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1 04:15: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鐵道工程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關鍵與核心,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開發與實踐,進一步突出了符合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更好地承載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效地促進了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的實施。
【關鍵詞】高職 鐵道工程技術 課程體系 職業能力
前言
高職課程體系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是強化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新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學科課程體系模式,是以職業生涯為目標、以鐵路行業標準為依據、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工作任務為引領,采用“專業+項目+服務”的模式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終身發展的潛力,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新課程體系特點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新課程體系的顯著特點是加強了專業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強化了知識與技能的融通,突出了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
1.將課程設置與工作過程緊密聯系。通過分析、綜合將鐵路施工與維護工作過程中的各個作業項目、關鍵技術、操作工序等劃歸一定的順序,并使各個部分之間互相關聯,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即新構建的課程體系實現了課程自身的工作過程系統化。
2.將課程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融通。依據鐵路施工崗位與維護崗位各自工作任務的特點,重新構建各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系統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將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融合。緊隨鐵路行業的發展變化,及時修訂課程標準,并將課程內容與鐵路施工與維護的最新規范、標準、規程等技術標準進一步融合,確保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實效性。
4.將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相融合。以職業技能鑒定考核作為課程考核的依據,進一步激發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生適應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和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
5.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實際行動過程中的學習體驗和創造性表現,著重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對學習過程的思考、反饋和分析。
新課程體系構架
按照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遵循知識和技能的內在聯系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設置公共學習領域與專業學習領域,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地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同時,按照專業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和學生的能力形成規律、職業成長規律以及崗位任務的難易程度,安排課程教學的先后順序,確保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進入國家骨干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行列,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的不斷深入,改革后的課程體系更符合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要求,更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揮,進一步提升了專業建設的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1.帶動了校企合作雙贏的課程開發與實訓條件建設
新課程體系中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建設吸引了臺灣高鐵專家邱守鑾正工程師、中鐵九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東躍、西安鐵路局西安工務段副段長杜永勝高級工程師等一批鐵路行業的技術專家中的佼佼者,形成了多支教育觀念新、專業水平高、實踐能力強、教科研成果豐碩、教改經驗豐富、校企專兼合作的課程建設團隊,有力地保障了課程開發的動態性、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及課程內容的先進性。
新課程體系的實施需要更多的實踐教學環境。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訂單培養、品牌宣傳和技術服務,贏得了企業的信任和支持,校企合作共建22個校外實訓基地、5個企業工作站、1個素質教育基地,此外,中鐵一局集團公司京石客運專線指揮部為校內高鐵實訓工區捐贈了CRTSⅡ型軌道板及軌道板精調設備,總值近180萬元,大幅降低了工區建設與教學運行的成本。
2.帶動了專業教學資源的建設
新課程體系的有效運行帶動了具有教學兼備和互動交流等功能的開放課程共享系統的支持與配合,在校企專兼結合課程建設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實現專業教學資源平臺1個、省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多媒體課件2套,建成5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9門網絡課程,編寫出版3種專業特色教材、3種校本教材,完成7種自編講義。
這些依托專業教學資源平臺而建成的各類豐富資源,能及時面向學院師生、企業員工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網絡共享服務,為學生自主學習、企業員工在崗學習和社會學習者在線學習提供便利。
3.提升了學生的課程滿意度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通過學生座談、督導組抽查、期中教學檢查等多種方式進行信息反饋。在反饋信息中95%以上的學生認為,新課程體系課程提高了職場認識、強化了崗位能力、發展了職業能力。90%以上的畢業生認為,學生在工學交替的實踐中,職業能力得到良好鍛煉,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縮短了畢業到工作崗位后的適應期。
4.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課程體系改革后,近三年鐵工專業就業率穩定在99%以上。2011年以來,即使在鐵路建設進入寒冬期的特殊情況下,本專業11、12、13屆就業率分別高達99.7%、99.6%、99.5%,專業對口率為98%;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在中鐵一局、中鐵七局、西安鐵路局、南寧鐵路局等國有大型企業中,企業一線項目經理和技術骨干中,鐵工專業歷屆畢業生占了一半以上。
結 語
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既是專業內涵建設的切入點,也是內涵建設的落腳點。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新課程體系,使課程開發、課程建設及課程改革與時俱進,使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合理,是將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建設成具有國際視野、國內一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服務鐵路建設與運營企業的品牌專業的必然選擇。
作者單位: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摘 要: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和現場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專業課引入案例教學過程中的體會,針對《無縫線路脹軌跑道》2課時的課程設計進行詳細闡述,對何時插入案例,如何上好案例課程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資料 教學設計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評價
我在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課教學當中進行了案例教學的嘗試,現在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鐵路軌道中《無縫線路脹軌跑道》一講中引入案例教學的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搜集資料是案例教學的前提
案例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符合高職教學特色將理論聯系實際,案例教學的前提一定擁有詳實的來自現場的案例資料,專業教師應做這方面的有心人,注意搜集積累有關資料,如涉及到線路方面的重大事故的錄像資料等,加工形成教學資料,充實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吸引力。《無縫線路脹軌跑道》一講中采用的兩個案例一個是從鐵路新聞報到中摘錄下來的現場錄像,加工整理出案例資料;另一個案例是我原單位同事提供的,他參與處理事故、知曉事故的發生原因及處理過程。
二、強化教學設計是案例教學的基礎
在教學中強調要從學生的認識規律以及生理、心里發展的特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講授《無縫線路脹軌跑道》時,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反復研究材料,將理論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靈活插入有關資料,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學設計時,以案例分析反饋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確定認知目標為:1)理解無縫線路脹軌跑道發生的原因2)怎樣防止無縫線路脹軌跑道。在目標設計時,注重照顧基礎差的學員,突出分析能力的培養。確定能力目標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事故原因的分析,體現了學生意志等人格因素的價值。確定德育目標為: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開拓精神,滲透職業道德教育。情意目標:通過問題的討論,創設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氣氛。
教學內容設計時,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安排。例:鋪設無縫線路時,造成低溫鎖定,教材是列為兩條進行闡述的,其中一條是鋪設無縫線路時,軌溫不準確。另一條是鋪設無縫線路時,低于鎖定軌溫時鎖定。兩條原因最后結果都是造成低于鎖定軌溫范圍內對無縫線路進行鎖定。造成脹軌跑道的原因,這樣作為一條從鋪設施工角度理清學生思路,便于學生記憶。通過對教材吃熟吃透合理安排、設計每一部分內容,確立了教學重點內容是掌握無縫線路脹軌跑道的原因,難點內容是無縫線路脹軌跑道的理論因素與日常維修作業實踐相結合,避免違章作業。為了突出重點,講解時啟發學生如果現場發生這種事故,應該怎樣處理,學生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回答我們如何去做,然后講解理論內容與實際工作的內在聯系,便于理解性地記憶。為了突破難點設計了案例教學內容,確定案例教學的契合點一理論知識與現場事故有機地結合,分析事故原因,避免違章作業。
三、運用多媒體手段是案例教學的輔助
現代教學提倡推行多媒體CAI教學。心里實驗表明:人獲得的外部信息約80-90%是通過眼睛輸入的,看到的比聽到的東西更讓人相信,而且記憶牢固。選擇教學媒體時以直觀教學手段為主。首先我與計算機老師共同制做了課件,利用CAI教學,將無縫線路脹軌跑道搬進了電腦,演示種種可能出現的結果,利用動畫、聲像、圖文達到以視覺為主,五官并用接收客觀信息。其次我利用了錄像播放案例的事故現場,由于線路脹軌跑道使車輛脫軌甚至顛覆,車輛東倒西歪,線路七扭八斜,給學生真實的事故現場。再次教學過程中展示自制模型教具和實物教具、小黑板等這些直觀教學手段,都是案例教學的輔助手段,使案例教學更生動更真實。
四、精心備課是案例教學的保證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專業教師在備課時應注意三個統一:即書本理論與現場實際相一;教學內容與案例相統一;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統一。這樣才能實現高職教育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從事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具有中級技術水平和一定組織能力的技術工人。要做到三個統一,教師在占有資料和認真鉆研教材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還必須認真備好課,寫好教案。特別在何時引入案例,采用何種傳媒手段,都要根據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經驗進行一番深思熟慮的通盤考慮,并在教案上落到實處。這樣才使案例教學有備無患,胸有成竹。
案例教學要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設置問題懸念,抓住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層層深入使其產生急于知道其中奧秘的內動力,從而很自然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如這一講導入新課時,通過了3分鐘的事故案例播放,將學生引入了新課內容。這時我講:為什么會發生脹軌跑道?什么原因造成列車脫軌甚至顛覆呢?懸念留給學生,接下來學生帶著興趣和問題聽講,我在黑板上寫出了這一講的標題――§4.7無縫線路脹軌跑道。短短1 0分鐘復習舊課到導人新課,就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了我預先預定的教學活動軌道,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為下面的教學內容打下了伏筆。
五、多種方法并用是案例教學的關鍵
通過教學設計,淺體會深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鐵路軌道這門課程是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軌道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并能分析、判斷、處理事故的職業技能。學生缺少對具體事故具體分析的能力,針對此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能力。無縫線路脹軌跑道這一講中,重點內容是理解發生脹軌跑道的原因,難點是脹軌跑道的理論因素與日常維修作業實踐相結合,避免違章作業。通過事故案例的錄像及案例過程的講解,讓學生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為了突出重點,掌握難點,借助CAI教學模擬了事故發生的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為了解開導人新課中的懸念,我列舉了去年發生在某鐵路局管內的兩起事故案例。其中一例是已經發生并造成一定損失的案例,另一例是防止并及時處理的案例。第一個案例通過錄像播放現場后,我講解了案例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損失,介紹了軌道存在的狀態,然后又播放一遍錄像后,讓學生分析造成這起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同學能結合本講內容分析事故原因,以案說理,以理說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二個案例我介紹了從發現到防止的整個過程,這時主要讓學生掌握本課難點,如何防止事故發生,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也道出了安全第一的觀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將案例式教學在課堂上一環扣一環地進行,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六、對案例教學的認識和評價
1.要做好案例教學法必須有充分的準備。教師必須掌握和占有大量的案例資料,要注意收集和儲存各種案例資料,建立搜集案例的網絡。在使用案例教學時,教師還必須對案例資料進行認真的加工,采用合適的先進的教學手段,使案例教學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2.案例教學常常應用于專業學科或法學課的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在使用時不能生搬硬套,并不是每一節課都要使用案例教學,使用案例教學要靈活掌握,必須緊密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實際和需要,要靈活掌握,對號入座,精選合適的案例,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案例式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眾多而且情況各異的實例,彌補了學生實踐的不足與認識上的、片面,開闊了視野。通過“以案說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剖析、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通過案例分析,接觸到大量來自于現場方面的感性認識,經過分析研究提煉加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途徑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獨立地、綜合地、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案倒教學的嘗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一體化教學水平,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摘要:高職教育的改革,其最終落腳點也體現在課程改革上。高職教育能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關鍵在于,一是取決于能不能構建起反映這一本質特征的技術應用學科課程體系;二是取決于在建立技術應用學科體系下能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服務體系。
關鍵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踐條件;教學改革
教職成[2011]12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在培養學生過程中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等。這一論述明確了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以及培養過程,為此各高職院校均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加速內涵建設,以培養出企業所需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專業課程設置沒有形成統一的技術應用學科課程體系。
各高職院校均在原有學術學科課程體系的影響下并結合本校客觀情況設置課程,完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養過程。我曾將各高職院校制定的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對比,發現各院校設置的課程體系各有千秋。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特點及服務于鐵路建設、施工等部門的相對單一性,決定各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標準及課程體系是否應該一致呢?理論上講,應該是一致的,原鐵道部相繼成立了鐵路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但目前仍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合理、標準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統一的課程體系。
2、學生生源差,不學習學生居多。
目前,高職院校錄取學生均是在本科院校錄取完成后錄取學生,應該說分數較低的學生才能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當然,我不認為分數低就一定素質低,但不可忽視的問題是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是由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組成的整體。
3、教師數量少,應付完成教學任務者多。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但現在卻占居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的重任,但目前各高職院校生師比是否達到了國家要求的18:1的標準;實際上國家也意識到這一點了,要求各高職院校從現場聘任能工巧匠擔任學校的實踐課程的授課任務,實現互兼互聘、加強校企合作,但這一做法可操作性有多大呢?多數院校均是由本校在職教師來完成全部課程的授課任務,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已很不錯了,更何談教學改革呢?
