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農業技術論文

農業技術論文

時間:2022-03-12 08:41: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技術論文

農業技術論文:談農業技術推廣的適用性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堅持“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一齊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齊抓。具體包括:以基本農田建設和骨干工程為主體,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以河道整治為主線,在山上可封山育林,種草種灌,發展徑流農業;在緩坡地興修梯田,改“三跑田”為“三保田”;在溝道、河道修堤壩,攔洪蓄水,攔沙淤地,形成從坡頂到坡底,從溝掌到溝口,從上游到下游,層層設防,節節攔蓄,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配套的立體攔蓄防護體系。政府引導加強管理旱作農業的改進、推廣與大面積應用,離不開政府的引導、金融部門的支持、科技人員的試驗示范、社團組織的牽頭、園區的帶動與輻射以及加工運銷環節的聯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行業、各部門協調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各級政府應出臺相關優惠補貼政策,加大信貸力度,實行干部及科技人員包村包點制度,推廣“企業+基地+農戶”新型產業模式等,為確保旱作節水農業的順利發展奠定基礎。

“一建”“一建”是指建設標準化旱作農田。長治市多數地方屬于黃土丘陵山區,地面不平,耕層不厚,水土流失嚴重。以農田防護為基礎、蓄水保土為中心,采取“四荒”種草種樹的生物措施和坡改梯、平田整地等工程措施,有效地減少了地表經流,使20多萬hm2基本農田達到了固土、蓄水、保肥的“三保田”標準。“二蓋”“二蓋”是指秸稈覆蓋和地膜覆蓋。生物地膜覆蓋技術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具有顯著的蓄水、保墑和增產作用。

經過幾年的連續組織實施,在全市基本形成高寒山區地膜全覆蓋,丘陵旱地秸稈、地膜二元覆蓋,平川地區秸稈覆蓋的新格局,從而實現傳統農業耕作措施與現代旱作農業技術的有效結合。“三普”“三普”是指普遍實施抗旱耕作技術、普遍增施有機肥料、普及應用抗旱良種。推廣“兩莊”抗旱耕作經驗,實施兩種旱地耕作體系,即旱地休閑麥田實施早深耕滅茬、耕后耙、雨后耙、細整地、機播耬播、播后壓等技術;春播旱地實施“秋耕壯垡”(早深耕、秋施肥)、“三墑整地”(深耕蓄墑、耙耢保墑、鎮壓提墑)、“三深耕作”(深耕、深施肥、深中耕)、適時早播等技術。

抗旱耕作技術應用推廣,使全市95%以上的旱地有效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墑,大大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普遍增施綠色有機肥料,根據綠色(有機)農業經濟區建設要求,針對農業生產上長期存在的重化肥、輕有機肥的實際情況,發展養殖、城肥下鄉、秸稈還田、積漚土雜肥,大量挖掘有機肥源,使3.33萬hm2蔬菜平均使用農家肥6000kg/0.067hm2左右,3.33萬hm2谷子平均使用有機肥3500kg/0.067hm2以上,其他農作物平均使用有機肥2500kg/0.067hm2以上。

通過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效地起到以肥調水的作用。普及應用抗旱良種,利用生物節水途徑提高旱作農業效益,在實施旱作節水農業過程中,本著良種、良法一起上的原則,狠抓“四項配套技術”(一是選用抗旱良種,二是實施早播,三是合理密植,四是噴施抗旱生物制劑)。根據不同作物及生產條件,抓名、特、優、新等抗旱品種,抗旱品種覆蓋率達99%。

作者:何建敏

農業技術論文:談農業技術推廣改革與發展

一、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長期以來,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強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率的轉化較低,在新的社會注意市場經濟體制下,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現存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經不能更好的適應計劃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同時,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接收程度較低,給農業技術推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加之農村地區地理位置的關系,信息落后,消息閉塞,也給農業技術的推廣造成局限性。隨著農村外出務工的人群較多,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婦幼,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農技人員下鄉組織培訓班都存在一定難度,這就導致農業技術的推廣面臨極多的阻力。在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缺乏財政的支撐,農業技術推廣體制不完善,財政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力度不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待遇較低,工作條件較差,由于高學歷的人員大多不愿意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一方面使得農技推廣人員缺乏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農業技術推廣上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專業素質和能力都較低,造成了推廣的制約。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得不到實際的成效。

二、農業技術推廣改革的對策措施

1.創新推廣理念,開拓農業技術推廣新思路

我國在建設社會注意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應從單純的“以技術為本”到“以人為本”的推廣理念轉變,實行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依托農產品為農業技術推廣支撐,提供優質農資、綜合信息、生產技術等為一體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2.創新推廣體制,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以現階段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為主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基礎,應建設一個以農業技術推廣為主,農村合作經濟為輔,農業科技、涉農企業、教育單位廣泛參與的改革創新,新型農業技術體系。同時,在財政上保證縣鄉的農業推廣隊伍體系,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

3.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提高科技轉化成果率

在當前農業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成果低下的狀況下,應積極探索新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和農技人員績效考核制度,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突出績效獎勵,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積極性,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將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技術推廣納入考核范圍。通過推行人員定編、定崗和聘用制度,以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形式吸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提高農技技術人員專業素質,切實的將農業技術推廣開,提高農業技術的成果轉化率。

4.創新推廣方法,讓農業技術廣泛深入戶

要切實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方法,根據自然條件和工作實際,積極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設模式,確保基層農業科技和人才資源發揮最大效能,從而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速度,確保農業產值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現代技術發展,積極創新培育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利用現代手段開展推廣服務,滿足農民需要,讓農業技術推廣真正深入農戶。一直以來,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黨和政府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從而更好的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民帶來實在收益,更好的促進農業生產化和現代化發展。

農業技術論文:農業部、人事部關于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教學科技人員評聘專業技術職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要“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的推廣,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繼承推進農科教‘三結合’,全面實施科技、教育興農的發展戰略。”要“集中力量組織推廣一批重大農業實用技術項目”,“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研究”,“有關部門要通力協作,力爭在短期內見到成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指出,“國家扶持農業技術推廣事業,促使先進的農業技術盡快用于農業生產。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與農業科研、教育單位相互協作,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充實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和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應當保障和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改善他們的待遇,并依照國家規定給予補貼,鼓勵他們為農業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開發、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采取措施,促進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發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業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改善他們的待遇,依照國家規定給予補貼,保持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專業科技人員的穩定。”為此將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教學科技人員評聘專業技術職務的有關問題做如下通知:

一、各級政府人事和農業主管部門對農業(含畜牧、獸醫、水產、經營、農機,下同)技術推廣機構、高等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教學科技人員職務評聘應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使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成為調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在評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專業技術職務時,應當將他們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績做為考核的主要內容。

三、對于學術水平高、工作能力強、推廣業績突出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教學科技人員,可以申報評聘農業科技推廣研究員、教授專業技術職務。其申報條件、評審標準、評審程序和聘任辦法,按照《農業部關于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教學科技人員評聘研究員、教授職務的實施意見》執行。

農業技術論文:農業技術人員素養的完善

農業技術人員不能只看到農業當時收益的“低”,以及農村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差、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就逐漸產生對農業技術推廣失去信心的不良思想。一名優秀的農業技術人員應該看到的是:農村雖然當前屬于弱勢產業,但是具有很大的現代化建設空間,針對較低的農業水平上農業技術推廣與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為。同時還應該樹立強農思想,就是要將農業與農村做好、做強,要在愛農、信農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我國農業現狀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樹立興農、強農的志向,并堅定以此指導自己終生的農業技術工作。

1知識素質

農業技術人員服務對象是農民,其范圍是農業與涉農產業,所處的環境通常都是在農村。農業技術人員若是對三農不夠了解,將很難開展工作。首先,農業技術人員要對農民有所了解。當前的農民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的農民,他們有著深刻的變化。由于生存壓力的逼近,農民漸漸懂了如何去經營農業,才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部分農民會選擇外出務工,放棄土地。農業技術人員要掌握所在地區農民的實際情況,深知農民真正的需求與思想狀況,才能針對性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另外,農業技術人員需要精通農業。農業不再是僅僅局限于種植、養只、加工等等,當前農村出現的觀光業也是農業的一部分。可以說農業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有機系統,農業技術人員就要保障這個有機系統共能健康穩定的發展。各地農業特色具有差異性,技術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別。只有對當地農業進行精確的分析與了解,才能掌握有機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發現農業的增值空間,這樣農業技術人員才能對癥下藥。

2科技素質

身為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素質就是核心素質。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當代農業對農業技術人員的科技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充分考慮到農村未來發展的實際需要,農業技術人員應該“擅技術”、“會科研”、“長試驗”。首先,農業技術人員需要加強農業科研。農業科研是推廣農業技術的保障與源頭,是當前農業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農業技術人員要緊緊圍繞自己推廣的對象展開科學研究,進而清晰地了解技術產生的細節,才能更好的指導推廣。或者不斷圍繞自己的推廣活動積極展開科研,才能準確把握推廣效果,根據實際的情況調整推廣方式。其次,農業技術人員要擅長農業技術應用。農業技術人員必須要讓廣大農民群眾認識技術、接受技術、學會技術、運用技術,農業技術人員要熟悉相關技術的應用原理,對農業技術能夠熟練的操作,而且能直觀簡潔的將技術手把手的傳授給農民朋友。第三,農業技術人員應該長科技試驗示范。試驗示范非常重要模式對科研成功進行驗證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當前動用廣大農民群眾積極采用新技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農業技術人員要不斷努力,有自己能夠主持開展的主推技術與產品的試驗示范,要讓農民群眾參觀學習;或者能夠直接指導農民大戶積極開展主推產品的試驗示范,讓更多的農民群眾親身看到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實際效果。

3宣講素質

農民群眾與知識分子、工人以及新興社會階層對比而言,其接受外來影響的速度比較慢,大部分農民還屬于思想相對保守的群體。經濟支撐較為脆弱的農民,一旦在某項發展上上當受騙,一般都會再輕易相信外界的事物。身為農業技術人員面對這樣的群體,就必須要加強宣講素質,要宣講過程要注重“講得好”、“講得清”以及“講得實”的原則。不同的地區農民洗好有一定的差異性,加之地方方言差異性較大,農業技術人員在推廣過程中要保障讓農民聽得明白、聽得清楚,千萬不能套話連篇。其次,農業技術人員要培養自己形象生動的演講素質。如何能讓農民朋友能夠接受一種新的農業技術活著農產品,農業技術人員必須充當好游說角色,要想盡一切辦法在關于農業技術推廣演講中打動農民群眾、吸引農民群眾、感染農民群眾。總之,農業技術人員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更好。

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才能保障最新的農業技術能及時運用到農業實際生產中去,進一步保障農業生產能夠促進國家的發展,進而為人民創造更多的財富。

農業技術論文:農業技術推廣的可實施性分析

1推廣制度的分類

1.1人員管理制度

為了使農業技術推廣獲得保障,必須先提升農技員的農業推廣技術。通過人員管理制度,不僅能更有效地招聘并錄用對農業發展有用的社會人才,還可以保障農技員的技術推廣能順利進行。

