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11:3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家長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教育質量 家庭教育 共性教育 個性教育
論文摘要:教育是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共舉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學是人生習慣、心態等養成的關鍵階段,但學校主要實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個性教育是葉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補充,因此家長必須學會正確處理孩子從學校帶回的細節問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
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長知識的階段,又是孩子長身體的階段,還是奠定孩子人生品性根基的階段。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小學階段教育的重要性。這個時期孩子收獲如何,將直接影響他的終生。因而家長要善于配合、支持學校教育,以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具有奠基性,學校有責任對家長進行培訓。
本來無憂無慮的孩子,隨著父母充滿希望的視線走進學校,背著沉重的書包,在傾盡心血的父母的期待中,小學階段很快就過去了。可是在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育方式下,為什么結出不同樣的果實。幾年以后,孩子們之間漸漸有了差距。有的孩子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干,個子長高了,身體結實了,更加充滿自信;而有的孩子學到了知識,卻面色蒼白,身體變得贏弱;還有的孩子沒有了笑聲,失去了自信,對讀書感到厭倦,甚至沾染上了不良習氣……
作為從事小學教育多年的我,對這個過程耳聞目睹許多,同時也思考和實踐許多。最終從常理中尋求到了答案,即教小學教育必須有家長的精心主動配合。現今,牧區教育中,家長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導致教育質量一直上不去,針對這些情況,我談談教育中家長作用的重要性。
牧區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我區各地牧區學前教育發展不平衡,學前教育形勢不容樂觀,許多地方仍處于“起步階段”,個別地方甚至處于“死角”。這種情況制約著與我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當前影響我區牧區學前教育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機制上的原因,也有牧民自身素質和認識上的問題。家長沒有意識到學生上學的重要性,往往把四五歲的兒童謊報年齡,往學校一塞就完事,兒童在沒有任何學前教育的前提下就開始小學課程,由而教學質量很難提高。
其次,現在在牧區小學中,家長不支持教育,到學校不問學生學習的好壞,而是看孩子是否吃飽,是否受到欺負而已。由而教師的負擔很重,從生活到學習上都得操心,加上一般班級的人數都比較多,老師無法在方方面面,都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佩服滿意。同時,學生由于年齡的緣故,也無法完全理解老師的某些做法,因此誤解便油然而生。誤解如果不解除,如骨鰻在喉,做什么事情可能都沒有心情,兒童雖沒有成人反應那么激烈,但是影響亦非淺,同時小學教育是共性教育,關注每一個是不太可能的,孩子總有被忽略的時候。這種情況處理的好壞,可能影響孩子對老師以及一項活動本身的態度,厭惡某個老師,抵觸某項活動。雖然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祝福別人萬事如意,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卻是不如意十之八九。教書育人,教書的同時,更重要的可能是育人。但是育人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而且還有家庭和社會,尤其是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待的時間最多的地方,所以家長的育人角色非常重要,甚至比老師還要重要,因為那是面對面、一對一的直接的教育,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果。
再次,學生的厭學情緒往往反映了家長對教育缺乏興趣。部分家長送子女上學并非因為他們有這種需求,而是由于受到政府、行政措施的限制。在問及學生家長為什么送孩子上學的問題時,我們屢次聽到這樣的回答:孩子不上學家庭要挨罰,所以都上學。這個回答也許不能完整反映牧民的想法,但其中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對一些人而言,子女上學并非出于“我要上學”的意愿,而出于“要我上學”的無奈。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子女的學習態度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在他們處于需要家長為之做決定的年齡段的時候。子女年齡漸大,學習興趣是增加還是減少,無疑受更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但家長的態度依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厭學、逃學在小學階段發生率較低,在小學生中比較嚴重。由于部分牧民不支持年齡較大的子女繼續上學。我縣教育部門面臨著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雖然我縣2010年兩基,驗收進入國檢,但問題是,現在還是有輟學生,很多農牧民不愿子女上學。”
最后,不少家長認為:“養子過學堂,養女各爹娘”,把青少年的教育責任全推脫到學校身上,分裂了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方面聯合教育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作用,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家庭是孩子最早踏入的“課堂”,家長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造就。因此,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把握有效的教育時機,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塑造孩子的優良人格。
在小學里的很小的偏差,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矯正,就可能因為當時的“差之毫厘”,而造成孩子成年以后的“失之千里”。教育是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共舉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學是人生習慣、心態等養成的關鍵階段,但學校主要實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個性教育是對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補充,因此家長必須學會正確處理孩子從學校帶回的細節問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在此,我呼吁,小學教育中,家長應充分而正確的發揮自己的協助作用,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將來。
說起孩子,每個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與愛,當然孩子也帶給了我們數不清的歡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優秀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1】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一種基本形式,在年輕一代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競爭,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絕大多數的家長由于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工作與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系,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憑感情、憑經驗,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方法不當,子女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這種狀況怎么解決呢?筆者認為要讓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應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長對子女造成的恐懼
初中階段是孩子們“翻坎”的階段,由于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心情比較著急、浮躁。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了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長。有專家說道:“孩子避免失敗的愿望比爭取成功的愿望更強烈。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敗,寧愿降低努力的水平。”這就是家長造成的恐懼使孩子失去主動進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長不要一看到成績考差了,就來一頓“審訊”,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二、為子女建立自信心
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為什么等于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欲因此進一步被激發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明的發明家。可見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于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愛迪生的母親不賞識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今天的發明家愛迪生,對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余地。如:孩子問某字怎么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么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查看,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與子女一起成長,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更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應隨時體現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作出榜樣。“爸爸媽媽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人終生的。其次要經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原意聽子女淡知心話,真實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
