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

時間:2022-04-13 09:21: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推廣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影響因素及完善

1數據來源以及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所調查的福建、甘肅、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吉林、江蘇、遼寧、山東、陜西、四川、浙江11個省的76個農業推廣機構的數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調查問卷主要涉及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基本構成以及推廣活動。

1.1.1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概況根據調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規模平均為31.62人,擁有房屋面積為1274.36平方米,然而,最小農業推廣機構的成員僅僅有3人,最多的人數為136人,有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辦公用地;從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人員的比例上看出,本科以上的人員比例及其研發人員的比例為21.49%和10.36%,人員素質偏低;從基礎實驗條件可以看出,有試驗地、育種棚、儀器設備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不到一半,基礎設施薄弱;從最近3年的投入的經費來看,平均投入37.83萬元,然而有的地區的經費為0,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經費嚴重不足,總體上來看,農技推廣人員及經費分布存在部門及地區的不均衡問題。

1.1.2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推廣活動從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所采用的技術比例來看,推廣的技術仍然以自有比例為主,占70.16%;從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方式來看,農業技術推廣的方式呈現多樣化;從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的收入來看,農業技術的推廣活動仍然以公益性為主,并且65%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都與科研院所(企業)進行合作;從對農業的農業技術培訓來看,每年平均培訓7次,并且培訓效果較明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對目前的推廣工作也比較滿意。

1.2研究方法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運行改善主要通過人員配置、資金的合理利用以及管理體制的改善來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然而,由于反映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基本運行狀況的變量眾多,如何從中找到密切相關的變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基于此,本研究將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找到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效率的主要因素,對調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分析,找到機構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推廣效率的方案。

2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運行的主要因素

2.1考察原有變量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概況以及技術推廣活動主要涉及的22個變量(見表1)運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運行的主要因素。用SPSS18.0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相關的22個變量進行因子分析,進行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檢驗發現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665.364,相應的概率P值接近0,若顯著性水平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拒絕原假設,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原有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同時,根據Kaiser的觀點,KMO值越大,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當KMO值小于0.5時,較不宜進行因子分析,本次KMO值為0.584,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2影響業技術推廣的主要因素

根據所選擇的變量,為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采用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行正交旋轉,旋轉在11次迭代后收斂。根據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前8個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對解釋原有變量的貢獻較大,因此提取8個因子,8個因子解釋了原有21個變量總方差的79.052%(見表1)。根據各個變量在每個因子上的負荷量,可以將第1個因子解釋為推廣機構的基礎實驗條件;第2個因子為基礎設施條件及規模;第3個因子為財政投入;第4個因子為擁有的技術;技術推廣的主要方式、第5個因子為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第6個因子為與其他機構的協作;第7個因子為研發工作;第8個因子為農業技術推廣評價。

3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運行改善方向

根據以上因子分析的結果求出每個農業推廣機構的八個因子的得點,對每個農業機構推廣機構進行運行情況進行診斷。根據表2中因子的評點,就可以很明確地判斷每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特點,并且可以迅速地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不足點提出第4期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運行的主要因素及改善方向的研究91改善的方案。例如,農業技術推廣機構73,根據因子的評點可以看出,最近3年投入的經費是最多的,然而,機構的基礎實驗條件、研發和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低于平均水平,同時,技術自有的比例較高,然而,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卻多樣化,并且每年對農民進行的培訓次數要高于平均水平,根據這樣的現狀,可以看出,農業技術推廣機構73對投入的經費使用不當,經費的使用應該向農業技術研發條件的改善以及對科研方面傾斜,注重長期的效益,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以及技術的購買,而不應該過度追求短期效益,用過度的資金對農業進行培訓以及對農業技術的宣傳,這樣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長期的運行不利,因此,對投入資金的運用的比例需要進行調節。

4結論

研究表明,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運行的8個主要因素順序依次為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基礎實驗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及規模、財政投入、擁有的技術、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與其他機構的協作、研發工作、農業技術推廣評價。根據每個農業推廣機構的因子得點分析農業推廣機構的運行情況,可以看出,存在部分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實驗條件較差、投入資金不足、并且資金利用不合理等問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運行不良,從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效率出現問題。根據以上問題,對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經費不足的地區,地方財政應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支持力度;對于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對于經費的使用應該著眼于長遠的利益,首先要考慮建設基礎實驗條件,以及基礎設施;對于科研力量薄弱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與地方農業科研、教育機構有效聯系起來,充分動員和利用一切農業科技教育資源,增加農業推廣機構自有和外購的農業技術;對于對農民培訓效果較差以及本單位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和管理體制評價不好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采用專家授課、現場指導、農民就近參觀考察等形式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思索

現階段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尚未建立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較快,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即政府直接領導,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多部門協作的農業推廣體系。該體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國家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人、財、物進行統一管理,統一立項選定重點推廣技術成果,組織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建立科技服務實體,結合技術服務推廣新產品、新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農業技術開發研究與農業技術推廣分離;科、教、研及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等系統間相互協調困難,難以產生協同效應。許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功能僅僅是銷售種子、農藥及地膜等農業生產資料,技術服務推廣功能形同虛設。先進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基本沒有形成,這種落后的推廣方式和農業技術嚴重影響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單一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主要是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這種推廣基本上是單純的耕作技術的推廣,忽視對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及農產品自身的安全等問題,使農業技術推廣僅僅限于農業生產這一個環節上而不是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推廣,最終導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場退化、水資源浪費及農產品質量低等種種生態問題。這種推廣方式不利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業企業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近年來用于農技推廣的財政撥款逐年減少,用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上的更是少之又少,況且少數地方還出現擠占、挪用現象,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因資金問題難以維持。與發達國家相比,一般發達國家的推廣經費占國內農業生產總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國目前僅占0.2%,差距相當大。經費不足已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缺乏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它強調的是對現有技術的優化組合,對推廣人員的技術要求高,但我國現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大部分只有中專學歷,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不多。同時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基層農科站所“網破線斷”的現象。另外,我國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僅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我國生態農技推廣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這嚴重影響著生態農業推廣和發展。

我國進一步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對策

建立新型科技創新體系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要以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為基礎,確保實現農業現代化,保證農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依托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相互合作的農業技術創新組織體系;二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將農業科技人員、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戶有機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解決了研究開發與產業發展脫節問題;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保障體系。農業科技成果是一種公開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護農業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保證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有效與快速地發展。

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間的自然情況不同,因此,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首先考慮到不同地區間的差異問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建立要確保以下兩點,一是要讓農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態規律,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保持農村生態平衡;二是建立農業信息交互網絡平臺,及時將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技術成果傳授給農戶,并聽取農民的生產需求。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通過政策傾斜,促成生態農業技術創新及推廣投資主體多元化。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遠期效益明顯,因此,必須依靠國家的大力支持,同時積極發展合作推廣,建立多渠道融資投入機制。

提高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建立生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及農民科技培訓機制,對推廣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在編人員的學歷水平。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完善科技成果推廣獎勵制度,針對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績并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的人員要給予重獎。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關于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對策

內容提要:農業技術推廣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針對我國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政府對農技推廣的支持,深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改革,創新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形成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創新 激勵機制 組織創新 組織化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議》 指出要“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和供銷社改革,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科技進步越來越重要。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又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柱,是實現農業工業化、產業化、現代化的基本保證。針對我國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政府對農技推廣的支持,深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改革,創新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形成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當前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市場需求格局的變化,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影響了農業技術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畜禽發病死亡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238億元,相當于畜牧業總產值的2.82%,農民平均年損失26.44元。豬、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農民人均將減少損失1.87元,按出欄后的價值計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據測算,如果我國通過推廣先進技術,是我國化肥利用率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每年可以節省成本252億元,畝節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國農藥的利用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每年可以節省成本90億元,畝節省成本4.6元。

1、農業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著推廣力度。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但我國不足0.2%,人均經費更少。因經費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被動局面。

2、我國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術的需求動力,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一方面,農民的文化素質制約了他們對高新技術的接納能力。另一方面,在農業內部,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更加懂得比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預期收益,只有當他們認為預期收益高于預期成本時才會選擇新的生產技術,農業科技使用的高風險性又使得他們在有限的資本和勞力的投向上顯得更為謹慎,農戶對可替代的新技術選擇反應遲鈍,缺乏內在的需求動力。

3、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從推廣項目選擇機制、技術上不能適應變化中的農戶生產需求。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推廣基本是以提高農產品數量為主要目標。現代農業面對的是一個買方市場,消費需求多樣化,品質高端化,農業生產處于大的結構調整中,同時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最終接受者的農戶隨著生產與經營行為的改變,他們對技術需求的行為也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傳統的糧食生產技術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對經濟作物生產技術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來對高產技術的需求對優質技術的需求,由節約資金技術的需求轉變為節約勞動技術的需求。但現行的農業技術擴散機制是以提高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的產量為主要目標,建立在“地區目標群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具有完全同質性”這一假設基礎之上的,自然不能同農戶的生產需求相適應。

