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音樂欣賞論文

音樂欣賞論文

時間:2022-05-15 03:4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音樂欣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音樂欣賞論文

音樂欣賞論文:高中音樂欣賞課教法之我見

高中階段學生就其已有的音樂欣賞水平和能力而言,雖然他們已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在音樂審美能力上有一些基礎,但不能說很完善。就此,我談點個人的想法。

目前,通俗音樂幾乎占據了學生的整個音樂審美空間。時下有學生這樣對我說:流行歌曲對同學們而言,不用教就會。可見,現在高中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程度。只要一提起音樂,他們就認為是通俗,流行音樂。加上初中、小學很多學校以前沒有開設欣賞課,在這方面學生基礎差,底子薄,音樂欣賞層次參差不齊。作為音樂教師,有必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學生,認真設計教學內容,要做到務實、全面、高雅、創新。既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又要注重欣賞格調的高雅;既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慮知識的全面性。

我剛給高一學生上欣賞課時,學生好不習慣,幾節課之后,有學生向我提建議:“老師,能不能在課堂上多教我們唱流行歌曲,那些經典音樂作品我們不感興趣。”我乍然,后一了解,大多同學在初中接受的音樂教育,就是老師的純歌曲教學。于是我感到了課堂教學的壓力,我便盡力地搜集音樂素材,音樂故事,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讓課堂教學力求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課外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同學們觀念大有轉變,不但是能接受,也逐漸喜歡上了音樂欣賞課。后來,在我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很多同學說:“我現在覺得音樂欣賞課越來越有味兒,一周一節音樂課時間太少了。在課堂上,我們不僅能學到音樂理論知識,還能了解很多聞所未聞的世界經典曲目,不像以前上音樂課只學幾首歌曲而已。”可見,上好欣賞課并不難,難的是束縛學生的心靈,不認真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周大風說:“在音樂教育中,應以欣賞曲目為主體,它符合音樂是聽覺藝術的本質”。日本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也說:“學習音樂,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起孩子內心的感覺,這種感受聲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是在反復聽優秀音樂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來的。”

同學們喜歡流行歌曲,我問他們為什么那么癡迷流行歌曲,是歌詞寫的好,還是旋律譜的好,大家毅然地回答我:“當然首先是旋律優美,離開伴奏音樂,有些歌兒也不覺怎樣。”于是,我乘機對同學們大講了音樂的魅力,不同風格的音樂表達不同的情緒及情感。我鼓勵同學們創編旋律,或根據已有的旋律創編歌詞。有幾位同學大膽嘗試,他們改編了一首作品,命名為《心碎的感覺》,請我幫看看,我發現這首作品是他們青春時期自我情感的流露,傾訴。十七、八歲的孩子在情感的叉路口徘徊,他們渴望理解,需要幫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矛盾了,照一般人看,這是愛情歌曲呀,可轉念一想,何占豪、陳鋼不是在學生時代創作了那么經典的《梁祝》嗎?這是學生盟動的創作欲望呀,不能壓抑使之熄滅。我便將學生的作品修改后在班上演奏演唱了一遍,請同學們幫評評,當學生聽說是身邊同學的作品,幾乎是異口同聲地發出:“哇----”!不用說,驚嘆加羨慕。但我覺得歌詞表達太直白,建議大家幫幫忙,在表達作者真實情感的基礎上,將歌詞作含蓄一點。”于是小組開始了再創編。之后,同學們強烈要求我將這首歌教給他們。通過這次音樂課,同學們也更能正確對待異性之間的情感,尤其給我的啟發很深。在此我們且不說學生作品如何高明,重要的是讓我看到了同學們的激情,看到了同學們智慧的光茫在閃爍。這難道不是音樂欣賞帶來的直接效應嗎?

音樂新“課標”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教會學生傾聽。我班有一位女孩子鋼琴彈得不錯,上課時,我讓她給同學們演奏一曲《童年的回憶》,要求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聽后大家好不羨慕。后來,我上了一次欣賞課,介紹了阿炳及其作品《二泉映月》后,有同學對我說:“老師,我想學器樂。”這事讓我更受啟發,興趣完全可以用典型來誘發,一但誘發起來,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讓我們重視音樂欣賞教學,交給學生欣賞的鑰匙,讓他們學會傾聽,與音樂共鳴,走進音樂,這對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創造能力的培養有著深遠的影響.

音樂欣賞論文: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探索

(南京市“幼兒園音樂教育研究課題組” 許卓婭執筆)

音樂欣賞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比較困難的研究課題。我們對這一課題的關注和研究,是從1985 年開始的。由于主要是圍繞四個問題展開的,所以也可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反映了我們十年來的思考軌 跡,現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階段(1985~1987),我們主要關注和力圖研究解決的問題是:改變教師不愿進行音 樂欣賞活動和幼兒欣賞不起來的現象。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心理學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給我們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論知識。學習心理學告訴 我們:個體在認識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個體對認識對象的體驗就越細致、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 越深刻。我們知道,一些成人已經有了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樂的經驗,在上述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感知、欣 賞音樂的能力,因此有可能進行僅僅只有聽覺參與的音樂欣賞活動。而幼兒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見的音樂操 作活動來感知、欣賞音樂,特別是跟隨音樂做動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兒童感知、理解音樂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據此,我們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兒童和不同的音樂作品,努力優化組合各種音樂的(傾聽、歌唱、 舞蹈、奏樂)和非音樂的(文學、美術、游戲)活動經驗,以深化和豐富兒童對音樂的聽覺經驗。我們把這種 教學思路稱之為“多通道參與模式”。“參與”是讓兒童盡可能多地在操弄音樂的過程中欣賞音樂;“多通道 ”即幫助兒童打開盡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僅僅使用聽覺,而是同時調動多種感官來豐 富、強化所聽到的音樂內容。

“多通道參與模式”在部分幼兒園進行了推廣后,課題組又以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實際效果進行了驗證, 結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師、幼兒對音樂欣賞活動的積極態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和幼兒感知、理解 音樂作品的能力。

第二階段(1988~1990),我們就“如何確立音樂欣賞的教學目標”進行了研討。如果說在這以 前,我們對目標的關注還僅僅停留在音樂感發展諸方面的話,那么在這一階段,我們對音樂欣賞活動目標的思 考已經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樂與非音樂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樂情感與一般的社會性情感)、個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獨立性等)及社會性(包括守紀、責任感、交往合作意識及能力 、公平競爭意識及能力……)等幼兒心理發展的全部領域。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我們吸收了教育學領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學中“整體的觀念” 和“系統的觀念”給我們的啟示是:兒童是一個整體,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兒童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的 經驗也是一個整體。雖然在學術研究中,可以把審美經驗與非審美經驗、音樂經驗與美術、文學經驗等分開進 行研究。但是,在兒童的實際生活中,這些經驗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因此,全面發展的教育 目標絕不是人為地強加給各個學科教育的任務,而是教育向兒童提供的一切實踐活動能夠完成、而且應該完成 的任務。

其次,教育目標分類學及課程目標建構研究也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只有具體的目標才是教師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達成的和可能被檢驗證實的。

以上述理論為指南,我們對音樂欣賞教學目標的確立,提出了以下具體要求:

1.樹立全面發展的目標觀。設置目標應從音樂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會性等諸方面來綜合考慮, 以保證兒童發展的整體性。

2.目標必須圍繞活動的具體內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與之相匹配。

3.目標必須針對教育對象的現有狀況及發展需要提出,避免過高、過全;過低、過偏。

4.目標必須用可觀察的行為化的語言進行表達,教師應該隨時觀察、判斷兒童的實際行為是否與目標相 趨近,并及時正確地調控自己與兒童的行為,使活動朝既定目標的方向發展。

舉例來說,讓小班兒童欣賞一首段落上有明顯強弱對比的樂曲,若將活動內容定為讓兒童想象、創造性地 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并隨著音樂表演和欣賞。這時活動目標中一般不應出現“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 培養兒童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這類空洞的提法,而應代之為:“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的強弱變化,想象自己是某 種笨重的大動物或輕巧的小動物,用自己想出的動作跟隨音樂的強弱變化進行表演,并力爭使所做的動作與他 人不同”。“初步培養和同伴一起面對面進行表演的習慣,初步學習看著對方的眼睛與對方交流表情,并體驗 其中的愉快感覺。”

第三階段(1990~1993),我們主要關注和力圖解決的是: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的情感教育問題 。

1990年,我們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情感表現的適度性”爭論的啟發,開始研究教師自身的情感素質 及其對兒童參與活動的影響。有關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人生實踐活動,它充滿著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師生之間建立起雙向的情感溝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動不僅具有傳遞知識、培養個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師生雙方共同獲得人生意義的積極體驗,促進精神享受、精神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證明:教師個人的情感素質,是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關鍵。教師個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學生受之熏陶,為之感動;被學生活生生地感受到、體驗到,吸收消化,成為學生個體知識、信 念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個人的情感能力與技巧,也是區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師的最重 要指標。(參見朱子蔓《情感教育論綱》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據此,對教師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學當作一項任務來認真完成:同時也把它當作一件樂事來細細品味、享受。只有這樣,才能 在教學過程中投入真情實感。也只有真情實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實感的回報。

2.從幼兒的情感發展目標來考慮問題。除了審美感受以外,教師還應關注和滿足幼兒在音樂欣賞活動中 產生的各種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師和同伴的關注、認可、贊揚;喜歡嘗試各種新鮮的經驗;渴望表達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華;害怕失敗、害怕遭拒絕和受冷落等。

3.改變“先生面孔”和“演員面孔”。許多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由于害怕“鎮”不住幼兒,總是擺 出一副嚴肅的或平淡冷靜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師,希望在教學中更顯魅力,可慣于像演員那樣拿腔拿調地講解 和示范。這些過“冷”或過“熱”的做法,都不利于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比較適當的

做法是:經常 看著孩子們的眼睛講話和示范;語言、體態、臉部表情和音樂、舞蹈示范,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品的蘊涵; 用表情、動作以及音樂或游戲中的規則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興奮與抑制)。如“小老鼠”到處亂跑時,教 師可以說:“大貓來了!”并馬上蹲下不動,或者說:“小老鼠累了!”并帶頭假裝睡覺。

