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護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藝術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發展,從而去適應人們不斷發展的精神和審美的需求。這就需要學校在藝術教育中挖掘整理,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體制相結合生成更佳傳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從而得以新發展,在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藝術教育課程的開放性.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長期以來,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間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響.民間藝術普遍不被各個時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納,基本靠口傳和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繁衍發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間藝術珍稀資源,依然為少數民間藝人所掌握,往往難以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因而,面對面地向學生進行傳授講解,使學生真正掌握某一藝術形式的精髓。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藝術環境,開展對民間藝術文化的調查,挖掘可開發的民間藝術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尋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與民間藝人或民俗專家討論它們的藝術內涵;學習創作具有符號性的作品,并將這種藝術與該地區的現代文化聯系起來,加深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深入了解。

民間的文藝活動是民間藝術集中展現的最大平臺,一般都由群眾自發組織、演出的節目,開展的活動,基本為當地有代表性且為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地方戲曲、當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學習研究這一地區民間藝術的最佳時機和最大平臺。對于藝術教育工作的展開應充分利用到這一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活動之中,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對民間傳統文化進全面的了解,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形成對某一藝術表現形式的改進和創作見解,促進民間藝術與現代文化生活的有機融合。

所以,民間藝術一定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做出順應潮流的改變,在學校藝術教育中要重視民間藝術的民族形式,繼承一切優秀藝術的傳統,在不改變其原有面貌的同時,將其精華列入到教學內容之中。在繼承的前提下去發展,去革新。同時,也要堅持民間藝術的開放性,積極應對文化變遷,努力加深同現代藝術教育的融合,廣泛吸收優秀藝術的營養,使其不斷得到發展,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間藝術。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論兒童玩具的藝術教育功能

【論文關鍵詞】:藝術性; 教育性; 美觀與衛生; 積極性; 智力發展

【論文摘要】:玩具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工具,是傳遞給兒童社會文化、科學技術、藝術、教育等信息的工具,帶有藝術特色的玩具可以提高兒童智力和兒童的協調能力,文章從藝術玩具的選擇與藝術玩具教育功能做出了分析。

玩具能激發兒童游戲的動機,幼教先輩陳鶴琴曾經指出:"小孩子玩,很少是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兒童在缺乏玩具的情景下,很難將已有的經驗調動出來,因為兒童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的行為往往受當前事物的影響。通過多種玩具性與游戲性的體驗活動,可以使孩子樂觀開朗。具有藝術性的玩具可以使兒童活潑向上的情緒情感得到了發展,并使兒童終身受益。

玩具以其獨特的形、色、音、光、電、質地等刺激兒童的各種感官,這種玩具給兒童帶來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他不僅讓兒童享受到無窮的快樂,同時在反復的操作中促進了兒童的感知覺的發展。玩具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周圍的事與物并提高他們集中注意的能力,玩具可以發展兒童天然的好奇心,鍛煉兒童遇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兒童自主學習的精神。

玩具是要有藝術性的,它既要符合藝術的要求,還要符合兒童的欣賞水平和年齡特點。這就要求玩具色彩鮮明,形象性,裝飾美觀,富有趣味性。玩具也應有民族風格,要吸取民間藝術的優點。兒童的記憶力比較好,具有民族風格特色的玩具可以加強兒童對各民族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可以了解不同國家。

一、什么樣的藝術玩具符合教育要求

1. 有教育性的玩具,要有利于激起兒童身體和大腦的積極活動。大腦的發展是與身體的活動。要使孩子學習得多,了解的多,玩具就必須具有教育性,有了教育性的玩具就能促進兒童游戲性,讓兒童在游戲中感知 、觀察、思考、實驗、創造……。這就要求玩具是多變的的特點,或是能讓孩子自己 去發現、實驗、創造的"工具"性玩具,比如積木、膠粒、幾何圖形拼板、七巧板、安裝玩具等。又如磁鐵、 天平、音叉、放大鏡等,有利于孩子手、腦并用,促進智力發展。玩沙、玩水、玩泥能促進 孩子手、腦的積極活動。孩子對玩這些東西有著無窮的樂趣,他們可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并鍛煉才能。

2. 玩具與年齡的相適應,玩具符合不同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才能促 進身心的健康發展。1-2歲:兒童選擇的玩具:有利于促進孩子語言、認知和動作的發展,辨別物體的顏色、形狀、空間對比等。3-4歲:兒童選擇的玩具:顏色鮮艷、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有趣,促進孩子的感知感覺,培養孩子自由運用雙手、雙腳,鍛煉其開、合、套、穿、拆、裝、拼、敲打等能力。從而使孩子視覺、聽覺、動作、思維的協調更趨成熟。4-6歲:兒童選擇的玩具:4歲以后是孩子接受各種事物的最佳年齡,記憶力、抽象思維、邏輯能力開始發展,好奇心、求知欲增強,肌肉的靈活性及與眼、耳的協調性增強。玩玩具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執著性。

3. 玩具的美觀與衛生。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可愛的玩具能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也只有這樣的玩具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和興趣,吸引孩子玩得更好。在注意玩具美觀的同時,必須注意玩具的衛生。玩具要經得起洗、曬、消毒。有些玩具雖然美觀,但不能洗、曬和消毒,是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它只能做教具或觀賞。

4. 要經濟、輕便、結實、耐用,玩具在兒童手中主要是操作使用,不是觀賞,而且在兒童玩具使用率、砸的次數是很高的;因此,給予兒童的玩具必須是結實耐用的,易損壞的玩具會給兒童帶來失望和不快,而且破損的玩具會給兒童帶來傷害,甚至還會給兒童帶來不必要的緊張,進而降低游戲的娛樂性,因為兒童在使用玩具時,為了不損壞玩具,兒童玩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的;再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容易損壞也不利于培養兒童愛惜玩具的品質。玩具輕便、易于操作,便能充分滿足兒童使用玩具做游戲的愿望。玩具的價格與其功能的大小應基本相符,不要買過于昂貴、華麗奢華的玩具,這種玩具沒有多大教育作用或者根本無教育作用的。

二、兒童玩具的藝術教育功能

1. 可以調動兒童的積極性。兒童的身心發展離不開活動,玩具可以任意為兒童擺弄,操作和運用,既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又符合他們的能力水平,可以滿足兒童活動的需要,激起他們活動的積極性。

2. 促進兒童的感官的發展。玩具具有直觀形象性,兒童可以看、聽、模、吹、拿玩具,這對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功能的健康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 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玩具的直觀形象性和仿造生活的真實性,可以不斷激發兒童的聯想活動,從而活躍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創造力,鍛煉他們的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終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

4. 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良好品德。兒童在運用玩具進行活動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才能順利的活動。有的玩具則需要小伙伴的共同使用,比如電話玩具,兒童必須和同伴合作才能進行。玩具有利于培養兒童的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及不畏困難、勇于克服困難的良好品質。

5. 有助于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培養和身體健康。有些玩具需要手和腳的共同協調來完成,也就有效的提高兒童的腦、手、腳的相互協助的能力。家長在買玩具時,一定要看清商標和產品所含的物質及產品的包裝是否帶有對兒童生長不利的物質。要保障兒童的身體健康。

結束語

選擇玩具,要有利于啟發和鼓勵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孩子在游戲中動腦筋,同時還要培養幼兒愛護玩具,學會整理玩具等良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玩具的教育功能。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試論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之路

論文關鍵詞:高校 人文素質 藝術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具人文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是當前高校素質教育工作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審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藝術素質教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最佳的途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興亡,人才為基。”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出壯美的藍圖,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以人為本的重要理念,并強調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的陣地,肩負著這場“科教興國”戰役的重任。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各高校教育中引人注目的一大亮點。其中藝術素質教育成為高等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途徑。

一、藝術素質教育: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中堅

“藝術素質教育”是一個既古老又全新的教育話題。環顧歷史,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向來對藝術教育頗為重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法典”中就明確規定:有教養的年輕人必須學會“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樂”乃為音樂藝術教育。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偉大教育家孔子則非常重視藝術教育的社會作用,倡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主張通過藝術教育來引領人的崇高精神。無獨有偶,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對人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給個體心靈賦予理性秩序和規范。中國近代教育學家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對藝術教育更是情有獨鐘,提倡讓民族藝術走進北大課堂,并在北大組織成立了音樂、書畫等多種社團組織,其目的是“涵養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德國近代美學家席勒的《美育書簡》中也明確指出藝術美表現出人格的良好品性,人只有通過藝術美才能踏上全面自由之途,才能“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

隨著新時期我國素質教育全面推進,高等院校進一步提高了對藝術素質教育的認識。藝術素質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確認,高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中堅力量和最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將美育同德育、智育、體育一起寫進了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并進一步指出:“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

二、從高校藝術素質教育自身特性中探究發展之路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尚處在發展階段,成績是可喜的,但還應該清楚地看到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深層次地挖掘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自身特性,探討教學過程中的新思路、新設想,推動高校藝術素質教育跨上新的臺階。

(一)藝術素質教育的“交叉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淡化。不同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高度綜合化和整體化的發展趨勢愈顯突出。應該說,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人類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要面向現代、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理應高度重視跨學科的教育研究,填補傳統藝術教育中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鴻溝,開創藝術與科學相融合的交叉性學科。

現代教育家一致認為:21世紀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世紀,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未來人類思想發展的主流。正如19世紀法國著名文學家福樓拜所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聚。”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這是歷史進步的必然。1883年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也曾在《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中形象地比喻說:“藝術與科學是自然這塊獎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情感來表達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則以思想的形式表達事物永恒的秩序。”今天,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內涵應該是多元整合的,諸如科學的、道德的、歷史的、哲學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現實生活的。藝術素質教育應涉及了人文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向交叉性學科跨進。

(二)藝術素質教育的“因材施教性”

孔子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發揮學生各自的特長。宋代朱熹把孔子的教育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性原則能使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經驗告誡我們,當個體發展愈趨向成熟,知識層面和深度增加時,個體之間質的差異就愈顯著,個性的分化也愈顯突出。因此,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成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的轉變,就更應以“因材施教”為原則,把總體發展要求與個體差異統一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綜合高校的專業結構存在著層次繁雜、學科領域眾多的特點。面對文、理、工、農、醫等專業、知識背景不同,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各異的現狀,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藝術素質教育,促進高校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擺在每位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全新探索。應該說,現代教育的前提是“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進行藝術素質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生理、心理、行為、認知、價值、信仰等諸多方面的不同,綜合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應依據主體的不同情境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藝術教育課程,突顯其“因材施教性”的趨勢。

(三)藝術素質教育的“與時俱進性”

當前高校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面向21世紀,適應國際化發展趨勢的綜合型人才。在素質教育理念統領世界教育領域的今天,如何在教學思路及教學內容上跟得上時展的需求,成為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工作的新課題。在教學形式上也應由單一的“教師傳授”向“師生互動”轉變,并積極利用校園講座、校園藝術社團、博物館、美術館、互聯網等多種方式搭建互通平臺,讓學生能與身邊的藝術家和最新的藝術作品更近距離地接觸。

