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11: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計風格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自誕生以來,設計風格的形成與演變和相關社會和人文背景因素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復雜。許多領域內的事件,如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變化都能影響產品設計風格,造成設計思想和形式上的獨特表達。現在正值世紀交替的歷史時期,當我們面對未來尚不能確定的一個合理穩定的產品設計風格時,也許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產生的前因后果能有助于我們看清產品設計風格產生的真正原因,從而啟發我們找到未來產品設計的發展之路。
一、設計風格形成的不同理論觀點
1.社會因素促成論觀點
英國設計理論家塞繆爾·哈金斯(SamuelHuggins)早在1863年就指出:“我們對其本源稍有了解的每一種風格,都不是由意志的行為而產生的,也不是由某些人發明出一種新風格;而是自發的,來自環境的,由某些偉大的政治、智力或宗教革命所導致的。”
哈金斯認為,設計總是與客觀現實相聯系,與人類活動、社會生活的具體事件相關聯,這是典型的社會因素促成論觀點。盡管哈金斯提出的社會因素尚不全面,但已明確指出社會因素能夠促成設計風格的形成,特定時期的社會特征表現在政治、文化和信仰等客觀因素上,每一因素都會給設計風格帶來影響,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種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各有不同罷了。
2.人為因素促成論觀點
英國設計理論家彼得·柯林斯(PeterCollins)也指出:“風格是由藝術家們作出的流行的、處于支配地位的和真正當代的世界觀之表現,這些藝術家最成功的直覺到其時代所特有的人類經驗之性質,并且他們能夠將這些經驗表達在深深合于作為該經驗部分的技術、科學和思想的形態之中。”
科林斯認為改變設計風格的真正原因是從事創作的設計家們,是人的因素。因為從他的角度來看,設計風格是設計藝術家們活動的直接產物。盡管設計風格形式反映相對應的社會特征,但任何社會因素都不是設計風格或其表現形式的創造者。真正設計產品的是人,使用、傳播設計風格的也是人。
如此看來,這兩者的觀點雖然相互自成一派、針鋒相對,但也都顯得言之有理、旗鼓相當。那么,作為后學者的我們對這些現當代設計者們需要如何選擇,或是怎樣找到正確的理論觀點呢?
二、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成因分析
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的形成為例,我們可以對現當代社會和人文背景進行客觀透徹的考察,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不必盲從某些特定的理論說教,從而找到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
1.政治因素
二戰后,西方社會中嚴重的矛盾和問題引發了大眾強烈的反抗情緒。一方面,政治腐敗、貧富懸殊、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工人失業等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個人的生存方式受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嚴重干擾,被強行納入一種僵死的社會模式。60年代后期,積蓄的不滿開始變成激進的行動,反抗活動接踵而來。
這種政治生活失衡,其根源是社會低層人群為自身爭取權益的結果。低層人群不再盲從于舊時的社會精英為他們安排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應有的權益需要得到認可。這一時期的社會動蕩不安,這種不穩定同樣也表現在社會生活方式之中,因此導致了早期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不確定性。
2.文化因素
a.非理性思想
二戰后,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存在主義思想逐漸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礎。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的理性科學主義思想,講求實用的功利主義,主張從科學中排斥人的存在。這必然與存在主義的人本思想相對峙。兩種思想不斷抗爭,此消彼長。在經歷了二戰及其后各種局域戰爭的痛苦以及核戰危機后,人類終于意識到機器的可怕和自身的脆弱。這使得人本主義的存在主義思想最終趨于上風,導致了社會思想因素的變異,并通過文學、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b.反主流文化興起
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爆發,聲勢浩大的“反主流文化”運動進一步將反抗推向。反主流文化拒絕傳統價值標準,反對科技對人的驅使,不信任工業文明,提倡以人的多元性發展代替科學邏輯帶給人的單一性。反主流文化運動迅速傳播,使標準化、理性化、精英化的主流文化不再是文化發展的惟一選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受到同樣的重視,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發展格局。反主流文化使激進的變革意識深入人心,同時也推動了設計領域對現代主義原則的懷疑與批判,并形成了以“波普”設計和“孟菲斯”為代表的反主流設計思潮。
c.生活與藝術的混合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人們發現從前高高在上的藝術,在后現代藝術家手里變得如此平淡和低俗。生活中的一切東西皆可登堂入室,而日常生活本身也成了藝術。生活與藝術的混合宣告了一種非理想的開端:藝術開始走向無深度的平面表達方式,生活也開始走向一種非倫理的反規范的幻境,傳統的美丑觀念已不再具有權威性。
以上這些文化因素的改變,無疑最直接地體現于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上:非理性思想導致了人文主義的產品設計特征;反主流文化的興起導致了各種即興、暫時、多元和拼湊的產品設計形式出現;而生活與藝術的混合更使得產品設計趨向通俗化、娛樂化。
3.經濟因素
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業文明快速發展,豐裕社會開始形成,物質財富的積累導致了生產、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變化。60年代后,消費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戰后新生代成為消費主力軍,職業婦女消費力增強,市場日益細分,用后即棄的消費主義形成。
為適應新的消費需求,新產品設計逐漸涌現。新消費者對非傳統產品喜愛有加,物質文化和大眾通俗文化更符合他們對新奇事物的追求。此外,他們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愛的、新的時代風范,色彩大膽強烈,產品設計突破舊的造型框框。