4、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積極性不高,影響農技推廣效率。在現行農業推廣制度下,農業技術推廣及開發的速度,效果,服務質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廣主體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掛鉤,農業制度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5、農民居住地分散,組織化程度低,村委組織功能弱化,農業技術推廣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國農業經營存在分散性的特點:農業涉及2億多個農戶。農業生產的高度分散性,農民組織的缺失,使得技術推廣成本高,導致技術與產業的割裂。

二、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對策

(一)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的制度創新

一是確立農民對技術需求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采納農業新技術的自愿性。農民是農業經營主體,也是農業技術的需求主體,市場主體。采納新的農業技術應該是農民市場經營的理性選擇。傳統觀念通常是從技術供給者的角度看問題,把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僅僅看作是向農民提供農業技術的過程,把農民看作是農業技術的被動消費者,而沒有對農民的技術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缺乏農業技術推廣的針對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農民參與選擇推廣技術的機制,改變“你給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沒有”的技術供給狀況。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的農業推廣部門應該及時地把市場需求的正確信息、先進技術傳遞給農民,讓農民自己選擇,引導千家萬戶自愿采納農業新技術。

二是解決農業推廣體系中激勵機制的缺位問題,廣泛采取市場化的激勵手段,進行推廣機制的創新,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在現行農技推廣機制下,農業技術成果轉化還缺乏市場激勵機制,技術人員和推廣人員的工作還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沒有有效的利益誘導機制,其工作的好壞不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引導的,許多推廣工作也就難免流于形式,不能讓農民滿意。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機制的完善,關鍵在于解決推廣主體的激勵問題,創新農技推廣機制。比如支持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有償服務、可訂立“超產提成、減產賠償”合同;通過股份制等市場化手段創辦科技示范園區,展示名優品種、高效生產模式,帶動農民跟進。福建南平市的“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廣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員與農業生產者形成利益共同體,而長期有效的合作,實現科研機構與農業生產者的“雙贏”。

(二)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創新,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創新農業推廣體系,發揮政府農技推廣隊伍的骨干作用。農技推廣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公益性職能,它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不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絕大多數國家農業發展的共同經驗。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必須更新觀念和進行機制創新,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把服務領域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由單項向綜合服務延伸,利用技術和信息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政府的技術推廣等可以委托協會等為農服務組織進行。農技、農經、農機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簡后劃歸協會等組織管理。各級推廣機構在切實履行公益性職能的前提下,可以興辦經營實體,實行“一站兩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運行機制。

二是鼓勵企業、農民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大力培育多種成分、多種形式的農技服務組織,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技推廣主體逐漸走向多元化,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廣泛地面向農村,開展科技成果開發、推廣活動;農業企業越來越多地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各種農民技術協會、種養大戶也成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領域的重要力量。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和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要支持這些組織和企業的發展,鼓勵它們以多種形式向農民推廣技術,對農民進行培訓。加強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之間的聯合,推動跨地區、跨專業推廣機構的橫向協作,拓寬科技下鄉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注意發揮各類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機制。

三是把技術推廣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密切結合起來,降低農業技術推廣成本,降低在技術市場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廣效率。我國農業涉及2億多農戶,規模小,高度分散。農業推廣體系直接面向經營規模小、高度分散的農戶進行高新技術推廣,成本高,效果低。單個農戶直接參與農業技術市場交易,由于經營規模的限制,技術交易成本非常高。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形成“技術推廣站(農業科研單位等)——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的推廣模式,使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成為聯接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和農戶的橋梁,則能降低推廣成本和技術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術的推廣效果。從“技術推廣站(農業科研單位等)——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這個技術轉移過程來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證了成員在技術獲取過程中費用較低;另一方面,其組織制度保證了各成員在選擇決策中的主體作用,保證了技術的適用性;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納高新技術的能力更高。從 “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這個技術擴散過程來看, 是農民自己來傳播農業技術,其產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廣組織和推廣手段難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傳播者本人也是農民,具有與他人相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結構,了解當地實情和農民實際,因此容易為農民所認同和接納,特別是如果他們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績效,這種“再傳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所以,通過農民專業協會來推廣、普及農業技術,容易做到實用性更強,費用更低,影響更大,更為農民所樂于接受,從而實際效果更為顯著。

(三)加強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保障和支持

農業科技推廣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能否更好發揮作用和發揮更大作用,除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外,還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措施、資金支持等外部環境和條件作為堅強的后盾。

一是加強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增加農技推廣資金投入。一要建立農業科技推廣專項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于農技推廣的份額。二要利用“綠箱”政策,調整支農資金投入結構:按照WTO的原則,減少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領域的直接資金投入,按綠箱政策增加對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等領域的資金投入,使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達到國際平均水平。

二是加強農業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把教育、研究、推廣緊密結合起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關系極大。可以說,農民教育是農業科技擴散的基礎。今天的農業教育,就是明天的農業科技,就是后天發達的農業經濟。離開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村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就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技推廣體系必須把提高農民素質或通過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作為指導思想和基本目標,把技術推廣融于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之中。同時,要抓好農民技術培訓方式創新。要重視對農業勞動者的技術和技能培訓,把提高農民的素質作為“科教興農”、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大措施。要深化農村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增加職業教育的比重,通過農業技術講座、培訓、函授、夜大等多種形式,大幅度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二是農民素質的提高將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在加強農民教育的同時,要創新推廣理念、改進推廣方式。我國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務實,最講究實際,極注重經驗,又相對保守,狹隘,改變他們的傳統生產方式更需要通過事實進行演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他們才容易接受,純理論性的東西他們很難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創造條件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開展示范性農業技術培訓。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建設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長期工作在農業一線,直接為“三農”服務,要通過培訓使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素質,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

四是發展和引導農業技術市場,規范農業技術推廣市場行為。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市場發育不足,技術中介組織、技術商業公司、技術承包商等發展遠遠滯后于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業技術市場性組織所承擔的功能僅僅限于技術產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傳播的功能,而在技術推廣方面還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強農業技術市場建設,促進農業技術轉讓。為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民營科技企業的成果轉化及市場化提供便利條件和措施保障;要通過各種途徑農業技術成果、專利等技術轉讓信息,密切技術供需雙方的關系。同時,通過法規、管理辦法等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提高農民對技術傳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發展技術市場與技術傳播推廣市場性組織,促進技術推廣市場化進程。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 保護性 栽培技術 可持續 發展

論文摘要 現代農業在推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提出積極推廣少耕、免耕、作物殘茬覆蓋、合理施肥、節水灌溉和有機農業生產等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上世紀30 年代初, 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 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 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 。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 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 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 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 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 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 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 由此帶來的農業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 從而誘發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如此, 農業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成分的降低, 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后, 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 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 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 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 提高土壤的滲水性, 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 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 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 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 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 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 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產成本, 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術, 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 破壞土壤結構, 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 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 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 不僅便于澆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 從而減少了水蝕, 保護了土壤。

2.3.2 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 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 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 2001) 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 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 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 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 適當抑制營養生長; 后期補充灌溉, 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 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 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 水, 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2.4 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

為了克服現代化學農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土壤酸化、農產品的品質下降甚至威脅人類的健康等負面效應, 自上世紀70 年代開始, 在英、美等國出現了以拒絕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等為基本特征的有機農業。有機農業與現代化學農業的本質區別在于, 現代化學農業栽培管理直接目標是作物, 如使用化學肥料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而有機農業栽培管理的直接目標是土壤, 栽培管理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滿足土壤生物( 土壤動物及土壤微生物等) 的需要, 通過土壤生物的活動達到創造健康土壤環境的目的, 如使用有機肥的直接目的是為土壤生物提供營養, 通過土壤生物的活動達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由于有機農業不施用化肥、農藥、殺蟲劑等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 不僅大大減少了農業生產活動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且消除了這些農業化學品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其引發的大氣污染。農產品的農業化學殘留明顯減少, 品質顯著改善, 口味更佳。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 發展有機農業, 促進農產品出口是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戰略性對策。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 保護性 栽培技術 可持續 發展

論文摘要 現代農業在推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提出積極推廣少耕、免耕、作物殘茬覆蓋、合理施肥、節水灌溉和有機農業生產等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上世紀30 年代初, 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 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 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 。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 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 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 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 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 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 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 由此帶來的農業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 從而誘發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如此, 農業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成分的降低, 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后, 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 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 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 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 提高土壤的滲水性, 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 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 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 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 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 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 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產成本, 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術, 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 破壞土壤結構, 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 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 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 不僅便于澆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 從而減少了水蝕, 保護了土壤。

2.3.2 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 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 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 2001) 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 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 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 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 適當抑制營養生長; 后期補充灌溉, 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 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 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 水, 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2.4 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

