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15 11:18: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兒童音樂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多彩光譜項目帶給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影響

多彩光譜項目(Projectspectrum)是美國圖佛茲大學費爾德曼教授伊eldman.D)和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Gardner.H)根據美國的文化背景,以其非普遍性發展理論口heTheo叮ofNonunivers公De-velopment)和多元智能理論外eTheo仔ofMultipleIntelligences)為基礎,開發的一種適合兒童個性發展的學習和評價項目。它認為人的智力、潛能是多樣的,并將其比作光譜上的各種色調,由此得名。它的實施在美國產生了廣泛影響,對兒童音樂教育也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我國教育改革正全面進行,研究多彩光譜項目及其指導思想,汲取先進經驗,將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乃至整個學前教育的發展。

一、理論基礎

費爾德曼的非普遍性發展理論擴展了以往發展心理學的認知發展觀,強調在研究兒童發展中的普遍性問題的同時,應特別重視研究兒童發展中的非普遍性問題。普遍性領域的發展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領域,就并非人人都能達到相同的發展,因為這需要個體特殊的條件和持續的外部支持(如教育)。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改變了傳統的智力觀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問題、生產和創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他認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組智力”,Il]共有七種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語言智能(un,istieIntelli羅nee)、邏輯一數理智能(腸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羅nee)、空間智能(SpatialIntelli羅nee)、身體一動覺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羅nee)、音樂智能(MusiealIntelli羅nee)、內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樂智能是一種獨特的智能。

非普遍性發展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為音樂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第一,非普遍性發展理論“幫助教師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更多樣化地觀察、了解兒童的智能結構特征和強項,如對在音樂方面有特長的兒童提供個別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礎。”【噪二,多元智能理論以一視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長期以來相對不受重視的音樂教育提到應有的位置,而不僅僅是以往所認為的那種以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種智力是相對獨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幾乎每一種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產品的產生都需要各種智能和技能的結合。”因此,音樂教育需要綜合運用學生的各種智力,而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也離不開音樂智能的輔助。第四,加德納認為,創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發展離不開創造力的發展。在音樂活動中,創造力的培養同樣被擺在重要位置。因此,音樂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識、技能的訓練和灌輸的模式化教學,還應注重審美和創作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藝術的生活”。

以非普遍性發展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的多彩光譜項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別從多元智能的各個領域出發,給學前和小學低年級兒童開發了一套新的課程和評價方法,并根據兒童的興趣和特點調整課程和活動設計。在多年的實踐中,多彩光譜項目被廣泛應用,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發生了重大變化。

二、多彩光譜項目中的音樂活動

多彩光譜項目按多元智能理論把智能分為八個領域,根據八個領域的不同特點設計了不同的學習和評價活動。在音樂領域中,多彩光譜同樣提出了詳細的設計方案。現從目標、內容、手段、評價等方面對多彩光譜中的音樂活動作簡要闡述。

(一)明確的目標

多彩光譜項目認為,學校音樂活動的目標在于培養三種能力—演奏、音樂感知、作曲,這三種能力是決定成功的“關鍵能力”。

1.音樂感知:包括培養“對音樂變化的敏銳性”、“對速度和節奏類型的敏銳性”、“分辨音高”、“辨認音樂及音樂家的風格”、“辨認不同的樂器和聲音”。

2.音樂演奏、演唱:‘能保持準確的音高”、“能保持準確的速度和節奏”、“演唱和演奏樂器時富有表現力”、“能再認和再現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的音樂特性”。

3.音樂創作:“創造出有開端、高潮、結尾的音樂作品”、“創造簡單的記譜體系”。l3]

(二)豐富的學習內容

根據以上目標,多彩光譜項目設計了相應的學習內容:音樂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對”、“‘畫’音樂”、“探究樂器的音樂”等;演奏音樂方面,有“梳子和紙雷”、“韻律詩”、“五音階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記譜、節奏型、為電影配樂等。還有一個特別的項目—“帶回家的活動”,有“我聽到火車開來的聲音”、“家庭音樂”等內容。I4J

(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途徑

為適應不同兒童的不同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多彩光譜項目探索出多種音樂教學手段:

1.個別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注重幼兒在音樂方面的個別差異,要求教師了解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評價,促進其音樂智能的提升。

2.“搭建橋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強項,而多元智力之問雖是相互獨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兒童智能強項與其他學科領域之問的聯系,以強項帶動弱項。這樣,我們首先要找出兒童的智能強項;然后,一方面進一步發展其智能強項,另一方面“搭建橋梁”,即“利用兒童在其強項領域的經驗,引導他進人其他廣泛的學習活動中”。l習例如,可以利用兒童對節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隨音樂的運動中鍛煉身體。而目_,這不是單方向的,如果一個兒童的強項在其他領域,就可以通過那個領域的成功體驗“搭建橋梁”,使其進人音樂領域的學習。

3.“帶回家的活動”。它強調兒童與家長共享有關兒童智能強項的信息和培養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動的建議。如“家庭音樂”這個活動,讓孩子對自己家里和別人家里的各類歌曲進行收集和比較,學習和感受各類音樂,可拓展孩子的知識和興趣。

另外,在活動方式上,多彩光譜項目既有自由游戲,又有結構性活動;既有兒童為主的小組活動、大組活動,又有教師指導的小組活動、大組活動等。

(四)客觀準確的評價活動

1.兩個評佑方面—創作性剛量、感知測量根據所要求的“關鍵能力”,多彩光譜項目進行相應的“關鍵能力鑒別”。創作性測量利用專門設計的活動深人考察,更全面地挖掘兒童音樂創作中所需的各種能力。活動分兩個時段進行:第一時段,先獲得對兒童的總體印象,再對其表演逐樂句地評價,尋找其音樂智能的個別差異;第二時段,專門針對音樂智能強項的兒童進行,進一步發現其潛能。感知測量通過音樂感知活動進行,旨在評價兒童辨別音樂差異的能力,分為五個部分:“歌曲識別”、“錯誤識別”、“敲擊匹配”、“聽音匹配”、“自由敲擊”。‘“以上測量都使用觀察表及錄音,以便評價更客觀準確。

2.多彩光譜文件夾

多彩光譜項目為每個兒童創制一個文件夾或檔案袋,里面可以裝有關于這個兒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對于音樂活動,我們可以收集關于這個兒童的錄音帶、錄像帶、音樂活動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師記錄等,幫助教師了解孩子的智能強項,有效地對孩子進行評價。

多彩光譜項目在兒童學習及評價方面,都體現出與以往學習、評價不同的特點。正是由于這種獨到之處,它給美國教育帶來了活力,為音樂教育提供了不少啟示。它在美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廣泛應用于世界范圍幼兒園的教學與評價。

三、多彩光譜項目對我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啟示

(一)必須更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和學習內容

每一種教育成功與否取決于它所確定的目標是否適合兒童并最終得以實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園工作規程》的實施,幼教改革的進行,推動了我國幼教事業的發展。然而,在實際中存在一些問題:反復批判“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卻導致部分教師忽視兒童知識技能的學習,走向另一極端;一直呼吁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卻往往進行單純的模仿和訓練—“所謂創造,只能停留在說的層面上”。原因很多,但我們必須達成共識,即教育目標應當更加明確具體,學習內容必須適應教育目標。明確具體的目標才能使教師在音樂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誤解;相應的豐富的學習內容才能使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多彩光譜項目明確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創作方面的目標,并依此設計相應的培養感知、演奏(唱)、創作能力的教學內容,努力將目標落到實處。它不僅立足于當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長遠發展,進行切實有效的音樂教育。我們有必要為孩子今后學習、欣賞音樂創造必要條件,使音樂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因此,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和學習內容的更新尤為重要。

(二)應豐富音樂教育手段和途徑

在教學手段方面,多彩光譜項目也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具體表現在“搭建橋梁”、“帶回家的活動”以及錄音機、錄音帶的使用等方面。

“搭建橋梁”實際上就是建立兒童智能強項的學科與其他學科之問的關系,以至各學科之間可以互相促進,用強項帶動弱項。我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夠找出智能強項,但在用強項帶動弱項方面做得不夠。這也是“學科化”帶來的不良后果—“學科之問壁壘森嚴,缺乏有機聯系,把兒童心智結構分割成許多支離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遷移,不僅藝術、科學、社會幾大領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藝術學科門類之間(美術、音樂、文學等),藝術學科結構之問(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創作)也存在難以彌合的鴻溝。”171現在,新大綱強調“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中國委員會與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今日之兒童藝術教育”國際研討會也大力呼吁“學科生態”,要使“不同學科之問互生互補、相互融合、平衡和諧”。‘8J而如果要達到“相互滲透”,實現“學科生態”,我們可以“搭建橋梁”:一方面,看到“音樂教育對多元智能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過多學科的結合促進音樂智能的發展”。l9]在課程設計中,同樣可以把多種智力領域和不同學科教學相結合,設計發展學生多方面智力的綜合課程,以利于學生從智力強項出發,帶動弱項發展,使學生能夠較好地運用并發展自己的每一種智力。

“帶回家的活動”其實是一種家園聯系,但卻是多彩光譜項目的特色。家園聯系雖是我國幼兒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樂教學中利用家長的力量卻少之又少。多彩光譜項目的這種作法,使家庭、學校共同擔負起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和音樂熏陶的責任。音樂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音樂教育帶回家,會使學習更豐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唱從幼兒園帶回的歌,跳在幼兒園里學會的舞,有利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幼兒園多開展“帶回家的活動”,不僅對促進幼兒園教學、更對提高孩子的音樂修養大有裨益。

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這種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樂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學習音樂的人自己去體會與感悟。而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學生想像力的發揮。選擇多種音樂風格的唱片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每種音樂的情境,大膽地想像,將促進孩子音樂能力的發展。“畫”音樂這個活動,就是極好的·從欣賞到想像、讓孩子去體驗的例子。

(三)應探索更佳的評價

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評估面單一,以兒童在某一方面達到什么程度來衡量音樂教育質量的高低,單純重視表現或音樂活動技能或音樂活動結果。它忽視兒童綜合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評估,也不能體現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水平提高的要求,評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譜項目倡導從多方面評價兒童的學習,也注重音樂創造、感知方面的評價。它的評價理念是“盡量擴展兒童智能概念的范圍,提供一個在廣闊領域內評價智能的實用技術,改變那種不考慮人所處的環境和文化,總是孤立地與人所從事的實際社會活動相分離地進行評價的方法”,〔’oJ為我國學前音樂教育評價提供了有力的參照。

一種評價手段如果合適,將大大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設置多彩光譜文件夾,注重對孩子的形成性評價,模糊了課程和評價的界限。評價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進行,評價的結果也更加真實客觀。錄音帶和錄音機的使用也提高了評價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動中將兒童唱的歌錄下,不僅減輕了評價過程中的負擔,還可以為活動之后進行評價提供依據。

評價是為找到智能強項,為個別教育做準備,而非為評價而評價,更不是為了鑒別音樂天才或音樂低能兒。多彩光譜項目的評價做法理清了評價的觀念,為因材施教做準備,同樣值得借鑒。

(四)要擺正音樂教育在整個學前兒童教育中的位置

我國傳統教育比較多地重視所謂的語言智能和邏輯一數理智能,而對其他的各種智能(包括音樂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簡單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簡單等同于以語言和數理邏輯為核心的能力培養。這種做法壓抑了孩子多方面智力的發展,埋沒了許多孩子在音樂方面的天賦。“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協同發展,才能真正達到智力開發的目的。”’]多彩光譜項目擺正了音樂教育在整個學前兒童教育中的位置,認為音樂智能和其他各種智能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促進了各領域內容的協調。

多彩光譜項目的學習與評價為我們探索更佳的學習和評價手段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之處。但不論使用怎樣的學習和評價方式,關鍵是要符合我國兒童所處的文化環境和學習特點。

音樂是人類的需要,是歡樂的源泉。音樂使人學會體驗,更懂得創造。要想牢牢把握這份寶貴的人類遺產,我們必須把它傳授給我們的后代。而學前期是幼兒音樂智能發展和學習音樂的關鍵期。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廣泛進行的今天,我們勢必要去探索更加適合幼兒的音樂教育方式,使幼兒從小就更好地接受音樂的熏陶,使音樂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讓每個人都能理解音樂。如果能將多彩光譜項目的一些好的經驗、成果運用到音樂教育中去,重新審視我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必將有助于音樂教育的發展。而音樂教育的發展又將為學前兒童的整體教育做出貢獻,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兒童音樂教育對性格的影響

