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04 16:23: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科技發展綱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

篇(1)

一、加強農業科技管理,大力發展知識農業

1、適應知識農業發展需要,創新農業科研教育組織

為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策劃農業科技發展方向與目標,加強科技計劃的管理與考核,“農委會”于1986年成立任務編組的“農業研究發展小組”,于1993年改組,確定該小組的主要任務:(1)農業科技發展政策及法規的擬定;(2)計劃的規劃、評審及預算編列;(3)計劃的推動、管理、成果檢討與績效的考評;(4)人才培養及國際合作的規劃、推動與管理;(5)科技會議的籌劃及其結論與建議事項的推動;(6)與相關“部、會”、學術及研究機構有關農業科技計劃的協調與聯系。隨后又改組為任務編組的“農委會”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委員會。這一時期臺灣農業科技集中在“農委會”農糧處主管,部分科技項目由“農委會”有關業務處室管理。此外,“國科會”生物處主管臺灣地區農業生物科技的基礎研究。

為了適應知識農業發展的需要,“農委會”著手研究調整農業試驗研究機構,于2000年把擬成立“農業部”作為工作重點來抓,研究設置“農藝研究署”,從事全臺灣農業科技研發工作。

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紀元的到來,“中研院”設立生物農業科學所,臺灣大學成立生物技術中心,中興大學成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民間企業于1998年投資12億元新臺幣成立了花卉生物技術公司,投資六億元新臺幣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幾年還先后把屏東技術學院和嘉義技術學院擴大為屏東科技大學和嘉義科技大學。

各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究機構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從事學術及基礎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專院校則以教學及訓練人才為主,研究工作為其業務的一部分;公營事業機構研究所及財團法人或類似組織的研究所從事專業性特定項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屬的試驗研究機構為從事臺灣地區全面性的試驗研究工作的主干。有關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對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發展與商品化及應用,依上、中、下游各層次負責推動。

2、應對國際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加快高新技術創新步伐

1992年“農委會”農業研究發展小組依據《臺灣科學技術發展12年長程計劃及6年中程計劃》、《農業綜合調整方案》有關農業科技發展目標,以及歷次“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農業組顧問建議事項,確定生物技術、生物防治、種苗繁殖、栽培漁業、動物用生物制劑等五個領域的研究發展重點,加以推動實施。其中臺灣“農漁牧產業自動化”十年計劃,約投入經費25億元新臺幣。

從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臺灣“農委會”按照臺灣地區“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中的有關“發展政策導向的產業科技”要求,在重點產業科技、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整合農業科技研究群及區域推廣體系、加速農業自動化與信息科技應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臺灣“農委會”研究擬定“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做為2001年至2004年農業政策藍本。該方案提出了“發展農業知識經濟,厚植農業競爭得基”策略,明確了新世紀初臺灣地區農業知識經濟的發展重點。2001年臺灣農政機關用于扶持農業知識經濟發展的經費預算為450.01億元新臺幣,2002—2004年約需195.18億元新臺幣用于支持農業知識經濟發展。

2001年“農委會”制定臺灣地區農業各領域科技發展中程綱要,包括11個研究領域,分別是作物科技領域、林業科技領域、漁業科技領域、畜牧業科技領域、農業環保科技領域、農產品加工科技領域、農業自動化科技領域、農業共通性科技領域、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林業防災科技領域,“農委會”計劃從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億元新臺幣用于支持農業科技研究。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紀前十年臺灣地區農業科技發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產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農業生產體系,提高國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突出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發與運用,創造臺灣地區農業的新綠色革命:加速農業自動化與信息科技應用,提升產業競爭力。(2)在生活方面:生產衛生、安全、高品質且多樣化的農產品,提升國民生活品質質,重點發展高品質且多樣化的農產品,滿足消費大眾需求;結合民間力量發展食品科技,帶動產業發展。(3)在生態方面: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沖擊,強化農業支持生態環境維護的功能,重點改進動植物生產、檢疫防疫技術與體系,保護國內農業生產環境;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

3、大力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鑒于農業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世界產業發展趨勢,為了加快臺灣生物技術的研究創新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突破臺灣農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提升傳統農業的技術能力,近十幾年臺灣在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方面,不斷增加研發經費、人力和設備投入。

1995年8月臺灣“行政院”第2443次會議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并于1997年修訂方案內容,確定將農業與醫藥領域的生物技術,作為臺灣全力發展的重點科技。“農委會”為落實“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1996年優先執行了花卉種苗、動物用疫苗及生物農藥三個推動計劃。

1997年3月,臺灣“國科會”委員會選定農業生物技術為臺灣四個“國家型”科技計劃之一。同年10月,成立臺灣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專案計劃規劃工作小組。1998年1月,聘任該計劃個案咨詢委員會委員。1998年2月,臺灣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劃的目標、規劃重點提交“國科會”委員會審定通過,推動執行,課題申請通過率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課題補助金額,共有42項課題列入該“國家型”計劃。其主要研究目標是:(1)整合臺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研發既有人力、物力與技術資源,落實產業應用,使農業生物技術在臺灣得以生根并茁壯發展;(2)加強本土性的具有產業發展潛力的農業生物技術產品,以提升臺灣生物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3)建立臺灣研發與應用體系,確保臺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永續發展,盡快提升臺灣的農業生物技術水平;(4)整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尖端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把臺灣建成為亞太地區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研發與營運中心,促進臺灣加入WTO后的農業發展。

該科技計劃的重點研究領域是:(1)、花卉及觀賞植物領域,(2)植物保護領域,(3)水產養殖領域,(4)動物用疫苗領域,(5)農產品保鮮利用領域,(6)農業環境保護領域,(7)保健及藥用植物領域。

4、加快農業科技管理創新

“農委會”為加強農業技術發展規劃及本會農業科技研究發展計劃的執行、管制與運作,設立農業科技審議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任務是:農業科技研究發展方向規劃的咨詢,農業各產業技術發展政策、制度、法規、策略及重大方案審議之咨詢,農業科研計劃資源分配審議的咨詢,農業科研計劃成果檢討審議的咨詢,其它農業科技發展事項的咨詢。委員會下設農業、林業、漁業、畜牧及生物技術五個技術領域審議小組,各技審小組的任務是:對“農委會”個別產業技術發展規劃及審議的咨詢,“農委會”科研計劃審查及管理考核咨詢,“農委會”科研計劃與業界合作事項協調及審議的咨詢,“農委會”有關科研計劃事項的咨詢。

為加強農業科技研究發展計劃執行績效評估,促使農業科技研究經費有效運用,“農委會”2001年3月6日成立農業科技績效評估委員會,該評委會的任務是:以農、林、漁、牧及生物技術等領域科技研究計劃為對象,評估過去該領域的研究計劃執行績效;評估農、林、漁牧及生物技術等領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術,對提升臺灣地區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效益。評委會設委員23—25人,由“農委會”主任委員遴聘學養優異、經驗豐富,對產業科技、經濟充分了解的相關產、官、學、研界專家兼任。評委會在對各領域專業技術進行評估時,得視需要聘請該領域的相關專家若干位參與績效評估。此外,還在臺灣地區農業生物科技“國家型”計劃中設立了咨詢委員會,在臺灣地區農業科技中程發展綱要各領域聘請評審委員會。

二、注重農業科技投入,扶持技術創新

從下表可以看出,臺灣地區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常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臺灣地區農業科技經費投入

年 度 經 費

年 度

經 費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為中程科技綱要需求估計數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臺灣地區農業科研經費為21.135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農業基礎研究(含農藝學、園藝學、農業化學、畜牧獸醫、森林及水土保持、漁業科學及農業工程)的經費投入為3.9450億元新臺幣,其經費主要來源是“國科會”和“中研院”,共執行537個研究課題,參加研究人員1206人。同年度的農業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含農作物科技、林業科技、漁業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經費投入為17.19億元,執行197項整合性研究發展計劃,參與研究人員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專著、934項技術報告發表,完成55項技術創新和923項技術服務,實現技術轉移18項,取得專利權6項、著作權3項。從1996年度的農業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的經費投入結構看,應用研究占70%(12.172億元),應用基礎研究占3%(0.439億元),商品化開發研究和技術發展占18%(3.077億元),其他研究占9%(1.504億元)。

1997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經費投入為15.3857億元。1998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經費投入為16.6880億元。從1998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各領域經費投入結構看: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的經費為10.94648億元,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經費2.12078億元,食品加工科技經費投入為1.79738億元,遙測技術及精準農業科技經費投入為0.44965億元,農牧漁產業自動化科技經費投入為2.60億元,其中重點產業領域內部經費投入結構為:作物育種及生產技術研究2.822億元,農業生物遺傳資源研究利用0.8億元,動植物防檢疫與病蟲害防治研究1.25755億元,漁業生產科技研究發展0.805億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發展1.46606億元,農業廢棄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術研究0.44431億元,水土森林資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億元,農業經濟、農產運銷技術與農民輔導研究0.52億元,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國際合作及計劃管理0.6億元,農業資導系統建立研究與利用1.07515億元。

“農業生物科技國家型計劃”經費,包括臺灣地區“國科會”、“農委會”、“中研院”、“環保署”和財團法人臺灣農業生物技術中心五部分的研發投入,預估1998至2001年度,總額達到8億元新臺幣。各年度分別為0.2億元、2.11億元、2.6億元和3.1億元。

三、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促進技術成果轉化

1、制定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政策法規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農委會”農業科技計劃產學合作實施要點》、《“農委會”科技計劃已有成果擬進行產學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項目一覽表》、《“農委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農委會”主管計劃研究成果技術轉移執行要點》等法規。