為了克服現代化學農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土壤酸化、農產品的品質下降甚至威脅人類的健康等負面效應, 自上世紀70 年代開始, 在英、美等國出現了以拒絕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等為基本特征的有機農業。有機農業與現代化學農業的本質區別在于, 現代化學農業栽培管理直接目標是作物, 如使用化學肥料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而有機農業栽培管理的直接目標是土壤, 栽培管理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滿足土壤生物( 土壤動物及土壤微生物等) 的需要, 通過土壤生物的活動達到創造健康土壤環境的目的, 如使用有機肥的直接目的是為土壤生物提供營養, 通過土壤生物的活動達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由于有機農業不施用化肥、農藥、殺蟲劑等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 不僅大大減少了農業生產活動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且消除了這些農業化學品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其引發的大氣污染。農產品的農業化學殘留明顯減少, 品質顯著改善, 口味更佳。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 發展有機農業, 促進農產品出口是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戰略性對策。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特性與其推廣分析

摘 要 利用推廣學原理分析了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特性,指出它的優越性并不突出、技術復雜,相容性、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差,從而導致生態農業推廣緩慢。

關鍵詞 生態農業 推廣 創新

我國生態農業經過20多年的推廣歷程,依然處于試點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在我國的推廣步履緩慢,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生態農業推廣緩慢的技術創新內因。

推廣學認為,影響一項創新被采用速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的特性。這里所講的創新特性強調的是指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特性的認識,或者說是潛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創新特性,而非技術專家或行為變革者所理解的創新特性。要想推廣我國的生態農業,必須先了解它的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表明,影響創新采用的創新特性主要相對優越性、相容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和可觀察性。

1 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

所謂相對優越性,是指一項創新的采用較未采用前的狀況的改進程度。創新優越性與創新采用率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潛在采用者感到創新的優越性越明顯,其采用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謂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指的是生態農業與以往其他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相對優越程度。下面主要從效益性因素來分析。

這里所說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的試點來看,生態農業的三個效益是較為明顯的。

我國1993年開始建立的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經過5年的實踐,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效果。首先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據有關資料統計,51個縣中實施生態農業建設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長分別為8.4%、7.2%和6.8%,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分別高2.2%、 0.6%和1.5%。其次是顯著改善了生態環境。經過5年的努力,試點期間水土流失治理率達73.4%,土地荒漠化治理率達60.5%,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其三是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拓寬了農林牧漁各業的生產領域,緩解了新的就業壓力,如湖北省京山縣在建設生態農業中產生了“三回流”現象,山下人往山上流,城里人往鄉下流,縣外人往縣內流。至1998年該縣農村勞動力有11萬人從農田中脫離出來、轉向林果業、養殖業和二三產業,占農村勞動力的57%。

但是,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國2 400多個生態村和生態試點中,幾乎沒有一個村鎮經濟發展水平能在當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縱觀我國所有的億元村鎮,均是靠大力發展鄉鎮工業致富的。而追求生態建設的村鎮,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網建設、太陽能建設、沼氣利用、生物鏈建設上了,工業往往發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現階段,由于各種限制,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還無法“顯化”為豐厚的經濟效益,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民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從而大大縮小了農民對生態農業優越性的實際體驗。

2 生態農業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潛在采用者認為創新與其需要、既有的觀念、以往及現在的經驗等相適合的程度。從創新采用導致的不確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著采用創新的不確定性越小,從而對采用者的沖擊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來說,相容性往往會影響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的認可。

就目前來說,我國廣大地區的農民對生態農業知識知之甚少,對常規農業存在難以割舍的戀舊情結,再加上我國農業的總體利益較低,農民們從心理上認為農業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對生態農業持懷疑態度,沒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常規現代化農業從50年代起就開始宣傳,已對農業科技人員、管理者和農民起到較深的潛移默化作用,人們一講農業現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對“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對全球現今的新發展不了解,習慣性認識有意無意地阻礙著人們對生態農業的認同。另一方面,生態農業畢竟是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實質內涵、它的優越性和他的技術要求,推動起來也容易被動和盲目。此外,我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上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的闡述比較復雜,科技研究還不夠深入,實踐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夠,尤其是未總結出一套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短時間內就出效益的生態農業實用技術,這些也是影響生態農業相容性的原因。

3 生態農業的復雜性

復雜性是指一項創新被認為難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說來,創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較大。復雜性和采用者對自身能力的評估都是一種主觀感覺。一種創新的復雜性越高,自覺可以領會和使用該創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們采用創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從總體上講,我國生態農業比較復雜難以理解。首先,生態農業的系統既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又是一個松散的集合體,有多重時空上的相對獨立的組分組成,這些組分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在一起,或構成時間上的延續,或得到空間上的互補。其次,在食物鏈設計上,試驗的農業生物數量和種類、物質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產管理條件等都要從實踐中獲得數據加以分析,拿出科學的依據,而這無疑是一個艱辛和復雜的過程。其三,生態農業的原理、原則過于抽象,難于為大多數農民所掌握。例如,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如何協調系統和組分間的關系?如何充分發揮系統的組織作用等等問題,這都是很難掌握的。最后,生態農業強調的是對現有的技術的優化組合,這是生態農業的創新之處,但過多的利用現有技術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即生態農業同其他農業形式沒有什么區別。同時,由于生態農業的技術支持系統不過硬,缺乏具體的優化組合技術,又受系統復雜多樣性的影響,如何在實際生產中實現技術的有效組合仍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如農業資源保護增殖技術、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等都比較抽象難懂,再加上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態農業的技術可以說是非常困難。

4 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

可實驗性是指用戶在正式采用創新前對創新性能所能試驗、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創新的決策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消除不確定性和風險感的過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實驗或使用,也能夠使用戶對創新的特點和功能有一個實在的感覺,幫助消除諸多擔憂和疑慮,從而有利于創新的擴散,因此,創新的可實驗性越強,創新的采用率越高,它們之間有正向的相關關系。

總體上講,我國的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較差。由于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技術的生產體系,技術種類需要多而且整合起來還比較復雜,且短期內不易見效益,單靠農民現有的知識水平難以消化和掌握,更別提單獨操作和實驗了。特別是對生態農業的早期采納者來說,它們對生態農業可實驗性特別看重,因為它們可參考的經驗不多,他們可以借鑒的通常只有從大眾媒體獲得的有關生態農業的一般知識。因此,他們常常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感,對采用可實驗性較差的生態農業可以說是慎之又慎。從宏觀上來說,對于一個生態農業示范縣或省,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事業,建設面廣,綜合性強,單純靠某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生態農業必須在政府的領導下,把相關部門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結合起來,按照各自的業務要求,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統一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農民采用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以彌補生態農業可實驗性較差的不足。

5 生態農業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創新的采用結果對其他人來說顯而易見的程度。有些創新被采用后不易為人所知,有些創新的采用則一目了然,盡人所知,通常,對大多數創新來說,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關關系。

由于生態農業畢竟是農業,無論是生產過程或是最終產品,外觀上和其他農業的區別不大,其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導致其可察性在短時間內不夠明顯。從附表可以看出,河南內鄉縣各種生態農業類型1999年比1995年糧食產量增長幅度遠沒有環境效益的增幅大,單從糧食產量這種可察性方面來看,生態農業的可察性就比較低。不過,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和發展生態農業,特別是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的成功,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總而言之,我國生態農業雖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受各種條件所限,優越性不很明顯,再加上它的可容性低、比較復雜、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低等特性,決定了其對農民的吸引力有限,而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其對政府的吸引力很大(生態農業的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所至),這也正是國內所有生態農業試點均為各級政府組織和扶持,而農民大范圍的自發“學習”卻是一個十分緩慢進程之原因所在。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

一、我省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現狀

(一)現狀

(二)主要問題

二、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全國和全省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人才觀,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大力實施人才強農戰略,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堅持突出重點與整體推進相結合,不斷創新人才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緊緊抓住培養、吸引和使用人才三個環節,努力建設一支規模較大、素質較高的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宗旨。做到人才總量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人才結構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相協調,人才素質與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相同步,實現人才開發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

2、堅持人才培養與使用相結合。立足現在,面向未來,培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建立健全必要的激勵機制,穩定人才隊伍,使各類人才脫穎而出,才盡其用。

3、堅持與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推動生產力發展相結合。加強專業人才隊伍自身建設,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趨勢,加快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對勞動者新知識、新技術的傳授,適應城鄉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職業技能,拓展農民的經營領域,促進生產力發展。

(三)目標

三、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措施

在今后10年,我省將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振興xx、富民強省”的戰略目標,通過“規劃牽動,培訓帶動,政策推動,項目拉動”,繼續推進實施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戰略。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選拔、培養和使用機制,發揮市場對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使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有較大提高,隊伍建設有較大推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按照各級人事部門的要求,通過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推進專業技術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為重點,完善按需設崗、競聘上崗、以崗定酬、合同管理的職務聘任機制,建立個人申報、社會評價、單位聘任、政府調控的職稱制度,促進事業單位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逐步做到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逐步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傾斜、向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制度,努力實現一流人才、一流貢獻、一流報酬。

(二)圍繞高新技術發展,加強人才培養。依托國家重大人才培養計劃、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在注重提高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加大高級專家的培養選拔力度。省每年重點培養200名左右高級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認真落實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其后備人選的選拔制度,培養一批農業科技推廣領域的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資助一批農業行業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以及高級農技推廣專家參加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和培訓,舉辦專題學術研討;采取多種形式支持農技推廣專家開展推廣課題研究。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制與機制,實現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與農業生產的緊密結合,建設一支穩定高效、技術轉化能力強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

