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簡述社交禮儀的重要性
時間:2023-10-09 11:00: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簡述社交禮儀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茶文化;咖啡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主要飲品。茶的清香讓人心靜神怡,喝茶時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讓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癡迷,它的滋味更是讓人在舌尖回味無窮。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滲入到人們的思想精神領域。同樣,咖啡對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對中國人一樣,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經被衍生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們都象征著追求優雅、放松、靜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種生活文化。然而茶與咖啡除了具有這些共性外,還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這些差異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一、茶與咖啡的起源說
1、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大家沒有疑義的。在中國的飲食中,茶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在這其中,茶就有著自己獨立的領域。同時,在我國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在談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時用“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普通人家則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曉知,不管是富貴還是貧窮,人們都離不開茶,茶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來源于何時呢?
中國歷史上對于茶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包括神農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等,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則為神農說。在《史記》、《淮南子》、《本草衍義》、《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均有“神農嘗百草而得茶”的相關記載,唐代茶學專家陸羽也曾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1]相傳神農在采藥時偶然發現一種植物,后來便將其定名為“茶”。此后茶樹漸被發掘、采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由此,這一偶然的發現使得后人將茶這種飲品不斷發展,并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來茶不僅是舉國之飲,更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歡迎的飲品,其得到人們接受的程度并不亞于茶在中國的暢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種種不同的傳說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據羅馬一位語言學家羅士德.奈洛的記載:大約公元六世紀時,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爾代某日趕羊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發現羊群吃了某種紅色果實后興奮不已,卡爾好奇地嘗了一些,食后自己確實也覺得精神十分爽朗,從此他就時常趕著羊群一同去吃這種美味果實。后來,一位回教徒經過這里,便順手將這種不常見的紅色果實摘回家,并分給其牡慕逃衙淺裕他們發現這種果子能令他們在祈禱時保持清醒,此后這種具有神奇效力的漿果便廣泛地流傳開來。據后來研究證實,這些漿果就是咖啡的種子。隨著人們越來越多的食用,這種苦中帶甜,又極為醇香的飲品被西方人所欲罷不能,成為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關于起源之說,兩者都帶有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和神話色彩,為茶與咖啡的文化發展帶來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時在傳播過程中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得到眾人的普遍認可。
二、 簡述茶與咖啡特征之差異
中國人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而且茶葉被分為多種類型,不同場合還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時,需要注意茶葉適當拼配,要隨喝隨添,水溫適宜。同時,配著點心、干果等一起飲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藥物療效,還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現在比較流行的咖啡種類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濃縮咖啡,是一種口感強烈的咖啡類型。用意式咖啡作為基底,熟練的咖啡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其與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種精美的拉花圖案,使之成為一種拉花審美藝術。同時飲用咖啡還可以振作精神、增強思考能力,恢復肌肉的疲勞,還能幫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膽結石等疾病。
茶與咖啡有著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嘗方式,它們帶給人們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時,人們也可根據二者不同的種類和功效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使其疲憊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緩。
三、茶文化與咖啡文化
1、中國茶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茶最開始是其藥用價值在民間流傳,隨著歷史的進展,逐漸轉為人們生活中的飲料,后更是成為一種文化。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們已開始飲茶,文人已與茶結緣。有文字記載曰“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即認為在社交活動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國時代,而禮儀化、程式化的飲茶一分茶確立于晉代。在晉代茶己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人們在飲用過程中開始賦予茶葉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品性。
“茶”蛻變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謂,其中“客來敬茶”自古就被尊奉為一則禮儀信條,不言自明,婦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較為有名,它以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時被白家用來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漸成為一種禮儀。至于后來斗茶品茗過程中嫻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態,精美的茶具,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名揚四海,為各國所效仿。 除了上述顯在的文化禮儀蘊意外,還不得不提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源頭―――儒、釋、道。 儒家向來強調一個“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和諧氣氛,增進友情等等。 說到佛家,就必須要說禪與茶之間的奇妙關聯。 茶之味苦,飲后若甘,而參禪打坐,自明心性,最終也得出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結論。 也就是說,禪和茶都是一個先苦后甜的過程,都是在苦澀中蘊藏著真諦的古樸文明;而老莊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歸真,道法自然,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喝茶能使心境變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萬物合為一體,達到忘我、與世無爭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茶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合一,同時也是天地人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高雅與通俗的統一。
而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盛世唐朝,茶史專家朱自振說道:“在唐代,荼去一劃,才有茶字;陸羽作經,才出茶學;茶始收稅,才建茶政;茶始邊銷,才有茶的貿易”,總之,是在唐代,茶葉生產才發展壯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劉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質及精神文化,使我們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內涵。[3]之后,人們又賦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懷,將茶品與人品,茶德與人德聯系起來,以茶的“君子性”來使茶文化與道德文化相聯系,用茶和飲茶的禮儀程式來達到使人修身養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茶的品飲藝術,使飲茶向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演進,對茶樹、茶葉、茶具及品飲過程都賦予美的意義和形式,使茶文化成為了一種“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達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葉生產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茶區的不斷擴大、茶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數量就達到200種左右。飲茶風俗在宮廷貴族和文人之間更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傳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王安石《議茶法》記載:“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茶因此成為宋代社會普遍接受的飲品,由此茶肆、茶坊與茶館也漸漸興起。茶與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聯系,出現了很多與茶有關的社會現象、習俗或觀念,使茶文化的內容更為豐滿。
