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傳統藝術論文

傳統藝術論文

時間:2022-03-19 11:40: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傳統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藝術論文

傳統藝術論文:中國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植入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藝術;傳承;創新;服裝設計;植入

論文摘要:中國服飾藝術能夠在世界時尚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樹立本民族品牌,離不開中國歷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沒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服裝是沒有根的服裝。中國傳統藝術成為了服裝設計中需要不斷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鮮的靈感血液。如何認識這一點,并準確的將博大的傳統藝術精髓植入到現代服飾中。并有效結合成為整體,是我們將要研究的課題和任務。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被忽略的傳統民族藝術也逐漸成為藝術工作者表現形式的主流。對于服裝設計教育來說,從上世紀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國際的’舊號,也從未像今天這般為我們所感同身受。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如何將傳統民族藝術更好地融人服裝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去,也成為高等院校進行服裝藝術設計教學所面臨的課題之一。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將傳統民族藝術與實際應用完美結合,積極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并加以創新是服裝設計從業者應認真對待的任務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的源流追溯起來是一部渙渙長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衣冠中華”譜寫了絢爛的服飾寶典。在經歷了“西服東漸”的沖擊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服飾的文化歸屬感在國人心目中也表現的愈來愈強烈。

在今天的服裝藝術教學與創作中,民族化與時代化之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傳承與創新之間,它們枝蔓纏繞的關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時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中,時代感的強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標志,服飾文化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名服裝教育工作者,將傳統民族藝術植人服裝設計教學實踐中,以民族傳統為基礎,面向時代,以現代服飾設計為目的,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注重傳統藝術的發掘與借鑒,力求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共同構建成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輝煌的藝術成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我們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成就,也有著不足之處。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態度進行選擇,有機把握傳統藝術文化中的“利”與“弊”,以便于汲取并傳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今天,許多傳統藝術面臨湮滅的尷尬,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甚至失傳。我們今天的學習與繼承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民族藝術的挽救,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我國古代的繹絲工藝,由于其工藝精繁、對工人素質要求高,時間花費多,見效慢,其有些技藝在建國后慢慢消失,不過,這種技藝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現在的日本仍保留著從隋唐時期傳人的“本繹絲”及“引金箔腰帶”技藝。今天,這項在中國失傳的技藝在兩國的文化交流中輾轉回到中國。這不由得我們不警醒—不要讓老祖宗的好東西敗在我們手中。

二、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們要做到將傳統藝術很好地植人服裝設計教育中,首先我們要將傳統民族藝術與現代服飾有機結合,它們應成為互為包容、相互協調的統一體。他們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對立。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引導學生深人了解傳統藝術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傳統藝術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嫁接與借鑒。摒棄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膚淺模仿,注重挖掘傳統藝術精髓中認識傳統藝術的文化土壤及歷史屬性,學會在服裝設計的學習中把握和體現傳統藝術的文化脈絡。在當今的服裝設計界,中堅設計力量對此有了很深的體會,并將傳統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融人作為開啟世界時尚大門的金匙。

其次要重視地域文化,促進服裝創新。縱觀服裝的歷史發展,也是一部時代變遷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文明發展的腳步,同時反映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水平、文化水準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由于自然條件(種族、地理、氣候)、精神狀態(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環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性服裝文化。其服裝以外的藝術形勢也強烈的表現出這一特征。

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們簡單總結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國傳統民族藝術講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滿的內容居多,往往通過圖案及圖案的形式來完成。這是我們祖先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完美的將吉祥與圖案結合在了一起,代表著傳統的民俗民情。

吉祥圖案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內涵與意義,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五福(蝠)臨門”等等。“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奮進、勇敢、尊貴與威武。這些吉祥圖案以其寓意被用于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不論是雕刻還是瓷器裝飾,不論是剪紙還是染織,千百年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被賦予了生命與靈性,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成為了設計師們表現的法寶之一,新銳設計師祁剛為影星高圓圓精心設計的“喜上眉梢”驚艷戛納,以民族傳統吉祥圖案傳遞著特有的中國文化。

2.圖案植人方式

中國傳統圖案的歷史由來已久,中國文化從開始就認識并強調紋飾的作用。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變幻無窮、風格各異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各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許多傳統圖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經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裝設計中,將具有傳統藝術形式的圖案與現代服裝相結合,成為設計師們常用的設計手段,傳統圖案在服飾中的巧妙植人,成為時尚與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傳統圖案在植人服裝設計中時,要注重圖案與服裝結合的形式美感,形態與功能的關系、形態與材料以及工藝的關系,這樣才能將傳統圖案與服裝完美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對服裝文化內涵的診釋。

在具體的圖案植人時,首先要考慮到地域性、時代性,才能在選題、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的把握上做到嚴謹、準確,有特色;其次要考慮到傳統圖案的創新,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試驗性創作,得到新的啟發,獲得創新靈感,給古老的藝術注人新的生命與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確立了自己的色彩結構。形成了屬于中國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傳統藝術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藝術形式比比皆是。傳統鍍金工藝中的“婆金”、“描金”,婦女妝容中的“花黃”,紡織工藝中的“撒花”等在引發后人無限遐想的同時,也為我們揭示古人對色彩的種種喜好,甚至今天國際上以“中國紅”這一對紅色的命名來顯示中國人對這以色彩的偏愛。

三、結語

中國傳統藝術植人服裝設計的形式還有很多種,這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真總結、體會。曾經我們的設計師在國際上茫然得像個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中國服裝設計從起步發展到今天,在經歷過模仿甚至抄襲后,開始了創新,民族的面孔重新回到世界的面前,將中國現代服飾藝術帶向國際。他們立足民族特色,汲取傳統藝術精髓,讓中國服飾藝術重新煥發了新姿。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也將致力于傳統文化藝術的研究,為服飾文化教育的發展不斷努力。

傳統藝術論文: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由于市場經濟的需要,人類社會對藝術設計的需求無論是在范圍還是在內容上都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多。尤其在目前的中國,隨著國門開放的那一刻起,設計的需求就在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中逐漸擴大,相關行業的從業也在不斷增多,但真正的精品設計卻實在貧乏。我們應該勇于面對現實而思考如何走我國藝術設計的創新之路,而不應再繼續迷失下去了。而筆者認為在目前我們應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從中吸取有用的元素將其融入我們的作品中,這是目前提升我國藝術設計層次的一條便捷之路。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文化應用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由于政治、經濟的原因在近200多年以來在文化藝術方面幾乎停滯不前以至于與整個時代有很大的差距。而由于近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對藝術設計方面的需求卻是空前的。在我們設計發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鑒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的,這是發展的必然階段。

在當代社會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科技水平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水平,而中國作為一個自強不息的大國在各個方面都不甘落后于人,在藝術設計領域尤其需要新的創新和突破,這不僅僅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不是落后和過時,它像流水一樣,是民族自身演變的過程。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同樣她的傳統文化也是最復雜和深厚的。地域的廣博造成了文化的多樣性,但悠久的歷史又促成了其文化的兼容性。這些紛繁、復雜、厚重的傳統文化才是我國藝術設計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目前很多文藝工作者發表自己的觀點,反對中國的傳統思想,認為造成中國目前現狀(主要指對目前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不滿意)的主要罪魁禍首就是“儒家”思想,認為正是其造就了中國的“農耕文化”和“羊”的精神。這一觀點在去年最流行的小說《狼圖騰》中得到了較完整的闡述和論證。我完全贊同他們的觀點,5000年的封建文化曾使中國在300多年前就站在世界之巔(中國在乾隆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占當時世界整個生產總值的一半還多)。但又恰恰是這種最為完善統治制度阻礙了中國近代的發展。但我們同樣應該認識到“農耕文化”被“狼文化”取代,“野蠻人”打敗“文明人”其實不僅僅在中國歷史上是定理,而應該說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在全世界的人類歷史上都是這樣: “希臘人”趕走“愛琴海人”(特洛伊被希臘人摧毀);“羅馬人”取代“希臘人”,“英國人”打敗了“西班牙人”,而最終“日不落帝國”的霸權又拱手讓給“山姆大叔”,歷史從來都是這樣,但是誰又能說希臘文明應該拋棄呢?“羅馬神話”恰恰是全面抄襲了“希臘神話”,就象“宙斯”和“朱庇特”的關系。就是現在誰會認為英國人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遜于美利堅國。“勝則為王敗則寇”僅僅是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而藝術上卻恰恰相反。如果將成吉思汗與趙佶在藝術領域上的成就進行比較,宋徽宗雖是亡國之君但其在書畫方面的造詣是一代天驕騎著“汗血寶馬”都追不上的。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就象殖民地文化的最大好處是當地人的外語(入侵民族的語言)基礎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樣,中國長期的腐化和奢靡的封建社會生活習氣恰恰成了滋生民族傳統文化的溫床。可以概括的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其涉及面十分廣博,藝術設計工作者應從中吸取相應的文化元素將之融匯貫通加以利用,其實“古為今用”在當今中國藝術設計領域里比“洋為中用”還管用。

二、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直接應用---主要是針對不同的載體,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慎重的選取相應的圖案或符號,發揮其原有的圖形信息。但這種直接使用在使用時應注意使用環境和材質。這種使用實際上最為簡單和實用,初學者往往愿意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在組合上不能是簡單的堆砌,而要注意其融合。否則直接羅列和附著會給人一種突兀或牽強附會之感。這方面的成功作品中以大連金石灘的“萬福鼎”最為典型。該鼎高5.6米(代表中華56個民族),寬4.8米(代表四面八方),其四面由8888個小福字組成。寓意深遠的數字構成與應運而生的吉祥個數,囊括了其能夠祈福呈祥的所有含義。

擴展使用---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延其“意”傳其“神”,其實這是一種轉化。這需要設計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和很高的藝術修養。例如中國書法的精髓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最為廣泛,漢字書法的構成不外乎章法、線條和結構,同樣好的景觀作品不外乎追求自然、和諧和超凡脫俗,其布局的合理與正確是最重要的,這一點設計者可以吸取書法中布局的特點,但其各部分組成和功能模塊的架構也是相當的重要,好的作品“隨形就勢”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盡量減少人工的斧琢痕跡是優秀設計師的追求。讓人們在隱藏的技巧中看出藝術的智慧來,這才是最為出色的作品。

將傳統文化中所傳達的民族特征、理念與現代設計結合為可視的形態呈現出來,即抽象的繼承。這種運用在建筑設計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在建筑設計中采用“易經、風水”(有人說是迷信)的理論。建筑風水學的核心就是天地人合一,即人與自然融合,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并指導人們的建筑選址乃至營建,其人與自然環境間和諧思想,這也是現代生態建筑學或“環境友好”建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城市中的90%以上的建筑(高樓大廈)實際上都是過渡產品,公寓樓(水泥樓房)本身的出現就是歐洲國家為解決部分貧困民的居住問題而造出的產品,樓房的弊端在發達國家已經產生,因此英、法等國都已經采取相應行動,恢復庭院式居住方式。目前大部分中國設計者僅將目光注意在建筑新材料在其作品中的應用,簡單的變形和多變的色彩就被認為是優秀設計,真是可笑。筆者認為中國設計者在這方面還有許多路要走,這與當前中國的整體國情有很大關系。什么時候建筑方面的最高獎由“魯班獎”變成了“創意獎”,那么中國在建筑方面的設計可能才會真正得到體現。目前最好的相關作品只能推薦大家看看潘石屹自己的別墅(時尚雜志中有介紹),真正的好作品是和諧與自然,大氣卻不失精致,通透卻不空落。其所有的布置和裝飾都是隱合中國的易經之道。

中國的傳統文化內容廣泛,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其特有的元素也是多元化的。現代的藝術設計種類也很多,涉及到日常生活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在這里我們不可能將傳統文化元素在所有設計領域中的應用一一列舉出來,以上的論述僅僅是一小部分。但我們應該知道當一個設計師喪失了其民族特性時,她不可能在國際設計舞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凸現她的本土性和個性化特色才能繼續發展。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很好的融入在現代的藝術設計中,中國的設計者如果能很好的運用其相應的元素,并給予一定的創新應用,則可以在其各自的領域中取得新的突破,使中國的設計者能夠在國際設計領域中占領一席之地。

傳統藝術論文:論波普藝術對傳統藝術的影響

1、波普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的文化差異和影響視角

波普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之間影響力有著明顯的差異,事實上這種影響力的不同和文化的差異是有緊切關聯的。西方的文化發展脈絡一直兼承著確立顛覆的方式交替進行的。從古西臘、古羅馬時期的人性極度釋放,其藝術樣式均呈現出歌頌人體的美感,人情的真情態為視角,哲學家的思維亦是圍繞人是什么,從何而來之類的話題展示,一直發展至這種生存環境破滅,宗教便開始占據主流,人物開始懺悔放縱的罪惡,藝術理所當然的成為人們罪惡心靈慰籍的宗教語境,到宗教禁錮人性到達最高的臨界點時,文藝復興之類的反宗教現象又主導文化藝術發展的話語權……波普藝術的產生亦是人們經歷苦難的全人類戰爭的情形后產生的對苦難恐懼壓抑太久后的精神放縱,可以說是人們對工業文明誕生的比冷兵器殺傷力太千萬倍的熱兵器的排斥,亦可以說是對生命個體在戰爭中形同草介的消極放縱。總而言之,西方的文化發展脈絡是代表時代特征的鮮活血液。波普藝術好或壞的評價暫且不說,但至少無人可以置疑其時代與社會性,它是時代特征的真實記錄,安迪沃霍爾等杰出的藝術家之所以成為流行藝術的代名詞與其對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和典型提煉是密切相連的。而東方的傳統文化藝術發展卻與內陸文明的共識主流相關聯。

內陸文明繁銜所倚仗的往往是大江大河,江河能孕養人類,亦可以毀滅生靈,所以人們往往在治理水患的過程中形成文化主識,凝聚統一的力量,久而久之,國家意志便成為話語權的核心,與國家意志相呼應的文化主體便成為哲學、藝術等文化外化形式的色彩特征。儒家思想主導國家意志的歷史由來已久,亦經久不衰,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發展四步曲產生了諸如類假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哲學思想,所以,藝術的發展角度亦形成了技法的把玩到意境的提升再轉入逸品要求的不食人間煙火的飄逸無為,虛融淡泊,其終極目標是追求個人修為的超凡入圣,進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從上述的述論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西方藝術側重對社會現象的記錄和批評,而中國藝術特別是傳統藝術則偏向于個人精神的內省和升華。

社會發展直至今天,地球村和地域文化特征被高速傳播的信息所淡化,我們已無法再回歸到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無為心境中,同時完全照搬西方的文化藝術樣式,并傳統而不顧亦是焚琴煮鶴大煞風境的做法,至少傳統的可圈可點之處是我們的藝術樣式富有地域色彩的必要手段。所以中為體西為用,內外兼修的新文化運動的前輩先驅的提出的觀點可以為我們的當代藝術提供一條學習舶來文明同時傳承傳統文明的途徑。

