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11:28: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事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人事管理理念滯后
傳統人事管理是一種靜態的管理,是對人的過去進行管理和評價,這種管理缺乏激勵、引導作用,忽視了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忽視了對人的潛能的開發,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管理,缺乏開發的積極主動性。目前,一些高校人事管理還停留在這一觀念上,不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時一些高校人事管理思想中帶有濃厚的舊體制色彩,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有著明顯的痕跡,還沒有從傳統對人對事管理的觀念中走出來。管理人員還采用傳統的監督方法,導致教職工的主體地位被削弱,不利于教職工積極性的調動,不能充分挖掘教職工的潛能。
2.用人制度存在問題
高校是知識型人才密集的地方,有著豐厚的人力資源。現階段,我國高校的人員是按照教育規模引進的,主要有教育教學人員、教學輔助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不管在哪個崗位上,高校用人還是終身聘任,使得優秀的人才難以施展才能,不合格的教職工又占有職位。在高校用人機制方面,評職稱是一個難題,雖然當前職稱評定進行了變革,出臺了一些積極的政策,給優秀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機會。但職稱評定中還存在論資排輩的現象,完全適應市場的用人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樣就沒有了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壓力,使一部分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同時還會影響一部分年輕職工的積極性,不利于廣大教職工創新精神的調動。有的在評定職稱后滿足于現狀,不再積極進取,科研能力、教學質量下降。有的在升職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乏改革創新精神,影響高校人事管理質量。總的來說,高校用人制度還停留在靜態層面上,對人才的任用還停留在注重文憑、重職稱,而輕能力、輕水平。
3.人才流動機制不暢
過去高校人事制度僵化,人事管理實行的是計劃分配,統一管理的過死、過嚴,尤其是有的學校缺乏自,無法調入急需的人才,多余的人才又無法調出,進入人才積壓同時又人才匱乏的怪圈,這也暴露出高校人才準入與退出機制的不完善。現在高校引入人才時,不管學歷和專業,基本上定的是一個準入標準,只要符合基本要求,經考試和面試合格后就能進入。但進來后一些人員不作為,又沒有實行完全市場化,很難向企業那樣辭退教職工,導致人才流動機制僵化。
4.考評體系有待完善
人事管理中離不開考評,當前教職工積極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考評評價體系不完善。考評走過場、形式化現象嚴重,考評內容沒有針對性,由于摻雜著人情,績效高低不能正確評定。考核評價方面,有的學校過分注重成果,如科研論文,考核時看重數量忽視質量。同時考核忽視師德,這是最為嚴重的。高校人事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發現人才,而人才是要德才兼備的,所以高校人事管理應在考評中融入師德。另外考評結果與獎懲不掛鉤,導致教職工的積極性受挫。
二、高校人事管理的對策
1.創新人事管理觀念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要順利開展離不開探索、創新,如果沒有創新,就缺乏生機活力。一般來說,工作中出現了新問題,管理人員勇于迎接挑戰,以創新的方法去分析、去探索,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要從傳統的人事管理中走出來,注重以人為本,考慮教職工的自尊、情感,多鼓勵、多授權。傳統人事管理把人當作是一種工具,還停留在行政范疇內,這種制度缺乏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人事管理的效益。現代人事管理注重能力開發,把人作為最重要資源,強調人盡其責,人職匹配,重點是開發教師潛能,使廣大教師積極主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這有利于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從而推動高校的發展。
2.建立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是社會化服務的一種方式,有關的人事業務,這是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實行人事,單位與聘用人才之間是聘用合同關系,這打破了人事管理與人員使用的分離,打破了傳統人事管理的限制,這是一種社會化管理。對人才自身來說,實現了由“國家人”向“單位人”、“社會人”的轉變。建立人事制度能將一些人事關系交給社會上專門的服務機構去做,不僅能節約人力資源成本,還能使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從煩瑣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致力于學校的核心工作。
3.健全人才配置機制
公路養護單位人事檔案不規范。通過“三定”工作,發現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人員少、管理手段落后,沒有建立電子檔案信息庫,個人信息資料收集不全、檔案材料格式不規范等,人事檔案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二、對策及建議
(一)深入學習《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
