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管理科學論文

管理科學論文

時間:2022-03-23 11:13: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管理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管理科學論文

管理科學論文:論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

論文摘要: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是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客觀要求。從分析其本質入手,探討了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的實質、現狀、意義、主要內容和方法。

論文關鍵詞: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

后勤管理是對后勤工作進行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活動。后勤管理科學化的實質是探索并遵循后勤管理的客觀規律,以實現后勤保障能力最大化為目標,對工作實施管轄和治理的過程。要評價一個單位后勤管理科學化的實際水平,就必須有一套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對其進行考評,否則后勤管理科學化就只能停留在宏觀理論層面。所以,加速推進后勤管理科學化,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步伐,就必須開展對后勤管理科學化水平的評估研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估指標體系。

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就是要對后勤管理本身科學與否建立一套評價標準,其實質是解決后勤管理本身的標準化問題,即建立以定量評估為主、以大量詳實可靠的信息數據為基礎、可以準確衡量后勤管理科學化水平的評估指標體系。

一、后勤管理評估的現狀

(一)后勤管理缺乏標準化評估體系

項目評估在我軍后勤的研究和應用中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后勤裝備效能評估、后勤演習評估以及后勤保障能力評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長期以來,我軍缺少后勤管理方面的評估體系,無論是部隊后勤還是后勤部隊,對于后勤管理都缺乏具體的考核辦法和評估指標。要評價后勤管理的水平,不能僅僅依據主觀意愿和臨時拍板,應建立一套客觀、公正和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

(二)后勤管理缺乏評估機構和人員

一方面,評估工作是一種跨學科、跨層次的綜合性工作,它既要求綜合社會科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軍事后勤學,又要求結合決策層、執行層與研究層,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較高的技術含量,這就對后勤管理評估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科學化這個課題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缺乏評估機構和人員。盡管我軍后勤理論工作者對后勤管理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使得一些很好的評估方法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后勤管理評估缺乏完善的信息數據

后勤管理科學化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需要完善的信息數據系統作為基礎。但是,我軍后勤管理長期以定性分析為主,對于在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信息數據沒有進行較好的統計和保存,加之后勤部門對于取得的信息數據缺乏有效的分析、整合,使大量數據閑置、流失。

二、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的意義

(一)為考核后勤管理工作提供量化工具

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是一套以定量評估為主的評價標準,它本身就是以大量詳實可靠的信息數據作為基礎,每個指標都是一個具體的量化工具,可以準確地評估和反應后勤管理工作的優劣。運用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來考核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主觀臆斷、定性分析和隨機判斷的傳統做法,提高后勤部門的正規化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學性

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既可以作為后勤管理部門考核、評價后勤管理工作優劣的標準,也可以作為提高其服務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指標。有了這個評估指標體系,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對每項指標按照要求的標準進行優化改進,從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三)為后勤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后勤管理決策涉及后勤領域各個方面,如物資供應、教育訓練、裝備建設等,在這些決策中往往需要考慮決策方案的可行性,比較各種方案的利弊,而通過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可以獲得歷史數據、現狀信息、未來信息,從而對這些方案進行比較、篩選,最終為后勤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四)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進程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必須突破后勤管理的思維定勢,在改革和創新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就是要打破以往后勤管理評價缺乏標準、后勤管理多憑定性分析和經驗判斷的定式,探索出一條既適應我軍后勤管理現狀又適應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管理模式。因此,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對于順應新軍事變革潮流、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

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根據內容可以分成3種類型:后勤成果類指標、后勤消耗類指標和后勤效益類指標。無論是哪個類型的評估指標體系,它的核心都是標準化問題,都可以用如下方法確定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

首先,將后勤管理科學化作為體系的總目標,然后根據總目標建立指標體系,再運用統計數據和科學方法制定評價標準和評分標準。在這個體系中,既有明確的可以用定量指標描述的部分,也有“模糊”的難以用定量指標描述的部分。所以,對于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一般采用定量指標(客觀指標)和定性指標(主觀指標)相結合的方法制定。

其次,確定指標體系要進行適當的分級,可將評價指標分為一、二、三級指標等,一級指標由二級指標組成,二級指標由三級指標組成。下一級指標在選取時,要著重考慮能否體現上級指標的主要內容,是否符合評價目標,總量指標和平均指標所占的比例是否均衡等。

第三,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經驗方法(主觀判斷)確定指標的權重,即確定評價準則。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根據以上原則和方法,依托我軍現有信息化平臺建立評估決策系統,用科學的手段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從而將我軍的后勤管理推向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的方法

(一)構成要素分析法

構成要素分析法就是按照影響后勤管理活動的構成要素來設置指標體系。例如,后勤管理若按照專業保障能力設置指標,就包括油料、軍需、運輸、財務、衛勤、營房等構成要素,可以將這些構成要素作為一級指標,然后再將這些要素的職能構成和影響因素設置為下一級指標,進而建立起層次分明的評估指標體系。它的優點是可操作性強,指標不易重復,便于進行單項評估;缺點是后勤管理包含若干構成要素,導致指標體系條塊分割,無法反應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設計法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設計法都是以后勤建制為基礎,就是自總部往下級(或基層往上級)對后勤模塊進行劃分,根據評價對象的情況設置評價指標,各級部隊的后勤按照保障環節再做進一步的細化。這樣,評估指標體系就建立起來了。它的優點是具有較強的層次性,適用于內部自我評估或者是上級領導機關對下級單位的評價;缺點是層次較多,工作量大,指標體系比較復雜。

(三)動態指標設計法

在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有些指標要考慮多個單位使用,有些指標對于某些單位存在缺項問題,有時還要考慮時間變化、環境變化等。所以,在設計時應分析影響后勤管理的各種要素,建立動態的評估指標體系,充分體現指標體系的全面性、技術性和合理性。

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源于后勤管理實踐,它既是后勤管理經驗的總結和科學分析,又是后勤管理活動標準的具體體現。在加速推進后勤管理科學化的過程中,要盡早地建立后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既要用這個指標體系指導后勤管理活動,又要在后勤管理活動中完善這個指標體系,密切協調,相互促進,從而將我軍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進程穩步向前推進。

管理科學論文:淺談鐵路企業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的路徑分析

論文關健詞:鐵路企業 人力資源管理 管理科學化

論文摘要:“管理科學”是和諧鐵路建設戰略的重要內容,是推進鐵路建設向縱深快速發展的助推器。然而,鐵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尚處于從傳統的經營管理向現代科學化管理的轉型期。觀念、制度及管理技術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加快實現鐵路現代化的制約性因素。本文主要針對鐵路企業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的路徑做些分析,以期對問題的解決有所稗益。

一、對人力資源特性的科學分析和茸重是實現科學化管理的前提

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是建立在深刻的內涵和理念的基礎上的。理念是企業最基本、最集中的價值取向,有什么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樣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透視“人才瓶頸”的表象,不難發現,真正限制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的障礙在于“觀念瓶頸”。即我們缺乏對企業的人力資源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全面、科學的認識,不能從根本上把握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觀念而導致的在制度建設、實施與完善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非科學性。因此,為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蛻變,前提是必須對管理對象一人力資源的特性做深刻的透析,并對癥施治方能達成理想的管理實效。人力資源這一概念始創于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實踐》中,他指出人力資源“和其他所有資源相比較而言,唯一的區別就是他是人”。人作為地球上的生靈,與其他生物體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一,人力資源的逐利性,而且利益的需求具有復雜、多樣的特點,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利益。這一點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有著高度的共識。著名的管理學家馬斯洛先生的需要層次論對人的需求做過詳細的研究和分析。馬克思也曾告誡他的追隨者“人首先得要解決衣食住行,然后才能去從事其他社會活動。”所以,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必須認清并合理處置企業與職工的逐利性本質,同時妥善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解決企業與員工利益的平衡點,進而將職工的逐利動機轉化為驅動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其二,人力資源的能動性,人力資源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為活躍并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因素。人力資源潛在能量的發揮,取決于內在動機被激發的程度與效力的強弱。其三,人力資源的動態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源素質的動態性即素質的可變性;二是人力資源行為的動態性,行為是可塑的;其三,人力資源主體的流動性,當人力資本不能獲得預期回報時,逐利性會導致人力資源主體的流動。

人力資源的特性決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須遵循人性的需求來開展管理行為,牢固樹立并切實踐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倘若理念不付諸實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正如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任何一種知識,只有當他能應用于實踐,改變人們的生活,這種知識才會有價值。”通用電氣公司的前CEO杰克·韋爾奇說“我始終信奉以人為本的思想,始終相信人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他言此行此,成為“以人為本”知行合一的典范,他給與員工以最高的信任度,廣泛征求員工的合理化建議并將之付諸實踐;他打破官僚界限,用小紙條搭建起與員工溝通的平臺,激發了員工忘我的工作熱情;他大手筆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躬身授課,為員工的成長鋪就階梯。

反觀我們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時至今日在一部分管理者的思想中并未植根,實踐中官本位意識濃厚,忽視、蔑視乃至浪費人力資本的現象隨處可見。比如,有的運輸企業一方面有大量的富余人員存在,另一方面又大量雇傭其他用工。據2008年水平計算,企業每減少一個用工,每年可以節約人工成本6萬元,減少一個勞務用工和外購勞務,可以節約成本2萬元。由此可見,人力資源浪費的損失不容小覷。再比如基層發生的大量的影響企業和諧穩定的矛盾和問題,雖然從根本原因分析體制制度的不完善起到決定作用,但管理者“以人為本”理念和管理行為的缺失應該是個不能回避的因由。管理學研究發現企業內發生矛盾和沖突70%是由于溝通不暢造成的,也就是說企業內部矛盾和問題之所以產生、激化,一定程度上證明企業的管理者對員工的合理訴求的忽視、對員工意見溝通的不良和對員工情緒撫慰的缺失。

綜上所述,從鐵路企業的實際出發,踐行以人為本是管理理念,管理者應加強五項自我修煉。一是學會給予。對員工給予情感投資,以此發掘員工的同態心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愿意人盡其能,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奉獻自己的知識與才華。二是學會尊重。鐵路企業半軍事化的體制,強化了管理者的官僚習氣,權力意識較為濃厚。慣有的思維模式決定其行為模式和管理風格,常常是重物輕人。因此,領導者要學會尊重,尊重員工的合理需求、信任下屬的創造力,傾聽和采納員工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三是學會溝通。溝通是理解的橋梁。管理者必須掌握溝通技巧,化干戈為玉帛,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四是學會欣賞。領導的贊賞不僅使員工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更會使他們因為受到高度關注和重視而施展才華。

二、系統完善是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的重要表現

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的重要表現就是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性特點,包括職能系統性和制度機制系統性和流程系統性三個維度。所謂職能的系統性是指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各個部分相互依賴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的,在實際運行中各組成部分相互協調和連接,從而保證管理的有序性和整體的運行效果。所謂制度機制的系統性是指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制度包括工作分析、招聘、考核、激勵、薪資、晉升、獎懲等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所謂流程系統性是指制度的規范化和流程化,是制度執行的有效路徑。

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由人力資源戰略規劃-工作分析一招聘管理一績效管理一薪酬管理一培訓管理一員工關系管理七大模塊構成,其中人力資源戰略規劃是企業經營戰略的支持性戰略,為實現企業的經營戰略而對人力資源而做的長期的布局與謀劃。其他六大模塊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常態職能。從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實踐看,六大模塊功能齊全、職權統一,從而避免了因職能分散而導致的管理低效。鐵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應該說尚處于由傳統的人事管理向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轉型階段,缺乏從戰略高度參與鐵路人力資源的管理,同時,人力資源管理功能不全、常態職能分散運行,整個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的各個模塊之間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難以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管理的整體效能,大大損失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因此,鐵路企業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戰略定位。同時,要按職能統一、功能齊全、有序高效的原則對已有的人事管理職能進行整合。

據上分析,檢視鐵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我們在人性化制度安排上尚有諸多不科學、不完善的領域,突出表現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缺乏對員工的思想、心理需求、行為等特點及需求的全面認識,諸如收人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工資的增幅程度大大低于職工的心理預期,基本工資比重過低,而且系統內不平衡,不僅極大地損傷了職工工作的積極性,降低了職工對崗位的珍惜度,人才流失率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導致基層隊伍不穩、矛盾頻發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推進和諧鐵路建設,從現實考量,我們應樹立四個觀念、堅持四項原則、建立和完善大制度和機制。

四個觀念:人本觀念、和諧觀念、法治觀念和靈活觀念;四項原則:發展為先、職工為本、維護為要和基層為重;十二項制度和機制:勞動報酬及收人持續增長機制、用人和晉升制度、工作時間管理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勞動安全管理制度、保險福利管理制度、職工培訓管理制度、勞動紀律管理制度、勞動定額/績效管理制度、勞動關系溝通、協調、預警機制、勞動爭議調解機制、職工援助機制(不僅僅指經濟救助,還包含心理、工作等方面的指導、幫助)。

科學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有一套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的流程體系,使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中的工作分析、崗位評價、人力資源計劃、招聘管理、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訓管理、員工關系管理等迅速發揮作用。從成功企業的管理實踐看人力資源管理流程的設計通常遵循“合法、簡明、有序、高效”的原則。

鐵路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化、標準化方面距與先進企業差距甚大。一方面是有些流程缺失,標準模糊;另一方面有些程序又過于繁瑣,制約了管理的效率。因此,針對鐵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化建設的狀況,本文認為函待建立和完善以下流程;(I)制度生效流程。(2)招聘錄用流程。(3)試用期管理流程。(4)工時加班流程。(5)績效管理流程。(6)崗位變動流程。(7)離職解聘流程。(8)勞動關系管理流程。通過以上流程的完善不僅可以促進制度的落實,提高管理效率和職工對制度的認知,提升職工制度的執行力,而且可以減少企業內部人際的摩擦、降低勞動關系矛盾和沖突的產生、激化,從而弱化企業面對的法律風險。

三、科學方法、技術的運用是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的重要衡量指標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大量的科學方法、技術廣泛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如人力資源管理預測技術、工作(崗位)分析技術、績效管理技術(KPI, BSC )、人才測評技術(心理測試、素質測試、評價中心、工作取樣法)、薪酬設計技術、人才招聘面試技術、員工勝任能力評價技術、人力資源培訓分析評估技術等,據統計有200多種。科學方法、技術的運用作為衡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和尺度。之所以如此,其一,它為管理思想、理念到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轉換提供技術支持和途徑。比如鐵路企業在管理人力資源的過程中,不缺乏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但是由于技術系統構建的缺失,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難以轉化為適合鐵路企業特點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行為。其二,它大大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技術含量和工作效率,并使人力資源的量化管理、動態管理成為可能。其三,科學方法、技術、模型的科學選用可以提高職工的甄選、錄用、配置、使用、評價、培訓等更加客觀、合理、科學、有效,降低人力資源管理風險。所以,鐵路企業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水平,應加快人力資源管理科學方法、技術的引人和運用,改變人事管理模式下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觀性、隨意性和局限性。當然,人力資源管理的每一種技術和方法都有自身的適用條件,所以,鐵路企業在引進和運用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和方法時必須考慮這些技術、方法之間、或者方法技術與管理的具體工作之間,或者與管理人員之間是否相契合。條件不具備而盲目運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反倒會導致管理的混亂,難達預期效果。

綜上所述,鐵路企業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的路徑就是:理念先行、制度有效、流程規范、技術可行。

管理科學論文:管理科學與物理學、醫學的分析比較——論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科學

【論文關鍵詞】管理科學 物理學 醫學 中國特色 分析比較

【論文摘要】本文從管理科學與醫學、物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進行了比較。認為管理科學應該緊密結合中國國情,應該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科學。并提出了創建有中國特色管理科學的三個有效途徑: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近為令用。

引言

管理科學所研究的是管理工作中的科學規律的學科,它是一門年輕的科學。物理學是探討物質結構和它們最普遍、最一般運動規律的學科,它是最古老的學科之一。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同疾病作斗爭的一門學科,也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理論體系來看,管理科學與物理學、醫學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里我們分別將管理科學與物理學及醫學作一番比較分析,可以使我們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物理學研究對象、方法及其理論體系分析