2、中體西用、內外兼修的中國當代藝術思維方式

藝術性的主要表現是技巧所形成的美感的完美體現。所有的藝術創作都不可能脫離技巧。紙本創作,架上繪畫創作,中國傳統畫論中技巧的高度錘煉和指導都是十分有用的。而且畫論中相對玄奧的意境,個人精神內涵的修養可以很好的讓我們有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保持相對平和的心態,以旁觀者的心態來思考和社會現象,使藝術創作更具思維深度。同時這種自省式的修養也能夠更好的學習技巧,反作用于畫面東方審美情趣的表達。這種內省便是“本體”。對波普藝術的借鑒和學習可以是其影響力背后對社會事件的精確把握和深入解析。而不是照抄安迪?沃霍爾的馬蒂蓮?夢露來一個的組合。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在這種情形下作用非凡,能影響觀者的作品往往是其身邊的,時代環境中的物象,用生活中的事物來進行創作,無論是變形金剛,還是魔獸世界,只要能很好的融入創作中都是可行的,這些物象并不意味淺薄。這便是筆者認為的“西為用”。

以東方傳統藝術的技巧和思維情趣為本體,以影響空前的波普藝術對時代特征成功把握為用,進而內外兼修于當代藝術創作至少比完全照搬傳統,用油畫顏色畫山水畫,抑或完全西化一眼就能看出師出哪位大師門下之類的嘩眾取寵的方式來得要穩妥得多。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這種選擇方式或許算得上中庸之道。

傳統藝術論文:傳統美術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應用

一、現代藝術設計

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藝術設計早已脫離了物品形式,成為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象征,反映了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美學風格。現代藝術設計作為美學和文化的綜合表達形式,它已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各個領域,所以對于現代藝術設計的認識我們應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現代藝術設計作為表達社會意識的一種藝術形式,能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容易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且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基本都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會影響現代藝術設計的對象,還會拓寬藝術設計的方式和構圖思維。

二、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融合

民間美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文化內涵、強烈的對比色、素材選取、表達形式等。強烈的對比色是民間美術最大的特征,鮮明的色彩對比使得民間美術極具藝術感染力,其獨特的視覺效果更使它成為了現代藝術設計師的最愛;文化內涵也是民間美術較為顯著的一個特征,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由于民間美術在表達形式上極具美學特征,這種特征可以將設計轉換成一種語言,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融合不僅增加了現代藝術的民族特色,同時也剔除了民間美術中的粗俗部分,使民間美術在提煉之后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美感,為現代藝術設計開拓了一片全新的領域。

(一)民間美術是現代藝術設計的源泉

在大多數藝術家和文學家的眼中,最好的藝術素材往往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生活作為藝術的一部分,經藝術家的提煉和潤色后會充滿文藝氣息。民間美術來源于民族文化,它是承載民間文化的載體,作為藝術設計的源頭,它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即物質和精神。物質是人們的生活基礎,也是民間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精神文明則反映了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從藝術表達形式的角度分析,民間美術是藝術設計的源頭和潮流,民間美術可以讓現代藝術設計滿足人們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等心理方面的需求。從古至今不論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都有不同的藝術設計,而每個地方的藝術設計又因風土人情、經濟水平等因素得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發展,由此可見,藝術設計受民間美術的影響非常之大,也可以說藝術設計的內容大多來源于民間美術的民族底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藝術設計,盡管它在表達形式和設計內容上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深,但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中蘊含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論是高科技產品、工藝品還是包裝紙,大大小小的藝術設計中都散發著濃郁的本土氣息,這就是民間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重要體現。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豐富的民間美術作品是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重要源頭,設計者應當通過吸取民間美術中的精髓部分,設計出屬于自己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在促進藝術設計發展的同時,傳承我國燦爛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共通的文化內涵

民間美術和現代藝術設計在色彩的運用、人文精神的體現和圖式造型的設計上都存在共同之處,相同的文化內涵促進了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融合。民間美術在創造過程中始終以人生理想、原始信仰和生命價值為創作主題,而民間美術作為承載人們生活情感的載體,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美好的愿望。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信息電子產品也在網絡上普及開來,藝術設計在這樣一個網絡時代也開始脫離了原來的屬性被賦予現代氣息,作為一種物質產品迅速充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相對于民間美術而言,現代藝術設計對人文精神更為忽視,因而呼吁人文精神的回歸就成了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目標。隨著民間美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廣泛運用,現代藝術設計在時間和空間觀念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民間美術蘊含的人文精神則是現代藝術設計需要吸收的精華;其次民間美術的設計主題可以激發現代藝術設計的選材靈感,通過分析民間美術作品主題就能發現,幾乎所有的作品內容都取自當地的物質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使得民間美術呈現出多彩的形態,隨處可見的創作材料和普通的創作工具使得民間美術具備非常濃郁的生活氣息。而現代藝術設計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審美需求,所以生活氣息對現代藝術設計尤為重要。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融合有利于增加現代藝術設計質樸簡潔的藝術感染力,人文精神的借鑒不僅拓寬了現代藝術設計的選材范圍,還發揚了樸素的自然觀,從而達到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文化內涵共通的目的。

(三)民間美術拓展了現代藝術設計的創造力

通過分析現代藝術設計作品就能發現,民間美術作品對其影響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首先民間美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是現代藝術設計源源不斷的靈感源頭,獨特的創作視角和設計方式為現代藝術設計拓展了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陜西著名的民間剪紙為例,民間剪紙大多由民間藝人創作,盡管他們能將剪紙創作得栩栩如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創作對象他們都見過,所以在創作過程中他們只能根據自己的想象對剪紙進行巧妙的構圖,從而創造出生動的剪紙形象。由此可見,民間美術在創作和表達上大多是通過想象力和創造力將自身想要表達的情感用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將民間美術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中,不僅能培養藝術設計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尋找素材規律的能力,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表現事物,從而達到發散思維提高創造能力的目的。民間美術的創造性思維不僅體現在想象和選材等方面,構圖技巧和設計內涵都是凸顯藝術設計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體現,因而我們應加強民間美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拓展現代藝術設計的創造力。

(四)現代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的借鑒和應用

隨著各類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開展,我國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走上了國際道路。經過仔細研究,我們發現這部分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立足本土,借助傳統文化來豐富藝術作品的內涵,尤其是現代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和傳統藝術的借鑒尤為明顯。盡管現代藝術的設計元素在不斷創新,設計風格也隨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在不斷轉變,但民間美術的精髓在現代藝術設計的作品中始終得以保留,如字體設計、海報設計和包裝設計,這類藝術設計都是在原有民間美術理念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使之被賦予新的含義。其中較具代表性的藝術設計作品當屬奧運火炬,祥云圖案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民間美術和傳統文化中都具有深刻的內涵,而設計師在對其翻新后使之成為一件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藝術設計作品,在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國民族風格當代性的同時,為現代藝術設計拓展了一片全新的領域。

三、總結

隨著現代藝術設計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傳統的民間美術似乎也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盡管二者在審美和功能上各有千秋,但這并不會促使兩者出現在對立面上,民間美術具備的精神內涵是現代藝術設計需要學習的,而現代藝術設計所具備的經濟性和高科技性也是民間美術所缺乏的,因而二者存在互補優勢。現代藝術設計作為一種集美觀、功能、經濟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它既能滿足人們對審美的需求,也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民間美術的實用性、生活性和民族性為現代藝術設計開拓了一片全新的創作領域,二者的融合在促進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同時傳承了中國民族文化,使得中國民間美術得以長久流傳。

傳統藝術論文:淺論民間傳統藝術之剪紙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顧名思義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并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都稱之為“民間藝術”:例如傳統工藝、雕塑、剪刻……等等,都屬于民間藝術。而剪紙則是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

一、剪紙的起源

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制作裝飾品,后來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而現代,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人們閑暇制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而傳統藝術進課堂時,更成為連小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并制作的一門學科。

二、剪紙的制作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剪紙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又以蔚縣剪紙最為著名。蔚縣剪紙,有悠久的歷史。蔚縣剪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刻制時以陰刻為主,兼有陽刻或陰陽結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瓏剔透,層次分明。而我們在教學生制作的時候,則從最簡單的“折”、“剪”教起,讓孩子們體會制作的樂趣。

三、剪紙的作用

剪紙有很高的裝飾裝飾作用,可點綴墻壁、門窗、鏡子、燈籠等,也可以裝飾在包裝盒上,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因為剪紙具有它獨特的吉祥寓意,人們利用蓮花和魚的諧音剪刻“連年有魚”,用松樹和鶴來剪刻“松鶴延年”,在逢年過節或喜慶典禮的時候,也常常用來裝飾在房間或是客廳里,來打扮節日喜慶的氣氛。因為它們有很樸實的品質,貼近生活。所以每一件都可以稱之為精微的藝術品。他們產生、流傳、發展是民族色彩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把對于生活中的樸實明朗、火熱向上的態度利用藝術的形式很自然的表達出來,記錄著人們內心最純正的、最真摯的、最善良的、最直率的、最熱情的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是人們在通俗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具有十足韻味的藝術形式,雖沒有非常拘謹的框架結構,卻是流傳最為廣泛和突出的藝術類別,是最自然和純粹的藝術語言。是民族歷年發展的、創造的、各類特色藝術文化的集合,是大眾智慧的杰作,是值得我們去深究和發揚,去傳承去挖掘的重要載體,從剪紙藝術中我體會到了“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的魅力,它必然會在民間綻開最美的藝術之花。

傳統藝術論文:淺析現代標志設計教學與傳統圖形藝術的結合

標志是一種具有象征性的大眾傳播符號,它以精練的形象表達一定的涵義,并借助人們的符號識別、聯想等思維能力,傳達特定的信息。標志傳達信息的功能很強,在一定條件下,甚至超過語言文字,因此它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時,現代標志設計也就成為各設計院校或設計系所設立的一門重要設計課程。

以筆者從事設計教學的經驗來看,在“現代標志設計”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教師由于受到西方設計思潮的強烈影響,所以他們在指導學生進行標志設計時,往往習慣首先從源于包豪斯基礎教育體系的構成學出發,讓學生去嘗試作各種各樣點、線、面、體的分割與組合,并且在設計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強調標志的形式感和現代性。這樣一種忽略了傳統圖形藝術的教學,導致學生在處理標志造形時也只是狹隘地從簡化的字母、字體以及現代抽象形的角度來著手進行設計,這樣設計的標志雖然現代感、信息感、商業感會比較強,但多了也就讓人感覺缺乏中國的文化韻味和民族根基。因此,針對這一弊端,筆者想就“現代標志設計教學與我國傳統圖形藝術的結合”這一問題略陳己見,以期共同探討。

我國傳統圖形藝術源遠流長,發展到今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文字誕生之前,先民就開始使用圖形來傳達思想與溝通感情,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與刻繪在崖壁上的巖石刻等等這一些不僅記載下了先民對自然的理解與期盼,同時也成為了人類最早的圖形藝術。中國的圖形藝術不僅起源早,而且不斷得到發展,雖然時快時慢,但從未中斷,如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圖形;春秋戰國時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漢代漆器上的鳳形、唐代的寶相花紋以及后來出現的金文形態等。中國傳統圖形資源是極為豐富的,它們在自己的發展和演變中,既有一以貫之的脈絡,又有多姿多彩的風貌,它們以其多樣而又統一的格調,顯示出獨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這些圖形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的沉淀、延伸、衍變,從而形成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體系,這一體系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華,同時也體現出了華夏民族所特有的藝術精神。

將傳統圖形藝術結合到現代標志的設計教學中,這是引導學生設計出具有主張性、時代性和國際性的現代標志的關鍵。但這樣的一種結合,并不是指讓學生對傳統圖形進行純粹的拷貝或者簡單的挪用,而是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認識和了解傳統圖形,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逐步挖掘、變化和改造傳統圖形,讓傳統圖形成為他們進行設計的一個新的創意點和啟示點,從而設計出煥有生命力的中國型現代標志。而中國傳統圖形藝術與現代標志設計的結合,筆者認為可以分別從傳統圖形的“形”、“意”、“勢”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與沿用:

一、“形” 的提取與衍生

“形”一般指圖形所表現出來的物象外形與結構。中國傳統圖形是植根于中國民族性、地域性的傳統藝術淵源中的,他們與現代圖形的造型方式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中國傳統圖形主要注重的是實形(或稱為正形)的完整性與裝飾性,關注形與形之間的呼應、禮讓和穿插關系,在組構時多遵循求整、求對稱均齊的骨式。如由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中國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圖形“太極紋”;由兩個娃娃的頭、身、手、足巧妙連接而形成的上、下、左、右都能看到四個娃娃的“四喜人紋”(圖一);由五行、五方觀念所形成的九宮格,米字格圖形以及由魚形特征構成其基本筆畫的魚形文字和以車形特征構成其基本筆畫的車形文字等。

將傳統圖形中的“形”運用到現代標志設計的教學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首先學會從傳統圖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結合構成課程中所學到的一些構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錯位、變異等方法,將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進行新的設計重組,最后再讓學生將這種立足在傳統圖形原形上,而又對原形不斷分解、轉變和重構的衍生形糅合到標志的設計之中。這樣設計出來的標志,不僅能夠保留傳統藝術的神韻,又能夠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且還能充分地表達標志所蘊涵的理念與個性。

將傳統圖形元素衍生后,再運用到現代的標志設計中,香港的設計大師靳棣強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典范。他的“靳棣強設計有限公司”的司標,就是在公司“以人為本”理念的同導下,采用了代表“同心雙合,彼此相通”的“方勝”這一傳統吉祥圖形作為其基本框架。司標原形雖然取至“方勝”,但靳棣強先生敏銳的視覺感受力以及他對傳統圖形內涵氣韻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沒有對原形如實照搬,而是經過了形的提取、衍生和再造,使司標更加具有東方民族個性,也更加適應以后的展開使用,這對于我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成功的啟示!因此,陳漢民在評價該司標時說:“我認為靳先生這一設計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民族性和現代感的結合,且自然貼切,無牽強之感;其二,司標注重理念,內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聯想;其三,形象可變異性,而且應用很好。當然,這首先是原標的‘功勞’。”

同樣,首都精神文明的標志也是將傳統圖形與現代構成表現技巧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很好范例。首都精神文明標志的基本元素為“天壇祈年殿”和“心”形。“天壇祈年殿”象征首都,“心”形體現精神文明的抽象含義。設計師李林運用現代構成中“圖底轉換”的手法將二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并在標志的頂部進行了形式美的處理,使“心”形凹處與“天壇祈年殿”頂部接合得自然而流暢,這樣不僅使得標志的內涵得到了充分而又直觀的表達,并且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覺表現效果。

二、“意”的沿用與延伸

從古至今,世世代代,人們之所以反反復復地描摹著同一個圖形,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傳統圖形后面,往往蘊藏著更多更深的吉祥意義。外在形態是內在意義借以表達的方式,是內在涵義的外化和物化,所以最初只是源生于人們對自然和宗教崇拜的傳統圖形,經過時間的衍變,進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貴康樂”等許多美好象征意義來。

