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39: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產業 影響因素 區域差距
引言
生產業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是鏈接各類經濟發展的橋梁,也對商品貿易及工業生產具有積極意義。伴隨著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轉變,生產業有了大的發展,這是基于發達國家為了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的變化。由于服務業的無形性、非生產性等特點,一些學者等對服務業發展的觀點持消極態度。但現實中,生產業充實了經濟理論,把經濟發展推向了新的階段。從發展中國家來看,基于經濟發展程度還不高,作用相對較小,但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展迅速,也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國服務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業的進展更加引起學者們的關注,表明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后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從地理學角度來看,國外的服務業發展基于大城市的經濟優勢,生產服務業多集中在美國的紐約、芝加哥,加拿大的多倫多等,加之制造業的發展,服務產業也不斷發展壯大。但對于我國的服務業而言,由于種種客觀原因,我國沒能較早地參與到服務業革命,服務產業發展較慢,雖然對其日益重視,但相關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拓展。
1979-2005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6%,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6%,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放慢,2002年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期,由于重化工業化加速,服務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趨于下降。近年來,我國生產業有了長足發展,總量規模不斷擴大。“十二五”末,生產業增加值達15.8萬億元,生產業將占到全部服務業的55%,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1%。在一些地區,生產業甚至呈現出高于工業和服務業增長速度的發展態勢。
從相關的文獻來看,大多研究在生產業發展水平和空間聚集方面,較少涉及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如韓德超和張建華(2008)、莊樹坤等(2009)、胡國平等(2012)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發現專業化、提高效率、金融發展和政策、非國有產權比重、市場因素、城市化、制度因素等是其主要影響因素。但研究也有一些不足,如生產服務業的統計缺失、重要因素被忽略等,因此需要在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討。
理論假設
從理論研究和生產業發展來看,生產業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需求因素,如專業化分工、服務效率、工業化程度、外部環境等。也有供給因素,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是以經濟社會發展為基礎的,如制度的市場和干預因素,科技創新是其發展動力,產業融合是其關鍵因素等。因而,筆者借鑒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從供需方面研究生產業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
(一)制度等環境因素
制度因素與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如積極的政策可促進產業分工和優化產業結構。就我國來看,政府主導的考核體系下,制造業生產率要大于服務業,政府一般會通過稅收等政策扶植產業發展,這就是政府的干預能力。對于信息技術、金融、保險等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政府干預較多。因而,與制造業相比,政府的某些不正當的干預會阻礙生產業的發展,產生副作用,服務業也就難以發生作用。因此,政府提供的制度、政策等發展環境至關重要。本文用商務經營環境來表示。
假設1:商務經營環境是影響生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促進生產業的發展。
(二)產業融合程度
產業融合有利于增強產業競爭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等,對生產業產生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生產業和制造業正處于發展、調整和融合,優化了經濟結構。生產業通過信息等滲透到制造業,擴大市場潛能。
假設2:提高生產業產業融合程度,有利于促進生產業發展。
(三)專業化分工
專業化分工在市場規模和迂回生產中具有重要意義。市場規模可影響廠商數量、促進分工,有利于統一市場的形成;迂回生產是深化和發展分工,發揮“干中學”的效應,創新技術,降低成本,延伸價值鏈。
假設3:專業化分工對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專業化程度高,有利于生產業的發展。
(四)生產業服務效率
產業部門的發展需要有效率作保障,生產服務業也是如此,提高其效率,成本會降低,利潤增加,會引起新一輪的投資,影響下游產業并提高競爭能力,也能提高制造業價值鏈的附加值,進而對生產業也有積極影響,這種良性循環會促進生產業的效率和發展。
假設4:生產業服務效率高,有利于生產業的發展。
(五)工業化程度
生產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制造業是其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兩者相互融合以致深化。勞動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對服務業需求較大,不同的工業發展會對生產服務業產生差異,作為中間投入品,生產業積極為國民經濟各個產業提供服務,將會進一步影響生產業的發展。
假設5:經濟發展轉型時期,工業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發展生產業。
計量模型的構建與驗證
根據相關文獻,如胡國平(2012)、劉純彬(2013)等學者的研究和上述理論分析,筆者構建如下模型:
PSi,t=β0+β1DIVi,t+β2INDi,t+β3EPSi,t+β4ICi,t+β5 BDi,t +β6 DMi,t +β7 OPENi,t Ui
PSi,t表示i地區t年的生產業發展水平,以生產業增加值比表示;DIVi,t表示i地區t年的專業化分工,以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表示;INDi,t表示i地區t年的工業化程度,以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表示;EPSi,t表示i地區t年生產業服務效率,以地區生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除以生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表示;BDi,t表示i地區t年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重,以衡量商務經營環境好壞程度;DMi,t表示i地區t年制造業集中度,用該地區制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除以同期全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來代表;OPENi,t表示i地區t年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之比,代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
本文選取1997-2011年我國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面板數據,基于數據可獲得性,港澳臺、未考慮,數據選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本文使用 STATA11.0計量軟件完成。
