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時間:2023-08-04 16:4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1世紀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培養具有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本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創新是建立在知識傳播、轉化和應用的基礎之上,而這又扎根于教育基礎之上,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科技創新,均離不開高等教育對他的支持。因此,要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一、何為創新型人才培養
所謂人才培養,就是對人才進行教育、培訓的過程。從一般意義上來講,高校培養的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人才。創新型人才不僅是全面發展的人才,還是充分發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較大貢獻的人才。因此,必須從高校的實際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從現實情況看,高校體制改革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經過幾十年建設,我國高校自主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體制和機制方面還需不斷完善。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必須建立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遇到的困擾
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還處于萌芽階段,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意識都比較淡薄,因此,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擾。
1.國際國內的差距較大
社會制度的不同導致了經濟發展不平衡,國際高校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力度較大,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而國內高校僅是從思想上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而沒有真正付之行動,這樣拉大了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2.缺乏創新毅力
興趣是創新的老師,毅力是完成創新的根本。目前,雖然有很多大學生已經意識到了毅力在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在實際運作中出現了虎頭蛇尾的現象,最終放棄了追求。
3.缺乏創新思維和觀念
許多大學生對現在的教育產生了很多的不滿情緒,出現了牢騷滿腹、唉聲嘆氣的現象,對將來的信念、目標和價值取向產生了動搖,因此,大學生安于現狀,不再愿意去考慮未來的事情。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途徑
前教育部長周濟說:“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吧高質量擺到更較重要的戰略位置,以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為大學的主要任務。”在21世紀,大學是國家的脊梁,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轉變觀念,樹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觀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主義市場日趨完善,競爭愈演愈烈,因此社會對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要求勢必越來越高。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必然要發揮其重要性,不僅要傳播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所以高校要建立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機制,必須要轉變觀念,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思維作為對人才基本素質的內在要求。思想觀念的更新,將為素質教育全面的推進和重點的落實提供科學的指導。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人是主導因素,要注重以人為本,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到位。
2.更新方法,調整課程設置為了使教學內容適應時代要求
在培養目標的選擇定位上,應充分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才能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因此,加大基礎教育的內涵延伸和外延拓展,調整課程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必須精簡陳舊落后的課程內容,增加現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紹學科的新發展、新成果,拓寬專業面。在教學方法上變“滿堂灌”為“啟發式”,激勵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的創造性發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通過強化本科專業知識結構的設計與建設,加大重組力度,壓縮總學時以及必修課學時,增加選修課比重,增強課外素質拓展和創新實踐,真正尊重學生的個人愛好和天賦,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必須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提高教師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感。師資隊伍和創新團隊是創新體系的兩個重要指標,在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的支持方面應該定位明確、層次清晰,才能使創新人才培養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聘請老專家、激勵青年骨干,造就高水平科研隊伍,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根據實際,采取各種激勵手段,調動教師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4.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培養體系應能對社會、對人才變化的要求有相對的調節空間,以免造成對培養體系、結構和方式的破壞,影響其操作性。對學生的評價要以促進和激勵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主導。各高校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通過各種激勵手段,為學生的創新型培養奠定基礎。
5.注重學術氛圍
高校要實行開放辦學,保持與社會的密切聯系,才能減少人才培養方式上的滯后性,把握社會的變化,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創新型人才。要允許各種學術思想的充分討論,尊重并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中,互相學習,大膽交流,共同提高。物理學院就通過教師學術講座和學生學術論壇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崇尚科學的良好品行的形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力爭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推進學生研究型學習,加強應用實踐型人才的培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更是一個全面創新的時代。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造就一代適應未來挑戰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須擔負的重要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協同創新 創新人才 人才培育
創新人才是迎合新時代、新發展最為核心的人力資源。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指出“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凸顯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高校作為創新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應該努力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結合高校固有特色和屬地發展需求,在實踐中提升協調創新能力,營造創新人才培育的良好環境,促進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人才的創新素質與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等基本素質充分結合。對此,高等教育必須做出自己的回應,研討對策,積極行動,回答挑戰。
1.創新人才在社會發展中應為的角色