《“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提出臺灣地區生物技術發展策略是加強研究發展與其成果移轉、擴散及應用,整合產、官、學、研的研究發展體系,成立“國家型”計劃,暢通研究、發展、生產三者之間的渠道,以加強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其中與農業相關的主要內容有:修訂生物性農藥開發相關法令規范;推動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劃以花卉種苗、水產養殖、動物用疫苗、生物性農藥、保鮮技術等方向為重點,并落實于產業發展;加強花卉新品種智能財產權保護,并納入植物種苗法新品種命名及權利登記范圍的花卉種類,加強花卉新品種權利保護,以提高育種研發意愿,推動花卉種苗產業發展。

“農委會”為提高農業科技研發績效,鼓勵民間產業界積極參與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應用,以加速落實研發成果于產業發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農業科技計劃產學合作實施要點》。“農委會”的經費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費、研究設備費、包括雜支、材料、儀器設備維護等其它研究有關費用、管理費和必要的技術移轉費用。

《“農委會”主管計劃研究成果技術轉移執行要點》提出,移轉研究成果的技術或智能財產權給予廠商時,應以該成果作價取得價款。技術成果移轉作價原則以“農委會”資助研究總經費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參與開發的合作廠商收取5%,未參與開發的廠商收取10—15%。(2)技術成果最終使用者若為供個別農家使用則收取5%,供農企業使用則收取10—15%。

2、推動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研究

臺灣地區各年度的農業科研課題均包括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方面有關的研究課題。從2001年度臺灣地區“農委會”主管科技計劃研究重點內容看,與推廣相關的研究主要有,在農業政策方面,設有《農產運銷制度、法規、批發、零售、渠道與市場的規劃及評估研究》在健全組織及人力資源,提升農業經驗管理效益方面,設有《農民組織功能研究》、《農業推廣體系研究》、《農村建設規劃研究》、《農業人力資源研究》、《農民福利制度研究》、《農業金融結構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方面,設有《推動花卉種苗、生物性農藥、動物用疫苗及水產養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研究》;在農產運銷電子化方面,設有《推動產銷與網絡商城信息整合研究》、《農業自動化與電子化推動配合措施研究》、《農產運銷自動化及電子化研究》等。

從1999年度臺灣地區“農委會”主管農業科技計劃實施結果看,安排與農業技術推廣相關的研究課題主要有,《現有農業網站與農業推廣網絡系統評估》、《農業知識信息推廣體系研究》、《農業推廣遠距離教學系統的規劃》、《農業知識創新的傳播研究》、《作物基因轉移技術的開發應用研究》、《生物技術在植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上應用研究》、《生物性農藥的生物技術應用開發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術應用開發研究》、《應用生物技術加強花卉種苗產業發展研究》、《加強推動動物疫苗產業發展研究》、《農產品服務業自動化計劃配合措施研究》、《加強食品工業技術及管理的輔導》、《靈芝和樟芝菌種發酵培養技術開發研究》。

參考文獻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印

“農委會”九十年度委外辦理之科技計劃研究重點、匯整單位及匯整人一覽表

篇(2)

第1條為了促進*市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區在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的示范、引導作用,推動農業工業化與產業化,依據《河北省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和《*市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特制定本辦法。

第2條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是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的載體,是市場與農戶連接的紐帶,是現代農業科技信息的輻射源,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起著示范與推動作用。通過園區的引導與示范,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傳統農業的改造與升級。

第二章管理及職責

第3條*市科技局負責市級及以上農業科技園區的管理協調工作,其主要職責:

1.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科技與產業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和編制實施園區的發展規劃及專項計劃,并對其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

2.負責對市級農業科技園區的考核認定和審批、驗收評估等工作的管理;

3.負責對縣(市、區)及各級主管部門設置的農業科技園區的宏觀管理與指導;

4.負責國家、省農業科技園區的指導與協調,承辦國家及省對園區管理過程中交辦的事宜。

第4條各縣(市、區)的科技主管部門負責轄區范圍內農業科技園區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

1.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農業科技園區的政策和規劃。依據全市農業科技園區的總體發展規劃和項目計劃,制定轄區內園區的發展規劃和計劃;

2.組織市級農業科技園區的申報初評工作;

3.承辦市科技局在國家、省、市級科技園區管理過程中交辦的有關指導、協調事宜。

第5條農業科技園區應依據各自的具體情況,按照“精簡、統一、高效”的原則,建立園區管理委員會,其主要職責:

1.貫徹落實各級有關農業科技園區的政策和規定,并結合本園區的具體條件制訂相應的管理辦法;

2.制訂本園區的建設和開發規劃及項目實施方案;

3.建立和完善園區統計、信息系統及科技服務支撐體系。

4.定期向科技主管部門反饋園區進展情況。

第三章審批與認定

第6條各地已建或新建的農業科技園區均可申報市級農業科技園區,但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從事單項或多項高效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或農業高新技術引進開發的園區;

2.具有區域經濟、技術、資源的代表性,功能設計合理,對區外有較強的示范、引導和帶動作用;

3.有較強的自我投資和開發能力,并能形成較大的產業化規模;

4.具有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為技術依托,并與之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協作關系;

5.有健全的管理體制和高效的運行機制。

第7條申報市級農業科技園區應具備的材料:

1.農業科技園區申報書;

2.農業科技園區總體規劃;

3.農業科技園區實施方案;

4.附件材料。

第8條市級農業科技園區的審批認定程序:

1.由農業科技園區所在縣(市、區)的科技主管部門進行初評推薦,經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審定后報市科技局;

2.市科技局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和評審,代市政府審批和管理;

3.經批準認定的農業科技園區頒發認定證書和牌匾。

第四章考核與評估

第9條各級農業科技園區實行動態管理,按期進行考核和評估。市級農業科技園區每兩年進行一次考核、評估,主要標準與內容如下:

1.規模標準:園區均應有清楚的地域邊界和一定的產業規模,以中心區和示范區兩個層次規劃管理。

2.科技標準:

(1)有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為技術依托,有健全的技術示范推廣體系;

(2)實施項目的主要技術內容和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明顯高于當地水平,并具有輻射與引導作用;

(3)農業科技投資在整個園區投資中的比例不低于5%。

3.效益標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明顯。

4.管理標準:要有健全的管理體系,在制度建立及運行機制等方面適應園區的發展。

第10條各級園區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有關專家和管理人員組成考核組對所屬園區進行考核評估,并形成評估結論。

第五章運行與實施

第11條農業科技園區可以實行多種形式的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但要根據各自的特點有所側重進行實施。

第12條農業科技園區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結合本地經濟和科技發展計劃,有重點地引進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13條農業科技園區應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和農民投資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吸納外資和社會閑散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資體系。

第14條農業科技園區所在地政府應加強對園區工作的領導和支持,搞好園區的軟硬環境建設,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科技項目到園區落戶。

第六章政策與待遇

第15條已批準認定的市級農業科技園區享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的有關扶持政策。

第16條農業科技園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經省認定后,可享受國家和地方賦予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各項優惠政策。進區有關農業項目,三年內所征農林特產稅用于園區建設。

第17條各級政府在制訂項目計劃時,對園區申請的項目應優先考慮并在經費安排上給予傾斜。

篇(3)

今年是我國“xx”計劃的開局之年,全省科技戰線認真貫徹“xxxx”重要思想,全面部署和組織啟動科技攻關計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各項工作進展較快,取得了一定成績。我代表省政府向辛勤工作在科技管理戰線的同志們表示感謝和慰問。今年是本屆政府的最后一年,我們既要完成本屆政府的科技工作目標,又要為下一屆政府的科技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按照全國科技會議精神和我省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我認為要重點在以下五個方面積極工作:(一)組織好重點高新技術項目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高新技術是當今世界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也是我國最有希望實現跨越發展的領域。我省發展高新技術,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突出重點,加強優勢領域的研究開發。一是重點支持能夠形成產業化,帶來較高經濟效益的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有重點的組織科技成果轉化。要在信息、光電子、現代中藥、新材料和玉米深加工等相關領域選擇有前景的重大科技項目,加大扶持力度,爭取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二是有針對性地開發推動部分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有市場、有效益的高新技術。

同時,要積極爭取和參與將在今年全面啟動的國家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與產業化的12個示范專項,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件、信息安全與電子政務及電子金融、功能基因組與生物芯片、電動汽車、高速磁懸浮列車、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主要農產品深加工、奶業發展、食品安全、節水農業、水污染治理、重要技術標準等。這12個專項中象電動汽車、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主要農產品深加工、節水農業、重要技術標準等,我們是能有所作為的,要積極爭取參與和承擔國家重大攻關項目,爭取我省現在正在實施的科研項目進入國家專項。(二)大力推進中藥現代化的科技工作。最近,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十五”規劃暨首批擬啟動重大項目通過了政府同中國工程院組織的專家論證。建設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是省委、省政府落實“高效益、廣就業、可持續”方針,推進和實現跨越式發展,迎對進入wto的重要舉措之一。目前,這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組建了中藥材種植等5個重點實驗室;啟動了人參等12個無公害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實施了“人參振興工程”;確立了10戶中藥企業為中藥現代化示范企業。剛才,我們為首批中藥現代化示范企業授了牌。今年,我們要繼續抓好我省道地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建設,建立gap標準。按glp標準建設好中藥材種植(養殖)技術研究室、中藥化學研究室、組合化學試驗室、中藥藥理研究室和中藥質量檢測研究室。組織實施好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十五”首批重點項目。抓好一批國家一類、二類中藥創新藥物的開發和一批療效確切、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傳統中成藥的二次開發。(三)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性調整提供技術支持。去年8月份,省政府召開了全省農業科技大會,以省政府名義表彰獎勵了全省農業科技戰線的先進個人。農業科技為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以及“入世”的新形勢,結合我省實際,農業科技要重點發展農作物良種技術(例如:雜交大豆大田制種技術等)、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包括長白山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生態環境整治技術(例如:羊草、堿毛草等快速繁育技術等)、農業工程技術(包括節水農業技術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轉基因植物培育與產業化技術以及畜牧業優良品種的選育等等,形成國內領先技術優勢。