(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十二五”期間,在完善提高省級農產品檢測中心的基礎上,扶持16個市90個農業縣(市、區)質檢站建設,形成以省級質檢中心為龍頭、市級質檢中心為骨干、縣級質檢站為基礎、鄉鎮速測站為前沿的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質檢機構考核評定工作,實行檢測人員培訓上崗制度,全面規范質檢機構管理。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體系“機構專業化、人員穩定化、經費預算化、手段現代化”。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認證隊伍培訓,構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術、懂管理”的復合型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人才隊伍。

(五)鼓勵各類農業人才到農村基層創業。對縣以下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繼續在業績評價、職稱評聘、學習培訓等方面給予照顧。支持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科技開發、技術推廣、試驗示范等有償技術服務,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和經營所得。在完成國家賦予的公益性職能前提下,利用自身優勢和技術特長,拓寬服務領域,擴大服務范圍,延長服務鏈條,增強自身的活力與實力。

(六)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開發的投入力度。確立人才投入優先的觀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開發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職業教育、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和農民培訓的投入。把農業人才開發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廣泛動員社會資金,建立各種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培養和獎勵基金。在重大項目設立和經費使用中,優先支持學科帶頭人和優秀科研團隊。

(七)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激勵機制。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的業績考核,采取多種形式對優秀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進行表彰和獎勵。積極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優秀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的先進典型事跡。在農業技術推廣系統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向優秀人才學習、鼓勵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良好社會氛圍。

(八)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農業部門要從戰略高度認識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緊迫性,加強組織領導,將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納入目標考核。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把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納入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結合本規劃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與有關方面積極協調、密切配合,形成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工作的強大合力。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抓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項工作,加強督促檢查,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保證人才隊伍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金湖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發展現狀及對策

摘要分析了金湖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基本現狀,總結了改革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發展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現狀;成效;對策;江蘇金湖

1基本現狀

1.1人員構成基本情況

金湖縣轄有11個鎮,核定編制152人,實際在編138人,在編人員中農技21人,農機11人,農經24人,畜牧26人,蠶桑8人,勞服所11人,水產8人,林業10人,企管10人,統計4人,其他5人。大專學歷87人,本科16人,高中及中專學歷35人。初級職稱86人,中級職稱52人,高級職稱人員無。平均年齡44歲,其中30周歲以下4人,30~40周歲52人,40~50周歲75人,50~55周歲7人,55周歲以上人員沒有。平均工齡22.1年,其中10年以下的11人,10~20年47人,20~30年79人,30年以上1人。

1.2工資福利基本情況

金湖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人員平均檔案工資1 505.7元,所有人員的工資已全部納入鎮財政預算,由鎮財政統一打卡發放,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各鎮均由鎮財政統一解決。但福利、獎金、辦公經費各家解決途徑不一致[1],存在以下4種情況:一是由鎮財政全部解決有3個鎮;二是鎮財政解決部分人員經費的有2個鎮,如涂溝鎮原農技、農經、獸醫人員的福利、辦公費用由原單位解決,而原水產、林業、蠶桑等其他人員經費則由鎮財政解決;三是鎮財政實行預算外管理,不足部分由鎮財政補足的有5個鎮;四是鎮財政不承擔福利、辦公經費,完全由改革前原單位承擔的1個鎮。

2取得的成效

(1)精減了人員,減輕了農民負擔。改革前全縣鄉鎮7所8站在編人員有339人,改革后,原7所8站人員編制一般僅設立1~3個編制,平均不到2人,現全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實際在編人員138人,明顯精減了人員、減輕了農民負擔。

(2)充實了力量,提高了業務水平。在改革時,通過競爭上崗,一般淘汰了業務水平較低、工作能力較差的人員,而業務水平較高、工作能力較強、群眾基礎較好的專業技術干部被競聘上崗,使鄉鎮農技推廣整體力量加強,業務水平明顯提高[2]。

(3)經營性人員與公益性人員分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改革,全縣所有改革競爭上崗人員均脫離經營,從事公益性農技推廣,使公益性人員有更多的精力、更高的積極性從事本職工作;而經營性人員也改變了觀念,端正了態度,更好地從事經營活動。

(4)精減了機構,避免了重復開支。改革前7所8站經改革后合并成立一個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及鎮開展工作時,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為一個獨立部門開展工作,機構精減了,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開支。

(5)承擔農業項目實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各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一般都有相應專業人員參與了農業項目實施,如稻田生態養殖、機插秧栽培技術、油—瓜—稻高效栽培技術、藕魚套養技術、特種養殖技術、網箱養殖技術、千畝成片林生產基地建設、科技入戶、三項工程、畜禽高效規模化養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等項目,將有效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農民增收增效。

(6)創辦、領辦農業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全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有51人創辦、領辦農業專業合作組織18個,帶動農民致富2萬人,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3存在的問題

(1)職能不明,農技推廣職能被削弱。一是縣級主管部門業務管理相對較弱。改革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下放到各鎮人民政府管理,縣級業務主管部門行使業務管理。而實際上級業務部門從事業務培訓、管理相對減少,競聘上崗人員一般只參加人事部門職稱培訓,而業務部門幾乎不直接對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員進行業務培訓[3]。據調查,5年來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參加3 d以上培訓的人數僅為6.5人次。二是鎮里存在政事不分,亂拉亂用現象。鎮里工作千頭萬緒,鎮政府為了應付鎮里日常工作,一般政事不分、職能不明,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員大部分時間、精力主要應付鎮里的中心工作,例如負責分工村、規費上繳、農業養老保險、秸稈禁燒等突出性工作,而無暇顧及本職業務工作,更為嚴重的直接抽調他用,全縣這種類型人員有24人,占在編人員17.4%。全年50%時間從事政府其他工作的人員有110人,占在編人員近80%。

(2)辦公條件差,辦公設施落后。改革后,原7所8站的財產歸鎮政府擁有,鎮政府為了減輕財政負擔,一般把原有財產主要是房產進行拍賣處理,導致競聘上崗人員沒有集中辦公場所。辦公設施簡陋,根據調查:全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配備電腦25臺,其中有11臺是縣農業局為了方便鎮農技員開展工作配備的,有固定電話的9家,還有2家沒有固定電話,同時缺乏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相應的儀器設備。

(3)福利待遇低,工作經費短缺。各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員與鎮行政編制人員相比,獎金福利待遇解決難,相對福利待遇低,改革后公益性與經營性人員分開,公益性人員不再從事經營活動,而部分鎮仍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員自行解決福利、獎金等待遇,將直接影響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員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同時因辦公經費短缺,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員難以正常開展工作。

(4)債務嚴重,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不堪重負。據不完全統計,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原單位在撤并前,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債務;加之合并成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后,部分鎮政府對各單位債權、債務、資產等情況沒有充分核資清算,財務管理混亂,會計帳目不清,資產流失嚴重,導致目前全縣11個鎮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一般都有60萬~250萬元不等的債務。這些債務各鎮政府也無力償還,最終還掛在各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帳上,將成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沉重的負擔,直接制約著其發展。

(5)編制安排欠合理,導致部分人員無法從事本專業工作。定編時,各鎮均設立蠶桑專業編制人員1~2名,但由于不少鎮沒有蠶桑生產,導致這些人員人浮于事、無事可干。

4對策

(1)理順關系,明確職責。建議上級主管部門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管理,理順上下關系,上級主管部門避開條塊分割,并直接進行業務培訓,專業職稱的評聘管理,各鎮政府也應實行政事分開,退還相應編制人員,并明確相應職責,定編定崗,減少亂拉亂用現象發生。

(2)建立保障機制,落實基本待遇。建議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保障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員的工資、福利、獎金以及各項工作經費。

(3)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辦公條件。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必要的辦公場所和辦公設施及儀器設備,從而提高為農服務能力。

(4)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建議業務培訓實行對口培訓的方式,每年由省、市、縣組織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員進行集中業務培訓,對有編無職的人員進行轉崗培訓,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整體為農服務水平,增強為農服務能力。

(5)加強政策扶持,打造創業平臺。對領辦、創辦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科技園等的農技人員給予政策上扶持,解決他們后顧之憂,在創業道路上出現的難題,建議明確上級主管部門實行專人掛靠制,解決其創業道路上的難題[4]。

(6)加強清財化債,減輕債務負擔。對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債務建議各鎮組織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進行進一步清查,明確債權、債務關系,對現有資源重組配置,增強經濟、社會效益;對事實存在的債務進一步清財化債,促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甩掉債務重擔,輕松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諸暨市鎮鄉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

摘要: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是農技推廣成敗的關鍵。介紹了諸暨市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鎮鄉;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對策;浙江諸暨