采用面板數據驗證前,檢驗模型的設定,各地區面板數據的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各地區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虛擬假設,可選用固定效應模型,R2值為固定效應的相應數值且F值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模型擬合情況較好。最終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基于全國層面,就對我國生產業發展作用來看,專業化分工對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影響力相對較小;工業化具有推動作用,特別是當前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生產業效率可增加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商務經營環境、市場競爭秩序具有正向作用;工業集聚度也是其重要的推動力量,因為工業企業需要大量的需求;經濟開放度不顯著,表明我國的生產業正處于初級階段,參與國際市場少,但面臨巨大發展機遇。
基于區域層面,就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市場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性而言,東中西生產業具有差異性。專業化分工的作用東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因為中西部地區無法像東部發達地區創造更多服務需求;中東部地區高于西部,是因為東部地區工業化率高,對生產業需求減弱,中部崛起發展,對服務業需求起主導作用,西部地區工業化層次不一,需求較少;生產業效率,中東部地區比西部好,或許與人才豐裕程度有關;商務環境的影響更說明了東部市場化較高,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環境是其保障,而西部這方面較為滯后;工業集聚度方面,東部產業發達,中西部更多的工業企業選擇遠程服務外包從東部獲取生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本地生產業的發展;經濟開放度方面,對外開放對中西部具有重要意義,而東部開放程度較高,中西部對生產業需求顯示了比東部更強烈。
我國生產業發展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從中得出啟示,以推進我國生產服務業發展,積極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做出貢獻。首先,就東部地區來看,要依靠現有的工業基礎,引導工業企業促進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創新企業,增強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建設服務配套和平臺,推動集聚化發展。其次,就中部地區來看,推進市場化改革,多渠道吸引投資,各地根據自身發展優勢,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相關配套保障,重點發展急需的生產業。最后,對西部地區而言,利用能源和資源優勢,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充分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政府要提供好全方位保障。
參考文獻:
1.Andersson M.Co-Location ofManufacturing & Producer Services[R].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Studiesin Science and Innovation,2004
2.Raff H,Marc von der Ruh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roducer Services: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Economics Quarterly,2007,53(3)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基本原則。
以分享節能效益為基礎。促進節能服務公司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創新,一是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市場化的節能服務機制。提高服務能力,改善服務質量。
加強行業監管。營造有利于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二是加強政策支持引導。通過制定完善激勵政策。強化行業自律。引導節能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三)發展目標。
扶持培育一批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建立充滿活力、特色鮮明、規范有序的節能服務市場。發展壯大一批綜合性大型節能服務公司。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服務體系,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進一步壯大,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合同能源管理成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完善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對節能服務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的節能改造項目。支持和引導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將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范圍。符合相關規定的給予資金補助或獎勵。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資金。
二)實行稅收扶持政策。
對節能服務產業采取適當的稅收扶持政策。加強稅收征管的前提下。
取得的營業稅應稅收入。對其無償轉讓給用能單位的因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形成的資產,一是對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暫免征收營業稅。免征增值稅。
符合稅法有關規定的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二是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
三是用能企業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實際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合理支出。不再區分服務費用和資產價款進行稅務處理。均可以在計算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節能服務公司轉讓給用能企業的因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形成的資產。也不再另行計入節能服務公司的收入。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滿后。按折舊或攤銷期滿的資產進行稅務處理。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企業辦理上述資產的權屬轉移時。
上述稅收政策的具體實施辦法由財政部、稅務總局會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另行制定。
三)完善相關會計制度。
按照合同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支出視同能源費用進行列支。事業單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如購建資產和接受服務能夠合理區分且單獨計量的應當分別予以核算,各級政府機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支出計入相關支出。企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處理;如不能合理區分或雖能區分但不能單獨計量的企業實際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支出作為費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滿,用能單位取得相關資產作為接受捐贈處理,節能服務公司作為贈與處理。
四)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
創新信貸產品。簡化申請和審批手續,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節能服務公司的融資需求特點。拓寬擔保品范圍。為節能服務公司提供項目融資、保理等金融服務。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入的固定資產可按有關規定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積極利用國外的優惠貸款和贈款加大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支持。
四、加強對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指導和服務
一)鼓勵支持節能服務公司做大做強。
