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民幣升值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匯率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制度。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理論聯系實際,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原因,以及對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宏觀經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做了一定的分析,并且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建議。
一、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低迷、蕭條,許多西方國家面臨著通貨緊縮的巨大壓力。與一些發達國家情況正好相反的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和不斷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成為推動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價”搶奪世界市場,因此要逼迫人民幣升值,并進而將這一經濟問題轉變為政治責難,向中國施加壓力。在國內外復雜的經濟與政治形式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外因
1.日本叫囂。2002年12月2日,日本副財相黑田東彥及其副手河合正弘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署名為《全球性通貨再膨脹正當其時》的文章;2002年2月22日,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在OECD七國集團會議上向其他六國提交通過提案,要求逼迫人民幣升值,這是該組織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公開討論成員國以外的經濟問題。2003年3月2日,《日本經濟新聞》發表文章稱“中國向亞洲國際輸出了通貨緊縮”。日本政府認為中國向全球特別是亞洲國家輸出了通貨緊縮,這是日本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國出口急劇增長,國內物價水平下降,以及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導致國際市場上廉價商品的供應能力大大增加,導致日本國內物價下跌,同時日本總需求的不足,引起物價的進一步下降,從而發生通貨緊縮的危險,中國正在向保口日本在內的全世界輸出通貨緊縮。日本政府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有責任為穩定世界經濟作出貢獻,也符合起自身利益,如果中國政府不能嚴格限制出口,那么為了扭轉國內通貨緊縮局勢,應該采取擴張型的貨幣政策,或者是讓人民幣升值。
2.美國施壓。2003年6月起,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外部壓力從日本轉向了美國。2003年6月合7月美國財政部長JohnSnow和美聯儲主席AlanGreenspan先后公開發表談話,希望人民幣選擇更具彈性的匯率制度,認為盯住匯率制度最終會損害到中國經濟。隨后美國的商務部長、勞動部長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此外,美國的一些利益集團,以健全美元聯盟為代表,在要求人民幣重估方面表現最為積極,美國方面有關情緒隨著斯諾9月的訪華而達到,這次訪問也被稱為“匯率之行”。美國方面希望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中國的貨幣操縱造成了美國嚴重的制造業失業問題。他們認為,中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為了獲得巨大的出口競爭優勢,故意操縱貨幣的匯率,尤其是中國人民幣存在著嚴重的低估現象。正是這一現象使美國的制造業發展出現萎縮,企業大量倒閉,帶來了嚴重的失業現象,到2003年6月美國的失業率已經達到了6.4%,其中90%的失業使制造業的失業,而且美國兌中國的貿易赤字在過去紀念里也大幅增加,中國由此累積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到2004年底已經達到了6099億美元。所以說,中國需要為美國的經濟下滑和失業增多負責,美國政府必須給中國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來督促人民幣升值。
(二)內因
1.實際有效匯率。據IMF估算,2002年人民幣相對于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的名義有效匯率下降了6%,而根據胡祖六(2003)的測算,從2002年2月美元從其匯率的最高點貶值到2003年6月,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已經下降了11%。自1994年中國實施匯率制度重大改革以來,根據國際組織的測算結果,人民幣一直存在低估的問題。1980至1997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達9.98%,1998至2004年,盡管先后受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同時陷于衰退及非典的影響,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7%到9%的高速增長。這無論是與同期發達國家比較,還是同發展中國家相比,都是領先的。中國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與世界經濟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這就表明人民幣有升值的趨勢。
2.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種重要的匯率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購買力平價(PPP),指一定時期內兩種貨幣的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在本國國內所能購買的商品與勞務的數量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實質上是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購買力的交換,長期均衡匯率是由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購買力對比決定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人類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人均GDP按名義匯率計算為1352美元,但若按購買力平價方法折算則為5791美元,即名義匯率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民幣匯率低估4.06倍。一般來說,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僅涉及到可貿易商品,并且沒有考慮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差異,因而容易高估發展中國家的幣值。但是,人民幣幣值即使沒有UNDP估算的那樣高,也不至于像現行的匯率那樣低。
3.國際收支。“國際收支決定論”認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影響匯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當一國有較大的國際收支逆差時,對外匯的需求大于外匯的供給,本幣對外貶值;反之則會造成本幣升值。從國際收支狀況看,我國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收支從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以來一直維持較大的順差。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流入國,每年FDI高達500億美元左右。這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狀況使得我國近年來的外匯儲備節節上升,已經超過了滿足正常支付所需的儲備水平。所以,根據國際收支狀況,人民幣也會產生升值趨勢。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綜合影響
(一)對外貿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人民幣升值會擴大進口,限制出口,不利于國際貿易收支。因為人民幣升值以后,等量人民幣與從前相比,可兌換更多的外幣。對進口商來說,購買等量的進口商品需要支付的人民幣較以往更少,因此有擴大進口的需求。但對出口商而言,若商品以原先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出售,所得到的外匯換得的人民幣要比從前少,利潤將會減少;若以略高的價格出售以保證利潤,則減弱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無論哪種情況,都不利于出口商,因而出口將受限制。長期以往,即會出現貿易逆差。但事實上,由于近年來我國積極鼓勵加工貿易的發展,加工貿易已逐漸超過一般貿易,成為我國主要的貿易方式。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大進大出”——增加出口的同時增加進口,人民幣升值雖然會有損最終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但卻能提高進口原材料的購買力,由此可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因素。此外,出口彈性系數也改變了本幣升值給我國貿易收支帶來的影響。在目前的學術研究中,多數學者認同我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遠小于1,即我們出口商品價格提高的幅度會超過出口商品數量減少的幅度,因此,雖然出口產品的數量有所減少,但價格上的彌補使得出口的總額反而會提高。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04、05、06的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近三年來,我國的貿易收支,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規模都在擴大,而出口規模擴大的幅度大于進口,我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狀況,且順差額不斷增大。由此推斷,人民幣升值短期內并不會改變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更不會造成我國嚴重的貿易逆差。
(二)對就業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對居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物價與就業的影響上。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商品出口競爭力減弱,出口產品的數量有所減少,在各出口企業生產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原本打算出口的產品囤積到國內市場,由此出現國內市場上,商品供大于求、物價下降的局面。此外,人民幣升值也直接反應為購買進口商品的價格下跌,鑒于此,國內同類或相似商品為增加自身的競爭力也調整價格,致使國內商品價格下跌。所以,人民幣升值會使得國內的商品物價下降,進一步還可能導致潛在的通貨緊縮效應。從長期看來,我國對進口需求的增加導致國際市場上供求關系的改變,使得國際市場的價格提高,從而又帶動了我國國內物價上漲。目前,受市場供給、國際價格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物價一直處于溫和上漲狀態,因此出現通貨緊縮效應的可能性不大。在就業方面,人民幣升值后,一方面,勞務輸出減少,國內勞動力資源增多。另一方面,短期內,國內市場商品供大于求,企業為爭取優勢,可能裁員、縮小企業規模以保持競爭力,因此,國內就業形勢嚴峻,尤其是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失業形勢較為嚴峻。所幸,目前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幅度不大,就業形勢總體良好,城鎮失業水平控制在4.6%之內。
(三)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將增加外商的投資成本。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是以貨幣、實物及其它無形資產等形式投資的。人民幣的升值,以美元為股本金的外商投資企業,兌換人民幣的能力會減少,也就是外商投資的成本會隨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投資的競爭力。但是,外商投資成本的增加,對于特定的項目來講,原來額定的投資規模所需的資金將不足,如果繼續實施該項目,會促使外商增資,擴大其投資規模。人民幣的升值會加速企業利潤分配和再投資,不利于現有外企發展。人民幣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外商將會加速企業利潤分配,提高可分配利潤的匯出比例,據被調查的外商投資企業反映,自7月21日人民幣升值2%后,將利潤及時匯出,要比升值前多獲得2%的外幣。同時促使外商決策、實施新的投資方案,不利于現有外商投資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邯鄲轄區8-12月利潤再投資10621萬元人民幣,占全年再投資的79%,而去年同期為零。如河北文豐鋼鐵有限公司,是2002年注冊成立的外商合資企業,該公司的外方柬埔寨榮豐投資有限公司,在2005年10月12日將2003年和2004年利潤所得9900萬元人民幣,再投資到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因此,人民幣的升值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外商的直接投資。
三、對策與建議
從短期來看,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以考慮采取以下有效政策:進一步提高企業和個人持匯量;適當增加進口;適當下調存款利率;同國際社會多溝通交流以達成共識。從長遠來看,逐步放松資本項目外匯管制,建立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有效的、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最終實現包括資本項目可兌換在內的人民幣自由兌換,是我國外匯制度的長遠目標。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應從中國實際出發,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客觀要求來安排,循序漸進。
首先,需要完善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所需要的市場條件和制度安排。胡祖六博士主張要使人民幣逐步向有彈性的匯率制度過渡,銀行利率和貨幣體系應該分開,利率市場化;要加快銀行的改革步伐,提高銀行自身內部的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進行金融改革,加強監管;大力發展金融外匯市場,進一步理順供求關系,穩步推進人民幣比可兌換進程,不斷提高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同時,著力培育人民幣遠期和期貨交易市場,大力發展匯率風險規避工具,增加企業應對外匯波動的手段。
其次,人民幣不可能直接選擇完全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可以考慮先逐步擴大匯率的浮動幅度,根據出口、國際資本的流動形勢,采取更具靈活性的調整措施。但需要保持相對平穩的貨幣政策,使相應的靈活性建立在整體平穩的基礎上。
最后,要加強同國際社會的進一步合作。在世界經濟、金融日益融合的今天,一國的匯率政策不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各國之間的匯率政策就像是一場博弈,如果各國相互之間能進行良性協商,各國的利益才有最大化的可能。只有增加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多邊合作,才能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才能在世界貨幣體系的演變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中人民銀行網站.