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
“讓子女有出息”是家長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情況,家庭環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當愛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時,對孩子的愛就成為極端的愛,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出現障礙,心靈發生扭曲,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有著不良影響。
對孩子的愛的極端表現有:
1、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贊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2、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降低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自信心。這種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3、對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有的家長的確非常愛孩子,但是,在觀念上錯誤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當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想象不一樣時,就通過打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這種望子成龍的愛往往會形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恨,對家長、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恨。家長應該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培養其自信心,而不是發現問題就批評、指責或懲罰,才有可能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我記得有一位外國科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的確,父母的教育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教育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將來,所以說家庭教育尤為重要,是個必不可少的課題,“望子成龍“是家長們的共同心愿,每個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將來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樣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在這方面付出努力。
對于“怎樣教育好子女?“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家長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一邊是社會,學校所關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對于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應因人而異,這其中就大有學問,教育孩子應根據他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采取相應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應先從“德、智、體、美、善”五個方面抓起,即素質教育,首先,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須從小就要做一個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舉一些實例或者通過看電視,漫畫等引導孩子告訴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像其中的人物一樣。
二、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一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家長應教孩子養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獨立思考,善于分析難題等良好讀書習慣,教他學東西時應靈活掌握,不要死記硬背,“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不管用,時間花不少,效果卻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寫生字,寫了一排,過段時間他還是寫不出來,這種方法太“死”,家長應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結子女。
三、“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
四、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對人有禮貌,教他們怎樣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影響非常大,這一點應引起家長的重視,說話要得體,辦事要認真,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告訴他們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時在家里給他們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平時應做到有一顆愛心,還要細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們家長能做到這幾點,再加上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心,我們的孩子未來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人才。
【優秀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2】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寶貝,我們都盼望著她們茁壯地成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老師之外,父母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女兒今年6周歲半,剛上小學一年級,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最深的體會是:
一、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
家是孩子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絕不能經常在孩子面前拌舌頭吵嘴,那樣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自卑甚至厭惡的心理。不僅會疏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在同伴之間還可能會出現偏激行為現象。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溫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在這方面,我們是以實際行動讓女兒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
二、逐步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很重要
女兒從3周歲起上幼兒園,步入正規的教育系統,我們要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礎,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她一些優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當代獨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給她講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并付諸于實際行動,讓她知道尊敬長輩的道理;告訴她幫助別人是件很開心的事,讓她知道應該助人為樂;在和小伙伴之間嬉戲時要相互謙讓等等。閑暇時,常和女兒做連句的游戲,我說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兒連下句:“我馬上把她扶起來。”……樂此不疲。
三、讓孩子“自己來”,培養孩子的動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是否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人重視與否,教育方法正確與否,首先是觀念問題。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學習上不斷加大壓力,生活上關懷備至,卻將良好行為習慣置之腦后,聽之任之。我認為孩子愛勞動良好習慣尤為重要。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和勤勞的品德,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責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質和各種能力。因此,在我女兒很小時,我就開始讓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絹、洗襪子、整理床鋪等,當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夠干不好,就此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評價他們。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長就要充分肯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讓孩子少一點壓力,多一份輕松。在學習之余要注意讓孩子適當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時進行散步、慢跑,并利用這一時間,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經常和孩子談心,隨時觀察其身心的變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開心扉,學會用欣賞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閃光點,不要將子女與別人的孩子相比,將子女的現在和過去進行比較,縱向看進步,及時發現和肯定自己孩子所獲得的任何一點成績,使孩子感受到我們的贊美和鼓勵,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么樣的花果,就會有什么樣的收獲,因此,我真誠地希望家長們撒下的是美麗、善良、友愛的種子。讓美麗、善良、友愛的花開滿孩子的心田。不要讓“望子成龍”的心理變成孩子的壓力,順其自然,因材施教,讓孩子輕輕松松學習,要相信: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