將傳統圖形藝術與現代標志設計教學相結合,這不僅要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去提煉和創新傳統圖形的形,同時還要求教師能夠帶領學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蘊涵在它們背后的“意”。因為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的事物都一樣的心存向往,這正如司徒虹所說:“中國人文化意識和形態哲學觀念的體現,它具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包含科學合理部分,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總結;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它體現了中國人對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傳統圖形

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樣也適宜沿用在現代標志的設計之中。

如,中國傳統圖形——“盤長”,在民間它常結合 “方勝”圖案來使用,并以此表達人們四環貫徹、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中國聯通公司的標志就是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寶的“八吉祥”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相輔相成”的本意來延展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無以窮盡,日久天長的寓意。該標志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六個圓形有路路相同、處處順暢之意;而標志中的10個空處則有圓圓滿滿和十全十美之意。無論從對稱講,還是從偶數說,整個標志都洋溢著古老東方已流傳的吉祥之氣。

所以,將約定俗成,并已經在中國民眾心中形成共識的傳統圖形“意”,沿用到標志所屬公司的固有的內涵之中,從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層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與社會性,這也是現代標志設計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靳棣強先生為榮華餅家設計的標志,同樣也是沿用傳統圖形吉祥寓意的一個很好范例。創業于1950年的香港榮華餅家已有50多年的歷史,它標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餅、牡丹花和明月。在標志中,“方餅”這一元素是企業本身所具有的,“牡丹花”與“明月”都是傳統圖形,并且牡丹花給人雍容華貴的感覺,與明月一起也就有了花好月圓的吉祥意味。榮華二字是書法,這很重要,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圖形藝術中最輝煌的冠冕,它的構成不過是幾種簡單的墨色線條,然而確實是“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動靜之交匯,時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現。”(李硯祖)。榮華餅家的"榮華"筆畫有很多不規則的弧線,但很有特點,象牡丹花的花瓣。牡丹花圖案通過修改、強化、重新造型,沒有改變。金色的花,藍色的餅,很中國,很傳統,很吉祥,也很現代。

三、 勢”的把握與承傳

“勢”通常指圖形所蘊涵的氣韻及其所表現出來的態勢和氣氛,“勢”能傳達整個圖形的精神。在傳統圖形“勢”這一點上,特別要提到的還是中國的國粹——書法。書法是從觀察自然界萬物姿態而得到啟示,匠心結體而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個性與風格,如:大篆粗獷有力,寫實豪放;小篆均圓柔婉,結構嚴謹;隸書端莊古雅;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活潑歡暢,氣脈相通;草書飛動流轉,風馳電掣。書法不僅有結構,更有筆勢。結構僅僅是書法運筆的依據,而書法個性形態的形成還是靠其“筆不到而意到”的筆“勢”。

把握與承傳傳統圖形的“勢”,并最終將其融合到現代標志的設計之中,是傳統圖形藝術與現代標志設計結合的一個難點。對于傳統圖形藝術中“形”與“意”的沿用,學生比較好理解,也比較好掌握,但這種沿用只能說是對傳統圖形藝術一種淺層次的理解和認識,而一種新的民族形式的創造,是需要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在研究傳統圖形時能夠擺脫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們精神領域的內部。因為只有在深入領悟了傳統圖形的藝術精華之后,再在現代西方設計思潮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才能打造出屬于我們本民族的同時又是國際的現代標志。

倍受世界矚目的北京2008申奧標志可以說是現代標志設計中的一個經典之作。該標志整體結構也是取自傳統吉祥圖案“盤長”,但可貴的是它沒有對這一傳統造型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書法中所特有的“筆不到而意到”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的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動勢與意象,并籍以表達標志主題和傳達人民的祝愿。

Long Island Aquarium是一個現代的水族用品公司,該公司的司標是由香港的設計師蔡永耀為其設計。因為是水族公司,所以標志的基本形便考慮為“魚”的造型;又因為該企業是香港一家現代型企業,所以設計師便采用了公司名的首寫字母“L”。“L”是運用中國書法中草書的技法書寫而成,筆勢所到之處,加上兩點,便成了兩條生動活潑,游戲水中的魚。這樣一種設計,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在一起,十分具有代表性。

另外,中國郵政的標志也是很好地運用了傳統圖形中的“勢”。中國郵政的標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國古寫的“中”字,在此基礎上,設計師根據我國古代“鴻雁傳書”這一典故,將大雁飛行的動勢融入到標志的造型中。該標志以橫與直的平行線為主構成,形與勢互相結合、歸納變化,表達了服務與千家萬戶的企業宗旨,以及快捷、準確、安全、無處不達的企業形象。

最后,將現代標志的設計與傳統圖形藝術相結合,教師還應該告戒學生,應用傳統圖形并非簡單的“拿來主義”,因為:

第一、在傳統圖形藝術中并非所有的內容都是好的。因為,中國傳統圖形藝術萌發于人類童年時期,成長和發展于漫長的封建社會,所以,它有著從封建社會的母胎中帶出來的印記。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一些傳統圖形也存在有迷信、落后的糟粕成分。要將傳統圖形藝術運用到現代的標志設計之中,就應該要本著科學求實的態度,去偽存真,讓其具有民族性、現實性的一面得以弘揚光大。

第二、學生在使用經典的傳統圖形時如果不求甚解、依樣畫葫蘆,只搬用一點民間或原始符號,就開始進行膚淺的形式美和現代美的組裝,那么設計的標志將難免落入俗套。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握好傳統圖形的精神實質與內涵,并讓這樣一種文化氣韻在他們的設計中自然的流露出來。

轉載自:博興二中藝體部

傳統藝術論文:傳統戲曲藝術的生存和傳播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世界范圍內完整保存下來的三大戲劇文化體系之一,它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在我國悠久的農耕文明和鄉村社會格局中,傳統戲曲所積淀的是一種帶有地域色彩的整體文化精神。保留了傳統戲曲程式精髓、文化內涵、思想意韻,得到觀眾普遍認可,并在時間或空間上廣為流傳的改編、新編、移植的劇種、劇目亦都屬于傳統戲曲的范疇。傳統戲曲的傳承、發展過程,也是傳統戲曲藝術傳播的過程。本文所謂的傳播,是指廣義上的傳統戲曲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內涵的擴張,在開放的藝術交流、藝術借鑒、受眾參與的影響下傳統戲曲程式形態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市場和科學技術因素在傳統戲曲革新中的輔助功能。

一、傳統戲曲藝術的歷史傳承與審美內涵

中國傳統戲曲根脈久遠、綿延悠長,上下幾千年的筋絡穿起了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傳統戲曲作為浸透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燦爛文化的活化石,給后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傳統戲曲自身的發展,經歷了生存的坎坷和藝術的蛻變。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傳承、沿革和發展中,傳統戲曲一直活躍在文化陣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性,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國的傳統戲曲在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遷中,不斷地演化、借鑒、豐滿。與詩詞、舞蹈、音樂的結合,使傳統戲曲自產生之日起便具有多種元素相互交叉協調發展進步的特點,呈現出綜合藝術的特質。《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言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這是古人對傳統審美的認知,是對綜合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的初步概述。現代的歐陽予倩則更明確地說:“中國戲是歌(唱工)、舞(身段和武工)、表演(做工)、道白四者同時具備而又結合得很好的特殊的戲劇藝術形式。”[1](P19)

可見,傳統戲曲的綜合性特征是其審美內涵的首要因素。傳統戲曲的綜合審美性的表現可概括為角色行當化、內容多元化、表演歌舞化、舞臺虛擬化四個方面的特點,它們全面展示出傳統戲曲的魅力。傳統戲曲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角色行當化是和異彩紛呈的流派藝術結合在一起的,在傳播中迎合了不同審美群體的需求。以京劇為例,行當分四:生、旦、凈、丑。在這四大行當中又分為很多細小的行當,如:青衣、花旦、刀馬旦、老旦、老生、小生、武生、銅錘花、架子花、文丑、武丑等。從地域上來講,有在北京扎根以正統自居的京派和以上海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劇藝人的海派之分,京、海兩派各有千秋、人材輩出。北方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和“四大須生”等;南方則出現了“麒麟童”、“蓋叫天”等表演藝術家,隨著時代的發展,京派和海派的各自特色已經出現了多方面的融合,在豐富了京劇的藝術表現力的同時,也使京劇的發展更具潛力。京劇的流派之多、之全、之廣,可謂異彩紛呈、繁花似錦,而其它地方劇種亦有類似的情況,在這里不多贅述。傳統戲曲在內容表現上多種多樣,人倫道德和歷史文化知識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環。在忠、孝、仁、義、禮、智、信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體系下,關于“忠孝節義悌”的各類傳統戲曲劇目數不勝數,核心的儒家文化內涵在傳統戲曲的傳播過程中,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形成了高度統一的價值觀。觀眾通過看戲加深了對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的理解和接受,學會了為人處事的道理,一定程度上傳統戲曲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反過來這種文化接受氛圍的形成和審美模式的出現,使傳統戲曲可以在一定的規律之下不斷發展、創新,不因改朝換代或突發的歷史事件而消亡,進而能趨利避害,發揮宣教的特長,成為統治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都能欣然接受的文化形態。

在表演上,傳統戲曲的伴奏和唱詞基本上保持著對應的關系,因為戲文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詩歌的韻律特點,一般的情況下比較規整,不但體現內容美,也能體現節奏美。但同時板腔體的多種體式,有時又不是詞曲一一對應的,比如有時緊拉慢唱、字稀腔長,有時反之,營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例如《玉堂春》(《三堂會審》一折)中,西皮慢板“鴇兒買奴七歲整”,字疏腔密,一方面唱出蘇三此時訴說的悲涼的心情,一方面表現京劇的音樂伴奏的節奏美。接下來的流水“那一日梳妝來照鏡”與之形成強烈的對比,美在其中。不同的板式有不同的伴奏與戲文的方式,通過長時間的審美傳播,這種標準已經被人們接受,并成為約定俗成的評判標準。其實就音律來講,因為其集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精髓,并融入了傳統民歌和曲藝,增加了其表現方式的多樣性,也拓展了傳統戲曲藝術表現的音樂空間。傳統戲曲的念白,雖然有時是無伴奏的,但也體現著音樂內在的美。原則上有以下的對應關系:伴奏音符的多少、音階的高低和唱詞字數的多少、字音的高低相對應;伴奏拍式的長短、拍數的多少和句法的長短、句數的多少相對應。唱詞內在的韻律美和節奏美是內在固定的,這樣即使在念白時無伴奏,觀眾在欣賞時還是可以體悟到音樂的節奏美。把無形的音樂融入到欣賞中去,在欣賞的同時也是觀眾對傳統戲曲審美的認知過程。即使觀眾不明白其中的理論關系,仍可以感悟到其中的美,這便是傳統戲曲深刻審美的映照。

傳統戲曲藝術是對生活的濃縮反映。就像攝影的布光、繪畫的構圖、音樂的旋律、舞蹈的步伐、電影的蒙太奇一樣,傳統戲曲藝術用高度精煉、集中、詩化的歌、舞、念白、人物動作等手段表現生活。傳統戲曲的伴奏樂器是中國民樂中使用的樂器,傳統戲曲的語言共通著詩詞歌賦規范,傳統戲曲的精神內核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對傳統戲曲的歷史性的梳理,審美內涵的把握,自身綜合特點的認知,可以發現傳統戲曲的生存動力是強大的,而且完全具備繼續發展繁榮下去的潛質。要發揚光大傳統戲曲,我們要做的是去發掘傳統戲曲的美,傳播傳統戲曲的繼承精神,鞏固固有的體系程式,改善其不足,從內核上保持其審美特性。

二、傳統戲曲藝術的生存和傳播

中國傳統戲曲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它廣泛地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精髓,從民間藝術中獲取給養,在成長中吸收了剪紙、皮影、面塑等民俗藝術的造型、色彩、制式等元素;又從民間口頭文學、曲藝和地域文化中借鑒優秀歷史故事和傳說來豐富自己的劇目。在發展過程中,戲曲又與多元的民間文化相結合,借助民間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同時,觀眾的參與和培養,發展著的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也是傳統戲曲傳播重要的保證,是傳統戲曲生命的不竭動力。康熙年間有北方民謠說:“山東六府半邊天,比不上四川半個川。都說天津人煙密,比不上武強一南關。每天唱上千臺戲,找不到戲臺在哪邊。”其中“千臺戲”指的就是戲曲年畫。年畫藝人受到傳統戲曲文化的影響,把自己親身所感受到的戲曲故事、戲曲舞臺、戲曲人物,塑造在他們的木版年畫作品的創作中,使傳統戲曲舞臺上的形象得以長留在人們的心中,使戲曲藝術的傳播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得以實現。戲曲年畫以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成就最高。桃花塢戲曲年畫內容以徽戲為主;楊柳青戲曲年畫的內容前期為昆曲、京腔劇種的演出劇目,如《盜仙草》、《辛安驛》等,后期大多反映的是梆子和皮黃戲的內容。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桃花塢后期戲曲年畫面向看戲較少的農村購買者,隨時需用文字對畫面進行解說;而楊柳青戲曲年畫在極其熟悉戲劇情節的京、津民眾面前,常常省略這些。這正是針對不同的受眾群,使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傳播方式方法,追求不同的傳播效果典型實例。戲曲界有句老話:“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傳 統戲曲始終把三國故事當作重要的題材來源,不同的劇種,不同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三國戲曲作品。《三國演義》的絕大部分情節都在傳統戲曲舞臺上得以再現。《群英會》是其中最為精彩生動的篇章,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赴東吳與周瑜共同籌劃聯合抗擊曹操大計,二人相互斗智,其中包括蔣干盜書、草船借箭、苦肉計、打黃蓋等情節。20世紀60年代,北京電影制片廠把京劇《群英會》拍攝成彩色影片,遂成為千古絕唱的藝術經典。選取《群英會》進行拍攝,一方面是烽火連天的戰場、數十萬人的拼殺、犬牙交錯的矛盾沖突,劉備、曹操、諸葛亮、周瑜等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行當、唱段豐富齊全,能全面展示京劇的水準;另一方面,北京京劇院云集了譚富英、馬連良、葉盛蘭、袁世海、裘盛戎、蕭長華等名角兒,增強了票房的號召力。這樣既傳播了京劇藝術,又取得了經濟上的回報。