農業技術推廣(以下簡稱“農技推廣”)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手段,是聯系農業科技創新系統和農業科技接受系統的橋梁,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對于優化農業結構升級、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有重要的推動作用[1-3]。而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是農技推廣成敗的關鍵,也是農技推廣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諸暨市初步建立了一支能滿足基本需求的農技推廣隊伍,通過鎮鄉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實施農技推廣責任制度,有效增強了基層農業公共服務能力,農技推廣在服務農業現代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同時諸暨市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制約著農業技術的深入推廣,應該重視鎮鄉農技推廣隊伍的建設,將其提高到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切實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素質,促進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1諸暨市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現狀

諸暨市全市總面積2 311 km2,轄3個街道,24個鎮鄉,468個行政村,總人口106.67萬人。2009年,全市鎮鄉(街道)農技隊伍共有在編人員165人,其中專職或兼職從事農技工作的133人,包括農科員23人,蠶桑輔導員17人,茶葉輔導員12人,動物衛生監督員63人,農機員18人。另32名屬農技人員編制的人員,已提任鎮鄉班子成員,或脫離農技工作,轉崗從事工業、城建等工作。近幾年來,諸暨市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得到一定的發展,整體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在推動當地農業經濟快速發展,促使農業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提升農業轉型速度,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進步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較大貢獻。

2存在的問題

2.1隊伍嚴重老化,整體素質不高

全市鎮鄉農技人員中,35歲以下的僅5人,占3%;35~45歲的28人,占17%;46~55歲的53人,占32.1%;55歲以上79人,占47.9%。農技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技術人員斷檔,沒有形成合理的梯隊。在崗農技人員中,中專及以下學歷的達94人,占57%。高學歷人員十分奇缺,高素質的人才嚴重匱乏,人員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都很不合理,人員整體水平與農技推廣工作發展不相適應。

2.2人員知識斷層,專業技術落伍

目前,現有的鎮鄉農技推廣人員缺乏知識更新和進修深造機會,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夠。諸暨市已對農業的種植結構進行較大的調整,農業種植變成了多種經濟作物種植,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已由原來的糧棉油技術改變為多種經濟作物技術的需求。面對現代農業發展,鎮鄉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專業技術滯后,不能很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與高效農業多樣化發展。

2.3人員配置不平衡,崗位編制不合理

鎮鄉之間農技人員分布極不平衡,最多的鄉鎮在編17人,最少的僅3人。除畜牧線因剛完成畜牧獸醫體制改革,人員配備還比較均衡,其他的都是配置較弱,如農機線有13個鎮鄉(街道)無專業農機員,特產線有9個鎮鄉沒有專業人員,糧油線有6個鎮鄉出現空缺,全市各鎮鄉沒有水產類專業人員,也沒有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人員。一些鄉鎮出現“在編不在崗”或“在崗不在編”問題,全市鎮鄉(街道)現有165名在編人員中,32人已完全脫離農技崗位,占19.4%。在崗的133人中,僅畜牧線有23人專職從事本職工作,其余110人均有兼職。有的鎮鄉農技人員空缺后,用林業、文化線等人員充任農技員,其不懂業務,影響工作;有的鄉鎮讓林技員負責糧食生產;有的被鄉鎮政府隨意抽去從事計劃生育、征地、選舉等其他工作。全市鎮鄉僅有的幾個特產線高級農藝師,工作在街道,無相應產業,從事非農工作,作用得不到發揮,這些不合理的配置使本來有限的農技推廣力量顯得更加薄弱。

2.4人員待遇較差,推廣隊伍不穩

鎮鄉農技人員待遇很低,經濟條件好的鄉鎮可以保障推廣人員工資,但是“有錢養兵,沒錢打仗”;而經濟條件不好的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都不能保障,既“沒錢打仗”,又“沒錢養兵”。有的鄉鎮級甚至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現象。再加上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職務)晉升難,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鎮鄉農技推廣工作條件差、待遇低、職稱評聘難(尤其是聘任),是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穩定的重要原因[1]。這樣就難于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即使進來也留不住,使得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難以提高。

2.5經費保障不力,推廣工作受限

目前,諸暨市財政支出方向、結構不合理,導致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相對不足。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不足,影響和制約了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正常運轉,既無法引進新技術,也無法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同時,由于經費的影響,在農技推廣過程中缺乏必要有效的信息傳播、技術培訓以及交通工具,影響推廣工作效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繼續教育機制也無法建立,從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現象十分嚴重。

3對策

3.1健全組織建設,解決好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崗位問題

要科學設置農技推廣機構,對現有鎮鄉農技機構進行整合,建立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位一體”的農業公共服務中心[4]。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為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內設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業務上接受市農業局的指導。要明確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公益性定位,就是具體承擔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農民技術培訓,農業資源使用監測,農業公共信息服務;畜牧業生產、動物免疫檢疫、疫情報送、防疫智能化信息錄入、防治處置等公益性職能。在保持農技隊伍編制不變的基礎上,將現有農技人員分為專職、兼職、轉崗三類管理,對人員重新進行定崗。一是組建專職責任農技隊伍。服務中心應設專職主任,負責全面工作,同時根據產業規模和鎮鄉類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二是現已轉崗人員保留農技干部編制,根據鎮鄉需要,不再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三是其他農技干部為兼職農技人員,實行分線聯片工作制度。人員配備由農業局提出方案,各鎮鄉街道確定人員,必須保證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

3.2加強業務培訓,提高鎮鄉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

要針對鎮鄉農技推廣人員需要的知識,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建立和完善農技推廣人員繼續教育機制,采取異地培訓、集中辦班和現場實訓等方式,借用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力量,每年組織選派技術骨干進行定量在職培訓,開展專業知識集中培訓,努力培養一批“全科醫生”式的基層農技干部。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在不影響農技推廣工作的前提下,對全體農技推廣人員進行短期脫產輪訓,培訓的開展主要是以當前農業領域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的繼續教育,做到活學活用,幫助農技推廣人員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服務本領。

3.3選拔充實農技人員,不斷優化鎮鄉農技推廣隊伍結構

農技推廣人員的補充,應由市農業局提出方案,要通過人事部門公開招聘的方式,選拔優秀人才專職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招收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彌補基層高學歷專業人才的不足,改善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要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業公共服務工作,引導支持大學生“村官”學習農業知識,開展農業公共服務,對表現好的選拔聘用到鄉鎮農業公共服務隊伍中。

3.4加大支持力度,加強鎮鄉農技推廣隊伍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經費保障。市財政要加大對基層農業公共服務的經費投入,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后,農業公共體系人員經費、工作經費要全額列入市財政預算,建議原為差額撥款的農技人員調整為全額撥款[5]。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不能全部承擔的動物防疫、檢疫等公益性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予以落實。二是加強政策保障。要結合實際,深入調查研究,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相關政策,重點明確機構性質、職能定位、人員配備、經費保障、責任落實、考核獎勵等政策,推進規范化、制度化建設。三是加強組織保障。建議政府成立由市長為組長,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人事、編制、財政、農口相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出臺關于加強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具體實施方案,各鎮鄉也要建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3.5建立激勵機制,調動鎮鄉農技推廣隊伍工作積極性

一是改善基層服務工作條件。要切實加強基礎建設,努力改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的條件,重點加強服務場所、示范基地建設及儀器設備、交通工具等的配備,做到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示范有現場、進村入戶有工具,確保為“三農”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二是建立農技推廣人員獎勵制度,對工作成績顯著的農技推廣人員要實行獎勵,提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社會地位,增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榮譽感。三是提供農技推廣人才發展途徑。要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打破學歷、論文、外語等限制,確立以業績為主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審機制,解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技術職稱(職務)晉升難的問題,鼓勵優秀專業技術推廣人才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建功立業。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淺議如何加快完善農業新技術推廣的進程

農業新技術的推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面對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態勢,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進展并不是十分順利。作者在基層工作多年,根據調查分析以及親身感受提出制約農業新技術推廣的因素分別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不順,改革目標不明確;不完善的農業新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經費缺少,農業科技人員待遇報酬偏低;沒有試驗、示范基地,農業技術推廣整體水平明顯下降;農技人員素質偏低,知識更新不及時,培訓學習機會少等。

(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不順,改革目標不明確

目前,鄉鎮農技站劃歸鄉鎮政府管理,91年農技站人、財、物“三權”下放鄉鎮后,使縣級農業部門對鄉鎮農技站在業務上難于管理。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農技人員當行政人員使用,農技站人員在業務上沒有自主權,技術干部做行政事務的多,搞業務技術的少,直接影響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和農業生產的發展速度。

(二) 不完善的農業新技術推廣體系

目前,農技推廣職能定位不清,效率低下。除技術推廣職能外,還有執法與質量監測等行政職能及經營服務等職能,難以兼顧。而且,自從2003年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試點以后,許多鄉一級的農業推廣站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方向發展。為了生存,他們更側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營利性,好多推廣站把向農民出售種子、化肥、農藥等作為工作重點,完全忽略了農業新技術的實驗,示范的重要環節,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服務性職能。

