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技術創新發展模式

技術創新發展模式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7 15:55: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技術創新發展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技術創新發展模式

篇(1)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7;F27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2-0000-01

在進入21世紀之后計算機技術得到創新發展,信息時代悄然而至,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校企合作的有序發展。因信息化時代下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經濟結構重心也逐漸從物質轉變為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科技活動以及校企合作技術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在此背景下積極探究高校與校企產業合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

一、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技術的創新變革

(一)信息化技術成為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的保證

信息化是時展的印記,為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帶來了全新的保障,在這一時期下企業發展的特點便是創新,在此發展背景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立足之地,如果仍舊依靠傳統的技術與資源是無法得到創新發展的,需要借助高校的優勢,大力推進技術創新[2]。在新時代下科技的進步稱為了技術的主要推動力,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可以清楚了解到,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了我國創新驅動的載體,而信息技術也成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信息化為校企科技合作創新了全新的發展途徑

1.技術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在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中我國技術市場呈現出繁榮性與活躍性,人們的生產與生活要求得到釋放,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場需求。2.技術得到頻繁更新,從歷史發展角度分析,現代技術在信息化時代推動下周期變得越來越短,技術創新的速度得到增長,技術更新情況具有頻繁性。3.技術創新具有協同性,從當前技術快速發展的現狀分析,一項技術中往往會包含非常多的學科知識,正因為如此,導致技術創新具有協同化。

(三)信息化成為了推動校企科技創新的關鍵戰略

誠如上文所言,信息化對技術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決策機制以及組織機制提出新的發展要求,眾所周知,技術創新是當前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與保障,企業在發展中需要借助高校人才優勢開展技術攻關,為技術創新注入新鮮活力[3]。在2011年中國提出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便是在信息化基礎上圍繞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國家發展需要,以探索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模式所形成的重大戰略。

二、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促進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發展

(一)提高認識水平,把握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的背景

面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多變的環境,經濟社會對信息產生依賴性,在此發展背景下要想真正推動校企科技合作技術的創新發展,則需要加強對信息化的認識,加強對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還要在企業理念中將信息化的價值進行體現,在信息化時代中清楚認識到校企合作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從而為技術創新提供發展前提。

(二)構建組織框架,創新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平臺

在信息化背景下積極加強校企科技合作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發展趨勢,需要構建組織框架,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解決遠程技術開發應用問題,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信息化網絡成為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因受到信息化背景的影響,無論是人才、技術還是市場、管理、資金成為了信息化的主要載體,需積極提高信息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信息化建設,將信息化構架設計好,構建信息化支撐體系,為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發展創建平臺。

(三)創新信息輸送渠道,推動校企科技合作技術的發展

目前在社會經濟的影響下高校與相關單位開展了人才培養與產學研合作,為實現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創新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創新模式,構建信息化發展的的合作平臺,提高技術創新效率成為了關鍵因素[4]。首先要在思想認識方面提高合作共識,雖然信息化為技術市場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遇,但是在依托信息化技術的時候需要雙方達成共識,如此一來才能增強合作效果。其次,要明確合作主線,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的主線是實現技術的創新發展,是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需要在依據市場需求以及技術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合作內容的優選與取舍進行分析與探究。然后要構建創新預判環節,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下我國市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為提高核心技術的創新發展,在校企科技合作中需要加強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并且要積極做好預期技術創新的預判,為技術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5]。另外還需要按照“政企聯動、優勢互補”的基本原則做好基礎研究工作。最后,要在管理協調上制定聯動環節,要進一步簡化管理層次,提高協調運作效率,還要依據市場對技術的需求變化積極調整合作研發內容,在實現信息化手段創新的同時,將創新管理深入推動到信息化發展之中,從而提高技術創新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進程中,校企科技合作成為了當前最為主要的內容,校企科技合作技術的創新也逐漸成為了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從整體角度分析,信息化時代下校企科技合作技術只有實現創新發展才能從思想認識、組織框架、合作模式、運行機制中得到改善,才能真正實現校企科技合作技術的有序發展,才能真正推動我國企業與高校的穩定進步。

參考文獻:

[1]董成立,姜梅芳,裴紅艷.信息化時代校企科技合作助力技術創新的策略[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108-112.

[2]馬志強,李釗,朱永躍.基于校企協同創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務價值提升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2:30-35.

[3]張琳琳.促進校企合作技術創新的有效途徑[J].經營與管理,2015,03:148-149.

篇(2)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技術;發展問題;創新策略

1對計算機應用技術的認識

計算機應用技術是作為一門學科而存在的,這門學科的技術性很強,對應用者的素養要求很高,但計算機技術產生后,其對社會發展及其他領域的技術創新,還有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計算機應用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計算機應用技術指的是,計算機的相關知識能夠在社會不同行業中,不同生活層面中得到應用,其功能在社會中得到有效地發揮,其價值和意義得以突出。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學習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是其必修課程,但如果要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僅僅掌握計算機應用的相關知識是不夠的。對學生而言,進行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習,不僅要掌握計算機應用相關知識技能,同時還需要對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有所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將計算機專業知識同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融合,才能真正應用計算機技術手段解決相關專業內存在的問題,才能真正發揮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價值,推動其他行業產業的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相關價值才能得到有效發揮。計算機應用技術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數值型,一種是非數值型。數值型和非數值型都具有自己的特點與長處,其應用功效和價值都很突出,這兩種類型應用于其他學科能夠促進其他學科的不斷創新發展。