摘要: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教育。通過音樂欣賞、音樂技能的學習和音樂活動的參加,能夠培養兒童積極向上、樂觀自信、堅強不屈、善于合作等多種性格的養成。良好性格的培養,是音樂新課標的的教育理念之一,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性格培養

音樂教育在培養人的感性能力、疏導人的情緒、宣泄人的情感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性格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由勤奮、誠實、單純、勇敢、堅強等構成。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兒童良好個性品質的教育。通過音樂教育使兒童能夠欣賞不同的音樂,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和積極的情感。所以說,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要注重對兒童良好性格的培養。

一、音樂教育對小學生性格的積極影響

1.有助于小學生形成自我關注的態度

音樂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覺,是人在音樂活動中直觀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的過程。兒童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參加音樂活動,是一個主體通過音樂對象對自己的情緒產生體驗和評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感悟。小學音樂教育以其豐富多樣的形式,給兒童營造一種寬松、快樂、自由的氛圍,讓兒童在音樂中發現自我情感的豐富,繼而引導他們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并根據這種內心感受去有所追求,這樣一來,兒童就會處于一個不斷滿足自己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情緒穩定、積極向上、充滿自信的性格。

2.有助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音樂的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這些規律和特點決定了想學好音樂,絕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學生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和良好的習慣。特別是在一些音樂技能的學習中,效果非常明顯。例如對鋼琴的學習,需要每天堅持練習,需要當眾表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音樂本身就是一個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意志力的過程。在學習音樂論文中所養成的認真的態度和良好習慣,也會向學習中遷移和延伸,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將會促使他們朝著健康、不屈、和高尚的性格方向發展。

3.有助于小學生形成對集體和社會的正確認識

音樂的采用集體授課的形式,特別是一些音樂教學,需要老師和同學、同學和同學的通力合作,它需要互助友愛、齊心協力、相互尊重。音樂游戲、器樂合奏、集體舞、合唱等等都是集體藝術,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從大局出發,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務。在這種集體的音樂活動中,學生領略了集體音樂藝術的魅力,每個人都獲得了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他們的組織紀律性,培養了他們熱愛集體的觀念,提高了他們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這種具有集體榮譽感的團隊意識,是當今社會中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而且,許多性格內向,甚至自閉的孩子由于參加音樂藝術實踐活動,而逐漸變得開朗、樂觀、樂于與人溝通了,自信、熱情的微笑表達出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4.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讓學生正確地對待社會、對待人生,是塑造一個人性格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性格教育的一個核心成分。音樂教育對于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意義深遠的。如《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中“不怕困難、不怕敵人、頑強學習、堅決斗爭,向著勝利勇敢前進!”形象生動的歌詞,再加上堅定有力的旋律,可極大地鼓舞孩子,促使他們明白生活道路的坎坷與艱辛。學生日積月累地受音樂的感染、熏陶、學習,激發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情感,從而培養他們堅強的性格。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兒童良好性格的途徑

1.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和完善學生的性格。

欣賞從來都是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欣賞各種中外優秀音樂作品,能夠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感受,培養高尚的情操,促進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如《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調激昂向上,催人奮進;《歌唱祖國》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影響學生尊敬老師,懂得是老師灑下辛勤汗水,才使他們茁壯成長;《勞動最光榮》培養學生勤勞的性格特征。器樂曲的欣賞也同樣能達到培養目的。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都表現出作者頑強不屈的性格及戰勝黑暗、追求光明、與命運抗爭的信念。這些都教育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應不屈不撓,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歌唱

因為它不需要任何專門的設備,又有歌詞的幫助,兒童很容易參與和理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唱歌教學中,孩子們不僅能夠聽別人演唱,自已也能放聲歌唱,這使兒童感到有趣和愉快。同時,歌曲優美、歡快的旋律能給兒童以美的感受。通過學習各種不同內容的歌曲,能夠在不同程度上豐富兒童的想象力。還能夠培養他們學會正確的呼吸、發聲、吐字、表情等一系列唱歌的基本技能,并且能使兒童的發聲器官具有一定的控制聲音,如控制長、短、強、弱等聲音的能力,能培養兒童的意志力。作品中那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洋溢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不僅給學生帶來美感,帶來教益和鼓舞,更引發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3.器樂演奏

器樂藝術技能教育能夠培養受教者對音樂的多方面的興趣,調動受教者的學習積極性,滿足了受教者自我尊重、自我表現的愿望。持久的器樂學習,可極大程度地培養兒童自制性、堅韌性等性格的意志特征。在器樂教學中,一般選擇一、二種樂器作為學習的開始,每個學生人手一件。在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帶給了孩子們一種體驗成功的喜悅。一些喜歡音樂的孩子天生嗓音沙啞或五音不全或動作不協調或身材肥胖,這一些先天條件限制了他們在歌唱、舞蹈韻律方面的發展,這時的器樂學習就解決了他們的難題,給了他們成功體驗的機會,也堅定了他們認真學習的信念。

4.音樂活動

一是開展音樂興趣小組活動。可將愛好聲樂、希望能在聲樂方面有所提高的學生組成聲樂小組;將那些對音樂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成欣賞小組;將有愛好器樂演奏并具有一定演奏基礎的學生組成器樂小組等等。各個小組之間要開展積極的交流活動,在活動中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二是定期舉辦合唱、群舞等集體比賽項目。比如合唱,它要求每個參與者齊心協力,默契配合,既有自我的表現之處,又有整個團隊一齊按照作品表演處理的需要。每個人的表現優劣都直接影響著集體效果的表達,使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從而激勵參與者的自尊與自愛,增加集體的凝聚力。三是舉辦競賽性音樂活動。競賽活動本身具有挑戰性,會有成敗的結局,所以這就要求參與者具有競爭意識。參賽后如果成功便可體驗到暫時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如果失敗就要學會如何面對挫折,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些競爭意識對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小學音樂教育對小學生性格養成和完善的益處,并提出了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和措施。無論是新課程標準的出臺,還是素質教育的提倡,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成為一個興趣廣泛,人格健全的時代新人,所以希望廣大小學音樂教師,真正認識到音樂教育的含義,既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也要注重對學生性格、意志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奧爾夫音樂教育對兒童音樂教育的影響

20世紀,作為國際音樂教育發展重要標志之一――奧爾夫音樂教育,以先進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在當今世界的音樂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卡爾?奧爾夫――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和他的音樂教育伙伴達爾克羅茲,柯達伊之間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他們著眼于每一個人的潛在音樂資質,強調主動的音樂活動,起步于聽覺而不是視覺,把音樂融于某種形式的動作,基本理論就是從兒童出發,走向個體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并以音樂為媒介,結合各種其它藝術學科與非藝術學科,影響整個兒童的一生。

如今,奧爾夫音樂教育在中國正逐漸滲透到當代中國兒童音樂教育中,這種新型教育形式影響著傳統教育模式,使中國的兒童音樂教育不斷更新。

奧爾夫音樂教育對中國兒童音樂教育的影響有以下幾方面:

1、兒童音樂教育趨于綜合化

奧爾夫音樂教育講究綜合性的教育,他鼓勵學生通過唱、奏、演、跳;自己設計音樂(包括伴奏、合奏的安排和創作)在綜合性的音樂實踐中完成自我學習、自我培養,并發掘音樂的興趣、才能和個體的創新精神。如奧爾夫在教兒童演唱演奏的同時,結合自由朗誦、即興舞蹈、唱歌和奏樂來進行音樂教育,并鼓勵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表演、欣賞、交流等活動中去。這種創作、表演和欣賞三位一體,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是為了給兒童創造全面、豐富的審美體驗機會。而如今的兒童音樂教育也慢慢地朝著這個模式在發展,在新課標的引領下,音樂教育的綜合性更為凸現出來。從教材來看,長沙的開福區的學校選用了《藝術》這本教材,其中將音樂、美術等進行了綜合,每一章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新課改的產物;從課堂模式上來說,與傳統模式大不相同,而與奧爾夫音樂教育如出一轍,采取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教學;這種新課改的新理念也影響了大學的師范類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職業學校的培養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興起了一門專業叫做綜合藝術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準老師不僅要會彈、會唱、會跳、還得會畫、會寫,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人才。可見奧爾夫音樂使音樂教育慢慢地趨于綜合化。

2、兒童音樂教育趨于開放化

從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精神實質上講,它是一個廣博、開放、兼容、并蓄的大體系、大視界。他的教學通過音樂打開了一扇“知識能力共同提高”“智商情商協調發展”“體格人格全面進步”的大門。當代中國的音樂教育課堂鼓勵教師將多門學科進行匯總,開放式、多元化地讓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教學中,執教者可以自主在音樂課堂上植入自然、哲學、工藝美術、心理學等知識。可見上述的奧爾夫教學模式深入地影響了中國音樂教育

3、兒童音樂教育更注重原始性教育

奧爾夫教育要求符合人類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符合兒童的特點和他們學習音樂的自然天性,這個教育理念在當代的兒童音樂教育課堂得到了充分地運用。這種教育理念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如:A:自主式教育。這一點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奧爾夫推崇兒童主動學習音樂,他說:“我追求的是通過學生自己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設計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發展了的藝術性樂器來訓練,而用一種以節奏性為主、比較容易學會的樂器和肌體相近的樂器。”很多幼兒園都購置了奧爾夫的樂器,如,南京師范大學許卓婭教授還主編了打擊樂課例,將簡單容易操作的奧爾夫打擊樂器介紹給孩子們,不讓孩子們被動地聽,而借助一些輔助性工具隨著音樂的進行,學生分聲部演奏打擊樂器,這樣兒童不僅體驗到音樂的美妙,而且了解了樂曲的節奏、結構和風格。這種自主式的教育中,教師的角色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教師在課堂上不是作為導演而存在,而是一個提出問題的人,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通過提出問題并組織討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南京某幼兒園的大班打擊樂《木瓜恰恰恰》正是引導幼兒怎樣自主解決“輪空”的問題,讓幼兒自行討論,自由嘗試,這就很好地體現了自主式教育。B:奧爾夫游戲式課堂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游戲是兒童少年體驗、實踐和掌握生活、學習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徑之一。在如今的課改里,奧爾夫游戲理念成為了音樂課中必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使兒童音樂教育更具有娛樂性,符合兒童天真爛漫的天性,喚起純真、快樂的心靈。如:《逗牛》這一課例中,將當代的流行音樂《牛仔很忙》與傳統的游戲《丟手絹》結合在一起,讓課堂不僅只有音樂還有游戲;這個課例不但受到了兒童的喜歡,還給成人們帶來了歡樂與笑聲。在音樂課中,游戲性和音樂性必須兼而有之,方須能形成生動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音樂教學中的游戲不應等同于一般的兒戲,應有明晰的導向,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現在很多的中國教育者更多地關注原始性教育觀念,挖掘了大量本土的傳統游戲,著力開發出適合中國孩子的音樂游戲課堂。

4、兒童音樂教育趨于創造力的培養

在奧爾夫的教學過程中,即興性是重要教學環節,從節奏、和聲的即興創作,再到聲勢律動的即興創作等。在即興的活動中不僅拓展了兒童敏銳的聽力、精確的節奏感、對音樂邏輯對把握程度、對音樂形象的理解程度、注意力、協調力還培養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在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影響下,我國很多教育家提出了“以創造為核心的藝術教育觀”,在這些先進理念的引導下,執教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兒童非凡的創造才能,并將這一“星星之火”變成了“燎原”之勢,希望將每個孩子培養成為具有豐富想像力、熱愛生活的人。

綜上所述,奧爾夫音樂教育對于兒童音樂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國當代兒童音樂教育需要培養具有廣闊、開放的胸懷,接受人類一切優秀文化藝術的學生。因此,在兒童音樂教育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具有維護、發揚光大本民族文化的責任心,造就具有創造現代文化能力的新人。

(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校)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整合研究

【摘 要】文章是探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元智能理論的重要價值。研究從多元智能理論及其重要性的內涵入手,針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工作的價值進行探討,希望將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工作進行充分的融合,實現整體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學前兒童 音樂教育 整合研究

一、前言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體系的不斷完善,人們越來越關注教育的質量。關注多元智能理論在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采用實踐教學體系的運營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進行情景的創設,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深入的互動和探討,能夠滿足實際教學工作需要,能夠激發學前兒童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學前兒童智力的開發,滿足未來開展教育工作的需求。

針對我國學前兒童開展的教學工作,筆者進行了科學的觀察和分析,希望能夠提出科學的策略實現對學前兒童教學質量的提升。學前兒童開展的教學工作能夠激發兒童的學習潛能,針對學前兒童的成長特征進行課程的教學,可以激發兒童對學習的興趣,滿足兒童未來的發展需求,為兒童未來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針對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工作展開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多元智能理論的運用,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并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為未來學前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多元智能理論及其重要性概述