加強人才培養。加強品牌建設,節能服務公司要加強服務創新。加強技術研發。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鼓勵節能服務公司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實行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形成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服務企業。鼓勵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為本行業其他用能單位提供節能服務。
二)發揮行業組織的服務和自律作用。
大力開展業務培訓。及時總結推廣業績突出的節能服務公司的成功經驗,節能服務行業組織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快建設信息交流平臺。積極開展節能咨詢服務。要制定節能服務行業公約,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提高行業整體素質。
隨著我國目前主食產業的不斷發展,逐步向工業化轉變,并且不斷地擴大規模,已經逐漸形成主食產業化發展,并逐漸形成了多元化主體、原來產品的規劃莫、生產銷售一體化、產品多樣化以及品牌特色化的新局面。對于我國目前的主食產業化正在不斷地發展中。但是對于我國主食產業化的現狀來說,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主食產業化的水平仍舊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主食產業的產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并且生產設備和技術比較落后,對食品安全的問題還有待提高,所以女里轉變糧食經濟的發展趨勢,推動我國主食的產業化,使我國主食產業在世界經濟中占據有利地位。
主食產業化促進糧食企業的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糧食經濟的不斷提高。主食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人們生活中的糧食必須品,在人們的說話中常見的主食包括米飯、面條、饅頭以及雜糧食品等。大部分的主食是以大米和小麥粉為原料的。對于主食產業化來說,是將農業產物轉變成餐桌食物的生產過程,通過糧食生產基地,加工工藝以及營銷工藝等環境形成。對中國的主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逐步邁向小康建設的社會中,促進主食產業化發展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不但能夠適應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保障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同時也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還可以推動糧食產業的加速發展,改變糧食產業結構,轉變糧食經濟發展方式,使糧食行業得到很大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提升糧食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農民的糧食生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轉變糧食產業的發展方式,提高人們生活中糧食的供應能力,促進工業化發展和農業化的協調發展。
構建主食產業化產業鏈
對于主食產業化來說,是對糧食從農田到餐桌的加工工藝。開展健全部門的相互配合,推動企業的發展,加大企業的支持力度,規范生產流程,加強管理,確保食品生產質量。同時提高企業對推進主食產業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共同促進社會的發展。
科學的構建主食產業化流程,首先應該適應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確保人們生活對食品的需求,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同時推動糧食產業進行結構調整,不斷提高糧食產業的生產設備,加強對生產工藝的規范和管理,實現高水平的主食產業化,對我國糧食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主食產業化的結構調整
不斷開發主食的新產品,促進企業的發展和升級。不斷發展主食加工產業,開展豐富的產品種類,提高產品的創新能力,促進米、面以及雜糧等主食的方便化、工業化、大眾化特點,從而提高食品的即食性,確保食品的生產品質。不斷提高主食原來的多元化、系列化和營養化的開發,采用大力的專用材料,強化食品的營養成分,提出食品加工的適度性,提倡科學健康消費,不斷發展多種多樣的面制主食,提升產品的檔次。同時也不斷的提升米制主食,促進企業規模化的生產水平。并且可以不斷開展即食性主食,例如速凍食品的開發,擴大生產規模,并不斷改進。同時也應該注重企業生產中的節能降耗水平。
改善食品流通方式,促進主食的供應能力。整合糧食資源,加強對主食產業的供應能力,充分利用各供應網點,新增供應網點的經營業務,減少成本,實現互惠互利。通過目前大型主食加工以及倉儲企業的供應為主體,充分利用已有的廠房、土地、人才以及技術等資源優勢,實現完整的銷售網絡,促進糧食企業的擴張。不斷進行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創新,改變主食流通方式,加強連鎖經營以及直營店的發展,開展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專賣等主食供應點。
促進糧食企業的進步,加強對設備水平的改造和提升。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水平改造,加大對企業生產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開展新的生產工藝,引進新技術,采用新材料和新設備,實現新生產工藝的推廣和應用,促進新產品的產業化,并不斷進行生產流程的優化,不斷吸取過去的經驗以及國外的先進技術,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加強企業的設備生產水平和提升企業生產工藝,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對小型企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提高小型企業的生產水平,促進小型企業對先進技術以及設備的采用,推廣節能減排理念,加強設備的節能減排改造,實現高效的生產設備,加強主食開發的知識產權,不斷推廣饅頭、面條、米飯以及雜糧等主食的自動化生產,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不斷提升自動化水平,不斷開展主食加工制造基地。
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問題
在當今世界,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認真分析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對于促進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筆者結合實際,認真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并對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對策措施。
一、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重要意義
所謂電子信息技術,實際上就是獲取、傳遞、存貯、處理、分析以及實現信息技術管理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電子技術之一。從電子信息技術的范圍上分析,其主要包括電子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計算機語言、游戲、電子光纖技術等方面的具體內容。而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則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為主要特征。從實質上來看,電子信息技術實際上就是人們認識自然、研究自然以及改造自然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有目的的重要過程之一。一般而言,這一過程具體包括信息的獲取、傳遞、存儲、處理以及實現信息技術管理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電子技術之一,把這一過程有目的地結合起來,就是電子信息技術的本質所在及其基本特征。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以及電子科技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包括通信網絡技術在內的電子信息技術正在發生著方方面面的深刻變化。在電子信息時代,電子信息資源其實就是發展動力所在。而在國際電子信息技術發展領域中,處理電子信息技術的力量大小,一般都會影響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發展快慢,甚至關系到該國家、該地區的成敗興亡。由此可見,我國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毫無疑問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啟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二、當前面臨的問題