消費的改變導致經濟因素的變化,戰前單一風格壟斷市場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同時短期消費行為日益抬頭,過去強調長期耐用的設計顯得越來越落伍,設計者不得不采用不同樣式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為了適應多種要求,折衷主義設計方式(典型的后現代風格特征)大行其道,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迅速普及。
4.人的因素
關鍵詞:網絡媒體;平面設計;風格;特質
網絡媒體作為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媒體形式,以網站為基礎,包括了視覺設計、支撐技術、社會化聯系以及網絡媒體公司本體等多方面的內容,在理念與技術創新、社會化交互等方面有著鮮明的特點。作為外在表現之一,網絡媒體的設計理念與風格也有著自身特點,這與其內在特質密不可分。
1網絡媒體平面設計風格舉例
網絡媒體設計以網頁設計為基礎,包括了網站策劃、網絡動畫、電子雜志、移動應用以及相關程序開發等多種形式。網絡媒體設計屬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范疇,具有設計與技術的雙重屬性。網絡媒體設計在版式、用戶交互、視覺符號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特點,成為數字媒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根本上說,網絡媒體的平面設計風格是同種類印刷品的延續,比如公司網站的設計風格首先要遵從公司VI手冊指定的標志、色彩、輔助圖形使用規范,和公司宣傳印刷品一樣,要使用一些象征性的圖片,以表達企業文化與特質。另一方面,由于傳播媒介和顯示設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油墨轉化為像素的同時,網絡媒體依賴于超鏈接手段的超媒體閱讀方式較之印刷品的線形閱讀流程也有了較大的改變,這必然也會影響到視覺設計風格。比如網絡媒體設計一般強調主菜單導航和分級頁面構建,因此首頁設計風格一般呈現集合性、模塊性;二級、三級頁面則逐步向具體內容展示靠攏。
Facebook簡約的藍白風格也已成為社會化媒體網站的色彩標準。除了視覺形式,Facebook圍繞用戶的菜單設置也體現了社會化媒體的精髓:注冊與登錄模塊、用戶的信息、用戶的圈子、用戶關注的內容等等,網絡與人的關系在這套菜單設置中可窺一斑。Facebook還針對公司團體設定了相應的公共主頁,與私人用戶形成“信息傳播主體與粉絲”的一對多關系,完成了用戶的二次聚合。公司主頁包括公司識別信息、主題圖片、相關介紹等基本內容。除此之外,針對每個公司的不同情況,精選出特殊模塊單獨放置在頁面底部,形成專題,比如粉絲數量(likes)、重要事件等等。較之官方網站,用戶在這樣的頁面中更能直觀的感受到公司文化的影響以及與自身與公司之間的關系,公司形象更為鮮活。總的來說,Facebook打造的社會化媒體信息模式較之官網內容的繁密和搜索引擎的簡潔有著別樣的意義,形式和內容在此有著完美的統一。
Twitter界面設計師維克托?洛倫克(Vitor Lourenco)為該網站設定了簡潔而不失藝術細節的視覺風格,打破了以“純色背景、拒絕裝飾”為代表的高訪問量網站的設計法則。對于以Twitter為代表的微型博客而言,在發帖文字數量受限的同時,于視覺變化上卻獲得了一定的釋放。網站背景中的平面插畫以及類型各異的小鳥標志讓這類網站距離用戶更為貼近,在時下流行的微博型網站中幾乎都可以找到這種輕松的設計風格。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不斷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平面設計風格也蔓延開來,在不同終端形成了各自穩定、延續的視覺特征。一般來說,移動媒體的界面設計更加簡潔,適合手指操作。較為常見的方法是在固有網頁鏈接內容的基礎上整合頁面,精簡模塊,都做指引性信息,過多的具體內容交給深層鏈接或者外站鏈接。有些APP應用甚至顛覆了傳統網絡媒體的內容展示形式,比如一款名為idaily的iOS應用,一改滿是超鏈接的“大而全”形式,轉向每天只推出一幅精彩照片與配圖故事,其吸引力不降反升,這與網絡媒體的海量信息選擇有關。當信息數量到達一定的限度,少而精的獲取信息反而是明智之舉,畢竟作為當今社會的讀者來說,其自身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可以真正關注一件事情已經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除了視覺風格,典型公司具備的卓越行業洞察力也將成為網站設計的內容與結構策劃的參考標準。
軟件公司Adobe在官方網站中較早提出了“解決方案(Solution)”的概念,在單純的產品列表之外優化定義了公司產品的行業屬性。“面向需求、給出解決方案”是Adobe網站架構不斷更新的指導思想。在最新改版的網站中,Adobe將數字媒體與桌面出版行業劃分為商業需求(business need)和行業(industry)兩大部分。每個部分又包括了數字分析(Digital analytics)、媒體間廣播(Broadcast)、數字出版(Digital Publishing)、教育(Education)等多個門類,引入了云營銷概念(Adobe marketing cloud)概念。在這份解決方案列表中,Adobe公司將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等多樣終端統一對待,體現產品的無縫連接特性。在當前的富媒體時代,廓清媒體本質、整合媒體資源與優化媒體感受成了每個創意與設計者不能回避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典型公司給出的答案將極具價值。
總的來說,以Twitter、Facebook、Adobe為代表的典型IT與互聯網公司所體現出的視覺形式與行業分析是同行設計的重要參照,代表了網絡媒體主流設計方向和默認標準。
除了網頁設計類型,網絡媒體公司及其所代表的數字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性的潮流,其影響力不可避免的要波及到更多的設計層面。以標志設計為例,在LogoLounge網站的《2012年標志設計趨勢報告》中,符號集群(Icon Clusters)、透明疊加(Transparent Links )、虛實結合(Selective Focus)等類別都具有典型的數字媒體特征,體現在電子屏幕化的色彩表現(半透明、純色和漸變色)、像素化圖形、線條以及抽象概念表達等多個方面。
2網絡媒體內在特質分析