針對學前兒童開展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方法,獲得了很多教育學專家的認可。通過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從學前兒童的心理角度進行觀察,多元智能的理論應用于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能夠滿足兒童能力和智力培養的需求。多元智能的理論包含語言、音樂、數理、視覺空間、人際關系、身體運動、自省能力以及自然觀察的多方面的智力和能力。通過多元化的智能理論的運用,能夠滿足對兒童整體思維和能動性的引導,實現對兒童智力的開發,提高教學質量,落實教學目標。不同的個體存在智能差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傾向,因此智能也存在優勢和劣勢的情況。多元化的智能理論為教育工作提供了教學方式的選擇依據,能夠滿足創新教育的需求,實現教育工作的素質提升目標[1]。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工作價值概述

學前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前教育是引導兒童成長的關鍵。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能夠滿足對兒童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筆者針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工作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探索出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的路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進行科學的音樂教學,能夠滿足兒童學習的基本需求,可以促進兒童全面的發展。關注當前新課標的教學改革的目耍采取科學的素質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兒童思維和智力的成長,滿足兒童智力開發需求的同時,也能夠實現教育工作體系的完善。學前兒童開展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調整教學的結構[2]。

四、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融合

在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元化的智能理論,可以實現對兒童教學工作的質量升級需求。通過西方研究學者的深入探討發現,多元化的智能理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論,對教育工作體系的結構能夠實現優化和完善。從整體上觀察和分析,革新的理論要求全新的教學方式實現對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質量提升目標,并且能夠通過這種科學的教學方式滿足兒童能力和智力開發的需求。針對學前兒童開展的音樂教學工作并不是要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只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教學實現對兒童素質的培養,激發兒童學習的潛能,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提升兒童的智力和聯想能力[3]。

五、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學前兒童音樂教學工作中充分應用多元化的智能理論,構建一個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教學體系中形成比較完善的教學方法,并實現對教學質量的科學評價,滿足對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的質量升級及改革需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教學實踐體系,能夠保證多元化的智能理論更好應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在實際的教學體系中可以快速地完成教學內容,保證完整的教學課程得到良好的落實。開發兒童的智力,挖掘兒童學習潛能是多元化智能理論在音樂教學工作中應用的價值,也是教學工作質量提升的關鍵[4]。

(一)情境創設

多元化的智能理論在學前兒童音樂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滿足了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展需求,在實踐中也能夠實現其具體的教學價值。具體的實踐工作開展可以通過情境的創建得以實現,具體的教學工作在良好的情境下展開具有比較形象的引導作用。音樂教學的情境創建主要是為了進行語言和實際情景的融合需求,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并在真實的環境氛圍下培養對音樂內容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為陶冶兒童情操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情境中的事物來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加上兒童肢體的律動,可以更好地實現音樂教學引導兒童行動能力提升的需求[5]。

(二)合作教學體系

在實際的多元化智能理論教學應用過程中進行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主要是為了形成良好的教學體系。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體系中進行兒童音樂教學的思維拓展訓練,滿足兒童學習的基本需求。教師能夠通過合作教學的方式提升兒童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并為兒童建立一個模擬的社會人際關系環境,在小范圍內為兒童參與社會活動實現實踐交流的目的。另外,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的工作不單需要進行演唱和律動的教學,還可以科學地搭配舞蹈和伴奏同步進行,滿足兒童組建團隊能力和智商的開發需求[6]。

(三)互動探索體系

針對學前兒童開展多元化的智能理論教學模式,需要構建互動探索的教學體系,在實際的教學模式設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的情境滿足對兒童自主能力的開發需求,通過設計問題達成兒童交流的目的,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進行專業音樂知識的教育,引導兒童具備相關的技能,保證兒童健康成長所具有的健康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較高的認知能力。

六、結論

綜合上述研究內容,筆者進行切實有效的分析,探討和總結發現:學前兒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能夠促進兒童心理和精神的成長和發展,并且對兒童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構建能夠對教育產生決定性因素的教學工作體系。針對學前兒童開展的音樂教學工作能夠充分挖掘兒童學習智力的潛能,可以在兒童成長時期為其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動性,并且可以滿足兒童未來長久的學習和成長需求。針對學前兒童進行音樂教學,重視教學質量的提升需求,展開多元智能理論的科學應用,是促進學前兒童智力和能力發展的關鍵,也是促進學前教育工作長久發展的基礎。采取情景創設的教學方式,能夠為教師和兒童建立一個合作學習的體系,滿足兒童互動學習和對未知事物探索的心理需求,奠定優質的學前教育基礎。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淺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做法

摘要:隨著幼兒園教育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顯然不再適合教育發展的需要,本文將結合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及筆者現實的工作經驗,提出《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幾點做法。

關鍵詞:高職 學前教育專業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課程改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也是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的教學法之一,其課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職業素養的高低。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旨在提高對幼兒音樂教育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使學生掌握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有關的專業知識,并且能運用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樂理、聲樂、鋼琴、舞蹈等知識技能,制定幼涸耙衾紙萄Ъ蘋,能設計、組織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初步具備從事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基本職業能力。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思路

針對我院高職院校的教學特點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及運用性較強的學科特點,本課程在設計上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崗位需求”為主線的設計理念,在在突出學生能力培養的基礎上,本次課程改革致力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所創新,提高教學效果,建立一套完整的、規范的,適合于高職高專《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團隊、教學手段,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以幼兒園“崗位需求”為依據,重構和更新教學內容。

本課程要建立適合幼兒園崗位需要的教學內容,就必須要根據目前學前教育行業發展需要、崗位需求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建立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要求,重構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模塊化。具體措施如下:

1.由學校組織專業教師深入學前教育單位特別是幼兒園進行職業崗位調研,獲得學前教育的崗位職業標準,并據此建立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要求。

2.學校和學前教育單位特別是幼兒園密切合作,共同組織聯合課程設計小組,以職業能力為主線,進行基于學前教育職業崗位能力導向的課程內容重構,將教學內容模塊化,共同建立符合高職教育水平和培養目標要求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計劃。

3.針對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現有的需求,適時加入幼兒園使用的音樂教學教材的內容,更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

(二)以進修、交流、科研活動等為途徑,形成合理的教師隊伍

為了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在現有師資隊伍的現狀下,完善教學梯隊建設,優化教師的結構,爭取實現師資隊伍在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方面實現合理的搭配。具體的措施如下:

1.堅持采取青年教師帶領學生下幼兒園見習、實習,并在幼兒園進行實訓指導的辦法。同時,制定了實訓指導的工作要求與工作時間表,使青年教師從幼兒園直接吸取一線經驗、獲得職業經驗、并將其應用到課程教學中。

2.以老帶新。 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由教研室指派一名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擔任其指導教師,在教學、教研及個人發展等方面為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

3.頂崗培訓。每年都要派青年教師到幼兒園參加實踐鍛煉,要求每位老師兩年內累計上崗實訓達4個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自己所授課程,有意識地積累相關經驗。

4.鼓勵教改研究。引導教師組成調研小組,深入幼兒園教學第一線開展調查研究,與幼兒園聯合開展課題攻關。

5.聽課。鼓勵青年教師組織公開教學活動,相關專業教師在聽課的基礎上,相互提取建議,在此過程中共同進步。

(三)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更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將原來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課程教學模式改為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把重點、難點放在學生音樂教法理論與課堂模擬授課、幼兒園實訓相結合的能力培養上。

2.變課堂教學中單純的理論講解為教、學、做三者結合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教學活動按照學前教育單位特別是幼兒園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行設計。強調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在技能訓練過程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具體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理論引導,實踐講解,優質課觀摩和試講四個步驟,強調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融為一體,實訓室與教室融為一體。

3.將校內外實訓有機結合

將課堂實訓與校外實訓相結合,將課堂搬到幼兒園,將幼兒園搬到課堂,學生通過到幼兒園見習、實習、觀摩教學活動,觀看教學視頻、模擬教學等途徑,了解幼教改革發展的現狀與趨勢,鍛煉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能力。

4.廣泛地采用網絡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

在教學手段方面,本課程打破傳統教學手段的時空限制,采用采用圖文、聲像融為一體的現代化教育媒體,把無法再現和表現的內容在課堂上活生生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深刻的了解教學內容。

5.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本門課程改變了傳統單一的口耳相傳的教學方法,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創設、模擬教學、案例分析、校內外實訓等教學方法,以校內仿真模擬教學和校外實訓基地(幼兒園)為上課場所,教、學、做三者結合,強調學生在“做”中“學”。

(四)校企合作,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

為了達到以考促學,以考促訓的目的,我們根據與企業合作進行的對幼兒園音樂教師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制定了技能考核標準和評分細則,注重對學生工作過程的整體評價,與理論考試一起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技能考核和理論考試并重的評價體系。具體措施如下:

1.與各個實訓幼兒園合作,對對幼兒園音樂教師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2.確定技能考核內容為幼兒園歌唱活動、韻律活動、音樂欣賞活動、打擊樂教學活動的說課與試講。理論考核內容為幼兒園四大類音樂教學活動教案的編寫。

3.制定了考核標準和評分細則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關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思考

摘 要:音樂教學分布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就算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同樣要接受音樂教育。學前音樂教育是幼教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高效健康的學前音樂教學可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因此,學前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的必修課程。為使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發揮作用,幼師需要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穩抓小朋友的性格特點,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授。

關鍵詞: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教育方法

音樂作為特殊形式的知識載體,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而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則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須了解學齡前兒童活潑好動、頑皮、自控能力弱的性格特點,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注意他們之間的差異。良好的學前音樂教學,對兒童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如何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性格特點進行高校音樂教學是本文闡述的主要論點。

一、根據兒童實際情況的不同制訂音樂教學目標

身為教育工作者,清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實際發展情況是最基本的要求,幼師也不例外。在進行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時,需及時了解兒童的心理和學習接受能力,對兒童在音樂學科上的理解能力和潛能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總結,靈活地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與修改,以此滿足兒童不同的心理期待和需求。幼師要嚴格遵守幼兒教育的法則,否則對學齡前兒童的音樂教育不但沒有成效,反而會增加幼師和小朋友之間的隔閡,甚至給他們的心靈造成傷害。幼師用音樂帶給兒童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此完成對幼兒的音樂教育,使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調動兒童對音樂的興趣。

有些兒童唱歌很棒,但并不擅長在人前表現,尤其是人多的時候更放不開,白白浪費了一副好嗓子。對于此類型的兒童,幼師可通過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鼓勵其大膽發聲。兒童在這樣溫馨的氛圍中放松了緊張的情緒,就會敢于表現自己,展示出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才能。如果幼師忽視了這種類型的孩子,任其發展,沒有正確的引導,那么,他們難得的音樂才華很可能就會被徹底埋沒,甚至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幼師對不同類型的兒童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幼師在了解兒童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實施因材施教,制訂合理的教學發展規劃,對于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和培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邊學邊玩”――和兒童開展音樂游戲互動

學齡前的兒童生性好動,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游戲是非常基礎的活動形式,它是小朋友頑皮天性主動引發的活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在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中,游戲不只是玩耍娛樂,還是一種學習的手段和方法。因為,充滿趣味性的音樂課堂和兒童活潑的天性最接近,很容易激起小朋友對音樂的熱忱,學習氣氛可以輕松地被調動起來。

學齡前兒童在音樂學習上的游戲特性是由小朋友的身心特點所決定,七歲以前的兒童意志力很薄弱,無法明確意識自己行動的目標,和成人之間的配合也十分困難,幼師設定的游戲場景和過程如果不能及時激發小朋友的積極性,再使他們集中精神投入到游戲活動中就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在針對學前兒童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幼師除了首選一些音樂游戲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外,音樂課堂本身也一定要具備游戲性的互動。幼教工作者將游戲的娛樂性自然地融入音樂課堂的互動情景中,讓小朋友快樂地參與課堂,這種生動活潑的學前音樂課堂才真正有教育意義。

三、加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傳統教育多以老師的傳授為主,大多數學生都是被動地進行學習,學前音樂的教學也不例外。部分幼師只顧把課講完,忽略了兒童在學習方面的主觀能有裕在進行教學規劃時,沒有顧及兒童的性格特點和發展需求,忽視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始終進行填鴨式教學。兒童在這樣乏味刻板的課堂中就變成了只能吸取知識的機器,重復機械地接收老師講授的內容,不能獨自思考,尤其是音樂本身是非常靈活的學科,長此以往,不僅扼殺了兒童在音樂方面的天賦,還大大降低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將兒童被動學習知識的情況變成主動學,是幼教工作者應率先考慮的問題。學前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給兒童體驗和創作的機會,而不是重復機械地進行模仿。幼師設計趣味性強的課堂互動環節,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資源的輔助,利用活潑有趣的故事、圖畫的配合,讓小朋友在豐富多元的音樂課堂中學習進步;更要時刻鼓勵他們的想象和創造,欣賞他們的才華,讓每一個參與學習的小朋友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起自信心,這樣才能全身心投入音樂的學習和欣賞之中,體會音樂帶來的美妙感受。

四、結語

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其最終目標并不是讓小朋友會唱幾首歌會幾種樂器,而是讓他們感受藝術的熏陶與音樂的美,最終的目的是讓兒童在和諧健康的氣氛中快樂長大。幼師想要充分發揮學前音樂的教育作用,促進學齡前兒童的發展與成長,學校教師和父母的努力必不可少,了解每個孩子性格上的差異,以便選擇有效的教育教學手段引導兒童在音樂方面的學習。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兒童音樂教育的專業審視

我國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標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教育內容與要求強調音樂的審美性、愉悅性、創造性。”但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中我們時常看到類似現象:幼兒未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教師讓幼兒不斷反復練習,直到學會;音樂活動缺乏運動趣味和故事趣味……那么正確的音樂教育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呢?下面我們以幾個最常見的問題,一一來澄清音樂教育中的正確觀念。

常見問題一:孩子不愛上音樂課

1.困惑:孩子為什么不認真上音樂課?