1.2對外合作發展制度

充足的投資能使農業生產得以增長,并對農技員技術推廣活動的工作效率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外合作發展制度是通過國際合作增加投資渠道,提高農技員技術的推廣行為,使他們更主動地投身于農業發展中去。

2推廣技術對農技員技術

推廣行為的影響通過利用彝良縣中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數理分析和數量模型的檢驗,我們可以發現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制度對于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首先,彝良縣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制度必須要以農技員的個人權益、技能學習和技術提升的過程為重點進行加強,使彝良縣的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更有效率。其次,由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制度的不同有可能會使各農技員的技術推廣行為差異較大。第一是經費保障制度,彝良縣的推廣業務經費投入有多有少,農技員的技術推廣行為會因經費的多少受到不一樣的影響;第二是工作設計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求彝良縣的農技員做好工作日志和工作交流,提升農技員的技術水平;第三是人員管理制度,組織的平均培訓次數和下鄉補貼金額對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影響顯著;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開展社會化服務對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影響顯著。最后為了能令農技員的技能、工作經驗得到提升,應做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建設,提供優質的推廣管理制度,加大推廣費用的投入。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是彝良縣當前必須要做好的一點。

2.1經濟保障制度的影響性

經濟是發展的前提,通過原始數據的分析表明,推廣農業技術的整體費用比重占了24%,而彝良縣的農技員人均推廣費用僅為1.73萬元,為此必須優化改革經濟保障的制度,使農技員的人均技術推廣費用得到提升。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結構具有科學性,有效提高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水平。

2.2工作設計制度的影響性

為了能對農技員的技術推廣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必須要讓農技員養成按時寫好工作日志、積極做好農業生產過程的檢測和及農業技術工作交流等習慣。

2.3人員管理制度的影響性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彝良縣的農技員們就算是在聘用錄取考試中獲得了高分,但是在他們參與的工作中并沒有什么出色的地方,技術推廣行為也不是十分到位。為此彝良縣的人員管理制度可以通過控制使農技員的個人利益和個人績效考核審查等方面進行優化,從而令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質量有所提升。

2.4對外合作發展制度的影響性

對外合作發展,是農業技術推廣拓寬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這樣才能使彝良縣的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培訓獲得物質支持。通過以往的數據分析,單單只是通過水稻科技推廣彝良縣的農業技術就已經需要消耗人均0.86萬元的試驗費用,而且彝良縣的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并沒有獲得顯著提升的效果。為此,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這才是有利于彝良縣技術推廣及發展的。

3總結

對于農業高速高質發展的現在,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制度的改善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制度上的改變,農技員們的技術推廣行為也會有質的飛躍。通過對彝良縣的各種數據分析我們能明白,熱情、努力的工作態度是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最有效率的途徑,為此必須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下做好基礎工作,以人為本,使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制度上升到一個重要的地位。

作者:潘忠芬 李超 代萍 單位: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種子管理站

農業技術論文:對干旱區農戶農業技術分析

一、文獻綜述

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影響農戶采用先進農業技術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諸如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創立的二元經濟理論;西奧多?W?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的改造傳統農業的方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羅(Robert Solow)分析了美國1909—1949年的經濟增長,認為該期間每單位勞動小時的產出增長中超過80%歸因于技術進步。國內學者對農業技術進步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林毅夫指出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增產主要有賴于技術進步帶來的單產提高,未來滿足中國糧食需求的增加必須依賴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132-137;吳敬學提出現在以至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農業發展必須選擇生物化學性技術進步模式。關于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民增收的關系,黃祖輝、錢峰燕提出“伴隨著技術進步,因總供給增加而導致的價格下降,使農產品銷售數量增加所帶來的收益部分地被抵消,農業收入呈下降態勢”;劉進寶、劉洪利用計量經濟模型驗證了技術進步在促進經濟增長、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產品供給方面有巨大的作用;關于制約農民增收的原因分析,王廣利做了研究綜述,主要觀點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因素:近年來國內外市場疲軟,市場需求不旺;農產品成本節節攀高,成本收益下降,農民增收渠道單一等。二是政策、體制性因素:中國特有的雙重二元結構對農業剩余過分剝奪,地方財政困難,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未建立和完善起來,農民負擔過重;資源配置的偏差和政府宏觀調控的偏向,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比重過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程度低等。三是人力資本因素:農村教育水平落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下等因素。

關于農業技術的選擇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第一,農戶技術采用特征:楊大春將阻礙農戶接受新技術的原因歸結為經驗型排他心理、短視型實惠心理、謹慎型從眾心理、盲目型過急心理和遲鈍型麻木心理;第二,農戶技術采用動機和誘因:林毅夫認為當采用新技術的預期收益大于新技術的邊際風險,或者當農戶對新技術的預期凈收益大于現有技術的凈收益時農戶就會采用新技術159-164;第三,農戶技術需求意愿:凌遠云、郭猶煥驗證了農戶技術需求的地域性偏好,黃季餛等人對技術供給主體(政府、科研人員、推廣人員)與農戶對于技術的需求認知進行了比較;第四,農戶技術采用影響因素的研究:湯錦如認為從宏觀層面可以分為驅動因素和阻礙因素兩種力量,從微觀層面則可以分為農戶特征因素、經濟因素和環境因素三個方面177-183。回顧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頗豐,但綜觀其研究成果中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與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研究對象不夠明確,影響了研究成果的質量,從而造成不少研究成果的針對性不強;其二,研究內容偏重于宏觀政策層面,對農戶家庭選擇先進農業技術的機理研究不夠;其三,研究方法偏重于規范研究,實證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有關農戶家庭采用先進農業技術機理的實證研究成果更少;其四,實證研究通常將政策因素與農戶家庭因素分離,且僅從宏觀上論證分析政策的影響。鑒此,筆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農戶對農業先進技術的選擇行為,從農戶微觀視角對影響其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的因素進行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

二、農戶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的影響因素選擇

基于新疆的客觀情況與課題研究重點所涉及的農業技術,主要是指節水技術、生物技術、農業機械化技術以及農業綜合信息技術,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緊扣干旱區特征,本文主要從對農戶采用農業技術影響最為突出的農戶家庭因素、戶主因素和政府因素三個方面加以綜合考慮。

1.農戶的家庭因素:包括農民家庭勞動力人數、家庭收入、耕地面積、擁有的電視與電話及電腦的通信條件、剩水送人與剩水買賣。

2.農戶的戶主因素:包括戶主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以及戶主從事非農業程度和獲得信貸的能力。

3.政府的制度安排影響因素:包括政府對農機具的補貼合理與否、政府對農戶推行優良品種的補貼合理與否、開展農業技術指導與服務程度滿意與否、政府對節水技術的補貼合理與否。

三、農戶采用先進農業技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基本假設與模型選擇

本文運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農戶選擇行為。回歸模型中因變量只有兩個不同的取值,即二元選擇模型(binary-choice model),每一個個體都面臨兩種選擇,并且依賴于相關的一些特征,在對這種選擇行為進行研究中,選取線性概率模型進行研究,回歸模型如下:Yi=a+BXi+ei(1)其中Xi表示第i個農戶的個體特征,譬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ei表示相互獨立且均值為零的隨機變量。該模型如果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或者加權最小二乘法估計都違背統計的無偏性,因為因變量不遵循 統計學上要求的正態分布,由最小二乘法和加權最小二乘法估計出的系數標準差和t檢驗值不適宜于統計學的假設檢驗。本文采用的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采用邏輯概率分布函數(cumulativelogistic probability function),具體形式為:p=f(z)=f(α+βxi)=11+e-zi=11+e-(α+βxi)(2)給定Xi,P是個體做出某一特別選擇的概率,經化簡可得到下式:logpi1-pi=zi=α+βxi(3)該回歸方程中的因變量是做某一特別選擇的機會比(odds)的對數。Logit模型的一個重要優點是:把在(0,1)上預測概率的問題轉化為在實數軸上預測一個事件發生的機會比的問題,并用來解決因變量只有兩種選擇且不連續的選擇問題。根據上述理論框架和假設,建立如下實證模型并加以驗證。農戶采用先進技術=f(農民家庭勞動力人數、家庭收入、耕地面積、擁有電話及電腦的通信條件、剩水送人與剩水買賣、戶主的年齡和性別及文化程度、戶主從事非農業程度和獲得信貸的能力、政府對農機具的補貼合理與否、政府對農戶推行優良品種補貼合理與否、開展農業技術指導與服務程度滿意與否、政府對節水技術的補貼合理與否)。

(二)數據來源

數據以實地調查的方式進行,通過向新疆三縣發放1 000份調查問卷、回收856份問卷的形式獲得。在問卷整理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問卷的填寫存在一定模糊或錯誤情況,最后以812份問卷進行數據的整理及分析,樣本的分布是呼圖壁縣321戶、沙灣縣283戶、瑪納斯縣208戶。

(三)變量選擇、賦值及預期結果說明

由前述可知,農戶采用先進農業技術影響因素受家庭、戶主及政府因素的影響,基于變量相關性及數據可得性的考慮,選擇以下主要變量。

(四)數據處理

根據式(3),以農戶是否采用農業技術為因變量,并設Pi為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概率(采用=1,不采用=0),Xi表示第i個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α為方程的常數。利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

四、結果討論與分析

(一)戶主因素

戶主的性別、初中及以上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對農戶采用農業技術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說明戶主性別的影響方向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男性比女性更傾向于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相對于小學及以下學歷,戶主如果是初中及以上學歷文化程度,隨著教育年限的增長,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概率在增加;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能夠獲得來源于各種渠道的農業技術信息,并且有能力對信息進行評估和選擇,農戶對有關農業新技術信息掌握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采納該種新技術;年齡變量在農戶的技術選擇中不顯著,這可能與許多年齡適合務農的勞動力外出從事農業以外的工作而放棄了農業技術有關。

(二)家庭因素的影響

耕地面積、剩水送人、剩水買賣對農戶采用農業技術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家庭農業收入對農業技術的采用有顯著的負向作用,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而家庭勞動力人數的影響方向為正,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擁有電話及電腦等通信條件和家庭獲得信貸能力的影響方向為正,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輸出結果表明:家庭耕地面積是影響新技術采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耕地面積的影響效果在5%水平上顯著,且系數為正,說明家庭耕地面積越大農戶越傾向于采用農業技術;如果農戶對剩余水有買賣和送人的處置權,則農戶更愿意采用農業技術。家庭勞動力人數的影響方向為正,且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家庭勞動力人數不是影響農戶技術采用的主要因素;家庭農業收入比重影響方向為負,表明家庭農業收入比重與農業技術的采用存在著一定的負相關關系,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對技術采用的影響呈負向的趨勢,并在10%的水平下是顯著的,說明隨著農戶從事非農業程度的提高,非農兼業戶權衡外出勞動收益高于農業技術應用支付,而采用先進農業技術來彌補因外出打工導致的家庭勞動力不足,結果促進了家庭采用農業技術的積極性;家庭收入的影響方向為負,與預期不一致,這可能與家庭收入越差的農戶具有較強烈的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的愿望并欲改變家庭困境有關,也可能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和低收入家庭沒能力在技術應用上加大投入相關;擁有電話及電腦等通信條件與家庭獲得信貸的能力影響方向為正,雖然方向與筆者預期一致,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與筆者的認識上有一定偏差,可能是電話及電腦等通信條件在間接改善家庭收入上發揮著一定的作用,而在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技術使用方面并不突出,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三)政府的制度安排因素

