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6: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簡述勞動教育的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家庭教育是伴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的,它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同時,前人也為后期的家庭教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教育經驗。當然,作為教育之源的家庭教育對于國家和個人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家庭教育的內涵,探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當代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發揮它應有的效益。
關鍵詞:家庭教育;傳統;當代;定位
關于家庭教育的定義國內外在不同時期表述不一,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學》中解釋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層次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馬和民認為,“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進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環境因素所產生的教育功能。”日本有學者指出,“家庭教育是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進行的。”
一、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特點
1.家庭教育觀念
在我國古代,一方面,家庭是社會基本的生產和消費單位,人們所需的各種知識、技能、道德規范大都是從家庭中獲得,“世襲家傳”是最常見的家庭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這種家國同構、政教合一的政治模式中,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即家庭教育是為國家發展服務的。
2.家庭教育目的
我國古代社會把“修身”、“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手段的同時,“齊家”成為了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具體目標表現為:教導子弟修身養性、學會做人,從而維護家庭的和諧;鼓勵子弟讀書入仕,追求光宗耀祖;教育子弟以耕讀傳家,即邊讀書邊種田。
3.家庭教育內容
盡管古代社會的家庭教育范圍頗為廣泛,價值取向不一,但“修身”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具體表現為:(1)倫理道德教育,如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2)立志教育,如要求晚輩自強自立、振興家門;(3)蒙養教育,即教導子弟一些日常生活技能,傳授數數等基礎知識以及基本禮儀規范等;(4)專經教育,即所謂的世襲家傳教育。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內容是越來越廣泛,如理財教育、尊師教育、為政教育等,而且教育的形式也有所拓寬,如胎教……
4.家庭教育原則
從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國自古就積累了不少經驗,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教育原則,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以身作則、潛移默化、訓誡引導、慈嚴相濟以及后來的環境塑造等。
二、西方家庭教育的特點
1.家庭教育觀念
綜觀西方家庭教育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西方家庭教育一貫主張:重視個人發展,尊重兒童的價值及獨立性,并依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挖掘其潛在的能力。正是這種教育思想在不斷地推動著西方家庭教育的實施及相關理論的發展。
2.家庭教育目的
受家庭教育思想的影響,在西方國家,“兒童本位”始終占據著首要地位。因此,西方家庭教育目的不同于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它更多地傾向于“個人本位”,注重培養兒童的獨特個性,主張把兒童培養成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充分發展的自由人,正如愛倫·凱在《兒童的世紀》一書中提到,教育的理想即在于造就“新人”。
3.家庭教育內容
自古希臘的雅典時期起,西方就開始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家庭教育普遍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內容。斯賓塞認為,要培養“為完滿生活做準備”的人,就應該按照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對其進行體育、智育、德育等方面的教育。
4.家庭教育方式
在許多西方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更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民主色彩,父母非常尊重孩子的人格、意見、權利,不像中國傳統家庭教育,西方家庭教育在對待子女方面更多采用引導的方式,而不是命令、專制。
三、當代家庭教育的定位
當代家庭教育受市場經濟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實踐上存在許多不和諧的狀態:教育意識與教育行為脫節;功利性色彩濃于教育性色彩;父母的“急于求成”與教育的長久性矛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功能錯位;知識、技能本位思想貫穿始終;教育責任轉移或轉嫁越發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當代家庭教育的轉型,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位當代家庭教育,使其發揮它應有的效益。
1.當代家庭教育目的取向
我國傳統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價值取向上更多地傾向于“家族本位”、“國家本位”,而對個體人的發展有所忽視。當前,隨著改革開放,那種傳統的家庭教育價值取向已經不能滿足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導向的社會發展需要了。家庭教育應該更多地注重個人需要與價值取向,使個體能夠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自由化發展。當然,這種教育并不等同于完全漠視甚至背離社會。為了人類的長久發展,家庭教育應該在重視個人發展的同時,兼顧社會集體利益與需要,畢竟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有著互為因果、共存共榮的關系。
2當代家庭教育內容
有關家庭教育的內容,我國經歷過古代的“倫理道德教育”,建國后的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階級教育等意識形態,也經歷過改革開放后的“智育”,此后,“知識教育”壟斷了家庭教育的教育內容,這種“工具性”的知識教育使人的主體性嚴重缺失,個體得不到自由全面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全面發展、人格健全、自由創新越發成為新的人才標準。因此,當代我國家庭教育的內容也應該有所調整,除了繼承優秀的傳統教育內容外,還更要注重新時期個體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新能力。
3.當代家庭教育方法
從古至今,我國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更多的體現為“經驗型”,父母或長輩非常注重個人經驗的傳授與教誨;相反,西方國家則把家庭教育建立在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之上,如根據孩子的個性特征、年齡特征、性別差異等采取恰當、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因此,我們有必要尋求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從而更好地影響下一代的發展。
4.當代家庭教育形式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那種封閉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個體對知識的需求了;同時,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上社會分工越發明顯,以往那種“父母在家庭里對子女進行教育”的家庭教育定義已經不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特征了。當代家庭教育不僅應從內容和方法有所突破,還要從形式上有所超越。首先,家庭教育的實施人員不僅可以是父母,還可以是子女,即父母也應該從子女那里學習一些知識,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子女的想法,從而有利于更好地對其進行教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其次,實施家庭教育的場所不再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家”,也可以抽象意義上的,比如以網絡為紐帶的空中家庭教育;最后,實施家庭教育的載體除了言語之外的,還應包括行動教育、環境教育、氛圍教育等各種形式。總之,當代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應體現多元化、開放化、個性化。
5.當代家庭教育制度
在中國,家庭教育更多表現為“私人化”、“內部化”等特征,家庭教育事關個體、國家及社會的未來,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的話,家庭教育是很難得以發揮其效力的。因此,國家政府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從而有效地保證家庭教育的順利實施。(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曹清,張慧.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簡述[J].教育教學研究2009(46)
[2]希淑惠.關于家庭起源問題的理論淺述[J].社科縱橫1993(2)
[3]楊恒.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外國學院,2007’
[4]鄒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