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4 04:35: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時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時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知識、道德的全面發展才能順應社會潮流,新課改要求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這也是現今高中政治教師探尋教學方式的主要原因,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占據主體地位,造成學生被動聽講,被動學習,長此以往,無法保證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造成學習中產生很多困難。用已有知識去解決未知問題,是誘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橋梁,而時事政治是這座橋梁的奠基石。例如,在進行“價格”這一章的講解時,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一些市場水果上漲的現狀,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分析,得到水果價格為何上漲的原因,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和大多數人的觀點相符,通過時事政治引導,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顯現出來。
二、結合時事政治教學的主要策略
高中課程較多,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還要承受高考帶來的壓力,所以,高中階段的學生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時事政治,他們對社會環境知之甚少,雖然政治課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定的新鮮感,但是現今的政治教學也基本上是理論知識教學,變得越發枯燥無味,教師只會講解教材上的知識,對學生很難產生吸引力。在高中政治課上結合時事政治進行教學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堂穿插教學。社會上的時事熱點思想性比較鮮明,時代感強烈。雖然教材中的知識較為穩定,但是教材內容不可能跟隨現今社會形勢及時更新,在教學中,用時事政治代替教材中滯后枯燥的內容,能夠讓課堂氛圍更加活潑有趣,增加政治課的新鮮感。由于學生對時事政治了解并不多,所以教師的引導教學比較重要,合理的運用時事政治內容是很重要的一點,教師應該確保時事政治內容和教材關聯緊密,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時事政治,對教材知識有更加充分和深入的了解。所以說,教師利用時事政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找好和教材知識的結合點。
2.時事導入教學。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利用時事政治,創建情境課堂,對學生良好的引導是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時事政治情境課堂能夠讓學生快速深入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有學習主動性。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應該仔細研究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時事政治熱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入點,創建情境課堂,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保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三、應該注意的若干問題
雖然時事政治教學效果較好,但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仍然是教師的講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幾個問題,即首先是保證時事熱點的針對性,社會瞬息萬變,每時每刻都有重大事件發生,時事熱點層面、內涵比較豐富,教師應該針對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進行時事政治講解,也就是保證時事政治的“針對性”,這樣實際上是輔助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講解“環境保護的意義”這一章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最近的熱點問題“霧霾”,讓學生了解破壞環境帶來的危害,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所以,時事政治選擇貴在精而不在多,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性的進行時事熱點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其次,是保證時事政治的新穎、現實,顧名思義,時事政治要求的是新穎、符合當下,在選擇時事政治內容時,應該盡量從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貼合學生的學習和現實生活。時事政治內容應該能夠“以小見大”,通過發生在身邊的事件,逐漸向國內和國外拓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能夠激發學生熱情,讓課堂教學效率更高。
四、結束語
一、撰寫政治小論文的積極意義
由于撰寫政治小論文需要與時政熱點相結合,有利于促使學生更多地去關注時事政治,了解社會百態,進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現實問題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鞏固課本的基礎理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初中生由于受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所限,理解新聞事件時可能過于片面,通過寫政治小論文,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學生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新聞事件。
二、如何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
1.引導學生選好題目
政治試題中常常給出一則或多則材料,要求圍繞材料內容撰寫小論文,題目通常為自擬。假如論題太大,學生必然泛泛而談,說理空洞且缺乏說服力,所以選題必須要“小”,或從“小”現象切入來講“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試的試題材料中倡導廣大網民要遵守“七條底線”,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有的同學便立題為“上網安全”,這樣的題目使人讀不出所寫論文的主旨內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網,人人有責”或“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就會通俗易懂,論點明確。優秀小論文的題目應該立意新穎,富于啟發性,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使人一看題目就有一種新鮮感,并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2.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提煉觀點之后就要對觀點進行說理論證,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盡量把政治理論生活化。如針對“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一論題,可以收集有關環境污染的資料,了解國家針對環境問題制定的方針政策,思考青少年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情。針對“責任一路相伴”這一論題,可以收集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材料,并結合材料闡明學習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重要性。