開展農業技術指導與服務的滿意程度、政府對節水技術的補貼合理與否、政府對農機具的補貼合理與否、政府對農戶推行優良品種補貼合理與否,都對農戶采用農業技術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表明政府對農業開展技術指導和與服務配套措施有關的宣傳、培訓、政策導向等措施對技術采用有重要作用。宣傳范圍越廣和進行技術宣傳越到位,知曉的人數就越多,有能力和有條件采用農業技術的人也就越多,技術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政府對節水技術、農機具、推行優良品種的補貼越合理,農戶就越傾向于采用農業技術。五、結論與啟示本文以新疆三縣812份問卷調查為基礎,從農戶家庭、戶主、政府制度安排三個層面分析了影響農戶采用農業先進技術的原因。研究結果表明:農戶對政府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的滿意程度對其采用農業先進技術影響最大;運用節水技術節省的水資源可以交易或補貼影響次之;農機具補貼和良種補貼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農戶家庭非農收入來源的擴大,間接刺激了農戶家庭對農業技術的采用;戶主的文化程度高低也有較大影響;土地適度規模化有利于先進技術的應用。因此,在干旱區發展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政府應進一步加強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在已有惠民政策的基礎上,加大補貼力度,特別是對節省的水資源應制定保護性的交易價格制度;同時,千方百計地調控生產資料價格,引導農戶加入各類農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戶市場交易的話語權,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保障農戶生產積極性;要有計劃地加強對農戶戶主的培訓,提高戶主的文化素養,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擴大農戶家庭非農就業,多渠道實現增產增收,也是干旱區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農業技術論文:基于農業技術及水環境探索

稻草燒成灰,溶入新汲之水。其汁水定清,冷服,解砒霜之毒,比較有效,旱稻播種時,要及時浸種,使其略微發芽。在北方,如果旱稻尚未長出地面時就遇上干旱,應當安排人力和牛馬踩田,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如果泥土濕潤,就不要讓人畜踏進田里。禾苗長出三寸以后,若遇下雨天,應當冒雨薅草。桑蠶技術與水環境。桑樹壓條育種,要在五月間的晴好天氣,取泥土,和水,攪成粥狀,曬熱后敷在臥條上。到傍晚天氣涼爽時,桑樹本根和臥條都要澆水。桑苗移栽,先要掘坑。坑內用火糞等拌和軟土,加水,攪成泥漿,然后將桑苗栽進坑里。環繞桑樹壘起圓形土堆,稱為桑隔,要經常澆水。桑隔旁邊要修建池畔,以利蓄水。較之荊桑,湖桑葉片含有更多津液。荊桑果椹成熟時,可收集起來,用水淘洗干凈,曬干儲藏,以備留種。桑葚浸酒、煎汁,經常飲用,對人身體有益。桑葉、桑皮煎水,可洗治風眼、淚眼。嫩桑枝炒過,煎汁飲用,可治消渴之癥。蠶蛾摘下蠶連之后,在晴天清晨,當太陽尚未出來時,汲取新水浴連,除掉蛾子的排泄物,掛起來風干。蠶連在三伏天再浴一次,仍舊掛好風干。冬至、臘八節,蠶連先用牛尿浸潤,再用新水洗浴。正月十五,用研細的朱砂,調和溫水洗浴。臘八節的長流清水,或井中甜水,浸綠豆、白米;一天之后,曬干儲藏,以備大眠后磨粉、拌桑葉喂蠶,有助于清熱祛病,增強絲綿韌性。水桑葉只有在中午,當氣溫較高時,才可以喂蠶。蠶沙干爽,表明蠶無病。蠶箔上若出現成片濕潤,意味著蠶有病,需要趕緊替換蠶箔。替蠶時,若是遇上陰雨天氣,蠶容易受寒,就用切細的軟茅鋪撒在蠶上,再添桑葉。牛糞和水做成墼子,曬干儲藏,可用來烘蠶,提高蠶室溫度。若天氣暴熱,蠶室門外應貯放清水,而蠶室地面要灑些水,透些涼氣。不能迅疾繅絲的蠶繭,要曬干,放入陶甕,埋進地下;日后取出繅絲,應勤于換水。

麥作等技術與水環境

在清代江淮等地農業技術體系中,種植業是引人注目的重頭戲,生產對象繁雜多樣。其中,麥子在地位上僅次于水稻。此外尚有玉米、蔬菜、棉麻等作物。1.麥子栽培利用技術與水環境。中國南方(特別是江淮)水田實行稻麥輪作,需要開溝作畦,避免漬害。對此,王禎《農書》(5)468和沈氏、張履祥《補農書》(6)40都給予相應的注意。包世臣《郡縣農政》繼續研究這一重要問題。要種植麥類的水田,如果水源近便,先要翻耕板田,用耙子勞平;過些天,放干田水,用鋤頭在田里開挖泄水溝,分作畦壟。其技術關鍵在于,溝要挖得深一些、寬一些,以抬高畦面,便于排水。麥子適宜于冬天下雪,抑制其營養生長;春天,泥土潤澤,墑情良好,則日后麥穗碩大,子粒飽滿。如果春天雨水多,麥苗傍泥土的部分很可能漚壞,變成黃色,名叫“黃疸病”,最為農家大忌。麥粒可略微浸些水,舂掉麩皮,稱為麥米。麥子也可以磨成粉,用粗布篩子過濾;然后適當和些水,揉成面筋,成為素食中的主要產品。麥面在水中,下沉到容器底部的叫小粉,可以做成漿。如果麥芒不慎進入人的眼睛里,就取些大麥,煎成汁水洗眼睛,麥芒會很快出來。2.玉米等栽培利用技術與水環境。玉米原產于美洲,于明代傳入中國,在清代獲得廣泛傳播。此物根系發達,穿透力強,可以嵌進石頭縫隙,因而比較耐旱。如果干旱過度,也宜于灌溉。玉米熬湯飲用,可治淋瀝之癥。芋類作物在干旱時要澆水,使土壤濕透。芋頭有水、旱兩種,水種特別好。區種法可用來栽培旱芋,開區下種,澆水,用腳踏平,以保持良好墑情。甘薯留種,要藏在干爽的土窖里;若受濕,則容易潰爛。粟米若研成粉,加上甘草一起煮,然后漉出汁水,攪和蜜糖,可以解毒。蕎麥在本性上喜好雨水,也不是很怕干旱。稗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耐水而且耐旱。豌豆具有耐旱、耐凍的性質。青豆、綠豆,活生生地研細,和上冷水,可以解砒霜、金石、草木之毒。芝麻要趁下雨之后、土壤濕潤時播種,容易發芽出苗。芝麻在收獲時,若莢殼濕潤而集中堆放,則子粒不能做種;如用來榨油,點火則不明亮。芝麻煎水,洗治一般瘡毒,都是有效的。3.瓜、茄等栽培利用技術與水環境。瓜類作物播種,要將種子淘洗干凈,然后挖坑,鋤碎干燥的泥土,使其潤和。下種之后,逢旱天,要頻繁澆水。六月下雨之后,農家種下綠豆;八月中旬,綠豆苗翻壓到地里,作為瓜地綠肥。冬天,積雪堆積在瓜地,可優化土壤墑情;春天瓜苗出生,不懼干旱。冬瓜一名水芝,可整個削掉硬皮,埋進濕地;一天后取出,泡上清水,對消渴之癥有較好療效。茄子在九月間成熟時掰開,用水淘洗,取出下沉的子粒,曝干收藏。二月間畦種茄子,育苗。當其長出四五片葉子時,趁下雨天,帶些苗圃泥土,進行移栽。山藥栽培,要先掘坑、挖溝,便于泄水。當干旱發生時,要引水灌入溝,遙遙潤澤山藥。茶樹忌諱水浸根部,若遇干旱,就用米泔水澆灌;若要施肥,可用原蠶矢漚制的糞水。紅花要在二月下旬,雨后撒播。四月底,農家趁早晨天氣涼快,摘收紅花;然后放在碓里舂得爛熟,包進紗布,絞去其中汁水,薄薄地攤在竹簟上,曬干儲藏。4.棉麻栽培利用與水環境。為人們提供衣料的纖維作物,以棉、麻最為重要。棉籽留種,也要曬干儲藏。谷雨節后,農家用水選法,選擇堅實的棉籽,并用沸湯浸沃,然后下種。芒種時節,麻種趁雨后土壤濕潤時撒播。黃麻稈放進水田里浸泡,漚成空心,起出曬干,是上好的燃料。苧麻性喜近水之地,夏天播種。隔上一夜,用水澆灌苗圃畦壟,使其保持潤澤。如果地皮干燥,就用帚尖灑水。待麻長到三四寸,要整理本田。本田用熟地作畦,澆糞水,使之膏潤。苗圃的苧苗要透徹澆水,帶上老土移栽。栽下之初,每隔三五天要澆一次水;二十天后,每隔十天澆一次水;以后若遇干旱,也要澆水。麻稈割倒,起剝表皮,用刀刮掉白瓤,將青皮掛在竹桁上晾曬。曬干的青皮用水煮得潔白,就可以分別接成纓子。纓子在水里浸一夜,就可以用來紡線。紡成后,放進桑柴灰水里煮一夜,再用細石灰水漂白。高粱秸稈燒灰,拌水煮麻線,使其變得潔白而柔軟。麻線再用清水煮一次,曬干,就能夠用來織布。