4、辦學經費有限,實踐教學條件有限。
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本質區別在于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具備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由于受實踐教學條件的限制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高職教育改革的設想
課程體系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生素質,符合企業用人需求,因此,達到課程體系改革的目的不僅僅是單一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同時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完善實踐教學條件。
1、制定科學、合理、統一的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
鐵路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真正發揮作用,協調各有關部門及有關單位制定科學、合理、統一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及相關的課程體系、課程標準等。
現介紹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構建課程體系思路,或許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構建課程體系的思路:以企業崗位需求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根據行業或企業標準、崗位要求制定課程體系,即經過多年經驗總結提練的三線貫穿,能力本位,崗位需求的“33X6”課程體系。
所謂“33X6”課程體系具體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堅持三條主線、著重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本專業學生主要就業崗位和構建課程體系的六個步驟。具體如下:
3――培養人才過程中應堅持的三條主線,即知識線、技能線和職業素養線。
3――培養人才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體,注重培養職業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
X――考慮本專業學生可能就業的主要工作崗位。
6――構建課程體系過程中需遵守的六個步驟。第一步,調研、專業定位。通過企業調研、畢業生回訪等,調研服務領域、就業崗位、培養目標、主要職業資格證書。第二步,分析工作任務。召開企業專家座談會,結合崗位任職要求,分析職業活動應掌握的知識、技能、素質做出詳細描述。第三步,歸納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工作任務的共性,總結歸納出其典型工作任務。第四步,提煉職業行動領域。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梳理、歸類、整合、提煉,歸納提煉職業行動領域。第五步,確定學習領域。召開教學研討會,將職業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第六步,構建課程體系。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以學習領域(課程)為重點,形成本專業的課程體系。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絕不能停留在口頭或書面上。
(1)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俗語說“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這一說法似乎對教師有點不公平,但細想何謂師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立德樹人”是培養人才的首要任務,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因此應加大教師的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教書育人,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
(2)建立師資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職業教育教師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未根本改變。由于師資結構不合理、專業教師缺乏,使得在職的專業教師超負荷工作,只能應付書本教學,無法更新知識和研究、講授新技術,教學效果不佳。專業課教師來源緊缺,從而影響了教師隊伍素質。措施是發揮普通高校師資和教育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同時職業學院或大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辦師資班,為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專業課師資。
(3)完善教師考核制度。創造良好的激勵競爭機制,使教師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來,讓教師擺脫全年應付上課現象。同時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教學督導制,從師德師風等方面定期進行考核,使教師考核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要建立擇優上崗的聘用制度和末位淘汰下崗制度,加強聘期管理與考核,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3、完善實踐教學條件。高職學生的實踐技能主要是通過實習、實訓等環節來實現的,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首先要考慮實習和實訓反復性的特點,故校內仿真模擬設備建立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具有特別明顯的作用,有時還需要一定的專用設備;其次要考慮技術應用特點。高職院校的實習實訓場地和設備應用重點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現場應用;同時要考慮技術人才所從事的工作環境往往是多因素綜合的,只有在錯綜復雜的場合才能鍛煉學生多方位的思考能力,學會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因此必須充分重視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因此,高職院校要想真正辦出特色,除了要有良好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和教學工廠外,還必須有數量足夠、水平較高的校外專業實習基地。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應關注兩點:一是校內實踐條件建設應遵循“生產性”的原則,盡可能和生產實際相一致;二是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中,要舍得投入,讓企業得到應有的利益,同時讓這些企業優先錄用優秀學生,使學校和企業形成一種穩定的互惠互利機制。
以上只是對高職教育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初探,真正要落實還需大量具體的工作,課程體系改革將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不斷完善,我國的高職教育必蓬勃發展。
摘 要:通過在職業教育中要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專業團隊進行制作課件、視頻,資源共享,開展“模擬教學設備”的研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視學生社團的建設,使得高職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關鍵能力 實訓 視頻 社團
隨著我國鐵路事業的迅猛發展,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不斷優化,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特提出幾點淺見。
1 基于工作工程,優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關鍵能力”
職業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關鍵能力),1974年德國社會教育學家梅斯藤提出了“關鍵能力”概念。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得產品和技術的更新速度加快,對從業人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對相關新技術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環境適應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表達和理解能力以及職業道德、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等。上述能力就是在基本職業能力的基礎上所培養的更高層次的能力,即“關鍵能力”。雷茨認為“關鍵能力應該是‘行動導向’地獲得”。1998年德國聯邦州文化部長聯席會議通過并“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確定了“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法在職業學校教育改革中的基礎地位,為提高教學成效開創了新的途徑。
結合我國職業教育實際和經驗,許多高職鐵路院校開始采用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建設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的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建設中,就是要優化課程體系,合理的設置“學習領域、學習情境”,充分體現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對理論知識的弱化和刪減。但是目前許多高職院校主要將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上,在課程體系開發中,生搬硬套“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開發模式,而且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尚停留在傳統的單一職業或工程的培訓模式上,而對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意識不夠。比如很多高職學生的基礎非常的不理想,語言組織能力令人堪憂,而“語言組織能力”是一項“關鍵能力”,但是很多高職院并未重視這項能力,在“學習情境”設計中很少考慮“語言組織能力”的練習,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進行文字的正確組織,給學生將來的發展造成障礙。
2 集中資源,突出視頻、課件資源建設
目前,在現代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教學的工具、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是我們的思路依然還在以前的思維中,許多學校只重視教材的更新,并沒有把課件、視頻提到同等的高度,但實際教學中課件、視頻已經是我們常用的手段。一個優秀的課件需要很多的時間及精力,但是一個優秀的課件制作出來后只有創作者自己進行使用,完全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很多教師上課的視頻來自于優酷之類的視頻網站,都是東拼西湊,很難呈現完整的系統。現在很多事物都需要視頻、圖片去形象直觀的表達,但是一個教師能夠的獲取的教學資源是非常的有限,導致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而,高職院校應該相互聯系,集中優勢資源,定期組織制作一些優秀的課件,供教師參考及使用,而且應該成立專門的教學視頻拍攝小組,專業的制作一些優秀的教學視頻,用來提高教學的水平。
3 合理開發實訓基地,建設“可操作性模擬化實訓基地”
目前,我們大部分的高職院校的主要實訓基地建設的方向在擴大實訓基地的規模,如擴大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實訓設備的數量等,而忽視了實訓基地內涵建設。
“可操作性模擬實訓基地”就是對實際情境在現有教學條件下無法進行實踐教學,通過設計模擬情境,開發可操作性的模擬教學設備。就如開動車組不一定開真正的動車組,而是可以模擬教學設備上進行練習,用來解決我們無法實際進行操作的情況。目前,高職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很少進行模擬教學設備的研發及相應實訓基地的建設,模擬實訓基地的理論不夠完善,市場上可以利用的模擬教學設備非常少見。所以應該采用“校企合作”,集中優勢資源,進行一些模擬教學設備的研發,這樣可以開拓市場,提高影響力,還可以減少實訓基地的建設成本。
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對于土建類工程,往往現場包括大量的知識,而且現場知識的比較零散,現場的學習時間過短,很難學習到相應的知識,使得學習的時間很長,往往在半年以上的進修學習,才能有比較好的收獲,但是現在高職院校面臨進修經費非常有限,專業教師數量少,教師的教學任務重的困難,很難讓每位教師進行合理的進修。而我國鐵路的相關技術飛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藝,教師急需去學習。
高職院校都重視教師“現場進修”學習的模式,而忽略了其他的培訓模式。應該提倡“經常培訓、研討學習、現場進修”相結合的模式,“經常培訓”是定期邀請現場的專家、教授等給教師進行培訓,及時地傳遞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藝;“研討學習”是本校或者兄弟院校同一專業的教師或者邀請專家定期的進行對本專業的內容進行研討,相互交流。在這種模式下可以減少教師培訓的成本投資,而且使得每一位老師都有機會進行培訓學習的機會。但是“經常培訓、研討學習”不應該是走過場,而是實實在在的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教師的培養。
5 重視學生社團的建設
學生社團是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我國高校第二課堂的引領者。高職院校也成立了大量的學生社團,但是總體而言,學生社團的數量遠遠不夠,質量有待提高。很多高職院校只注重教學,忽視了學生社團這樣的第二課堂。學生社團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能夠鍛煉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環境適應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表達能力等“關鍵能力”。所以學校應該高度重視,給予學生大力幫助,老師合理引導,形成制度化、規模化的學生社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摘要: 目前,高職院校鐵道工程類專業學生在實施頂崗實習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符合頂崗實習要求的崗位數量多但企業不愿接收、實習指導難以落實到位、實習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實習效果難以準確考核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給頂崗實習管理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導致頂崗實習效果不理想。為此,本文針對頂崗實習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為例,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高職;頂崗實習;問題;對策
1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企業普遍不愿接收頂崗實習學生
截至當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主要就業方向為施工類企業和運營類企業。然而近期國家調整了鐵路投資思路,提出了“保在建、上必須、重配套”的建設方針。從而導致施工類企業出現了人員相對飽和的現狀,高職生想進入施工類企業變得較為困難。但另一方面施工類企業由于考慮生產管理等問題,致使很多專業類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行很困難。
1.2 實習崗位相對單一
以鄭州鐵路局鄭州橋工段為例,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與鄭州鐵路局鄭州橋工段的合作力度和深度,實現了學生在鄭州橋工段的實習率達到了100%。但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就是實習崗位相對單一。
在鄭州橋工段的線路管轄范圍內學生頂崗實習主要是線路工崗位,根據實習車間的不同側重點有所區別,鄭州高鐵線路車間以高速鐵路線路養護維修為主、鄭州車間以站線維修為主和許昌線路車間以既有線提速線路的養護維修為主。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高鐵車間:養護標準高,但是養護工作量小,因此在此實習的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見到較多的維修案例。學生頂崗實習時間一般為0:00到4:00之間。