(一)物理學研究對象

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大至天體、日月星辰,小到微粒、原子、電子都是物質。固體、液體、氣體、等離子體,這些實物是物質。電場、磁場、重力場和引力場,這些場也是物質。自然界的無數事物,形色不一,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不同形態。物理學研究的是物質運動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包括機械運動、分子熱運動、電磁運動、原子和原子核內的運動等等。

(二)物理學研究方法

物理學研究方法按照人類對物理現象認識過程的階段性,大體上可以將物理學研究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性認識方法,例如調查方法、觀察方法、實驗方法等;另一類理性認識方法,例如比較、類比、分析與綜合、演繹、推理與歸納、數學、假設、理想模型等效等方法。一般來說,要完成一個物理現象的認識過程都離不開上述兩類方法。物理學研究方法屬于硬方法,它追求的是精密和準確。

(三)物理學理論體系

物理學的理論體系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學。這五大物理學的分支,分別代表五種不同的物質運動規律。物理學研究的運動規律存在于任何高級、復雜的物質運動形式之中,并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物理學是一門純粹的自然科學,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具有普遍性。用“科學無國界”這句話來形容物理學研究對象、方法及其理論體系的普遍性,非常貼切。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的物理學、美國特色的物理學。

二、醫學科學研究對象、方法及理論體系分析

(一)醫學研究對象

醫學研究對象既不是純自然物質,又不是純人文現象。其研究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體,是高度進化了的自然物質和復雜的精神現象以及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是自然科學研究和人文科學研究的交叉點,甚至還要加上哲學研究。這和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截然不同的。

(二)醫學研究方法

醫學分為中醫和西醫,它們分別代表中、外兩種醫學理論,它們的研究方法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中醫主要從宏觀的、辨證施治的角度來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而西醫主要從微觀分析的角度來研究人體的生命和疾病。雖然二者的方法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應用了比較、分類、類比、實驗(臨床)、歸納、演繹、分析與綜合的方法。中醫強調整體性,在診斷上強調四診合參;而西醫則更注重局部證據。中醫的認識方法主要是定性,對定量要求不高;西醫的診療方法則強調定量與定性的結合,更偏重定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認為,西醫注重現化依據,而中醫更重視邏輯思辨。

(三)醫學的理論體系分析

中醫理論體系是以精氣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現象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為理論,以辨證施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西醫以人體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的結構和生理生化現象及疾病變化為基礎,重視具體病因導致人體器官、組織、細胞、生物大分子的形態功能和生化的特異性改變,以辨病、定位、實驗、定量為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還從人文和哲學層次對自然醫學作r概括和總結,它認為既要考慮人的肉體變化,又要考慮人的精神變化,以及社會因素、自然環境因素與人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西醫學所欠缺的就是這種人文醫學的靈活多變性和哲學醫學的高度概括性。中醫學所欠缺的足在其理論系統形成之時沒有在自然醫學方面細致到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科技條件,從而在以后的發展中限制了其概括力度和發展步伐。西醫努力的方向應是繼續在自然醫學方面深入研究的同時。向中醫學學習用人文醫學和哲學醫學的整體全面變化看人的方法去概括總結其成果。中醫的努力方向應是在繼續發展其辨證論治原則,由樸索粗放的辯證法向發達精細的現代辯證法發展的同時,向兩醫學學習努力吸收其研究成果的營養并將其納入逐漸走向精細的辨證論治的框架中來,掃除阻滯其發展的障礙。

從上面分析可知,中醫、西醫各具特色。盡管許多西方人不認同中醫(其實足他們不了解中醫),盡管中醫還有待于進一步科學化、現代化,但是中醫確實富有科學道理和辨證法,中華民族幾f年的健康事、不能不歸功于中醫。那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中國的新慷學,就理所當然地會帶有中國特色。

(四)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醫學

“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醫學”已是廣大醫學工作者的共識。有學者認為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醫學途徑應是互補形式,即將互斥的中西醫理論方法互補起來解釋生命現象,應用于臨床醫療它要求以“水晶箱”f既了解內部結構,又不干擾內部關系)的形式,將中西醫統一于既包含中西醫,又大大高于中西醫的更發達、更完備的醫學形態中,其具體方法論是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這一模式,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將人體結構與其功能相結lA,全方位地反映了人體的運動變化規律。

三、管理科學與醫學研究對象、方法及理論體系比較分析

(一)研究對象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科技系統管理工作中的各種矛盾。從管理科學研究對象與“人”和社會系統緊密聯系的角度來看,管理科學與醫學比較相似,而與物理學則有較大不同。

(二)研究方法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與醫學相似,在強調定最、精確的同時,也強調管理哲學、以人為本。管理科學的“硬系統方法論”曾在西方某些發達國家風行一時。然而后來有學者批評“硬系統方法”應用領域很有限,因為它將管理完全當成工程來看待,人被看成工程技術的組成部分,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淡化了不問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興趣、偏好等等特點。接著出現了“軟系統方法論”,如切克蘭德模型,該模型認為社會系統除了包含“硬件”要素外,還包括了“軟件”要素,尤其是包含了人的行為。再到后來出現的“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該方法論認為:物理涉及物質運動的機理,事理是做事的道理,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強調處理任何事和物都離不開人去做。從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發展可以看出,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一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法的統一體,人的因素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

(三)理論體系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學理論體系除了西方現代管理理論之外。還有中國古代、近代及現代的管理思想與管理實踐。西方管理理論強調局部、微觀、定量,中國管理思想偏重于整體、宏觀、定性,各有特色。這點也與醫學相似。

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種管理學派紛紛涌現,形成了管理學派林立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有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過程學派和管理科學學派。管理科學的發展正如西方其它科學門類一樣,按照西方人慣用的哲學與方法論思維范式地向前推進,習慣從局部出發。

我國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成思危將我國古代管理思想可歸納為兩大類型,即儒家管理思想與兵家管理思想。前者著重于國家及社會的管理,其精髓可歸納為“重在治國,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知人善任”。而后者則著重于管理的戰略與戰術,其精髓可歸納為“深謀遠慮,雄才大略,隨機應變,速戰速決”。在近、現代管理實踐中,我國也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經常講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兩條腿走路”、“統籌兼顧”、“牽牛鼻子”等,都是很好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思想。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功,其中蘊含著偉大的思想,孕育著偉大的理論,包括管理科學的理論。“摸著石頭過河”,“不管自貓黑貓”,“不爭淪,發展是硬道理”,“一國兩制”,科學發展觀等等,也是很好的管理思想。這些都值得加以總結、演繹,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而建立理論體系。

總之,管理科學和醫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們的學科屬性都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屬性,研究對象都是與人這個特殊物質有關。

管理科學不同于物理學,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學的“無國界性”來衡母管理科學是否“科學”,不能用幾個抽象出來的基本原理和邏輯關系來推導出一些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理論。西方現代管理科學理論的發展深沉地滲透著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倫理道德、社會標準。將西方管理理論引入我國必須有一個消化吸收的“揚棄”過程,必須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否則就會出現“水土不服”。因此,國內管理科學工作者中不少有以之土,大聲疾呼:要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

四、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科學

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醫學已經得到廣大醫學工作者的共識,某些創建方法和手段也值得借鑒和參考。我們認為創建有中囤特色的管理科學必須采取綜合集成法,不能全盤西化。也不能讓中西管理思想貌合神離。具體途徑我們認為有三:

一是洋為中用,將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與我國國情相結合。把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引進我國,已經是大家的共識。然而,一定要考慮管理科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融合的學科,不能生搬硬套,洋為中用要將西方管理科學與我國國情、民情相結合。

二是古為今用.將我國古代(直至20世紀初)的管理思想應用到今天的管理實踐中來。我國古代曾有過卓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從管理實踐來看: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度量衡,修馳道,建長城,這是多么偉大的事業!李冰父子率領民眾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仍能發揮作用,這是多么卓越的創舉!從管理思想來看:孔子的《論語》被今人認為是管理思想的寶庫,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則是關于領導問題的鴻篇巨著。我們不但要從古代的語義和語用背景來分析古代思想及著作,看其涉及到管理的思想和內容的本義是指什么,是在怎樣一種歷史條件、社會背景和管理層次上展開的;更應從可操作性的程序研究和案例研究人手,注重挖掘古代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研究我國古代管理思想與西方管理科學及我國現代管理實踐的銜接問題。這應該是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的重點所在。

三是近為今用,將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以米、新中國建立50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成立80多年以來,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取得的各種可用于管理工作的經驗、理論和方法,加以歸納、總結、提高,并將其上升為管理理論,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然將伴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

我國是有著古老文明的東方大國,是經濟和科技都在蒸蒸日上的發展中國家。管理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中國的國情相適應,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中國的人文因素相結合,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科學。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近為今用,三者綜合集成,是創建有中國特色管理科學的有效途徑。

管理科學論文:淺析管理科學視野中的和諧企業構建

論文關鍵詞:和諧企業;基本特征;管理科學;本質屬性;途徑

論文摘要:文章從和諧企業方向正確、思想統一、統籌兼顧、傳承創新、責任擔當的基本特征,引申到和諧是管理科學的基本屬性。指出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建設先進企業文化、發揮領導作用是構建和諧企業的有效途徑。

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企業尤其是國有控股企業堅持的正確方向。什么是管理科學?管理達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科學?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管理科學就是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管理體制完善;有人主張,管理科學應當體現在管理制度體系完整,落實到位,生產經營秩序良好上;還有人強調,管理科學主要標志是廣泛有效應用現代管理理念、方法、手段。應當說,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他們從不同視角診釋了管理科學的內涵。然而,這些說法都存在不足,因為他們都忽略了管理科學的本質屬性。企業管理的實踐證明,和諧是管理科學的本質屬性,和諧企業是管理科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一、和諧企業的基本特征

管理科學的本質屬性是和諧,因此和諧企業定會是管理科學的企業。和諧企業通常具備下列基本特征。

(一)方向正確,目標明確。和諧企業在企業生產經營及發展上有正確的方向和明確的目標。不和諧企業,其日常經營及發展上,往往偏離正確方向,缺乏明確目標,企業管理也脫離了管理科學的軌道。企業生產經營及發展方向正確、目標明確體現在:一是堅持從本企業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確定方向和目標,而不是脫離實際,追求所謂“最佳”方向及目標。二是主動適應形勢,順應經濟發展的趨勢,而不是違背經濟發展方向,背離經濟發展趨勢。三是把握住市場基本規律,自覺遵守市場規則,而不是違背市場規律,違反市場規則,破壞市場秩序。在以上三方面管理到位并有機結合,才能科學確定企業正確的發展方向和恰當的目標,企業才能步人良性循環,形成持續健康發展態勢。

(二)思想統一,目標一致。和諧企業從決策層、管理層直到執行層的每位員工指導思想明確,在企業經營及發展方向形成共識,思想統一;在當期、中期、遠期目標認知一致,行動統一。古人稱,“上下同欲者勝”,企業上下思想統一、目標一致,必然把企業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合力,把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強大動力。這種穩定、持續的力量成為和諧企業區別于其他企業的重要特征,成為沿著正確方向,實現既定目標的根本保證。

(三)統籌兼顧,協調互動。和諧企業在正確方向指引下,為實現目標統籌兼顧,協調互動:一方面統一籌劃、兼顧各方處理好整體與個體、全局與局部、當期與長遠、內部與外部等方面的關系,優化組合形成整體效應;另一方面調動各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揚長避短,團結協作形成良性互動,保證企業處于動態平衡的理想狀態。

(四)重視傳承,勇于創新。和諧企業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全面客觀分析、認真總結經驗,深刻吸取教訓。對過去行之有效的好傳統、好作法發揚光大、傳而承之。與此同時,從企業發展出發,改革創新。以觀念更新為突破口,改革不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舊體制、辦法;致力管理創新,在管理體制、機制、方法上不斷有新突破。傳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占領市場制高點。

(五)合作共贏,責任擔當。和諧企業不局限于內部和諧,同時把和諧引申到外部,形成內外和諧效應。主要表現在二個層面上:第一層面企業自我定位。和諧企業總是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保持經濟細胞的健康,使之充滿活力。同時,自覺遵守職業道德,以循規蹈矩典范嚴以律己,以海納百川胸懷寬以待人,彰顯出企業君子的可貴形象。第二層面企業行為。和諧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能自覺地處理三個關系:一是企業與客戶的關系。不斷強化“客戶至上”意識,把滿足客戶需求作為管理基本職能,全心全意服務好客戶。二是企業與競爭對手關系。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形勢,樹立共贏理念,理性協調,爭取合作雙贏、多贏的局面。三是企業與社會關系。企業不僅自覺遵紀守法、照章納稅,還應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和諧企業的基本特征,集中反映了和諧是管理科學的基本屬性。管理科學的本質追求是構建和諧企業,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構建和諧企業的有效途徑

管理科學是現代企業制度重要內容,管理科學的本質屬性是和諧,因此管理科學的方向和任務就是構建和諧企業。構建和諧企業的途徑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企業管理。科學發展觀是企業的正確方向,企業管理必須以發展為第一要義,圍繞發展下功夫、做文章。任何偏離、停滯發展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都應及時發現、糾正、彌補。企業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促進發展,管理思想、方法、手段要利于整合發展要素、優化功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支撐。企業管理在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的實踐中,切實貫徹落實好三個方面:一是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構建和諧企業的基點和始終堅持的指導思想,不可動搖。以人為本為核心,就要從觀念到行動上,真心實意地把廣大員工作為管理主體,把他們作為構建和諧企業的強大動力。二是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管理的基本要求。通過管理有效地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發揮資源優勢,使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三是把統籌兼顧作為管理的根本方法。在全面協調可持續要求下,統一籌劃、兼顧各方、分步實施、優化組合,把管理職能發揮到極致,使企業內部條件、外部環境和目標達到動態平衡,實現良性循環,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和諧企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和諧企業的文化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堅持先進的企業文化。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助力,落后的企業文化則是企業發展的阻力。因此在企業文化建設上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兩點:一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企業文化建設從思想到實踐,從形式到內容,從領導到基層員工都要體現出發展為第一要義,核心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把仁和誠信作為員工的共同價值觀,形成共識,成為習慣行為。古人講“仁者無敵”、“和為貴”,把仁和作為和諧企業的價值觀。仁,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和,就能凝聚成合力,這才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誠信是和諧企業的基本品質,對內誠信,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廣大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對外講誠信,就會得到客戶和社會的信任、尊重,企業就會站在市場制高點,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內外兼修,仁和誠信的企業文化上應天時、下承地利、中得人和,企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呈現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發揮領導的關鍵作用。構建和諧企業,領導是關鍵。和諧企業的主要領導人常常表現出兩個方面的特質:首先,對建設和諧企業決心大、信心足,堅持不懈,以身作則。艾柯卡認為,“領導就意味著樹立榜樣”。這樣的領導,以和諧企業標準要求自己,規范自己行為,率先示范。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領導人的帶頭作用是構建和諧企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其次,講求領導方式、方法,實行“無為而治”。這樣的領導“無為而無不為”,他們明白,“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道理。領導人注重大局,注意導向,依靠全體員工的智慧,從而把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轉化成構建和諧企業的推動力。

管理科學論文:淺析全球化視域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討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 管理科學與工程 培養模式

論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西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經濟的全球化直接推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視角分析教育領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種新興學術研究范式。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旨在通過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為經濟組織運行達到最佳狀態提供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方案,必須也必然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個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人才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不僅表現在人才定義與觀念、使用與流動、競爭與評價、環境與待遇的國際化,更突出地表現在人才素質與培養的國際化。本文著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的理論與實踐。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戰略是第一戰略。我國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高層次的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管理能力與國際視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類社會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學,管理科學業已成為信息社會促進經濟優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定量研究組織的決策、運營與管理模式規律,其研究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兩個特點,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標準”,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是院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經濟全球化亞需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其二樹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領域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現實選擇;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適應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其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適應研究生教育發展模式和培養價值由均衡、漸進、學術型向復合、應用、創新型轉變的客觀需要。

