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24 16:15: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篇(1)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策

一、 農業產業化的提出

綜觀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關于農業產業化,最早是在1957年由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戴維斯提出的,隨后迅速傳入西歐、日本、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均充分顯示了農業產業化給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在我國,農業產業化則是1987年由山東省諸城市率先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戰略提出來的。所謂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

二、鄂東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鄂東是一個區域概念,包括湖北省東部的黃岡、黃石、鄂州3市,黃岡市素有“大別山糧倉”之稱,名優特色產品比比皆是,是湖北省糧、棉、油、畜禽、水產品生產大市。黃岡自古多名產,有古時候列為朝廷貢品的繭絲綢、英山茶葉、蘄春四寶(蛇、龜、竹、艾)和水葡萄秈米、浠水芝麻和蓮藕;有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的黃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黃岡名曬煙、武穴章水泉竹器、羅田茯苓、英山桔梗和余正泰粉絲。本文僅以部分農產品為例進行說明。如位于麻城的福白菊,屬經濟作物,價格隨行就市。以前并未形成規模,近些年來,尤其是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改革以來,福白菊從自發的分散種植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加大科學研究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視農業產全保護,樹立良好的產品品牌和形象,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目前福白菊的市場狀況良好,銷售渠道通暢,且大部分銷至日本、東南亞地區。從市場前景預測分析,只要這些農產品質量嚴格把關,市場還很有潛力。根據農業產業化實踐區的成功經驗,這些農產品應該屬于適宜產業化經營的好產品。但從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龍頭企業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

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相比,鄂東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小而散”“檔次低”“有質量無批量,有批量無質量”的問題十分突出。由于規模小、實力弱、輻射面窄,甚至可以說根本未形成“龍頭”。據調查資料顯示,該地區種菊農戶實際種植面積均不到其有能力耕種面積的1/10,工作量很不飽滿,所以普遍出現兼業經營。若使用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生產,生產負荷更不飽滿。由于生產環節過渡分散致使生產不成規模,這直接影響了相關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

(二)組織化程度低,服務程度不深

當前,鄂東地區的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專業合作社或者專業協會等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不高、運作不規范等問題,使其很難在企業和農戶之間很好地發揮橋梁作用。如福白菊產業協會,是在政府主持下,組織白菊種植大戶們發起成立,并不是菊農自發、自愿組織起來的規范合作經濟組織,所以對農戶的影響也有限,服務也不可能很深。

(三)市場建設滯后

首先,由于農產品市場地方性、自發性較強,狹小、分散和無序發展的狀況比較普遍,統一、開放的程度普遍較低。其次,由于農產品信息市場的發展滯后,信息咨詢、信息服務、信息情報資料的有償轉讓等適應不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需要,其導向和牽動的功能遠未得到應有的體現,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各類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規模,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各方面的利益的實現和補償。仍以福白菊為例,在這樣的背景下,菊農實質上陷入開發市場滯后,市場不穩定、產量不大、無力開發市場的惡性循環中。此外,市場開發滯后,還導致很大一部分效益外流,根據對福白菊批發商的問卷調查得知,中間商不加工只作簡單的大外包裝處理,然后銷售,其純利潤在20%以上。如果加工成袋泡茶,利潤率猛漲到200%-300%,由于農戶與市場的隔離,這部分利潤被中間商賺走了。

三、 促進鄂東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在于規模經營,要實現規模經營,必須重點抓住產業化經營的“三要素”,即扶持龍頭企業,確立主導產業,建立生產基地。促進鄂東地區農業產業化,結合福白菊的產業現狀,本人認為具體可采取以下對策:

(一)抓好生產基地建設,推動規模經營

建立專業化的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客觀要求。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立足當地優勢,發展具地方特色的優勢產品。調查顯示,福白菊的規模效益是明顯的,產區也存在種植環節的隱性合作。因此,福白菊的當務之急是推動以土地使用權流轉為主要形式的長期租賃經營,建立比較穩定的規模經濟。

(二)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采取多種方式建立農戶利益聯合機制

龍頭企業要突出“大”(規模、效益)“高”(技術、附加值)“外”(外向)“新”(創新)“多”(形式)“強”(競爭力)的特點。積極發展各類農戶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實踐證明,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發展起來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以福白菊為例,只要某產業協會的實力壯大了,菊農就能將更多的白菊種植科技引入生產、加工、甚至流通環節,為福白菊的產業化經營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抓好福白菊的“儲保”技術,把握時機投放市場。

(三)加大品牌推廣力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福白菊目前的主要市場定位是茶菊,而且已經建立起良好的產品形象,并申請了國家注冊商標,實施了無公害、有機示范區實驗,這些都為福白菊創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前要特別注意抓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即提高福白菊產品質量,提升其品位,以質創牌,搞好福白菊包裝,美化其銷售外表,以面樹牌,加大農產品宣傳,樹立農產品公眾形象,以優固牌。

參考文獻:

[1]夏慶利. 中國農業市場發育與產業化  [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11-1.