②鄭州車間:管轄特等客運站鄭州車站,位于京廣鐵路、隴海鐵路的交匯處,運輸安全壓力較大。車間管內客運線路、貨運線路及聯絡線縱橫交錯,不同的線路等級使工務日常維修難度加大。頂崗實習生的勞動任務相對較大,同時學生的實習內容較為豐富。
③許昌車間:為雙線提速區段自1998年曾創造出時速240km的中國鐵路“第一速”以來,多次承擔全路提速試驗任務,被喻為中國鐵路提速的“試驗田”和誕生地。因此在該區段實習的學生的標準要求很高,在此實習的學生工作后能有一個高的起點。
1.3 頂崗實習指導難度較大
頂崗實習的分布給實習指導工作帶來的困難較大。比如在鄭州橋工段的高鐵線路車間共有5個工區,鄭州線路車間有5個工區、許昌線路車間有4個工區。各個工區距離市區的距離不盡相同,有些比較偏遠。這主要是由于鐵路是一個帶狀工程的特性決定的。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學校就安排專業的教師輪流到工地進行指導。從表面上看,實習管理與專業指導兩者兼顧了,但因為高職學校的專業教師普遍課時任務重、日常管理工作繁瑣,以及部分實習地點偏遠,交通不便使得專業教師不便于到校外進行管理和知道,使管理工作處于松懈的狀態。
1.4 安全風險大,行車安全和人身安全是頂崗實習的難點
在既有線上保證正常行車秩序和線上施工、維修作業生產安全是工務部門的基本職責。近年來的各類統計資料表明,工務系統發生因工死亡、重傷的人數居鐵路各行列中的第二位。因此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在線上實習需要承擔較大的安全問題,因為學生在頂崗實習中發生事故是較為敏感的話題,因此很多施工現場不愿意接受實習的原因之一。
1.5 頂崗實習考核效果不理想
鐵路線路是一個帶狀工程決定了其實習點多、實習教師無法集中進行輔導和考核,導致對學生的實習效果難以把控,因此對學生的具體表現,也無法給予準確的評判。
2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管理的對策
2.1 尋求利益共同點,以運營為就業導向,實現頂層設計
①為頂崗實習企業培養準職工,增強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成立頂崗實習單位的訂單班,安排學生在訂單企業頂崗實習。訂單班的頂崗實習生既是學校的在校生,同時也是頂崗實習單位的準職工。頂崗實習企業為了縮短企業員工的適應時間更加愿意接受準職工的頂崗實習。以2010屆的畢業生為例共有20名鄭州局的訂單班學生赴鄭州橋工段頂崗實習。
②熟悉鐵路企業生產規律,為企業提供生產力。每年的冬季,各大鐵路局把“保春運”作為鐵路運輸部門的重點任務,此時的工務部門相對工作量小,春運結束后便是工務部門集中修的重要階段,各種養護維修工作量非常大。為此每年工務部門需要在春季臨時招募大量的臨時工來補充養路工人的不足。由于臨時工缺少鐵道工程技術的專業背景,其工作效率和質量不能運營企業的要求,為此稱為養護維修工作的一大瓶頸。
因此通過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的同時也為實習企業提供了一批高質量的職工,學生在學習現場操作的同時也可以解決現場較為緊張的生產任務。
③為企業進行職工培訓。企業以生產為主,在面臨新技術新工藝的革新時,就需要對大量的職工進行在崗培訓,特別是高速鐵路的建成通車,原有職工的技術水平無法適應高速鐵路的養護維修標準。然而職工培訓往往是企業的短板,為此我們就有計劃的派出專業學術帶頭人和行業專家“送教上門”培養現場的業務骨干,同時“請進來”,把現場技術人員請到校園進行專門的技術培訓,解現場之所需,同時現場技術專家也兼任我校的兼職教師,與校內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實訓指導任務,達到互利共贏。
2.2 以制度作保障,落實實習指導工作
校內專業指導教師是學生頂崗實習的主要負責人,同時需要輔導員進行有力的配合。為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跟蹤和管理,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制定了學生信息員制度,選拔優秀的班干部和黨員作為信息員。定期向校內指導教師匯報實習情況,及時解決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并建立實習監控和跟蹤記錄。對不同階段的實習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
①“實習承諾書”制度。向學生印發“實習承諾書”,以文字的形式向學生和學生家長說明實習過程的基本情況和實習過程中學生、學校、企業三方相應的責、權、利;對學生及學生家長簽字的“實習承諾書”進行歸檔,作為實習過程管理的一個重要依據。
②定期探望制度。在實習過程中,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和困惑,緩解學生身處陌生環境的不適情緒,最大程度上確保實習工作的順利進行。
③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動態管理。建立一些QQ群,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和及時性及互動性等優勢,全天候、全過程參與頂崗實習的指導工作,解決實習指導不足的問題。
④聘請企業技術人員為現場指導教師,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技能知識,還能讓學校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
2.3 立足學校,對企業現場培訓一批兼職教師隊伍
①邀請兼職教師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的編制;
②對兼職教師進行培訓,使校企最大程度結合;
③編制“兼職教師手冊”規范日常指導行為。
2.4 健全保障制度,重視實習安全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和鄭州橋工段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學生頂崗實習的制度。
①組織學生進行“崗前安全教育”的學習,未經過安全教育的學生不允許參加頂崗實習;
②頂崗實習前為學生購置實習責任保險;
③制定了“鄭州橋工段頂崗實習安全風險周分析記錄”;
④制定了“頂崗實習學生安全管理辦法”;
⑤制定了“頂崗實習學生安全及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另外不斷的向頂崗實習學生灌輸工務的安全理念:
①安全是生產的永恒主題,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
②標準的學習要在工作中貫穿,沒有標準的作業是盲目的;
③用標準保證作業質量,用作業質量保證行車安全,用標準作業保證人身安全。
2.5 實行企業和學校的共同考核
2.5.1 共同考核制度。
實行學校和實習單位對學生的考核制度,需要共同制定完成。其中實習單位的比例占到70%,學校教師評價占到30%。
2.5.2 做好資料歸檔。
頂崗實習結束后需要提交以下資料:
①頂崗實習協議;
②頂崗實習計劃;
③學生頂崗實習報告;
④學生頂崗實習成績;
⑤頂崗實習周志;
⑥頂崗實習巡回檢查記錄;
⑦頂崗實習考核表。
2.5.3 總結表彰制度。頂崗實習結束后通過校企參加的實結大會,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可以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同時對頂崗實習學生形成積極的引導。
3 小結
上述表述,我們不難看出,校企深度合作的共贏點就是如何調動企業接受學生頂崗實習工作的主動性,解決實習場地不足所出現的困境。就需要我們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安全保障,完善評價體系,更準確的評價學生的實習效果。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根據這一任務要求及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文章針對高職院校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整體課程改革進行了研究,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整體課程改革的思想和一些具體操作辦法,指導本專業整體課程改革,從而解決校企合作的頂崗實習中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崗位工作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整體課程;改革
1 改革的背景和意義
從《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教高【2006】14號)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號)等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到,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了高潮,各高職院校對課程改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改革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和新的理論,楊海平提出了就業導向的教育理念,成如剛以工程項目為載體,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初步構建了以工作過程知識為導向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李桂紅將行動導向教學應用在高職《土木工程制圖》的教學中,童艷芝在《工程力學》課程改革中應用了項目教學法。
但目前的改革并沒有完全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崗位工作的問題仍然突出,這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專業及整個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特別是針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改革很少,甚至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因此,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改革需要盡快進行。另外,我學院于2010年9月被國家批準為國家百所骨干院校首批立項建設單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是重點建設專業之一,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2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教學中仍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教材建設滯后,知識更新慢,且偏重于理論,不適宜高職學生;教材整體性和連續性差,很多教材的工程案例都是簡單羅列,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教學模式較單一,仍然以在課堂上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實際操作較少;工程案例不能貼近工程實際,且存在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的問題,不能實現教學與崗位職業要求相一致。
由于問題的存在造成了學生還在學習落后于現場實際工作的知識,甚至是被淘汰的知識,大量占用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同時,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學習的知識片面且不夠扎實,致使學生不能很快的適應崗位工作。
3 改革的思路及方法
針對存在的問題,通過相關文獻的研究、企業專家的指導、專業教師施工現場的學習,進行教材的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及模式,對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可行性進行檢驗和評價,并逐步完善。
3.1 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專業教師不僅應該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派專業教師到大型的技術先進的施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深入第一線學習先進的施工經驗,充分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并逐步實現“雙師”制度。
3.2 教材及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
在學院“骨干院校”建設中,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對各項工作進行指導,通過專家提供的咨詢,增加教材中沒有的、實際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識,去除工作中已經不用的知識點,形成與時俱進的講義,并及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專業教師在施工現場掛職鍛煉過程中,搜集施工中的文字資料和案例,將典型的工程實踐案例融入到講義當中。
3.3 實訓室的建設
通過專業教師到施工現場的調查研究,明確校內應該具備哪些實訓設施,結合專家的建議,建成新的實訓室,將實際工作中已經不用的設備淘汰,引進施工現場常用的設備。理論授課可以直接在實訓室進行,學生在授課過程中隨時動手操作,解決了理論課后很長時間才進行實訓的問題。
3.4 教學模式及方法的改革
參考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其課程改革的方法,通過多方考察、學習和指導,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教學中,采用以專家咨詢為基礎、崗位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案例貫穿始終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中,引入文字和視頻形式的案例,使內容更加生動;實踐教學,采用實訓室和施工現場相結合,并實行“雙配制”,即在施工現場由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
3.5 改革的檢驗及評價
選取教育程度相同的不同班級進行對比,一部分班級按照原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另外的一部分按照計劃的模式和方法進行。
改革的檢驗主要通過校內考核。考核方式分為過程考核和最終考核,過程考核模擬施工現場的實際工作來進行,最終考核中理論的內容大幅減少,考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觀題大大增加。通過考核發現,無論是實踐考核還是理論考核,新模式的學生表現明顯好于原模式的學生。
改革效果評價主要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和頂崗實習企業評價,學生表明,理論教學中,有了生動的視頻案例,老師的講課內容不再那么枯燥無味;實踐時,可以到施工現場,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內容變得直觀、立體,學生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動手操作,印象更加深刻;頂崗實習企業表明,學生來到單位以后,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崗位,并且,對后續知識的學習的能力明顯加強。
4 結語
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院校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整體課程改革進行了研究,通過多方努力和相互配合,對教材及人才培養方案、實訓室的建設、教學模式及方法等進行了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崗位,并提高了學生對后續知識的學習能力。
摘要: 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也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開發與研究,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為目標,使學生能很快適應其所要從事的職業,并具有很強的后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 高職;鐵道工程技術;課程體系;職業能力
0 引言
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既是專業內涵建設的切入點,也是內涵建設的落腳點,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為此,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結合鐵路行業的發展變化及其對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針對現場調研、畢業生訪談、企業專家研討等信息反饋基礎上,歷經多次校內外專家論證,按照“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課程標準與鐵路行業標準相融合、課程考核與技能鑒定相融合”的設計思路,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新課程體系,保障了該課程體系設計與開發的系統性、動態性、先進性和實用性。
1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特征
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特征: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是以工作過程分析為切入點,以培養鐵路施工與維護崗位核心能力為主線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