傳統戲曲對于老百姓來說是很重要的娛樂活動,逢年過節和喜慶的日子演戲是鄉村的傳統習慣,各地的民俗廟會和普通的婚喪嫁娶都會有戲曲參與。到農村找觀眾,參與到民間戲曲的氛圍中,為廣大農民朋友創作喜愛的作品,為平民百姓服務是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鄉村的戲曲是淳樸的、善良的、世俗的,尋找民間傳統戲曲藝術形式走出農村走進城市,是擴大民間戲曲市場的必要實踐,需要自身的探索。例如獲得了廣泛好評的新編古裝傳統閩劇《紅豆緣》就是根據民間傳統戲《城下夫妻》改編再創作的,它定位于戲曲舞臺的最原始狀態,精神價值和舞臺魅力回歸于傳統戲曲本體,把一個感慨世態炎涼、嫌貧愛富的傳統老故事,改編成為一出充滿平民生活氣息和呼喚人間真情的作品,取得了成功。城市戲曲廟會作為新的戲曲傳播形式,也為戲曲的演出和推廣增添了別樣的韻味,上海嘉定南翔古鎮首屆南翔戲曲廟會是很好的例子:戲曲廟會上演出了京劇、越劇、滬劇等劇種,邀請名家登臺獻藝,戲曲票友也得以粉墨登場,一展風采,過足了戲癮。戲曲廟會的形式是一種新的嘗試和創意,搭建了業余戲曲愛好者登臺獻藝的平臺,吸引了民眾的廣泛參與,溝通了演員與百姓的情感,傳播了傳統民族文化,展現了百姓精神生活與節日娛樂的和諧氛圍。將來類似的創新肯定會層出不窮,促進民間戲曲和舞臺戲曲形式的交流,最終服務于傳統戲曲的繼承、發展、傳播,促成傳統戲曲的革新。

沒有觀眾的傳統戲曲,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中國傳統戲曲誕生數百年來,經歷了迅速擴張和長時期的輝煌,戲曲觀眾的鐘愛、支持和參與在這其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今傳統戲曲進入了相對低潮的階段,有些劇種和劇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一些流派正在或多或少地隱退于邊緣化的地位,陷入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例如俏麗中帶剛勁,大方中見灑脫,豪爽遒健的“尚派”,尚小云先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把武生風格融入旦角大膽創新,在《漢明妃》(《昭君出塞》)、《失子驚瘋》等戲中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他為了藝術更是散盡家財創辦“榮春社”科班,弟子遍布全國。時過境遷,今天大師博大精深的藝術居然面臨失傳的窘境。這里面尚先生后來移居西安是一個原因,尚派本來就難學也是一個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觀眾,首要層面的因素是尚派在與梅、程、荀的競演中,忽視觀眾群的開發,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流派的發展上,慢慢地對尚派缺乏興趣,對其關注度也隨之而降,形成了互動中的惡性循環,觀眾急劇減少。加之,傳統戲曲市場不景氣,整體觀眾數量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狀態,各流派面臨的生存壓力都很大,尚派的處境就更加窘迫。沒有觀眾捧場,就沒有了市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動力,要振興尚派首要的就是通過各種渠道拓展觀眾群;振興京劇亦是如此。

觀眾的參與滲透于戲曲的策劃、創作、表演等每一個環節,觀眾從欣賞的角度提出的問題是有獨到之處的,可以彌補創作人員和演員的主觀創作的不足。現在觀眾參與的方式雖然較過去有所增多,但是觀眾的欣賞關注點被其他娛樂形式分化,加之有的戲曲團體和演員本身缺乏交流意識,戲曲觀眾的真正參與的比重較過去反而少了。振興傳統戲曲必須培養觀眾,讓那些熱心觀眾能廣泛參與。鞏固中老年人的觀眾群,重視青少年觀眾的培養,激發當代青少年對傳統戲曲的興趣與情趣,成為在新世紀振興傳統戲曲、培養觀眾的重點。京劇進入小學課堂是一個培養觀眾的契機,讓孩子們了解京劇藝術,在審美上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與啟發,幫助孩子們建立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認同感。循序漸進、積極引導,觀眾群一定會慢慢地擴大充實起來。現在舉辦的各種票友大賽上出現的戲曲小明星,讓我們看到了觀眾回涌的苗頭,也看到了傳統戲曲振興的希望。大眾傳播時代和網絡傳播時代的先后到來,使傳統戲曲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傳媒手段的不斷更新,技術的不斷進步,聯系的不斷緊密,使得傳統戲曲在傳播和接受上更加迅速,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整個傳播環境促成了傳統戲曲新的發展機遇。

傳播手段和傳播媒介的進步貫穿在人類社會生成發展的進程之中,是人類文化創造和積累的產物,并直接參與到各個時期的文化建設中去,啟蒙大眾,提高大眾的文化水平。特別是傳媒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變革,不斷地提升和豐富,使受眾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大。就中國傳統戲曲而言,傳媒的發展有利有弊,總起來說是利大于弊的。隨著時展進步,新的科技手段和新的理念讓傳統戲曲得到了有效傳播,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在傳統的搭臺演出之外,廣播、電視、茶樓、網絡等傳播方式正在成為傳統戲曲傳播的主要途徑。觀眾在電視前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名家名段,也可以通過網絡來欣賞自己喜愛的傳統戲曲,戲曲網站、博客、郵件、QQ群等成為廣大戲曲愛好者的聯系交流渠道。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受眾對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激增,同時也增加了選擇的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與其他流行文化相比,由于網絡受眾群體的年齡和文化背景的原因,傳統戲曲相對處于劣勢。這就要求傳統戲曲要努力適應網絡傳播的要求,最終促進傳統戲曲的革新。層出不窮的傳媒技術的出現,使傳統戲曲的傳播得到了保障和更加廣闊的空間,為民族文化特別是傳統戲曲文化的振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世界上任何事情只要步入良性循環,就有了生命力,戲曲亦然。要在繼承傳統與借鑒吸收的前提下不斷推陳出新,不斷進行新的綜合,以達到傳統戲曲藝術永葆青春的總體要求。在傳統戲曲的不斷的繼承實踐中,各種有利因素集聚形成合力,共同促成自身藝術上和外部環境上的平衡,以達到發展的目的,是保持傳統戲曲生命力的關鍵因素。在保持良性循環的同時,還要加強這種良性循環下的創新發展。

三、傳統戲曲藝術的改革和創新

傳統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從文化保護上看,傳統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當然只能由中國自己來保護。面對挑戰,把藝術、技術和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勇于改革創新,突破體制的束縛,解放演員和觀眾,成為其繼承發展的必然的選擇。傳統戲曲萎靡的根源在于缺乏濃厚的現代意味,在創作上缺乏對現代生活的有力展示和表現,而舞臺藝術又沒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現代審美特性,所以當今的戲曲作品未能產生出震撼人心的審美效應。市場競爭環境下,傳統戲曲需要不斷地去探索新的商業生存空間,在藝術上需要大膽地革舊布新,開辟傳統戲曲新的表演陣地,為觀眾打造新的審美情調,傳統戲曲改革勢在必行。市場手段能促進和引導傳統戲曲的革新,但是創新改革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這其中政府應該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旗手發揮重要作用,包括理念上的更新、政策上的支持、財政上的資金投入等,都對于戲曲的發展至關重要。

傳統戲曲的不景氣首要原因是體制的弊病,歷史上輝煌一時的戲班制在新中國成立后被國營劇團體制所代替。缺乏“主角制”的創作觀念和制度使國營劇團缺乏創作的生機。在突破體制的實踐中,有很多形式和經驗值得我們總結和借鑒,張火丁工作室就比較有代表性。為了擺脫體制的限制,讓演員有一個更好的展示藝術的平臺,中國國家京劇院為張火丁籌備組建了張火丁工作室,選取了國家京劇院最好的配角演員為她配戲,并為 她量身訂制演出劇目,組織工作室到全國各地演出,獲得了很好的聲譽,隨著張火丁息演從教,這項工作告一段落。不可否認,這次嘗試是實現傳統戲曲藝術與商業市場的有機結合的有益探索。在戲曲的發展中,受市場的影響,商業演出的地位在不斷提升。傳統戲曲的商業演出可溯至梅蘭芳大師,他先是兩次赴日本演出,后來又到美國和蘇聯演出。特別是赴美演出是那個時代商業演出的巔峰。為了加強商業宣傳,演出方提前半年在展演當地媒體上刊登廣告展開宣傳攻勢,出版了介紹中國傳統戲曲和梅蘭芳的書籍,并贈送帶有梅蘭芳標志的小禮物;為了適應國際審美需要進行了變革,廢除撿場陋規,凈化戲曲舞臺,劇本力求精練集中,加強演員舞臺交流;按照西方的審美習慣,選擇西方人能理解的故事和以表情動作為主的劇目。經過以上工作演出獲得極大成功,既達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又取得了豐厚的商業利潤。馬連良的“扶風社”赴港演出就沒那么幸運了,演出入不敷出,后來不得不拍攝戲曲電影維持,不過這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可謂因禍得福。這些案例對于現代戲曲的市場運作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商業市場的沖擊或許是戲曲突破傳統走向創新的機遇,近年來的小劇場演出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就拿根據昆曲《爛柯山》、京劇《癡夢》改編的現代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來說,這出戲經過改編,從朱買臣休妻的傳統故事和傳統道德倫理批判中解脫出來,用現代人的觀點重新審視人的生存與婚姻、選擇與命運,找到了撞擊現代觀眾心靈的共鳴點。“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生存問題是每個人首要考慮的問題,當所嫁之人無法讓妻子維持生計的時候,妻子想要尋求新生活是否是屬于嫌貧愛富;一介書生無法金榜題名博得功名利祿,甚至讓自己的媳婦填不飽肚子,是否說得過去……新穎有趣的話題都吸引了文化修養層次較高的小劇場觀眾的目光。而將傳統京劇置于現代小劇場之中,演出樣式上的新穎獨特和演員表演的精彩得當、典雅細膩也是一掃小劇場創作粗糙狀態的有益嘗試。更重要的,它一改傳統戲曲的教化功能,而更注重藝術對人生的況味的揣摩。事實證明該劇取得了很好的商業效果,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新探索。

進入新世紀,傳統戲曲的改革更加任重而道遠,改革的方式多種多樣,傳統經典劇目新排、歷史劇新編、劇種間經典劇目的移植改編、實驗戲曲等形式很好地實踐了改革的初衷,為傳統戲曲的振興開辟了新的道路。傳統經典劇目新排是一條改革之路。京劇《大唐貴妃》改動了原來《太真外傳》和《貴妃醉酒》的程式結構,用現代人的愛情觀演繹出這段古代帝妃間的斷腸情史;并且新創了30多段梅派唱段,將“鵲橋仙舞”、“霓裳羽衣舞”搬上了舞臺。這種挑戰經典的做法曾受到過質疑,但是從實踐的效果來看,《大唐貴妃》的改革是成功的,得到了梅派掌門人梅葆玖的支持,也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梨花頌”唱段更是傳唱開來。歷史劇新編也是一條改革之路。新編京劇歷史劇《瀘水彝山》講述的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編劇以《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故事為素材,參考河南越調《七擒孟獲》創作完成。這出戲行當齊整,表現手段豐富,既具備了傳統戲曲的所有元素,又有不少諸如蒙太奇、少數民族音樂舞蹈、高科技手段以及真實的流水場景的運用等創新之處,使其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感,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感受,這種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取得了實踐的成功。地方戲曲在這方面也不甘示弱,新編晉劇歷史劇《傅山進京》把具有民族氣節的學界泰斗傅山搬上了舞臺,同樣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劇種間經典劇目的移植改編是另一條改革之路。像京劇改編自地方戲的同名劇目有豫劇《穆桂英掛帥》、川劇《柳蔭記》、莆仙戲《春草闖堂》、滇劇《瘦馬御史》等,且都成為新的經典作品。豫劇《程嬰救孤》是河南省豫劇二團在京劇《搜孤救孤》、《趙氏孤兒》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劇種的特點加入新的藝術理念打造出來的。該劇進京演出大獲成功,使瀕臨倒閉的河南省豫劇二團起死回生。有的地方戲劇團則將視野擴展到世界文學藝術的領域,越劇《馬龍將軍》就是根據莎士比亞名著《麥克白》改編的。這種國內國外的借鑒,一方面解決了劇本創作的問題,另一方面擴大了藝術上的交流,鞏固了傳統戲曲陣地。實驗戲曲也是一條可行之路。革新,是一切藝術發展永恒的主題。沒有不斷的革新,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推動傳統戲曲走向現代化就需要大膽的實踐。實驗戲曲的嘗試爭議很大,從效果上來看,由于先鋒派戲劇、實驗話劇等形式存在,在吸引觀眾上突破并不是很明顯,但是這方面的改革還在進行,相信找到傳統與現代最佳交點的戲曲,最終會在當代觀眾的心目中樹立起新的形象,贏得當代觀眾的普遍喜愛。

另外,戲曲電影的新突破也是戲曲革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臺是戲曲的根,但戲曲想要有更多的觀眾,必須要有新的傳播方式,有現代的傳播手段,才能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戲曲電影是中國電影特有的片種,上世紀50年代程硯秋的《荒山淚》等劇目的拍攝,使我們能一睹大師的風采。到“”時期樣板戲的興盛催生了樣板戲電影,從藝術的角度看,樣板戲電影無論從拍攝的技術還是戲曲舞臺形式的嘗試都是很成功的,引領了一個時代的審美潮流。改革開放以后,也有各種戲曲電影出爐,延續了戲曲電影的生命。進入新世紀,戲曲電影的創新嘗試還在進行,數字戲曲電影《對花槍》、《白蛇傳》、《鎖麟囊》等相繼問世。數字手段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京劇的傳播,也推動了戲曲電影的創新。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傳播優勢更加突出。例如,《對花槍》保留了京劇的大寫意手法,利用數字技術營造背景渲染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演員的唱做更美、更干凈利索,不同景別的鏡頭表現,增強了演員的藝術感染力。今后,要通過當今發達的傳媒推廣,高科技的影視手段,將更多更好的戲曲劇目呈現在銀幕上,讓戲迷觀眾不但只能坐在劇場聽戲,還可以在家里欣賞到演員的精彩表演,大力開辟戲曲電影的陣地,為傳統戲曲的傳播做出應有的貢獻。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傳統戲曲發展過程中,由于全國各地交通不便、經濟自給自足、文化交流有限、方言差別大、各地民俗不同等綜合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諸多地域特色明顯的地方劇種。中國的傳統戲曲劇種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區別的僅僅是形式上的差異。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戲曲表演體系不應束縛在京劇的范疇之內,而是廣義的中國東方戲曲體系,是整個涵蓋統一于表演的大的文化集成。被稱為“國粹”的京劇的革新需要不斷推進,地方戲的革新更應該予以同樣的重視。在這方面,目前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四、結論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之所以發展至今,是源自其開放的藝術精神。它敢于借鑒一切有利于自身生存發展的藝術形式,敢于推翻自己、重塑自己,敢于在時代的輪回中做出關鍵的藝術選擇。而這些是在保持其本身藝術價值、審美內涵和服務觀眾的前提下完成的,它既做到了生存于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歷史長河,又維系了其傳播、娛樂、教化、交流的藝術功能,表現出了不竭的生命力。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這種生命力來自不斷的藝術革新。在新時期傳統戲曲的革新是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的,面向市場則成為必然的選擇。這就需要有大規模的市場營銷策劃進行積極的市場運作,以取得票房上豐收。政府的支持當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戲曲藝術的革新、傳承需要各級政府和文化 主管部門的積極引導,同時需要政府財政上大力的資金支持。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藝術才會迎著新世紀的號角,走出低谷,走向振興