通過案例研究,網絡媒體平面設計風格具有獨特性,即便拋開數字技術的支撐,其平面設計風格的特征依然清晰可辨。可以說,包括網絡媒體公司與領導者的典型特質在內的諸多因素對其設計風格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網絡媒體個體往往有著統治性的絕對影響力,也可以稱之為典型影響力。典型網絡媒體公司簡單的名稱往往承載著深厚的科技、社會與人文內涵。如搜索網站谷歌(Google),其名稱早已上升為代表搜索行為的動詞。再以社會化媒體網站Facebook為例,短短幾個字母讓用戶趨之若鶩,他們不在乎是誰打造了這個社會化網站帝國,也很少了解哪些技術支撐起這個網站。Facebook不只代表著公司的名稱,也不僅僅是是社會化媒體的“帥旗”,更是揭示了網絡的互聯本質――人的互聯。社會化媒體業界有一句流行語:“Facebook就像一條大河,我們只要做里面的大魚就可以了。”除非新技術驅動的時代到來,否則面對這些獨一無二的名稱,網絡媒體行業中其他人能做的不再是超越,而是承認與追隨,模仿者中可以分得一杯羹的也寥寥無幾,這與很多傳統行業有著很大的不同,其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IT與網絡媒體公司的領導者的創新人格魅力是行業絕對影響力的重要支撐。比如,蘋果公司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1955-2011)即便在被公司解雇的時期也沒有停止探索,重新創立NeXT電腦公司,研發積累了多項新技術,為重返蘋果并成功帶領公司轉型奠定了基礎。蘋果產品研發一度貫穿著“what’s not a computer (不是電腦的電腦)”的理念,這也成了一種近似于偏執的創新口號。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早在1995年就早已預言了數項科技發展趨勢,比如智能手機、屏幕觸控技術、云計算等等,即便很多技術沒有在微軟公司實現,但領導者的洞察力和創新力讓人贊嘆,這也是微軟帝國的精神基石。和網站名稱一樣,各大網絡媒體公司的創始人或領導者的名稱也帶有極強的典型性,如同在IT業界塑造出來的一幅幅帶有濃厚個人主義色彩的英雄形象。在Adobe公司的創始人約翰?沃諾克(John Warnock)退休的時候,喬布斯曾說過:“他是我愿與之打交道的創新者。他走以后,留下的只是一群西裝革履的家伙,Adobe公司也變成了垃圾。”言辭雖偏激,卻體現了網絡媒體這個行業領導者魅力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在眾多創新類別中,技術創新是網絡媒體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種面向技術金字塔尖的淘汰模式使得典型網絡媒體大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一時流行之選。Facebook的F8開發者大會所代表的開放性平臺就是例證。該平臺匯聚了數以萬計的公司與個人參與到程序開發,這種人才匯聚成就了Facebook在技術層面保持著“典型性”,代表了公司站立在高科技產業的制高點。
最后,用戶也是造就網絡媒體典型影響力的重要一環。網絡媒體有著強烈的“圈地”屬性,即吸引并留住用戶,增強用戶粘度。一旦吸引了絕對優勢數量的用戶,其他后繼的同類產品的競爭力就會大大減弱。法國調研公司Semiocast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7月,社交與微博客服務網站Twitter的全球用戶數量已突破5億大關,其中,活躍用戶也有1.7億之多。成立短短六年的時間,Twitter能夠做到這一點,完全拜網站用戶的高粘度所賜。對于普通用戶而言,當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偶像都在使用twitter的時候,也就沒有理由投奔別家了。
總的來說,典型網絡媒體現象、公司、領導者、技術與用戶驅動等一系列特征共同參與造就了這個行業獨特的設計風格。
3 助力網絡媒體設計理論研究
當前,以數字媒體概論為代表的數字媒體設計理論正處在快速發展期。相對而言,網絡媒體設計概論研究還未有成熟的理論成果。既然網絡媒體有著極強的樣本概括特征,可以從典型性特征入手進行研究,分析典型公司的創建背景、理念主張、領導者影響力、產品特性等等,積累出網絡媒體理論研究的基本素材,為相關設計理論的創立提供有益的借鑒。比如,在數字媒體專業的特定課程教學中,可以劃分為若干單元,每個單元以一種行業的代表性公司為主進行介紹,拓展到領導者、產品、關聯公司以及相關設計風格等層次,找出設計與行業共性的關系,在數字媒體概論的大框架下細分出網絡媒體的相關理論點。
總的來說,除了技術與設計之外,在網絡媒體行業影響設計師與用戶的軟性因素還有很多,我們將之成為“軟精神力”。網絡媒體行業絕對影響力,或者說是網絡媒體行業的“典型性”作為軟精神力的一種對其設計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具備一定的研究價值。在這一新興的媒體與設計領域,需要界定和探索的方面還有很多。假以時日,將會有更多特征被發現乃至充分利用,推動數字媒體設計行業整體向前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沃爾特?艾薩克森(美).史蒂夫?喬布斯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關鍵詞:建筑設計;風格;系統性;時間;空間;純度
1、建筑設計風格的含義及特點
建筑設計是以人工環境為對象的設計活動,具體而言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兩個方面。建筑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要求,從而對人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及工作環境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改造,達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條件和視覺環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設計可以提高空間的生理、心理環境質量。建筑設計風格,則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者一個人的建筑設計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的內涵,從這一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
2、建筑設計風格的復雜性與研究意義
1)建筑設計風格屬建筑設計的精神功能范疇,建筑設計史中不同藝術風格的產生、發展和變換,具有深刻的社會發展歷史和文化的內涵,并且往往與相關的空間造型設計的風格緊密結合,甚至與其他門類的藝術(繪畫、音樂)和文學的風格息息相關,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共同發展形成了人類文明的藝術史。建筑設計風格通常是與某一地域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融入設計者個性心理體驗,形成風格的外在和內在因素;然而,風格與上述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動態的、變化的、流動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風格在突破自身局限、尋求各自發展道路的同時又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形成逐漸螺旋上升的生長軌跡。
2)縱觀中外建筑設計史,各種設計風格層出不窮,無論是各地獨具特色的傳統風格,抑或放之四海皆準的現代風格,還是力求精神變革的后現代風格……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目不暇接。作為設計者,對于建筑設計風格的清晰認識卻是十分必要的,對于設計風格細分的定位研究缺失,建筑設計實踐上藝術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并不罕見的是提到中式,有人會忽略漢唐風格與明清風格之間的差異,論及歐風,也有人會無視南北歐之間的不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當務之急是解決建筑設計風格定位的問題———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我們有必要從更加系統的角度認識建筑設計風格體系,理清建筑設計風格中的內在因素與文化脈絡,從而更好地為設計創作服務,推動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