篇(2)

(一)龍頭企業不斷壯大,作用不斷顯現。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是數量多。截止到目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55家,其中*縣華源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徐州海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功邁進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二是規模大。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3000萬元—5000萬元的企業29家,5000萬元—1億元企業33家,上億元的龍頭企業發展到13家。三是帶動能力強。2007年我縣龍頭企業共帶動農戶6.5萬戶,帶動生產基地30萬畝,農戶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中獲得的收入達1億元以上,戶均收入達2000余元,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來源,并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出明顯作用。

(二)產業鏈條不斷拉長。

隨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產業鏈條得到加寬和延伸,輻射和帶動能力得到不斷增強。如徐州海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原有肉鴨產品加工的基礎上,又新上了與之配套的種鴨廠、孵化廠和年產20萬噸的飼料廠,從而發展成為集種鴨飼養、鴨苗孵化、飼料加工、技術服務、肉鴨加工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在發展肉鴨養殖產業時,大力推進“公司+標準化基地+農戶”的定單養殖模式,對肉鴨養殖基地實行“五統一”管理,既保證了鴨源質量,又確保了農戶養鴨的經濟效益,獲得了“雙贏”。這些企業產業鏈條的不斷拉長和基地的鞏固發展,為我縣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也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后勁。

(三)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形式,帶動千家萬戶的農民發展生產,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特別是省、市級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近年來得到進一步的增強。通過與農戶簽訂協議,制定保護價格,減輕了農民的風險性,增加了農民種植和養殖的信心,同時也保證了企業的貨源。通過這些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農民的收入得到了穩步提高。

(四)涌現出一大批知名品牌。

經過多年努力,漢戌堂狗肉、旭契牌大米等一批老品牌擴大了影響,并逐步涌現了旺達牛蒡醬菜系列、大豐罐頭等一批新品牌。大多數品牌都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HACCP國際食品安全體系認證,目前全縣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01個,綠色食品33個,有機食品9個。

龍頭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顯示出了運行中的問題。一是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外向度低。二是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利益聯結機制需進一步規范。

下步工作措施:

1、努力提高對龍頭企業的指導和服務水平。加強組織領導,將龍頭企業工作擺上重要位置,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和龍頭企業發展規劃,明確長遠目標和階段性工作重點,狠抓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不斷提高龍頭企業工作水平。加強指導和服務,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優化發展環境,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信息體系和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統計監測,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形勢,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統計指標體系,及時準確地做好統計分析工作。

2、切實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著力提升抗風險競爭力。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使企業該享受到的政策都能享受到。同時,要幫助龍頭企業出點子、想辦法,爭取更多的政策扶持。每年安排一定量的專項資金作為龍頭企業的獎勵獎金,對農業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中成效顯著的給予獎勵。

3、圍繞壯大優勢產業、主導產業,著力提升規模競爭力。圍繞我縣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優勢主導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發展龍頭企業群體。既要扶大扶強,著力做大做強一批重點骨干龍頭企業,也要關心支持中小型、成長型企業的發展。根據本地農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產業集聚,進一步體現特色,形成規模,盡快發揮集聚功能,帶動和促進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

篇(3)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結構調整; 主要問題; 解決對策

農業產業化可以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最佳途徑之一。而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步發展,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環節也逐步配套化、科學化。農業產業化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以及生產領域的擴大,有利于促進農業勞動力的就業,促進農業發展的優化升級。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各地區間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水平間的差異越來越大。目前,許多鄉鎮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完成了由產品初級加工向精細加工、由單一化向系列化、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方向轉變。但由于我國小農經濟思想對民眾影響的根深蒂固,仍然缺少對農業發展的橫向化與縱向化的分析,這主要表現在農民缺少市場意識,對農業產業化存有誤解,也使得參與市場的積極性不高,這也造成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組織的數量過低,無法形成一定的規模化、聚集化,使得農業產業化的競爭力無法與其它產業相比。

(二)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意識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資源無法滿足產業化進程中的需要,因此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更為重要。但是當前一些企業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性的打算,多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項目和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忽視了對生態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一味片面追求農業生產量,對農業進行掠奪性的生產經營模式,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再加上農副產品加工業相對落后,缺少深加工的層級,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浪費嚴重,利用率低,無法表現農產品的價值。

(三)農業信息的傳播渠道不暢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加劇,農業信息的傳播顯得更加重要。它主要體現在能夠讓農民了解到當下各類別科技信息、市場信息,并能夠提前了解災害性氣候與病蟲害預報,及時做出應對。但從當下發展狀況來看,農村在信息傳播這一方面還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缺乏的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缺乏協調性,有些偏遠地區由于技術受限無法及時更新各類信息,這對農村信息市場的發展無疑帶來了不良的影響,阻礙了農村產業化的信息化發展。

二、加強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對策措施

(一)提高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

要想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優化升級,狠抓農民的教育培訓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可以通過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農業廣播電視教育、農科教中心以及專業協會等形式,從而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于此同時,還需M一步發揮農技推廣站、農業廣播校、農業院校的作用,與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相結合,加快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新方法、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從而為農村培養大批懂技術、能操作、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還可以通過建立擇優扶持的培訓激勵機制,改變小農思想,讓農民學會利用科技、信息來增加收益,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二)進一步推動對土地經營的規模化

這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施,一是要因地制宜的發展鄉鎮企業,并與小城鎮建設以及戶籍制度政策相結合,實行企業化經營與專業化的生產,促使土地相對集中,形成一定的規模化。其次,應當對耕地流轉制度進行細致的研究,使過去分散性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與規范的市場機制緊密聯系起來,形成規模生產和規模效益。最后,政府還應當加大對經營者在各方面的扶持和服務力度,使其能夠順利的發展。相信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理念的逐步推進與共識程度的加深,規模經營的內涵和外延也能夠得到新的升華擴展。

(三)加強農業信息市場的建設

第一,從事農業信息的人員本身應當不斷增強信息的商品意識以及市場經濟的觀念,改變過去依靠國家撥款的形式,只是按照行政指令來對信息資源進行整理、加工和的方式,而應當轉變為以獲取效益為目標,將農民的需求作為信息的導向,從而根據農業信息市場的特點來生產適銷對路的信息產品,從而在其中獲得一定的效益,來更好的維持信息運作的環節。

其次,在對農產品開發的環節中除保持原有的傳統產品外,還要通過信息的來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并開發出具有農業特色的各類數據庫,以及實物信息產品和配套產品,及時提供適合于農村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新內容、新產品。

其三,應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建立適于本地特點的農業信息市場,充分發揮各類信息傳播的優勢,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多層次、多樣化的信息成果轉換。與此同時,也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業信息市場,健全信息市場法規,對各地的信息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從而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小結

我國農業產業化是否能夠得以順利的發展下去,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規范化、合理化的程度,而且通過產業分工的細致化,也能夠改變過去分散、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向專業化、精細化的農業社會化管理的方向發展。農業產業化不僅有利于農產品經營的規模化、市場化,同時也有利于對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以便更加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改變,使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趨勢更加科學化、規范化,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升級優化。

參考文獻:

[1]岳耀紅. 試論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對策[J]. 中國集體經濟,2017,(03):43-44.