【摘要】小學教育階段是重要的習慣養成階段,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發展方向。教育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對學生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已對學校教育構成了嚴重的挑戰,本文探討了學校引領下的家長制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如何發揮家長制在彌補家庭教育缺失方特殊作用。
【關鍵詞】家庭教育;小學教育;家長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人心,很多任課老師都將精力放在學生的養成教育方面,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但是近年的教育教學中發現大量的小學生,存在不做或則少做家庭作業、上課不聽講、不服從老師管理等不良行為,給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更加令人不安的是這些不正常現象并沒有減少,那么剛剛進入校園學習的知識的一年級學生,為什么就不想要好好學習呢?
一、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分析
小學低年級違紀主要表現在不做作業、上課不聽講、不服從管理等方面。小學生出現以上常見違紀,主要有:1.平常習慣差,作業速度慢,基本不能按時完成,經常出現少做或者不做作業的情況。2.有個別小學生惰性在作祟,天玩,管不住自己,注意力不夠集中。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很好的管住自己,經常不做作業,不服從教師管理。3.任課老師有時不能及時批改作業,或者批改時沒有檢查作業是否收齊,讓有些學生放松了要求,認為投機取巧老師也不會發現。養成不做作業或則少做作業的壞習慣。4.有的小學生不做作業是因為不會作業,主要由于智力等原因造成的學習障礙。
二、小學低年級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些學生不良的習慣呢?根據不同資料總結主要有以下原因。1.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啟蒙老師,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最有效的催化劑。有的孩子剛剛進入學校,還沒有適應學校的生活,可能僅僅因為剛開學幾堂課沒有學好,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缺乏有效的引導。2.學習基礎不牢固。每個班里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同學,由于一次或則幾次課沒有學好,導致每次都落后,而顯得在學習方面比較困惑、“落后”。他們并不是不完成作業,而是他們不會做。3.學習習慣比較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保證,是孩子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有些孩子的學習習慣很差,上課不集中精力聽講,作業應付了事,自控能力很差。特別是回到家里,小學生還需要家長的督促和引導。
三、小學教育階段家庭教育的變化趨勢及其帶來的挑戰
現階段教育方面的矛盾比較突出,家長和學校站在各自立場,所變現出來的立場差異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很多家長認為學校作為教育主題應該承擔起教育的重任,學校不應當將教育的責任都推給家長;另一方面,學校感覺自己的力量很有限,教育過程中很多需要家長的配合,但家長對于教育的認識千差萬別,并不是每個家長都愿意關心孩子教育。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來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單親媽媽(爸爸)忙于工作養起這個家庭,無力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的錯誤得不到糾正,逐漸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離異家庭孩子的成長已經埋下了陰影,稍微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孩子的自暴自棄。而留守兒童更是缺少父母的關愛。
四、學校引領下的家長制是化解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辦法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家長制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在施行家長制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堅持學校的引領作用。2.發揮黨員教師帶頭作用,使這些先進分子能夠起到帶頭模范作用。3.多方參與共同擔起家長的重任。
五、認清家長的特殊地位,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
1.家長要和學生交朋友。我遇到過一個女孩,她爸媽總是在外地打工,只有過年才會回來。我知道這個孩子的問題不是僅靠關注就能解決的,我必須幫助她想辦法,幫她解決這個難題。就在我們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成了朋友,她變得非常相信我,開始主動找我聊天。漸漸地,我變成了她的朋友她的“媽媽”。2.多與家長聯系,了解家庭的實際情況。只有了解實際情況,才能制定好計劃,如何幫助這些學生,比如很多孩子很想和父母聊天,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經常視頻,并且約定幫助他們與爸爸媽媽定期通信。3.通過多項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家長”的愛。與學校協商,組織聯誼活動,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將他們看成自己真正的子女,將家長“愛”的味道做出來。4.認清家長的含義。有的老師因為一時熱血,當了一段時間的家長就感覺可以了,慢慢的流于形式。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很多學生的轉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既然將自己定位于家長,那么沒有家長會僅僅關心自己“孩子”幾天或則幾個星期,我們需要真正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這些需要關系的孩子們。
六、結束語
對于學校而言,幸福的家庭其實不需要學校過多的關心,而破損的家庭缺是學校應該關注的要點。很多“不良學生”都來源于破損的家庭,這些家庭和孩子往往比較脆弱,如果沒有學校教育的引領而只是簡單的拋棄,很多時候孩子最終走上了真正“不良少年”的道路。在學校的引領下如果能夠在小學階段開始就注重彌補這些孩子的家庭缺憾,這些家庭缺失孩子就能夠健康成長,對學校是一種成功,同時也造福了社會,捧起了一個個幸福的家庭。
摘要:
我國民辦幼兒園的數量不斷增加,與公辦幼兒園一起發展,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進步帶來了很大幫助。本文就將針對民辦園與公辦園中,家長教育需求的差異與共同點進行簡要分析與闡述,以期探究出民辦園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不斷提高我國學前教育辦學的整體水準。
關鍵詞:
民辦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家長教育;需求比較
實則民辦園與公辦園,都是當前家長為孩子選擇學前教育的重要形式,二者在教育目標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在一些家長心中,普遍認為民辦園收費較高且環境不如公辦園好。實際上,二者之間的差距并不算大,只要客觀分析出家長內心的需求并且按照家長需求進行改進,必然可以有效開展對家長的開導工作,同時也可以提升民辦園和公辦園的教育教學質量,確保每一位適齡兒童都可以享受到健康且良好的學前教育。
1幼兒園發展情況和家長教育需求的概述
1.1幼兒園發展情況:
幼兒園在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相當快,且在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辦學質量也在不斷提升。無論是民辦園還是公辦園,其辦學目的都是為了教育學生,使得適齡兒童可以接受到相應的良好學前教育。可是在兩類幼兒園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有許多家長認為民辦園與公辦園之間有著很大差別,許多家長都原意費大功夫將孩子送入公辦園當中。因此在公辦園的辦學質量、入學門檻、入學費用、入學手續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公辦園近些年來不斷提高招收幼兒的門檻,且將門檻費設置極高。有些地區還必須憑借所謂的關系才能將孩子送入公辦園學習,這種種現象都已表明,家長對公辦園的期待更高,對民辦園的重視程度則相對較弱。
1.2幼兒園家長教育需求的概述:
幼兒園家長對教育的需求,主要體現在該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水平以及整體環境兩個方面。由于幼兒園承載著對一個孩童的基礎教育工作要求,所以往往家長都會嚴格看待幼兒園的辦學實力。而大多時候,家長的教育需求可以從對教師隊伍的需求、對幼兒園課程設置的需求、對幼兒園教育支持的需求以及對幼兒園入園相關要求的需求幾個方面入手。這些需求方面都是當前家長比較看重的內容,更是決定民辦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辦學差異的主要表現。
2民辦幼兒園和公辦幼兒園家長教育需求的差異分析
2.1對教師隊伍需求的差異分析:
民辦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家長在教師隊伍需求差異方面的表現也是相當明顯的。公辦幼兒園的家長比較看重教師的責任心與愛心,其次還更關注教師的年齡。但是民辦園家長則更加看重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位居第二的才是教師的責任心與愛心。這就足以說明,民辦園家長更加注重孩子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否有所提升,而公辦園的家長則更加注重對孩子的綜合教育與管理。
2.2對課程設置需求的差異分析:
按照傳統幼兒課程來看,在課程內容需求方面,公辦園的家長相對比較傳統,更加注重傳統拼音、珠心算這類基礎課程的安排與基礎能力的訓練,其目的就是為了孩子可以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效與未來的課程相聯系。而民辦園的家長則更加注重對孩子綜合素養的提升,比如希望孩子可以學習唱歌、舞蹈、繪畫、手工這類提升個性水平的特色課程。所以,這就足以看出民辦園的家長注重課程的差異性與多元化,而公辦園的家長則更加注重對孩子的傳統教育。
2.3對教育支持需求的差異分析:
相比較前兩項需求而言,家長對教育支持的需求則普遍趨于一致。家長普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產生了共鳴與擔憂。許多家長在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問題時,表示不知道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做孩子的朋友。因此,無論是公辦園還是民辦園,家長都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育兒經驗,也希望可以經常與其他家長進行交流,從而有效開展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活動。