(三)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經費缺少,農業科技人員待遇報酬偏低

長期以來,鄉鎮農技站應以搞好經營促進推廣的工作原則出發,但事實上大多的鄉鎮不是這樣,而是政府把鄉鎮級的農技部門的合法經營做為創收的一個環節,采取了出租或承包的形式進行管理,所得承包費均歸政府所有。而農技人員應該享受的待遇卻不予兌現。鄉鎮農技工作最直接服務于農民,面對千家萬戶,工作量大。從道理上講,在人才和經費的投放力度上應該大些,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基層農技站難以維持,有的甚至連最起碼的基本工資都保證不了,村級農技員多年前就已取替,導致鄉鎮農技推廣網點解散,留下的農技員不得不成為兼職或專職的“農資員”,去搞經營創收,致使農技人員無法集中精力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四)沒有試驗、示范基地,,農業技術推廣整體水平明顯下降

在農副產品日趨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形勢下,農戶增收的愿望十分強烈,但農民引進新技術僅憑一些簡單的聽、看和有限的光盤資料,發揮不出好的效果。農民又比較因循守舊,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也達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發揮完善鄉鎮級農業技術的推廣,建立一些試驗田、示范基地,在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的正確指導下,有目的直觀的向農民展示必要的效果,農民才會體會到更多的收獲。爭取一步到位的大面積的達到農業新技術推廣的應用目的。新技術的推廣及應用也是政府為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農業技術推廣本身也是一個創業的過程。我們看到很多地方,科學家在推廣技術的過程中與農業生產者合作、與資本合作,產生了眾多企業。比如搞種籽研究的成立了種業公司,搞飼料研究的成立了飼料公司,這種模式不僅能夠產生利益、放大利益,而且符合現代化農業工業化發展的要求,有利于農業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我們要以開闊的胸懷接收這種利益模式,這本身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也符合科技創新的規律。

(五)農技人員素質偏低

農技推廣工作是一門新學科,它是農科理論、農科技術與營銷學的結合,而各農技站技術人員全部只有中專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專畢業生不愿來,中級職稱人員很少,大多數人是頂替和學專非所用人員,導致農技推廣隊伍的人才結構不合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嚴重的降低了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而且接收繼續教育人數也逐年下降,盡管他們通過多年基層實踐,積累了一定得經驗,但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時代,知識面與知識結構還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通過以上主要因素的分析,我們不難就如何進一步做好新的技術推廣工作得到一些啟示:一,把市場做為第一信號。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始終把效益放在第一位,重點推廣市場利用前景好的農業新技術,減小市場風險。二、把新技術的實驗、示范做為前提。針對農業新技術的地域性特點,必須從小面積的實驗、示范入手,然后才能大面積推廣。三、把搞好網絡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做為著力點,完善村級設置,必須十分重視服務網絡建設,充分發揮各級服務組織的優勢。鼓勵科技人員服務第一線,多層次多渠道投入農業科技體系,實施科技承包,把投入農業體系,實施科技承包,把應用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四、把提高農民素質做為切入點。

現代農業需要有現代知識的人來經營。只有使技術擁有者和推廣者從中受益,才能讓他們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與農業生產者分享創新成果、分擔風險、分享利益、共同發展。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創業過程的利益示范效應。我們每年有數萬農業院校畢業生,如果他們能夠看到農業產業的前景和錢景,如果他們投身到農業創業中來,開展技術推廣,形成自己的企業,開創自己的事業,這本身是一件多贏的事情。他們的加入,必然改變農業生產的人才結構,而人才結構的變化一定會加速農業科技的擴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一、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

(一)忽視市場規律的運用

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就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依靠市場的導向作用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新時期的農業技術推廣并沒有從市場的需求出發,許多推廣出的農業技術無法真正滿足農民生產的需要,這使得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和農業技術推廣的市場脫節,結果導致農產品過剩問題出現。再者農業市場訊息不能及時反饋到農業技術的推廣中,造成農業技術落后于農產品市場的實際適應性。

(二)農業技術推廣力量不足

無論是農業技術推廣的渠道還是技術推廣人員,都缺少專業化統一化的推廣程序。從目前農業技術的推廣渠道來看,現有的推廣途徑并不能滿足農村普及的需要。對于農民來講,他們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弱,如果僅僅依靠推廣技術人員使用語言去表達新技術的優勢,可能推廣的效果就比較微弱。尤其是許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比較擅長在實驗室研究農業技術,但對農民表達農業技術時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

(三)缺乏風險抵御機制

農業技術推廣的最終目的是要轉化成切實可見的農業成果展示給農民看,這樣農業技術才發揮出研究的應有價值。但對于一些新興的農業技術項目,很可能由于操作過程不當對農民生產造成損害,這種內在的風險會打擊群眾對于農業技術的信心和熱情,只有降低農業技術推廣的風險,建立風險預防的完備機制才能結局技術推廣的實際問題。比如,現存的多數農業技術推廣都沒有包含保險服務措施,風險的后果由農民群眾承擔使得農業推廣的步伐變得艱難。

二、推廣農業技術的有效對策

(一)注重市場指導,強化服務信息

面臨農副產品日益市場化的新時期,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對農業技術進行推廣,根據市場規律的發展趨勢,種植開發市場需要的農作物。很多農業技術研究出來不能在市場得到需求,發揮不出應有的價值,那么這項研究就是失敗的,一方面從農民群眾的好奇心理入手,從市場中的需求出發,消除農民群眾對市場的畏懼心理,真正研究出有實用價值的農業技術。另一方面農業服務部門要主動承擔起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的職責,將信息服務納入到技術的推廣范疇中,在對群眾農業技術培訓師,主動講解關于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以市場經濟帶動農業技術的推廣。

(二)壯大農業技術推廣的力量

新時期農業技術的推廣有完善的程序和步驟,對于農技推廣的渠道和技術人員都應該策劃周全。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許多地區已經建立起網絡,信息化宣傳是農技推廣的重要渠道,通過農村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農民群眾接收農業技術信息的渠道已不僅僅限制于從技術人員的口中得知。再者農技推廣人員的隊伍需要更加專業化,除了增強整體人員的表達能力之外,定期對最新研究的農業技術進行學習培訓。隨著農產品產量的提升,人們對其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對農技推廣的重點要考慮到是否有利于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雙重提升。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新時期各種媒體資訊發達的情況下,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傳播農業技術相關知識,定期對群眾舉辦農技講座,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到農技推廣的活動中來,設置手機短信提醒日期和時間。

(三)完善配套建設,營造良好的推廣環境

上文提到許多農技推廣存在一定的風險,打擊了農民群眾推廣的積極性,針對這一為問題,農技推廣工作者需要建立完善農技風險管控,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形成良好的農技推廣環境。首先當前針對農技推廣的險種并不完備,需要相關地方政府以及企業建立協調溝通農技推廣機制,新城完善的農技推廣體系。其次,良好的推廣環境需要工作者加強推廣力度,獲得群眾對農技推廣的支持,兩者建立一種廣泛而深厚的聯系,注意傾聽群眾的心聲,真正走入到基層中間,開展實際調查,為群眾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注重向群眾展示農技研究的成果,增強群眾對農技推廣的信心。綜上所述,新時期農技推廣工作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作為中間連接的紐帶,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雖然當前農技推廣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只要農技推廣不斷改革創新,在新時期尋求發展的機遇,最終會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崔緒釗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棉花莊鎮農業技術服務站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增收的促進作用

摘要: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無法脫離農業的推動,涉及到很多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難得到提升,小康社會就只能成為一種形式。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促進農民增收,我國在近幾年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從廢除農業稅到下發農業補貼,很多工作都沒有實現預期中的農民增收效果,山區農民的工作積極性明顯提升,工作負擔也在減輕,但是收入卻沒有得到提高。因此,農業部門需要對農民增收加強研究,探討出有效的措施促進農民增收。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山區農民增收;作用

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農村人口基數比較大,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對于促進城鎮化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我國的農村人口收入與城市人口收入相距甚遠,國家要想縮短雙方的收入差距,就要幫助農民提高收入,而農業技術的運用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因此,本文先分析了農業技術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的作用,然后提出了加強培訓力度、加大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建立農業技術服務平臺、采用農民推崇的推廣方式以及建立農技推廣監督體系這幾項措施促進農民增收,真正發揮出農業技術的實際效用。

1農業技術對農業增收的促進作用

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和農業的有效發展息息相關,我俄國農村地區人口數量大,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就必須增加農民收入。為了有效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使其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快農業的發展進程。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農業稅廢除制度及農業補貼制度等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額政策,對于農民工作積極性的提升有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黨和國家對于農業技術推廣也高度重視,各級政府通過試驗、培育新品種、培訓技術人才等多種措施來指導農業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推廣。這些舉措在各地農村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新品種農作物種植技術的推廣和培育、新型農業機械設備的引進和使用培訓、優良農作物種子的提供和良好的農作物管理方式的推廣等,同時加強對農民作業科學性的培訓,使農民掌握預防農作物蟲害的知識,從而有效促進農業的增收,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2利用農業技術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對策

2.1加強培訓力度

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可以通過網絡和媒體這類新興手段進行,讓農民了解最前沿的農業知識,有關部門還要建立培訓班、組織技術講座,或者邀請農業專家在現場為農民解惑,從而幫助農民掌握實用的農業技術[2]。當前的農民教育比較滯后,所以農民的知識水平也非常有限,政府應加大基礎教育力度,并從政策上給予農民更多優惠和幫助。

