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舞蹈研究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自從體育舞蹈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傳入我國,國家教委又于1987年把體育舞蹈列為高校體育教育的內容,全國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體育舞蹈課程。本文對湖南省高校體育舞蹈選修課開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調查了湖南省開設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高校的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為湖南省高校體育舞蹈的發展及體育舞蹈課程改革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關鍵詞 選修課 體育舞蹈 開展現狀
自從上世紀80年代體育舞蹈開始進入我國,其便陸續進入高校課堂,并得到了迅速發展,為人們廣泛接受。由于體育舞蹈擁有獨一無二的“體育”與“舞蹈”的結合功效,運動的健身價值和娛樂功能強大,因此成為入選高校選修課數量最多的體育項目之一。本文通過對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開展現狀的研究,這對提高學校教學效率和學生各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本文利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和數理統計法,在湖南省17所開設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的高校中隨機抽取10所高校作為研究樣本,并在每所學校參加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的學生中隨機抽取30人作為調查對象,以這10所高校參加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學生的意識與行為作為研究對象。隨后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發放、回收以及統計處理,最后確定300份調查問卷。
二、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1.選修體育舞蹈課程性別分布情況
在整個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課程中,男生選修體育舞蹈的有68人,占22.7%,而女生則有232人,占了77.3%,這說明在體育舞蹈選修課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在今后的體育舞蹈課程開設中應著力解決男女不平衡的問題。
2.學生了解體育舞蹈知識途徑的分布情況
學生在體育舞蹈課程學習過程中,被調查人群有298名學生通過網絡這一途徑了解體育舞蹈知識,占99.3%,排在了解途徑中的首位; 287名學生通過書刊雜志這一途徑了解體育舞蹈知識,占95.7%,排在了解途徑中的第二位; 273,名學生通過電視這一途徑了解體育舞蹈知識,占91%,排在了解途徑的第三位; 256名學生通過其他的途徑了解體育舞蹈知識,占85.3%,排在了解途徑的第四位;而只有67.7%的學生通過上課這一途徑來了解體育舞蹈知識,排在所有途徑的末位。
3.學生選修體育舞蹈課程的動機
動機是激勵和維持人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內部動因。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生選修體育舞蹈的動機排在第一位的是社會交往,總共有299人,占總人數的99.7%,這說明學生在體育舞蹈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同自己的舞伴或者其他加入體育舞蹈學習的同學進行交流,從而擴展交際面;排在第二位的是滿足興趣愛好,共286人占總人數的95.3%,這說明學生對體育舞蹈還是存有較高興趣的,并且這些學生的學習熱情最高,排在第三位的是健身,有274人占總人數的92%,這說明部分學生把體育舞蹈作為一項運動,以促進體質,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為目的;而其他動機則占總人數的91%,排在了第四位;而比較容易拿到學分則是排在第五位,有153人占總人數的51%,由于學校開設體育舞蹈的課程設置難度較低,對學生的要求不高,致使學生為容易修到學分選取體育舞蹈課程;學習專業技能為以后發展和明星效應分別占總人數的49.3%和43.7%。綜上所述,學生選擇體育舞蹈的動機眾多,由此得出體育舞蹈的功用十分之多,然而新興的項目需要鼎力宣傳才能使更多的人喜愛它,也能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二)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教學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1.學校體育舞蹈發展制約因素分布情況
自從體育舞蹈傳入我國,短短幾年功夫便在各高校中得到了快速推廣,深受學生的青睞,成為另一種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與教學內容。通過十幾年的發展,體育舞蹈在湖南省現已普及到一半以上的學校,但是在發展道路上受師資力量、場地設施、經濟水平、課程設置和其它的一些因素的影響,體育舞蹈公共選修課在湖南省各高校的發展不容樂觀。
在整個體育舞蹈課程開展過程中,制約學校體育舞蹈發展的因素也是較多,其中選擇場地設施因素的有291人,占96.3%,排在第一位,說明這是目前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選擇師資力量因素的289人,占97%,排在所有因素中的第二位,為了學校體育舞蹈更好的發展,學校要注重師資力量的投資,贊助老師進行體育舞蹈教學培訓,外出學習新知識;選擇課程設置的有284人,占94.7%,排在第三位,通過對學校體育舞蹈課程設置的相關調查,有89.4%的學生對學校體育舞蹈的課程設置不滿意,大部分學生表示課時太少,滿足不了他們對體育舞蹈的需求,對此,學校應相應提高體育舞蹈的課時,盡可能解決課時較少的問題,同時對體育舞蹈的課程設置進行相應的改革;而選擇經濟水平的則只有245人,占81.7%,排在末位,說明經濟水平不是影響學校體育舞蹈發展最主要的因素,而其它的一些相關因素卻占了84%。