(四)加強信息化應用技術研究。信息化在當今世界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正向各個領域廣泛滲透,對經濟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的改造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信息化對加快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以及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正發生深刻影響。《秘書工作》屆五中全會提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

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我們要抓住國家重視信息化的機遇,加強信息化應用技術研究。一是加強政府辦公應用信息技術研究。二是加強傳統產業改造應用信息技術研究和推廣。科技部將在“十五”期間,專門拿出8億元資金,整合有關科技資源,組織實施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工程。我們要積極參與這一工程研究,為推進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持。

(五)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的原始性創新工作。入世后,如果我們在技術領域單純跟蹤,將難以越過跨國公司嚴密的專利壁壘,有可能不斷拉大同先進技術之間的差距,最終對發達國家形成技術依賴。加強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的原始性創新,努力實現科技發展從以跟蹤模仿為主,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轉變,這是我國新世紀科技發展戰略重要指導思想。我們要抓住機遇,積極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形成局部優化的科研環境和優勢。要積極申請在我省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支持部分優秀企業的研發中心建設;要支持優勢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積極向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委申報項目,爭取資金支持,促進我省基礎研究工作的開展;設立專項經費,組織實施基本科學數據共享、科研實驗設備共用等工作。

二、加強對高新開發區和科技園區的工作指導,積極擴大科技合作領域

長春、兩個高新技術開發區近年來得到較快發展,對全省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長春高新技術開發區《秘書工作》年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900多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40戶,實施高新技術項目300多項。預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75億元,工業總產值242.5億元,利稅48億元,分別增長20%左右。高新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52戶,預計《秘書工作》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75億元,同比增長30%。

要繼續加強對高新技術開發區工作的指導,支持高新區加快發展,特別是要加強對光電子產業園、軟件園和大學科技園等園區建設指導,盡快形成一批科技創新、創業基地。支持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企業,為海外學子回國創業提供服務。我省組團參加的高交會、深圳高交會,近年來取得較好的成果。要總結經驗,利用高交會這個平臺,尋求更多的合作與發展機遇。

去年,國家科技部批準設立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這是國家科技部貫徹落實“全國農業科技大會”精神,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重要舉措。省政府為支持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已將該園區納入省級開發區管理序列,享受省政府賦予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和《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開發區建設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若干規定〉的通知》(吉政發〔《秘書工作》〕10號)所賦予開發區的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科技廳要按照科技部下發的《農業科技

園區指南》和《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試行)》以及《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批復》(吉政函〔《秘書工作》〕138號),加強對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指導。

要樹立大科技思想,廣泛開展省內、省外和國內、國外科技合作,積極拓展國內外科技合作渠道。圍繞生態省建設和

“十五”重大工程項目,加強我省同中科院、工程院的合作,加強同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信息交流,建立廣泛聯系,搭建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平臺。我省同清華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開展的省校、省院合作良好。我省生態省總體規劃綱要論證、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規劃暨首批擬啟動的重大項目論證,在合作院、校的支持下順利完成。

要加強同友好國家的交流。俄羅斯是同我國有戰略伙伴關系的國家,中央提出要擴大同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的貿易和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有良好的科技基礎和一流的科學人才,擴大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促進我省與友好鄰邦的科技、經濟關系。

三、繼續大力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工作

我省的科研院所轉制工作已取得一定進展。省蠶研所、糧科院等單位為全省科研院所的轉制提供了借鑒經驗。總的看,科研院所轉制工作平穩,科研隊伍穩定。去年,省里將一些科研院所離退休人員工資缺口納入財政基數,解除了這些院所離退休人員的后顧之憂。省政府還出臺了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企業和從事科技服務活動的政策,對推動科技工作者積極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起到了促進作用。科研院所轉制是大事所趨,要積極面對這項改革工作。不能再抱有等、靠、拖的思想,要認識到越早轉制越能掌握主動權。自身發展有困難的院所應該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進行聯合、合作,科技主管部門要給予支持和幫助。

科技部要求,省屬開發類院所轉制工作要在年全部完成。科技主管部門在加強指導工作的同時,注意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對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解決。關于科研機構離退休人員的待遇問題,徐冠華同志講,國務院已批準了科技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衛生部聯合上報的方案,具體實施辦法正在制定中。待國家的具體實施辦法下發后,科技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抓好落實。

在推進科研院所改革的同時,要研究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和wto規則新的研究開發體系。這是一個新課題,目的是提高我省科研機構的研究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四、轉變作風,努力建設一支廉潔高效的科技管理隊伍

今年是中央確定的調查研究年和轉變作風年。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xx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七屆六次會議精神,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要求,把轉變作風和隊伍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增強服務意識,克服官僚主義。科技管理部門和科技管理工作就是要為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科研人員提供優質服務,對科技工作進行指導和管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管項目、分資金。要提倡敬業精神

,為發展我省科技事業和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這是每一個科技管理工作者的職責。要積極幫助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以及科研人員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項目,爭取資金支持,為他們排憂解難。據了解,中科院“十五”的研究經費是140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秘書工作》年的研究經費是16億。因此,我們要加強同科技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委的工作聯系,使我們科技工作能夠更多地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和支持。

加強調查研究,既是加強作風建設的要求,也是做好科技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科技主管部門要站在全省科技發展的高度,通過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市場的科技需求,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研情況,有針對地開展科技工作,積極探索科技管理和服務新途徑、新方法。

篇(4)

關鍵詞: 蔬菜科研所;新形勢;發展對策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蔬菜產業發展迅速,作為以應用研究為主的國家事業性蔬菜科研所功不可沒。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蔬菜產業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逐步形成,為蔬菜科研單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已成為當前蔬菜科研單位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1蔬菜科研單位的研發現狀

據有關統計,目前全國地級以上的國家農業科研機構1 100多家,其中各類育種研究機構400多個,但從事蔬菜新品種選育并有一定影響力的育種機構不足50家,育種機構中以國家和各省市蔬菜研究所為主體,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及新品種選育,重點集中在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利用、創新、新品種選育以及相關的基礎研究。“七五”至“九五”期間, 主要蔬菜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培育出一批優良品種,為蔬菜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十五”期間,蔬菜育種被列為科技部863計劃,育種技術和育種手段逐步提高;但在育種研究手段上,品種的研發仍以傳統手段為主,注重雜交優化利用,而忽視了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結合。育種方向在向優質、多抗、豐產方向調整,但由于我國氣候條件多樣,品種的地域性差異大,各省市適宜本土化育種少。科研經費的投入少,基本靠國家的事業經費與政府各種渠道的科研立項經費。科研隊伍不穩定,育成高質量的品種少。科技成果的轉化往往注重短期高利潤,而忽視了單位的信譽和質量,急功近利,長期利潤下降。原來具有優勢的蔬菜科研單位中非科研人員增加過快,使單位負擔過重,影響單位的長遠發展。

按照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少數大學、國家或省級科研單位構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以基礎研究、全國應用型基礎研究、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為研究重點;省、地級農業科研單位以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加速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重點,成為區域性農業研究開發中心。面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國家、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的競爭,各蔬菜研究所如何根據需要合理定位,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資源,發揮科研隊伍強、育繁推廣經驗豐富等優勢,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實現跨越式發展值得商榷。

2蔬菜科研所發展對策

2.1確立發展方向,走特色化道路

(1)審時度勢,特色育種。科研單位大多人、財、物有限,若搞“五臟俱全”,則精力分散,難有作為。應依據原有優勢,經充分權衡和論證,突出特色。一般育種作物的數目不超過10個,有的甚至可抓1~2個作物的育種。

(2)利用當地自然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確立重點,力爭突破。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取得優勢地位。如天津市黃瓜所的黃瓜、中國農科院的甘藍、山東農科院的白菜、湖南省蔬菜所的辣椒等就是成功的范例。

(3)面向市場,全面加強新品種選育工作。選育具有市場潛力的新品種是新品種保護利用的基礎和方向。為此,育種單位必須把新品種選育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

(4)加大育種投資。首先,通過開發收入反哺以及申請、招標國家、省、市科研項目,保證育種項目有充足的經費。其次,要舍得投入,配置先進的儀器設備,提高育種手段的科技含量,高效育種。

(5)開門辦科研,加強合作育種。一是高薪引智,強化高素質科研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二是與名院、名所、名校等科研單位育種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三是引進新種質,保證育種成果與時共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育種效果。

2.2依靠科技創新,圍繞目標市場,打造核心產品

我國農業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為30%~35%,蔬菜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為40%,約為發達國家的1/2,成果浪費和推廣不力是主要原因。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加速現有科技成果的轉化,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為科研發展提供支撐點是當務之急。(1)抓好技術與產品創新。一是要利用遠緣雜交、輻射誘變、基因導入等新手段進行優異種質資源的創新,從而達到產品創新。二是在育種方法和手段上進行創新,引進生物技術、分子標記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的最新成果為創新服務。三是生產技術創新,主要是指在良種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儲藏、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從科學管理、降低成本的角度出發,提高經濟效益。

(2)根據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起以蔬菜種子供應為主體的科技型企業,并以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運作。在明晰產權關系的基礎之上進行股份制改造,最終形成集“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科技企業集團。