[2]劉艷輝,張靜,汪壽陽.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和世界經濟影響分析.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3年10月,第6卷,第4期.
[3]卜洪運,臧珂煒.人民幣升值對FDI的影響及對策.市場經緯,2007年5月.
[4]凌波.淺談人民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金融觀察,2007年7月.
[5]凌波.淺談人民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金融觀察,2007年7月.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匯率;農產品貿易;
自2005年7月21日19點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至此2007年5月8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6951元,突破7.70關口,創匯改以來新高,增幅達到5%左右。這對于進口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人民幣升值后,同樣數量的貨幣的購買力得到提升,國外產品的價格相對下降。將有利于我國進口更多的農產品。但是對于出口來說則由于人民幣的升值直接影響到了出口產品的價格,大大影響到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時常上的競爭力。供需因素一直是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形勢的主要因素,但是隨著貿易環境的變化,諸如匯率問題、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化、進口機會的增加、進口貿易技巧的掌握、貿易壁壘的增多等也將逐漸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格局。本文將具體分析人民幣升值對農產品貿易各種方面的影響。
一、人民幣匯率變化對農產品貿易的一般影響
匯率是用一國貨幣單位表示的另一國貨幣單位的價格,也是兩個國家居民相互貿易時的價格。匯率是實現國內經濟平衡的,和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調整工具。匯率的變動既影響國內產品市場的平衡,也影響到國內貨幣市場的平衡,同時也影響到國際收支平衡。因此,匯率變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將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服務性商品的定價表現出來的。而匯率的變化影響最為深刻的則是進出口貿易。
1.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1)短期影響
短期內來看,由于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會加大,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將會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下降,這對于我國的弱勢農業來說無疑是不利的;但是我國農業出口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為-0.5748,而如果想要利用貨幣升值或貶值來達到影響出口狀況的話,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單性的絕對值應該大于0.7。既我國農產品出口額的變動對匯率是缺乏彈性的。彈性是通過影響數量進而影響收益的,彈性大的產品匯率變動的影響會被擴大,而彈性小的產品匯率變動的影響是被縮小了的。而我國農產品出口額的變動對匯率的變動缺乏彈性是因為我國出口農產品中低附加值的產品占比重較大。目前在我國農業出口商品中,初級農產品占80%,傳統農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占40%以上,而這都是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較低,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而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品占其總生產量的90%以上,加工轉化后產值增加2-3倍;我國農產品加工品只占其總生產量的25%左右,加工產值只增加30%左右。
(2)長期影響
而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將必定會帶來進口原料的成本下降,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也會有所下降,那些以進口商品為原料的農產品加工品的成本也隨之下降,這樣就可以降低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價格,擴大出口。而人民幣升值之后雖然我國的出口價格提升,但是相應的就可以以低廉的價格進口到更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就可以顯著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還可以提高我國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彌補價格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還可通過質量的提高來達到發達國家指定的各種檢驗檢疫標準,免遭各種綠色壁壘,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農產品加工企業,有利于改變我國農產品在國際時常低價低質的營銷策略,轉而實行高價高質的新型競爭策略。這不僅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也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3)綠色壁壘
但是中國農產品出口最重要的除了價格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各個發達國家所設的綠色貿易壁壘。中國加入WTO以來,農產品出口遇到巨大挑戰:各國紛紛把“綠色壁壘”作為控制貿易的重要手段。3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遇到的各種技術壁壘累計達1000項左右。據商務部調查顯示,我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造成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出口受阻的產品從蔬菜、水果、茶葉到蜂蜜,進而擴展到畜產品和水產品。國外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所以,在此情況下我們如何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如何跟國際接軌,保證我們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出得去,這才是更關鍵的問題。為此,我國從國際市場上的五大壁壘(檢驗檢疫壁壘、食品反恐壁壘、身份認證壁壘、知識產權壁壘、食品標簽壁壘)中要再次展現我國出口農產品的優勢,只能從產品品質上下工夫。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農產品進口的影響。
根據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的預測,到2008年人口大約為14億,到2030年達到16億。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規定的人均400千克的糧食消費標準,2008年中國的糧食需求量大致為5.6億噸。中國政府必將努力保持95%的糧食自給率,所以我們假設糧食的對外依存度(年進口量占年消費量的比例)為5%,而且不考慮匯率變動對糧食進出口的影響,那么中國在2008年需要進口糧食2800萬噸,現在世界糧食市場的貿易量在2億噸左右,如果以后幾年內沒有大幅增長,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將占到世界糧食貿易總量的14%。1995年我國糧食進口2081萬噸,如果到2008年人民幣升值30%,在糧食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相同數額的人民幣可以購買到2705萬噸的糧食。同理,2001年我國糧食進口1738萬噸,如果人民幣升值30%,在糧食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相同數額的人民幣可以購買到2260萬噸的糧食。也就是說,如果人民幣在4年內升值30%,到2008年花費和現在相差無幾的外匯就可以滿足大大增長的糧食進口需求。
如果說升值對出口商不利,那么進口商卻能夠從中獲益。一直以來,我國從國外進口的主要是糧食,而對之進口最多的就是美國。1997年1998年以前主要是小麥,2000年以后大豆進口的比較多,畜產品進口、糖和羊毛等等。如果人民幣升值,進口農產品的價格將會降低。中國是一個糧食產不足需的國家,從適量平衡國內產需缺口來看還是有好處的。但是大量的國外產品進入中國將強烈的打擊我國本國農產品的銷售和產品價格,應該加強國產農產品的生產和緊抓產品質量,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二、升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對外依存度的加深,可以預計,我國人民幣還將繼續升值。從長遠看,人民幣的升值將增加農民的福利狀況,使廣大農民體會到經濟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同時,通過大力發展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還能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對農業本身的發展而言,人民幣升值最主要的長遠影響表現在生產效率和產業結構兩個方面。
1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影響
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國內的企業和個人可以用低廉的價格進口到更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這樣就可以顯著地提高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這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彌補價格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質量的提高達到發達國家制定的各種檢驗檢疫標準,從而免遭各種綠色壁壘,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量。
2對農業整體生產環境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可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農產品的區域布局,進一步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伴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小麥、玉米、大豆等資源密集型的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將下降,畜產品、水產品、蔬菜等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將迅速發展,尤其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外部環境下,農業產業結構的這個轉換過程將加速完成。
3對農業貿易環境的影響和調控
長遠看,人民幣升值通過改變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環境,將逼迫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調整產業結構、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農產品加工企業必須改變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低價低質的傾銷策略,轉而實行高價高質的新型競爭策略。人民幣升值后有利于我國擴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先進科技的進口,更好的利用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的“綠箱政策”,提高我國農業的水平。從成本分析可知中國主要農產品喪失價格上的比較有時是因為勞動力成本過高。現在各發達國家在農業生產上,從播種、中耕、施肥、灌溉、治蟲、收獲到加工等各個環節,實現了全部機械化,而且畜牧業開始由機械化、電氣化,走向了工廠化發展。規模效應大大降低了成本。我國農民至今仍然是零星分散,獨家小型經營(目前農村自主經營的農戶達2億多),土地零散造成不能使用系列化農業機械(據統計,我國農業機耕率只有53%,機播率27%,機收率14%),同時也造成我國的農業產品的商品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都很低,成本卻很高,進而使我國產品的出口價格也很高。我國農業研究投資水平也很低,只占農業總產值的0.1%,為發達國家的1/10,發展中國家現有平均水平也為0.26%。所以改善基礎設施,大力投資于農業科技,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擴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先進科技的進口,國家財富的增加也有利于在上述方面曾家投資,進而促進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和產業化。