2.2加大農技推廣的資金扶持力度

政府應設立農技推廣的專項資金賬戶,對農技推廣加大扶持力度,還要為農民提供培訓經費,確保農業推廣項目和引種工作都能夠有序開展,還要給予農民財政補貼,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鼓勵外資和個體投入到農業當中,促進農業的專業化和標準化。

2.3采用農民推崇的推廣方式

因為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過于學術化的技術理論他們無法消化,這樣只會打擊到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農業部門要采取比較簡單的方式來推廣農業技術,而不是一味地宣講理論。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建立農技示范園和科研區,帶動鄰近鄉鎮共同學習農業技術。還要建立農業合作社和鄉村農場,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可以選出農技學習示范戶,讓其他農民看到農業技術在增收方面的實效,從而調動他們運用農業技術的積極性。

2.4構建農業服務機構

農業部門應該利用網絡建立農業信息網站,讓農民能夠通過互聯網實時掌握農業資訊,學習更多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學會科學管理田地。可以利用廣播宣傳農業技術有關的知識,這種宣傳方式對于農民來說更容易接受。還可以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點,讓工作人員農業信息,為農民解疑答惑,提供實用的、有效的幫助,這么做還可以達到宣傳農業技術的目的。

3結語

增收問題關系到我國人口最多的農民利益問題,也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提升農民對農業設備、農業生產和農業管理的積極性,就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措施。各基層的農業服務站必須認真履行自身的職責,從而加速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還應該加強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同時應該考慮到農民基礎素質較低的特點,盡量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來進行推廣,推廣進行之后,還應該在各地配置專門的技術人員到田里頭進行實踐工作,解決農民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做好后續技術服務和指導工作。

作者:舒龍 單位:河北省灤平縣農牧局河北灤平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農業技術推廣現狀與改善措施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產業結構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不斷進行調整。農業技術推廣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隨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已無法適應當前農業發展的需求。對此,就目前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以促進我國農業技術應用效率,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現狀;改善措施

0引言

人們對農業的要求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也隨之提高,不僅要求產量要增加,還要求農作物要有更高的品質與口感,這樣才能夠滿足國民對飲食日益增長的要求。要確保這個目的的實踐,其前提就是要加強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改善粗放型的傳統農業現狀,為我國農業生產化、規模化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就我國目前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而言,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我國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造成了阻礙。

1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推廣現狀

1.1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體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國各地區農業推廣機構管理體制而言,情況堪憂。一方面,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落實不到位、信息不暢通、費用不到位等問題,對正常農業推廣技術造成了嚴重的阻礙。甚至還有個別農業技術推廣站出現了胡亂編制崗位、在編不在崗等等現象。另一方面,由于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條件較差、工資待遇水平的原因,從而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吸納相關的專業人才參與工作。此外,由于農業技術推廣內部不健全的管理體制,競爭、獎罰激勵、監督等體制相對缺少,從而使得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難以得到充分調動。

1.2相關技術人員與農民素質亟待提高

由于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工作條件、工資待遇等條件較差,從而導致部分農技人員不愿繼續工作紛紛離開原來的崗位,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相對欠缺。同時,高學歷、高職稱的技術人員因工作條件、待遇等問題不愿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此外,農民群眾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手體,近年來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從事從業生產的多位老弱婦孺,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接收新技術的能力較差,從而為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造成了阻礙。

1.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效果差、不配套

在農業技術推廣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問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生產得到不到推廣與應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因為個別單位重視科研實驗研究,忽略實際生產的需求,從而導致了科研成果與生產發展不同步且不被農民群眾接收。二是因為技術不配套從而導致了實際農業生產中的效果低下。三是由于相關農業技術的研究經費相對不足,對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向生產領域的應用過程造成了阻礙。從一定程度來講,第三個原因是目前影響我國科技成果得以轉化的最關鍵的一個因素。

2改善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的措施

2.1加大經費補貼提高推廣應用積極性

一方面,需要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提供完善的績效補貼扶持,根據推廣人員的推廣業績、所在地區新技術普及程度為其提供合理的經濟補貼,或是予其以評優、職位動遷等方面的優先福利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對重點推廣區域農民、農業企業適當的補貼扶持,比如設立新技術應用的保障保險機制,確保固定收益,或是給予農業技術推廣相應的經費補貼,還可以進一步強化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推薦優先采購等等[1]。通過實際利益促進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從業人員能夠積極運用新技術,提升農業技術的利用效率。

2.2加大對推廣人員與農民群眾的技術培訓力度

就目前存在的農民群眾素質偏低的現狀,需要進一步對其的農民技術培訓,積極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可以于農閑時節以培訓班、現場示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指導,不斷提高其科技意識,豐富其科技文化素質,提升其農業生產之中運用農業技術的能力。同時,定期組織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培訓、再教育提高其整體素質,提升其專業技能,確保其能夠為農民群眾提供更高效、更優質的農業技術指導服務。

2.3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相關部門應極大對農業科技研究項目基金的支持,確保每個科研項目各階段資金應配套。加大對配套資金合理利用的研究,確保有效資金不被濫用,能夠充分發揮資金的作用,從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同時應積極借鑒國外相關經驗,積極通過立法等手段鼓勵農業生產大企業、大集團、相關科研部門,積極開展農業研究鞏固關系機構,予以風險投資[2]。研究喝過允許有限的壟斷,結合風險與效益拓寬科研成果轉化道路。

3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卻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對我國農業現代化與品質化的進程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對此,農業部門、地方政府、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加強合作,不斷創新工作模式與思維理念,積極提升農業技術的應用效率,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調整與發展。

作者:劉常喜 單位:東明縣農業局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淺議

[摘要]農業技術推廣是我國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產逐漸凸顯出一定的問題,如新技術和新工藝得不到有效的運用,農業生產水平低下等,嚴重阻礙了我國其他戰略的實施和發展。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有助于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從而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當然,構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推廣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本文試從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具體問題給出一些建議,以期盡快建立健全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騰飛,城市開始反哺農村,支持農村的經濟建設。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三農”問題,更是對農村建設的重視。農村建設的首要問題就是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農業技術推廣來解決。農業技術推廣主要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和農技咨詢等方式,將一些應用在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普及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不僅是實現我國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而且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力措施之一[1]。所以,搞好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于國于民都是有利的。

1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農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建設中起著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農業現狀無法滿足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所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增收是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來解決。由于農村情況比較復雜,在推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利的影響,不利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進行。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的建設是保證行動實施的重要前提,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系僅由中央到地方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了技術推廣的不確定性,由人治而非制治,人員之間經過層層部門的管理容易導致人事分離,造成農業技術推廣無專人負責,各部門之間又缺乏良好的協調,出問題相互推脫的事情時有發生,這種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此外,農業技術部門責任不明確,資金使用模糊不清,沒有將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用到合理的地方,致使農業技術推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1.2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不足

我國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支持不到位,具體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各級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的發放不到位。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工作條件艱苦,并且農業技術人員工資不高,這無疑影響了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資金使用不合理甚至出現貪污腐敗、資金亂用的現象。一些部門占用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專項資金,還有一些部門利用職務之便將專項資金挪為他用。另外,一些地方基本沒有這方面的財政撥款,或是地方政府取消了財政撥款,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1.3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偏低

在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有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這些技術人員對技術知識的掌握和對宣傳方法的理解都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人員從業數量較少,并且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有些地區甚至沒有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同時,當技術推廣員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也沒有相應的農業專家和教授對其進行指導,這就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造成推廣速度慢、推廣效果不理想的結果。

2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相關對策

2.1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制度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制度是保證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的首要條件。除了制度之外,還應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只有在法律法規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順利實施。雖然我國也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是操作性低、約束力不足。因此,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修訂。對負責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相關部門要有一定的監督制度,將權力放在制度的牢籠里可以保證政策的有效落實,才可以使農業技術推廣成為國家關注、政府關注、人們關注的大事[2]。

2.2政府加大資金投入

農業技術推廣的實施離不開政府專項資金的支持,加大相關資金的投入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資金注入后,對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應謹慎一些,各級領導要帶頭做好本職工作,并確立起監督機制,對資金的使用有良好的規劃和監督作用,杜絕貪腐等問題的出現,全力支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3]。

2.3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的培養

農業技術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成效,因此,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提高了,才能獲得良好的推廣效果[4]。另外,可以邀請農業專家到農村對農民進行集體的講座培訓,這樣可以提高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度。

3結語

農業技術體系的建設既關系到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現代化經濟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既是國家戰略規劃的需要,也是農民真正實現創收的途徑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使農民真正從社會主義建設中獲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紅利可以普及每個人。但是,農業技術推廣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推廣人員齊心解決。

作者:宋瑞娥 單位:封丘縣留光鎮人民政府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摘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農業技術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促進農業技術成果落地轉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整個農業技術技術創新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區域性和分散性較強,建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要做到覆蓋面廣、深入深等特點。文章主要探討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并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和創新的角度提出了對應的策略。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問題;改革;創新