(3)實施品牌戰略。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適應市場的需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創建科研品牌,并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品牌效應,同時注重對品牌品種的產權保護,最終形成科技型的企業形象和人文形象。

(4)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通過營銷網絡建設、廣告宣傳、營銷策略、橫向聯合等手段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覆蓋面和市場占有率。

(5)加大技術推廣力度。要充分利用科研單位自身的技術優勢,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將配套技術帶給千家萬戶,提高廣大種植者的科學文化水平,良種良法配套服務。

2.3加強軟硬件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

搞好基礎工程建設是蔬菜研究所發展的核心動力,應著重抓好以下兩點建設。

(1)人才工程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創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合理分流到科研、經營、管理等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人盡其才;建立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機制,不斷優化隊伍,制定員工的職業發展生涯計劃,在不同的人才培養中,當務之急是造就新一代科研與經營管理兩方面的學科帶頭人,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與時共進。

(2)設施工程建設。對研究所的辦公、試驗、開發、經營條件進行改進,重點是實驗場所的基本建設、實驗室的建立和必要的儀器配備、經營場所的建設和配套機械的配置、電腦軟硬件的配置等。

2.4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浪潮中,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研究所管理機制如果滯后于這一發展需要,我們的研究和經營工作將失去有力的保障。因此,要以管理創新來促進研究所的發展上新的臺階。

(1)在體制上注意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的能力,建立起公開、公平、民主化的決策機制。單位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要加強對自身發展戰略的研究,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的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戰略和市場營銷戰略,實現由偏重生產管理到重視技術開發和生產營銷的轉變。

篇(5)

一、生態農業的特征及其推廣要求分析

1.1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它是人們自覺地按照生態學規律、生態經濟學規律,使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建立起來的農林牧副漁各業相互結合而又各有側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識密集型的集約化農業。生態農業的內涵體現了生態農業應致力于“六個結合”:①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②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③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④大農業與其他產業發展相結合⑤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⑥生態化與經濟化、社會化相結合。因此,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國地域廣闊,各地自然資源、環境不同。生態農業在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域,研發各種生態農業模式、農業生態工程和技術類型,以適應各地區生態農業發展需要,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促進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外部性。從經濟學角度講,生態農業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傳統農業(尤其是石油農業)的負外部性,強調在發展農業過程中既要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以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又要促進經濟增長,達到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3)持續性。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它重視發揮自然資源潛力和生物多樣性優勢,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從而彌補自然資源的相對短缺。重視農業生產系統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發展;強調農業產業系統整體效益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強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4)整體性。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要求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使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互相協調,增強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2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要求

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農業,它不同于傳統農業,這就決定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要求,也不同于傳統農業技術推廣要求。

(1)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考慮農業生態區域的差異性。因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組分的構成具有區域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農區,具有不同的農業生態因素,其對應于不同的農業技術和信息需求。例如在我國西部農業生產中,高原和較高的山地區畜牧業往往占有較大的比重,而精耕細作農業技術則主要存在于平原地區。一定的農業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只有適宜于這種自然條件的農業技術創新才能生長起來,而不相適應的技術創新則不能獲得發展的空間。自然條件雖然不能被視為農業技術進步的絕對決定性因素,但對生態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的制約無疑是明顯而重要的。因此,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考慮農業生態區域的地形、土壤、方位以及自然生態環境。

(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不僅僅限于簡單的耕種技術,重在生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最主要的是要讓農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態規律,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農村生態平衡。二是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還應包括對國家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進行廣泛宣傳,協助農業生產者解決資金融通和產品流通問題,做好在政府和農業生產者中傳遞推廣的反饋信息工作。三是解決好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的軟環境建設,如注重培訓生態農業技術人員。只有進行這種“全方位”的推廣,才能加快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步伐。當然對于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傳統的技術推廣體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一定的生態農業的推廣目標,因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體系的優勢促進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有計劃和市場雙重價值取向。計劃價值取向指它必須達到政府所期望得公益性計劃性目標,主要是社會生態效益目標。在現階段,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農業的持續發展;特別是可以緩解現代農業生產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農產品污染等負面影響。市場價值取向指它必須盡可能提高短期的和長遠的經濟利益。目前,生態農業單位產量不高于甚至低于現代農業,但農民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比較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因此,從生態農業技術所能帶來的社會綜合效益及所倡導的低碳經濟考慮,政府就非常有必要將其作為公益性農技推廣項目進行投資。同時從生態農業技術的市場效益角度看,政府在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過程中也要考慮其經濟效益。[2]

(4)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要求政府具有主導性。生態農業技術屬公益性農技,它具有非獨占性和效益的共享性、外溢性特征。同時,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有計劃和市場雙重導向性,使得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有明顯的非競爭性特征,導致生態農技推廣主體包括推廣機構、推廣人員等在項目推廣過程中很難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了促進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政府必須通過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來強化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經營的內在動力,并達到生態農技推廣中的公益性目標。也就是說政府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必須具有主導性,投資興辦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并在這一領域發揮主導作用。

二、現階段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2.1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較快,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即政府直接領導,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多部門協作的農業推廣體系。該體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國家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人、財、物進行統一管理,統一立項選定重點推廣技術成果,組織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建立科技服務實體,結合技術服務推廣新產品、新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農業技術開發研究與農業技術推廣分離;科、教、研及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等系統間相互協調困難,難以產生協同效應。許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功能僅僅是銷售種子、農藥及地膜等農業生產資料,技術服務推廣功能形同虛設。先進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基本沒有形成,這種落后的推廣方式和農業技術嚴重影響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2.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單一

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主要是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這種推廣基本上是單純的耕作技術的推廣,忽視對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及農產品自身的安全等問題,使農業技術推廣僅僅限于農業生產這一個環節上而不是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推廣,最終導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場退化、水資源浪費及農產品質量低等種種生態問題。這種推廣方式不利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業企業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近年來用于農技推廣的財政撥款逐年減少,用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上的更是少之又少,況且少數地方還出現擠占、挪用現象,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因資金問題難以維持。與發達國家相比,一般發達國家的推廣經費占國內農業生產總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國目前僅占0.2%,差距相當大。經費不足已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

2.4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缺乏

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它強調的是對現有技術的優化組合,對推廣人員的技術要求高,但我國現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大部分只有中專學歷,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不多。同時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基層農科站所“網破線斷”的現象。另外,我國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僅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我國生態農技推廣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這嚴重影響著生態農業推廣和發展。

三、我國進一步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對策

3.1建立適應生態農業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體系

生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要緊密結合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的要求,以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一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研究機構和農業高校為依托的技術創新體系,使它們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聯系的農業技術創新組織體系。二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產學研能夠將農業科技人員、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戶有機結合,通過農業機構研究形成先進和實用的科技成果,再讓農戶將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它有效地解決了研究開發與產業發展脫節問題,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保障體系。農業科技成果是一種公開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護農業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保證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有效與快速地發展。

3.2建立新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1)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生態農業技術不僅僅限于簡單的耕種技術,重在生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有利于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因此,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其功能:一是進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和傳播過程中要讓農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態規律,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保持農村生態平衡。二是建立農業信息交互網絡平臺,把生態農業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向農業技術需求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詢及技術指導,另一方面根據農業生產者的需求,向農業技術供給方確定科研方向,從而保證農業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有效耦合,也促進農業技術研究、教育和推廣三大部門之間的溝通和信息交流。三是地方各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協同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制定和調整本地區農業技術推廣計劃;對推廣項進行管理。另外,對于生態農業的推廣,傳統的技術推廣體系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生態農業的推廣目標。因此,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在原有機構的基礎上,根據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要求重新測算農技推廣崗位,定編、定崗。

(2)建立能充分調動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積極性的激勵機制。生態農業技術成果屬于公共產品,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屬于公益性技術推廣范疇,因此,政府要建立保證和激勵機制,一是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使生態農業科研、開發、轉化投入能夠獲得高額的預期收益,從而刺激各利益主體,尤其是私人企業對農業的科研、開發、轉化進行投資。二是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廣的獎勵制度,對那些在科技成果推廣方面取得重大成績、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的人員要給予重獎。在職稱評聘工作中,把科技成果的推廣情況作為考核科技人員的主要內容,要適當增加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崗位數額,以引導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三是應當允許和鼓勵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依法進行有償的技術承包,所得合法收入應受法律保護。

(3)通過政策傾斜,促成生態農業技術創新及推廣投資主體多元化。生態農業科技成果是一種公開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生態農業推廣在市場中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難以得到成本上的補償,因此,必須依靠國家給予農業推廣以強有力的支持,在堅持以國辦推廣機構作為主體,國家財政作為推廣經費主要來源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合作推廣,建立多渠道融資投入機制。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計確保農業開發和推廣所需的經費,確保農業科技人員的工資、補貼和獎金,確保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其次,要完善間接融資的體制,設立農技推廣基金。鼓勵民間、私人投資于農業推廣,使農技推廣基金逐漸成為繼政府撥款之后的重要資金來源。在經濟效益較好的推廣項目中提倡使用各種銀行貸款,可在農技推廣基金中貼息予以扶持,鼓勵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積極給推廣事業貸款。三是鼓勵農技推廣部門興辦經濟實體,增強推廣部門的經濟實力,但同時要正確處理好推廣與經營的關系。四是通過工業反哺農業,鼓勵各類企業、投資者把資金投到生態農業技術創新和發展建設中去,進一步推動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篇(6)

論文摘要闡述我國蔬菜科研所的研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蔬菜科研所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對策。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蔬菜產業發展迅速,作為以應用研究為主的國家事業性蔬菜科研所功不可沒。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蔬菜產業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逐步形成,為蔬菜科研單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已成為當前蔬菜科研單位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1蔬菜科研單位的研發現狀