三、面對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政策建議
隨著一國經濟的長期、快速和健康發展,本幣升值必然的產物,的國、日本都曾經使本國貨幣升值。面對本幣升值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同的國家采取了不同的補救措施。發達國家由于財力雄厚,經常采取的措施是減稅、補貼和價格支持政策,但其成本非常高昂,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很難提供起如此高昂的費用。我國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后,在國內外的各種壓力下,人民幣匯率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在短期內,人民幣升值將對我國農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保持農業的健康發展,我國應該結合國情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保持農業的健康發展。
1.人民幣應該逐步地分階段升值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對外依存度的加深,可以預計,我國人民幣還將繼續升值。國家為了促進進口,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使我國的貿易順差不斷加大,國家外匯儲備不斷急速增加,國際上尤其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越來越高漲。此時當人民幣升值2%之后,后勁依然強勁,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預期依然存在。為了減少人民幣持續升值對農業進出口帶來的強烈沖擊,國家應該采取逐步的、階段性的升值策略。這樣,可以給農業更多是適應和應對時間,保持農業生產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從而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
2.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和創新,減少農業的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已經超過了國外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因此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大背景下,我國可以在國際時常上購買到更多先進和使用的技術和農產品加工用的初級產品,可以大大降低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此外由于人民幣升值對于我國向國外進口生產資料也大大有利,因為人民幣升值國外產品價格下降,可以以更優惠的價格來購買生產資料,對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價格下降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國內外兩個市場需求都減少的情況下,無論是農產品加工企業還是單個的農民,必須引進和眼法更多的先進技術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為此,國家應加大對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的資金投入。同時,應改革農業技術研究推廣體制,提高詳盡科學技術的轉化速度。
四、結論
通過分析可以得到結論,人民幣匯率變動會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人民幣生殖有利于我國夸大進口,抑制出口、惡化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現狀。人民幣升值是否能影響我國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狀況,還取決于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只有在進口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和出口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大于1時,人民幣升值才會改善農產品進口的狀況,反之則會惡化農產品的貿易狀況。但是值得提醒的是,這并非人民幣匯率變動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充分條件,因為影響到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關稅、非關稅性的綠色壁壘以及貿易伙伴國的經濟政策等等。從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各國的貨幣變動都會影響這些國家的農業政策,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更需要在人民幣升值后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和實行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法律法規,盡量使其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魏才.人民幣升值,農業浴火中重生[J]經濟導刊,2005年第9期
2.薛娟.人民幣幣值上升:農產品出口“跳水”[N]中國經濟時報2005.06.01
3.李岳云,宋海英.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機理[J]齊魯學刊,2004
第4期
4.海林.人民幣升值對糧油市場的影響[J]糧食問題研究,2005.4
5.孔祥智.人民幣升值對農業發展的近期和遠期影響分析[J]農林工作通訊,2005.10
6.陳佳貴等.2007年中國經濟形式分析與預測[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7.魏秀梅等.人民幣對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J]中國物價,2005.12
8.苑林婭.人民幣升值對農業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中國物價,2005.6
9.孔祥智,李圣軍.人民幣升值對農業發展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
10.陳泰鋒.中美貿易摩擦[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1.隆國強,大國開放中的糧食流通[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近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2005年7月21號匯改后,中國結束了1994年以來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轉而實行更為靈活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進行調整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而不是單單盯住美元。此后,人民幣對美元在微幅波動中以每年約4.3%的幅度快速升值,并且呈加速趨勢,至2008年2月21號已累計升值11.8%。
1.長期匯率的決定-購買力平價理論
要理解匯率的決定機制的出發點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即一價定律:如果兩國生產的商品是同質的,并且運輸成本和交易壁壘非常低,那么,無論商品由哪國生產,其在全世界的價格都應該是一樣的。而把在一價定律中的單個商品換成國內物價水平就是購買力平價,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變動都應當反應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化。
2.中短期匯率的均衡
對于中短期的匯率,本文認為是由市場對人民幣的供需決定的,市場上的各種因素影響著對人民幣的供給和需求,進而影響著人民幣的走勢,下面通過外匯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來分析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的情況。
(1)供給方面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出口額大幅增加,另外外商投資額也一直保持在高位,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資本凈流入最多的國家。由于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是雙順差,我國的外匯儲備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2006年11月,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到2007年12月,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一方面增強了我國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過多的外匯儲備也給我國的宏觀調控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影響著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2)需求方面
國際上關于人民幣升值的言論先是由日美等國提出的,2003年2月,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在七國財長會議上宣稱,“不僅日本的通貨緊縮是因為進口了太多的中國廉價商品,整個全球經濟不景氣也源于此”。6月和7月美國財政部長斯諾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先后表態,希望人民幣更具有彈性,部分美國醫院指責中國向美國大量出口廉價商品,致使美國貿易出現巨額逆差,搶走了美國國內的就業機會,使失業人數增加、經濟蕭條,其后,歐盟也加入到要求人民幣升值的隊伍中來。之后,國際金融界更是熱炒人民幣匯率升值,并且由于中國外匯儲備猛增,更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和壓力。雖然中國政府在各種場合表示要維持人民幣的穩定,不至于大幅升值,但是事實情況是自2006年7月份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對美元的突破8.0∶1的大關后就呈較大幅度升值,并呈加速趨勢這不但增加了國際游資對人民幣升值的進一步預期,而且也勢必增加國內居民和企業的升值預期,從而導致對外匯需求的下降。
二、人民幣升值的成本和收益
1.人民幣升值的成本
人民幣升值可能面臨的成本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可能減少出口和國際收入;第二,可能增加國內的失業率,特別是跟人民幣匯率聯系緊密的出口企業;第三,可能增加國外直接投資成本,不利于吸引新的外商直接投資;第四,可能會引發投機資本對人民幣匯率的沖擊。
從一般的經濟學理論來看,以上提到的這些成本確實是往往會隨著貨幣的升值而發生的,下面就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談談這些成本是不是會全部發生及其有多少的影響。
(1)人民幣升值與出口
就中國的貿易結構而言,出口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小,匯率的調整不會給中國的整體出口量帶來太大變化。目前,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出口中約占55%,而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只賺取固定的公繳費,與匯率的變化基本上沒有關系。進料加工貿易取決于進口的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所占的比重,當人民幣升值后,出口價格上升,這對部分的企業不利,但是其購買力提高,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買到進口品,兩相權衡,匯率變動的凈效應還有待觀察。
(2)人民幣升值與我國就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近幾年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在4%以上,由于我國人口數量實在太大,所以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焦點。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產品的價格上升,對那些生產低附加值、低效益的產品并且主要靠外貿出口的企業會形成很大壓力,而這類中小企業在中國目前的數量很多,職工數量非常龐大。如果由于人民幣匯率升值使他們的產品出口成本升高,進而影響他們的出口,導致這些企業的失業率大幅上升,那么這會對本來就存在就業問題的中國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問題。