2.1 技術人力嚴重缺乏
技術人力嚴重缺乏,是當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雖然我國電子心病系技術方面的人才數量眾多,種類比較齊全。但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還比較欠缺一些具有電子信息高端技術方面的專家與人才,復合型人才也比較少,不能滿足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這就必然導致我國在電子信息技術方面,特別是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方面還存在很多困難與不足。
2.2 發展環境資源緊缺
發展環境資源緊缺,是當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主要表現在電子信息技術及產品存在假冒偽劣等不良現象,發展環境與資源非常緊缺,特別是在軟件研究開發方面表現得極為突出。此外,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時有發生,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參與了盜版產品的走私、販賣等。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就干擾、影響和制約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市場的競爭秩序,再加上一些企業之間存在不良價格競爭,必然導致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競爭能力和發展潛力大大降低了。
2.3 產業結構不夠優化
產業結構不夠優化,是當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問題。雖然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在規模上還是比較理想的,可以在世界上排名前列。但我國幾乎沒有自己的企業能夠同世界范圍內的頂級電子信息技術及產品生產企業相提并論,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結構不夠優化造成的。結構不夠優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發展升級,必然導致了很多電子信息技術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發展活力。因此,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產業結構必須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發展與升級。
三、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探討
目前,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其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逐步提高。隨著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信息全球化發展的推進,電子信息技術依然保持著高速、快速、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總體來說,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逐步形成了新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梯次化、全球化發展趨勢
在我國,電子信息技術逐步呈現出了梯次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由于電子信息技術具有廣泛性和國際性特征,使得了其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都具有了全球化特征,其全球化發展趨勢就必然日益明顯。此外,在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往往憑借自身雄厚資金、技術、品牌以及競爭優勢,一般都主要從事電子信息系統集成以及一些高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和銷售工作,而不斷把一些技術含量低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必然就使得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電子信息技術產業中的地位更為突出,相比之下我國的情況則相對落后。
3.2 規模化、個性化發展趨勢
電子信息技術產品一般都會產生顯著的規模經濟及發展效益。實際上,就是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必須達到一定的生產發展規模,如果達不到,則其是很難存在與發展的,更談不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立足之地。當前,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產品的生產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一些跨國公司的電子信息技術產品產量、質量和規模逐步呈現上升趨勢,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準入門檻越來越高,要求越來越嚴。如果沒有巨額的資金注入,一般要想形成真正有競爭能力以及發展潛力的電子信息技術產品是比較困難的。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性化消費逐漸發展成為了時代潮流,人們對電子信息技術產品的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發展。這樣,不僅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所在,而且也體現出電子信息技術規模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3.3 國際化、網絡化發展趨勢
近年來,一些跨國集團的發展比較迅猛,它們憑借自身所掌握的技術、資金、競爭等優勢,逐漸發展成為了電子信息技術行業的主導力量,并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輕視的重要作用。此外,隨著全球信息化、網絡化的全面快速發展,也必然使得了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實際上,信息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比較重要與關鍵的,而人才則在其中體現為極為重要的核心作用。在研究、開發和創新過程中,一些中小科技企業自身的靈活性,使得了其重要作用日益明顯,知識創新以及技術創新對于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型發展模式已經成為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
3.4 多元化、集中化發展趨勢
當前,電子信息技術已經實現了同機械、能源、交通、建筑、冶金等技術的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技術領域,而且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此外,技術創新具有持續性,這不僅能夠保證電子信息技術企業獲得可觀的利潤,而且更能促進其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創新力度。實際上,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競爭核心都主要集中在關鍵技術的創新與壟斷方面,特別是集中于軟件、電路集成和新型元件等領域。一般而言,軟件作為電子信息技術的核心部分,而電路集成、新元件等則為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前提和基礎,都具有比較高的附加值。為了進一步提高其競爭能力,我國在電子信息技術產品研究、開發與生產方面,往往把重點放在了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相關軟件、電路集成以及關鍵元件等方面。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對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就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進行深入探討,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落實。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韓自貿區;對外貿易;汽車產業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98
1前言