林、牧技術與水環境

就農業技術體系來看,江淮等地農民在重視種植業的同時,也兼顧林業、畜牧生產。因《郡縣農政》有關林業、畜牧技術與水環境的資料不是很多,但有相對重要性,故此分而并論之。1.林業技術與水環境。包世臣《郡縣農政?樹植》主要論述竹木栽培技術及其與水環境的關系。竹性比較怕水浸泡,但栽種時適宜于趁雨后地濕之機。先挖坑,用稻糠或麥糠拌和稀泥,將竹鞭埋進去,再蓋上松土,不能澆水。竹園里應適當多開一些較深的溝渠,便于排水。洗手、洗臉的脂粉水,不能倒進竹園。竹園若萎敗,應在臘月間全部砍掉,翻地,用燙豬水澆灌,可使新發竹筍長得非常茂盛。松、柏若采用播種技術,農家要在九月間收取成熟的種子,次年春分用清甜的水浸泡十天;畦壟整治妥帖,澆糞水,搭建矮棚;若遇干旱,要澆水。到谷雨節,還要澆水。榆樹只適宜于臨進水體的園地。柳樹在正月、二月間插枝,要澆水,使土壤保持足夠的濕度。凡是地勢低下、有積水的地方,不便種植糧食作物,一般都適宜于種柳樹。箕柳適宜于卑濕的田地、特別是河岸一帶,當水干涸時耕治成熟,春天漫插柳枝,然后引入水源,任其氵亭積。谷桑皮結成把狀,拌上石灰,泡在水田里。三四天后,水氣有如蒸煮一般。一個多月后,農家在水里揉去青黃色的臟皮;再用石灰水漚制,撈出來攤在石板上,使其經受風吹雨打。兩三個月后,洗出曬干,是為檀皮。槐樹種子在夏至前浸泡,待其發芽,趁雨后下種。杉樹采用扦插技術,治地成熟,雨后趁濕插下;如果無雨,就要澆水。梨樹在嫁接時,接穗要澆些水。農家種石榴,掘坑下種,用水澆,使其經常保持潤澤。一般而言,銀杏要雌雄連同栽培;若單獨種植在臨水之地,樹影照水,也會結出果實。春分時節,掘出深坑,倒入一些水,將水、土攪成泥漿,然后下種。樹木(含果樹)若生蟲,用魚腥水澆灌,蟲子就會自己掉落下來。若在數九寒天先澆魚腥水,樹在次年就不會生蟲。附帶一提,《郡縣農政?樹植》最后談到幾種主要水生植物的養殖技術。例如,養荷花,要在正月、二月將蓮子拋入池子;也可用藕節,在春天放進池子里,當年就 會開花。池子若蓄水較淺,不能養魚,又要藉以灌溉,應栽些荷花,以遮蔽陽光,減少水分蒸發。芡實種子放入池子,自會生長。蘆葦、菖蒲,都適宜于淺瀨薄洲。2.畜牧技術與水環境。關于養牛,農諺有云:“出生不要好,只要窠干食飽”。牛欄要勤于整理,保持干爽清潔。春天,桶里裝上蠶沙,浸些水,放在牛欄里,有防疫之效。牛在放牧之前,一定要飲水充足。牛犢剛剛生下來,要用溫水洗浴。馬駒剛會走路,就能飲水。馬飲水有三項原則:少飲、忌飲、戒飲。馬若饑腸轆轆,或身體羸弱,或懷有駒子,都不要足量飲水。污濁的水,惡劣的水,泛泡沫的水,都不能飲用。馬剛騎過,或剛吃過芻料,都不能飲水。馬若出門行走不久時就發渴,人就要下馬,讓馬飲水;若任其干渴、久久喘息而趕路,馬必然會很快死掉。羊群在放牧時,忌諱干渴,也忌頻繁飲水;應使其緩慢來往于遠離水源、有樹、多草的區間,間天讓它們飽飲一次水。羊圈里要開出小溝,墻角留出洞穴,不讓臟水停留其中。若羊身上有痂,先用湯水洗,再涂酸汁;洗涂兩次,痂就會痊愈。羊在三月剪毛,身上用河水洗凈,再次生出的毛就會白茸茸的。八月剪羊毛,一般天氣比較涼快,就不要洗羊身。鵝、鴨要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地方,適宜于放養。母禽(特別是母雞)在完成孵化任務后,要用溫水洗浴。雛鴨出殼后,先要喂粟米飯、切細的菜葉,還要給清水喝。水一旦變濁,就得更換。否則,渾水里的雜質會堵塞雛兒鼻孔,使其悶死。鵝、鴨雛兒要在水里稍微呆一會兒,若時間過長,因其肚臍尚未愈合而過分接受水中寒氣,也容易死亡。鄉土諺曰:“魚兒離不開水”。包世臣《郡縣農政?畜牧》最后論述養魚技術,與水環境關系最為直接。該篇參考了《陶朱公養魚經》的部分文字,很可能來自《齊民要術》。(3)457-458當時,江淮農民利用豐富的水體資源條件,飼養白連魚和草魚。包世臣引《莊子》言:“魚環游之,不知其幾千里”。(2)208這就是古人在池中錯雜分布作成九個小洲的主要技術原因。清代,一些農民對魚的特性更為熟悉。標準的魚池要六畝,大約每畝七丈五尺見方。六畝池子,縱橫都是十八丈七尺左右,除開九個小洲所占面積,剩下的空間足夠魚行擺尾之用。

土地利用技術與水環境

美國環保主義經典作家利奧波德(AldoLeopold)認為,土地是一個共同體,包括水、土和生物。(7)193根據農業生態的基本原理,包世臣《郡縣農政》所述林林種種瑣細的技術活動,都要一一落實到土地利用方面來,從而溝通水、土、生物之間的環境運行關系。1.農田水利與水環境。包世臣在水利方面也是專家,其《中衢一勺》多半論述河工問題。這里僅就《郡縣農政》有關農田水利的情況予以簡介,以略備一格。包世臣認為,如果平原地區有較大的河流,但距離水田較遠、不能直接用來進行灌溉,農家就要根據地理環境狀況,開鑿溝渠,以便排灌。田地面積達到數里見方,其周圍要環繞溝渠,并修筑圩埂。有些地方只能栽培旱作物,也要盡力多修池塘,蓄水灌溉。圩田壩埂底部與河沿一帶,夏天水漲,必然會被淹沒,不能種莊稼,而適宜于栽培箕柳、白楊。北方地區土層深厚,冬天有寒凍,多雪水。麥子本性喜好寒冷,而到春天,土壤溫暖濕潤,麥子春化順利,所以收成經常倍多于南方。不過,有時春雨不及時,就會出現大面積歉收。若切實做好蓄水準備,到春天得到灌溉,豐收就有保證。有些地方土質堅硬,難以掘出泉水。這就要根據農田面積,開鑿水井。2.土壤改良與水環境。區種,即畦種,其法相傳為伊尹所創制,集中使用水肥,改良土壤,用以抗旱。對于這種技術,《勝之書》有記載,《郡縣農政》也作了簡要論述。農家可選擇距離居處較為近便的高燥之地,采用區種方法。先要儲備水源,每人二十區,依次栽培豆、黍、芋、薯之類旱作。倘若遇上大旱之年,農家只要及時挑運糞水澆灌作物,就可以奪取豐收。在土地狹窄的農耕區,人們尤其應當講求這一方法。為了改良土壤,農家看重肥料積制和施用。《郡縣農政》指出,官方應時常下令組織人力物力,清理城鎮街巷溝渠的人糞尿。城外可通水的地方,要修筑糞坑,以利貯藏,賣給郊區農民,而農民也便于運走所積糞肥。如此,官方可取得若干收入,補貼辦公費用,而且,相應的水溝、港汊可以不停積臟物,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凡是靠近河、渠、池、蕩的農家,冬天應當用竹器夾取水底淤泥,是為罱泥。罱泥施用到農田里,肥力很強,而且有利于浚深水體。3.水田利用技術與水環境。在中國南方,凡是土地肥沃并有水源的地方,都適宜于稻作;如果冬天沒有足夠的水浸潤田泥,就作為干田,種植麥類。只要水源供給有充分保障,就可以將稻田的水放干,水稻一收割完畢就翻耕板田。如果是冬水田,在耕板田的時候,就要曬垡,而不用將犁垡勞細。當放水泡田時,水不要淹沒上部突起的泥塊。田缺作五寸高,多余的水可以順利地流出。如果田里的水過深,垡上泥塊就會被淹掉,難以受到冰凍作用而使土質疏松。如果田里的水全部干涸,一旦陽光曝曬,土壤表層的細泥就會和未曾耕翻的底部泥土一樣,造成壤土板結而降低通透性。板田耕好之后,冬天聽憑水田休養地力,一般不用再耕。否則,田底的老土會吸收耕作層的一些養分,而活水泡田,或多或少會帶走部分肥力;若再加上凍疏不透,土壤板結,變成堅硬的泥塊,就會對日后的稻作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又,稻田翻耕不可太深而撼動老土(生土),否則會形成漏水田。4.山地利用技術與水環境。《郡縣農政》所載山地分層開墾利用技術,是中國古代農業史和環境史上的重要成就。在一些山區,往往有水源順著石澗流淌,而沒有塘堰之類工程加以蓄積。澗水一步一步流向低處,灌溉利用很少。包世臣建議,應當考察山/:請記住我站域名/澗水利形勢,沿著兩邊的山坡尋找便利的去處,開鑿溝渠。本來要流入山溝石澗的部分水源,就可以截斷。其中一部分水攔入人工溝渠,以作澆灌之用。有的水源同山地農田和居民住處距離較遠,高高地從山上流下,遠遠地進入山澗,一般情況下很難汲取灌溉。這就應當在澗水上游,尋找比農田稍微高一些的地方,用木樁(連同篾笆)排除沙石,截斷溪流,從旁開溝,做成撇洪渠。部分水源攔入其中,展轉自流,便于澆灌。秋天以后,農田用水較少,則前述小型水利工程,可用來推轉水碓,減少人工勞役。石骨山地如果強行開墾,每有大雨,山洪暴發,就會大量沖刷表土。因此,這種山地不能墾殖,以利于水土保持。要之,《郡縣農政》表明,鴉片戰爭前后,江淮等地農民所從事的大量農業技術活動,與水環境之間發生具體、內在而又緊密的聯系。農民想方設法,通過辛勤備至的技術實踐,趨利避害,使勞動對象與自然環境、特別是水環境協調起來,以便有利地服務于農業生物的正常生長。這從最終的意義上,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缺少的衣食基礎,也就是生命基礎。在工商化時代,由于人們的注意力被更為復雜多樣的寄生方式所吸引,農業技術與水環境的基礎價值被掩埋在更為深遠、更為朦朧的地方,往往容易受到漠視。同時,由于技術雙刃劍的巨大作用和社會 文化的曲折行進,江淮等地的水環境總體上呈現出急劇惡化的趨勢。毫無疑問,水體一旦敗壞,五行系統中的其它各因子(金、木、土、火)也難以自全,而必然遭受連帶性的損失。水環境和全盤生境系統惡化的趨勢,早已影響到農業技術的各個環節和諸多細節,并進一步滲透到飲食系統之中,對廣大人民的生命質量帶來潛在的、深度的危害。凡是神經正常的人,都應當對此充分警惕,同時要自覺地借鑒歷史經驗,挽救農業環境危局。從歷史演進的內在邏輯來看,《郡縣農政》之類典籍所涉及的農業技術與水環境方面的傳統經驗,不僅構成包世臣經世思想一個具體的重要側面,也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中國新農村建設中一筆不可忽視的文化資源

農業技術論文: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特性與其推廣分析

摘 要 利用推廣學原理分析了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特性,指出它的優越性并不突出、技術復雜,相容性、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差,從而導致生態農業推廣緩慢。

要害詞 生態農業 推廣 創新

我國生態農業經過20多年的推廣歷程,依然處于試點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在我國的推廣步履緩慢,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生態農業推廣緩慢的技術創新內因。

推廣學認為,影響一項創新被采用速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的特性。這里所講的創新特性強調的是指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特性的熟悉,或者說是潛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創新特性,而非技術專家或行為變革者所理解的創新特性。要想推廣我國的生態農業,必須先了解它的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表明,影響創新采用的創新特性主要相對優越性、相容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和可觀察性。

1 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

所謂相對優越性,是指一項創新的采用較未采用前的狀況的改進程度。創新優越性與創新采用率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潛在采用者感到創新的優越性越明顯,其采用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謂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指的是生態農業與以往其他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相對優越程度。下面主要從效益性因素來分析。