傳統藝術論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與民間文學藝術在研究什么 ——傳統知識保護的思路

「摘要當前對三大主題保護的探討與研究,使人們首先想到了知識產權制度在該領域的延伸 .然而在冷靜地分析他們之間的共性與個性之后,人們可能會提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不是保護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的唯一手段。

一種制度的有效建立和貫徹,依賴于一定的條件。這是考慮用知識產權法保護傳統知識所不能回避的問題。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私權,其核心價值在于界定人們因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關系。當人們考慮將該制度延伸到傳統知識領域時,不得不 回答后者與知識產權既有客體間是否具有共性的問題。

障礙

我們認為,這兩者是否同質固然應該予以考查。但是,更需要注意到,即使傳統知識和既有知識產權客體相同,也不能證明它就應該在知識產權范圍內受到保護。因為,知識產權制度從來就不是,現在也不是保護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的唯一工具。例如,科學發現一般并不受知識產權保護;所謂“公有領域”之中的智力的成果實際上也不受知識 產權法的保護。

其實,用知識產權保護新的客體時需要解決的更關鍵的前提條件是客體的確定性和主體的確定性。這兩者是成功協調利益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就客體而言,眾多的概念雖然都各有道理,但都無法準確在界定作為知識產權客體的傳統知識到底包括哪些傳統成果,它和不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文明成就的界限何在。而這種邊界的極度模糊性 必然使得通過財產權制度來理清權利義務關系的目標落空。

至于主體,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僅就學者們提出的各種建議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幾種 :國家、民族、社區和個人等。而事實上,任何一個主體都很難被確認為某一區域內傳 統知識的唯一的所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有關部門起草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的過程中,有一種意見認為 ,國家應當然地被規定為唯一的主體,我們認為這種具有濃厚國有制色彩的構想是需要 審慎對待的。

作用

我們無意否定知識產權制度在保護傳統知識方面的價值。相反,正是由于傳統知識與 知識產權客體之間的深刻的內在聯系,使得知識產權法成為傳統知識綜合保護制度的有 機組成部分。

原則上,傳統知識中任何一項可以被特定化,能夠確定具體主體的成果,如果符合法定的其他條件,都能夠直接地為知識產權法所保護。例如,民間舞蹈可以受到鄰接權的保護;傳統標記、地理名稱可以受到商標法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傳統醫藥、工藝可受到商業秘密法的保護;等等。知識產權法對傳統知識的保護還常常以一種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即當地人合法地利用它進行再創作時,有關成果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知識所有者雖然并非知識產權權利人,但是,其利益在以下方面得到了間接的肯定:文化淵源的確定、完整性的尊重、文化影響力的增加,以及特定情形下分享經濟利益的機會,等等。當然,對知識產權保護傳統知識所有人利益的局限性 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實踐

事實上,傳統知識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對它的保護需要依賴綜合的手段,既需要法律 的調整,也需要政策扶持。略加分析就不難發現,許多法律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傳統 知識的保護問題。例如,人權保護、文物保護、環境保護、旅游管理及文化市場管理等 法律制度。

另外,還有一些專門法律對保護傳統知識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1997年5月20日頒布 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2000年9月1日實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 例》等等。

從性質上來說,上述諸種法律多屬于公法,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過國家支配公共資源 ,維護、促進傳統知識成就的存續和繁榮。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傳統知識保護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在這個領域中的國際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各國以及相關的國際組織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制定的《關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為的國內法律示范條款》、1992年6月5日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1995年聯合國的專門工作組發表的《保護土著人遺產的原則和方針草案》、2001年11月3日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通過的《國際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條約》,等等。

改造知識產權制度以滿足保護傳統知識的需要有著巨大的困難。具有300年歷史的知識產權法律是工業時代的產物。經過不斷的修補,已經成為一部服務于現代工業、信息社會的嚴密的法律機器,其“制度上的稟性”決定了它不能成為保護傳統知識的主要手段。就算是把這部機器交給了傳統社區或者它的人,往往也很難有效地運轉。

我們的結論是,傳統知識的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命題,解決它需要綜合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

韋之 凌樺

傳統藝術論文:淺析中國傳統元素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論文關鍵詞:傳統元素 認知心理學 現代環境 藝術設計

論文摘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記憶系統中已有的經驗、信息等對于設計的影響,并以中國元素的視覺形象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來闡述其在當下空間設計中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內涵和審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奧運會之后,大量的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如雨后春筍般開始在設計界中暫露頭角,加深了中國元素在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度。如何有效地運用中國的傳統元素來做設計,并將其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使之服務于現代人,成為現在設計研究者不可忽視的課題。

筆者持著學習和探討的態度,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記憶系統中己有的經驗、信息等對于設計的影響,并以中國元素的視覺形象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來闡述其在當下空間設計中的意義。

一、認知心理學與現代設計

1.認知心理學的相關概念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于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在這個系統模式中,記憶系統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記憶是原先的刺激不復存在時所保持的有關刺激、事件、意象、觀念等信息的心理機能,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在記憶系統回憶和再認的過程中,存在對于先前的信息和經驗重組和創新,因而,這個過程對在設計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對設計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

2.記憶系統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一書當中,曾經提出過:“我們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儲藏于我們記憶倉庫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在藝術設計一中,我們所得出的新的視覺形象都和我們記憶系統中的經驗有關,通過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對記憶系統中的經驗和信息的視覺形式進行復制和重組。因此,如果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傳統文化元素設計中的運用,可以這樣認為,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把存儲在記憶系統中的不同記憶類別的元素信息進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組,通過創造性思維將信息編碼輸出,用產品的形式或者視覺形式反映到我們的設計作品中。如何將記憶系統中的傳統元素重建或者重組?我們應該首先存儲或者理解傳統元素,才能更好地駕馭傳統元素在設計中的正確應用。

二、中國元素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視覺形態的應用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形而上的,而在藝術設計中,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這一意識形態進行了物質化,以可視的形態,通過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最終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其視覺形態的運用。

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進行設計,重點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義的視覺形態來表達某種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對傳統元素進行創新,將傳統的設計語言滲透于現代的設計之中,創造出新的視覺形態,使其既有傳統元素的形似和神韻,又具有現代設計的意味與形式,喚醒個人的記憶與民族的記憶,進而體現出某個民族的氣質、精神和理念。具體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1.復制和仿制。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如色彩、造型以及紋樣,遵循原有結構上的韻律、節奏和秩序,采用“傳統外觀,現代結構”或者“現代外觀,傳統結構”等方式,與現代事物相結A e進行重組和重建。這種方式是對傳統文化視覺形態的一種借用,并非機械的照搬,而是要運用現代事物作為載體,做到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盧昊悉心設計的中國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車就是傳統和現代相結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盧昊用現代創意的手法將中國古典元素—宋代哥窯開片瓷器式的紋理通過手工漆繪形式在車身上。方向盤點火按鈕上“啟動”和轉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樣,均采用中國書法篆體。將中國元素和西方現代事物完美結合在一起。

2.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變異和進化。對元素的提取、轉化和抽象再重構,這是當前設計中廣泛使用的方式。設計師在豐富的文化傳統中去捕捉和發現美的元素,在這些元素中提取適用的材料,使其成為自己創作的素材;同時對這些提取的元素進行轉化和抽象,根據形象的構成,結合現代構成意識對中國傳統藝術重構。用現代的觀念和審美情趣去重新闡釋和發掘傳統的精華,尋到東西方文化的接合點,再有效的與設計作品相結合,形成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設計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廈的設計是一個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提取轉化處理典型的例子:設計師將古典的“塔型”結構運用到一個現代的摩天大樓的建筑設計中,沒有將中國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個建筑的比例是與中國塔形美學比例和力學是相吻合的。建筑師將中國傳統的密檐式塔作為設計構思的原點,將密檐式塔的韻律、輪廓線及細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設計手法,將傳統建筑的精神通過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構造手段表現出來。

3.透過文化元素表象尋求思想根源。從中華民族整體文化中尋求構思源泉,推陳出新。吳良墉先生設計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傳統文化及建筑思想運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園林設計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書院”方式,構思精巧,布局嚴謹。設計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時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龍,前面的小沂河正對應風水中的“金帶環抱”,整個布局體現了傳統的文化觀,也氣和了傳統的風水說要求建筑的選址負陰抱陽,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個設計還運用提煉的傳統元素,充分使用隱喻的手法,將多種古代建筑元素作為設計的原型,并按照現代的美學觀加以變異,來重新演繹傳統。

三、結語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的運用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設計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樣,觀者欣賞設計作品的過程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了解認知過程的發生,不管是對于創作還是審美欣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記憶系統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經驗,是促使我們運用傳統文化進行設計的原因。我們所處社會的文化語境充分的激活了記憶系統中的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思維,我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進行重組和重建,使我們設計出來的作品既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現代感,還能符合國人的審美心理。

每一個設計師,既承載著歷史也延續著歷史。我們要善于將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運用到設計中來,方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之路。

傳統藝術論文:試論傳統戲曲對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論文關鍵詞:傳統戲曲 傳統音樂 傳統文學 傳統觀念 高等學校藝術教育

論文摘要:中國戲曲以其“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獨特的審美與藝術價值,而且還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方面的內容。文章從傳統音樂、傳統文學、傳統觀念這三個方面來探討傳統戲曲在高等學校藝術教育中的價值和意義,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一種思路與途徑。

藝術是在人類誕生之初便伴隨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而產生、發展并逐漸形成的,是人類在感知外界事物、表達內心情感、創造表達情感之形式并以此來獲得愉悅的過程中,最終呈現出來的人類活動的精神成果。

將藝術作為一門課程進人教育領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統。早在周代,統治者就將包括“藝”(即“藝術”)在內的“六藝”作為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的必要內容。而到近現代,作為現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先生仍將“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當歷史的車輪將我們載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黨中央更是將“美育”放在了學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之上。

作為一名從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工作者來說,筆者深知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與博大精深,更深知它對于整個民族文化傳承的重大意義。那么,筆者就從傳統戲曲這一點切人,來侄釋它對于傳承傳統文化、開展高校藝術教育不可取代的價值。

一、保存傳統音樂

作為一種集“唱、念、做、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戲曲的真正形成較中國其它民間音樂形式要晚。但正由于此,才使它能夠廣泛吸收各種音樂藝術成果,并且將民間音樂的藝術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由于時代的更迭與人們審美趣味的變更,我們今人已經很難再聽到早期戲曲形式—元雜劇和南戲的音樂了。但是,作為南戲在發展、衍變過程中產生的兩個支脈—昆曲與弋陽腔,卻依然能讓我們聆聽到600多年前先人們所欣賞的音樂。那一首首細膩、婉轉的(醉扶歸)、〔步步嬌〕,不正在向我們展示著傳統文人的藝術追求與情感表達嗎?還有那一陣陣燎亮的鑼聲,那一段段豪邁的唱腔,不也是在向我們訴說當時平民百姓的娛樂形式與情感宣泄方式嗎?

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保存下來的戲曲品種帶進課堂,展示給學生,使他們得到傳統戲曲音樂的熏陶,這也許是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較好的途徑吧!

其實,上述做法在近現代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早在清朝光緒年間,曲學大師吳梅就應聘去東吳大學堂(今蘇州大學)講授詞曲,首先把昆曲教育引進大學課堂,開了戲曲進大學的風氣之先。”而在現在的江西師范大學,學生們可以選修贛劇以獲得學分,其學習“課程內容包括弋陽腔和贛劇的歷史、戲曲基礎理論、戲曲表演等。”川而“對已經公演并延續演出的贛劇《牡丹亭》,則“按工種(唱腔、樂隊、服裝、道具、燈光、音響、化妝、表演等)招收學生,由專業老師傳授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此外,蘇州大學周秦教授在學校“開設了‘詩詞寫作與吟唱’選修課,講授詩詞格律和昆腔字格,教學昆唱詞曲和曲笛。還有“昆曲藝術”選修課,講授昆腔發展史和曲律曲論,教唱昆腔南北曲名段,并傳授曲笛技藝。”“同樣,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高校都有自己的戲曲社團”。

上述不同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使我們對于戲曲音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為高校藝術教育課堂上的學生能夠身臨傳統音樂文化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橋梁與途徑。

二、保存傳統戲劇文學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來構成的。傳統戲劇文學也不例外。說到它,就不能不談到戲劇文學的體裁樣式與題材內容這兩個方面。

自古至今,我國都是一個文學藝術蓬勃發展的國度。不論是魏晉南北朝之前,以《詩經》、《楚辭》和樂府為代表的古體詩,還是唐代以來,唐詩、宋詞和元曲的新體詩,它們所取得的成就都為中國傳統文學的藝術高度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戲曲正是在這座文學藝術的百花園中開放出來的奇葩。從第一個成熟的戲曲樣式—元雜劇,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學體裁對于戲曲藝術的滋養。那四句一段的定場詩,那長短參差、錯落有致的曲牌形式,都成為戲曲藝術豐富表現力的一個因素。

那么,對于中國傳統戲曲的賞析,就不僅僅是培養高校大學生聆聽傳統音樂的耳朵,而且還使他們進一步貼近了古人,貼近了古人的語言習慣和情感表達方式。

下面再來探討一下傳統戲曲所表現的內容。

傳統戲曲是以我國的古典文學作為其創作的素材來源的。而“作為人文學科文學類的一個領域,中國古典文學從先秦到清代,名家輩出,佳作涌現,涉及歷史、哲學、藝術、道德、思想、政治—幾乎囊括了人文學科的所有內容。……而且蘊含著先進的文化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豐富的民族精神,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說,在漢魏六朝、唐代之時,出現的小戲樣式還多是取材于神話傳說或日常小事,情節還較為簡單、沖突缺乏戲劇性的話,那么元代雜劇和南戲之所以成為成熟的戲曲樣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劇本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古典文學,不僅是文學作品,它更多地是在向我們展示人、展示時代、展示社會,當然這里的人是劇作者借以呈現它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狀況的一種途徑與媒介,“人”是傳達特定時代與社會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具體形象。

高明《琵琶記》中蔡伯嘈的形象、《荊釵記》中不棄糟糠之妻的王十朋形象與《秦香蓮》中不認前妻的陳世美,這都是中國傳統戲曲塑造的典型形象的代表,以致于到現今還被人們所熟知。其中看似三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從而造成了三種不同的婚姻狀況,但是其實它們都是中國官僚體制、婚姻模式和普遍信奉的封建道德標準等文化背景的具體產物。

這種類型的戲曲,在令觀眾欣賞戲曲音樂的同時,還呈現了一幅封建主義社會百姓的生活圖。圖中的景致不僅形式豐富,而且其中的韻味也耐人回味。我們的傳統戲曲藝術表現的正是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全景圖,我們可以使高校大學生在其中一幕幕的悲歡離合中接近歷史、感悟傳統。