2.學生對教師教學水平、技術示范動作滿意程度分布情況(表1)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52.3%的學生對教師教學水平非常滿意,而對教師的技術動作水平非常滿意的只有22.3%;34.3%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比較滿意,而對教師的技術動作水平比較滿意的只有47.7%;還有10.7%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水平一般,29%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技術動作水平一般;2.7%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滿意,1%的學生不滿意教師的技術動作示范。可以得出,在湖南省高校中體育舞蹈教師的教學水平還可以,但技術動作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體育舞蹈的質量,教師需要在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情況下也需不斷提高自身技術動作的質量。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學生主要通過網絡、書刊雜志以及電視來了解體育舞蹈相關知識,部分學生還通過上課和其它的一些途徑來了解相關知識;學生學習的動機以社會交往,滿足興趣愛好和健身為主, 還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強化教育體制改革;場地設施欠缺、重視度不夠、缺乏交流、資金投入不足、課程設置不完善以及教師專業水平欠佳等是制約體育舞蹈開展的主要因素。師資力量不夠,教師教學能力較強,但專業技術水平較低,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教師的舞蹈教學水平和動作示范水平褒貶不一,但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較高,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之后大部分學生都喜愛這門課程。
(二)建議
1.轉變學生的觀念意識,學校領導及主管部門應增強對體育舞蹈的重視程度,多渠道提高體育舞蹈在高校的宣傳效果,例如:學校網站、校園廣播、校園報刊、板報等手段擴大其宣傳力度,注重體育舞蹈的全面普及和提高,使學生在學習體育舞蹈之前增強對他的了解程度。
2.學校通過資金,政策等項目加大對體育舞蹈的投入,優化課程設置,提高教學質量,完善場館建設,適當增加學生的課時,以此滿足學習需求。
3.各高校教學設備、設施都有待提高,需改善教學條件,相應增設教學設備,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和安排場地,把課后場地合理利用起來,以便教師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較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袁魯剛.浙江省普通高校體育舞蹈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研究生論文.2012.
關鍵詞: 舞龍 民族體育 高校體育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民族體育如中華武術、舞龍、舞獅、摔跤、龍舟等都是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這些項目以“天人合一”的哲學為基礎,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內外合一、形神合一的全身心整體發展,真實地、全面地反映民族的精神風貌,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促使民族傳統體育在文化層次上進化、延伸,在內容上拓展、充實,在形式上豐富多樣,使許多人在輕松喜慶的活動中得到身心鍛煉,以此鍛煉心志、啟迪靈性、進行人格修養,使身體修養和道德修養和諧統一發展,“中國體育文化為柔性文化,表現為‘柔’、‘儒’、‘和’、‘靜’、‘文’。西方體育文化為剛性文化,表現為‘力’、‘動’、‘野’、‘武’、‘競’等”。其以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豐富的理性文化內涵。
一、舞龍
中國古代把傳說中的“龍”比喻為神異動物,在國人心目中,“龍”是一種精神方面的寄托,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就有不少是與龍相關的,如:龍抬頭節(農歷二月初二);壯族(農歷二月間);瑤族(農歷三月初三)和哈尼族(農歷二月初二)的祭龍節;崩龍族的祭龍王節(農歷三月間)等。舞龍又稱“龍舞”、“龍燈”、“鬧龍燈”等,起源于中國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和宗教活動,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
舞龍是集武術、舞蹈、民族鼓樂于一體的體育項目。通過鼓樂的擊打節奏將武術和舞蹈藝術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變化多端的節奏中,舞龍者以多種姿態,在動態和靜態造型中將力度、速度、幅度、耐力等揉合于舞龍技巧當中,它不受場地、性別、人數和年齡的限制,有3人舞龍、9人舞龍、11人舞龍等;有男子舞龍、女子舞龍;有成人舞龍、少年舞龍。
從舞者的生理特點分析,舞龍舞獅運動是集速度、耐力、技巧等為一體的集體體育運動。舞龍運動的套路編排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結構新穎。在舞龍動作中,有“游龍戲水”、“二龍戲珠”、“飛躍龍門”、“翻龍肚”、“龍滾單”、“龍卷尾”等套路,展現了神龍穿梭、遨游于天上、人間、大海的形象。因此,在高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中可以豐富學生的娛樂生活,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緩解和消除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而且舞龍舞獅的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對于單調而枯燥的校園生活來講,能充分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水平,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二、高校體育教育的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重競技化,傳授形式重技術輕健身,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大部分高校已將武術中的拳術、器械、功法、散打及養生功等列入體育教學大綱,為推動全民健身運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為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有些高校對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重視程度不夠,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內容選擇面狹窄,內容貧乏,項目單調,使之缺乏吸引力,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舞龍運動未被重視,在教學中利用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和特點積極引導、鼓勵和幫助學生提煉知識,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導作用和培養自我鍛煉能力、拓寬學用結合的思路,從而導致許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緩慢。
三、在高校開展舞龍運動的必要性
