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9 05:28: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電子科學與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在現階段的發展中,我國的電子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從表面上看,純技術的研究工作將電子科學技術推向了一個高峰,但從多方面的角度來說,如果不進行一定的理論研究,將會對電子科學技術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主要原因在于,電子學習技術需要強大的實踐為基礎進行研究,但需要一定的理論進行輔助,這樣研究出來的技術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廣大的群眾,不至于偏離正確的軌道。因此,在將來的工作中,我們需要對多值邏輯進行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多值;邏輯;電子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多值邏輯與實際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不符合之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子科學技術的大幅度進步。多值邏輯逐漸的被人們所認可,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我國在多值邏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對電子科學技術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現階段的一些成果已經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情況和工作情況,因此,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更加積極的探索。本文就多值邏輯與電子科學技術進行一定的解析。
一、研究多值邏輯的意義
(一)許多邏輯問題本身就是三值的
多值邏輯與一般的邏輯有很大的不同,多值邏輯強調“值”的數量。一般的邏輯觀點只有一值,而多值邏輯認為,很多的邏輯問題本身就是三值的。從表面上看,多值邏輯與原有的一些邏輯概念發生了很大的沖突,但在科研人員細心研究之后才發現,多值邏輯與我們原來所接觸的邏輯并沒有沖突。例如:信息處理及PL人等課題中的“真”、“假”、“無定義”三態,電機控制的“正轉”、“停”、“反轉”,三態,數值界限常可區分為“正數”、“零”、“負數”三類,等等。這類問題用三值邏輯處理比用二值邏輯處理更為自然、方便。由此可見,利用多值邏輯處理問題的時候,可以更加的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對于電子科學技術來說,多值邏輯是非常適合的一種思考方式。
(二)對數字系統故障的診斷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過去的工作中,電子科學技術一度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且成為了國家重點發展的項目。雖然現階段的發展幅度較大,但并沒有剛開始那么強烈。對于電子科學技術而言,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的問題,像這類高精度的技術,一旦在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對全局的發展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其中,數字系統故障一度成為了阻礙電子科學技術發展的難題,令眾多的科研人員束手無策。但是在采用多值邏輯來思考的時候,就簡單的多,而且順利的將問題解決。數字系統的故障診斷需要考慮有故障與無故障時的狀態,只用0、l兩個邏輯值是不夠的,必須采用多值邏輯。另一方面,若用多值邏輯電路來構成二值數字系統,其多余的邏輯值可用來使系統成為容錯、自校驗、失效保險或故障安全的數字系統。由此可見,對于多值邏輯而言,不僅僅能夠提高電子科學技術的工作效率,同時能夠將電子科學技術中的問題有效的解決,為其發展提供較大的動力。
(三)前景較為廣闊
對于電子科學技術而言,前景的廣闊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多值邏輯卻讓很多人持有擔憂態度。畢竟,某種純理論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達到一個巔峰,之后就會停下來,人們會將目光投向其它理論。多值邏輯之所以從開始一直到現在都非常的受科研人員的青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值邏輯的前景非常的廣闊。無論是客觀方面,還是主觀方面,在電子科學技術領域的應用都非常廣闊,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思維過程是很難用二值邏輯來模擬的。但多值邏輯中的多閡值邏輯卻能較好地模擬神經元的工作。機器學習、專家系統、模式識別等人工智能問題中應用多值邏輯的前景十分廣闊。由此可見,未來的工作需要將多值邏輯進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強,這樣才能讓電子科學技術發展的更加健全,在科學領域當中,獲得更大的突破。
二、多值數字系統的信息密度高
科研人員在研究多值邏輯與電子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發現多值系統的信息密度較高,這就從客觀上對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便利。對于電子科學技術來說,任何一個環節的計算都必須達到非常精確地效果,而多值邏輯在除了能夠運用多值的方向進行思考,還可以讓多值數字系統的信息密度達到一個很高的標準。當這種數字系統用大規模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時,可以大大節省集成電路的基片面積。例如,已經在Int e l8 087數字數據處理機及i A PX-432計算機中使用的四值ROM,每一位相當于二值ROM的二位,而所占面積增加不多,從而使整片集成電路節省基片面積31%。
三、集成電路的功能日益增強而體積日趨縮小
在研究電子科學技術的過程中,集成電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科研人員在集成電路方面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使得集成電路的體積不斷的縮小,有的甚至縮小到無法想象的地步。另一方面,集成電路的功能卻絲毫沒有降低,反而與體積相反,伴隨著體積的縮小,集成電路的功能不斷的增強,使得現階段的電子科學技術發展到了一個較為高端的水平。再結合多值邏輯之后,就會將原有的一些問題有效解決,發展的更加健全。一般來說,前者的引線數要多,后者則要求減少引線數。這一矛盾嚴重地影響了集成電路的發展。二值邏輯已很難解決這個向題,而多值邏輯卻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向題。由此可見,對于多值邏輯而言,不僅僅只是一種理論,它能夠對電子科學技術產生實質化的積極影響。我們需要對多值邏輯充滿信心,并且進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強工作。
四、多值邏輯與電子科學技術
從以上的闡述當中,我們可以較為清楚的看到,多值邏輯對電子科學技術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而且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值邏輯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對于多值邏輯而言,由于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自身的強化使得多值邏輯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需要在多值邏輯與電子科學技術之間建立某種良性循環,這樣才能產生更大的積極影響。
五、總結
本文對多值邏輯與電子科學技術進行了一定的解析,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多值邏輯與電子科學技術已經密不可分,而且二者呈現出相互促進的狀態,相信在將來的發展中,可以在多值邏輯與電子科學技術方面,獲得一個更大的建樹。
[摘要]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電子科技與技術行業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的擴展起來。而光電子實驗室也是構建電子科學技術實驗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本文針對電子實驗室建設的環節,闡述了光電實驗室的用具、設計與制作的程序等內容,并根據現狀提出了未來實驗室的新主張。
[關鍵詞]科技水平;電子實驗室;設計與制作;新主張
目前,隨著我國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專業設置方面也進行了不斷地改革,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前身便是的電子器件、激光、微電子等專業的組合與推陳出新的成果。它是一個寬口徑、新生代的專業。并且一直是我公司研究的核心方向,擁有一支科研先進、學歷資深的強大隊伍。在我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用性與實踐性都相對較強,不管是我國初級階段的小康社會還是未來共同富裕的實現,電子科技都已經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目前光電子實驗室是培養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及其重要的一步。
1實驗項目的設置
根據我公司的現狀,設置了以激光電子為基礎貫穿整個光電子實驗室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設計并制作了各種的實驗器材與設備。經過深思熟慮與各部門的討論研究,再結合公司周圍的建筑環境,明確了應建的實驗項目。通過實驗項目的研討,抽取項目中的四個實驗,作為確定測量激光以及技術的項目,其中,實驗以“光電子物理基礎”為依據,來測定激光增益、激光線寬、以及激光縱橫模。而另一方面,將以“光電子技術”為依據,主要項目是技術方面(包括電光調制技術、倍頻技術以及激光調Q等)。
2實驗儀器的設計和制作
公司通過走訪了國內的幾所科研公司的實驗室,根據與實驗室的領導談話,得知并了解了這些公司電子科技實驗室的一些狀況與創新之處。我們也明確了并規劃了屬于自己的電子實驗室設備配置的基本藍圖。
在測定激光增益這一項目過程中,發現我國內光電實驗的方法都是各持己見、截然不同。比如:就拿放大法來說,有些科研人士是透過一個放大器并根據激光器所輸出的激光,然后分別進行輸入光強大小與放大器輸出光強大小的測定,再根據最后的結果,求出所得的增益系數。另一些則在采用此方法時,也不盡相同。他們測試增益系數的方法是通過內損耗法而得。也就是把損耗輸出片插入腔內,并且,根據該損耗片旋轉的角度變化與損耗片上光反射率所發生的改變,然后,對損耗片上所輸出的光強以及損耗片旋轉角度變化關系曲線的測定,通過數據,就可以很快的求出小信號的增益系數,除此之外,還可以求出一些參數(如:腔內所損耗的以及飽和光強的參數等)。
但是用這種方法來測試機構是比較的復雜的,并且在數據處理方面,工作量與時間量都比較大,按照客觀的標準,我們可以換另外一種方法來測試激光增益,那就是內損耗法。一般公司的光電科研室,大多數都使用染料調Q的方法來進行激光調Q,目前,工業化進程較快,并且工業生產中,激光的應用現狀與調Q都比較的穩定與先進,基于這個原因與現狀,我們采用電光調Q技術,并且已經明確了我們所要建設的電光調Q的實驗基本的方法與操作原理。
確定了我們所采用的實驗設備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依據所使用的狀態與情形,明確與規劃好實驗設備的基本參數以及測量操作過程的精確程度,然后,就是設計新版的實驗操作儀器結構,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所以,根據使用的狀況,我們對某些結構又開始了更精確與先進的改進,例如。當我們在采用內損耗法時,如果激光增益的損耗片旋轉角度為@時,那么,放射光束的旋轉角度就是2@。這就是為什么光探測器不能跟損耗片放在同一個旋轉驅動軸上的原因。為了能夠確保損耗片在旋轉的過程中能夠與反射光束探測器運轉方向一致,在我國許許多多的實驗裝置中都是采用一套齒輪系統。然而,我們測試反射光時,是直接地用我們所設計的一條長條形的光電池。但是,這并不影響實驗的內容與結果,如果損耗片在旋轉的過程中,使反射光束不脫離光電池,那就萬無一失了。這樣不僅使實驗裝置更加的簡潔,而且也降低了制作材料的成本。還有就是,三套裝置的空間都較小(包括激光橫模的測量、激光線寬的測量、激光縱模的測量)。在我們設計的過程,會將我們采用的同一種激光源(He-Ne激光)放置在同一個實驗箱里面。激光就會被光反射器各自的引到不同的測試光路里面。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實驗空間的利用。
在我們推出新的實驗裝置時,我們會用微機采集測試代替之前設備中,使用函數記錄儀收錄實驗的數據。例如,如果在測量增益,損耗片上的反射光強度與其旋轉角度的相關曲線,或者在測量激光橫模時,光強的分布曲線,透過計算機的程序掌控步進電機運動,光探測器所測得的結果會通過模數轉換被串口輸進計算機里面去。這樣曲線與數據表文件都會在計算機的熒屏上顯示。為了能夠使操作員通過計算機讀取相關的數據并進行細致的分析與處理,在實驗結束后,可以將數據拷進自己的硬盤里。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操作員對實驗數據的敏感度與精確度,同時,還能更加熟練的操作相關的軟件,如:Origin或者Matlab等。為了確保實驗測試的精確度,如果我們測量激光線寬時,可采用多光束干涉法,并在我們新設計的實驗裝置中用CCD成像代替之前實驗中通過拍照來記錄的感光底片,輸入計算機里,這樣相關的程序讀取熒屏上顯示的數據以及圖形文件。
為了避免在操作過程中產生枯燥的心緒,在實驗設計制作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加上其他有趣的項目。如果是進行電光的調制實驗,操作員可以把電光晶體上測得的電光調制曲線進行適當的調節,然后,增加正弦信號,并通過調節直流偏壓來觀察信號的失真狀況。緊接著,我們可以把MP3中一些通俗歌曲的音頻信號傳送到電光晶體上,收到的音頻信號放大后,通過揚聲器進行播放,在此過程中,操作員不僅可以領略到光通訊的整個過程,還可以感受到波片旋轉過程中信號失真的具體狀況。
3電子實驗室目前使用的現狀
目前,電子實驗室主要開放對象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技術員。在實驗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倡導操作員積極動手試驗,以提高他們對基本實驗的方法與技巧熟練度。本實驗室除了對專業的技術員開放外,還可以開放其他對電子科學感興趣的員工開設實驗(物理學和應用物理學設有“現代光學實驗”一課,物理學和應用物理學設有激光原理實驗課程)。實驗室除了能夠完成實驗任務外,還能幫助技術人員的研究其他的實驗活動。并且,還想使實驗室的設備更加簡單化,以便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更廣泛的研究。如把電光調制系統更進一步的簡單化,完成了混沌信號光通訊的研究,還有采用了脈沖調Q激光器,進行了激光燒蝕制備納米材料的實驗研究。
4下一步的規劃
在光電子實驗室里,由于里面設備的局限n生,技術操作員只能進行一些基礎性的實驗項目,由此可看出,光電子實驗室在功能方面還有待完善。根據我公司的計劃,在實驗室的空間里,也新設了其他的實驗項目(電子科學與技術中的“現代光學基礎)這個實驗項目跟普通的物理實驗相差甚遠,主要針對公司電子實驗室的特點而設置。
它所涉及的領域比較的廣泛,包括一些顯示光學技術、光電檢測、眼視光學等較先進的實驗項目。為了能夠使技術操作員的視野更加的開闊以及更多的實驗供他們選擇,在不久的將來,我公司將開設一些創新型、高科技的實驗項目,其中,就包括新型激光器件應用、光纖通訊等實驗項目。
摘 要 從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特色出發,以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為切入點,以全面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培養直接上崗型人才為目標,從實習基地建設和定向培養兩個方面進行總結,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之路。
關鍵詞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實習基地;定向培養
2000年6月,國務院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明確提出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礎[1]。大力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克服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短缺,抓緊培養集成電路專業人才方面的重大舉措。隨著集成電路產業的飛速發展,國家和企業對集成電路各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必須進行有效的改革,校企合作體制的實施和更深層次的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通過校企合作體制的開展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使畢業生在準備就業的時候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而且能夠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設計軟件,具有相關工作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行業背景和企業需求,為培養直接上崗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 學校目前存在的問題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的重要專業分類。河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集成電路工藝和集成電路設計兩大類課程,其中集成電路設計又包括電路設計和版圖設計。通過兩年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講授,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集成電路制造過程中的各種工藝加工工序(如硅片的清洗、氧化、光刻和擴散等)、集成電路中常用的設計方法(如全定制、半定制、CPLD和FPGA等)和集成電路基本單元的版圖結構(如電阻、電容、BJT管和MOS管等)。雖然在理論授課的基礎上也開設了相應的實驗課程,但是實驗軟件落后,以及與社會生產實際相脫節的狀態十分嚴重。這里以集成電路版圖實驗為例來加以說明。
在集成電路版圖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經費的限制,只能通過免費或者低級的版圖繪制軟件來完成實驗教學工作。由于使用軟件功能上的落后,沒有辦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對版圖進行設計規則檢查和電學規則檢查,不能清楚地知道設計規程檢查文件,不明白版圖后仿真和電路圖與版圖的比較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不知道實際生產中相關元件的版圖繪制方法,只能簡單地繪制出某個元器件的版圖,造成學生只是學習到了版圖設計中的一點兒皮毛,相關知識匱乏,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方案探索
實習基地的建立 2003年7月,教育部下發《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批準有關高等學校建設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高校要大力推進“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教學改革[1]。為了培養應用型的集成電路設計人才,了解企業需求,河北大學跟北京芯愿景軟件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這既能讓學生接觸到先進的設計軟件,增長自身技能,又能為企業培養所需的人才。
在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之后,雙方又制定了詳細的實習基地實施方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暑期畢業實習。學校的畢業生需要在大三之后大四之前的暑期進入實習單位完成畢業實習的工作。實習基地建立之后,企業可以接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進入單位實習并對學生提供培訓。學生要嚴格按照企業的上下班制度等要求自己。在為期一個月的實習過程中,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掌握了實際生產中相關元件的版圖實現方法,明白了集成電路產業中各個環節的作用和實現方法,為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雙向選擇,深入了解。在暑假畢業實習完成之后,企業對實習的學生進行了綜合評定,學生也對企業和集成電路產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學生可以在大四下學期畢業設計階段進入實習基地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畢業設計實行雙導師制,由學校的指導教師和企業的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保障學生能夠順利畢業。這既能增加學生的工作經驗,又能為企業本身培養所需的人才。
最后,除本科生的實習以外,還對集成電路工程的碩士生制定了實習計劃,并聘請了北京芯愿景軟件有限公司的兩名高級工程師擔任學校的兼職碩士生導師,對集成電路工程專業的碩士生進行聯合培養。企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培訓方案,以滿足各自的需要。