高校培育人才的理念取決于社會對創新人才的角色需求。創新人才,首先應該是新理念的開創者。具備堅實的基礎理論、豐富的科學及創新文化知識、依托嚴謹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新人才對不同的問題會產生具有創新性的理念與思想,在系統理論與實踐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探索歸納并提煉出新的理論,然后勇于用于指導實踐與生產。
其次,高校所培育的創新人才應當是先進模式的執行者。創新人才懂得創新的思路與先進模式的演變過程,因此他們對先進的管理、生產、教育等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體會,在應用與執行這些模式的時候就會更易于、更善于把這些先進模式轉化成為先進的生產力。
再次,創新過程必然存在探索的反復,難免出現錯誤。創新人才比普通人才更了解創新創造的科學規律和過程,更了解錯誤的存在及產生原因。所以創新人才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對于差錯具有更加敏銳的預見性與洞察力。因此創新人才應該是創新過程中錯誤的糾正者。
2.高校創新人才培育的現狀及問題——天津調研分析
目前,從數量上統計,天津現有的高等院校數量和高校在校生人數高于我國平均水平。在現有的四十五所高等院校中,“985工程院校”兩所,一所是天津大學,另一所是南開大學。“211工程院校”三所,分別是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以及天津醫科大學。然而創新人才并不是“985”和“211”大學的專利,它應該是多層面多維度的。所謂創新人才,并非簡單地掌握一些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應當具備在理論與實踐中敏銳地發現問題并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前一階段對天津高校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和人才培養計劃的調查發現,天津各層級的高校均對創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有相當的認識,且培養創新人才的緊迫感愈加增強。但在創新人才培養實際中仍存在若干問題。
2.1天津高校創新人才培育的現狀
(1)制度建設逐步完善
在機構設置上,高校大多成立了創新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初步形成了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在制度建設上,各校著力搭建人才制度體系框架,結合國家和屬地人才政策自行出臺并實施各類“創新人才工程”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成為高校選拔、培養創新人才的主渠道。從師資隊伍建設的角度推動創新教育的落實。
(2)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通過設立“優秀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在重點建設學科及相關學科中遴選創新團隊進行重點支持培育,每支入選的創新團隊給予資助經費;設立“優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在重點建設學科中遴選中青年的優秀創新人才進行重點支持培養,每名入選的優秀創新人才給予資助經費數萬元等。
舉全校之力實施創新人才戰略逐漸成為各高校的自覺行動,重點培養、擇優選拔、大力度引進并舉已成為高校擴充創新人才數量的基本途徑。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步伐逐步加快,社會各界,尤其是高教界人士不僅加深了對創新人才重要性的認識,而且大力支持高校加大力度,精心打造“領軍人才”和“新概念人才”。天津市各高校結合政府相關政策設立了專門獎項,對在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
2.2天津高校創新素質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1)高校學科設置與屬地產業結合不緊密
天津市高校部分學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甚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優勢所在。近年來天津繁榮發展,但工業技術水平滯后、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愈加突出;隨著濱海新區的逐步開發,技術需求也日益增加。高校培育理當跟隨發展,但在實際中應并未在學科調整、培養模式設置上根據需要進行改革,致使為濱海新區探索先行先試的體制與機制、進行企業研發與創新,供給的高端人才不充足,沒有形成服務屬地經濟發展的強勁的能力的等諸多問題顯現。
(2)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不夠
當前我市高校對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度不足,在校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技能與企業正在應用的技術仍然脫節。多數畢業生缺乏一線生產的實際分析和處理能力,到工作崗位后過渡期和適應期長,有的甚至無法勝任分派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對人才的培養較多立足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環節薄弱,實踐能力滯后于企業需求。同時,我國的大學實踐教育缺乏為學生提供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創新能力的條件及場所,大學實踐教育仍與國外的實踐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3)人才獎勵的名目過于繁多,且評比獎勵重復
調研中發現各高校均對創新人才給與了不同類別和程度的人才獎勵,以促進創新人才的發展。但是人才獎勵名目繁多,評比角度雷同,評比獎勵重復的問題突出。通過人才獎勵達到人才激勵的效果,必須全盤考慮獎勵工作。獎項設置太多或是獎勵重復,一方面給考評工作帶來較大難度,不易實施;另一方面激勵效果不佳,容易導致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的產生,嚴重挫傷了先進人才的積極性。
3.加強天津市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建設的對策建議
3.1依據區域產業結構確立多維度的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在天津市的工業改造中,既有技術創新和研發,更重要的是操作技能的熟練、提高和創新。創新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必須依靠創新人才。這就要求天津市的高等學校應培養以應用型為主,注重創新品質和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從人才需求的結構角度分析,天津的發展急需兩方面的創新人才,一是能夠適應濱海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級復合型人才;二是能夠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勞動力需求,接受過良好的職業培訓教育,有堅實專業技能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依據以上天津市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結構,可將人才培養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各類應用技術性創新人才培養。各類高職高專學校應隨著社會現實與技術發展不斷更新培養目標,緊密結合企業需求注重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達到操作熟練、工作實踐中有效率、有效益、有創新。第二層級高端專業人才培養。適當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允許部分直屬學校增設一些與產業升級密切相關的學科和專業,鼓勵相關院校和科研機構擴大石化、汽車、制藥、光電子、食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相關專業的高端人才培養規模。第三層級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主導產業技術含量的增加,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將變得極為短缺,這類人才的培養將成為天津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高校應加大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不斷為企事業單位輸送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3.2走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育之路
天津的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應加強三方的合作,走產學研合作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鼓勵企業到學校設立各種獎學金鼓勵優秀創新人才的發展。企業可以以設立獎學金的方式,與學校聯合培養挖掘創新人才。一方面鼓勵了創新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利用假期到企業實習,實現學生學習與企業收益的雙贏。
(2)完善高新技術工業園。高校應與企業緊密聯系,聯合建立高新技術工業園區。主導為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也可達到學生的企業實習、企業研發的效果,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3)學校遴選優秀學生參與企業項目。可由企業和學校對遴選的具備優秀專業知識、良好實踐能力和創新思路的學生進行先期項目與技能培訓,配備學校和企業雙向導師。