音樂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語言之一,從道理上說孩子都是愛音樂的,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有些孩子在音樂課上不聽音樂、搗亂,或者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總是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音樂課才是受孩子們喜愛的呢?我們從幼兒音樂學習的內容出發來探討如何讓孩子愛上音樂課。

2.科學認知:孩子愛音樂內容,不愛音樂形式。

毋庸置疑,孩子們都是愛音樂的,但是一般的音樂教學往往過于注重音樂教學的形式,而忽略了孩子學習的內在體驗。我們認為,幼兒學習具有嵌入式的特點,音樂經驗應來自于幼兒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情景化處理時,要注意挖掘音樂的內容形象,即與生活有關的故事、游戲等情況,并將音樂經驗投放到身體動作當中去。

對孩子來說,音樂學習首先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如果學習的情境與內容不能引發興趣或不能觸動他們的感情,那么對兒童來說就是無意義的。幼兒只有在被激發了本能和需要的情境中學習,才會顯示出對音樂極大的興趣,而這種興趣激發的學習才能支持兒童持續音樂經驗的獲得。

3.解決方案:如何幫助幼兒愛上音樂學習?

首先,從音樂學習的內容選擇上,要選擇生動、有趣的幼兒音樂教學內容。基于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階段兒童的年齡特征,教師要傾向于選擇短小有趣、形象鮮明的音樂作品,為幼兒更好地融入音樂,生成、表現音樂提供支持和保障。

其次,音樂內容的處理要故事化、細節化,讓幼兒通過感受細節內容進而感受音樂。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幼兒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兒童對于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因此,到了大班,教師對音樂內容的處理需要一定的抽象化,取消一些具象與細節。這樣幼兒可以把握音樂中蘊含的更多要素,如音樂中的速度、力度、節奏、旋律以及情感。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語言藝術的表達、快樂情緒的感染,通過親切的微笑和有趣形象的動作等來表現音樂的故事和情感,從而調動起兒童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常見問題二:孩子不愛練習

1.困惑:不練習怎么可能學會音樂?

現階段的家長對于幼兒音樂教育的認識存在一種誤區,他們只注重音樂學習的成果,認為學會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就算成功了。致使不少幼兒園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讓幼兒多次、反復練習,直至學會。但是,這樣機械地練習對幼兒的音樂能力發展有幫助嗎?

答案是否定的。教師和家長沒有注意到:在諸如此類的反復練習模式中,孩子的積極性殆盡,更不用說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和創造音樂了。那么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我們應該讓幼兒怎樣練習呢?

2.科學認知:不是不練,而是玩中練。

(1)幼兒是以無意注意學習為主的一個群體。根據奧蘇伯爾的學習動機理論,幼兒的學習動機具體表現為好奇心和興趣,可能任何東西都會引發他們求知的欲望。所以,幼兒學習音樂的動機來自學習音樂的內容與方式是否好玩。通過有意注意的方式讓幼兒機械地練習是無效的。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教師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因此,音樂活動中教學的藝術性十分重要,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既保證幼兒掌握所學內容,又能積極地體驗音樂情感,學會表現音樂,是音樂教學中的重點。固然,音樂感受與表現很多時候是借助示范與練習來完成的,但是,這種練習必須是在戲劇游戲與角色游戲等假扮游戲的情境下自然展開,練習的過程是由假扮情境中的角色需要推動的,并不是為了練習而練習。

3.解決方案:如何幫助幼兒獲得節奏能力?

幼兒園三年幼兒的節奏關鍵經驗是合拍經驗,合拍是幼兒與音樂交互的第一塊基石,并貫穿所有音樂活動始終。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幼兒合拍不是靠語言指令而是靠教師準確的示范。單獨通過語言很難讓幼兒理解合拍,幼兒感受與掌握合拍主要是在大量動作模仿活動中完成的,所以,教師在動作表演中的穩定拍感是幼兒獲得拍感的必要條件。

其次,幼兒園需要提供足量且形式多樣的音樂作品讓幼兒體驗。音樂體驗的方式即做中學、玩中學,在假扮情境中投放音樂關鍵經驗,讓幼兒在做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知識和能力,真正做到有玩的過程又有獲得音樂關鍵經驗的結果。合拍經驗一旦形成就能為小學的節奏型經驗提供支撐與準備。

常見問題三:幼兒園的歌唱活動像律動活動

1.困惑:歌唱活動不就唱歌嗎,為什么有那么多律動?

幼兒園歌唱教學一直被認為是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最容易進行的,并且經常有這樣的誤區:只要教師會唱,兒童跟著唱就行了。因此不少教師僅僅把目光停留在記住歌詞、學會唱歌上,歌唱教學演變成了教師一遍遍地彈唱,幼兒一遍遍地模仿跟唱。但是幼兒園的歌唱活動是否應該這樣進行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加德納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寫道:“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本身是被看成一種延伸了的手勢,一種由身體完成的運動或者指出的方向。”“幼兒當然會把音樂運動與身體運動自然而然地聯系起來,他們覺得若不伴以某種身體的活動,是唱不出歌來的。”因此,幼兒園的歌唱活動中應加以適當的律動(身體動作),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和消化歌曲。

2.科學認知:幼兒是“不動不音樂”。

(1)幼兒思維剛從動作感知階段走向具體形象階段,任何類型的學習離不開動作。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發展經歷四個發展階段:運動感知、前具體運算、具體運算與形式運算。其中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是運用直覺或直覺符號進行思維。就音樂符號系統而言,這一階段的兒童對音樂符號的感知、理解與使用是需要借助其他符號系統的。對2~7歲兒童而言,音樂的核心即節奏。所以,身體動作符號成為感知、理解、使用音樂符號的頭號幫手,身體動作與音響的同在使學前兒童運動與聯想的雙重需要在同一時刻被滿足。

(2)達爾克洛茲的研究也證明,人類獲得奏能力必須借助身體肌肉(動作),即音樂學習與身體運動不可分割。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中最強有力的要素是與生命關系最密切的節奏運動。節奏完全依賴于運動。它的最原始的形態存在于肌肉系統中。”“這種身體的運動不僅僅是由音樂伴奏,而且是受音樂啟發,并由音樂產生的,使得音樂和運動之間互相補充。”因此,學習音樂只有通過操作、動作,先獲得肌肉感覺的記憶,然后才是聽覺分析,進而理解音樂。

3.解決方案:如何幫助幼兒獲得歌唱能力?

3~6歲幼兒的旋律關鍵經驗是有旋律輪廓線地歌唱。幼兒的歌唱是由律動帶動的,歌唱中的動作承載三個功能:第一,解釋歌詞內容;第二,是假扮情境中角色的行為表現;第三,表達音樂的節拍。

對幼兒來說,學習音樂的過程就是身體運動的過程,幼兒的音樂學習離不開身體動作。因此,幼兒園的歌唱學習不能再用傳統的“記憶歌詞――學唱歌”的機械記憶機制,教師在進行歌唱活動時,要讓幼兒進入假扮情境即進入玩中學,在情境中做動作既是記歌詞(動作來自歌詞)又是合音樂(動作表達節拍)。當幼兒學會用身體動作表達一首歌曲時,他們就會很自然地進入歌唱的狀態,并能更好地感受旋律的美感、表現歌曲的動聽。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兒童音樂教育之我見

引言

“音樂神童”莫扎特一直眩暈著家長們的心智,使她們都對孩子期望甚高。實際上,所謂“音樂神童”,并不僅僅是先天遺傳的結果,而是兒童特殊的天賦與音樂教育反饋互動的產物。這似乎應當使其轉型成一個更加科學的問題:“兒童音樂教育何以往往取得較為成功的結果?”其中一定有某種內在的原因可尋,有某種內在的機制可探。本文宗旨即運用“人文進化學”的理論對如何正確進行兒童音樂教育做初步的思考。

一、人文進化與兒童生理――心理發育節律的作用

根據人文進化學的研究,人類的進化,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生物進化,而是人類生物進化、人類社會進化、人類文明進化之共濟耦合的反饋協同進化。在人文進化過程中,人之行為能力的發育、成熟、增長,并非單純受先天遺傳之生命基因的控制,而是與其生存的社會群體及獨立存在的歷史文明密切相關的。

人之童年是一個關鍵的時期,正如日本詫摩武俊《兒童的性格與心理》一書所說:“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著一個有形無形的文化圈子”。但是,這個“有形無形的文化圈子”,是通過母體的中介對胎兒發生影響。正因如此,所謂“胎教”,是說“教子”,其實是通過“教母”以間接“教子”。人出生時,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人類智力的形成是兒童正在成熟的神經結構、正在發育的智力結構和他們周圍的言語、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此過程中,“體外文明”的信息刺激,不僅僅只是作用于兒童的心理發育,還將作用于兒童的生理發育,正如西人弗蘭克?戈布爾在評述“馬斯洛心理學”時所說:“幼年時期是重要的時期――在這一點上,實際上心理的所有學派都殊途同歸”。因此“音樂神童”的出現,并非什么莫名的玄妙。所謂“音樂神童”乃是處在一定文明時空、一定社會關系、一定家庭環境中具有“某種特殊天賦”的兒童,接受包括“胎教”在內的“音樂教育”的成功結果。其“少成若天性”的音樂才能,并不僅僅是由先天賦予,而是幼年時人類人文進化往復循環反饋機制作用的結果,這才是兒童音樂教育為何往往取得較好效果的原因所在。

根據“人文進化學”的理論,我們在探討有關“兒童音樂教育”的具體問題時,也就必須同時關照兒童生理發育、社會家庭環境、特定歷史文明這三個密切相關的方面。就此三個方面比較而言,所謂“兒童生理發育節律以及兒童心理發育節律”的問題,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從胚胎時期開始,個體的發育一直受一定發育“節律”的控制,正如恩斯特?海克爾所說:“胚胎發育是一種重演性發生的遺傳現象”。

對兒童的音樂教育,除了“胎孕期”以及“初生期”的“音樂信息刺激”之外,從兩歲開始,便可以讓孩子玩弄一些諸如小鼓、小鈸等節奏樂器。由于生理的本能,由于生命本來具有的節奏律動,這些節奏樂器的演奏,對于兒童來說,有一種“先天”的基礎。通過這些節奏樂器的演奏,孩子便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動作與有節奏的音響之間的“因果性關系”。而所謂“因果性關系”,正是人類認知能力特別是推理性能力的根本基礎。通過“音樂教育”,使兒童直接地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性關系”,對于兒童的智力開發具有奠定基礎的重要作用。而所謂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之中,由部分到整體正是所謂的綜合;由整體到部分正是所謂的分析。而“綜合”與“分析”,則是人類思維之最基本的兩種形式。兒童通過音樂藝術的實踐,感性直接地把握“綜合”和“分析”這兩種最基本的人類思維運動,將對孩子一生的智力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到了十一歲左右之后,孩子才有可能意想不到地發出“抽象音符”。此時,兒童的音樂理論學習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由“即興演奏”升華到“紙上譜曲”。