加強培訓學習,組織管理人員尤其是組織人事部門工作人員深入學習《條例》規定的關于崗位設置、公開招聘和競爭上崗、聘用合同、考核培訓、獎勵處分、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人事爭議處理和法律責任等各章節的內容,準確把握原則、程序及方法,深刻理解精神。加強宣傳教育,在深入學習領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召開會議、座談會、下基層等機會積極向職工講解宣傳開展“三定”工作的重大意義,教育引導職工正確認識并積極支持開展“三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組織開展人事管理工作研討會,深入探討傳統人事管理工作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之間的差異,創新人事管理理念,轉變思想認識,把職工看作最重要的資源,重視才能的發揮和潛能的挖掘,從而實現人事管理工作的系統化、規范化、標準化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
(二)構建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體系
1.崗位管理制度。崗位管理制度是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基本管理制度,崗位設置是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礎。事業單位的公開招聘、競聘上崗、合同管理、教育培訓、辭聘解聘、考核獎懲、績效評價、收入分配、人員調配等人事綜合管理工作,都要以規范的崗位設置為依據。公路養護單位應根據單位的特點、任務、工作需要和發展目標,在嚴格落實省編辦、省交通運輸廳批復的“三定”方案核定編制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的崗位設置方案,按照科學合理、精簡效能的原則進行崗位設置,實行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對上崗人員確定具體崗位,明確崗位等級,簽訂聘用合同。
2.人事考核制度。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崗位職責為依據的考核制度,是建立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機制的重要內容,是制定本單位中長期人力資源發展規劃,決定職工薪酬、晉級晉職、獎懲及培訓的主要依據。主要包括:職工日常考勤管理制度、績效考核管理制度、廉政考核制度、獎懲管理制度、結果反饋制度等。在績效考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日常考核、專項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各種考核的比重,合理確定德、能、勤、績、廉各部分所占分值,制定具有科學、公正、客觀、透明、可操作性強的績效考核標準。
3.分配激勵制度。分配激勵制度是關心、尊重、滿足職工的合理要求,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職工的潛能,推動單位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激勵機制包括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包括表彰和評優選先,對在工作中表現出色、成績突出的單位與個人進行表彰。物質激勵包括職務激勵和薪酬激勵,職務激勵是在工作實踐中將那些優秀的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通過職務的提拔和使用,使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取得更好的成績;薪酬激勵是與職務激勵相輔相成的,通過支付更多的勞動報酬,促使其在本職崗位上做出更大的貢獻。
4.聘用合同管理制度。聘用制度是事業單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事業單位和工作人員都要按照聘用合同管理的規定,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聘用合同,通過聘用合同規范事業單位和工作人員的基本人事關系。
5.競聘上崗制度。競聘上崗制度是規范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競聘上崗,促進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轉變的一項基本制度。事業單位進行崗位聘用,要根據崗位空缺情況和崗位具體任職條件,按照競聘上崗的規定擇優聘用。競聘上崗可以采取個人自薦、組織推薦等方式,根據崗位的不同特點,運用筆試、面試、民主測評、考核、專家評議等方法進行。
6.公開招聘制度。是規范事業單位進人行為,保證進人質量,優化人才結構,維護社會公平的一項重要制度。事業單位新進人員除國家政策性安置、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權限由上級任命和崗位等經核準確需使用其他方法選拔任用工作人員外,都要根據公開招聘的政策規定,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禁止以各種名義規避公開招聘規定的行為。
7.培訓與開發制度。培訓與開發制度是事業單位有計劃地組織管理人員和職工參加培訓,不斷地提高職工隊伍的管理水平與崗位技能水平,從而滿足本單位可持續發展需要的一項基本制度。
(三)提升職工隊伍素質
公路養護單位加強職工培訓工作,舉辦各類培訓班、鼓勵職工參加學歷教育,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制定合理人才引進計劃,通過組織事業單位人員公開招考,有步驟地引進單位缺乏的高學歷高職稱的各類專業人才,如工程、會計、法律、政工等,改善職工隊伍結構。加強青年職工的培養,有計劃委派他們參加工程建設施工,合理規劃他們的發展途徑,促進人才成長速度。
(四)加強人事檔案管理
1.1減員增效效果初顯,但將多兵少仍較為嚴重
因鄉鎮處于行政機關的末端,歷來是行政機構改革人員安置的“接納方”,以桃江縣某鎮為例,近10年來,人員“進,出”不到10人,且多為新考錄的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經過數次下崗分流,人員有所減少,但多年來未進一個新人,多為以前“存量”。鄉鎮機關機構重疊,將多兵少,人浮于事較為嚴重,班子成員10人(4個正科,6個副科),分管七站八所各項工作,各站、所皆有相應的部門負責人,造成各站、辦、所“將”多“兵”少。“將”多了,畫圈的人就多,扯皮的事也多,“兵”少了,則辦事的人也少了,從而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1.2崗位責任制效果不明顯
