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5 18:26: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民幣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信用貨幣產生以來,通貨膨脹就成為影響一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通貨膨脹,經濟學界始終沒有統一的定義,比較權威的說法是1987年出版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中,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萊德勒和帕金將其定義為:“通貨膨脹是價格持續上漲的過程,或者從等同意義上說,是貨幣不斷貶值的一種過程”。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美元兌人民幣的價格自公告之時起調整為8.11元/美元,人民幣升值了2%。這一標志性的事件,拉開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勢。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為7.0752元/美元。
一、我國出現通貨膨脹壓力的原因
對于通貨膨脹的成因,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主要有四種類型: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混合推動型和結構性通貨膨脹。另外,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通貨膨脹的國際間傳遞也是一國(地區)出現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我國現階段出現的通貨膨脹壓力不能簡單歸為上述幾種類型中任意一類。其既有需求擴大導致供不應求的原因,也有成本價格上升引起的產品價格上漲。具體分析,我國現階段通脹壓力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糧食、豬肉、能源等商品價格上漲過快,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脹壓力。本輪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糧食、豬肉、能源等商品價格大幅上漲。這些商品既與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工業生產的上游產品,當其價格上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傳導到下游產品。由于這些產品的產業關聯度強,其價格上漲會導致諸多產品價格的上漲。
2、貨幣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壓力增加。貨幣流動性過剩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并對價格上漲形成了強勁的推動力。我國貨幣流動性過剩主要是由貿易順差過大、國際熱錢不斷涌入、信貸規模擴大等因素造成。
3、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固定投資過熱。自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趨勢。200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11.5%。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通過固定投資的高速增長實現的。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一直存在局部過熱現象,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4、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及股市的財富效應。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別是近兩年,國家大幅提高了公務員、教師等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待遇;2004年以來出現的“民工荒”使得農民工工資有所提高,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使得農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消費的增加,繼而對價格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
人民幣升值這一現象是多個因素、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產物。其中,內因是關鍵和根本,而外因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簡言之,人民幣升值是歷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1、內因
(1)國際收支順差。雙順差是人民幣升值的重要源頭。若一國收入大于支出,即國際收支出現順差,這意味著該國外匯市場上匯供給大于需求,因此外幣將貶值,而本幣必將升值。我國近年來持續出現雙順差現象,就2007年上半年而言,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格局。其中,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增長132%。因此,人民幣在下半年,甚至明年繼續出現升值預期就不為奇了。簡言之,雙順差是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根本所在。
(2)外匯儲備。外匯儲備過多表明:在外匯市場上供給大于需求,同樣會引起外幣貶值以及本幣升值。我國2006年2月外匯儲備高達8,751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國家。外匯儲備反映了一國國際支付能力和外債償還能力,具備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保持一個國家經濟穩定的重要指標。然而,由于機會成本的存在,所以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外匯儲備反而會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
2、外因。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持續施壓成為人民幣升值的外因。根據馬歇爾-勒納條件,只要滿足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之和大于1,那么本幣貶值就能改善貿易收支。因此,他們施壓逼迫人民幣升值,目的是維護其本國的利益。他們企圖通過阻礙中國商品過大規模地進入其國內市場,打擊中國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以美國為例,實施“弱勢美元”政策,力圖扭轉其國際收支逆差局面。
三、政策建議
鑒于我國目前面臨的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是由諸多因素導致的,筆者認為,緩解當前通脹壓力也應采取“一攬子”措施。
1、實施多種貨幣政策的“組合拳”出擊面對國內出現的通貨膨脹壓力。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貨幣政策進行調整,如央行2007年已經連續10次上調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普通存款金融機構將執行14.5%的存款準備金標準。根據我國當前資本泡沫迅速膨脹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實施貨幣政策的“組合拳”出擊。央行應繼續提高利率水平,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形成穩定的緊縮性政策預期,抑制貨幣需求,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投資過熱現象降溫。同時,應輔以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央行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適時適量地出售有價證券,以緩解貨幣量供應過度的局勢,還可以向部分貸款數額增加較快、流動性充裕的商業銀行發行定向央票進行貨幣回籠。
2、針對特殊行業采取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以調整供需結構。本文所說的特殊行業是指對通貨膨脹壓力的產生起主導作用的行業。鑒于房地產行業和生豬養殖行業供不應求的結構問題是我國此次通貨膨脹壓力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將上述二者歸為“特殊行業”。
3、逐步調整外貿政策。貿易順差導致我國基礎貨幣供給增加,減少貿易順差自然成為解決貨幣供給過度的強有力手段,即要控制出口,擴大進口,并適時適度地促進人民幣升值。
在控制出口方面,2007年我國已經對出口退稅作出了3次調整。鑒于我國出口以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產品居多的現狀,筆者建議加大出口退稅結構調整力度,在現行稅率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稅率的資源型、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數量,并相應上調資源稅。在擴大進口方面,重點對象應該是國內短缺的資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設備,因此對這類產品的進口關稅可作適當下調。:
4、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力度,防止資本快速進出。為了控制流通中的貨幣數量,防止國際游資進出對我國資本市場造成巨大沖擊,應當加強對國際游資出入境的監管力度。筆者建議借鑒國外的做法,如對以非直接投資形式流入的外國資本實行半年期的沒有補償的儲備要求方案,超過半年后方可使用;對以非直接投資形式流入的短期外國資本征稅,比如對外國資本投資本國股票征收1%的稅;或者限制短期外匯信貸或持有外匯頭寸的規模。通過以上做法可緩和國際資本迅速進入我國資本市場引起價格的哄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短期內的撤離行為引起的經濟動蕩,保證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
此外,還要搞好相應的配套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現行的結售匯制度。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很充裕,不僅足以保障對外貿易活動的需要,而且也為選擇更加寬松的外匯管理制度創造了條件。因此,適時調整強制結售匯制度,實行意愿結售匯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目前,可先進一步放寬所有出口收匯企業的留匯額度,再逐步變一些項目的強制結售匯為意愿結售匯;二是改革現行儲備制度和儲備政策,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可以增加進口石油等戰略物資儲備,減少外匯儲備;增加企業和個人持有的外匯,減少國家的外匯儲備等。這樣可以減少經常項目順差,既可緩解資源壓力,又可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三是運用市場機制緩解由外匯儲備增加所引致的基礎貨幣投放量增加問題??煽紤]通過將中央財政在中央銀行的債務證券化回籠一部分發行在外的貨幣,以及將央行現有的一部分外匯儲備資產證券化等措施,對沖由外匯儲備繼續增加給貨幣政策造成的壓力。在鼓勵資本流出的同時,加強對資本流入的管理,改變資本流出和流入不對稱的狀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一些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到海外投資的同時,抑制一些不必要的資本流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外匯儲備影響對策
一、人民幣升值的背景和原因
1、國外的壓力