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是中韓兩國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通過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中韓兩國無論是在對外貿易發展還是在經濟增長上都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撐。但是從自貿區的具體建立來看,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不容忽視。考慮到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正確分析中韓自貿區建立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不但能夠提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信心,還能夠促進中韓兩國加強在汽車產業方面的合作,對提高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和滿足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2中韓自貿區的建立降低了汽車進口關稅稅率
中國在進出口貿易中,對于汽車進口關稅稅率的執行目前為25%。即對進口汽車征收25%的關稅。同時,對于汽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稅率為15%。過高的關稅不但會減少進口汽車貿易量,同時也不利于本土汽車企業與外部汽車企業競爭。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降低了汽車進口關稅稅率,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的關稅稅率下降
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的關稅稅率得到有效降低,并且其下調幅度較多,最高下調幅度達到了15%,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進入中國市場有著重要影響。從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來看,由于關稅稅率降低,自貿區內的進口汽車及零部件會有較強的價格優勢,再配以合適的銷售策略,將會對進口汽車銷售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進口汽車及零部件關稅稅率下降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22刺激了進口汽車和零部件市場的發展
中韓自貿區的建立,給了進口汽車及零部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銷售場所。在自貿區內,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的關稅稅率較低,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在整體銷售上難度較小,成交量得到了放大,整體成交形勢比較樂觀。由此可見,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刺激了進口汽車和零部件市場的發展,對推動進口汽車及零部件銷售和促進汽車貿易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此我們要有正確認識。
23減輕了進口汽車企業的稅務負擔
通過降低進口汽車關稅稅率,在中韓自貿區中的進口汽車品牌的稅務負擔得到了降低,其中進口汽車企業每年從關稅中節省的資金可以直接計算到其整體效益中去,對進口汽車將會產生較為積極的促進和影響,保證進口汽車企業在自貿區內得到有效發展,同時也為進口汽車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式。通過自貿區這種緩沖區,進口汽車的業績得到全面提升。
3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推動了本土汽車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
通過了解發現,在我國汽車企業對外貿易中,整車及零部件的進出口是汽車貿易的重要內容。考慮到中韓兩國在外貿政策和稅率方面的差異,進口關稅稅率是影響汽車企業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中韓自貿區的建立,解決了汽車企業進口出口關稅過高的問題,對推動本土汽車企業對外貿易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有利于本土汽車企業擴大零部件進口規模
中韓自貿區建立以后,本土汽車企業所需的進口零部件,可以通過自貿區的形式進行平行進口,對滿足本土汽車企業生產需要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隨著中韓自貿區進出口貿易的逐步完善,本土汽車企業零部件進口業務將會集中在中韓自貿區內進行,對擴大零部件進口規模和滿足零部件進口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對中韓自貿區汽車企業的影響有正確認識。
32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對降低本土汽車企業進口成本具有重要影響
利用中韓自貿區這一平臺,本土汽車企業可以實現零部件的平行進口,無論是汽車零部件的進口成本還是在進口速度上,都比傳統的進口方式要快。從目前本土汽車企業進口成本來看,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整體進口成本大幅下降,對提高本土汽車企業的整體效益和滿足本土汽車企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因此,正確分析中韓自貿區的作用十分必要。
33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對繁榮汽車進出口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不但對本土汽車企業的進口具有重要意義,對本土汽車零部件出口也有積極影響。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是一種貿易形式的創新,對解決關稅問題和促進自由競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中韓自貿區的建立,本土汽車企業和國外汽車企業找到了合適的貿易方式,在降低雙方交易成本的同時,推動了汽車貿易的發展,對繁榮汽車進出口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4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加劇了兩國汽車企業間的競爭
從目前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來看,自貿區的建立為兩國汽車企業的進出口貿易搭建了平臺,使兩國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能夠通過自貿區開展進出口貿易。由于在自貿區內可以享受較低的關稅稅率,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對繁榮兩國汽車產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考慮到自貿區的特殊性,在自由貿易的同時,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也加劇了兩國汽車企業間的競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中韓自貿區內較低的交易成本,鼓勵了汽車企業參與進出口貿易
由于中韓自貿區內的汽車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可以享受較低的關稅稅率。這一有利政策可以直接降低汽車企業進出口的交易成本,直接鼓勵了汽車企業參與進出口貿易,對提高中韓兩國汽車產業進出口貿易總額有著直接的促進和影響。同時,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也為兩國汽車企業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平臺,對鼓勵汽車企業參與進出口貿易具有重要作用。
42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使兩國的汽車企業競爭日趨激烈
考慮到進出口貿易成本以及政策的影響,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使兩國參與汽車進出口貿易的企業迅速增加,導致了總體競爭形勢比較嚴峻。隨著競爭企業的日益增多,中韓兩國的汽車企業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一形勢下,汽車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站住腳,就要在產品定價、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多個方面有突出優勢,只有滿足這一特點,才能在自貿區的競爭中有所收獲。
43沒有了特定政策的保護,兩國汽車企業的競爭更加公開