(3)人民幣升值與國外直接投資
就目前來看,很難說人民幣升值會減少多少的FDI的流入。因為進入90年代中期以后,FDI流入的動因發生了新的變化。更多的FDI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投資于中國的目的更傾向于瞄準中國廣闊的市場,而不是以往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只要中國的整體宏觀經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FDI的流入應該就不會有多少的減少,甚至有可能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穩定持續的發展,FDI的流入會比以前增加。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本流通的渠道越來越暢通,由于資本與生俱來的逐利性,有著廣闊市場和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國會是資本夢寐以求的狩獵場。
(4)人民幣升值與投機資本
在匯率調整過程中,可能會引發國際熱錢的沖擊,這在當前缺乏完善金融機制的中國是個嚴重的考驗。在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國際投資資本會盡一切可能通過各種途徑向中國流入,大炒人民幣升值后再將資本抽逃出去。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最近幾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的瘋狂暴漲是由于國際熱錢引起的,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這跟他們是密不可分的。
2.人民幣升值的收益
人民幣升值最直接收益就是提升了人民幣的購買力,在同樣的價格水平下,我國居民可以買到更多的外國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而對企業來說可以進口到更多的原產料,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其次,人民幣的升值將相對減少我國政府及企業的對外負債,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高他們的償債能力;再者,適當的升值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推進商品結構升級。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人民幣匯率升值有利有弊,在權衡成本和收益后,本文認為人民幣升值會使名義匯率逐步向真實的均衡匯率靠攏,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應該看到我國目前金融體系并不十分完善防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弱、龐大的就業人口及受匯率波動影響較大的外貿導向型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等具體國情,這就要求必須做好防范措施,應對可能的風險。
1.擴大內需,減少對外貿易依存度。
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07年進出口總額21738.3億美元,按1美元對7.5人民幣的匯率計算,2007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6%,而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消費占GDP總量的比重則逐漸下滑。1992年的消費率為62.4%,200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9210億元,消費率僅為36%。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數據,我國消費率在61%-65%的區間是較為合理的。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我國目前的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是由投資拉動的,而且過分的依賴出口,內需嚴重不足。鑒于人民幣升值給我國外貿帶來的影響及實際情況,我國迫切需要擴大內需,提高消費率。對此,政府應該采取各種措施來增加居民的收入,進一步完善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消解百姓的后顧之憂,這樣才能有效的釋放需求,擴大消費,不會因人民幣匯率波動導致出口的大幅減少,進而導致大幅的失業。
2.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的市場機制,培育相對均衡匯率。
長期的名義匯率偏離實際匯率而造成的匯率失衡并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的良性發展,完善的均衡匯率形成機制是協調國際收支的根本措施,也是緩解“雙順差”的市場解決途徑。對我國來說,短期內匯率完全浮動不現實,但匯率浮動區間的逐步擴大,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市場供求,實行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卻是可以做到的。同時,根據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的多極化趨勢,人民幣匯率參考的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成份可以適當減少,增加歐元、英鎊、日元等貨幣比重,避免美元波動牽連我國貨幣大幅度波動的風險。
參考文獻:
[1]陸前進:人民幣升值條件下的貨幣和利率控制.上海金融,2007第5期
[2]吳信如:人民幣與購買力平價的互動關系:一個VEC模型分析.財經研究,2007第8期
[3]王元龍:人民幣匯率走勢回顧與展望.當代財經,2007第3期
[4]曾錚張亞斌: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與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世界經濟,2007第5期
關鍵詞:匯率;人民幣升值;出口;經濟增長
匯率是兩種貨幣的交換比率,是開放經濟中最重要的經濟變量之一,它的變動對經常項目和其他宏觀經濟變量會產生重要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重要性,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相對價格,進而影響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平衡。自2005年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美、歐、日等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人民幣匯率升值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必須直面的新的重大問題。合理的匯率水平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夠使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會減少國際經濟摩擦、維護國家的國際形象。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新的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從而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自從人民幣啟動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基本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間,人民幣基本處于小幅攀升的態勢;第二階段是進入2006年9月后,人民幣升值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升幅達6.9%,到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更是呈現加速攀升走勢并于2008年4月10日突破7.000關口,而僅2008年1~9月人民幣升值幅度就達到5.38%;第三階段是進入2008年9月以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在6.82—6.85之間。自匯改以來,到2008年9月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累計超過20%。
從2007年至今,隨著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資源能源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國內政策環境趨緊等多種因素疊加的效應,再加上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的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增幅明顯回落,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表現得尤為突出,出口企業面臨極大挑戰。由于我國的出口行業主要是依靠成本優勢,同時缺乏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低(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有所改變,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但在總體上出口形式并沒有得到改善,眾多外向型中小企業仍然是缺乏核心競爭力、生產效率低下,只能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以低價打入國際市場,依靠成本優勢來參與國際競爭,并依靠出口退稅的補貼賺取主要的利潤),人民幣升值必然使得我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逐步提高并進入高成本狀態,從而在國際競爭中失去優勢。
在世界經濟衰退和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滑風險的形勢下,是否應該讓人民幣貶值以促進出口增長呢?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人民幣依然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并且在長期內將保持升值的趨勢。
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影響愈演愈烈,世界各地的經濟普遍出現增長放緩或衰退的跡象,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紛紛采取貨幣貶值的措施刺激出口,如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亞洲的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歐洲的俄羅斯、匈牙利等。但是這些國家貨幣貶值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投資者出于對該國經濟前景的擔心而賣出本幣換回美元所導致的。這種大規模撤離資金的情況在我國并不明顯,其原因有三:一是我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貿易順差;二是雖然有熱錢流入但數目相對較少;三是我國目前依然實行資本帳戶管制,資金的撤退相對比較困難。
誠然,面對目前的出口困境,讓人民幣貶值從理論上來說將有助于緩解出口企業的壓力,但是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全球的需求在放緩,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和日本的經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明顯放緩,訂單減少的原因不完全是由于價格上升,需求不足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采取匯率的辦法只能是緩解而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出口企業的問題;相反,無論是在理論依據的層面上還是在現實基礎的層面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依然存在。
一、人民幣升值的理論依據
