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環境科學專業基礎知識

環境科學專業基礎知識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15 14:55: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科學專業基礎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環境科學專業基礎知識

篇(1)

    參照國內各級各類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化學課程內容體系及多所院校的教學計劃,考慮環境科學專業后續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等專業課程的內容,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我們將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化學類課程分設為現代化學基礎及分析化學兩門課程。現代化學基礎分兩個學期完成,理論課時共計136學時。課程的學科內容包括現代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等。通過對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化學平衡、化學反應的基本規律、物質結構理論、膠體和表面化學、環境科學相關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現代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學生學習后能以化學的觀點、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激發創新意識,在未來實際工作中以化學觀點觀察物質變化的現象,對一些涉及環境科學及生活、社會實際的化學問題,具有一定的分析、解決和創新的能力。

    分析化學單獨設課,其一,是因為分析化學素有“科學的眼睛”之稱,是環境科學甚至其他任何與化學相關的學科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學生打下扎實牢固的分析化學基礎是非常重要而必需的。其二,分析化學的課程特色主要是“量”,與其他基礎化學相比較,更強調“量”的概念,以及相應的思維方式和理念。系統學習這門課程可促使學生掌握分析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結合實驗牢固樹立準確“量”的理念,并掌握獲得準確“量”的正確操作技術。這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科學研究以及未來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礎。其三,分析化學也是學生學習后續的專業課程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的重要基礎。采用上述課程結構體系,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無謂重復,節約了大量的教學課時。同時也使一些環境科學專業非常需要的化學知識如膠體化學、表面化學、電化學、分析化學等得到了加強。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一本好的教材能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識。但目前國內還沒有完全與我們的現代化學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相配套的教材。針對上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環境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特點,結合本校的課程結構體系,我們對選用的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地刪減和補充,采取了教材為主,補充講義為輔的使用方式。目前選用胡忠鯁主編的《現代化學基礎》作為主教材。但其中元素化學,有機化學兩部分教學內容則結合環境科學專業的特點,編寫補充講義。元素化學部分側重于講授常見重要元素、重要污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有機化學部分則系統地介紹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對于有機合成則不作要求。通過上述調整后,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得到了提高。考慮到現代環境監測方法中經常需要使用儀器分析和檢測的特點,我們選用了華東理工大學及四川大學化工學院編寫的《分析化學》(第五版)作為教材。這本教材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教學內容包括了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兩部分,與我們的課程結構體系相吻合;二是該課程教學內容的編寫注重應用,簡化了某些公式的推導,加強了數據處理和儀器分析的內容,能滿足環境科學專業的需要。

    三、教學內容改革

    目前,國內一些非化學化工專業的基礎化學課程雖然在結構體系方面與化學專業相比具有自己的特點,但由于教材編寫者基本都是純化學專業出身,缺乏對相應學科的專業知識與背景的深入認識和了解,因此教學內容的設置基本沿用化學專業的內容,只是在深度和難度上作些調整,沒有結合專業特點,脫離生產實際,學生認識不到化學知識在本專業中的應用前景與重要性,難以激發學習興趣。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對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化學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夯實基礎,注重“雙基”扎實牢固的化學基礎知識是與化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習化學知識進而將其應用于認識解決本專業問題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始終不渝地堅持為學生打下牢固的化學基礎,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學和應用。為達到此目的,我們有針對性地精選了近1500道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習題,編寫成課后練習集,讓學生通過習題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

篇(2)

論文摘要:從辦學思路、教材設置、師資結構等方面討論了目前高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中出現的問題和應改革的內容;結合中南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實踐,提出了明確辦學思路、強調專業特色、加強實踐環節等方面的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人是從事科學技術的主體,因此當今社會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主要來源于大學教育。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部在上世紀末對大學很多專業都進行了調整,包括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是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和“燃氣工程”兩專業合并,調整、拓寬組建而成的新專業[1]。該專業以培養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筑室內環境及建筑設備、公共設施、建筑熱能供應系統的設計和建筑自動化與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為目標。這次調整,不是簡單的合并,而是產生了一個面向21世紀新的專業學科。近年來,該專業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范圍91所各類眾多高校中涌現出來,問題也隨之凸現。筆者認為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

一、主要凸現的問題

(一)辦學思路不清晰

雖然很多學校秉承了“厚基礎、寬口徑”的辦學思想,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建筑環境、建筑熱能供應以及建筑自動化等方面的知識,并把建筑環境學列為了專業的平臺,搭建了新的本科專業的框架體系。但是“厚而寬”不是“大而全”。知識口徑的拓寬不是各種知識的堆積和羅列。專業的辦學首先要服從于所在大學的辦學思路,即學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點院校不同,創新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和綜合型大學也不同。如果全國九十一所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的教學體系都參照某一兩個名牌大學的教學體系,那么這樣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一,專業建設沒有或者散失了原有專業的特色;二,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沒有特色。

(二)教材建設的質量不容樂觀

目前圍繞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的教材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一。教材是教學內容的具體體現,教學體系中的教材應該具有知識的系統性、延續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個知識塊之間簡單的粘貼或移動的關系。以《暖通空調》為例,集結了原來供熱、供燃氣及通風空調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空氣調節》、《工業通風》以及《供熱工程》的主要內容。剔出了三門課管網輸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設了一門課:《流體輸配管網》。但就這兩門課程的教材來看,共同的缺點是把原來空調、通風和供熱三門課的三個系統簡單地歸類總結,系統總結有余,闡述不足。使得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出現老師覺得不好講,學生不易接受的情況。

(三)配套的師資隊伍結構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由原來的暖通空調專業或燃氣專業演變而來,因此師資基本上是暖通空調或燃氣專業的。但是專業的領域已經擴充到建筑室內環境、建筑設備、公用設備和智能建筑等方面。專業的內涵已經由原來的設備或系統擴充到既包括設備、系統,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勢部分是智能建筑。因為智能建筑技術也是一門交叉學科,而大部分搞自動控制的人才是自動化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或計算機專業的人員。對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統及設備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結構、建筑設備、供熱空調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設備的人才又缺少對建筑自動化、BAS功能科學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層控制管理邏輯與算法。兩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從而制約了智能建筑技術的發展[2]。因此合理搭配師資,在教學安排方面與其它專業知識交叉融合,才能培養出新時代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復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內容

(一)明確辦學思路,辦出專業特色[3]