(4)合理利用高校實驗室與高校課題。將高校的實驗室研究與高校課題研究與具體企業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參與其中,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綜合知識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同時使他們在協調能力、交際能力、口頭和書而表達能力以及意志品德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了較全面的訓練和培養,為他們畢業后在企業界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3注重創新環境的營造與建設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經濟的發展,區域的創新能力作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成為衡量區域人才質量是否擁有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標志。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因素諸多,其中應該給予足夠重視的是創新環境的營造和建設。
從改善環境的視角達到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目標角度出發,創新環境對創新能力的影響有著比較高的敏感度,即創新環境涉及到的各要素的完善,對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是明顯的,因此提升天津市的區域創新能力應當抓住創新環境這個契機,以環境的改善為視角來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天津高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屬地優勢,對創新人才的素質能力需求有著直接的及時的信息反饋。因此,從改善創新環境的視角來提升創新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創新環境與創新能力的認識,從政策和技術層面推進區域創新環境的營造和建設。另一方面,從加強環境各要素整合的角度,完善協同效應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業水平建設尤為重要。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對此政府應及時健全信息溝通渠道,加大教育投資力度,通過創業政策的放寬、創業平臺的搭建、創業環境的優化,對創新人才進行鼓勵等措施,構建起一個全面的立體的創業支撐體系,從而形成良好的積極的創新創業氛圍。最后,評獎評優活動應該適度,避免結果與預期相悖的情況出現。
參考文獻:
[1]王家軍、俞亞萍.山大學人才培養計劃談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2010,(8):82-84.
關鍵詞:高校;創新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101-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育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從世界范圍看,我國的高等教育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還有不少欠缺之處。須知,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擁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
一、高校創新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對創新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創新,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創新教育也隨之形成。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對創新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并未達成一致,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認為創新教育只是一個噱頭而已,他們認為當今學生的生源質量日益下降,傳統的學習成績提高都難以實現,創新教育更是無從談起。多數學生則對創新毫無興趣,因為他們每天都在忙于應付各種各樣的競賽、考試,為了分數而煎熬,所謂的創新、研究、合作等等都是奢談。
2、傳統教學管理制約創新人才的培養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制度的保證,但是現有的教育教學體制與創新教育要求明顯不符,過分壓制創新人才教育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傳統教育體制過分注重整齊劃一的管理和標準規范的要求。傳統的教育管理體系在學籍管理、教育教學計劃制定、考試考核要求、教師教學評價、教育人員的工作績效考核等方面都缺乏靈活性,而@些對于創新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沒有這些制度的改變很難真正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
3、創新教育缺乏強有力的政策導向
雖然這幾年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高校對創新教育的輿論宣傳日益加強。但是,離預期的目標仍然差距甚遠,沒有在廣大的師生中形成足夠的氛圍和導向。這中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教師對創新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要引起教師的重視必須要通過一定的制度來保障,比如在教師的業務考核中要設置創新教育評價指標,并在職稱提升和績效管理中予以體現。因此,從政策上對創新教育予以傾斜是實現教師對創新教育產生足夠積極性的重要保證。
二、促進高校創新教育的對策
1、轉變教育理念
理念是實踐的指導,沒有正確的理念,很難實現正確的行動。教育理念的轉變是實現教育創新的關鍵。教育創新既包括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創新,也包括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而要實現這些創新則必須要基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如果仍然死守傳統教育理念,很難真的實現教育創新。所以,高校教師首先要不斷吸收新興的教育理念,注意吸收最新的技術和方法,在思想上跟上時代的創新步伐。創新教育不是僅僅為了破除傳統教育方式和觀念,而是在破除傳統教育觀念的同時還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積極滲透當今世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最新教育理念,努力將人才培養成符合時代精神的建設力量。創新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點,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高校學生的整體素養,實現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順利轉變。根據因人施教、分層教學的原則,通過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來構建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體制。
2、改革教學管理體制
創新教育的順利推進依賴于高校課堂的改革,對高校的課程體系設置和學科設置都要進行創新,構建符合創新人才要求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不斷完善制度,提升質量,實現教學管理的制度創新。課堂教學的改革要在創新教育的理念指導下,制定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框架,統籌考慮人才培養的思路過程,通過最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成果來完善高校人才培養制度,實現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養目標。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學科創新、教學創新和課外培養創新,從這三個方面進行綜合改革,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其中教學創新是實現創新教育的基礎,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沒有教學的創新無從談起所謂的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只有通過課程教學體制的改革,拓寬專業范圍和交叉學科建設,積極培養技能復合型人才和學科綜合型人才。
3、實施有利于創新教育的政策導向
創新教育的實現離不開政策的保證。通過改革現有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改變重數量輕質量的科研成果考核機制,減少各種浮躁之風,功利之心,堅決杜絕各種形式的學術腐敗。在創新教育的理念下,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師職稱評審指標,促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價值導向。科研獎勵更要注重提高科研創新指標的權重,側重科研成果的影響因子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效果。此外,要積極引導和推動教師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會創新,對于教師的教育創新探索和積極支持。
創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轉變觀念,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在教育創新、科教興國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對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認識