隨著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自身特性逐步顯露出來。在特性中尋發展,在特性中求進步,是新時期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簡論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構建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大學生接受心理的特點和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特點,以保障機制、課堂教學、團學活動、校園文化、網絡基地、學生社團和唱讀講傳活動為載體,提出了構建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的“四個統一”的原則。機制的構建與運行由接受主體、接受中介、接受客體三部分構成,通過方案實施、信息反饋、方案調整、效果評價四個環節不斷循環而構成一個有序、有效的整體運行機制。

[論文關鍵詞]藝術素質教育 創新模式 理工科大學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愈來愈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而理工科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應具備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識,成為全面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但目前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成效不容樂觀。因此,科學合理地運用青年心理學、特別是大學生心理接受規律,運用交叉學科的先進理念和方法,系統化、科學化、人性化地探索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創新模式,對進行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構建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的理論依據

(一)接受機理理論

在接受藝術素質教育過程中,理工科大學生的大腦運行機理依次表現出反應、接收、解讀、過濾、重構、吸收等狀態。經過層層遞進的接受活動環節后,藝術素質教育進入理工科大學生的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中。

在反應狀態中,理工科大學生作為接受主體,其感覺系統對藝術素質教育內容做出大腦反應,并移入大腦,在主體意識中再現外來信息,形成相應的觀念形象,為進入思想接受做好準備。在接收狀態中,大腦把外來的信號所具有的物理能量轉化為思想信息予以接收,但并未涉及藝術素質教育信息的潛在意義,并未注意其信息意義的不確定性。在解讀狀態中,理工科大學生對所接受的藝術素質教育信息進行一定的解讀,即產生第一印象,從感性認識向理想認識過渡。在過濾狀態中,理工科大學生對所接收和解讀的藝術素質教育信息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分解、篩選和過濾等,信息進入思想庫,產生理性認識。在重構狀態中,理工科大學生對新接收的藝術素質教育信息進行容納、加工與整合,進而產生自己思想的重構,一般來說,只有藝術素質教育信息與理工科大學生已有知識產生和諧共振,在思想自組織規律的作用下,才能產生關于藝術素質教育的新知;在吸收狀態中,理工科大學生將藝術素質教育信息轉化為自己的新的思想認知結構,并不斷完善后續的接受活動:一是經過主體自省、反思過程,將藝術素質教育信息內化為理工科大學生的情感、意志、信仰等主體意識,深化認知,出現穩定性的思想狀態;二是經過實踐檢驗,轉化為在學習、工作、交往、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三是將藝術素質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人群、社會,影響周圍人,外化為社會意識和行為。

(二)心理接受特點

1.獨立性增強。由于社會環境和時展等多種因素,理工科大學生普遍趨向自主,個性特征趨向明顯。在對理工科大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時,必須尊重其個性,采用理工科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途徑,引導其關注藝術,不斷提高自身藝術素養。

2.多樣性突出。當工科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在社會、家庭、閱歷等多種因素影響和作用下呈現出多樣性特征。在藝術素質教育過程中,應適時關注理工科大學生思想、心理、行為等最新動向,增強藝術素質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學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引導受教育者不斷補充、修正、豐富對藝術的認識。

3.選擇性增強。現代信息傳播工具和傳輸手段的多樣和快速發展,為理工科大學生信息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理工科大學生選擇性增強的特點,對藝術素質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藝術素質教育工作者既要研究大學生的接受心理,還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各渠道教育信息的吸引力。

4.差異性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日益復雜,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經濟基礎、不同教育背景的理工科大學生,對藝術素質教育的接受心理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藝術素質教育工作者應主動發現教育對象的差異,因材施教。

5.非理性凸現。當代社會物質化、功利化趨向明顯,高校素質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在這些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對藝術素質教育的理解也會出現非理性的判斷,乃至有失偏頗的認知。這就要求藝術素質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完善學科結構,提升藝術素質教育在理工科大學生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構建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的原則

(一)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要使藝術素質教育取得預期的效果,首先應遵循普及教育的原則,為各階段的理工科大學生提供藝術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并根據不同的教育目標提供相應的教育資源,開展充分而積極的校際交流,促進藝術素質教育全面普及。在普及的前提下又要做到提高。要全面提高藝術素質教育的水平,除了要做到師生協調互動外,更應重視學生具有受教育和教育的兩重性,在藝術素質教育活動中他們不僅是教育對象,也是教育力量。因此,要充分調動廣大理工科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把他們當作教育活動的主體,形成藝術素質教育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二)傳承與創造相結合

不同時期藝術素質教育的內容都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其核心教育理念的傳承亦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的。藝術素質教育發展有序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保證藝術素質教育的理念精神從一而終,保證藝術素質教育的傳承性。創造性是藝術素質教育的關鍵。在實行理工科大學藝術素質教育過程中,要鼓勵教育工作者創新教育方式,革新教育內容,鼓勵受教育者大膽探索和創新,為充分開發理工科大學生的藝術稟賦和潛能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結合

藝術素質教育在教育方向、內容選擇、教育要求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和豐富性,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對各方面進行支配和制約,從而準確把握教育的中心內容和基本目標,保證教育的正確方向。主體性是現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藝術素質教育的一個特點。擁有較高文化素養和主體意識的理工科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在藝術素質教育中,必然要注意主體性原則的運用,才能取得實效。在藝術素質教育活動中,應注重主體的互動、教育者轉變“主導”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三個方面。

(四)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藝術素質教育具有統一性,以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作為統一的教育宗旨,把以人為本作為統一的本質特征,將“面向全體大學生,突出主體精神,關注終身發展”作為統一的教育理念等。藝術素質教育必須具備統一性,否則就意味著任何一種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貼上“藝術素質教育”的標簽。另外,藝術素質教育又具有靈活性。藝術素質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的教育,必須具備靈活性的特征。構建的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主要是一種指導思想,一種實踐精神。這一模式反對標準化但需要一定的標準,反對模式化但需要一定的模式。所以,最恰當的方法就是做到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三、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的構建與運行

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是指在開展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設置教育活動(即接受中介),通過活動使理工科大學生(即接受主體)積極能動地接受教育內容(即教育客體)的創新方法論,是理工科大學生選擇、攝取、整合藝術素質教育信息,并不斷提高自身藝術素養的心理內化過程以及行為外化過程。

(一)模式的構成

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由接受主體、接受客體和接受中介三部分構成。在藝術素質教育活動中,接受主體即接受藝術素質教育的大學生及其群體。理工科大學生接受藝術素質教育時并非被動接受,而是表現出接受的主體能動性。在這一接受過程中,接受主體是現實的、生動的、多樣的,具有鮮明的心理接受特征。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作為接受主體的一種對象性活動,總是收到接受關系系統的另一級——“接受客體”的信息。接受客體是指客觀存在的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相關的信息,被納入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活動接受系統結構,作為教育過程作用的對象。接受客體是理工科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有目的地選擇。接受客體與接受主體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接受客體決定著教育內容。從哲學層面講,接受中介是指事物之間借以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條件或中間環節。在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活動中,接受中介把接受主體和接受客體連接起來并使之發生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從而使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得以開展。需要注意的是,接受中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若干要素構成,教育者在接受中介中居于主導地位。課堂教育、團學活動、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網絡基地、唱讀講傳和保障機制七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接受中介的主要內容。

(二)模式的功能

1.課堂教育,提高教育實效。課堂教育是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戰場。通過藝術選修課、基礎課和專業課等課內教學活動,加強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能夠為其他活動的開展提供理論保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團學活動,促進知行合一。團學活動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顯著而有成效。通過主題鮮明、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課外團學活動,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推進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開展,促進大學生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的實現。

3.校園文化,創造教育環境。校園文化是有效的精神載體,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重要的育人功能,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第二課堂。通過繁榮和發展校園文化,打造校園文化精品,引進高雅藝術等,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雙向發展與互促共贏。

4.網絡基地,拓寬教育平臺。互聯網絡作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信息載體已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又一陣地,為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地有效開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和契機。拓寬渠道,融合并進地進行網絡藝術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要加大網絡在藝術素質教育過程中的利用度,領會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各自的優勢并開展互補教學實踐,為藝術素質教育工作作出積極的貢獻。

5.學生社團,激發藝術靈感。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藝術素質教育,激發學生藝術創作的激情和靈感,使藝術修養在理工科院校形成一定的氣候和時尚,為理工科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輔助作用。

6.唱讀講傳,保持主流方向。“唱讀講傳”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包括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通過傳誦經典勵志歌曲、誦讀古今中外精粹名篇、講述古往今來乃至身邊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跡、傳播(或創作)箴言等,不僅可以引發廣大學生的情感共鳴,還能引領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創新點。

7.保障機制,保障順利運行。首先,要建立管理機制。應建立健全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教研室或藝術教育中心,成立高素質的藝術素質教育管理隊伍,建立健全管理體系。注意加強對國外藝術教育的研究,大膽借鑒西方優秀的藝術素質教育模式,在繼承與借鑒中外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藝術素質教育教學實踐,加強研究,推動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評價體系,以評促建。評價體系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針對理工科高校建立符合藝術素質教育規律和特點的高校藝術素質教育考核評價體系;二是針對理工科大學生建立個性化的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兩個考評體系互相關聯,共同促進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三)模式的運行

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的三個部分(接受主體、接受客體和接受中介)通過方案實施、信息反饋、方案調整、效果評價四個環節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合一的運行機制。而整個運行機制則包含三個層面:四個環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機制運行的第一個層面;教育內容、教育活動和接受活動三者在教育方式和心理認知的科學實施下,形成了機制運行的第二層面;藝術素質教育具體的實施途徑(課堂教育、團學活動、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網絡基地、唱讀講傳和保障機制)以及通過循序漸進的心理接受過程(接受信息、心理內化、改變態度和影響行為等)共同構成了機制運行的第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的有序循環,打通并促進了藝術素質教育接受主體、接受中介和接受客體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實現了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由物理過程向心理過程的轉化。通過循序漸進的心理接受過程,藝術素質教育接受主體表現出相應的積極的外化行為,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整體合一的運行機制,實現了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目標。三個層面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層次鮮明、循環良性、高效有序的理工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創新模式。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淺析高職院校藝術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各地方依托各地經濟、文化發展實際創辦的具有很強專業性的教育機構。高職院校招生范圍廣,專業設置靈活多樣,但各地因培養專業技能人才需要,其專業設置偏重技術性。而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其綜合素質的藝術教育卻沒有得到真正的普及。本文將從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地位、現狀以及普及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對策等幾個方面探討在高職院校中開展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充分認識和明確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藝術教育所包含的相應課程和教育方式及手段都能很好的開發學生的潛能。在進行專業技術教學當中,適當的安排進藝術教育課程,可以有效地發掘學生的興趣點和特長,讓學生擺脫單一的、枯燥的技能或技術學習。從生理學的角度講,藝術教育對音樂、美術等的學習還可以充分開發人腦的右半球,而技能或技術學習多半由左半腦來完成。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在課程中設置藝術類科目,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藝術教育的開展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與社會對接的窗口。這一點,是由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其一是,高職教育培養的專業技能人才畢業即就業,直接進入職業體系。其二是,高職教育年限較普通高等教育年限短,學生所能掌握的知識廣度有限。進行藝術教育,就可以彌補學生只有一技之長的短板,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開展藝術教育,特別是影視、音樂等科目,能夠讓學生通過理論到實踐的學習,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中主流的文化現象及其實質。這樣就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從學校內部了解社會文化的窗口,讓學生有了先人一步的社會文化體驗,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這對在校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樹立也是畢業生進入職業體系,順利開展工作的思想基礎。