2計算機應用技術創新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計算機技術的創新發展需要一支強有力的開發團隊的支持,沒有人才力量的支持,計算機應用技術創新發展就不能實現。但目前我國計算機技術在開發過程中,缺乏有效的人才。雖然目前社會上懂得計算機的人員并不少,計算機技術開發人員數量也很充分,但計算機技術開發人員的專業知識不夠豐富,綜合素養不高,他們僅僅掌握了一些計算機方面的基礎知識,對計算機應用技術進行創新的能力欠缺,也缺乏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這些都影響到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需要開發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很高的專業素養,同時也需要相關從業者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根據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特點,進行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使計算機應用技術能夠與專業領域知識技能進行融合,發揮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應用價值。但這類人才的缺乏影響到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另外,計算機技術的創新發展,也需要高校的有效支持,但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雖然開設有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但高校在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開發方面、教學模式規劃方面、授課方法選擇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授課過程中,過分突出理論知識點的教學,對計算機應用的重視不夠。在技術開發方面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撐,計算機應用技術授課方式也較為老套,實際授課效果不是很好,這樣,就導致所培養的人才存在一定問題,所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適應工作的需求,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其科研創新能力不足,這也制約了我國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深化發展。不僅如此,我國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在全社會范圍內,熟悉計算機應用技術的人群面不廣。熟悉計算機應用的多是年輕人,但大部分年輕人都只是懂得一些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皮毛”,只能對相關開發軟件進行應用,計算機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而年長者多不懂得計算機應用,不能進行計算機的簡單操作,這樣,更談不上對計算機應用技術進行開發和創新了。我國計算機應用技術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推動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這也影響到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3計算機應用技術創新發展的策略

3.1提高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團隊的綜合素養

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必須要依靠開發團隊的力量。目前,我國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工作多是由相關公司承擔的,但公司中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團隊人員的綜合素養不是很高,技術創新開發能力明顯不足,這樣,就影響到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其實,對于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公司而言,在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之前,公司要有足夠的計算機應用人員,并且這些開發者計算機專業應用知識應該非常豐富,能夠關注社會計算機發展情況,關注國內外計算機領域的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能,具有創新發展意識,開拓意識,綜合素養要高,這樣,才能保障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同時公司還需要能夠與一些高校實現合作,能夠使一些高校計算機教師或者是一些計算機知識豐富,技能過硬的學生加入到公司的計算機技術開發團隊中去,解決團隊在人力資源方面不足的問題。另外,針對計算機開發團隊人員專業知識掌握不充分,綜合素養不高的情況,公司也需要定期開展一些培訓活動,或者是外派部分員工到外面進行學習,通過多種方式提升自己員工的綜合素養,開發員工潛能。企業也可以邀請一些知名的計算機教育專家到企業中講解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知識技能,解答員工在計算機技術開發中的一些問題,通過開展交流活動,主題討論活動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團隊員工的綜合素養。以這種方式解決計算機應用技術發展中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計算機技術開發公司,要能夠重視人才儲備與人才培養,建立強大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團隊,以推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3.2不斷提升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安全性能

計算機應用技術在創新發展中存在著安全性能不理想問題,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要解決安全性能不理想的問題。因此,不斷提升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安全性能是很關鍵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人員要做好計算機安全軟件的開發工作,要多探索,多實踐,能夠開發出一些安全應用軟件。通過軟件開發與應用保障計算機在聯網狀態下能夠安全運行,促進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在提升計算機安全性能方面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要改進防火墻技術,防火墻技術手段是保障計算機安全運行的重要手段,相關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人員,要不斷提升防火墻技術水平,通過這種手段,提升各網段之間信息交流的安全性,提升網絡訪問的安全性。第二,要實現網關技術的多樣化,要多開發集中網關技術,根據職能情況明確分工,通過網絡技術多樣化實現計算機的信息安全。

3.3普及計算機技術

要實現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就必須要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計算機技術,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計算機技術,能夠應用計算機技術解決自己工作學習中的問題。在普及計算機技術方面,既要向年輕人普及,同時還需要關注中老年群體。普及計算機技術既需要在一些發達地區普及,同時還需要在一些西部偏遠地區進行普及。在普及計算機技術方面要講究一些策略,比如,可以向一些沒有計算機基礎的中老年人推薦使用一些比較簡單的軟件,根據他們的喜好,開發一些網絡應用技術,使他們能夠便捷地應用一些軟件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務,中老年人能夠在實用軟件的過程中,體驗到計算機應用的重要性。這樣能夠提升一些中老年朋友使用計算機應用技術的興趣,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握計算機技術。對于一些偏遠地區,要實現計算機技術普及的目標,國家就需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整合社會力量,為一些偏遠地區發送計算機,使偏遠地區的孩子能夠接觸到計算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用到計算機。這樣,便于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意識和能力。另外,普及計算機應用技術關鍵還需要依靠學校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要能夠突出計算機的應用,能夠把計算機應用于其他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實現計算機應用的常態化。要開設專門的計算機應用課程,通過課程教育普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知識技能,這對于儲備計算機技術開發人才,實現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對于實現計算機技術的創新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3.4加強技術創新

納米技術應用于計算機元件中能夠提升計算機元件的性能,納米技術應用能夠發展生物計算機甚至可以發展量子計算機,可以推動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實現計算機性能質的飛躍。因此,加強這方面的技術創新是很重要的。另外,計算機技術開發者要關注新的計算機類型的研發,能夠應用納米技術提升計算機應用價值,推動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深化發展。在網絡技術方面,也需要實現創新突破。未來計算機發展需要依托網絡技術,進行相關軟件的技術創新,完善數據庫是很重要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開發者要能夠通過技術創新解決網絡技術方面的問題,推動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 創新發展 戰略性產業

一、浙江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作為戰略性產業,裝備制造業具有資本技術密集、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是實現浙江省經濟結構調整,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條件。為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浙江省近幾年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方針,已將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擺在全省經濟發展戰略比較突出的位置。在此背景下, 浙江裝備制造業已呈現出以下三方面優勢和特點: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省經信委的數據顯示,2012年,浙江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共有13685家,資產總計達20050億元,比上年度增長8.8%,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資產的36.5%;工業總產值197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產業規模居江蘇、廣東、山東之后,列全國第4位。

二是特色產品不斷增多。近幾年,省內涌現出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品,如船舶制造、電子元器件、軸承、數控機床、紡織服裝機械、包裝機械等。

三是集群效應更加顯著。伴隨生產組織方式從“專業化生產+塊狀經濟”向“專業化分工制造+系統集成+產業集群”為主的現代生產協作體系的轉變,區域經濟集中度明顯提高,形成了杭州裝備制造、金華汽車及零部件、樂清工業電氣、舟山船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

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江蘇、廣東和山東等裝備制造業大省相比,浙江裝備制造業在規模、效益、結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距(見表1)。其中,規模方面,工業總產值、資產總計遠遠落后于江蘇、廣東兩省;效益方面,利潤總額僅為江蘇的25%;結構層次方面,企業平均產值規模明顯低于其他三省,勞動生產率僅為山東的一半左右。