1.拔尖創新人才的主要特征
結合我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我們總結拔尖創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包括:智力中上,有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個性特征突出,某些非智力因素突出,有濃厚興趣、強烈好奇心、堅韌的意志品質、很強的自主性、較強的自信心等;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優長,不排除某一方面“短腿”;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2.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
充分了解作為人的三個基礎:生理的人――學生是一個生命體,有生命成長的基本規律,身心發展不斷成熟;社會的人――學生要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有責任感,敢擔當,善合作;獨特的人――每個人有不同的潛能,教育應激發潛能,促進其個性發展。
建立拔尖創新人才發展的三個系統:動力系統――遵循激勵為主的教育原則,從做人、做事開始,培養學生理想信念和自覺追求;平臺支持系統――觀察學生特點和興趣教師為學生發展提供建議、學生自主意愿學校提供發展多元平臺、創造成功條件學生自主發展;資源系統――提供足夠資源。
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培養原則是差異的學生、差異的教育、差異的發展,其核心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必須貫穿在縱向和橫向兩方面: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縱向設計教育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橫向設計教育教學活動。因材施教強調從統一規范走向更加注重個性發展,追求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強調創造性人才的人格完善與創造性思維的充分發展。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尤其重視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創新型人才學習的突出特點就是自主性、選擇性、有個性;在學習方法上強調親身參與科學實驗與研究,進行探究學習。
我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側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關注創新人才的非智力因素;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以社會責任感和合作能力為主的德育要求;既重視科學素養,又重視人文素養的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的、開闊的視野;突出身體素質;注重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突出自主性的培養;為創新人才的發展搭建優長發展平臺,但不拔苗助長。
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實踐探索
2009年9月,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發揮北京育才學校十二年建制的辦學優勢,中科院心理所為北京育才學校頒發“未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并簽署“未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備忘錄”。其主要目標就是打通小學、初中和高中各個環節,形成一條適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教育的綠色通道。
1.“4+1”課程模式
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兩大體系,采用“4+1”的課程設置與教學組織模式,即每周4天在校學習和1天社會體驗,保證了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同時還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領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基礎性課程構成學生的基礎知識體系,形成基礎性學力。發展性課程形成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學生的知識背景,形成發展性和創造性學力。科研活動課程旨在使學生體驗科學過程和促進個人發展潛能。
2.教學模式
聚焦課堂,重點研究“老師指導學生怎么學”,建立學與教的新文化。
(1)基于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原則(見下表)
(2)基于差異教學的有效策略(見P24表)
(3)基于校本選修課程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選擇、興趣、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選擇――自主選擇,擴大同伴圈;
興趣――以發展學生愛好、優勢領域為出發點;
自主學習――元認知、動機和行為三方面積極參與;
合作學習――相互合作,共同管理時間,解決問題。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初步效果和建議
通過相關測試表明,實驗學生在身體素質、意志品質、社會知識、思維發散、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概念六方面指標顯著高于普通學生,是長期實踐“博、雅”目標課程體系的結果。我們總結了變化明顯的幾個方面,有好奇心、想象力、興趣,自信心得到保護;身體素質加強;視野開闊、綜合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自主性得到鍛煉;建立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廣泛,自主學習精神較強,創新能力有所提高;責任意識和合作能力進一步加強。
每年,學生在科技創新、藝術、體育等方面的比賽成績非常突出,也顯示了學生良好的發展潛力。
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我們也發現以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
第一,創新人才培養關鍵是要創設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和土壤。目前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自主發展空間不足,國家政策層面的相關支持亟待加強。
第二,從項目制到常規化。目前創新人才培養還以項目制為主,還沒有形成常規化的機制。創新人才的培養不應限于少數人,而應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追求。“翱翔計劃”受益者也應該由翱翔學員逐步輻射到廣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培養更應回到課堂主渠道上來。
關鍵詞:學科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協同互動
1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關系
(1)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相輔相承。近年來,我國高校一直在探索高水平人才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解放前后,部分高校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將優秀人才送到國外進行深造,形成了基礎人才培養特色。改革開放以前,國家發展經濟的需求非常迫切,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對科技人才非常重視,學校進一步突出了學生的實踐教育,強化基礎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模式。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使我國創新人才看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重視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共同提升,強調重點學科的領先優勢,加大力度制定創新人才引進計劃。著力打造培養一批具有寬闊學術視野和創新思維的創新人才,研究世界優秀創新人才的特征發現,具有廣闊的興趣愛好,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素養,專業的科學知識結構和交叉知識背景是創新的源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的學者越可能成為拔尖的創新型人才,這也說明學科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根本所在。高校在不斷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利用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培養人才和吸引人才,同時通過人才培養進一步推動知識創新和學科發展,實現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統一,從近幾年國家重大項目基金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已經成為研究的主題,復合型創新人才通過交叉學科來培養,不同學科的交流與溝通適宜創新人才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科技創新和學科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突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橫向知識交叉已經成為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也會不斷促進新專業、新學科涌現,不論從培養目標還是從知識結構來看,未來都會體現創新人才與學科的混合知識結構特征。