長期以來,人民幣升值問題在海外愈演愈烈,從IMF呼吁中國考慮中國人民幣升值,到日本提出“中國”,開始向人民幣匯率發難,再到,日本財相鹽川正十郎據購買力評價理論提出的促使人民幣升值的建議,并公開要求我國政府改變人民幣低估現狀,更為激進的是,還在西方7國會議上,要求其他國家通過類似于1985年針對日本的《廣場協議》,逼迫人民幣升值,最后就是美國在2004年的西方8國財長會議上,提出人民幣升值的提議,并在多次公開場合,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且幅度高達10%,甚至于有些國家還希望美國政府啟動“301條款”來強迫人民幣升值。除美日以外,德國、法國等多個發達國家都直接或者間接向我國傳遞過類似的信息,不斷施加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從一定角度上講已經變成政客喧囂的對象和肆意擺弄的棋子。這些國家在鼓吹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的同時,根本目的無非就是:逼迫人民幣升值,其幣種才能貶值,才能企圖達到阻礙中國商品過多大規模的進入該國市場,從而打擊中國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的目的,相反,該國出口的產品才有競爭力,從而更好維護其的本國利益。
2、國內經濟的動力
(1)外匯儲備
我國的外匯儲備在2001年到2007年3月期間呈高速增長狀態(見表1)。并于2006年2月,外匯儲備額達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外匯儲備額8501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的這種狀況,也進一步助長人民幣升值。雖然從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就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度,聲稱不再盯住單一美元,但是因為其浮動范圍過于小,在本質上,固定匯率制度毫無差別。所以在面對這種高儲備額加上美國又不承擔和維持美元的匯率水平的情況下。人民幣面臨兩難選擇:“釘住美元”一起貶值,反之選擇升值。毫無疑問,在目前相對“釘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制下,人民幣只有繼續“釘住美元”才不會遭受損失。否則,美元貶值而人民幣升值,則不能在雙邊貿易上達成金額平衡,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必將遭受貶值損失,這就等于中國用真金實銀去換美國的名義上等價實際上又貶值危險的紙幣,而中國的損失全部被美國撈走。因此,對外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再者,我國較多的國際儲備也表明了我國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穩定貨幣匯率的能力相對較強。故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增強了外匯市場對我國貨幣的信心,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民幣升值的趨勢。
(2)國際收支
當一國的國際收入大于支出時,即表現為國際收支順差。在外匯市場上,國際收支順差表現為外幣的供應大于需求,從而形成順差,使本國貨幣匯率上升。2006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2498.66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00.37億美元(近年有走低趨勢);2001年以來我國進出口總額也是持續高位增長(見表2),截止2007年5月我國進出口總額超過940.6億美元,國際收支順差和進出口總額增長,會造成人民幣匯率上升。而且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連年順差,但美國經濟由于國內和國外的原因,遲遲難以擺脫低迷的境況。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放棄以往實行的強勢美元政策,要求其主要的貿易國的貨幣升值,而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當然人民幣升值問題就成了美國的政策目標。
3、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推動
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是我國現行人民幣匯率機制兩個突出的特點,外加政府頻繁干預形成的高度穩定的人民幣匯率,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穩定的匯率確實對我國貿易出口、就業和引進外資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一方面有效地刺激了出口,使得貿易順差增加;另一方面,使國外的資本流入急劇上升,造成國際收支順差增加,國外凈資產增加。然而,這種國外凈資產的增加并非是完全市場機制的產物,而是制度加政府干預的結果。同時我國并沒有實行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對中國居民買賣外匯進行控制這些給人民幣的匯率造成了升值的壓力。
另外,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的“三角悖論”:“貨幣政策獨立性”、“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這三個政策目標,在一國中不可能同時兼得,最多只能選擇其中的任何兩個目標。因為我國已經加入WTO,所以資本自由流動成為必然,那政府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固定匯率制度雙重目標選擇中就會存在矛盾。為了保持貨幣政策的高獨立性,必然導致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二、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1、減輕外債負擔
經濟的快速發展,勢必迫使我國更多的借取外債。近些年更是出現了外債總規模和短期外債占總外債比例雙雙快速增長的趨勢。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底,中國外債余額達到3229.88億美元,相對2005年的2810.45億美元,增幅高達增長14.9%,截止2006年9月,短期外債(剩余期限)余額為1685.89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24.46億美元,其數額已占到總額的55.28%,超出了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人民幣升值以后,換句話說,就是人們手上的錢更值錢了,購買力和償還能力更強了,相對已經投資中國的外商來說,會使現有外商投資存量資產增值,減輕國內企業外債負擔,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償還外債的壓力。另外根據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預測,中國2020年至少有1萬億美元以上乃至2萬億美元的負債能力。在年內舉債、還債規模都接近或超過1000億美元,今后負債規模還將迅速增大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從而導致減輕外債負擔的好處被凸顯出來了。
2、外匯儲備的正面影響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國貨幣或外國金融資產,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隨著我國外匯儲備的穩步提高,從1996年的1050.49億美元到2007年3月的12020.31億美元,年外匯儲備平均增長率達101.88%,自2006年以后,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到達相當的儲備量,躍居世界第一,這種過于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加速通貨膨脹步伐,不利于資金充分運用;同時在當儲備貨幣發生貶值時,會使我國遭受巨大的損失。相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高于常規的外匯儲備是必要的,但是過高的外匯儲備對國家資源來說也是一種浪費。據理論研究,關于我國外匯儲備的儲備量以3000-7000億美元為宜,而面對我國目前如此之高的外匯儲備,如何有效控制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加強外匯儲備的管理,提高儲備效率成為當務之急,而通過升值提高人民幣的購買力,在一定程度上對消化過剩外匯儲備起到至關重要的緩解作用。
3、人民幣升值對外商投資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這些投資在我國經濟的不同領域里發揮著顯著而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民幣的升值對目前我國境內的外商投資者來說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對將來引進外商將會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人民幣的升值增加了外商投資的成本,這些外商很有可能會把矛頭轉向其他國家。而且加上本國資本的外流,這些都將對以投資拉動經濟的中國來說是非常致命的。
三、人民幣升值過程應該注意的問題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而言是一柄雙刃劍,眾說紛紜,各有千秋,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是人民幣升值的支持者,而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則是反對逼迫人民幣升值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聲稱人民幣升值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傷害將大大超過非典。因此,面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利弊并存的情況下,更應該保持謹慎,處理好人民幣升值可能帶來的后果,下面僅就人民幣升值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1、改善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
從長期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來看,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應以經常項目為主資本流動及其他因素為輔的整體結構,對于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應將目前我國企業所施行的強制結售匯制轉變到意愿結匯制,建立銀行、企業間外匯市場,放開主要外貿企業進入外匯市場,擴大外匯交易主體、提高外匯交易規模,使整個外匯供求有效地出清價格,同時使價格也能靈活地引導和調節供求。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主要包括放寬匯率波動幅度,可以考慮從目前的3‰到5‰再調整至少1%的波動幅度,降低中央銀行在市場上的干預程度,代以其它的經濟方式和手段調整匯率水平。同時,人民幣匯率調控可以在盯住一籃子貨幣(包括美元、日元和歐元等)時。可根據貿易情況適時調整權數。
2、完善外匯儲備體系
適當控制外匯儲備的無限制的增長勢頭,使我國外匯儲備量長期控制在3000-7000億美元范圍內,并有效利用這些儲備資源。一是要建立將儲備轉化為投資、將資金轉化為資本的新機制,制定更積極的對外投資戰略;二是保持外匯儲備資金的流動性,并在保證流動性、保本的基礎上尋求長期穩定的收益;三是外匯管理當局應在外匯儲備管理過程中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系統;四、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過剩嚴重凸顯,為了國家安全考慮,也為我國經濟更快更好發展發展,有必要把多余的外匯用于戰略物質等籌備,達到資源有效利用。針對外匯市場的供求形勢,進一步放寬對經常項目下的外匯限制。
【參考文獻】
[1]尹震:論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5(18).