定向培養方案 校企合作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為就業打好基礎,也是為了為合作企業培養合格的人才,實現雙贏。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校企合作協議以及市場對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應該適時地調整教學方案。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從專業課開始到專業選修課,都融入了實際生產中會用到的相關內容。
如在數字集成電路原理與設計以及模擬集成電路原理與設計兩個專業課的講授過程中,凡是涉及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和版圖設計部分的內容時,都融入了芯愿景有限公司的相關書籍或資料作為補充內容,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企業在進行集成電路設計時是如何進行綜合考慮的。在數字集成電路綜合實驗和集成電路CAD課程設計這兩門實驗課中,采用芯愿景公司的軟件和素材進行案例教學,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芯片制作過程中模塊安排、虛擬結構單元、數字單元、模擬單元、有源器件、無源器件以及布局布線的相關知識,加深對集成電路芯片設計的認識。在集成電路版圖設計和集成電路版圖設計實驗兩門課程的開始過程中,從企業聘請了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進入課堂幫助任課教師進行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
以上一系列的培養方案,使學生對集成電路設計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讓學生了解到了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為合作企業培養了所需的人才,使企業減少了招聘風險,降低了成本。
3 結束語
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帶給學生的不僅是對書本知識的深化和技能技巧的訓練,更是一次記憶深刻的體驗,是一次寫在記憶中的成長經歷[2]。校企合作協議簽訂半年多來,經過2009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在畢業設計環節中的檢驗,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在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過程中自己還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校園里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實習經歷雖然短暫,但是學生收獲頗豐,最終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筆者深信,隨著校企合作的進一步開展和合作的進一步深入,致力于把合作真真正正地落到實處,帶給學生的將是更加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待遇優越的就業崗位,帶給企業的將是源源不斷的就業生力軍和企業品牌的進一步推廣。
摘要:進行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教育教學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緊緊抓住“產學研”的建設思想,把課程教學不僅限于課堂教學或課堂內容在室外的延伸,把“產學研”本身就作為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培養學生優良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培養方案;產學研;微電子;專業
天津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正式開始招生,設定了微電子技術與光電子技術兩個專業方向,目前已開設的專業方向為微電子技術,以微電子器件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與工藝為主要發展方向。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中我們廣泛地參考了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及國內其他重點大學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實驗室建設,目前已具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建有半導體器件原理與測試綜合實驗室、半導體工藝實驗室和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達到了國內部分一流高校的微電子專業實驗室水平。十年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中我們在本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嘗試,以培養學生優良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
一、拓寬專業方向、夯實專業基礎
從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過程來看,為了突出專業方向,以往專業建設中我們往往設置了大量的專業技術方面的課程,但每門課程的課時數較少,同時壓縮了電子專業基礎課程的門數和課時數,造成學生基礎課沒有學好,專業課太多而每門課課時數過少以致學得囫圇吞棗,也就是專業基礎沒掌握牢,專業課更沒有學好。而大多數用人企業卻需要大量工作在生產現場,能夠處理生產當中各種實際問題的掌握豐富專業基礎知識的綜合性人才,這些人才所應掌握的知識不是一兩個專業能夠培養的。因此我們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置上不追求過新、過尖,注重拓寬專業基礎,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通過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使學生打下較為扎實的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課設置不過窄、過深,給予了學生比較寬泛的知識,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各種研究方向,同樣由于現在微電子技術發展很快,知識更新的周期很短,專業課不要求講得很深,主要讓學生了解本專業領域的主要業務范圍和處理問題方法。這樣培養學生在掌握扎實專業基礎知識基礎上,了解本專業方向的研究內容,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夠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關專業知識。
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特點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天津工業大學本科培養及學士學位要求制定。方案中規定了本專業學生在本科階段應修讀各類課程學分的最低要求,是審查本科生學習計劃、認定畢業資格、授予學士學位的主要依據。根據服務天津濱海新區經濟建設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總體要求,對本專業調整了課程設置、學分要求和教學計劃,制定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培養方案具有以下特點。(1)加大培養方案的寬松度與靈活性,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減少必修課程,增大選修范圍,使培養方案有更大的靈活性與適用性。學生可以在培養方案框架內,參考指導性教學計劃的建議,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自主選課。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大的空間。(2)重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構建體現學科發展與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大力度重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拓寬專業的內涵,增大專業方向的靈活性和適用性。基本上按照學科大類構建學科大類基礎,按一級學科構建專業基礎,按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重組專業方向課程。(3)加強實踐,將“實踐、探索、研究”融入教學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本專業實踐環節在學校和學院的公共實踐課的基礎上,又開設了專業課程專題設計和專業系列性實驗等實踐課程。專業課程專題實踐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的基礎知識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因此課程專題實踐的題目采取由學生自擬、專業委員會審核的制度來確定。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課程設計采取組隊的形式,由3~4名學生組成一個課題小組,互相分工合作完成設計。本課程專題實踐在第6學期開設,為期8~10周,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采用畢業設計的模式進行管理,最后以實物演示和論文答辯的形式結束。開設專業系列性實驗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階段性實驗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并能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系列性實驗課主要依托本專業的實驗、實踐平臺來開設,分別于第4、6、7學期為學生開出。第4學期的實驗課主要讓學生了解本專業實踐平臺的結構和框架,并提出一些專業上的問題,告知學生要通過后續課程的學習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第6學期的專題實踐以設計型專題實踐為主,使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實際系統硬件結構以及工作原理,并能根據用戶需求進行設計、制作和調試。第7學期的實驗以綜合性設計為主,熟悉芯片級、板級和系統級設計方法和步驟。
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大力加強實習教學環節,拓展一批校外實習基地,才能使學生走出去,學得成,真正做到學有專長。在校內,我們充分發揮專業實驗室在實踐教學方面隨時性、方便性的優勢,配備高水平的實習指導教師,向學生全天候開放,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到專業實驗室進行操作和技能訓練。在校外,我們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優勢,為天津濱海新區企業服務,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實踐能力的廣闊空間,目前我們在社會上選定“天津南大強芯半導體芯片設計有限公司”、“天津市森特爾新技術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博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大海宇半導體照明有限公司”等一些相關的公司、企業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和協作關系,讓學生到公司、企業參加技術性比較強的專業實踐,這樣的實習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四、開拓“產學研”模式的特色人才培養
隨著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其強大的功能集聚優勢開始迅速形成,這為天津市相關電子產業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會。天津濱海新區戰略目標之一是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集聚國內外研發資源為主線,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研發轉化環境以及高效并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一流水平的高新技術研發與轉化基地。以濱海新區為產業聚集,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等新型高科技產業,將加快濱海新區的總體建設步伐,奠定天津濱海新區乃至環渤海地區及全國的電子信息產業龍頭地位。同時,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了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為國家重點支持的八大高新技術領域之一。因此,作為服務于電子信息產業的關鍵學科,在天津發展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依托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設,我們已初步建立微電子專業方向,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自己顯著的特色,培養的學生在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設計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優于其他院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為達到“產學研”教育模式的實現,我們在教學內容中滲透科研工作中的新科學、新技術、新工藝,在教學方式上加強針對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不斷由校內向校外,由教室向生產現場延伸,在教學效果上通過嫁接、轉化、推廣和應用新科技、新工藝,培養出大批能熟練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五、搭建競賽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改革,本專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活動。為此我們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建立了基于基礎實踐層、提高設計實踐層、綜合應用開發層、科技創新專題實訓層四層金字塔結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驗教學體系。本專業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實踐能力培養計劃,通過參加不同競賽,由淺入深地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確保本專業全體學生掌握基本實踐技能和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參加學院組織的競賽掌握電子設計的基本技能。通過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指定題目的競賽培養復雜電子系統設計的能力;通過參加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培養軟件設計方面的能力;通過參加計算機應用能力競賽等不限題目的競賽和課外創新實驗計劃項目培養大學生面向實際項目的電子系統設計能力;從優秀的學生作品中培育參加全國挑戰杯這樣強調創新性和工程化的競賽。在各類競賽培訓和指導過程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同步提高。通過參加競賽,大大激發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為學生就業也奠定了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方面進行了“產學研”模式的教育教學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緊緊抓住“產學研”的建設思想,把課程教學不僅限于課堂教學或課堂內容在室外的延伸,把“產學研”本身就作為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以培養學生優良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鼓勵廣大教師將學科優勢與科研成果服務于教學和向教學轉化,進一步優化了專業必修課教學內容,調整選修課課程結構,把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融入本科教學之中,對于培養本科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摘要:從國家、地區經濟和電子信息產業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需求出發,結合湖北工業大學的實際情況,討論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思路以及具體的建設方案。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體系;微電子人才
一、學科背景及問題分析
1.學科背景
21世紀被稱為信息時代,信息科學的基礎是微電子技術,它屬于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的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技術一般是指以集成電路技術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電子元器件和電路,實現電子系統功能的新型技術學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電路的設計、制造、封裝相關的技術與工藝。[3]由于實現信息化的網絡、計算機和各種電子設備的基礎是集成電路,因此微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技術的核心技術和戰略性技術,是信息社會的基石。此外,從地方發展來看,武漢東湖高新區正在全力推進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動通信為主導,激光、光電顯示、光伏及半導體照明、集成電路等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電子信息產業在湖北省經濟建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工業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立于2007年,完全適應國家、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建設專業方向為微電子技術,畢業生可以從事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和光電子器件、系統(激光器、太能電池、發光二極管等)的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以及相應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等相關工作。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微電子產業的人才需求為牽引,遵循微電子科學的內在客觀規律和發展脈絡,堅持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致力于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微電子專門人才,以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對微電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2.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分析
電子科學與技術是一個理論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專業,因此培養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要想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建設配套的實驗教學平臺。然而目前人才培養有“產學研”脫節的趨勢,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較少。建立完善的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前提。
二、建設思路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包括基礎課程實驗平臺和專業課程實驗平臺。基礎課程實驗平臺主要包括大學物理實驗、電子實驗和計算機類實驗;專業課程實驗平臺即微電子實驗中心,是本文要重點介紹的部分。在實驗教學體系探索過程中重點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突出“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強創新”的微電子人才培養理念。微電子人才既要求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包括基礎物理、固體物理、器件物理、集成電路設計、微電子工藝原理等),又要求具有較寬廣的系統知識(包括計算機、通信、信息處理等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因此微電子實驗教學環節強調基礎理論與實踐能力的緊密結合,同時兼顧本學科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協同訓練,將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實驗教學改革的目標。