鄉鎮政府已普遍實行了崗位責任制,每年初召開機關干部大會,采取競爭上崗的形式,重新調整崗位,但由于鄉鎮事多且雜,加上行政效率低下,如果遇到中心工作,則要抽調工作人員搞“突擊”,從而造成一人身兼數職,混編混崗較為普遍,很難做到“職、權、責”相一致。
1.3激勵機制流于形式
鄉鎮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在分配上強調“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的現象較為普遍,雖然已逐步實行了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職稱的評定成為其工資增長的惟一依據,但職稱等級工資差距不大,很難在薪酬管理體系發揮重要作用,且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在鄉鎮管理體系中,往往高唱以“情”為紐帶的“柔性管理”,對于制度和程序的建立,缺乏科學深入的研究,使管理制度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影響效率的提高。
2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對鄉鎮人事管理的影響
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占鄉鎮機關組成人員的大多數,且多為中層骨干,那么7月1日施行《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必然會對鄉鎮機關人事管理產生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1實施公開招聘后,將為鄉鎮機關帶來新鮮血液
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大部分已多年未進“新人”,“老人”多為歷次機構改革中市、縣、機關的富余人員,知識結構較為陳舊,已很難適應政府轉型的需求。而采取公開招聘后,將嚴把“入口關”,對這些“老人”也沒有影響,但可以招聘到一些年紀輕,能力強的“新人”,改善鄉鎮機關的人員構成和知識結構,帶來新的活力。公開招聘也能避免鄉鎮機關事業單位招聘中因人設崗的“蘿卜招聘”、“內部招聘”等現象,實現招聘的公平公正。
2.2全部采用聘用制,打破了“鐵飯碗”
條例規定,事業單位統一采用聘用制,合同簽訂不低于3年,對于鄉鎮機關人事管理來說,訂立比較長期的合同有利于保持人才隊伍的穩定,能較好地保證政策、公益服務等事業的延續性、穩定性。同時,訂立合同也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從“國家人”變為“社會人”,打破了“鐵飯碗”,這將在鄉鎮事業單位人員中產生“危機感”,鄉鎮政府在考核聘用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過程中,必須公平、公正,而不是講關系、講人情,這樣才不會使制度流于形式。
2.3養老保險并軌,將增強事業單位流動性
條例規定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人員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因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機關工作人員一樣,不繳納社保,退休金由財政負擔,個人社保賬戶為空戶,這樣如果辭職或流動,幾十年工齡將“毀于一旦”,成為制約其流動的最大“瓶頸”,新出臺的條例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對鄉鎮來說,可能會造成精英或者骨干的流失。鄉鎮事業單位人員在外兼職,或者經營產業者較多,且多為業務骨干,“上班”的目的也不是靠這些工資“養家糊口”,而是不想放棄幾十年的工齡,以便將來養老。
2.4建立正常工資增長機制,將有利于鄉鎮人員穩定
鄉鎮政府多處于地理位置偏辟,生活條件較為艱苦的農村地區,待遇低、任務重、責任大是這些工作人員的真實寫照,且加上多年工資不變,“養家糊口”較為困難,大多數人在外兼職,或做“生意”,這樣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在群眾中產生不良影響。條例規定建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如能落實,將對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產生“正激勵”作用,有利于維護隊伍的穩定。
3思考和建議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對鄉鎮人事管理是利大于弊,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要結合鄉鎮的實際,不能死板地生搬硬套,而要靈活運用,化解改革的“阻力”,增添改革的“活力”。
3.1注重分類改革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分類改革,尤其在鄉鎮機關,事業編制意味著“吃皇糧”,是“鐵飯碗”,對于轉企分流人員來說,心里肯定存在抵觸情緒,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機關多關心、愛護這些職工,積極為其想辦法,謀出路,并為其解決養老保險問題,解除其后顧之憂。
3.2注重“激勵”機制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建立“激勵機制”,條例明確提出在事業單位中實行績效工資制度,以桃江縣某鎮為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績效工資為每月扣除基本工資和津補貼的30%,年終考核合格一次性發放。這種制度的局限在于只有“懲罰”而無“獎勵”,且工作量無法細化,“多做”不能“多得”,“少做”也不會“少得”,很難起到激勵作用。可以參照企業績效考核辦法,參照崗位平均工作效率,科學地制定基本工作量,將工作量完成情況,作為工資多少的標準,從而起到激勵作用。
3.3注重“崗位”設置
1、人事管理模式陳舊