2.4對入園需求的差異分析:
從入園需求角度分析,民辦園與公辦園家長產生了較大差別。大多數民辦園的家長都認為民辦園收費較高,因為民辦園不同于公辦園有著規定且統一的收費標準,所以費用差別不大。此外,因為民辦園的辦學方向與公辦園相比還有所差別,除了傳統的入園費以及相應的餐食費之外,還有許多特色課程都需要另外收費。所以,許多民辦園家長格外看重幼兒園的收費標準,也更希望民辦園可以適當規范以及降低收費標準,從而減輕自身的工作壓力。民辦園家長看重孩子的生活環境范圍大小,而民辦園家長則更加注重安全性、衛生性等細節性問題。究其原因,二者產生不同的關注點主要是因為兩類幼兒園在實際辦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差別而出現的。公辦園經常出現一個班中,人員數量較多的現象。所以家長不免會擔心孩子的自由活動場所是否足夠,是否可以滿足孩子的日常活動要求。而民辦園家長之所以關注衛生、安全問題,是因為許多民辦園為孩子的提供的食物、住宿條件等,都不符合安全衛生要求,質量問題令人堪憂。
3需求的共同點分析
民辦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家長在教育需求方面還是有所相似的,其目的都是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為良好、健康、和諧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從而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首先,兩類幼兒園家長都希望在入園門檻、入園費用等方面嚴格把控,給每一位入托兒童一個公平公正的機會,使得幼兒都可以享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其次,無論是公辦園還是民辦園,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在寬敞、安全、衛生的環境中成長。幼兒園要確保給孩子提供的食物安全且營養,同時還要保障孩子的生活與學習空間得到保障。給孩子更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再次,民辦園與公辦園的課程設置應該相互結合,除了要滿足拼音、漢字、珠心算這類基礎課程教學之外,還應該注重對幼兒的能力訓練。引導更多家長對孩子進行特色訓練與教育,進而適度開發出適合幼兒特點,突出學生個性的課程,打造更有特色的幼兒教育。最后,完善與更新教師的隊伍結構,不僅需要有年老的教師傳授教學經驗,更需要不斷引進年輕教師,這樣才能使得教育教學更加具有活力,從而使得幼兒更加向往幼兒園生活。
結束語:
民辦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的家長在教育需求方面存在差別,但是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無論是民辦園還是公辦園都應該著眼于未來發展,不斷提高教師水準,提升學前教育的整體水平,滿足家長的個性化教育需求,進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少年兒童。
作者:尹琳媛 單位:青島大學
論少兒課外音樂教育中家長的作用
校外音樂教育是學校音樂課程以外的面向中小學生的音樂教育,是校內音樂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發展,是連接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紐帶和橋梁。校外音樂教育不僅傳導音樂知識,培養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少兒知美、愛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音樂活動也最能體現少兒的興趣和個性。由于校外音樂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與學校音樂教育相比,除了打破有關教學的束縛,體現教育者的個性化教學,使其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完整性之外,最顯著的特點是開放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及家長直接、主動地參與“學”與“教”的全過程。所以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在加強音樂教師整體素養和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注意到校外音樂的這一“獨特風景”,家長對于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直接影響到校外音樂教育的效果、教學的質量和少兒學習音樂的延續。充分重視與發揮這一優勢特點(即家長的主動參與),對進一步促進音樂教學、發揮音樂育人的功能,具有積極而顯著的價值。因此我們對家長的情況和作用做了一系列調查、分析研究和實踐。
一、家長情況分析
我們在器樂學員家長中發放了《家長在少兒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調查》表格,采用隨機調查法,抽取了100份樣本,確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并對其提供的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
從表1可見,目前重視校外教育的家長學歷相對較高。然而,他們的學習期正好是中國教育環境的低潮及上升初期,知識不平衡。盡管有68%的人喜歡音樂,但他們對音樂、審美知識的了解很少。改革開放,社會對人才的渴求,家長工作環境中競爭帶來的壓力促使他們把更高的理想或自己無法實現的愿望,傾注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渴望孩子能有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渴望孩子前程似錦,渴望末來家庭環境的改變……這也許是時下大都市校外教育熱門,音樂教育與其他藝術教育形成熱潮的原因之一。家長這種強烈的渴望是培養下一代的無窮動力,然而又常與孩子的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心態發生嚴重的沖突,有時反而成了阻礙力量。
二、家長的作用
調查顯示,有97%的教師認為家長在少兒音樂學習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98%的家長認為孩子的進步與自己的關注有關,家長在校外音樂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特別對于低幼齡孩子尤為重要。
家長的作用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增強課堂輔導力量。校外教育的顯著特點是開放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及家庭直接、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教師在向學生授課的同時,家長同兒童一起接受音樂知識、音樂技能,也在課堂上適當地提醒、督促兒童。加深了兒童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少兒的認知水平,增加了課堂輔導力量,使兒童及時領會課堂教學的要點,在校外音樂教育中學到更完整的知識。
2.保證家庭作業質量。校外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音樂作業的完成。學生主要是通過作業獲得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提高自身素質。對于自主能力差的少兒特別是低幼齡兒童,家長堅持在少兒完成家庭作業時督促、啟發、鼓勵他們按時、認真完成家庭作業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從表2看,家長關注孩子學習音樂的占98%,其中60分鐘以下的占55%,60分鐘至120分鐘的占35%,120分鐘以上的占8%。可見,這樣日積月累,能使少兒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為少兒在校外音樂教育活動中養成有條理、學習嚴謹、刻苦鉆研、鍥而不舍的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
3.奠定學習的物質基礎。從調查來看,有些家長經濟并不寬裕,但為了孩子的學習,盡其所能,交學費、買材料、搞活動、訂雜志。家長全心全意為孩子創造學習條件,是孩子校外音樂教育的有力后盾。
4.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家長的審美情趣、知識范疇、品德意志,直接影響著少兒學習音樂的心態、狀況及人格。家長能以身作則,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為來影響少兒,成為少兒的良師益友。鼓勵少兒在校外參與音樂教育活動,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循循善誘,講究方式方法,能提高少兒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使少兒對音樂從“興趣”發展到“志趣”。通過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能促使少兒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對美與丑有較高的鑒賞力和識別能力,從而造就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這正是校外音樂教育的目的所在。
5.樹立正確的教育方式。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如恰當地鼓勵、適時地批評,和孩子共同彈奏等親子教育,或探尋名山大川、走訪人文景觀,引導少兒用心盡情體會,用音樂盡情描繪。從調查來看,大部分的家長只要有時間都會陪孩子練習和進行輔導,大部分的少兒愿意接受或部分接受家長的指點。可見,這不僅輔助了校外音樂教育,更使少兒養成良好習慣,確定美好理想,對音樂興致盎然,并引向更廣泛的學習。教師的教育也由于家長的作用而具有持久性、完整性。
6.形成科學的評估標準。以教師的現代教育觀念,對少兒音樂的發展規律做出相對科學的評估。不以對不對、像不像、準不準為準,著重發掘孩子的想象創造潛能。
三、家長的副作用
家長如果對孩子學習音樂過多地參與,會使得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越來越少。同時由于家長自身的素質、對校外教育理解的差異等原因,給孩子學習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1.盲目型
不根據少兒的自身素質和愛好,便自作主張替孩子選擇學習音樂,使孩子學習開端就有心理障礙。有的讓孩子在校外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又學其他科目,導致孩子不堪重負,始終處于疲勞應付的狀態,影響了接受音樂教育的欲望與激情。有的家長見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不能立竿見影便放棄。這樣無法培養少兒的堅強毅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2.高壓型
此類家長不顧孩子成長規律和學音樂循序漸進的特點,望子成龍心切,強求孩子出類拔萃,期望值過高,逼迫孩子按照其旨意達到“滿意”“正確”的效果。這樣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懼心理和逆反心理,對音樂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扼殺了少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半途而廢。