1.1 開發主體多元化:開發主體由過去的院系專業帶頭人負責、專業教師參與轉變為由企業專家、學校骨干教師、課程專家組成的課程體系開發團隊,避免了課程構成與目標崗位的要求脫節,實現了課程體系設置與社會、企業要求相適應、相對接。
1.2 課程結構職業化:其一,課程開發以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課程結構、學習情境均來自典型工作任務的轉換;其二,課程內容以工作項目或任務為載體,為學生提供完整真實的學習體驗,實現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并兼顧學生個性的發展。
1.3 課程內容綜合化:主要體現在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綜合,職業技能與職業態度、情感的綜合。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將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應用環境三者結合起來,并強調各環節間的相互聯系和銜接,突出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應用性。
1.4 課程實施一體化:主要體現在實施主體、教學過程、教學場所三方面的變化。就實施主體而言,融學校、企業為一體,融教師、工程師為一體;就場所而言,必須做到專業教室、實踐教學基地的結合;就教學過程而言,是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結合、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相統一。
2 構建符合高職鐵路特色的專業課課程體系
2.1 課程結構 按照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遵循知識和技能的內在聯系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地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2.1.1 開設高等數學、應用文寫作、大學英語等公共學習領域課程,培養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和職業素質。
2.1.2 開設工程識圖與CAD、工程力學應用、測量技術與應用、土木工程材料試驗與檢測、工程地質鑒別與分析、混凝土(鋼)結構檢算等專業基礎學習領域課程,為學專業課提供必需、夠用的理論基礎。
2.1.3 開設地基基礎施工與試驗檢測、鐵路軌道施工與維護、鐵路隧道施工與維護、鐵路橋梁施工與維護、鐵路工程施工組織與預算等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培養學生從事鐵路施工及工務技術領域最典型工作的能力,包括設備的選擇和操作、工作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勞動的組織和管理等,以強化學生核心崗位能力和專業技能。
2.1.4 開設鐵路線橋隧檢測、專業英語、以及施工與工務模塊等專業拓展領域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領域,拓展專業口徑,為職業能力的遷移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開設專業選修學習領域課程,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幫助學生了解和認知專業前沿技術及相關專業領域的技術發展狀況,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創造條件。
2.1.5 開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新技術新工藝講座等綜合實訓學習領域課程,強化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基本技能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綜合技能實訓、標準化作業實訓、頂崗實習為主要形式,以突出職業標準化訓練為中心,重點強化培訓學生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崗位能力。
2.2 課程排序 按照專業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和學生的能力形成規律、職業成長規律以及崗位任務的難易程度,安排課程教學的先后順序,確保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表1)
3 新課程體系運行效果
新課程體系通過3年的實踐運行表明,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職業技能鑒定通過率達到100%,專業課程考核及格率為100%、優秀率接近48%,實踐教學成績普遍提高30%以上;1名同學獲國家獎學金、27名同學獲國家勵志獎學金;獲特等獎學金1人、一等獎學金26人、二等獎學金53人、三等獎學金103人,獲獎率達52%;被學院評為優秀學生干部34人、優秀團干13人、優秀團員26人、優秀學生53人、先進個人31人;有4名同學參加2012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并榮獲專科組陜西省二等獎,有6名同學在全國鐵路職業院校鐵工類專業測量技能大賽榮獲特等獎,8名同學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學生技能作品展榮獲三等獎。
實踐表明,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工學交替的實踐中,職業能力得到良好鍛煉,縮短了畢業到工作崗位后的適應期,提高了就業競爭力。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五年穩定在99%以上,2013年學生就業質量邁上新臺階:2013屆就業率為99.7%、2014屆簽約率為95.5%。
4 結語
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學科領域課程體系模式,只有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職業生涯為目標、以鐵路行業標準為依據、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工作任務為引領構建課程結構和優化課程內容,高職課程體系改革才能卓有成效。
【摘 要】本文主要談了“政行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資源共享,建構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建立彈性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共建專兼結合的雙師團隊、設施完備的實訓場所,發揮專業引領示范作用,提升專業服務發展能力。
【關鍵詞】“政行校企” 資源共享 雙師團隊 專業發展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
一 “政行校企”四位一體,形成了長效運行機制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原隸屬鐵道部,是廣鐵集團主管的一所鐵路職業院校,有深厚的鐵路行業背景。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是學院的核心專業,為鐵路建設輸送了大批中堅骨干和技術人才。2004年,主輔分離后,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繼續與廣鐵集團在人才培養、培訓員工、實習實訓和就業等方面保持密切合作關系,與60多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衡陽市政府主導下,政校合作成立衡陽城市智能交通研究基地(簡稱智能交通基地),成為市政府交通決策的參謀;按理事會架構,與15家高鐵規模企業組建南方高鐵人才培養與技術合作基地;按董事會架構,攜手4家高鐵橋隧檢測行業一流企業共同成立先科橋隧學院;創辦華南監理有限公司衡陽分公司、衡陽鐵路勘測設計院、恒德工程質量檢測公司等3個“校中企”;與廣鐵集團公司、南方測繪儀器有限公司、上海先科公司等企業共建了工務探傷實訓基地、精調精測實訓基地、檢測實訓基地,基本形成了“培養方案校企共定、訂單學生校企共選、教學過程校企共育、教育資源校企共享、教學質量校企共評”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二 校企聯合,資源共享,人才培養有特色
1.校企共育,創新“項目導向、角色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南方高鐵基地、先科學院、3個校中企與多家合作企業,引進了40多項工程項目(任務),在合作平臺上通過完成項目的過程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學習。在執行過程中,教師既可教學又可參加企業項目建設;企業技術人員既是企業的員工,又作為老師指導學生;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既是學生,又是員工。這樣在以完成項目為介質的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學生、技術人員的角色互動。
2.校企互融,構建適應于中高職銜接的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
根據高鐵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引入企業項目或任務100多個,針對專業崗位能力要求,重組教學內容,以項目或任務為載體,構建“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與鐵路局、工程局合作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校企聯合教學、數字化課堂,開展“社團活動+技能競賽+項目實踐”。以廣鐵集團復退軍人中高職培訓為試點,從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管理制度、教學資源等方面,初步制訂了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從中職到高職的系統培養方案。
3.校企互通,打造共享資源庫平臺,建構三級資源體系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已建立共享資源庫,包括鐵路軌道施工與維護、橋隧施工與維護等5門核心課程資源。專業資源庫建設以學院網絡互動空間為平臺,已基本建成以下7個模塊:課程標準、概念庫、原理庫、方法庫、習題庫、課件庫、案例庫,及根據課程特色開發的特色資源庫等。牽頭制訂鐵路行業高職專業教學方案2個,面向全路學歷教育鐵道工程(工務)專業、鐵道工程(大型養路機械)專業教學指導方案2個,正式出版高速鐵路系列教材7本,為香港鐵路公司、全國地方鐵路公司、廣鐵(集團)公司等編寫高速鐵路新技術培訓教材8本,引入鐵道部線路工、探傷工等技能鑒定試題庫,開發了湖南省測量工(初、中、高級)職業技能鑒定試題庫。通過通用泛性資源建設、專業課程資源建設、優質精品資源建設逐步構建金字塔式的數字化三級資源體系。
4.校企共商,建立彈性教學管理運行機制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形成了圍繞合作企業工程項目以“工期”確定學期的彈性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按照高鐵施工企業季節性用工的需要,旺入淡出,以項目為載體,統籌教學模塊時間表,單項技能訓練以分散性為主,綜合技能形成通過教師帶項目下現場指導學生完成。按照鐵道工務企業常態化的作業流程,創新“階段式教學”,通過與廣鐵集團、南昌鐵路局等訂單企業共同簽訂訂單班學生頂崗實習協議,保障校企共商統籌教學的長效性,強化作業流程的連續性。開設了廣鐵(集團)公司、南寧鐵路局、南昌鐵路局、廣州地鐵、深圳地鐵、港深地鐵、武漢地鐵、無錫地鐵、南昌地鐵、上海先科等訂單班,訂單比例達65%,由專業組織教學培訓,企業負責考核評價,歷年驗收通過率在98%以上。
三 校企互補,專兼結合,雙師團隊有實力
學院加大對現有師資的培養力度,以創新師資隊伍管理機制為切入點,以建設雙師教師隊伍和穩定兼職教師隊伍為重點,實施“一引、一聘、二培養”工程,以“雙進、雙出”為手段,“雙進”——教師進企業,技師進校園;“雙出”——教師出國培訓,赴高校進修,通過參與專業建設、技術服務、技術創新、企業掛職鍛煉、境外交流與訪學、攻讀碩博學位等多種渠道,提高專兼職教師教學水平和提升服務高鐵產業發展的能力。經過多年的建設,本專業已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好、業務精、能力強、教學及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師資隊伍。
專業團隊中擁有專業顧問2人,衡陽市院士專家1人,衡陽市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骨干教師2人,企業兼職教師33人,專業教師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博士3人,雙師比例達到100%。團隊中2名教師獲得鐵道部火車頭獎章,1名教師獲得鐵道部優秀教師稱號,10人獲國家注冊巖土工程師、監理工程師等執業資格證,18人取得行業職業資格證。
四 基地條件有基礎
1.校企共建,實訓場所設施完備、技術先進
本專業目前建有工務實訓中心和檢測實訓中心;其中工務實訓中心由廣鐵(集團)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南方測繪儀器有限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廣鐵(集團)公司廣州工務大修段捐贈設備400多萬元等,以測量實訓室、線路維護實訓室、精調精測實訓室、廣鐵(集團)工務探傷基地等為支撐;檢測實訓中心由上海先科公司投入800多萬元,以橋隧檢測實訓室、樁基檢測實訓室、道路工程檢測實訓室為支撐,形成了滿足鐵道工程各專業實訓需求的生產性鐵道工程技術實訓基地。
以項目為平臺,分別與中鐵二十五局、衡陽工務段、廣州地鐵、華南監理公司等企業合作共建了32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能同時開展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方向1600個工作崗位的實習實訓,學院與企業共建共管,適時融入企業文化,滿足實習要求。
2.引入企業文化、實境育人,注重實訓室內涵建設
第一,實訓室管理制度完善。深化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實訓基地制度引入企業管理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制訂與現場生產企業一致的班組管理制度。包括實習生產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技術規程、質量管理標準、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等。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實驗實訓管理制度,包括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實驗實訓室管理制度、學生實驗實訓考核辦法及監控辦法、實驗人員管理制度、經費管理、固定資產管理以及頂崗實習保障機制。設備管理、實驗項目及人員管理均實現系統化信息管理,對大型設備定期進行專業檢修,系部與后勤服務中心緊密合作確保實訓耗材的供應。系部對所有實訓室和人員實行量化管理。
第二,實訓教學和培訓課程體系完備。利用基地平臺,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課程實訓體系進行重組優化,按高速鐵路線路工、探傷工、測量工崗位技能標準要求,形成了“分段培訓、技能遞進”的實訓課程體系;按照鐵道部《鐵路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大綱》要求,建立了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及現場鐵道工程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課程體系。
第三,實訓資源豐富。校企共同開發線路工、測量工、探傷工等職業資格標準、實訓教材、實訓課件、實訓軟件、技能考核題庫等資源。收集整理高鐵行業發展動態、各鐵路局和工程局職業崗位需求、高鐵新技術應用、職業資格標準、相關技術標準等行業企業信息246個;初步建成鐵路軌道施工與維護、鐵路橋梁施工與維護、鐵路隧道施工與維護、鐵路路基施工與維護、鐵道工程試驗與檢測5門核心網絡課程資源;整合高鐵工務培訓計劃、教材等培訓資源1021個。依托學院網絡空間互動平臺,向高職院校師生、企業和社會人員提供教學資源查詢與下載、教學指導、人員培訓等服務,實現校校、校企共享,實現在線教學與輔導答疑。
第四,基地文化企業化。將企業中“7S”管理模式引入實訓室管理,模擬企業化生產性管理標準,營造高鐵產業文化氛圍。引企業文化進實訓基地建設,形成了符合企業要求的“安全、精準、協作、耐勞”的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精神并貫穿于實踐教學的每一環節。基地環境按企業生產現場進行建設,引企入校,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技術、管理和設備等資源優勢,融入企業文化,在學生實訓教學過程中,按照企業生產作業要求、作業標準、生產工藝組織實訓教學,體現真實的職業環境與職業氛圍,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下按照未來專業崗位要求,培養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體會企業生產氛圍,做到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五 專業優勢顯著,引領示范作用突出,服務社會有成效
第一,“項目導向、角色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優勢凸顯。依托36家規模企業構建校企合作平臺,配套專業核心技能分解重構形成了100多項真實工程項目,貫穿于從單項到綜合技能訓練的全過程。近三年來,學生專業技能合格率達100%,企業滿意度達98%,良好的社會聲譽,形成了招生就業兩旺的喜人形勢。