第二,構建科學合理的微電子實驗教學體系,將“物理實驗”、“計算機類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微電子工藝”、“光電子器件”、“半導體器件課程設計”、“集成電路課程設計”、“微電子專業實驗”、“集成電路專業實驗”、“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驗實踐環節緊密結合,相互貫通,有機銜接,搭建以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體的“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實踐應用能力訓練創新能力訓練”實踐教學體系。
第三,兼顧半導體工藝與集成電路設計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半導體的產業鏈涉及到設計、材料、工藝、封裝、測試等不同領域,各個領域對人才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為了擴展大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適應范圍,實驗教學必須涵蓋微電子技術的主要方面,特別是目前人才需求最為迫切的集成電路設計和半導體工藝兩個領域。
第四,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推動實驗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與國內外科技同步發展。倡導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教研相長,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及時融化到教學內容之中,以此提升實驗教學質量。
三、建設內容
微電子是現代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石,是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我國微電子技術人才緊缺,尤其是集成電路相關人才嚴重不足,培養高質量的微電子技術人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微電子學科實踐性強,培養的人才需要具備相關的測試分析技能和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的設計、制造等綜合性的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將利用經費支持建設一個微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具體包括四個教學實驗室:半導體材料特性與微電子技術工藝參數測試分析實驗室、微電子器件和集成電路性能參數測試與應用實驗室、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科技創新實踐實驗室。使學生具備半導體材料特性與微電子技術工藝參數測試分析、微電子器件、光電器件參數測試與應用、集成電路設計、LED封裝測試等方面的實踐動手和設計能力,鞏固和強化現代微電子技術和集成電路設計相關知識,提升學生在微電子技術領域的競爭力,培養學生具備半導體材料、器件、集成電路等基本物理與電學屬性的測試分析能力。同時,本實驗平臺主要服務的本科專業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同時可以承擔“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等10余個本科專業的部分實踐教學任務。
(1)半導體材料特性與微電子技術工藝參數測試分析實驗室側重于半導體材料基本屬性的測試與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半導體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相關的測試方法與技能,包括半導體材料層錯位錯觀測、半導體材料電阻率的四探針法測量及其EXCEL數據處理、半導體材料的霍爾效應測試、半導體少數載流子壽命測量、高頻MOS C-V特性測試、PN結顯示與結深測量、橢偏法測量薄膜厚度、PN結正向壓降溫度特性實驗等實驗項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導體專業實驗課、理論課程的實驗課時等。
(2)微電子器件和集成電路性能參數測試與應用實驗室側重于半導體器件與集成電路基本特性、微電子工藝參數等的測試與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半導體基本理論、器件參數與性能、工藝等的理解,掌握相關的技能,包括器件解剖分析、用圖示儀測量晶體管的交(直)流參數、MOS場效應管參數的測量、晶體管參數的測量、集成運算放大器參數的測試、晶體管特征頻率的測量、半導體器件實驗、光伏效應實驗、光電導實驗、光電探測原理綜合實驗、光電倍增管綜合實驗、LD/LED光源特性實驗、半導體激光器實驗、電光調制實驗、聲光調制實驗等實驗項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導體專業實驗課、理論課程的實驗課時、課程設計、創新實踐、畢業設計等。
(3)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側重于培養學生初步掌握集成電路設計的硬件描述語言、Cadence等典型的器件與電路及工藝設計軟件的使用方法、設計流程等,并通過半導體器件、模擬集成電路、數字集成電路的仿真、驗證和版圖設計等實踐過程具備集成電路設計的能力,目的是培養學生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的設計能力。以美國Cadence公司專業集成電路設計軟件為載體,完成集成電路的電路設計、版圖設計、工藝設計等訓練課程。完成形式包括理論課程的實驗課時、集成電路設計類課程和理論課程的上機實踐等。
(4)科技創新實踐實驗室則向學生提供發揮他們才智的空間,為他們提供驗證和實現自由命題或進行科研的軟硬件條件,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包括LED封裝、測試與設計應用實訓和光電技術創新實訓。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所設計器件或電路的研制并通過測試分析,制造出滿足指標要求的器件或電路。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系統訓練,加深對所需知識的接收與理解,初步掌握半導體器件與集成電路的設計方法和對工藝技術及流程的認知與感知。完成形式包括理論課程的實驗課時、創新實踐環節、生產實踐、畢業設計、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和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的各類科技競賽及課外科技學術活動等。
四、總結
本實驗室以我國微電子科學與技術的人才需求為指引,遵循微電子科學的發展規律,通過實驗教學來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系統了解與掌握半導體材料、器件、集成電路的測試分析和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的設計、工藝技術等技能,最終實現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范圍廣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微電子專門人才的目標,以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對微電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摘要]經過數年的發展,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未來的生存發展。文章在指出存在問題的同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為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 人才培養 專業建設
21世紀是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工程技術對經濟與社會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重要,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竟爭力。美、英、法、德、日等工業發達國家,由于注重加強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其工業化崛起提供了及時高效的技術支持。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目前應用前途很廣,社會需求量較大的專業之一。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于2007年開始招收電子科學與技術本科學生,到現在已有一屆學生共近50名學生順利畢業了。現在回眸總結這幾年我校在電子科學與技術新專業人才培養建設體會,總體上看,這屆畢業生不僅實踐動手能力很強而且理論基礎扎實,普遍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和歡迎。當然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建設許多環節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其中最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在人才培養的方案缺乏針對性和因材施教理念,同時實驗設備及手段還不足,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人長期從事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制定及教學工作,切身感覺到提高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人才質量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學生的基礎,滿足服務于未來社會行業市場的需求,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更快和更多地為社會培養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級應用人才。為了達到上述這一宏偉目標,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進行改革,使人才培養更具有鮮明的特色。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改革思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滿足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社會需要,找準定位
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定位問題是其發展的核心問題,作者認為,給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定位,一定要突破管理理念,樹立真正的市場理念,揚棄固定模式,瞄準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市場需求的現狀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依靠我校師資、信息等優勢,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因此,作者認為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人才目標是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和具有一定創新的應用復合型人才,適應市場需要。為此,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教育、教學管理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注重提高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適應能力、應用能力和競爭能力,真正培養出基礎扎實、專業過硬、兼備特長、全面發展的多元化應用復合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
二、實驗教學的改革
實驗教學旨在規范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行為,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2011年,我校“微電子技術實驗室”獲得中央與地方高校資金資助,總金額達300萬元,極大地改善了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實驗條件,對這一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了必要的改進,達到有利于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在“微電子技術實驗室”實驗教學中采用模塊式教學,由實驗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基楚實驗、綜合設計實驗三個模塊構成。配合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工程實踐環境。
(一)實驗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
這類實驗主要是使學生掌握簡單的測量方式、方法、常用儀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選擇、讀數方法等,使學生對實驗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二)基楚實驗。
這類實驗要求學生根據指定的題目自行確定實驗方案、設計參數和所用的儀器儀表。通過此類驗證性實驗,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綜合設計性實驗。
這類實驗要求學生利用先進的“微電子技術實驗室”和多媒體實驗教學軟件,開設多種綜合型實驗,并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對學生全天候開放,保證一人一組。在開放時間內,學生可以到實驗室根據自己所學專業特點及愛好進行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不受規定實驗項目的限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為他們日后從事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三、加強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
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使學生在電子與信息系統領域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具備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電子等行業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應用和開發,適應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需要的專門工程實用技術人才。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個較寬口徑的專業,其內容涉及到電子和科學工程兩個方面。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接受電子與科學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信息系統和集成電子設備的基本能力。
在設置專業方向上,應從培養素質性、通用性和實用性人才出發設置專業方向,可以設置應用電子和集成電路設計兩個方向,相應的專業課和選修課按需調整。
四、研究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特點,實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我校獨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材”與211院校相比最明顯的特點在于高考分數較低,這就有可能存在兩方面的不足:一是接受知識的能力相對較差;二是學習不夠刻苦。教學中如不注意克服這兩種劣勢,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材”也有其優勢:一是就業壓力迫使他們要勤奮學習;二是城市生源偏多,家庭各個方面條件較好,相對而言,見多識廣,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反應快,動手能力強,思維比較活躍。作者認為,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因材施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學習方面,通過各種活動,如聘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成功的企事業家等來校作專業指導和學術報告等,促進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成才的緊迫感;做好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新生入學教育,在新生軍訓的同時,配合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律教育和專業教育,幫助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針對不同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特點,通過設立獎學金、組織各種學習競賽,成立學習興趣小組,召開學習經驗交流會,開設各種強化班和補習班,幫助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樹立學習信心,激發成才的欲望。
(二)在生活方面,通過嚴格管理培養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堅持封閉式管理和開放式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紀律約束,加強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隊伍建設,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實行相對封閉的管理的同時也要注意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促進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多種形式做好思想疏導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學計劃,組織開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有針對性地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展開心理教育,建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心理跟蹤檔案,發揮班主任、輔導員的指導作用,及時調控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有效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學校營造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通過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和知識的需求。
五、加強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師隊伍方面,應著重處理自身師資和外聘教師的管理和培養問題。首先,應堅持聘任制和嚴格考核考評制度,并以此轉化為競爭激勵機制,教師的工作得到認可和回報,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其次,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師提供在職培訓和進修機會。教師有了能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并實現教師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化的途徑,自然能安心工作。培養出本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科帶頭人,建立本校的核心教師隊伍。通過聘任高水平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外聘教師(教授)或專家為學科帶頭人,以他們為主來構建教研室,開展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目前本學科教師都具有985高校博士學位。
總之,在終身教育的大背景下,針對性、開放性、可持續性發展、市場性、實踐性和專業性是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如果能夠切實轉變教育質量觀,以社會對電子科學與技術需求為導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為目標,借助于其新機制,創新辦學模式,完全可以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市場上辦出自己的特色和個性,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專本業2007級學生的成績統計分析表明,學生每門功課的平均合格率在94%以上,平均優秀率在70%以上。這說明學生的基本理論與基本能力達到了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預期效果。同時在全國和省級各類比賽中多次獲獎,在2009年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中,2007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李智同學和肖超軍同學獲湖南賽區竟賽一等獎,鄧超愛同學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獎。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湖南長沙)