人才隊伍靠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素質由培養模式決定。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戰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索全球化條件下我國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略是時代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意義重大。

二、全球化視域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特征與面臨實際

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給該專業的受教育者制定一個培養結構,以及實現這一結構的培養方案。這一培養模式集中體現了該專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并且規定了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特征,其實質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為管理型人才。具有綜合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相比專業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具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組織、執行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質要求與國際社會趨同。應該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復合型知識結構、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與學習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國際化的運作水平與能力等,這業已成為國際通行的高素質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標準。

三是人才培養方式要求走向國際化。具體體現在:目標認同國際化,能否適應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體制的多樣化,例如方興未艾的國內外聯合辦學模式正成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課程設置綜合化,更著眼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手段現代化。另外,還有學生來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人才培訓的國際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及根源

當前,在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矛盾問題。總體而言,一是專業設置與分類不規范,二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三是培養模式“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具體而言:一是以學術標準設置的課程模式應對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目前,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多是“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模式。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傳授,對學生畢業后的多元社會工作環境和角色重視不夠,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管理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應堅持以下原則和方向:注重綜合素質培養、體現學科發展前沿和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二是工科主導的培養取向與管理型研究生實用價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橫跨經濟、管理、數學、系統、信息、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學科門類的交叉學科專業。但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為工科專業或文科專業,而不是回歸管理學這一社會科學的學科本質,單方面強調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管理能力的培養。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實踐平臺和濃厚的管理實踐環境氛圍。管理實踐、實習環節少,實施困難.管理型人才對研究生能力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有較多的管理實踐活動,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課時、經費、場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課程式的學習和考試型的評價為主,造成與管理實踐相脫離、理論學習多、管理實踐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學碩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本科化,忽視管理能力的培養,與本科教育某種程度上只是時間上的延續和理論層次的簡單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師資要求高與院校符合要求的導師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雙重核心素質,其培養對導師的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導師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導師具有豐富的社會管理經歷和經驗,但現實中這種學、管兼修的“雙師型”導師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視野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戰略實施

(一)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內涵清晰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針對國際化視野下現代化建設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養目標定位為專業管理型應用人才。具體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二是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在本領域內有較堅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系統工程學理論基礎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綜合的能力結構.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可從事專門管理工作,勝任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或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等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運作、評價和咨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實的創新能力.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不僅要求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更需要具有創新求實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選擇

一是確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創新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成當前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想體系。“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了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把社會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體現了培養人才的內容和重點。在培養對象上,主要面向在職人員;在培養目標上,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性為主,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創新教學”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上。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相適應的開放的、靈活多樣的“兩主三多”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多種互動方式、多種導學模式進行教學。

二是構建“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注重人才培養方案整體優化.專業、專業大類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主線,構建“平臺-模塊”式的培養方案。專業培養方案的結構:在公共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上,設置若干個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堅持學術標準和應用標準的統一。“綜合性”是指知識結構的綜合性、能力與素質構成的綜合性,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與分析能力,掌握系統思維與分析能力。“學習型”指確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意識與技能.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是辨證統一的,倡導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與變化中的管理實踐的進行互動。

三是實施“學習+管理+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借鑒“雙元制”模式,即以德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由社會和院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這樣,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畢業就能很快地頂崗工作,普遍受到企業的歡迎,這種模式曾被譽為德國經濟振興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鑒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能力為基礎,它的核心是從管理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制定能力分解表(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進教學體系改革優化。首先是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是必須以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為核心,重點突出信息社會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觀點重新審視課堂理論、具體實踐與人員素質的關系,對培訓教材按照社會實際需要進行結構和內容上的調整。其次是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學方法進行新的探索,采取導師指導與專業指導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堅持研究生培養統一標準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貫徹系統理論學習與科研并重的原則,采取課堂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等教學方法,實現從“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導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方法的轉變。再次是學習方式改革。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應改變被動式接受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建立以發現和探究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同時積極參與到各種部隊管理實踐中,實現學與用的互動。

五是注重“三大實踐”的有機結合。實踐訓練體系包括科技競賽、社會調查、學術活動、組織管理、科學研究等。一是社會實踐。深人企業、社會,進行同本專業方向有關的調查、分析與實踐活動;二是教學實踐。在教學活動中,要求研究生擔任1 ~2門課程的助教或主講任務,并規定一定的學時數。這是培養研究生、提高業務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三是科學研究實踐。培養和提高科學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內容。包括參加學術報告、文獻檢索、撰寫學術論文和參加導師課題或項目等。尤其要實施以學位論文為中心的質量監控。學位論文工作是培養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決管理實際間題能力的重要環節。要著力把握四個階段:一是開題報告,二是實證研究或現場實習,三是論文撰寫,四是組織答辯。

六是打造高素質的“學管型”師資隊伍。要培養高素質的管理型人才,必須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管理型導師隊伍。要求導師既有比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換言之,既能做導師教授,又能做高層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論型人才培養管理型人才”的現象。為構建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帶、引”的方式:“送”就是選拔部分導師出國或到兄弟院校進行深造,重點是針對管理實踐能力強而理論相對薄弱的導師;“下”就是讓部分導師下到社會單位進行掛職鍛煉,重點是有理論基礎而社會管理經驗相對缺乏的導師;“帶”就是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引”就是從其它實力較強的院校、社會機構引進優秀人才,或直接從社會行政管理部門、社會實踐領域聘請既有豐富管理經驗又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專家擔任兼職導師。

管理科學論文:淺析論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

論文關鍵詞:科學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社會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從認知、生產力、社會變革、生態調節和經濟五個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對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發揮的有利作用加以闡述,說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等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動因之——科學技術,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科學是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認識世界事物的知識體系;技術是指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應用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種生產手段和物質裝備。科學技術,包含著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它們雖屬于不同的范疇,但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指導,結合生產實際進行開發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術是科學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是科學和生產的中介,沒有技術,科學對生產就沒有實際意義。然而技術對科學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術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新的現象和提出新問題,可以擴展科學研究的領域,技術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儀器設備。

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機器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科學技術就其生產和發展過程而言,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由生產決定的;就其內容屬性而言,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實踐經驗和社會意識的結晶,就其實際的功能而言,科學技術是以知識形態為特征的“一般社會生產力”和“直接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并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入20世紀后,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產力功能。

(三)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科學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里,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于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

(四)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后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創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五)經濟功能

在當代,科學技術作為復雜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以自身的功能為社會服務并影響社會,最主要的就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帶來了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科技進步不僅導致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改變了整個經濟生產的產品結構、勞動力結構及資源和資金的配置,從而導致經濟結構中最主要部分—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和日益高級化。人類歷史上無論是由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還是由勞動力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約式經濟形態及其結構的轉變,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防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可以說,科學技術在現代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廣泛性,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制約和促進。不同的歷史時期,雖然科學技術帶來的影響深度和廣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個時代的科學技術都深刻的影響到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管理科學論文:對于提高農村黨員動態管理科學化水平

論文摘要:提高農村黨員動態管理科學化水平,是黨的建設科學化題中應有之義。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在“城鄉一體信息采集管理”系統中科學界定農村基層黨組織信息采集職能,在“城鄉一體組織雙重管理”格局下加強與流入地黨組織的分工、協作與配合,在“城鄉一體關懷激勵管理”網絡內把教育管理與關懷服務相結合,在“城鄉一體網絡互動管理”平臺上不斷提高信息管理技術水平,在“城鄉一體組織建設”工作機制下開展“新生代農民工”的黨員培養和發展工作。

論文關鍵詞:黨建;黨員動態管理;新生代農民工;科學化水平

從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出發,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重大命題,體現了我們黨在執政意識上的歷史性進步[1。農村黨員動態管理是農村黨建的重要內容,提高農村黨員動態管理科學化水平,理應成為黨的建設科學化題中應有之義。

一、農村流動黨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群體

農村流動黨員具有多重社會角色,既是黨員又是農民工,既是城市建設者又對新農村建設起不可忽視的作用,既是農村文化的承載者又是城市文化的學習者,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群體。

(一)農村流動黨員是流動黨員中的主要群體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流動黨員構成呈現復雜化趨勢,有農村黨員、國企下崗黨員、大學生畢業未就業黨員、自主創業黨員、退休黨員等多種來源,農村流動黨員則是流動黨員中的主要群體。

1.農村流動黨員在流動黨員中所占比例最高,隊伍十分龐大。雖然流動勞動力的構成范圍在不斷擴大,不斷有其他行業人員加入,但農民工始終是流動勞動力的主力軍。

2.農村流動黨員的分布相對比較集中,相互之間的聯絡較多。農民工的分布具有傳統性,從一個地區成批地流出,又在一個地區密集地聚居。相應地,農村流動黨員也較為集中,便于互通信息。且這些農村流動黨員又是農民工中有思想、有主見、能力強者,影響力大,容易形成核心。

3.農村流動黨員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或領域,流動勞動力相對集中,群體活動較為方便,容易形成群體性行為。

(二)農村流動黨員是農村黨員隊伍中的具有先進性、帶動性的群體

農村流動黨員在農村黨員隊伍中具有年紀輕、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敢拼敢闖的優勢,是農村中的一個具有先進性和帶動性的群體。農村流動黨員在外出打工期間,會習得一些技術、知識、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理念,當他們在節日或農忙季節回到流出地時,這些技術、知識、文化、新的思想觀念等就會自然地流傳給本地的農民,無形中起到傳授、教育和影響作用。農村流動黨員在外出打工期間,還會獲得一些信息,如致富門路、市場動態、新產品新技術,甚至還包括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最新動態的信息,對本地農民發展生產、發家致富起到較好的引導、帶動作用。農村黨員在外出打工的同時,自身綜合素質也會得到較為全面的提高,開闊了眼界,拓展了視野,提高了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一旦返鄉便會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

(三)農村流動黨員是農民中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群體

與一般農民工和一般農民相比,農村流動黨員對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較為重要和突出。

1.農村流動黨員同一般農民工一樣對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直接的經濟投人支持,他們將在城市打工所掙的錢帶回家鄉,或蓋房改善生活,或投資發展生產,有效地提高了本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本地經濟社會發展。

2.農村流動黨員所具有的先進性又使他們比一般農民工更自覺地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信息,更自覺地在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差異中尋求平衡,在農村與城市之間起穿針引線作用,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二、農村黨員動態管理工作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

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關聯性的增強,城鄉物質文化交流愈來愈密切,農村人口在農村與城市之問流動愈顯頻繁,農村流動黨員的流動狀況也愈加復雜,致使農村黨員動態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的情況,面臨著新的問題。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對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動態管理丁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

(一)農村黨員流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1.個體流動性更加突出,行蹤更加無常,流動半徑更加擴大,流動黨員的信息更加難以及時準確地把握。從流向來看,主要分布在二、三產業,從事建筑、開采、服裝、運輸、飲食等行業,從業單位以個體私營企業為主;從地域分布來看,已從縣內流動為主轉向縣外、省外、全國范圍流動,流向較散。

2.所接受信息的信息源更加多樣化,思想更加復雜化,利益追求更加直接化和多元化,大大增加了對流動黨員教育和管理的難度。有相當一部分農村流動黨員長期在城市打工,生活和學習方式向城市靠攏,在接受信息方面,除了傳統的讀書讀報看電視外,還上網聊天、發貼、評論等,掌握的信息量大,信息來源渠道也相對較多,思想發展變化快,利益追求愿望強烈。

3.黨員主體意識增強,參與社會活動熱情增加,政治經濟利益訴求愿望增長,需要有良好的意愿表達渠道和平臺。隨著農村流動黨員對城市建設重要性的提高,他們也在逐漸融入城市社會各領域的活動中,從而產生出強烈的利益表達和思想交流愿望,同時權利意識增強,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關注度提高,需要有良好的渠道和平臺進行疏通和引導。

4.新生代農民工的培養教育和組織發展問題。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農民工”概念,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據統計,我國有1.5億外出農民工,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有近1億人,約占農民工總數60%。如何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培養教育和組織發展,將是“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重要內容。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動態管理工作所面臨的新困難、新挑戰

1.在管理理念上,要求摒棄過去的行政領導式管理,實行人性化管理、關懷化管理、服務化管理,多交流溝通少命令指揮,多關心體貼少長官意志,多上門服務少頤指氣使。

2.在管理機制上,要求統籌城鄉大局,城鄉一體化,突破行政村黨組織對黨員單一管理,實行城市和農村、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共同實施的動態管理。

3.在管理手段上,要求運用先進技術進行信息化管理,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現代信息時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是流動黨員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三、加強與流出地黨組織的協調與配合,實現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

農村流動黨員從總體來說,有著比一般流動人員更強的思想政治素質、組織紀律觀念和綜合能力素質,有效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和管理,就能進一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同時,這部分黨員也可能會在工作、生活、就業等方面遇到許多不滿意的情況,容易產生一些思想和心理問題,黨組織如果不能及時地進行教育管理,就容易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下的黨員管理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僅有流出地或流入地基層黨組織“一頭熱”,絕對不可能實現對流動黨員的有效管理。必須要構建以流人地黨組織為主,流出地黨組織與流入地黨組織密切配合、有機銜接、雙向互動、共同負責的動態管理機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管理。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面對建立健全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機制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工作重點是科學界定流出地黨組織基本職能,加強與流出地黨組織的分工、協調與配合,共同實現對流動黨員動態的、雙向的、全方位的綜合管理。

(一)在“城鄉一體信息采集管理”系統中科學界定農村基層黨組織信息采集職能,及時準確掌握流動黨員流向、工作、思想和生活動態

農村基層黨組織如何管理流動黨員,該管些什么、怎么管、按照什么管,這些問題必須進行科學的界定。一些基層黨組織平常抓黨員管理工作,仍然習慣于以“條塊”為主的管理模式,呈現出地域性和不平衡性特點,流動黨員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流出多少、從事何種產業等信息不能及時掌握,致使相當一部分黨員游離于黨組織之外,給黨員管理造成了一定難度。還有一些基層黨組織對加強流動黨員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流動黨員的比重非常小,抓不抓不妨礙大局,或是對抓緊流動黨員管理存在畏難心理,由此逐步造成了對流動黨員的信息把握不準、不全,流動黨員被邊緣化的狀態。

為了及時掌握流動黨員的活動情況,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流出地黨組織,應做好三方面基礎性工作:

1.黨員外出流動時,及時了解外出去向、時間長短、人數多少,做好統計和登記工作。

2.黨員外出流動期間,及時地、常規性地同流動黨員及流入地黨組織進行聯系,掌握黨員在外地工作和生活情況,掌握流入地黨組織對流出黨員的教育管理情況,做好跟蹤和記錄工作。

3.農忙時期或節假日流動黨員返鄉時,及時登門走訪慰問,進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工作交流,做好流動黨員返鄉期間正常參加流出地組織生活的工作,實現流動黨員信息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在“城鄉一體組織雙重管理”格局下加強與流入地黨組織的分工、協作與配合,組織管理全覆蓋,實現城鄉黨員動態管理的無縫對接和同頻共振

過去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形成了城鄉兩種不同風格的黨建格局,城市社區屬于松散型的生活共同體,城市基層黨建格局比較開放,而農村社區屬于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農村黨建格局相對封閉。在兩種不同黨建格局背景下,農村黨員向城市流動時,勢必會形成組織管理上的真空地帶,流出地黨組織“管不著、管不到、管不住”,而流入地黨組織“不愿管、沒權管、管不好”,從而把此部分黨員置于“兩不管,兩不找”“形式管、實不管”的邊緣地帶,造成黨員不找組織、組織找不到黨員的現象。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措施是打破兩種黨建格局壁壘,構建城鄉一體組織雙重管理格局。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社區原來相對封閉的傳統村落格局也將逐漸開放,為構建城鄉一體組織雙重管理格局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同時也使城鄉一體化黨員動態管理成為時展必然趨勢。為此,農村基層黨組織應順應這一時展需要,積極主動地推進農村黨建格局由傳統的封閉型向現代的開放型轉變。