據有關統計,目前全國地級以上的國家農業科研機構1100多家,其中各類育種研究機構400多個,但從事蔬菜新品種選育并有一定影響力的育種機構不足50家,育種機構中以國家和各省市蔬菜研究所為主體,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及新品種選育,重點集中在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利用、創新、新品種選育以及相關的基礎研究。“七五”至“九五”期間,主要蔬菜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培育出一批優良品種,為蔬菜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十五”期間,蔬菜育種被列為科技部863計劃,育種技術和育種手段逐步提高;但在育種研究手段上,品種的研發仍以傳統手段為主,注重雜交優化利用,而忽視了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結合。育種方向在向優質、多抗、豐產方向調整,但由于我國氣候條件多樣,品種的地域性差異大,各省市適宜本土化育種少。科研經費的投入少,基本靠國家的事業經費與政府各種渠道的科研立項經費。科研隊伍不穩定,育成高質量的品種少。科技成果的轉化往往注重短期高利潤,而忽視了單位的信譽和質量,急功近利,長期利潤下降。原來具有優勢的蔬菜科研單位中非科研人員增加過快,使單位負擔過重,影響單位的長遠發展。

按照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少數大學、國家或省級科研單位構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以基礎研究、全國應用型基礎研究、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為研究重點;省、地級農業科研單位以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加速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重點,成為區域性農業研究開發中心。面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國家、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的競爭,各蔬菜研究所如何根據需要合理定位,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資源,發揮科研隊伍強、育繁推廣經驗豐富等優勢,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實現跨越式發展值得商榷。

2蔬菜科研所發展對策

2.1確立發展方向,走特色化道路

(1)審時度勢,特色育種。科研單位大多人、財、物有限,若搞“五臟俱全”,則精力分散,難有作為。應依據原有優勢,經充分權衡和論證,突出特色。一般育種作物的數目不超過10個,有的甚至可抓1~2個作物的育種。

(2)利用當地自然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確立重點,力爭突破。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取得優勢地位。如天津市黃瓜所的黃瓜、中國農科院的甘藍、山東農科院的白菜、湖南省蔬菜所的辣椒等就是成功的范例。

(3)面向市場,全面加強新品種選育工作。選育具有市場潛力的新品種是新品種保護利用的基礎和方向。為此,育種單位必須把新品種選育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

(4)加大育種投資。首先,通過開發收入反哺以及申請、招標國家、省、市科研項目,保證育種項目有充足的經費。其次,要舍得投入,配置先進的儀器設備,提高育種手段的科技含量,高效育種。

(5)開門辦科研,加強合作育種。一是高薪引智,強化高素質科研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二是與名院、名所、名校等科研單位育種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三是引進新種質,保證育種成果與時共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育種效果。

2.2依靠科技創新,圍繞目標市場,打造核心產品

我國農業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為30%~35%,蔬菜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為40%,約為發達國家的1/2,成果浪費和推廣不力是主要原因。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加速現有科技成果的轉化,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為科研發展提供支撐點是當務之急。

(1)抓好技術與產品創新。一是要利用遠緣雜交、輻射誘變、基因導入等新手段進行優異種質資源的創新,從而達到產品創新。二是在育種方法和手段上進行創新,引進生物技術、分子標記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的最新成果為創新服務。三是生產技術創新,主要是指在良種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儲藏、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從科學管理、降低成本的角度出發,提高經濟效益。

(2)根據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起以蔬菜種子供應為主體的科技型企業,并以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運作。在明晰產權關系的基礎之上進行股份制改造,最終形成集“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科技企業集團。

(3)實施品牌戰略。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適應市場的需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創建科研品牌,并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品牌效應,同時注重對品牌品種的產權保護,最終形成科技型的企業形象和人文形象。

(4)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通過營銷網絡建設、廣告宣傳、營銷策略、橫向聯合等手段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覆蓋面和市場占有率。

(5)加大技術推廣力度。要充分利用科研單位自身的技術優勢,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將配套技術帶給千家萬戶,提高廣大種植者的科學文化水平,良種良法配套服務。

2.3加強軟硬件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

搞好基礎工程建設是蔬菜研究所發展的核心動力,應著重抓好以下兩點建設。

(1)人才工程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創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合理分流到科研、經營、管理等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人盡其才;建立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機制,不斷優化隊伍,制定員工的職業發展生涯計劃,在不同的人才培養中,當務之急是造就新一代科研與經營管理兩方面的學科帶頭人,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與時共進。

(2)設施工程建設。對研究所的辦公、試驗、開發、經營條件進行改進,重點是實驗場所的基本建設、實驗室的建立和必要的儀器配備、經營場所的建設和配套機械的配置、電腦軟硬件的配置等。

2.4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浪潮中,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研究所管理機制如果滯后于這一發展需要,我們的研究和經營工作將失去有力的保障。因此,要以管理創新來促進研究所的發展上新的臺階。

(1)在體制上注意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的能力,建立起公開、公平、民主化的決策機制。單位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要加強對自身發展戰略的研究,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的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戰略和市場營銷戰略,實現由偏重生產管理到重視技術開發和生產營銷的轉變。

(2)在方法上,強化基礎工作。關鍵是要有章可循,照章辦事,從嚴治理。各個層次、各個環節都要訂立制度,實行嚴格的責任制。同時加強領導與職工的思想交流,充分取得職工的信任、理解和尊重。

篇(7)

1.1從市場環境變化粉

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今天,汕頭農業區正在暴露出過去短缺經濟環境下掩蓋住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其中農業整體質量引發的連續多年農民增產不增收已發展成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制約因素。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并存,且逐步向買方市場過渡。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鐵定規律已不復存在,買方市場的快速形成,城鎮居民對農產品選擇性消費趨勢的發展.給我市農業生產提出一個新的命題:即如何以市場為導向組織、安排、管理農業整個體系,滿足外向型、開放性囚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農業產品多樣性、高質量的需求,有效解決特色農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品種性、地區性、季節性不相應的問題〔2〕。這個命題從表面看是給特色農業提出質與量的雙重要求,實質上則是一個質與標準化生產與管理的融合問題,特色農業正在呼喚著建造標準型農業構架的要求。標準化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戰略選擇。

1.2從創農業品牌的角度肴

買方市場條件下的農產品競爭的實質是品牌競爭.而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創品牌必由之路。一個農產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對資源、市場、科技、經營管理、配套服務體系充分論證的基礎之上,克服傳統經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并要在育種、栽培、植保,到產后的加工、保鮮、貯藏、運輸,以及生產資料的供應和技術服務等各個環節上,都要實現標準化生產與管理。我市農業領域正在確立一種新理念,這叫做“小商品、大市場;小商品,大產業”,這是一種“品牌農業”的理念,是發展品牌農業、提高競爭優勢的理念,這種理念將為我市農業標準化快速發展開創一個新視野:農業標準和農業品牌產品是互為促進、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農業標準化的發展要以效益為中心,要靠贏利來支持,而農業名牌產品的效益遠遠超過非名牌產品,具有巨大的價值升值功能,能夠為農業創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產品離不開標準,名牌產品的基礎就是高水平的產品標準。把標準化工作同創建農業名牌產品結合起來,可以利用農業名牌效應,提高農業標準化效益。農業產業部門的領導將象工業部門的領導一樣抓標準化生產。

1.3從我國加入WTO對我市農業帶來挑戰的必然趨勢

加人WTO與實現我市農業外向型.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國際農產品自由貿易對一個發達農區實施標準型農業的客觀要求。當今世界,影響農產品國際貿易相對優勢的主要因素是科學技術,由科學技術水平決定產品質量.成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競爭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農產品的質量也就成為我市農業科技進步模式選擇的出發點之一,同時,也是我市農業科技進步的主攻方向。我市應從遺傳改良、生物技術、條件控制、品種更新,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體系和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化等方面人手,綜合運用各種農業科技手段,研究、開發、推廣農林牧漁等優質農產品的標準體系,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商品性能和國內、l司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力。農業發展的國際前景,對我市農業外向型的發展已經提出了很高的農業標準化要求。推動我市標準化構架的建設是因應WTO對我市農業帶來的挑戰的有效舉措。

1.4我市初具實施構筑標準型農業構架的良好機遇和條件

第一,民眾生活水平較高、對農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農業正初步由“生產者主導型”轉向為“消費者主導型”.光靠傳統農產品以及農產品的傳統用途,已經很難適應和滿足一個大城市廣大消費者高度分化對農產品的要求,比喻,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農產品的安全衛生及營養倍受關注,這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的基本條件。第二,我市大多數農產品相對過剩,都市型農業結構調整面臨千載難逢的良機。同時,城市居民對絕大多數農產品有極大范圍的選擇權(國內優質,綠色食品,國外產品).這為實施標準化農業構架提供了前提條件。第三,我市農業既屬城郊型農業,也屬港口型農業,更具都市型農業的基本特征,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環境、資金、技術、人才。通過在城市率先實施農業標準化,進人城市市場的農產品就要達到城市對農產品要求的質童標準,這就促使農產品生產者要以此為導向,以城市的農產品標準為導向進行生產。同時,城市擁有的資金、科學技術、生產資料和設備,可以通過城市強大的輻射作用向周邊地區滲透和發展。這樣,城市就可以在市場上對本地區農業標準化進行引導從核心農區向農區推進。汕頭作為粵東的中心城市,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效應十分明顯,這是實施標準化農業的良好條件。第四,我市具備發展農業國際貿易的基礎,特區優勢、沿海優勢、鄰近臺港澳地理優勢、僑居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潮人眾多優勢(人文資源優勢)等比較突出。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市場觀念和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具有一定基礎,為實施標準化農業準備了市場競爭條件。