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素質狀況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校生藝術素質普遍堪憂。主要表現在,在校學生的文化意識比較淡薄,缺乏藝術基本知識,對藝術的概念較為模糊,很大一部分學生將藝術教育視為輔修課,甚至認為藝術是旁門左道,不實用。很多在校生對藝術的理解也較為偏頗,其中較為明顯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諸如藝術節、文化節、音樂節等綜合類文化活動,即使參加也常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當今高校高度的社會化,也導致了很多學生主動或被動的接受了很多社會非主流文化現象的影響,并在對其理解上出現偏差,一部分在校生進行盲目的模仿,甚至出現沉迷于某種文化現象之中而影響正常專業技能學習的情況。

三、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現狀

高職在校生的藝術素質堪憂,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缺乏系統性,專門的藝術教育科目設置不健全,院校中專門從事藝術教育的優秀教師匱乏,缺乏相應的藝術教育實踐。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一般都是從市場需求出發,實行“對口”制。這種課程設置原則雖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又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但勢必造成學生的學習較為單一,是專才而不是通才。因為課程設置的原因,一部分高職院校出現了藝術類教師的空檔,即使部分學生有藝術方面的興趣或天賦,都不能得到及時的培養和發掘,導致學生只能憑借自己對音樂、美術的理解自行發展,使得其藝術修養沒有得到應有的完善。高職在校生的專業技能實踐比較多,如機車車輛、通信信號、計算機等應用學科一般都是邊學習邊實習,結業即可進入工作崗位。在常規的學習時間內,能夠用于藝術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較少。還有一點,是現今高職院校藝術教育中一個被忽略的問題,就是藝術教育思想的普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教材缺少相應的藝術類讀物,使得一部分有一定藝術素質的學生不能得到正確藝術理論的指導,藝術素質長期難以得到提高。

四、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加強藝術教育的做法

面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普遍滯后的現狀,主要做法有主動引入藝術課程,注重校園的文化環境及相關設置的軟硬件建設,廣泛開展藝術教育實踐并一步步完善教師隊伍。在高職院中成立大學生藝術教育中心,主動引入藝術課程,對原有的課程設置進行調整,根據高職院校的學制將藝術類課程安排到學生的常規課程學習中。另外藝術教育中心還承擔本校大學生藝術類社團的教學和指導,特別是大學生藝術團的指導培訓。負責擬定全校文化藝術工作方案,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藝術活動。負責學校大型文化藝術活動的策劃、組織和實施。開展與教學課程相適應的藝術實踐活動。開展藝術及藝術教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切實的把工作重點主要放在藝術普及方面,使藝術教育真正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五、改善高職藝術教育現狀的主要對策

改善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現狀的方法很多,其中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主要的對策之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師資隊伍,尤其是引進和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藝術教師,才能從院校教育體系內部搭建起相對完整的藝術教育平臺,才能對在校生進行較為系統的藝術教育,從而改變藝術教育滯后的現狀,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除此之外,加強藝術教育十分關鍵的一點就是注重實踐,科學的實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藝術領域內各類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藝術理論的養成上形成更加完善的藝術思維能力。藝術思維能力的加強,使學生在更廣闊領域內對各類知識、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通過藝術知識和理論的學習,會由內而外的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產生良性的影響。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藝術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和建設性的話題,加強藝術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在激烈競爭的教育環境下生存和發展所必須進行的改革和嘗試,其模式和實踐手段還要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摸索的發現。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試析對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取向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藝術教育 取向 人文教育 大眾教育 審美教育

論文摘要:當今高等學校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大童問翅派于我們關于藝術教育取向的偏差.以人文教育統領技巧教育,以大眾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審美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應由取向.

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從表層次看是令人樂觀的.從生源基礎來看,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的積極開展;從專業教育來看,各大音樂(師范)院系的持續擴招,各大綜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創設藝術院、系或者專業;從高校藝術教育的推廣普及來講,各級各類高校文藝活動的熱熱鬧鬧,但是,對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進行全面深人分析和調查的人士都能夠體味到,我們現實的藝術教育存在著巨大的隱患.許多藝術類的教師都能體會到:自己所教的科目(包括非專業、專業),在社會上充其量只是個令人愉快的裝飾品;我們的教學活動無處不困惑于藝術教育的目標的模糊,不呈現為被技巧技能訓練所左右,受困于教學主體學生對于作品審美感知的淡漠和缺乏.這些問題最終必將導致我們藝術教育作為美育和素質教育的支柱作用的缺失,作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對這一問題加以思考,以期有所裨益.

我們的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兩個層次,分別針對于藝術專業學生和廣大非專業學生.但是無論專業和非專業教學中,我們都有意無意地把技能訓練,技巧的強化作為重點,無論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組織形式,還是大學生廣泛參與的社團文學藝術活動中.這必將導致藝術教育陷人對于技能技巧的無限崇尚,對于時尚的跟風模仿(這對于感知敏銳而又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踐修養的高校學生又具有合理性).藝術設計中的無生機的雷同,演奏演唱中刻板的“神似”,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學校校園各級各類文藝活動中屢見不鮮.這時候的藝術必然缺乏對于思想的表達,對于情感信息的表現,更加無法成為貫穿人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審美趨向的組成部分.在這種技能技巧教育為主導取向指導下的藝術教育,必然導致“習藝愈勤,修養愈淺”.這種所謂的藝術教育在許多教育學者看來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當代科學史奠基者薩拉將科學、宗教和藝術視為人類對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結晶,將之喻為一個三棱錐體的三個面.從錐體底部的各個側面看去,它們之間似乎相距甚遠,但愈往錐體頂端攀登,它們的距離愈靠近,及至頂端,達到了完整的統一川,這就要求我們的技能技巧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對于人的生活“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獨特視角的審視,統領和構造自己的技能技巧.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人自己對于特定作品的創造性理解之中時,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因為只有這樣,藝術才具有人的屬性,才具有內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義,這就是現代意義的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的統一因此,有必要加強藝術史、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特別是美學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訓練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狀況,通過廣泛而深人的人文學識修養教育引導,實現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和造就“我國21世紀的一代高素質新人.”因此我們的藝術教育應該是大眾教育,即面向每一個受教育者,以提升整個受教育群體的藝術素養和藝術創造力為最終目標,但是基于我們傳統的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藝術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藝術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創造,藝術只能為一部分人所擁有,無論是閑暇階層,抑或是天賦異察者.這種藝術教育的“精英化”實際上否認了藝術教育的大眾化.美國音樂教育學家貝內特·雷默(Bennett Reimer)曾基于五線譜的教學作過這樣的論述:“五線譜是非常復雜的,哪怕是單行譜表.如果我們想要普通音樂課上所有的在校孩子們都培養起實際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學生們在這樣的課上唱歌和演奏比較簡單的音樂,那我們也必須花上過量的時間來教讀譜技能.事實上,我們已經這樣做了大約兩個世紀了,結果卻是令人羞愧.只有極少比例的學習者的樂譜讀寫能力真正超出了人門階段….這不是我們現消.藝術教育教學活動的真實寫照嗎?特別是面臨時下高等學校持續擴招,我們將面對著越來越多技能水平參差不齊,興趣愛好豐富多樣的大學生,我們的藝術教育的對象受到越來越多的置疑.許多教學工作者對于自己的工作目標也越發模糊了.高等學校文化藝術活動,無論專業還是非專業領域,總是一部分人,而且總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夠參與的活動.這必然導致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目標的失敗.以上問題的解決的關鍵在于我們轉變對于藝術教育的“精英化”取向,在對于藝術的內涵上作深層次的理解.在教學內容上,我們要特別注意將具有表現力的,能夠激發起學生活力的各種作品,無論其風格特色抑或是來源地域,都應該引人我們的藝術教育教學.而不是與此相反,在我們現有許多學校的音樂教育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樂和“非主流音樂”;學習外國音樂的興趣僅僅局限在歐洲文化圈以內;更沒有充分尊重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許多優秀的本土音樂文化等等.在藝術教育的對象上,注重發掘大多數人的藝術潛能,善于激勵少數優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發掘代替單一的技能技巧評比,最終實現藝術教育對于大多數人的本來意義.

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尤其是專業藝術教育,存在著強大的功利性慣性.由于傳統的藝術教育是少數人享有,藝術教育對于技能技巧的專業要求,許多人把藝術等同于一種奢侈的享受品.在市場化經濟的作用下,人們思考藝術教育的功能時往往與經濟利益掛鉤.許多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和教學中,強調的投人產出效益比,講求的模式化教學,無不是功利化在藝術教育中的體現.更為令人擔優的是,在綜合性、理工類院校中,包括大多數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思考藝術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時,仍然把藝術教育功能的基礎建立在以藝修德,以藝開智,以藝促體之上,簡而言之,藝術的功能依賴依附于德育、智育和體育,這何嘗不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具慣性的功利化取向呢?這些取向的存在對于許多高等院校的辦學理念、行為發揮著強大的導向作用.由此,我們在高等院校看到的藝術教育教學和文藝活動的種種功利化表現就不足為奇了.貝內特.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中深刻闡述了這一觀點,他認為,藝術教育的最終價值在于發掘人內在的一種感知能力一審美能力,這是一種不同于現有任何以理性理解為基礎的能力.作為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它以“非概念”形式的理解統領人的內感知,它感知到的是對于美丑的分辨,是自我生存狀態的再確定,是對于人自我本質力量(內生命)的肯定和超越.對于藝術的審美而言,正如羅丹所說:“如果不首先使自己要表現的人物活動起來,那是不會感動我們的……,在我們的藝術中,生命的幻象是由于好的塑造和運動得到的”在羅丹那里,藝術表現的不單單是藝術對象,更是藝術參與者自我生命的塑造,是自我生命在運動.簡而言之,作為審美教育的藝術教育,本質上是人的全新生命能力的生成,是人全面發展的一塊基石,它不再是其他形式教育的附屬品,它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就在于此.與此背道而馳相關論點都或多或少代表著功利化的取向,對于藝術教育本身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不利的.