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約浙江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新研發投入不足。省經信委數據顯示,2012年浙江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2.0%,新產品產值達6344億元,產值率同比增加1.5%,達到32.1%,但創新研發投入仍舊不足,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支出僅占主營收入的0.87%,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企業生存線3%。絕大部分行業仍未掌握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和重大先進裝備的對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二是外向帶動發展落后。浙江一直以來未擺脫依靠民企自主探索的內源式發展模式,忽視引進外企或國企。而江蘇保持裝備制造業領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實行外向帶動發展模式,由最初的“招商引資”漸變為如今的“招才引智”,實現技術模仿到技術追趕的轉變。

三是裝備制造業比重低,發展嚴重滯后。目前,裝備制造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單機、零部件等配套產品能力較強,但系統成套能力不足,造成中低端裝備產品較多而高附加值產品較少這種產能過剩與短缺并存的畸形現象。在適應未來消費需求和發展方向的節能環保裝備、軌道交通、海洋工程、大型工程機械等先進裝備制造方面,浙江省面臨著技術及人才短缺、產業基礎薄弱、進入方式不明等困境。

二、裝備制造業發展模式

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模式具有可借鑒性,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特性的創新發展模式是實現企業升級的關鍵。梳理裝備制造業發展升級的歷史不難發現,技術創新、產業集群、外向帶動是裝備制造業實現內部創新發展的主要路徑。

一是技術創新推動模式。技術創新是針對潛在市場需求而創造新產品,能直接促使產業“蛙跳”式發展。同時,技術創新帶來的技術進步,可促使生產率提高,資源消耗下降,提升投入產出比,從而推動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

二是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集群內的外部效應是推動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在裝備制造業集群中,大企業通常作為總裝企業,具有比較優勢,中小企業則配套能力較強,分散在其周圍。集群以價值鏈分工和優勢互補為主導,彼此間的交互作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中小企業因技術外溢的拉動作用,實現技術追趕;大企業生產成本和經驗風險的降低是技術再創新的保障,同時,集群內部的“追趕效應”迫使其進行技術再創新,集群內部創新能力將呈現螺旋式增長。

三是外向帶動發展模式。外部技術內在化是帶動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企業通過對外部技術引入后消化吸收,不斷積累專業化人力資本,從而實現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轉變。

國內外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經驗已有很多,借鑒好這些經驗,將其融會貫通對促進裝備制造業創新發現,實現技術模仿并趕超的有效手段。國內外經驗梳理如下:

(1)政企聯動,實現重大技術裝備自主研發,打造“中國制造”。由于重大技術裝備大都是非通用、非批量化產品,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長,企業“單打獨斗”難以解決。由政府牽頭,組織和協調國內制造、應用部門協同對外引進或協調國內外制造企業合作設計與制造,才能推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展。

(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先進裝備制造業升級的保障。美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產業的帶動作用。以信息產業為主的新興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推動了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同時,由于信息技術強大的滲透作用,使傳統裝備制造業得到全面改造,徹底革新了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裝備產品效益明顯提高。

(3)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利用外部優勢力量,優化組織結構。企業并購是美國裝備制造業兼并的主要手段。美國裝備制造業的兼并多數呈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特征,因此,其國際化和全球化競爭力提高顯著,能迅速占領行業發展的制高點。

(4)加強產學研合作,注重人才引進。在大學密集,經濟發達的上海、北京等地區,企業主動尋求與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成立研發中心,開展合作項目,都為企業帶來了創新利潤。

(5)根據地方特性,建立創新體系,發展主導產業。重慶市建立了以模仿創新為契機、產學研聯合創新為引領、自主創新為目標的漸進式創新體系,以模仿創新驅動裝備產業發展,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6)政府注入資金,資源向高科技行業傾斜。法國裝備制造行業在上世紀80年代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在對裝備制造業進行結構調整中,政府明顯地增加了研發經費,將大量資金投入到電子、計算機、科學儀器等資金密集部門。

三、浙江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路徑

新時期,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出現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是戰略優勢提升。國家戰略舉措及“411”計劃的穩步實施,必然加快一批重大臨海項目、臨港制造、濱海城市群的發展,必將帶動海洋經濟、物流服務體系的快速發展,催生裝備制造業的大量市場需求,如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新興領域的市場需求,省內裝備制造業市場空間凸顯。二是土地資源制約減弱。土地資源不足一直是制約浙江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一些地區將土地資源的特殊自然屬性和區域分布相結合,采取區域特色開發模式,如溫州、臺州地區采用的沿海灘涂圍墾開發模式等。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未來工業經濟盈利創收點的保障在于搶占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技術,抓住機遇,突破發展瓶頸,推動裝備制造業往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是浙江省工業經濟發展必由之路。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七方面著手推動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

一是要加大對先進裝備制造業扶持力度。先進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要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技術研發及重大技術產業化制定相關政策,從技術創新、行業支撐、產業配套、品牌服務等各方面保障先進裝備制造業優先發展。設立新興產業戰略專項資金,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稅收優惠力度,針對先進裝備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比重實施梯度減稅。

二是要夯實基礎技術,逐步發展新興產業。要提高關鍵基礎件、基礎工藝、基礎制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重點支持系統成套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以及關鍵共性制造技術、基礎性技術和原創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通過信息化徹底革新傳統制造業,并促進其往高端部分發展。針對軌道交通、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成套裝備研發及產業化,突破并掌握高端測控系統、特種優質原材料等上游產品核心技術。

三是要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裝備制造業創新體系。筆者認為,增加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創新意識,實現技術創新能力追趕并趕超,形成“后發優勢”是浙江裝備制造業擺脫困境搶占未來經濟的關鍵點。要加強政府規劃引導作用,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根據浙江省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發展特性的裝備制造業,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創新發展路徑,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裝備制造業區域創新體系。

四是要孵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集聚。加大裝備制造業基地開發建設,孵育龍頭企業專注核心技術,提升成套能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輻射周邊配套企業,以價值鏈分工和優勢互補為主導,通過交互作用促進空間內部結構優化升級。