現代地勘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應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的管理工作,單位員工應該是一體的。但是在現階段有一個現象是‘多頭管理,資源分割’,即存在著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干部和工人之分,界限明確。干部歸地勘事業單位的黨群部門管理;一般技術干部和工人歸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也就是人事勞動部門管理。雖然這樣的勞動人事管理體制在過去的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促進了地勘事業單位的發展,但人為地限制了人力資源的發展空間,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2、人力資源培訓不夠,人員知識結構落后
人力資源培訓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單位整體培訓的力度不夠,達不到地勘事業單位應有的人力水準。第二點是重視干部輕視員工的培訓,地勘事業單位的技術活一般都是下面的員工進行的,而這種‘畸形’的培訓不僅無法真正的是培訓達到預定的目的,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下面職工的信心。縱觀這兩方面,人力資源培訓的不足不僅會直接的導致下面人員的知識結構落后和信心受挫,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地勘事業單位的整體發展。
3、績效考評不完善,考核過程形式化
績效考評不僅是優秀員工得以證明和激勵其他員工的有力措施,并且還有利于單位綜合考察一個員工的工作情況。但是在當今的地勘事業單位中仍存在著績效考評不完善,考核過程形式化等問題。
4、薪酬問題
薪酬分配在地勘事業單位由計劃經濟向社會市場轉變的過程當中,在薪酬方面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由于地勘事業單位在以前經歷過計劃經濟這一時期,所以單位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遺留,薪酬分配平均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薪酬分配平均化不僅不利于單位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提高,反而會影響單位優秀員工想要一展才能的欲望,使得單位的發展缺乏活力;二是因人設崗,薪隨人變。在中國這一個大國之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上崗模式:找人托關系、想方設法進入事業單位。在這里并不是想要具體評論這種現象,只是拿這個舉一個例子。地勘事業單位總會有一些人是靠這種形式進入單位的,與之相應衍生出的就是因人設崗,薪隨人變。這樣不僅會影響單位其他員工的工作熱情,還會嚴重阻礙單位人事管理的發展。
二、對地勘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建議
1、樹立整體人力資源觀,構建開放型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
針對地勘事業單位管理模式落后的問題,可以考慮樹立整體人力資源觀,構建開放型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整體人力資源觀也就是把地勘單位的人事管理當做一個整體進行管理,制定統一的管理條例,而不是像舊模式那樣把單位分成幾個部分進行人事管理。此外,還要積極地采集其它事業單位的優秀人事管理模式,盡量制作一個集整體性、開放性、時代性、創新性于一體的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
2、加大對職工的培訓,創建學習型單位
活到老,學到老的范圍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學校內,而應該盡力的擴展到社會上的企業、事業單位等等。地勘事業單位也應該積極地做到這一點,單位的工作是隨著時代的變換在不斷的更新的,所以員工的技術和素質也要不斷地適應單位工作的要求。其中最有力的措施莫過于加大對職工的培訓。在培訓對象上來說,除了上層干部之外還應該包括下層廣大的員工。就培訓內容來說,除了員工的技術之外還應該包括員工的素質。只有對單位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才有可能使得單位的發展越來越好。
3、完善績效考核量化制度
績效考核量化,實質上就是盡量用量化的數據、指標反映地勘事業單位員工工作業績的一種表現形式。每個員工為單位做了多少事,就會通過數據很直觀的反映出來。這樣不僅僅體現了單位對每一個員工的公平性,員工的積極性與工作的激情會相對的提高,單位也會增加了活力與競爭力。
4、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義
中國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的事件教訓我們平均主義在現階段的中國是行不通,事業單位也是如此,平均主義對現今的事業單位來說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只能實行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的措施。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能夠真正的做到‘薪隨崗變,同崗同酬’。在改革過程中注意要征集員工的意見,做到真正的以理服人,而不是一味的壓迫。
三、結語
衛生人事工作是衛生工作的重要部分,關系到衛生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職稱晉升,工資福利等多個方面,與醫務人員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人事工作的效率與水平更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以人為本開展衛生單位人事管理工作顯得更加重要。