3.應考型
此類家長,有的希望孩子在各類音樂比賽中能多獲獎,考級中能獲得高級別,有利于今后的升學;有的因為孩子在學校文化課成績不理想,索性讓孩子純粹以考音樂學院為最終目的。過于功利的針對性、強化性訓練,造成孩子學習面狹窄,精神疲憊,感覺麻木。這種有著“明確”目標的教育方式會造成孩子音樂學習的片面性和注重一時的虛榮。
四、家長作用調查分析,確立教育目標
通過問卷調查,首先我們對家長參與促進校外教育的情形表示樂觀,對由此引發的問題做了分析思考,其中首要的是幫助家長和教師一起確立教學目標,所謂教學目標就是預期學生學習的結果。根據教育學的原理,音樂教育有三個層面:1.培養音樂一技之長,將來當作擇業的手段;2.培養綜合音樂素養,擴大擇業的范圍;3.培養天資優秀、尖子人才,提高綜合素質,使其具有開創精神和競爭能力。并將此目標分析告知家長,使家長把自己的期望與我們的教學目標統一起來。未來社會充滿了競爭,有許多復雜的因素,顯然把目標定位在第一項有些偏頗狹隘,主要的目標應定在第二項,至于第三項是少數人,應從第二項中脫穎而出。
根據第二項目標即素質教育的確立,我們的教學目標就不應該僅僅是單純的音樂演奏、演唱,而要和大音樂教育觀結合起來,開設音樂欣賞、音樂基礎理論、合奏、表演、影視媒介等諸多的新課程,以完成目標所要求的任務。
五、提高家長能力,發揮家長作用
在校外音樂教育中,教師通過啟發孩子的觀察力、聽辨力、感知力、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已漸漸有意或無意地影響了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了家長的素質,同時又反作用于教師的教學過程,對探討教學的偏差與失誤起了積極的作用。
校外音樂教育的根本是倡導素質教育,必須著眼于教育的長期效應,應以促進孩子的身心發育、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教學目標。校外的一切音樂教育活動,包括課程、教材、教法、評估等,均以是否能保證和促進學生身心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為標準。
1.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調查顯示(表3),有48%的少兒學習音樂是興趣愛好;有39%的少兒是為了自己有一技之長并能參加比賽獲得好成績;有11%的少兒是想長大后從事音樂工作。應該說孩子們的想法都不錯,孩子們對學習的信心也很大。但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只要與其他學習有沖突便會放棄音樂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全面思考,引導、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消除家長對少兒學習的不利影響,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重視家長對少兒教育的積極作用并加以發揮,創造一種有助于少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大環境,更好地促進校外音樂教育。
2.創設演奏交流的機會,提高家長的感知能力
少兒的每一次演奏交流,都是經過精心準備、有感而發的,都有其“美”的一部分。創造美是一種快樂,感受美也是一種快樂,欣賞美更是一種快樂,這種“美”是少兒、教師、家長一起分享的,通過演奏交流,不僅陶冶少兒的心靈,更加凈化家長的心靈。教師的音樂教學思想,孩子的成長狀況與家長的聽覺、視覺得以充分交流,使家長熟悉孩子的演奏風格、舞臺形象、表現能力等,從而不會過于主觀地評判孩子作業的優與劣。從表4可見,有100%的家長認為創設演奏交流的機會,不僅能提高少兒的演奏技巧和表現音樂的能力,也能提高家長的感知能力。
3.舉辦少兒音樂教育講座,提高家長的認知水平
請音樂教育專家和音樂教師舉辦專題講座,與家長進行交流問答,解決多方面的疑問,對于少兒各個時期的音樂能力與特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從理論上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教育水平。
4.建立少兒個體資料檔案,研究其共同性與差異性
從少兒幼年初學音樂起到長成少年,少兒學習音樂的過程,也是認識、記憶、想象、技能、創造力、智慧等成長的過程。如果請家長把少兒各時期的“代表性”表現保存,將各時期的“狀態”予以記錄,使少兒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可以增加少兒學習音樂的自信心,也便于教師與家長更深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同時也利于教師進行教育群體的比較,研究其共同性與差異性。
社會的發展重構新型的代際關系,當今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個人的權利越來越受到保護與尊重。少兒是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個體,同時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價值。傳統的代際關系正發生根本變化,家長的“絕對權威”正在受到挑戰。家長不可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少兒教育的最初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從家庭走向社會,在未來的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今天,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使兩代人共同經受一種整體性的社會變遷的挑戰。知識的存在與傳播形式,也已發生巨大的變化。校外音樂教育經歷著不斷變革、探索的漫長過程,如何發揮家長的作用,共同提高校外音樂教育質量,是我們永恒的探究課題。
一、家長心目中的家長學校
家長學校的興起與發展是良好的社會現象。中國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素為有識之士所認識。從古到今,許多學者撰寫家庭教育著作,比如《顏氏家訓》對家庭教育的作用、原則和內容做了精辟論述,陳鶴琴《家庭教育》、傅雷《傅雷家書》等也都是卓有見地的家庭教育論著。現代家庭教育應在批判和繼承傳統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獲取更為進一步的探索與發展。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勞動者素質和專門人才需求的增長,以及學校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家庭教育的研究著述也日益增多。同時,國家通過教育、婦聯、工會、衛生、文化、新聞等部門,日益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特別是家長學校方興未艾,滿足了廣大家長科學開展家庭教育的迫切要求。家長學校應該發揮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主陣地與主渠道作用。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組成部分;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外部環境,是學校教育的繼續和擴展;家庭教育則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以及全部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孩子成人和成才的必備條件。目前,無論是家庭教育理論研究,還是家庭教育實踐,都依然較為薄弱。因此,家長學校應大力宣傳和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識,提升家長教育子女的素質。比如,應面向廣大家長,宣傳黨的教育方針、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實踐活動,使家長和孩子在活動中共同進步;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提升家長教育和培養子女的能力與水平;增進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有效溝通,構筑學校、家庭和社區“三結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網絡,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家長學校應加強家庭教育理論研究。目前,存在很多家庭教育的研究問題,比如,全面關心孩子,科學施教;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的養成;從小具備適應社會和生活的一定能力;陶冶愛的情感,學會待人接物;塑造美的心靈,注意孩子個性發展、塑造;促使孩子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勿把孩子的金色童年變成“苦難歲月”等方面,都應不斷地進行經驗總結,加強理論研究,從而增強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責任感,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結合”教育的發展。
二、家長學校教學內容的創新
幫助家長明確“第一任教師”的重任,明晰所肩負教育和保育的雙重任務。“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天然的基層細胞,人類美好的生活在這里實現,人類勝利的力量在這里滋長,兒童在這里生活著、成長著”。一個人從降生到世界的那一刻開始,就進入一個社會環境之中。在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便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從上述意義上來講,家庭是兒童生活的第一個環境,而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需要肩負教育和保育的雙重任務。幫助家長處理好“教”與“愛”之間的關系。“愛孩子,是母雞也有的事”。俗話也說,“虎毒不傷子”,何況人類。況且,母雞愛小雞,是純粹的親子本能,而父母愛孩子,卻遠遠超越親子本能,并且含意更為豐富,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和強大的教育力量,包含“望子成才”的強烈愿望。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僅僅是吃好、喝好、管好和護好,還表現在對子女的嚴格要求,以及對子女思想、品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全面關心。促使家長摒棄對孩子的溺愛與嚴而無度。溺愛與嚴而無度是家庭教育欠正確做法的“孿生姐妹”,特別是年輕的父母,愛起孩子來,恨不得把孩子吸進肚里;“恨”起孩子來,恨不得一腳、一巴掌,把孩子搧死、踢死。雖然是“恨鐵不成鋼”的“恨”,同樣充滿無限的愛和期望,但這樣無度的嚴格卻常常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影響孩子健康成長。溺愛與嚴而無度常常造成孩子心靈的病態,甚至成為孩子畸形發展的病根。如何做到愛而不溺、嚴而有度?應做到如下方面:一是對子女應當親近,但也應保持一定距離,對孩子的要求,切忌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二是不包庇,不護短,切忌基于唯恐孩子被欺、吃虧,以及受委屈的心理,總是以“保鏢”和“保護傘”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三是正確對待孩子的優缺點。