4.會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師,還可能是各種各 樣的角色,如鴨媽媽、鴨孩子;放牛娃、牛犢;觀眾、演員等。教師要十分樂意和善于扮演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兒帶入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會分析和表現音樂作品的各種情感基調。如《紅綢舞》是熱烈奔放、喜氣洋洋的,演奏時,應突出強 拍處向上的“甩”勁;《趕花會》的A段音樂輕快活潑,B段較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閑, B段活躍歡快;《京調》A段流暢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麗委婉。學會區別各種音樂、特別是性質相近音樂 的作品之間在情緒、情感上的細微差異,能夠準確地表現和傳授。經過這樣的音樂欣賞活動熏陶,幼兒的情感 體驗、情感表達會逐步變得細膩、深刻,豐富。

第四階段(1993年至今),為了使音樂欣賞教學活動能夠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更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 更多地滿足幼兒的心理發展需要,課題組重點研究了“怎樣實現音樂欣賞教學的游戲化”這一問題。經過一年 多時間的實踐,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游戲化的音樂欣賞活動方式。現簡介三種:

1.串連方式——將欣賞活動的過程設計成一連串的游戲,每一個游戲重點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當全部 游戲完成之后,幼兒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賞的音樂作品,同時也獲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經驗。(具體例子參見 《幼兒教育》1994年第3期《兩個音樂活動過程及評折》)

2.本體方式——欣賞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設計好的表演游戲。欣賞活動的整個過程,就是層層深入地引導 幼兒熟悉音樂和熟悉表演的過程,直至最后能夠完整地跟隨音樂進行游戲表演。如后面的《過新年》、《小小 京劇迷》等活動設計,均屬這一類。

3.添加方式——在音樂欣賞活動的中部或尾部添加與欣賞要求緊密相關的游戲情節,諸如智力游戲、體 育游戲或角色游戲,以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十年來,我們采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作了一些探索。這一領域 中尚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我們期望通過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響應和斧正。*

音樂欣賞論文:淺議學校音樂欣賞

一、學校音樂心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學應該從何入手,應該怎樣進入中小音樂殿堂,這是我們每一位中小學音樂教師所面臨的課題。一般來講,學校音樂教師大多是以唱歌為主來進行音樂教學的,這與傳統的音樂教學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但是如果從人與音樂的可能應有的關系來說,我們不妨做如下分析:

人與音樂的關系有三種:(1)人們創作音樂,這是創造性關系,也是最為首要而重要的一種關系。(2)人們表演音樂,這和創作音樂比較起來是次要的關系。因為沒有創作音樂,則談不上表演音樂;(3)人們欣賞音樂。

我并不想否認也不能否認,在創作音樂及表演音樂中,視唱練耳方面的技巧以及基本樂理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是多么的有益。然而作為中小學音樂教育而言,到底應該把哪一方面放在音樂早期開發的重點上,我認為不可否認,那就是音樂欣賞。

這可能會使一些人納悶,為什么中小學音樂教育要從音樂欣賞開始呢?舉個例子來說,學生學習音樂,就如同嬰兒學說話一樣,小孩一歲時會叫媽媽,但是一歲的小孩是決不會寫“媽媽”,認“媽媽”這個字的。嬰兒學說話的過程恰恰是“聽--說--認寫”的過程,這與

“音樂欣賞--音樂表演--音樂創作”的過程是完全一致的。

事實上,一個作曲家之所以能夠創作出音樂作品,是與其淵博的知識以及高層次的藝術修養分不開的。但是,任何一個藝術家從被接觸音樂到成為有藝術個性的音樂家心理成長過程大致上也是這個過程,即“接受音樂--掌握音樂--加工提高--創作音樂”。所以,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才說:音樂教育“培養聽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換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在中小學生里面,將來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才呢?是音樂創作者還是音樂表演者,或是音樂欣賞者呢?答案是無疑的。應當說其中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學生都將成為音樂欣賞者,也就是音樂愛好者。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寧愿放棄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音樂欣賞者不教而培養一位萬分之一的作曲家,那這萬分之一的作曲家,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由此看來,沒有意識到音樂欣賞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的音樂教育是極其危險的。

二、學校音樂欣賞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音樂具有不確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坐在一起欣賞,個人的理解是絕對不一樣的。這固然與人不同的性格、氣質、修養及所處的不同時代、民族風俗等,都有一定的關系。同一首音樂作品有人聽后說是大海;有人說是小溪;有人說是森林;有人說是白云,這都不可否認。因此,音樂欣賞要注意音樂的這種不確定性。不能強求一律,不能統一答案。

另外,在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可通過一系列帶有啟發性的提問,如速度是歡快的還是舒展的?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哪些樂器發出了什么聲音?你能描述表現的內容嗎?讓學生從心靈深處來感受音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學生更深一步理解音樂。

同時,通過聽辯、欣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樂感、掌握理解音樂的高低、長短、強弱的變化,從而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

三、學校音樂欣賞教學要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

情感體驗是感知音樂的基礎,對于音樂美的感受和表現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但中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識積累。因此,他們的情感是比較單薄而容易沖動。音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要求情感教育。

例如有一個主題創作課例,要求學生用多種樂器表現夜靜的海邊。幾個學生圍成一組,各自描述自己的想象。有的學生拿啤酒瓶“吹海螺”;有的學生用棒子打拍子,從慢到快。還有的學生用火柴盒裝黃豆粒搖晃出由弱到強,后由強到弱的效果,另外有些學生用瓶相互摩擦出聲音等等,抒發自己的對海灘夜靜的想象。

音樂培養創造,培養情感,我們不能把音樂課堂教學認為只教音樂知識,只注意對技能、技巧的傳授,因重視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情感。美國有一位老師,認為在沒有讓學生聽熟音樂之前,就給學生講作曲家,作曲背景等等都是沒有用的,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共鳴。這是否過于偏頗,我們不去探討。但至少說明了聽音樂的重要。

總之,作為審美教育內容之一的音樂欣賞,不僅提供給學生具體可聞的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而且還必須輔以必要的講解與引導。這種將學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體驗上升到理智欣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從較深層次上提高音樂鑒賞力的過程。所以,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通過欣賞,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有一定的感受力,達到能對音樂有一定的鑒賞力,發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

一、學校音樂心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學應該從何入手,應該怎樣進入中小音樂殿堂,這是我們每一位中小學音樂教師所面臨的課題。一般來講,學校音樂教師大多是以唱歌為主來進行音樂教學的,這與傳統的音樂教學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但是如果從人與音樂的可能應有的關系來說,我們不妨做如下分析:

人與音樂的關系有三種:(1)人們創作音樂,這是創造性關系,也是最為首要而重要的一種關系。(2)人們表演音樂,這和創作音樂比較起來是次要的關系。因為沒有創作音樂,則談不上表演音樂;(3)人們欣賞音樂。

我并不想否認也不能否認,在創作音樂及表演音樂中,視唱練耳方面的技巧以及基本樂理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是多么的有益。然而作為中小學音樂教育而言,到底應該把哪一方面放在音樂早期開發的重點上,我認為不可否認,那就是音樂欣賞。

這可能會使一些人納悶,為什么中小學音樂教育要從音樂欣賞開始呢?舉個例子來說,學生學習音樂,就如同嬰兒學說話一樣,小孩一歲時會叫媽媽,但是一歲的小孩是決不會寫“媽媽”,認“媽媽”這個字的。嬰兒學說話的過程恰恰是“聽--說--認寫”的過程,這與

“音樂欣賞--音樂表演--音樂創作”的過程是完全一致的。

事實上,一個作曲家之所以能夠創作出音樂作品,是與其淵博的知識以及高層次的藝術修養分不開的。但是,任何一個藝術家從被接觸音樂到成為有藝術個性的音樂家心理成長過程大致上也是這個過程,即“接受音樂--掌握音樂--加工提高--創作音樂”。所以,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才說:音樂教育“培養聽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換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在中小學生里面,將來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才呢?是音樂創作者還是音樂表演者,或是音樂欣賞者呢?答案是無疑的。應當說其中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學生都將成為音樂欣賞者,也就是音樂愛好者。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寧愿放棄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音樂欣賞者不教而培養一位萬分之一的作曲家, 那這萬分之一的作曲家,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由此看來,沒有意識到音樂欣賞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的音樂教育是極其危險的。

二、學校音樂欣賞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音樂具有不確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坐在一起欣賞,個人的理解是絕對不一樣的。這固然與人不同的性格、氣質、修養及所處的不同時代、民族風俗等,都有一定的關系。同一首音樂作品有人聽后說是大海;有人說是小溪;有人說是森林;有人說是白云,這都不可否認。因此,音樂欣賞要注意音樂的這種不確定性。不能強求一律,不能統一答案。

另外,在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可通過一系列帶有啟發性的提問,如速度是歡快的還是舒展的?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哪些樂器發出了什么聲音?你能描述表現的內容嗎?讓學生從心靈深處來感受音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學生更深一步理解音樂。

同時,通過聽辯、欣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樂感、掌握理解音樂的高低、長短、強弱的變化,從而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

三、學校音樂欣賞教學要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

情感體驗是感知音樂的基礎,對于音樂美的感受和表現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但中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識積累。因此,他們的情感是比較單薄而容易沖動。音樂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要求情感教育。

例如有一個主題創作課例,要求學生用多種樂器表現夜靜的海邊。幾個學生圍成一組,各自描述自己的想象。有的學生拿啤酒瓶“吹海螺”;有的學生用棒子打拍子,從慢到快。還有的學生用火柴盒裝黃豆粒搖晃出由弱到強,后由強到弱的效果,另外有些學生用瓶相互摩擦出聲音等等,抒發自己的對海灘夜靜的想象。

音樂培養創造,培養情感,我們不能把音樂課堂教學認為只教音樂知識,只注意對技能、技巧的傳授,因重視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情感。美國有一位老師,認為在沒有讓學生聽熟音樂之前,就給學生講作曲家,作曲背景等等都是沒有用的,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共鳴。這是否過于偏頗,我們不去探討。但至少說明了聽音樂的重要。