科學技術在整個國家的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對于農業發展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科學技術的作用也十分明顯。對于農業技術以及成果轉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其需要和農業科研、農業教育等形成推動農業發展的三駕馬車。我國目前的農業技術成果轉換問題主要表現為技術產業化程度較低、農業技術貢獻率低、成果轉化的速度慢,有針對性地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是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一種有效措施。

1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我國政府一直都給予了高度重視,自從建國以來就一直在努力,目前已經形成了覆蓋面很廣的一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各個地方在農業推廣過程中有著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長期的發展,在計劃經濟的影響下,我國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特點是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沒有形成良好的傳達以及反饋機制,農業技術自主權較差。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首先是國家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時是單向的,采取的服務方式都是被動的,對應的問題就是技術的轉換效率較低,轉化成果不夠理想,從市場的角度來說,缺乏有效的驅動力。其次是不同種類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同,推廣的力度不一,有的技術覆蓋范圍較廣,有的則實際覆蓋范圍較窄,發展也較為緩慢,要想很好的實現農業技術轉化落地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再者是農業大專院校和相關的農業科研院所的科研技術實力比較差,目前進行的相關研究內容和實際的農業生產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導致技術成果轉化比較困難。最后是對于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涉及到的各種服務以及目前相關的主體、資源和要素之間都缺乏有效的聯系和溝通,沒有形成良好的資源整合,農業產業優勢沒有得到積極發揮。

2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創新和改革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一般主要圍繞3個主要方面進行開展,包括主體結構、運行的機制以及職能定位。

2.1職能定位的創新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農業部門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根據不同的職能和目標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首先是根據相關法律和法規委托到相關行政部門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動植物檢疫、畜禽水產品檢驗、農機監理、農民負擔管理等。另外一種是純粹的公益性工作,包括動植物病害的防治、預報以及診斷,對于農民進行相關的培訓和咨詢服務,對新技術進行引進,利用示范、試驗以及推廣等對相關的農藥、農業產品進行檢測,對目前的農業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

2.2主體結構的創新

就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以及承擔相關任務的機構主要還是政府相熟的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院校以及專業的科研機構等,同時還有一些咨詢服務機構以及中介等。在沒有統一的管理機制之下,各個相關主體都是單獨進行工作,沒有形成有效合力,農業技術的創新以及技術應用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2.3運行機制的創新

之前,我國的很多民眾將農業技術推廣看作是一個公益性的事業,但由于我國的經濟體制轉型,由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適應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農業技術推廣最主要的職責就是促使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帶有一種服務的性質,和整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都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對于農業技術推廣來說,機制上的創新應該從公益性和市場性進行分析。

3結語

在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市場型的農業推廣技術屬于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推動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發展以及農業技術創新等方面都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于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不適應相關崗位工作的人員應進行職位的調整,節省一部分資金主要可以用來投入到推廣工作中的其它事務中,同時政府還可以從增值稅收中拿出一部分資金來支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

作者:郭英 單位:吉林省舒蘭市濱河街道農業技術推廣站

農業推廣技術論文: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

摘要:農業技術推廣投資是農業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將科技生產力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將大量的社會資本引入到農業生產結構中,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當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希望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投資;農業經濟增長;影響

農業技術推廣投資是將科技轉變成為農業生產力,將社會資金引入到農業結構中,以實現農業經濟的增長,這不但需要政府和相關科研單位的努力,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而為我國的經濟增長作出突出貢獻。

一、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的意義

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就是為擴大再生產而投入農業生產領域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會比表現,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使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得到強有力的發展動力,能夠不斷改善農業的物質技術,是農業的生產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也是投資的多樣化表現。此外,推廣農業技術,對于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以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從目前來看,農業技術推廣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著一部分限制因素,如: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傳統思想影響過大,創新不積極,致使農業技術推廣速度較慢。

二、農業技術投資推廣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存在的問題

1.農業技術投資推廣以政府投資為主。我國當前的農產業結構依然是以農民個體戶為主體結構,以政府的財政支出為主要模式,由于受到相關農業相關技術成本過高、國內農產業的相關經濟效益差、相關企業雖然是以農產業為核心而建立的,但他們的發展潛力有限以及,對農業技術投資推廣的觀念陳舊與認識不做足,從而造成了我國農業科技廣泛推廣困難,推廣投資仍然由政府來承擔等問題,嚴重的制約了我國農產業的發展。2.投資缺乏帶動力。我國已經逐步的重視對農業產業鏈的投入,為了可以促進我國農產業的良好持續發展,國家也相繼的出臺了一些幫扶政策,對農產業技術的投資也逐年增加。但是,就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當前的農業技術與發達國家先進技術水平相比較,差距還是非常的大,我國推廣投資力度不足,造成了預期效果的實現較為困難的局面。另外,在當前我國的農業財政支出中,農業財政支出所占比例較低,由此可以充分體現出國內對農業技術投資與推廣的力度小、資金數額不大,造成了國內農業產業增長困難,很難從根本上取得實際進展。3教育、科研和推廣嚴重脫節。實現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有效轉化,必須要實現教育、科研和推廣三者之間的有效融合。由于受到當今管理上諸多矛盾的限制,當前各自為政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實現三者之間的有效融合。尤其是在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投資推廣過程中,只有農業科研以及相關教育機構積極的響應共同參與其其中,但是,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作為農業科研成果有效推廣的核心部門,卻被忽略并沒有實現完全的參與其中,從而造成了眾多的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換率低下的狀況發生。與此同時,在此種背景下,一些前沿的農業科技技術難以實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第一時間獲取,其推廣部門不能及時的對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更新,由此導致了其不能充分的滿足當前的農業生產經營需求。

三、農業技術投資推廣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策略

1.加強財政支持力度。當前我國農業產業要想實現徹底的改變與發展,國家可以通過出臺一系類相關的傾斜政策,強化與完善當前的農業技術投資推廣發展機制,增強我國農業技術投資推廣的力度,對其的投入資金進行有效合理的運用。相關政府部門通過建立完善有效的績效系統,加強增大對農業技術投資推廣的監督工作,對投入資金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控,做到“專款專用”,合理使用過投資推廣資金,提升其的使用率。此外,相關政府部門要依據實際的情況,來對以往經費使用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改善,要做到項目與事業費比例的科學、合理化,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奠定良好的基礎,促使其可以有效的進行開展。相關數據表明,在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廣相關部門,80%以上的資金費用都用于工資的發放,嚴重的制約了農業技術推廣活動資金流動與使用,在此種背景下,事業費用的撥款比重政府應該進行加大,有效控制在25%以上。2.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自上而下”的農業推廣形式只是注重于應用推廣,過于單一,對現實市場的實際需求沒有起到充分的考慮。所以,必須要進行技術推廣形式的改變,實現“由下至上”的技術推廣模式的建立,做到農村科研機構、科研所等相關部門協力發展,以此來將政府投資的農業技術推廣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同時,通過對多元化的金融投資機制進行有效的建立,相關金融企放寬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貸款門檻,以此來對民間資本的作用進行充分的、積極的發揮。此外,對非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科學分流,對基層推廣人員的相應的工資待遇進行提高,以此來保障他們可以享有到應得的利益,大力興辦經濟實體,有效推動非技術推廣人員可以全心致力于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對推廣機構的影響力進行有效的提升,并將經營與推廣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的處理,以此來實現推動現代企業的發展。3.加強農科教結合工作。實現農業經濟的經營模式的多樣化、豐富化,以多元化、核心化等方式并存的模式來推動農業支柱產業鏈的全面發展,加大對農業推廣技術人才的專業知識、創新能力以及職業素質等方面的培訓與培養,實現農業支柱產業鏈的結構在源頭上進行不斷的健全與完善。一方面,建立校企、政校合作機制。為是實現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有效性,通過對政府各個職能單位、科研單位、企業三者之間的協作能力進行進一步的強化,以此來促進教育、科研和推廣三者之間的有效融合,提高各職能部門參與積極性,以此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最大功效,提高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換的轉換率。另一方面,做好示范帶頭工作,通過結合當地農業技術現狀,積極開展品種、科技示范等相關活動,以此來促進形象品牌的良好推廣,實現農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從而促使當地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

四、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投資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對于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的生產產量,提高農民收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農業對于科學技術的需求還在不斷增長,這就需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工作。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投資渠道單一、產學研脫節、投資缺乏帶動力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工作的發展,為此筆者結合以上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完善策略,希望給我國農業產業改革提供有效依據。

作者:孫大宇 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丰满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孕妇|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超碰|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日本最新乱码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下载|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 女明星裸体看个够(无遮挡)|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欧美高清熟妇啪啪内射不卡自拍|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福利100合集 在线播放| 车上震动a级作爱视频| 一本久道中文无码字幕av |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丰满岳妇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成全高清在线播放电视剧| 欧美性猛交aaaa片黑人|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亚洲人ⅴsaⅴ国产精品| 美女裸体a级毛片|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av无码日韩精品影片| 亚洲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洲|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