對孩子的優點,家長應給予適當的表揚、鼓勵,進行積極強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提出比過去更高的要求,并做到嚴而有理、嚴而有格、嚴而有度,不要超越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關注、研究和探索家庭教育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目前,存在很多家庭教育所需要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諸如獨生子女;不健全(單親)家庭子女;留守兒童;玩電子產品,打游戲、玩手機(“網蟲”);飲食衛生、傳染病;超常、調皮搗蛋兒童;警鐘長鳴的安全等問題。獨生子女是目前談論較多的話題。一些報刊,或關心教育的同志,提起獨生子女,就冠以“小太陽”或“小皇帝”的稱謂,不僅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唯我獨尊”的不良印痕,而且容易使人忽視獨生子女的優勢。獨生子女除了是其父母在最佳生育年齡生育,具備“優生”特點之外,在“優育”方面也存在諸多特點:一是受到較好學前教育;二是受到早期智力開發;三是講文明、懂禮貌,不講臟話;四是講衛生。但獨生子女身上的不足也是明顯的,比如容易養成自我為中心、任性胡鬧、蠻不講理、驕傲神氣、自私、缺乏自理能力的習性。針對孩子自身的特點,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齡孩子具有共性特點,但更具有個性特點。家長學校應引導家長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使家長懂得,教育孩子,不能事先繪好藍圖,應針對孩子自身的特點,通過觀察—思考—學習—分析論證—提出目標—制定措施—狠抓落實的路子,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應告訴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必須做到:有布置,要檢查;有承諾,應兌現;許了愿,須還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長必須帶頭做到。“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對“雙親”來講,首先要做好自我教育。家長素質高,才可能形成家庭教育的良好環境。因此,家長應力求做到教育方法得當;做到文明禮貌、不說臟話、不打罵或變相體罰孩子;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做到衣著得體,使自己的形象趨于“完美”,能成為孩子的楷模與榜樣。同時,以身作則勝于苦口婆心,家長要充分認識“上梁”對“下梁”的重要性,充分認識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與意義。引導家長注重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兒童在學習、生活上的智力因素之外的個性與心理品質,諸如動機、興趣、情緒、意志、性格、習慣、毅力、自信心、自制力、抗挫折能力、勤奮程度等心理過程與個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涉及較多內容,比如評價問題。孩子年齡雖小,但對家長、老師和客人的評價卻很敏感。當對其表示親切、贊許時,便會受到激勵、鼓舞;當對其不公正時,便會產生對立情緒;當發現對其粗暴、厭惡時,常會因受冷遇而產生逆反心理。所以,當孩子取得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要予以充分肯定,用恰當的評價激發其積極性。同時,家長對孩子所提出學習上的要求和目標,必須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否則欲速則不達。
三、達成家園(校)合一的社會成效
促使家長把家園(校)合作和共同教育孩子列入重要日程。幼兒園和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兒童和少年進行教育的場所,對兒童和少年的發展、成長起到主導的作用。幼兒園和學校存在嚴格的規章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證教學目標與教育計劃的實施。若家長僅僅根據孩子在家時的表現進行教育,往往不夠全面,甚至南轅北轍,導致產生相互抵消的教育效果。家長學校應通過開家長會、舉辦幼兒園和學校開放日、加強個別走訪等形式,將幼兒園和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計劃,以及階段性教育安排,適時地告知家長。促使家長增強家園(校)合作的主動性,從而形成合力教育“網絡”,把共同教育孩子列入重要日程,促使學前教育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從而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做到家長與幼兒園或學校對孩子的要求相統一。首先,家長應主動地與幼兒園或學校,特別是班主任,經常保持必要的聯系;積極參與家長學校的活動;及時填寫家園(校)聯系簿,堵塞互不通氣而出現的教育漏洞。其次,家長與幼兒園或學校要保持對孩子要求的一致性。切忌幼兒園或學校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卻帶著工具代替孩子勞動,甚至代替孩子當值日生。學校組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而家長卻認為是浪費時間,影響孩子學習,視為“不務正業”。第三,家長要注意維護老師的威信。切忌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老師的歧視與不滿,甚至在教師的教育手段出現偏差時,帶領孩子到學校大吵大鬧,由此會導致孩子對老師和學校的要求產生懷疑,或自以為有家長作后盾,而公開地與老師鬧對立,人為地給學校教育帶來困難。家長對教師的要求,或教育方法和手段,存在不同看法或分歧意見,應心平氣和地與幼兒園或學校和老師,進行個別交談、溝通,而不宜把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孩子面前。鼓勵教師采取多途徑和多渠道,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能認為,學生在幼兒園或學校,由“我”來教育,出了校門有社會,回到家里有父母。這樣,就把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分工變成了分離,只能導致產生相互抵消的教育效果,幼兒園或學校教育的成效也會事倍功半。當家長對幼兒園或學校教育發生抵觸時,教師應當以積極和熱情的態度,曉之以理、循循善誘地與家長取得一致意見。老師和家長都應明確一條:幼兒園或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要求不協調,教師和家長鬧成見,都會破壞教師或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導致孩子不尊重教師或家長,甚至扭曲孩子的性格,從而降低教育的整體成效。扭轉家長對子女期望值過高的狀況。“望子成龍”是中國家長的傳統思想。常言道:“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一種美好愿望,望子“成才”實在無可厚非。但多年以來,在家庭教育中,出現的期望值過高、家庭教育超常化的傾向,應當引起重視。特別是在前些年,存在頗多“神童”報道,媒體更多地跟風,這里幼兒會背百首唐詩,那里五歲幼兒會解微積分,極易給家長這樣的印象:只要提早定向培養、開發智力、教給知識,孩子就能成為神童,就能成名成家、榮宗耀祖,甚至一些家長不顧孩子是否有興趣,是否智力超常,硬把早日成才的目標強加給孩子,對子女采取管制的措施,強迫孩子每天完成預定的課目,這樣的狀況應當改變。家長應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適度地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不要處處都與他人攀比、“望子成龍”心切,從而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適當培養孩子的興趣,充分發揮孩子的個性,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幫助家長在望子成才的同時,不忽視孩子成人的教育與培養。家長學校應幫助家長不斷地教給孩子做人的起碼知識與道德要求,比如在“如何做人”方面,起點要低,從細微處做起: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說臟話;會自己吃飯,吃飯時不發出令人不快的咀嚼聲;在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不亂扔果皮紙屑;會把衣裳穿整齊。同時,要讓孩子學會辨別美丑、是非,促使孩子逐步地成為講文明、懂禮貌,具有自理和自立能力、遵紀守法的優秀公民。引導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多一分理智的思考,少一分感情的瞎撞。首先,引導家長堅持用兒童心理看孩子的原則,切忌以成人的言行和準則提要求。譬如說,有一截圓木頭,讓祖孫三個人看這截木頭,評論是截然不同的:爺爺看了木頭,會說“是一截好木料,可以解一副好方板,做一副好棺材”;父親看了木頭,會說“是塊好料,能解出一些好板,打幾件好家具”;孩子看了木頭,會說“呀!這么粗的木頭,給中間挖個洞,我白天在里面玩,晚上在里面睡覺才美呢!”其次,引導家長堅持及早施教的原則,孩子的不良習慣養成之后再教育,是相當困難和痛苦的事情。再次,引導家長堅持一貫性和一致性的原則,堅持進行持之以恒地培養與訓練,并針對孩子各年齡段的特點,處理好近期要求和長遠目標的關系,同時對孩子不提不可能實現的愿望,做出的決定、提出的要求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最后,引導家長堅持靈活性的原則,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說“喪氣話”,以及要注意和防止出現想起來抓一抓、平時放任自流的狀況。
作者:馮文宇 單位: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科研部
一、幼兒感恩教育問題分析
首先,部分家長對幼兒的感恩教育不夠重視,沒有較強的感恩教育意識,認為不是教育孩子的重點內容,所以對孩子進行的感恩教育活動較少;其次,部分家長在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時,沒有把握好恰當的教育良機,雖然對孩子進行了感恩教育,但是效果不明顯,并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最后,很多幼兒本身缺乏感恩意識,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認為是理所當然,更家不會主動去感恩別人,特別不會對家人主動感恩。
二、幼兒感恩教育問題對策
1.提升家長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的意識
家長是幼兒家庭感恩教育的具體執行者,家長對感恩意識的重要性決定了他們對幼兒進行感恩意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對幼兒的感恩教育起著決定性因素,所以,幫助家長提高感恩意識十分重要。首先,幼兒園可以組織家長接受家庭感恩教育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心理特點、感恩教育的作用及意義、實施家庭教育的基本技巧,容易使家長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能夠幫助其具體執行,從而在思想方面認為家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其次,幼兒園指導家長學習有關感恩教育書籍或影視作品,加深感恩教育的認識,從而提升家庭感恩教育水平和作用。最后,家長可以與幼兒園教師進行交流、探討,共同學習感恩教育方法與經驗,在交流中共同提升感恩教育水平,提升幼兒的感恩素質。
2.強化幼兒的感恩意識