明確辦學思路是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是以科研人才為主,還是以工程技術人員為主,不僅與專業本身的內涵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專業所在大學的性質有關。這樣才能形成專業建設和發展的良性競爭。辦學思路還與專業特色有著密切聯系。專業特色與專業在多年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的教學和科研歷史有關,如有的學校在暖通空調的系統工程方面是強項,而有的學校在制冷空調設備的研究與開發方面是強項。那么在培養人才方面,這些特色就應該很好的繼承和發揮,在課程設置和訓練中要體現出來。

(二)穩固基礎知識,拓寬專業口徑

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是一門跨學科的工科專業,學生基礎知識應包括數理方面、工程熱物理方面、流體機械方面、建筑熱物理方面和自動化控制的知識。只有牢固的基礎知識, 學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專業課程,拓寬本專業的服務領域。當然,正如前面強調的,專業辦學的前提是要繼承和發揚本專業的特色。這些基礎知識本身就是屬于很多領域,要與專業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特色結合起來,構造和穩固所必需的專業基礎知識。

專業知識的拓寬,是構架新時代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體系的重要部分。專業教學體系不僅僅局限于暖通空調,或是供熱供燃氣,或是把這兩方面的課程全部籠統地包括進去,或是把建筑環境、公用設備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識硬塞進去。在專業學時有限的條件下,很有可能會造成各種知識的七拼八湊。因此,要有側重點地把某些方面作為原本專業特色的延伸和發展,切忌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貪大。

(三)編制優秀的教材,配備合理的師資隊伍

正如前面所說,由于原有專業教學體系架構的割斷和組合,使得最近幾年采用的教材在編制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在教材的建設方面還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選用合適的優秀教材的基礎正是現在的教學體系的完善,必需從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專業的教學體系和知識模塊。

師資的知識結構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來專業特色的知識結構以外,還要補充新的知識,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環境方面的知識結構。師資的梯隊建設也很重要。教學梯隊的形成有利于知識傳授的傳承和不斷更新。每個專業知識模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群下面,形成以教授為龍頭,教授副教授主講,青年教師為重要組成的教學梯隊。

三、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幾點思路

中南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主要源于長沙鐵道學院的制冷空調學科。長沙鐵道學院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展了制冷空調及冷藏運輸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機車車輛系成立制冷空調教研室,并開始招收制冷空調專業專科學生; 1989年開始招收供熱通風與空調專業本科學生; 1998年根據教育部文件調整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設中,形成了制冷與暖調、系統與設備并重的特色。我專業在調整后修訂了教學計劃,增加了供燃氣、建筑環境和建筑自動化方面的知識模塊,保留了原來的制冷方面的知識模塊,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壓縮機和鐵路車輛制冷、制冷裝置自動化等課程。 轉貼于

目前已擬定完2008級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計劃,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幾點。

(一)明確辦學思路,與學校的定位一致。

我專業隸屬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為主的高層次綜合性大學——中南大學,學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型、創新型大學[4]。因此,我專業的辦學思路是以創新素質教育為核心,堅持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標準,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人才需求,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二)繼承和發揚專業特色,整合知識架構。

充分利用能源知識的平臺。從2008年開始本專業與同屬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熱能專業進行能源與動力大類招生,使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的基礎知識面廣,起到“厚基礎、寬口徑”的作用。

繼續保留專業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塊。從畢業生就業的反饋來看,用人單位對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統,又了解設備的人才非常歡迎。

加強暖通和建筑環境的優勢。把空調、供熱、通風和建筑環境的節能、環保、熱舒適與空氣品質結合起來,也是當前時展的需求。

減弱供燃氣和燃燒模塊。從本系教師多年從事的科研工作來看,燃氣和燃燒模塊并沒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適當減少其份額,作為選修課程開設。

加強智能建筑模塊。智能建筑是樓宇發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調系統的自動化控制方面有著多年的研究和實 踐經驗。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充相關領域的知識內容。

(四)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創新人才

實踐環節包括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實踐環節應受到更多的重視。既保證實踐環節的“量”,又要保證實踐環節的“質”。即:實踐環節的課時量必需嚴格保證,同時要求學生在實踐環節動手、動腦,培養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創新能力。

畢業設計從選題開始抓起,選題來源于教師的科研課題或工程實際,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嚴格把握好實踐環節的考核。本系在近兩年所有的專業實踐環節考核中都涵蓋有答辯部分的考核,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自信和表達能力,又能很客觀地反映實際的情況。

參考文獻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J].高等建筑教育,2002, (2).

[2]劉春蕾,趙三元,海.智能建筑相關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4).

篇(3)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環境藝術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筑設計基礎知識”課程之于“建筑學”課程為研究主線,論述了“建筑設計基礎知識”課程名稱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適用性,以及該課程現有教材存在的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進一步指出該課程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中可以改進的方向,強化“實踐教學”對于設計類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關鍵詞: 環境藝術設計;建筑設計;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環境藝術設計與建筑的關系

環境藝術設計是對建筑室內外環境的設計,建筑室內部分環境設計通常稱為室內設計,建筑室外部分環境設計通常稱為外環境設計。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環境藝術設計是建筑設計的擴大與延伸,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是環境藝術設計還是建筑設計都是為人類創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藝術性和科學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間,兩者有著同樣的功能、藝術、技術統一體的特質要求。《華沙宣言》對建筑學的定義:“建筑學是創造人類生活環境的綜合的藝術和科學。”這同樣適用于環境藝術設計。因此可以獲知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關系,環境藝術設計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脫離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都是不成立的,錯誤的。

2、環境藝術專業《建筑設計基礎知識》課程的性質、講授內容、教學目的

環境藝術設計既然與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聯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學習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建筑知識。而在大學有限的時間里不可能像建筑學專業學得那么深,那么廣,只需要學習那些與環境藝術設計密切相關的知識。因此,個人認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建筑學”相關課程稱為《建筑設計基礎知識》課程更為合理恰當。

《建筑設計基礎知識》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性、專業性課程,主要講授建筑概論、建筑設計和建筑構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建筑、掌握建筑設計和構造的基本理論知識,學會查閱有關的建筑規范、建筑圖集等資料,能夠讀懂并繪制建筑圖紙,同時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間改造和小型建筑設計能力。

二、現有教材和教學內容存在的不足,改進的方法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對教學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我們廣泛的調研結果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設“建筑設計基礎知識”方面的課程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問題