總之,作為審美教育內容之一的音樂欣賞,不僅提供給學生具體可聞的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而且還必須輔以必要的講解與引導。這種將學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體驗上升到理智欣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從較深層次上提高音樂鑒賞力的過程。所以,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通過欣賞,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有一定的感受力,達到能對音樂有一定的鑒賞力,發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

音樂欣賞論文:淺析小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審美聯覺

聯覺,是指一種感受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音樂藝術的審美聯覺是按著音的傳遞方式進行的,小學生正處于對外部事物,特別是對音響刺激敏感期,他們認識和理解事物時帶有明顯捕捉性,喜歡與具體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因此,在音樂欣賞時易產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覺等審美聯覺。

一、少年兒童在音樂欣賞中的情感聯覺

音樂欣賞中的情感聯覺是最常見的視聽聯覺,即在聲音刺激下產生的視覺形象,通過審美的聽覺活動,對審美對象產生或是愉悅、或是痛苦、哀傷、恐懼等心理反應。如《美麗的太陽花》、《快樂的節日》、《我們的田野》等少兒歌曲,那優美的旋律、輕快的節奏、明亮的音調會使小學生槽不自禁地進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發愉悅心理。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是一首用不同樂器的演奏來描繪和刻畫人物、動物的性格、動態和故事情節的樂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樂演奏來表現的,那明快活潑和富于進行曲的曲調,給人以異常清新的感覺,描繪出了彼得的聰明可愛和勇敢。當三支圓號以濃重的和聲奏出陰森可怕的狼嚎時,使學生會頓時感到毛骨驚然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可見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的變化,會使一首樂曲的情緒、形象等發生變化,它帶給欣賞者的情感聯覺不盡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賞之后,學生表現出的聯覺反應也是有差異的。這些足以說明,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喜、怨、哀、樂是隨著樂曲所提供的情緒特征而產生著不同的情感聯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發學生的知覺形式直接反映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知覺表象,產生整體認識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識得到升華,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鳴和陶冶。

二、小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意象聯覺

心理學中的意象,是指頭腦中所保持的關于事物的映象。音樂是通過聲音直接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它的存在是可聞而不可見的,聲音雖然視不可見,但它是自然的產物,它與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應聯系在一起,所以當人聽到一種聲音時,總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種聲音存在的綜合反應關系。可見聲音與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學中教師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學生的欣賞聯覺會伴隨著美妙而動聽的聲音,在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畫面上激起視覺與意象的連鎖反應。如箏獨奏曲《漁舟唱晚》,喚起了學生們許多形象記憶。“我們好象看見漁舟擊水揚帆搖櫓如飛,浪花園濺,流水聲、漁歌聲此起彼落,相互交織,呈現出的是一片歡暢、熱鬧的場面”。

由此可見,音樂與繪畫是互相滲透的。音樂可以借助于這種外在形式,幫助欣賞者特別是兒童對作品的理解,激發他們的某種心理感受,同時又培養了兒童對創造美的追求。流動的音樂線條能深刻揭示人們的內心世界,喚起欣賞者的形象記憶,誘導人們通過自己的心理活動來獲得鮮明生動的意象聯覺。

三、小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色彩聯覺

我們知道,色彩奧妙無窮,萬物皆備,使人亢奮、愉悅、心神爽暢;也能驅人壓抑、哀愁、情思郁悒。音樂欣賞中的色彩聯覺是視覺和聽覺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產生的移情作用。它通過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變化造成并非一種聲音的色彩感,借助這些色彩的交織得到心理上的某種享受。

音樂欣賞中的色聽現象,也是普遍的聯覺形式。如一種聲音,某一旋律片斷,都可以喚起你的某種色彩意象。再細一點看,音樂欣賞中的色聽聯覺可分為聲樂色聽和器樂色聽兩種。聲樂色聽聯覺,是用人聲來表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學生在歌詞和曲調的有機結合下,產生某種色象。如曲調優美、節奏歡快的《七色光之歌》,詞作家李幼容首先給孩子們視覺上提供了七個基本色象,紅、黃、青、藍、綠、橙、紫,在旋律、節奏與歌詞的呼應下,構成聲、色并貌的七個美麗花環,使學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器樂聯覺,是由某種器樂通過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質、音域等喚起欣賞者的某種色聽。如嗩吶獨奏《百鳥朝鳳》,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風格特點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綠色森林中的鳥兒刻面得淋漓盡致,不時地在學生視野中展現,那黃鸝、百靈鳥、小黑燕、藍孔雀、黃臘嘴等鳥的顏色、叫聲與姿態,把學生帶到那色彩斑斕的夢幻與現實意境之中。可見,音樂欣賞中的色象,就是聽者在視覺上引起的一種色聽聯覺。音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教學掛圖、教師的簡筆書畫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產生色彩聯覺。

四、小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嗅覺聯覺

在音樂欣賞中,不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還能引起欣賞者的嗅覺應。

如人們往往稱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軟綿綿”等,這些都是聽覺與味覺、聽覺與觸覺的反應。比如,一首反映農村生活的兒童歌曲《小瓜棚》,當聽到或唱到“我的瓜有多么好,十里以外香味濃。”時,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張開鼻孔,用力地聞著瓜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誕欲滴的模樣。又如活潑而抒情的《摘草莓》時時激發學生生理反應,大有望梅止渴之感。

總之,音樂審美聯覺,是實現學校審美教育的一種手段。

音樂欣賞論文:談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

【摘 要】音樂欣賞教學是一種通過對具體音樂作的聆聽,教師簡明、生動、富有活力地講解提,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美的音教育形式。音樂的欣賞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受、體驗、聽賞、評價音樂的能力,并發揮想象,豐富情感,但是要上好一節欣賞課并不容易。根據《音樂課程標準讀》指出: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要適應小學生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采用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種器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音,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體作和表演等方式“,參與”到音樂中去,結合課堂教學,總結了幾個方法策略。

音樂是想象的翅膀 ,音樂課程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上好歌唱教學課很重要,但是音樂欣賞課同樣是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培養學生氣質修,在這些方面欣賞課都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淺,感情積累少,對于音樂所表現的情感與情緒不能像成年人那樣去感知與體驗,因此欣賞課上學生總是坐立不安、漫不經心,要不就是老師在講解音樂內容的時候總是出現一付茫然的表情。音樂老師也會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欣賞怎么教?所以上好一節欣賞課是比較難的,導致了現在的音樂欣賞課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欣賞只不過是放放磁帶、聽聽歌而已,很多老師把音樂欣賞上成了“聽音樂”,模式比較單調,導致多數學生會覺得音樂欣賞課“沒興趣”、“坐不住”“聽不懂”課堂效率低,我通過自身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總結了一些方法和策略:

1. 視聽相結合

欣賞課僅僅讓學生對著黑板聆聽是不夠的,現在的多媒體手段非常豐富,我們可以運用錄像、幻燈片、圖像、實物等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學生吸引到要欣賞的音樂作品上來。例如在欣賞《森林狂想曲》時,采用了幻燈片教學,首先先讓學生欣賞一段他們喜歡的動畫片《人猿泰山》中的主題曲,讓學生來觀察片中都出現了哪些動物,根據這些動物讓學生模仿一下這些動物的叫聲,從而引出他們的興趣,然后導出今天老師要領著同學們去大森林中看一看,聽聽里面都有什么聲音,利用一些聲音片段,讓學生聽風聲、雨聲、蛙聲、蟬聲、以及小鳥的聲音。聽完這些聲音后問問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聲音組合到一首歌曲當中,這將會是一個怎樣美妙的樂曲呢?然后引到《森林狂想曲》中,這樣學生就會注意聽這首樂曲中出現的一些自然界出現的一些聲音,這樣通過讓學生自己看動物,模仿聲音,把它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自然而然接下來就對這首樂曲產生了興趣。再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舞劇之窗中的欣賞課《快樂的女戰士》,這首樂曲是選自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芭蕾舞劇光靠文字上面的解說是沒有吸引力的,也不能把舞劇中所要表現的形象與場景描述出來,這就需要讓學生先來欣賞一段《紅色娘子軍》的舞劇視頻,這樣可以讓學生直接的感受到里面的場景,人物的情緒,通過老百姓編斗笠送給紅軍戰士的情景,表現人民熱愛子弟兵的情感。讓學生了解到這樣的情感后,再來讓學生通過聆聽了解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樂曲的旋律可以分為幾個樂段?然后再進行主題旋律的識記。這樣的教學不僅激發學生的欣賞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把注意力自覺地吸引到欣賞樂曲當中。

音樂欣賞論文:分析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認識和審美評價

一、音樂欣賞中的理性認知

在音樂欣賞中理性認知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加深對音樂曲目的理解。此種理性認知在對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的感知中就有很好展現,不過,它更多地是表現在對音樂曲目的思想文化內涵與影響等方面的認可上。音樂欣賞過程中,因為音樂曲目的體裁和種類的不一樣,理性認知的表現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在聲樂曲目中,音樂旋律和歌詞同時來表達形象內容的,因為歌詞可以確切、具體展現音樂作品的主要內容,所以,欣賞音樂曲目時的理性認知就表現得很明顯。可是,欣賞音樂曲目的時候,理性認知不僅僅是展現在歌詞方面,音樂曲目是歌詞和音樂旋律緊密結合的音樂藝術,兩者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音樂賞析者唯有把詞和曲融合起來欣賞,才能形成最終審美評價。此種理性認知,并不展現在音樂欣賞者對音樂曲目做出的那種非具體的結論上,反而是展現在將此種理性認知切實融入到對音樂曲目的音響體會、情感感受與聯想之中,讓以上心理因素在理性認知的引領下,達到更高層次。