(2)學科建設生長文化環境。學科建設的主體是人,人才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直接決定學科建設,而學生的學習和培訓一定受文化環境的影響和規范,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良好的文化環境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在高等學校的教育中,應該重視文化氛圍營造的重要性,他是連接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紐帶。高校通過價值塑和精神弘揚鼓勵創新和競爭,鼓勵相互協同,鼓勵不同學科之間相互合作,鼓勵教師潛心教學和科研。每一種學科都是一種知識傳統,是思想范疇和行為準則的融合。學科不僅是一種知識類型,更是獨特的文化形態,影響著學生的文化形態,規范學科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學科文化環境也影響教師的思維和行為,特別是在學科領域的工作態度、工作績效和工作行為,進而影響學科的生長,更影響學習的教學和培養。由此看來,學科文化的存在是學科成長和教師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3)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能否成功的關鍵。學科建設要依靠人才來實現。從某種程度上說,具備什么樣的人才就具有什么樣的學科,具備什么樣水平的人才就具有什么水平的學科。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關鍵就是人才隊伍的培養,沒有一流的人才隊伍,就沒有一流的學科,也沒有一流的大學。從宏觀來看,高校通常將學科發展和預期成果講的頭頭是道,但對人才的培養沒有太好的措施。學科方向教師的匹配,教師的引進與培養,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等,往往是一帶而過。沒有好的人才隊伍,學科建設的目標就不會實現。具有好的學科建設就必需具有好的人才隊伍規劃,沒有人才培養的學科規劃只是一個“動聽的故事”,無法真正落實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目標。一流學科的建設要有與之相匹配的人才隊伍,人才隊伍的培養需要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和高水平的學術團隊,不拘一格引進人才。在高水平人才引進方面,要具有主動出擊的精神,抓住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關鍵,努力形成重視人才隊伍和人才培養的局面。此外,人才培養也需要機制體制建設,特別是跨學科發展上要突破體制機制的壁壘限制,通過有效推動跨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找到有利于跨學科發展的辦法。人才培養是調動廣大教師投入學科建設積極性的體現,學科發展離不開學科內部之間、學科之間的競爭與協同,離不開資源的匹配和管理,離不開相應的服務和保障。因此,學科建設的關鍵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決定學科建設的成敗。綜上所述,從我國目前的主要學科結構來看,學科交叉的合作與組織還非常缺乏,大多集中于非正式組織中,沒有固定的組織機構對交叉學科的發展和創新給予更多的關注。隨著我國提出建設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戰略,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研討會、項目基地和實驗室等進行資源整合,成立若干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和創新的研究機構,這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資源基礎。美國是國際上公認的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最為完備的國家之一。在人才評價方面側重于創新性的培養,在基礎課程設置上已經將交叉學科教育當成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學科建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知識整合、學科融合是最主要的推動力,學科建設的核心是培養創新人才和培養學生能力的提升,學科建設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這也是高校存在的意義。
2學科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改革開放初期,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是科技教育發展非常重視的課題。學校不能創新是因為沒有優勢學科,學科不具有優勢是因為不具有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對專業知識和能力要求較高,雖然高校對學科建設和人才建設越來越重視,但還沒有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和互動是高校面臨的主要困難。(1)傳統的制度限制。我國教育和科學發展受傳統體制、觀念和制度的影響根深蒂固,跨學科教育一直處在學科體制的邊緣,雖然近些年高校的合并使不同學科的高校和專業進行合并,但沒有實現實質的融合,很難實現根本的改變。然而,高校也意識到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而南北發展不平衡,東西地區發展失衡,接受傳統教育的原因,學科發展和跨學科學習的意識非常薄弱,學校也沒有創造這樣的機會,創新能力和意識不足,缺乏創新人才培養的資源和優勢,因此,缺少科學研究的創新成果,當今高等學校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必須打破這些人為束縛,克服體制內存在的各種弊端,以科學人才觀為宗旨,以謀劃長遠的發展為戰略,充分發揮院校的優勢作用,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增強人才競爭力。(2)機制和模式尚不健全。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我國綜合性大學和研究型大學具有優勢資源和設施平臺,不同學科的專家資源較多,學術思想和科研設備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在實際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中存在很多障礙,教育體系僵化,不具有靈活性和創新性,不同學科之間壁壘較嚴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讓學生汲取學術營養進行創新是教育體系必須解決的問題。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力和必然趨勢,同樣,教育改革并形成創新教育體系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雖然我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二學歷、跨學科學習等形式,嘗試培養綜合型和復合型人才,但這些措施僅限于專業結構形式的調整,體制機制和資源整合仍然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創新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機制和模式尚沒有建立,不同學科的建設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傳統觀念、機制制度和模式制約著學者的思維,更缺乏不同學科教育體系的多元化。(3)人才規劃和頂層設計欠缺。很多高校的學科缺乏高級人才,專業隊伍中處于中低水平者較多,拔尖和創新人才缺乏,能夠解決復雜問題和跨學科研究的學者更少。很多學科的人才隊伍很難支撐學科的長遠發展,特別是高素質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不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學科的發展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高層次人才。此外,學科的發展需要頂層的設計,在系統的學科規劃和人才培養規劃方面,沒有系統的頂層設計就制約了學科的發展,管理者從宏觀上設計學科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師生明確學院和學科的文化氛圍,適應學科發展的體系和機制,有利于創新型團隊的形成,進一步使學科向著良性有序的方向發展,鼓勵學科人才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中青年學者應該勇挑重擔,與老一輩科學家共同營造寬松和諧的學術氛圍,學術創新氛圍濃厚的研究環境,延續和傳承合作、嚴謹和求實的科學精神。(4)跨學科發展的培訓體系和融合能力不足。人才培養需要分層分類的培訓體系,按照人才培養的整體規劃,通過分布實施和逐步完善的過程,建立各學科和專業的崗位培訓體系課程。學科建設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也需要跨學科培訓課程體系的建立,因此,跨學科培訓體系的建立就非常迫切。在現行的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中,各層次將較大的精力集中于科研水平的提升,而忽視了學生自主性和創新性的培養。學生有效的創新和創造階段來源于研究生培養階段畢業要求的壓力,學校和學科以發表一定水平的論文為畢業前提,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創新,這成為學生創新學習的動力源泉。在學科協同發展上,各學科之間沒有形成協同效應,缺少合作和溝通協調,各個學科都獨立自主,縱向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多,而學科之間橫向的合作和跨學科學習非常缺乏,學科之間沒有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創新和學科的快速發展。