結合生活實際撰寫政治小論文,既有利于鞏固書本知識,又有利于學生養成關心時政、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習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凸顯創造性思維
寫小論文時教師要給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夠表現出對情景材料認識的深刻性、靈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參觀、訪問、調查、實踐等活動搜集材料,并將其歸納整理,結合材料對一些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是學生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過程。
4.通過批改以提高其寫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寫政治小論文不可忽視的幾個重要環節。教師在批改小論文時切忌包辦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寫進小論文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要通過批改小論文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指導學生如何修改小論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學生互批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互批過程中借鑒他人的優點、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寫作水平。
三、其他常見問題和應對方法
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政治小論文時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此總結了幾點應對方法:
問題一:對時事的認識不深入,對文章的分析不透徹。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時間緊,對時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時看電視也不關注新聞;部分學生關心時事,但對許多問題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認識上。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我把課本知識與時政熱點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握寫小論文的要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二:對政治小論文的文體特點把握不好。有些學生片面追求華麗的語言,未能遵循政治小論文的文體特點和寫作要求,有些學生的小論文邏輯和條理不清晰,缺乏推理性。針對這些情況,我經常張貼范文供學生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克服對寫作的畏難心理。此外,在教學中我還結合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組織寫作比賽,幫助學生養成敢寫、樂寫的好習慣。
與新聞報道一樣,新聞評論同樣記錄著“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評論的復興和趨于繁榮是這個時代賦予思考者的歷史酬勞。
2003年,《新京報》評論應運而生。三年多來,它的茁壯成長以及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打破了一些人在《新京報》創刊之初“北京沒有評論的空間”的“消極預言”,再次證明,這個時代需要評論。
立于北京而懷遠,彰顯法治和人文,積極穩健有見地,這是《新京報》評論的理念。
“立于北京而懷遠”,標明《新京報》評論的視野追求。它既評說北京四合院里的家長里短,中國改革進程中的波瀾起伏,也關注世界五大洲的風云變幻。世界之大,均可入題,江湖之遠,皆上筆端。
“彰顯法治和人文”,表達《新京報》評論的價值觀。努力推進法治建設,執著傳播人文理想。法治和人文,既是《新京報》評論人孜孜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衡量世事萬物是與非、先進與落后的首要標尺。
“積極、穩健、有見地”,昭示《新京報》評論的方法論。
“積極”,舉凡熱點事件,諸如國家方針政策出臺,每年的全國“兩會”,重大外交活動,公權力濫用,公民私權利被侵犯,《新京報》評論都會努力發出聲音,擔當媒體責任。
“穩健”,不偏激,不偏執,不圖一時痛快,不奢望畢其功于一役,以長久的耐心和韌勁推動國家點滴進步。
“有見地”,富有責任意識,不僅有批判性,也力求有建設性。我們恪守兩個底線:一是講理,二是理性地講理。前者是內容,后者是方法。
二
如果真要總結《新京報》評論的“特點”,大約可以有如下幾個:
報道和評論分開。我們永遠對事實保持敬畏,報道必須讓事實說話,拒絕哪怕是只言片語的評論。
量大。除了社論(來信)版、時事評論版外,還有經濟評論、文娛評論等專版,加上每周一期的“時事訪談”版和《地球周刊》中的“國際評論”版,每周發表評論一百篇、十萬字以上。
題材多樣。如上所述,無論是時政的,還是社會的,無論是國內的、本地的,還是國際的,無論是經濟的、文化的,還是體育的,方方面面,都能從《新京報》的評論中找到相應的內容。
架構完整。從普通讀者表達草根聲音的“來信”欄目,到公民寫作的“時事評論”、專家學者的約稿和“時事專欄”,再到比較高端的“時事訪談”,基本上對應了社會不同層級人士的觀點表達,換言之,《新京報》評論在努力為每個人的表達搭建平臺。
時效性。緊跟新聞,洞察時事時局的每一個微妙變化,在大家熱議的時候第一時間發出聲音,最大限度地發揮評論的力量,引導輿論走向理性和成熟。
建設性。不用諷刺挖苦、冷嘲熱諷的手法評判一件事情,而是努力提供解決的途徑和思路。
權威性。身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京報》儲存了豐厚的政治資源、文化資源、學術資源,數百位專家學者的觀點高屋建瓴,揭示事件的本質,對時局提出方略。
不謀求話語霸權。我們的“社論批評”欄目,歡迎讀者對社論進行批評;我們的“觀點交鋒”欄目,試圖打造一個“聲音廣場”,更是讓不同觀點在這里呈現。
三
這次《雜文選刊》選了《新京報》三篇評論文章,這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文字優美、行文自由。當我們對常見的“八股評論”感到“視覺疲勞”時,這樣極具個性的文章能讓我們眼前一亮。
評論家們應該發揚雜文的精髓,這些精髓在于:題材廣泛,不拘泥于一事一議;行文自由,不是一味地“一二三四”;語言生動,不是概念的羅列和生硬的推理;多有趣味,不總是板著面孔說教……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能鉆研教材和教育大綱的要求,結合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接受能力,精心備課,精心授課,虛心向老教師學習、請教,積極參與教學改革,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研究新教法,新學法,摸索出一套適合農村初級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路子,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增強思想政治課對德育的針對性。從1993年9月開始,我一直從事初三畢業班的思想政治科的教學工作,勤于鉆研教材和命題方向,真抓實干,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先后在1995年、1997年和1998年三年中考成績評比中,平均分、及格率均名列全縣第一,多次在縣政治科會議上作經驗交流,并舉行教學觀摩課,取得了好評。95年9月我被榜頭鎮黨委、政府評為“教育先進工作者”。97年12月,我參加縣優質課評比,成績優異,被教育局評為“教壇新秀”榮譽稱號。