三、保存傳統觀念

傳統觀念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在此筆者主要從價值觀與審美觀兩方面切入。

1.傳統價值觀

我國著名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將中國哲學的發展史分為兩個階段,即自孔子至淮南子的“子學時代”和自董仲舒至康有為的“經學時代”。其中,前者的“百家爭鳴”時期歷時四百余年,而后者的“獨尊儒術”時期則歷時二千余年,在時間上的絕對優勢已經可以體會到其思想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形成與鞏固的深遠影響,而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宣傳與利用,無數文人對它的進一步引申與深化,以及在其“忠、孝、節、義”的封建禮制觀念影響下廣大勞動人民對于封建禮制的順從與效仿,都使得儒家所宣揚的“德”與封建統治者所渴求的普通民眾的“德”在上至宮廷下至)’一大群眾的社會各個階層中得到空前的重視,使得中國歷史上具有“德行”之人不僅被封建統治階級、而且被宗教所大肆利用與宣揚,成為教育與同化民眾的楷模。這一重要的價值觀念在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內容中也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成為這種“高臺教化”所要教授給廣大人民觀眾的一個最為核心的觀念。

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關羽可謂是忠和義的統一。他追隨劉備興復漢室,表示與劉備“誓以共死”,始終不渝,既表現出他對蜀先主劉備的忠,又表現出他對“恩若兄弟”的劉備的義。現存最早的關公戲劇本當是關漢卿的《單刀會》和《雙赴夢》(此劇同時寫張飛)。此后,關公形象則被人們不厭其煩地稱頌,相繼出現了《關羽顯圣》、《千里獨行》、《單刀赴會》等等多出表現其英武與忠義的戲曲劇目。

此外,《精忠記》中岳飛對大宋國君的“忠”,《琵琶記》中趙五娘對于公婆的“孝”,《殺狗記》中手足之間的“義”,還有《白兔記》中李三娘的“節”,都可以說是進行“道德教化”的典范之作。它們在中國戲曲舞臺上的久演不衰,不僅僅反映了戲劇文學本身的魅力,更加體現了上至統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對于“德”的推崇。

誠然,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所宣揚的“封建禮教”等觀念有其嚴重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傳統價值觀念中也不乏愛國、忠義、節操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在我們當代商品經濟時代恐怕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過在高校中開設傳統戲曲的賞析課,選擇宣揚高尚品格的精品劇目來陶冶學生們的情操、感染他們的心靈,也是一種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手段與途徑。

2傳統審美觀

人類社會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初始階段,就具有兩種相反相成的沖動,一種是感性沖動,即不可扼制的生命沖動;一種是理性沖動,即把握生命活動的形式沖動。人的任何行為究其根源,都是出自于這兩種沖動。中國寫性的藝術向來被認為偏向感性的藝術形式。即通過基于現實的客觀存在,對其進行適當的想象與抽象,從而以虛擬的手法,再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存在。這一手法被廣泛地運用于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方方面面,例如畫家常通過寫意手法來借物抒情,戲曲通過寫意來縱橫時空、塑造典型,而詩歌則通過寫意來寄情山水、“造景”喻情。

這里筆者將從戲曲的人物塑造、時空轉換、舞臺裝置三方面來略論傳統戲曲藝術對于“寫意”手法的具體運用。

首先是人物塑造,其中還包括人物造型與人物性格這兩個方面。

戲曲的造型是“寫意”的。如關公的紅臉,曹操的白臉,青面虎的綠臉,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它卻能顯現性格特征,因為這種“寫意”性的臉譜是“實象”的高度提煉與夸張,是現實情況的藝術升華,為戲劇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

其次是時空轉換。戲曲是一種典型的舞臺藝術,它主要是借助于方丈之間的舞臺空間來表現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世事變遷。因此,舞臺一方面為作家與觀眾感受世間萬象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也為展示情境的無限性造成了局限。而傳統戲曲卻通過寫意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可以使觀眾“一日三秋”、“一日千里”,在時空轉換上達到自由與無限。如演員在臺上通過打噸、抬頭、揉眼、伸腰等動作表示日夜的更替。這些做法都明白無誤地向觀眾展示了劇情的延展,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無限想像的空間,使“情”與“景”的交融在“形”“神”的互補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與發揮。

最后來談談舞臺裝置。舞臺裝置主要包括表演道具、舞臺美術與裝飾等。

就道具來說,戲曲的最突出特點莫過于“無馬而日行千里,無舟而舟行水上”。這種特殊效果的形成仰仗于舞臺道具的巧妙運用。例如川劇《秋江》中硝公僅憑一槳舞蹈便舟行碧波蕩漾之中,而京劇《悅來店》十三妹憑馬鞭揮動即呈現了她騎馬疾行的形象。此外,刀槍劍戟的形象化運用、舞臺上幕布的多樣性設計等等都為劇情的展開、情節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感與歷史感。

“寫意”的手法來源于中國歷史上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與審美觀念,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為其特點的深層根源,也是我們能夠承中國藝術的關鍵。中國傳統戲曲通過幾千年的凝鑄與錘煉,已經將這種觀念深深地融入到自身的肌體之中。如果我們能通過它來使高校學生感受傳統、接近傳統、認識傳統,那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

“歷史像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很可能還有余溫,我們的任務不是翻扒已經冷靜的灰燼,而是把我們的手伸進灰燼,去觸摸那個余溫。”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民族,都會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這一民族的氣質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意大利人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士比亞的戲劇,這些都是該民族驕傲與自信的源泉。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喜)劇、印度之梵劇被世界公認為三大古老戲劇形態文化之一。它雖然較其二者出現較晚,但是卻以其高超的成就與獨特的魅力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如何能夠使當代大學生走進這一家園,并成為其中的一員,是我們高校每一位藝術工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筆者就“傳統戲曲對于高等師范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通過賞析傳統戲曲的形式,使學生們從傳統音樂、傳統文學、傳統觀念這三個方面來走進戲曲、感受傳統,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一種思路與途徑。

傳統藝術論文:淺談我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當代藝術設計的影響,提出對傳統文化的運用、借鑒不能僅停留在表象,應進入到更深層的思想領域;指出設計發展的必要前提在于植根傳統文化,只有堅持傳統的、民族的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關鍵詞: 傳統文化;民族設計;當代藝術

一、當代設計需植根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 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中國本土藝術設計在世界藝術的發展浪潮中無可避免地會受到西方現代設計文化思潮影響。西方比較成熟的藝術設計理念、理論和經驗一方面促進了中國設計業的快速發展, 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本土設計界對國學的淡漠、對本民族文化認知的缺乏、甚至對傳統文化的拋棄。

科學無國界, 而藝術有國界,這一點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韓美林先生也曾說過:“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民族的東西, 就沒有趣了。世界藝術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藝術的末日”,所以,設計的民族性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國是擁有幾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當代藝術設計更需要植根傳統文化,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借鑒、融合, 繼承并發揚光大。

二、傳統文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對設計者的影響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對設計者的藝術設計構思、形成等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藝術的主體行為者是人,傳統文化往往通過對設計者本身的長期熏陶和影響,從而影響著藝術。從設計的角度來看,設計者對本土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僅僅是設計者應對強勢文化全球化的策略,也是其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縱觀國內外一些成功的設計作品,不難發現,不只我國,很多國家設計者的作品,雖然設計手法各有不同,但都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其傳統文化與民族特色,并維護和保存著這些傳統和特色。如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意大利設計、法國設計等等。

(二)傳統文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民族的文化特性不僅取決于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 也取決于這個民族如何發展自己的文化素材, 無論這文化素材是外來的還是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我國傳統文化既包含著視覺圖像類的物質形式, 也包含著觀念思想類的意識形態,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設計之所以在不同國家會形成迥異的風格和特征, 正是設計對各國文化的一種反映和詮釋。可見, 藝術設計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 而文化就是一個傳承和學習的過程。著名香港設計師靳埭強的成功就在于懂得如何將中國千年的文化如中國的水墨畫、儒家文化等精髓融入到現代設計中。這種將傳統文化融入設計的手法, 既能起到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加深民族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

雖然當代藝術設計在不斷發展變化,但傳統文化對中國當代藝術仍然產生深刻的影響,因為,一方面,藝術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形式的工藝美術,都是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尤其是在民間傳統圖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代藝術設計從根本上離不開傳統圖案的滋養;另一方面,東方人因其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殊的審美理念,因此當代設計也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適應。同時,我們知道藝術設計通常包含著兩種功能:一種是外延功能(即實用價值);另一種是內涵功能(象征價值)。這兩種功能中,內涵功能往往有著長期而濃重的歷史和文化沉淀,是傳統文化的體現,由此可見,無論現代藝術設計如何發展,傳統文化必然對當代設計的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三)傳統文化對藝術設計視覺形態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視覺效果,因此藝術設計比較注重裝飾效果,注重“美”的形式,當代藝術設計依然如此。中華文明的悠久、穩定使不同民族、地域、宗教及風俗產生的傳統工藝美術數不勝數,展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陶瓷、刺繡、版刻、建筑等,這使得中國傳統藝術形式體系完備,內容豐富,在視覺資源方面頗有優勢。如人面含魚的彩陶盆,古色斑斕的青銅器,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數不盡的宋元山水畫,還有著名詩人作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留下的詩詞書畫作品,它們無不展示的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和文化傳統,時代精神的火花和精髓正是通過這些藝術作品得以凝凍、積淀下來,至今仍然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沉淀下來的這些珍貴傳統資源不僅是中國設計發展的重要條件, 也是中國當代設計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傳統文化對當代藝術設計的影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可以對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的視覺形態進行提煉、再造與運用。在當代設計中融入這些傳統視覺形態既可以傳遞文化和歷史的信息, 同時又能展現了視覺和心靈的美感。比如香港設計師靳埭強先生為中國銀行設計的標志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該標志取形于中國古代的錢幣,同時又融入了漢字“中”的結構,共同構成了一個簡潔且現代的企業標志。錢幣的形態暗示了銀行的行業特征,漢字 “中”鮮明地標識了該企業的地域, 同時賦予了原本嚴肅生硬的銀行更多的民族文化內涵。在當代藝術設計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視覺形態理解不能僅停留在裝飾層面,更不能僅僅追求美的形式,而應注意傳統元素及形式對應的獨特的文化內涵。比如,經過長期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方勝、如意、盤長等傳統吉祥圖案, 早已深入國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特定的含義和信息傳達功能,通過設計師對這些傳統符號的深刻理解、聯想, 通過準確的表現方式, 很容易在作品中引起受眾的共鳴。

(四)傳統文化對藝術思維觀念的影響

只研究傳統文化中的美的形式是遠遠不夠的, 在設計創作中,思維是一個隱性的層面,不論作為設計者還是受眾, 所謂的文化感、美感都是在這個層面上相互感應的。我們借鑒傳統文化是為了創造新的民族設計形式, 這就需要擺脫美學傳統的表象進入深層思想領域去探求, 回到傳統文化最根本的觀念起點上去。現代藝術設計的真諦在于其傳達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瞬間感受,而是契入靈魂深處的那種意義體驗, 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獲得精神生命的永恒。我們可以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資源中吸取一些思維與觀念的養分, 從中獲取靈感, 再運用聯想、類比、隱喻等手法生成符號語言, 將傳統的文化精髓植根于現代設計的土壤中, 在設計作品中含蓄地營造中國傳統思想的意蘊, 從而增強作品的深度和情趣。例如北京奧運會獎牌的設計,在金、銀、銅牌設計中分別鑲入了白玉、青白玉、青玉龍紋造型的玉璧, 外觀外形上中國特色濃郁,內涵上,融入了自古以來”以玉比德”、 ”黃金有價玉無價”的價值觀和人文觀念,用以體現對獲勝者的禮贊.再如著名民族藝術家韓美林與香港設計師陳邵華為中國北京申奧設計的會徽也是一個經典范例。在作品中,傳統文化中中國結、太極人形的形態隱約可辨, 但對這些傳統形態又沒有直接借用, 而是運用傳統的書畫藝術手法將它們寫意地表現出來, 使作品形象宛如行云流水、和諧生動。這樣的標志既蘊涵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同時,中國結與太極人形包含了中國人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特殊理解, 一切積極的民族情感都被含蓄地包容在了這個小小的會徽里。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幾幅畫、幾行字, 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模式, 一種處事態度。當代設計中,學習傳統、把握今天, 用現代設計的語言續寫傳統文化的精髓, 這是設計者追求設計本土化的基本方向。

三、結束語

有著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有無數經典的視覺藝術資源,而且這種藝術資源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思想與審美思維,為當代設計師提供了設計的觀念、方法和線索。作為當代設計師, 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只有努力順應時代的步伐,在借鑒國外先進方法的時候,不能漠視本土文化,應使本土設計具備民族性,這樣才能為多樣的世界消費市場所接受, 獲得更多的認同。

傳統藝術論文: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在裝飾陳設藝術中的體現和應用

1 細數那些代表中國韻味的“中國風”元素

在一些國際上的裝飾與設計會上,“中國風”的唯美、富有的民族特色的特點,往往驚艷全場。中國紅、中國結、中國的文字、陶瓷、中國刺繡、中國的古典樂器、中國的旗袍、中國的水墨等實在太多的東西都能表達“中國風”的韻味。這些元素也一直活躍在設計師的靈感里,體現在藝術作品當中。下面我就針對這些有中國傳統團文化藝術特色的風格元素的體現與應用。

中國紅,一直是中國獨有的顏色。一提到某種紅色,大家就能立刻對中國產生聯想。而中國紅運用最廣泛的莫過于中國式的“成親”禮儀中。紅紅的蓋頭,喜娘的喜服,即代表了中國特色,有過千年來婚俗的體現,很多的外國人也紛紛效仿中國的傳統婚俗所穿的服飾,新穎又具有新意,而紅色的中國結一直國人心中的文化瑰寶,就更能代表中國的傳統藝術了。

中國的文字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比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歷史都要悠久。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字也在不斷地演化,僅僅在字體上就有不下百種。例如,夏、商、周使用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到了秦朝,以小篆作為通用的字體;漢朝以隸書為主;唐宋之后又出現行書、楷書、狂草等直到現在的簡體字,種類真的數不勝數。如果說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那么沒有比文字更加適合的了。

陶瓷,中國的英文稱為“china”而陶瓷的應為則是小寫的“china”。早在東漢時期,陶瓷就已經傳到國外,隨著絲綢之路的貿易發展、相互溝通,外國對這種上面有精美花紋的器皿,贊嘆不以。于是稱中國為瓷器之國。瓷器中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就是“青花瓷”,那種妖嬈的造型,別致的花紋,可以說賦予了瓷器生命。

中國刺繡。一提到次就就會想到中國的絲綢。這些都是古代的能工巧匠用他們巧奪天工的技藝與智慧創造的。中國的蘇州,是刺繡之鄉,蘇繡一直是代表中國去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是中國風格服裝文化的支撐。旗袍是民族服飾,絲綢和刺繡組成的旗袍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在一次各國首腦劇集中國的峰會上,每個國家的領導人都被贈與一件中國風的旗袍,在一奧運會上,頒獎禮儀小姐也是身著旗袍,因此旗袍是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一種藝術。