2.標準型農業的內涵與我市的規劃構架設想

2.1標準化農業的內涵

農業標準化是把生產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的生產經驗,同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和成果相結合,納人農業領域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指導和規范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等活動,進而達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預期目的。農業標準化是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而在一個特定區域內,農業領域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則可以說,這種農業就稱之為標準型農業。標準型農業是通過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而形成的.標準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標準化體系的綜合性:包括農業生產資料標準、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術標準、農業環境保護標準、農業經營管理標準;—標準化體系的政策性:表現在要遵循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來確定適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農業標準化方針政策和標準化規則與計劃;—標準化體系的技術性:突出特點是以載體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質的形式出現,所以標準不是研究對象技術本身,而是研究負載其上的載體(標準)的。標準這一載體的技術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對象技術的先進性而是合理的先進,是融合著標準化方針、政策、經濟要求的總合。所以,標準化是受政策性指導的技術;—標準化體系的經濟性:表現為可以使農業生產發展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勞動損失.其經濟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計算出來,有的是間接地表現出來,有的是從保護自然資源、人類工作與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等而長遠地表現出來;—標準化體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產品質量監督和質童管理過程中體現出來。

2.2農業標準化是我市特色農業產業化的一種技術支撐

“九五”期間,我市農業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形成一批有區域特色作物區、水產區、畜牧區,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發展,2000年全市15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5萬多農戶每戶增收2000余元;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始啟動,組織一批優質農業產品注冊商標,實現零的突破;農業科技服務廣泛開展,鄉鎮企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農村,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一定要從戰略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農業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的滲透作用,重視剛剛興起的農業標準化工作對特色農業的推動作用,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對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巨大影響,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占據優勢川;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長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依靠科技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探索農業產品規模化經營.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經營機制,把農村分散的千家萬戶與市場聯系起來。政府要相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把剛剛實現“零的突破”的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更有效地推進一個新臺階。我們必須首先明晰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的總體思路(發展的階段目標、規劃)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結合國家標準,參考國際標準,制定適合我市農區特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具體標準,以及建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然后確立標準化農產品市場的戰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實施農業標準化對本市農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的作用機理,進而探索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來調整、優化本區域農業結構的新途徑,以此指導今后我市特色農業經濟的具體實踐。從而,為我市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成功推動外向型農業發展夯實基礎。

2.3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思路

以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年~2010年)”中有關毛I毛找11化問題的論綱,作為我市實施農、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論指南‘“,,包括:“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以優質高產作物新品種選育及其產業化為重點,加快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優質高效種植業.促進種植業和產品標準化、布局區域化、經營產業化。”.’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進程。開展畜牧水產優良品種選育、飼料開發、生產設施設備研制、疫病綜合防治等技術研究.加快畜牧水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建立健全畜禽水產品質t檢測體系,推動畜牧水產業全面發展,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體系和監測、檢測技術體系。開發先進監測技術與設備.推動主要農產品監測、檢測網絡體系的技術升級,加速農產品加工質量監測、檢測網絡體系的技術升級,加速農產品加工質量監測、檢測技術體系與國際接軌。發展有機(綠色)食品等無公害產品,提高農產品與食品的安全性。”“依靠科技,建立新型農產品加工業。采用‘公司加墓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引進良種.開發配套生產技術,推動標準化、規模化優質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培育大宗農產品加工科技企業.開發國內外市場,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全面快速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技術,提高抵御農業自然災害的能力。開展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建立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開展鄉鎮企業污染治理技術研究和示范;大力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建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提高抵御早、澇、風、雹等氣象災害能力。”“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和動態監測網絡建設。”汕頭農業標準化工作既要以“綱要”作理論指南,更要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要求,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創匯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增強農業的國內外競爭力。

2.4我市標準型農業規劃構架

2.4.1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標準化和監測工作在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作用。根據本市區域農業優勢制定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規劃和項目,把重點放在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上,品種的重點放在名、特、優和高產、高效的農業產品上,立足創建農業品牌和名牌,在農副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從選種、育種到生產、收獲、加工、貯藏,都執行規范的生產方法和質量保障體系。要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能有較大提高,就必須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在現代市場經濟對農副產品,特別是消費者對名、優、特農副產品的商品化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國內外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勢下.制定并實施農副產品的加工標準、檢測技術標準、包裝規格標準、品質等級標準等可以使農副產品的商品化過程在標準的監控下,以高品質和優質服務適應市場競爭,使農產品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農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更能擴大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農業監測體系是指為提高農產品、農用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質量,由各類具備農業專業技術和監測能力的檢驗、測試機構組成的監測網絡,是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就必須重視建立以農副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監測為重點,包括對農業生態環境檢測在內的完整的農業監測體系。此將有效為規范市場交易,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的市場流通,切實保護生產者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2.4.2我市農業標準化體系范圍

農業標準化體系主要指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制定的,以國家標準為基礎,地方標準為重點,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系列標準的總和,還包括為農業服務的化工、水利、機械、環境保護和農村能源等方面的標準。按農業生產主體和為主體服務的其它因素,我們把我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分為主要農副產品標準體系,以及支撐和服務農業的標準體系兩大類。農副產品標準體系,包括糧食、水果、蔬菜、畜牧業、水產業、林業、其它農產品(包括茶葉、煙葉、糖料、熱帶作物(引種>、食用菌、花卉等)、動植物纖維等方面的標準。支撐和服務農業的標準體系包括飼料、動植物保護設備、農用化工產品(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使用、農業機械管理與使用、農用水利與水土保持、農業能源、農業環境保護等。上述的兩個方面都應按市場需求的原則,根據具體需要確定標準的級別,按標準化法規的規定操作,逐級分解細化,制定具體的個體標準。總體來說,主要突出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副產品的等級標準,二是種苗的品種和用種質量標準及生產資料質量標準,三是農業技術規范,四是農副產品包裝、儲藏和運輸標準。

2.4.3我市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計劃、規劃項目選擇

2.4.3.1農業標準化項目內容非常廣泛,對于全市性的計劃、規劃項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點地選擇,具體細分如下:第一,著重考慮種子標準項目種子標準是種子、種苗、種畜、種禽和菌種、魚苗的標準總稱。在計劃中,要著重考慮種子標準項目。第二,重點制定并實施農產品等級標準項目農產品等級標準,是對農產品等級質量的技術規定,是產品生產、產地檢驗,交貨驗收及質量仲裁的技術依據。農產品等級質量以外觀形態、內在質量、加工精度作為分等級的主要依據。第三,突出種養生產技術規程項目種養生產技術規程,是指農作物、林木、畜禽及水產類,在各自生產過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產實踐經驗,有機地形成最佳生產技術方案,經選用優良品種并合理運用栽培、速生、飼養及養殖生產技術措施。第四,開發農業主導產業標準項目為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以立足我市長期以來形成的畜禽、水果、水產、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作基點,按商品化生產要求,從這些特色產業中找準系列品種,列入計劃,實施主導產業標準項目,并在實施中按市場要求不斷提高完善標準,全面與國際市場的標準接軌。這不僅滿足了農產品優質化的規范要求.也滿足了小包裝、規格化的市場需求及現代連鎖店經營的需要。這是一種“小商品,大市場”的現代農業理念。

2.4.3.2實施我市“無公害農業”標準化工作無公害農業是90年代出現的一個全新概念。它是指在無污染區域內或已經消除污染的區域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質進人農業生產系統,生產出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同時,生產及加工過程不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農產品生產由普通農產品發展到無公害農產品(或稱之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態食品、自然食品),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消費者環境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普遍需求市場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西方發達國家對進口農產品中各種污染物的含量不斷進行嚴格限制.可以說,未來的市場將是無污染市場。因此,必須將“生態安全”和“環境友善”作為現代農業標準體系的新內容舊。發展無公害農業不僅具有極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大大地增強我市農產品具有應對加人wTO后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當前迫切需要制訂具有出口優勢的汕頭農產品的商標標準、定量標準、包裝標準,這些標準是發展外向型農業中消除國外技術壁壘的通行證。我們建議把無公害技術標準的構架中的關鍵技術的突破補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關計劃,抓好以下工作:通過無公害農業關鍵技術的攻關,改進無公害農業生產資料(農藥、肥料、飼料)的人工化學物質的配方,開發符合我市土地、水質、氣候條件的高效、低殘留、無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復合功能生物農藥工程菌種.使之兼備優良的生物學工藝特點及工藝性狀,為產業化打好基礎;著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農藥的資源開發和品種選育,開展發酵、后處理、制劑等工藝研究.提高生物農藥產品的品質、穩定性、貨架壽命,降低成本;開發安全、高效、價廉的獸藥系列產品;采用生物技術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開發新型微生物肥料生產工藝,重點開發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腐殖酸類肥料、礦質肥料、及其摻和肥料等;研制安全、天然、營養、多功能和通過發醉技術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劑和飼料添加劑.著重研究食品(飼料)添加劑的天然資源開發和提取技術,開發微生物發酵、提純等工藝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飼料)添加劑的品質、色澤及效能,降低生產成本;在包裝儲運方面,重點研究物理滅菌工藝、CO:超臨界萃取技術、膜分離技術、酶工程、發酵工程、冷凍干燥、擠壓膨化、低溫濃縮技術,研制滅菌包裝技術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復使用的包裝材料;開發食品氣調儲藏技術;為生產出符合人體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產品莫定符合國內外,特別是發達國家準進口的嚴格品質安全物質的標準要求。沒有上述無公害農業關鍵技術、設備的研制和開發,實施無公害農業的標準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撐科技力量,外向型農業將會受控于人。無公害蔬菜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實施是我市發展無公害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標準接軌,才能獲得國際貿易“通行證”;才有“資格”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才能拉動無公害蔬菜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無公害標準體系的構成與建立,包括與其生產、流通有內在聯系的各個環節的標準:—無公害生產基地的條件標準。主要規定生產基地的土壤質t、空氣質量、農用灌溉水質最控制指標,以確保生產環境滿足無公害標準要求。—無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限量標準。主要規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及其試驗方法。—無公害蔬菜農藥合理使用規則。主要規定嚴禁使用的殺菌劑、殺蟲劑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允許限量使用時的常用藥盤及稀釋倍數及安全間隔期(天),以確保無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不得超標。—無公害疏菜產品標準。主要規定無公害蔬菜品質質壇和衛生質量要求,以此作為無公害蔬菜質量判定標準。—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規程。根據無公害蔬菜生長特性,規定出品種選擇、育苗、整地、定植、田間管理、農藥化肥使用標準、病蟲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術操作規程,以確保其生產過程達到無公害標準規定。—無公害蔬菜農藥殘留量試驗方法標準。主要收集、制定與無公害產品標準相配套的方法標準。—無公害蔬菜包裝標準。主要規定無公害蔬菜包裝用材料、包裝基本原則,標注內容等。由于無公害蔬菜標準體系的建立比較復雜,需由專業部門進行專題的調研論證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個我市農區通川的“安全I又生優質農產品(或原料)產地環境地方標準”這項標準是結合汕頭農產品生產和質量控制的實際情況,參考有關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標準進行制定,它應包括與優質農產品的安全衛生有密切相關的土壤、水質和空氣三個環境質量要求,包括農[[]灌溉水質標準、養殖少}l水質標準、畜禽用飲水水質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等等。其中,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應采川國家標準中有關自然保護區、風景區的環境空氣質量要求。用汕頭優質的空氣、韓江優質的水源、潮汕無污染的優質耕地等構成的優質生態環境,生產具有汕頭系列品牌標志的農副產品,將是汕頭特色農業的最大特色。