當然,以人文教育統領技巧教育,以大眾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審美教育超越功利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夠在這些取向問題上作前瞻性的思考,我們的行動將失去指導.我們的藝術教育將失去它的本真意義.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關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發展隱憂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藝術教育;發展;人文教育;大眾教育;審美教育

[論文摘要]考察近幾年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迅猛發展,我們會發現其中存在的大量問題都根源于我們關于藝術教育價值目標缺乏應有的深入思考,以人文教育統領技藝教學,以大眾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審芙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幾年來,全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巨大的表里反差。在表層次看來,藝術教育的發展是令人樂觀的.從生源基礎來說,中小學基礎音樂的教育的積極廣泛開展,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招生來源;從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育來看,各大音樂(師范)院系的持續擴招,各大綜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新增藝術院(系或者專業)I從高校藝術教育的推廣普及來講,各級各類高校文藝活動如“藝術節”等節慶如火如荼。以2006—2008年全國的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長為例,自2006年全國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過百萬以后,藝術類高考熱潮迭起,全國每年以約20%的水平遞增。高考大省河南2007年更是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創紀錄的四成增長,2008年繼續遞增19.4%。同期,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逾700所高校新設或則新增藝術類專業。但是,從深層面來看,對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進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調查的人士都能夠體味到,我們時下的藝術教育教學存在著巨大的隱憂。首先是高校藝術類教學水平在擴招形勢下出現下滑;在就業形勢壓力下,許多高校(尤其是新增藝術類專業學校)的藝術專業辦學出現萎縮局面,更為危險的是許多藝術類專業教師乃至于教學主管領導,沒有把藝術教學的目標確立為開發學生自我創造潛力的獨特活動,視藝術教學為校園中令人愉悅的裝飾品,把藝術教學的存在看做可有可無;在各種藝術具體教學活動中,藝術類教學的發展為技巧技能的強化訓練所左右,教學效果服從和服務于少數人(精英)的成功,教學創造力的培育受困于教學主體——學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和對于藝術作品和生活審美感知的淡漠。這些問題最終必將導致我們藝術教育作為美育和素質教育支柱的功能缺位,作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在自己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對這一課題加以思考,并尋求應對之策。

我國現行的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體制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公共藝術類教育)兩個層次,分別針對于藝術專業學生和廣大非專業學生。但是無論專業和非專業教學中,我們都有意無意地把技能訓練,技法技巧的強化作為重點。因此無論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數的安排,還是大學生廣泛參與的社團文學藝術活動中,只講求專業性技巧忽視技巧背后對于藝術美、人性豐滿的追求。這必將導致藝術教育教學陷入對于技能技巧的無限崇尚,對于時尚藝術的跟風模仿(這對于感知敏銳而又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踐修養的高校學生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高校學生藝術設計表現出來的無生機的雷同,音樂創作演奏演唱中呈現出來的刻板的“神似”,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學校校園各級各類文藝活動中屢見不鮮。在這種教育教學氛圍內發展的藝術及其作品必然缺乏對于思想的表達,無力于情感信息的表現,更加無法成為透射大學生人生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審美趨向的強力音符。在這種技能技巧教育主導取向指導下的藝術教育,必然導致“習藝愈勤,修養愈淺”。這種所謂的藝術教育在許多教育學者必然是看來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

由此,以人文精神統領技藝技巧教育就成為藝術類教育教學的必然選擇。當代科學史奠基者薩拉將科學、宗教和藝術視為人類對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結晶體,將之喻為一個三棱錐體的三個面.從錐體底部的各個側面看去,它們之間似乎相距甚遠,但愈往錐體頂端攀登,它們的距離愈靠近,及至頂端,達到了完整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的技能技巧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對于自我的生活中“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獨特視角的審視、統領和構造自己的技能技巧。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入自己對于特定對象和作品的創造性理解之中時,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因為只有這樣,藝術才具有創造者個體的屬性,才具有內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義,這就是現代意義的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的統一。所以,有必要加強藝術史、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特別是美學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訓練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通過廣泛而深人的人文學識修養教育和引導,實現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這是走出‘‘藝術創造一技藝訓練”這一教育教學困境,培育具有創造力的藝術人才的必然選擇.

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和造就“我國21世紀的一代高素質新人”。因此我們的藝術教育應該是大眾教育,即面向每一個受教育者,以提升整個受教育群體的藝術素養和藝術創造力為最終目標標,這就是藝術教育在高校內的大眾化。但是基于我們傳統的藝術教育的目標取向,藝術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藝術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創造,藝術教育只能為一部分人服務,無論是閑暇階層,抑或是天賦異稟者。這種藝術教育的“精英化”實際上否認了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大眾化。鑒于此,美國音樂教育學家貝內特·雷默(BennettReier)曾經基于傳統音樂教育中五線譜的教學作過這樣的論述:“五線譜是非常復雜的,哪怕是單行譜表.如果我們想要普通音樂課上所有的在校孩子們都培養起實際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學生們在這樣的課上唱歌和演奏比較簡單的音樂,那我們也必須花上過量的時間來教讀譜技能。事實上,我們已經這樣做了大約兩個世紀了,結果卻是令人羞愧.只有極少比例的學習者的樂譜讀寫能力真正超出了入門階段……,這不是我們現有藝術教育教學活動的真實寫照嗎?特別是面臨時下商等學校持續擴招,我們將面對著越來越多技能水平參差不齊,興趣愛好豐富多樣的大學生,我們的藝術教育的對象受到越來越多的置疑。許多藝術教學工作者對于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工作目標也越發模糊了。高等學校文化藝術活動,無論專業還是非專業領域,總是只有一部分人,而目總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夠參與的活動。這必然導致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宗旨的錯位。

以上問題的解決的關鍵在于我們轉變對于藝術教育的“精英化”觀念,實現藝術教育的大眾化,更需要我們對于藝術教育的內涵上作更深層次的理解。首先在藝術教育教學的對象上,我們的專業教學和公共藝術類教學應該注重發掘大多數人的藝術潛能,善于激發少數優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發掘代替單一的技能技巧評比,最終實現藝術教育對于大多數人的本來意義——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其次,在教學內容的豐富化,我們要特別注意將具有表現力的,能夠激發起學生活力的各種作品,無論其風格特色抑或是來源地域,都應該引入我們的藝術教育教學。而不是與此相反,以在我們現有許多學校的專業音樂教學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樂和“非主流音樂學習外國音樂的興趣僅僅局限在歐洲文化圈之內;更沒有能夠充分尊重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許多優秀的本土音樂文化,近年來高校專業音樂教學對于青歌賽中原生態唱法的“失語癥”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高等學校應該將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尤其是重視普及,加強公共藝術類教學的師資,改革教學體系和內容,為最廣大的高校學生創造良好的藝術潛能發掘展示和培養的環境。

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尤其是專業藝術教育,存在著強大的社會功利性慣性。由于傳統社會中的藝術教育是少數人享有,藝術教育強調技能技巧的專業要求,許多人把藝術等同于一種奢侈的享受品。在市場化經濟的作用下,人們思考藝術教育的功能時往往與經濟利益掛鉤。對于許多考生而言,藝術類高考錄取分數較低,以后能夠獲得高薪的期盼,往往是他們涌人藝術類高考群體的重要原因。同樣,許多高等院校在藝術專業設置和教學中,片面強調的是投入產出效益比,追求的是藝術類教學的模式化流水線式教學,無不是功利化在藝術教育中的體現。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許多綜合性、理工類院校中,包括大多數藝術教育工作者乃至于高校的教育主管領導在思考藝術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時,仍然把藝術教育功能的基礎建立在以藝修德,以藝開智,以藝促體之上,簡而言之,藝術的功能只能夠依賴依附于德育、智育和體育,這何嘗不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具慣性的功利化取向呢?這些取向的存在對于許多高等院校的辦學理念、行為發揮著強大的導向作用。由此,我們在高等院校看到的藝術教育教學和校園文藝活動的違背藝術發展規律種種表現就不足為奇了。

貝內特·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中闡述了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功能對于功利性超越的觀點。他認為,藝術教育的最終價值在于發掘人內在的一種感知能力一審美能力,這是一種不同于現有任何以理性理解為基礎的能力。作為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它以“非概念”形式的理解統領人的內感知,它感知到的是對于美且的分辨,是自我生存狀態的再確定,是對于人自我本質力量(內生命)的肯定和超越。對于藝術的審美而言,正如羅丹所說:“如果不首先使自己要表現的人物活動起來,那是不會感動我們的在我們的藝術中,生命的幻象是由于好的塑造和運動得到的。在羅丹看來,藝術表現的不單單是藝術對象,更是藝術參與者自我生命的塑造,是自我生命在運動.簡而言之,作為審美教育的藝術教育,本質上是人的全新生命能力的生成,是人全面發展的一塊基石,它不再是其他形式教育的附屬品,它獨特的價值就在于此。與此背道而馳相關論點都或多或少代表著功利化的取向,對于藝術教育本身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不利的。因此,高等學校的藝術類專業的設置首先應該在規模上加以控制,在招生中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杜絕杜絕模式化和流水線式教學。其次,對于藝術類教師尤其是主管領導而言,必須轉變對于藝術教育價值的功利性觀念,發掘藝術獨特的審美功能,并將其融于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以培養具有審美能力的創造者作為藝術教學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矯正藝術教育教學中的功利性的泛濫,保證藝術教育的長期健康發展。

當然,要在高校藝術類教育教學中實現人文教育統領技巧教育,以大眾教育取代精莢教育,以審美教育超越功利教育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但是,我們必須在這些根本問題上作出自己的思考,并把這些思考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加以落實,才能為藝術教育的發展作出自己的選擇。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淺析剪紙藝術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論文關鍵詞:剪紙藝術 教育途徑 成效

論文摘要:本文以嵊州市石璜鎮校開展剪紙藝術教育為例,闡述該校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間工藝積淀為基石,通過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紙藝術、立體式宣傳營造剪紙氛圍、大活動展示增強剪紙效果、多渠道培訓夯實科研基礎等教育實踐,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因陋就簡的特色教育之路。

剪紙藝術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它交融于群眾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群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近年來,嵊州市石璜鎮中心小學把剪紙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間工藝積淀為基石,開拓創新,普及提高,走出了一條獨樹一幟的剪紙藝術教育之路。