幾年來,在教學改革和鉆研教學新方法上,我撰寫了一系列教學經驗論文,在各級會議上交流,取得了一致好評。《如何大面積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初三年政治科教學點滴體會》、《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的實踐》、《貫徹“兩全”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分別在1995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的縣政治科中考質量分析會上交流并收入匯編。其中《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的實踐》一文于1999年5月在省《德育》優秀教學論文專刊發表。《貫徹“兩全”要求,提高教學質量》一文榮獲99年縣中學優秀政治教學論文一等獎。我曾經在95年、97年和98年三次在竹莊中學舉行現場經驗介紹,取得好評。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我耐心輔導學生,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兩史一情教育。積極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融貫于日常生活中,與時事政策教育相聯系,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陳麗白同學的小論文《民族之光》獲縣一等獎;陳匯慧同學的小論文《中華之光》榮獲市三等獎;王錦敢同學的小論文《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克不容緩》獲縣二等獎;陳匯慧同學的小論文《人口警鐘要長鳴》獲縣三等獎。
關鍵詞: 政治教學 學科特點 觀能動性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們必須營造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教學環境,而這種和諧環境的創造關鍵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主體性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動、能動、自由、有目的的活動的地位和特性。這種特性在政治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高中正是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時期,所以,在政治教學中,要抓住政治學科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實現主體回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傳統的教育觀念即老師板書,學生抄書,實行滿堂灌,老師成了授課的機器,而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一味地只知道死記硬背,總是被動學習。
1.教師要克服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即素質教育的觀念,高中生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教師應尊重學生,實現課堂上的主體性回歸,把課堂還給學生。
2.教師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善于發現學生不同的興趣特長,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3.主體性教育不是一種知識傳授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所以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活動氣氛,讓學生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創造一個輕松的課堂環境和融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質疑、批評、爭辯,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課堂中師生互動,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現代課堂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潛力。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獨立思考,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問題產生的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和結果并重;教學中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獨立觀察、表達,多角度地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學生自身必須認識到學習是自身的需要,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上積極思考,積極發言,不斷地融入課堂教學中,能學的就自己學,能說的就自己說,在合作中學習,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關注時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許多學生課下聊天,提起普金、、津津樂道,可是一上政治課就無精打采,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忽視以時事新聞激發學生的興趣,無論是平時的課堂教學還是高考,政治課最大的特點就是與時俱進,豐富生動的時事事例可以彌補教材枯燥乏味的不足,青少年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索精神,教師若一味地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只會使學生對政治更反感。相反教師結合時事講政治則能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通過設計問題,把時事材料順利導向教材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分析時事,結合材料,聯系教材知識點,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
四、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提高實踐能力,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教學的基本原則,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決定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精選案例,以例說法,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搜集相應事例,通過討論、質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綜合,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高中政治特點,我認為寫政治小論文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有效途徑,可以促使學生更多地關心社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現實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使政治與語文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政治學習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它能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從而增強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使政治課的小課堂與大社會統一起來,因此,我們現在必須重視對政治小論文的寫作訓練。
五、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強教學藝術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教學手段變得多樣起來,如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在課件中插入視頻圖片,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等感官,教師可以對這些高科技技術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把抽象概念、原理具體化、形象化,使知識更易被小學生接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總之,從主體性的本質入手,運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培養,必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48).
[2]章月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J].基礎教育研究,2001.