3學科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協同互動機制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經驗已經證明,任何一個學科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學科單獨發展,高等院校承擔著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的任務。打破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制約,實現二者之間的互動機制是有效促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根本動力。
3.1構筑創新性高水平學科平臺
高校應以構筑綜合性學科布局為基礎,發展以理、工、文、醫等不同學科建設,形成多樣化的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布局,為創新人才提供充足的創新空間,有效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高水平學科平臺的建設是高校在整體宏觀發展上的頂層設計,學科平臺建設要兼具連續性和創新性。凝凍學科發展方向,為創新性人才提供充足的創新空間,只有站在學術前沿上,學術空間才更廣闊。為學生提供高水平“教練”的就是一流學者。師資隊伍是影響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是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創新性教育理念中能動性和關鍵性的紐帶。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培養創新人才配備了優質的力量。構筑創新性高水平學科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實踐條件。優質的資源為學生開展創新性研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分層次、分階段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多樣化的學術交流,激發學生探索學術的興趣和創新思維的學術氛圍。努力拓寬學生的研究興趣,在學生的選題和興趣上實現契合,突出研究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導師也應在不斷提升自身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的創新和創造。研究平臺的建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條件,國家進行投資建設一大批重點實驗室、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重點學科創新研究中心等,為學生提供了優勢資源和教學資源,為學生打造優質的創新研究平臺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此外,多樣化的學術交流是思想碰撞的有效方式,活躍、多樣化的學術論壇、沙龍、會議等多層次的學術交流體系,各種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等基金項目極大地激勵了學生的創新研究。
3.2構建多樣化創新性教育內容
創新性教育內容主要從研究型學習、高水平科研和多樣化交流三個方面體現,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分別教育,形成多樣化創新教育體系。首先,研究型學習是面向問題的方式,例如本科學生的研討課、實驗課和實踐課,逐漸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進行前沿課程的學習,對研究生的教育主要從帶著問題的角度開展,將知識的學習和問題的解決統一納入到學生對知識的鉆研和創新中,帶領學生走入前沿領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質疑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其次,高水平科研是創新實踐的集中體現。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學生科研能力已經成為判定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同時,科研也是評價學科建設的主要衡量指標。培養優秀的科學素養、創新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體系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基金課題、文章發表、科技發明等方面都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最后,多樣化交流是創新的有效手段。學術會議是促進創新的重要溝通方式,國際合作項目、博士生論壇、國際學術會議等都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還促進了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意志和決心。
關鍵詞:高校;創新人才;人才培養模式;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3-0010-02
當前,一些地方高校存在類型定位不清、人才培養模式雷同、缺乏創新人才培養氛圍等問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雖然與政府和社會等因素有很大關系,需要政府與社會做出相應的努力,但最根本的還在于高校自身的努力,高校應勇于和善于承擔起推進教學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體性責任。
一、明晰各種類型的高校定位,打造創新人才培養特色
高等學校定位決定了其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品種、數量和質量,具體體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個方面。每所高校承擔的任務、服務功能的類型和范圍不同,其定位也應有所不同。地方性本科院校應以教學為主,把更多的力量用在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應用型創新能力等方面,培養的學生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這一趨勢的發展和辦學模式的多樣化,辦學特色對一所學校的意義和價值顯得越來越重要,應該樹立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質量觀,立足于其特色學科和傳統優勢,創新辦學理念、創新辦學定位,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培養具有學校特色的創新人才。
二、樹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制定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模式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會有所不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專才教育模式的弱點也逐漸暴露出來。因此,重新審視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雖不可全盤否定,但其改革勢在必行。要確立正確的“人才觀”和“學生觀”,倡導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好“轉知成智”的工作,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要在深刻認識創新人才培養重要性的基礎上,以科學的創新理念為指導,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學校發展且能最大限度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方案。同時,還要制定科學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包括與之配套的專業、課程、教材、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使之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所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能實現高校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以使得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有不竭的動力。