[2]殷德生:中國貿易收支的匯率彈性與收入彈性[J],世界經濟研究,2004(11).
[3]李翠君: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6(1).
[4]張赤東、鄭垂勇:人民幣升值的SWOT分析[J],經濟論壇,2005(13).
[5]王偉旭、曾秋根:人民幣匯率的變革選擇[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作者:范垚璐
關于中國近幾年的巨額外匯儲備我們可以從以下數據得以證明:根據中國2011統計年鑒,我國從1990年至2010年間的外匯儲備統計數據走勢圖如下(圖略)由該圖我們發現從1990年到2010年的21年間,中國的外匯儲備基本上都是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尤其是從21世紀開始增長速度更為驚人。正是這一現象使得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日益高漲。另外,由于人民幣匯率問題,以美國為首的各西方國家以及日本等國均認為中國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增強與中國商品乃至勞動力的低廉有著絕對關系,認為中國是在以“低價”這一手段對世界市場進行搶奪。因此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提高其他國家商品以及勞動力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不斷通過政治與經濟手段要求人民幣升值。自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WTO以后,全世界都見證了中國經濟及其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進步,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同樣在不斷擴大。同時,中國與美、日、歐盟等經濟體進行國際貿易往來中,貿易摩擦頻頻發生?;趯Ρ緡鴥冉洕驼涡枰@些經濟體不斷地從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對我國施加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在綜合考慮我國經濟持續增長需要和整體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2005年7月21日,中國政府宣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與調整,該次改革與調整使人民幣匯率由實際上釘住美元的較為死板的匯率制度改為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不僅如此,中國人民銀行同時宣布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自此真正意義上開始拉開了人民幣匯率彈性循序增加的序幕。
收集數據、建立模型由于出口貿易不僅僅受到匯率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到諸如出口國CPI、進口國CPI、進口國個人可支配收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考慮建立多元模型。又雖然在重慶的出口貿易中歐盟為最大的合作伙伴,但是由于歐元出現的年份相對較晚,并且搜集相關數據的困難,故在所建立的模型中,采用美國的相關數據。出于各種相關需要與考慮,建立以下多元線性模型:(式略)其中:EX:重慶市出口總額,為該模型中的因變量RATE: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年平均價)CH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USCPI: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USDPI: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在該模型中,主要采集的樣本是1990到2010年21年間的完整數據,數據來源分別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2011、中國統計年鑒2011以及網絡上美國勞工局公布的相關數據。參數估計利用Eviews軟件對模型的參數進行OLS估計得到如下結果:模型估計結果說明,在假定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年平均價)每增長1單位,重慶市出口總額就會減少0.071861億美元;在假定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中國CPI每增長一個百分點,重慶市出口總額就會增加0.663409億美元;在假定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美國CPI每增長一個百分點,重慶市出口總額就會減少4.343556億美元;在假定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每增長1億美元,重慶市出口總額就會增加0.000985億美元。
統計檢驗1、擬合優度檢驗由上表: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很好。2、t檢驗分別針對)H0:βj=0(j=1、2、3、4),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為n-k=21-5=16的tα/2(n-k)=2.120。由上表數據可得,與β1,β2,β3,β4對應的t統計量分別為-5.1079、2.5825、-2.8141、12.5984,說明分別都應當拒絕H0:βj=0(j=1、2、3、4),即在其它解釋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解釋變量RATE、CHCPI、USCPI以及USDPI分別對被解釋變量EX都有顯著的影響。3、F檢驗針對H0:β1=β2=β3=β4=0,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為k-1=4和n-k=16的臨界值Fα(4,16)=3.01。由OLS回歸分析表得到F=3420.978,由于F=54.50574>Fα(4,16)=3.01,應拒絕原假設H0,說明回歸方程顯著,即RATE“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年平均價)”、CH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USCPI“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及USDPI“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等變量聯合起來確實對被解釋變量EX“重慶市出口總額”都有顯著的影響。4、多重共線性檢驗由于模型涉及參數較多,故考慮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建立相關系數矩陣如下表:(表略)由上表看出,各個解釋變量相互之間相關系數低,證實不存在多重共線性。5、序列相關性檢驗由回歸結果可知,DW=1.796832,根據DW檢驗表,dl=0.718,du=1.554,則du<DW<4-du,表明模型干擾項不存在自相關性。結論:由上述簡單實證可以發現,人民幣升值對重慶市出口貿易的影響基本上是符合傳統的匯率理論的,即貨幣升值,出口的商品以及服務價格就會出現相對上漲,而進口商品及服務價格相對下降,從而造成出口減少。因此如果僅是從這一方面來考慮,人民幣升值對重慶的出口貿易乃至全國的出口貿易都會有一定的不利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在充分利用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帶來的促進作用的同時,通過各方努力,采取適當的措施,有效地減小乃至消除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貿易條件人民幣匯率
貿易條件反映一國的貿易狀況,其改善或惡化將直接導致一國實際資源的流入與流出,反映一國實際福利的變動。根據貿易條件的定義,其與對進出口價格有直接影響的匯率關系密切。2005年7月,我國央行宣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原來8.276:1調整為8.11:1,人民幣升值2%。此后,人民幣匯率一直呈穩定上升態勢,2006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8.0,而到了2007年7月,更是達到7.57:1。人民幣匯率的這種變化對我國的貿易條件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影響程度如何?人民幣的升值會不會打擊我國的對外貿易?這樣的匯率政策是否合理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就將帶著這些問題,探討一下人民幣升值以來我國的貿易條件效應,以期能夠通過對貿易條件變動結果的分析得出人民幣匯率合理變動的一些結論。
貿易條件的種類及其對貿易利益的影響
在國際經濟學理論中貿易條件可分為三類:純貿易條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簡稱NBTT)、收入貿易條件(incometermsoftrade,簡稱ITT)、要素貿易條件(factorialtermsoftrade,簡稱FTT)。這三類貿易條件中純貿易條件最為常用,而收入貿易條件普遍被認為最適合于發展中國家,在這里本文也主要討論這兩類貿易條件。