根據巴拉薩—薩繆爾森理論,在貿易品生產部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生產率低于發達國家;但在非貿易品生產部門,二者生產率的差別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不斷增長以及對外貿易,在貿易品部門,其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相對可觀,而在非貿易品部門,其生產率的增長則相對慢得多。貿易品生產率的上升有助于提高整個國家的價格水平,而非貿易品的生產商通常不得不以提高價格的方式來對付工資成本上升的壓力。這樣,在發展中國家,以貿易品衡量的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一直在上升,并且比發達國家上升得更快,因為發達國家的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品部門的生產率差異較小。從理論上講,上述效應會導致以發達國家商品籃子衡量的發展中國家商品籃子價格(即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匯率)的不斷上升。20世紀后期日元匯率的走勢可以很好的說明,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其本幣的匯率將長期處在升值狀態之中。中國的改革開放30年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使得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并且成為帶動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引擎,也將會為人民幣的升值提供內部基礎。
二、人民幣升值的現實基礎
1.地區金融穩定的因素。人民幣貶值將會影響本地區其它貨幣的穩定,很可能造成本地區其它貨幣的再次貶值,對地區的金融穩定造成不良影響。
2.銀行系統穩定的因素。如果人為的將人民幣貶值,或者是形成強烈的貶值預期,將會導致拋售人民幣資產、引起資本外流,不利于我國銀行系統保持穩定。
3.國際政治壓力的因素。美國侯任總統奧巴馬所在的政黨是,同時控制著參眾兩院的多數,而的人民幣匯率政策一直是比較強硬的,為振興美國經濟,美國政府一定會繼續向我國施壓;歐盟和日本的經濟在今年也出現衰退跡象,因此他們會和美國聯手一道要求人民幣繼續升值。出于對國際關系和國際利益的考量,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將會持續。
近期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呈現升值態勢,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避險需求(相比歐盟或日本以及其他工業國如英國、加拿大或澳大利亞等國家,美國經濟的衰退程度可能更小一些),但是美元走強并沒有實質的美國經濟好轉或復蘇的支撐,僅僅是“交易媒介”功能的充分發揮而其“價值儲藏”的功能在不斷下降。從長期看美元將會貶值,而美元貶值也會對人民幣造成升值壓力。
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并不必然帶來貨幣貶值,國際貨幣收支對匯率的變化依然起著決定作用。如果在出口下降的同時,進口下降的幅度更大的話,貿易順差依然會不斷擴大,那么升值的壓力就會存在。今年以來,雖然我國貿易順差明顯收窄,但前三季度累計貿易順差仍然達到180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略下降2.6%。同時,外商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743.74億美元,同比增長39.85%。前9個月國家外匯儲備增加3773億美元,同比多增100億美元。截至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056.0億美元,同比增長接近33%。可以說,除非是我國的出口出現快速下降或者國內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的情況,否則,人民幣沒有貶值的基礎。
筆者認為,鑒于導致目前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若干影響因素仍未得到緩解,在一個長期過程中,人民幣匯率將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逐漸升值。在這個過程中,以出口促增長的發展模式勢必轉向以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同時,出口行業也將進行產業調整和結構性升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民幣升值也有利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更好地實現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5〕第16號《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
人民幣升值問題近幾年來一直是經濟學界的關注的焦點,前一段時間人民幣升值后引起國內外廣泛的關注。2000年~2001年是貶值和升值論戰的交匯點,2003年~2004年升值問題則達到了一個受關注的高峰。本文從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來源、升值對經濟的影響、應對升值的策略思路等方面來展開陳述。
二、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來源
關于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來源,既有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也有國內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以下從國內、國際兩個角度來分析。
1.國內因素
(1)經濟基本面因素。在經濟基本面角度,人民幣升值壓力分為短期壓力和長期壓力。短期壓力是內外經濟失衡的結果。即取決于市場上外匯的供求關系。具體表現為:①國際收支狀況。1999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保持了經常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近年來雙順差和外匯儲備大幅度攀升。到2004年底國際收支順差已超過6000億美元。同時,外國直接投資也保持了較快增長,2004年吸收外資達到620億美元。②持有大量外匯儲備,會導致本幣升值。大量外匯儲備即大量順差導致在國際市場上對本幣需求量增長。同時,較多的外匯儲備表明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穩定貨幣的能力較強,增強外界對本國貨幣的信心,有助于本幣升值。1994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從212億美元升至2004年年底的6099億美元。③相對利率。利率作為使用資金的代價,也會影響匯率。當利率較高時,使用本國貨幣的成本上升,使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同時,利率較高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將吸收外資內流,使外幣供應相對增加。這樣,利率的上升將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近幾年來,針對世界經濟的持續低速增長,各國普遍采取了降息政策,使得我國的相對利率較高。
長期壓力是經濟長期走強的結果。經濟的長期走勢是決定人民幣匯率最重要的因素,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是實現人民幣穩定和升值的基礎。1997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超過8%的速度持續高速增長,從發展趨勢看,2020年以前仍可望實現持續快速增長。日本和其他成功實現趕超的國家的經驗證明,在一國經濟和貿易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其貨幣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升值。經過20多年來快速的增長,中國對外貿易和GDP已躍升至世界前位,在迅速趕超過程中,人民幣升值乃是必然的趨勢。
(2)匯率機制因素。目前升值壓力來自外匯供給持續大于外匯需求。但是由于現行的匯率制度的限制,我國市場上的外匯供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供給和需求,而是由政府控制或規定的“供給”和“需求”。如按照我國的結售匯制度,企業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支出則需憑有效票據到銀行購匯,而外國投資者投資的外匯也“賣給”中央銀行,以換取相應數量的人民幣在中國國內使用。這種制度使國內對外匯的需求十分有限,給人民幣升值帶來了壓力。因而升值壓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政府對外匯市場的過分管制。
(3)對外經濟政策因素。我國長期實行的貿易與外資政策也是造成升值的重要壓力來源。包括:鼓勵出口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政策導向;扭曲的引資政策:貿易上獎出限入、資金上寬進嚴出的政策等;從而造成了外匯的供大于求。政策因素所導致的升值壓力最后仍然會在經濟基本面因素中反映出來。
綜上所述,人民幣升值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升值趨勢具有內生性,是中國經濟體系內部生成的。
2.國際因素
人民幣升值的內在壓力是客觀存在的,但近期更大的升值壓力卻是來自國際社會。2002年,日本等國開始在國際上散布“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并逐漸升級為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到2005年,日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基于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紛紛要求人民幣升值。其邏輯起點是“世界工廠論”,再演化出“出口問題”,又引申出“輸出通貨緊縮論”,這三種論調是一脈相承的,都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壯大和出口的迅速增長對其他國家構成了威脅。
人民幣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也造成了升值壓力。2002年以來,美國推行弱勢美元政策,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大幅貶值。由于人民幣實行事實上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隨著美元貶值,人民幣相對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貶值,因而引起有關國家的不滿,升值壓力驟升。
綜上所述,人民幣升值壓力分為近期升值壓力和長期升值趨勢。近幾年來我國貿易順差和利用FDI規模及外匯儲備的大幅上升、國際社會的炒作和施壓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從而造成了人民幣升值的近期壓力,其背后深層原因則是國內有關經濟政策、體制,以及國際社會的施壓共同造成。另一方面,就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而言,我國目前相對穩健的經濟基本面狀況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是其內在動力,因而人民幣升值壓力具有內生性,人民幣將面臨長期升值趨勢。
三、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負面影響
(1)引發中國經濟泡沫,最終導致長期經濟衰退。如果人民幣升值,最擔心的是重復日本的老路。1985年的“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經濟的三步曲是:先是出現經濟泡沫,股票、房地產價格大幅度飆升;然后是泡沫破滅,股價等大幅下跌,最后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如果中國允許人民幣升值,將會引發國際投機資金的涌入和國內投機資金的出現,導致中國貨幣供應量在短期內急劇增長,引發通貨膨脹。通脹壓力將逐步轉移到資產上(如房地產、股票等),形成資產“泡沫”,當經濟泡沫破滅之時,也就是中國經濟轉入長期衰退之時。
(2)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貿易,導致失業增加、通貨緊縮加劇。如果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將極大削弱,首先受到打擊的是出口企業,進而影響非出口企業。2004年,中國對外貿的依存度高達70%。表明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同時,中國賺取的只是加工部分的加工費。在價值鏈中,加工產業的利潤只有5%。升值對于中國的出口企業有可能是生死攸關的。
(3)加大外商投資成本,嚴重影響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升值會提高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成本。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資接受國。同時,中國對外國直接投資的依賴和對外貿的依賴是相關聯的。從2001年到2003年中國進出口額從5000億美元跨越了8000億美元臺階,增加了3416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增加了2132億,占了增長總額的62%。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對外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因此直接投資的減少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