摘要:知識型經濟時代對知識與技能兼具的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太原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通過教學體系改革加強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以學生進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和參加科技比賽的方式加強其實踐動手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產學研基地,為學生提供企業崗位實習的機會,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體系改革;校企合作
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的世界已經從工業經濟時代跨入了知識型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的模式中,知識、科技先導型企業成為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1]而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悄然變化,經濟生產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技能型專業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只有知識與技能兼具的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才能受到社會廣泛的歡迎。[2]最近幾年,歐美等世界發達國家對人才的聘用與培養經驗已經證明了這種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而且我國沿海發達城市對這些人才也是求賢若渴。這種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既對我們的高等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也為其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為此,各級政府和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所都極為重視,探索和研究如何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已然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21世紀被稱為信息時代,電子科學與技術是現代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3]根據目前國內外電子科學與技術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已經步入蓬勃發展的階段,而中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國外資產的不斷涌入,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也開始步入上升軌道。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這“四化”同步發展。中國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將有一個明顯的發展空間,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發的產品將進入市場,形成自主研發和來料加工共存的局面;中國大、中、小企業的分布和產品結構趨于合理,出口產品將穩步增加;高技術含量產品將向民用化發展,必然促進產品的內需和產量。隨著社會需求逐步擴大,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總體就業前景看好。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育質量、規模、結構和市場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辨證關系。目前,市場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特別是高層次的設計人才短缺。而國內目前對電子科學與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呈現為多樣性[4],只有包括清華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在內的8所高等院校擁有電子科學與技術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北京理工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等11所重點院校擁有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和電磁場與微波技術4個電子科學與技術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很多一般的高等院校在教學水平和學生生源水平上遠遠不及重點高校,所以對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上還遠遠不足,培養出的學生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生產的需求。
二、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之路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開創了固體電子技術時代。[5]中國最早于1955年在北京大學開設半導體專業,1956年國家制定的12年科學規劃中把將半導體技術列為四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同年由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和復旦大學五所大學聯合開辦了半導體物理專業,為后來我國的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20世紀70年代,集成電路行業迅速發展,我國開始從國外引進集成電路生產設備,為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先后開展了半導體物理專業,我國半導體領域開始發展。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由于國內半導體技術的落后,同時受到國外半導體市場的沖擊,我國半導體行業出現低迷狀態。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微型計算機和家電等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同時中外合資熱潮的出現使我國在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的同時和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至此我國的微電子行業開始了高速發展的時代。教育部1998年4月頒布了新的本科專業目錄和引導性專業目錄,將原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物理電子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和電磁場與微波等本科專業整合為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
目前,全國設有電子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有170多所,在校學生約3-4萬人。其中全國重點建設的“211工程”院校中,有41所學校設立了電子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在“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中,有19所學校設立有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現狀總體來說是良好的,主要表現在:本專業的規模在逐年擴大,開設此專業的學校和招生人數都在增加;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相對較高,這是與電子科學與技術行業的穩步發展相適應的。
三、太原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創新
太原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在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相關專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專業,加強基礎,為滿足社會人才發展的需求而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改革。2010年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已獲得一級博士和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為我們的學科發展提供了機遇,為探索和改革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基礎。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專業知識結構,既重視電子科學與技術傳統知識的傳授,又注重學科前沿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培養高水平和高素質的高級工程人才打下可靠的基礎。
1.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體系創新
太原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實驗技術中心于1998年7月成立以后,為加強學生實驗環節,先后建立了高頻電子線路及信號與系統實驗室、智能儀器與虛擬儀器實驗室、現代通信技術實驗室、微波與天線技術實驗室、電子工藝實驗室。實驗技術中心承擔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通信工程專業教學培養計劃所涉及的全部實驗教學任務,每學年完成60余門課程的實驗任務、20余門課程的課程設計任務。
為了提高教學實驗水平,增強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實驗技術人員積極參加有關學術交流活動,多次主辦“高級實驗技術研討會”、“新技術、新產品演示會”;在國內外學術期刊或會議上多篇;參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過程控制實驗教程》以及《單片機技術及應用系統設計》、《可編程序控制器原理及應用》等多部教材;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大賽、大學生iCAN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賽場、OpenHW開源硬件與嵌入式大賽和“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國家賽事,并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與應用能力。
2.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創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力實踐方式,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實現學校與企業信息和資源共享。學校利用企業提供的教學設備和崗位實習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實現了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而作為企業也不用為人才培養而大費周折,通過將員工送入校企共建基地學習和引進優秀畢業生的方式,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所以是一種“雙贏”的方式。
為提升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能力,學校先后與太原理工天成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太原市華納方盛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德力西電器有限公司、太原維康商貿有限公司和山西中科博杰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山西德力西電器有限公司向我校捐贈了多臺電器控制設備,建立了“山西德力西電器控制實驗室”。太原維康商貿有限公司在我校建立產學研基地的同時設立了“維康助學金”,不僅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的機會,也為家庭困難學生提供了經濟幫助。太原理工天成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太原市華納方盛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中科博杰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科研型高新技術企業,與我校建立了長期的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培養方案,各公司高級技術人員將作為學生的直接指導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的工作,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3.學科研究領域的拓寬與創新
為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世界最前沿的微米納米檢測技術,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引進多位國外留學歸來的博士人才,建立了微納系統研究中心,開展微納機電系統、生物傳感器和納米電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微納系統研究中心目前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博士后基金等各類基金項目20余項,同時實驗室長期開展科技活動,學生申請后可進入實驗室跟隨導師進行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學習活動,期間學生會參與實驗室項目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比賽活動,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發展機會,更好地為山西省經濟快速發展服務,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師生結合山西省經濟特色,開展了煤礦水害超前探測與預警技術的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積極申報了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等,并承擔了山西省重大專項項目、山西省特色學科建設項目和山西省科技攻關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在加強平臺建設的同時與山西省煤炭地質水文勘查研究院、同煤集團和北京睿呈時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為我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科技研發基地和實驗測試基地,促進了我校學生在煤礦安全領域中的就業和發展。
四、結語
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在實驗教學體系創新、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創新模式和學科研究領域的拓寬與創新方面做的工作是研究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工作的一部分,是學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特色緊密結合人才培養、企業發展以及地方經濟特色的創新與改革,是面向新的國際形勢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模型的培養和探索。這一系列的工作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論學習、動手實踐和實習能力,可以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需要,促進我校教育事業的改革與進步。
【摘 要】《光電子技術》是景德鎮陶瓷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教學是培養本科生的專業素養的重要教學過程,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基礎理論,專業技術,同時了解國內外最新的發展動態,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光電子技術》這門課程內容飽滿,范圍廣泛,前沿內容始終在更替,這些客觀條件都給《光電子技術》的講述帶來了困難。根據景德鎮陶瓷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現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法做一些改進,把課程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并結合國內的科研情況,來激發學生興趣,為培養出卓越工程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教學改革;教學內容
一、引言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個基礎知識面寬、應用領域廣闊的綜合性專業,是信息產業的基礎學科,涉及信息產業、國防軍工、航空航天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電子科學與技術屬于國家設定的一級學科,下設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四個二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學生知識面廣泛,不僅對數學、物理、化學、電子技術、計算機等基礎知識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學生具備電子光子材料、器件與系統設計、器件與系統制造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景德鎮陶瓷學院是全國唯一的陶瓷高等學府,行業特色鮮明,學校根據陶瓷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突出電子陶瓷特色,積極推進學科專業建設,形成了以工為主,工、文、管相結合,覆蓋電子陶瓷行業所有領域的專業體系。自2001年設立本專業來,本著培養具有鮮明特色的高級應用型電子陶瓷行業人才的目標,形成在省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特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保持在85%以上,特別是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總體評價很高,一致認為本專業畢業生專業技術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創新開發能力強,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突出,能很快適應工作的需要。2009年被批準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試點單位中三個支撐專業之一。近十年來,學校一直把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學科建設中的一個重點。本專業培養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基礎理論,掌握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知識和系統的電子工程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團隊協作、組織管理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固體電子學、光電子學、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領域從事研究、教學、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或攻讀更高一層學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工程圖學、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半導體物理學、光電子學、電子材料與元器件測試技術、電子材料、傳感器原理與應用、鐵電壓材料與器件。其中的光電子技術課程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核心課,也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物理等專業的選修課。其擁有42學時、是一門2學分課程。