這里所說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的試點來看,生態農業的三個效益是較為明顯的。

我國1993年開始建立的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經過5年的實踐,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效果。首先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據有關資料統計,51個縣中實施生態農業建設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長分別為8.4%、7.2%和6.8%,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分別高2.2%、 0.6%和1.5%。其次是顯著改善了生態環境。經過5年的努力,試點期間水土流失治理率達73.4%,土地荒漠化治理率達60.5%,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其三是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拓寬了農林牧漁各業的生產領域,緩解了新的就業壓力,如湖北省京山縣在建設生態農業中產生了“三回流”現象,山下人往山上流,城里人往鄉下流,縣外人往縣內流。至1998年該縣農村勞動力有11萬人從農田中脫離出來、轉向林果業、養殖業和二三產業,占農村勞動力的57%。

但是,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國2 400多個生態村和生態試點中,幾乎沒有一個村鎮經濟發展水平能在當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縱觀我國所有的億元村鎮,均是靠大力發展鄉鎮工業致富的。而追求生態建設的村鎮,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網建設、太陽能建設、沼氣利用、生物鏈建設上了,工業往往發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現階段,由于各種限制,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還無法“顯化”為豐厚的經濟效益,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民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從而大大縮小了農民對生態農業優越性的實際體驗。

2 生態農業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潛在采用者認為創新與其需要、既有的觀念、以往及現在的經驗等相適合的程度。從創新采用導致的不確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著采用創新的不確定性越小,從而對采用者的沖擊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來說,相容性往往會影響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的認可。

就目前來說,我國廣大地區的農民對生態農業知識知之甚少,對常規農業存在難以割舍的戀舊情結,再加上我國農業的總體利益較低,農民們從心理上認為農業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對生態農業持懷疑態度,沒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常規現代化農業從50年代起就開始宣傳,已對農業科技人員、治理者和農民起到較深的潛移默化作用,人們一講農業現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對“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對全球現今的新發展不了解,習慣性熟悉有意無意地阻礙著人們對生態農業的認同。另一方面,生態農業究竟是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實質內涵、它的優越性和他的技術要求,推動起來也輕易被動和盲目。此外,我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上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的闡述比較復雜,科技研究還不夠深入,實踐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夠,尤其是未總結出一套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短時間內就出效益的生態農業實用技術,這些也是影響生態農業相容性的原因。

3 生態農業的復雜性

復雜性是指一項創新被認為難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說來,創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較大。復雜性和采用者對自身能力的評估都是一種主觀感覺。一種創新的復雜性越高,自覺可以領會和使用該創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們采用創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從總體上講,我國生態農業比較復雜難以理解。首先,生態農業的系統既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又是一個松散的集合體,有多重時空上的相對獨立的組分組成,這些組分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在一起,或構成時間上的延續,或得到空間上的互補。其次,在食物鏈設計上,試驗的農業生物數量和種類、物質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產治理條件等都要從實踐中獲得數據加以分析,拿出科學的依據,而這無疑是一個艱辛和復雜的過程。其三,生態農業的原理、原則過于抽象,難于為大多數農民所把握。例如,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如何協調系統和組分間的關系?如何充分發揮系統的組織作用等等問題,這都是很難把握的。最后,生態農業強調的是對現有的技術的優化組合,這是生態農業的創新之處,但過多的利用現有技術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即生態農業同其他農業形式沒有什么區別。同時,由于生態農業的技術支持系統不過硬,缺乏具體的優化組合技術,又受系統復雜多樣性的影響,如何在實際生產中實現技術的有效組合仍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如農業資源保護增殖技術、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等都比較抽象難懂,再加上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要真正把握生態農業的技術可以說是非常困難。

4 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

可實驗性是指用戶在正式采用創新前對創新性能所能試驗、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創新的決策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消除不確定性和風險感的過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實驗或使用,也能夠使用戶對創新的特點和功能有一個實在 的感覺,幫助消除諸多擔憂和疑慮,從而有利于創新的擴散,因此,創新的可實驗性越強,創新的采用率越高,它們之間有正向的相關關系。

總體上講,我國的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較差。由于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技術的生產體系,技術種類需要多而且整合起來還比較復雜,且短期內不易見效益,單靠農民現有的知識水平難以消化和把握,更別提單獨操作和實驗了。非凡是對生態農業的早期采納者來說,它們對生態農業可實驗性非凡看重,因為它們可參考的經驗不多,他們可以借鑒的通常只有從大眾媒體獲得的有關生態農業的一般知識。因此,他們經常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感,對采用可實驗性較差的生態農業可以說是慎之又慎。從宏觀上來說,對于一個生態農業示范縣或省,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事業,建設面廣,綜合性強,單純靠某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生態農業必須在政府的領導下,把相關部門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結合起來,按照各自的業務要求,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統一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農民采用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以彌補生態農業可實驗性較差的不足。

5 生態農業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創新的采用結果對其他人來說顯而易見的程度。有些創新被采用后不易為人所知,有些創新的采用則一目了然,盡人所知,通常,對大多數創新來說,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關關系。

由于生態農業究竟是農業,無論是生產過程或是最終產品,外觀上和其他農業的區別不大,其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導致其可察性在短時間內不夠明顯。從附表可以看出,河南內鄉縣各種生態農業類型1999年比1995年糧食產量增長幅度遠沒有環境效益的增幅大,單從糧食產量這種可察性方面來看,生態農業的可察性就比較低。不過,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和發展生態農業,非凡是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的成功,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總而言之,我國生態農業雖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受各種條件所限,優越性不很明顯,再加上它的可容性低、比較復雜、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低等特性,決定了其對農民的吸引力有限,而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其對政府的吸引力很大(生態農業的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所至),這也正是國內所有生態農業試點均為各級政府組織和扶持,而農民大范圍的自發“學習”卻是一個十分緩慢進程之原因所在。

農業技術論文:農業技術推廣創新途徑

1創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緊迫性

首先,市場化機制的推進。改革的深化,加快了我國農業邁向市場的節奏。越來越多的農副產品受市場供求的影響和支配;一般性農產品供應相對過剩,而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則供應緊缺。其次,推廣體系的滯后性。進入新世紀以來,既有的農業推廣體系暴露出了一些亟待問題:農業推廣人員的專業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科技轉化能力有待增強;農業推廣的社會化服務范圍有待擴大。再次,農業科技的飛速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營養價值重視程度逐漸提高,農業科技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然而,我國的農業科技轉化能力卻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部科技司的統計表明,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只有30%-40%,而與發達國家多的70%-80%卻相差甚遠。最后,農民對科技的迫切需求。隨著市場機制的深化,農民需要面向市場;市場中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熱銷,使廣大農民清晰的認識到了農業科技的重要性,要依靠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

2創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面臨的問題

2.1人員素質能力的提升

這里所指的人員不僅包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者,還包括接受、應用農業技術的普通農民;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和素質直接影響到農業技術推廣的層次,而農民的專業水平高低則最終決定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

2.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長

當前,國內農業技術推廣的模式是:以農科院、農業高等院校等為重點的研究單位研發農業技術,各級農業部門、技術推廣機構負責組織、推廣農業技術的工作。從農業技術創新到成果推廣卻相應的要經歷4-6年的周期。

2.3管理與服務機制的轉變

盡管我國有關部門已經倡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能力;然而各級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服務機構在實際的農技推廣工作中,仍舊過多的履行其管理職能,忽視農民訴求,導致農技推廣工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4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內部管理強化

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作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體系的基礎,他們的工作直接關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然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卻是管理松懈:人員專業能力層次不齊,工作考核評價制度不嚴密,獎勵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3如何創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3.1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式

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技推廣工作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增效;采取形式多樣的、寓教于樂的技術推廣宣傳手段,激發農民對學、用農業科技的興趣;改變行政管理型的農推模式,積極引導與農戶簽訂技術承包合同,實現風險共擔;努力提高農民采納農推部門建議、使用農推技術的積極性。

3.2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手段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努力使農業新技術簡便易行。由于小農思想的存在,新技術出現后,絕大多數農戶不愿承擔風險;對于新技術持觀望態度。所以,農機推廣部門要努力建設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戶,通過鮮實的例證,引導農戶采用增產效果好、收效高的農業技術項目;用事實教育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樹立科技致富思想,切實為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發展服務。

3.3創新專業素質教育

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升,通過采取專業能力培訓、到農業院校進修等手段,努力提高農推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面向農戶,加強農戶技術培訓,定期開展農業技術講座,邀請農業專家為農戶講解技術知識;對于文化水平不一的農民,要分層次、講步驟地開展實用性強的農業技術能力培訓;另外,要根據地區實際條件,發放通俗易懂的農業技術手冊,給農民贈送相關的農業技術書籍,著力提升農民的專業素質。

3.4創新服務理念

在農技推廣工作中,工作人員要更新服務觀念,注重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的服務,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和專長,使農民在農技推廣中得到實惠。在產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為農民提供準確的生產信息和技術;在產中,要及時幫助農民解決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在產后,要想農戶之所想,積極參與農產品的收購、加工、銷售,努力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3.5創新體系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機制的良性運行,有助于鞏固和完善農推工作。因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敢于創新,要努力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改革以往的推廣模式;努力嘗試在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新技術開發、技術推廣與經營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4展望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我們確立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思想,為我們推進和開展農技推廣工作構畫了美好藍圖。在全國廣大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將逐漸實現農業技術推廣格局的多元化、手段現代化、服務專業化、行為規范化。

農業技術論文:談農業技術推廣的探索與思考

1調整思路,創新機制

1.1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置的基本要求

第一,農技人員實行總體調控管理,即按專業特長、職稱、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分層次管理,以便對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第二,根據工作性質和工作任務設置機構選用人員,機構和人員隨工作重點和工作性質轉變而改變,或撤銷或調整,做到按需設崗,量材用人,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第三、農技人員實行全員聘任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形成用機制選人、用人和管人的良好氛圍,消除過去那種人選人,人管人的種種弊端,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始終圍繞農業發展的大方向,更靈活、更有效。

1.2人員素質目標化

農技人員的素質是事關農業技術推廣質量、速度、成敗的關鍵因素,農技人員的素質不僅僅指文化程度、職稱、職務,而是對具體從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適應能力和駕馭能力。在目前農技人員大量精簡的條件下,農業技術人員自身素質必須能服從和服務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任務和目標,人員選擇、調整應該以人員是否具備具體推廣工作素質為標準,人員培訓以高素質為目標,以服務農業技術推廣目標為前提。為此,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完成現實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就必須有的放矢地強化現有農業技術人員專業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使廣大農業技術人員有緊迫感和危機感,促使其自覺學習,加強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綜合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以適應多種農業技術工作崗位和農業技術推廣目標的需要。

1.3推廣裝備現代化

目前我們的農業技術隊伍仍然處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裝備、八十年代的人員,靠眼看、步量、手掂、口算、嘴嘗搞推廣的水平,多年來沒有多大改變;資金缺乏、設備儀器老化、新設備短缺,已成為多年來一直困擾著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一個大問題,致使一些相對復雜的高新技術難以推廣,一些新引進技術難以完善,一些高水平的農技人員技能難以發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業技術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保證,而推廣裝備現代化是農業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有必要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打破國家一家投資的辦法,實行多方面、多渠道、寬領域籌集資金,大量購置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推廣設備,加速農業技術推廣設備的更新換代,使農業技術推廣設備與現代農業技術發展同步,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步。