第二,人才培養方式靈活多樣。以學生自主成立的測量協會、CAD制圖協會為技能訓練平臺,與南方測繪公司聯合舉辦的“南方杯”測量競賽、與徠卡公司聯合舉辦的“徠卡杯”測量競賽、與廣鐵(集團)公司聯合舉辦的“廣鐵杯”工務技能競賽,擇優選派學生參與校企生產項目實訓,暑期選派學生赴美實習,采取社會調查、春運實踐、“三下鄉”等形式,開展靈活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
第三,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效益顯著。專業開辦60多年來,為鐵路系統培養了近1.6萬名畢業生。為鐵道部行指委編寫高速鐵路技術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專業驗收標準,作為全路同類專業標準;為鐵道部高鐵崗位培訓編制培訓方案及標準,供全路高鐵培訓特用。近幾年引進外教進行專業雙語教學,有60多名學生參與境外項目建設。主持省市級科研課題20項,編寫全國第一本《高速鐵路·線路》教材,正式出版高速鐵路系列教材7本,為香港鐵路公司員工培訓、鐵道部高速鐵路線路維修技術補強培訓等編寫培訓教材8本,完成湘桂線改造工程、廣深線、廣西沿海鐵路、長株潭城際鐵路工程施工、監理、測量等大型項目40余項,獲得專利9項,平均每年校企合作開展應用技術研究項目數十項。與香港地鐵公司聯合開辦了8期員工新技術培訓,為鐵道部開辦了全國第一期高速鐵路工務培訓班、工務系統客運專線工程預驗收培訓班。每年為廣鐵(集團)公司、全國地方鐵路公司等開展高級技師、技師取證等各類培訓和技能鑒定近2600人次。
六 結束語
豐富的職業教育辦學經驗,高素質的專業師資隊伍,良好的人才培養方案,完善的實訓條件,健全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充足的生源,高比例的畢業生就業率,政府、行業、企業、學院的支持,這些為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大發展提供了切實保障。
【摘要】本文介紹鐵道工程專業項目課程項目法教學的課程結構,以及采用項目法教學的資源環境要求及采用此教學法的效果。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項目法教學實施環境、資源;項目法教學效果
1. 項目法教學
項目教學法實質上是以項目為導向,讓學生通過承擔和完成某個具體項目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項目教學法打破了學科化的知識體系,從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出發,依據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組建一系列行動化的學習項目,而這些項目通常就是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橋、隧、路基、軌道實體項目在實施過程的設計、施工、養護維修、檢測、咨詢等任務或者工作。
2. 項目課程項目法教學課程結構
采用項目教學法,應合理構建項目課程結構。合理的課程結構應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入手,準確定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合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課程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教師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讓學生知道怎么學,學什么。高職高專鐵路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并有一定創新能力,能適應現代化生產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具體對于鐵道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是能到鐵道行業的設計、施工、檢測、運營養護維修和咨詢單位去從事項目設計、施工、檢測、養護維修和咨詢工作,所以,采用項目法教學學習項目課程,學生要知道該項目課程有哪些工作內容或任務,通過該項目課程的學習,學生具有能夠勝任項目設計,施工、檢測、養護維修、咨詢的能力。本人根據教學實踐、現場實踐、現場調研情況,總結出鐵道工程專業項目課程項目法教學的課程結構(以《隧道》項目課程為例)如表1。
3. 項目課程項目法教學實施的資源環境及實施情境
3.1課程整合: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環套一環的,完成項目工作過程所需的能力,是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為前提,為了使《隧道施工與養護》課程項目法教學能有效實施,使教學知識做到學以至用,循序漸進,普遍聯系,能夠克服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所需無限的相關知識的矛盾,實現人才培養方案目標,必須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整合。整合以后,鐵道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將如表2。
3.2教材和教師:
(1)有效實施項目法教學,實現'所學'與'所用'有機結合,關鍵涉及到兩個內容,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實際上是'教材和教師'的問題。應根據項目課程結構和項目課程教學課程整合,自主開發一系列項目課程教材,打破原有教學內容體系的學科性架構,構建與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對應的教學內容體系,解決 “教什么”的根本問題。應組織教師和現場專家編制校本教材;應錄制各種鐵路項目的施工和養護維修教學錄象;應收集各種項目的地形、地質勘測報告、可研報告、環評報告、設計文件、項目施工組織方案、檢測方案和報告、項目招標投標文件;開發各種項目課程的課件;成立項目教學工作室;應配備項目設計、施工、養護維修、檢測、咨詢所需的軟件、設備;使學生達到學而不厭,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2)項目教學法在項目課程教學改革的成功,其制勝法寶是要有一支具有良好工程實踐經驗和教學業務能力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和“復合型”教師隊伍。因此,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中,應有一個“五年滾動計劃”,即每年必須有20%的專業教師到企業去輪訓或到現場從事相關項目的崗位工作,五年一輪,在五年內應該系統的參加了一個到兩個不同項目的建設。學校從企業引進的專業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并有一支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參與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評價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摘 要]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以就業為導向、基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符合時代特征和社會需求、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內涵發展的根本。
[關鍵詞] 高職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高端技能型人才
前 言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鐵路工程類高職院校,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是學院傳統的骨干專業,也是學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專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養模式與教學體系,使之貫穿高職教育的全過程,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
“學工融合、知行并進”人才培養模式綜述
鐵路工程建設和運營維護企業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學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和動力。自2008年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根據鐵路企業對高職畢業生在專業技能、職業能力和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啟動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經過不斷實踐和完善,形成了符合專業實際、切合行業發展需求、具有鐵路特色的“學工融合、知行并進”人才培養模式。“學工融合”為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課程標準與鐵路行業標準相融合、課程考核與技能鑒定相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知行并進”是指在培養過程中注重知識與技能的融通,強調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將學生培養成為“懂設計、精施工、善維護、會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目標。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一是以“企業的需要”為出發點,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面向鐵路施工企業施工員、測量員、試驗員和鐵路運營企業線路工、橋隧工等職業崗位,按崗位能力和職責要求,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二是以工作過程分析為切入點,采用“專業+項目+服務”的模式,以培養鐵路施工與維護崗位核心能力為主線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三是適應生產一線,試行“緊隨鐵路,柔性學期”靈活組織教學,采用“九周學段制”,學習與工作交替、學校與企業人才共育,責任共擔、成果共享。
“學工融合、知行并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內涵
一、重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1.以生涯為目標——確定改革方向。使學生能獲得與企業發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2.以鐵路行業標準為依據——確定技能鑒定項目和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涵蓋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要求,使學生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能順利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3.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創新教學載體,實施項目化教學。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
4.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系統設計、組織和實施課程。增強學生適應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和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
5.以能力為基礎——確定課程內容。突出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注重實踐智慧的養成,培養學生在復雜的工作關系中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綜合能力。
二、改革現行的教學組織管理模式
實行每學年四小學期制,即每半年分兩個小學期(亦稱學段),每個學段為9個教學周,原來的寒暑假時間不變。上半年以“五一節”為時間節點分成2個學段,下半年以教學周9周為時間節點,分成2個學段。三年按12個學段安排教學,每學段按9周安排,不包括放假及機動。1~4學段采用并行排課(獨立實踐課程除外),5~10學段(頂崗實外)根據專業特點串并結合,一門專業學習領域課程一般在一個學段安排完成。
三、充分重視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秉承“德修身、技立業”的校訓,以校園文化傳承鐵路鐵路文化,培養學生適應鐵路“半軍事化”管理的職業特質,使畢業生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貫徹理論實踐一體化設計,將企業文化、學生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體系,指導學生在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學會做事、學習,提高學生核心能力素質,使其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和適應能力。
四、建立“三維度”教師考評體系,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建立教師執教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整合社會資源能力的三維度考評體系,促進教師扎根課堂、深入一線、放眼行業,打造掌握高職教育規律、引領技術前沿、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五、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形式多樣化、校企聯合一元化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建設高速鐵路檢測省級實訓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鐵路實訓工區、鐵路軌道養護實訓室、工程軟件訓練中心等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場景,促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實踐效果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效顯著,就業呈現高質量
2009年,我們從鐵道工程技術專業09級的學生中遴選40名學生組建了“試點班”。隨后,在2010級組建2個試點班、2011級6個班級全面推廣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果。
試點班的師資由學校專業教師、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組成。課程教學內容采用自編的工學結合學材,按照課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務,將鐵路行業39個技術標準融入14門課程標準中。
教學實施采取模塊化的形式進行理實一體化的項目教學,結合工程進度靈活施以“緊隨鐵路,柔性學期”的現場教學,安排學生分別于第5學段在中鐵一局西寶客運專線項目部,第6學段在中鐵七局巴達鐵路項目部,第7學段在中鐵十九局合蚌客專十一工區進行3個月的鐵路線路、橋梁、隧道等專業課現場教學、技術服務;第11學段設置頂崗實習,將40名學生分至中鐵八局20個工程建設項目部。實踐表明,“專業+項目+服務”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職業能力得到良好鍛煉,縮短了畢業到工作崗位后的適應期。
2.創新“兩聯合、三共享、三對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長效機制
根據鐵路行業特點,以企業和學校的共贏為出發點,充分實現“兩聯合”,即聯合開展工程技術研發、聯合進行專業人才的全過程培養;“三共享”,即人力資源共享、物力資源共享、品牌資源共享;“三對接”,即系部與分公司對接,教研室與項目部對接,專業專任教師與技術人員對接。試點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活動,全程與鐵路企業進行了多層次緊密型合作辦學,校企深度合作呈現出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良性格局。
3.專業成果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學工融合、知行并進”人才培養模式歷經五年的探索與實踐,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實習實訓條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2008年,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被確立為陜西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重點建設專業。2009年,《隧道工程》教材榮獲陜西省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鐵路隧道施工與控制》多媒體課件榮獲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優秀獎。2010年,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被確立為國家級骨干院校重點建設專業;鐵道工程技術核心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高速鐵路檢測基地被列為省級實訓基地。2011年,主持鐵道部鐵道工務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和“鐵路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專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鐵路橋梁施工與控制》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鐵路橋梁施工與控制》多媒體課件榮獲第十一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三等獎。