3、風格的內在因素和認識維度建筑
設計來源于人類生活,建筑設計風格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建筑設計風格,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特點社會文化逐步積淀,最終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和當地的人文因素和地理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同時融入設計者的創作構思綜合而成。所以每種典型的建筑設計風格都強烈反映地域特色與時代文化。傳統建筑設計風格理論,往往主要以歷史時期的劃分作為風格分類的主要脈絡,同時對于地域文化因素進行輔助說明,形成近乎一維(時間或歷史)的建筑設計風格認識。更進一步,中國的前輩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曾按照“古”“今”“中”“外”四種特征,把設計分為四個檔次———以“中而今”為上,次之“西而今”,再次“中而古”,以“西而古”為下;這種劃分方法綜合時空兩種因素,清晰明了而長期為業內共識;顯然,“古”與“今”為時間(歷史)維度,“中”與“外”則為空間(地域)維度,對于建筑設計風格的認識無疑向前進了一步。系統認識建筑設計風格,不能一味的著眼于多變的形式,而應更多分析建筑設計風格背后的地域因素與時代因素,形成既有整體又有局部的系統性建筑設計風格認識。不妨將時間與空間作為建筑設計的風格認識的基本維度。同時,由于技術不斷進步,表現手法日漸更新,加之設計者力圖表現某種社會文化特征的尺度不同,顯然不同的設計作品的社會文化特征典型程度也有所不同,我們不妨將這種風格明顯性稱其為純度,顯然,時間(歷史),空間(地域)與純度基本構成我們認識建筑設計風格的三個基本認識維度;藉此我們不僅能系統地認識風格體系,而且能為設計實踐提供可遵循的理論指導。
4、建筑設計風格系統的特征解讀與分析
1) 建筑設計風格系統的基本維度與含義分析。
空間(地域)維———人類文化有很強的地域聯系(連續及差別),建筑設計風格也是如此,這種地域之間的聯系構成建筑設計風格細分研究基礎與基本認識維度。例如從地域角度研究:東亞—中國—華南—嶺南的風格序列,從中探尋文化脈絡與文化發展走向。不難看出,空間(地域)維度的連續性使其分布在風格系統的圓周之上,頗似簡化的地理時區劃分。
時間(歷史)維———由于社會生活因素的變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設計風格不斷變化發展,依照自己的規律不斷前行,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建筑設計風格的歷史延續性,比如就中原地區而言,由于社會生活的延續性,建筑設計風格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現代社會的變化軌跡。顯然,時間(歷史)維由于其單向性使其呈直線與空間(地域)維平面正交。
純度維———建筑設計風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時代的風格為典型藍本(最純粹的設計風格),比如明清蘇式小木作風格,繼而由于表現手法不同產生此風格特征明顯程度不同的建筑設計作品,可視為風格純度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既與技術手段進步有關(比如以不銹鋼代替木質的中式冰紋屏風),也與設計表現手法的突破有關(比如突破傳統設計構圖的對稱性限制)。不難理解,通常所謂“現代中式”的“現代”是一個純度的概念,而非時間(歷史)的概念。顯然,對于特定地域及歷史時期的風格,設計作品的創造性和設計師的水平更多體現在對于既有風格純度的把握上,比如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蘇式風格設計,設計五成的明清蘇式風格設計更難把握,也更有創造性和挑戰性。至于通常所謂“現代風格”,因為簡單幾何形體為母題進行設計,這種風格實際上貫穿于整個建筑設計史中,幾乎超越地域和時間界限,可以理解為不隨時空變化而變化的風格,或者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簡約主義風格,所以此“現代”其實也非“時間(歷史)”概念,而是“純度”概念,在建筑設計風格系中,“現代風格”幾乎與時間軸重合。
2) 建筑設計風格系的特征幾何面。
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設計風格系為規則的柱狀空間,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特征幾何面深入認識其空間秩序,時間秩序與純度秩序。其中,同空間(地域)面表現為過時間軸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時代特征和純度特征(明顯程度)則各不相同;同時間(歷史)面表現為系列的水平圓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所處時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純度特征(明顯程度)則各不相同;同純度面表現為系列同心圓柱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純度特征(明顯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則各不相同。
關鍵詞: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
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是傳統文化復興的產物,也是中國民族意識日益復蘇背景下的產物。室內設計師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本土意識越來越強烈,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探討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研究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對促進中國本土化室內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1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及意義
1.1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內涵