很多優秀作曲家其音樂作品顯示,音樂不但是運用聲音抒發情感的藝術,并且還可以透過情感的抒發與音樂藝術形象的不斷發展來展現哲理思想。貝多芬的杰出的交響曲就是這種富有哲理性的音樂作品的代表。他的《第三(英雄)交響曲》表達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在他胸中所燃起的革命和希望之火,并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的邏輯發展,深刻地揭示出在與“命運”的殊死搏斗中,個人的奮斗只有與人民群眾的洪流匯合在一起才能爭得勝利的哲理思想。正是由于貝多芬在他的一些重要作品中表現了他對時代和生活深刻而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他才提出了“應該要求人們用理性來傾聽我們”的觀點。可以認為,貝多芬的話不僅為對他自己的作品的欣賞,而且也為整個音樂欣賞中的理性思維的運用作了雄辯的論證。

二、音樂欣賞中的審美評價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的理性認知的第二個功用是作審美的評價。盡管音樂欣賞和以邏輯思維為根本的音樂評論不一樣,不過在音樂欣賞此心理活動之中,因為理性認知的功用,常常伴隨著對音樂曲目的審美評價。音樂欣賞和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不一樣,欣賞者在音樂曲目中體會的不一定全部是真實生活,而是音樂創作者大腦中的反映,更是他們對實際生活的個人評價與藝術展現。音樂的審美評價,一方面要求欣賞者對于作曲家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更認真地進行感受、體驗和理解,把作曲家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在自己的意識中再創造出來;另一方面,又要求欣賞者以這種“再創造”為前提,對音樂的藝術形象,也即對作曲家對生活的主觀評價與藝術表現進行“再評價”。因此,欣賞者在欣賞活動中,又要“出乎其外”,即進行審美評價。

很多情況之下,音樂賞析者的審美評價就是對于音樂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主觀感受與藝術展現所具有的認可與欣賞的態度,此種審美評價不但不會損害審美的愉悅,并且因為理解因素的功用,還會提升審美的愉悅感受。不過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常常會出現賞析者和音樂創作者不相符的情況,即是賞析者對音樂作品的反映是“相反的”,創作者認為美的,賞析者可能認為確是丑陋的。

三、注重大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理性認識和審美評價

在大學,有關音樂藝術的教育應該是以傳播優秀文化為宗旨的。在音樂欣賞的聽覺心理引導方面,執教者應立足于理性認識的教育立場,避免一味將音樂欣賞停留在娛悅感官層面的傾向,通過對理性認識的心理分析,幫助大學生接受音樂文化的精髓,從而提高審美情趣,把握好審美評價的尺度。長期以來人們對音樂藝術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并不一致,因而對大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是否需要理性的參與,以及對理性認識在音樂欣賞中所起的作用在看法上也不一致。我們認為,作為高文化層次的大學生,應該具有對音樂的較高欣賞水平,必須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注重提高他們的理性認識,從而提高其審美評價水平。

本人認為:理性認識對于音樂以及整個藝術的欣賞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音樂在本質上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表現的藝術,因此音樂欣賞不僅需要生動、具體的感性體驗,而且也需要準確、深刻的理性認識的積極支持,只有二者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才能保證對音樂的欣賞質量。誠然,在欣賞不同的音樂作品時,理性認識的具體運用情況會有所不同,如對某些娛樂性較強的輕音樂作品的欣賞,理性認識的參與成分較少,但是從音樂欣賞的總量上看,特別是對于那些具有深刻內涵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言,理性認識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求。在音樂欣賞中獲得的美感,之所以不同于單純的快感,就在于這種美感并不只是感官的快感,而且更主要的是精神愉悅和理性滿足。如果從音樂欣賞中完全排除理性認識的作用,那又從何獲得音樂的美感呢?從音樂欣賞的實踐經驗來看,對一個音樂經典名作的完整欣賞環節,在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基礎上,依據相關背景資料準確地把握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表現手法,對全面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與藝術價值,進而形成審美評價、積累審美經驗是卓有成效的。由此來看,在音樂中積極運用與充分發揮理性認識的能動作用,是有效獲得音樂美感的重要心理條件,是提高大學生音樂欣賞水平重要的途徑。

音樂欣賞論文:論音樂欣賞課中審美情趣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音樂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音樂欣賞課又是音樂教育中的基礎課。音樂欣賞課通過構建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以及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達到對學生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提高審美情趣,對學生的感知、情感與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長起著積極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70%的學生對欣賞的作品被動理解,20%的學生對欣賞不感興趣,只有10%的學生由于平時有一點音樂基礎,具備一點音樂欣賞能力,能夠從欣賞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筆者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創新思維。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

音樂形象是通過音樂作品中音響的感知來表現作曲家的藝術構思、塑造藝術形象,從而使欣賞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所播放作品的強、弱、快、慢以及音樂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并能夠想象出音樂表現的情景,經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正確的體會與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介紹這首作品的時代背景——這首協奏曲作于1959年,以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選取了“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表現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忠貞凄美的愛情故事。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陳鋼把這個故事創作成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作品吸收了我國戲曲表現手法,以越劇曲調為主要創作素材,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進行提煉、發展和創造。教師再運用自己制作的課件向學生展示這首音樂作品的基本情節,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使學生對整個故事情節充滿好奇,然后欣賞大型交響樂現場演奏版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欣賞過程中,小提琴優美的聲音時而深情,時而歡快,時而激烈,時而如泣如訴,引人入勝,那仿佛流水般優美細膩的音色讓聽者陶醉,沉浸在整個樂曲的意境之中。這樣的欣賞讓學生從通過對直觀的音樂形象的感受再到對樂曲的感受上,都有著不同的感受,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想象,又有利于學生審美情趣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情境主要是運用語言、畫面、音樂等手段,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包括藝術的直觀感知與教師生/!/動的語言描繪,創設一種為教學需求服務、為學生審美服務的生動情境。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欣賞了一遍大型交響樂《梁山伯與祝英臺》之后,可以給學生播放電影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情節片段,學生就會被精彩的故事情節所感染。這樣的欣賞是在學生充分了解作品表達的內容后進行的,欣賞過程中,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樂曲,仔細感悟音樂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樂的內涵。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感到親切、輕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參與到音樂作品的欣賞過程中。變靜態的音樂吸收活動為情感動態的音樂表現行為,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樂,從而實現音樂教學的情境審美化。

三、結合藝術實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設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安排設計有利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的藝術實踐活動,同時又把教學目標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啟發和幫助學生順利打開求知的通道,使學生產生實踐參與的沖動,并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例如在欣賞過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藝術實踐的形式加深對這首作品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鋼琴上彈奏《化蝶》這首作品的主旋律,改編之后的鋼琴曲清新雅致、委婉流暢,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令人回味無窮。這樣通過鋼琴的彈奏,讓彈琴的學生投入情感、進入再創造的過程,這種藝術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地領悟了這首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讓他們真正體會作品的意境,感受聲音的和諧之美。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真正聽懂了音樂后,學生會自覺地在音樂中展開自由的、充分的、豐富的、美妙的聯想畫面,從而真正使音樂欣賞成為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過程。

四、即興創編和表演

即興創作和表演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欣賞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節奏、律動、線條、色彩、繪畫等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通過自填歌詞、創編故事、自勾畫面、自編律動等豐富多彩的創造實踐,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創造性嘗試。例如對于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欣賞,教師可以選取 “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讓學生自主的即興創編與表演,演繹梁山伯與祝英臺忠貞凄美的愛情故事。這三個情節分別是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讓學生從這三個音樂片段中想象兩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由學生來扮演兩個主人公再現故事情節,由此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意識與表演才能,每個場景會因學生的想象、聯想和個性化認知的不同使學生對藝術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受產生不同,從而把兩個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通過這樣的即興創編和表演活動讓學生享受創作的過程,品嘗成功的甜蜜,這就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與創造性思維奠定了基礎。

五、學科整合

音樂是一門藝術,也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欣賞課教學中應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科整合這一特點,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性思維。例如當《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主題音樂《化蝶》在再現部出現時,給聽者的感覺比較明朗歡快,雖然故事講述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封建勢力壓迫下死去,但最后他們化做了一雙蝴蝶,還是能雙棲雙飛在一起,正是音樂讓聽者仿佛看到梁祝化為蝴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的畫面。這種聽覺與感覺的聯想,能夠啟發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領悟音樂作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從學生自身出發,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促使學生將各科知識綜合起來理解,運用學科多元化的特點,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創造性思維。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發展,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不能像以前那樣,學生只是單一的、被動的欣賞音樂作品,而要逐漸過渡到注重利用音像、錄像、各種演奏樂器、多媒體教室等音樂資源來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學習能力。教師應將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與審美情趣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有機融合到一起,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學習,讓音樂欣賞真正走進學生 生活,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品格,既可以彌補課堂上單調的學習氣氛,也能避免欣賞課上只是作品欣賞而使學生主體地位受遏制的弊端。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通過對學生在音樂作品的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對于陶冶學生情操以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音樂欣賞論文:分析中職音樂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音樂教育屬于美育范疇,從屬于素質教育。音樂欣賞是一種很具體且直接的審美活動,以音樂作為對象,欣賞者則為主體,通過傾聽音樂,感受音樂中的情感,潛移默化地使美感得到升華。作為中職學生,其畢業后直面社會,因此開設音樂課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升學生欣賞藝術的水準,從而推動對中職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

一、在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必要性

作為中職學生,很少能夠學習音樂,學校對于此類藝術課程的開設也較少,因此大部分學生并不具備較好的音樂欣賞能力。學校對此也并未予以重視,即使開設了音樂課程也是讓學生自由唱歌學歌,放任自流,根本無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然而音樂具有無窮的力量,優美動聽的音樂能夠刺激學生感官,從而給其帶來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滿足以及身心的放松與凈化。音樂欣賞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并提升其審美判斷能力。對于中職學校而言,現今市場競爭壓力很大,因此要加大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力度,審美能力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基于此,中職學校最需要的是質量高、能夠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音樂欣賞課。接下來將對其音樂欣賞課的培養途徑進行探究。

二、在中職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

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體現以人為本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學生與培養花木一樣,首先要了解花木具有何種特點,而后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施肥、澆水等,這就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則是以人為本。