截至目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在全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43家,學生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9%以上,專業對口率在93%以上。
4.綜合素質
通過在鐵工專業9個班的改革實踐,涌現出大批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身心素質及業務素質過硬的優秀學生:職業技能鑒定通過率超過98%、實踐教學成績普遍提高30%以上;學院三好學生96人、優秀學生干部94人、優秀學生180人;優秀團員156人、優秀團干19人;國家獎學金3人、勵志獎學金57人,特等和一、二、三等獎學金累計達360人。
結 語
“學工融合、知行并進”人才培養模式先后在全國鐵道工務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2011 包頭)、人民交通出版社主辦的鐵道工程類專業與教材建設研討會(2011 北京)、鐵道出版社舉辦的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材建設研討會(2010 石家莊)等會議上進行了交流,得到了與會專家和兄弟院校的好評;受到了省內外同類高職院校的高度評價和認可,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交通運輸系、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交通與測繪工程學院、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路橋學院等多所高職院校來我院交流、學習。
2012年,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鑒定和鐵路企業反饋后,一致認為該模式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實用性,人才培養質量高,社會效益好,并為其他高職高專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典范,對其他類型和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具有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摘 要: 本文以企業調研入手,從行業需求出發,按工作過程系統化理念,通過探索和實踐,構建了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以培養適合鐵道工程行業需要的鐵道工程技術應用人才。
關鍵詞: 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 人才培養方案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
一、概述
長期以來,我國高職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礎上加上職業元素演化而來,以“學科課程體系”為主,采用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授課方式,教學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適于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考核方式難以反映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水平,沒有系統化和根本性地體現其職業特性。近年來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但在進行專業建設和構建課程體系時,仍然沒有脫離基于知識傳授的學科化課程的束縛,這樣勢必會影響職業人才的培養質量。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是用“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學科課程為基礎的綜合課程方案,該方案由工作任務分析導出典型工作任務,對其進行分析歸納成為行動領域,再考慮到教學實際轉換配置出學習領域,并通過具體的“學習情境”來實施,具有完整性、協作性和個性化的特點。該方案的開發思路如圖1所示:
二、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制定
明確專業定位是一個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鐵路正處于蓬勃發展,2007年10月,國務院第一百九十五次常務會議批準了《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將202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調增至12萬公里以上。主要措施有:1.大力發展客運專線,新建客運專線1.2萬千米以上,規劃“四縱四橫”客運專線,以及三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2.完善路網布局和西部開發新線,規劃建設新線約1.6萬公里;3.加強既有路網技術改造和樞紐建設,提高路網既有通道能力,規劃既有線增建二線1.3萬公里,既有線電氣化1.6萬公里。地處華東地區的上海鐵路局作為東部鐵路建設的主戰場,2009年建設項目更是創造多項歷史紀錄,完成的建設投資將超過200億元,而開工項目總投資規模更是達到2200億元,建設投資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全年開工(包括擬開工)項目達到18項。另外,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網絡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也在快速發展,目前已有25個城市規劃了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建設的軌道交通網絡總投資估算將超過8000億元,總里程將達5000公里。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10個城市擁有軌道交通線路。就江蘇而言,僅“十一五”期間,南京市軌道交通發展規劃在2010年前要完成82公里1號線南延線和2號線建設任務,啟動建設3號線。蘇州地鐵1號線已經開工建設,無錫、常州地鐵1號線也在規劃中。
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大發展,給鐵路線路施工與維護的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鐵路線施工、養護手段也隨著鐵路事業的整體進步得到了飛速發展,從純粹的人力到小型機械化,再到大型機械化,而大型施工、養路機械化設備的引進,極大地提高了鐵路線路施工養護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大型施工、養路機械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激光和計算機控制等高新技術于一體的裝備,新裝備的大量投入應用急需大量的經過系統學習、掌握專業技能的高層次人才。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所屬的25家特大型施工企業的用工人員需求量在1萬以上,另外我校所處的上海鐵路局工務系統每年急需僅大專層次的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技術人才800多名。而上海鐵路局管內尚無開設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專科層次的學校。行業良好的發展勢頭,給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提供了很大發展空間。在大量的調研基礎之上,經過綜合分析論證,我院明確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培養目標是:面向全路鐵道施工企業、上海局工務系統及城市軌道系統,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與道德修養,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一定英語和計算機技術應用能力,了解現代鐵路線路技術及發展方向,特別是200km/h以上的高速鐵路技術裝備特點,熟悉鐵路養護流程,具備大型養路機械維修與操作技能,能從事鐵路的機械化施工、養護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不斷學習、持續發展的能力,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等一線崗位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人才。
三、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做法
高職教育的核心是通過綜合的和具體的職業技術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在實際工作中迫切需求的實際工作能力。課程體系的構建要根據專業目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用與工作過程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對職業崗位活動進行整體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礎上開發課程,實現課程結構與崗位工作結構的對接。主要的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組成由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組成的調研組,對典型的企業(如上海鐵路局工務段、機械段、工程局等)進行走訪和調研,以實踐專家深度訪談的形式,與企業一線技術骨干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重點了解畢業生在企業所從事崗位工作的具體任務工作內容。同時了解企業對畢業生提出的要求,在獲悉崗位工作任務及工作內容的同時請企業人員填寫工作任務描述表,把掌握的一手資料記錄下來。從工作任務描述表及調研過程中獲得的信息得到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具體工作任務實例,并經過分析概括,將主要的具有相同性質的工作任務實例合并,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32項,這些工作任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對這些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相互關聯的任務集合統一到一個個行動領域之中,便形成了所有的行動領域。與此同時從簡單到復雜按職業成長規律進行排序,并根據深度訪談獲得的信息確定了專業行動領域的難度等級。在充分考慮教學組織與實施、學生水平及師資條件等因素,將職業行動領域進行教學化加工與反思,充分考慮教學的可實施性,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按照實際工作過程組織教學,將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在轉化過程中,有的是將多個行動領域轉換成一個學習領域。經過轉換配置與企業論證,開發出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共11項。考慮到我國國情和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保證學生跨職業學習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競爭力的加強,整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學習領域共設計了三部分:公共基礎學習領域、專業學習領域、拓展學習領域。(如表1)
表1 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課程體系
四、思考與體會
通過開發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及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我們得到如下認識。
1.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是體現職業教育特色所在。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真正以學生為中心設計,以典型工作任務的實施為教學主線,以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形成的直接經驗的形式來掌握融合于各項實踐行動中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教學本質思想真正體現了“工作怎么做,教學怎么教”,特別強調“做中學”,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來的。因此,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非常適合職業教育,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較好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職業能力,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2.開發適合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教材迫在眉睫。現在使用的職教教材,一般以學科系統化為模式,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實踐與理論脫節,學與用之間不能做到有效結合,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所以所以開發適合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教材迫在眉睫。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教材包括實訓教材和理論教材。實訓教材應先編寫以職業技能及相關技能知識為內容的單元模塊,再以這些單元模塊為基礎進行整合,形成各個教學項目,以覆蓋同一領域不同職業或不同職業方向的具體要求。實訓教材應重在如何做。理論教材要針對培訓技能的要求編寫。教材編寫要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專業理論課始終圍繞專業實訓這個核心活動,打破學科系統化的模式,按實際工作過程,做到“少、精、淺、實”,不求完整,但求實用。
3.加強師資培訓,構建一支雙師結構、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雙師結構、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是順利進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要想讓我院培養出來的鐵道工程專業人才更具競爭力,必須先提高教師的水平。(1)更新教師的課程觀,提高教師的職業教育課程理論水平,加強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基于工作任務的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設計能力,使骨干教師掌握以職業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技術;同時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赴企業進行研修、頂崗鍛煉,提高教師從事專業技術生產實踐和科技開發活動的能力,使教師盡快成為合格的雙師型職業教育教師。(2)聘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聘請在蘇州及周邊地區生產、建設、管理等第一線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來校兼課,促進企業兼職教師參與專業建設也課程教學工作,構建兼職教師庫。
4.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鐵道工程技術(工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需提供能滿足課程教學需要的生產型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應是“教學工廠”,是“生產型”的應突出其教學功能和學習功能,應為課程服務。在校內實訓基地里面:學生專業課的教室就是實訓室,也是產品的生產車間或業務的工作室;學生既是專業技能的學習者,又是生產者,是有形或無形產品的學徒;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生產實習的師傅;教學的內容就是讓學生完成企業的一項工作任務;教學設備就是生產設備,教學素材就是生產的原材料;學生完成的學習成果就是生產出合格產品或是學生的創意作品;教師在完成生產實訓任務的同時又能開展一些新產品、新技術研發。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各個行業得到迅速發展。因而,對人才的需求也相應增大,為了更好地滿足企業人才需求,高職教育均紛紛進行教學實踐與探索,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并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技能為目的,進行相關專業技能教學實踐,以培養出一批市場需求型人才。為此,就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技能教學實踐展開探索。