一、開展剪紙藝術教育的背景

剪紙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實用性強、工藝手段簡單、流傳廣的民間藝術品種。她與生活、民俗緊密相連,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一雙巧手,一把剪刀,幾張彩紙,便可隨心所欲地剪出各種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樣圖案來,流傳到千家萬戶。一方面,嵊州剪紙在民間流傳較廣,深受農村婦女的喜愛。每到節日,經常會看到一些“春幡”、“元宵花燈”、“端午五毒”等花樣的剪紙露臉,從影壁墻上的“福”字燈,到天棚頂上的頂棚花,窗戶棱上的窗花、角花,饅頭上的饅頭花,鞋墊上的鞋花,門頂上的“過門箋”等,無處不有。另一方面,學生生活在這種濃郁的剪紙藝術氛圍之中,從小耳濡目染,很多學生對剪紙藝術感興趣。在學校社團活動中,報名參加學校“剪紙”興趣小組的學生比較多,“剪紙”興趣小組的規模比較大。同時,學校有不少教師對剪紙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為數不少的女教師擅長剪紙,并有了深厚的剪紙功底,在各級比賽中屢次獲獎。再加上小學美術教材也已將剪紙內容列入其中,學生已從美術課上對剪紙有了初步的接觸。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極其普通,方法簡便,集審美與實用于一身,很多學生都喜愛有加。但現實的局限性無法滿足他們對剪紙藝術的了解和更進一步的探究。

近年來,石璜中心學校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依托民間文化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現有的師資力量,以創建省示范學校、市文明學校為契機,將剪紙列入學校的特色文化,大力建設校園文化,加大基地開發力度。并堅持教育創新,將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德育工作、學生的終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實效,營建富有特色的剪紙藝術教育。

二、開展剪紙藝術教育的基本途徑

自2001年起,石璜鎮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間工藝積淀為基石,結合校情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因陋就簡的特色之路,通過十年努力,使民族剪紙藝術成為學校特色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具體通過以下四條途徑來實現:

(一)通過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紙藝術。學校剪紙教育要持續發展就必須長抓不懈,努力做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布置三結合,給學生的學習以更充足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學校各班每周開設了剪紙課,要求人人多懂一點剪紙知識,多會一項基本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把剪紙課程排入課程表,并不斷增加剪紙課的新內容。充分利用好學校的信息網絡和現代技術裝備,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使學生初步學會剪最簡單的事物,如花、草、樹、木、蟲、魚等。課外主要通過課后社區培訓學校、興趣小組等陣地,讓學生自由選擇,個性發揮。在校園布置中,開辟了“藝術長廊”、“特長生專欄”對學生的優秀成果和榮譽進行全方位的展示,還有在走廊、教室內外也都能見到學生的習作,把“苦練”變成“樂練”,為后繼學習提供動力。并通過班級布置,班班學習園地有剪紙等校園氛圍的創設,營造一種學習剪紙的良好氣氛。

(二)通過立體式宣傳營造剪紙氛圍。要使教師、學生和家長達成共識,宣傳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學校形成了以校閉路電視、學校網站和市文聯主辦的《青少年文藝》報為主陣地,以電視臺、報社為窗口的多樣化、立體式的宣傳模式。同時,編寫了一本校本特色教材,本書主要介紹單色剪紙,分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以及團花剪紙的制作材料、工具、步驟與方法,并附有圖解和例圖。而且利用現創作的一批作品,編集一張配套光盤,既可作輔助教材,又可作作品欣賞。

(三)通過大活動展示增強剪紙效果。只有通過舉辦大型活動,才能真正展示學校剪紙教育的豐碩成果;只有通過舉辦大型活動,才能引起各界人士對學校校剪紙教育的廣泛關注;只有通過舉辦大型活動,才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今后剪紙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該校連續多年舉辦了石璜鎮小學剪紙展,出席展覽的領導、專家無論從人數,還是從檔次上講都是前所未有的;參加市越劇節民間工藝大展;每年5月份進行一次師生現場剪紙比賽。對于剪紙,學校不僅把應用于教學上,而且又把它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為配合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非典,表示全鎮師生的一份信心,特創作了一幅2米長,0.8米寬的剪紙圖,這幅《萬眾一心,共抗非典》的圖受到了市級領導的一致贊賞。更為了向抗戰一線的醫護人員,表達石璜鎮全體師生一份真誠的敬意,并把這幅圖送到了市人民醫院,嵊州電視臺特為此事進行了專題報道,這等殊榮正是對學校剪紙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示。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全校師生的剪紙技能已基本趨向成熟。在2008年5月份初,全校開展了一次剪紙現場比賽,這次活動有25名教師,135名學生同臺展技,選手們用巧妙的構思,嫻熟的技藝,現場創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充滿童趣的作品。

(四)通過多渠道培訓夯實科研基礎。“科研”直接影響剪紙藝術教育的質量。為此,學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藝術教育的方針和有關文獻資料,舉辦實驗講座,組織課題研討,不斷增強教師的鉆研精神和改革實驗意識,引導教師走教育與科研相結合之路,自覺地把學校課題實驗的總目標與個人課題實驗目標結合起來。一是“拜師學藝”尋找機會讓骨干教師外出學習,拓寬視野。同時與市文聯、美協聯姻,使骨干教師拜師學藝成為可能。二是“苦練內功”在吸收外來先進理念的同時要求藝術教師“回家內化”,把理論不斷地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在不斷提高剪紙藝術素養的同時要求美術教師不斷提高文化素養。

三、開展剪紙藝術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通過多年的積淀和校本教材的試行,以及與紹興電視臺“名市文化”和嵊州電視臺“現代教育”欄目合作,拍攝的剪紙教育專題節目播放后,使學校在剪紙教育中取得的成果響譽市內外。迄今為止,師生作品在國家級獲獎有4次,省級獲獎或發表31次,縣市級獲獎100余次。其中創作的作品中有反映嵊州民情風貌的,如《越劇十姐妹》、《嵊州名人》,也有反映民間藝術的,如《天女散花 》、《幽幽沈園》等。就在去年嵊州市民間工藝精品展中,該校的《越劇十姐妹》在本次展覽中榮獲金獎,還有許多作品于本次展覽中獲銀獎,銅獎。

(二)打造了一支合格的傳承人隊伍。在校本教材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們通過“拜師學藝”和“苦練內功”現在學校的傳承人隊伍,都具大專以上學歷,其中有2人本科畢業,一支高學歷、高素質的傳承人隊伍已基本形成。藝術教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有3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有8篇在嵊州市級課改成果評比中獲獎;《小學生學剪紙》校本教材按計劃實施后,經過總結、論證,現已修訂為《越鄉剪紙》并已正式出版發行,相應的資源包也制作完畢。由此,學校已形成一種濃厚的科研氛圍,先進的教育理念已為教學實踐正確導航。

(三)弘揚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學校利用剪紙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紙教學為載體,使民俗教育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在剪紙創作中得以領悟,使民間藝術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護,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揚。通過《民族剪紙》教材的課堂實施、特色彌新、師生創作的民族剪紙作品融合時代、相伴生活、栩栩如生,從而讓我們的孩子從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勵,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綜上所述,剪紙藝術進課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弘揚的需要,為剪紙藝術傳承弘揚、研究提高、活態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的一種創新。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淺析教育即藝術

論文關鍵詞: 教育現象;藝術手法

論文摘要: 本文立足中國目前的教育現象,分析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同時,針對高中教育中出現的師生交流障礙,提出從語言藝術,非語言因素和后續教育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來達到藝術的處理問題,化解學生與師長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最終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一直以來,教師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被認為天經地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獨生子女的出現,加上新型教育理念的實施,人們觀念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維權意識得到增強,學生的天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但是由于教師未做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就對學生采取放任自由的態度。在這種氛圍中,中國的教育呈現出以下弊端:

第一、學生個體過于獨立,家長與教師無法溝通

什么樣的家庭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這時亙古不變的真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的社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年代。許多人趁著改革的春風,首先富了起來。他們不一定有多高的學歷,只是憑著與生俱來的經商頭腦,淘到許多金。這些人吃過很多苦,生活富裕后,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最大的財富。由此,對待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無條件的,也要創造條件。沒有原則的溺愛,驕縱孩子,使孩子養成飛揚跋扈的惡習,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在學校里,接受不了老師的批評和教育。現在,也出現一種被稱之為“富二代”的孩子,他們身上的共性就是自私,散漫。

當老師向這樣的家長反映情況時,得到的不是積極的支持配合,而是一味的護短。從教師的角度對學生做出的公正客觀的判斷,在家長那里被無端的否定掉。在他們的眼中,自家的孩子是最優秀的,受不得任何委屈。在此形勢下,縱使教師有百般解數,對孩子的教育也無能為力,無法實現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家庭的配合也就無從談起。

第二、過分強調“民主”,師生關系緊張

新課改要求教師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個平臺,以此來幫助學生塑造完整的個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服務。這其中,民主是激勵學生充分發展的一個必要元素。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能自如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勇于探索,樂于溝通。但是,凡事都應該有個度。恰當的民主會助學生一臂之力,而過分的民主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教育的失控。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一句客觀的批評會使這樣的學生懷恨在心。不但不能虛心的接受老師的教導,還有可能讓他們產生報復心理,弒師事件就是一個極端的案例。在這種氛圍中,師生的溝通變成海市蜃樓,遙不可及。

第三、一味追求“素質”教育,學校管理困難

由于理解方面的偏差,有些學校將“素質”教育,簡單的詮釋為學生想干嘛,就干嘛。在學校管理方面,一些規章制度失去效力,在錯誤的理念支配之下,學校的管理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一)盲目追求素質教育,導致學校整體文化水平的下降。

素質教育并不是不要文化成績,目前選拔人才的機制還是高考。就是差0.1分,也不會被錄取。但不是說,為了分數就不要成績。事實上,素質教育和文化成績不是一對矛盾,它們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為彼此服務。問題是,有部分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人為的對立了兩者的關系。為了追求素質教育,而放棄了對文化水平的追求。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本意,抹殺了素質教育的優越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教育的悲哀。

(二)過多的活動追求,學校管理喪失“以人為本”的理念。學校的管理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由學校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在學校的管理中,有三方面的關系是不可忽略的,即學校管理,教師和學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過分的強調對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的追求,反而忽視“以人為本”的理念。搞活動,只是拼命追求活動場面的熱鬧度,活動形式的多樣化。而“人”在其中,只是起到活動陪襯的作用,失去培養人的主體作用。在這樣的學校管理之下,學校里的教育無法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為祖國培養未來合格人才也只是一紙空文。

由此可見,現今的教育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藝術的概念來闡述教育,運用藝術的手段來實施教育。最終使得教育發揮最大功效,實現教育的最優化。

第一、利用語言技能,實現暢通的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首先要仔細觀察學生,察言觀色,及時捕捉到學生細微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其次,要控制好談話時的語氣和強調。錯用的語氣和強調會給學生帶來不適,也往往會導致他們對教師的話產生誤解。教師的無心之舉,成為交流的障礙。一旦,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被堵,信息無法得到交流,也就無法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因而,作為教師,我們要通過大量閱讀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用語言消除師生間的代溝,在教育的過程中,將語言的美發揮到極致。

第二、非語言因素的加入,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非語言交際指除了語言之外的所有交際手段,包括肢體語言,服飾如制服,發型,化妝,等等。其實,交際過程中的動作、表情、環境等非語言因素也在時刻影響著師生交流。同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配以不同的表情,便會傳達出不同的信息,這或多或少的影響學生對教師說法的認可度。當教師用冷冰冰的眼神看著學生,告訴學生,他非常欣賞學生的個性。這明擺著是對學生的不信任,諷刺和挖苦。學生又怎么會相信這位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呢?