三、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創新人才培養評價制度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機制主要是指對學生組織和個人的行為產生規范性、約束性、指引性影響的部分,是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進行創新思維、開展創新研究和取得創新成果的重要杠桿,包括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評價與選拔機制、有利于創新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和競爭激勵機制。通過制度機制建設,加速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觀念改變,給予創新型人才積極評價和充分尊重;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突出對于創造性特征的認同;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彈性、以人為本的教育制度,讓具有各種特殊才能的人有充分的發展機會。營造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構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機勃勃的氛圍和環境,有利于推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人才評價方面,必須堅持實踐檢驗的標準,培養“創新型”人才應是高校追求的主要目標。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按照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在進入大學學習后,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創新業績進行篩選,并擬訂動態的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創新教育。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也至關重要。學校應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開展由政府、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完善學生成長記錄,建立“思想道德素質+課程成績(筆試和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實習創新業績+平時性創新業績”相結合的評價制度。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有利于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四、改革課程體系,發揮課堂教學主導作用
課程教學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課程教學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創新人才的培養取決于創新教育的實施,而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教育體制的創新最終都要落實到課程內容的創新上。世界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正在向課程的綜合化、平臺化、多樣化、彈性化和開放化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發展規律、激發受教育者創造性的新型課程體系。其一,革新課程理念。教師應結合本校實情,革新課程理念,增強課程意識,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使其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技能。其二,更新課程內容。高校的各類課程都要充分吸納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跟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步伐,把學生引導到當代科學的前沿,開闊其視野,拓展其思維。其三,均衡課程設置。要注意加強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促進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結合;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同時,努力塑造學生的求實創新精神和良好思想品德;學科交叉、文理滲透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四,建立寬松的課程創新環境。在課程實施中,可以采取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如采取“探究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大膽地想象,提高創造性的見解,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使學生創造性潛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創新教育中的引導作用,運用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社會實踐與科學實驗相結合的三元結構教學模式,在發揮課堂教學主導作用的同時,強調顯性課程課堂教學與隱性課程教育相結合,積極開展以學術活動為核心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
五、建立創業創新實踐基地,完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創新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養成。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開展的教學活動應該是一種面向社會、面向實踐、面向生活的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人才培養活動,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能力提高為目的的創造型教學實踐活動。在強調繼承與適應的同時,更強調創造與發展,特別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創新人才培養不能脫離實踐活動而獨立存在,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重要。目前,一些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有所弱化,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應推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大力加強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實驗教學、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等各類實踐教學環節,積極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這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構建實踐創新平臺培養創新型人才,以創新基地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對有條件的實驗室進行開放,建設校內創新教育平臺,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允許學生在完成基本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設計性、探索性或研究性實驗,培養學生文獻調研、實驗設計、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地方高校還可發揮與地方聯系緊密的優勢,積極與企業進行合作,建設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實驗基地。鼓勵創辦大學科技園或創業園,使之在創新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方面起示范作用,成為出思想、出成果、出經驗、出人才的基地。
六、建立多方協商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現代大學已經走出象牙塔而融入了社會,走向了社會中心。身處社會中心的高校必然要采取一種“社會需求導向”的發展模式,改變社會在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過程中缺位的現象。目前,反映高校畢業生供給與社會用人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統十分薄弱,統計指標與數據長期處于粗放狀態。高校要主動地聯系行業組織、地方政府、社會中介等,獲取相關的社會需求信息,并及時把社會需求的預測反映到人才培養模式中。同時,要確立教師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的主導地位。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理應是人才培養模式決策與設計的重要參與者。目前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中,教師參與程度不高,只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執行者。在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在考察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征求教師的建議,也可以由教師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設想,學校加以匯總并對照社會需求形成較為合適的模式。另外,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要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注重個性化培養模式的制定。在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一段時間之后,更要調查一下畢業生對它的評價,使得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有堅實的基礎。通過建立多方協商的機制,各方的利益都能得以表達,所培養的人才也就更接近于人們的期望,人才培養模式也就較為優化了。