關鍵詞:高職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 教學實踐
一、前言
根據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表明,要把提高質量作為職業教育重點。同時也指出,應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科、教、文、衛、體事業也相應快速發展,同時加速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而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也得到迅速發展。為了完成我國教育改革規劃目標,高職院校逐漸將相應的改革措施落實到教學和技能實踐當中,以強化專業技能教學,提高學生的技能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出符合社會人才型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因此,如何以專業技能實訓和技能鑒定為突破點,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的重點關注問題。本文結合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探索技能教學實踐,以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進而促進高職教育快速發展。
二、設置鑒定科目與技能實訓
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學生獲得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因此,設置鑒定科目和技能實訓時應以為培養學生提高綜合職業能力服務,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通常包括技能知識、技能的運用與創新、專業知識、相關崗位法律法規運用等;方法能力一般包括自我控制與管理、關于計劃、時間、決定等管理、再學習能力等;社會能力涵蓋人際交流、法律意識、社會責任心、團隊協助、職業道德及自信心等方面內容。根據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畢業后跟蹤調研結果,可以將其專業崗位群分為:(1)以個人素質和工作需要為依據,分為技術管理、經營管理、生產管理及工程組織等各種各樣技術管理人才;(2)從事地下鐵道橋隧、鐵路軌道施工的施工員、從事鐵路工務設備的維護工作養護員等現場施工與養護管理人才;(3)從事資料員、后勤技術員、設計員等從事小型工程項目人才。此外,又可以根據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各個崗位群需求的綜合職業能力,可以將技能實訓和鑒定科目類型設置為:(1)綜合專業技能的實訓與鑒定。通常包括頂崗實習、綜合試驗強化訓練、畢業設計及畢業實習等內容;(2)基礎技能的實訓與鑒定。主要內容有基礎寫作技能、計算機基本技能及外語基本技能等;(3)單項專業技能的實訓與鑒定,一般有課程設計實訓、專業課實訓、課內實訓等。
三、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技能實訓方法
1.合理安排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實驗實訓教學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實驗實訓課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應合理安排實驗實訓教學,重視實驗實訓課的教學質量。具體安排如下:(1)針對新生的教學安排。應設工程制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等基礎課程,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為今后學習專業技能奠定一定的基礎。并根據各門基礎課程的特點配套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可以配套辯論賽環節,提高學生的口才與應變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和道德觀;又如工程制圖可以設置CAD制圖實訓,計算機網絡基礎可以設置計算機操作實訓等。(2)對于大二學生,應側重安排本專業專業課程,并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穿插相應的實驗實訓課程,例如,在施工測量課程中穿插安排測量實習;在工程力學應用課程中穿插工程力學試驗環節;在地基基礎施工與檢測一課中安排土工試驗課程。以學年結束前3周為施工實習周,在現場技術人員的帶領下,由實習教師組織學生深入施工企業一線進行實踐教學。
2.實現實驗實訓課與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有機結合
通過職業技能的培訓與鑒定,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高職院校不僅要抓緊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實驗實訓課的教學環節,還應結合職業技能的培訓與鑒定,使其與相應課程的實驗實訓課程有機結合,這樣還有利于職業素質教育在日常教學環節中滲透,在課程考核和職業技能鑒定中落實。此外,還應多鼓勵學生參與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提高自身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還可以定期開展技能大賽,讓學生在大賽中提升自我,取長補短,培養團隊精神。
3.加強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實訓
綜合應用能力實訓,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還為學生今后參加實際工作奠定扎實基礎。綜合應用能力實訓內容包括綜合試驗強化、頂崗實習等內容,通常安排在畢業學年最后一個學期,以交叉進行的形式開展。頂崗實習是組織學生到實際施工企業一線親身參與現場施工,讓學生通過發揮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自身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試驗強化訓練可以加強學生對相關專業試驗知識的掌握,包括試驗原理、操作步驟、數據資料收集與處理等,使學生獲取從事鐵路工程施工所需的試驗職業技能;畢業實習是由教師和現場技術人員帶領學生深入施工現場,認識和掌握專業技術施工環節,為設計畢業論文收集相關資料做準備;畢業設計環節的設立可以讓學生通過綜合分析所學知識和畢業實習所學到的內容,經過整理與分析,進而深化專業知識的掌握,提高自身職業技能綜合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小結
總而言之,通過專業技能實訓與技能鑒定,可以提高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進而提高專業教學質量,促進高職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摘 要: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與設計,離不開企業的需求,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面向的主要就業崗位(群)是鐵路工程施工企業的施工員、測量員、試驗員、資料員等職業崗位和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維護企業的線路工、橋隧工等職業崗位。該文是在對沈陽鐵路局、哈爾濱鐵路局、中鐵九局等相關企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企業從始至終參與其中,并始終以服務于市場需求為核心,對建立以市場導向、企業參與的高職院校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開發與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 企業參與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 課程開發與設計
2006年教育部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建議》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它不僅體現了高職教育辦學類型、人才層次及人才規格的定位,表明了對高職教育的高教性和職業性的雙重屬性的準確認識,也是高職教育觀念的深化,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之所在。另外,以能力為本位的“基本素質+崗位能力(技能)模塊”課程體系是《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基本理論的課程體系。綜上所述,我國目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都在朝著“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發展,而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只有在課程體系中才能得到體現。為此,該文的內容是以市場為導向,注重企業需求,來制定相應的課程,應用前景廣泛,符合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
1 設計思路
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在第四學期就簽訂了就業協議,鑒于提前明確就業崗位使畢業生未來的工作內容具體化,特別是提前上崗,已經使學習和工作結合起來,進入“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的狀態。基于現狀,在充分聽取行業協會和企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反復論證,大量刪減了理論性過強且艱澀難懂的課程。同時,為強化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加大了實訓課程和頂崗實習的比重,重構了“學作結合”課程體系。
2 課程開發與設計
2.1 設計依據
依托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委員會,針對專業培養目標,開展社會調研,總結歸納出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核心工作崗位(群),通過職業崗位分析,學生的崗位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線路工,主要工作內容有:作業防護;線路基本作業;鋼軌作業;軌枕作業;道床及路基作業;簡易測量和識讀工程圖;檢查作業及故障處理。
(2)橋隧工,主要工作內容有:橋面作業;橋跨作業;橋臺作業;涵渠、隧道作業;施工作業;橋隧檢測;橋隧巡守。
(3)施工員,主要工作內容有:鐵路路基工程施工、鐵路橋梁工程施工、鐵路隧道工程施工、鐵路軌道工程施工、施工現場管理。
(4)測量員,主要工作內容有:交接樁和施工復測;施工過程控制測量、構筑物施工放線、監控測量及數據分析;工程測量方案、監控量測方案編寫;建立測量儀器臺賬,按時對測量儀器進行維修保養。
(5)試驗員,主要工作內容有:各種原材料試驗;施工配合比設計;各種材料的取樣、送檢、試驗、化驗、檢驗、復驗工作及報告;路基、橋梁、隧道、軌道結構物自檢、抽檢等試驗工作。
2.2 構建基于“學作結合”的課程體系
面向鐵路工程施工與鐵路線路養護維修企業,按照鐵路工程施工與養護維修崗位技能要求,參照國內鐵路工程施工與養護維修規范、標準,與合作企業技術專家共同分析鐵路線橋隧工程施工、養護維修、施工組織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務,按照鐵路工程施工與線路養護維修過程確定行動領域、學習領域,依次設計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若干教學模塊,將相關的知識、模塊,通過對各教學模塊的學習,實現知識、技能、素質的同步提高,具備鐵路工程施工與養護維修工作的職業能力。構建“學作結合”的課程體系。其典型工作任務及對應的行動領域及學習領域如下。
(1)典型工作任務,主要包括:鐵路線橋隧施工、施工組織管理、鐵路線橋隧養護與維修三個方面。
(2)行動領域,主要包括:鐵路工程圖識圖、工程材料試驗與檢測、鐵路工程測量、鐵路路基施工、鐵路軌道施工、鐵路橋隧施工、鐵路橋隧養護、鐵路工程施工組織、鐵路工程概預算等。
(3)學習領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圖、土木工程CAD、工程繪圖實訓、工程測量、工程測量實訓、鐵路軌道、鐵路工程施工、鐵路橋隧施工與維護、鐵路線路修理、鐵路線路修理實訓、養路機械實訓、高速鐵路軌道施工與維修、鐵路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鐵路工程預算實訓等主要課程。
以上學習內容的基礎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學期,專業課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學期,第四學期結束后學生應具備解決典型工作任務對應的行動領域相關問題的能力。
2.3 課程設計與教學準備
在整體課程設計過程中,從新生入學開始,便將兩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內容發給學生,讓學生在對每門課程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明確具體的在實際中應用,同時將企業的考核標準及相關要求融入到具體的授課及考核中,激勵并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課程與課程之間要有過渡和協調,用到什么就學什么或補什么。這就要求在做教學準備時,把企業的東西或者相關專家確定下來,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的應用;另外,還要求任課教師建立制定工學結合的課程標準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大力推動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為主,其他教學模式為輔的多元教學模式改革。
3 結語
以上關于高職院校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及課程設計思路的相關內容,是在充分進行企業調研和企業人員參與的基礎上進行的,包括了企業需求的工作任務內容對應的課程安排以及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設計思路,能夠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提供一些幫助或引導。
摘 要:近年來以教育部為主導的高職院校升級和改造正在加速,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構建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技能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成為主題,校企合作是當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改革方向,本研究以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基礎,探討了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策略和方法,希望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推進有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鐵道工程技術專業 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培養模式 目標 評價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進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合理的平臺作為基礎,當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發展方向應該放到培養模式的創新上,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科學定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夯實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的基礎,加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在校企合作中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科學評價與考核檢驗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的成果,綜合地實現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創新性發展,達到對高技能人才的加速培養,在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和社會的同時,體現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育改革和探索的價值與功能。