1.確立全方位管理理念,黨員在本村時要管,黨員外出流動時也要管,由過去的“管自己的這塊地”轉變為“管自己應管的事”,黨員流動到哪里就管到哪里。

2.實行靈活多樣、縱橫聯系、協調配合的組織管理形式,黨員在本支部時要管,黨員外出流動、到流人地支部時也要管,不拘泥于過去的條塊分割。

3.方法措施與城市社區黨建接軌,改過去的農村、城市“兩張皮”為城鄉一體“二合一”。

(三)在“城鄉一體關懷激勵管理”網絡內把教育管理與關懷服務相結合,突出服務與關懷,寓教育管理于關懷激勵之中,不斷提高動態管理的質量水平

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的要義,在于教育管理與關懷激勵的有機結合。教育管理與關懷激勵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重教育管理輕關懷激勵或重關懷激勵輕教育管理,都不可能真正實現有效的動態管理。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目前需要強調與突出的是服務、關懷與激勵。

1.服務與管理上習步,在服務的過程中實現管理。在流動黨員外出期間,多關心他們在外地的工作和生活,多幫助他們處理一些家中之事,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在流動黨員返鄉期間,多聽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吸引他們參與村里事務,尊重和維護他們的黨員主體權利。

2.服務與發掘同步,充分利用和整合流動黨員人力資源,在服務的過程中實現流動黨員最大潛能的發掘與發揮,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

3.服務與關懷激勵同步,在服務的過程中有效地實現精神激勵,使流動黨員無論是在流出地還是在流人地,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組織的存在和溫暖。

(四)在“城鄉一體網絡互動管理”平臺上不斷提高信息管理技術水平,積極跟進,為流動黨員、流出地黨組織、流入地黨組織三者之間的充分交流互動發揮應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立健全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從技術層面上講,保證流動黨員、流出地黨組織、流人地黨組織三者之間的信息暢通是關鍵。在空間距離不確定情況下,運用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是最方便快捷的選擇,這也是黨員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全國很多地方已經紛紛建立了流動黨員之家等類似網站,這些網絡資源有待于進一步整合,發揮整體性優勢。目前農村基層黨組織運用互聯網與流動黨員溝通的水平還比較初級,相當一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仍然使用落后原始的信息溝通方法,絕大部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者還不會使用電腦,更談不上網絡互動交流。而城市社區則基本上實現了互聯網信息管理,流動黨員中使用互聯網進行溝通的也將會越來越多。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運用互聯網進行溝通的技術水平與時展的要求差距相當地大,是一個亟需重視的問題。

(五)在“城鄉一體組織建設”工作機制下開展黨員培養和發展工作,以滿足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性需求,保障農村黨組織建設的健康持續發展

在農民工中培養和發展黨員一直是農村黨組織建設的薄弱環節,過去主要是由農民工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但農民工的流動性現實,又造成當地黨組織事實上負不了責的局面,特別是約占農民工總數60%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出現,使農村基層黨組織根本無法孤立地完成針對他們的組織發展工作,必須建立起“城鄉一體組織建設”工作機制。

管理科學論文:試論構建科學審計理念推動審計項目管理科學化

論文關鍵詞:審計 科學理念 管理科學化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步伐的逐步加快,黨和人民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審計執法水平和審計項目質量,努力打造審計項目管理科學化,提升審計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服務的新境界。

0引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步伐的逐步加快,黨和人民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會各界對審計監督的期望值也越來越大,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審計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靈魂和指南,牢固樹立科學審計理念,不斷提高審計執法水平和審計項目質量,努力打造審計項目管理科學化,提升審計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服務的新境界。

1樹立科學審計理念,認真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科學審計理念,就是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審計工作的靈魂和指南,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審計工作的根本目標,把提高依法審計能力、實現審計工作科學發展作為有效履行職責的重要途徑。

1.1準確理解和把握審計監督與服務的關系。審計監督是手段,審計服務才是目的。要樹立科學審計理念,就要把推進依法審計、維護民生,推進改革和促進發展作為審計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審計服務要著眼于促進改善民生和社會和諧,審計監督要注重關系民生和社會和諧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和熱點問題。

1.2樹立大局意識,強化效益審計意識。科學審計理念本身要求審計工作行政成本最低化、審計成果最大化。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國家經濟發展的宏觀層次上研究和分析問題,認真履行審計監督職能,推動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

1.3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審計制度建設。發現和查處被審計單位違規違紀的問題,要從數字和問題背后的根源進行分析,深入揭示體制和機制層面的問題,提出審計建議,促進制度完善。既要堅決查處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問題,又要著眼社會長遠發展。

2抓審計項目管理,做好審前準備工作

古人云不打無準備之仗。做好審前準備工作對完成每項審計任務至關重要。只有編制內容詳盡,具有可操作性的審計實施方案,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審計實踐。在編制審計實施方案時注重以下幾個環節:

2.1明確審計目標,細化審計內容。審計目標決定審計內容,審計內容為實現審計目標服務。細化審計內容就是要根據審計目標的要求,有選擇的確定需要查明的具體經濟事項。細化審計內容應該有確定的審計范圍和重點,應該與審計目標密切相關。

2.2找準審計切入點,突出審計重點。選擇審計項目時要選擇重點投資項目、關系民生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突出審計重點,是選擇對實現審計目標有重大影響的審計事項。編制審計實施方案時,要認真分析審前調查取得的資料,結合以往的審計成果,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線索,確定審計重點。

2.3科學全面系統,明確審計步驟和方法。確定審計步驟和方法的原則是能夠指導審計人員實施審計,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能夠減少隨意性,避免審計資源浪費。為確保審計工作質量,審計人員應根據審計實施情況,適時調整審計實施方案,進一步確定適用的審計步驟和方法。

2.4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審計責任。編制審計實施方案時,應當明確審計組長、主審及審計人員各自承擔的責任,建立審計項目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同時,上級主管部門應定期檢查審計項目檔案,對查出的問題予以通報,進一步強化審計人員的責任意識。

3抓審計方法創新,推進公共財政審計一體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審計的需求增加,人們對審計的要求提高,廣大審計工作者不得不認真總結經驗、尋求科學的方法,努力提高審計質量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3.1實行專項審計,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專項審計與財政預算執行相結合;二是專項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要將部門審計、預算執行審計和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等有相地結合起來,統籌安排,上下聯動,開展行業“一條龍”審計,既避免了多次進點,又節省了審計成本和時間。

3.2注重審計過程,做到“四個落實”。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和規范開展工作,實行三級復核,認真把好審計程序關、法規應用關、資料取證關、報告質量關,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適用法規不當以及審計程序不到位等不符合要求的,堅決糾正,不留后患。在具體實施中做到’‘四個落實”,即領導責任落實、宣傳工作落實、督辦措施落實、審計結論落實。

3.3創新審計方式,實現“四個轉變”。審計方式從真實合法型審計向績效型審計轉變;事后審計向事前事中審計轉變;分散型向行業型轉變;單純的查賬型向查賬與調查相結合的轉變。

3.4探索審計手段,堅持“四個結合”。一是對重點領域、重點單位采取同級審計與上級審計相結合的方法;二是賬面審計與清點固定資產相結合;三是抽查業務檔案與清理收費票據、銀行賬戶、庫存現金相結合;四是傳統審計方式與計算機輔助審計相結合。

3.5推動審計成果轉化,提升效益審計。審計人員要做到勤動腦、勤動手、勤動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審計資源,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注意發現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及深層次的問題,向政府各部門提出有價值的、切實可行的建議,形成高質量、高水準的審計“精品”。

4抓審計監督內容,揭示制度和管理層面上的問題

從審計實踐看,當前開展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監督,在監督內容上應更廣泛、更深入、更注重從現象看本質,這就要求在監督內容上做到“五個必審”:

4.,對單位的“家底”情況必審。抓住財務活動的源頭,摸清單位資產負債和“家底”。從而揭示行政事業單位財經管理制度落實不夠嚴格,財產物資管理混亂的本質問題。

4.2對重點資金和專項資金的往來情況必審。我們需要對專項資金的使用與分配、專項資金的撥付與機關經費的聯系、上下級單位的資金往來等情況加強審計,以發現大案要案的線索。

4.3對罰款和收費情況必審。收支兩條線的規定在許多單位沒有落實到位,究其原因,除財政撥款不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罰款和收費與這些單位、部門,甚至個人的利益掛鉤。

4.4對房子、車子和發放“票子”的情況必審。行政事業單位建房子、購車子和發放“票子”的情況在單位和社會上都是敏感問題,其中容易滋生腐敗。

4.5對核銷的財政票據、稅務發票是否真實必審。有些單位鉆發票審核不嚴的空子侵吞國家財產。通過審計監督揭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薄弱,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

5抓審計成果提升,提高審計監督的輻射力

審計工作要為經濟建設服務,要為政府宏觀決策服務,就必須堅持從微觀入手,把問題查深查透,從宏觀著眼,把審計發現的問題放在國家經濟的大環境中去把握。抓住典型、解剖麻雀,進一步加大分析力度,提升審計成果質量。要做到這些,就要把握好三個方面:

5.,深入分析研究,挖掘深層次原因。對審計成果進行深層次挖掘,是擺在每一個審計人員面前的重大課題。審計工作中充滿著分析判斷,審計人員要切實增強研究和分析問題的意識,擺脫過去習慣于審計找數據、報告堆數據的簡單工作方式。分析問題,要開闊眼界,運用辨證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方法,用發展的、系統的、聯系的觀點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

5.2把握查出的重點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強調分析問題,要把握重點、突出關鍵。就是要圍繞目標,堅持把查處問題與完善制度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大對審計和調查情況的研究分析力度,深刻反映影響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大情況,恰當地予以歸納,綜合分析評價,要立足于完善體制,健全監管、規范秩序、提高效益,從宏觀上提出有一定高度的審計意見和建議,切實發揮審計監督為宏觀決策服務的職能。

5.3撰寫審計報告,有針對性的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要把研究分析問題貫穿到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審計實施結束后,要專門拿出一定時間和精力,深入研究和分析審計工作發現的問題。要抓住主要問題,進一步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從標本兼治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審計建議,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管理科學論文:淺談應用信息技術推進美術課堂主體發展性管理科學化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 美術課堂 主體發展性 管理科學化

【論文摘要】應用信息技術,推進美術課堂主體發展性管理科學化是當前十分重要的任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要與學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結合,為學科課程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提供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勢在必行,應用信息技術,推進美術課堂主體發展性管理科學化,信息技術教育和其他課程的整合,就成為課堂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課題。在美術學科中充分發揮網絡及各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靈活地運用現代媒體開展教學,可大幅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在美術學科學中引人信息技術并加以整合,推進美術課堂主體發展性管理科學化,成為美術教學的一項緊迫和必要的課題。

一、信息技術服務美術課堂主體學習任務的現狀與背景

教師遵循創造性思維活動邏輯程序,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整合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課程,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出發點首先應當的是課程,而不是計算機,強調應當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增強學習的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難以完成的學習任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要與學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結合,為學科課程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提供平臺。把教學過程應設計為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解決間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品質。基于課程整合思想的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學中為學生安排特定的學科學習任務,因而可以結合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將美術學科中的學習任務設置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使用信息工具解決具體問題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一種創造性地教學和研究的過程,怎樣使美術學科的信息化;美術整體教學的最優化;怎樣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優勢;還有待于進一步地實驗和研究。我們探索的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七個優化模式,也會在以后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網絡所固有的開放性,為師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美術欣賞內容,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知識爆炸這個詞語只有在網絡上才有最切身的體會,網絡所固有的開放性,為師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美術欣賞內容,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獲得眾多的美術知識信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素養。借助于網絡進行欣賞教學,可以變被動學為主動探究,達到因材擇學、因材擇教的理想境界。現在我們可以把在網上搜索下載的大量關于本課的相關資料設置為虛擬網站,供學生在虛擬網絡環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成為了教學目標的確定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課后可在網上課堂繼續學習,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開闊了視野。而借助于網絡發表學生優秀作品,更是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提高了教育質量和規模。

三、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抽象、復雜的教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教師作為多媒體設備的主要操作者,以演示教學內容為出發點進行輔助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美術教學中介人美術軟件和自制的課件,將課堂教學媒體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不同類型的美術軟件的出現,方便了教師在教學中迅速表現美術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進行數字教材的編寫,尋找有關的美術網站進行查詢、訪問,為學生提供各類網上美術信息進而豐富美術資源信息庫。把平時在網上尋找的有關資料進行類化、細化、轉化。以及把學校現有的美術資料,如教學、教材、錄像、圖片、作品等資料進行整理輸人電腦轉化為數字信息。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實現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組合,達到直觀、形象、生動、多角度、立體式地展示美術教學的內在規律,有機地與其他學科聯系和交互影響。

四、應用信息技術,推進美術課堂主體發展性管理科學化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課程從單一學科知識的學習向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的轉變,以信息技術為認知工具、以優化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為目標的新型美術教學模式,對于深化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加快信息技術在美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探討新型的教學模式將是美術學科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媒體電腦的信息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等,它正好非常適合美術以視覺形象為主要傳達方式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需要美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互動性,而計算機讓我們實現了人與人的互動、人與機器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計算機還為我們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繁瑣的程序,是美術動手制作中手工無法比擬和達到的。以上特性決定了信息化的學習必然由學習主體進行自主選擇和探究。

五、結語

信息技術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優于任何其他教學媒體的最顯著的特點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時地反饋信息,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個別化的實時指導,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管理科學論文:淺析和諧視界下的高校管理科學化研究

論文關鍵詞:高校;和諧管理;管理科學化

論文摘要:高校管理是一個多層次、寬廣度、高難度的復雜化的管理系統,是學校教學科研的支持體系與有力保障。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高校管理存在著機制不夠完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職責劃分欠合理、主動服務意識不強等不和諧現象。為此,高校在和諧管理理念下不斷提升科學化管理水平,著重從管理機制、培訓規劃、提升服務、規范建設等方面構建積極向上、開拓創新的格局。

高校管理,是指“利用科學方法,對學校的一切工作,包括教育、教學、生產、科研、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有計劃地、有效率地、有技術地規劃、管制、聯系、協調,并運用學校的組織、人員、設備、物材和經費做適時、適地、適人、適事的處理,以提高管理效率,發展學校教育教學等各項業務,有效達成學校教育人、培養人的使命”。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層次的增加,高校管理出現了許多問題,如管理隊伍參差不齊、管理意識滯后、管理效率低等問題己成為當前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一個瓶頸。因此,我國高校管理要想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就必須從管理理念、管理隊伍和管理方法上實現科學化的轉變。

一、和諧管理理念引領高校管理科學化概述

和諧管理理念主要是指組織為了達到其目標在變動的環境中,圍繞和諧主題的分辨,以優化和不確定性消減為手段提供問題解決方案作為實踐活動的理論思維。這里的“和諧”并不是簡單的“相同,一致”的意思,而是把“和”定義為人及人群的觀念、行為在組織中的“合意”的“嵌人”,而“諧”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組織中的“合理”的“投人”。也就是“諧”考慮的是科學化、物化的東西,它講究的是比例協調、配合得當、可以科學安排;和更多地是指人的心理反映、心理感受。在高校管理中我們要運用和諧管理理念來指導各項管理工作,以人為本,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高校各子系統之間協調運行,讓管理發揮應有的作用,取得明顯的成效。

高校管理科學化,從原則上講,管理機構的設置宜粗不宜細,力求精簡;管理人員的配備,宜少不宜多,力求精干機構,既不能多頭領導,也不能越級領導;管理人員的能級結構要合理,同一能級的人員不應過于集中。否則,會出現低能級高使用,或高能級低使用。這種情況,不是產生內耗,便是出現能力的浪費。總之,要在機構的設置、人員的選配、內部的分工、職權的劃分這四個方面做到科學與合理。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機構的工作效率。