在中韓自貿區建立之前,由于有政策保護,韓國的進口汽車和零部件需要繳納25%的關稅。這一關稅增加了進口汽車和零部件的銷售成本,起到了降低進口數量和保護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目的。但是隨著中韓自貿區的建立,特定政策的保護逐漸消失,中韓兩國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之間處在了自由競爭的狀態,兩國汽車企業的競爭更加公開。
5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有一定的沖擊
在多年的發展中,我國自主品牌汽車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始終沒有實現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在整車汽車出口中,整體數量較少。相反倒是汽車零部件的出口占據汽車企業出口產品的主要地位。隨著中韓自貿區的建立,韓國品牌汽車找到了良好的出口途徑,通過自貿區交易,較低的關稅使進口的韓國品牌汽車售價大幅降低,在同等價格的基礎上,韓國品牌汽車的號召力相對強一些,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銷售有一定的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51中韓自貿區的建立,為我國汽車市場帶來了較大競爭
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一些韓國原裝進口車會以較低的價格進入中國市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為我國汽車市場帶來了較大競爭,使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在韓國原裝進口車面前失去競爭力,最終導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縮減,影響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因此,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存在負面影響。
52中韓自貿區的建立,縮短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周期
按照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現狀,要想提高市場份額并實現快速健康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并且發展周期較長。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使得韓國汽車產品直接進入了我國,直接壓縮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周期,使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面臨較大的壓力。因此,正確認識中韓自貿區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周期的影響十分重要。
53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影響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成長
由于韓國汽車在品牌知名度、整車質量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均比我國自主品牌汽車要好,這就導致了韓國汽車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在整體銷量上比我國自主品牌汽車更高,由此造成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和成長環境受到較大影響,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應加強中韓自貿區建立對自主品牌汽車成長影響的了解。
6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通過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中韓兩國無論是在對外貿易發展還是在經濟增長上都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撐。但是從自貿區的具體建立來看,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不容忽視。考慮到我國汽車產品的發展現狀,正確分析中韓自貿區建立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不但能夠提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信心,還能夠促進中韓兩國加強在汽車產業方面的合作,對提高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和滿足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師范錚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及其對未來三國汽車產品貿易的影響[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3
[2]張乃平中國汽車工業創新系統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4
[3]鐘崇偉中日韓汽車出口貿易結構分析[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3
[4]曹春蘭全球化背景下中韓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分析[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5]謝運朝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競爭力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13
[6]彭連港,薛永昭論我國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2014(1)
關鍵詞:地理信息產業;標準化;對策建議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China's "Eleventh Five-Yea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work, generally reflected in the typical standardiz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tandard items and variation, and thus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6-0020-02
1引言
對于我國地理信息產業而言,標準化是產業化的先決條件,地理信息標準化是地理信息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地理信息共享的必由之路,對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的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已經進入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加強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的標準化問題分析和對策研究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網站的國家標準及其在研標準項目數據庫為基礎,查詢分析了由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的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和標準項目,從地理信息
標準化主體和客體(即:標準制定者和標準應用類型)的構成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的角度,針對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主要的標準化問題,剖析了各種標準化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應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標準化工作機制設想和對策。
2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標準化工作支撐
地理信息標準化是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技術層面,地理信息產業是在現代測繪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地理信息技術應融入IT主流。地理信息產業的綜合性和地理信息技術融合的復雜性,凸顯了標準在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標準成為地理信息技術創新轉化為產品和服務、實現市場化和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標準化對地理信息技術積累及其產業化具有不可取代的支撐作用。