正是由于兒童生理―心理發育階段的制約,音樂神童中,大多為“演奏神童”或“演唱神童”,而“作曲神童”則鳳毛麟角。而且,即使是“作曲神童”,也只能是到了十一歲左右之后,才會初步顯露出其“紙上譜曲”才能;真正的藝術杰作,則要在更晚一些時候,才能創作成功。對此天道有常的發育節律,人類只能“道法自然”。 在兒童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貽誤時機和拔苗助長的做法,均不可取。

二、 “動作實踐”的作用

當代認知心理學的最新成果之一,就是人們發現:任何一種認識都與動作有關,“實踐”、“活動”、“動作”,乃是人類一切智能、一切認知能力的發生之源。人類的認知并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對物質客體的靜觀反映,而是實踐活動過程中能動的施加于客體之上的主體自身“動作”的抽象。

兒童音樂教育中,器樂演奏的訓練,具有開發兒童“動作思維能力”的特殊重要作用。在音樂藝術中“操而奏之”、“行而運之”的演奏實踐,不僅具有一般的“動作”特征,而且直接作用于主體自身之外的樂器。因此,無論從“動作實踐”(演奏)自身,還是從“動作實踐”之“認知圖式”的成果(樂曲)而言,器樂演奏都是兒童教育過程中,啟發兒童動作思維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這一切只能是感性直觀的潛移默化,而不應是理性自覺的強制灌輸。換言之,在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提倡一種“游于藝”的原則,而不要過多附加其它的目的。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無非是使其具備一定的音樂修養,并發展兒童的音樂才能;當然,也可以為某些兒童將來從事音樂專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攀比”,一些音樂藝術自身之外的某些目標,如“考級順利”、“比賽成功”,甚至“求職如愿”等等,卻往往被過分地強調,并造成了兒童、父母、老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除了這些附加的外在目的之外,在兒童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傾向,就是過分地追求“解說音樂形象”等其它內容。雖然不可否認,在整體音樂藝術中,的確存在某些諸如“歌詞”、“劇情”、“符號用法”、“特定功能”等等的信息對于兒童而言,則困難尤甚。如果這方面要求過多,便會干擾兒童對音樂的感性直觀,誘導一些“幻想型”的兒童產生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任意聯想。反之,“聯想”的不成功,又會使某些兒童產生“音樂難以理解”的錯覺,使某些兒童產生自卑的心理。

其實,對于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而言,除了演奏適宜的樂曲之外,不應過多介入其它內容。古往今來的歷史事實說明,不管是古代罕見的“音樂神童”,還是近代多發的“音樂神童”,大多是“器樂演奏神童”、“歌曲演唱神童”。音樂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具體的器樂演奏和動作思考的潛移默化。相對于古代音樂而言,近代“純粹器樂音樂”大大減輕了兒童的認知負擔。因此近代“器樂音樂”興起之后,才為“音樂神童”的出現,創造了更為適宜的條件。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應當對此加以明晰的說明。

結語

兒童音樂教育是一個可以“大做”的“小題”。對于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通過獨特的角度,更加明晰地透視音樂的本質,了解音樂的審美機制,亦可更加深入地把握兒童的音樂教育;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討論不同時期的音樂、不同民族的音樂、不同內涵的音樂及不同形式的音樂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望更多的同人關注于此,更為精辟的論說面世。

(作者單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輔助聽障兒童音樂教育的可視化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所介紹的可視化方法的成功之處既在于其優美的藝術設計,更在于其通過將音樂轉換為圖形從而使聽障兒童也能通過觀察圖形對音樂產生新的理解,并使用圖像處理技術進一步對音樂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音頻可視化;數字圖像處理;聽障學生教育

一、可視化技術在音頻方面的應用

1.音頻可視化的定義和常見形式。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興起,我們能將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信息以更加清楚直觀、更具藝術性的方式展現出來。音樂可視化是指一種以視覺為核心,以音樂為載體,以大眾為訴求對象,借助多種新媒體技術等傳播媒介,通過畫面、影像來詮釋音樂內容的、視聽結合的大眾化傳播方式。它能為理解、分析和比較音樂藝術作品形態的表現力和內外部結構提供一種直觀視覺呈現的技術。盡管聽障人士不能像我們一樣聆聽音樂,但音樂傳達出的數據之美卻能轉化為圖形,同樣為聽障人士所享受。

傳統的方式常用頻譜圖或波形圖進行音樂可視化。音樂的頻譜圖是指某一單音信號(即瞬間聲音的聲波)通過物理方式的轉換,獲得的以振幅(即音量的大小)為縱軸,頻率為橫軸的頻率成分分布的圖像。[3]頻譜只能表現瞬間的頻率震動,不能對整首歌曲進行宏觀的把握。多數音頻可視化也都是采用類似的方式對每個時間片采樣到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并以更加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其關聯的數據都是頻譜。音頻處理軟件中使用的音頻波形圖也是一種音樂可視化,它能讓人一目了然的對整個音頻的走勢和特征有大體的掌握,但更適用于數據處理和分析,缺少動感和觀賞性。

2.音頻可視化對于聽障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音樂教育對于特殊兒童非常必要,它的目的不僅是彌補特殊兒童聽說能力的缺失,更在于通過音樂欣賞嘗試體會正常人能感受到的美好,增強自信和表達、理解能力,釋放不良情緒,改變孤獨、自閉的行為方式。[2]音樂活動能使他們在愉快的心情下忘卻自己的缺陷,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兒童的感知能力、認知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促進身心和諧發展。[4]

聽障兒童不能直觀的感受音樂,通常利用“通感”(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相交換,將甲感覺用于表示乙感覺)的形式將音樂帶給正常人的感受以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對聽障兒童進行音樂教學。現在常見的聽障兒童音樂教學法有通過感受物體振動傳達節奏概念的“律動教學”、通過手語歌詞理解音樂內容、結合律動教學練習舞蹈的音樂教育等等。越來越多的“別樣形式的音樂”正幫助聽障兒童更好地認識音樂,感受音樂。

二、一種新的音樂可視化實現方法

1.用Web Audio Api提取音頻信息并進行可視化。本文介紹的方法基于Web Audio Api,獲取音頻數據的方法是用audio標簽將音樂嵌入網頁,并設置analysernode(分析節點)對網頁上的音頻數據進行實時解析。Canvas實時繪制每個時間片的采樣數據,觀察者既能經歷圖形創建的過程,又能在歌曲結束之后對整首歌有宏觀上的體會和把握。

圖2.1所示的可視化用一個正十邊形的雷達圖將音頻的頻域由高到低分成十個部分,并將音頻數據映射到其中,反應每個部分的能量大小,數字標號示意了由低頻到高頻的排列順序。繪圖點距離原點距離越遠表示該分段能量越大。這種可視化方法利用了不同音源發聲頻率不同的原理,后面的分析與比對也將基于這樣的數據提取。圖2.2展示了其中兩個在網頁中將雷達圖放在藝術場景中進行觀賞的情形。將繪制路徑顏色與背景相搭配,在播放音樂的同時進行繪畫,這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創作呢?通過在精心制作的場景中觀察圖形的變化,聽障兒童可以感受到音樂的律動,并根據圖形的意義體會音樂內容。

圖2.3所示的可視化是對當前時刻的頻率進行采集、計算并以順時針掃描的方式繪制。每個瞬間在畫布上留下的痕跡拼湊起來可以像拼圖一樣展示出一幅比較完整的畫卷。《舟山鼓樂》是一首只有鼓聲參與其中的音樂,由于其聲音的不連續性,造成多個連續的峰,每一聲鼓點的可視化結果都如一個花瓣般非常美麗。聽障兒童據此可以體會到音樂的美好,彌補身體上的缺憾。

2.以C++為基礎用MFC比對獲取的圖片信息。分析用數據采用了圖2.1所示的雷達圖。由于每一幀的繪圖結果都疊加在一起,為了對能量大小做加成平均得到平均路徑,繪圖時設置了透明度。計算時由中心點沿著分段的分界線發出十條射線,將黑色的深淺作為加成的權重。得到平均路徑后即可將兩首歌進行比對(如圖2.4-2.5所示),同一首歌的兩個版本差異最小,同一位歌手風格相近的歌曲其次,而風格、內容相差較大的兩首歌很有可能在不同的頻段各有發揮,如純音樂能量較小,主要集中在中低頻,而熱情奔放的流行樂和電子樂在低頻和高頻部分都大有作為。

3.建立音頻數據庫對音頻內容進行推測。目前有很多音樂檢索的方式,包括基于音頻分析和索引的內容檢索法、基于情感語義相似度的音樂檢索、基于歌曲屬性關鍵字的文本匹配法等。[1]這些方法通過提取歌曲中的聲學特征,基于音頻內容對音樂進行分類和檢索,這說明歌曲中的情感和語義是可以由科學的方法分析出來的。基于這個原理,本文用人工標注法構造音頻數據庫,將不同頻段的能量大小作為區分不同類型音樂的識別特征。將同一標簽的多首樂曲數據進行平均以達到訓練的目的。圖2.6展示了此方法的初步實驗結果。

三、對相關方向發展的展望

本文所介紹的方法優點在于新穎獨創,有藝術性,缺點在于提取數據麻煩,人工參與部分多,數據庫太小,因此準確性尚且較差。目前對于音樂內容的提取及可視化研究還比較少,但“聽歌識曲”,“哼唱搜索”等基于音頻內容分析的音樂檢索已經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音樂軟件中。相信未來從音頻中提取更多信息的技術一定大有所為。筆者作為本科三年級學生,學識和技巧實在有限,但希望本文提出的觀點能夠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學者和專業人士對聽障兒童音樂教育的思考和認識,不斷完善相關領域的研究,為聽障兒童帶去福音。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關于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與探索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已經成為各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齡前兒童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兒童的綜合文化素質培養、心理壓力的調節、學生良好性格的培養以及學生人格的完善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進行學齡前兒童的音樂教育是現代學前音樂教育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文中就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與探索進行了簡要論述,以此為學齡前音樂教育積累更多的經驗。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研究;探索

1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目的的分析

目前我國的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主要以培養學生音樂基本知識與專業技巧為主,學生家長與教師都在向著培養學生音樂的一技之長努力,忽略了兒童年齡特點以及其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現代音樂教學研究與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的音樂教學應以兒童樂觀的性格、完善的人格、發現美與表達美、豐富孩子的認知、形成多方面感知為主要目的開展音樂教學。針對這樣的目的使學生在玩耍的過程中體會到音樂所帶來的樂趣,為學生日后的興趣愛好奠定基礎,為學生向著音樂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而現代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的過早定向委培使得學生不能再教學過程中體會到快樂,迫使學生失去了音樂的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現代學齡前兒童家長與教師必須認識音樂教育的目的,以科學的音樂教育目的為指導,開展音樂教學工作,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2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與探索

2.1 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內容的分析現代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的內容是針對其教學目的而進行科學設置的,其包括外顯內容與隱性內容兩方面。外線內容是唱歌、音樂游戲、樂器演奏、音樂欣賞、韻律活動以及簡單的樂理知識。隱性內容是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包括身體、語言、情感、個性、社會性等內容。通過娛樂性教學使學生在節能型外顯內容學習的同時,加強與小伙伴的交往與交流、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同時在教學中引導孩子進行觀察、思考與意見的發表,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在進行音樂教學中,通過團體教學還能夠培養孩子的協作性、紀律性。另外音樂教學過程中身體的活動也能夠極大的鍛煉兒童肌肉、骨骼、韌帶,促進兒童的身體發育。對基礎樂理、樂器的教學以及樂譜的記憶有效的促進學生右腦的開發,呼應了現代全腦開發教育的實施。通過科學設置的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內容,使兒童的語言能力、感知能力、記憶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同時得到發展,對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2 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的誤區――影響兒童音樂興趣培養的關鍵由于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目的的錯誤使兒童音樂教學過早定向,造成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長們的意識形成的社會導向比較功利,為了孩子能夠在音樂領域有所發展,要求音樂教師必須按照專業音樂人才的培養方式,過早的對孩子進行專業培養。此種方式造成兒童失去了該年齡段所應具有的樂趣,孩子不愿意學,家長就采用棍棒式教育逼迫兒童進行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習導致孩子學的不好,家長更加嚴厲的管教,導致惡性循環。單純的棍棒教育如果可行,那么世界上優秀的音樂家的培養也太過簡單了。