純貿易條件(NBTT)又稱價格貿易條件,被定義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反映的是單位出口商品的進口能力。公式表示為:NBTT=Px/Pm。式中Px、Pm分別為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其經濟學含義是,隨著出口商品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出口每單位商品所能換回的進口商品的數量。當NBTT>1時,表示價格貿易條件改善;當NBTT<1時,表示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價格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一國的貿易利益或經濟福利的增加。
收入貿易條件(ITT)是聯系出口數量,反映一國出口商品的整體進口能力的指標。公式表示為:ITT=Px/Pm·Qx。式中Qx為出口數量指數。由于ITT是由NBTT和Qx兩個因素決定,所以ITT與NBTT的變動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惡化時,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的變動以及一國通過對外貿易滿足本國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的能力,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較為直接。但該指數無法說明貿易條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技術含量提高還是由于低價促銷帶動出口數量增長,無法表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實際競爭能力。
要素貿易條件(FTT)又分為單要素貿易條件(singlefactorialtermsoftrade,簡稱SFTT)和雙要素貿易條件(doublefactorialtermsoftrade,簡稱DFTT)。其中SFTT=Px/Pm·Zx,DFTT=(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別是出口和進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指數。要素貿易條件表明,NBTT惡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出口生產率的提高會使出口價格下降,而國外進口品生產率的下降會使進口價格上升,但無論發生哪種情況,一國從貿易中獲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勞動生產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過了價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決于價格貿易條件。
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影響的理論分析
貿易條件即Px/Pm,現以Px和Pm分別代表用外幣表示的本國出口品和進口品的價格,X和M分別為本國的出口量和進口量,R為外匯匯率(直接標價法)。R·Px和R·Pm分別表示用本幣表示的本國出口和進口價格。Exs為本國出口商品供給彈性,Exd為本國出口商品需求彈性,Ems為本國進口商品供給彈性,Emd為本國進口商品需求彈性。根據彈性的定義有:
解(1)和(2)組成的聯立方程,得到:
解(3)和(4)組成的聯立方程,得到:
貿易條件為,根據(5)和(6),可以得到:
本幣貶值表現為dR/Rφ0,本幣升值表現為dR/Rπ0;貿易條件改善表現為│dPx/Px│π│dPm/Pm│,貿易條件惡化則表現為│dPx/Px│φ│dPm/Pm│。從(7)式可見,彈性不同,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不同。從彈性角度進行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會出現:
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窮大,即Exs和Ems為無窮大。此時,本幣對外貶值會使貶值國貿易條件惡化;出口商品供給彈性Exs無窮大,但進口商品供給彈性Ems小于進口商品需求彈性Exd。此時,本幣對外貶值可以改善貶值國貿易條件;進口商品供給彈性Ems無窮大,但是出口商品供給彈性Exs小于出口商品需求彈性Exd。此時,本幣對外貶值會使貶值國貿易條件惡化;進出口商品供給彈性之積等于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之積。此時,貶值不會影響貶值國貿易條件;進出口商品供給彈性之積小于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之積。此時,貶值可以改善貶值國貿易條件。
由以上分析可見,從理論來講,人民幣升值并不一定意味著我國貿易條件將發生改善或惡化,人民幣升值后貿易條件的變化要取決于我國的進出口供給和需求彈性。
人民幣升值以來我國貿易條件變動的實證分析
(一)人民幣升值以來我國貿易條件的總體變動
為了考察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貿易條件效應,本文選取了2005年7月人民幣升值以來的美元折合人民幣的每月平均匯率作為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參看指標。在貿易條件上,本文采用中國海關總署按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縮寫HS)公布的各類指數的原始數據,計算了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期間每月的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參見表1)。
從表1及圖1可見,人民幣自2005年7月以來一直呈穩定升值態勢,2006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突破8.0,目前仍呈升值走勢。同期貿易條件的變化由表1及圖2看到,價格貿易條件基本在1左右變動,沒有大幅度偏離1,表現比較平穩;收入貿易條件基本在1.2左右變動,波動幅度較價格貿易條件大,在價格貿易條件基本平穩的條件下,這說明收入貿易條件的波動主要是來自人民幣升值以來出口數量指數的波動,盡管如此,仍能看到,收入貿易條件的總體走勢也比較平穩,沒有大幅度波動。
(二)人民幣升值以來我國貿易條件變動的效應分析
1994年我國進行了外匯體制改革,當時的人民幣是一次性貶值50%,此后人民幣實行的是單一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8年以后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在8.27(RMB¥/US$)的水平。同期我國貿易條件的表現是價格貿易條件一直呈惡化趨勢,收入貿易條件一直呈改善趨勢(參見表2)。
對比人民幣升值前后我國的價格/收入貿易條件和出口數量指數等指標可以發現:
人民幣升值后,價格貿易條件雖然每月都有波動,但基本在1左右變動,沒有大幅度偏離1,表現比較平穩,與過去價格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趨勢相比,價格貿易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這一改善也就意味著我國的貿易利益或經濟福利與過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幣升值后,出口數量指數與過去相比明顯降低,但在出口價格指數提高的條件下,收入貿易條件雖在個別月份出現下降趨勢,但總體表現也比較平穩,與過去收入貿易條件逐年改善的趨勢相比,人民幣升值后收入貿易條件沒有出現明顯變化。這反映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影響不大。
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數量與過去相比減少,出口貿易受到抑制,但對比人民幣升值以來的各月數據可以發現,人民幣升值對對外貿易帶來的被動影響并不明顯,穩定升值可以被市場接受。從表1可見,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我國出口數量指數與過去年份相比在整體降低的趨勢下,各月份間的波動幅度并不過大,雖然升值后我國的出口數量指數降低,但很快又都恢復。如在2006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8.0以后的初期,我國出口數量減少,當期收入貿易條件惡化,但很快出口數量又恢復了,且收入貿易條件也恢復了以往的趨勢。
結論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從理論來講,匯率波動時,貿易條件會以匯率波動的一定比例發生變動,但并不能說明人民幣升值一定意味著我國的貿易條件將發生改善或惡化,貿易條件將如何改變要取決于我國的進出口供給和需求彈性。