2.4.4關于我市標準型農業的戰略思維綜上,提出建設我市標準型農業基本構架,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將使汕頭農業現代化有一個實用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整體體系。分為六大體系:建立以環境農業為主體,水、土、生物資源科學為依據的生態體系;二是建立污染環境極小的“三高”農業技術生產體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運輸、倉儲、營銷技術體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業和都市園林為主體的環保科技體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務的信息服務和情報服務的服務體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監測、法律體系。由于標準化工作的網絡式貫穿作用,以上體系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一個農業科技總體,體現了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3.推動構建我市標準型農業構架的戰略對策

從產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這是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區別于過去的一個重要標志。據專家測算,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如果投人決策目標從產量最大化轉變為效益最大化,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動?我們提出:

3.1用“區域發展”推進“標準型農業”的跳躍式發展

我市于2000年通過實施的“汕頭面向21世紀科技振興規劃”中確立四個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重點區域”,是我市標準型農業的示范區域川。它們是:設施農業示范區示范區設于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種研究所,基地總面積為1715畝,分為蔬菜業設施示范區和禽畜業設施示范區兩大類。蔬菜業設施示范區下設蔬菜研究成果展銷中心、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區、蔬菜引種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區、良種繁育區、種子包儲加工區,通過采用遠緣雜交、輻射育種、化學誘變育種、雜種優勢利用、染色體r幾程、基因工程等現代種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遺傳變異.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種,認真抓好“種子工程”,實現蔬菜種子產業化。畜牧業設施示范區下設種鵝場、種雞場、現代化孵化廠、種牛輸精配種場和家禽育種中心,力求布局科學合理,設備先進配套。通過示范指導作用,為家禽育種提供一個符合科學設計的場所,促進家禽育種工作的開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種。農業科學園科學園以市農科所為載體,利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開發條件,借鑒國內外農業發展經驗,結合汕頭市情形成“科學內容、園林外貌、潮汕特色、規模產業、良好效益”的綜合體,將對摸索、總結和推廣“三高”、“四化”農業發展經驗,普及農業科學知識,豐富地方文化意蘊情趣,美化市容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探索新時期農業科學研究所發展的新路子產生積極的影響。農業科學園置于汕頭市區西北,占地面積約20公頃。參照潮汕園林設計模式,整個園區按功能分若干個小區,并人工改變部分地貌,依靠園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結合種植特色植物,達到園林風景如畫,處處洋溢科學文化內涵與潮汕特色的境界。設立墓因工程育種、航天育種等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基地,重點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貴花卉新品種,并利用組織培育、工廠化育苗,實現花卉種苗產業化;研究適合南方氣候特點的農業設施設備及模式化栽培技術,建成設施花卉生產示范基地;優化資源配置,建成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基地。汕頭農業科學園,作為現代農業與都市農業相結合的產物,以其在集約經營、資源優化配置、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等方面綜合表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效果.充分發揮研究、試驗、開發、推廣、培訓、示范、服務的典型作用,進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潮陽民曹科技發展試驗區民資民力雄厚、民營經濟發展較快是潮陽的優勢。本區域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調整種植業區域結構,發揮區域優勢,推廣良種良法,發展國外市場需要的高價值經濟作物。以潮陽盟興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和僑豐(集團)公司二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和高科技工廠化養殖,發展水產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重點抓好大宗水產品的保質和低值水產品的深加工,提高水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南澳科技興海示范區國家科技部等五個部委己把南澳列為“全國科技興海示范區”,是我市海水增養殖的主要基地,將以汕頭大學在南澳建立的廣東省海洋生物重點實驗室臨海試驗站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環境及資源優勢,建立海洋經濟生物培苗中心,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開發新品種和增養殖新技術,優化增養殖結構,重點建設水產種苗廠.工廠化養殖場,搞好水產品精深加工,提高水產品附加值。上述四個高技術農業發展區域,備受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其農業技術與經濟發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已遠遠超出汕頭農區,波及粵東整個區域,在省內乃至全國也頗具知名度。已經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生態資源等優勢條件,極其適宜將其建設成汕頭標準型農業的試驗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區。這不只是簡單再加掛一個招牌的問題,而是應當有支撐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設備和設施,成為有實力的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模范區域。要在動植物良種、生物工程、現代化集約種養技術、農產品儲運加工技術、農作物病蟲害及自然無害的綜合防治、農業資源的高效運用、農業檢測、土壤能源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先進的經營管理等的技術及其含量的標準化措施,并在設施化、工廠化、企業化建設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術化標準。模范區域要成為有能力引進國內外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形成網絡健全、反應快捷、測定精確的現代農業標準監測及管理體系的中樞,并有能力把觸角伸向廣大農村,提高監測品種和手段,加強農產品質量跟蹤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標準農業取信于民,成為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中樞。

3.2發揮龍頭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陽市僑豐集團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總公司被廣東省評為第一批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000年又有汕頭大洋集團公司、潮陽市盟興水產品養殖有限公司、潮陽市糧豐集團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評為第二批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級龍頭企業在內的15家農業龍頭企業。據統計,1999年共創值10億元,帶動6.36萬戶農戶,增加農民收人1.39億元,戶平均2183元。上述農業龍頭企業較好地化解農民分散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初步(一個側面)解決農產品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這一實際情況所帶來的問題,成為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羊。但是,我市農業的總體產業化水平仍然是低水準的,其發展規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準。1999年廣東全省公司加農戶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已近1400家,銷售收人39。億元.帶動農戶140萬戶。珠江三角洲地區正在試辦的十大農業示范區總面積為14萬畝。預計總投資40億元,1999年已投資10億元。形勢說明,在農業產業化競爭中,我市需要充分發展和發揮產業鏈條中“龍頭”企業的作用t6J。把產業化的規模和水平推上一個新臺階,才能有效縮短距離,獲取應有的農業產業化利益。如生態農業是通過生物鏈把種植業、養殖業與畜牧業結合起來,產生循環經濟所特有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樣,按照耗散結構經濟論的觀點,現行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產業結構是一個特有的經濟非平衡系統,產業只有不斷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現開放狀態,才有活力;注意與其它產業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協力。農業產業化就是企業、基地、農戶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產生一種雜交優勢親和力。這種“活力”、“親和力”的經濟表現就是經濟效益,企業經濟效益與農戶經濟效益都得以提升。在這樣一個經濟生態系統中,再把“農業標準化工作”、“標準型農業理念”引進這個系統中去實施,“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產業化系統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現開放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標準化工作是農業龍頭企業取得壯大和持續發展的有效動力。把我市的農業龍頭企業再發展至30家或40家.帶動的農戶再增加至10萬戶或者說15萬戶,汕頭全市標準型農業將呈雛形而不僅僅是實現零的突破。這樣,現在表現為制約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農產品發展的市場定位不準確.大路貨農產品供過于求,造成價格因成本倒掛,虧本生產經營;市場預測難度大,生產出現盲目性;加工保鮮技術跟不上,制約具有地方特色優稀高值品種的發展;技術含量高的高值、高效優質品種不多,引進力度不夠;缺乏農業企業、中介組織,制約設施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產品難以形成品牌,難以打進大市場、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等等,將在龍頭企業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決.我市農業實施發展“小商品大市場,小商品大產業”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3.3選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盆點