除了以上三種最重要的負面影響,人民幣升值還會帶來財政赤字增加、迫使國內企業向國外轉移、投機性資本帶來的金融風險等負面影響。
2.正面影響
升值的正面影響,簡單的說,就是人民幣資產增值,國際購買力增加,有利于外貿進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降低國外資源的采購成本,使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從能源、原材料進口中得益,如鐵礦石、石油等緊缺資源。
(2)有利于企業提高長久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人民幣適度升值,可以利用進口品成本降低的有利時機,引進國外高新技術和設備,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貶值雖有利于促進出口,但只是暫時的競爭力,而只有產品、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競爭力才是長久的。
從吸引外資的角度來說,升值使外資的投資成本增加,但技術密集型外資企業的受影響程度遠小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也符合我國產業政策和科技進步的需要。鼓勵外資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內產業結構優化,使中國擺脫“世界工廠”形象。
(3)有利于減輕償債負擔。人民幣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會帶來幾十億美元的外匯盈余。加之我國中長期負債高達80%以上,目前又已進入償債高峰期,適度升值對于緩解當前的償債壓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4)有助于國際金融資本對人民幣的投資。人民幣升值,會使人民幣成為人們的財富借以保值升值的購買對象,人民幣在國際上將產生“黃金效應”。人民幣將具有變相的舉債功能,即我們只要多支付人人都愿意持有的人民幣,就能夠獲得自身所需的經濟資源,其實這相當于人民幣將成為國際上不付利息的債券。增強了本國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
除以上好處外,升值還能對本國居民產生積極影響、使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中國資產出賣更合算、增加國家稅收收入等。
3.對人民幣升值利弊的評價
對人民幣升值的利弊進行綜合權衡,仍然要按短期與中長期分別考慮。
從短期看,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鼓勵出口與外商投資的外向型經濟政策,使我國經濟的出口依存度較高,人民幣升值確實會在短期內帶來出口減少、失業增加、通貨緊縮加劇等惡果。雖然升值會增加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給中國的外貿進口帶來好處,但目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高于進口依存度。也就是說,從眼前可以量化的指標來看,中國從人民幣升值中得到的好處少于升值帶來的損失。即從短期看,升值是弊大于利的。
從長期看,企業可以利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國際購買力增加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長久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匯率改革將促使出口企業轉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技術水平,改變世界工廠形象。同時將引導一部分資源流向非貿易部門。也會促使企業投資的項目更關注國內市場,更多地通過提高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減少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使中國經濟可以更平衡、穩定和持續地發展。因此,從長期看,人民幣升值是利大于弊的。
四、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思考
綜上所述,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利有弊,如何才能因勢利導,采取正確的對策,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響,克服升值的負面影響來發展我國的經濟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思考:
1.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緩解升值壓力
針對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又有來自國內的經濟基本面、政策面,以及來自國際的升值壓力,首先應該采取措施緩解升值壓力,減輕升值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來自國內的壓力主要是由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造成的,緩解升值壓力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不合理的出口依賴型和投資依賴型的經濟增長結構,實施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2)改變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國奉行的是以出口創匯為目標的粗放式貿易發展戰略。這種貿易增長方式扭曲了國內資源配置,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應改變傳統的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加快出口增長方式由“規模導向型”向“效益導向型”轉變。(3)調整外資政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制訂了“以市場換技術”的鼓勵外資的戰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現在看來,市場換出去了,但技術卻沒有換回來。同時,在各種優惠政策下,我國利用FDI規模逐漸增大,成為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因此,在外資政策上也應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
對于國際壓力,可以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對話,使世界各國能夠理解中國維持人民幣穩定不僅有利于中國,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第二,加大宣傳力度,讓世界了解實際上中國的進口速度快于出口速度;第三,減少出口退稅抵消部分間接貶值影響;第四,適度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如上下各浮動三個百分點;第五,針對已經出現的和將來可能出現的報復措施制訂預案謹慎應對,有備無患。
2.在匯率機制方面: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
一方面,中國目前政府干預過多的匯率機制也是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重要來源。
另一方面,從經濟基本面角度看,長期來說,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增長,人民幣必然會呈現長期升值的趨勢。同時,從長期看,升值會促進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所以從長期看,人民幣升值更多體現出的是升值趨勢,而不是升值壓力。因此,長期來說不是緩解升值壓力的問題,而是要建立符合市場機制的匯率制度,使匯率能夠真實反映外匯供求狀況。
建立符合國情的、有效的匯率機制,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完善人民幣匯率的生成機制:減少央行在市場上的干預頻率,代以其他經濟手段調整匯率水平;將目前國內企業的強制結售匯制逐漸過渡到意愿結匯制,建立銀行、企業間外匯市場,放開主要外貿企業進入外匯市場,使整個外匯供求有效地出清價格。(2)推進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兌換改革。使人民幣最終成為完全可兌換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這與人民幣非自由兌換的現狀極不相稱。因此需要提高經常項目的可兌換程度,增加經常項目外匯支出使用額度;同時,慎重、有序地推進資本項下的可兌換進程。(3)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大力發展人民幣衍生金融產品的市場建設,也是完善的外匯市場所必不可少的。
3.對于外貿企業:采取措施化解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
中國外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主要憑借其低價優勢,人民幣升值無疑削弱了低價優勢,給企業帶來損失。因此應對人民幣升值,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創新,改善產品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可采取以下措施:(1)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我國出口企業往往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升值后,降價空間非常有限,無法消化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應當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從而有較大能力承受升值影響。當然,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這需要長期的努力。(2)加速產品換代,走差異化道路。我國出口產品同質化嚴重,只能依靠價格競爭。面對升值壓力,價格優勢也不成為優勢。因此需要注重產品差異化與品牌化戰略,尋找新的競爭點。(3)利用升值有利進口不利出口的特性或針對不同國家升值幅度不同的特性,企業可以通過調整進出口比重、調整進出口國家與地區的手段來化解升值造成的損失。當然,這仍然是一個較為困難的過程,需要企業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夏建偉劉愛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與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調整》,華東經濟管理,2006.4
[2]陳恩富祝富強:《正確認識和應對當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國際經貿探索,2004.3
[3]耿選珍李亮賈林蓉:《淺析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西昌學院學報,2005.12
[4]張杰:《對本次人民幣升值的幾點思考》,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1
[5]崔思思:《論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理論界,2006.2
[6]黃其暢:《淺談當前人民幣升值壓力及我國的匯率政策》,金融經濟
中美貿易失衡問題由于兩國統計方面的技術原因和方法誤差導致統計數字差別巨大。美國方面的統計顯示,在中美貿易中,1979年、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而中國方面的統計則表明,在從1979年-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為逆差,自1993年轉為順差。但是應該看到的是,雙方數據都表明,中美之間貿易逆差增長速度驚人。1993年,中方統計數據表明中美貿易逆差僅為63億美元,美方數據也僅為228億美元。2004年,中美貿易逆差中國數據達到586億美元,美國數據更為1620億美元。與1993年相比,增長幅度分別為830%和611%。中美貿易逆差如此之大,已經成為美國對外貿易最大的經濟問題。
中美貿易失衡不僅表現在絕對量上,而且也表現在相對量上,這一比例在1990年為21%,2004年達到了35%,中國因此成為了美國第一大貿易赤字國家,超過了歐盟的24.7%,日本的16.3%,加拿大的14.2%,墨西哥的9.8%。
中美貿易失衡也表現在進出口的產品結構變化。中國不僅勞動密集、低附加值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占有率不斷上升,近年來相對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也迅速提高。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的先進產品,占其進口技術產品總額的比重迅速上升。根據美國統計數據,2002年這一比重為10%,到2004年9月上升為18%。而據我國商務部統計,2003年1~8月,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620.83億美元,同比增長55.86%;其中美國是第一大市場,148.58億美元,同比增長69.56%,高出對全球出口增長速度13.7個百分點,占出口總額比重23.9%。由于輸往香港的產品大部分最終輸往美國,美國市場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增長點。