二、高校管理存在不和諧現象及其原因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和規模的日益擴大,改革的不斷拓寬與深人,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這對高校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時,高校管理還存在機制不夠完善,機構繁雜、層級過多、權力過大;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高校行政、教學人員職責不明等一系列問題。

(一)管理機制不夠完善,難以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

高校管理層級過多,職能部門管理幅度過小,容易形成多頭領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效率。在執行某些決議時不夠堅持原則性和公平性,這些都是客觀存在且不能忽視的事實。

激勵機制欠合理。工資、獎金、福利等全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為準線,管理人員因為工作的性質,科研方面不可能有很多的成果,因此受到獎勵的可能性甚小,而這種單一的經濟刺激不僅不具備持久的激發效力,還帶來了負面效應。比如管理人員工資福利上往往會實行“大鍋飯”做法,工作“好”與“差”、做“多”做“少”都一樣。

管理體制官僚化。我國很多大學依然是管理機構,書記校長首先是官員,在管理待遇上,部分直屬重點高校定為副部級、公辦本科院校定為正廳級、公辦高職院校定為副廳級。公辦院校除極小部分為校長負責制外,其余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二)管理人員素質參差,未能真正施展各自的綜合月及務能力

高校管理人員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高校引進人才安置的家屬或部隊轉業等照顧性質的人員,他們一般都不是來自管理、教育等相關專業,學歷也不夠高,現代的管理意識、理念、業務素質、知識結構等都跟不上學校的發展要求。

由于學校的政策、財政支出往往更傾斜于教學、科研的人才培養,而高校沒有給予管理者進修培訓足夠的關注和保障,因此管理人員自身提高的機會和渠道都受到限制,業務水平和職業素質難于提高到滿意的程度。長此以往,一部分高校管理人員便自暴自棄,在思想上不能正視高校現代化發展,沒有大局意識,對待工作缺乏熱情,工作責任感不強,不能積極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因循守舊,繼續學習和開拓創新不夠,導致工作處于“和尚撞鐘,得過且過”、“不求有功,只求無過”的消極低效狀態。

(三)管理職責劃分欠合理,導致學校辦學資源的隱性流失

管理制度法制化是現代管理的標志之一。長期以來,高校改革由政府主導,由于領導官員的觀念陳舊,對管理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而是把重點集中在教學科研運作和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造成管理的規章制度陳舊落后。這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規章制度不適應管理的發展需要;干部崗位職責劃分不清,工作中扯皮、推諉現象時有發生;對管理工作監督重視程度不夠,在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現無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局面,最終導致工作失誤;學校內管理會議多、文件多、指令多,而真正對教學科研起推動作用的事不太多;部門與部門之間各自為政、職責不清,導致高等教育資源隱性流失,影響高校事業的發展。

(四)主動服務意識不強,未能真正實現高校管理的終極目標

我國高校的權力結構屬于管理權力模式,在一定時期確實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學校貫徹黨和政府的意志,但長期以來,卻又削弱了學術權力的發揮,學術人員特別是教授在決策中的權威作用受到忽視,抑制了基層創造性的自我發揮,壓抑了高校功能的更好實現。學校領導由政府委任,學校作為法人代表的實質性地位難以確立。高校中的各種利益群體的權力,不能通過合法的途徑有效地實現。管理權力泛化的最終后果是導致教學科研人員積極性差,不能有效地執行工作計劃和保證學校目標的實現,同時還造成教學科研人員熱衷于管理職務。同時,又由于高校管理長期套用政府管理機制,無形中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員強烈的“官本位”意識,給自己的思想定位不正確,行文辦事不是從學校基層和廣大教職工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方便自己出發,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淡薄。很多管理部門的負責人都是從官本位思想出發,行文辦事不是從基層和對象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方便自己出發,“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話難聽”的情況時有發生。

三、以和諧管理理念推進高校管理科學化的路徑選擇

和諧型的大學要求在高校內部實現各種人力、物力、財力的優勢整合,實現高校的培養目標。鑒于目前管理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高校就必須尋求新的突破,超脫各種困境,駕馭種種危機,更新管理觀念。為此,在和諧管理理念的推進下,必須不斷提升高校管理科學化。

(一)健全管理機制,以實現高校管理向縱深方向發展

隨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的不斷深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我們黨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繼續完善高等學校管理制度。

1、實行民主管理。高校實行民主化管理程度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民主參與機制的民主監督機制的建設情況。完善民主參與機制的核心就是改革和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使高校廣大教職工擁有對高校管理和改革的監督權,一切監督權由教職工直接或由代表教職工利益的相關機構間接行使。這樣才能淡化“金字塔”式的官僚作風的影響,以及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2、強化人事改革。一是精簡機構。根據精簡、高效的原則,合理設置學校黨政管理機構,明確管理機構基本職能。學校黨政管理機構和領導職數控制在上級規定限額內,根據學校實際確定,對各類人員實行定編、定崗、定職責,壓縮非教學科研人員,提高人員使用效率。二是改革用人制度,推行全員聘任制。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嚴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則對學校管理人員、教學科研人員都實行競聘上崗。打破專業技術職務和干部職務終身制,實行全員聘任。工勤服務人員實行勞動合同制。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以崗位津貼為主要形式的分配激勵機制。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實行以崗定薪,優勞優酬,建立國家工資與校內崗位津貼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待遇應向高層次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四是設立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學校設立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受理教職工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相關問題的投訴和申訴,維護教職工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正當權益,保證改革的公正、公平和順利進行。

3、依法管理行政。當前,必須加強高等教育方面法學理論的研究,加快高等教育立法。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教育管理類法律、法規、規章的缺位和粗糙的問題并正著手予以解決。如教育部2005年出臺的新《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對學生處理和違紀處分標準更加明確清晰。新《規定》對于開除學籍和學生違紀處理程序的規定更加規范。如規定學校作出涉及學生權益的管理行為時,必須遵守權限、條件、時限以及告知、送達等程序義務。學生對處分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和申訴權,并規定了實現陳述權和申辯權的具體程序。體現了高校學生管理無救濟就無處分的法治思想。

(二)制定培訓規劃,解決高校管理人才素質及能力的瓶頸

高校管理干部擔負著“管理育人”的重任,是管理創新的策劃者和直接參與者,對于整個高校的管理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教育、科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整個管理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要求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為適應形勢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效率、具有創新能力的管理干部隊伍是提高高校管理質量,辦好社會主義高等學校的根本。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視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努力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質和創新能力。

(三)樹立服務理念,創新高校管理工作的長效運行模式

管理工作的宗旨是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校、服務社會。所以,第一,要樹立“全心全意為教育服務”的思想,從思想上重視管理工作;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繁雜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時刻注意調整心態,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抗挫抗壓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狀態;第二,立足本職,根據上級領導的指示,開拓創新,大膽細心地開展工作,將本職工作最大效率地完成;第三,管理人員要在工作、紀律、作風上嚴格要求自己,不為眼前的利益放棄基本原則,堅持良好作風。第四,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總結積累經驗,學會運用發散性思維,舉一反三,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和業務素質,以便為學校建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規律的運行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勤政高效”、“政令暢通”的管理機制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針對解決該問題而開展的“效能監察”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和重視,尤其在一些企業單位,常常把效能監察與企業的發展和效益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高校改革的深人,效能監察已成為高校紀檢監察部門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效能監察就是監察部門對學校各管理部門在管理活動中的工作效率、質量和效果等方面進行監察,從而達到促進監察對象增強責任心和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勤政高效地工作的目的。高校要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從加強黨風、政風建設的高度來認識開展效能監察的重要意義,通過效能監察督促我們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服務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樹立勤政高效的工作形象,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克服官僚主義和失職讀職行為,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保證學校各項工作政令暢通,順利發展。

(四)強化改革力度,不斷提升高校管理科學化的質量和效率

近些年來,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關系,國務院機構進行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六次重大改革,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促使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這將深刻地影響和切實地改變傳統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自然地,這為我國高教管理制度的深人改革提供了契機,但我們不應再停留在被動的跟進式改革中,而應準確理解這次管理體制改革蘊含的深意,更新高教管理理念,創新高教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因此,在大部制的啟發和示范下,改革高教管理制度,推進高校科學管理,在根本上需要更新高教管理理念,改革高教系統的權力配置,建立服務性的管理組織制度。

1.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高教管理的本質是協調高教系統有限的資源投人與高效地實現高教系統總目標的矛盾,即是協調、服務而不是管制、限制。對高教管理的“放權”與“集權”的問題,克拉克曾作過這樣的評析:高等教育系統往往“不是因為權力過度分散和宏觀失控而使整個系統陷人四分五裂的境地,就是因為過分強調秩序和組織的統一而導致權力的壟斷,兩者必居其一。不過,如果能夠選擇的話,前者的危害比較小,后者的危害則要大得多”。

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系統的本質要求與這次管理體制改革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該主動地切實地更新高教管理理念,回到管理越位的邊界以內,通過制定宏觀規劃以及相關法律指導高校的發展,落實和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使之走出所謂的“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怪圈,提高其社會應對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2.改革校內管理組織體系。在大部制改革的契機下,校內管理體制改革不能再停留在機構的精簡和管理干部的選用上,而應該從大學作為學術性組織的本質和要求出發,改革校內管理組織體系,重新配置高校的權力體系,提升學術權力地位。在高校內部管理組織體系的重構中,一方面需要根據管理事務的相近相似性進行同類項合并,減少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數量,擴大服務范圍,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應該圍繞學術事務運行的要求,來設計和安排管理組織體系。這些方面在海內外的不同高校中有不同的做法,如我國臺灣地區大學的管理組織一般分為9個管理部門,即教務處、學生事務處、總務處、圖書館、網絡中心、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研究發展處。目前武漢大學正在積極探索“大部制”改革,準備將學校的管理框架由本科生綜合管理部門、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科學研究綜合管理部門、后勤和安全系統等4-6個“大部門”組成。這些都將為我國高校精兵簡政、回歸學術本位提供改革思路。

3.構建和諧的管理文化。推進高校科學管理,必須一方面改革長期以來管理系統形成的官本位作風,加強和踐行“領導就是服務”、“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在制度化管理中增加必要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則需要尊重和提升學術權力,拓寬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渠道,實行教授會,健全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和教職工代表大會等,使教師在高校辦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實現,從而激發教師教學科研和參與有關管理事務的積極性,建構和諧的管理文化,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

總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大趨勢。如何切實推進高校管理科學化,激發辦學活力,促進內涵建設,還需要們在今后實際工作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繼續完善高等學校管理制度。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將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管理科學論文:試論管理科學理論的研究進展

論文關健詞:管理科學 管理方法 管理模型

論文摘要:管理科學是依據科學的方法和客觀的事實來解決管理問題,并且要求按照最優化的標準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方案,設法把科學的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過程,側重于追求經濟和技術上的合理性。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高度工業化的同時實現了管理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主要有管理思想的現代化、管理組織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等幾個方面。管理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際的現代化,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都離不開現代化管理,現代化管理能夠有效地組織生產力要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大大提高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效率,從而成為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強大動力。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中,科學管理起著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管理直接帶來了經濟效益,在物質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管理資源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

管理科學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管理科學學派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就管理科學的實質而言,它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的繼續與發展,因為他們都力圖拋棄憑經驗、憑主觀判斷來進行營理,而提倡采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優方案,以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是,管理科學的研究,已經突破了操作方法、作業研究的范圍,而向整個組織的所有活動方面擴展,要求進行整體性的管理。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系列的科學理論和方法被引進到管理領域。因此,管理科學可以說是現代的科學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統計判斷、線性規劃、排隊論、博弈論、統籌法、模擬法、系統分析等。這些成果應用于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

1.蘭徹斯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蘭徹斯特(F. W. Lanchester)在1915年就把數學定量分析法應用于軍事,發表過關于人力和火力的優勢與軍事勝利之間的理論關系的文章。

2.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代表作是(現代生產管理》(1975)。(生產管理基礎》是伯法根據《現代生產管理》改寫的,簡明易懂,曾被《哈佛商業評論》推薦為經理必讀書目。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圖表和數學公式,正是這些科學的計量方法,使得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3.霍勒斯卡文森于20世紀30年代把復雜的數學模型應用干用傳統辦法難以進行的大量數據處理工作。

管理科學理論的特征

1.以決策為主要的粉眼點,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給定各種決策分析模型。

2.以經濟效果標準作為評價管理行為的依據,為此建立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討論行為的結果及變化。

3.力求減少決策的個人藝術成分。依靠建立一套決策程序和數學模型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他們將眾多方案中的各種變數或因素加以數量化,利用數學工具建立數量模型研究各變數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一個用數量表示的最優化答案。

4.廣泛地使用電子計算機。現代企業管理中影響某一事務的因素錯綜復雜,建立模型后,計算任務極為繁重,依靠傳統的計算方法獲得結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時間,致使計算結果無法用于企業管理。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運算的速度,使數學模型應用于企業和組織成為可能。

管理科學理論的內容

1.關于組織的墓本粉法

他們認為組織是由“經濟大,組成的一個追求經濟利益的系統,同時又是由物質技術和決策網絡組成的系統。

2.關于科學管理的目的、應用范圍和解決問題的步驟

它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的各種活動之中。應用范圍著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計劃和控制這兩項職能。解決問題的步驟:

(I)提出問題并闡述問題。

(2)建立數學模型。對問題的要素用一組變量的函數來表示,E=F ( XF, YF )

式中E代表系統的效益(如利潤、成本等),F代表函數關系,XF代表可控制變量,竹代表競爭者所控制的變量。

①解出模型的答案,從而取得系統的最佳效益的數量值。

②檢查模型及解的實際意義。

③對所求的解進行控制。

④把方案付諸實施。

管理人員必須隨時記錄貫徹執行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注意模型的目標、假設、省略的東西和限制條件等因素,在一個過程之后,重新復查系統模型,以便改進它,使之更符合實際。

3.關于管理科學應用的科學方法

這主要有線性規劃、決策樹、計劃評審法和關鍵線路法、模擬、對策論、概念論、排隊論。管理科學中所采用的數學模型可以分成兩大類,即描述性模型和規范性模型,其中各自又分成確定性和隨機性模型兩種。

流行的管理科學模型有:

(1)決策理論模型。模型目標是要使制定決策的過程減少藝術成分而增加科學成分。決策理論的集中點在于對所有決策通用的某些組成部分,并提供一個系統結構,以便使決策者能夠更好地分析那種含有多種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復雜情況。這類模型是規范性的并含有各種隨機的變量。

(2)盈虧平衡點模型。這一模型主要幫助確定一個公司的任何特定產品生產量與成本、銷價之間的關系,得到一個確定的盈虧平衡點,在這個水平上總收人恰好等于總成本,沒有盈虧。這一模型是確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庫存模型。這一模型回答庫存有多少,什么時候該進貨與發貨的問題。因此這一模型就必須考慮庫存適合生產與銷售的需求,又要考慮減少倉儲費用,這一模型的可行解便是經濟訂購批量(EOQ)

(4)資源配置模型。這里的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和實物資源,常用的資源配置模型就是線性規劃模型,在給定邊界約束條件的情況下,考慮產出、利潤最大,或者成本最小。這一模型是規范性的模型,變量是確定性的。

(5)網絡模型。兩種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網絡模型就是PERT(計劃評審技術)和CPM(關鍵路線法)。PERT是計劃和控制非重復性的工程項目的一種方法。CPM這種計劃和控制技術,則應用于那些有過去的成本數據可查的項目。網絡模型是隨機性的規范模型。

(6)排隊模型。在生產過程中,員工排隊等待領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費的時間要計人成本。在給顧客服務的過程中,如果顧客們需要排隊等候很長時間就會使顧客失去耐心導致顧客一走了之,但如果開設很多服務臺或售貨柜卻很少有人光顧,則又會導致成本提高,因此排隊模型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最優解。

(7)模擬模型。模擬是指具有與某種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這種真的事物。由于真實事物具有復雜性,以及對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復性,為了得到預計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擬的模型,在此模型上探討最佳行動方案或政策以便最后能用于實踐的操作之中。模擬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種隨機性的變量。