一般而言,中職學生的年齡都在十六歲到二十歲之間,且由于如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他們多數為獨生子女,因此心智尚未發育成熟,仍是青少年的心理。由于現今諸多音樂節目風靡全國,例如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快樂男聲等,使得青少年對于流行音樂甚為癡迷。因此在音樂課上若是讓他們自由學習,則大多數愿意選擇流行歌曲。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也要注意結合中職學生的這一心理,權衡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的比重,并且還要將音樂欣賞與其產生背景、風格特點等進行有效融合。雖然中職學生興趣多在流行音樂上,但是也不能一味偏向這類音樂,而是應該科學制定其內容所占課時的比重與所選歌曲的質量。后者尤為重要。如今流行音樂的數量達到了“音樂生產”的地步,良莠不齊,教師也要注重區分,而后挑選質量較好、具有特色的音樂。這樣既能滿足學生要求,還能提升教學質量,體現以人為本,從而使其審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夠提升審美判斷能力。

2.培養學生對于審美的感知力、理解力

2.1培養審美感知力

學生若具有較敏銳的感知力,則能夠有效豐富其內在情感,由于內在感情的體驗、積累以及認知都是基于感官對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把握后形成的。對于音樂審美的感知力,光靠冥思苦想是沒有作用的,而是要通過外部音樂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后得到的。

2.2培養審美理解力

這項要素基于學生感受音樂之上,在傾聽過程中,調動理性思維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與評價。在音樂教學中,要最大限度的遵循以審美為主要教學目的和運用審美態度這一理念,并且教師在此過程中也要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識水平,再反作用于音樂審美教學。只有對音樂本體進行重點把握,并以此為出發點輻射其他音樂知識,而后拓寬學生學習領域,這樣他們在音樂欣賞課上所收獲的才是對音樂要素的正確體驗。通過對學生理解力的培養,使審美教育形成完整框架,這樣能夠有效推動中職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審美能力,提升藝術修養。

3.在傾聽中對音樂進行對比

藝術是在對比中產生的,對于音樂創作而言,對比是一個技巧,同時也是重要表現方法。在音樂作品中,一般包含旋律、速度、節奏、曲式、力度、音色等各個要素,而這些要素都是通過對比后才完美呈現的。若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對比的作用,則可將其引入音樂欣賞課中。教師要適時指導和點撥學生,讓他們在聆聽時采用對比法以領悟音樂中產生的變化,使學生準確領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從而理解其內涵。例如在教學“音程的協和性”這一內容時,便可應用對比法。首先讓學生分別傾聽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予以對比,而后應用減五度的演奏方法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再應用小提琴演奏《藍色多瑙河》序奏中的主和弦。學生通過對比兩段旋律,便能充分感受到那種減五度音程所制造的緊張、刺耳以及不安感,而對于后者的協和音程就能感受到其和平與安寧感,聯想起多瑙河的美,心生向往。或者教師可以應用不同樂器來表現同一首歌曲。例如《秘密花園》,可分別應用鋼琴與大提琴,學生也能體驗到不同的美。而對于同一種音樂,則可以采用不同力度、速度來表現,其產生的音樂效果也不一樣。

學生在這種對比法中,能夠欣賞到不同的音樂美,產生不同感受,對其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推動作用。

4.培養學生在傾聽過程中的想象聯想能力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具有非具象與非語義性,其不同于文學,文學能夠用文字描寫故事情節并詳細刻畫人物內心情感,復雜的現象也能夠表現出來,但是音樂不能。音樂除了與事實形態相連,還與人的心理活動與生理相連。因此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總是存在一種綜合反映,即并非只有音樂本體存在。基于此,中職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時,要對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進行培養。

例如在講授“力度”這一內容時,可讓學生欣賞《二泉映月》與《十面埋伏》。在傾聽過程中,要求學生運用前文所提到的對比法,比較兩首樂曲中的力度變化。在傾聽阿炳的《二泉映月》前,老師可介紹該首樂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有所了解。而后開始播放,學生在傾聽過程中便能夠明確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嘆息,深沉且悲痛,聯想到仿佛是作者本身在傾訴他苦難、不平、流離的一生,然而又不想屈服于命運,仍然想追求美好人生。而后再播放《十面埋伏》。學生在喧囂歡騰的節奏中,能夠聯想到戰場中軍營如林、戰鼓轟隆的恢弘場景,便能更加了解這首音樂所表達的情感。這些都充分表明音樂給學生所帶來的美感并非局限在小范圍內,而是會讓學生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飛翔,并理解作品演奏過程中的力度變化,聯想出各種音樂形象,審美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激發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課的興趣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卡巴列夫斯基曾經說過,激發孩子對于學生音樂的興趣,是向他傳遞音樂魅力的首要條件。如果學生對于音樂沒有興趣,則再好的音樂作品在其心里也只是聲音的表達,沒有意義,更談不上培養其審美能力。

例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故事情節,這樣學生能夠被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所打動,被故事情節吸引,進而對該首音樂作品產生興趣,也能好好學習其中所蘊含的音樂知識。

此外,教師還可充分運用多媒體軟件。由于一首音樂作品的內容較多,包括作者簡介、體裁、作者代表作等,若是教師光是口頭講述就會顯得枯燥乏味,而若能夠利用多媒體軟件將其制作成 一個系統,則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難度也降低了。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圖片、文字于一體,而將其運用于音樂欣賞課上,則能夠將音樂與圖像進行有效結合,使視覺與聽覺能夠同步。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減少沉悶感,還能使學生對授課內容產生興趣,以培養其審美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職學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程,目的并非在于培養出一批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出能夠獲得全面發展的學生,以提升其綜合素質。基于此,便要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樂于學,并且懂得欣賞音樂、了解音樂以及將音樂表現出來,這是中職學校進行音樂教育的宗旨所在。培養其音樂審美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多個層面對音樂的魅力進行感受。通過本文的探討研究,發現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可通過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體現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對于審美的感知力、理解力;在傾聽中對音樂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在傾聽過程中的想象聯想能力;激發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課的興趣等途徑,以實現素質教育。

音樂欣賞論文:淺論小學音樂欣賞教學

音樂本身是一種聲音和時間的藝術,一切音樂活動都是從聽開始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莫過于欣賞。現在的小學音樂教材中音樂欣賞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重要,從一年級開始就已融入了簡單的音樂欣賞。我在課堂實踐中發現,教材這樣科學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們學生慢慢地學會注意、關注,從而喜歡上欣賞,進而欣賞周圍世界的美,也就在音樂欣賞中形成“自覺”的樂感。這也應了那句話:“音樂素質的培養恰恰必須以音樂欣賞為基礎”。我在長期音樂教學實踐中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一、兒童音樂作品的欣賞

兒童呈現出的年齡特點要求必須尋找適合他們的兒童作品,來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在欣賞這類樂曲時,我引導學生不僅使用聽覺,而且通過積極的聯想,運用視覺、觸覺的活動,采用故事的創造、律動的創造、旋律線的創造,去感受、把握,去聯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力。

故事的創造。故事是孩子們所喜愛的,他們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自己講故事。講故事的過程是發展他們語言的過程,也是創作的過程。由故事表現的內容,可以看出學生對作品理解后的豐富想象。案例:在欣賞五年級上冊的《森林狂想曲》時,我無需用太多的語言提示,學生便對這首有名的樂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熱帶雨林中,蟋蟀、樹蛙、貓頭鷹與飛鼠一起奏響了優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輪番演奏出現,學生們一會兒便能跟隨旋律和速度變化輕松哼唱。學生們第一次接觸“音效”,新鮮感很濃,曲子有電聲樂器、豎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聲、鳥聲、風聲、流水聲使人聽來猶如身臨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復聽,學生仍對此樂曲樂此不疲,十分樂意參與哼唱,這足以體現欣賞樂曲的魅力。律動的創造。律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欣賞樂曲后,給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通過“動”,激發他們欣賞的興趣,加深他們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案例:三年級教材歌曲《快樂寶貝》,樂曲非常歡快而朗朗上口,當激昂的前奏和歌詞“想要開心跟著我叫(跟著我叫),想要快樂跟著我鬧(跟著我鬧)快樂寶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現,學生們立即振奮起來。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L. 穆塞爾和梅貝爾·格連所說的那樣:“唱歌必須由音樂欣賞來激發,這是加深音樂欣賞的主要手段。”歌詞唱出了學生的心聲,他們像遇到知音一樣高興,隨即手舞足蹈起來。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學任務完成得非常好,這也可以看到律動的魅力所在。旋律線的創造。學生在日漸提高欣賞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樂表達出來,與聽力緊密聯系起來發展。在欣賞練習中,可以用圖畫法表達感受到、理解到的音樂。案例:在欣賞著名管弦樂曲《卡門序曲》時,我曾引導學生邊聽邊畫出某一樂句的旋律線。在優美動人的旋律中邊聽邊記音樂,結果發現很容易啟迪學生靈感,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在這段熱烈歡快、高低起伏的旋律聲中,學生們發現自己畫出的旋律線條有時還是很有規律和層次感的,旋律線的創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動有趣。

二、對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欣賞

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華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成為當今珍貴的世界民族音樂文化遺產,往往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認識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國有56個民族來說,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歷史語言等,其音樂也各具異彩。案例:欣賞《瑤族舞曲》時,全曲描寫在節日之夜,瑤族人民載歌載舞盡情狂歡的情景。我首先讓學生完整地聆聽一遍音樂,初步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特有的韻味;復聽樂曲并分段欣賞時,我引導學生用搖手、跺腳、捻指、拍手模仿長鼓的鼓點節奏,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瑤族人民載歌載舞的各個熱鬧場面。學生們在演奏樂曲的過程中,享受到了與同學間協作的無限快樂,總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樂聲中。