五是要增強產學研合作。鼓勵具有較強獨立研發能力的裝備制造業大企業聯合設立研發機構,成為獨立的研發主體。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尋求與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推動服務平臺建設。開通市場、企業、研發機構間的信息傳遞通道,建立聯動機制,實現研發與市場實時接軌,加速創新成果市場化。

六是要推進裝備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要重視建設高級經營管理者、技術研發人員和中高級技工等三支人才隊伍。結合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建設一支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高素質裝備制造業人才隊伍。建立企業與高校合作培養科研人才機制,定向培養專項人才。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動機制,形成區域人才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格局。

七是要爭奪外部高端資源要素。加大國際先進技術投資收購力度,柔性引入海外專家,搶占國際裝備制造業競爭制高點。還應大力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走出去,在國內外裝備制造業發達或人才密集的地區設立研發機構。

參考文獻:

[1]劉平.中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篇(4)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owadays.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意義;策略

Key words: agricu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S-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7-0250-01

1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含義

農業科技創新是指包括農業科學研究、發明、創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廣和應用,增強生產能力,獲得最大效益的運用過程,或者說是指改變或變更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物要素與環境因素作用的過程。

2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中的問題

我國農業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①由于我國農業的發展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資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特點的制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水平不高,科技儲備和有效供給不足。科技產出能力較弱,專利授權的絕對數量相對較小,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比重低,僅占專利授權量的6.9%。③農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投入的不足嚴重影響著農業科研隊伍的穩定和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影響著農業科研成果的產出。④科技成果轉化擴散能力弱。國家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主體地位不突出,基礎設施落后,功能不強,服務弱化,缺乏自我發展后勁。⑤農業科技發展中的國家級課題攻關項目較少。技術引進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少。立項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復較多,科研隊伍的團隊精神不強。

3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意義

3.1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和重要保證農業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取決于農業生產力的水平,而農業生產力的水平又取決于生產要素的質量和配制。技術創新不僅可以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而且可以優化生產要素的配制。技術創新能提高單位資源的效用,改善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技術創新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3.2 解決地方“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解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和“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合理開發與高效利用農業資源,最終走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道路。

4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策略

4.1 拓寬資金來源的渠道,增加資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民間資金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政策上加大對中小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中小農業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和推廣;③最后是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的監管,使資金真正落到科技創新的實處,防止資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時,完善課題招投標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2 面向市場和農民,推進農業體制改革①要進一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通過土地制度試點,以提效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原則下,尋找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的新方式。②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在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務的科研機構外,其余農業科研機構應轉制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直接面向農民和市場提供服務并參與市場競爭,圍繞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發揮各自優勢,解決農業技術困難。③要在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優化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統一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和推廣機構,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避免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的脫節。整合農業科研及推廣隊伍,提高科技創新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工作待遇,以優化農業研發資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進農業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技術引進機制的改革,同時在技術引進后,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本土化創新和改造,使引進的技術成為真正適用的技術。

4.3 加強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農民的素質①要調整收入分配機制,建立和健全激勵機制,以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視對已有農業研發和推廣工作者的培訓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強對基層工作者的培訓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③鄉鎮是農業科技推廣的基層,也是真正落實農業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應加強財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層科技推廣人員的待遇,以促進科技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4.4 加強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①要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各級各類企事業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規范推廣行為和推廣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和執法檢查力度,為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宣傳教育,保護農業科研機構的創新成果;②要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咨詢活動,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以市場和農民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以服務農民為宗旨的技術推廣體系;③要加強道德建設,推動各市場主體建立良好的信用關系,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的可持續發展。

4.5 針對地方農業特色,組織特色農業創新小組以新疆地方為例,可以主動聯系相關科技團體,共同開發新疆當地的特色農業。并將其引向產業型經營模式,以市場為主導,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參考文獻:

[1]王曉燕.淺談農業科技創新的意義[C]//沈陽: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會,2008.

[2]彭宇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及對策[D].長沙:湖南涉外經濟學院,2006.

[3]劉振華.農業科技創新――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

[4]皮珊.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及對策[D].長沙: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2009(1).

篇(5)

關鍵詞:協同創新 原生型產業集群 創新集群

研究背景

產業集群是具有高度創新性的產業組織形式,是一個由分步創新逐步走向協同創新的復合創新系統。國外產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集群創新行為更多的是一種網絡式創新。Steiul & Schiel認為產業集群中創新主要通過組織間的互動實現知識的產生、傳遞和積累過程,這種創新模式可以稱之為網絡式創新。德布雷遜和艾姆塞(1991)認為創新網絡可以有效降低創新活動中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特別是技術型企業必須依附創新網絡,離開了網絡,企業就無法生存。在產業集群的創新網絡中,主要是通過網絡協同效應促進集群內企業的創新,創新網絡也自然促進企業整體能力的提升。創新能力決定著產業集群的主要競爭優勢,但我國的產業集群很多是依靠資源稟賦和廉價勞動力而發展起來的,僅僅以低成本為基礎的簡單扎堆,集群整體創新能力比較低。

近幾年來,有關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尤其是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問題成為國內理論界研究的熱點。縱觀現有研究,不難發現,國內學術界對產業集群的創新研究,關注較多的是外源型產業集群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問題,而對原生型產業集群關注較少;對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更多的是從產學研角度展開,而對創新鏈條、創新網絡間協同及協同創新運行機制研究得較少,尤其缺少原生型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及產業集群內部創新主體關系對協同創新影響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借鑒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協同創新視角入手,對原生型產業集群內部創新機制進行研究,對于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原生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協同過程及機制

(一)協同創新過程

協同思想最早來源于德國物理學家H?Hake創立的協同理論(Synergetic),哈肯認為,千差萬別和復雜開放系統中(包括社會經濟系統)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滿足1+1>2,均存在著協同作用,它是系統有序化結構形成的內在驅動力。“協同性是復雜系統本身所固有的自組織能力,是形成系統有序結構的內部作用力,協同有助于整個系統的穩定和有序,從而創造出局部所沒有的整體功能”。協同理論告訴我們,協同創新發展是指復雜系統內各組成子系統在運行、成長過程中的合作、協調和同步發展。