管理科學的優點

第一, 使復雜的、大型的問題有可能分解為較小的部分,更便于診斷、處理;

第二,制作與分析模式必須重視細節并遵循邏輯程序,這樣就把決策置于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增進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有助于管理人員估價不同的可能選擇,如果明確各種方案包含的風險與機會,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但是,也必須指出,管理科學方法的應用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科學學派的適用范圍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是能夠定量的,這就影響了它的使用范圍。

其次,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實際的管理人員可能對復雜、精密的數學方法很少理解,無法做出正確評價。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學專家一般又不了解企業經營的實際工作情況,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決問題。這樣,雙方就難以進行合作。

此外,采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由于人們考慮到費用問題,也使它往往只是用于那些大規模的復雜項目。這一點,也使它的應用范圍受到限制。

因此,管理科學不是萬能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它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技術和方法,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所以,要求管理人員要盡快地掌握管理科學,使之與各種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相符合,以便發揮更大的作用。

管理科學論文:淺析高校教務管理科學化探析

論文關鍵詞:高校 教務管理 科學化

論文摘要:高校教務管理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教務管理迫切需要從改變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管理手段、內容,按照現代化的要求推動管理的升學化。從目前看我國高校教務管理存在著課程內容較為單一、教學評價不到位、系統重復建設子問題。相應的要從專業化的教務管理隊伍,革新課程內客,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控制體系等方面入手推動教務管理科學化。

1.教務管理科學化

教務管理負責的是跟教學有關的一切事務,主要包括學生學籍的建立與管理、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執行、課程的設置、師資力量的配備、課表的編排與制定、教材的建設和管理、教學質量的檢查與評估等等。高效的教務管理能保證學校有正常的教學秩序,推動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在社會迅猛發展,對高校的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教務管理迫切需要科學化。所謂科學化即教務管理要從職責出發,按照現代化的要求,改變種種不適應高等教育形勢發展的方式、手段、內容,以提高教學管理的實施效果。

2.教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教學課程設置陳舊、單一

制定不同專業的課程、教學計劃,安排相關教材是教務管理的主要工作,也是目前我國大多數教務管理職能部門的工作重點。教學是為培養人才服務的,在社會形勢、學科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課程設計、安排也應相應地做出調整。然而從目前看,我國有些高校的課程設置數十年如一日,沿襲以往的方式,未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比如現代社會對大學生要求其具有牢固的專業基礎外,還要具備很強的實踐能力,特別是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學校的教學內容上并未體現這些要求,仍是以知識點的記憶為教學重點。課程內容安排整體上未跟得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教學計劃幾年不調整,課程設置落后于市場需求。

2 .2教學評價體系不夠科學

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教學質量控制和評估體系,以保證本校的教學水平,比如檢查教師的教案、試卷、學生作業、隨機聽課等。但這些評估方式側重的是上對下的書面檢查為主,忽視了兩點。一是學生、用人單位、教師的意見反饋,而這三者中,師生是教學的直接參與者,用人單位是教學質量的最直接檢驗者,因此對教學評估應最具有發言權。目前我國高校教務部門的教學評估基本忽視了這三者,而以自身為主的行政檢查式評估為主。二是忽視了動態的教學過程評價。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渠道,也是直接展示教學水平的集中時間。相應的教學過程應是教務管理評價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但由于這部分工作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動用到較多的人力,因此很多高校基本將這部分忽略了,教學評價重在書面形式的完整。這種行政式教學評價方式容易導致評價流于形式,教師疲于應付,起不到評價對教學質量控制所應有的作用。

2.3教學資源共享水平不高

目前高校教務管理信息化已成為了發展趨勢,各所高校紛紛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網上選課系統、查分系統、登記系統、學籍管理系統等。然而由于教務管理包含多個子系統,有些學校由于經費的關系,在搭建信息化平臺時采用的是獨立的、分解的系統軟件,并未統一設置或者聯網,缺乏統一的大平臺,無法共享信息,因此導致整個管理平臺很繁雜,子目錄眾多,甚至重復建設,重復工作。

3.推進教務管理科學化措施

3.1成立專業化教務管理隊伍

高校教務管理是個系統工程,其工作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其工作內容不是簡單地排課、管理學籍、登記學分,而是朝著信息化、內涵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教務管理需要用科學理念做指導,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推動本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相應地要有專業化的管理組織作為保證。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教學工作組織,如專業建設工作委員會、課程建設工作委員會、教材建設委員會、教學督導組等教學管理組織,為教務管理工作提供專業化的建議。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組織完全可借助本校已有的師資力量,在不增加人員數量的情況下充實教務管理隊伍。

3.2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

教務管理部門負有審核教學單位提供的課程安排、教學計劃、內容設置方面的職責。審核并非簡單地“同意”,而是要以長遠發展的眼光,考察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將能力要求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加強學生專業基礎訓練的同時努力擴大其知識面,比如在低年級進行通識教育,打破學科間的界限,讓不同專業的學生了解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視角。其次要推動教師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將教師在臺上講授,學生記筆記,考試考筆記的教學方式改變為師生互動,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教師加以引導的學習方式。再次,改變理論與實踐課課程的分配比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積極開展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將課外實踐課、活動課納入到教學活動中,真正讓其成為與課堂教學并列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自動手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也能為學校提供更多的反饋信息,以及時調整課程內容設置。

3 .3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控制體系

一方面在高校擴招,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外界對大學教育質量有所懷疑的情形下,高校教務管理部門需要加強教學質量控制工作。另一方面2003年教育部正式開展了五年一期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評估的主要內容即是教學。內外的壓力都要求教務管理部門改變以往只重視計劃、安排,不重視教學質量控制或者將評估體系停留在簡單的書面檢查上,要切實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具體方式包括依托師資力量,成立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委員會,成員由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兼任,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評價體系。其次通過學生評教制度、教學信息員制度、教學督導制、教務處長接待日等制度及時收集各方對教學的反饋意見。再次注重對教學過程的監控和管理,這種監管不是以“警察抓小偷”的方式進行,而是要以人本的方式及時地發現,向教師反饋教學中的問題,以推動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發展,提升教學水平。科學的質量控制體系才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4.結語

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務管理工作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并非簡單地行政工作。高校應改革教務管理工作中不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現象,推動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唯有如此,才能積極地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和課程建設力度,在科學化教學管理中提高本校的綜合競爭力。

管理科學論文:試論管理科學期刊影響因子評價比較研究——基于國內五種期刊引證數據庫的引證數據

論文關鍵詞:管理科學期刊 影響因子 評價

論文摘要:通過對國內5種學術期刊文獻引證數據庫特性的比較分析,并用其影響因子進行了部分管理科學期刊的排序比較,發現管理科學期刊排序出現了較大的錯位現象,本文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術期刊文獻引證數據庫的來源期刊量多少和學科范圍不同。

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直接影響著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與水平,是科技期刊發展和生存的關鍵,因此關于科技期刊的質量評價成為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研究人員的重要研究課題。隨著國內幾個大型文獻數據庫的開發成熟,它們各自推出了學術期刊的引證指標,當然也包括管理科學期刊。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對各數據庫推出的管理科學期刊引證指標進行對比,以期發現各數據庫推出的期刊引證指標評價管理科學期刊的優缺點。

一、五種期刊文獻引證數據庫

隨著國際性大型科學引文分析數據庫的建立以及全文文獻數據庫的推出,比較和評價國家、研究機構、團體以及個人宏觀與微觀研究績效等工作不斷發展。隨著大型文獻數據庫引文數據積累成熟,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的量化評價指標統計開始興盛起來,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早研制并了JCR (ISI期刊引證報告),使其迅速成為權威性的世界期刊評價工具。而國際性的科學引文分析數據庫對分析中國科學研究狀況缺乏普遍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部分國家級科研機構開始推出自己的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由于JCR收錄中國的科學期刊量少,不能從整體上反映中國數以萬計的中文期刊的引文指標,國內各大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也開始推出各自的反映國內科技期刊引證指標的報告。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發的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始建于1989年,1990年首次對1227種統計源期刊包括影響因子在內的7項文獻計量指標進行了統計分析,并正式對外了統計分析結果;1994年開始了國內期刊論文的引文統計分析工作,被其選作信息統計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1997年開始編輯出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設立了多項期刊評價指標,主要有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平均引文率、即年指標、期刊被引用半衰期。除了期刊基本引證指標外,該數據庫還獨創性地開展了一些期刊特性指標統計分析工作,如擴散因子、地區分布數、基金論文比、他引總引比、國際論文比、平均作者數和引用刊數。該數據庫有專門的管理科學學科類目,但收錄期刊較少,2004年只收錄了10種管理科學期刊。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開發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始建于1989年,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核心庫有期刊600多種,擴展庫期刊有300多種。被其選作信息統計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期刊引證指標附錄在印刷版《中國科學計量指標:論文與引文統計》中,2005年開始單獨印刷出版《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主要指標和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基本相同。該數據庫有專門的管理科學學科類目,但收錄期刊較少,2004年核心庫收錄23種管理科學期刊②。

1989年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原中國科學院西南信息中心)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 CQVIP),收錄期刊2000余種。2000年正式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收錄了1990年至今公開出版的科技類期刊5000多種,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的核心期刊1500余種。2005年1月起,《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增加收錄文、史、哲、法等學科分類的文章、期刊,形成社會科學專輯,目前收錄中文期刊12000余種。2004年開始期刊引證指標統計,沒有專門印刷出版期刊引證報告,期刊引證報告可以通過網絡版瀏覽。期刊評價報告分為即年指標評價和期刊綜合統計兩部分。該數據庫沒有專門的管理科學期刊分類,管理科學期刊包含在經濟管理類目下。

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制的數據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CSSCI )始建于1998年,采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2700余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1998年來源期刊4%種,1999年來源期刊506種,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來源期刊均為419種,2004年、2005年來源期刊均為461種。1998年開始期刊引證指標統計,沒有專門印刷出版期刊引證報告,期刊引證報告附錄在印刷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中,主要有期刊影響因子、被引次數和當年被引指數。學科分類有專門的管理學類目。

《中國學術期刊》( CNKI)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始建于1999年,收錄國內6000余種統計源期刊,包括國內出版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社科期刊。2002年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試刊版,它是按照《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對其中學術性論文的引文數據進行規范化加工處理,經統計分析后編制的一部綜合性跨學科大型科學文獻計量年報。除基本的期刊引證指標外,還開創了一些期刊網絡傳播指標,如下載頻次、瀏覽量、訪問量,h指數等等。該數據庫學科分類沒有專門的管理學類目,但幾乎所有的管理類重要期刊都有引證指標。五種期刊引證數據庫的特性列于表1中。

二、管理科學期刊引證指標評價比較

管理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組織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是一門跨自然科學、工程科學、技術科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交叉科學。從世界范圍看,管理科學的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中國作為一門學科得到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單獨把“管理學”作為一個學科門類,從此開始,管理科學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才真正納人到整個國家的科學研究軌道中去。1996年對管理科學發展進行資助的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管理科學組升格為管理科學部,以及中國工程院成立工程管理學部。這也意味著管理科學地位為社會與科學技術界承認。

然而,與其它學科相比,管理科學在我國仍然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反映在期刊上,管理科學缺少其獨有的管理科學專業特點的管理科學期刊群。我國的管理科學期刊大多創刊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當時管理科學未成為獨立的學科建制,專業的學術期刊少之又少。在20多年的發展中管理科學學科地位逐漸確定,管理科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逐漸顯現,部分學術期刊慢慢向管理科學專業靠攏,成為展示管理科學研究成果的陣地。但由于管理學科交叉的特點,研究成果分布比較廣泛,管理學與經濟學、工學和數學期刊論文融合在一起。管理學科的專業期刊看上去又不是那么專業,迄今尚未形成在本學科得到共識的核心期刊群,甚至對于相對重要的期刊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與認識①。國內幾個重要的文獻數據庫都將管理學作為自己的學科范圍,各自選出了一些管理學期刊。CSSCI數據庫收錄管理學期刊26種,CSTPCD收錄管理學類期刊10種,CSCD收錄管理學類期刊22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遴選和認定的重要期刊20種。CNKI和CQVIP數據庫沒有專門的管理學期刊分類。本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學科期刊,以CSSCI數據庫收錄的管理學期刊24種(由于《經濟管理》和《未來與發展》部分年份的影響因子缺失,故略去)納人比較的范圍。

由于每年的CSSCI收錄管理科學期刊影響因子未公布,本文分為兩類排序比較,一類是CNKI與CSSCI收錄期刊2001 ~ 2004年5年平均影響因子排序比較;另一類是各數據庫2004年影響因子排序比較。表2給出排序結果。

從表中可以發現:

(1)CNKI與CSSCIS年平均影響因子排序比較看,24種期刊排序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錯位。錯位超過4位的期刊有《中國行政管理》、《管理科學》、《中國科技論壇》、《南開管理評論》、《中國軟科學》、《科學學研究》和《管理現代化》。排序完全一致的有4種期刊。

(2) 2004年4個文獻數據庫各期刊影響因子也不同。整體上,CNKI的期刊影響因子大于CQVIP的期刊影響因子大于CSTPCD的期刊影響因子大于 CSCD的期刊影響因子。4個文獻數據庫各期刊影響因子的排序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錯位。CNKI與CQVIP相比較錯位超過4位的期刊有9種,分別為《中國行政管理》、《管理科學》、《軟科學》、《管理工程學報》、《科學管理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科學學研究》、《研究與發展管理》和《中國軟科學》。

為什么同一種管理科學期刊會出現如此的反差,出現以上結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可以從期刊影響因子的公式找到原因。決定期刊影響因子的最主要因素是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年的被引用次數,其次是該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的總數。而決定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年的被引用次數的最主要因素是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的學科范圍和期刊種類的多少。而管理科學發表研究成果涉及的期刊范圍是相當大的,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在1997一1999年對批準資助的443項項目的統計,發表的3320篇論文分布在901種國內外期刊中,19%的在1%種大學學報上①。而且管理科學文獻涉及的學科跨度大,特別是經濟學、應用數學、工程技術科學、社會科學等等。正是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學科范圍及收錄期刊種類多少,影響了管理科學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年的被引用次數這一重要數值,如2004年收錄期刊學科范圍全和期刊種類多的CNKI普遍大于其它類文獻數據庫管理科學期刊影響因子。收錄期刊偏重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學科且收錄期刊較少的 CSCD, CSTPCD期刊影響因子小,并且期刊排序較無序。

而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的總數表面看是一個比較明確的數值,但由于各期刊有正刊,還有增刊、專輯、專刊和特刊,同時期刊欄目有學術論文、研究簡報、學術動態、書評和領導講話等等。期刊來源文獻量多少也嚴重影響期刊的影響因子。但各大文獻引證數據庫在確定這一數值時,都根據自己的標準來確定來源文獻收錄量。比如,本文發現造成《中國行政管理》影響因子排序錯位最多的原因在于確定來源文獻收錄量這一數值,CNKI和CQVIP兩個文獻數據庫在計算2004年該刊影響因子時,對該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的總數這一數值存在較大出人。由于該刊的文獻規范性稍差,對于是否屬于學術論文存在分歧,才造成了總數這一數值的出人。

三、結論

5種文獻數據庫都收錄了管理科學期刊,并且都編制了其相應的期刊引證指標。但評價期刊影響力的影響因子這一指標卻出現了較大差異,產生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的學科范圍及收錄期刊種類的多少,其次是來源文獻收錄量的確定。

目前利用5種文獻數據庫期刊影響因子評價管理科學期刊的影響力,都存在一些缺陷。特別是CSCD, CSTPCD收錄的管理科學期刊樣本量過少,收錄學科偏重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而CSSCI收錄的管理科學期刊樣本量雖然較多,但只局限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三個文獻數據庫不能充分體現管理科學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以及管理科學文獻的廣泛性。近年CQVIP文獻數據庫在逐漸擴充學科范圍,增加文、史、哲、法等學科,但其收錄的期刊過于寬泛,非核心期刊過多,同時期刊引證指標編制開發較晚,還不夠成熟。CNKI文獻數據庫收錄的期刊學科范圍及收錄期刊種類都較合適,但在來源文獻收錄量上過于寬泛。