1有助于激發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醫療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崗位設置和績效管理等人事制度改革,使得衛生管理面臨著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管理環境。一方面,醫務人員的訴求呈現多樣化趨勢,有的對工資待遇更看重,有的則對個人職業發展更重視,不一樣的訴求,要求人事工作人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的尊重和關心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進而為他們的需求和職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為醫療機構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社會價值的多元化,使人事工作更具挑戰性。醫院工作與病人打交道,診斷或手術,都要求醫務人員全身心地投入,而尊重、理解、關心醫務人員,為其創造輕松的環境,使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最佳的工作狀態。
2有助于醫務人員隊伍素質提升
當今社會是充分競爭的社會,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顯。醫療衛生的技術實力與服務水平,決定了其發展的高度與長遠。在這種背景下,衛生單位人事工作應將人才的培養、人才隊伍素質的提升作為工作重點,不斷為醫療衛生單位積累人才。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使人們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工作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平臺。人事工作只有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才,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與使命感,發揮人才的潛能,為他們的職業發展和個人價值體現提供更好的平臺與機會,才能吸引到衛生單位所需要的各種人才,進而不斷推動衛生事業發展壯大。
3有助于提高人事工作的服務水平和凝聚力
人事工作所涉及的招聘、考核、績效等多個管理內容,對職工的行為規范做出了明確表示,以人為本管理主張尊重人,發揮他們的優勢和潛力。如此一來,這就要求人事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不斷地創新機制,提高服務水平,采取為職工所接受的管理方式,進一步促進職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讓職工在更加有序的工作環境中舒心地工作。與傳統的人事管理工作不同,以人為本管理活動圍繞如何激發人的潛能開展,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工作制度,人事工作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人事工作更好地為衛生工作服務。
二探索建立以人為本的衛生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模式
1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變“人事管理”為人才服務傳統的人事工作和人事工作者給人的印象是把“人”當事來管理,執行政策僵化,管理方式較死板。在事業單位發展的新時期,人事管理要淡化管理者身份,在人事工作中要摒棄傳統將人作為成本的思想,樹立人力就是資本的理念,更多地關注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的開發工作,變“人事管理”為人才服務,將為醫務工作者服務作為衛生人事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事管理人員在執行各項政策制度的同時,應徹底拋棄官僚形象和僵化的工作作風,熱情服務,把關系職工利益的工作做實、做細、做嚴,細心周到為職工服務。以醫務人員的需求為中心,減少管理和規制,加強人才服務,讓每一個職工都能工作熱情高漲,積極工作,發揮更大的力量。
2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促進穩定和諧在衛生人事管理制度中充分尊重醫務人員在衛生管理和改革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堅持在政策制定中體現人本思想,在政策執行中體現人文關懷,注重了解掌握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統籌兼顧各方利益,保障醫務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將以人為本、民主管理、政務公開的管理理念制度化、規范化、日常化、具體化,使職工意愿表達途徑和自我價值實現途徑通暢。創新管理理念,注重溝通交流。人事工作內容更多是關系到職工切身利益的內容,如果沒有有效的溝通,容易影響工作實效。醫務工作者作為知識分子群體,民主意識和自尊心較強,善于思考,敏于言行。每個人客觀上存在差異,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及時了解醫務人員的心理動態,以人為本,換位思考,關心和解決個人遇到的困難和實際問題,從而爭取他們對人事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注重情感管理,形成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良好氛圍,在更高層面上做到事業留人和感情留人。
3建立以人為本的激勵機制
激發衛生事業活力激勵是以人為本管理的重要表現手段,加強激勵創新,有助于衛生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職工有很多不同類別需求,如福利待遇、工作環境、人際關系、職業發展等等都有需求。人事管理應積極關注醫務人員的思想,尊重醫務人員的意愿,了解他們的需求,通過有效的激勵來滿足其合理需求。建立以科學設崗、競聘上崗和雙向選擇為核心的新型崗位聘任機制,激發人力資源活力。改變傳統職稱工資單一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薪酬體系,逐步形成體現崗酬、技酬、和勞酬“三結合”,適合各類崗位醫務人員特點,以崗位工資為主的績效工資制度,調動各類崗位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引入現代人力資源評價和考核方法,建立高效準確的擇優用人制度和目標明確的人才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參與衛生事業發展的活力和熱情。
4營造以人為本的發展環境