七、整合與優化教育資源,保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高校是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組織,資源不足對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一個極大的限制。在資源缺口不能迅速解決的情況下,整合與優化資源是一條理想的路徑。第一,要實現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共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需要整合校內的課程資源,打破門戶之別,營造共享文化。高校間更需要形成合理的機制,充分利用網絡、地域的優勢,加強合作。第二,要加強教師資源的共享。當前,一些高校生師比偏高,師資數量整體不足,且存在學科和地域的結構性差異,師資素質也不能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這就需要加強師資資源的共享,取長補短。在高校內部,也可以整合資源,形成教學團隊,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開發教學資源,發揮教師隊伍集體的力量,實現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共同發展。通過科研內容積極向教學內容轉化、科研成果向教學成果轉化、科研方法與教學方法的滲透、教學問題與科研問題的雙向延伸等,促進人才培養的靈活性、柔性、多元發展。此外,還可以通過積極引進政府、企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補充教師數量,同時解決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第三,加強教學設施的共享。目前高校內部各院系的教學設施基本上不對外,其他各教學單位一般不能使用,這導致了很多教學資源的閑置與浪費。除了院系間資源的共享外,還要加強對產業界和高校之間設施的利用與共享,開展更多的富于成效的、深度的合作,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寶存.創新人才理念的國際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3(05).
[2]馬少紅.論培養創新人才的積極因素[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04).
【關鍵詞】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b)-0020-02
前言: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高職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高職教育在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不僅關系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問題、關系到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而且關系到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問題。本文闡述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內涵,闡明了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性,并從增強服務意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幾個方面提出了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
1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內涵及重要性
1.1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內涵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具有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以及直接為社會服務等功能;狹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職院校在完成國家下達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之外,在各種教育活動和教育過程中以各種形式為社會發展所做的經常的、具體的、服務性質的活動[1]。廣義的服務包括科研服務、成人學歷教育、成人技能培訓、社區教育等方面。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就是高職院校在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價值的發揮,也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
1.2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是一種“與經濟發展關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提高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2]。”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增強對于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推動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職能,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可以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高職院校也為提升現有的勞動力素質做出了貢獻,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其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質量更高的科研服務、成人技能培訓、社區教育等,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其次,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高職院校存在的價值就在于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如果高職院校不能有效履行這一職能,則高職院校就會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社會服務能力的增強既是高職院校存在的價值,又是促使其發展的強大動力。
2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途徑和策略
2.1 增強服務意識 明確服務定位
高職教育要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3],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明確其服務定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逐步理清辦學理念,辦出自身的特色,為社會培養的第一線的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與研究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高等教育學校相比,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決定了其必須承擔服務社會的職能,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增強服務意識,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高職院校在增強服務意識的同時,還要明確服務定位,找準服務對象。與其他高等學校相比,高職院校的服務范圍是城區服務、農村服務、縣鎮服務,同時,高職院校的服務范圍要逐步向農村和基層延伸,更好地為基層服務。服務意識的增強、服務定位的明確有助于高職院校找準方向,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2.2 校企合作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4]。要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推進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重要的途徑。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打破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習課堂轉移到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去,使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學習和成長[5]。為此,要實現學生的學習和企業需求、服務社會的零距離對接。首先,高職院校要組織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到社會活動中,比如護理、醫學專業的學生為社區老年人義診活動,既可以服務社會,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技能,并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和方向性。其次,學校組織學生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頂崗實習,促進其職業素質和知識技能的提升。到崗位實習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增強其進一步學習的動力。頂崗實習也有助于學生了解真實的工作情景,而不是拘泥于書本知識,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最后,可以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方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培養標準,用人單位向學校下達人才需求訂單,學校在結合用人單位的要求的基礎上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從而培養能夠滿足特定崗位要求的人才,有效提升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2.3 提升教師素質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