單獨利用某一年份的影響因子評價管理科學期刊也可能存在問題,隨著管理科學研究隊伍的擴大和研究實力的提高,不斷有管理科學期刊擴版增頁。由于期刊當年發文量激增,但被引量不會大幅變化,因而會降低當年的期刊影響因子。同時由于國內的期刊引證指標開發較晚,統計數據的穩定性不夠,部分期刊的影響因子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合理的評價應盡可能是取多年影響因子平均排序。

在編制期刊引證指標的過程中,應開發新的反映期刊影響力的指標,如他引影響因子,但有些期刊為了提高他引影響因子,要求論文作者大量引用該刊論文,這失去了期刊評價的意義,不宜提倡。

管理科學論文:管理科學期刊影響因子評價比較研究——淺論國內學術期刊引證數據

論文摘要:通過對國內5種學術期刊文獻引證數據庫特性比較分析,并用其影響因子進行了部分管理科學期刊的排序比較,發現管理科學期刊排序出現了較大的錯位現象,并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這主要是由學術期刊文獻引證數據庫的來源期刊量多少和學科范圍不同而產生的。

論文關鍵詞:管理科學期刊;影響因子;評價

l前言

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直接影響著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與水平,是科技期刊發展和生存的關鍵,因此關于科技期刊的質量評價成為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研究人員的重要研究課題。學術期刊評價可以衡量科研機構和學者的貢獻,能夠為大學等科研機構的人事決策提供依據,指導圖書館正確訂購期刊,方便科研人員獲取資料。

管理科學學術期刊的評價研究成為國內外學者的一個研究對象。Franke等人根據ISI從1977年到1987年出版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引文報告》,統計了l7種戰略管理科學期刊每年的當前文獻影響(Currentarticleimpact)、累積期刊影響(Cumulativejoumalinlfuence),計算出它們的排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為了完善其基金項目成果評估,開展了我國管理科學重要期刊的遴選及其認定工作。采用了以專家咨詢調查的定性方法為主,文獻分析的定量方法為輔的過程遴選出了管理科學的重要期刊。

隨著國內幾個大型文獻數據庫的開發成熟,各自推出了學術期刊的引證指標,當然也包括管理科學。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各數據庫推出的管理科學期刊引證指標進行對比,以期發現各數據庫推出的期刊引證指標評價管理科學期刊的優缺點。

2期刊評價方法

對學術期刊評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專家調查法、引文分析法。

專家調查法作為一種主觀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會受個人喜好等因素的影響。如調查對象會給曾發表過他們文章的出版物以更多的正面評價,并且將期刊的高質量歸因于更低的論文接受率,某些調查對象只熟悉自己感興趣領域的期刊。顯然,專家調查方法中的個人認知偏差無法用調查設計來克服。因此,這種方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比較少使用了。

自從美國情報學家GarifeldEugene(尤金·加菲爾德)利用引文索引方法創建一系列引文索引工具以來,學術期刊的評價和分級定量化研究引起了學者的極大關注。特別是ISI期刊引證報告(JCR)的推出,期刊評價方法有了重要的改進,在評價內容上轉向以期刊學術質量為主。由于學術質量的難于量化評價,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是評價科技期刊的兩個重要評價指標。引文分析方法比專家調查方法更加客觀,因此,引文分析方法成為當前評價學術期刊的主流方法。影響因子(ImpactFactor)這一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是E.加菲爾德1972年提出的,是對一篇文獻或文獻集合獲得客觀響應,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觀度量。定義:期刊前2年的被引次數占前2年論文總量的比例(相對數量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期刊被引頻次(CitedNumberofJourna1)可測度期刊自創刊以來的學術影響力,是從信息反饋的角度評價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該項指標從歷史的角度,用期刊論文被引用的數量直接反映了期刊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定義:自期刊創刊以來全部論文在某一年被引用的總次數(絕對數量指標)。

3國內5種期刊文獻引證數據庫

隨著國際性大型科學引文分析數據庫的建立以及全文文獻數據庫的推出,比較和評價國家、研究機構、團體以及個人宏觀與微觀研究績效等,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隨著大型文獻數據庫引文數據積累成熟,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的量化評價指標統計開始興盛起來,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早研制并了JCR,使其迅速成為權威性的世界期刊評價工具。

而國際性的科學引文分析數據庫對分析中國科學研究狀況缺乏普遍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部分國家級科研機構開始推出自己的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由于JCR收錄中國的科學期刊量少,不能從整體上了解中國數以萬計的中文期刊的引文指標,國內各大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開始推出自己的反映國內科技期刊引證指標報告。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發的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始建于1989年,1990年首次對1227種統計源期刊包括影響因子在內的7項文獻計量指標進行了統計分析,并正式對外了統計分析結果;1994年開始了國內期刊論文的引文統計分析工作,被其選作信息統計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1997年開始編輯出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設立了多項期刊評價指標,主要有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平均引文率、即年指標、期刊被引用半衰期,除了期刊基本引證指標外,有獨創性開展了一些期刊特性指標,如擴散因子、地區分布數、基金論文比、他引總引比、國際論文比、平均作者數和引用刊數。有專門的管理科學學科類目,但收錄期刊較少,2004年收錄l0種管理科學期刊。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開發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始建于1989年,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核心庫期刊600多種,擴展庫期刊300多種。被其選作信息統計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期刊引證指標附錄在印刷版《中國科學計量指標:論文與引文統計》中,2005年開始單獨印刷出版《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主要指標和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基本相同。有專門的管理科學學科類目,但收錄期刊較少,2004年核心庫23種管理科學期刊。

1989年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原中國科學院西南信息中心)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QVIP),收錄期刊2000余種。2000年正式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收錄了1990年至今公開出版的科技類期刊5000多種,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的核心期刊1500余種。2005年1月起,《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增加收錄文、史、哲、法等學科分類的文章、期刊,形成社會科學專輯,目前收錄中文期刊12000余種,2004年開始期刊引證指標統計,沒有專門印刷出版期刊引證報告,期刊引證報告可以通過網絡版瀏覽。期刊評價報告分為即年指標評價和期刊綜合統計兩部分。沒有專門的管理科學期刊分類,包含在經濟管理類目下。

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制的數據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始建于1998年,采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2700余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1998年來源期刊496種,1999年來源期刊506種,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來源期刊均為419種,2004、2005年來源期刊均為461種,1998年開始期刊引證指標統計,沒有專門印刷出版期刊引證報告,期刊引證報告附錄在印刷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一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中,主要有期刊影響因子、被引次數和當年被引指數。學科分類有專門的管理學類目。

《中國學術期刊》(CNKI)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始建于1999年,收錄國內6000余種統計源期刊,包括國內出版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社科期刊。2002年出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試刊版,按照《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對其中學術性論文的引文數據進行規范化加工處理,經統計分析后編制的一部綜合性跨學科大型科學文獻計量年報。除基本的期刊引證指標外,還開創了一些期刊網絡傳播指標,如下載頻次、瀏覽量、訪問量,h指數等等。學科分類沒有專門的管理學類目,但幾乎所有的管理類重要期刊都有引證指標。5種期刊引證數據庫的特性列于表1中。

4管理科學期刊引證指標評價比較

管理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組織管理活動客觀規律及其應用,是一門跨自然科學、工程科學、技術科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交叉科學。從世界范圍看,管理科學的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中國作為一門學科得到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單獨把“管理學”作為一個學科門類,從此開始,管理科學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才真正納入到整個國家的科學研究軌道中去。1996年對管理科學發展進行資助的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管理科學組升格為管理科學部,以及中國工程院成立工程管理學部。這也意味著管理科學地位為社會與科學技術界承認的標志。

然而,與其它學科相比,管理科學在我國仍然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反映在期刊上,管理科學缺少自己獨有管理科學專業特點的管理科學期刊群,我國的管理科學期刊大多創刊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當時管理科學未成為獨立的學科建制,專業的學術期刊少之又少。在20多年的發展中管理科學學科地位逐漸確定,管理科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逐漸顯現,部分學術期刊慢慢向管理科學專業靠攏,成為展示管理科學研究成果的陣地。但由于管理學科交叉的特點,研究成果分布比較廣泛,與經濟學、工學和數學期刊論文相融合在一起。管理學科的專業期刊看上去又不是那么專業。迄今尚未形成在本學科得到共識的核心期刊群,甚至對于相對重要的期刊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與認識。國內幾個重要的文獻數據庫都將管理學作為自己的學科范圍,各自選出了自己的多少不一管理學期刊。CSSCI數據庫收錄管理學期刊26種,CSTPCD管理學類期刊l0種,CSCD管理學類期刊22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遴選和認定的重要期刊20種。CNKI和CQVIP數據庫沒有專門的管理學期刊分類。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學科期刊,以CSSCI數據庫收錄管理學期刊24種(由于《經濟管理》和《未來與發展》部分年份的影響因子缺失,故略去)納入我們比較的范圍。

由于每年CSSCI收錄管理科學期刊影響因子未公布,我們分為兩類排序比較,一類是CNKI與CSSCI收錄期刊2001-2004年5年平均影響因子排序比較;另一類是各數據庫2004年影響因子排序比較。表2給出排序結果。

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

(1)CNKI與CSSCI5年平均影響因子排序比較看,24種期刊排序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錯位。錯位超過4位的期刊有《中國行政管理》、《管理科學》、《中國科技論壇》、《南開管理評論》、《中國軟科學》、《科學學研究》和《管理現代化》。排序完全一致的有4種期刊。

(2)2004年4個文獻數據庫各期刊影響因子也不同,整體上,CNKI的期刊影響因子大于CQViP的期刊影響因子大于CSTPCD的期刊影響因子大于CSCD的期刊影響因子。4個文獻數據庫各期刊影響因子的排序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錯位。CNKI與CQVIP相比較錯位超過4位的期刊有9種,分別為《中國行政管理》、《管理科學》、《軟科學》、《管理工程學報》、《科學管理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科學學研究》、《研究與發展管理=}和《中國軟科學》。

為什么同一種管理科學期刊會出現如此的反差,出現以上結果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可以從期刊影響因子的公式找到原因。決定期刊影響因子的最主要因素是某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年的被引用次數,其次是該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的總數。而決定某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年的被引用次數的最主要因素是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的學科范圍和期刊種類的多少。而管理科學發表研究成果涉及的期刊范圍是相當大的,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在1997-1999年批準資助443項面上項目統計,發表的3320篇論文分布在901種國內外期刊中,19%的在196種大學學報上。而且管理科學文獻涉及的學科跨度大,特別是經濟學、應用數學、工程技術科學、社會科學等等。正是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學科范圍及收錄期刊種類多少,影響了管理科學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年的被引用次數這一重要數值,如2004年收錄期刊學科范圍全和期刊種類多的CNKI的普遍大于其它類文獻數據庫管理科學期刊影響因子。收錄期刊偏重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學科且收錄期刊較少的CSCD、CSTPCD期刊影響因子小,并且期刊排序較無序。

而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的總數看是一個比較明確的數值,但由于各期刊有正刊,還有增刊、專輯、專刊和特刊,同時期刊欄目有學術論文、研究簡報、學術動態、書評和領導講話等等。期刊來源文獻量多少也嚴重影響期刊的影響因子。但各大文獻引證數據庫在確定這一數值時,都根據自己的標準來確定來源文獻收錄量。我們發現造成《中國行政管理》影響因子排序錯位最多的原因在于確定來源文獻收錄量這一數值,CNKI和CQVlP兩文獻數據庫在計算2004年該刊影響因子時,對該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的總數這一數值存在較大出入。由于該刊的文獻規范性稍差,對于是否屬于學術論文存在分歧,才造成了總數這一數值的出入。

5結論

5種文獻數據庫都有管理科學期刊被收錄,并且都編制了其相應的期刊引證指標。但評價期刊影響力的影響因子這一指標卻出現了較大差異,產生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學科范圍及收錄期刊種類多少,其次是來源文獻收錄量的確定。

目前利用5種文獻數據庫期刊影響因子評價管理科學期刊的影響力,都存在一些缺陷。特別是CSCD、CSTPCD管理科學期刊樣本量過少,收錄學科偏重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而CSSCI管理科學期刊樣本量較多,但只局限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三個文獻數據庫不能體現管理科學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以及管理科學文獻的廣泛性。近年CQVIP文獻數據庫在逐漸擴充學科范圍,增加文、史、哲、法等學科,但其收錄的期刊過于寬泛,非核心期刊過多,同時期刊引證指標編制開發較晚,還不夠成熟。CNKI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學科范圍及收錄期刊種類都較合適,但在來源文獻收錄量上過于寬泛。

單獨利用某一年份的影響因子評價管理科學期刊也可能存在問題,隨著管理科學研究隊伍的擴大和研究實力的提高,不斷有管理科學期刊擴版增頁。由于期刊當年發文量激增,但被引量不會大幅變化,會降低當年的期刊影響因子。同時由于國內的期刊引證指標開發較晚,統計數據的穩定性不夠,部分期刊的影響因子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時有發生。合理的評價應盡可能是取多年影響因子平均排序。

在編制期刊引證指標的過程中.應開發新的反映期刊影響力指標,如他引影響因子,有些期刊為提高引影響因子,要求論文作者大量引用該刊論文,這失去了期刊評價的意義。

管理科學論文:試論管理科學理論的研究進展

論文關健詞:管理科學 管理方法 管理模型

論文摘要:管理科學是依據科學的方法和客觀的事實來解決管理問題,并且要求按照最優化的標準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方案,設法把科學的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過程,側重于追求經濟和技術上的合理性。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高度工業化的同時實現了管理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主要有管理思想的現代化、管理組織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等幾個方面。管理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際的現代化,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都離不開現代化管理,現代化管理能夠有效地組織生產力要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大大提高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效率,從而成為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強大動力。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中,科學管理起著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管理直接帶來了經濟效益,在物質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管理資源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

管理科學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管理科學學派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就管理科學的實質而言,它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的繼續與發展,因為他們都力圖拋棄憑經驗、憑主觀判斷來進行營理,而提倡采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優方案,以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是,管理科學的研究,已經突破了操作方法、作業研究的范圍,而向整個組織的所有活動方面擴展,要求進行整體性的管理。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系列的科學理論和方法被引進到管理領域。因此,管理科學可以說是現代的科學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統計判斷、線性規劃、排隊論、博弈論、統籌法、模擬法、系統分析等。這些成果應用于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

1.蘭徹斯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蘭徹斯特(f. w. lanchester)在1915年就把數學定量分析法應用于軍事,發表過關于人力和火力的優勢與軍事勝利之間的理論關系的文章。

2.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代表作是(現代生產管理》(1975)。(生產管理基礎》是伯法根據《現代生產管理》改寫的,簡明易懂,曾被《哈佛商業評論》推薦為經理必讀書目。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圖表和數學公式,正是這些科學的計量方法,使得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3.霍勒斯卡文森于20世紀30年代把復雜的數學模型應用干用傳統辦法難以進行的大量數據處理工作。

管理科學理論的特征

1.以決策為主要的粉眼點,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給定各種決策分析模型。

2.以經濟效果標準作為評價管理行為的依據,為此建立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討論行為的結果及變化。

3.力求減少決策的個人藝術成分。依靠建立一套決策程序和數學模型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他們將眾多方案中的各種變數或因素加以數量化,利用數學工具建立數量模型研究各變數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一個用數量表示的最優化答案。

4.廣泛地使用電子計算機。現代企業管理中影響某一事務的因素錯綜復雜,建立模型后,計算任務極為繁重,依靠傳統的計算方法獲得結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時間,致使計算結果無法用于企業管理。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運算的速度,使數學模型應用于企業和組織成為可能。

管理科學理論的內容

1.關于組織的墓本粉法

他們認為組織是由“經濟大,組成的一個追求經濟利益的系統,同時又是由物質技術和決策網絡組成的系統。

2.關于科學管理的目的、應用范圍和解決問題的步驟

它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的各種活動之中。應用范圍著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計劃和控制這兩項職能。解決問題的步驟:

(i)提出問題并闡述問題。

(2)建立數學模型。對問題的要素用一組變量的函數來表示,e=f ( xf, yf )

式中e代表系統的效益(如利潤、成本等),f代表函數關系,xf代表可控制變量,竹代表競爭者所控制的變量。

①解出模型的答案,從而取得系統的最佳效益的數量值。

②檢查模型及解的實際意義。

③對所求的解進行控制。

④把方案付諸實施。

管理人員必須隨時記錄貫徹執行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注意模型的目標、假設、省略的東西和限制條件等因素,在一個過程之后,重新復查系統模型,以便改進它,使之更符合實際。

3.關于管理科學應用的科學方法

這主要有線性規劃、決策樹、計劃評審法和關鍵線路法、模擬、對策論、概念論、排隊論。管理科學中所采用的數學模型可以分成兩大類,即描述性模型和規范性模型,其中各自又分成確定性和隨機性模型兩種。

流行的管理科學模型有:

(1)決策理論模型。模型目標是要使制定決策的過程減少藝術成分而增加科學成分。決策理論的集中點在于對所有決策通用的某些組成部分,并提供一個系統結構,以便使決策者能夠更好地分析那種含有多種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復雜情況。這類模型是規范性的并含有各種隨機的變量。

(2)盈虧平衡點模型。這一模型主要幫助確定一個公司的任何特定產品生產量與成本、銷價之間的關系,得到一個確定的盈虧平衡點,在這個水平上總收人恰好等于總成本,沒有盈虧。這一模型是確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庫存模型。這一模型回答庫存有多少,什么時候該進貨與發貨的問題。因此這一模型就必須考慮庫存適合生產與銷售的需求,又要考慮減少倉儲費用,這一模型的可行解便是經濟訂購批量(eoq)

(4)資源配置模型。這里的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和實物資源,常用的資源配置模型就是線性規劃模型,在給定邊界約束條件的情況下,考慮產出、利潤最大,或者成本最小。這一模型是規范性的模型,變量是確定性的。

(5)網絡模型。兩種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網絡模型就是pert(計劃評審技術)和cpm(關鍵路線法)。pert是計劃和控制非重復性的工程項目的一種方法。cpm這種計劃和控制技術,則應用于那些有過去的成本數據可查的項目。網絡模型是隨機性的規范模型。

(6)排隊模型。在生產過程中,員工排隊等待領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費的時間要計人成本。在給顧客服務的過程中,如果顧客們需要排隊等候很長時間就會使顧客失去耐心導致顧客一走了之,但如果開設很多服務臺或售貨柜卻很少有人光顧,則又會導致成本提高,因此排隊模型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最優解。

(7)模擬模型。模擬是指具有與某種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這種真的事物。由于真實事物具有復雜性,以及對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復性,為了得到預計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擬的模型,在此模型上探討最佳行動方案或政策以便最后能用于實踐的操作之中。模擬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種隨機性的變量。

管理科學的優點

第一, 使復雜的、大型的問題有可能分解為較小的部分,更便于診斷、處理;

第二,制作與分析模式必須重視細節并遵循邏輯程序,這樣就把決策置于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增進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有助于管理人員估價不同的可能選擇,如果明確各種方案包含的風險與機會,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但是,也必須指出,管理科學方法的應用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科學學派的適用范圍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是能夠定量的,這就影響了它的使用范圍。

其次,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實際的管理人員可能對復雜、精密的數學方法很少理解,無法做出正確評價。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學專家一般又不了解企業經營的實際工作情況,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決問題。這樣,雙方就難以進行合作。

此外,采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由于人們考慮到費用問題,也使它往往只是用于那些大規模的復雜項目。這一點,也使它的應用范圍受到限制。

因此,管理科學不是萬能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它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技術和方法,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所以,要求管理人員要盡快地掌握管理科學,使之與各種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相符合,以便發揮更大的作用。

管理科學論文:試論管理科學理論對現代高校管理的啟示

論文摘要:師資隊伍、管理隊伍和學生是現代高校三位一體的人本化結構體系,管理隊伍建設是高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在高等教育社會化、國際化的時代正確認識我國高校管理和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理論,開拓創新,實現高等教育管理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管理理論;高校管理;隊伍建設

一、我國高校管理工作的現實狀況

高校管理隊伍是一座聯接著高校教學、科研丁作的立交橋,肩負著高校各個工作環節程序化、科學化、人本化運作的重任。我國高校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進步舉世公認,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但是,作為橋梁和紐帶的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相比于師資隊伍建設,存在著許多問題,管理隊伍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不能協調發展,管理的滯后成了制約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管工作缺乏創新意識。管理工作沿用傳統的經驗式管理方法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模式。在高校整體工作架構中,各級管理人員扮演著”傳聲筒”的被動腳色,缺乏參與式管理和研究型管理的主體意識。

2.管理工作缺乏足夠重視。強調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和削弱管理隊伍的培養,管理工作處于高校的從屬地位。特別是院系一級的管理隊伍建設,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難如人愿,缺乏科學的管理規范和績效評估和激勵機制,地位的從屬性造成了管理者責任意識、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的缺失。

3省理隊伍專業知識偏低。南于高校決策層觀念陳舊,對管理缺乏科學的認識,管理人員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肯定,從屬心理嚴重地挫傷了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進取心,長此以往,造成了管理崗位人員學歷層次偏低,知識結構老化,創新意識不強的現狀。凡此種種弊端,嚴重影響著管理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制約著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

近年來,許多高校院系中層管理隊伍中,提拔了一批年輕的高學歷人才到管理崗位上,這些專業人才雖然具備專業知識,但既沒有管理經驗也沒有管能力,更缺乏系統的管理知識,提拔到管理崗位后,自恃學歷高,霸氣十足,專斷偏激,僅憑一技之就想操控一切,嚴重挫傷了下屬的積極性,使工作陷入被動。

二、管理學思想對高校管理工作的啟示

1.以人為本。將人才資源開發作為高校管理的永恒主題。高校是一個地區、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社會文明、文化發展、科學進步的搖籃,高校更是夢想與現實的橋梁,有學者甚至將高校形象地比喻為”人文精神薈萃,科學精神勃發”的”精神殿堂”,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場”。在這個神圣的殿堂中,管理隊伍的建設與師資隊伍的建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沒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管理隊伍,就很難匯聚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正視我國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克服傳統守舊的經驗式管理弊端,借鑒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結合我國高校管理的實際,創新高校管理理論,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豐十會化、同際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和諧發展,促進師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協調發展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已在各高校中引起_廣足夠的重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相關激勵措施紛紛臺,許多高校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為他們提供了相當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和津貼、福利待遇。高校因此匯聚了一大批較為優秀的各類專業人才,如何發揮人才專長,推動高校教學科研的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營造寬松、和諧、舒暢的生活環境,創造求實、創新、進取的_丁作氛罔,構建自由、獨立、協作、均衡發展的人文環境,無疑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關系到事業興衰成敗的主旨。

3.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管理隊伍是高校發展進步的保障。師資隊伍、管理隊伍和學生是現代高校三位一體的人本化結構體系,管理隊伍建設是高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環節中極其重要的一環。面對我國高等教育社會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必須理性地認識高校管理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開拓創新,強化管理隊伍建設,樹立現代科學管理意識,主動出擊,應對挑戰,實現高校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任人唯賢,重視中層管理隊伍的選拔。現代管理學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正確與否,關系到教學科研工作的成敗。管理者必須具備現代管理知識,相比之下,專業知識倒在其次。其次,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嚴把管理干部用人關。現代管理學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一所高校是否具有活力,取決于該校管理者能否對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及時、準確地做出反應。因此,一定要遵循管理干部”四化”和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拔和任用懂得高等教育規律,熟悉高校工作特點,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具備管理經驗、組織能力、科學決策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管理隊伍。最后,重心下移,強化中層管理隊伍,創建一流管理。傳統的高校管理是一個“倒金字塔”結構,校級管理部門人才集中,實力雄厚,而作為教學科研第一線的院系管理隊伍人才缺乏,特別是在院系結構調整和學生擴招以后,許多高校的二級學院在辦學規模、學生數量、師資隊伍等許多方面都成倍擴大和增加,教務管理、學生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各個環節的工作量十分繁重,管理職能部門不健全,管理人員緊缺,工作疲于奔命,窮于應付,校級管理部門機構重疊,人滿為患,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制約了一線教學單位管理職能的提高和效能發揮。高校決策層的領導應當充分認識這種結構性的缺陷,以此建設一支人際關系和諧、知識能力互補、工作熱情飽滿、群體效能較高的管理隊伍。

4.完善管理機制。營造人文環境,培養團隊精神,增強凝聚力。管理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作,管理人員要在流動中求穩定、求發展。高校管理工作的特點要求管理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高校管理是一個從“人化”到“人格化”的教育過程,管理人員身處其中,良好的人文環境是激發管理者工作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上級領導的人文化關懷是培養管理者團隊精神的重要條件,團結協作、創新求實的人文環境、公平競爭、和諧友善的工作環境、便利的生活環境是各項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要使管理人員意識到,只要努力工作,盡職盡責,同樣可以和教學崗位的教師一樣,職務、職稱得到晉升,待遇得到提高,管理人員就有了歸屬感,工作的熱情、激情、創造力等潛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發揮。總之,對管理人員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熱情關心,增強管理崗位的吸引力,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把具有管理知識、管理能力、管理經驗、管理激情的人員吸引到管理隊伍中來,增強管理隊伍的戰斗力和生命力。

綜上,面對目前高校管理的現實問題,結合管理理論科學知識,創建符合學校、社會、國家需要的管理隊伍,是當前也是今后高校管理工作的重點所在。

管理科學論文:試論管理科學理論對現代高校管理的啟示

論文摘要:師資隊伍、管理隊伍和學生是現代高校三位一體的人本化結構體系,管理隊伍建設是高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在高等教育社會化、國際化的時代正確認識我國高校管理和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理論,開拓創新,實現高等教育管理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管理理論;高校管理;隊伍建設

一、我國高校管理工作的現實狀況

高校管理隊伍是一座聯接著高校教學、科研丁作的立交橋,肩負著高校各個工作環節程序化、科學化、人本化運作的重任。我國高校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進步舉世公認,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但是,作為橋梁和紐帶的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相比于師資隊伍建設,存在著許多問題,管理隊伍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不能協調發展,管理的滯后成了制約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管工作缺乏創新意識。管理工作沿用傳統的經驗式管理方法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模式。在高校整體工作架構中,各級管理人員扮演著”傳聲筒”的被動腳色,缺乏參與式管理和研究型管理的主體意識。

2.管理工作缺乏足夠重視。強調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和削弱管理隊伍的培養,管理工作處于高校的從屬地位。特別是院系一級的管理隊伍建設,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難如人愿,缺乏科學的管理規范和績效評估和激勵機制,地位的從屬性造成了管理者責任意識、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的缺失。

3省理隊伍專業知識偏低。南于高校決策層觀念陳舊,對管理缺乏科學的認識,管理人員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肯定,從屬心理嚴重地挫傷了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進取心,長此以往,造成了管理崗位人員學歷層次偏低,知識結構老化,創新意識不強的現狀。凡此種種弊端,嚴重影響著管理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制約著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

近年來,許多高校院系中層管理隊伍中,提拔了一批年輕的高學歷人才到管理崗位上,這些專業人才雖然具備專業知識,但既沒有管理經驗也沒有管能力,更缺乏系統的管理知識,提拔到管理崗位后,自恃學歷高,霸氣十足,專斷偏激,僅憑一技之就想操控一切,嚴重挫傷了下屬的積極性,使工作陷入被動。

二、管理學思想對高校管理工作的啟示

1.以人為本。將人才資源開發作為高校管理的永恒主題。高校是一個地區、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社會文明、文化發展、科學進步的搖籃,高校更是夢想與現實的橋梁,有學者甚至將高校形象地比喻為”人文精神薈萃,科學精神勃發”的”精神殿堂”,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場”。在這個神圣的殿堂中,管理隊伍的建設與師資隊伍的建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沒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管理隊伍,就很難匯聚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正視我國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克服傳統守舊的經驗式管理弊端,借鑒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結合我國高校管理的實際,創新高校管理理論,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豐十會化、同際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和諧發展,促進師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協調發展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已在各高校中引起_廣足夠的重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相關激勵措施紛紛臺,許多高校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為他們提供了相當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和津貼、福利待遇。高校因此匯聚了一大批較為優秀的各類專業人才,如何發揮人才專長,推動高校教學科研的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營造寬松、和諧、舒暢的生活環境,創造求實、創新、進取的_丁作氛罔,構建自由、獨立、協作、均衡發展的人文環境,無疑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關系到事業興衰成敗的主旨。

3.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管理隊伍是高校發展進步的保障。師資隊伍、管理隊伍和學生是現代高校三位一體的人本化結構體系,管理隊伍建設是高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環節中極其重要的一環。面對我國高等教育社會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必須理性地認識高校管理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開拓創新,強化管理隊伍建設,樹立現代科學管理意識,主動出擊,應對挑戰,實現高校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任人唯賢,重視中層管理隊伍的選拔。現代管理學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正確與否,關系到教學科研工作的成敗。管理者必須具備現代管理知識,相比之下,專業知識倒在其次。其次,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嚴把管理干部用人關。現代管理學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一所高校是否具有活力,取決于該校管理者能否對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及時、準確地做出反應。因此,一定要遵循管理干部”四化”和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拔和任用懂得高等教育規律,熟悉高校工作特點,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具備管理經驗、組織能力、科學決策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管理隊伍。最后,重心下移,強化中層管理隊伍,創建一流管理。傳統的高校管理是一個“倒金字塔”結構,校級管理部門人才集中,實力雄厚,而作為教學科研第一線的院系管理隊伍人才缺乏,特別是在院系結構調整和學生擴招以后,許多高校的二級學院在辦學規模、學生數量、師資隊伍等許多方面都成倍擴大和增加,教務管理、學生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各個環節的工作量十分繁重,管理職能部門不健全,管理人員緊缺,工作疲于奔命,窮于應付,校級管理部門機構重疊,人滿為患,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制約了一線教學單位管理職能的提高和效能發揮。高校決策層的領導應當充分認識這種結構性的缺陷,以此建設一支人際關系和諧、知識能力互補、工作熱情飽滿、群體效能較高的管理隊伍。

4.完善管理機制。營造人文環境,培養團隊精神,增強凝聚力。管理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作,管理人員要在流動中求穩定、求發展。高校管理工作的特點要求管理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高校管理是一個從“人化”到“人格化”的教育過程,管理人員身處其中,良好的人文環境是激發管理者工作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上級領導的人文化關懷是培養管理者團隊精神的重要條件,團結協作、創新求實的人文環境、公平競爭、和諧友善的工作環境、便利的生活環境是各項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要使管理人員意識到,只要努力工作,盡職盡責,同樣可以和教學崗位的教師一樣,職務、職稱得到晉升,待遇得到提高,管理人員就有了歸屬感,工作的熱情、激情、創造力等潛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發揮。總之,對管理人員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熱情關心,增強管理崗位的吸引力,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把具有管理知識、管理能力、管理經驗、管理激情的人員吸引到管理隊伍中來,增強管理隊伍的戰斗力和生命力。

綜上,面對目前高校管理的現實問題,結合管理理論科學知識,創建符合學校、社會、國家需要的管理隊伍,是當前也是今后高校管理工作的重點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国最大成人网|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视频| 日本大片免费高清大片| 乳乱公伦爽到爆|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在线观看| 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午夜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全黄激性性视频|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我和闺蜜|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18禁无码 |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国模叶桐尿喷337p人体|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十六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下载|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2区|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在线|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又黄又爽又高潮免费毛片|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丰满熟妇乱又伦| 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 少妇内射视频播放舔大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亚洲 另类 日韩 制服 无码| 国产下药迷倒白嫩丰满美女bd| 无码aⅴ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