[2]張金亮. 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問題與對策[J]. 科技經濟導刊,2016,(22):210.

篇(4)

農業持續發展,必然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要求組織相應的農機服務組織和項目,解決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機械化服務,提供農機供應,農機修理,農機培訓,農機信息,技術咨詢等多方位、全面服務,農機合作社是首當其沖。首先,農機合作社是聯系龍頭企業、市場、農戶、公司和政府部門的中間媒介。是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的新要求,通過農機合作社把千家萬戶的農民和千變萬化的市場及龍頭企業銷售渠道聯系起來,擴大農產品種植、銷售、加工。第二,農機合作社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的經營體制對農機的需求,也是大規模經營,精耕精播,助農增收的有效途徑。通過與周邊地區的相對比較,起到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農機化進程,有效解決土地分散,統一播收的問題。三是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機械作業才能讓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才能達到抗災保收、增產增效的目的;解決現代農民種什么?怎樣種?買賣難的問題;使農業由過去“以肥增收、以地增收”改變為“以機增收、以種增收”的模式,由過去的“分散經營、多種經營”改變為“集中經營、產業經營、高效經營”。四是農田治理改良工程,改造中低產田都需要農業機械化。農機合作社基礎好,大型農機具配套齊全,技術可靠,是農田改造的中流支柱。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發展靠科技,農機是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化的載體主要是農機合作社,所以說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機合作社的發展。農機合作社便于管理,作業技術好,安全系數高。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對農作物“播種收、存儲運、加工賣”的一條龍服務。

二、農機合作社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是發展農機合作社,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向廣度和深度延伸,有效拉動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使農業的整體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促進土地的快速流轉,解放大批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剩余勞力,增加農民的收入。二是可以通過農業產業化其他經營組織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使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民社員不但從種、養業中獲利,還可分享加工、出售環節的利潤,增加非農業收入。三是農機合作社對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和產業結構,帶動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發揮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四是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有利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加強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聯結,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模式,做強農產品品牌;有利于面對世界農產品市場,應對世貿組織的挑戰。

三、農機合作社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農機合作社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團體,特別是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和政府部門的引導,使其具有開闊創新,敢于實踐,開拓市場,贏得市場的能力,是帶動結構調整的骨干力量。第二,農機合作社是農機農藝結合的有效途徑。隨著國家補貼政策和科學不斷進步,使得大型農機具和先進農業機械開始被更多的人們所認識并利用。農機合作社是這一時期農機發展典型的縮影,具有充分發揮裝備、技術、服務、質量、規模的特點,有效地解決農作物生長需求問題,科學擇機用機,使作物生產過程機械化,達到高產高效目的。三是農機合作社加快推進了農機作業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農機“一條龍”服務作業的典型應用而生,迎合和滿足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的優質服務、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需求。四是農機專業合作社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環境、保持生態平衡起著關鍵作用。隨著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等問題的出現,土地集約化,持續發展,高產高效,品牌效應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道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能有效解決殘膜污染和秸稈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通過規模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節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糞無害化處理等新技術運用,能夠有效地保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新農村居住環境,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有利于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農機合作社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篇(5)

?  一、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特點

?  近年來,各地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以下特點:

?  (一)主導產業日趨明顯。近幾年來,在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各地充分發揮農業區劃的成果,因勢利導,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等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引導土地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傳統特色產品優勢的基礎上,發展規模經營,培育區域主導產業。全省有60多個縣開展了土地流轉,面積達340萬畝,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勢頭良好,有各類種養專業大戶23萬余戶,其中種植業專業大戶16萬戶,經營面積408萬畝。全省以糧油、水產品、繭絲綢、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葉、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導產業逐步向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如衢州市每縣都形成有一定規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導產業,全市糧油、生豬、白鵝、水產、柑桔、食用菌、筍竹、名優茶、蔬菜等9個主導產業產值達36.84億元,占農業產值的80%,農民收入的65%來自主導產業。

?  (二)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近年來,各地充分認識農業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經營中的主導作用,圍繞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貯藏、銷售,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農業龍頭企業得到不斷壯大。據統計,8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除杭州燈塔養殖總場外擁有資產15.96億元,固定資產8.74億元,1—9月份實現銷售額(交易)31.17億元,創利1.11億元,上交稅收0.45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7.87%、21.05%、14.93%、13.98%和10.14%,帶動農戶14.93萬戶,建立基地57萬多畝。23家省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擁有資產31.22億元,固定資產9.94億元,1—9月份實現銷售額25.78億元,創利1.24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7.1%、15.72%、2.55%和4.96%,帶動農戶62.64萬戶,建立基地205.66萬畝。農業龍頭企業開始向跨行業、跨地區發展。如溫州安達集團公司原是一家以加工淡水魚和海洋低值魚為主的水產加工企業,近幾年向農產品加工方向轉移,加工出口毛豆、芋艿、馬蹄筍、榨菜、速凍磨菇等5大系列26個品種,迅速發展成為一家集農水產品加工出口于一體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