光電技術是由光學技術和電子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嶄新的技術。它的主要內容是利用光電結合的原理和方法,實現信息的獲取、發送、探測、傳輸、變換、存儲、處理和重現等。光電技術是研究“光子”與物質中“電子”相互作用的一門科學,它以光學和電子學為基礎,綜合利用光學、電子學、精密機械、儀器儀表、材料科學、控制科學和計算機技術解決各種工程應用課題的技術學科。光電子技術將電子學使用的電磁波頻率提高到光頻波段,產生了電子學所不可能實現的許多功能。學生通過該課程可以了解光電子技術的應用范圍和發展前景,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學技術信息化方法,并通過實驗了解光調制和探測方法,提升就業競爭力。
二、光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光電子技術》這門課程內容飽滿,范圍廣泛,而且近年來該學科領域發展迅速,對該領域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這些客觀條件都給《光電子技術》的講述帶來了困難。特別是在新的教學大綱以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對這門課程的授課學時進行了壓縮,由原來的64學時變成了42學時,學分也相應地變成了2分。學時的變化預示著講授的內容必須進行壓縮,同時一些理論和數學推導很容易使學生們失去這門課的學習興趣。為了培養該領域的卓越工程師所必備的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對教學手法做一些改進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學方法的改變
1.增加實踐環節
一門課程的學習就是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范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更加專業。對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同學通過光電子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很好的掌握光電子技術的基本理論以及部分器件的用途、原理以及制備方法。所以在課程結束后安排4次課時的課程設計,具有必要性,要求同學們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把學生們分成相應的幾個小組,設計發光元件和接收元件,以及對光電系統的電路進行設計,盡量讓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參與到此課程設計,充分發揮每一位同學的特點,讓同學們學位溝通,布置團隊的協作。
2.引入科研和專題講座
給同學們介紹國內從事光電子技術方面的科研機構、大學、所在地點以及科研方向,同時也介紹一些科研成果的應用。相關的研究如:晶體光學、調Q、鎖模、選模、倍頻、參量振蕩、反射、熒光,電致發光,非線性光學等領域。因為景德鎮陶瓷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三年級學習這門課程,這時候學生在面臨就業和考研的抉擇,針對想報考光電子相關領域的研究生的同學,給大家提供一點信息,讓同學們提早準備。當然在本書的第七章中,我們也計劃挑出四個課題方向,例如課本上的光纖通信,激光雷達,激光制導,紅外遙感,把學生們分成四個小組進行查找相關資料,然后進行討論,最后派出代表,舉行一個專題講座。通過專題講座,讓同學們主動查閱資料,這可以教會同學們如何利用圖書館龐大的網絡資源(期刊、文摘、網絡及光盤),工具書等。同時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對其選擇、消化、歸納,也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開闊同學們的視野,讓學生更加接近本學科的前沿技術;通過資料的閱讀,也可以讓同學們看到科技論文如何寫作(中文與英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加創新小組,最后嘗試完成科技論文的寫作。
3.考核方式改革
俗話說: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學生的命根。但是對于本科生專業課的考核,采用閉卷考試,雖然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需要記憶的理論知識,也可以更加理解公式之間的衍化,但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且在考試前,學生通常喜歡采用平時學習不努力,考試前突擊。花大量時間查找和背誦所謂的重點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后就如過眼煙云。針對這種情況,提出用來完成考核。例如在實踐環節完成的一個很好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很難忘記這個別樣的經歷。在最終的成績體現上,給出一個總的分數,但是這個數字有“課堂+考試+設計”三部分組成,所占比例為1∶1∶1。這樣的考核可以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又可以培養實踐與應用能力,團隊溝通協作能力。
四、結束語
根據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特色情況,從《光電子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做一些的改變和探索。教學內容的選擇、整合、補充,既注重知識的邏輯連貫性,又讓學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論,了解光電子技術的實際應用,同時也了解了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開闊了視野。多媒體教學的引用可以提高知識的表現力,讓其更加清晰、形象、生動、全面、具體。實踐環節的增加可以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科研和專題講座的引入可以讓學生獲取最新的科技信息,鍛煉同學們選擇、總結、消化、歸納整理信息的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樣化也有助于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又可以培養實踐與應用能力,團隊溝通協作能力。
【摘 要】當前,隨著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越來越多樣化,使得培養怎樣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多樣性專業人才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查閱大量文獻資料進行探索,分析當前“電子科學與技術”多樣性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提出“電子科學與技術”多樣性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之路,為優化當前“電子科學與技術”多樣性專業人才培養之路提供一定的參考及借鑒。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多樣性
一、“電子科學與技術”多樣性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相關產業多樣性
由于實現信息化的網絡、計算機和各種電子設備的基礎是集成電路,所以微電子技術相關行業除了集成電路行業和半導體制造行業外,還涉及計算機及其外設、家用電器及民用電子產品、通訊器材、工業自動化設備、國防軍事、醫療儀器等。光電子、物理電子等其它分支涉及的產業也較廣泛。目前,各校對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結構和社會需求的調研不夠,專業定位不夠合理,各校培養人才的“結構同質化”傾向較嚴重。目前各校的專業辦學尚不能滿足產業結構的多樣性。
2.辦學層次多樣性
大眾化教育使一般高校的生源質量普遍下降,錄取的學生分數較低、學習能力和學習自學性都較差,如果采用與重點大學同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學效果肯定很差。重點大學由于研究生招生規模很大,學生本科畢業時轉入研究生學習的比率很高(多數重點高校超過50%)。而一般高校考研錄取率相對較低,多數學生畢業時直接面向社會就業,工科本科畢業生在工程技術、管理乃至跨專業領域就業等都會有所分布。但是,目前一般高校與重點高校在培養方案上很少反映出這種差異。許多高校追求所謂的高起點、與名牌大學保持一致來顯示其辦學的高水平,不愿承認與重點高校存在的差距。目前不同高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專業方向選取的不同,這種差異還沒能體現辦學層次的多樣性。
3.學生個性發展多樣性
由于科學技術的交叉與綜合性的增加,過細的技術分工會造成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的困難。因而,知識和能力復合型的人才具有明顯的優勢。企業所需的人才規格正在從非常專業化向技術復合型和能力型轉化。用人單位對本科人才的需求,最需要的是技術與管理復合型人才。學生自主就業制度實現后,學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教育內容的選擇性日益強化。學生的發展愿望多種多樣,畢業去向也多種多樣。所以,專業教育要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注意為提供彈性時空創造條件,如實施覆蓋整個大學時期的導師制、彈性學制、二次選專業制度,設置“X+Y”復合型專業或開辟第二專業、第二學位,實施本、碩連讀制等;還要充分研究電子科學與技術與管理、經濟、法律等學科復合的方式方法,為不同需求的學生合理設計并提供指導。
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多樣性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之路
1.建立一般高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人認為,一般高校應當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與學校辦學水平、辦學條件、辦學特色相適應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制度、教學模式和日常教學管理等。按照“拓寬專業、加強實踐、提高素質、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原則,使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師資隊伍可以加強,實驗條件可以改善,但生源質量受招生條件限制短時間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應十分重視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注重啟發誘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造心理素質。這樣才能全面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讓學生的稟賦、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
2.探索如何結合學校特色建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方法與途徑
許多高校有鮮明的行業特點,依托行業特點和學校辦學特色應是辦好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中國計量學院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實行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在計量、質量、檢測、標準、檢驗檢疫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電子科學與技術是測量技術的基礎,尤其是在現代科技和工業生產中大量需要在線、非接觸、快速、準確的測量,微電子技術和光電子技術是其主要手段和關鍵技術。所以結合測量應用是計量學院培養電子科學與技術特色人才的改革主要方向。傳媒學院辦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應充分注意電磁場與微波在廣電傳媒的信息采集、處理、存儲、傳輸、接收中的作用,同時也可考慮光電技術在廣告、燈光照明等方面的應用。師范學院辦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除了培養學生勝任工程技術工作外,也要傳承學校師范特色,能勝任中學技術課程教學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工作。
3.建立與寬口徑、復合型人才特點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雖然目前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寬口徑特色以及培養寬口徑、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性有所認識,但在教學環節上如何體現與實現還有許多問題。“寬口徑”與“厚基礎”往往聯系在一起,對于理工科專業一談寬口徑似乎就等同于要加強基礎(主要是數理基礎)、搞平臺課建設,這對于后續有較大規模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進行一體化設計的重點大學較合適。一般高校培養寬口徑、復合型人才應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厚基礎”更多體現在技術基礎而不是數理基礎。其次,要充分研究電子科學與技術的內涵和外延,整合與優化專業覆蓋領域的知識體系(特別是光與電的融合),同時要注意與電子電氣類中的其他專業光滑連接,方便技術擴展延拓。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按照上述要求重新設計課程體系,合理設置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比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結論
綜上所述,“電子科學與技術”多樣性專業人才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人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為優化當前“電子科學與技術”多樣性專業人才培養之路提供一定的參考。
摘要:為培養研究應用型高級人才,對河北聯合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體系進行改革。改革以“增強光電子特色,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為建設思路,“夯實專業基礎、拓寬專業知識、加強實踐技能、突出光電子應用”為培養主線,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加強理論基礎,最終提高學生的實踐及創新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術人才。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教學改革;實踐創新
21世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歷史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信息時代。其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支撐這個時代的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礎產業均將得到高度發展,并能充分滿足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信息科學的基礎是微電子技術和光電子技術,它們同屬于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的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專家預言,光電子技術將繼微電子技術之后再次推動人類科學技術的革命和進步。因此,本世紀將是微電子和光電子共同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時代,是電子科學與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電子科學與技術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我國電子科學與技術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搶占該領域制高點,必須統籌教育、科研、人才等各種資源和要素,而其中的人才培養是極其重要的環節。經過對比研究其他院校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改研究,本文根據當前的社會現狀,結合河北聯合大學實際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初探。
一、培養方案制訂的原則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招生規模擴大的同時,教育質量正遭受嚴峻的考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寬廣的科學技術知識面、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加強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而重大的工程。
培養方案主要包含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建設思路兩大部分。專業培養目標首先要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其次要符合學校本專業的實際情況,最后再考慮專業、師資情況。
目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稀缺。但是,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存在著分布不均、分類較細、進展迅速、產業結構多樣化等特點。因此,社會需求與本專業畢業生層次結構之間的供需矛盾會持續一段時間。此外,光電子技術產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經過光電子技術市場產品的整合,目前光電子技術市場重新步入上升軌道,后期發展將主要受市場影響。[2]我國對光電子技術的發展高度重視,2010年我國以光電子技術為指導的信息產業形成了5萬億美元的規模。
河北聯合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自2002年開始招生,到目前為止共培養出10屆本科畢業生。畢業生的反饋意見成為專業培養目標制訂的重要影響因素。此外,在學生培養方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特別加強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師中光電子方向占大多數,微電子方向占少數,另有電子材料、自動化控制等研究方向。
二、培養方案的制訂
培養方案的制訂在綜合考慮社會需求、學校及專業實景情況的基礎上,首先進行充分的社會調研、分析,然后通過對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燕山大學等院校充分調研,最終確定合理的專業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
以培養研究應用型高級人才為目標,以適應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信息產業化的發展需要,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擁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備創新、實踐及跟蹤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能夠在光纖傳感、光電檢測及半導體制造等領域從事系統研發與設計、運行維護等工作。
2.專業建設思路
針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現狀,綜合考慮社會市場需求、專業師資及畢業生反饋意見,提出關于“增強光電子特色,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設思路。
(1)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首先以專業培養目標為準繩,進行模塊化課程設置,調整課程內容,形成以光電子技術為主、微電子技術為輔的專業方向,以光纖傳感體系和光電檢測體系為核心,從而使專業課程體系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控性,進而保障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優化培養方案。根據國家對光電子、微電子人才培養內容和方式的要求,不斷優化培養方案,使其既符合教育部頒布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規范”,又能充分體現學校的特色。優化的出發點是:光電子和微電子產業及工程應用對人才的需求;遵循專業發展規律;突出知識面、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制訂與時俱進的培養方案和體系。
2)課程教學內容建設。為使課程教學建設與專業特色一致,體現光電子、光纖傳感與檢測的專業特色,由教授和學科帶頭人牽頭建設光纖傳感與光電檢測課程體系。光纖傳感課程體系包括傳感器原理及應用、應用光學、激光原理與技術、光纖技術、光纖傳感技術等課程;光電檢測課程體系包括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傳感器原理及應用、應用光學、激光原理與技術、光電技術和光電檢測技術等課程。此外,為使課程內容充分反映相關產業和領域的新發展、新要求,減少陳舊內容,刪掉了熱力學統計物理、數理方法、物理電子學、集成電路設計基礎、集成電路工藝仿真等課程。