從人民幣穩定升值后的現實結果看,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得到改善,收入貿易條件基本沒有變化,貿易條件總體得到改善。反映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沒有降低的情況下,貿易利益或經濟福利與過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幣穩定升值帶動我國出口減少,但在價格貿易條件改善的情況下,收入貿易條件沒有大的變化,說明人民幣穩定升值帶來我國對外貿易出現由過去量的增加帶動對外貿易發展向質的提高帶動對外貿易發展的趨向,而這恰好與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外貿增長方式由量的增加到質的提高轉變”的目標吻合,人民幣穩定升值的匯率政策與當前提出的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貿易政策是統一的。因此,如果堅持目前的外貿政策,那么人民幣的穩定升值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其未來一定幅度的繼續升值是可以接受的。
參考文獻:
1.崔津渡,李城邦.中國對外貿易條件:1995-2005年狀況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6
2.羅忠洲.匯率波動的貿易條件效應研究[J].上海金融,2005
3.何璋.國際金融[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以后,按照貨幣當局的說法,我國實行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這就是人民幣匯率的名義安排。在這種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的生成機制是:外匯指定銀行根據每個營業日企業在銀行的結售匯狀況,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對其核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限額,確定每天需要買入或賣出的外匯金額,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交易網絡,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外匯,平補頭寸,形成國內外匯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人民幣對美元、日元和港元的匯率就是由這一市場中的供求關系所決定的。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營業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形成的這三種貨幣對人民幣的加權平均價(以每筆交易的金額為權重),確定并公布當天美元、日元和港元對人民幣的基準匯率。各銀行根據這一基準匯率,確定本行對客戶買賣這三種貨幣的掛牌匯價,并參照人民幣兌美元的基準匯率和國際市場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匯率行情,確定并公布人民幣對這三種貨幣以外的其他主要貨幣的掛牌價。
按照IMF新的匯率制度分類(見表1),中國屬于打住單一外幣的固定釘住制。
根據現行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由銀行間外匯市場供求決定,只要結售匯存在順差(逆差),人民幣匯率就有升值(貶值)壓力,而不管結售匯差額的取得是否有經濟的基本面和其他影響匯率的因素支撐。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下,影響我國實際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很多,包括:進出口的變動、國內出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特別是工資性支出變化的因素、進出口稅率、國內外通貨膨脹的相對變化等。同時,政府的政策參數通過影響外匯市場的供求,一定程度地影響匯率水平。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干預,基本上保證了名義匯率的穩定;但是,人民銀行無法直接控制上述影響實際匯率的其他因素的變動。從人民幣名義匯率看,從1990~1994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基本呈現貶值趨勢;從1994年開始,人民幣名義匯率維持在8.3元續元左右的水平,基本保持穩定。但從按物價指數調整的人民幣實際匯率看,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變化與人民幣名義匯率的變化并非完全一致,從總體上看,由于國內物價上漲較快,人民幣實際匯率比名義匯率貶值少些,特別是1994年匯率并軌時,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為20.6%,比名義匯率貶值為33.1%的幅度小得多。從1994年開始,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變化幅度不大,但實際匯率具有升值和貶值的波動幅度比名義匯率略微明顯,從1995一1998年實際匯率(直接標價)先降后升,而名義匯率比較穩定。
根據上述匯率安排,對利率差十分敏感的資本流動對人民幣匯率的作用很小,因為在資本項目下的外匯兌換都需要得到外匯管理部門的審批,即便允許境內居民個人參與B股交易,境內居民個人也不可以用人民幣購匯投資B股,不可以將投資B股所得外匯收入匯出境外,同時境外投資者仍不可以投資境內A股市場。我國資本的轉移受到資本流動和貨幣可兌換程度的制約,同時外資對于國內證券的投資受到嚴格限制,外資進入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資。對資本項目和金融項目的管制,使得我國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匯率基本上不反映資本和金融項目外匯供求的變化。
二、中國資本項目管制及其對匯率的影響
(一)近年來中國資本管制情況。
從1994一1997年,為了維持名義匯率的穩定,中國外匯儲備(由相當于5.8倍進口額猛增到相當于11倍的進口額)。國際收支的平衡削弱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使中國能夠保持幣值穩定。這種成就是在中國金融體系還相當脆弱,國際貿易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取得的(盡管1996年中國接受了IMF協定第八條款,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中國封閉的資本賬戶使其在1997~1998年的困難時期,維持了穩定的匯率。
中國對短期資本流入的控制比對長期資本流入的控制嚴格。從1990一1996年,金融賬戶上反映的外國直接投資占資本凈流入的98%。截止1998年底,短期外債占外匯儲備的35%。對長期資本的偏好、比較大的國內市場、金融體系限制投機行為等體制和經濟因素增強了經濟體系對外部沖擊的抵御能力。但與此同時,由于受人民幣幣值低估和國內外利差減少的影響,1997年末和1998年初,資本外流問題日益嚴重。盡管經常賬戶保持盈余,外商直接投資繼續增加,但資本賬戶迅速惡化,平衡表上的誤差和遺漏還很高,國際收支盈余從1997年的360億美元降為1998年的60億美元。
為扭轉局面,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匯兌和資本管制。主要采取加強經常項目下匯兌真實性的審核、加強外債管理、提高國際收支統計質量等措施以防止以合法的經常項目交易為名進行虛假的資本賬戶交易,這些措施的實行既要防止經常賬戶的可轉變性又要履行IMF協議第八條的規定,其目的是阻止非法的資本外流,并最終保持穩定的匯率。盡管這些措施減少了套匯、騙匯、逃匯等非法活動,但也使合法交易受到一定的影響。此外1999年6月,通過禁止國內銀行接受國內人民幣匯款限制海外交易。
為了減少金融風險,營造合理的商業環境,有關部門還積極采取措施使匯兌管制更有效率,包括增加交易規則的透明度、采用外商分類制度、建立計算機網絡加快進口審核、對欺詐行為加大打擊力度等。希望通過這些措施減少因更加嚴格的匯兌控制而給外貿企業帶來的負擔。盡管短期內引起外國投資者的不滿,但多數人相信,從長遠看這些措施將有利于改善商業環境。由于這些措施的實行,外匯儲備在1998年下半年有所增加,但目前對這些措施的有效性下結論似乎還為時過早。
(二)長期的資本管制和固定匯率制度導致人民幣匯率的扭曲。
由于我國長期資本管制,使匯率決定與資本流動關系基本割裂,匯率上升或下降的壓力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順差或逆差。在經濟生活中,匯率實際上是一種價格信號,傳遞著不同貨幣之間兌換比例的信息,人們可以根據匯率的變動預測未來并作出決策。所以,匯率的變動往往會引起資源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均衡匯率反映外匯市場真實的供求情況,能夠引導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促使一國產業布局符合國際分工的要求,發揮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扭曲的匯率不能反映外匯市場真實的供求,傳遞著失真的信號,使國際貨物交易的價格與真實價值發生背離,在微觀層次上可能導致企業的利潤損失;在宏觀層面上則可能導致資源的非合理流動和產業結構的失調。而由我國匯率形成機制所決定的人民幣匯率基本上不反映資本和金融項目外匯供求的變化。這種匯率決定機制,必然造成匯率的簡單決定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匯率所發揮和需要承擔的重要作用發生矛盾。