所以,在日常師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整潔的儀表,適當的裝扮。用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感染學生,充分利用非語言因素,發揮非語言因素的功能,使得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進行后續教育,保持教育的實效性

教育不是一時的,短暫的教育等同于無效的教育。要想盡可能保證教育的實效性,教師要注重教育的實效性。這種實效既體現在時間上,也表現在空間上。

在時間上,教師要抓住教育契機,以情動人。另外,在空間上要注重空間的延伸和拓展。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時間和時空兩個緯度來確保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教育既要促進個體發展,又要肩負起傳遞文化,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需求,教育對于社會的發展很重要。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不是一層不變的。本文提出:利用語言因素保證交流暢通,運用非語言因素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實施后續教育確保教育的實效性。藝術的實施教育,巧妙的化解教育沖突,最終實現教育為人的終身發展而奠定基礎的目的。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關于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

論文關鍵詞:藝術教育 人文本質 人格培養 文化傳承

論文摘要:藝術教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根本目的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使人得到全面發展。然而,目前我國的藝術教育,尚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藝,輕人文”的現象,這不僅有失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而且導致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的扭曲。因此,要使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就必須在藝術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和強化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近年來,全國各高等院校紛紛開辦藝術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社會上各類藝術輔導班層出不窮,一些初高中也辦起了“特色班”、“高考輔導班”等等,這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藝術教育繁榮發展的態勢。然而,在目前藝術教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尚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藝,輕人文”的現象。社會上的各類“輔導班”和一些高中辦的“特色班”自不待言,大都以升學為目的,教學過程也都是圍繞著應試技能的訓練。而許多高校開辦藝術專業也多是處于“經濟效益”的目的,教學模式也多是偏重于應用性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藝術教育特有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的意義,也不能無視社會的需求,不能不考慮“效益”問題,但絕不能忽視或削弱藝術教育所應有的人文素質教育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更不能忽視教育“以人為本”、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的長遠利益。藝術教育作為一種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上述這些現象不僅有失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而且無形之中將學生的審美認知與審美情感引向功利主義的需要,致使學生的藝術興趣、價值觀念受到扭曲。因此,要使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就必須在藝術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和強化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

“人文”一詞在漢語中泛指“人事”,與“天文”對應,是指人世間文明之道及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在英語中“人文”(humanity)一詞包含有四層含義:(1)表示人道或仁慈的性質或狀態,慈愛和慷慨的行為或性情;(2)表示人性之意;(3)表示人文學科或人文科學;(4)指人類之意。(注:參見洪成文著《現代教育知識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頁。)概括起來說“人文”一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指人本身和一切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現象。人文學科則是基于此義,不斷建構起來的關乎人性和人類發展的學科體系,它研究的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藝術教育的學科性質應屬于人文學科,這是由藝術的人文本質所決定的。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審美把握和正確認識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人類審美追求的最高形式,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藝術創造活動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形象化的語言方式傳遞情感和思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不僅要考慮個人生活中和心靈中的事件及意義,而且還要考慮帶有民族性的、人類性的普遍的事件和意義。因此,在藝術家創造的作品中總是包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內容和他對生活評價的態度,同時也蘊涵著不同民族的人文思想、民族情感和時代精神。藝術正是憑著藝術家進步的審美理想、人格特征和文化精神的作用和力量,憑著他內在的熱情、豐富的生活積累以及卓越的藝術技能,通過有限的現實材料,表現出無限的社會內容來,并且使其產生更強烈、更普遍與更深刻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藝術才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藝術也就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和意義。

作為人文學科,藝術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自身的完善和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人自身的完善,就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核心是對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學者認為:“當代教育教學中的人文主義傾向最重要的表現是把人格完善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終極目的。” (注:參見錢源偉著《社會素質教育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頁。)這就表明了人格培養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從心里學角度看,人格是人的主體結構的核心,是人性或人的本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格還包括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生存態度及行為方式,它是由人文科學知識、社會心理、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等方面綜合而成的內在穩定的特質,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因此,藝術教育的功能指向首先應當是對人格的完善,即促使人格的發展趨于完整、全面與和諧。

宗白華先生曾說:“藝術家之創造,乃表示全人格的意義及其最高的生命,決非附帶的無關重要的表現。” (注:參見宗白華著《宗白華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7頁。)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與人格有著密切聯系,他的創造并不是一種空洞的表現,而是藝術家健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外化,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活動。這里所說的“全人格”,就是全面、完整、和諧的健全人格,它的養成是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高度平衡發展的結果。而藝術教育在協調人格結構內部知、情、意三者的關系,培養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認知能力,是對事物的認知判斷能力,即一個人的智慧。完滿的智慧人格, 應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互補,是人的感性和理性這兩大精神因素的協調、平衡和充分發展。藝術教育中的認知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體現在對事物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方面。我們知道,藝術活動是最富于幻象性的思維活動,它偏重于感性思維,它在培養人的知覺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藝術教育作用于人的發展的最有利因素在于促進人的感知能力發展,它是獲得知識、發展情感、提高創造能力的基礎。審美感知能力包括知覺、想象、領悟等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長期的審美實踐訓練。藝術教育是通過藝術鑒賞和創作實踐活動,來調動人的知覺、激發人的想象、培養領悟力,從而提高審美感知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另外,審美感知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有豐富的感性審美實踐經驗,而且還需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修養作支撐,因為認知能力與學識修養有著緊密聯系,兩者不可分割,認知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學識修養的高低,而認知能力的提高又能幫助判斷事物、獲取新知。

情感,是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里現象,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情感與人的生命活動相聯系,它既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特定狀態的反映,又是生命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個人的情感往往受功利觀的困饒,而要克服這種現象必須通過審美活動促使情感從日常功利狀態,從經驗的現實水平升華到超驗的規律水平。藝術活動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藝術離不開情感的作用,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總是把自己內心體驗的情感進行提煉、加工、整理,升華為一種審美情感,并通過適當的形式移入到作品中。欣賞者在欣賞作品時會受到其中的情感熏陶,同時還會激發欣賞者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在情感互動中達到審美共鳴。作為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移情”過程,它始終與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想象力的作用,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正是在情感與想象的互動結構中,在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得藝術中的情感超脫于普通情感成為一種超功力性的審美情感。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家表現的情感,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情感,但也“決不是他個人的真實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 (注:參見蘇珊·朗格著《藝術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頁。)也就是說,它包括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雖然在形式上是個體的、自然的、感性的,但從實質上考察,它滲透著人類的理性因素,具有超越性,是恒久、普遍而必然的東西。藝術家在藝術創造中也已將人類的普遍情感進行了綜合、選擇,是帶有價值定向的審美情感。由此可見,藝術教育中“情感”的培養,是以審美活動為中介,通過對人類情感的再體驗,使人的情感不斷趨于豐富和完善,從而達到對個體心靈結構和人格形態的有目的塑造。通過藝術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個體的人創造、表達自己的情志,促成人與人的溝通、理解和理性與情感的貫通。而且能使人的心靈得到有效的滋潤,使人的思想情感得以充實和豐富,并更具鮮活性。” (注:參見梁玖著《新編藝術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意志,是人格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種心理支撐力量。意志一般表現為持久力和忍耐力兩方面。持久力就是為實現明確的預定目標所需要的長時間堅持力量,忍耐力是指承受打擊、挫折,忍辱負重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據一定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來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較強的自制力和適應能力。健全人格要求有頑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個人沖破層層阻力,尋求不斷發展,成就一番事業的保證之一。通過藝術教育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堅忍不拔地追求藝術真諦的信念。藝術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無不具備堅強的意志,他們都懷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并為之努力奮斗,為人類創造了不朽的杰作,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對藝術家的奮斗經歷的了解,可以使學生領悟到他們在偉大的藝術創造中所包含的堅強意志和獨創精神,從而受到鼓舞。藝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艱辛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而創造性的獲得,需要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訓練,需要大膽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藝術追求獨創性,就意味不與他人相同走自己的路,一般富有獨創性的作品往往暫時不被人們所接受,因此,藝術家在追求藝術真諦,探索創新之路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較強的忍耐力和堅定的信念,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能見風駛舵、隨波逐流。當然,堅持自己的藝術主見維護藝術的獨創性,必須要以正確的認知判斷為前提,以對人類情感的把握為基礎。

藝術教育對人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是同更廣泛的人類文化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就人的本質來看,人的存在和發展是以人的文化創造為前提的。按照著名文化哲學家卡西爾的觀點,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人才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可以說,“人、人的生命活動是一種深刻而具體的文化性存在。……人的文化創造性越豐富,文化主體意識越強烈,其生命活動就越有意義和價值” (注:參見李西建著《審美文化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頁。)藝術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生命本質的體現,它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創造,也是人類進步與價值取向的表現。它不僅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傳統、心理建構和思維機制,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歷史發展水平。因此,藝術教育也就成為一種文化教育。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精神,使他們用宏觀的歷史尺度對待人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發展,使他們把自身的發展同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聯系起來,進一步發掘人類文化創造與人類生命活動中的美學意義。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文化形態,也留下了大量的優秀藝術精品,它們都記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因此,通過藝術教育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同的藝術語言及其特征,從藝術上區別文化的差異,使他們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認識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增強他們對人類文化價值和意義的領悟和理解。發展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責任感。使他們更多地介入文化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多層次的、綜合性的。在現代“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影響下,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日益彰顯出來,藝術教育越來越成為培養人文素質、傳承審美文化、發展人類文明、創造和優化人類文化生存環境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人文教育的職能,切實做到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

首先,教師要轉變藝術教育觀念,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教師是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他們的藝術思想和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引導著學生對藝術學習的目標定位和審美價值取向。如果教師只將藝術教育視為一種專業技能教育,或是把藝術看成是謀生的手段的話,那么,這將會導致學生對待藝術學習的“功利主義”傾向。當然,藝術教師要成為真正的人文藝術教育的“傳道者”,還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專業能力。否則,藝術教育也只能是一種“玄想”的人文教育。

其次,是優化課程結構,使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走向綜合化。課程教學是實施藝術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藝術教育的重心所在。藝術教育課程結構改革,一方面,應增加藝術美學和相關人文知識課程,另一方面,要將專業技術訓練與審美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在專業實踐性課程中增加藝術史、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知識內容。同時,教師要自覺以教學心理科學為指導,來引導學生利用某種媒介有效地傳達藝術感覺和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認知能力。