3)教學方法及手段改革。為了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師發揮各自才智,加強與學生溝通,集思廣益,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探索。例如對晦澀難懂的專業基礎課、深奧抽象的專業課進行多媒體教學,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另外,對光纖傳感技術課程進行雙語教學,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專業英語的學習和運用,為后期閱讀國外資料進行充分的準備。
(2)專業特色。河北聯合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為適應現代化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以光電子技術為主、微電子技術為輔的專業方向,具體特色如下:
1)課程體系設置。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三大部分,包含光纖傳感技術、光電檢測技術及半導體制造技術三個主干學科,所有課程共198.5學分。其中通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大學英語課程、體育、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及學科導論共55.5學分,占28%;學科基礎平臺主要指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共74學分,占37%;專業教育平臺是專業課,共63學分,占32%;另外還有創新實踐環節,6學分,占3%。
2)學生培養。在夯實專業基礎知識、拓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定期聘請校外專家為學生作學術前沿報告,使學生掌握本專業科研動態的同時,在開設專業英語及雙語教學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閱讀外文一手文獻,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培養學生在光纖傳感、光電檢測及半導體制造等領域的研發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并能夠進行相關的系統分析、設計、優化及維護。
3)實踐教學。突出光電子技術應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培養方案中增加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系統設計的實踐訓練。電子技術實踐訓練包括電工電子實訓、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和專業生產實習。光電子技術實踐訓練包括光電工藝實習、專業生產實習、光纖傳感系統課程設計以及綜合性課程設計。通過這幾項實踐訓練,學生能夠在電子技術領域、光纖傳感及光電檢測領域具備足夠的實踐能力。此外,為了讓學生盡快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能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飛思卡爾智能車大賽、光電興趣小組大賽等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1.優化了課程體系,提高了教學質量
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方向確定以后,圍繞培養目標組建了課程建設小組,并請天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專家教授進行指導,進而建立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方案可行的課程體系,相對而言大大提高了課程的教學質量。
2.學生夯實了專業基礎,拓寬了專業知識,加強了實踐技能
課程體系優化以后,學生入學后對培養方案及目標非常明確,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妥善處理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抓住核心,適當拓展,使所學理論知識成為體系。與此同時,通過競賽及光電興趣小組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以此激勵學生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促使學生自發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環節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3.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科研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及實踐創新案例講解。其次,組織并指導學生參加飛思卡爾智能車大賽、光電興趣小組及各項實踐環節。這樣有效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從而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科研思維得到了培養及提高。在2012年飛思卡爾智能車大賽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組隊獲得了國家一等獎的好成績。
4.提高了就業率和考研率
通過加強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完善其知識結構,并且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使得學生的競爭力得到大大加強,并得到企業和其他高校的認可,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欲,從而提高了就業率和考研率。
四、結論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教育部為適應市場需要而確定的一個新專業,其發展任重而道遠。結合河北聯合大學本專業的實際情況,提出關于“增強光電子特色,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設思路,“夯實專業基礎、拓寬專業知識、加強實踐技能、突出光電子應用”的培養主線,對本專業的建設方案及培養體系進行優化改革,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加強學生的理論基礎,完善其知識結構,提高其實踐及創新能力,實現了教學科研相輔相成、教學相長的目的。
摘 要: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本文結合常州工學院的具體情況,以具有扎實理論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培養目標,重點探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內容,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等方面討論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通過科研項目與校企結合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應用能力,通過實踐與反饋完善與優化課程體系,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級應用型本科人才。
關鍵詞: 電子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建設
1.引言
常州工學院立足于常州,服務于長三角地區,該地區是國內電子行業和產業的發達地區之一,對電子類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隨著該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步呈現出多樣化和高層次化的要求。面對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升級要求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成為當務之急。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符合口徑寬、適應性強、基礎扎實、發展潛力大等要求,因此課程體系的建設十分重要。
2.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的制定要充分考慮相關高校、社會的需求,以及學校與專業的具體情況等各方面因素,并以行業技術進步、企事業單位需求和畢業生的反饋為參考依據。
通過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調研,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定理論基礎實、口徑寬、實踐能力強、知識結構合理的全面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以綜合素質培養和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統籌編排課程體系,充分考慮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為主體,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適合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目標,以適應市場對電子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適應信息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設計、制造與生產實踐能力,具有不斷學習進步與更新知識的能力,能夠及時跟蹤并掌握新理論和新技術,在電子電路與系統、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半導體工藝等領域從事分析、設計、制造與測試等工作。為了實現以上人才培養目標,在培養計劃的制訂尤其是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3.課程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目標,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課程體系模塊化、層次化的應用能力培養體系。
課程體系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分為學校級、學院級和系部級三個層次。學校級通識課程模塊層次教授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基本數學能力、英語能力、物理能力、計算機能力及思想道德法律等基本知識。構建以電氣學院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層次為電類一級學科為基礎的知識結構培養體系,學院基礎的培養為知識面的拓寬打下良好基礎。系部級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培養為畢業生的就業和繼續深造提供專業技術知識。分級課程建設體系造就了畢業生基礎知識扎實、理論知識雄厚、專業技術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等特點。
(2)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專業課程建設。
專業課程體系分為理論基礎課程和實際應用課程兩個層面,除了必備的工程數學與物理知識外,在專業知識方面,逐步建立電子材料、制造工藝、電子器件、基本單元電路、宏單元、子系統及系統的課程體系,打通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知識培養通路。以半導體物理和器件物理核心的課程體系構成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的理論基礎,為制造工藝和電路設計提供知識的基本結構。以信號與系統、電路設計與測試的核心課程體系作為電路的理論基礎,為電路方面能力的培養形成電子系統的知識基本結構。知識結構的分層次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培養體系覆蓋了整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知識能力點,全方位培養畢業生的理論基礎與工程實踐能力,重點培養從系統角度審視具體電子技術的能力。
(3)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干的專業課程體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知識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可以劃分為兩大體系:第一是半導體材料、器件和制造工藝;第二是集成電路設計與測試。在半導體材料、器件和制造工藝上,除了傳統與新型集成電路方面的應用,還與相關新型電光源、光伏材料與器件、光電材料與器件在知識結構上具有互通性。均以半導體材料為核心,引申到其他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在理論與實際應用和制造工藝上具有相似性。集成電路設計與測試涵蓋了微電子和光電子技術的電路與測試方面的內容,在電路方面,新型電光源的器件、核心芯片、驅動電路等,光伏器件與電路、光電子電路與信號檢測,與標準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具有共同性。在測試方面,涵蓋了電學測試與可靠性測試,完整地建立了功能測試與性能測試的基本概念。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另一個特色是在設計與應用電子系統時,具備其他專業所不具備的電路工藝與器件的底層知識,從而在電子系統的設計與分析中具備更強的理解能力。
(4)全方位的課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設置理念,在課內實驗、課內實踐、獨立授課實驗、課程設計、科研實踐、實習及畢業設計等方面全方位構建實驗實踐體系,重點培養畢業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除了電氣學院的實驗中心和實驗室外,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有兩個專業實驗室: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和集成電路測試實驗室。為教學、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主要提供學生在系統設計、電路設計、器件與工藝實驗等方面的專用軟件。集成電路測試實驗室主要提供電路測試、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器件、半導體工藝等各方面的實驗。在電子技術的材料、器件、電路設計、制造、測試等流程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在實驗室開放上,實驗室開放給所有教師與學生使用,鼓勵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科研與參與畢業設計。
(5)教學與科研結合,校企結合的工程技術能力培養體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師承擔了多項縱向與橫向項目,系部鼓勵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科研項目,為學生實驗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實驗實踐平臺和科研平臺,從而從項目角度提供給學生實訓機會。在校企產學研聯盟方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緊密聯系常州和周邊地區的企業,如銀河電子、天合光能、常州普美、常州歐智等多家企業,形成校企聯盟。參考卓越計劃的實施,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經常邀請外校和企業專家對學生開展前沿性科學講座與培訓,為畢業生的能力培養和就業提供指導。
4.實踐的效果
通過培養方案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重點進行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并通過多年教學與科研實踐,進行以下方面的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1)完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立材料、器件、工藝、電路、測試和系統的能力點分布。
(2)從社會需求角度和人才知識結構出發,逐步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增強課程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減少或刪除部分實用性不強的課程,增設社會急需的專業課程。
(3)強調應用能力培養,強化理論知識教學,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應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的能力。
(4)探索開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集中性實踐環節和創新環節,探討校企結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
根據對本校歷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九成以上的畢業生去向為長三角地區,平均每年有20%的畢業生進入國內知名高校讀研繼續深造,其余進入各企事業單位。通過對接收畢業生的各高校、企事業單位,以及畢業生進行的調查和反饋,本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能夠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能夠促進畢業生快速進入新領域和崗位,用人單位滿意度高。
5.結語
通過幾年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逐步得到了發展和優化,梳理清楚了本專業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知識點和能力點的分布更系統化和體系化,并通過實踐進行了驗證和完善,為畢業生的就業和進一步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周洪,(1979.9-),女,漢族,河北徐水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光電檢測技術。
摘要:從分析我國地方高校課程設計目前現狀出發,針對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課程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以及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電子專業 課程設計 實踐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滿足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需求的面向生產、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關鍵要解決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學培養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會的需求,動手能力地方高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實際操作能力、應用能力較差。基于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由于我校屬剛升本科院校,屬地方高校,由于多種原因使得學生整體素質較重點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創業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課程設計教學在我系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對于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 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素質,形成職業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1 現狀分析
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電子系統、光電子系統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以及科學研究、教學和生產管理工作需要的復合型專業人才。該專業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特點一是口徑寬,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二是相關學科的滲透與融合性強,既有硬件也有軟件,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的能力。大多數學生畢業后走向基層的工作崗位要求很快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因此,必須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然而受長期資金短缺和實驗實習條件的限制,對我校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單從實驗和畢業設計來說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課程設計的建設。
長期以來課程設計普遍存在幾點不足:
其一,內容不合理,同一門課既不跟蹤新技術發展變化又不根據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目標等因素多變,多年用一個題目
其二,設計題單調,幾十個學生用同一個題目,抄襲現象嚴重,課程設計的效果不明顯。
其三,教學模式單調,理論多而結合實際少。
2 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程設計是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各門學科一個綜合性考察。課程實驗與課程密切配合,目標單一明確,并有配套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指導書,而畢業設計持續時間長,各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題目。畢業設計不能代替課程設計,而課程設計則是對畢業設計起到補充作用。根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內容選擇專業綜合性課設內容既要結合前修課程,以鞏固教學內容,又要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新穎性,因此我們考慮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選擇本專業成熟的、有特色、適合教學的科研項目作為課設內容。課程設計中以老師提供選題和鼓勵學生自主選題相結合。嘗試在課程設計中內容上進行不同課程的交叉設置,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中以老師提供選題和鼓勵學生自主選題相結合,鼓勵學生自主選題就是鼓勵學生自主思維,學生最終都要走向社會在各行業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師都要鼓勵學生自主選題,而不想自主選題的學生可采用教師的題目。
教師的指導充分體現個別答疑和集中討論相結合的原則。在指導過程中對于普遍性的問題,我們主要采取大組集中分析討論的方法。老師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領的作用。同時要善于發現一些個別錯誤,并采用個別答疑的方法及時糾正。這種共性和個性問題的結合,合理地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確定學生題目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1)綜合性 題目要盡可能多地涵蓋本課程及相關課程的知識點,對于大綱中的重點和難點要盡量涉及,這樣有利于知識的深化和擴展。
2)難易適中 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特點、知識結構等因素,題目設計不合理。題目太難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太簡單又達不到訓練的目的。
3)實用性 提供實踐平臺供學生對比分析和試驗,通過實踐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的體會、理解, 有利于學生了解實際工程的特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對于發現抄襲者,可適當的給予扣分等處罰,從而避免偷懶和高分低能的出現。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教師起組織、引導、檢查、把關、和解決疑難問題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指導教師每半天檢查學生的工作進度,避免消極怠工情況的出現。教師嚴格執行請假制度,對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沒有成績。設計成績完全依照每位同學在設計中的表現,與理論課成績無關,使同學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線上,面臨同樣的機遇和挑戰。查閱資料、收集信息,鍛煉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解決一項難題、達到研究目標提出新設想、新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實驗中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提高了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撰寫報告,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
3 結語
培養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就必須高度重視學科教育中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新知識、開拓新視野、增強新本領。利用實驗中心先進的教學和科研設備、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人與物的最佳配置,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摘 要:該文闡述了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據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討論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中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內容、教學形式、課時安排與教材選擇等。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 理論教學 實驗教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以下簡稱“電科”)專業是以培養具備微電子、光電子、集成電路等領域寬厚理論基礎、實驗能力和專業知識,能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從事各種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電子系統、光電子系統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以及科學研究、教學和生產管理工作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為目標的工程專業。作為電科專業教育中重要內容的光電子技術,不僅是當代信息技術兩大支柱之一,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持續煥發著生命活力。而讓光電子技術保持如此強勁發展勢頭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廣泛應用,例如激光器與新型光電探測器的應用的人你還。另外,諸如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光子晶體及相關器件、超材料及相關器件與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與應用,是目前國際上光學與光電子學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門方向。由此可見,學習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相關知識,不僅對電科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就業方向的確定具有積極的影響,也為那些將來希望從事新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科研工作的學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知識儲備。然而,根據筆者的調研,雖然國內許多重點大學的電科專業都開設了光電子技術課程,但很少有大學專門開設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這門課程。而由于光電子技術的內容多、涉及知識面廣,教學課時又往往有限(一般為32或48個學時),因此在光電子技術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講授教師往往重視光電子技術基本概念與理論知識的教學,而輕視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教學。該文從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內容、應用及發展等方面說明其在電科專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結合自身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的教學經驗,研討電科專業中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教學方法。
1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簡介
光電子材料是指能產生、轉換、傳輸、處理、存儲光電子信號的材料。光電子器件是指能實現光輻射能量與信號之間轉換功能或光電信號傳輸、處理和存儲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發明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以來,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經歷了從紅寶石激光器的發明,到半導體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損耗光纖的相繼問世;從各種光無源器件、光調制器件、探測與顯示器件的小規模應用到系統級集成制造實用化階段;從大功率量子阱陣列激光器的出現再到光纖激光器、光纖放大器和光纖傳感器的誕生。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從未停止過發展的腳步,并正在不斷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實際需求的引導下,各種新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層出不窮,性能也不斷提高。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微米及納米級加工技術的成熟,新型的微納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異常活躍。納米光電材料、光子晶體、超材料、表面等離子體器件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為未來光電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在當代信息產業與科學技術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這門課程不僅應當單獨作為一門課程獨立教學,而且應該作為重視工程教育的電科專業的核心課程。
2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教學研究
2.1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的教學形式、課時安排與教材選擇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不僅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例如光電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電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與實際應用結合精密,因此,本課程宜采取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在課時安排方面,作為電科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的總課時應不低于32學時(2學分),理論課學時不低于26學時,實驗課不低于6學時。
另外,在教材選擇方面,由于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是光電子技術中的一部分內容,而目前國內關于光電子技術方向的參考書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電子技術課程的經典教材,例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安毓英主編的《光電子技術》[1],西安交通大學朱京平主編的《光電子技術基礎》[2]等。雖然這些光電子技術參考書中或多或少都會介紹與光電子技術相關的材料與器件,但是,目前專門介紹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方向的教科書卻是少之又少,市面上僅有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錄主編的《光電子材料與器件》[3]一書。加之,該書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較深,基礎淺薄的本科生很難駕馭。由此可見,對于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這門新興課程而言,設立統一的教材并不合適。因此,筆者建議該課程的講授教師根據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內容,自行編寫該課程的講義與課件。
2.2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的理論教學
按照電科專業的專業定位以及培養目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的理論教學也應該突出“工程”內容。傳統的光電子技術教學中所重視的原理、定律與規律等內容,在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教學中要弱化;而傳統光電子技術教學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視的光電子材料與光電子器件的相關知識,要在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如此才能保證在有限理論課時的前提下,讓學生對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由于光電子材料與器件主要應用于光電子技術之中,因此,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與知識體系的構建,筆者建議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理論教學的章節設置按照光電子技術的章節設置進行。以筆者講授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理論課程(共26學時)為例,該理論課程共被分成了緒論(2學時)、激光原理與典型激光器(5學時)、太陽能電池(4學時)、光通信器件與材料(5學時)、光探測器件(5學時)、光電顯示器件(3學時)與光存儲器件(2學時)等七個章節,這七章內容基本囊括了光電子技術中光產生、光轉化、光傳輸、光探測、光顯示以及光存儲等各個重要環節中最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內容的設置上,也盡可能突出“工程”內容,弱化“理論”知識。下面,筆者將詳細介紹筆者在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教學中各章的教學內容。
第一章緒論主要包括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簡介以及光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簡介。在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簡介中,向學生介紹課程設置的目的和意義、課程的主要內容、教學與考試方式與參考資料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介紹,讓學生對本課程的意義、內容、側重點有一定的認識。在光電子技術基礎知識簡介中,重點向學生介紹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與光電子技術的關系,并通過對光電子技術的概念、特征、發展等方面的介紹,讓學生對光電子技術以及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第二章激光原理與激光器重點介紹幾種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結構與工作特性,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激光原理簡述、典型激光器與激光器的應用。在激光原理簡述部分,由于多數電科專業在學習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之前已經修過激光原理等類似課程,所以該部分內容為簡略介紹的內容,主要幫助學生回顧激光的特征、歷史與光輻射理論等知識點。而第二部分內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內容的重中之重,在該部分內容中,將依次向學生介紹固體、氣體、液體與半導體這四大類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結構、特征與工作特性等知識。由于發光二極管與半導體激光器結構與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紹完半導體激光器后,可以順理成章地介紹發光二極管的結構與特征。另外,本章最后還簡單介紹了激光器的幾種常見應用。
太陽能電池雖然是光電探測器中光伏效應的一種特殊應用,但是由于它在現如今光電子技術產業以及光電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發展趨勢,該部分內容被獨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陽能電池中,主要分兩小節給學生介紹,第一小節介紹當今能源與環境問題以及太陽能的開發和利用,讓學生了解當今能源資源的現狀以及新能源研究與應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紹太陽能利用的歷史以及發展趨勢;第二小節正式介紹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結構以及特性等知識。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與材料主要介紹的是光通信系統中所用到的有源與無源光器件。本章內容共分為兩小節:第一小節介紹光纖通信的基礎知識,包括光纖通信的定義,光纖的結構、導光原理、發展歷史,以及光纖通信系統的組成與特點。第二小節正式介紹光纖通信系統中所用到的各類光電子器件以及構成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纖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當屬光纖,所以,本節開始就著重介紹光纖的相關知識,包括它的結構、原理、分類、特征參數與傳輸特性。然后,又將光纖通信系統中的其它光電子器件分為有源與無源器件兩類,并分別介紹了這兩類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摻鉺光纖放大器與波分復用與解復用器。最后,在本章結尾還介紹了光纖通信系統中其它幾種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減器、光環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測器首先介紹了光電探測器的物理效應、性能參數、噪聲;其次,按照光電探測器物理效應的不同一一介紹了幾種典型的外光電效應探測器(光電管與光電倍增管)與內光電效應探測器(光電導、光電池與光電二極管)。教學的重心仍然放在對探測器結構、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顯示器件重點介紹四種光顯示器:陰極射線管、液晶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器與電致發光顯示器。
第七章光存儲器件主要介紹了現如今最常用的一種光存儲系統―― 光盤系統以及其中最總要的器件光盤。
2.3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的實驗教學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實驗課程的教學要與理論教學緊密相連,并重點介紹理論課上講解過的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實驗課程的學時應不低于6學時,開設的時間最好在理論教學完成之后,以保證學生在實驗前已對實驗器件與實驗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實驗項目的設定方面,既要保證與理論課程內容的相輔相成,又要盡量避免與其它課程實驗項目的重復,造成資源的浪費。例如,許多大學的電科專業都已經將激光原理一課作為該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并配備了相應的激光器實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實驗教學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實驗內容,不僅消耗了寶貴的實驗時間,實驗效果也會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簡單介紹筆者在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實驗教學(6學時)中的實驗安排。
(1)實驗內容:共包含六個實驗項目,它們分別是:光控開關實驗、光照度計實驗、紅外遙控實驗、PSD位移測試實驗、太陽能充電實驗與光纖位移測量系統實驗(每個實驗1學時)。各實驗中都應用到了一個或幾個核心光電子器件,這些光電子器件基本涵蓋了學生在理論課程中所學到的最為重要的幾類器件,例如光控開關實驗應用到了光電探測器中的光敏電阻作為核心元器件;而紅外遙控實驗中用到了發光二極管光源與紅外探測器等光電子器件。