在市場層面,地理信息產業是以地理信息為主要內容開展應用和服務的,一個良好的地理信息共享環境是國家實現地理信息共享的基本保證,是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地理信息標準及標準化是保障地理信息共享、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地理信息元數據”和“地理空間數據交換格式”等技術標準已成為國土資源等部門和行業內部開展地理信息集成的重要前提,大大促進了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換。
在政策層面,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等政策體系的支持,標準是政策法規的技術依據,地理信息標準與政策體系相結合,保障地理信息產業健康發展。地理信息涉及國家秘密,保密問題一度成為限制其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諸如“導航電子地圖安全處理技術基本要求”等標準的實施,有效緩解了地理信息產業中導航電子地圖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了產業迅速發展。
3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標準化問題
3.1“十一五”我國地理信息標準化的主要進展
“十一五”以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十分重視并支持,通過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擴大委員范圍,設立專門工作組、增加通訊成員等措施,與建立“測繪和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管理規定”、“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制修訂項目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使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測繪標準體系”、“國家地理信息標準體系”,以及地理信息標準化規劃、項目指南等的實施,也使標準制修訂工作納入體系化軌道。從現行92項地理信息國家標準的制修訂時間來看,“十一五”以前制修訂23項,“十一五”以來制修訂69項;“十一五”以前采用的國際標準4項,“十一五”以來采用的國際標準13項,標準制修訂的速度和數量,以及采用國際先進標準方面
均有顯著增長。一大批基礎性、關鍵性地理信息國家標準的制定實施,扭轉了標準嚴重滯后的局面,正在減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此外,地理信息標準化網站的開通運行,地理信息標準宣貫工作的加強與深入,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培訓和學術研討等活動的周期化與常態化,都促進了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的普及與提高。
3.2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突出的標準化問題
通過整理近3年來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培訓調查問卷、地理信息標準化調研報告以及部分公開
發表的科技文章,結合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實踐,可將普遍反映的突出標準化問題歸結為標準的適用性問題、一致性問題與先進性方面的技術問題和標準化組織管理方面的工作問題。
3.3地理信息標準化主、客體的構成及變化分析
標準研制是標準化的核心工作,標準的起草單位是這一核心工作的主體,標準是其客體,標準化正是主體圍繞其客體開展的前期研究、標準研制、測試驗證、宣貫培訓等一系列標準化活動。本文從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國家標準及計劃項目數據庫中查詢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的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及其在研標準項目共計131項,其中,現行國家標準92項、在研標準項目39項。對地理信息標準化主體(即:標準起草單位)和客體(即:標準應用構成)及其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力圖準確認識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各種標準化問題的源由。
(1)地理信息標準化主體的構成及其變化
按照地理信息標準化主體(即:標準起草單位)的單位性質進行統計,將承擔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含在研項目)的第一起草單位劃分為標準科研單位、行業事業單位、高校科研單位和行業協會、企業。從起草單位的構成類型來看,標準科研單位承擔研制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含在研項目)75項、占57%,行業事業單位緊隨其后,為40項、占31%,這兩類起草單位承擔了近九成的標準研制工作,而高校科研單位和行業協會、企業均為8項、僅占6%。從現行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到標準項目的起草單位變化來看(如圖3所示),標準科研單位和行業事業單位承擔標準研制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分別從現行國家標準的60項、26項下降到在研標準項目的15項、14項,行業協會和企業單位承擔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制修訂數量有所增加,從現行國家標準的2項增加到在研標準項目的6項。
從以上兩項分析不難看出:(1)標準科研單位和行業事業單位承擔了絕大多數地理信息國家標準的研制工作,成為地理信息標準化的主力,高校科研單位和行業協會、企業則成為弱勢群體。(2)行業協會和企業承擔地理信息國家標準研制工作正在逐步增加,地理信息標準化的主體構成正在發生變化。
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顯而易見,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以政府為主導的標準化工作機制決定了標準科研單位和行業事業單位的主體地位,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地理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面向社會和企業的逐步深入,行業協會、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的程度不斷加深、其標準化角色日益顯現。
(2)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標準化問題溯源
從上述分析看來,我國地理信息標準化的主體仍然是標準科研單位和行業事業單位,地理信息標準化的主體失位是各類標準化問題的根源。一方面導致研制標準跟不上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市場變化,造成標準適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標準研制主體和標準執行主體的分離,標準需求變化難以及時反應到標準更新中,帶來了標準滯后等許多問題。
地理信息標準化的客體失位是各類標準化問題的推手。當前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發展已將地理信息推入服務時代,近兩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在地理信息標準研制中正在從數據資源標準化向地理信息Web服務標準化轉型。而當前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和標準項目仍然以數據資源為主,客觀上形成了標準研制與標準現實需求的脫節現象,導致標準難以滿足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需要,加劇了標準適用性差、先進性不夠等問題。
隨著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的不斷深入,企業和高校科研單位的參與程度正在加深,標準研制方向也正在向應用服務類轉變,地理信息標準化主、客體失位這一根本性問題將逐步得到緩解。
4.結語
我國地理信息標準化仍受原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其主體仍然是標準科研單位和行業事業單位,高校科研單位和行業協會、企業仍處在弱勢群體地位。目前,這一形勢開始發生變化,行業協會和企業承擔標準研制呈現逐步增加態勢。我國地理信息國家標準仍以數據資源類為
主,其次是應用服務類,管理類和環境工具類國家標準較少,當前標準研制方向已呈現出從數據資源向應用服務轉變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劉利.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空間分布現狀研究[J].測繪科學,2010(S1).