三、中國戲曲音樂作品的欣賞

眾所周知,中國戲曲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今天,戲曲文化顯得尤為稀奇,特別是京劇這一國粹,它集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為一身,集百家之長、納百家之川,以唱腔和表現風格的特有韻味吸引著人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四年級的孩子們初次接觸京劇,覺得非常好奇。在他們平日的電視節目選擇中,戲曲頻道總會一跳而過,成年人亦是如此。因此,音樂課堂上,要想讓孩子們對此感興趣,必須動一番腦筋。案例:在給四年級學生教授戲曲單元時,我首先擺放出各式臉譜。臉譜是中華民族戲劇特有的面部化妝造型藝術,它是圖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張的色彩無窮的線條為人物增添了強烈的審美效果。最吸引孩子們的是不同顏色的京劇臉譜,代表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如:黑色——正直,代表人物包青天;紅色——忠勇,代表人物關羽;白色——奸詐,代表人物曹操;綠色——魔鬼形象;銀色——妖怪形象等等。孩子們立刻對京劇敏感起來,眼神里傳遞著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接著重點介紹京劇人物的行當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并告訴孩子們這得從人物的性格、年齡、身份、扮相及表演特點來觀察、分析京劇的行當。緊接著馬上觀賞《沙家浜》選段《智斗》和《紅燈記》,為所學知識進行及時梳理,分辨出忠奸善惡,學生們一下子思維活躍、聯想豐富、興趣濃厚。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后但凡讓孩子們欣賞些京劇片段時,你就不用顧忌了,絕對緣于京劇的美麗和神韻。

音樂是“傾聽”的藝術,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培養傾聽能力的有效途徑,用音樂來培養”音樂的耳朵”大大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使音樂教育真正實現其教育功能,在素質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發現新的教學方法,我們的目標就會實現,學生的“耳朵”就會被我們叫醒。音樂欣賞教學的地位日漸突出,對我們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它是集歌唱、律動、創造、想象等元素為一體的扎實有效的教學課型,它的魅力是學生們喜愛和投身音樂課堂最有意義的理由,我將有信心堅定不移地讓學生們愛上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論文:探討中學音樂欣賞創新教學模式

【摘要】在“新課程、新理念”的背景下進行教學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動性,真正科學、全面地把握音樂教育的價值,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和努力實施的新課題。本文在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在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提出了參與一一體驗一一探究一一創造的新教學模式。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而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品質,本畢業論文由整理都能起到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音樂教學中應不斷擴展新知,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鼓勵學生在欣賞中發現、在活動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筆者認為應該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為培養、塑造、發展的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從而構建優化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新的教學模式。下面就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粗淺地談一談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創設情景,參與體驗

構建創設情境,參與體驗教學模式,是以引導學生感知美、體驗美、理解美、表現美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參與”是指在課堂上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體驗”是指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產生主動的直接的親身的感悟、體會和反映。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和體驗是學生創造性思維激發的前提條件。教師可以根據作品的內容形式,與文學、美術、舞蹈等多種形式整合,師生共同創設一個與音樂作品相符合的情景。提倡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給學生創設一個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情境。

例如:欣賞古箏曲《漁舟唱晚》,樂曲所表現的江南水鄉,夕陽西下,漁舟滿載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通過多媒體創設出夕陽下湖面波光粼粼,漁夫架舟歸來,兩岸垂柳輕拂,漁歌互答,若遠若近,此起彼伏的動人美景。這愉快的歌聲、迷人的景象,使學生有種未聽曲調先有情的感受。這時候再仔細欣賞古箏多種技巧(如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演奏出的《漁舟唱晚》,同學們就有身臨其境之感,很容易體會到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和畫面,并得到美的感受。

再如:欣賞作曲家斯美塔娜(BedoiehSmetana,1824—1584捷克作曲家)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時,可以創設一種美的情景:伴隨“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樂,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在黑板上畫出兩股小溪,繞過森林,匯成沃爾塔瓦河。同時深情朗誦: “它穿過莊稼地,飽覽豐盛的收獲。在它兩岸旁邊,傳出了村莊里婚禮的歡樂聲。月光下……”此情此景深深感動了學生,于是有的學生主動到黑板前,補畫上了鮮花、草地、小鳥等,由此匯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莊、綠地、鮮花組合的畫面,讓視覺、聽覺共同撥動著學生情感的“琴弦”,使學生完全陶醉在樂曲所蘊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進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賞上升到理性欣賞的教學效果。

二、設置問題,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設置疑難,以疑啟思,是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作用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當學生對音樂作品經過初聽的簡單體驗后,教師隨即進行音樂作品的分析和比較,設置問題并進行有價值的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和自我領悟。比較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展開討論。例如:《搖籃曲》一課的教學,學生在欣賞完兩首《搖籃曲》:一首由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作曲,一首是東北民歌之后,我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兩首搖籃曲的異同,學生們發現:兩首搖籃曲的共性是結構簡潔,短小抒情,速度徐緩,曲調優美靜謐,旋律平穩流暢,但由于調式不同,音樂風格也就截然不同。接著,請同學們欣賞鋼琴獨奏《搖籃曲》(賀綠汀曲),邊欣賞邊思考搖籃曲作為一種器樂體載和歌曲有什么不同?學生們驚喜地發現器樂演奏的搖籃曲,音域比聲樂曲寬,結構比聲樂曲大。通過對上述同一題材,不同國家、不同風格、不同體裁作品的分析比較,最后請學生們總結中外搖籃曲的不同點,把整堂課推向了高潮,學生們思維異常活躍,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這一環節,很好地深化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設疑擺惑要難易適度,生動有趣,要有畫龍點睛之效。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問難,把自己置于積極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教師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引向探索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環境中,使其敢想敢說,敢創新。

三、情感體驗,實踐創造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教育的藝術,實際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讓學生真正走進音樂,融人音樂,則必須通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來感知音樂,通過對音樂的各種形式的情感體驗,逐步使學生認識音樂的基本要素和表現手段。

例如:讓一位同學介紹一首他認為最好聽的音樂,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從中獲得表現音樂的極好機會,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情到深處想歌之,歌到深處想舞之。手舞足蹈,自由歡歌起舞,即興創作、編詞、編曲、編動作、創編畫,盡展其能,使學生創造潛能得到發揮。還可讓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討論、演講、表演、創編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見,各展所能。

例如:在欣賞《保衛黃河》和《游擊隊歌》這兩首歌曲時,由于時代背景和思想內容都很接近,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分析主題及樂曲的特點和演唱的情緒。有的認為這兩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堅強決心;有的認為,這兩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擊隊歌》力度處理較弱,表現游擊隊員神出鬼沒,聲東擊西靈活勇敢的一種英雄形象。《保衛黃河》則是氣勢磅礴,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表現一種后繼有人,全國人民為保衛祖國無所畏懼的情景。有的認為這兩首歌曲的特點是強弱分明,節奏感強,演唱時要反映出游擊隊員鏗鏘有力、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學生大膽想象、踴躍發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從以前電影、電視中看到的游擊隊員的形象創作一個舞蹈片斷。學生幾個一組,邊唱邊創,有的想到了游擊隊戰士握著槍、拿著刀、貓著腰行軍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場象

音樂欣賞論文:論音樂欣賞中的中國古典音樂教學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學習領域,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的創作、演唱、演奏最終是為了聽。在學校音樂教學中,欣賞教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項音樂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欣賞來進行的。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來文化不斷滲入,很多新的價值觀和文化元素甚至以一種‘強勢文化’的形式沖擊著現代人群。在我國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關于文化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的要求”。[4]念著RAP踏著青春動感腳步而來的周杰倫;火辣的、席卷了半個地球的“韓流”,我們的下一代面對如此強烈的聽覺、視覺沖擊,還能容下自己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嗎?

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但這并不能抹煞本民族文化的燦爛成就,相反,我國民族文化結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而且應當被我們后人所繼承和發揚。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音樂藝術,激發學生對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是音樂教育的目的之一。中華民族具有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的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學的歌唱等活動中只能接觸到其中的一少部分,音樂欣賞則可以讓學生熟悉、了解民族音樂文化。音樂教師在這個傳承與發揚的過程中,應該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欣賞中國著名的古典音樂《陽關三疊》、《漁舟唱晚》、《梅花三弄》時,我們采用情感導入、情境創設、藝術綜合三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理解、接受和喜愛民族音樂。

一、情感導入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2]可見,音樂是善于表現人們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教師應有立足于學生情感、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真正寓美育于音樂教學之中。

學生對通俗、流行音樂有濃厚興趣,課本上的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瞬息萬變的精神需求,既然我們無法阻擋流行音樂對校園音樂領域的侵入,何不順水推舟,用一些優秀的、適合學生的流行音樂,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探討,并教會學生選擇健康的、適合自己年齡的音樂。對于校園流行音樂,與其進行適得其反的遏制,不如正面引導。

《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渭城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七言格律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原詩是:“渭城朝雨浥輕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現了詩人對即將到關外的朋友戀戀不舍的情誼,寄托了對友人無限的關愛之情。

本課的導引,我是這樣設計的:

導引:播放通俗歌曲,周華健演唱的《朋友》。

師:你們怎樣理解“朋友”這個詞語?

生討論并舉手回答。

師:現在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古人對朋友的情誼。

播放合唱《陽關三疊》,對比:古人和現代人對待友情的方式。

古人——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現代人——一生情,一杯酒。

古人一句“勸君更進一杯酒”既顯出豪氣,又道出對友人的不舍,如今的“一生情,一杯酒”,又是對友情的一種感悟:朋友之情猶如杯中之酒,越久越濃。二者都把友情寄托在了酒里。

在對本課進行了如此的感情鋪墊后,學生已然接受,再對此曲進行分析,如曲中意境、何謂“三疊”等,學生們對古曲還會有排斥心理嗎?