在產業集群網絡中,企業聚集在集群內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又可以彌補各自創新資源不足的劣勢。集群內的各相關主體由于所從事的生產和服務具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由此構成產業有機系統。產業集群系統內各成員企業通過相互學習,自身的調整與技術創新,改變了集群的原有狀態,通過不斷的改變與進步使集群朝著更高級的形態轉換。因此,產業集群的關鍵優勢并不是來自于企業的聚集,而是來自聚集于特定區域的各主體之間和集群內外相關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協同創新作為一種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要有多元創新主體存在,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是創新的核心主體,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營利性組織等是協同創新網絡中輔助的主體,通過多元創新主體中的知識創造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進而產生系統疊加的非線性效用(陳勁,2012)。產業集群內不同創新主體以相關企業的共同利益為前提,進行合理分工,形成合作創新,以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通過創新要素有機配合,經過網絡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以產生整體協同效應,這是集群內企業單獨所無法實現的。

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過程與“參與者”的協同性以及“過程”的關聯性有很大的關系,是一個整體的協作和共同的技術開發過程,通過集群內企業及相關產業鏈整體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整個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提高。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過程可以用圖1表示。

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內各主體具有廣泛的合作關系,除了同類企業之間形成網絡關系外,其他許多主體也與生產企業結成一定的網絡關系。如圖1所示,集群內相關供應商為生產企業提供專業化供應與服務,銷售商把市場需求變化信息及時反饋給生產企業,政府相關機構為集群創新提供政策、稅收、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大學及研究機構作為知識與技術的源頭,為集群創新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金融及相關中介服務機構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科技信息及相關咨詢服務,這些都會導致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技術創新較容易進行。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與供應商、銷售商等關聯企業以及政府、相關中介服務機構等構成創新網絡的結點,通過集群內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使得各個結點連成網,網內每個結點的創新變化都會帶動整張網,引起整個集群網絡的變化。在基于技術和資源共享的合作中,各企業在集群中通過縱橫交錯的聯絡,各種創新資源在集群內部進行廣泛的流動及優化配置,各個企業主體之間通過相互的協同與競爭作用,促進了整個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因此,協同創新的過程是集群內各主體通過相互協同與競爭,促進主體、技術創新過程、資源、環境等要素功能耦合,從而形成集群整體創新效應。

(二)協同創新機制

網絡的協同效應能促進創新,但是創新網絡需要協同創新機制,協同創新機制關系著各個要素主體之間能否聯結起來、技術創新的發生頻率及績效。集群創新是在集群內企業在各主體之間技術合作、信息溝通、學習轉化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離不開以下機制:

1.合作競爭機制。競爭是產業集群創新的重要推動力,產業集群的競爭既有直接競爭,又有合作競爭,促使集群內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正是由于受到競爭的壓力。相比較區域內同質企業的直接競爭,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合作競爭對集群的創新發展更有意義。在特定區域內聚集的大量相關企業,既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又將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如共同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等合作過程,又存在著為各自利益的競爭。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如果有相互的信任基礎,能夠有效地促進技術創新,集群內企業的這種合作可以達到知識共享,形成促進人力資源和技術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從而降低企業研發與技術創新的成本,這對合作雙方以及整個集群的創新能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并進一步提升集群持續的創新和競爭能力。

2.溝通協作機制。產業集群的溝通協作機制是指集群區域內相關主體之間在信任基礎上,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溝通與合作,從而促進技術、信息、知識等的交流與互動,促進區域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的過程。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需要集群內各相關主體的共同協作,主導企業與關聯企業信息溝通的頻率對技術創新過程的發展和創新的成效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信任是保持企業之間信息溝通是否暢通的前提和基礎。另外,創新是具有相互利益的用戶與企業交流與互動而引起的社會化過程,創新發生的可能性更多地依賴于公司之間、公司與研究機構之間、公司與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因此,建立在區域信任基礎上的產業集群的共享機制是集群創新的核心源泉。企業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有效整合技術、資金、人才、信息等資源,推動技術創新,產生集群協同效應。

3.創新運行機制。“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是企業間交互作用的產物,是具有不同的信息、技能、知識、能力、動機和價值觀的企業之間的協同作用的過程”。也就是說,集群技術創新是在集群內企業交互作用的技術學習與轉化的運行機制下實現的。集群內企業的學習可以通過與群內同行企業、上下游關聯企業,以及同科研機構和大學的聯合開發與生產等活動實現,并促進已有的創新成果進行轉移,達到技術擴散與共享。同行企業之間由于產品的同類性,相互間通過對產品、技術進行觀察、復制,在干中學而獲得顯性和隱性知識;關聯企業在區域內空間集聚,信息交流頻繁,通過相互學習促使各成員獲取一系列新的知識,積累創新能力,從而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另外,集群內部中介服務組織和行業協會也能夠推動技術學習與轉化,從而促進集群內企業協同創新能力的提高。

原生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及動力產生的來源地,可以把產業集群分為嵌入型和原生型。嵌入型產業集群主要由區域外部力量或要素驅動而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它們基本上是由外商投資驅動、全球產業轉移而形成,我國目前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廣東等地。原生型產業集群主要來自區域內部力量或者區域內部資源等因素發展起來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得益于該地區良好的內部條件(具有創業和開拓精神的區域文化、傳統的產業積淀、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外部需求擴大。但是由于原生型產業集群的發展是一個內生的過程,長期拘泥于大量加工組裝型企業的簡單集合,屬于馬歇爾式的原生型產業集群,集群內部以生產類似產品的競爭性民營中小企業為主,其發展也是聚焦于成本降低能力和同質性生產規模擴張能力的獲取;集群內企業開發新產品能力薄弱,很多是單打獨斗式創新活動,創新分工合作網絡缺乏,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一)核心企業的帶動效應不強影響了集群創新的整體能力