(1).教材專業性過強、現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現有的改革針對性尚存在不足,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學”專業的教材,這類教材多是針對建筑學專業的學生,理論知識過深,理論系統性較強,教材中有較多地與環境藝術設計無直接關系的知識點,更有一些非常專業的公式計算,這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講用到的可能性極少,而且大部分學生在現有的文化、專業基礎上難以理解,這部分既缺乏實用性、又相對枯糙無味的專業性極強的“建筑學”知識的學習,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對該方面知識重要性的懷疑。因此,個人認為我國目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筑基礎知識”教材存在著專業性過強、專業的針對性不足問題,近年有些同行同樣意思到了這個問題,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們每次在挑選教材時,卻很難從中找到合意適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編者研究不夠深入,匆忙編寫出版,其中所改,只不過是簡單的降低教材內容難度,更有甚者,將“建筑學”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簡單圖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視建筑知識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藝術類院校,在片面強調藝術特色的同時,回避該方面教學的不足。作為藝術設計的環境專業其“藝術性、技術性、文化性”三者同樣不可缺一。現在建筑學專業為了培養綜合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學生的藝術教育,以彌補學生的知識偏離現象,為什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還要一味的強調藝術,忽視與其有著血緣不可分割關系的“建筑基礎知識”的專業支撐重要性呢?這種現象個人認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論內容偏深偏難偏細: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針對5年制的建筑學專業的學生設計,因此教材內容涵蓋面廣,知識體系系統詳盡。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校的大部分時間要用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知識學習,用于“建筑設計基礎知識”的學習時間有限,在有限的課程里難以消化如此多的內容。而且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多存在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文化基礎程度普遍不高的特點,因此對于教材中偏深偏難的知識點很難吸收,更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細細琢摩其中的細節。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個人認為也沒有必要學習如此詳盡的建筑學知識,而應該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習些與環境藝術設計關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專業支撐作用的的“建筑設計基礎知識”,比如室內界面面層的構造,建筑構造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建筑空間設計與環境藝術空間設計的關系等等,而對于建筑體內部隱蔽的細部構造等一些與環境藝術設計關系不大的內容,沒有必要過細的學習。考慮到學生職業遷移能力的培養,學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獲取這些知識就足亦。

(3)教材有些內容過于陳舊、有些內容與其他課程教材內容重復、所占篇幅過大:比如:在構造做法和技術處理中有些內容相對落后,教材中對木窗的陳述所占篇幅較大,講解詳盡,而現在木窗基本被塑鋼窗、鋁合金窗等一些先進的材料所替代,對于這些現階段主流產品卻講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墻,現在工程中已經不用,完全可以刪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裝飾構造中所講述室內裝飾構造內容大多與室內材料與構造所講內容重復,仔細斟酌這方面的內容,還是認為放在市內材料與構造課程中比較好,“建筑設計基礎知識”課程沒必要重復該方面的內容。因此,個人認為有必要對一些過時的與其他課程重復的內容加以改進和精簡,以保持教材的先進性、精煉性;對于與環境藝術設計聯系不十分密切但又會涉及到的知識點,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發展、建筑的地基構造等知識點。

(4)教材偏重于理論的論述,極少涉及實踐課程:這一現象的存在導致教學形式的枯糙,使學生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違背了應用型設計人才的培養宗旨。

2.對教材問題改進的方法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的應用型人才,這里強調的是“應用性”,而不是“知識理論性”。對于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說,更加強調的是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環境藝術專業的建筑學相關課程,理論知識更要側重懂得“是什么”和學會“怎樣用”,應有針對性的學習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關系密切、具有支撐作用的“建筑設計基礎知識”。考慮到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和職業遷移能力的培養,對于理論知識中“為什么”程度的學習只要做到簡單了解,使學生具備這方面的自學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統化,深入研究精煉內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說該門課程的教材改革目標應側重于知識的“應用性”,強調知識為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服務。而適當有針對性地了解一些學科理論知識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實踐和應用知識,同時也是為學生將來進一步提高做好鋪墊基礎。

(1)對于專業性過強的知識點應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闡述,可以更多地用圖片等直觀的形象配合文字的敘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形象思維較強的特點。而不是簡單的圖解。有些專業性極強講解過細、環境藝術設計幾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識點,只需簡單了解,無需深化,比如:電梯、自動扶梯的構造、屋頂的構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處理等。

(2)針對理論內容偏深偏難偏細的問題,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該簡化的簡化,該概述的不詳述,只需要了解的無需深入學習。比如:工業化建筑中的大板裝配建筑、樓板中的磚拱樓板、木、鋼窗的細部構造,這些內容在環境藝術實際工程中很少采用,沒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幾乎用不到的一些計算公式,定律完全沒有必要提及。比如:維護結構的熱阻計算、地基基礎面積的計算等。而對于屋頂的保溫隔熱等內容,只要知道屋頂有保溫隔熱的要求即可,無需詳細知道保溫的材料,、保溫的方式、保溫的構造等,即使將來在實際工作中涉及到屋頂的改造設計問題,相信學生在已知該知識內容所在的情況下,也可通過自學具有迎刃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針對教材中過于陳舊的部分必須刪除。

(4)增加教材中的實踐內容,包括實驗性內容:比如:對一些承重力學、建筑形態設計方面的知識理解,可以通過具體的一些動手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理解。

針對以上內容的改進,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適用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建筑設計基礎知識”教材,這也是目前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現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

教學過程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整個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

1、現有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筑設計基礎知識”相關課程教學方法剖析

我國現有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大多仍沿用傳統的“建筑學”課程名稱,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同樣多采用傳統的“建筑學”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教師針對教材在課堂里講解,學生課上記筆記,課后或課上根據課本或者老師的要求做一些作業,消化知識。整個學習過程基本是從知識到知識,從理論到理論,各學科幾乎沒有區別的大一統教學模式,很少顧及具體課程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課堂的主角。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角色,整個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這種教學方法、方式在過去的教學中確實起到過很好的作用,為什么現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社會發展的影響,導致現有受教育對象的變化所致。現在信息時代,學生接觸知識的渠道和方式越來越豐富,他們從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觸知識,因此,他們對課堂教學的需求,勢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傳統的“建筑學”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局面問題必須要改進。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將傳統的“建筑學”改造成適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建筑設計基礎知識”課程,不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時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據課程整體和具體內容的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研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1)教學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傳統教學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實例調研分析法、問題教學法、案例專題課堂討論分析法等.針對該課程的特點,尤其要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中更加要增加觀摩教學法和個案階段研究討論法等。