第三,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營造課堂教學的人文氣氛。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要求教學方式應體現人性化。也就是在施教過程中應尊重學生個性和審美情感,教師應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融洽的互動關系。藝術的生命力在于探索創新,尊重學生個性并合理給與引導,對促進學生的自我感受和自主創造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們的藝術教育多是以教師為主體,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或是機械性訓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就造成了學生無主見的依附心理,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創作激情也就會被泯滅,這也有失藝術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藝術教育的教與學應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平等對話關系,教學中應營造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以促進學生的個性、情感和創造力在寬松有序的和諧氣氛中得到自由發展。

第四,創建和諧文化藝術環境,開發隱性課程的教育功能。藝術教育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教育體系,除了課堂教學作為主渠道外,校園文化藝術環境建設同樣是實施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具有隱性教育的功能。校園應該創建一種良好的和諧的文化藝術環境,從理念上應體現時代精神和大學精神,在內容和形式上應從文化藝術教育的功能取向上做出規范,必須強調先進性、民族性和經典性的統一,必須是健康的、高雅的,并且適應青年學生健康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同時,要充分利用社會藝術文化資源,通過與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以及文藝社團等開展校內外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地方院校還應通過開發和利用地方民間藝術資源來促進校園文化特色建設,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和內容營造和諧的人文氛圍,使學生置身其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藝術熏陶和精神鼓舞,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徽風皖韻——安徽省藝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奇葩

論文關鍵詞:微風皖韻 學校藝術教育 文化傳承

論文摘要:通過對徽文化中有關音樂方面內容的闡述,提出在安徽省藝術教育中,加強對“微風皖韻”的介紹和學習,不但可以豐富藝術教育的內容,而且可以促進徽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進而提出在藝術教育中,必須重視本民族、本地區藝術形式的學習。同時也對“微風皖韻”如何進學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國家教育部2002年針對學校藝術教育相繼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 一2010年)》兩個文件,強調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學校藝術教育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除了缺乏相對穩定的課程體系,藝術教育師資缺乏,教學設施建設滯后,教學理論和實踐無法緊密結合以外,筆者認為要想發展和完善學校藝術教育,還必須要重視開發和利用學校所在地域的各類藝術形式,將其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加以利用。

筆者以為,安徽地區的學校在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結合其深厚的徽文化底蘊,把本地豐富多彩的地方藝術形式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本文僅從音樂藝術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求拋磚引玉,求得大家商榷與指點。

一、源遠流長的“徽風皖韻”

(一)“徽風皖韻”是一種文化

安徽歷史文化悠久,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思想文化活躍,流派紛呈;藝術燦爛,絢麗多姿;文化遺產豐富,底蘊深厚,孕育了與敦煌學、藏學比肩而立,絢麗精深的徽學。因此,“徽風皖韻”中蘊藏了無數珍貴的文化寶藏,需要我們去挖掘、整理和傳承。

(二)“徽風皖韻”中的音樂文化

1.安徽音樂—唱一首原汁原味地方民歌。安徽民間音樂植根于人民,表現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質樸天然。

安徽民間音樂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門類,其中民歌是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民歌特點多樣化:江南色彩區風格抒情優美,歡快活潑;皖西色彩區風格高亢燎亮;淮北色彩區,風格樸實粗獷;江淮色彩區混合色彩風格;皖東色彩區風格風趣幽默等。

2.安徽舞蹈—跳一曲“東方芭蕾”花鼓燈。安徽民間舞蹈風格特色大致可分為五個不同色彩區:淮北及淮河兩岸的舞蹈風格粗獷熾熱;皖西山區舞蹈風格明快;安慶及長江兩岸舞蹈風格秀麗文靜;江南地區舞蹈風格古老剛健;皖東南地區舞蹈風格柔美。 代表性的安徽民間舞蹈有花鼓燈、灘舞、巫舞、龍舞、獅舞等。花鼓燈在全省流行區域最廣、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在漢民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3.安徽曲藝—聽一段“土掉渣”的安徽大鼓。安徽大鼓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種。淮北地區流行的曲種有太和清音、毫州清音、四句推子、穎河溜等。江淮之間流行著白曲;六安地區有四弦書;馬鞍山、蕪湖等地則有梨簧調等。

4.安徽戲曲—演一出韻味十足的黃梅戲。黃梅戲是安徽省地方戲曲的代表劇種。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天仙配》、《女騎馬》等優秀作品,無疑是藝術寶庫中的精品。

安徽省境內的各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藝術表演形式,積極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和古典美學的教育、熏陶和培養,讓年輕人重新認識民族傳統藝術的美,為把安徽建設成為文化強省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徽風皖韻”是安徽省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

(一)豐富了學校藝術教育的內容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各民族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無疑可極大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因此,將各地區的民間音樂、戲曲、曲藝等不同程度地納人學生學習的范疇,既能豐富藝術教育的內容,又能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對地方音樂文化產生興趣。

(二)打破了原有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單純的課堂講授難免會讓學生感覺枯燥,而如果把課堂移到學校之外,讓學生親臨其境,活生生地接觸、感受到種種藝術形式,無疑會給學生帶來更為強烈的視覺、聽覺的沖擊,以及更為直觀、感性的了解。“生活現場即課堂”,這就是親身感受當地的藝術形式的另外一種教學模式。由此,再加上教師結合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學生學習效果必然呈現多元化,使學生再聽課時感到更具體、更直觀、更有興趣、記憶得更加深刻。

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邀請專家、學者進校講座以及邀請民間老藝人、民間演出團體進校為學生表演等形式,可以使得教學手段更加靈活,教學模式更加多樣,藝術教育的效果自然也就顯現出來。

三、學校藝術教育是傳承“徽風皖韻”的載體

(一)有利于促進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藝術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了各一一徽文化的傳承來說,藝術教育更是具有不可脫卸的責任。不僅如此,藝術教育還能增進學生對相關地域文化的了解。對于本地學生來說,學習家鄉的本土音樂,會使他們更了解和熱愛家鄉。藝術教育不僅要帶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更要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走進這些傳統藝術形式,深刻發掘作品的文化內涵,從而樹立起憂患意識和保護意識,能為我國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二)有利于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弘揚民族文化

“徽風皖韻”作為安徽省的本土藝術資源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在學校藝術教育中強調對本土藝術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本質上應該是對當今全球化進程以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一種回應。

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藝術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于“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據筆者對好幾所學校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學生對本民族、本地區藝術形式了解不多或不了解;89. 2%的學生對本民族的舞蹈或其他藝術形式會一點或一點不會;甚至有近20%的學生認為這些藝術已經過時了或雖然很美,但不夠吸引自己。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民族審美主體意識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學校藝術教育課程強調對本土藝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但能夠很好地彌補學生民族審美主體意識的“缺失”,更能強化我們民族藝術文化的主體意識,無疑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四、傳承“徽風皖韻”的實施構想

(一)統一認識,加大投入

各級領導要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藝術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出路。如此才會不斷提高教育經費的投人,加大藝術教育經費比例,進一步加快藝術教育的發展水平,保證藝術教育的順利、有效進行。

(二)因地制宜,取長補短

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充分挖掘其藝術內涵來豐富藝術教育的內容。學校應積極尋求政府支持,與地方部門配合,并和地方文化局、歌舞團、群眾藝術館等相關單位保持良好合作關系,可以在學校藝術節期間或重要節假日時,邀請當地民間藝術團體到校內進行演出等,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地方藝術形式。這樣以來,學生在風格特征、韻味特點上不斷地學習熏陶、模仿,會逐步形成這些民間音樂演唱、演奏的良性循環。既能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又對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培訓師資,廣邀名師

當前各學校的藝術教育師資,主要由各學校音樂教師任教。這就必然存在一些需要面對的問題:一,如何針對非音樂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音樂教育;二,專業性較強的音樂學科教師,如何在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豐富相關領域的學習,提高教好公共藝術課的能力;三,是否可以培養一些在職的有藝術專長的非藝術學科的教師兼任;四,如何針對藝術教育師資進行師資培訓,即為藝術教師的發展創造“走出去”的機會,拓寬其視野,從而不斷提高本校藝術師資隊伍水平。

此外,可以采取專兼結合,面向社會靈活聘任藝術教育師資的方式,廣邀名師,即“請進來”的辦法。比如:聘請一些專家、學者做短期講學、示范課觀摩等;聘請民間藝人擔任藝術指導教師等,這些都有利于本校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四)學生組團,自編自演

學校學生社團是以高校的專業性、學術性為背景,依據學生共同的生活理念、業余愛好、專業興趣、學術觀點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而自發結成的學生組織。學校學生社團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各學校可以根據本學校開設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同時在學校內成立各種協會和社團,如學生藝術團、戲曲愛好者協會等等。各藝術社團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開展一些藝術活動,如戲曲愛好者協會可以自排自演一些經典的傳統曲目,甚至有條件的社團可以自己創編一些具有戲曲風味的短劇,可以聘請一些社會團體的專業演員進行一定的指導等。學校藝術社團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化,不但能活躍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藝術表演與藝術創造的空間,并且有利于提升學校藝術文化品位,促進學校藝術教育質量的提高。

五、結語

“徽風皖韻”作為徽文化的代表,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如何在學校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喜歡并將其發揚光大,是我們每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而由此,是否應該把更多的本地區、本民族的藝術形式納人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中,在豐富高校藝術教育資源的同時,增強自身的生命力,使得中華民族幾干年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更是值得所有關心藝術教育的人來共同關注。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論河南省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師資現狀及改革

論文關鍵詞:藝術教育;師資;現狀;改革

論文摘要: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教育創新和知識傳播的重要力量。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河南省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我們采取文獻資料法等對近幾年河南省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師資的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以期更好地促進河南省藝術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藝術教育,通常是指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1)藝術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人文教育,包括文化認知、文化傳承、性情陶冶、審美能力培養、志趣形成、人格完善等。

(2)藝術教育是培養人的情感交流、信息傳播、跨文化交流的手段。

(3)藝術教育可以促進人的智力全面發展,激發人的創新能力。

切實加強藝術教育,不僅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河南省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現狀

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對目前河南省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狀況有一個基本的掌握,我們查閱了《河南教育年鑒》(2001-2008年卷)和《河南省教育統計年鑒》(2001—2008年卷),并采用集中調查法和分散調查法進行調查,選取幾個主要影響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以期更好地促進河南省藝術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河南省中小學音美師資的基本情況

2008年河南省中小學音樂、美術專任教師總數為3.2293萬人,比上年增加了0.1159萬人。其中中學音美專任教師1.5818萬人,比上年增加0.0307萬人,增長比例為1.9%;小學音美專任教師1.6475萬人,比上年增加0.0852萬人,增長比例為5.17%。由圖l可以看出,全省普通中小學音美專任教師成逐年增加趨勢,說明全省音美教師在逐漸得到補充。