1.4制度建設科學化

制度建設必須以科學高效為目標,本著人性化、科學化、現代化以及充分尊重個性和創造性的原則,從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特點出發,貼近農村發展環境、貼近農業發展現實;既體現原則性,又體現靈活性;既給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和推廣機構充分的自主權和發揮才能的舞臺,又能規范他們日常行為,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和脫穎而出的機會,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

2抓重點、借助民力

2.1狠抓重點農業項目

緊緊抓住那些技術先進、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推廣潛力大農業項目,特別是國家、省、市重點農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有配套資金支持,各級各部門十分重視。狠抓重點農業項目的實施,依托項目資金、技術優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立高標準的試驗示范基地、鍛煉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培訓人員,服務群眾,擴大影響,強化農業技術人員在農民群眾中的技術威望和良好服務形象。同時以此為契機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業技術推廣實力和改善農業技術推廣條件和推廣水平。

2.2借助農資、農產品流通企業及營銷大戶

農資、農產品流通企業及營銷大戶經營的各類農資及農產品是農業技術的的載體和物質基礎,同時是農業技術成果的現實反映,它的變化是農資、農產品市場需求的晴雨表,同時也是農業技術需求晴雨表。借助農資、農產品流通企業及營銷大戶,加強對農資及農產品市場與技術的了解,根據其經營狀況的變化,把握農資及農產品發展的脈搏,深入了解農民及農產品消費者的現實需求,以便掌握農業技術發展與創新走向和趨勢,加強與農資、農產品流通企業、合作社和營銷大戶的交流與合作,抓住信息源頭、技術源頭,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引進和創新,減少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盲目性和脫離實際,避免造成農業技術推廣資源浪費。

2.3借助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大戶

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大戶是農業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力量,借助他們的影響和力量,能有效地加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步伐。首先,依靠這些企業經理場長、職工和技術人員以及農業生產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素質高和對新技術、信息有迫切需求,通過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大戶與農業技術人員的結合,實現土地與技術的聯姻,可以有效地避開針對千家萬戶的復雜和繁瑣的工作,減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難度。其次,由于農業生產企業和生產大戶土地面積較大,管理水平較高,自身有一定的技術力量,在當地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一些先進適用農業技術一旦推廣成功,示范和輻射作用可想而知了,特別是一些以公司加農戶模式經營的農業企業,還可以直接影響千家萬戶農民。再次,通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同農業生產企業和生產大戶建立合作和服務關系,可以利用他們的土地、資金和人員,有效地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試驗、示范和研究工作,不斷完善現有技術,同時為農業發展作好技術儲備。

2.4借助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協會

近年來,廣大農村自發組成的各類區域性和行業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協會,并迅猛發展,自成體系和自有網絡,而這些組織大多帶有科技服務和科技推廣性質的,如我縣范圍內的金玉田農業產業化研究會,就是將農業科技人員、農業企業管理人員、農村中種田大戶、科技種田能手、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經紀人以及農村中的其他能人組織起來,進行農業產業化研究與實踐,目前會員人數已達200余人,其他還有玉田縣中藥材協會、玉田縣花卉協會等等,他們在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可以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協會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其點多面廣、網絡聯系嚴密和會員大多身份是農民優勢,將他們與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實現有效的對接,達到互相滲透、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理念,通過大量會員深入農業產業的每個環 節,迅速傳遞到千家萬戶,一石激起千沖浪,產生裂變式的效果,帶動農業產業的升級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抓關鍵技術,實現新的突破

3.1抓前沿技術

抓住當今世界前瞻性、前沿性和最具發展前途的技術理論和技術措施,依靠自身的技術條件和技術實力,有針對性地研發一些具有超前性,頗具發展潛力,處在農業科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作好技術儲備工作,搶占新技術的制高點,爭取更多的大發展、快發展的機會。這就要求我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加速推廣設備及推廣人員的現代化,加強與農業大中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聯系和聯合,將他們的技術、理論優勢轉化農業技術優勢,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研究和攻關,將高深的前沿技術產業化、本地化、通俗化,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3.2抓前線技術

對于一些優新品種、新產品推廣與應用,病蟲草害防治等群眾長期接觸、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技術和措施,特別是由于氣候、土壤等條件劇烈變化和農民操作不當而引起的常見或突發性技術難題。這些技術和難題是直接與農生產實踐活動及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在這里我姑且稱之為農業生產前線技術(或一線技術)。解決好這些技術和難題,對推進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產生現實效果,大大提高我們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群眾的影響力。樹立農業技術人員在農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譽。

3.3抓產前物化技術

產前物化技術指新型農藥、農膜、種籽、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產前農用物資,這些東西對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的提高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抓住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技術,研究其使用方法和作用機理,并加大其推廣力度,形成突破,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抓產后增值技術

長期以來,人們僅僅偏重于生產技術,而忽視諸如產后清選分級、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技術,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它是造成我們的大部分農產品市場空間狹窄,農產品賣難,優質不優價,高產不高效主要原因之一。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傳統的工作方法,將產后增值技術放在產前、產中技術同樣位置上,加以大力研究和推廣,以便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品質、檔次和市場空間,及時打通農產品銷售增值的渠道,突破產后增值技術滯后瓶頸。

農業技術論文:農民參與農業技術擴散的探微

1農技推廣人員與農業科研、教育體系脫離農民

對于技術推廣人員來說,推廣人員通常不會深入了解農民的技術產品需求,這使得農民的需求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難以反饋到科研開發部門,直接影響了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受果。對于農業科研部門來說,依然采用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即立題、科研、試驗、鑒定、申報成果等,這種管理模式直接把農民孤立出去,農民的意愿不能被采納,導致許多科研項目表面上有明顯的生產實踐導向,但實質上只是為了獲得科研經費、晉升和獎項的目的。教育部門方面,在高中院校中不存在推廣人才的專業;入職后的相關培訓也嚴重匱乏,致使許多推廣人員缺乏相關的推廣理論,入戶調查的溝通能力低,農民需求信息反饋不完整。這種推廣、科研、教育三個系統之間在工作中與服務對象農民彼此分離的狀況,造成了農業生產資料脫離實際需求,不僅市場無法接受,更為重要的是農業技術并沒有真正符合農民群體的需求意愿,從而在推廣中農民對農業技術滿意度會很低,應用到實際生產中也相應的會減少。

2解決對策——農民滿意的農業技術、產品

圖2表示為了實現農業生產資料以農民需求為導向這一目標,應以農民為中心,建立一個有效的反饋機制才能實現。農民需求信息反饋機制是通過一定的渠道,收集、存儲、整理和處置農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有關信息需求,進而對農技推廣工作進行調控和反饋。通過信息反饋機制不僅可以檢查農技推廣是否能夠滿足農民的期望,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對農業技術、產品的需要可以及時的反饋到相關研發部門。因此,建立暢通高效的需求反饋機制,形成農民與技術、產品生產推廣主體的一個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是帶動農民對創新農業技術、產品應用積極性的前提,從而提高農技推廣效果。如圖3所示。

2.1入戶交流

一線農業推廣人員或專家定期入戶調查和交流,通過面對面的實地走訪,了解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和技術需求,再向上級部門或是研發人員反饋具體情況,并且要把農民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化,以推動農民需求信息的反饋規范化管理。這樣的目的是以了解農民群眾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對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交換、利用制定系統化的計劃和安排,最終實現農業技術創新是以農民為導向,最終服務農民生產活動。

2.2設立村級服務站

定時邀請農業技術專業人員,到站里“坐診”,及時了解農民技術問題和農民的技術需求,農民在使用新生產資料遇到的任何問題,可以直接到村里的服務站當面進行咨詢,尋求幫助。同時,服務站的工作人員為當地農民提供便捷的方式去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務,這樣農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使用創新成果的動機就會更大。

2.3舉辦交流座談會

由涉及農業生產技術研發的多個主體參加,聽取農民對技術、產品的需求。走進農戶、貼近農民,建立順暢的交流渠道,把農民需求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確保農業技術推廣主體有效地展開活動,研發生產農民急需的技術、產品,并通過高效的推廣服務,滿足農民對生產技術、產品的需求。

2.4網絡、電話的應用

比如建立“農業服務體系創新網”、“農業局官網”等網站,及時刊登相關新技術、產品的信息,使農民直接了解新技術、產品的情況。同時,農民可以登入這些網站與專家進行交流,將自己的技術、產品需求及時的反饋給專家,由專家進行系統的總結,為下階段的農技創新提供依據。利用多種形式、多渠道收集與反饋農民需求信息,確保農民需求信息全面準確地傳遞到農業技術推廣有關部門,從而這些部門就可以根據農民需求為導向,研發生產相應的農業技術、產品。發揮自下而上的社會網絡,構建“以農民為中心,以農技推廣體系服務平臺為依托,多方溝通交流”的農民需求信息反饋模式,這是激發農民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先決條件。

3總結

“最后一公里”已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瓶頸,農業科研不了解農民需要什么,專家不走近農民,政府依然武斷的主導,這是不行的。因此,在以后的農技生產和推廣中,必須以農民為農技推廣體系的核心,念農民所思,做農民所想。只有這樣,農民對農業技術、產品應用的積極性才會很高,定會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有助于鞏固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農業技術論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困境與策略

一、農村勞動力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低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層次都偏低,甚至有些農民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據統計,我國農村務農勞動力大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且文化素質多為高中以下,這些人文化素質偏低,很多農戶市場信息閉塞,更缺乏對科學知識的有效認知,在農作物種植結構選擇方面也大多隨波逐流,對于新技術、新設備的引用程度也不高。因此,我國農業新技術無法在農村地區得到有效的推廣。

二、對策及建議

(一)構建新型農技創新體系和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

第一,積極構建新型農技創新體系。即要立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切實將科學進步作為農技推廣的出路,大力加強農業技術集成創新,打造集培訓、推廣、科研及示范于一體的農技推廣體系。而且,要加強政校合作、企校合作以及院校間合作,共建現代農技示范基地,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第二,積極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改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條件,并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依托于該機構,不斷加大農技推廣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實現技術傳輸,幫助農民解決各種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努力實現農村科技致富。

(二)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保護農技推廣環境

首先,要加強政府對農技推廣的財政支持力度。可以建立農技推廣專項基金,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增加對農技推廣方面的資金劃撥;其次,相關部門可以發展和引導農技市場,規范農技推廣市場行為。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律、管理辦法等來規范農技推廣市場,不斷凈化推廣環境,提高農民對農業技術的信任度;再次,不同地方農技推廣要有針對性。因為不同生態類型的區域,其農業發展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農技推廣之前需要對該地區進行適當的調查和測試,待確保農技推廣方向以后,才能夠有針對性、大規模的在該市場做推廣。

(三)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

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長期工作在農業第一線上,其直接服務于三農。因此,只有不斷加強對農技推廣人員的知識體系培訓,才能使其不斷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具體來說,第一,農技推廣人員需要加強對新型農業技術知識的培訓,確保所獲取的知識是當前我國農業最先進、最前沿的知識;第二,具體培訓方式無需拘泥于單調的學習農技推廣知識,而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實行短期或長期、集中或分散、派出去或請進來等方式相結合的教育培訓模式,從而實現該地區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