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內涵側重在“新”與“中式”。“新”是相對于“舊”而言,從時間角度來看,“新”明確了新中式室內設計的時間范疇,它立足于現在,著眼于未來,這體現出新中式室內設計在縱向設計上的深度,新中式室內設計具有極大的開拓性和前瞻性;從設計風格來說,“新”既是一種繼承,更是一種創造。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不是對傳統的復制,也不是對現代的臨摹,而是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基于當前國民文化、心理、審美、情感等營造出的室內環境。“中式”是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重要內涵,它規定了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本質屬性,它以“中國味”為設計的主元素,主格調,無論是從外在表現形式還是在內涵上,都體現出“中國風”元素。概言之,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內涵在于繼承與創新,它以繼承中式風格為基礎,但是又不拘泥于傳統,它極大地折射出中國元素,體現出中國味道;但是新又賦予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以新的內涵,它是中國風格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向世界展示出中國人獨特的室內設計個性,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個性背景下的新探索與新實踐。
1.2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意義
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它的格調意義與時代意義。格調是室內設計的一個重要屬性,它體現出新中式室內設計的藝術品格與設計者的思想情操,是設計者綜合素養的體現。在室內設計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顯示出自身獨特的藝術個性,同時也折射出國人的現代生活態度,追求優雅,崇尚莊重,同時又不乏時代感;從時代意義來分析,它體現出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現代人的生活態度。新中式室內設計既尊重室內設計的一般規律,又注重室內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性,有機融合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營造出符合國情、又彰顯個性的室內設計意境,帶給國人以文化、思想、情感的歸屬感,在文化交互頻繁的今天,對于重塑國人“中國文化”意識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2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思考
2.1體現民族文化認同感
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要體現民族文化認同感,因為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本身就是基于國人民族意識日益覺醒。在長期的室內設計實踐中,室內設計風格更多地被外來文化、外來設計風格所俘虜,喪失了自身設計的風格。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國力大幅度提升時代背景下,國人民族意識被喚醒,尤其是中國舉辦的奧運會,激起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中國元素的魅力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室內設計風格要進一步體現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國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回歸,從傳統復制設計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風格。
2.2融入時代人文因素
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新”,這就需要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要融入時代人文因素。當前人們的家居理念實現新的重塑,從注重功能性向注重功能、環保、生態等轉變,建立起具有時代特色、富有時代人文因素的新理念。這就需要新中式室內設計能夠關注室內設計的人文因素,體現和諧共生的思想理念,更注重人文性,從而形成既遵循室內設計科學又富有審美個性的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
2.3滲透現代技術因素
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新”不僅在于設計理念之新、風格之新,還在于設計技術之新。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要充分展示現代科技在設計中的運用,包括新材料、新技術等,進一步提升設計者的設計能力、設計理念,從而豐富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表現手段,更好地通過運用科技手段實現最優化設計表達,實現新技術在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落地生根,成為一種現實,而不是停留在“技術”層面。
2.4關注現代審美意識轉變
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發展與人們審美觀念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要體現人們現代審美意識的轉變,尤其是人們多元化審美需求。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要將藝術風格要注重設計的的文化內涵,從傳統的追求形式美,向注重設計風格的內涵發展;要凸顯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美學價值,室內設計不僅要考量設計的功能性,還要關注設計風格是否帶給人們美感享受;最后要將新中式室內設計的文化內涵、審美價值等有機融合起來,形成和諧的、統一的意境,以極大的包容性凸顯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多樣性。總之,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研究對推動我國室內設計風格的多元化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設計者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推動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路徑,不斷豐富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的內涵,促進我國設計藝術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炳華.淺析新中式風格與現代室內設計[J].藝術科技,2014(01):98~99.