現代農業食品幾乎不再是從菜園子到菜籃子,而是經過多重加工和各項消費前服務川。要從汕頭實際出發,抓住大宗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確定加工目標,扶持加工企業,不斷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頭特色,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農業加工產品名牌,拓展國內外市場,實現對農產品商品價值的提升。我市大宗的農產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種大芥菜)、海淡水產品(尤其是貝殼類、中低檔魚類)、禽畜產品(尤其是雞、鵝),目前多數以初級產品進人市場.要認真研究加工、保鮮技術,開發系列產品,善于包裝,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要選擇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品,如潮陽金玉三棱橄欖、澄海樟林林擒、潮陽西肪楊梅、南澳桔紅,以及各地的一批優質蕃薯、優質玉米等,進行保鮮和包裝研究開發,把具有稀少性價值,而市場價值較高的特色農產品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多屬小型、分散,競爭力不強.要通過知識培訓.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經濟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衛生標準和質量標準,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加人Wl一O的需要。企業不僅要有注冊商標的產品,還應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通過引導和必要扶持,促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骨于企業形成。要通過選擇有一定規模、效益、有自己品牌產品、有市場前景的企業.經過篩選,確定一批重點農業和農蒯產品加工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扶持。一是扶持企業開展150900。系列標準認證;二是產品技術開發扶持,幫助重點企業建立研究開發中心,開展新產品和保鮮包裝技術的研究、開發、創新及應川;三是幫助企業組織一批品牌進行著名商標、馳名商標認定和15014001綠色食品認證。強化一系列服務,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礎扎實、產品知名度高、信譽良好的農產品加工綠色企業,讓汕頭農產加工品在即將到來的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綠色市場、綠色營銷的大潮中領導潮流。產品只有通過市場交易成功,才能實現商品價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也才能實現。如何拓展市場,最重要是規范現有專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場的交易吸引力。與此同時.要選擇一、二個大型的市場建立信息網絡,逐步實行網上報價、交易、代購、代銷,配套金融、保險、食品衛生檢驗等機構,以形成標準化農產品的標準化市場。

3.4用“人才離地”支持構筑標準型農業產業構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標準化科技知識的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人才,就難以構筑起標準型農業產業構架。因而培養和廣攬人才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則要由“剛性”轉向“柔性”。為適應發展之需,我們認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隊伍:一是具有全局觀念、超前意識、創新精神及現代農業管理能力的農業產業化的宏觀管理領導者隊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國際商業頭腦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農業企業家.以適應加人WTO以后的發展形勢;二是具有市場眼光、知識轉化能力,敬業創業,熟悉本產業、本企業的標準化管理的管理者隊伍;三是具有較強的崗位能力.在生產(服務)過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終堅持在第一線,提供一流優質服務的專業技術骨干隊伍(宜在現有的農業技術、農業管理隊伍中進行知識改造和更新)。“人才高地”的形成.其最終目的是為我市建立“三個體系”、“四個創新”提供智力資源保證閉:’’三個體系”:一是建立農業標準體系,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納人標準化管理軌道。二是建立農業監測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和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監測網絡。三是建立農產品評價體系,通過制定和完善質量認證標準和產品評價標準.實施農業品牌(商標)戰略,扶持和培育優質農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四個創新”:一是種子質量標準創新。農產.鉆質量的競爭核心是良種的競爭,誰擁有良種,誰就能掌握質最競爭的主動權種子既是農業生產的“源頭”.也是農業標準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規程創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大中城市農產品準人證的實施和加人wTO,農產品的安全、衛生、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標準時,既要重視操作規程的技術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規程的操作環境和安全控制。三是產品標準創新。我市農產品大多數至今還沒有實施產品標準.這不僅給實施品牌農業帶來困難,而且也難以實行優質優價。四是農產品的加工和包裝創新。加工和包裝是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議

第一,標準型農業是我市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戰略選擇,它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成為現代農業的新概念。我們應當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農業標準化工作列人農業產業化的議事日程。我市農業現代化處于沿海地區發展的前沿,對農業標準化的認識更應超前一步,全市各級政府和部門要統攬全局,加強領導,在研究農業如何產業化時,同時研究農業標準化,要結合農業產業的總體安排,制定農業標準化規劃或計劃,在實施“豐收”、“星火”等科技發展計劃時應同步考慮標準化,對一些帶全局性的產品實施產業化時,應由政府牽頭,組織包括標準化行政部門在內的有關部門共同推進標準化進程。第二,農業標準化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作,必須把涉及農業標準化的有關部門有機的組織起來,建立一個體系.形成一個合力,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新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標準,把農業標準作為重點進行攻關〔”。這一體系目標的形成,可以參照借助于農業推廣體系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從行政上看可分成為市、縣、鄉、村四級。這四級標準化組織的建設可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不同的標準管理內容、不同的要求,即協調市一級、提高縣一級、健全鎮一級、加強村一級。協調市一級,組織形式上可以成立農業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把農業、水產、水利、農機、計委、財委、科委、農委、技術監督、外貿、高等院校等部門的有關專家、分管領導組織起來,具體負責領導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計劃、規劃,部署實施每年的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農業主管部門是起草標準、宜傳標準、對標準執行情況進行日常檢查的主力軍,承擔大量的具體工作;科委應當把農業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列為科技項目加以推廣;技術監督部門做好統一管理,組織協調,主要工作是制定農業標準化工作計劃,指導正確運用標準化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標準,協助有關部門貫徹標準及對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外貿部門應從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形勢提供信息服務,國際市場除了產品的供求形勢常發生變化外,產品的類型、規格及生產流程也常常發生變化,且往往以修改標準或制定新標準的方式出現,特別是對農產品進出口的嚴格技術壁壘,外貿部門應提供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對應措施。各部門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我市的農業標準化工作。第三,“十五”期間,應采取多種形式培養一批掌握標準化理論、熟悉標準化管理的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促其更新觀念,把農業的標準化工作放在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層面上去認識,象抓工業標準化那樣來抓農業標準化。同時也應強化標準化的宣傳教育,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廣大農民群眾、企業職工的標準化意識。開展標準化教育培訓的目的還在于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農業標準化人員。因為標準化人員的素質是決定農業標準化水平的基本條件,也是影響當前標準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選拔一批年青農技人員或企業中的科技人員,從管理學、系統工程學、外語外貿等方面進行重點的培訓和深造,使之成為農業標準化事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中堅力量,成為新世紀的農業標準化專門人才。第四,加強農業標準化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研究體現市場對我市特色農產品優質要求的等級品質劃分的科學依據和方法,鍵全高效的農業標準監測體系,研究并確定農產品中農用化學物質等涉及安全衛生方面的限蚤指標及配套的分析方法,研究和開發適合于現場應用的快速檢測設備和技術;研究農業標準高效示范的理論與技術途徑;研究國外農業標準體系,以及我市農業標準體系如何與國際接軌問題。據此作為新切人點、重新審視農業系統關于產、研、學合作解決農業系統問題的途徑,重新定位我市農村四級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和隊伍的重要性。第五,選擇扶持“潮汕小菜”推行標準化生產作為我市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突破口〔1的。潮汕小菜系指由澄海大芥菜、烏欖、蘿卜、青竹梅、生姜腌制加工而成的咸菜、貢菜、昔菜、橄欖菜、蘿卜干、咸梅、醋姜等潮汕特色的小菜。由于近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市農業的一大特色經濟。以澄海市為例,每年發展8一10萬畝冬種大芥菜生產,鮮菜總產t15一20萬噸,90%用于腌制,加工品總值2.5億元。據農業部門統計,汕頭全市現有芥菜腌制加工企業、作坊467家,其中有工商執照企業92家,有商標品牌企業僅21家,約占加工企業的4.5%,較有知名度的如“咸菜王”、“蓬盛橄欖菜”等17個品牌,而出口罐頭批號尚為空白。產品除主銷潮汕地區外,通過展銷會及試銷點等渠道,試銷至國內很多大中城市,也銷往港臺地區及東南亞、歐美等國的華僑居住地。從目前的情況看,“潮汕小菜”為蔬菜產業延長了加工鏈條,增加了附加值,增加了蔬菜業的整體效益。但由于還處于低水準的技術含量,在質量、標準、風味等方面遠不及四川榨菜,也不及江浙的醬菜,產品未能大踏步走出潮汕,品牌更沒有叫響國內外。在消費者日益講究農產加工品的衛生健康安全的情況下,以家庭作坊式加工為主的“潮汕小菜”很難適應現代市場之需、外向型經濟發展之需。很難設想,如果讓外商客戶去參觀你的作坊、企業,他們會與你簽訂購銷合同?外商心目中的質量首先是企業工業化、現代化生產線。針對我市實際,要在鼓勵企業、作坊兼并重組構建規模化企業的同時.當前迫切需要制訂出一整套具有內外銷優勢的商品標準、衛生安全標準、包裝標準等標準體系,尤其對出口產品都應重新包裝,加上英文說明,加注相關指標,將計蚤單位從公制換算成“盎司”等,并將中國的條形碼改成適合歐美電腦的條形碼等等。以生產線實施標準化生產,以管理創新保證標準化生產,以國際標準規范標準化生產,不斷拓展深度加工項目。讓新產品改變人們心目中“潮汕小菜”就是“家庭作坊”,就是不衛生的觀念,掃除拓展市場的阻力。需要通過組建行業“協會”的形式.開展標準化生產的培訓,樹立“潮汕小菜”的品牌新形象,既有潮汕人喜愛的風味系列,也有廣州人、深圳人喜愛的系列,也有外省人喜愛的系列,也有適合出口的系列,花香蝶自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av|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片| 四虎影院海外永久|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999精品色在线播放| 狠狠的干性视频|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岛国aaaa级午夜福利片|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乱人伦中文无无码视频试看| 欧美乱码伦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chinese熟女老女人hd视频 | 欧洲-级毛片内射|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免费观看| 美女胸又www又黄的网站|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s|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直播|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四虎免费大片aⅴ入口|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国产xxxx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欧美一区内射最近更新|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曰韩无码二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精品无码桃色|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