目前,在全國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部分高校已經實現了人事管理信息化,通過辦公軟件實現信息的處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實現自動化辦公,取得了較大程度的進步。但是隨著高校不斷擴招,規模不斷擴大,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顯現出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認識不到位
很多高校的領導者和人事管理者對于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認識不到位,單純的將信息化理解為,將傳統的人事管理工作用計算機來替代,從購買硬件設備、到軟件的購買和數據庫的建立都表現出了很大的積極性,但是到實際應用中,卻很少用到這些軟件,只有到年底做報表或者要求信息化管理時才會想到。并沒有把人事管理信息化落到實處,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2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普遍外包
目前軟件市場上有很多現成的人事管理系統,也有很多外包公司承接這項業務,高校由于人員的技術水平有限,出于資金和技術的考慮,大部分高校都會選擇購買現成的系統。由于這些系統完全是由外部公司設計完成,在功能上并不能真正切合高校的需求,對于后期的修改和維護也很困難,每一步都需要外部設計公司的協助,造成很大的不便。
3部門間信息共享程度不夠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理想狀態是實現各部門的信息共享,避免重復工作。但是現實是,各部門的信息更新速度緩慢,對于教職工的管理信息滯后且不完整,造成人事管理信息系統的可用度不高,不能使上級部門及時的了解準確無誤的數據,在一定程度會影響領導層的決策。
4人事管理人員的能力不足
要實現人事管理信息化,對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工作人員要具備人事管理方面的業務知識,更能熟練的掌握信息管理系統的操作。但是,當前的高校人事管理人員的觀念陳舊,缺乏信息素養,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很好運用信息技術處理日常事務,造成硬件設備和軟件資源的浪費,也不能很好的推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1提高對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認識
正確認識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不僅僅是運用計算機單純將人事信息和數據羅列與匯總,更重要的是對于信息和數據的加工和處理,并為領導層和管理層提供決策的背景資料。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的發展,是高校實現現代化管理的基礎。
2加強系統的更新和維護
根據各個高校的具體要求設計信息管理系統,加大資金的投入,建設符合要求的基礎設施。在日常工作中對于教職工的各項變動要勤更新,保持系統數據的準確性和新鮮性。人事管理人員要對經常與教職工和領導層溝通,保持順暢的聯系,勤于完善軟件的功能,推進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和變革。
3促進部門間信息共享
加強資源共享意識,使信息實現縱向橫向多條戰線的共享,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上多加溝通和改善,樹立全局觀念,實現信息共享。也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的渠道人事管理條例、國家的政策和法規等,促進人事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4提高人事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
高校人事管理人員要加強理論學習,了解國家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做到保護好教職工的個人隱私。人事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能敏銳的發現問題,并能通過嚴密的調查研究解決問題。人事管理人員要加強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不斷的充實和提高自己,可以熟練的運用系統和互聯網解決問題。
三.結束語
關鍵詞:教育管理;教育人事管理;人力資源;制度改革
1概念的界定
提出教育部門人事管理命題時有必要對教育部門概念以及該命題本身作出解說性界定。近幾年來,人們在越來越多地使用教育人事管理和教育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提法,但包括一些學者在內的使用者并不都確切地明了它們應有的含義及適用范圍,或者是在無意的混用中導致了誤解或誤用。教育部門的人事管理等同于人力資源管理,這種等同關系是一種誤解,至少是不正確的理解。
教育管理作為一種教育現象由來已久,但是人們把它作為科研對象來研究,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并去指導教育管理實踐,則是從20世紀中葉開始的。現代教育管理學界對“教育管理”概念的界定是多種多樣的。美國學者D.E.奧洛斯基在其所著的《今日教育管理》一書中是把教育管理視為管理科學加教育;日本學者安藤堯雄在其所著的《學校管理》一書中強調學校管理應該是對學校教育的管理,教育管理不僅是對學校物質設備的管理,更為重要的是對教育計劃和教育活動的管理;我國學者張復荃先生在《現代教育管理學》一書中提出,教育管理是社會管理的特定領域,實現教育管理的職能,需要考慮到社會管理各領域中那些最一般的、共同的職能,教育管理又是以培養某種規格的人為自己的目標和歸宿。我們使用教育管理一詞是在現代社會“大教育”概念下使用的,即教育管理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的制約下,在教育管理部門領導者的教育價值觀的支配下,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所管轄的各級各類教育組織進行預測與規劃、組織與指導、監督與協調、激勵與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開發和合理配置,以實現提高教育質量、增進辦學效益、穩定教學秩序、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目的行為活動。