(2)教學手段上:可適當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運用課件教學,可節省板書時間,講解、動態、圖像、聲音相結合的教學更能營造輕松、愉快、直觀的學習氣氛,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運用網絡優勢積極建設精品課程:將教學錄像、教學內容、輔導材料等內容置于網絡上,使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根據自己的需要補充或學習。

四、“實踐”教學環節對于所有的應用設計類

教學都是重中之重,必須要受到高度的重視

1、“項目設計”練習促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通過各種形式的分項或綜合設計項目練習,加強對理論知識應用的體會和理解,項目可以是虛擬的、當然如果有真實的項目來練習效果會更好。練習可以結合所學內容,先由單項練習入手,逐步深化到較綜合的練習,在練習中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訓練了學生表達自己設計意圖的能力。整個過程從最基本的抄繪圖紙,到根據建筑設計原理、建筑構造原理和方法設計小型建筑,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得到升華,通過不斷的練習使學生既鞏固了以前所學的制圖等知識應用,同時又掌握了建筑設計基礎知識。

2、重視調研,參觀和教學實習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經常組織或布置學生到實地考察、調研或參觀,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比如:對建筑類型、結構形式等內容的理解,組織參觀磚混、框架、框剪、純剪等結構類型類建筑,而對于一些細部構造,學校則可以建樣板間以供學生參觀。教學中還可以安排經驗豐富的一線技術人員參與教學,親自講解工程中設計和施工的情況,以及建筑設計基礎知識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關系等,通過這方面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感性認識,理解和掌握。

3、注重創新,增加體驗性課程

如力學與材料知識用模型體驗,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態、不同構造的模型,體驗材料與造型形態、造型構造的關系,在體驗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素質,體驗活動的多樣性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建筑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那就是兩者都屬于創造性活動,因此,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們都應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重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單項灌輸教學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方式為突出“教”與“學”雙重主體的教學模式,增強“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加強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創新思維。

篇(4)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學 改革

對體育類專業的學生不僅要重視體育專項教育,還應重視學科知識教育,例如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生理學、解剖學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體育類專業大學生。而體育類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符合學生專業特點,培養學生將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需求。

一、體育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的程度參差不齊

通過近幾年的教學經歷,發現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程度基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部分是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并且能夠較早的接觸計算機,對辦公自動化軟件、圖像處理軟件、音頻視頻軟件等能夠熟練操作;另一部分學生學習過計算機相關知識,但只停留在對辦公軟件的簡單應用以及網絡游戲、聊天、電子郵件的應用上;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計算機的操作幾乎沒有基礎,不會使用操作系統及其他常用軟件,但近兩年這部分學生數量已經非常少,多數大學生屬于第二部分。

2.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效率低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相當多的學生對本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目標不明確, 缺乏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體育類專業大學生普遍存在重體輕文的思想,對術科學習和專項學習較為感興趣,而對學科知識不感興趣,學習和做作業的目的就是通過考試,并且認為只要考試前突擊復習、背誦知識就能夠通過考試。在學習方法上停留在老師教多少就學多少,沒有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缺乏對知識的探索精神,學習效率低。

3.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單一

計算機基礎教學主要采用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的方式,通常采取教師演示——學生練習和教師布置實踐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指導學生和檢查結果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完成對基本知識的學習,達到基本教學目標,但這種教學模式比較單調,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不能夠讓學生融入到實際的工作情境中,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體育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思想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征求意見稿)制定的主題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并以全面發展作為重要支撐。在當今社會計算機作為一種信息處理的重要工具被廣泛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熟悉、掌握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已經成為衡量其知識能力的重要標準,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之一,體育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也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促進體育類專業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體育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應該貫徹我院“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教改思想,探索如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將科學知識、人文知識、社會環境相融合。使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注重培養學生文化傳承的能力,注重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環境、實際工作的情境相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適應社會的需求。

3.體育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造成信息量劇增,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淵博的學識,更要具備獨立接受新信息、處理新信息的創新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體育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中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教學過程在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使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具有獨立的創新能力,以適應素質教育和實際工作的要求。

四、體育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方案的幾點建議

1.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根據專業特點引入“專業模塊”分類法

由于專業不同,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也不同,單一的課程設置,統一的教學內容不能適應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把計算機基礎內容分為“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兩大類,可以加強計算機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

我院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內容設置為: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 XP操作基礎,Office 辦公自動化軟件(Word 2003,Excel 2003,Power Point 2003),網絡基礎知識,這些內容可以看作是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基礎模塊”。考慮我院學生專業特點,刪去程序設計內容,略去對數學知識要求較高的相關內容。“基礎模塊”的教學內容根據專業不同,側重點、內容深淺也應該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考慮不同專業特點及學生的需求,在教學內容中應增加和專業知識相關的“專業模塊”。例如運動、系武術系的運動訓練專業可以增加Flas設計模塊;體育藝術系可以增加音頻、視頻軟件應用模塊;體育教育專業可以增加課件制作軟件模塊;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可以增加Excel中數據分析模塊,社會體育類專業可以增加Excel中數據分析模塊、Access數據庫設計模塊。

2.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可以引用典型案例導向教學模式

基于不同專業學生典型案例導向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基礎、適當延伸、側重應用,服務于專業,建立適合社會發展和需求的多層次、多樣式教學模式。任課教師搜集在各個專業計算機基礎應用方面的經典案例,并將案例科學整合,應用具有專業特色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為教學內容,例如在Word課堂教學中引用編輯報紙的案例,將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與Word圖文混排知識相結合,排版一份報紙。在對案例分析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案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改變教師演示——學生練習的單一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在學習時能夠有的放矢。

典型案例導向教學模式應根據不同知識層次和專業的學生特點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將計算機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發現、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3.實踐教學中可以引用情境教學模式

在體育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改變原來的教師布置實踐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和檢查結果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企業、社會對不同專業學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設計情境教學背景。采用以真實情境下任務驅動為主基調,每個情境通過“任務布置、分析討論、任務理解、計劃實施、考核評價”的五步教學法來進行,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把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在實際項目中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根據我院學生專業特點可以設計的教學情境如:簡歷設計、制作企業報表、企業宣傳短片等,在實踐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知識,還要了解將企業、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在教學中將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與信息化社會的大環境、企業的需求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以適應素質教育和實際工作的要求。