事實上,即便為了維持匯率穩定、減少資本流入和流出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一國可以主觀地繼續采取加強資本管制的措施,但必須認識到,隨著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尤其是證券投資的急劇增加(在一些國家證券投資已經超過直接資本流動而占主導地位),資本管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這可以從我國國際收支中的凈誤差和遺漏的規模中反映出來。在匯率高估或低估的情況下,如果不能避免資本地下流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會比取消管制大得多。
對我國而言,亞洲金融危機對外貿出口影響非常大,使得出口產品的生產企業受到沉重打擊,有一些是因為產品本身問題使然,有些則是匯率不合理導致的。對于后者,人民幣匯率所傳遞的失真信號,有可能使得一部分在均衡匯率下效益良好的企業退出所在行業,還可能導致本來有意愿進入該行業的資源轉向其他行業,進而導致國民經濟產業布局的不合理。另外,從我國資本管制的實踐來看,由于資本流動途徑的多樣化和復雜性遠遠超過資本管制措施所及,所以資本管制控制資本外逃的有效性日益削弱,這成為宏觀經濟穩定政策新的制約因素。
三、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對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影響
(一)資本項目可兌換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
目前,資本項目可兌換在國際上尚無統一定義,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指消除對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賬戶下各項交易的外匯管制,如數量限制、課稅及補貼。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有關主要項目,資本項目可兌換應該包括:消除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匯兌限制、消除對外商投資證券市場的限制、取消國內企業向境內外資銀行融資的限制、取消對境內企業境外投資的匯兌限制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和數量都發生很大的變化,速度加快。數量增加的趨勢明顯,并進一步帶動全球貨幣可兌換進程的加快。到1995年6月,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均實現了資本項目的可兌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取消了部分外匯管制。在1990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155個成員國中,有72個國家實現了經常項目可兌換,到1998年182個成員國中,有144個國家實現了經常項目可兌換,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貨幣資本項目的開放,是一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必然進程,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體現??梢哉f,資本項目放松管制成為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我國人民幣在1996年12月1日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后,已經開始了向資本項目部分可兌換過渡的進程。隨著中國市場化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經濟將日益開放并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要求外匯管理逐步與國際接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是一種趨勢。盡管目前我國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還不具備,但逐步放松資本管制,并探索資本項目下有條件的可兌換卻是可能的。
從國際經驗看,采用漸進放開資本項目管制的策略是比較通用的,但對于取消具體資本管制的內容上各國有所不同。一般是首先放開與貿易有關的資本流動的限制,然后放開對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的限制,最后放開對短期資本流動的限制。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在促進資金流入方面,對于外商直接投資可逐漸實行外國直接投資的匯兌自由;可逐步適當放寬外國投資者在我國金融市場上的投資,加大證券資本的流入;逐步放松國內企業向境內外資銀行融資的限制。在對待資本流出方面,應放松境內居民、機構對海外投資的限制;允許境內居民有限制的海外投資;適當允許境內金融機構向非居民融資;謹慎對待非居民金融機構在我國境內籌資。
(二)人民幣資本項目有條件開放對我國匯率制度的影響。
隨著資本項目的開放,資本流出流入對匯率制度的影響越來越大。分析資本流動對匯率制度本身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在資本流入的條件下,繼續保持目前釘位名義匯率的政策會變得越來越困難。當然,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只是一種理論的假設,假使存在一波程度的資本管制,在資本市場開放和金融創新不斷進行的情況下,任何管制措施總是顯得有些跟不上形勢的變化,資本的自由流動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2.如果要繼續保持名義匯率的穩定,除了受到中央銀行動用外匯儲備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能力的制約外,即便采取干預措施穩定匯率,也必然帶來匯率高估或低估的風險,如果匯率被低估,可能導致外國資產價值的高估,使國內資產蒙受損失,本國經濟可能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
3.在完善的金融市場和健全的企業制度等條件具備之前,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的目標很難實現。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匯率形成機制將逐步由事實上的固定匯率制向有限定區間的彈性匯率制過渡,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將逐步提高。實行限定區間的浮動匯率制,匯率的浮動范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4.匯率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是實現資本項目有條件開放下經濟內外均衡的關鍵。理論上看,在資本流動條件下,浮動匯率有助于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固定匯率則削弱了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上的自主性。從我國國情來看,我國不可能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選定有區間的浮動匯率制度條件下,中央銀行雖然可以執行相對獨立的貨幣政策,但由于其具有維持外匯市場平衡從而保持匯率在一定區間內浮動的職能,經常要被動干預,必然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梢姡瑓R率制度、匯率政策目標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之間存在矛盾,匯率制度的選擇實際上是二者之間的權衡。
(三)人民幣資本項目有條件開放和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調整。
在取消固定匯率,采取有限定區間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情況下,匯率的短期均衡點應該取決于外匯市場的供求或國際收支差額。國際收支逆差則貶值,順差則升值。由于貿易收支在國際收支中比例的下降,將使資本賬戶對國際收支和匯率的影響加大。按照資本項目開放內容,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是最先開放的資本項目,他們對匯率形成機制的影響如下:
1.外商直接投資。從目前來看,外商直接投資是最主要的資本項目,國際收支平衡表所顯示的順差主要來自外商直接投資。但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完全來自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的結匯是負數。這是因為,我國引進的主要是外國真實資本即設備、技術、管理和貿易網絡,而不是貨幣資本。直接投資兼有投資和貿易性質,同一筆外資進入,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同時計入經常項目的資產方和資本項目負債方。隨著放松資本管制和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匯兌限制的取消,外匯儲備將增加,給人民幣以升值的壓力。