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人事就是用人治事,協調和統一人與事、人與人之間關系,根據“人”與“事”的特質,通過相應的途徑,使“人盡其才”,即人的內在潛能獲致最高的發揮與利用,使“事竟其功”即以最經濟的手段獲取最大的效果,使“人事相宜”即事能得其人,人能當其事,人和事有機結合。總之就是使人得到恰如其能的發揮。
人力資源是指總人口在經濟上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數量,或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包括就業人口、失業人口、就學人口、家務勞動和軍事人口。前兩部分人口合計為經濟活動人口,也即現實的社會勞動力;后三部分人口是潛在人力資源,雖具備勞動能力,但尚未成為社會勞動力。人力資源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時效性、能動性和能力。其數量為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數量,質量指經濟活動人口具有的體質、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水平。
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是兩個代表對人管理不同發展階段的管理術語。在管理學領域和企業界,對組織中的管理的術語有一個演變過程。20世紀30年代前稱“勞工管理”,30-70年代稱“人事管理”,80年代開始演變“人力資源管理”之命題。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不僅僅是稱謂上的區別,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管理人的不同理念與不同制度安排。概括地說,人事管理以“事”為中心,奉行管理本位,采用的是一種標準化、控制式、非人格化管理;人力資源以“人”為中心,倡導人本主義,實行個性化、開發式管理。既然這兩個術語具有不同的含義,就不宜等同起來互用或混用,不能在教育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命題下做人事管理的文章。
2存在的問題及對問題分析
“問題”既是自我診斷的發現,也是相互比較的評價或結論。教育部門人事管理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與企業等非公共部門相比較而言,當然問題本身也意味著缺陷或弊端。教育部門的人事管理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相比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活力和績效明顯優勝于教育部門。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個跨國界的不爭事實,不僅我國如此,國外發達國家也不例外。
我國的各種組織可以被非正式地區分為“體制內單位”與“體制外單位”兩大類。教育部門常常被形容為“體制內單位”,體制內單位除了包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之外,某種意義上也包括目前轉制尚未到位的國有企業;外資或合資企業、民私企業可以被看作“體制外單位”。在對人的管理上,體制內單位明顯落后于體制外單位。有位先后在機關、國有企業、著名外資企業任職的管理者,曾經深有體會地比較說:體制內單位是一個官僚化機構,束縛個性,唯上、唯關系,往往給想做事業的人的以約束的機制;體制外單位是一個市場化組織,發揮個性,唯事、唯能力,給想做事業的人以支持的機制。這種褒貶說法盡管有些偏頗,只在總體比較意義上或一定程度上能夠被認可,但從個人對組織人事管理或人力資源的感受角度概括出了體制內單位用人制度的通病。再從人事管理或人力資源管理對開發組織整體人力資源效能、對組織的效用或貢獻角度診斷,體制內單位人力資源的“活性”,產生的資源效益,在有效地使用人才、激勵人才方面,以及人事管理成就組織發展目標作用,明顯不如企業,尤其適才適用、人盡其才、獎優罰劣方面更顯得相形見拙,存在人才浪費、用人不當、優劣不分以及報酬平均主義的問題。
教育部門人事管理的顯象問題主要產生于傳統體制及制度的缺陷或弊端。首先是人事管理的體制障礙。突出的表現在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一是多重管理體制尚未理順。傳統沿襲下來的勞動人事制度是一種多層次管理體制,領導干部由黨的組織部門管理,一般干部由政府人事部門管理,非干部人員由政府勞動部門管理,實行分類管理后又在干部中形成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兩大類別。這種由老的三層層次加新的多類別的復雜結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予以合理整合,新老結構之間存在一些不協調的問題。二是“政出多門”的政策成為人事管理的依據。我國教育部門的人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策管理,屬于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人事政策和干部政策來自于黨的組織部門、人事政策和干部政策來自于黨的組織部門、政府的人事部門、政府主管部門等多門機構,政策本身會常常變化,適用政策時缺乏靈活性空間,這使教育部門的人事管理成為僅僅是一種機械地執行各種易變人事政策的行為,很少考慮本單位人事管理的實際需要。三是教育部門缺少足夠的人事自。在多重管理體制、政策管理的環境中,教育部門事實上沒有多大的自和制度創新的余地,因為人事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由政策規定,能夠做的事就是在即定的統一的“政策制度”中進行非特殊化、非個性化管理。其次是人事管理的制度缺陷。人事管理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由招聘、培訓、考核、新酬、福利、獎勵等管理環節的單項制度所構成。與企業組織相比,教育部門人事管理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和制度運行的有效性上,存在更多不盡人意的問題:人事管理與組織的發展目標缺乏銜接,招聘方式及程序缺乏競爭力,考核結果區分度弱、與其它人事決策的關聯性不強,報酬分配存在平均主義等。此外是人事觀念的因素。教育部門長期處在傳統人事制度的環境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形成了一些諸如論次排輩、平均主義等觀念,這些幽靈觀念所彌漫出的組織氛圍和管理文化產生了維系傳統制度的作用。