水墨、中國古典樂器都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傳承表現,具有民族的精神。最值得一體的就是在2008年在中國的國際奧運會。盛大的開幕式上,張藝謀導演將中國風發揮的淋漓盡致,在這種世界盛會上不但讓古國人民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讓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給內心帶來的那種震撼而表示贊嘆。水墨畫、中國服飾、中國國學、中國古樂、罄、擊缶、中國傳統的吉祥圖騰等一個個目不暇接的精彩展示讓觀眾乃至世界人民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深沉與厚重。

2 中國傳統文化在裝飾陳設藝術中的體現和應用

2.1 在建筑整體風格的體現與應用上

建筑最能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與外國的哥特式教堂、清真伊斯蘭教一樣,中國的傳統建筑也具有傳統的風格藝術。具有代表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福建的“客家土樓”、黃土高原“窯洞”、西雙版納的“竹樓”等,最具藝術特的可以算是北京的故宮了,在空間與結構上都十分的細致。運用“中軸線”繞過建筑群左右對立平衡,是故宮的建筑藝術特點。現在的城市高樓聳立,都是現代化的建筑群,不會輕易見到有中國風格特色的建筑。不過在很多城市中還是保存著以往的古典建筑風格,有的形成了“仿古一條街”的建筑群,建筑中也融合了中國的色彩、中國的花紋、裝飾中的結構特點,中國文化的圖騰。因此,現在在建筑中,真的可以利用一些中國獨有的藝術元素作為裝飾與點綴,不僅能使建筑看上去獨特新穎、而且也具有文化特色,讓建筑變得更加具有內涵。

2.2 在館廳、會場布置上體現的藝術風格

像是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博物館,在布置與設計上都是具有了自己國家文化的藝術特色。所以中國的博物館、一些歷史文物的展廳布置也是體現了“中國風”的藝術特色。像是內部購置,蘊含了中國的雕刻,中國風格的壁畫,蘊含宗教風格的器具擺設,不僅突出了莊嚴典雅的氣度,瀟灑飄逸的氣韻,還象征著深奧超脫的性靈意境。讓人們在參觀鑒賞之余還能體會到中國傳統藝術與中國歷史傳承的靈魂所在。

2.3 對家居室內裝飾陳設體現與應用

自古代開始,人們對家居室內環境的裝飾就十分的注重與考究。現在的裝飾風格有很多,歐式的、日式的、韓式的等等,但是都不能與中國傳統風格的裝飾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然,對自然采取順應、親和的態度,對自然景物非常喜愛。這種淳樸親切的自然情懷反映在室內空間的處理和陳設設計上,將自然要素盡量組織到內部空間中室內的陳設藝術通過再現、點睛、提煉等表現手法在本質上傳遞著一種內在的、深層次的可延續的傳統。如在室內陳設一些原始情調的飾物,增加自然的意境。在室內添加一些陶瓷制品,可以凸顯屋自然、淳樸的感覺,并且能夠增加室內的空間感。室內放置一些中國傳統的古典樂器,可以為室內增添另一種文藝術特色,并且讓居室整體都呈現出以中國古韻古風的。書法、水墨一直是室內裝飾普遍采取的一種方式,行云流水的線條,大氣磅礴的字跡筆鋒無不透露著屋子主任對待文化藝術的崇尚與追求,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在室內裝填一些中國特色的畫作與墨寶,很有舒適、高雅的感覺,真的更加提升了室內整體氣質,散發著獨特的藝術內涵。具有中國古典藝術特色的裝飾設計數不勝數,元素也是隨處可見,只要能夠表達出一種傳統傳統的文化,那就不難發現與運用。

3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研究與利用的。一開始前面說的那些元素都是很普遍,還有許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竹象征高潔孤傲的氣韻,中國的茶將清香帶向全球各地,中國的文化已經傳遍四方,深刻審視華夏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責無旁貸地發揚與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藝術論文: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對人居生活環境的思考與探索延續至今。其中蘊涵的審美心理、價值取向等對室內設計影響深遠。現代家居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深化和再創造,尋求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成分與審美思想來指導現代家居室內設計并進行運用,優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諧共生,從而整體、有效地營造一種理想的家居生活藝術環境,具有非常廣泛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室內設計 藝術

一 解析傳統文化

“傳統”到底是什么?有人說傳統是已經形成的遺產或文化;也有人說傳統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眾中不斷流傳、繼承下來的文化。本文認為傳統是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經由歷史凝聚而沿傳的、流變著的諸文化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

1 什么叫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對今天和明天產生巨大影響的人類文化的精華。如中國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歷史,其彩陶圖案豐富多彩,所刻畫的動物形態栩栩如生,如魚紋、鳥紋和蛙紋等,至今在室內設計中仍起著裝飾的點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并與建筑關系極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還令世人嘆為觀止。而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在室內設計上都喜歡遵循具有文化傳統的建筑理論。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國傳統文化對環境所持有的價值觀與心理行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國古代園林布局,無論是北方園林的宏偉、大氣,還是江南園林的玲瓏、典雅、都強調園林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運用曲折縈回、欲揚先抑、意猶未盡等手法,達到人工園林與環境的驚人吻合,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國四大名園,即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留園、拙政園,都是濃厚的傳統文化的體現。

2 傳統文化在室內裝飾上的藝術表現

室內設計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它以儒家倡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標準。傳統室內設計充分體現了人文意識,其裝飾內容和載體大多都有文化的意義,集中表現為重道德、助人倫和敦教化。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室內裝飾成為傳統藝術隱喻、象征和表達心愿、信仰及審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國主要圖騰物“龍”和“鳳”是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裝飾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為人所用。“龍鳳呈祥”是中國傳統室內裝飾的骨干脈絡,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征,至今我們還有“龍的傳人”的說法。鳳是原始社會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并被視為神鳥而予崇拜,它經過形象的逐漸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與和平,預示能給人帶來幸福和吉祥。藝術家們以豐富的裝飾語言生動地表現龍鳳多姿多彩的藝術風韻,龍鳳組合的題材有很多,比如龍飛鳳舞、游龍戲鳳等。龍鳳題材一直在民間室內裝飾設計中廣泛應用,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現代室內設計的含義與內容

現代室內設計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高度集成的產物,它將功能實用性和審美藝術性融為一體,是創造良好室內環境的特殊藝術。室內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空間處理

空間處理是通過調整空間的尺寸和比例,處理好空間的分隔,強調空間的性質,解決空間的對比和統一等的精心設計,賦予空間更具人性化及更為豐富的內涵。如使用不到頂的墻、家具等實體性界面來劃分空間,形成一定的視覺范圍,又具有開放性。還可以使用欄桿、玻璃、懸垂物等非實體的手段來劃分空間,造成空間界面模糊的感覺,使空間更開放。

2 整體裝飾效果

整體裝飾效果包括室內墻面、地面、屋頂的造型、色彩、材質等構造的設計,是室內空間從造型、色彩、工藝到風格的綜合體現。如可利用室內家具、地毯、窗簾等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等通過對地面的高差處理,可實現轉換空間、界定功能,讓光線、視線、空氣在無阻礙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是室內設計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色彩處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獲得審美的效果,通過對色彩的視覺感受,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象征與寓意。如為了打破單調的六面體空間,可以采用超級平面美術方法不依天花、墻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構圖,模糊了空間原有的構圖形式,從而擴展了空間形式,創造空間意境。

3 室內陳設

室內陳設包括家具、櫥具、電器、燈具、工藝陳設品、裝飾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選擇與配置。他們之間的合理搭配對于形成室內環境氛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藝品、雕塑、字畫、紀念品等的點綴是室內設計中必需的內容,可以起到賞人悅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下,材料也隨之快速更新,生態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設計在強調人類遵循生態規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態美,欣賞質樸、簡潔,以此帶給人們持久的精神愉悅。

三 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帶來了不同感受的改變,這要求室內設計必須與時俱進。但是一脈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沒有改變,它們仍然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富貴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現代的理念對傳統文化進行詮釋,并將其運用在現代室內設計中,使設計在滿足實際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礎上,既能體現傳統文化特質,又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1 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體,物我自然兩宜,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對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們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并將其思想運用到現代室內設計中去,使營造的室內空間在本質上與室外空間環境、自然環境能和諧共生。在現代家居室內設計中,我們應該在觀念上將室內空間看成是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社區環境、室外環境與室內環境等一系列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組合。

在現代的室內空間設計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優秀的設計手法結合實際住宅巧加運用,更能體現人本身的內涵。如將中國傳統園林的手法引入室內空間的設計,將其融為一體,做到室內空間室外化,讓陽光溫暖著室內與室外的人們,讓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創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視覺效果。

對于開放性的空間強調的是空間的延續以及空間的交流。設計時必須考慮到人們在室內與室外所體驗到的感覺,從而使空間里的內墻與空間的分隔帶有音樂的優美旋律。比如套間住宅的陽臺,別墅的賞花露臺,以及住宅內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墻,通常用透明的玻璃進行隔斷,這樣的設計簡潔而無假飾,室內與室外、空間與空間互為借景,形成視覺上的空間的連續與擴充。

現代室內設計注重人們對空間不同的心理感受。隨著人們進門一刻的腳步移動,如由客廳走到臥室,或由臥室走到書房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成功的空間設計是要讓人們隨著視點的轉移體會到不同的裝飾風格與藝術品位。傳統建筑空間中彎曲流暢的線條給人造成視覺上的流動感,空間分隔上的隔斷、花罩、窗、門讓人對于傳統空間有無限遐想與希望。因此,現代設計師可以根據傳統設計,針對室內空間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線條設計出感官上的空間延伸效果以及將室內與室外環境交織相融的效果。

對于封閉性的空間,要盡量利用窗戶營造室內空間的某種氛圍,使人們通過空間氛圍體現出他們不同的文化層次、不同的性格差異、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戶的形式多種多樣,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現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雖然在取材用料方面與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為了能更好地與自然對話。因此,現代設計師要借鑒傳統文化,充分利用窗戶把室外的景色納入室內。

2 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色彩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是一種視覺的藝術,中國傳統裝飾色彩以白、黃、青、赤、黑五色為主,如綠色象征生命與健康,黃色象征尊貴與華麗等,它是室內設計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顏色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不但顏色的外延擴大了,而且與事物的形狀也建立了某種對應的聯系。如在現代設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色彩莫過于紅色,它代表的是中國人的熱情、熱血和鮮明的特性。我國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級的、流傳至今的宮殿建筑,就以紅、黃二色為主色,它深深影響了傳統色彩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即便是現在,吉慶日子到處張燈結彩,燈是掛的紅燈籠,彩結是的紅彩綢。居室中的一整面紅墻,餐廳中大面積的紅桌布、紅座椅等仍然是喜慶的象征。

又如金、黃兩色在傳統裝飾中通常搭配使用,體現主人的尊貴感。在現代室內設計中,人們吸取了傳統裝飾手法,結合當代技術條件,創造出華貴氛圍。例如,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的室內改造工程中,設計主題非常鮮明,即“中國的金色大廳”。這一設計空間定位清晰明朗,風格細致淡雅,充滿中國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國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邊石材柱間的梁枋采用傳統瀝粉貼金的手法,色彩及紋樣具有敦煌壁畫溫潤調和的風格,因而被稱為人民大會堂的“金色大廳”。

3 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陳設中的應用

傳統文化在中國家具上的印記很深,傳統家具民族性特征極強,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藝術造詣和文人氣質在世界家具史上別具匠心,至今無法超越。我們在書房放置一組典型明清風格家具,往往會因其獨特的藝術氣質,喚起歷史情感的回歸以及陳年的記憶。

雕刻、匾額、書畫、掛屏、文房四寶等陳設都是中國傳統人文意識的載體,它們既能從形式上供人欣賞,又能從內容上起到激勵、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圍成一種具有傳統文化氣息的空間。

另外,我們可以對傳統文化中豐富的裝飾紋樣進行移植嫁接,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象。傳統文化中的幾何紋樣有水波紋、回紋、冰裂紋、萬字紋等,它們在窗花、屏風、隔扇的傳統裝飾點依然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被使用,并且還用在了電視背景墻、天花、鋪地等裝飾的造型中。現代設計師打破了狹窄的傳統文化概念,繼承其優秀的文化精華,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間對傳統紋樣大膽創新使用,從而創造一種新的借鑒傳統的創作手法,使傳統紋樣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有了新的生命力,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結語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它強調要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的規劃和設計,并巧妙地處理人與自然的沖突,以獲得和諧的生活環境。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研究傳統文化,應用其美學思想,對現代室內設計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學校級重點扶持學科項目。

傳統藝術論文:傳統文化下的晉商雕刻藝術研究

摘要:晉商建筑不僅在大的不僅和建筑形象上都具有精湛的建筑藝術,而且其細部裝修設計也很豐富。本文主要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對晉商建筑的木雕藝術、磚雕藝術、石雕藝術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晉商;雕刻;藝術

雕刻是我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之一,其中木雕、轉雕、石雕、共稱“三雕”。山西雕刻藝術作為我國傳統建筑磚雕主要流派之一,主要集中在晉中一代的民居建筑中,尤其以晉商建筑雕刻為代表,晉商精雕細刻的建筑藝術,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北方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和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

一、晉商的木雕藝術

木構件是晉商建筑的靈魂。它們不僅構成建筑的骨架,有些部件還構成建筑的裝飾物,形成了晉商建筑豐富多彩的內容。喬家大院處處都可以看到木雕藝術作品。如各院的正門上都有木雕人物,而且各不相同。分別為天官賜福、三星高照、和合二仙、招財進寶、麒麟送子、回回獻寶等多種形式。柱子雕刻也多種多樣,有八駿、有松竹、有葡萄表示漫長久遠、有垂瓜象征瓜瓜綿綿、有垂蓮象征連生貴子,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其中鏤空式雕刻最具藝術性,是將整體構建雕刻出一種主體景物的效果。所雕刻花卉鳥獸皆躍然欄上,生動自然,這種雕發所雕刻出的作品,地與面高差甚大,最大高差可達十厘米左右。大院正廳的“連連有喜”,及門廊的“鳳凰戲牡丹”的雕刻就屬于這種技法。由于這是由完整的木材雕刻而成,因而又成為“高浮雕”。此外,合疊加式頤名思義,是一種復合組構的木雕形式。做法是先將地紋刻好,然后將片外加工刻成的人物景象再復合疊加嵌鑲干底板的地紋上。從而組成各種內容的圖案,這種做法的效果,較縷空式別具風味。