2.證券投資。目前,B股市場的開放只是給境內居民合法持有的外幣提供投資渠道,并不涉及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兌換,境內居民個人不可以用人民幣購匯投資B股,也不可以將投資B股所得外匯收入匯出境外,同時境外投資者仍不可以投資境內A股市場。所以對人民幣匯率并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逐步取消對外資投資中國證券市場(A股)的本外幣兌換限制也是一種趨勢。但由于證券市場資本流動性強,易于產生沖擊效果以及中國的證券市場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等原因,放開外資投資中國證券市場的限制的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QFII(合格外國投資者)市場準入制度,嚴格控制外資在證券總量中的比例。證券投資增加,事實上將給現行匯率制度造成很大壓力,一方面,資本市場上資金的供求將對利率產生直接影響,利率將對資本的流向產生作用,如果取消外國投資者的匯兌限制,投機資本的流動不僅影響利率水平而且將使匯率水平發生較大波動,如果貨幣當局試圖維持穩定的匯率,將十分困難;另一方面,如果因為政治或經濟的原因,在有大量外商投資者投資A股市場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集中兌付的情況,對國家的外匯管理制度造成致命的打擊。
人民幣逐步開放的內容:逐漸實行外國直接投資的匯兌自由、放寬私人企業境外發行證券融資的匯兌限制、適當放寬外國投資者在我國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放松國內企業向境內外資銀行融資的限制。放松對外資企業清算結業后分得的人民幣購匯的限制、應放松境內居民機構對海外投資的匯兌限制。
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具體步驟及其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見表2。
可見,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后,資本流入和流出總量一般會大幅度增加。從資本流入方面看:由于中國具有最大的潛在市場,國外資本為尋找利潤空間必然大量涌入,國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將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放開資本管制后,國內居民和非居民由于外匯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必然借此時機調整資產組合,資本凈流動規模取決于居民和非居民調整資產組合的方向和規模;取消管制后,私人企業境外發行證券融資將增長較快,成為資本流入增加的重要影響因素;此外,國內外利率水平差也將成為影響資本流入的因素。但由于實行資本項目有條件開放,資本流人不會達到勢不可擋的地步。主要原因是:債務融資受到規模的控制;直接投資仍然是資本流入的主要方式,在基本面沒有大的變化時,增長具有穩定性;對證券市場的外資流入可加以規模限制等。
根據近兩年我國資本管制的重點之一是限制資本大量外逃的經驗推斷,放松境內居民機構對海外投資的匯兌限制后,居民海外證券投資和境外直接投資等資本流出也將穩定增長。而保留對外資企業清算結業后分得的人民幣購匯限制實際上也有利于留住外匯資金。所以在開放資本賬戶步驟的設計上,可以將這兩項放到較后的階段完成。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07年更是如此。各行各業都出現了投資的熱潮,并且表現尤為突出的是房地產和股市這兩大行業。隨著經濟長期過熱的發展,必然會出現經濟“泡沫”,自從股市進入牛市以來,經濟中的“泡沫”不斷膨脹,趨勢增強。07年底,隨著股市由牛市逐漸過渡為熊市,資本市場上資金的供給已經大量減少,虛假繁榮實質性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加之08年年初的罕見雪災對全國南方地區造成大面積的重創,國內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上漲速度加快,國內通貨膨脹率同時也持續走高。另一方面,美國經濟進入疲軟發展階段,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導致了美元,這一國際強勢貨幣不斷走軟,相對中國07年以來的發展速度來說更是如此。基于經濟上的重大壓力,美國呼吁人民幣升值的聲音就更大了。而其他的一些發達國家因中國長期以來出口的廉價商品直接導致國內企業競爭力不斷減弱和失去市場份額而表示出強烈的不滿。以美國,日本帶頭的國家聯合起來對人民幣施加壓力,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減少中國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的順差,借此方法來減緩國內經濟發展的尖銳矛盾。在內外因素的雙重壓力之下,人民幣在對美元的匯率上出現了大幅度的攀升,并且速度不斷加快。
二環境現狀分析
1人民幣對外升值。
匯率即國與國之間貨幣折算的比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至06年以來就一直走低,從07年1月份的7.8到現在跌破7為止,下降了近11個百分點,這在人民幣升值的歷史上屬于比較快的速度。一方面,中國在出口貿易上一直處于順差,國際上給人民幣施加壓力。另一方面,美元的走軟是造成人民幣升值的一個相對原因。中國至05年以來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在這之中儲備的大部分貨幣是美元。所以美元的任何情況的變化都會在相當程度上對人民幣造成影響。但僅僅從美元的走軟這一固定標準來說明人民幣幣值的絕對上漲是不夠的,畢竟一國貨幣在現在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再加之任何因素對人民幣的實際情況所造成的影響都有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對于人民幣而言,導致其升值的主導因素既有國內的又有國外的。之所以說只從對美元的匯率來說明人民幣升值是不客觀的,是因為從其他國際貨幣來說也存在著其他貨幣對美元匯率下降的情形,比如歐元。歐元對美元來說是在不斷在升值。而人民幣對歐元來說卻是在貶值。在從匯率看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上,任何一國匯率對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的說明只有參考的價值。盡管人民幣在直觀的匯率表中對美元的匯率上升了很多。實際上,人民幣的有效匯率升值只有5%—10%①。
2國內通貨現況。
CPI,居民消費指數,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影響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由三個方面的指數,包括:居民消費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和國內生產總值沖減指數②。而在這三個因素之中,居民消費指數又是最重要和具有說服力的因素,因此本文重在分析第一個因素。從07年以來的CPI分析可知,07年全年CPI平均上漲4.8%,漲幅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08年一月CPI上漲7.1%,2月上漲8.7%,3月份也高達8.3%。同期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年存款利率經過數次加息,截至08年4月18日,年存款利息為4.14%③。通過08年第一季度的平均CPI和年存款利率的直接抵消可知目前中國國內貨幣的實際幣值在以將近3.9%的速度對內貶值。而實際上,銀行上調的存款利率是以上一季度或幾個季度總結出來的數據為依據的。這說明中央銀行上調利率的措施并不是隨時隨地地按照國內CPI的變化一而變化,并且所有的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已經發生的數據為基礎,同時,這些政策無論是在制定還是在影響方面都具有滯后性。所以人民幣實際對內貶值的比率還會多出一部分。
通貨膨脹的原因分析
就具體的經濟情況而言,目前國內的通貨膨脹情況基本上屬于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生產資料的稀缺。08年初全國大范圍的雪災是造成資源嚴重稀缺的一個直接原因。一方面這次雪災造成雪災地區農產品大幅度減產,全國范圍內的農產品供不應求,直接推動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南方大范圍的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用于修復這些工程所需要的鋼材、木材等生產原料的需求量大幅上漲,也拉動了第二產業生產成原料的緊張,由供求理論可知,企業的生產成本必然會隨著資源的緊張而上漲。再加上交通運輸的基本設施大面積癱瘓,在國內就出現了最需要物資的地方遲遲得不到供給的情況,在當地市場供給如此緊張的情況下,這些地區的通貨膨脹率就出現了暴漲的情況。而這一情況同時也就直接大幅度上拉了全國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國際方面,世界出口大國,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農作物方面的出口都大幅度的減少。這就造成了國際上基礎農產品的供給不足,同時也制約了中國市場對進口作物的需求,造成國內農產品稀缺,價格上漲。