?  (三)市場體系初具規模。隨著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促進了市場建設投資主體和農產品流通經營主體的多元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到2000年底,全省有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362個(據省工商局統計),年成交368億元。從城鄉布局來看,位于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132個,2000年成交210億元,農村的230個,成交158億元。全省以銷地大宗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重點產地專業批發市場為主體、集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網絡體系開始形成。市場帶動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據統計,到9月底,13家市場擁有資產10.29億元,其中固定資產7.7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類農產品371.4萬噸,成交額148.1億元,同比增長51.4%和33.4%,帶動農戶54萬戶,建立基地221.2萬畝。有15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列入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

?  (四)合作組織得到發展。隨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民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走向市場的同時,已經深刻地體會到提高自身組織化程度的重要,各類中介服務組織發展較快。到2000年全省共有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667個,社(會)員數20.18萬余個,固定資產5.21億元,2000年經營服務總收入27.55億元,純收益2.42億元,返還社(會)員收益1.73億元。省級22家示范性農村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3209萬元,入社社員7820個,固定資產6237萬元,2000年經營服務性收入6.06億元,經營純收入4389萬元,返利農戶641萬元。通過由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戶(專業戶)自愿組織起來,在技術、資金、信息、購?⒓庸ご⒃說然方謔敵兇暈夜芾懟⒆暈曳?窈妥暈曳⒄梗?蟠筇岣吡伺┟窠?朧諧『團┮瞪??淖櫓??潭取H縵羯叫陸只?靜?敵?帷⒘??褚島獻魃紜⑸嫌菔懈潛逼咸閻種殘?帷⒃坪拖嘏┎?紛ㄒ島獻魃緄齲?馀??嵩詿??鋇嘏┟穹⒄古┮瞪??釁鸕攪嘶??耐貧?饔謾?BR>?  (五)“名牌”戰略初見成效。各地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十分注重品牌意識,以名牌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加快優質農產品開發步伐,倡導品牌農業發展,全省已制定600多項農業標準和規范,經報經國家工商局核準的農產品注冊商標4874個,有35個農產品制訂了省級地方標準,被命名為“中國特產之鄉”的有39個,占全國的1/5強。在2001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我省共有168個農產品被認定為農業名牌產品,列全國名牌數第二,品牌產品名牌效應日趨明顯,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去年,我省農副產品出口創匯達26.58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增長勢頭,農副產品出口創匯13.89億美元。

?  (六)訂單農業開始起步。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一體化經營程度明顯提高,企業與農戶的分工協作和利益聯結機制有所緊密,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契約、合同方式,采取保護價收購農民的農產品,建立了較為穩定的產銷關系,一定程度上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我省今年糧食市場化改革之后,訂單農業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一大新亮點。據統計,全省糧食、經濟作物訂單面積達到531.3萬畝,總量252.75萬噸;畜牧業生豬訂單184.3萬頭,家禽訂單1670萬羽。如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去年8月召開新聞會,鄭重承諾,對全省種植的“雙低”油菜籽,按每50公斤到廠價95元保護價收購,并通過鄉鎮、村經濟合作社、農民等多種形式簽訂了保護價收購合同,共發展訂單農業基地118萬畝,有力地促進了我省“雙低”油菜的快速發展。

?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制約因素

?  當前,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情況和難點。

?  一是總體規模小。經過近年發展,我省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在增加,規模在提升,但與其它行業、兄弟省份相比還相對落后,與經濟發達省份不相符。受自然資源和生產規模的影響,“小而散”、“檔次低”的問題突出,上規模上檔次的少,帶動力不強。全省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只有十多家,至今還沒有一家農業龍頭企業上市,進入上市輔導期的也僅有三家。企業的產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產品、二次增值、產品少,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更少。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科技進步與經營管理機制創新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特別是隨著加入WTO日趨臨近,農業產業、地區、企業之間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我省企業如何應對、增強競爭能力應引起企業和各級政府的重視。

?  二是加工能力弱。適宜加工的初級農產品品種較少,農產品產后保鮮、貯運、加工環節科技攻關滯后,特別是深加工、精加工相對薄弱。以柑桔為例,全省柑桔總產量達200萬噸左右,但經過加工的僅17萬噸,占7%,與世界柑桔鮮果與加工比例的65∶35相比,差距很大。加工環節薄弱,不僅限制了對初級農產品的消化吸收,同時也造成了農業產業鏈不長,難以實現拉長銷售時間、拓寬銷售空間和加工增值。初級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過多,成本高。農產品品牌戰略實施主體分散,力量不集中,在國內外市場有一定份額的知名品牌更少。

?  三是利益聯結松。當前,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體水平處在初級階段。據調查統計,目前我省3/4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基地和農戶之間還停留在以產品買賣關系為基礎的低層次產銷合作上,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企業返利于農戶的很少。“訂單農業”由于受市場行情變化和企業、農戶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規范,普遍存在訂單好下,兌現難問題,糾紛較多,農業生產與市場脫節的矛盾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  四是政策到位難。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和諸多部門,一些地方、部門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要性認識不足,合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尚未形成。具體表現在:一是現有的政策落實難,一些政策雖好,但操作性不強,對政策的實施對象和主體不夠明確。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門利益,如稅收、信貸、綠色通道等,落實起來更加難。二是一些政策本身存在不科學性,如很多扶持政策往往限定特定的對象,忽視面上情況。三是農產品加工增值稅環節稅賦過高,粗、精加工標準界定不清,稅率設定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龍頭企業的資本積累,發展進程不快。

?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對策措施

?  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產業化組織的實力還需進一步增強,帶動農戶的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利益聯結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政策扶持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今后按照大發展、大提高的思路,著重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堅持以發展效益農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培育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為基礎,以科技創新和重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為動力,以建立與國際市場相適應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檢驗體系為保障,全面提高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使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上一個新臺階,為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  (一)扶強扶大農業龍頭企業

?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它肩負著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其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帶動能力的大小,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程度、規模和成效,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業,扶持農民。