一、充分認識發展油茶產業的重要意義
我市油茶資源豐富,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油茶是我市傳統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也是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優勢資源,加快油茶產業的發展,對促進我市區域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產品、天然綠色油料的需求,維護國家油料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各級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發展油茶產業的認識,認清油茶產業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把握全省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的機遇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順應產品市場需求,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建設森林,實現綠色崛起,努力把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油茶產業基地。
二、明確油茶產業發展的原則和目標
1、發展原則。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穩步實施和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以油茶種植業為基礎,改造低產林、更新和新造高產林,做大油茶生產基地;以龍頭企業為依托,開發系列產品,延伸油茶產業鏈,全面推進油茶產業發展,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同步增長。
2、發展目標。
三、增強科技對油茶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1、推廣油茶優良品種和新技術。加快高產油茶良種采穗圃建設,大力培育油茶良種壯苗,實行定點采穗、定點育苗、定單生產、定向供應,推廣適宜我市的油茶優良品種。嚴格加強種苗市場監管,今后,新造油茶林堅持使用經國家或省審定認定的高產油茶品種,禁止使用實生苗造林,嚴厲打擊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苗木的違法行為,維護油茶種苗市場秩序。建立苗木生產經營檔案和責任追究制度。對因種苗不合格造成用戶損失的,要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2、提升油茶生產集約化水平。依托林業科技推廣網絡,建立高產油茶示范基地,市、縣(市、區)、重點鄉(鎮)三級都要建立100畝以上油茶高產示范點,以示范基地、示范戶和示范企業建設,輻射帶動農民推廣新品種,學習新技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推廣油茶園藝化栽培技術,實現良種良法相配套。通過送科技下鄉、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遠程科普、專業網站、開辦農民夜校等形式,向廣大農民、種植大戶和企業推廣油茶良種良法。
3、促進油茶生產產業化。將油茶產業列為全市重點支持的農業優勢產業。大力扶持油茶產業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工藝設備更新,培育油茶企業上市,提升市場競爭力。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油茶重大科技專項,開展茶油新產品以及保健、護膚、皂素、活性炭等副產品研發,延伸油茶產業鏈條。
四、創新油茶產業發展體制、機制
1、完善林地流轉機制。進一步深化林權配套改革,各縣(市、區)都要建立和完善林業產權交易中心,規范林業產權流轉程序,按照“依法、有償、自愿、公開”的原則,積極引導油茶林和宜林山地向有經濟實力的種植大戶流轉,鼓勵各種市場主體通過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等多種經營形式參與油茶林基地建設,促進規模經營。
2、培植油茶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鼓勵企業按“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高產油茶林基地,使企業與農戶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引導企業在油茶良種使用、精細栽培管理、精深產品研發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油茶產業科技園,實現資源培育基地化、經營管理集約化、生產加工一體化。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重點扶持“晶粹”、“金世本香”“好口福”等油茶品牌打造中國知名品牌乃至世界名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3、扶持油茶種植大戶。支持有實力、懂技術、善經營的生產經營者興辦油茶林基地,充分發揮種植大戶在發展油茶產業上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并在立項和資金上給予傾斜。
4、發展油茶專業合作組織。引導林農建立多種形式的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開展聯戶種植、技術推廣、生產資料供應、產品營銷等服務,努力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規避風險能力,促進油茶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5、加強油茶造林專業隊伍的建設。鼓勵國有林業企業職工組建專業的油茶造林隊伍,提高油茶造林水平,保證造林質量。
五、加大對油茶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