2)國內貨幣流通量過剩。中國長期以來大量的外資涌入,尤其是在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中國是一個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的國家,引進外資無疑會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而另一方面也會帶來大量資金的注入。在國內經濟發展的同時,整個市場上流動的貨幣量也大大增加。這的確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繁榮,但同時,社會生產力總的生產速度并沒有比貨幣增加的速度快。這就使得人民幣的總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總需求,于是也造成了人民幣在有效市場上的流通量過大,直接導致對內貶值,通貨膨脹速度加快。
三結論
比較分析人民幣幣值的實際情況。
中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不夠發達。因此不足以用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指標來衡量中國目前通貨膨脹的狀況。在國際上,6%以上的年通貨膨脹率已經普遍被認為是難以接受的范圍。中國07年最后一季的CPI為6.63%,08年第一季的CPI為8.03%。這雖然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難以忍受的界限,但中國國內的實際情況并未惡化得那么快。理論上而言,本國貨幣升值對國內通貨膨脹的現象會有一定程度的緩解。如果上升的這一部分幣值足以抵消國內的通貨膨脹率,則通貨膨脹不會對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據統計資料表明,人民幣的升值對抑制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的實際貢獻,在半年內只有0.2—0.4個百分點(1)。如果說升值對抑制通貨的作用是滯后的,但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人們并未看到經濟過熱能被市場的自動調節所壓制住的重大成果。如果說中國的市場經濟政府管制過多,那么政府制定和頒布的一系列打壓經濟過熱的措施都旨在降低通貨膨脹率,而并未對經濟的過熱起促進作用。根據經濟數據的比較分析可知,國內實際通貨膨脹率實際比調查的結果更高。人民幣升值對通貨膨脹率的抵消效果也不大,實際上人民幣實在貶值的。
四國家應采取的措施
經過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國目前處于市場經濟并不完善的時期,市場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同時,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政府的確應該在政策方面適當的參與經濟的管理,以繼續壓制現階段的經濟出現過度的“泡沫”。
第一繼續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銀行和國債這兩大主要工具回收再市場上過度流通的貨幣。通過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都是國際上公認了的具有現實意義的措施,前者目的在于提高融資者的融資成本,進而從投資的源頭對貨幣總量進行調節;后者則作用于貨幣的乘數效應上,通過減少貨幣擴張的乘數來平衡貨幣的發行量和流通量的關系。通過發行國債,直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量是效果最快的措施。
第二合理地運用稅收和價格控制手段。稅收的目的就是為了財富的再分配和引導社會向公平化發展。對金融行業的從緊稅收政策則有收縮和穩定投資過熱的作用。價格是直接反映出來的對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示,合理的限制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對社會的穩定必然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價格的變化也應該尊循市場客觀的發展規律。只有找到在政府引導和市場發展的過程之中的這個平衡點,經濟才能夠又好又穩定的發展。
第三對資本市場實行大力監督。尤其是外資大量進入和退出這一投機行為。引進外資無疑是一個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外資本對本國的經濟貢獻率不容忽視,無論在就業率方面或是在資金籌備方面的促進作用都是相當大的。中國目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外資的需求量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家不能過度依靠外來資本。尤其是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投機的外來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某些行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但在這么多壓制經濟過熱政策的背后,政府部門也應該看到這所有的經濟政策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滯后作用,并且一種措施的出臺會引起市場經濟關系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所以同時也要預見到通貨膨脹之后可能出現的通貨緊縮的情況并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參考文獻:
①數據來源:21世紀經濟報4月第二期
要增加交易主體的種類。主要從改變商業銀行的管理入手,應該允許商業銀行的分支銀行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進行交易,同時,也可以允許一些外資銀行以及如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可以進入外匯市場,在我國的外匯市場內引入競爭,改變傳統的外匯市場的壟斷現象,只有這樣形成的匯率水平才會更加合理。中央銀行應該充分發揮其市場監督的作用。同時,要對外匯交易的二級市場進行改革,對購買外匯的條件要逐漸放寬,要使二級市場盡快的活躍起來,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的反映人民幣的真實水平。
二、完善外匯市場交易品種,發展避險工具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我國的外匯市場上可以進行即期交易的幣種主要有美元、日元、港元以及歐元,我國的遠期外匯市場處于起步階段,參與的人數較少,沒有很好的流動性,這就增加了外匯風險,而且中央銀行也很難進行干預,所以,為了規避匯率風險,應該增加外匯的交易品種,完善外匯的期貨和遠期市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機構要求更加完善的交易工具,但是,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國內的外匯市場上的交易工具還比較缺乏,尤其是遠期交易手段,這就不難解釋為何外匯交易較為冷清的原因了。因此,為了滿足金融機構的要求,形成較為完善的匯率制度,為入市者提供有力的避險工具是非常必要的,而外匯遠期交易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這對于完善外匯市場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加快匯率市場化改革
匯率政策要想發揮其有效的作用就應該有一個靈活的匯率體制與其相適應,利率體制要與匯率政策要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匯率制度的積極作用。因此,要對利率進行市場化改革。僵化的利率政策不能有效的環節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及由于貨幣的供應問題所產生的壓力。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隨著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民幣匯率匯率受到經常項目的影響逐漸變小,而資本項目對匯率的影響作用則不斷加強,所以說,匯率政策的實施離不開市場化的利率政策的支持。
四、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從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變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漸進變化,正逐步向更有彈性的匯率制度轉變,同時,它也要求資本項目也應該更加開放,因為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受到匯率制度的影響。只有在一個較為健康、成熟的金融市場上資本項目的開放才有了保證,而成熟的金融市場就包括外匯市場。匯率制度與外匯市場的發展是相互作用的。開放的資本項目促進外匯制度的不斷完善,資本項目的開放不僅包括了對匯兌限制的限制,而且也包括對交易限制的放松,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外匯制度的改革與資本項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交叉的,加快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對外匯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五、全面提升企業匯率風險的防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