在本堂課中,我用學生容易接受的通俗音樂作為導引,為他們在古典與通俗間架起了橋梁。

二、情境創設

音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一個吸引的過程,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感染學生,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投身到音樂實踐中去,促進情感體驗。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在《關于教學內容》的幾點提示中指出:音樂教學要創設與樂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富有感情的表現力,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習音樂的信心,使他們在欣賞過程中受到美的愉悅,美的熏陶。

如:《漁舟唱晚》可以用三幅畫將整首樂曲連接起來:第一幅:湖濱晚景;第二幅:漁歌飛揚;第三幅:湖邊月色。

教學過程:

1.結合三幅畫聽全曲,并為樂曲分段。

2.分段聽賞,體會每段畫面和情境的不同。

第一段:安靜;第二段:熱鬧;第二段:安靜。

3.用手里的樂器和材料模仿每段的音響效果。

第一段水聲較弱,用報紙模仿水聲。第二段學生可以自己設計船槳劃水聲,啟發學生還會有什么聲音,可以有人聲,有很多船靠岸,船上人的講話聲。

4.用自己設計的音響效果和音樂。

用圖畫和音響讓學生身臨其境,理解曲中意境,對于學生來說,要理解中國古典音樂,這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藝術綜合

在音樂教學中提倡綜合教學法,把其他學科如文學,當然更少不了音樂的姊妹藝術如舞蹈、戲劇、影視、美術,有機融合于音樂教學中,“即以共同的要素實現各學科的溝通和連接,這種綜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通感能力,而達到超越種種感官的特異性而上升到相互溝通和相互替代,比如聽到音樂產生視覺表象,看到形狀色彩,產生冷熱輕重的感覺”[4]。

詩、畫、樂合為一體的教學,如:《梅花三弄》。

導引:

1.播放群舞《梅花》。

師:大家看出這段舞蹈表現的是什么嗎?

生:梅花。

師:你們見過梅花嗎,它有些什么特點?

學生接著會答出梅花的形態、顏色。教師再以梅花在冬季開放來引出梅花具有的堅韌品質。

2.出示梅花圖片,學生在視覺上被梅花所吸引。

3.古今有許多以歌頌梅花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如詩詞:陸游的《梅花絕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的詞《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師:讓學生背誦王安石《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惟有暗香來。”

師:我們欣賞了這些表現梅花的藝術作品后,來聽一段音樂《梅花三弄》,大家注意這首樂曲表現的梅花的高貴品質,并注意這首樂曲的主題。(欣賞)

師:聽賞完這首樂曲,大家來討論一下梅花的品質。

生:不畏嚴寒,迎雪怒放,剛毅堅貞。

師:再聽一遍全曲,注意主題反復了幾次?

生:主題反復三遍。

師:對,這也是“三弄”的來由。

復聽全曲,進一步理解曲中意境。

四、聽賞有關梅花的作品。

《紅梅贊》是在江姐走向刑場所唱的,這首歌用梅花比喻共產黨人的高貴品質:越是面臨危險,越是信念堅定。《梅花三弄》的難點在于它是表現意境而非表現情境,前面之所以用了很長篇幅的兩種藝術形式來導引,就是為了讓學生先理解意境,再沿著這個方向聽賞音樂。

其實在這三種教學方法中,都少不了應用其他姊妹藝術,如在欣賞《漁舟唱晚》時,可讓學生先吟誦白居易的《暮江吟》。又如在欣賞《陽關三疊》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些表達友情的詩句,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等。這些都可以和音樂教學融會貫通,幫助音樂教學更順利更有效地開展。

音樂欣賞論文:高中音樂欣賞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在高中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想象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主體的創造性思維中的連動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體驗”中獲得升華,促進學生個性更好實現自我完善。

【關鍵詞】音樂欣賞 培養個性發展

優美的音樂可以帶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樂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優秀的音樂作品還能讓學生的情感在欣賞音樂的聯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目的。在高中音樂欣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樂記》的《樂象篇》中告訴我們“樂者,德之華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亦認為:“我們一向對于身體用教育,對于心靈用音樂。”他又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這些都說明音樂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為軸心,對人生價值與人性韻味的整體展現與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感情體驗,逐步充實,不斷豐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悅,最終促進學生個性和諧而良好的發展。

1音樂欣賞,提高學生文化功能作用

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構成了龐大的音樂文化體系。當我們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我們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風格流派體裁,題材作者和創作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文化信息,這就是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在中國北京紫禁城太廟前,由張藝謀執導的外國歌劇《圖蘭朵》的演出過程中,觀眾對歌劇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創作的圖蘭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愛。海外的華人當聽到小提琴獨奏曲子《思鄉曲》就會勾起無限的思鄉情愫,這些就是音樂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學生是文化的接受者、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通過高中音樂欣賞中的實踐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這種全息化的音樂圖景與本土化的音樂情境,將會在文化的框架下,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2音樂欣賞,提高學生教化功能作用

荀子在《樂論》中就指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之禮樂而民和睦。”音樂能使人不斷獲得最美好的“高峰體驗”。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他說:“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他們沉浸在一片純凈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悄然消逝,他們不再感到自己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任何距離而相互隔絕。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學生在“高峰體驗”中可以迅速直觀地把握人生的價值、自我實現的幸福與世界的本質,這就是高中音樂欣賞教化功能的內隱性。它既滿足了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學生個性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3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培養學生勇敢堅毅樂觀性格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是最具音樂藝術本質性和價值性的功能。音樂的審美,從類型上可分為陽剛性和陰柔性的美。從情緒發展上可分為悲劇性和喜劇性的美。陽剛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類與自然斗爭與命運斗爭的作品,它能讓學生的意志變得堅強;結構宏偉、氣勢彭湃的音樂能讓學生胸懷壯闊、堅毅剛強;熱情樂觀的音樂有助于學生奮發向上的性格。陰柔性的作品包括寧靜柔和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心情安定、氣息平和;歡娛優美的音樂可以使學生擺脫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煥發:委婉細膩的音樂能使學生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具有悲劇美的音樂可以培養學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劇美的音樂可培養學生勇敢堅毅樂觀的性格。音樂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與品格產生廣泛的潛在的影響與作用,使積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發展,消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轉化與改變,促使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4音樂欣賞的心理功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音樂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態,是樂音的有序運動。學生會隨著音樂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始終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穩定性。為了聽、辨音樂作品的風格、旋律、和聲等音樂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學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學家對此是這樣解釋,我們身體內部充滿了大量的內部空間、時間和深度感覺結構,有各種感覺的點接合和中心,高中音樂欣賞正是開闊這些空間和開掘深度的催化劑。因此,欣賞音樂具有改善學生注意力品質和培養想象力的功效,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教學實踐證明,高中階段是學生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個體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長發育時期。學生身心的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可能性,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還處在變化發展中,因而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運用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來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審美意識,由美而求真向善,運用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來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運用音樂欣賞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音樂欣賞的這四種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對學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

音樂欣賞論文: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

摘 要:我校是一所教育資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學校,因此學生的音樂水平層次不齊,差距太大。我嘗試著以欣賞課為切入點,制定有計劃的教學過程,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出發,分析研究學生,倡導“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的教學理念,實施分層教學。在教學中,注重小組合作探究模式,追蹤音樂主題,將學生從無知的層次帶入有意識的聆聽,進一步進入對音樂內涵的感覺和理解,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音樂的體驗者。

關鍵詞:差距 音樂欣賞 分層教學

我校是一所教育資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學校,少數在城市中長大的學生對音樂多少有些了解,尤其是他們當中有許多同學從小就學過樂器或聲樂,因此他們對音樂的感悟很多。而多一半來自各鄉鎮移民區的農村學生由于地理環境和其他條件的制約,接觸音樂相對較少,音樂底子薄,有些連do re mi都不認識,原先的音樂課等同于唱歌課,對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極度匱乏。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復雜多元的局面,學生的學習水平層次不齊,差距太大。

如何改變這種教學現狀,縮短城鄉同學的音樂水平差距呢?我嘗試著以有難度的欣賞課為切入點,制定有計劃的教學過程,倡導“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分層教學,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量身定做適合各類口味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從無知的層次帶入有意識的聆聽,進一步進入對音樂內涵的感覺和理解,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音樂的體驗者。具體分析如下:

一、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分析研究學生是進行分層教學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學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分層教學。教師在講授同一教學內容時,可從一個班級優、中、困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以相應的幾個層次的教學深度和廣度進行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適合本層次的最佳要求。例如把音樂基礎好、樂感強、感受能力好的學生分為A組,把音樂基礎一般、樂感好、感受能力一般的學生分為B組,而各方面都較差的學生分為C組。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前做好工作,設計有層次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目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要求,實行分類推進。A組學生注重提高技能技巧和發展能力;B組學生注重培養興趣,提高技能;C組學生注重基礎能力和激發興趣。

二、注重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分層教學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教學方法分層使用:針對優生,在體驗、比較作品、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層層深入,關注點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上;對中等生,不能忽略知識技能,但可以設計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提升興趣;而針對差生,鼓勵為主,目的是培養興趣。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的首要任務是多聽聽你將與學生分享的音樂,找出音樂的表現特點,設計一些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焦點”問題,在每一次聆聽樂曲中將問題分層拋出,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聆聽,讓學生的思維跟隨音樂一起行進。

1、各小組有相同音樂學習任務時分層互助教學模式。 在音樂分層教學的初始階段,我給每個小組分配相同的任務,這樣一方面便于調控,另一方面也可讓小組間展開競爭。這時要求學生解決的問題不是很復雜,問題本身都有一定的彈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評價,緩解了不同層次學生間互相“等”的問題,減少了時間的隱性浪費。

2、小組內相同音樂教學內容不同層次學習任務的教學模式。隨著教學的推進,教師要對教學難點和重點進行突破。我把重難點問題分解成不同層次具有一定梯度的三個問題,有難度的由A類生回答,簡單問題優待G類生,中等問題則由B等生來回答,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答疑并獲得成就感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均等地參加課堂活動。另外,我注重小組互助的作用,組織“兵教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務,實現共同達標。

三、追蹤音樂主題,熟記音樂主題,是感受與鑒賞音樂作品、完成音樂審美過程至關重要的環節

欣賞一首器樂曲,學生不可能將旋律全部記住,而音樂主題往往是樂曲中最具特色并且出現頻率最高的,學生記住了音樂主題就會對整個樂曲印象深刻。同時,音樂主題又是樂曲的精華部分,一般較為集中地表現了音樂的情緒與情感或音樂的形象,抓住了音樂主題,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領。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音樂主題,對激發興趣、引發聯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追蹤聽辨音樂主題。音樂主題篇幅短小,在教學中可以反復聆聽;又由于音樂主題一般在樂曲中會重復出現,可以讓學生追蹤聽辨樂曲的主題,了解樂曲的結構,把握樂曲的情緒特點。追蹤聽辨主題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樂曲的主題出現了幾次;也可以是根據主題的情緒,設計恰當的動作,聽到主題時用動作表現等等。