茶文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飲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滲透到社會各階層并漸漸形成頗具特色的制度、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儀式禮節、修身養性等相對規范的茶文化,進而發展成為人們社會交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精神文化的載體。
2、 咖啡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在全球范圍內,咖啡被認為是消費最多的飲料。至21世紀以來,咖啡在中國也得到了人們普遍的接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人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這片以飲茶為主的土地上興然而起了對咖啡的熱愛,尤其得到了年輕一代的認可,逐漸而興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風。在各個城市咖啡館、咖啡書店成為了人們看書、休息等悠閑生活的好去處。而這種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國家追求自由、舒適、新穎、實效內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樣逐漸形成的呢?這值得我們的深入了解,以便將這種文化更好的傳遞豐富起來。
產生于非洲埃塞爾比亞的咖啡,隨著全球交通的發展,信息交流的暢通,逐漸被世人所認識。目前,咖啡的出產地涵蓋了中西非、中東、東南亞、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等50多個國家。咖啡逐漸流行于整個西方國家,從上流社會的裝飾演變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開始傳播咖啡“力量與熱情”文化內涵的則為法國,據說法蘭西民族中那種自由、浪漫的氣質與咖啡品質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國咖啡文化基礎上,演變出了定位為“您的鄰居”的為我們所熟知的美國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興然而起的“真鍋咖啡文化”。這里以美國為例,由于美國咖啡文化追求的是親切、輕松、休閑和大眾化,所以美國人的這種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咖啡熱浪。[5]美國人喝咖啡像進行一場無規則的游戲,隨性放任,百無禁忌,咖啡同時也深入到他們的生活而難以分離,影響之深甚至達到沒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的情景。
現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快速的傳播,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適應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覺,更把其看成是時尚的標志,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讓咖啡暢行于世界。
結束語
茶文化有著含蓄內斂又不失高貴的品性,咖啡文化則象征著一種隨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內涵。本文僅從粗略的層面將茶文化與咖啡文化進行了比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無限魅力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相信會隨著世界各國人民的不斷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響,擦出更為美妙的火花。(作者單位: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曉樹.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淺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異[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社會生活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03.
異域文化的內涵
所謂文化的異域性,實質上是跨文化交際中一方對他方文化的一種解釋。異域性并不是一種性質或狀態,而是對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釋的結果。從英語教學角度出發,“異域文化”可理解為“英語語用國家的整個社會方式。”這一界定的范圍比較寬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習俗,又涉及隱藏在習俗之后的價值觀念。英語教學既要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與語言交際直接相關的文化,還要注重目的語的文化價值觀念,以及體現這些價值觀念的文學藝術、思想流派、、社會制度等。英語教學中的異域文化認知是指對目的語文化的社會規約、價值觀、信念的知曉。根據學者對文化認知內容的劃分,大致可分為觀念文化、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
培養學生異域文化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已達成共識。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即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交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恰當交際的能力)。美國語言學家TimonthyLight在《現代外語教學法》一書中說:“如果學生根本不知道一種語言的文化習慣,那么他就不會使用那種語言,盡管他的語音、語法都很好。”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應有的英語知識,但卻不能很好地應用到交際語境之中,成了“啞巴英語”,缺乏適應社會發展的英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英語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異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內容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作為必要的補充,是達到語言教學目的的關鍵。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也就是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域文化的范圍,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養學生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學生異域文化認知能力的途徑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情況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不斷接觸異域文化,感知異域文化,體驗異域文化,培養他們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
比較東西方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指出:“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體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異域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思維方式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給學生介紹中國加入WTO過程中所形成的中美兩國不同的談判風格、談判方式、決策過程時,要讓學生了解中美兩國除了在政治、經濟方面存在差異外,還存在文化方面的差異。教師如果不能有意識地激活這些知識,沒有意識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就無法認知異域文化,無法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無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閱讀不同的英語報刊,涉獵各種形式的外國文學作品等多種渠道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再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不僅要學語言,更要學語言背后的文化。這樣,學生就可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接觸異域文化,進而培養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促進異域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有機統一,激活異域文化英語教學中的異域文化導入同語言一樣,是后天習得的。課堂除了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場所,還應該成為學生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傳授異域文化知識最有意義的方法是解釋說明。每節課前10分鐘,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識、歷史事件、、文學作品、節日慶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飾、飲食、聚會、出行等,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和教材緊密相連,很大程度上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實踐證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對英語語言本身更感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時機運用異域文化背景導入教材的篇章學習。在講解“ThanksgivingDay”(感恩節)一課時,筆者先簡述了感恩節的由來,由此引出圣誕節、情人節等一些西方國家的節日慶典。西方人慶祝圣誕節,除了互送賀卡、裝飾房間、購買禮物外,還保留了一些傳統習俗,如孩子們喜歡把長筒襪掛在壁爐上,他們相信圣誕老人會坐著雪橇,趕著鹿群,通過煙囪,在圣誕節的凌晨把他們渴望已久的禮物放在長筒襪里。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制作圣誕卡片、描述圣誕老人的形象等方式為學生認知異域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不知不覺地認知異域文化。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滲透異域文化為了創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可以挑選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幻燈片、教學光盤、影視資料,通過聲音、圖像的傳遞,使學生通過觀看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情景、風俗習慣、等,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直觀有效地領略到英語國家的文化。這種視聽教學方法既培養了學生認知異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聽力及學習語言的能力,在教學“TomSawyerPaintstheFence”一課時,組織學生觀看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的長篇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VCD片段,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可以增強學生對異域文化的直觀感受,加深對英美文化的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