4.計算機基礎教學考核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院計算機基礎教學考核主要采用計算機基礎考試系統進行。通過上機考試的方式,學生考試時考試系統會從題庫中抽取試題,避免試題重復。考試內容主要以計算機應用操作為主,避免學生平時不用功,考前突擊背誦的情況。考試成績采取將上機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按權值展開相加得到最終的考試成績的方式,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創新能力、階段考核、人文素質幾個方面。從近幾年的考試情況來看,這種考核模式能夠更好的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考查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目前考試系統中的考試模塊還不夠全面,主要以Word、Excel、Power Point為主,希望在學院的支持下,考試模塊能夠進行更新與擴充,例如增加Access,Flash等考試模塊,擴大考試系統的應用范圍,使更多的學生受益于計算機考試系統。

5.教材改革

教材特色改革必須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心。本校教師編寫的《計算機基礎與信息社會》是一本根據體育類專業學生特點,將計算機基礎知識與信息社會特點、社會經濟發展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相結合的計算機基礎教材,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

五、結語

計算機基礎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等同于英語和數學知識的教育。隨著社會信息化不斷發展,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加,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加強體育類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要根據體育類專業學生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上,加強對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育與應用能力培養,使體育類大學生適應當代信息化社會對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顧衛杰.引入“專業模塊”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情境教學[J].計算機教育,2011(1):102-105

[2]侯秀紅,鄭文奎.基于不同專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典型案例導向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1(1):98-101

[3]馬飛.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之探討[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98-200

[4]李慧. 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12):114-116

[5]尹建新等.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7-120

篇(5)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計算機基礎教學 教學改革 公共課

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是學生掌握任何一門其他學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和計算機應用基本技能是21世紀新型中、高級人才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保證中職學生的素質達到21世紀的要求,就必須深化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提高其教學質量。

一、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任務與目標

新時期計算機專業的中職學生在畢業前應掌握的計算機應用知識與能力包括:

1.了解計算機文化的發展現狀與特點,具有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強烈意識。

2.掌握以多媒體微機為代表的軟、硬件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包括使用、安裝和一般維護),了解網絡的基礎知識。

3.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包括結構化程序設計和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能使用至少一種高級語言,具有初級編寫和調試程序的能力。

4.了解計算機的主要應用操作(含網絡模式),熟悉計算機的現代操作環境(包括單機環境和網絡環境)和應用軟件,具有綜合運用常用軟件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

5.掌握滿足本專業應用開發需要的一般知識,具有開發本專業領域內計算機應用系統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計算機自學能力。

二、層次教學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基本模式

1994年,國家高教司領導建議把計算機基礎課劃分為“計算機文化基礎一計算機技術基礎一計算機應用基礎”三個層次,并為每一層次取了一個概括性的名稱,使各層次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更加清楚。三層次本身就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獨立課程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個科學的框架。三個層次框架中各層的作用和適用性為:

1.三層次教學中的第一層次為“入門”課,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計算機在信息社會和現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啟蒙或初級教育。第二層次為“拓寬”課,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利用軟、硬件技術與先進工具解決本專業與相關領域中一些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兩個層次一起構成三層次教學的“基礎與核心”。第三層次的教學目的在于結合專業的需要“深化”在某方面(或領域)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加強學生解決本專業問題的計算機應用的能力。

2.就三層次中各層的適用范圍而言,文化基礎課適用于各專業中職學生,技術基礎課適用于理工科各專業中職學生,而應用基礎課則應按專業群來設制課程,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三層次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公共課階段(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和計算機技術基礎)和應用基礎課階段(計算機應用基礎)。

三、選擇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知識單元的原則

一般來說,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應指一大類(例如理工科或文科)學生普遍需要學習的課程,在設置這些課程的知識單元時,應考慮以下四個方面:

1.重在應用;

2.廣度優先;

3.加強基礎;

4.公共需要。

四、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的總體設計

1.把“計算機文化意識”滲透到公共課中

國家高教司將三層次中的第一層取名為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文化已進一步深入家庭。在公共課中將計算機基本知識的講解,普遍提升到計算機文化的高度,對樹立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意識具有積極的意義。

2.“程序設計”單獨設課,并擴充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知識

編程是一種學習計算機科學的基本訓練,程序設計至今仍是計算機求解的基礎,代表計算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公共課中仍應單獨設課,并且把內容從結構化程序設計擴充到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培養學生學會用計算機處理問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3.加強開發專業軟件基本能力的培養

公共課中應加強軟件基礎知識的教學,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要培養他們用規范化的方法和技術進行較大軟件開發的基本能力,為今后的軟件開發和研制工作打下一個較好的基礎。

4.將網絡應用教學提到重要地位

因特網教學在計算機公共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公共課中不僅要講網絡應用,還應講一些必要的網絡基礎知識,以滿足學生的需要。

5.從硬件知識擴充到接口技術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面很廣,因此,硬件知識對于不同專業應有不同的側重點。計算機公共課系列課程可定義為文化基礎加技術基礎。見表1。

五、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的改革

計算機科學知識與學科知識之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計算機教學應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質的方面。

如何將傳統內容進行現代處理,是教材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

1.調整、精簡一些傳統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中有大量繁雜的運算,教學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進行訓練,教材內容可以適當刪減、調整。當然,不是不要學生練習,而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

2.增加一些教學內容

現在的學生,必將走向一個更加信息化的社會,不僅要用現代技術來改進教育,而且應當適當增加一些教學內容,為學生將來進入技術社會做好準備。

六、計算機基礎教學應注意的幾點

1.要注意四大關系:廣度與深度的關系;硬件與軟件的關系;課堂教學與實驗的關系;操作與應用的關系。

2.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使用操作系統上網;軟、硬件的應用;應用軟件的初步開發能力。

3.要注意施教原則。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應本著適用的(知識能力)先學,有條件(設備和師資等)先學的原則,把需要與可能統一起來,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學到計算機和網絡的最基本知識。

4.要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雙提高,使課程的趣味性和學生的積極性雙提高。加快建設學校校園網,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交互式教學系統,也是勢在必行。

篇(6)