2.3 以興趣培養與娛樂教學為主,培養學生的基礎音樂能力針對目前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的誤區,社會輿論導向以及兒童家長必須認識到學齡前音樂教育的目的,針對學生的興趣培養開展娛樂式教學,以此達到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目的。學齡前兒童家長以現代音樂教學理念與目的為指導,修正自身音樂教育的觀點后,音樂教育才能向著其應有的方向健康發展。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師應注重娛樂教學方式的運用,以游戲性教學等方式提高學齡前兒童音樂興趣,促進音樂教學目的的實現。現代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師要積極借鑒和引入娛樂性教學方式方法,促進兒童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

3如何開展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

針對現代學齡前兒童音樂現狀與目的,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師應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運用多種方式達到娛樂式兒童音樂教學的目的,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以音樂美感為基礎、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探索,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例如:在教學中引入“玻璃杯中裝入不同體積的水對聲音音調的影響”,激發兒童對音樂的探索,促進音樂教學的開展。體驗式教學是學齡前兒童娛樂性教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兒童在音樂教學中的互動、體驗等方式,提高兒童對音樂的興趣,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注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動畫、音樂的結合,達到兒童視聽感覺雙重運用,促進兒童音樂教學的開展。在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中,使兒童跟隨著多媒體視屏中可愛的動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及富有韻律感、節奏感的音樂進行舞蹈能夠有效引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促進教學的開展。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兒童家長意愿導向影響了教學目標的設定,使得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兒童定向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兒童年齡特點,導致兒童在音樂學習中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輿論導向應加強學齡前兒童音樂學習的正確指引,同時音樂教師也應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革,在娛樂式音樂教學中使兒童掌握其家長所期望的音樂技巧,避免傳統棍棒式音樂教學的不斷。通過現代學齡前兒童音樂教學,達到兒童樂觀的性格、完善的人格、發現美與表達美、豐富孩子的認知、形成多方面感知的培養,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研究

摘 要: 特殊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音樂教育來豐富他們的生活,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格,用音樂豐富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帶來繽紛的生活。

關鍵詞: 特殊兒童 音樂教育 現狀

一、特殊兒童現狀

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的重要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特殊兒童的數量只是有增無減。即使科技在進步,還是會有很多特殊兒童降臨在這個世界上。據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全國殘疾人的總數約為6000萬人,在我國特殊兒童中僅學齡殘疾兒童就將近750萬人,而接受特殊教育的還不到40萬人。到2000年為止,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僅1539所。學齡殘疾兒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率為4.53%。很明顯,我國的特殊兒童人數眾多,有限數量的特殊教育學校明顯不能滿足需要,因而造成了特殊教育普及率很低的現狀。

現在的特殊教育學校雖然開設了音樂課,但是對于音樂課并不是特別的重視。在特殊學校,人們更加注重技能上的培訓,和就業接軌的技能知識學習相比,學校更重視他們今后的就業問題。例如我調查過的特殊教育學校中主要教授一些裁剪衣服、配鑰匙、做飯等這類課程。雖然從物質角度上講很實用,但是忽視了學生的精神需求。特殊兒童的精神一般比普通人群的精神更加脆弱,需要更加關注,但是現在的現狀并沒有足夠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這樣的現狀需要人們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特殊兒童為什么需要進行音樂教育

特殊兒童需要人們的關懷,但不是過分的同情,他們更需要人們像對待平常人一樣對待他們,而不是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特殊兒童有缺陷部分,也一定會有優秀的地方,人生來是平等的。特殊兒童需要像普通兒童一樣快樂地成長和學習,需要以健康、自信、充滿希望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普通的人群需要音樂,特殊群體也同樣需要音樂。文化課程可以讓學生獲得技能上的知識,為他們的生活提供所需要的基礎,而音樂教育則可以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讓他們用更加積極的心理加入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中。

音樂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愉快的教學過程,音樂教育不在于最終結果能否把學生培養成音樂家或是藝術家,而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享受這種樂趣,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這正是特殊兒童所需要的教育。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孩子的審美情趣,讓這些特殊兒童了解到生活中的美麗。特殊兒童的生活會與普通兒童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一般情況下,這些特殊兒童的心理都有一種自卑感,這種有時會讓這些兒童慢慢地把周圍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灰暗,并不是世界灰暗,而是他們眼中的世界灰暗了。通過音樂教育,可以豐富他們眼中的色彩,讓他們的眼中不再只有灰色,而是更加色彩斑斕、明亮鮮艷的世界,讓他們變得更加積極樂觀。一張黑紙上有一個白點,一張白紙上有一個黑點,積極樂觀的人會看到黑紙上的白點,悲觀的人會只看到白紙上的黑點。不能說特殊兒童的生活就是一張黑紙,或是一張白紙,但是如果他們能看見白色,他們的生活就不會非常痛苦,痛苦與幸福往往取決于個人的觀念上。審美情趣的提高,可以幫助他們發現美、了解美、欣賞美,從而用更加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即使生活中充滿苦難和艱辛,但是他們的精神是積極樂觀的,所以他們的生活是快樂幸福的。

音樂是沒有語言的,是一種拋棄了語言文字的交流手段。即使不會說話,看不見對方,但是通過音樂就能很好地進行交流。特殊兒童的自卑情緒會導致他們越來越自閉,而音樂教育正是一種無言的溝通與交流,是人與人之間靈魂深處的對話,比起一切的語言文字更能傳達到人們的內心深處,讓與世隔絕的特殊兒童重新走進人類交流的過程中。音樂的交流不存在歧視與不平等,在這種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進行人與音樂的交談不會讓特殊兒童感受到挫折,而是更加敞開心扉地接受音樂、接受交流,進而接受別人。音樂的這種功能是任何語言無法代替的,是拉近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距離的有效手段。托爾斯泰曾說:“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際的手段之一。藝術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個人的離群和孤單之感,就在于是個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在聆聽音樂過后,在學習音樂過后,會讓特殊兒童與音樂發生共鳴,與參加音樂教育的其他學習者產生音樂共鳴,這對于特殊兒童來說是非常需要的。集體的心靈對話強于語言上的對話。

特殊兒童的集體意識和人與人的協作關系需要加強培養,音樂教育恰恰就可以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協作關系。有的音樂作品需要集體的力量才能完成,比如,合唱、合奏、集體舞蹈等需要集體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配合,這就培養了特殊兒童在集體和人與人協作方面的能力。除了合唱、合奏、集體舞蹈外,獨奏、獨唱獨舞也需要協作意識。在獨奏獨唱、獨唱、獨舞時涉及與伴奏之間的協作能力。要想讓獨奏者和伴奏者之間形成默契的配合,也需要有足夠的協作能力。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這種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在不斷地加深,使特殊兒童能夠融入集體與集體中的成員形成很好的寫作能力。通過這樣的意識培養,他們才能融入社會這個大的集體當中,并且能與社會中的其他人形成很好的協作關系。

音樂教育可以健全他們的人格,讓他們能更好地融入到集體中,無論是特殊群體,還是普通群體,只要他們的精神、內心、人格足夠健全,就是可以彌補他們身體上的缺陷的。音樂教育促進他們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成為一個對周圍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以最強烈的力量侵入人心靈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他們就會以美浸潤心靈,受到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他們,并很快樂的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美。”國家一再強調音樂教育對于道德情操的培養,雖然普通百姓覺得這個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不光對社會,而且對周圍的人有所貢獻,在這種貢獻中,獲得自我價值的體現,獲得自我滿足感,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好的道路。很多特殊群體對于社會上的人和事物非常不滿,常常抱怨生活,然而生活的不幸常常正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沒能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周圍的人們作貢獻,自然不會被周圍的人所接受,即使是普通人,不為周圍的人作出貢獻,普通人也是會被討厭的。特殊兒童通過學習音樂,可以培養道德情操,進而抱著更加高尚的情操進入社會,與人接觸。久而久之,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他們。音樂家們創作自己的藝術作品是為了表現對人和事物的一種真知灼見,以達到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每當聆聽到這樣的音樂時,會自然地被藝術作品中的真情實感所打動,進而追求真理,養成真誠待人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如何開展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

在特殊教育學校認真開展音樂教育,在學校中應該加強集體性質的音樂教育,例如合唱課程、合奏課程、舞蹈課程等,這樣的集體教育比較適合在學校中開展,而且對于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合唱與合奏可以是不同年級的兒童集體參與,也可以按年級或是班級進行學習,并且開展團隊與團隊之間的合唱比賽、合奏比賽、舞蹈比賽等,會更加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學習熱情。特殊教育學校應當對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給予特殊關注和支持,這樣才能真正地開展音樂教育,學生也能從這種音樂教育中得到他們所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糧。

對于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應該像對待普通兒童一樣,除了加強在學校的音樂教育力度外,還要加強課外音樂教育。普通孩子學習音樂的越來越多,不管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音樂教育在普通兒童中日益受到重視,而特殊兒童學習音樂的人卻是少之又少。特殊兒童對于音樂的需求比普通兒童更加迫切,但是重視特殊兒童教育的人卻很少,大家更加強調的是音樂教育在普通學校的貫徹落實。學校中的集體性質的音樂對于音樂學習非常必要,但是集體中的人數非常多,想要學習到更加細致的音樂知識非常不容易,這就需要課外的音樂教育進行補充,要想真正地達到一定的審美水平,只有學校的音樂教育還不足以達成音樂教育的審美目的,還需要更加細致的音樂講解和學習,課外音樂教育多采用一對一的教育模式,對于特殊兒童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制學習計劃,讓他們學習到真正的音樂藝術,學習到真正的審美能力。

特殊兒童比普通人群更加需要音樂教育,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加強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讓他們享有與普通人一樣的音樂教育,給他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淺談音樂教育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其心理現象直接影響著兒童音樂教學的質量。筆者結合自身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實踐闡明音樂教育心理學知識的重要性,音樂教師只有把科學的教育心理原則應用到音樂教學之中去,音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保證。

關鍵詞:音樂教育心理學;兒童音樂教育;重要性;應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成為不斷升溫的熱門課題,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這個研究領域中,在這種新形勢下也涌現出了許多新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解決。例如:當兒童參與各種音樂教學活動時,他們如何思維?什么類型的教學對他們最為合適?如何使音樂教學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當音樂教師充分掌握了解音樂教育心理學方面的一定知識,并加以充分學習利用這些科學的問題,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這些科學的教育心理理論運用到兒童音樂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提高音樂教學技巧,使音樂教育符合兒童的發展特征。

一、音樂教育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樂教育的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慮的問題:如何喚起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怎樣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掌握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個別差異?所有這些問題,都涉及到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問題。因此,要當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僅僅掌握音樂知識、音樂理論和音樂技巧是不夠的,正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說的:“當你教一個學生時,你真正教的,并必須與之接觸的東西,是學生的心理。”

(一)在音樂教學中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興趣,就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他遠遠超過責任感。”

對于兒童來說,興趣的培養則更顯重要。兒童的心理發育尚不完全。他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有限,不可能對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斷。雖然他們的好奇心很強,但如果不能及時將好奇心轉化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久而久之必然對音樂學習產生厭惡情緒。那么兒童對怎樣的音樂會產生興趣呢?一般來說,兒童最容易接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啟發、誘導、激勵的方法培養和加深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比如,兒童喜歡形象思維,教師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語言或用童話故事的形式,將樂曲的內容、情境講給孩子;在教授學生視唱時,學生對新出現的附點節奏和休止弱起節奏不容易掌握,教師就可以黑板上寫出節奏型,讓學生拍著手做節奏游戲,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待學生掌握后再回到視唱練習中,節奏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另外,根據他們愛表現、喜歡得到贊揚的特點,音樂老師盡可能的多讓他們看一些音樂會視頻、觀看實際演出,經常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讓孩子們互相觀摩、互相找差距,這樣既能鍛煉他們的表演能力,又能讓他們產生競爭意識。通過上述列舉的方法,孩子們會逐漸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并能自覺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同時還會產生較強的自信心,從而對音樂更感興趣。

(二)在音樂教學中集中兒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認識過程的開端,學生只有注意聽教師的講課,才能學到知識。心理學的實驗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會持久的。特別是對兒童來說,他們的注意力更是每時每刻都會被轉移、理解教師的指令有困難。即使當他們知道要做什么的時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仍然無法平靜下來做事。

要使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難的事情,但經過教師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來說,前半節課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教師應抓緊這段時間,把新課內容和較難理解的內容安排在這段時間,后半節課用來復習、鞏固或進行唱歌練習。目前,兒童的音樂教學多采用綜合課教學,這對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處的,避免了單一課的枯燥乏味。有時,由于教師的授課枯燥乏味,也會使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強打精神,也不行。這種情況下,音樂教師就需要改進教學方法。