?  一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只要與農民有比較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建立生產基地,能夠帶動農戶,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要一視同仁地給予扶持。要根據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及建立基地情況進行扶持,逐步把目前由政府和部門建的示范基地轉變成在政府規劃引導下由龍頭企業作為運作主體實施的農產品基地。省重點扶持50家帶動農戶1萬戶、建立基地面積1萬畝以上、與當地主導產業關聯度大的農業龍頭企業。市縣要對經營機制好、科技含量高、產品有特色,有發展前途的中小型農業龍頭企業進行扶持。

?  二是把培育、催生農業龍頭企業與“扶強、扶優、扶大、扶特”結合起來。鼓勵國有企業、工商業主、個私經濟等多種成份通過多種途徑創辦農業龍頭企業。推廣萬向集團通過控股臨安人長久投資開發農業的經驗,引導有品牌、有實力的知名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途徑創辦農業龍頭企業。如蛙哈哈、旺旺食品、農夫山泉等。

?  三是把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與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制定不同的扶持標準,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實際,實行分類指導、重點扶持。要對25個經濟欠發達縣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扶持,每個縣扶持1—2家。

?  四是提高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能力。應對我國加入WTO,引導同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商會、協會等途徑組建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提高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今年開展以蜂產品、茶葉、出口蔬菜加工經營為主的行業協會試點工作。重點在規范經營行為、價格協調、調解利益糾紛等方面發揮作用。要加快培養一支懂經營、善管理的企業家隊伍。加快農業龍頭企業股份制改造,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要在用人制度、產品品牌、科技創新、企業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今后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對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領導輪訓一遍。

?  五是對省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每年根據考核評價指標,對建立基地面積大、帶動農戶能力強、產品科技含量高、出口創匯能力強的十佳農業龍頭企業給予獎勵。對確已不符合基本條件的,取消其省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稱號。

?  (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

?  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是農業產業經營發展的客觀需要。

?  一是統一規劃,加強立項管理。逐步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產銷結合、公平競爭、統一開放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重點培育農村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如臺州、衢州、金華的果品市場,慶元、磐安的食用菌市場,舟山、象山、溫州的海產品市場,新昌的茶葉市場、嘉興的仔豬市場等。

?  二是要扶持市場進一步發揮服務功能。重點支持市場的冷凍、冷藏、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系統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要推行電子統一結算管理系統,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勵探索競價拍賣、直供配送和網上交易等現代交易方式。引導優質、有品牌的農產品直接進入超市。發揮市場的信息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場價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系統,為農民、經營戶、管理部門提供信息服務。

?  三是逐步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促進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發展。重點以果菜等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為窗口,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從加強管理著手,配置檢測設備,規范檢測手段,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進場交易。在加強農業產前、產中管理的基礎上,加大農產品產后流通環節的抽檢力度,促進農產品質量提高,確保居民吃上安全、衛生的農產品。

?  四是加強市場開拓。加大農產品販銷大戶、經紀人隊伍培育,以市場為依托,通過組建農產品販銷戶行業協會的途徑,提高農產品經營戶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販銷大戶與基地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以市場為中介,通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牽頭與大中城市市場建立業務關系等多種途徑,擴大當地農產品對外宣傳,提高市場知名度,使更多的農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  (三)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組織

?  制定制度,加強規范,推進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

?  首先要明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基本條件。從我省農村實際情況出發,興辦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具備以下一些基本條件:一是要有明確的發起人和一定數量的會員,會員數一般在5人以上。二是要有共同的專業生產經營項目和具體的合作內容。三是要有一定的經營基礎,具備一定的資金、技術等生產經營和服務要素。

?  其次要制定示范章程,規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組織建設。示范《章程》應包括: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宗旨、性質、原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業務活動范圍;會員的資格和會員的權利、義務;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資金來源、股金設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機構設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方式;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盈余分配原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變更、解散、清算等規定。

?  其三要明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業務指導部門和確認部門,形成統一指導、多部門多形式興辦的格局,改變目前的多部門指導和確認混亂的狀況。社團性質的合作經濟組織由民政部門登記,專業合作社由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確認后如需開展經營活動,應當允許進行工商登記。

?  其四要抓緊制定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辦法,通過法規或規章形式,使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建議省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力度。除財政支持外,要明確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稅收優惠,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輸社員的農產品開通綠色通道,免繳過路、過橋費。在用地、用水、用電方面要對專業合作組織給予一定的照顧和優惠。

?  (四)努力提高產業化科技水平

?  科技進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是以省級五大種子種苗工程為龍頭,加大新品種研究開發、引進、繁育和推廣力度,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 品質,發展名特優新稀農產品。二是要加快建設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使之成為農業 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引進、試驗和示范的窗口及種子種苗繁育中心。三是加強農產品質 量管理。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訂,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逐步把 農業龍頭企業培育成為農業標準化的實施主體,重點加強省級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機構建 設,逐步在全省開展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四是逐步把農業龍頭企業 發展成為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生力軍,支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實行 產學研結合。五是鼓勵農技人員、科研單位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和農民綠色證書培訓工程,重點培訓50萬戶農業專業大戶。六是加快信息化系統建設,重點抓好“一庫二網”建設,即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項目庫和農業產業化信息網、農產品市場信息網建設。

?  (五)積極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

?  針對我國加入WTO的現狀,著重發揮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一是進一步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國外良種、技術、設備、資金、人才及經營管理經驗,吸引國外客商到我省建基地、興辦加工企業,改造和提升我省的傳統產業,實現與國際水平接軌。二是提高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出口產品比例,盡快改進我省加工、貯存、保鮮、包裝等技術,進一步完善出口機制,重點扶持和發展外向型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建設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出口產業。三是積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自營出口,建立出口創匯農產品生產基地,參與國際競爭,鼓勵有條件的龍頭組織到省外和跨國經營,開發農產品原料基地和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四是通過國際性的農產品展示會、博覽會,加大我省農產品對外宣傳力度,使我省更多的農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