2、演唱、演奏音樂主題。哼唱音樂主題是一種很簡單的教學方式,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記憶和理解。哼唱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演唱音樂主題了,從中可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大家的識譜能力,達到理解并喜愛音樂的目的。能力弱的同學可隨音樂哼唱,中間能力或能力強的同學可根據節奏視唱旋律,有特長的同學可演奏音樂主題。如在欣賞《梁祝》時我對音樂主題設計了“聆聽——交流感受——體驗——無意識哼唱——視唱——演奏——舞蹈”環節,采用分層達標教學:能力弱的學生能大概哼唱音樂主題;中間能力或能力強的學生能視唱主題旋律并做出簡單的舞蹈表演;有特長的學生背唱出音樂主題,并進行演奏或舞蹈表演。學生對音樂主題的感受更加深切,音樂主題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里也就更加生動鮮活起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設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發展、快樂成長的氛圍,是現代教學活動的新理念,也是教學活動的不懈追求。音樂欣賞教學中“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不僅給優質學生提供了攀高的良好環境,也給那些學習困難者提供了不斷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從而達到了讓學生全面提高的目的。

音樂欣賞論文:多媒體運用與音樂欣賞教學的巧妙結合

都正街學校 龔倩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廣泛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就能較快地提高音樂的鑒賞力和表現力。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不僅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而且也擴展了學生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能巧妙的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則會取得許多積極的效果。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兒童,這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投入欣賞活動中,創造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

一二年級低齡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好奇 、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因而在上這一階段年齡欣賞課時,我們可借助多媒體的幫助,充分利用他們靈巧的形體、自然的嗓音,通過觀看動畫、視聽、律動、繪畫、剪剪貼貼、游戲、情景表演、等相結合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欣賞教學,激發和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在其中較好地把握好多媒體的運用,以開發音樂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體驗音樂的美感,從而更好的為低年級音樂唱游教學服務。

我們在組織教學時可盡量地運用VCD和多媒體教學,讓孩子們直觀的通過視覺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在欣賞《小青蛙》和時,我采用了POWERPOINT幻燈片教學。隨著音樂旋律、節奏、力度的不斷變化,在視屏上分別出現了美麗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蟲、在荷葉上跳躍的場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對暴風雨的侵襲;風雨過后,太陽在公雞的啼叫聲中升起,小青蛙繼續勞動在湖面上的情景。如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時,利用多媒體出示幽靜的畫面,然后在屏幕上出示小朋友們自己的照片,好象他們自己在月亮上嬉戲、玩耍。由于欣賞教學時,能有效地將視聽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受到作品美的感染,激發了小朋友的興趣加深孩子們對作品的理解和對主旋律的記憶。 隨著音樂邊聽邊動,能幫助孩子們感知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和情緒起伏,營造良好效果和課堂美感,使孩子們更能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景中。

律動是兒童隨著音樂節拍,進行有節奏動作的一種活動。 律動能幫助兒童借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的內容、風格和情緒,訓練孩子的韻律感。如果此時能運用多媒體,也會得到一定的幫助。例如:在教授孩子感受力度中,我先讓他們聽《搖籃曲》,并隨音樂輕輕律動,感受催眠曲的風格特點,而后,再聽《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請孩子們比較兩首樂曲力度的不同,體驗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雄壯有力,然后,又通過踏步走、隊列的適當變化,讓孩子們感受到這是一首進行曲。然后讓同學用彩筆描出不同的畫面,再用投影儀放映出來,進行比較。 欣賞課中的律動不僅滿足了孩子們好動的特性,而且幫助他們感受到了樂曲的內在特點。

一邊傾聽美妙的旋律,一邊動手畫出音樂的形象,可以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的熏陶,好似身臨其境地暢游在藝術的殿堂里。再通過投影儀進行展示,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學欣賞《水族館》的最后,我讓孩子們拿出彩色筆,邊聽邊在紙上畫了畫海底世界,頓時熱帶魚、海星、貝殼、珊瑚、海草映入眼簾,有的小朋友還畫出了魚兒們圍圈跳舞慶祝狂歡節的景象。通過聽、畫,讓小朋友們明白海洋世界并不是黑暗沉悶的,而是色彩斑斕。的確,藝術是相通的,他們共同陶冶了情操,凈化了孩子們的心靈。

由于低齡兒童模仿能力強、表演欲望佳、參與活動積極性高,因而讓他們邊聽音樂,邊分角色情景表演,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更能讓他們感受到美的音樂、美的故事、美的課堂。例如:在欣賞教學《小青蛙》中,通過電腦放映出小青蛙、荷葉、月亮、狂風、暴雨、公雞等不同形象,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又根據音樂力度強弱、速度快慢、音色的變化完整的展現了故事的起源、經過和結果,加深了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在上欣賞課中,我們可借助多媒體的幫助,努力創造各種意境,讓孩子們運用形象思維去想像。讓孩子們展開想像的翅膀,架起心靈與音樂的橋梁。

音樂欣賞論文: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路徑分析

隨著近年來我們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音樂課程在小學階段得到了較好的開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音樂欣賞課作為小學音樂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聽覺藝術和樂感審美藝術的關鍵。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體會,就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問題作以下分析與探討。

一、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生群體中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課標的內在要求。當然,其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音樂欣賞有助于提高和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觀,通過對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讓學生積極參與欣賞,學生就能領悟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更好的學習音樂也能更好的提高審美意識,從而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樂欣賞是了解和學習本民族音樂精華的現實要求。從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樹立民族意識,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學階段重要教育目標。而在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教學,可以發揮音樂欣賞課程的優勢,實現上述教育目標。

第三,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無窮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小學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目標。通過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首先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想象。一首節奏感非常強的音樂,可以給人以明快、跳躍和震撼之感;一首節奏舒緩、曲調優美的抒情曲,可以給人美的享受,引發學生的豐富聯想。欣賞同一首音樂作品,有人聽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見,音樂欣賞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效果的對策

1、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掌握欣賞重點

音樂欣賞課教學想要取得成功,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是關鍵。老師必須要對所欣賞的曲目內容要素、曲式結構非常清楚,事先進行反復聆聽,分析記錄,這是絕對不可少的案頭工作。傳統的欣賞教學總要以為每首樂曲都得從頭至尾全部聽完。但有效的欣賞并非完全如此。應該是完整聆聽的基礎上再擷取音樂當中有表現特色的段落,作重點的深入賞析。對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歸整體,以認識部分在整體中的特征以及樂曲整體的面貌。

2、把握音樂主線

欣賞的主體是音樂,再美的音樂莫過于以其本身美妙的樂聲來引人共鳴,言語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現音樂的美。老師應該盡量少說,只作簡要的提示,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索、想像,以音樂來教音樂。強調音樂情感的審美,音樂的進行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過程,要強調內心深處的體驗,而不能僅僅停留再外化的層面上;強調音樂想象的個性體驗,音樂的不確定性給予了音樂豐富的想像空間,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

3、強化欣賞,適當引導

一些老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用講故事或過多語言解釋音樂,其本意是幫助學生學好地理解音樂,但這種做法使教學背離了音樂的主線,背離了欣賞教學的規律。音樂是音響的藝術,這就決定了在教學中應以聽賞為主,必須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同時也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而相對有限的教學時間卻在教師的語言表述中流失,留給學生的只是與音樂完全不同的記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時音樂的不確定性也決定了音樂絕不是用確定性很強的文字語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學科綜合為教學手段

在音樂欣賞課實際教學過程中,單純的讓學生進行聆聽很困難,我們需要借助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相互配合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如我們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話劇、舞蹈、歌劇等藝術形式,來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同時讓學生在知識的牽引中獲得更大的收獲,增強其學習音樂課的興趣。

三、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性

要注意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避免狹隘地強調專業性。比如,很多教師習慣在欣賞教學時,先為樂曲劃分詳細的曲式結構圖,目的是使小學生在學唱之前能夠對歌曲的詳細結構和特點有所了解,從而更好地欣賞歌曲,進而學唱歌曲。這種教學方法從教師主觀來說是為了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但在客觀上卻給小學生帶來了學習的困惑,因為對于他們而言,進行音樂欣賞的最佳方式是聆聽,而不是從基本的音樂知識入手去了解它的專業結構。

2、避免以灌輸為手段的音樂教學

在前文論述中,就教師的適時引導進行了闡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避免灌輸式的教學。這樣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于音樂的欣賞,不是以自己聆聽的感悟為主,而是以教師主觀灌輸的觀點為主,在這種所謂的“欣賞”教學中,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僅僅是教師主觀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談不上學生對音樂有何種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師如何把握好引導方式與度的問題,值得在實踐中去進行探索。

3、注意加強對音樂本體的關注

在當前小學音樂欣賞課上,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把音樂欣賞作為一種課外知識拓展的方式,對于音樂背后的人物故事、創作經歷、背景等內容,教師不厭其煩地進行介紹,目的是要吸引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知欲。可是,這種對于音樂背后故事的過多關注反而使得學生對于音樂本身失去了興趣。因此,這實際是削弱了音樂本位,失去了音樂欣賞課本身所要達成的目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智力的啟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實踐中,應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性,避免灌輸式教學模式,通過加強對音樂本體的關注,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掌握欣賞重點,強化欣賞,適當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米奇视频| 高潮videossex潮喷另类|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日本成熟老妇乱| 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无码不卡中文字幕av| 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 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 大屁股人妻女教师撅着屁股| 国产在沙发上午睡被强| 真实国产普通话对白乱子子伦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老师扒下内裤让我爽了一夜|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闺蜜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天堂最新版资源|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图片 |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视频 |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激烈的性高湖波多野结衣| 日韩人妻无码系列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曰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av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日本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伴郎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第一章|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国产美女牲交视频| 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忘忧草www中文在线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