“中和美”的思想,源于我國傳統儒家文化。它體現是中庸之道,將就恰到好處,不會過猶不及,也不會欠缺不足。一切都是和諧的,都是方正的,都是圓滑的。作為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精髓,這種理念在當代設計美學中也時有體現,尤其實在新中式設計中,“中和美”的應用,更加可以凸顯設計的主題和風格。
1 “中和美”設計L格分析
美是通過一定形式存在的,而形式則是由功能決定的,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實用性是設計的目標,不管是建筑方式,還是生活器具,都應該減少奇異、張揚的形式,使之回歸實用之本。這種更貼近實用的目的的設計,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平和心舒一一“中和美”,既注重形式美,又強調實用美。
2 “中和美”在新中式設計風格中的美學體現
2.1 新中式設計風格中和美之布局
中國的許多古典建筑講究對稱之美,以中軸線為基礎,采取左右對稱的建筑方式。中國的許多歷史文獻中都有關于房屋的記載,多數的記載內容都講述了房屋的基本構造,因此,對于現代設計有巨大的幫助。在對這些歷史文獻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中軸線的概念,并按照實際需求合理地進行糾正。無論是哪種風格的建筑,都需要有完整的規劃方案,最終的建筑既要滿足一定的審美需求,又要合理地進行布局。不同建筑的設計風格需要具有一定的制約性,設計風格在變化的過程中,又要具有統一的樣式,才能進一步彰顯中國傳統古典建筑的美學風格。
對于許多室內建筑和布局上,需要給人一種勻稱的布局之美。室內布局應合理,追求一種大氣、安定、穩重的生活質感,這也進一步體現了“中和”的精神理念。中國傳統的設計理念以天圓地方為主,因此,建筑物的設計風格也追求方正的理念。設計師在對不同建筑進行方案規劃時,可以結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要求,合理的進行構思,確保最后的建筑能夠左右對稱,讓觀賞者眼前一亮的同時,讓建筑物更具審美價值。設計師在對不同廳堂進行設計時,需要添加平衡均勻的構思,讓整體的風格以平衡為中心,確保廳堂更具觀賞性和實用性。
2.2 新中式設計風格中和美之形態
中國對于傳統美學要求十分嚴格,整體設計風格需要避免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更多的融入原生態的設計理念。隨著對設計理論的深入研究,新中式設計風格主要以借用和復制為主,通過合理的運用天圓地方、虛實相生的設計理念,區別于傳統的中式風格,讓新中式設計內容可以更加含蓄,重在領會其意境而不是外在形態。比如:室內多半會有許多家具,為了滿足新中式設計風格,許多設計師都會選取明式家具,這主要與明式家具的框架結構有直接關系。首先,明式家具多為直線結構,能夠更好的配合室內曲線的設計理念,剛柔并進,進一步凸顯自然之美;其次,明式家具極少雕刻,這與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十分相符,因此能夠更好地被運用;最后,雖然明式家具的整體設計結構十分簡單,但也正是由于這種簡單明了的設計理念,確保了明式家具更加堅固耐用,十分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滿足現代人使用要求的同時,避免經濟浪費。
為進一步彰顯家居設計的核心價值,新中式設計風格主要沿用了傳統的設計理念,通過對傳統設計風格進行學習和深入探討,并將其與現代設計風格相結合,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和生活需求,還可以將融入傳統美學的設計理念更好地進行展示。設計者需要對不同的房屋進行整體分析,合理地選用明式家具,并對房屋內的物品合理擺放,增加物品的美感,提高家具的使用壽命。
2.3 新中式設計風格中和美之色彩
中國傳統建筑根據對色彩的運用可分兩大類:一是富麗堂皇、色彩艷麗的建筑,多為皇家建筑,如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二是樸素淡雅、清新空靈的民居建筑,多為文人雅士的家園,如以徽派建筑為代表的江南民居。
由于建筑物的顏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材料本身帶來的,當追求一種自然、中和的狀態時,便要更多地保留材料的原色。因此,新中式設計風格在色彩的運用上更偏向于后者,多用素雅的白墻青瓦,室內裝飾也較少施以濃艷顏色,運用知白守黑的手法,通過濃淡變化,演繹古人對“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之美學思想的診釋。從而,創造簡遠、空靈的色彩韻味,追求“中和美”的審美境界。
3 結語
在新中式設計中融入“中和”的思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現代設計美學中的直接體現,通過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設計,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式設計的文化底蘊與風采。
參考文獻:
[1] 蔣娟娟.“中和之美”在室內設計中的可視化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09).
[2] 蘇保華.論老子、孔子“中和”觀念之不同[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04).
[3] 李寧,胡建華,張光興.淺析儒家“中和美”對我國傳統建筑設計的影響[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0(02).