?  (六)建立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  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核心。一是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農戶與企業之間簽訂規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由企業提供銷路,農戶按訂單發展生產,有條件的企業可通過最低保護價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二是鼓勵和提倡向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方向發展。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農業龍頭企業可以吸收農戶以土地、資金等入股形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  四、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建議

?  我國加入WTO以后,農業將面臨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根據WTO的有關規則,針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重點地進行扶持。

?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1)在保持原有2000萬元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資金的基礎上,每年有所增加,專項用于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重點用于農產品基地、龍頭組織培育、農業科技投入等。(2)在省扶貧資金中專門切出一塊重點扶持25個貧困縣的農業龍頭企業。(3)為解決農產品集中上市問題,延長銷售時間,建議對龍頭企業興建冷庫進行補助。

?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1)針對農產品季節性強,龍頭企業收購資金緊缺的現狀,建議每年召開銀企座談會,由各銀行根據農業龍頭企業資產、經營狀況確定授信額度。(2)對具備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優先安排發行債券,優先推薦股票上市。

?  三是加大用地、用電扶持力度。(1)支持大型出口創匯企業建立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龍頭企業新辦畜牧場用地,視為農業生產用地。農業龍頭企業在非基本農田保護內從事水產養殖、種植多年生經濟作物,只備案不審批,在簽訂復墾協議的基礎上,免繳土地復墾押金,臨時用地土地管理費減半征收。(2)對列入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用地優先安排指標,免交土地出讓金。(3)農業龍頭企業從事種植養殖的生產用電按農用電價計收。(4)省重點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生產性用電享受農業龍頭企業同等政策。

?  四是建立風險基金及組建擔保公司。(1)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立風險基金,經省有關部門批準,允許按訂單額度的一定比例建立風險基金,在稅前列支,用于抵御發展訂單農業承受的自然和市場風險,切實保護農民利益。資金來源讓企業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的辦法。省政府重點對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建立風險基金給予一定的補助。(2)鑒于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難問題,建議采取政府扶持、企業運作的方式,通過政府出一點,企業籌一點,運作公司拿一點組建擔保公司,重點解決農業龍頭企業的貸款擔保問題。

篇(6)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農業合作制市場+農戶合作社+農戶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國一些大的工商企業就有自上而下地把農業生產中的產供銷三個環節連結起來的做法。1955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翰?戴維斯提出了“農業企業”的概念,這是國外較早提出農業產業化概念。所謂農業產業化就是現代農業的一種綜合經營體制,它更大地發揮了市場力量,將資源、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在市場機制下緊密結合起來,進而實現農、工、商的一體化經營。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中,荷蘭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荷蘭大田作物的馬鈴薯和甜菜,園藝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業的奶類、肉類和禽蛋生產均形成了高度的專業化,已經不再是“政府羽翼”下過度支持和保護的一種產業,而是成長為有競爭力的產業。荷蘭的農業產業化對農業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具體表現在: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荷蘭農產品成為出口主導型產業,促進了荷蘭農業一體化市場機制的完善,壯大了農業集體經濟。

一、荷蘭的農業產業化

1.荷蘭是農業產業化高度發達的國家。主要表現在:

(1)生產的專業化。1995年荷蘭全國從事專業生產的各類農牧場占農場總數的82.33%。生產專業化,使農產品高度商品化。1995年,荷蘭農業勞動力僅占全國人口的1.9%,生產的主要農產品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要,還大量出口,出口率均在80%以上,商品率近100%。

(2)經營一體化。荷蘭大多數農戶實現了一體化經營,把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了農業的增值能力和比較效益,形成了自我發展,自我積累機制。

(3)服務社會化。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全部實現了社會化服務,全國形成了農民自愿參加的合作社體系,對農業的產供銷進行“一條龍”全程服務。

(4)管理的企業化。每一農戶、每一個農牧場都是依法注冊的經營性公司,獨立法人實體,追求利潤最大化,按企業化進行科學管理和成本核算。

2.荷蘭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模式。荷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種:市場+農戶、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

(1)市場+農戶。這是荷蘭農業一體化經營的重要形式,市場+農戶模式具體表現為“拍賣市場”與農戶連接和超級市場與農戶連接兩種模式。

“拍賣市場”+農戶是荷蘭農業一體化經營最富特色的模式,在國際上亦享有盛譽。“拍賣市場”的具體運作程序是:農戶將所生產的產品按照質量標準規定進行分類、分級和包裝并經檢驗合格后,送入拍賣大廳,購買者(一般是大批發商)按照規則進行競價,出價高者獲得產品,成交后市場內部系統自動結算貨款和配發產品。拍賣市場的最大優點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除“拍賣市場”為中心的一體化經營外,以“超級市場”為中心的農業一體化經營在荷蘭也很盛行。

(2)合作社+農戶模式。荷蘭的農業合作社不僅存在于農業生產領域,而且廣泛存在并發揮作用于農產品加工、銷售、貿易和農業信貸、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等領域。

荷蘭農業合作制度的基本特點是:合作社完全基于農民之間的協定,按照自愿原則,以民主方式進行管理,參加合作社的農民對自身的生產決策和生產過程享有完全的責任和獨立性;合作社完全獨立于政府,其活動不受政府的干預;合作社實行多重會員制,即一個農民可以同時是幾個合作社的社員;合作社的層次分為基層合作社、地區合作社和全國性合作社,為了保護合作社的利益,全部農業合作社都被組織于“全國農業合作局”(NCR),NCR的職責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協調合作社之間的關系,協調合作社與其他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推動合作社事業的發展。合作社在農業技術交流、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合作社的加工、銷售活動,使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形成了緊密聯系,發展了農業一體化經營。