【關鍵詞】企業人才;日語教育;培養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日益推進,中國與世界合作領域日益擴大,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的外語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市場需求不斷降低,日語人才需求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教育部要求“積極調整人才培養類型結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為了適應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要求。卜憲華(2009)指出,企業應用型人才是復合型人才的下位分類,是復合型人才中一類。筆者2008年對日語專業畢業生的就職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進入日資企業就職是日語專業本科生畢業后的最主要出路之一。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對畢業生的就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適合企業需求的“企業應用型”人才為切入點對日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指出,復合型外語人才應該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專業知識,即除了本專業的外語知識以外,還應該有其他專業知識,可以是其他文科專業知識也可以是理工科專業知識,如旅游、商貿、法律、金融、管理、科技等,同時具有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卜憲華(2009)指出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除了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各種技能以外,還應掌握能滿足企業生產、管理等方面需求的其他專業基礎知識。據日本“青年職業能力的現狀調查”(2004)結果顯示,日本企業在錄用人才時非常看重人才的基礎職業能力,其中交際能力、職業素養、資質、基礎學習能力、商務禮儀是基礎職業能力重要構成部分。筆者認為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應該具有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知識面寬、適應性強;具備扎實的日語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日語技能,能夠順利完成聽、說、讀、寫、譯等職場相關工作;了解企業需要的其它專業的基礎知識,為接受企業進一步的相關培訓,以日語為工具更好得勝任生產、管理、銷售等各項工作;了解日本社會文化、企業文化,了解職場環境、人際交往,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職業素養。

二、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日語專業畢業生求職現狀不容樂觀,求職難日益嚴峻,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很難馬上適應工作環境、勝任工作崗位。其原因在于目前的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仍存在一定問題,與企業、社會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為明確目前的人才培養的不足,筆者2008年對日語專業往屆畢業生,特別是在日資企業就職的畢業生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往屆畢業生認為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日企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其中47.6%認為有一定差距,4.8%認為存在較大差距。雖然通過四年學習掌握了較豐富的日語專業知識和聽、說、讀、寫、譯等日語技能,但是真正到企業求職、就職的時候才發現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能與企業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很難勝任工作崗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知識面窄、相關專業知識缺乏。因為缺乏企業所在領域或工作崗位涉及的日語以外的相關專業知識,如商貿、機械、電子、管理等,導致不能很好的發揮日語的工具作用。(2)職場工作能力不足。不熟悉企業工作環境,缺乏接待、會議、宴會、公文等相關職場工作知識,導致不能很好得運用日語完成職場工作。(3)職場交際能力不足。不了解常見的企業職場交際場景,缺乏常見如求職、面試、工作內容和流程的問詢、報告,同事、上下級間的交際,企業內外社交活動等背景知識,不能很好得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4)職場適應能力不足。不了解日本社會、企業文化、人際交往等文化背景,不能很好的適應職場環境。(5)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缺乏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到企業就職后,在職場工作中往往處于被動狀態,不能充分發揮個人能力,取得更好的職業發展。

三、現有企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從各高校日語專業課程設置來看,在教育部“培養21世紀日語專業人才、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要求”方針的指導下,絕大部分院校都在日語專業知識類課程以外,開設了相關專業知識類課程,但是因為“復合型”特別是“企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明確,長期規劃不足,普遍存在“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缺乏、知識結構單一、沒有建立把專業知識教育和職業能力教育結合起來的培養模式和體系等問題。

(二)日語以外相關專業知識

為了擴寬學生知識面,很多高校在日語專業類課程之外,廣泛開設了其他相關學科課程,內容涵蓋人文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范疇,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為今后的就業提供了日語專業知識以外的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但是,由于對于“外語+其它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局限于過去的“外語+文學”、“外語+語言學”的模式,或受各校本身在學科建設方面的限制,往往存在重文輕理的現象,出現了人文社會科學類與自然科學類課程不平衡的問題。同時,由于對企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視不足,對企業人才需求把握不夠充分,往往出現開設課程與企業需求脫節,實際效果不佳等問題。另外,由于輔修、選修等選課模式的不夠健全、課時數有限等客觀條件限制,在開課種類的多樣化方面受到限制,學生可選擇的課程種類不夠豐富。

(三)日語專業知識、技能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在對高年級專業課程的要求中,不僅對日語專業知識的培養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對職業能力教育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如要求開設日本社會文化等方面課程以擴大學生知識面,要求開設經貿、旅游等涉外方面的輔修、選修課以適應社會需求,要求進行實習“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畢業走上社會做好準備”。從各高校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及授課內容等實際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只注重了學生日語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了職業能力教育。沒有很好的將日語專業知識、技能教育與職業能力教育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導致學生掌握日語知識和技能與企業需求脫節,針對性、實用性不強。

首先,語言技能類課程單純強調日語知識,與職場能力脫節,實用性不強。如日語寫作、聽說、翻譯等課程大多偏重基礎生活類內容,甚少涉及職場方面內容。函件、報告、公文等實用寫作、翻譯能力的培養,宴會、談判等實用聽說、翻譯能力的培養欠缺。其次,雖然開設了日本社會、文化類的課程,但是課程內容偏重于日本的社會生活、傳統文化的介紹,很少涉及職場生活、企業文化等相關知識。這些背景知識的欠缺造成學生不了解企業職場工作環境、企業文化,在求職中、就職后遭遇瓶頸。另外,雖然開設了一些日語與相關專業結合的課程,如“商貿日語”、“旅游日語”等,但是課程種類單一,局限較大,像“科技日語”、“辦公室日語”、“日語函電”等實用性強、與職場能力教育關系密切課程開設極少。最后,對實習等實踐環節不夠重視。實習是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通過實習,學生可以真正地走入企業,親身體驗職場生活,在實踐中發現個人優勢,同時掌握知識結構、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畢業前的時間及時調整學習計劃、就業方向,為畢業后的職場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部分院校未設置實習環節,或者設置實習環節的院校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對實習要求不高,管理不嚴的情況,沒有發揮好實習的作用,影響了職業能力的培養。

(四)職業規劃與指導

通過筆者調查發現,幾乎沒有學校在人才培養中專門開設針對求職、就職的相關課程,雖然很多高校在學生即將畢業,面臨就業時會對學生進行一些求職、就職方面的相關指導,但大多是一些求職信息方面內容,很少涉及職業技能與規劃方面的內容。即便有所涉及,往往是面向全校學生的,不能適應特定專業人才培養的個性化要求,缺乏針對性,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規劃很難起到實質性的幫助作用。