(四)加強新型農技知識的宣傳與普及

只有加強對新型農技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基層農村才能逐步接受這些先進技術,并運用到日常勞作當中去。具體來說,第一,要積極利用各種新聞媒介,深入宣傳農作物新品種、新科技,從而使農民更深入的了解到運用新技術帶來的好處;第二,針對不同的推廣人群,可以有針對性的通過業務交流、知識培訓、技術普及教育等方式進行宣傳;第三,可以在每年耕種季節,積極開展各種農技培訓下鄉活動,用最直觀的方式讓農民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成效。

三、總結

總而言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不斷提高基層農業技術以及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加強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才能提高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

農業技術論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創新經驗交流(一)

創建區域農技站加強基層農技體系建設

隴縣地處渭北旱塬西端,全縣轄10鎮5鄉,240個行政村,人口25萬,土地總面積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87萬畝,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廣人稀,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山區農業縣。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對千家萬戶的生產指導工作,我縣針對鄉鎮農技站力量薄弱的實際,在加強縣級農技中心建設的基礎上,嘗試區域站的基層農技機構設置模式,先后創建區域性農技站7個,以此來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健全基層服務網絡,使全縣農技推廣事業健康發展,為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建立區域農技站,探索農技推廣服務新路

80年代以來,為了加強農技體系建設,我縣按照"縣建中心鄉建站"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在健全完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19個鄉鎮農技站,但因受地方財力的制約,當時成立的鄉鎮農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財、物三權歸鄉鎮政府,農技人員常被當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難以顧暇農技推廣事業,工作不獨立,技術服務乏力。針對此種情況,1988年以來,在縣農業局的大力支持和領導下,我們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綜合開發建設、糧食自給項目、商品糧基地項目、旱作農業項目以及基層農技體系建設等項目配套資金,按照集中財力,高起點、高標準建站原則,依據我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和特色農業區域分布特點,經過統一規劃,統一征地,在我縣西部深山區、南北部淺山區、千河沿線川塬區等不同自然區域,相繼建立7個跨行政區域的縣級以下區域性農技站,每站占地面積2-3畝。區域農技站建設總投資78萬元,建有辦公樓、營業房、倉庫及其他附屬建筑,建筑面積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溫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測儀等簡易檢測儀器設備57臺套,價值16萬元。每站配備工作人員3-4名,區域性農技站人、財、物"三權"由縣農技中心直接管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四有"基層農技站,已成為我縣農技推廣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人員配置上,按照區域農業經濟特點,從縣農技中心在崗人員中抽調相應專業的工作人員22人,配備區域農技站。22人中,農藝師2人,助理農藝師7人,技術員5人,技術工人8名。區域農技站自建立以來,堅持以"三農"服務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務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為陣地,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積極參與實施重大技術的引進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區域農技站由于"三權"歸縣農技中心,保證了基層農技站國有資產不流失,管理不脫節,業務工作能正常順利開展,充分彌補了因鄉鎮農技站管理體制不順而造成的種種弊端。多年的實踐證明,區域農技站在新技術引進及產前、前中、產后服務中起到了中堅作用,農情監測、新技術示范、農民培訓、田間指導等主要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大都由區域站完成,是符合我縣實際的一種新的農技服務模式。

二、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區域農技站的基層網絡優勢

區域性農技站是縣農技中心下設的基層派出機構,也是農技推廣工作的前沿陣地。為了充分發揮區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強農技推廣活力,我們從加強管理入手,著重抓了以下幾點:一是實行公益性技術推廣與經營性技物配套服務相結合的"一站兩制"。二是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業務工作按照縣農技中心的總體推廣計劃,將任務分解到各區域農技站,并將示范樣板和科技示范園建設作為硬性指標任務下達各站,一些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區域站實施。技物配套服務按各區域站實際狀況及地域優勢,確定合理的經營任務和利潤指標,同時將精神文明建設也納入目標責任制管理。三是嚴格檢查考核。縣農技中心對各區域站和工作人員制定了翔實的考評考核辦法,依照目標責任書,逐項量化考核打分,并將平時的考評結果作為年終考核的依據。各工作人員的考核結果作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據。四是實行工作人員聘用制,即由縣中心招聘區域農技站負責人,并簽訂目標責任書,再由區域站負責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員。

區域性農技站作為縣級技術推廣機構與鄉鎮農技站聯系的紐帶,在完成縣中心下達的各項任務的同時,對轄區鄉鎮農技站的技術推廣工作起著指導作用,組織鄉鎮農技站,協調與鄉鎮的關系,并參與實施轄區鄉鎮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及科技宣傳培訓工作。近年來,全縣"三田"建設、優質糧油、設施農業、平衡施肥、病蟲害測報與防治等主要技術推廣工作都以區域站為主導力量組織完成。

區域性農技站實行"一站兩制"的運行機制,在目前財政困難,推廣經費不能保證的情況下,通過技物配套服務,來彌補經費不足,促進了公益性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我縣溫水區域農技站在黃姜引進示范推廣中,所需的技術培訓、資料發放、示范推廣等經費都來自經營服務創收,使黃姜生產成為溫水地區的一大支柱產業,種植面積達到1萬多畝,被譽為隴縣黃姜生產第一鎮,有過輝煌的一頁。

三、區域性農技站運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由于實行"一站兩制",公益性技術推廣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經營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術推廣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員結構不盡合理,技術力量薄弱。 7個區域農技站共有農技人員22人,其中非專業技術人員8人,占總人數的36.4。三是推廣經費嚴重不足,農技人員知識更新,新技術成果引進、試驗、示范難以深入開展。縣財政只保人頭工資,各區域站的水電費、辦公費等正常開支費用通過技物配套服務只能勉強維持,工作人員的下鄉補助、各種津貼等福利待遇更無從談起。四是服務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測試儀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設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務上缺乏一定的資金投入,效益比較差。

四、區域農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對策

在工作思路上,緊緊圍繞農業"兩法"和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爭取領導重視和支持,建立完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實行科技產業化開發。為此,要抓住時機,主動改革,創新機制,進一步放活科技人員,實行產業開發,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一是鼓勵支持區域農技站和個人開展技物結合,綜合服務,在推廣高效農業技術的同時,經營良種、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勵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辦點,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參與收益,探索農技服務新路。三是利用推廣單位自身優勢,參與產業化經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四是打破"鐵飯碗",建立新型管理機制和用人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

農業技術論文:探求農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

1農民技術創新選擇的內在需求分析

1.1農民技術創新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農民直接勞作于農業生產的前沿和農業科技應用的終端。農民的主觀需求是農業技術創新是否被采用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諸多因素導致農民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影響因素有:第一,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農村總人口的89%,文盲占9.56%,較低的文化素質必然導致在新技術推廣過程中困難重重;第二,農民從傳統觀念出發,他們會比較新技術與傳統作業的投入產出比,客觀上造成了農民采用新技術具有很高的機會成本,農民認為采納新技術的預期收益會小于技術創新的投入成本,從而對農業創新技術的有效需求降低;第三,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選擇外出務工,這是影響農戶家庭勞動力數量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勞動力數量越多,農戶越有能力增加投資進而采用新技術來擴大經營規模;第四,農業勞動力的性別結構也是影響農戶采用新技術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農村男性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而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留守,這部分人對農業技術創新的需求很低;第五,市場秩序不規范也降低了農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一些技術供給主體缺乏商業道德,急功近利,往往出售一些假冒偽劣的種子、化肥,使得農民對新技術望而卻步;第六,因為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的農民增收緩慢,加之農業家庭人口多,負擔重,致使農民采用新技術的資金嚴重匱乏。

1.2農戶預期收益分析

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所產生的經濟收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農業風險、供求關系、農產品的質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程度、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等。而在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給農民帶來的預期收益比較中,對農民影響最重要也最顯著的一個因素是農戶的經營規模。一般情況下,人均耕地量和農戶經營規模呈正相關關系。而農戶的預期收益為農產品的單價與農產品的數量的乘積,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農產品的價格是相對穩定的,而單位面積的產量也相對穩定,所以最終農戶的預期收益由土地面積決定。很顯然,農戶的預期收益和土地面積也呈正相關關系。正常情況下,生產規模和人均耕地量成正比關系,人均耕地量越大則生產規模越大,總收入也就越大。因為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起作用,農民的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后開始遞減,此時總收入也開始遞減,在圖中表現為一條先遞增后遞減的曲線,如總收入。在其他影響因素中,如受農業風險、供求關系等影響,農戶的預期收益將降低,表現為曲線總收入2向曲線總收入1下移。

1.3農戶預期成本分析

技術創新能否得到農戶的采納,還取決于該項技術的成本大小,若成本超過收益,農戶肯定不愿意購買這項技術。總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固定成本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如廠房、設備、廣告費等。由于固定成本在一定階段的不變性,所以隨著農業產量的提高,對應的單位農產品固定成本下降。比如當一項技術創新的固定成本為1萬元時,若只生產出一個單位的農產品,那么該農產品的單位固定成本即為1萬元。如果生產1000個單位的農產品時,那么該項技術的單位固定成本即為10元。因此,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和該項技術創新的固定成本之間呈反相關關系。可變成本指隨著生產量變化而變化的那部分成本,比如說原材料、燃料的消耗等。提到可變成本,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邊際成本,它表示每增加一件產品所對應的成本增量,即單位可變成本。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變化規律是:剛開始隨著產量的增加,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減小,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發生作用,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開始增加,表現為一條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線。由以上分析可知,總成本的變化也遵循先減少后增加的規律。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隨著農戶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先遞減后遞增,致使農戶經營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也呈先遞減后遞增的規律。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農戶的預期成本,比如說非農就業機會。非農就業機會增加時,經營農業的機會成本提高,增加了農戶的預期成本,反之亦然,表現為總成本曲線的上下移動。

2農業技術創新推廣路徑探析

眾所周知,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最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的生產力一旦被推廣應用,并與具體的物質生產相結合,就會形成巨大的現實生產力,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業技術創新的實施和推廣。而一項技術創新能否得到推廣主要取決于技術創新供給主體和技術創新需求主體之間的矛盾,因此,筆者提出以下設想。

2.1加速構建新型農業技術創新推廣體系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農業技術需求的主觀誘致性力量的分布特征不均衡,東強西弱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地區差異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在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時,要充分重視這種技術的空間運動特征。我國中西部地區主要以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等大宗農產品為主,這些農產品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食品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中西部地區的農業技術創新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要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契機,以政府為主導,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力量,盤活科技資產,鼓勵公共研究機構和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以不同形式開展科研工作,形成以公共研究機構為主、私營公司為輔的公私相互競爭和合作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東部地區主要以生產甘蔗、香蕉、茶葉、油菜、菠蘿、哈密瓜等經濟作物為主,且東部地區技術創新的主觀誘致力比較強,因此,東部地區發展農業技術創新應以上海和其他東部沿海城市為示范,努力擴大城市農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鼓勵龍頭企業、個體種養大戶、外商以資金、設備、技術入股等多樣化的方式聯合創辦現代農業科技企業。比如山東省萊州登海種業有限公司就是玉米良種創新的成功典范。