(3)企業+農戶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一些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貿易企業,直接與農戶連接,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經營。由于拍賣市場的發達,使得這種經營模式未能成為荷蘭農業一體化的主要模式。

3.荷蘭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經驗。(1)充分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荷蘭農業一體化經營和農業發展獲得成功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農業資源配置和結構組合,充分發揮了農業比較優勢。

荷蘭的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堅持從農業的比較優勢出發,農業的資源配置和結構組合充分體現了比較優勢原則,即對于優勢領域就多發展、多出口,對于非優勢領域就少發展甚至不發展,用進口來彌補國內消費。

(2)高度重視市場體系建設。荷蘭的市場體系十分完善,農產品交易系統非常發達,形成了有效的農產品營銷制度,使農產品營銷鏈把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項活動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政府非常重視市場體系建設,制定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維護市場秩序,對市場交易活動進行嚴格管理,為農業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3)為農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荷蘭為了解決農業一體化經營中的瓶頸問題-資金,發展了農民合作金融制度。農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組織資源是“農民合作銀行”,該行成立于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之一,現已發展成為荷蘭的第二大銀行并躍身世界400家大銀行之列。農民合作銀行的職能是為其社員提供信貸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務,其信貸資金完全來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經營活動,目前荷蘭農民的全部信貸中,90%以上來源于農民合作銀行。政府并不向農民合作銀行注入信貸資金,也不干預農民合作銀行的經營活動,政府的作用是允許農民合作銀行的存在,并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社會環境。

(4)為農業構建堅實的科技基礎。荷蘭有著相當發達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系統,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被譽為荷蘭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的三個支柱。政府對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非常重視,把發展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事業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責。農業教育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善的體系,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學四個層次組成。除正規農業教育外,荷蘭的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也很發達,培訓系統幾乎覆蓋了農村的每個角落,同業農民之間還有自發組織的“學習俱樂部”,相互切磋和交流經驗。教育使荷蘭農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質,大多數農民都能講流利的英語,能夠跟上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這是荷蘭農業具有高競爭力的基石所在。農業科研和推廣為農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動了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進步對荷蘭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了80%,這是荷蘭農業具有持續競爭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對農業教育和科研給予了充足的經費支持。

(5)對農業進行一體化的行政管理,處處體現農民利益。荷蘭政府對農業實行一體化行政管理,這為農業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提供了組織制度條件。荷蘭有著強大的農業行政管理機構,作為中央政府管理農業的行政機構的農業部,職能包括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及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及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質量監督,農業政策以及對農民的財政支持等,都形成對農業完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我國目前農業發展主要的不足

1.對農業科技的研究、引進投入不足。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2%,財政對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的投入比例占財政農業投入總額的0.8%左右。

2.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不健全。而在以色列,高度發達和集約化的農業是以強大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作為后盾和支柱的,并建立了以應用性研究為主的科研機構以及地區性研究開發機構,大學中也設有一些專業性的研究單位。

3.對農業教育重視不夠,尤其是培養青年農民。

4.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缺少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機制。在我國典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公司+農戶”或“企業+農戶”,在這種產業機制中,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處于從屬地位,農產品的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服從于企業需求量的大小,農業的主體根本談不上和需求方進行討價還價的保護機制。

三、荷蘭農業產業化發展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借鑒

1.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2%,而發達國家一般為60%~80%,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制約了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

2.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要創建良好的農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重在政府的財政投入。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但力度仍顯不夠。在財政經濟明顯轉好的情況下,每年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占農業生產量總值的比重一直處于4%左右,這一比例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也算是很低的;財政對農業投入占財政總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間,如果扣除具有廣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礎設施等投入,這一比例則更低,僅為4%~5%,這種投入力度對于增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顯然是不夠的。

3.提高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近年來,通過發展區域支柱產業、區域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其規模、市場占有量和發育程度還不夠,而且地區性發展很不平衡。

4.培養農業推廣服務人員,提高農民素質。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農業推廣服務人員培訓中心,定期對農業推廣人員進行培訓;積極利用現代教育資源培養高級專業人才。

篇(7)

90年代初在我國農村出現的產業化,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限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這樣做,既不動搖家庭經營基礎,也不侵犯農民財產權益,而且能夠有效解決千家萬戶進入市場,運用現代科技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之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能進行農產品深度加工,為農民提供服務和帶動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龍頭企業。我國加入NT0后,農業市場化程度加深,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也越來越大。目前,我國大宗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入世后農產品價格有所回升也成了奢望。在這種情況下,解決9億農民的增收問題就顯得尤為艱巨。因為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無法抵御入世的沖擊的,所以必須建立更為完善的龍頭企業,通過它把農戶帶進市場、把市場引進農戶,最終化解農民的市場風險,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內涵及作用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指主要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其所加工的原料來源于農業生產基地和農戶,最終產品銷往國內、國際市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既是生產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信息中心、服務中心、科研中心,它在農戶和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可以將農民有組織地引向市場,實現農業的持續較快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較快增長。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把千家萬戶分散的小生產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銜接起來。分散經營的農戶是難以單獨進入市場的。因為農民很難及時掌握大量準確的市場信息,很多農民和市場處于一種隔絕的狀態,其經營行為往往滯后于市場,這就導致其生產不可避免的帶有盲目性和趨同性。龍頭企業能夠有效地引導農戶進入市場,使得農戶可以按照市場的需求組織生產,實現專業化和一體化的生產經營,化解農戶的市場風險。