二、匯率變動對貿易差額的影響實證分析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貿易逆差持續已久,中美貿易逆差也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各個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先后升值,但是,美國貿易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進一步擴大的勢頭。我們不由得質疑,其他國家貨幣對美元的升值有利于減少美國貿易逆差問題嗎?我們認為單純依靠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
為說明這一觀點,我們選取中美的貿易數據和匯率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在中美貿易關系實證時段選擇上,研究數據選取1990年-2004年的美國對中國的進出口和貿易差額以及人民幣實際匯率數據。人民幣實際匯率是根據官方統計的名義匯率扣除中美相對物價水平的影響。為了處理數據方便,我們將1990年定為基期。中美進出口數據取自于U.S.CensusBureau,中美名義匯率源于《99年世行發展指標》,物價指數選取1990年=100的中美GDP折減指數。所有數據處理都用統計軟件Eviews5.0完成。
我們試圖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對匯率變動和進出口貿易額變動之間的內生關系進行檢驗,匯率變動率RER用(exr-exr(-1))/exr(-1)算出,同樣,進口變動率REM和出口變動率REP分別用(impt-impt(-1))/impt(-1)和(expt-expt(-1))/expt(-1)計算得到。貿易余額的變動率B用(b-b(-1))/b(-1)計算得來。
Granger因果關系是基于系統的向量自回歸(VAR)來定義(SorenJohansen2000)。在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時,采用的方法是先估計當前的y值被其自身滯后期取值所能結識的程度,然后驗證通過引入序列x的滯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釋程度,如果是,就稱序列x是y的格蘭杰因,此時x的滯后期系數具有統計顯著性。(Granger1980)其雙變量回歸如下:
如接受H01:β1=β2=……=βk=0,則X不是Y的Granger因,而接受H02:α1=α2=…=αk=0則Y不是X的Granger因。這樣,使用F檢驗
即可實現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其中,RSSR和RSSu分別表示在H01(或者H02)之下的約束和無約束的殘差平方和,J和K則分別表示約束個數和回歸因子的個數。
但是上述檢驗從理論上要求殘差具有獨立同分布性質,這就導致了實證研究中如何確定滯后階的問題。(本文首先通過從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初步確定滯后階,然后再檢驗殘差是否服從獨立同分布。因此,本文中實施因果檢驗的路徑是:第一步,選取初步的滯后階,估計VAR;第二步,對殘差進行診斷檢驗,據此調整滯后階;第三步,對最終估計得VAR進行參數約束檢驗,由此確定變量之間是否成立因果關系。(Grangerl987)
首先,對變量BRERREMREP進行數據圖分析,具體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中,我們大致可以判斷,這四個變量的數據軌跡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隨機游走,所以我們在設定VAR模型時,省略掉截據項,經過反復試驗,我們初步選取滯后階為2,對應的VAR(2)的估計:
對上述估計的VAR(2),按照方程(3)的變量順序,方程(4)(5)(6)省去了對因果關系不重要的項。我們以下對其殘差進行診斷。
對方程(3)的殘差s11所計算的偏度值和峰度值分別為
S=0.42,k=0.78
所以,檢驗其為正態分布的Jarque-Bera統計量值為
N(2)=3.05
顯著水平為0.05且自由度為2的X2的臨界值為5.99,故由3.05<5.99而接受原假設,即ε1t服從正態分布,且服從正態分布的概率為0.65。進一步,由于所計算的檢驗ε1t為獨立同分布的統計量及其對應的概率值分別為
Q(3)=4.88,P=O.18
故在顯著水平為0.05時,ε1t具有獨立性。
對其他3個殘差,我們做類似的診斷,其結果一并列入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所有殘差在0.05的水平上服從正態分布的,只有ε2t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自相關性。但是由于其3階自相關僅為-0.04,這是個可忽略的數值,我們將視其為無自相關即不嚴格的獨立性。所以從總體上說,殘差通過診斷檢驗,因此,以下我們可基于VAR(2)作因果關系檢驗。
按照方程(3)的順序,記相應的變量系數為θi,其中i=1,2,3,4,5,6,則貿易差額變動率即B不是RER的因可表示為H01:θ1=θ2=0,對這一原假設的檢驗即計算前面所定義的F值,其結果為
F=1.71,P=0.24
F值顯然小于對應的臨界值,接受原假設。貿易差額的變動率B不是匯率變動率RER的因。對其他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可類似地實現,其結果一并列入下表,其中的結論是基于顯著水平0.10。
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原假設5和6的接受表明在10%的顯著水平下,原假設“B不是RER的因”和“RER不是B的因”的F統計量均小于臨界水平,匯率的變動RER和貿易余額B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也就是說,通過單純的變動人民幣匯率對中美之間貿易差額的影響不大。同時我們注意到,對于原假設7的拒絕,表明在我國出口的變動是造成進口變動的一個原因,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進口的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我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原因。而對于原假設3的拒絕,表明出口變動是貿易余額的成因。這說明我國存在著一些促進出口的因素導致中美貿易差額的加劇。正如下文分析可知,這些因素主要是兩國之間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率和儲蓄方面的差距,而這些差距是造成中美貿易差額的主要原因。
三、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匯率的波動并不是造成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導致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美國方面,相對于支出的較低的國民儲蓄率和產品的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下導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低下是導致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中國方面,我國的匯率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國內經濟的失衡對于中美貿易失衡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1.中美儲蓄方面的差距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國家的儲蓄和投資的差額都等于該國的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公式為:
S-I=X-M
公式的左邊表示儲蓄與投資的差額,右邊表示出口與進口的差額。一國如果國內儲蓄大于投資,出口就會大于進口,從而在貿易上就會出現順差,而當國內投資大于儲蓄,進口就會大于出口,從而表現在貿易上就表現為逆差。
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儲蓄相對于投資太低。自從1971年美國首次出現貿易赤字以來,美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盡合理,低儲蓄高消費導致供小于求。應該說從1990年以來,美國儲蓄占GDP的比重是逐年遞增的(1991年除外),1990年儲蓄占GDP的比重為15.4%,到2001年儲蓄占GDP的比重升到18.2%,增幅達到18.2%,但是與儲蓄相比,美國的投資率卻表現出強勁的勢頭。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投資率節節高升,從1991年的15.3%升至2001年的21.2%,升幅達38.6%,較高的投資占有率而較低的儲蓄占有率使得美國儲蓄占有率與投資率占有率之差為負值,形成嚴重儲蓄投資的缺口,這在貿易收支中表現為進口大于出口,貿易逆差。
與美國相反,由于發展經濟的需要,我國的投資支出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1990年-2001年的平均投資占有率為38.1%,特別是在1993年投資占有率曾達到43.3%。相對于投資而言,我國由于傳統習慣、經濟體制改革等原因一直保持更高的國民儲蓄率。1990-2001年平均儲蓄占有率為40.4%,1995年儲蓄占有率更是達到43.1%。較高的儲蓄而相對較低的投資使得儲蓄和投資占有率之差為正值,這在國際收支上就表現為出口大于進口,貿易順差。
2.兩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上的差距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另一原因
勞動生產率一般可以用單位時間內生產出的產品數量或者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導致產品成本和價格的實際降低,另一方面導致實際匯率升值,從而改善貿易條件,促進出口的增加。
我們主要比較中美之間制造業和可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服務業等非貿易品部門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內外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大部分制造業是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不同國家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就相當大了(光,2005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制造業和可貿易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是不斷提高的。我國正處在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發展階段,工資成本較低,而美國勞動力工資成本相對較高,從而中美之間勞動力成本的差距很大。以2001年為例,按照現行匯率計算,美國制造業工資是中國的29.2倍,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19.2倍。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工資增長率,還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我國都明顯高于美國。扣除掉價格因素,1990年-2001年,我國分別提高了1.04倍和1.29倍。雖然兩國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均快于工資增長率,但是中國的速度明顯快于美國,扣除掉價格因素,工資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比重,中國從1990年的1.00降低到2001年的0.66,而美國從1990年的1.00降低到2001年的0.81。由于中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比美國更快于工資的增長速度,從而在中美貿易中,中國產品就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現行的中美匯率保持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中國對美國出口就會增加,從而表現出貿易順差,而美國則是貿易逆差。
除了以上原因以外,中美之間貿易具有互補性、以及美國的產業結構的特點和制度安排也加劇了中美貿易失衡。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大多數都是美國經濟發展所需要而美國本土產量很低或不愿意生產的;而美國對向中國所需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實行嚴格的限制,導致相當一部分中國愿意進口的產品無法從美國進口。由于總體上還是比較落后,中國所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中間投入品在美國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也減少了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美貿易的失衡。