2.2建立健全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

農業技術進入農業生產才能將技術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但是在技術進入和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受到各個環節、各個行為主體的影響。農民文化科技水平對農業技術應用有重要的影響。由于缺乏科技知識,往往造成不能科學合理地安排投入、濫施化肥和農藥等不符合技術要求的現象頻繁發生。因此,要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的宣傳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科技水平。另外,根據前面的分析,農民的預期收益由土地面積決定,土地面積決定著農民的經營規模,因此,政府應盡快完善土地流 轉制度,保證農民的生產達到一定規模,進而提高他們的有效需求,同時加強農村市場中技術市場的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

2.3合理安排農業科研投資的優先次序

國家公共農業科研投資應該向以下投資項目傾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產品,如水稻和小麥;保障國內口糧和纖維需求的戰略性產品,如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對貧困和邊遠地區農業生產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農產品,如甘薯、土豆、其他小雜糧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重要國際地位的國家戰略性貿易農產品,如水稻、棉花、大豆、主要園藝作物品種、豬、家禽等;實現基本農業現代化所需的農業機械,如收割機、拖拉機、抽水機等;由地方公共研究機構負責的地方性特色產品,如甘蔗、甜菜、小米、高粱、地方水果、蔬菜、中草藥、牛等。中央政府應該更多地把投資集中于以下產品和研究領域:戰略性農產品,如糧食作物、棉花、畜禽產品、水產品;高技術和高投資風險技術,如生物技術。地方政府應該加強的農業研究領域有:地方特色農產品;地方優先需要發展的技術;貧困和邊遠地區有利于脫貧的技術。

2.4建立農業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

從要素稟賦來看,我國農業需要節約勞動的機械技術,而農民對這種技術的主觀需求誘致力量不強,因此,難以導致科研機構的技術供給行為。而且無論是公共科研和推廣機構,還是私人科研和推廣機構,都無法直接面對中國如大海般的農戶,這些矛盾都可以通過建立農業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來解決。為使農業技術創新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一定要盡快完善中介服務的法律、法規,打擊假冒偽劣、坑害農民的中介組織。不僅要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的農業技術創新中介組織,還要鼓勵公共科研機構和私人科研機構作為中介組織,這樣農戶的技術需要通過中介組織進行匯總,中介組織再向技術創新供給主體購買相應的技術,向廣大農民提供有償服務。中介組織之間遵循相互競爭的市場經濟規律,為農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種模式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欠發達國家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農業技術論文:鄉村教育農業技術體制分析

1農民的教育程度與教育支出

目前農民的受教育層次總體上偏低,全國平均每百個農村勞動力中,52.7%是初中程度,高中程度僅為11.7%,大專及以上是2.1%。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比例也在減少,不到6%,而1990年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比例為20.7%。農民受教育水平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受教育機會的供給,而是受教育者的主觀意愿(陸益龍,2009)。受教育機會相對短缺,教育成本相對昂貴,以及農民對學校教育的認識不足,致使較多的人并不積極地選擇盡量多地教育。一般家庭在子女讀完初中,也就是義務教育階段結束,有的甚至還沒有結束時,就讓孩子出去打工掙錢。對較多農民來說,生產和生活并未對他們提出接受更多教育的要求,初中文化似乎足以滿足鄉村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所要支出的成本和預期的收益,在鄉村似乎較高,并不符合理性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或掌握一項技術,在鄉村生活似乎對其生產和生活并無顯著影響,更多的農民只看眼前利益,還不能用長期發展的眼光去對待教育和技術培訓。即便外出打工,也是趨向于隨遇性和短期性獲得所需的技術,即根據臨時需要去彌補職業技能和技術的欠缺,而很少會接收系統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從目前農戶教育支出水平看,不到50%的農戶每年的支出額在300元以下,約70%的農戶每年的教育支出額在1000元以下,且教育支出在農戶的消費支出中約占10%左右。一些農戶家有上高中或大學的孩子,教育支出就會是非常大的負擔。接受較高教育的農村子女很少再從事農業勞動。農民認為現有的教育和技術等人力資本在滿足生產和生活現狀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這樣的人力資本也只能維持現狀,難于打破溫飽陷阱的低水平均衡,更難應對時代變遷和發展的要求,這對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現代化非常不利。目前的教育和技術培訓作:請記住我站域名為一種稀缺資源,對農民來說是一種奢侈消費品,獲得的成本太高,他們難以承受,而且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內容多數并不符合農民的現實需要,致使我國農村教育和技術培訓的有效需求低下。同時,還存在供給有限。雖然政府鼓勵基礎教育、升遷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發展,但投入的資金卻難以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此外,政府或專業組織提供農業技術的培訓與扶持還比較欠缺,許多農民想獲得新的農業技術也是循門無路,自己去學又缺乏足夠的存量資本,往往就安于現狀。提高農民收入需要更多的農民轉為非農生產,也需要增大高收益的生產比例和范圍,這些都需要教育和技術的支持,否則有限的教育和技術會制約農民的發展范圍。如果義務教育后,鄉村居民能免費或低費用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如農業技術教育,會有利于農民的人力資本提高,將有助于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

2農業技術推廣與推廣體系

優選育苗、發展經濟作物、養殖經濟動物、現代化農機具的應用等無不需要相應的農業技術,高收益的生產需要高附加值的教育和技術投入。在當前農民教育程度偏低、教育支出欠缺的情況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顯然離不開農業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以農機化推廣來說,使用農機具也需要相應的技術,除了農機具補貼外,技術推廣工作也要配套進行,否則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機化得到快速發展,包括技術推廣在內的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縣以上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2554個,鄉鎮獨立設置或按區域設置的推廣機構6462個,占鄉鎮機構總數的21.5%。但是當前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一些地方的基層推廣機構設施簡陋,在全國9000多個鄉級農機推廣(獨立站和區域站)機構中,52.1%的機構沒有電話,85.9%的機構沒有培訓教室,95.9%的機構沒有基本檢測儀器設備,80.3%的機構沒有示范樣機。由于投入嚴重不足,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經費匱乏的問題比較突出,據農業部農機化司的調查統計,縣以下推廣機構中財政全額撥款的僅占76.3%;在財政全額撥款的這些機構中,財政僅保證人員經費的機構占52.7%,超過一半的基層農機化推廣機構沒有推廣工作經費的支持。可以推想,如果農機化推廣技術不到位,即便農民買了農機具,使用和維修也相當困難。日本在農業可耕面積非常有限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比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個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技術普及的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體系。縣及縣以下按其農作物的生態區域有針對性地建立各種類型的農業技術普及中心,這種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對日本高質量的農業科研與高效率的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30%左右,而發達國家高達80%左右,我國逐漸意識到農業技術普及與推廣對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十七屆三中全會時,黨中央提出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過改革,盡快形成一個以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科研院所、教學單位、涉農企業、中介機構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普及,還必須開展農民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接受農業技術的能力。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通過職業技術學校、夜校、專家現場講座、媒體傳播或示范村、示范戶等方式方法,為農村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帶頭人。

3先進農業技術普及的難點分析

3.1需要規模經營,不適用小規模生產模式

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業技術,除了新品種研發外,就是報刊雜志上經常提到的“精細農業”。“精細農業”以地理信息系統(GIS)、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及決策支持系統為基礎,準確地對“生產什么如何生產”進行指導。但是,美國“精細農業”技術系統建立在規模經營基礎上,適用“精細農業”技術實踐的最小面積約為85.6hm2。而且,如果沒有播種、噴灌、施肥、收割環節的 機械化、自動化系統,“精細農業”就難以有效實施。在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極其有限的背景下,各地政府農業部門也嘗試搞過一些“精細農業”。利用氣象、地溫等數據指導農業生產的“電腦農業”曾被傳媒吹捧過,但在實際運行中,政府農業部門不過花了些錢購置了一些電腦設備,最終都流于形式,與農民沒有什么關系。在農村,目前效率較高,成效較顯著的,還是糧食良種的推廣。良種科技之所以得以普及,是因為它不打亂農民現有的小規模生產模式,不需要農民提供他們不具備的其它配套生產條件。

3.2投資巨大,以家戶為單位的農耕方式難以承受

精細農業在大型國營農場也處于試行階段,如黑龍江墾區的七星農場以水稻為產業支柱,在農業生產中建立了“單位計量、要素管控”為核心的技術管理體系。農場引進了3G通訊物聯網技術,將GPS衛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衛星遙感系統集成新技術用于農田聯合復式作業,提升現代化大農業水平。農場建立和完善了以研發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站為核心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該農場建于2004年的國家級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累計投資4600萬元,是集現代農業展示、科技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示范、技術推廣帶動、農業人才培訓、旅游休閑觀光“六位一體”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基地。這樣巨大的投資,是以家戶為單位的農耕方式所不能接受的。

3.3交換能力低,缺乏金融支撐

先進農業技術普及較難,除了規模經營和投資巨大的制約,還與農民缺乏金融支撐有關。農民通常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引入不了超出自己直接現金交換能力范圍的科技項目。通過金融支撐本可以得以緩解,但是農村非現金資源產權的模糊化和農民的分散化造成的交易費用過高,制約了農村金融的發展,使農民缺少擴大技術引進的金融支撐。秘魯經濟學家赫郎多?德?索托認為,第三世界貧困問題的根源之一,是法律保障下的農村資源資本化進程過慢,農民擁有的土地、房屋、森林等實物資本不能通過“紙化”(指可交易的產權憑證)進入產權交換系統,影響了農民的交換能力。現金收入過低,直接制約了農民的交換能力,而農民又沒有其它的可供交換的現金以外的清晰的產權。農村的森林、礦產、水源、土地的產權不清晰(從法律上看主要是國有或集體所有,但在實際利用中并沒有清晰的界定),農民或農民集體難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交換。我們的產權分配對農民是高度不公的,這主要表現在農村地上地下的資源(森林和礦產等)的產權界定上。有學者認為,將這些資源產權歸于以村為單位的農民集體,清晰界定,規范交易和保護交易,才有可能提高農民的對外交換能力,也才有可能提高農民的科技吸收能力。且不去探討這一論斷的真理性,但至少學界認可土地流轉的制度化、規范化有益于土地的規模經營,相應的產權界定可使農民通過質押等方式獲得金融支持。可以說,通過農地制度的變革將有助于提高農民的對外交換能力。

4結語

我國的農民教育程度偏低、教育支出欠缺,對教育與技術培訓的有效需求不足,這些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也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社會的發展。我國目前擁有現代化高科技的農業技術,但是這樣的農業技術普及尚很欠缺,需要盡快建立并完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先進農業技術的普及推廣投資巨大,以家戶為單位的小農耕作難以勝任。農業技術的普及與推廣需要政府或專業組織的大力扶持,更需要農民打破舊有觀念,不僅認識到教育和技術的重要性,還要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主動汲取先進的農業技術。土地的耕種規模擴大顯然是一個基礎要件,獲得金融支撐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些都需要適時進行農地制度的變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级毛片无码专区| 五十路熟妇高熟无码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福利100合集 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大战黑人白浆狂泄| 成人伊人精品色xxxx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9|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被老汉耸动呻吟双性美人| 兔费看少妇性l交大片免费|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a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入口| 大黑人交xxxx18视频| 免费看泡妞视频app| 人人色在线视频播放| 大胆人gogo888体艺术摄影| 波多野结衣多次高潮三个老人|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精品香蕉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麻豆| 日本阿v网站在线观看中文|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有|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 又大又粗又长的高潮视频|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