關鍵詞:軟裝飾;室內設計;風格營造;方式
引言
人們需要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狀態下,進行精神世界的滿足。設計師應該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思想,構思出更多形式的室內設計方案,結合客戶需求,突出房屋功能性和實用性,營造出美觀大氣、溫馨舒適的室內環境,使人們的壓力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從而感受到來自生活的美好,進一步推動室內設計行業的長遠發展。
1軟裝飾與室內設計風格概念
1.1軟裝飾含義
對房屋建筑進行室內設計時,軟裝飾能夠突出房屋功能性,并且彌補建筑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起到渲染房屋藝術氣息、彰顯房屋設計主題的作用。軟裝飾是室內設計行業現代化發展中一種十分常見的設計手法。軟裝飾不僅能夠補充房屋建筑缺陷,還能夠進一步完善房屋建筑的基礎功能,使室內風格更加豐富多彩,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提升房屋建筑的市場價值。軟裝飾需要在硬裝飾完成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才能夠有效突出硬裝飾效果,使室內設計方案結構更加完整[1]。室內設計公司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必須提升自身的設計水平,并且合理的利用軟裝飾手段,優化室內設計方案,使客戶的需求達到最大化滿足,增添房屋的藝術氛圍和文藝氣息。
1.2室內設計風格意義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創新,使人們在物質生活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人們開始享受精神生活與文藝生活,對房屋居住風格有了更高的追求。室內設計風格是社會發展的新趨勢,能夠極大的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在這種趨勢的引領下,室內設計業呈現出良好發展的態勢。文化多元化發展使室內設計內容不斷豐富,在這種形勢下,室內設計風格應該更加靈活多變,迎合創新理念,滿足不同客戶的精神需求,才能夠實現室內風格化設計價值的有效提升。室內設計風格和設計特點應該與歷史文化和創新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并且突破東西方文化影響,跨越空間領域,促進設計水平和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室內軟裝飾手段的創新,不僅能夠引領室內設計業的多元化發展,還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房屋建筑業的長遠發展。
2軟裝飾應用于室內設計風格營造
2.1在田園風格中的應用
田園風格是現代室內設計的代表性風格,田園風突出自然美,施工時多選用的是一些木質材料和紡織類材料,以此展示出濃郁的田園氣息。這一室內設計風格,能夠使人遠離城市的喧囂,釋放內心壓力,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設計師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典型田園氣息的軟裝飾物品為設計方案增添活力,例如木質藤椅、古典字畫、屏風等。軟裝飾由人工進行雕琢能夠更具藝術風格,以便可以為房屋賦予田園生命力。墻面裝飾時,為了能夠使房屋整體展現出樸素的魅力,應該多選用一些偏中式的自然山水畫、盆栽,沙發和茶幾色調不易過于明艷,防止顏色過于突出,使整體風格失去平衡[2]。
2.2在歐式風格中的應用
歐式風格也和田園風格有著類似的設計原理,突出溫馨、和諧的風格,因此可采用茶色或古銅色的沙發或差異,以暖色系的落地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環境舒適度,使人獲取到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2.3在古典風格中的應用
室內設計古典風格可以劃分為兩種不同的表達形式,傳統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傳統主義以中式為代表,注重端莊、大氣、簡約,而新古典主義則參照現代建筑風格注重外形美觀,整體奢華。房屋風格以傳統主義為主,軟裝飾可以選擇紗賬、古董等,以新古典主義為主,可以選擇蕾絲、油畫等。此外,新古典主義最具皇家裝飾色彩,可以在餐具、燭臺等方面進行古典風格的刻化。
3軟裝飾和室內設計風格營造的意義
在房屋建筑內部進行不同風格的設計,既能夠完善房屋建筑的實用功能,又能夠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使人們的內心需求得以滿足,從而有效提升生活質量[3]。近現代室內設計風格不斷變換,已經能夠充分融合藝術與文化理念,給人們以安逸、舒適的感覺,并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魅力,軟裝飾有利于室內設計風格的全方位營造,提高房屋整體品味,拓展藝術發展空間,使室內設計的社會價值有所提升。
4結語
總而言之,想要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使人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需要依靠室內風格設計來實現,利用軟裝飾增添室內設計風格的藝術魅力,能夠使房屋設計風格真正的實現多元化發展,營造多樣化設計主題,突出房屋的功能性和實用性,不僅可以實現房屋建筑價值的有效提升,還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迎合時代需求,對室內設計和軟裝飾手段進行創新,滿足不同階層用戶的情感需求,使室內裝飾業走出困境和限制,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楊芳.淺談軟裝飾與室內設計風格的營造[J].山西建筑,2016(9):20~21.
[2]劉子琪.分析軟裝飾與室內設計風格的營造[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1):66~67.
關鍵詞:現代建筑;建筑設計;風格;創新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現代的建筑不僅能夠體現出城市的風格,而且還能夠使城市居民享受更愉悅的城市生活,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在現代的城市中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而這些城市建筑也已經逐漸成為了城市的地標,賞心悅目的城市建筑使城市的形象的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時也使城市建設的速度得到了提升。而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現代建筑的設計風格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而在現代的建筑設計中,無論是古典還是傳統亦或是現代化風格的建筑,都融入了設計者敏銳的洞察力,而經過設計師們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拼湊,就使得房屋建筑呈現出獨特的韻味。而為了使我國建筑設計的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加大對現代建筑設計風格與創新的分析研究力度就現代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建筑設計的深入分析,然后對現代建筑的設計風格與創意進行了詳細闡述,以供同行探討。
一、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的相關理論
1、理論創新應該廣泛借鑒國外的經驗