四、對策和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前,中美貿易的失衡與人民幣的幣值是否被低估沒有直接關系。即使中國大幅提高匯率,能改變的,也只是由中美貿易失衡轉為東南亞其他國家與美國的貿易失衡。引起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的儲蓄相對于投資來說太低了,而中美之間產品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之間的差距也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另一原因。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購買力平價均衡匯率成本收益
一、人民幣升值成因探究
近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2005年7月21號匯改后,中國結束了1994年以來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轉而實行更為靈活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進行調整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而不是單單盯住美元。此后,人民幣對美元在微幅波動中以每年約4.3%的幅度快速升值,并且呈加速趨勢,至2008年2月21號已累計升值11.8%。
1.長期匯率的決定-購買力平價理論
要理解匯率的決定機制的出發點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即一價定律:如果兩國生產的商品是同質的,并且運輸成本和交易壁壘非常低,那么,無論商品由哪國生產,其在全世界的價格都應該是一樣的。而把在一價定律中的單個商品換成國內物價水平就是購買力平價,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變動都應當反應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化。
2.中短期匯率的均衡
對于中短期的匯率,本文認為是由市場對人民幣的供需決定的,市場上的各種因素影響著對人民幣的供給和需求,進而影響著人民幣的走勢,下面通過外匯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來分析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的情況。
(1)供給方面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出口額大幅增加,另外外商投資額也一直保持在高位,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資本凈流入最多的國家。由于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是雙順差,我國的外匯儲備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2006年11月,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到2007年12月,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一方面增強了我國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過多的外匯儲備也給我國的宏觀調控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影響著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2)需求方面
國際上關于人民幣升值的言論先是由日美等國提出的,2003年2月,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在七國財長會議上宣稱,“不僅日本的通貨緊縮是因為進口了太多的中國廉價商品,整個全球經濟不景氣也源于此”。6月和7月美國財政部長斯諾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先后表態,希望人民幣更具有彈性,部分美國醫院指責中國向美國大量出口廉價商品,致使美國貿易出現巨額逆差,搶走了美國國內的就業機會,使失業人數增加、經濟蕭條,其后,歐盟也加入到要求人民幣升值的隊伍中來。之后,國際金融界更是熱炒人民幣匯率升值,并且由于中國外匯儲備猛增,更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和壓力。雖然中國政府在各種場合表示要維持人民幣的穩定,不至于大幅升值,但是事實情況是自2006年7月份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對美元的突破8.0∶1的大關后就呈較大幅度升值,并呈加速趨勢這不但增加了國際游資對人民幣升值的進一步預期,而且也勢必增加國內居民和企業的升值預期,從而導致對外匯需求的下降。
二、人民幣升值的成本和收益
1.人民幣升值的成本
人民幣升值可能面臨的成本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可能減少出口和國際收入;第二,可能增加國內的失業率,特別是跟人民幣匯率聯系緊密的出口企業;第三,可能增加國外直接投資成本,不利于吸引新的外商直接投資;第四,可能會引發投機資本對人民幣匯率的沖擊。
從一般的經濟學理論來看,以上提到的這些成本確實是往往會隨著貨幣的升值而發生的,下面就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談談這些成本是不是會全部發生及其有多少的影響。
(1)人民幣升值與出口
就中國的貿易結構而言,出口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小,匯率的調整不會給中國的整體出口量帶來太大變化。目前,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出口中約占55%,而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只賺取固定的公繳費,與匯率的變化基本上沒有關系。進料加工貿易取決于進口的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所占的比重,當人民幣升值后,出口價格上升,這對部分的企業不利,但是其購買力提高,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買到進口品,兩相權衡,匯率變動的凈效應還有待觀察。
(2)人民幣升值與我國就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近幾年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在4%以上,由于我國人口數量實在太大,所以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焦點。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產品的價格上升,對那些生產低附加值、低效益的產品并且主要靠外貿出口的企業會形成很大壓力,而這類中小企業在中國目前的數量很多,職工數量非常龐大。如果由于人民幣匯率升值使他們的產品出口成本升高,進而影響他們的出口,導致這些企業的失業率大幅上升,那么這會對本來就存在就業問題的中國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問題。
(3)人民幣升值與國外直接投資
就目前來看,很難說人民幣升值會減少多少的FDI的流入。因為進入90年代中期以后,FDI流入的動因發生了新的變化。更多的FDI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投資于中國的目的更傾向于瞄準中國廣闊的市場,而不是以往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只要中國的整體宏觀經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FDI的流入應該就不會有多少的減少,甚至有可能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穩定持續的發展,FDI的流入會比以前增加。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本流通的渠道越來越暢通,由于資本與生俱來的逐利性,有著廣闊市場和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國會是資本夢寐以求的狩獵場。
(4)人民幣升值與投機資本
在匯率調整過程中,可能會引發國際熱錢的沖擊,這在當前缺乏完善金融機制的中國是個嚴重的考驗。在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國際投資資本會盡一切可能通過各種途徑向中國流入,大炒人民幣升值后再將資本抽逃出去。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最近幾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的瘋狂暴漲是由于國際熱錢引起的,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這跟他們是密不可分的。
2.人民幣升值的收益
人民幣升值最直接收益就是提升了人民幣的購買力,在同樣的價格水平下,我國居民可以買到更多的外國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而對企業來說可以進口到更多的原產料,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其次,人民幣的升值將相對減少我國政府及企業的對外負債,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高他們的償債能力;再者,適當的升值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推進商品結構升級。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人民幣匯率升值有利有弊,在權衡成本和收益后,本文認為人民幣升值會使名義匯率逐步向真實的均衡匯率靠攏,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應該看到我國目前金融體系并不十分完善防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弱、龐大的就業人口及受匯率波動影響較大的外貿導向型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等具體國情,這就要求必須做好防范措施,應對可能的風險。
1.擴大內需,減少對外貿易依存度。
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07年進出口總額21738.3億美元,按1美元對7.5人民幣的匯率計算,2007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6%,而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消費占GDP總量的比重則逐漸下滑。1992年的消費率為62.4%,200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9210億元,消費率僅為36%。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數據,我國消費率在61%-65%的區間是較為合理的。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我國目前的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是由投資拉動的,而且過分的依賴出口,內需嚴重不足。鑒于人民幣升值給我國外貿帶來的影響及實際情況,我國迫切需要擴大內需,提高消費率。對此,政府應該采取各種措施來增加居民的收入,進一步完善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消解百姓的后顧之憂,這樣才能有效的釋放需求,擴大消費,不會因人民幣匯率波動導致出口的大幅減少,進而導致大幅的失業。
2.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的市場機制,培育相對均衡匯率。
長期的名義匯率偏離實際匯率而造成的匯率失衡并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的良性發展,完善的均衡匯率形成機制是協調國際收支的根本措施,也是緩解“雙順差”的市場解決途徑。對我國來說,短期內匯率完全浮動不現實,但匯率浮動區間的逐步擴大,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市場供求,實行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卻是可以做到的。同時,根據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的多極化趨勢,人民幣匯率參考的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成份可以適當減少,增加歐元、英鎊、日元等貨幣比重,避免美元波動牽連我國貨幣大幅度波動的風險。
參考文獻:
[1]陸前進:人民幣升值條件下的貨幣和利率控制.上海金融,2007第5期
[2]吳信如:人民幣與購買力平價的互動關系:一個VEC模型分析.財經研究,2007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