在對教育部門人事管理的問題及緣由作出上述分析后,需要說明三點。其一,這些突出的問題及原因典型地存在于教育部門傳統干部人事制度之中,而在近幾年的人事制度的局部性、探索性改革過程中,問題的程度已經或正在降低。其二,教育部門人事管理的許多問題具有普遍性,其它國家不同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類似問題。其三,教育部門人事管理的問題具有普遍性,意味著這些問題的產生還有人事管理系統之外的原因,包括產生于工業化時期的以科層制為框架的傳統行政模式已不適應當今時代,以及教育部門組織和公共產品的壟斷性、自主性、公平文化等特有性質或特征。
3改革的途徑與參照模式
這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部門人事制度一直在進行持續不斷的探索性、局部性、漸進性改革。教育部門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實踐探索過程,同時也需要進行多視角的理論研究。對于我國教育部門人事制度改革的途徑及參照模式問題提出一點觀點及思路。
制度型式從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資源管理。國外企業界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轉變,90年代忠厚期又提出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命題。美國聯邦政府的公務員制度,在90年代重塑政府的改革中完成了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21世紀初的“總統管理議題”行政改革中又在探索一種人力資源戰略管理模式。在我國,絕大部分企業已經在90年代進行了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現階段也正在邁向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但是我國的教育部門卻還停留在人事管理階段,管人機構還是叫人事部門,人事管理中的考核、工資等術語還沒有被人力資源中績效評估、新酬之類的概念所替代。當然,從人事管理轉向人力資源管理,不僅是名稱和術語的變換,更重要的是管理的概念、方法、模式作為范本,并在改革過程中實現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同時,在教育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建設中,吸收一些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及方法,如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聯盟、戰略伙伴關系、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提升、變革管理、知識管理、文化管理等,形成具有戰略人力資源特征的先進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實現我國教育人事制度模式的超越性發展。
系統更新人力資源管理的單項制度。從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在改革中進行制度再設計。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系統和過程,由諸多方面或環節所構成,每一個方面或環節都有一個制度設計的問題。教育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更新和再設計應該注意三個方法論問題。其一,體現人力資源管理和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原理及方法,如人本主義、戰略聯盟、雙贏管理、績效管理、整體報酬等。其二,重點建設發揮主導作用的主干制度,也就是職位或工作設計、薪酬、績效管理三個環節的單位制度。這三項制度既各具功能、又相互關聯,科學的職位或工作設計形成優化管理的基礎,體現內外公平原則的報酬制度提供極力的源泉,績效管理使各環節連成一體,因而能在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能中形成三位一體的制度合力。其三,各單項制度形成互動的和諧系統,避免出現制度各自為政和相克的情況,使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在運作中產生1大于2的系統功效。
注重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的三大機制效用。組織的人力資源依靠有效的制度盤活,而制度又靠機制激活,這是管理人的訣竅,人力資源管理的三大機制便是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和評價機制。人的行為需要激勵,包括滿足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激勵;競爭使人產生進取或獲勝的強大動力,有利于形成追求績效的組織氛圍;公正的評價促進良性競爭,強化被管理者對制度的認同。教育部門傳統人事管理中,這三大機制不同程度上存在失靈或失效的問題。由于在職務晉升、工資定級、考核結果評定等人事決定中,存在評價不公的現象,如排除異己、評價主義、優劣不分等,由于缺乏一種競爭的制度安排,激勵杠桿往往失去應有的激勵效用,而是產生反面的副作用。因此,教育部門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中,需要通過制度再設計來激活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和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它們的應有效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組織在爭奪人才的時代環境中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開發人才的制度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