1 科學定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建設應該將重點放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上,要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列為首要目標,通過專業建設和教學創新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鐵道工程專業技術,提高專業的運用能力,更好地服務于一線的生產。校企合作是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與手段,有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可以根據企業和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來調整專業設置、教學資源優化,使專業教學和學生發展與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社會需求相統一,在擴大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育資源和教育范圍的同時,全面地加速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進行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要首先建立適宜的培養目標,要結合社會需要、行業進步和學生發展,以培養高技能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為中心,完善和豐富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形成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教育和發展的支持。
2 夯實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的基礎
在校企合作的人才模式下,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應該重點做好基礎建設,要結合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發展建設具有先進性和系統性的實訓基地,使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和具體實訓相結合,真正將人才培養置于校企深層次合作的范圍內。在實訓基地的創建中要注重硬件建設,要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引進企業的技術和智力資源參與到實訓基地的建設中,使實訓基地符合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發展和技能發展的需要。在實訓基地的建設中要注意軟件建設,教學模式的變革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注重生產性能力的培養,在科學組織和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做到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3 加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進行校企合作過程中教師隊伍的建設
當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師客觀存在實踐經驗缺乏、操作能力不足的實際問題,這會造成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師面對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產生力不從心的問題,不但影響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效果,也會給學生成長為高技能人才帶來制約作用,更會給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帶來負面影響。新時期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應該從自身特點出發,以“雙師型”教師團隊為中心,建立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師隊伍發展的新途徑,通過校企合作的機制掌握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中操作技能和實踐經驗,了解學生在校企合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與困惑,促進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師隊伍向專業化、技能化的方向發展。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也應該優化教師的結構,利用校企合作的機遇,將企業中高層級人才引入到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師隊伍之中,以專家講座、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等方式,擴大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師隊伍。此外,要將有發展需要的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師送出去,選派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中青年骨干專業教師到校企合作的企業或對口的更高一級的院校進修,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或將他們送到企業一線進行生產鍛煉增強實踐經驗,實現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并將優秀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實現企業崗前零培訓目標。
4 科學評價與考核檢驗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的成果
建立就業(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及其家長、研究機構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將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創業成效等作為衡量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并對畢業生畢業后至少五年的發展軌跡進行持續追蹤。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我們已經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實際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一體化。由于技能訓練強度高、難度大、時間長、現場性強,使學生的技能水平得以較快養成和提升。同時學生在培養的過程中,高度融合了企業的實際需求使他們在進入企業后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能夠較快地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環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不僅促進了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同時也加強了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改革,在增強辦學實力的同時還提升了整體的辦學水平。
5 結語
校企合作是當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建設的主要途徑,對于培養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高技能人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在今后的校企合作中繼續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在政策和法律上加強對校企合作的指導作用,明確劃分學校、學生和企業的責任關系,優化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方法和辦學模式,在促進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不斷發展的同時,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技能操作人才。
【摘 要】為達到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在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下一步學院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真正做到“校企雙贏”。
【關鍵詞】校企合作;教學改革;雙贏;鐵道工程技術專業
我院2008年升格為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辦學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發展道路。校企合作是學院與企業建立的一種教學合作模式。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的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院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的教學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
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是學院的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品牌專業,多年來為鐵路行業輸送了大量技術人才。為適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要求,著重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校企合作針對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探索
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本專業培養學生的指導性文件。教學內容及課程要按照“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過去的“人才培養方案”理論教學內容較多,沒有與企業現場相對接,不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學生畢業后不盡快能勝任實踐性崗位,有時企業還需從新進行培訓。為此,專業教師積極與企業聯系,通過現場考察、座談等方式,了解本專業所需的具體崗位要求。根據崗位要求,從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例如:根據鐵路線路工、橋施工的崗位要求,增加了“鐵路線路構造與修理”、“鐵路橋隧構造”、“鐵路橋隧施工與維護”等課程的實踐性教學課時,增加線路工、橋施工技能鑒定培訓與考核。學生學習后,能夠適應崗位要求。
二、校企合作針對師資隊伍建設的探索
教師是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執行者,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實行校企合作的關鍵。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現有專任教師26人。高級職稱12人,專業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14人。根據校企合作的要求,專業教師要加強實踐經驗。為此,學院一方面每年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不斷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引進行業內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人員作為長期外聘兼職教師,承擔專業教學中實習、實訓指導任務。通過上述兩方面的校企合作,專業教學更針對現場實際需求,學生所學知識更能適應崗位要求。
三、校企合作針對課程改革的探索
多年來,鐵道工程技術專業中的實習、實訓大部分都在校內進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但是和企業現場情況和需求還存在著很大差距,不能真正滿足崗位需求。根據校企合作的要求,對課程的改革采取了“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其中“鐵路測量”課程,先經過一學期60學時的理論學習和校內實習,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測量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然后積極與企業聯系取得現場測量工作任務。在校內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帶領下,利用2―3個月的時間,完成真正的工作任務。這樣,不僅使學生了解了工作情況,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還使企業節省了資金的投入。“鐵路線路構造與修理”課程,把以前的傳統章節教學分成幾個任務模塊,每完成一個教學任務模塊,及時組織在校內實踐基地進行實踐演練。當所有教學任務模塊全部完成后,到鐵路企業線路上進行真實工作演練。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就業后,不再需要進行崗前培訓,可直接頂崗作業。
四、校企合作針對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
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原來只有“昆都侖鐵路工務實訓基地”一個實踐場所,遠遠不能滿足實踐性教學的要求,有些工種與企業實際情況沒有完全對接,學生技能不能進行足夠的訓練。近年來,學院積極與企業聯系,尋求企業的幫助與支持,校企共建了一條1.5公里長的校內鐵路綜合實訓基地。同時與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工務段、烏海工務段、集寧工務段等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這些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崗位實訓條件,使學生掌握了崗位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
五、校企合作針對畢業生頂崗實習的探索
畢業生頂崗實習是對學生的綜合技能訓練,可代替企業的崗前培訓,為企業節省了培訓經費。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安排6個月時間進行頂崗實習。把每年畢業生分別安排在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工務段、烏海工務段、集寧工務段等單位進行。學院派專職專業教師、并聘請企業兼職教師指導實習。通過6個月的頂崗實習,學生達到了崗位要求,能夠勝任崗位工作。企業把實習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安排在本單位就業,大大增加了學生就業的機會。使學院、學生、企業多方“共贏”。
六、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過程中探索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通過幾年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校企合作還大多停留在學院主動而企業被動的較淺層面上,“校熱企冷”的現象普遍存在,遠遠沒有達到校企雙方積極參與、資源共享、互惠互盈的理想狀態。高等職業教育本是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企業是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但當談及校企合作時,大多數企業的態度并不積極,只是被動應付,對校企合作的參與度遠遠不夠。針對上述問題,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將進一步深化校區合作,力爭真正達到校企雙贏。具體做法如下:
(一)學院積極與企業聯系,出資購買企業廢舊設備(能夠使用),增加學生實習、實訓條件。這樣學院可以節省資金,企業也沒有浪費,達到雙贏的目的。
(二)企業為學院購買實習、實訓設備,設備產權歸企業所有,學院進行使用和管理。學院除了本校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外,可以為企業進行員工培訓,還可以為企業進行一些簡單的生產服務,達到雙贏的目的。
(三)學院積極與企業聯系,為企業進行“訂單式”培養。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的就業難題,也為企業輸送了合格的職工,達到雙贏的目的。
(四)學院積極與企業合作開展教、科研活動,通過教、科研的合作,既提高了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又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達到雙贏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已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達到培養高質量的應用性技能人才還相差一定的距離。今后我們將不斷改革創新,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優秀的學生,為學院的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