理論本身是一種用于分析推理及構思創作的方法論,一種智力性勞動。在當代建筑的發育過程中,伴隨著大量理論產出,其中包括各種實例分析、觀念指導原則及集合了哲學思考與經驗實證的系統化理論產出。提高建筑設計創作質量,應該更加廣泛借鑒國際領域的理論成果,各種新觀念和新思想;應以更加開放的觀念,敏銳的思維,求取國際先進理論和經驗成果。在未來新世紀里,推動建筑創作,追趕和超過國際的先進水平。
2、重視建筑設計創作本體規范理論的研究探索
科學理論的系統化和規范化始終為科學創造所普遍倡導的一個問題。美國科學哲學家T?庫恩倡導的科學范式理論學說指出了科學范式的產生對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義。所謂范式,即為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同遵循的價值、信念、技術方法,即一門科學學科應具備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論體系。建筑設計從提高構思創意水平到工程設計實踐,都應強調加強職業設計規范化理論的建設。
3、加強本土論建筑理論探索
所謂“本土論”,即建筑創作中,要突出反映其個性和民族的審美趣味,民族文化傳統同建筑藝術有機相互結合。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傳統十分豐饒,推動創造民族豐富多彩文化藝術特質的現代建筑藝術精品,有助于推動民族文化建設,向世界展現民族文化藝術風彩。
二、建筑設計風格
談及設計風格,明凈簡潔最為設計者所喜愛,并多以富有現代感的表現手法去處理。在各種設計元素里,空間的安排與運用最為重要,寬敞的空間帶給人舒適自然的感受,因此著重視覺上的空曠感,間隔上的妥善分配就是其重要的處理手法之一。其次是物料的搭配和色彩的組合,物料的選取主要取決于環境因素,例如一所海濱之屋,為了避免潮濕,地板不宜選用木料,而選擇云石、麻石之類則較適宜;至于色彩的組合,設計者可根據個人偏愛的色調,想象的背景下,有利于營造氣氛和突顯特殊的設計風格。但是必須強調在著手進行任何設計中,從來都沒有既定預設的“房子風格”以套用于單位設計里,要知道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標準是不能強加于客戶的,應該反而注重空間的利與弊和格調的配合,當然不難忽視客戶的要求和喜愛。在滿足客戶所需的條件下,再加入自己的設計意念,通過適當的處理手法,營造出別具風格的生活環境。
三、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中經常碰到有些住宅面積小,個人占有的空間不多,因而,在空間的運用上,主張以簡單的手法去處理,習俗達到空間倍增的效果。所謂的簡單,是泛指一種簡約的格調,主張利用不花巧的線條,不復雜的材料,營造一個舒適自然的場景,以增加視覺上的空間感。同樣地,較為淺的色調容易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再者,淡素色澤有助光線的折射,能加強室內的光度;在一片素凈的背景下,不管是強烈的對比,又或是和諧的配襯,都能突顯出室內每一處設計。燈光在室內設計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元素,燈光控制有助于營造氣氛,增加層次感,因此,每當進行一項工程時,設計者們必定會在燈光效應花大量的時間和心思,務求達至完美。作為一位專業的設計師,經驗的累積是十分很重要的,猶如一個寶庫,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經驗,都有鞭策自己的作用,欣然接受別人的批評、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并從中不斷反思和尋找,才能突破自己,跨越樊籬而邁向前方。
四、設計要求
然而,作為一名專業的設計師,不應該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向,更不應該默守一成不變的設計風格,而應該跟隨著時代和潮流的步伐不斷進取,拓寬自己的視野,并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更新和突破自我,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出更豐富的設計意念,創造出更多化的作品。應該在設計風格逐漸趨向于多元化,不要在設計上側重于個人主觀感情的投射,愛從大自然入題,造就出具有大自然風尚的居家風格,隨著將來的發展和現代潮流的趨勢,現在則較偏愛西方現代設計意念,喜以簡約主義的手法去處理。設計不只是藝術。進行純藝術的創作,只求個人單一滿足,屬于個人化的行為,無需在乎旁人的指點;但設計不能崇拜個人主義,因為最終使用者仍是客戶,因而在設計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客戶的各種需要,又要切合使用者所需要,不可妄顧一已創作欲上的自我滿足,而完全忽略客戶的意見和要求,因為客戶才是居室的使用者,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設計師只有在與客戶溝通后才把想象出來的空間通過其專業的手法而落實下來。
五、現代建筑設計風格的發展
現如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很快的發展,建筑設計已經不再局限為單一范圍討論,需要通過適當建筑語言進行多元化內涵表達,既立足傳統又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綜合當前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特色需求,發展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藝術。我國當前時期的經濟發展尚不平衡,不同地區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差距較大,不同地區還存在多種地域差別和拼組差別。這種環境就要求建筑的設計應該從應用環境、當地民俗文化、表達行為等出發,抓住時代特色分析建筑設計內涵,實現建筑設計風格的多樣化、多元滲透的新格局的出現。總體來看,我國建筑設計的發展分為京派、海派、嶺南派、西部地區部分等多個派別和風格。以北京奧林匹克中心的建筑設計風格來看,其強烈的表現出一種時代精神、創新精神和環保精神,拓展了傳統的建筑的設計理念。新環境和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當代科技、民族傳統、時代環境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促進和發展民族建筑設計風格,將最具中國特色的、最具持久性活力的現代中國建筑向世界傳遞是我國當代建筑所需要考慮的。
結束語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新時期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現代建筑的設計風格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而在現代的建筑設計中,無論是古典還是傳統亦或是現代化風格的建筑,都融入了設計者敏銳的洞察力,而經過設計師們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拼湊,就使得房屋建筑呈現出獨特的韻味。通過本文對現代建筑的設計風格與創意的分析,相信讀者對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為了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和提高現代建筑的水平,就必須加大對現代建筑的設計的分析研究力度,從而才能夠使現代建筑能夠滿足人們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娟娟.建筑設計創作理念的內容與實現[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0).
[2]姚美康.現代主義與當代建筑設計風格初探[J].建筑設計管理.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