2008年河南省普通中學音美專任教師為1.5818萬人,其中城市普通中學音美專任教師為3619人,縣鎮普通中學音美專任教師為5487人;農村普通中學音美專任教師為6775人。縣鎮以下農村中學的專任教師人數占到77.96%。由此可知,河南省的中學音美專任教師隊伍中人數最多的還在農村,所以我們仍要高度關注農村中學音美教師的建設問題。

2008年全省中學專任教師為37.8891萬人,其中中學音美教師占到全省中學教師人數的4.17%;小學專任教師為48.5288萬人,其中音美專任教師為1.6475萬人,占全省小學教師人數的3.39%。這表明全省中小學音美教師在數量上和其他科目教師相比較少。可想而知,音樂或美術單科教師的比率會更低。所以,全省音美教師數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農村音美教師更需要重視。

(二)河南省中小學的學生數與音美教師比情況

2001~2008年河南省中小學學生、教師數量相對較為穩定。2008年河南省普通中學的學生與音美教師比為288.8:1;小學的學生與音美教師比為629.2:1,而河南省小學生師比為11.27:1。與平均的生師比相比,河南省普通中小學的學生數與音美教師生師比遠遠高于平均水平,小學的學生數與音美教師比是平均數的9.1倍。按照國際上普遍適用的評價方法,生師比是用以考察一個國家教師配置和使用效益的重要指標。從一般的情況束苞,越足經濟發達國家,生師比越低;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生帥比越高。在同等經濟發展水平下,過高的生帥比反映了某個地區教育資源的短缺,過低的生帥比則反映了某個地區敦何的低下下面表1、2、3、4顯示,河南省音美教師師資力量普遍比較薄弱,教師少、任務重的現象依然存在,這與河南省受教育人口基數大有關。由于中小學教師的工資由地方政府財政解決,有些地方為減少財政樂力就緊縮教師編制,也是中小學生與音美教師的生師比較高的原因之一。

(三)河南省r}1小學肯美師資學歷結構情況

到2008年,河南省普通中學的音美專任教師有15818人,其葉1研究生畢業的有49人,本科畢業的有5675人,專科畢業的有9507人,高巾階段畢業的有570人,離中階段以下畢業的有17人。河南省小學有音莢專任教師16475人,其中研究生畢業的有25人,本科畢業的有2147人,專科畢業的有9873人,高中階段畢業的有4371人,高中階段以下畢業的有59人。

如上面圖2、3顯示,河南省普通中學音美專任教帥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比例為95.98%;河南省普通小學音美專任教師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比例為73.11%。在新增教師中,具有大學專科、本科學歷的教師成為主體,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逐年提升。

圖4顯示,2001~2008年河南省小學音美教師學歷合格率明顯低于巾學音美教師學歷合格率。2008年小學音美教師學歷合格率73.11%,而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9。4%,小學青莢教師學歷合格率比小學平均教師合格率低26.29個百分點。相比較而言,普通中學的音美教師學歷合格率比較接近中學平均教師學歷合格率。總體來說,圖4顯示出自2001~2008年以來,河南省巾小學音美教師學歷合格率在逐年增高,且近兩年增高幅度比往年要大。

就目前情況而青,所謂藝術教師的合格學歷,是指不管所學專業是藝術還是非藝術,小學、中學教師只要分別獲得中師、專科以上畢業文憑,便算是具有了合格學歷。圖5顯示:

第一,農村藝術教師合格率明顯低于城市藝術教師合格率。無論是小學、中學,城市藝術教師合格率均高出農村藝術教師合格率十幾個百分點。這說明,農村藝術教師的素質總體上要低于城市藝術教師。

第二,就小學和中學來看,小學音樂美術教師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3.11%,中學音樂美術教師的合格率高達96.29%,差距達23.18個百分點。

由于不管是何種專業文憑,只要達到了小學教師中師畢業,中學教師專科以上畢業,藝術教師便算是具有了合格學歷。因此,上面所統計的結果嚴格說來還不是完全真正的合格學歷,恐怕從中師藝術專業班畢業的小學教師數目,以及獲得藝術專業專科以上文憑的中學教師數目,要比以上我們所統計出的數字少許多。可見,如何提高現有藝術教師的素質,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的藝術教師的素質,是我國藝術教育領域目前應該解決的問題。沒有好的藝術教師,便難有真正的藝術教育。

(四)河南省中小學音美教師配備情況

表5、表6的統計結果表明:

第一,河南省農村中小學校音美教師的配備情況遠遠落后于城市中小學校音美教師的配備情況。

表5、表6顯示,河南省農村小學平均每校只有音樂教師0.1人,美術教師0.96人,農村中學平均每校只有音樂教師1.1人,美術教師1人。當然,平均每校藝術教師數之差距并不能完全表明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藝術教師配備情況之差距,因為相比之下,城市學校的規模普遍要比農村學校大,因而相應的城市學校每校所配備的藝術教師數應該要比農村學校多。但即使我們按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規模之比為5:1計算,目前農村小學藝術教師的配備情況也還是遠不如城市學校。農村學校尤其是農村小學平均每校藝術教師數如此之低,說明其中有一部分學校還沒有開設藝術課程。值得說明的是,一些規模很小的農村小學,藝術教師多為兼職,而我們統計的是專職藝術教師數。因此,其實際開課情況要比我們調查的教師配備情況稍好一點。但總體來說,目前河南省學校藝術教師配備的主要薄弱環節是在農村。

第二,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小學還是中學,相比之下,音樂教師配備情況普遍要稍好于美術教師的配備情況。

就農村學校而言,上述平均每所小學有音樂教師0.1人、美術教師0.96人,每所中學有音樂教師1.1人、美術教師1人;就城市學校而言,平均每所小學有音樂教師2.5人、美術教師2.3人,每所中學有音樂教師2人、美術教師2人,音樂教師均多于美術教師,有的地市二者差距還比較大。與小學相比較,中學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的配備情況相差不大,即每校平均有音樂教師1.4人,美術教師1.3人。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1994年國家教委才決定在高中開設音樂、美術欣賞課,高中藝術師資的配備從零開始,沒有從前的包袱之緣故。另一種情況是,近年來藝術師范教育培養的美術專業畢業生并不比音樂專業畢業生少,但目前小學中學美術教師的配備情況依然比不上音樂教師,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美術課程更不受重視,美術教師流失更為嚴重。

第三,小學、中學相比較,中學音美教師的配備情況稍好于小學音美教師的配備情況。如果我們把農村和城市學校藝術教師的配備情況平均起來,那么,小學平均每校有藝術教師(包括音樂和美術教師)0.51人,中學平均每校有藝術教師2.6人。也就是說,若按平均每校的藝術教師人數來看,中學藝術教師配備情況最好,小學比較差。但由于小學、中學的學校規模大小不一,上述兩個數字嚴格說來還難以精確反映小學、初中、高中三者之間藝術師資配備情況的差距。如果以教學班為單位而不僅是以學校為單位來計算,那么,藝術師資的配備情況將會反映得更準確。

二、河南省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感到,這些年特別是近年來河南省的藝術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如藝術教育的行政管理機構和專門管理人員從無到有,高中、中學、小學藝術課開課率一步步提高,藝術師資缺額逐步縮小,藝術教師合格率逐年提高,等等。但是,這次調查也反映出河南省藝術教育領域存在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及時加以解決,勢必會影響全省藝術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藝術教育師資嚴重不足

藝術教育課程改革面臨最大的困難是人的問題,在全省范圍內藝術教師短缺。發展藝術教育,離不開藝術教師的辛勤耕耘;夯實藝術教育的基礎,必須有較強的師資力量作保證。然而現中小學科班出身的藝術教師相對短缺,特別是農村的小學更是少得可憐。藝術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的高投入導致絕大多數藝術類畢業生不愿到農村、特別是到貧困落后的農村學校工作。有些學校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有讓那些相對于其他教師而言還有一些藝術天分,但對藝術知識、尤其是藝術教育的基本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的教師去濫竽充數。而對有的學校來說,就連這樣的教師也沒有。

(二)藝術教育師資學歷合格率亟待提高

從以上結果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藝術教師學歷合格率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小學音美教師的學歷合格率明顯低于中學音美教師的學歷合格率,而中小學藝術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又明顯低于中小學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

三、提高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對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的認識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觀念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過去,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小學藝術教育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把藝術教育作為學生全面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藝術教育作為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口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視。也就是說,中小學藝術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是普及教育而非專業教育,它以提高全體學生審美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為目標,它關乎國民的綜合素質問題,而非培養藝術專業人才。我們必須站在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的高度認識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切實地把藝術教育落到實處。

(二)提高教師素質,切實提高藝術教育質量

藝術教育水平的高低、質量的優劣,關鍵取決于是否有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素質優良、專業技能精湛、專業思想鞏固的教師隊伍。尤其是農村巾小學,教師不配套,藝術師資緊缺,而要建好這支隊伍,一是要教育行政部門按需要分配和選調教師,有計劃地配備專職藝術教師;二是選派教師到教育院校或藝術院校進修學習、專業深造,或到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觀摩考察,開闊眼界,提高能力;三是搞好校本培訓與教研,讓教師通過“自學提高,同伴互助,專家引領”,促進自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尤其要注重發揮本校藝術骨干教師或藝術教育帶頭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師師結對,合作互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四是加強教學管理,嚴格教學常規,檢查考核,從而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主動學習和研究,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三)以科研為先導,推動藝術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為推動教育科研,學校教科室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與指導,以培養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中小學藝術教育本身就薄弱,加之我們又處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際,其中面臨的問題很多,我們應從中選擇一些最有價值、最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研究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可個人獨立研究,也可以與同事或專家合作;可開展文獻研究,也可以開展調查研究、行動研究或實驗研究,等等。總的要求是“以校為本”,解決自己學校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我們應撥去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紗”,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主動投身教育科研,通過科研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以促進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健康發展。

(四)制定規章制度,使藝術教育有章可循

制定一整套藝術素質教育規章制度和具體的管理辦法,是搞好藝術素質教育的保證。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切合實際的《學校藝術素質教育總體規劃》,明確學校藝術素質教育的目的意義、現實狀況、目標任務及具體措施,落實師資、課程計劃、器材、經費等難點的執行問題;要制訂具體計劃,分階段、有步驟地把規劃目標落到實處;要制定配套的管理辦法,規范藝術教育教學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强行糟蹋人妻hd中文字|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五十六十日本老熟妇乱| 国产伦子系列沙发午睡|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不卡| 风韵多水的老熟妇|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 高清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服务器| 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无码丰满熟妇| 久久成人 久久鬼色|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aaa少妇高潮大片免费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九一九色国产|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www色猫咪|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性生大片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韩国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18禁黄无遮挡网站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欧美精品国产制服第一页| 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 天堂а√8在线最新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