提升家長對感恩教育認識的重要性之后,幼兒是接受感恩教育的主體,他們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和意識相當關鍵。所以,幼兒園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幼兒的感恩意識,幫助幼兒積極主動的參加到感恩體驗與實踐中去。幼兒園在給家長推薦相關感恩教育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后,家長可以帶領幼兒一起觀看,并且總結作品里面的感恩情節,感受到感恩的偉大與意義。幼兒園可以給幼兒安排感恩作業,并且需要在家長幫助或配合下完成,例如,孩子放學回家之后,幫助父母做一些小型的家庭勞動,幫忙打掃衛生,父母下班回家之后,給父母倒水,幫父母換拖鞋等,這些感恩作業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完成,一起培養幼兒的感恩修養。
3.家長積極參與幼兒感恩素質培養
家長要想使幼兒感恩教育培養取得預期效果,應該在生活實踐方面花費功夫,積極培養幼兒感恩素質,并且通過實際生活拓展幼兒的感恩視野,從而使感恩教育更有效,更全面。首先,家長可以采用特殊節日對兒童進行感恩教育,例如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和重陽節等,在這些特殊的日子里,給孩子講解節日的來源,讓孩子學會感恩別人。其次,家長利用特殊主題紀念日指導幼兒感恩社會,例如五一勞動節、八一建軍節和國慶節等,讓孩子對祖國和社會產生感恩情結。再次,家長使用特殊的主題日幫助孩子對大自然產生感恩,例如,世界環境日、地球日、動物日等,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對人類的幫助,懂得感謝大自然,從而能夠保護大自然。最后,在幼兒的整個生活中,游戲占據著重要地位,并且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不同,在游戲中,幼兒其實是在學習如何與人、與物相處。特別是在和同齡人的游戲中,家長可以幫助和指導幼兒進行游戲,并且在游戲中制定相應的目標任務,讓幼兒之間進行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相互激勵的完成任務目標,讓幼兒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協作能力,也是一種有效的感恩,這樣,孩子在快樂的游戲中領略到感恩,并且家長對幼兒的感恩教育能夠起到良好效果。
三、總結
綜上所述,家長在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和幼兒園進行配合,畢竟幼兒時期的主要生活環境就是幼兒園和家庭。幼兒園可以提升家長對幼兒感恩教育的重視,并且向家長傳授科學有效的幼兒感恩教育方法、技巧及策略,提升家長對幼兒感恩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過在幼兒感恩教育培養中,家長占據主導作用,應該積極主動的培養幼兒感情素質,對其以后人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作者:徐欣欣 單位:江蘇省漣水縣鄭梁梅幼兒園
一、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籌劃工作
1、目的不夠全面
根據調查發現,現在的教師、園長、其他崗位的幼教工作者對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目的認識不夠全面,其主要表現為:
(1)教師的認識
教師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主要是因為幼兒園領導的要求,并且把家長開放日活動作為自己班級工作的一部分來安排,也有的是并注意考慮家長的需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依法治教的今天,只有少數教師認識到實行家長開放日也是為了貫徹落實幼兒教育法規和政策。而且,多數教師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是想“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了解我們老師”,“了解教師的工作”,“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方面的情況”,“聽聽家長的要求”,“給家長一些指導”……可見,教師基本上都是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待家長開放日活動的,認為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能給家長帶來各種各樣的益處。
(2)園長的認識
大多數幼兒園園長認為: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是履行自己的職責:“密切與家長和社區的聯系,向家長和社區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科學育兒知識,爭取家長和社區支持幼兒園工作”,“領導和組織行政工作,包括工作人員的考核、任免和獎懲[1]”。可見,在幼兒園園長看來,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完成工作計劃,滿足家長的要求。
(3)其他崗位幼教工作者的認識
多數幼教工作者認為,定期組織家長開放日活動,使家長能夠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第一是為了讓不同類型的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第二是為了讓雙職工的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第三是為了維護家長的知情權。可見,多數幼兒教育工作者都是從家長的視野來看待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益處的。總的來說教師、園長、其他崗位的幼教工作者對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目的認識不夠全面表現為:沒有充分認識到幼兒園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也是為了依法治教,貫徹執行國家的各項教育法規政策;沒有充分認識到幼兒園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不僅是為了使家長受益,而且也是為了促進教師和幼兒的共同發展。
2、準備熱情度低
(1)教師的準備工作
通過對教師的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準備工作調查,我們發現,教師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設計教學活動;準備教學材料;通知每位家長;告訴全班幼兒。
(2)園長的準備工作
通過對園長的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準備工作調查,我們發現,園長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確定開放內容;審查活動安排;滿足物質需求;提前通知家長;預先實地檢查。綜合上述,我們發現,教師和園長雖然都為家長開放日活動做了細致的準備工作,但卻都是“通知”家長來觀看,而不是“邀請”家長來參與,因而顯得不夠熱情、友好。
3、計劃不夠開放
(1)計劃的制定
幼兒園在制定家長開放日活動的計劃的制定上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自上而下制定:先是園長或副園長帶著制定,然后是年級(組)制定,最后是班級教師討論。上層園部制定家長開放日活動的大計劃,中層年級組制定小計劃,下層班級制定更詳細的計劃。另一種是由下而上制定:一方面,計劃的制定是從教師上傳到年級組;另一方面,計劃的制定是從教師上傳到園領導。由下而上制定家長開放日活動的計劃,對班級活動的計劃實行的是二級管理。還有一種是上下循環制定:任課教師把計劃給分管家長工作的教研組長看看,他們都認可了以后,再給園長看,園長再整合一下,能提建議的,園長就提提建議,園長認為可以了,教師就按計劃操作了。任可教師開始分工,把開課任務分給各個年級教研組長;各個年級教研組長負責把每個班級教師的教案和資料收上來,預審一下,再給任課教師。
(2)計劃的改變
大多數教師認為,計劃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會改變,因為“預設的活動是比較穩定的”;但計劃可能會有一點微調,一是因為教研活動需要你調整。“一般不會改變,教學活動計劃要在年級組里商量,不是很好的教學活動計劃才會改變”。二是因為特殊事件迫使你調整。“一般不會改變,除了特殊情況”,如“根據天氣情況,作些調整”。三是因為幼兒發展促使你調整。“計劃基本上都不會改變,一般來講整個園的計劃都不會改變,但具體的活動方案里面會有點小改變。現在是主題式的活動,我們有可能要根據孩子的發展在走、在變動,我們老師要根據孩子發展到什么程度,來調整計劃,但活動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完成的目標是不會改變的”。四是因為領導審查幫助你調整。“大的計劃都不會改變,只是有一點小小的地方會改變,像你寫的計劃、制定的目標有哪一點不符要求,園長或副園長會加上幾個字,幫你改一下,讓目標切實可行”。大多數園長認為,計劃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是不會改變的,如果說有變化的話,“變的只是時間問題,內容、形式都不會變”,或者是在其他方面進行“小的調整,比如,園長看了計劃以后,發現不穩妥的地方,園長就會變化的。在正式活動開展之前,會不斷完善計劃”。制定好的計劃“改變的比較少,因為教師對幼兒比較了解,對家長也比較了解,況且計劃又是通過‘家委會’制定”的。
有上述可見:在班級家長開放日活動活動舉行之前,家長很少參與計劃的制訂工作。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計劃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會改變,只是偶爾地會隨著“試教”或“幼兒”、“天氣”、“活動”、“家長”、“領導”等因素的變化而做一點微調。
4、安排輕視家長
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本意是要讓家長、學生、學校互動,但是,當前大多數學校的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家長基本上處于觀眾的角色,學校在家長開放日活動的安排上,大多以家長工作較忙,沒有時間為由,沒有讓家長參與活動中,在各種活動中難以找到家長的影子。可見幼兒園在安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時候,現行幼兒園沒能像重視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那樣,來重視家長的角色和作用。
5、方案比較片面
當前的家長活動日方案比較片面,特別表現在,方案中的準備階段和活動當天的規劃。在準備階段,準備工作是比較細致的,既包括了班級的活動設計和環境布置,又包括了向家長發放通知單和問卷、做好歡迎家長的黑板,這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處在于:沒能吸納家長參與到集體備課和環境布置中去。活動當天的規劃中,整體的布局是比較規范的,要求各班按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向家長開放半日活動;環節的安排是比較全面的,要求各班做好家長的簽到工作,擺放好家長的座位,向家長介紹學習活動的目標,記錄好家長的反饋,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處在于:把家長置于旁觀靜坐的“死角”,只能“在各走廊、底樓”來“觀摩”孩子的一些活動,這樣,家長就會處在完全被動的服從地位,而難以萌發主人翁的意識。
可見教師在設計班級家長開放日活動方案的時候,較為忽視家長這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6、環境不夠豐富
當前,在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環境布置上,內容顯得單薄,大多數教師還沒有成為班級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和組織者,還沒有能“通過在墻上和教室走道做些布置”、“對教室里的課桌、椅子和其他的設施的擺設”、“對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側面進行精心地策劃”來創造“一種氣氛”,以激發家長參與開放日活動的熱情和激情。因此,當家長來到班級的時候,他們既看不到任何歡迎他們的標語,也看不到教師對活動的具體說明。這些都體現出來,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在我國的發展還不太成熟,在環境設置方面考略還不夠周全。