產業發展實踐以及相關理論研究表明,核心企業在集群集體學習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創造新的、復雜的知識,為集群的發展提供技術和管理培訓,協調集群內部的活動,促進集群漸進式創新。同時,核心企業為了外包和轉包,與上下游企業之間建立了關系,從而促進了合作伙伴創新能力的提高和整體效率的提升。核心企業作為集群發展的主導力量,直接推動著集群內各企業的分工。但是由于產業的關聯度不高,原生型產業集群中的核心企業與小生產者及銷售商之間還沒有形成通過外包和轉包進行協作的關系,企業間縱向合作的協同性偏低。雖然核心企業有大量中小配套企業,但與中小企業之間大多限于訂單采購,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上的技術、信息、知識等方面的共享和協同管理尚未普遍建立。因此,在資金和技術創新能力方面處于明顯弱勢的大多數配套企業,很難與核心企業實現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同步發展,集群內其他企業缺少有效的知識轉移能力,核心企業的知識就不會在集群內廣泛流傳。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極大地制約了集群創新的整體能力。

(二)中小企業相互間的技術模仿制約了集群協同創新能力

原生型產業集群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一般集中在資金、技術等進入門檻比較低的傳統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研發資金、技術創新人才、創新技術源普遍缺乏,國家政策支持少,原有基礎薄弱,這些都制約了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成功率較低,有了創新后知識產權保護也較難,這也增加了技術創新的風險。而集群企業之間相互臨近和技術方面的共性基礎便利了技術溢出,降低了技術模仿難度。因此,中小企業習慣于進行技術模仿而不愿意進行技術創新。大多數原生型產業集群的產品處于跟蹤與模仿階段,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較少,集群內絕大多數企業不具備產品自主開發能力。而且中小企業一般都不是處于某個產業鏈的源頭或擁有其中一個環節核心技術者,需要的只是更好地適應新技術,以獲得在這個環節更大的生存空間,僅有的創新行為大多是自發而非自覺的,是對市場被動的應對。中小企業間這種相互的技術模仿而非技術創新制約了整個集群協同創新能力。

(三)集群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缺失制約了集群協同創新

國內外創新實踐的成功都離不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建立和完善,這種創新戰略聯盟是政府作為主體進行引導,然后廣泛吸引科研機構、大學、中介服務機構及集群內其他企業等作為從屬主體參與到網絡組織中來,通過打破區域、行業、部門的界限,提高科技資源整合能力,促進創新要素的有效聚合和不同創新主體間的充分合作,從而構建起完整的創新網絡。在這個創新網絡中,大學和科研機構起著核心作用,在協同創新中實現著重要價值。但是在原生型產業集群里,基本上沒有形成這種創新戰略聯盟網絡,其創新模式的組織體系是一種由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研究系統、企業技術創新機構等多個相對獨立子系統構成的分散創新體系,相互之間缺乏良性互動機制,創新成果互不適應。并且很多地方的創新平臺支撐較弱,創新環境不夠完善,集群所在區域整體科研力量薄弱,眾多企業面臨的基礎性、關鍵性和普遍性的技術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遠不能滿足集群創新發展的支撐需要。

原生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現實途徑

要想使原生型產業集群走向創新集群,集群內部的相關利益主體需要進行集體行動,通過資源共享、協同創新來實現共同發展之目的。

(一)引導中小企業與集群內核心企業結成產業鏈,發揮核心企業帶動作用

有一定技術和規模實力以及已經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企業是整個產業集群內知識創造的主要動力,也是產業集群的知識擴散源。可以通過知識溢出、合作研發、技術并購等方法提高集群內企業的創新能力,鼓勵核心企業在產業鏈上進行縱向分離,把生產任務分解后直接分包給中小企業,由此形成多層次的分工協作體系,通過知識傳播來對相關中小企業施加自己的影響。中小企業納入到大企業大集團的產業鏈后,由于核心企業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可以為合作伙伴中小企業提供相關幫助與支持,它的突破性創新能夠為一大批零配件供應商帶來技術創新,而不是停留在現有的相互模仿中。從而使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進而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

(二)鼓勵企業合作創新,強化集群協同創新效應

企業生存與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創新,而原生型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因其經營環境及自身能力的制約,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缺乏,往往沒有能力完成自主創新,而僅僅依靠模仿又很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在現實條件下,鼓勵原生型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與相關主體進行合作創新,應該是一條理想的出路。合作創新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或機構,采用各自入股等多種合作形式,通過提供自身所擁有的資金、人才、技術、設備、場地等進行合作,依靠資源共享從而實施創新。其運行機制是中小企業可以根據市場、技術的動態需求,向系統內其它主體創新的需求信息,高校、科研機構、社會中介服務體系等各自通過綜合運用人才、技術、知識信息、資金等各種創新資源,通過分工協作,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服務支撐,創新成果經幾輪調試后投放市場,以產品的形式固定下來,從而完成一次協同創新(陳丹,2010)。

(三)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集群協同創新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一種網絡組織,在政府作為主體引導下,由集群內具備較強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并能夠提出創新需求的核心企業發起,通過與大學、科研機構、公共機構和其他企業等主體的聯合,在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的前提下,整合集群內的創新資源,建立起完整的創新體系。戰略聯盟以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為目標,為滿足區域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而聯合起來,對人才、專利、知識、信息、設備等各種資源要素進行整合,通過各種契約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創新戰略聯盟的目標一方面是通過各主體間創新資源的共享,實現各方的協同創新發展,同時實現產業技術創新過程各階段的協同創新發展,以及聯盟的持續創新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使集群內資源效能發揮最大化,能有效推動集群的協同創新(王玉梅,2013)。

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原生型產業集群因為靈活的機制體制,在市場經濟初期的競爭中取得明顯的競爭優勢。但隨著相關產業以及集群本身發展階段的逐步更替,這種產業集群發展速度逐步放緩,部分區域的集群甚至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原生型產業集群的先天不足也不斷顯現。通過集群內核心企業的引領作用,原生型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與相關主體進行合作創新,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推動集群的協同創新,能有效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原生型產業集群創新與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汪少華,汪佳蕾.浙江省企業集群成長的創新模式[J].中國農村經濟,2003(3)

2.Steiul,Schie1. Career and clusters:Anzlyzing the Carer Network Dynamic of Biotechnology Cluster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2,22

3.H?哈肯,徐錫申等譯.協同學引論[M].原子能出版社,1984

4.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5.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

6.Terry Shinn and Erwan Lamy.Paths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Forms and consequence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synergy in scientist-sponsored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6,35(10)

7.陳丹,劉馨.科技型中小企業合作創新的動機與障礙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11)

8.王玉梅,羅公利,周廣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網絡協同創新要素分析[J].情報雜志,2013(2)