(三)在音樂教學中啟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

音樂教師的責任是向孩子講授音樂知識,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鑒賞力。而兒童學習音樂的目的也不僅僅在于學習音樂本身,要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音樂,使孩子的記憶、協調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發展,使孩子全面發展,成為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素質基礎。在音樂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啟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提高兒童對音樂的理解力,還能通過豐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樂內涵,提高音樂感、節律感等音樂素質。為了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師本身也應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用一些直觀、生動、形象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創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自己去認識各種節奏譜;通過一些畫面介紹音樂內容,使學生通過視覺配合聽覺來感受音樂形象;反之,讓學生通過聽音樂產生聯想,讓學生將其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畫出來,也是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方法。總之,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再充分表現音樂,激發學生用創造性思維方法學習音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個別差異

人的心理個別差異,是人們在各自不同的素質基礎上,在各自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文化教育環境中,接受不盡相同的影響,從事不盡相同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我們在教兒童學習音樂的時候,往往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很快,有的學生卻很難教會,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兒童的認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只有分析兒童的心理個別差異,提出改變和發展這些特點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心理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異。一個具有音樂才能的人,他必須具備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調感、聽覺表象能力和節奏感。對于兒童來說,很少有人同時具備這三種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較突出。多數學生的曲調感和節奏感較好,而聽覺表象能力較差。有時,我們還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似乎沒有任何音樂方面的才能,連他們自己也認為沒有“音樂細胞”。對于這類學生,我們首先要解除他們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觀察,發現他們在音樂方面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質方面的差異。素質是指人們生來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點,它是能力形成、發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樂器對于學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而聲帶的條件則是一個學聲樂的學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礎,生理的變化,會引起心理的變化。老師應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角度,根據學生的物質基礎和心理特征,預測他們的音樂前途,為學生 指出發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異。性格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個性差異,首先表現在性格上。如:有的學生熱情活潑,積極主動地回答教師的提問,而有的學生膽小、拘謹,回答問題時十分緊張。了解學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學生好勝心強,喜歡出風頭,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但不求甚解。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先肯定他學習的積極性,然后,適當指出他的問題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腦子思考,不能沒考慮好就急著回答;有的男孩子腦子很聰明,但特別好動,上課時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內向,不愛吐露自己的觀點,這時教師應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在公眾場合下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兒童音樂教學的心理學應用

在現代音樂教學中,音樂教育家們更重視心理學原則的應用。一些音樂教育家們通過運用教學心理原則,創造了科學的音樂教學法,如奧爾夫、科達伊、鈴木等。這些音樂教學法都是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法的基礎上,以音樂教育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得以形成、確立并發展,幾乎所有的著名音樂教學法都與心理學不無關系。

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創立的元素性教學法在國際上影響較大。元素性音樂教學法表現出奧爾夫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樂教學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樂與語言、舞蹈、樂器等緊密相結合,這是因為如此做法可以啟發并引導學生用盡所有的人體感官,而不只是聽覺器官或言語器官,還包括其它感官(視覺器官或觸覺器官)一同參與音樂的學習,使之對音樂音響有更全面而深刻的聲音表象。正如奧爾夫指出的“元素性音樂絕不僅僅是指音樂本身,它是同動作、舞蹈和語言聯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種必須由人們自己參與創造的音樂。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表演者參與到音樂中去。”“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體現出奧爾夫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問題,應用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充分培養人的創造性的一種充滿活力的教學法:比如,相同的一個節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據個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種不同的動作表現,強調并鼓勵哪怕是細微的與眾不同之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創造學習,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在他的音樂教學中突出應用移動性節奏,通過步行和跑步使兒童認識理解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區別,讓兒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時值長度。在音準訓練方面,他應用了七種不同的手勢來表示七個不同的音高,這種手勢能使學生產生一定相應的音高知覺。柯達伊音高手勢的心理學特點在于,學生根據視覺可獲悉手的空間方位,并通過通感聯想到相應的音高,這是運用視覺與聽覺的通感聯系進行音樂教學的具體體現。

日本鈴木教學法也是以心理學原則為基礎,除了“祖國語言教法”以外,他的提琴教程獨具特色,傳統的提琴教科書是從沒有升降號的枯燥練習曲開始,而他的教程首先從三個升號的樂曲開始,之所以這樣做,是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原則:兒童的中指與無名指自然地較為靠近,三個升號的曲調恰好最適應這一自然的手型,這是以兒童心理條件為基礎,而避免在生理條件達不到的情況下而分散學生的音樂注意力。鈴木還經常強調要讓學生聆聽高水平演奏家的一些錄音,以優秀的音響效果來影響孩子,這樣孩子們可獲得良好的聲音直覺和表象。

三、總結

在當今科技、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音樂教育心理學這門新的學科業已形成,并逐漸趨于完善。在兒童音樂教育中,我們除了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技巧外,更重要的則是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音樂教育心理學知識,了解學生,為學生設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借鑒科學的音樂教育法,把心理原則應用到音樂教學之中去,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也會推動我們以人文主義精神為本,以教育為重任的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淺析家庭音樂教育對兒童音樂才能的影響

摘 要:家庭音樂教育是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能培養和健全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還可以豐富其想象力、發展其感知力、加深其理解力、增強其創造力,是培養其音樂才能的重要手段。從家長的家庭經濟狀況、家長的音樂素養、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入手,分析影響兒童音樂才能的重要因素和在家庭音樂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培養兒童音樂才能的策略。

關鍵詞:家庭音樂教育;學習音樂;音樂才能

家庭音樂教育(以下簡稱教育)現在已經很普及,受到了很多家長的廣泛認可和重視。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培養其音樂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其藝術素養和音樂才能。音樂教育是人類崇高的教育實踐,也是最貼近兒童內心的教育方式,而音樂是直通心靈的藝術和走向社會的橋梁。因此,教育是兒童音樂才能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現今,教育已經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然而,它卻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指導,發展仍處于一個放任自流的狀態,這應引起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者、社會及家長的高度重視。

一、兒童音樂才能的表現及培養意義

兒童音樂才能的早期表現有:選擇喜歡的音樂活動;很容易記住一首歌的曲調;能自己發明簡單小樂器。

兒童音樂才能的發育規律,歷來是音樂教育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如松爾曼把兒童音樂才能分為以下4個發育期:1歲時會對聲音刺激極為敏感,會引起其注意;2~3歲時開始模仿音樂旋律唱自己喜歡的歌曲;4歲時就會哼出自創的旋律;5~6歲時對樂器產生興趣,對音樂逐漸表現出定向注意力。據心理學家研究分析,音樂才能大致有三種作用相輔相成:(1)聽覺,包括對音樂的知覺能力;(2)動作技巧,包括演奏的能力;(3)智慧作用,包括對樂曲的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音樂作為兒童的一種啟蒙培養,在嬰兒降生后就可開始,家長應從兒童多方面的能力來培養和促進兒童音樂才能的發展。因此,音樂才能是兒童一種智力的體現。

音樂才能是人類一切才能中最有價值的能力之一,它并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而是一種與廣闊文化領域有著密切關系的能力。

二、影響兒童音樂才能發展的因素

1.家庭環境方面

首先,家長要創設一個自由輕松的環境對其進行耳濡目染的熏陶,讓其學會傾聽,學會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其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和學習動機,保持其對音樂的敏感性。如果兒童對一首歌的旋律、音高、節奏、音色、歌詞很敏感,對歌曲中的情感感受力很強,就說明孩子的音樂才能很強,家長就可以加強對其進行音樂才能的培養。其次,兒童音樂才能的培養目的不是培養演奏家,也不是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在于對其心靈美感、欣賞能力以及對音樂感興趣的程度培養其音樂感知力和想象力;激發其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其藝術才能,這才是培養兒童音樂才能的意義。

2.家庭經濟方面

學習音樂和學習其他課程不一樣,要學出高水平就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這是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如今,雖然有些家庭的經濟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但學習音樂的費用還是很高。現在,初學者一節課幾十塊錢或上百塊錢家長還可以承受,等孩子水平稍高些,曲子難度稍大些,學費也漲到一節課幾百塊甚至上千塊,為了參加某個大賽要跑到省城或外省更遠的地方,學費、報名費、來回的車旅費等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由于家庭經濟狀況不允許繼續學下去,只能半途而廢。而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雖很重視兒童的音樂素質教育,重視其音樂才能的發展,但缺乏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來指導家庭音樂教育。

3.家長自身方面

現今,孩子從小接受一些音樂方面的熏陶是很重要的。家長學習音樂的經歷,使他們在為其選擇學習的樂器時考慮得更加周全。就會認為學樂器不是跟風,而是充分考慮了學習的難易程度和兒童是否感興趣以及大眾接受程度等。例如,家長從孩子已出生就感覺到其對音樂很敏感。孩子聽見音樂響起來會不自覺地擺動手臂;看見電視里有演唱會就會聚精會神地傾聽等。所以,家長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更容易熏陶和培養其音樂才能。家長必須看到孩子確實具有音樂天賦,并且對音樂感興趣后才能盡力去培養其音樂才能。從小對孩子進行熏陶,可以培養其學習音樂的興趣和音樂才能,但是如果把自身標準強加到孩子身上,不但不能培養其興趣和音樂才能,恐怕還會讓其產生恐懼的心理。所以家長的音樂素養和教育理念很重要。

4.兒童自身方面

兒童學習音樂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家長除了需要耐心的心理輔導,兒童自己的認知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很重要。在培養兒童的音樂才能時,注重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很有必要,教育也應該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

三、家庭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良好的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發展兒童的認知能力,對塑造兒童的健全人格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兒童學習音樂主要是激發其學習音樂的興趣,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素質,培養音樂才能。但是,很多家長對兒童學習音樂急于求成的現象較嚴重,教育方法不科學,教育思想和行為不統一,從而使兒童對學習音樂失去興趣和自信心,并產生恐懼心理,要么心情很壓抑很不情愿地練下去,要么半途而廢。

1.家長急于求成的現象較為嚴重

如今,兒童“考級熱”現象也十分普遍。一方面說明家長開始重視兒童的教育了,而另一方面,這種學習音樂的熱潮似乎又與真正培養兒童的音樂才能關系不大。現在,我國兒童教育的現狀由于諸多原因而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家長對孩子學習音樂的目的和教育理念存在的問題尤為嚴重,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現今,我們最終是想讓兒童學習音樂而不是讓他們去考級,也不是讓他們會彈幾首曲子。學習音樂是為了提高其音樂素質和音樂才能,陶冶情操,使其感受音樂的美。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才能讓兒童輕松地學習音樂、熱愛音樂,從而去享受音樂。

2.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科學

在教育方面,家長對其本質認識不夠,認為技能高就是學習音樂的主要目的。而且家長還存在攀比心理,認為別人家的孩子能學好,我的孩子為什么就不行,心里不服氣就對孩子采取強迫的教育方式,學好了是應該的,學不好就數落、批評,甚至打罵孩子。許多家長在兒童學習音樂時沒有耐心,一做不到或做不好就采用打罵的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但打擊其積極性,對學習音樂失去了興趣,變成盲目學習和盲目表演,而且對家長和對學習音樂感覺恐懼和擔心,這樣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久而久之還會對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失去信心,更別說是發展音樂才能了。

3.家長的教育思想和行為不統一

家長思想上認為應該好好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行動上有時卻力不從心,時斷時續或者半途而廢。當孩子真正遇到問題時,家長為孩子解釋三遍以上就發火,把孩子嚇哭;或者看到孩子完成不了就放棄了,最后也達不到學習的效果。這充分體現了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家長的教育思想和行為的不統一,這對兒童音樂才能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家長應該每天保證其學習音樂的時間,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有耐心、及時地對孩子進行指導,教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其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家庭音樂教育中培養兒童音樂才能的策略

1.運用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

循序漸進的原則是音樂教育的基本原則。家長應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選擇相應的學習內容,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展開。樂器有樂器學習的內在規律,聲樂有聲樂學習的內在規律,兒童學習鋼琴應從最基礎的樂譜開始學起,而不是剛開始就學習一些鋼琴家的樂譜;兒童學習聲樂不宜唱成人的歌曲,要演唱歌詞簡單、音域不大、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兒歌。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長遠目標,不要太關注短期效應使音樂教育功利化。在學習樂理知識、音樂文化知識、識譜等內容時,要在由易到難、循循善誘的基礎上去教育孩子,建立在兒童對音樂感性的基礎上去理解。激發其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其享受音樂,在音樂中快樂成長。不能為考級急功近利強迫其學習音樂,扼殺其學習音樂的興趣,應多鼓勵少打擊,從培養其興趣和自信心入手,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培養其音樂才能。