二、晉商建筑的磚雕藝術

晉商建筑雖然以木結構為主,但由于氣候及觀念等原因,建筑的維護結構以及—些結構構件釘大量磚石材料,這些材料不僅有功能作用,它們同時還是精美的藝術品。以王家大院為例,王家大院東園小門額枋仿國畫長卷圖軸雕以松竹梅蘭壽石,樹林間又雕梅花鹿兩只,互相盼顧,頗有情趣;東院大門的額枋,雕以琴棋書畫四藝圖,周圍襯以菊花、牡丹、鼎等浮雕裝飾紋圖;西院偏門額枋,則在替子二龍頭上方,雕以瑞云翩翩,以示乘蒼龍青云直上。進入小偏門是私塾,其院門門框用4塊青石雕成,上面刻以松、竹、梅、壽石、喜鵲,這一雕刻設計清新,刻制精細,既表現歲寒三友的清氣,又體現喜上眉梢的喜氣,透視關系也完全按照中國畫散點透視手法,顯示出其不合比例的合法性。東院內的石雕風景照壁,高2.6米,寬1.82米,被鑲嵌在建筑物山墻內,起蕭墻的作用,畫面用平面陰線雕成,砂粒圓點做底紋,圖紋為松、柳、山、水、樓閣,云氣浮游于天空,小舟行駛在水中,煞是一片江南景色。建筑就其本體屬性來說,融實用堅固與審美為一體,在修建過程中,對間架結構及其布局,除用力學掌握支點、力點、重點外,在造型上還可以體悟到它的美學趣味、價值觀念、精神感情等

三、晉商建筑的石雕藝術

晉商建筑的石雕藝術,數丁家大院最為完整,藝術性較高,每個年代的石雕均具特色。例如在丁家大院中,石作構件應用廣泛。其中有以下幾種:一為柱礎,所有建筑桿礎,全部用整塊石料雕琢而成,其中,尤以正廳和門廊施用者最為華麗壯觀。門砧石這種專門為墊托門框的石質構件,幾乎有門即施,但以大門、二門,廂房者雕刻得最好。踏石設在大門、二門和天井內,由于建筑臺基皆高出地平面,故設踏石以登堂入室。這種構件不但數量多,而且雕刻細膩華麗。在丁家大院,柱礎石內容豐富,樣式各異,燈籠形、圓鼓形、六角形、寶瓶型等等,各個院子絕無雷同重復。上面的六角燈籠形柱礎石,上下六個層次。各種石雕充分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四、各種雕刻協調統一,尊重自然

晉商建筑中的雕刻藝術伴隨著晉商的生活習俗和其建筑的結構類型,不僅融合了當時的社會階級形態,闡釋了晉商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而且體現了晉商以及當時的建筑設計者對自然的尊重。如如靈石縣王家大院,梁架往往采取“砌上露明”的方式,讓梁架暴露在外,展現梁架的結構和木材的本色,又雕梁畫棟, 即具有結構功能,又體現出和諧美觀。王家大院大門上的門框裝飾,其額枋也各有千秋,東院小偏門額枋仿國畫長卷圖軸雕以松竹梅蘭壽石,樹林間又雕梅花鹿兩只,互相盼顧,頗有情趣。東院大門的額枋,雕以琴棋書畫四藝圖,周圍襯以菊花、牡丹、鼎等浮雕裝飾紋圖。西院偏門額枋,則在替子二龍頭上方,雕以瑞云翩翩,以示乘蒼龍青云直上。縱觀整個王家大院,所以的主要雕刻品,都是成雙成對,追求對稱,而不讓人感到重復,以體現協調統一統一,給人以完全自然的的感覺。

總之,許多晉商都曾歷經艱辛,他們用自己飽含著汗水的業績,衣錦榮歸之后,給后人留下了這些雕梁畫棟的宅院,這些雕刻精美的建筑,古色古香、突出了傳統文化、給研究我國近古的建筑雕刻藝術提供了難得的直觀資料。

傳統藝術論文:淺析剪紙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累所形成的一種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理念。剪紙藝術與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僅在創作題材上,而且在創作理念、藝術表達形式以及制作技法上也都流露出傳統文化的特征。

關鍵詞:剪紙藝術,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剪紙藝術與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受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創作者不僅在她的作品內容上喜歡選用中國傳統題材,而且在作品的創作理念、藝術表達形式以及剪刻技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傳統文化的特征。這種流露是基于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觀、世界觀和方法論。剪紙中的感情表達方式源于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觀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論中的“五行運化”理論也是順理成章的。

古代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通的,故而可以達到統一。這種思想熔鑄了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這種藝術精神融入在剪紙藝術品中,就是剪紙的“心里想的”,注重表現抒發情感和理想的意念。“天人合一”論中強調了天與人的統一。也就是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個體的人,大天地與小天地始終保持和諧統一。人體中感情的發生表達,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規律,都是與天地相互統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質運化的規律。

人的感情是豐富多彩的。交流喜悅之事,傾訴悲憤之情,抒發哀怨之思等,都是人體自身經常需要的,但這些情感歷來都是受到倫理制約的,絕不是動物性情感的自然宣泄。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看藝術所具有的協調個體與社會關系的價值,高度重視并利用藝術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穩定社會秩序的獨特作用,用以加強其精神統治。所以,“天人合一”論,既是社會、政治的需要,又是藝術擴展自身,把對周圍事物深刻的了解和體驗高度升華到意念,注入藝術自我情感,表現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領域里讓人與山水、自然界的動植物產生某種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讓人在欣賞自然時得到啟示,從而精神得到升華與凈化。這種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剪紙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尤為突出。

實際上,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論承認人的現實存在,同時也承認在進入精神絕對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在不受功利標準的束縛,超越了倫理規范制約的意境中,民間剪紙藝人把自己的感情大膽地宣泄到了他們思念向往的形象中,把不曾見過的天堂仙境抽象成月宮瑤池等,把不存在的龍鳳、鬼神兌現為神奇可視的藝術形象。這一切都帶著明顯的心理體驗特征。在人與周圍環境的現實關系中,一旦擺脫了“外物”的桎梏,就能在精神世界中更體會到自由人的“小天地”的存在。民間剪紙往往都是從當前利益得失的觀念中超脫出后,就創造出無數描述自由、美麗的“小天地”的藝術作品,并且是帶著個體的強烈的情況,使藝術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并且釋放出藝術的光輝。

缺乏感情的藝術不是真正的藝術,但所帶的感情應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強行加入的感情,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每位藝術承受者會欣賞、了解藝術中的感情。人的情感基本可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這七種情感可歸結為五大類:

喜,包括快樂、舒暢;怒,包括憤怒、威嚴、至尊至上;憂思,包括憂愁、思慮、遠見卓識、思想;悲,包括悲痛、傷心,沒落;驚恐,包括驚嚇、恐懼、害怕、畏縮。

這七種(五類)情感的表達在剪紙制作中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中華民族傳統的五行運化理論,從客觀上解釋了自然界和人體中生克制化的關系。在剪紙藝術的情感表達上也同樣適用。

五行運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世界上的物質分為五種,即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的分類是根據客觀上的物質、物體或生命體的所有屬性綜合起來分類的。

在情感上,以上五類情感也可分屬五行,如喜屬火,怒屬木,憂思屬土,悲屬金,驚恐屬水。下面分別加以闡釋:

喜:喜屬火。在五行運化理論中火的性質就是向外發散。

在圖形占有面積上,向外發散占有的最大空間是圓形。在數學中,當周長一定時,面積最大的是圓;在四邊形中,面積最大的是正方形。所以人們不自覺地常用圓形和正方形,以及向外發散的線條造型來充分地表達喜悅之情,總造型是圓形或正方形。要使剪紙作品表現出喜氣洋洋,應盡量使之發散,不加邊框。比如經典作品《老鼠娶親》,在創作時樣稿幾次改變,最終把花轎放在正中間,四周二十個老鼠,不論是放炮的、吹嗩吶的,還是送禮的、獻花的,都顯得喜氣洋洋。由于周邊不加限制,似乎炮響一直繼續,歡慶的氣氛在不斷擴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達。

怒:怒屬木,木性升發,其氣機向上。自然界中樹木向上長,有向陽、向上的趨向。五行理論中木代表生發力量的性能,標示宇宙萬物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古人對怒有“怒發沖冠”的形容。如作品《鐘馗捉鬼》中的鐘馗,怒發沖冠、眉毛向上,其威嚴的神態將小鬼震嚇得匍匍倒地、瑟瑟發抖。剪紙《包公》也是用一種凜然的氣勢來剪成的,不僅官帽向上,而且官袍上的火焰也向上,襯托出包公嫉惡如仇、為民除害的一身正氣。在具體剪的過程中,作品為表達怒的情緒常突出向上的尖銳的直線條。

憂思:憂與思屬土。土的屬性是集結收斂。同時,還具有土載四行為萬物之田,承載受納的性能。在人體中它主管氣機的“氣結”,即氣體扭纏混繞在一起。因此,在剪紙中,凡扭結在一起、纏繞在一起的線條或結構都是憂思的情感表達。愛情作品《相思鳥》就是用一圈鳥兒頭頂上集結的許多纏繞在一起的云彩來表達鳥兒的相思情。而《滄桑歲月》是用許多蔓藤纏繞在兩棵大松樹上,同時用線條繞出了“滄桑歲月”四個字,體現了對歲月的思考,隱喻作者的思緒延伸到很遠很遠。凡是線條向內、向中心結集的趨勢,均可以表現憂思的情感。如著名的雕塑作品《思想者》的主人公就是半蹲半屈,全身各個關節呈曲狀,向中心集結。即使可以不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僅僅從他的姿態就能明白,他正在思索或正處于憂慮狀態。

悲:悲屬金。在人體的臟器里,肺屬金,中醫的基礎理論中闡述了肺的客觀屬性是主哭,主一身之氣。肺藏魄,即魄力、氣慨。金也有服從、順從、收斂之意。如果悲傷過度,自然就失去了魄力,沒有了氣概。哭的太甚,也會軟弱無力,重則暈倒甚至休克。肺主的是一身之氣,悲情過度,一身之氣不足,就會正氣消耗、咳嗽上逆,氣短乏力,傷風自汗,彎腰駝背。所以中醫明確提出“悲則氣消”。

使正氣消耗的“悲”的情緒在剪紙的表現上是一派無力、蕭條的景象。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無力,風吹欲倒。如果彎腰駝背有礙于美,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細腰、低頭、內視等。悲情的動物一般表現為低頭、皮毛不乍起而順之下滑,并瘦弱無力。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現為枝條軟弱,葉莖細小并下垂,隨風擺動。

驚恐:驚與恐屬水。水向低處流,水具有滋潤、順下、閉藏的特性。

“驚恐”中的“驚”會造成逆亂。傳統剪紙《鐘馗捉鬼》

中的那些形態各異的小鬼因為害怕鐘馗,跪趴在鐘馗的腳下,個個形態驚亂。若要表現剪紙中的小動物受驚,要把小動物所處的環境剪成逆亂的線條。如表現小鳥受驚,只要把小鳥周圍的樹枝剪成擺動的混亂狀態,美麗的小鳥兒就變成了受驚之鳥。

用剪紙表現不同的情感。除了有上述總體造型上的規律外,在剪紙的具體制作上,各種情緒之間的剪法也有較明顯的區別。不同剪法剪出來的線條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是有區別的。

例如,剪“喜”的感情時,走剪的速度均勻、流暢、光滑、圓潤。即使需要跳躍,也如歡樂的小溪一樣柔順,向外自然發散。

“怒”的剪法,直接迅速,筆直向上,拐彎處硬而不流暢,剪出的線條橫來直去,干脆利索。

“憂思”的線條,由于是纏繞扭結在一民的,因此剪時最不流暢,很少有一剪子剪到底的線條,其線條多細長、柔軟。

如作品《小鹿梅花》中既有表達思慮的線條扭結,又有流暢、圓潤之感,所以表現了小鹿正沉浸在一件美好幸福的心境之中。一般地說,表現憂愁的線條要細些;表現思考的線條要粗些。思考中含有愉快情結盟的線條光滑粗大一些;含憤怒情緒的線條粗壯筆直向上;含悲哀情緒的線條則細弱垂下。

“驚”的情感是逆亂,剪此種情感的線條,一般為短小剛硬,互不連接。其中,雜亂、重復、折疊的線條出現頻多。一般不用連續對稱的圖案。

“悲”的情感是消耗正氣,軟弱無力。走剪時,剪速相對慢,從小向下,越剪線條越細,常常將極細的線條靠在一個參照物上。此線條雖柔弱,但并不中斷;雖無力,但不會隨風起動。因為“天人合一”論說明,“悲”的環境宜用無力之風、柔弱之水來表示。

“恐”的剪法也是向下,走剪時線條相對有力,好像是哆哆嗦嗦地向下行。在下行中不斷地有各種小彎曲,這些小彎曲無規律、不連續、不對稱。例如,表現人被嚇得兩腿發抖,兩腿就不能像跳霹靂舞那樣有節律、有力度。

值得提出的是,剪紙這門藝術幾千年來主要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在幾千年的封建禮教束縛下,廣大的婦女被禁錮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庭天地里。舊時的婦女,命運大多數是不幸運的。婚姻靠媒妁之言,婚后伺候公婆,承擔著繁重的家務,沒有地位,任人擺布,挨打受罵是常事,她們潛藏著強烈的反抗意識,但在封建倫理和“三從四德”的重重約束下,又不得不屈服,艱難地苦度著歲月。這種悲痛的心情,感受在五行中屬金,金(悲)可以滋生水(驚恐),再滋生就是木(怒),就會起來反抗。反抗若無出路,金(悲)可以被火(喜)所相克,用喜慶、快樂的剪紙來克制、轉移悲的剪紙來克制、轉移悲的情緒,這也是她們排解不良情緒的一種手段。

正如她們自己所說:一拿起剪刀進入創作,仿佛進了仙境,心里美滋滋的,忘記了一切悲苦、煩悶。所以,她們剪出的喜慶剪紙占絕大多數,如《賣蓮》、《農家樂》等。而現代城市女性自由、灑脫、心情愉快,屬火(喜),火生土(憂思),也就是火(喜)滋生、助長促進土(憂思),所以,城市女性創作的剪紙自然就多一些憂思的情感,其哲理性、思想性和憂國憂民的成分就更多一些。

用“天人合一”論與“五行”學說來解讀人的情感,詮釋傳統剪紙作品中蘊含的藝術語言和藝術表現形式具有一些實用性和指導性,雖然不可能從根本上超出樸素直觀的范圍,畢竟它們產生于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分開的時代。因此,從剪紙的長遠發展的角度上說,應站在現代最先進的認識水平上,從現代科學與哲學的最新成就中去尋找剪紙藝術與感情表達有聯系的東西,讓剪紙藝術在當代開出更鮮艷的花朵,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欧美囗交xx×bbb视频|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性激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 在线|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视频|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无限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最猛性xxxxx免费|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5j|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韩国|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无套内射又大又猛又粗又爽|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大地资源免费更新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av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手机视频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波多野结衣美乳人妻hd电影欧美 | 东京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虎白女粉嫩尤物福利视频|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试看| 婷婷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成年女性特黄午夜视频免费看|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蜜芽tv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