篇(6)

關鍵詞:企業;技術;協同創新;徐州

一、簡述企業協同創新發展的原因

(一)企業技術協同創新的必然趨勢

有相關研究學者表示,技術商品有著無形化的特征,其在交易過程中一般以契約交易為基礎,但是其交易過程中會產生高額的費用,因此通過對技術商品進行交易來提升企業發展或技術水平并不是最佳科學經濟的發展途徑。此外,技術情況和市場環境都存在多變的屬性,這使得技術研發成本不斷攀升,而技術更新周期速度較快等因素,給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造成了較大壓力,也使創新失敗的風險逐漸升高。在此基礎上,獨立企業之間進行技術協同創新成為可能,并且有著節約成本、技術獨占、分擔風險、降低過度競爭、成果內部共享等優勢。一定程度上能夠使企業與企業之間協同發展,互惠共贏,使整體的價值能夠不斷增加并形成價值再創造,間接的提升企業競爭力,發展規模等等。因此,企業技術協同創新已經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資產共享與互補

企業資產主要包括資源型和能力型兩部分,資產性質類型的不同使其共享形式、潛力均有不同。資源型資產主要指技術、專利等隱性資產和企業實物資產等等,這些資產可以同時被多個企業單位所利用,并且并不會對其價值有太大影響,并且還可以使其創造更多價值。能力型資產主要以集體經驗為基礎,如管理模式、技術訣竅、經營實踐經驗等等,這些資產以隱性知識為主要內容,因此共享收益明顯。資產通過專業化的合作和重新配置能夠使其達到更高的效率,創造更高的價值,企業與企業間的資產共享過程,則有效的彌補了各自的不足,因此資產共享也具有雙向互補的特性。企業之間或者企業內部的協同創新,能夠提升資產綜合價值,提高使用率和工作效率,節約成本的基礎上獲得更高的效益。

二、企業技術協同創新模式研究

企業技術協同創新模式主要分為聯盟內企業間協同創新和企業與外部主體的協同創新兩種。

(一)聯盟內企業間協同創新

聯盟內企業協同創新是經濟發展與競爭觀念不斷變化的產物,企業間進行合作可以通過組建戰略聯盟實現技術、知識的共享、擴散、協作創新、并有效控制成本,同時分擔風險對企業的壓力。戰略聯盟對企業間的依存度是很高的,合作也具有連續性的特點,但是由于企業雖然進行了合作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競爭關系,戰略聯盟在發展過程中其對創新需求以及動力都呈現下降趨勢,伴隨著任務目標的完成,合作協同創新將終止。

(二)企業與外部主體的協同創新

企業與外部主體的技術協同創新主要是指企業與政府、研究機構、大學等等進行協同創新合作。目前,大學和研究機構對于新知識新技術的掌握與研究是較為超前的,并且是技術知識的重要源頭。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進行技術協同創新能夠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也正因此,目前較為推崇的企業合作創新模式是“產學研合作”。公共研究機構在技術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能夠對企業創新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此外,政府政策行為對企業的創新發展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調研表明,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眾多因素中政府行為占有重要比重。政府在企業技術協同創新過程中主要負責的科研資金的投入、激勵政策和優惠政策的促進、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行業管制等等內容,這對企業技術協同創新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

三、徐州企業技術協同創新進展

2016年,徐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00個,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35個,大中型工業企業及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492個。國有獨立科研機構17個;民營型科技企業9915個。高新技術企業317家,新認定的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46項。技術市場簽訂技術合同817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4.19億元,增長135.3%。科技服務業總收入267.04億元。通過鑒定的科技成果240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的72項。獲國家專利獎6項,省級科學技術獎17項。2016年,徐州專利申請受理量和授權量分別為2.15萬件和1.15萬件,增長72.4%和33.3%,兩項增速均居江蘇省首位。

(一)產學研合作共建高水平創新平臺

“十二五”以來,徐州市通過促進產學研合作專項的發展,累計獲得專利400多件,產值超過20億元,同時為企業培養了大批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隨著淮海科技城的構建,為產學研合作提供了前沿基地,中國礦業大學科技園、徐州工程學院科技園、甲骨文、華為、歐洲環保體驗中心等創新項目陸續入住其中,為構建“一城一谷一院一區”產學研合作高水平創新平臺注入了不竭動力。

(二)產學研聯合創新載體實現區域全覆蓋

科技與經濟的轉化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發展的難題,徐州市為此提供合作平臺,將人才、項目與知名高校、高新技術企業等等連接在一起,全國知名院校通過徐州市監理穿雪巖創新載體,使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徐州形成了長期有效的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實現產學研區域全覆蓋,高校憑借自身科研技術成果的先進行創造自身價值,同時為企業提升競爭力并產生經濟效益,企業再對高校和研究機構科研進行扶持,以此形成良性循環,形成企業技術協同創新發展,實現企業與產學研科技成果的緊密銜接。

(三)科技部門引導促進企業技術協同創新

目前存在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的普遍現象,徐州科技部門為此向科技型企業發送科技創新券,通過科技創新券可以在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科技中介機構等進行科技服務的購買,例如:科技咨詢、分析測試、科技信息服務等等。自2015年始,科技創新券累計發放800萬余元,150多家企業享受到科技創新服務,促進了中小微企業與科研院所、科研機構的技術協同創新,使中小微企業通過高新技術和高端科研設備武裝自身,控制成本的基礎上,對高新科研儀器形成共享,不斷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四)128家企業從省內外高校引進“科技副總”

為了能夠使一流院校院所高新技術人才向企業集聚,徐州科技部門通過引導企業社里技術副總或副總工程師兼職崗位,使國內高校院所人才以科技副總身份進駐企業,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研發項目為基礎,企業技術協同創新為平臺,對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持續發展做出深層次的指導,促進企業的全方位發展。自“十二五”以來,徐州128家企業通過與中科院、山東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協同合作引進“科技副總”,為企業發展注入全新的力量,通過項目合作,全方位為企業提供協同技術創新服務。目前,已累計實現新增產值超過25億元,新增利稅近5億元。