(2)實驗要求:以往的光電子技術實驗往往重視現象的觀察與定性分析,但經筆者調研,這種實驗方法很難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動手能力,因此,在對原有的實驗指導書進行改良后,筆者自行編寫了實驗的指導書,并在每個實驗項目中加入了一些測量與定量分析的實驗內容。例如太陽能充電實驗,原來的實驗指導書只是觀察太陽能充電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實驗指導書中,要求同學測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陽能電池的輸出電壓與輸出電流,并要求學生分析比較其差別。通過這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在具體的實驗教學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實驗方式:分組實驗,共同撰寫實驗報告。這樣,不僅提高實驗效率,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4)考核方式:根據每位學生實驗完成的情況與實驗報告撰寫的情況綜合評分。
3 結語
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在信息產業的發展與現代科學的研究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電科專業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也為電科專業學生提供著良好的就業競爭力與科研基礎。本文通過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特點與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課程內容的分析,討論了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在電科專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根據筆者自身的授課經驗,提出了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在電科專業中的教學形式、課時安排、教材選擇以及理論與實驗課程內容設置的一些意見與建議。
摘要:“電子科學與技術概論”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先導課程,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通過教學內容博精兼備、多樣化教學方式和啟發創造性思維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旨在幫助學生對該學科內容與發展方向有一個清晰而完整的認識,在專業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對自己的未來職業進行合理規劃。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概論;博精兼備;職業規劃
“電子科學與技術概論”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礎課程,課時少,知識點多,涉及面廣。該課程作為專業先導課程,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和對未來職業的規劃。如何讓本課程符合專業發展及未來就業趨勢的變化,將課程在有限的課時內講出特色,讓學生有所收獲,并對學生后續學習有指導意義,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研究與實踐。
一、課程教學實踐
1.教學內容要博精兼備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包括了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物理電子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等多個專業方向。因此,該專業概論涉及的知識面廣,涵蓋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微納加工等多個方面,且每個方面理論比較抽象,對于大一學生來講,理解非常困難。在教學實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選擇,突出重點。但是,如果將教學內容分割開來,缺乏系統性,學生則很難對該學科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因此,在教學內容上,首先綜合考慮課程總體結構,明確各個課程模塊在總體結構中的定位。同時對教學內容作進一步的精選、整合和精簡,在“廣而博”和“少而精”之間找到平衡點。最終實現讓學生既可以形象了解專業概況,又能較容易了解到專業所涉及的知識面。在教學中,部分內容可以選取專題講座式教學,將內容分成幾個專題。在保持基礎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同時,有側重地安排教學內容,如對涉及到的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基礎知識應用作簡講,安排2個課時,使學生認識到該學科所要掌握的知識面比較寬。而微納加工工藝應重點講、精講,安排6個課時,使學生便于理解學科的基本方向。重點內容可以分幾個部分來講,對于概念、應用、發展前景等部分,重點講應用,如應用微納加工技術制造半導體二極管、三極管。
2.以實例為先導的多樣化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實現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根本保證,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形式也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興趣的培養,這是學生能夠學好一門專業課程,并達到學有所用的基本前提。舉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將最新應用成果,或身邊的事物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看得到實實在在的應用,能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神奇。本學科涉及到高新技術,可以列舉一些與日常生活結合緊密、比較新且比較有趣的實際例子,培養學生興趣。講授過程中應從簡單應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術,讓學生產生一種對知識渴求的強烈愿望與積極探索的興趣。如太陽能電池等半導體光伏發電技術在國家綠色能源戰略上的地位,微納傳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計、壓力傳感器、微鏡、氣體傳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車、手機、電子游戲、生物醫療、傳感網絡等消費領域得到的應用等,使學生能及時掌握半導體技術前沿發展趨勢。
對于概念和理論模型內容比較枯燥,缺乏直觀形象的內容,可以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體軟件、實物模型、生產錄像等教學手段進行模擬教學。也可以將專題分派給幾個學生小組,要求學生通過課下提前查閱和搜集資料,然后由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老師加以引導補充,最后由學生整理寫成小論文、專題資料等。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相互間討論,補充知識,又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學習習慣。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討論中訓練了思維方式,并通過問題的最終解決而獲得一種成就感、自豪感,進而也激發了他們更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走進專業實驗室,通過對實驗室的觀摩,可以了解專業實踐內容,這樣更明確、直觀,學生會有想動手的欲望。
3.正確理解專業課程體系,方便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面向未來就業方向,橫跨微電子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電子信息等有關領域內知識,就業面廣。電子科學與技術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環境、軍事和民用等科技領域將獲得更廣泛的應用,必然導致電子科學與產業的迅猛發展。電子科學與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支柱學科,是設計各種電子或光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與集成電子系統以及光電子系統的技術學科,也是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專業技術領域,因此,電子科學與專業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和態勢。“電子科學與技術概論”是該專業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學好本課程,方便學生對課程體系中的知識結構有更清晰的理解,對后續課程的選擇學習有目標,更理性,使所學知識成系統,又不失廣泛性,使學生可以對未來職業進行合理規劃,真正地高質量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二、教學反思
1.探索循序漸進式教學
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程所涉知識面很廣,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難以理解,推導過程涉及數理知識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將知識體系分割開來,這樣學生將很難跟進,教學內容安排應該是循序漸進,層層加深,循環上升,符合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一般,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識過程,體現系統的層次性特征。關聯性是系統層次之間普遍存在多樣性聯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結果是引來問題的復雜性,對學習產生難度。只有將層次性和關聯性同時考慮,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難為易,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2.兼顧教學藝術和學術水平
該課程的教學是集學術性和教學性于一體的活動,學術性是該類課程的根本屬性,沒有科研學術做支持,沒有扎實的專業素養,無法體現該專業教學的學術性。同樣,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加注創造性,在教學內容的知識性、系統性與面向生活世界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真正實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教師和學生要學會“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馬首是瞻。在參考教材的基礎上對講課內容進行補充更新,側重加入發展成熟的新理論、新知識,突出研究熱點、難點問題,力求做到基礎性和前瞻性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有一個系統、清晰的認識,讓學生學會懷疑,懂得思考,設法探索事物的本質。
3.啟發創造性思維
鑒于該專業的研究方向是當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競爭的焦點,該課程除了介紹該專業領域內的常用理論基礎,還需注重專業思維的訓練。因此,在教學內容的構建中,一定要詳略得當,深淺適宜,由淺入深,深入淺出,部分內容要方便學生自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關鍵。為此要尋找知識體系的關鍵點,通過比較、歸納、整理、綜合等手段透過知識升華學生能力,為學生創造綜合聯想、知識遷移、求異思維、發現問題和發揮創造思維性的機會,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啟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事實上,看起來多而雜的知識,當整理形成網絡時,就變成了一個整體。多維立體交叉關聯的事物,啟發多維立體交叉式的思考。這種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視,多層次的重組,將產生知識的遷移和認識的“臨界點”,這一點一滴的啟發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基礎。
三、結束語
學生最關注的是自己的未來發展,如果通過該課程能讓學生對自己在專業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就可對自己的未來職業進行合理規劃,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學生可塑性很強,大學知識不同于中學,學生有強烈求知欲望,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的關鍵時期。隨著電子科學與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以適應專業發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摘 要: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微電子以及集成電路等專業領域的具有扎實理論技術、較強實驗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其專業建設的有效進行,不僅是促進專業與時代要求進行緊密貼合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從學生發展角度出發,創造更優專業學習條件與環境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電子科學技術專業現階段的結構特點,圍繞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盡闡述,就其有效實施對策提出了建議和意見,以供參考。
關鍵詞:電子科學技術;專業建設;研究;實踐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在電子相關領域進行研究、教學或是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與其他傳統專業類似,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也主要分基礎課程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兩階段,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地方是:基于這一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理論課課時較少,實驗課程得到增加,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及應用能力。
一、現階段電子科學技術專業結構基本特點
從前文論述中,我們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宗旨有了大致了解,在對專業建設的有效開展進行研究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此專業的結構特點進行詳盡分析。
(一)基礎教育的重視。就電子科學技術專業的結構來說,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是其一大特色,主要開設了高等數學、普物實驗、英語和計算機文化訓練等課程。電子科學技術專業是一門涉及領域較廣的專業,這樣一來,在數學、物理以及英語、計算機等方面都能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基礎理論的強化。減少、縮短理論課程教學課時,并不意味著忽視基礎理論教學的重要作用。現階段,在理論教學總學時減少的條件和前提下,電子科學技術專業體現出強烈的強化基礎理論教學趨勢,即在有限時間內,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吸收效率,如對電路分析、數字電子技術以及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等,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基礎以及實驗指導的基礎上,形成寬厚有效的專業基礎。
(三)實踐環節的加強。電子科學與技術是教學體系中為數不多的實踐課時較多的專業之一,除了幾乎每門專業課都開設了相應獨立的實驗課程之外,還會定期安排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實訓效果。這些實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嚴格的科研訓練環境下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訓練學生動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綜合,為學生創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條件,促使學生了解、掌握研究的整個過程。
二、電子科學技術專業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上文論述中,我們已經對電子科學技術專業的基礎構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認識。從專業的結構安排來看,雖然具備了專業訓練的條件,但是專業建設效果依然不明顯,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口徑過寬,特色不明顯。電子科學技術專業是理工結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涉及知識面較寬,包括了無線電物理學、信息與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根據自身的教學優勢,將其分為兩個方向,學生從大三開始選修相應課程。雖然這種培養模式比較有利于學生將來選擇就業,促使其向更深更高的層次發展,但是從課程設置的具體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院校的專業設置都與電子信息工程或是電子科學技術,甚至和計算機等專業差別不大,口徑過寬,特色不明顯。
(二)師資力量有限,硬件缺失。電子科學技術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算是新興專業,加上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新器件以及新技術層出不窮,有著扎實專業基礎及教學經驗的教師較少,剛從學校畢業的缺乏系統教學經驗的碩士研究生居多,師資力量有限,結構合理性不足。
(三)實驗力度不足。就電子科學技術專業的實訓和實踐環節來說,雖然占據了大部分課時,但是課程實訓及實踐的內容太過于單一,并且專業性及難度需要加強。從專業實驗的具體情況來看,絕大多數都是驗證型實驗,學生要面對的是一成不變的試驗箱,進行連線、開電源、觀察現象以及記錄現象即可,完全沒有設計型、研究型實驗的項目或內容,尤其是是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也不夠。
三、電子科學技術專業建設的有效措施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以及市場發展的推動,電子科學技術專業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各個高校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各大高校也紛紛采取措施著力進行專業建設和改革,但是從專業建設的現狀來看,依然存在專業口徑過寬、師資力量有限以及實驗力度不夠等問題。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就電子科學技術專業建設有效進行的措施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一)突出特色,加強專業方向建設。針對專業特色不突出的問題,建議結合各校的實際師資條件以及專業教學環境,對課程體系以及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盡可能突出專業方向,如應用電子技術方向或者是計算機與通信技術方向的劃分,強化落實相關實踐實訓教學的針對性及應用性,促使實踐教學能夠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二)提高實踐教學環節質量。除了上述措施以外,還應以對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進行培養為基本教學目標,加強實踐教學的質量及效率,構建獨立有效的實踐體系,確保實驗場所硬件配置的有效性,盡量保證開放的時間;其次,還應加相應實驗室的文化建設,轉變考核測評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此外,還應明確實驗教學具體內容,擺脫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引起研究型實驗;最后,教學還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建立學生科技活動小組與學生科技創新中心,為電子科學技術專業建設的有效進行創造氛圍。
(三)加強師資力量,提高教學水平。在師資力量不是特強的情況下,建議理論老師和實驗老師不分開,每周進行一次教研活動,就該專業課程建設或教學體會進行交流;其次,學校還應加大對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及技能的培養力度,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對新興的技術及設備進行學習和了解,不斷豐富教師的知識層次,為教學水平的提高及專業建設的有效進行,奠定師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