[3]劉秀云.淺談師生關系與學生主體性的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12).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時事政治;演講;做法;素質;能力
在當前學校的政治課教學活動中,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政治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政治教師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給政治課教學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開展這一活動的具體做法、好處,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一、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的具體做法
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是思想政治課教學與時事政策教育相結合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我校在開展“時政演講活動”時采取了兩種形式:一種為“時政播報”,一種為“時政綜述”。“時政播報”類似于“新聞聯播”,要求學生把時政新聞按時間順序或性質分類歸納后進行播報。這種形式要求不高,一般在低年級施行,“時政綜述”要求學生在收集、整理時政新聞的基礎上,精心挑選一二條時事,結合過去所學知識用理論觀點對其進行分析評述。這種形式要求更高,一般在高年級各班施行。要開展好這項活動,必須做好以下三個階段的工作:
(一)準備階段:要求學生訂閱有關時事方面的報刊雜志,平時積極利用課余時間多看報,多看電視,多聽新聞,并用心搜集、摘錄、整理時事新聞材料,了解時政和現實問題的內容和背景;在此基礎上,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對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然后形成文字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材料進行評論和綜述。要求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課外多輔導,課前先審閱。
(二)實踐階段:利用每堂課課前五分鐘進行時政演講活動。每堂課都安排一位同學參加,保證每個同學都有參加的機會。要求演講者做到膽大聲響、語言流暢、表達清楚,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積極思考。
(三)評價階段:學生演講完后,由教師進行簡單點評。一是對演講者所講時政材料的中心內容進行簡短歸納,二是對其所運用的原理、觀點進行正誤判斷,三是指出其分析過程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最后進行總體評價,并提出鼓勵和表揚。要求教師要真正體現主導作用,要精心評析,切忌“形式主義”。 轉貼于
二、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的好處
第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美國有句格言說:“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許多抽象的概念,只靠教師全盤灌輸、講解,學生是很難理解的。通過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讓學生通過聽、看、說、議等方式參與教學活動,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外,學生為了搞好自己的小演講,避免泛泛而談、言之無物,就必須查找課外時政材料、時事素材來補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從而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時政演講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尋找典型的素材。尋找素材的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具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問題并發揮想象力,對素材進行加工制作,學會質疑,有所創造。從時事資料中能發現許多問題,這就必然會在一定知識鋪墊的基礎上產生對問題的探究之心,讓他們自主學習,就能真正地實現“要我學”為“我要學”,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第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得到滿足,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演講的內容都是他們心理上的“興奮點”,即他們最關心的時政熱點、新聞話題、社會現象。因此,吸引了大多數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避免了政治課的枯燥無味,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演講,正好適應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這對于學生表現欲的釋放和學習熱情的大增,都大有幫助。
一、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作為高中政治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能力。政治課程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其具有較強的時事性,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因此高中政治教師應不斷適應變化的形勢,提高自身能力。首先,要加強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并能夠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其次,要備學生,即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與學習,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能夠針對學生的心理制定相應的教學對策和方案;再次,應時刻注意時事熱點,這也是與政治學科的特點密不可分的,政治內容相對來說枯燥乏味,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如果只是讓學生對知識內容死記硬背,只會事得其反,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只有充分關心時政,并能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第四,教師還應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以及借助于教學媒體及工具進行教學的技能,加強計算機與網絡的學習,力求做到利用多媒體技術收集信息和資料,為做好教學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二、課堂教學的問題要與熱點問題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講求時代性
政治課的內容與時事、生活實際問題的聯系十分緊密,所以在提問的過程當中,要經常與生活中的實際聯系起來,與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帶領學生了解生活,關注國內外事件,并能夠運用所學政治理論知識分析具體現象和社會熱點、焦點以及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從而能夠從現象本身抓住問題的本質,這樣,我們的教學形象才不會落入空洞的理論傳授之中,才會生動。與實際相聯系,學生才會感到有興趣,才會積極地去思考,這樣整堂課才會有氣氛。
三、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擁有問題意識,是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創新的源頭,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為學生創設符合認知規律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勇于質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激起解決問題的思維沖動。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注意,力求為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空間,使他們共同完成,同時保持一定的趣味性、直觀性,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實際密切相聯,以便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事例進行論證,啟迪學生的思維,這樣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創立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培育思維土壤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而應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應放下架子,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愛學生的成長,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應相信學生是可以塑造的,每個學生都可以成材,要用積極樂觀、辯證的眼光和態度看待學生、預見學生的天性。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參與課程的設計,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對學生的優點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理解、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的思維培養發展良好的土壤。
五、組織課外活動,努力培養學生思維實踐能力
1.舉辦小型辯論會
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則不如無師”。在政治課教學中適當地運用辯論的方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首先在學生中征集辯題,然后由老師和學生代表最終確定辯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進行準備,辯論的整個過程從主持人到辯手到記時員到評委全部由學生擔任,老師只負責組織、管理、確定評價標準和做最后的點評。我們的辯題有關于盜版問題、早戀問題、學生打工問題、成功與失敗問題等,都是學生最關心、最困惑的問題,理不辯不明,經過辯論學生不僅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協作精神得到了加強。學生自由辯論,各抒已見,辯論內容只要不違反原則,一律予以肯定。在辯論過程中,學生的擴散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鍛煉。辯論法的采用為學生的自由思維和充分想象創造了條件。在辯論課上,教師完全給予學生平等、信任、尊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大膽探索、暢所欲言,使學生思維向新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2.開展研究性學習
即由學生自選感興趣的熱點話題,結合所學的知識,通過社會調查、資料的查找、學生間的研討、教師的輔導等完成研究性的學習。
3.撰寫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