(五)開展國際合作提升本土創新能力

海外的諸多知名院所、學術團體等共同建立國際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通過此機構平臺,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使徐州企業能夠與國際接軌,向更加專業化運行發展,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企業集群。美國摩根大學、牛津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也正在加緊對接征集中。目前,已征集的科技成果和專家團隊研究方向已經涵蓋了電子、信息、能源、環保、生物技術、醫藥、新材料、裝備制造、食品、農副產品等諸多產業領域,這符合徐州目前各地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的需求,國際化合作進行企業技術協同創新能夠切實推動徐州市產業鏈與價值鏈的提升和發展,為徐州市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不竭動力。

四、企業技術協同創新展望

目前,徐州在企業技術協同創新發展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不斷完善。但是,目前企業技術協同創新研究并沒有止步,研究思路、理論的依據和設想需要用時間來不斷證明和完善。但是內部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過程中,技術、市場、戰略、制度、文化等等一系列要素所占有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其對企業技術協同創新研究的方式和機制有何影響,對協同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是什么,仍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結論。企業內部協同創新與外部協同創新明顯存在較大差異性,其整合程度明顯不夠,企業內外進行協同創新合作主要是為了能夠使企業整體創新績效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企業內部技術協同創新發展將不斷的進行研究分析,而不僅僅是依靠外部因素影響。在以后的研究中,學者們應將公共研究機構、政府部門作為技術創新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建立其與企業的協同關系,并對該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雖然目前企業技術協同創新形式一片大好,但是在此表象下,我們還要對其深層次的意義進行研究和分析,為未來企業技術協同創新發展做出指導。在以后的研究中,學者可嘗試將企業創新中組織創新、戰略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作為關鍵要素,綜合考慮,進行全面研究。

參考文獻:

[1]智匯徐州產學研協同創新驅動[N].楊茜茜.中國徐州網-徐州日報.2017-06-28

[2]徐州:協同創新產學研合作結碩果[N].中國江蘇網.2017-05-19

[3]盧凌霄,王必好,楊林生,卞紅飛.競爭性創新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技術轉化產出異質性研究——基于方程模型的一種最優技術轉化率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8)

[4]解學梅,方良秀.國外協同創新研究述評與展望[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5(04)

[5]李玉平.加強政策扶持完善服務體系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徐州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建議與對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1年03期

[6]邱建華.企業技術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及績效研究[D].中南大學2013

篇(7)

關鍵詞:中美比較;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26

1 中小企業的發展與技術創新

1.1 中小企業與技術創新的概念

中小企業一般指就業人數在500人以下的企業。我國對企業分類標準是從銷售和資產兩方面來考察的,1999年《大中小工業企業劃分標準》中規定: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億元以上者為大型企業,其中50億元以上者為特大型企業;5000萬元到5億元者為中型企業;5000萬元以下者為小型企業。根據這一標準,中小企業占到我國全部企業數的90%以上。技術創新不僅指開發新產品、新技術,還包括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包括產品創新和技術活動的創新等。1912年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定義技術創新為“把未出現的生產要素、生產條件引入現有的生產體系,形成新的生產能力。”

1.2 中小企業的社會地位

中小企業能夠迅速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表現出強的反應能力,科技創新活躍度很高。同時,中小企業的生存能力較強,對GDP增長和促進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對美國經濟良性增長的影響非常大,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的中小企業起步較晚,其生產能力的GDP占比、稅收占比相對來說并不高。但是中小企業擴大了我國的就業面,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起到重要的就業分流作用。在上世紀末我國出現大量國有企業職工下崗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吸納了大量下崗職工,還有很大一部分職工選擇了創立、經營中小企業。

2 中、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發展戰略的比較

2.1 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

美國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相比其他國家來說是相當高的,但仍然存在技術創新融資不足的問題。美國中小企業的技術設備比較先進,信息、網絡發達程度較高,很多中小企業的設備更新速率甚至超過了很多大企業。此外,美國非常重視對知識型人才的配合和資金投入,科研人才在美國中小企中的占比非常高。

中國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水平較低,融資普遍不足。我國的中小企業存在資金投入短缺、人才短缺等重要問題,這些阻礙了技術創新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支持越來越多,給予的重視也逐漸提高。

2.2 技術創新合作能力

在技術創新方面,美國的中小企業非常重視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合作,特別是與大企業之間的合作。中小企業依附于大企業能夠得到許多技術和設備上的支持。另外,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合作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比較成功運用產學研結合的國家,企業的資金優勢與高校的技術優勢互相結合,可以幫助企業優化長期發展策略,解決關鍵業務問題。

相比之下,中國的中小企業還處于發展初期,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也處于建立階段。我國的中小企業專業化程度較低,且企業間尚未形成良好的供應鏈關系。而大企業的業務模式又更傾向于盡可能的多而全面。

2.3 政府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

為了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美國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幫助中小企業獲取外部技術資源。不僅直接增加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而且推動科研成果向中小企業轉移。

美國的《小型企業創新發展法》規定,每年的科研經費超過1億美元的機構必須撥出其R&D經費的125%,用于技術創新和開發。

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在世界范圍內都越來越被重視,我國也出臺了許多的相應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行支持。例如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火炬計劃、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基金等。但是,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更多集中在融資方面,對中小企業的科研活動和技術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尚且不夠。

3 提高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對策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高比例的優秀人才能夠實現企業的良性運轉,實現利潤優化。所以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建設能夠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增強企業的發展活力。其次,加強中小企業間的合作。意大利、日本等國家都建立了中小企業組織,為中小企業的信息咨詢提供服務,能夠促進中小企業間的聯合創新。加強與高校間的技術合作、與大企業、國外企業的內外合作能夠優化企業資源的利用,形成優勢互補。最后,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也非常重要,硬件齊全、先進,有助于促進企業間的信息傳遞和獲取。

參考文獻

[1]周勇.技術創新: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源泉[J].企業經濟,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绝色教师美妇沉沦为玩物|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乱子伦视频在线看| 欧美大片va欧美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曰本| 800av凹凸视频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中文字幕欧洲有码无码| 国模晨雨浓密毛大尺度150p|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完整版1|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京东|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无码色av一二区在线播放|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不打码视频|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婷婷午夜天| 欧美人与动牲交a免费观看|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av中文字幕网免费观看|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坐公交忘穿内裤被挺进老外|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