將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融入學校體育之中,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教育的可行性、實用性和感染力,還可以弘揚優秀的民族體育文化,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龍所象征的中華民族團結向上、不屈不撓和喜慶祥和的精神風貌。舞龍舞獅運動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能鍛煉人們的身體和意志,起到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們團結、前進、向上的作用,成為凝聚“龍的傳人”的一股巨大的力量。舞龍舞獅運動作為一項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調集體配合、鼓樂伴奏、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及與節日娛樂密切聯系等特點。高校開舞龍運動,不僅能把民俗和現代競技體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體育的內涵和藝術色彩,充實體育新的內容,而且能體現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這對推動舞龍運動的傳播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振興有重要作用。
四、開展舞龍運動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舞龍運動通過具備力量、速度、靈巧等條件的學生,借助于“龍”的道具,賦予“龍”活生生具有人性化、藝術化的動物形象而進行表演,它可以根據場地、場合、器材、觀眾及組織者的不同要求編排套路或表演形式。所以不同于其他體育項目的舞龍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大學生通過舞龍舞獅運動的訓練,從中可獲得藝術靈感,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能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要掌握舞龍運動,具有一定的要求和難度,大學生不但需要克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礙,還要克服外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同時,舞龍舞獅運動是一項多人參加的集體運動項目,講究整體的配合與默契,要求運動員與器具,音樂伴奏與動作編排高度統一,在舞龍過程中要求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龍獅運動在高校的興起,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目前高校已經成為中國舞龍舞獅運動開展的一個重要陣地。
(三)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學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龍獅文化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的具體表現。高校學生擔負著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歷史使命,在繼承與發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過程中,學生應進行深入學習,大學生有一定鑒賞和識別能力,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領悟能力強,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整理、挖掘和推廣,而且能夠培養出一批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理論工作者,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的優秀文化內涵,并賦予其新時代競爭與奮進的精神內涵。可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中華民族振興、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這對龍獅運動的普及與提高、繼承與發展及推廣與傳承起到推動作用。
(四)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
大學生在學習之余,往往會組織一些新奇、獨特、優美而刺激的體育賽事或娛樂活動,如果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增加舞龍等民族傳統體育內容,不僅可以補充和完善現代競技體育,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加體育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增強學生的體質,獲得身心健康,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增強了教學效果。高校學生是一個較大群體,人文素質普遍較高,在高校開展龍獅運動,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一個重要舉措,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五)深化體育教學改革
大學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體育教學要以終身健身為出發點,而民族傳統體育所具有的特性,正適合這一出發點。現代競技體育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結合,不僅可以豐富鍛煉項目的種類和數量,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更大的范圍內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在高校體育課的教學中,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舞龍選修課,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兩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必然會給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帶來新的生機。
總之,在高校開展舞龍運動不僅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而且通過走進高校的形式,提高人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榮譽感。并且通過舞龍運動,可以提高學生機體運動水平,提高運動能力,增強身體免疫力,對學生以后個人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增強體育教學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黃益蘇,史紹蓉.中國傳統體育[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
[3]衛志強.中國龍文化與龍活動[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張繼生,雷軍蓉.舞龍活動發展與前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