(二)解決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分散性與運用現代科技的矛盾。實現效益農業,必然突破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即技術停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按照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解釋,“所謂技術停滯是指在一個貧窮的農業社會里,農民世世代代都同樣地耕作和生活。他們年復一年的耕作同樣類型的土地,播種同樣的作物,使用同樣的生產要素和技術。”突破技術停滯的一種可行的方法是發生誘導性的技術變革,就是要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然而農戶的分散經營決定了其對農業科技需求的較大的差異性,因而集中且大面積地推廣一些農業科技顯然是不明智的選擇。而通過龍頭企業便可有的放矢地為農戶提供相應的科技服務,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三)促進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以幫助農戶從分散經營轉為適度的集中經營,在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前提下,根據群眾自愿,采取多種形式,讓農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聯合,實現規模經濟。這正符合微觀經濟學的規模報酬遞增原理,從利用固定成本上看,規模越大,單位產品成本越低,企業效率越高;從交易成本上看,通過龍頭企業這一中介組織省去了農民進入市場的巨大成本費用,減少了農業生產波動造成的生產能力的巨大損失。

(四)對農業產業結構按市場要求進行調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當前農戶擁有充分生產經營自的情況下,依靠一般性號召和進行理想化的規劃指導,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那么如何實現結構調整的目標呢?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并附之以政策引導是一個重要途徑。用經濟利益和能得到的經濟實惠,通過建立完善的利益機制引導農民自覺地進入結構調整的行列中。這樣農民不愁產品賣不出去,又有了穩定的收入,自然就按照企業的生產導向,主動地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規模化生產。2000年由八部委確定的151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成為引導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骨干力量。

(五)有力地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發展。一業興,百業旺。抓住一個龍頭企業的建設與發展,隨之就形成一個產業化經營的項目。龍頭企業把從開始種植(養殖)到最終消費的所有環節連接起來,從農戶那里獲得質量可靠、數量穩定的原料,通過加工轉化增值,不僅自身得到發展壯大,而且能夠帶動包裝、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龍頭企業還通過向前后延伸產業鏈,推動所在區域形成較大規模和較強輻射力曲市場,并會引導人員、物資、資金向該地聚集,在市場所在地形成繁榮的小城鎮。

(六)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可以借助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戶按照市場需求變化,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進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并大幅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二、進一步推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的措施

目前,連接農戶與市場的龍頭企業建設滯后,嚴重影響農業、農民走向市場的進程。為此,要重點扶持龍頭企業,改變過去那種先抓種養、再搞加工、最后找市場的傳統發展思路,要以市場為源頭,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提高勞動效率。

(一)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外農產品將比較容易進入我國市場, 國內農產品即使不出口也會面臨外國農產品的激烈競爭。因此應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擴大經營規模,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龍頭企業是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的關鍵。建設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有多種途徑:一是與農業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合資新建外向型龍頭企業;二是與老企業挖潛改造結合起來,擴建成龍頭企業;三是與產權制度改革結合起來,通過中小企業聯合,形成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四是與農業開發結合起來,創建新的龍頭企業等等。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龍頭企業的自身素質,提高龍頭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積極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打造龍頭企業的精品名牌,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通過以上途徑,今后幾年,要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大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使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在全國各地形成農業主導產業和產業開發體系,使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在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較大提高;帶動更多的農戶和生產基地,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加快形成符合農業現代化要求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

(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機制,奠定龍頭企業發展的基礎

從本質上看,農業產業化是多元參與主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它的核心內涵是 “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農民問題的根本是一個“利”字。如果不能把農民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緊緊捆在一起,相互依托,產業化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龍頭企業應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機制上下功夫。一是龍頭企業應把基地當作第一車間。通過預付定金、提供貼息貸款、發放生產扶持金、賒銷生產資料,把加工經營環節的部分利潤讓給農民。二是通過簽訂產銷合同、契約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規范各自的行為。實行誰扶持建設的生產基地,由誰負責加工經營,既要防止龍頭企業因市場變化而限購、拒購,也要防止農戶因價格波動而不履約等損害雙方利益的現象發生。三是建立股份合作制,即龍頭企業吸收農民土地、資金等資產入股,使企業與入股農戶以股份為紐帶,結成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即要使農民從種養業中獲益,又要使加工、流通環節利潤反哺農業與農民,從而激發企業與農戶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四是要對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制度進行創新,讓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到農業產業化中來,充當維護農民利益的代言人和組織者角色,即形成“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在這種組織形式中, 由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充當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中介組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協調農業產業化共同體內部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維護農戶的合法權益。五是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實行自我保護。從龍頭企業利潤、農戶交售產品價款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建立風險基金,調節市場和自然災害雙重風險對農民利益和龍頭企業利益的沖擊。

(三)政府應采取有力措施,為龍頭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要按照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政策要求,進一步加強、完善和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措施,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并進入良性健康發展的軌道。首先,政府要改變對于龍頭企業的支持方式。由簡單地給錢給物,轉向主要依靠改善發展環境、提供優惠政策上。應重點加強與龍頭企業配套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完善為農戶提前、產中、產后生產資料服務、交通運輸服務、信息咨詢服務、市場中介服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其次,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信貸支持力度。由于龍頭企業對農業產品收購資金的季節性需求量比較大,應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商業銀行及時核定貸款額度,適當降低貸款的抵押擔保條件,簡化審批手續。同時,要充分利用NT0農業協議“綠箱”政策條款,強化對農業的支持。第三,調整有關增值稅政策。對于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降低其增值稅稅率,縮小、乃至消除銷項與進項之間的稅率差。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片香蕉内射在线88av8|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 女人扒开屁股爽桶30分钟|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app|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女局长白白嫩嫩大屁股|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高潮爽死抽搐白浆gif视频| 中国免费看的片| 中文天堂资源在线www|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 国产色在线 | 日韩|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性xxxx欧美老妇胖老太269| 天天摸天天透天天添| 日韩av无码免费播放| 麻豆人人妻人人妻人人片av|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xxx做受|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色欲人妻aaaaaa无码| 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