1.教師方面。個別教師會在教學過程中涉及有關職業技能、職業規劃方面的內容,但是因為不是專門開設的教學環節,對于教授內容、形式、效果缺乏系統的設計和具體的要求,大多是教師在授課間隙,根據個人經驗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指導和啟發。在這樣的現狀下,常常流于教師隨便講講,學生隨便聽聽,起不到促進學生職業技能、職業意識培養的作用。

2.主流教材方面。從對各高校日語專業普遍采用的主流教材的不完全統計來看,絕大多數教材都是以日常生活、學校生活為背景編寫的,很少涉及企業、職場類內容。以目前廣泛被高校日語專業采用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綜合日語》的1~4冊為例,課文涉及職場類內容的不足總體的十分之一(王、張2011)。當然,日常生活、學校生活類知識對學生掌握日語基礎知識、了解日本非常重要,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利于記憶。但是企業、職場類內容在真正的語言使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企業、職場類內容的缺失不僅不利于職業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深入理解日語的特點及使用方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3.教學方法方面。目前高校日語專業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雖然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改革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問題。(1)語言學習過程往往強調模仿、記憶,忽略學生個性發展,不利于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2)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仍占很大比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不利于學生根據主動學習、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3)課外實踐建設不夠完善,沒有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習、思索、實踐的機會,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延伸。

四、企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一)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以拓寬知識面,增強適應性,使日語這一技能具備更強、更明確的職業傾向性和應用性,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1.日語專業知識、技能。在日語教學實踐中,通過在基礎課程、綜合技能課程、專業課程等各類課程學習中補充職業能力教育相關內容,提高日語綜合技能的實用性、針對性,提高交際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1)專業基礎課程。在日語專業基礎課程中仍以日語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學習和掌握為主,受教材內容及授課時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補充職場相關內容。但是,可以在詞匯、句型的講解過程中適當補充部分涉及職場內容的詞匯、例句,為教材內容作為補充,引起學生興趣。特別是在涉及某些特定的職場常用語言知識,如敬語等內容時,通過對常見職場使用場面、職場使用中的人際關系等背景等非語言類知識進行說明,加深學生對該語言知識的理解,提高語言知識的使用能力和交際能力。(2)綜合技能課程。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職場要求的日語綜合技能,根據職場需求調整聽說、閱讀、寫作、翻譯等綜合技能類課程的授課內容,在基礎技能訓練的基礎之上,有目的添加職場相關內容,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用性,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閱讀、寫作、筆譯類課程中增加應聘書、信函、報告書、公文、企劃書、合同、專利、產品說明書的讀、寫、譯等職場實用內容;在聽說、口譯類課程中模擬面試、接待、會談、宴會等職場交往環境,提供練習機會;根據環境設定提供著裝、行為、禮儀等語言、技能外的其他支持。同時,根據日資企業中,汽車、機械、電子、化工、計算機等生產制造類企業和貿易類所占比重較大的特點,為了配合上述職場要求的聽、說、讀、寫相關能力的提高,開設“科技日語”和商貿日語類課程。通過“科技日語”類課程補充相應的科技日語方面專業知識,將通識類課程中掌握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與日語能力結合起來;通過“商貿日語”類課程補充電子商務、貿易談判中要求的商貿日語方面知識,將選修、輔修課程中掌握商貿知識與日語能力結合起來。(3)社會、文化類課程。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日語以語言知識、技能的培養,更需要對日資企業的職場規范、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等背景以及日本社會文化背景的了解。根據原有社會、文化類課程中缺乏企業文化、職場規范及其相關社會文化背景內容的不足,對“日本概況”、“日本文化”、“日本社會”等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在“日本文化”課程中,補充日本企業文化與現代管理的融合、“報告?聯系?商量”的職場工作模式的內涵以及職場工作與生活的關系等內容,以加深學生對職場背景的了解,增強處理職場相關問題的能力;在“日本社會”課程中,補充集團主義、人際關系和社會規范等內容,以培養學生適應職場工作、妥善處理社會人際關系的能力;在“日本概況”課程中,補充或突出講解日本企業發展與日本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對日本國家發展的影響等內容。(4)職業規劃、職業能力類課程。在以上三種類型課程中補充職場相關知識、技能、文化背景的基礎上,作為這三種課程的統合和延伸,開設職業規劃、職業能力類課程。通過對求職前準備(物品準備、心理準備、知識準備等)、求職(自我分析與企業分析、應聘與自薦、筆試、面試)、就職(職場適應、工作規范、人際交往)等方面內容的學習,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從求職準備到就職工作的全過程,掌握求職和就職的基本知識、方法和技巧,培養對職場的認知能力。

2.日語以外相關專業知識。首先,在日語專業知識以外,開設“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概論”、“社會學概論”等文化傳承、社會與藝術類的課程,兼顧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開設“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等中文技能類課程,提高學生中文素養,一方面滿足職場工作需求,另一方面為筆譯、口譯等日語技能的進一步提升打好基礎。同時,通過選修類課程鼓勵學生跨學科選修課程,更大范圍地擴大知識面,提高素質和修養。其次,理工科背景學校的日語專業學生,可以依托本校理工科的學科優勢,在通識類課程中增設“高等數學”、“自然科學概論”、“計算機基礎”等自然科學與技術類課程,普及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知識,加強科學技術知識教育。最后,以跨專業輔修的形式,鼓勵學生根據各人特點及畢業后的就業去向,選擇電子商務、經貿、金融、管理等日語以外專業方向,規范、系統地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以獲取雙學位等方式取得相關資質,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二)教材

在基礎學習階段,通過對多種日語專業主流教材的比較,選用重視語言交際能力培養、場景設定貼近日本社會、內容豐富多樣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基礎日語教程》系列教材,在學習日語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同時在語言學習中貫穿日本社會相關基礎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為職業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組織教學團隊編寫貼近職場環境、適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教材作為輔助教材,根據學習情況,通過課堂教學中的詞匯補充、課堂練習以及課后閱讀等形式,作為主教材的有效補充,兼顧基礎知識、交際能力、職場能力的綜合提高。

(三)教學方法、手段

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教材等方面的改革都必須通過教學活動才能得以實現,如果不改變現有的教學方法、手段,很難解決人才培養中高知低能,缺乏主動性、創新性等問題。