2.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音樂教育對兒童的影響是自然的、深刻的,而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其成長更能產生積極主動的影響。教育的目的要建立在提高兒童的藝術素養、整體素質和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不能帶有攀比心理和短期目光的功利性目的。否則,只能事與愿違,不但不能提高其藝術素養和音樂才能的發展,而且會使其厭煩學習音樂。因此,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兒童音樂才能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運用統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

在教育活動中,家長必須在思想和行為上相統一。如果不統一會讓兒童產生投機心理,所以,家長在教育兒童的問題上事先要協商、達成一致,保持思想和行為的統一,才能促進教育的實施,統一的教育思想和行為是兒童良好心理素質的保證,家長應與孩子建立一種互動式教育學習模式,多與孩子交流,使其對家長產生信任感和親近感,這都有助于其音樂才能的發展。

4.在家庭中為兒童創設音樂欣賞的環境

音樂欣賞對于兒童音樂才能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欣賞的內容要考慮到其接受能力和需要,應該選擇容易被兒童感受、適合兒童的曲目;最后,選擇優秀的音樂作品。因它的音色豐富、音域寬廣,多聲部的多種組合形式使其具有多變化的特點,更能夠引發兒童的自由想象。舞曲、進行曲和搖籃曲都易被兒童理解并伴隨動作參與欣賞。

總之,音樂才能的培養對兒童不僅是一種音樂的專門訓練,更是一項開發其智力的途徑,對其一生都受益匪淺。要培養兒童的音樂才能與家庭教育環境、家長自身素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密切相關。無論是家庭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還是社會音樂教育對兒童的音樂才能都有很大的影響。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意義探尋

【摘要】當前階段,在特殊教育與音樂教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其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與發展卻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學術界對于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意義仍然存在諸多的分歧。視覺障礙兒童作為特殊兒童的主要群體,此群體特殊的生理特點,進一步的決定了音樂學習的必要性。為此,文中主要對視障兒童的音樂教育的教育意義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關鍵詞】特殊兒童 音樂教育意義 視覺障礙兒童

在現有的關于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研究文件中指出,需要將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的意義,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種音樂治療的形式,并認定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意義即為康復補償[1]。當前階段的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教學內容與普通的音樂教學課程存在諸多的區別,其直屬于音樂治療的領域。因為音樂教育自身對于特殊兒童而言,并不只是單純的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而是可以通過音樂方面的治療,來進一步的恢復自我的正常健康的心理,有效的補償自身智力以及適應能力方面的缺失,最大限度的幫助他們可以更加高效的適應正常生活。為此,筆者認為,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意義并不是單純在于音樂治療,而是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以及音樂能力。簡單的說,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對于特殊兒童而言,具有著雙重的教學意義。

一、視覺障礙兒童

當前階段視覺障礙兒童作為特殊兒童中的主要群體之一。視覺障礙,又稱之為視力殘疾、視覺損傷等,主要包括盲和視力過度低下這兩種類型[2]。視覺障礙兒童,主要是由于各種不定性因素而進一步的誘發了雙眼視力障礙,并無法和正常人一樣進行生活和工作等活動。依據我國2014年對國內殘疾人的抽樣調查的統計結果中我們可以得知,我國的視覺障礙兒童的發生幾率已經上升至萬分之九。眼睛作為兒童最為重要的視覺感官,在接受外界信息時80%以上全部都是由視覺進行信息傳輸的。由于視障兒童在比較小的時候就可以失去了視覺這一功能,為此,聽覺成為了他們進行交際和感觸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徑。

二、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意義

1.有利于全面提高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作用

文中的視覺障礙兒童,主要以盲童為實例進行分析。依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音樂教學課程在特殊教育院校受到諸多教師與學生的歡迎與喜愛。大部分特殊兒童都比較喜歡音樂,喜歡在聆聽音樂中進行探索。視覺障礙兒童在進行學習音樂過程中,其學習能力與常人無異,甚至會超過正常兒童的音樂學習能力。例如,視覺障礙兒童對于節奏的模仿與音樂旋律的哼唱,都優于等正常的兒童,他們對于節奏非常敏感,并在音樂領域中取得了諸多的優異成果。

2.音樂教育有利于視覺障礙兒童康復補償意義

由于視覺障礙兒童在一出生或者成長過程中的經歷,造成了自我視覺的喪失。在生存和成長的過程中,出于對自我的保護,特殊兒童在進行走路、傾聽、防衛等行為中,經常性的出現聳肩、低頭、碎步等一系列的不正常的身體姿勢,甚至有一部分特殊兒童音樂會出現擠眼、擺動身體、注視燈光等行為。這一系列的身體行為,被我們稱之為盲人正常的形態,即為“盲態”[3]。

視覺障礙兒童在進行實際學習過程中,通過將音樂旋律與自我的 身體進行相應的融合,有效的進行糾正了視障兒童“盲態”問題。例如,視覺障礙兒童在進行認真的傾聽舒緩輕快的音樂時,會隨著音樂的旋律不自主的放松,并在音樂教師的教學引導下,完成一系列的學習動作。兒童在進行踏步這一動作時,通過切實的感受音樂的旋律,進而有效的增加了自我的音樂學習的自信心和身體的協調能力。音樂教師需要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對班級中的視覺障礙兒童進行表揚鼓勵,進而有效的矯正學生的“盲態”問題。并充分的運用輔助教學工具,如樂器、聲音等,使幼兒可以更加明確學習的內容,進而做出相應的學習行為。

3.不斷提高視覺障礙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前階段,視覺障礙兒童在進行成長發展過程中,由于自我的學習行為需要依靠聽覺而不是視覺,為此,視覺障礙兒童在進行學習語言時,僅僅是憑借自我的聽覺能力,看不到說話者的具體口型,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發音不準確或口吃的問題。由于視覺障礙兒童自身缺乏堅實的語言基礎,進而嚴重的誘發了自我語言表達的內容與實際物質相分離等問題。

為此,音樂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意識讓視覺障礙兒童進行自主的朗讀歌詞,并對學生的具體發音,逐字逐句的進行指導。對于一部分班級中學生無法發音準確的內容,運用夸張的口型慢慢進行教學,也可以在學生歌唱過程中,進行及時的糾正。部分學習歌曲與學生的內心情感情出現重合時,有效的增強了學生對于此歌詞內容的理解與掌握能力。通過音樂教師科學有效的教學,使得視覺障礙兒童的學習問題逐漸全部被解決,對于視覺障礙兒童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現實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對于視覺障礙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是具有雙重意義的,即為音樂治療和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視覺障礙兒童在進行實際音樂學習過程中,有效的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還進一步的增強了自我的音樂修養。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策略

摘 要: 在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面臨自身應用型、實踐型的轉型發展。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轉型發展中,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開展參與式的音樂教育流派教學、多維度進行幼兒園教育見習、理論講授與模擬實訓交叉展開、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等是可行的實踐教學策略。

關鍵詞: 轉型發展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實踐教學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

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辦學質量卻沒有跟上規模發展的步伐,“同質化”和“高大全”等現象嚴重[1]。地方高校面臨辦學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獲取社會資源能力有限等問題,培養出來的學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技能要求,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長此以往,會給地方高校帶來不良影響,產生生源危機和就業危機[2]。在此背景下,我國于2013年成立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

二、高校學前兒童音樂教育面臨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其人才培養方向、課程教學也隨之發生轉變。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法課程之一,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在現代幼兒教育理念下,遵循音樂學習規律及兒童音樂心理發展特點,設計和組織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以開發幼兒的音樂潛能,使他們掌握一定的音樂基本知識、技能,并促進幼兒的身體、智力、情感[3]等全面發展的幼兒園教師。可見,幼兒園教師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技能并重。但當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體現出高理論水平、低教學能力的特點[4],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方面也體現出同樣的特點,這與課程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遞、忽視實踐能力培養有關。對此,我們應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進行反思,使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向實踐型、應用型轉變,突出教學策略的實踐性。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實踐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及幼兒園對人才的現實需求,《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課程教學應秉承“做中學”、“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視實踐技能、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探索轉型發展背景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策略。

(一)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是幼兒教師開展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學前教育專業大三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及彈、唱等技能,需要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中得到鞏固與運用。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及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能力,教師可采用如下教學策略:

1.課前展示活動

為增加學生在組織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方面的經驗,教師可在授課前安排課前展示活動,作為后期模擬實訓環節的熱身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2.課上隨機抽查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學生已學習了音樂相關課程,但其視唱能力還很弱。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其加強課后練習,教師可在授課環節中安排5-8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歌曲視唱的抽查。應注意,該課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樂技能本身,教師不宜“舍本取末”,在這個環節花過多時間與精力。

3.有針對性地篩查

在授課過程中涉及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內容時,教師可隨即對學生展開篩查。如講到節奏教學時讓學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節奏與速度,講到兒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時,提問學生關于音程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篩查。

(二)開展參與式的音樂教育流派教學

世界著名兒童音樂教育流派的內容可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學生需掌握并學會運用的課程內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礎上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可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其具體操作思路如下:在音樂教育流派理論學習后,選擇適合學前兒童的課例,由教師充當“幼兒教師”,學生充當“幼兒”,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如在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中可選取課例《藏起來的歌曲》,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兒歌,出示雙方約定的信號,學生在歌唱的某一環節停止發聲,教師出示“取消手勢”后,學生繼續歌唱。在奧爾夫、達爾克羅茲及其他兒童音樂教育流派的教學中也可采用類似的參與式教學設計,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達到認知、行為與態度上的改變[5]。

(三)多維度進行幼兒園教育見習

幼兒園教育見習是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專業接納度[6],有利于學生獲得專業認同,發展專業情意;可增進學生對幼兒、幼兒教師及幼兒教師的工作的認識與了解,促進其對幼兒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深化認識。為了使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幼兒園課程見習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可制訂多維度的幼兒園音樂教育觀摩學習計劃,并與幼兒園協商做好相應安排,具體如下:

1.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布置。馬拉古奇指出環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師可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布置,挖掘現有環境布置中的音樂教育功能,討論其潛在的音樂教育功能及其實現手段,并形成觀摩學習報告。

2.集體音樂教學活動觀摩與研討。教師組織學生對幼兒園四大音樂教育活動類型進行觀摩學習。學生與幼兒教師及授課教師結合該教學活動展開研討,進一步掌握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樂活動區域環境布置及其活動指導。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對活動區環境布置與材料投放、幼兒的表現、教師的指導三方面進行分工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全體小組成員將觀察所得統整為一個完整的觀摩學習報告。

4.生活環節中的音樂教育。此環節教師可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每人觀摩幾名幼兒在生活環節中的音樂表現,記錄教師的指導行為與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環節中進行音樂教育的方法。

(四)理論講授與模擬實訓交叉展開

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四大類音樂教學活動的方案設計、組織與實施,提高學習的時效性,教師可在理論講授后安排學生小組合作: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并開展模擬教學。具體操作如下圖所示:

(五)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進行研討的教學方法[8]。案例教學法具有高度的模擬性,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創造性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具體如下:

1.教學視頻的應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選擇典型的教學視頻作為案例進行分析,通過研討,幫助學生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可選擇的教學視頻有不同流派音樂教育的典型教學視頻和不同類型音樂教學活動的優秀教學視頻等。

2.觀摩見習的案例教學。前文中提到幼兒園見習活動中的幼兒園環境創設、音樂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材料投放與活動指導及集體音樂教學活動都可作為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教師要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

3.模擬實訓環節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環節的應用更是“重中之重”,學生的模擬教學活動就是教師開展教學最真實、最鮮活、最具有教育價值的案例。教師在模擬教學活動結束后,安排小組討論,最后針對該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過程進行集體評議,集體評議的內容有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與活動延伸,通過討論與評議,使學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的要點。

在重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突出綜合性和實用性,這不僅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而且符合幼兒園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期待,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步伐。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又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性,往綜合性、實踐性、應用型等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天码欧美日本一道免费|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欧美人与zoxxxx乱叫|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9久9在线视频 | 传媒| 色爱情人网站|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播放| 国精品人妻无码一区免费视频电影| 欧美内射深喉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国产片av国语在线观麻豆|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人妻 丝袜美腿 中文字幕|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俄罗斯大荫蒂女人毛茸茸| 国产强奷伦奷片| 欧美最骚最疯日b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2019|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蜜桃| 一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性饥渴艳妇性色生活片在线播放|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国产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天堂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国产免费破外女真实出血视频 |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人交乣女b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