1.課堂教學。改變單純強調模仿、記憶的語言學習方式,通過場景模擬、課堂發表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組別討論、調查發表等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外實踐。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資源優勢,拓展第二課堂。根據企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和本專業特色,建立職場能力培養數據庫,為學生學習職場相關知識、提高職業能力創造條件。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不同難度和內容的文字、音頻、視頻資料,給學生更多實踐和學習的機會。重視實習,加強管理,強化實踐環節。做好實習動員工作,使學生深刻認識實習的重要性;制定詳細的實綱,對實習的實踐、形式、工作內容做出嚴格的規定;加強實習中的指導和管理,對學生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嚴格實習考核,通過實習報告、實習日記、實習鑒定和實習答辯等環節,全方位總結實習工作。通過實習,真實體驗職場生活,發現優勢,總結不足,調整學習計劃和就業方向,促進職業能力的培養。

本文對目前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考察,提出了教學大綱與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改革的方案,通過對畢業生、企業的小范圍調查,大多數受訪者肯定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對職業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對擴大“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模式的教學實踐,與企業和社會緊密聯系,反復實踐、完善現有模式,使其更具實效性和推廣性。

參 考 文 獻

[1]卜憲華,尤淑惠.談復合型日語人才與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的共性和個性[J].長春大學學報.2010,20(5)

[2]教育部日語組.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劉駿,傅榮譯.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篇(7)

關鍵詞:給排水;工程;專業;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對工作環境、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高質量居住和工作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從事給排水工程專業的技術人員來說,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相關知識和實踐經驗極為重要。

一、給排水工程專業的特征

給水排水工程是研究為城鎮、都市和農業區提供清潔、安全的用水,利用下水道系統處理剩余水和廢物的專業。給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結合緊密。

給排水企業一般可稱為“水工業”,它與其他國家工業企業相比而言,有共同的一面,即原料(原水)進來,經營加工(凈化),最后得到產品(自來水)。但它又有自身特殊的一面。下面簡單談一下它的經營與管理特征:

1、供排水企業的服務性、社會性。作為城市公用事業之一的它與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社會反映敏感,對政治、經濟生活影響大。

2、產銷保持同一性及生產的不可間斷性。供排水企業根據供水要求,不可多產,少產或停產,必須隨產隨銷。

3、產品的單一性和長期固定性。供排水企業大多數只按生活飲用水標準供應一個品種,對它只有質量和數量的要求,不存在花色品種更新問題。

4、產品銷售的競爭性。同一城鎮供排水企業往往只有一家,不涉獵跨區供水生產、經營,雖然目前從事純凈水、太空水、礦泉水的企業較多,但對供排水企業遠未構成有影響的競爭。

5、產品在市場的流動性。自來水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雖然也按商品的生產和交換規律辦事,但不存在運至外地出售的情況,其銷售限于本地而不進行流動。

二、給排水專業人員的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術要求

(一)基礎知識要求

一般對從事本專業的技術人員要求比較高,有較強的環境意識,應有一定的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要求。化學、工程力學、測量學、工程制圖、微生物學、水力學、電工學、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是主要學習基本內容,需要受到外語、計算機技術及繪圖、污染物監測和分析、工程設計、管理及規劃方面的基本訓練,目的是使專業技術人員具有水科學和環境科學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管理規劃方面的基本能力。從事本專業的技術人員通過學習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熟練掌握水力學、微生物學、化學、工程力學、測量學、工程制圖、電工學、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熟練掌握給水、排水、建筑給水排水、工業給水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

3、具有較高的污染物監測和分析、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能力;

4、知曉水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和發展方向;

(二)實踐操作能力要求

從事本專業的技術人員要熟練掌握本學科測量、工程制圖、工程設計、計算機應用等實踐操作過程。例如,在建筑給水管選用問題上,到目前為止,建筑給水管管種已近20余種,供水管品種很多常用的管材有:鑄鐵管、鋼管、水泥壓力管、塑料管、石棉水泥管、鍍鋅鋼管、玻璃鋼、管求鐵管等等。專業的技術人員應懂得相應的基本技術要求。

1、選用管材應符合的以下條件:

1)能承受所需的內壓。

2)具備一定的抗外荷能力。

3)長期輸水后,內壁光滑,能保持相當好的輸水能力。

4)和水接觸不產生有毒物。

5)安裝方便,維修簡單。

6)造價低。

2、建筑給水管選用需要考慮的因素有:

1)建筑裝飾標準:全裝修的高檔商品房應該用高檔的管材,如銅管和不銹鋼管,而毛坯房則應用最便宜管材如PVC-U或PE管等,因為設計不能使房主十分滿意,往往在裝飾時這些管道會被作為建筑垃圾處理掉。

2)建筑物的壽命:一般高層建筑壽命定為100年,多層建筑定為50年,所選用管道應與其匹配。已入住的住宅,更換給水配管是十分困難的,需要斷水破壞裝飾。

3)輸水溫度:能夠區分為適用冷水管和熱水管。

4)輸水水質:能夠區分輸送一般生活飲用水和輸送飲用凈水。

5)使用場合:水泵房的管道,由于振動和受水錘沖擊以及檢修等,應該用金屬管。加壓立管、給水干管如同人體的主動脈,可靠性要求高宜用金屬管。進戶支管一般壓力不超過0.6MPa,可以用金屬管或塑料管。水箱(池)中的管之所以一般用金屬管是因為要承受水力閥的開關的扭矩。

6)敷設方法:有明敷暗敷,明敷有在室內和室外明露。塑料給水管不應在室外明敷,因為更加容易受陽光紫外線照射,所以會加速老化。一些軟性塑料管不適合于室內明敷,熱脹冷縮彎曲變形。暗敷有在管窿內、吊頂內嵌墻,或埋設于找平層中,鋁合金內襯塑管,因受水泥腐蝕不應埋設或嵌墻敷設。

7)管徑:大管徑建筑給水管或金屬與塑料復合管,有些大口徑塑料管因耗材且連接質量不易控制,所以這類材料被認為既不適宜,也不經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日韩欧美群交p片內射中文|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人妻综合社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 国产97色在线 | 日韩| av片在线观看| 国产伦子系列沙发午睡|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亚洲乱妇50p| 特级欧美午夜aa片|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免费的成年私人影院网站| 欧美喷潮久久久xxxxx|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无套抽出白浆来| 欧美俄罗斯乱妇| 我要看a级毛片| а√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下载 | 高清精品国内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国产重口老太和小伙乱|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极品少妇被啪到呻吟喷水| 无码人妻出轨黑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