(二)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實施過程
1、時間不太適宜
幼兒園向家長開放活動的時間未能滿足家長的需求。幼兒園基本上是每學期向家長開放1次活動,每次開放的時間主要為上午半天。然而現行幼兒園的一些做法和家長的需要還不完全相吻合,這一方面表現在家長開放日活動的頻率上:教師和園長的做法雖然比較相似,主要是“每學期”向家長開放1次活動,但是這與家長的期待卻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因為家長希望幼兒園“每月”向他們開放1次活動。可見,家長對幼兒園開放日活動的頻率不夠滿意,期望能增加開放日活動的頻率。另一方面還表現在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持續時間上:教師和園長的做法雖然幾乎完全相同,把“上午半天”的時間都用于開放活動,但這與家長的需要還存有很大的差距,因為家長期望開放日活動持續的時間為“2小時”。可見,家長對開放日活動持續的時間也不滿意,希望能縮短開放日活動的持續時間。
2、場所較為局限
幼兒園向家長開放活動的空間,從園內場地來講,較多地利用了本班的教室,較少地利用了班外場所;從園內外場地來講,較多地利用了園內場所,較少地利用了園外場所。可見,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空間還局限在幼兒園內部、班級內部而沒有充分利用園外的各種場所(如家長工作場所、社區場所)。
3、組織比較單調
研究教師、研究園長和研究現場都證明,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是班級教師,大多數學校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組織只存在于教育者內部的研究,而以“家長工作忙”為由,沒有邀請家長參與到活動的組織中來。但是,家長卻認為開放日活動應該由“教師和家長”來共同組織。可見,現行幼兒園的做法和家長的需要之間存在著矛盾。
4、結構自由度小
班級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結構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動態活動和靜態活動相互結合
園時的區角活動、桌面游戲屬于靜態活動,接下來的早操、早鍛煉、戶外游戲、體育活動屬于動態活動,隨后的兩個教學活動之間有入廁、點心等靜態活動;就兩個教學活動來講,第一個教學活動偏重于靜態活動,第二個活動偏重于動態活動;此后是午餐午睡等靜態活動。
(2)主班教師和配班教師相互配合
這些教師基本上都能做到:主班時(如教學活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配班時,和主班教師密切合作,輔助其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合班時(如來園活動、戶外活動),共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體現了教師具有很強的團隊協作精神。
(3)沒有向家長表示歡迎和致謝
幾乎所有教師都沒有在活動前向家長表示歡迎,在活動后向家長表示感謝,因而未能強化家長來訪的意識、參教的行為,錯失了與家長緊密合作的許多良機。這些都說明了:我國幼兒園能較為科學地、合理地組織幼兒的日常生活,并適當地考慮到家長的需要,做到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這是值得稱道的。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我國幼兒園還存在著教師間接指導的活動較少、幼兒自主選擇的機會較少、幼兒自由活動的時間較少等多種問題。
5、重點失之偏頗
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大多數學校是把其當做是另類的教學活動來開展,這就使得,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我們見到的大多數都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種表現,重點放在了,如何向家長介紹學校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的做法卻忽視了幼兒園學生的特點,幼兒園學生在學校中,并不僅僅是死板的學習知識,他更多的是通過參加各種游戲來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而家長活動日將教學活動作為主要形式,忽視游戲活動的做法也使家長對學生在校情況無法全面了解。
6、媒體不夠充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媒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重視發揮實物和教具的作用。
教師都能注意通過創造生動、具體的形象,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2)開始嘗試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個別教師已把電腦運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之中,但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技能尚不夠熟練,還有待提高。
(3)注意發揮家庭和家長的作用。
教師較能注意調動家長為班級提供普通的教學資源和特殊的教學資源的積極性,這樣,既彌補了幼兒園教學資源的不足,又實現了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共育。可見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幼兒園沒有充分運用個人電腦、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致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幼兒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師和幼兒、教師和家長的互動方式都沒有發生什么大的變化。
7、難題認識偏差
教師對祖輩家長的作用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只看到其消極的一面,不利于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面,而沒有發現其有利的一面,有助于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面。這也表現出教師對家庭系統理論認識不夠,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家庭包括著相互聯系的成員,每個成員都會以一定的方式去影響其他家庭成員;家庭作為一個系統,具有“邊界”、“角色”、“規則”、“等級”、“氣氛”、“平衡”等幾個特征。
8、參與不夠均衡
(1)在開放日活動中,父親的出席率不高,遠低于母親。
研究者在統計158位幼兒園家長在選擇“您的孩子怎么稱呼您”這一問題的答案時,發現:53%的家長(83位)為幼兒的“媽媽”,19%的家長(30位)為幼兒的“爸爸”,12%的家長(19位)為幼兒的“奶奶”,7%的家長(11位)為幼兒的“外婆”,4%的家長(6位)分別為幼兒的“外公”、“其他人”,2%的家長(3位)為幼兒的“爺爺”。可見,家長集體中以父母輩家長為主,祖父母輩家長為輔:父輩家長與祖輩家長相比而言,父輩家長參與的更多;父親與母親相比而言,母親參與的更多;男性家長與女性家長相比而言,女性家長參與的更多。
(2)在開放日活動中,家長的自主權不大,基本上是聽從教師的指揮
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絕大多數家長多是聽從教師安排,跟隨著幼兒從一個活動環節轉換到另一個活動環節;觀看幼兒的各種活動。缺乏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3)在開放日活動中,經常給幼兒園義務幫忙的家長不多
研究者在統計158位幼兒園家長在回答“您在孩子班級家長開放日活動中義務幫過忙做過事嗎”這一問題的答案時,發現:50%的家長(79位)選擇了“有時”,19%的家長(30位)選擇了“沒有”,18%的家長(29位)選擇了“經常”,13%的家長(20位)選擇了“總是”。可見,只有不足1/3的家長能常在孩子班級的開放日活動中義務幫忙做事。
9、指導焦點欠準
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園長指導焦點欠準主要體現在:
(1)園長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對教師的指導少于對教師的觀察。
(2)園長在指導家長開放日活動時,把重點放在了教師和活動上,忽視了對兒童應有的關注。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幼兒園園長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一半以上的園長都會對教師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進行多次、多角度的觀察,但是,很少有園長對教師活動中的行為進行指導。而且,園長對教師的指導,重點是在教師與家長的交往上、活動的設計上和實施上,而兒童的年齡特點幾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三)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績效評價
1、主體自評不足
大多數教師沒有對自己組織的家長開放日活動進行評價,自評力度不夠。教師這個傳統的被評價者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名評價者,這是幼兒教育改革的一大進步,但在開放日活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中,教師只居第二位,仍有較多的教師處于消極地被評價的地位,這些教師難于對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態度、教學行為及效果進行分析與反思。
2、指標比較單一
評價是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開放日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在評價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時候,家長這個評價主體是使用幼兒園事先制定好的評價表,按照評價表上的具體指標來對“教師”或“幼兒”、“活動”進行評價。這就表現出了當前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評價指標的兩點問題:
(1)家長開放日活動的評價指標都是由幼兒園單方面制定的,家長沒有參與其中。
(2)家長開放日活動評價指標的使用者只是家長一方,園長、教師、幼兒、其他崗位的幼教工作者都沒有加以運用。
3、策略重點偏移
教師是家長開放日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園長不僅注意從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活動計劃、環境創設等方面來評價教師,而且還能從活動中的教師與幼兒的互動、特別是教師與家長的互動等方面來評價教師;園長不僅能采用觀察法,來對教師在活動中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評價,而且還能通過談話法、作品分析法,來對教師在活動前、活動后的各種教育教學計劃、反思資料進行評價。但是,園長在評價家長開放日活動時,把重點放在了教師身上而不是幼兒身上,輕視從幼兒的學來看教師的教。同時,園長在對家長的評價有失偏頗,多數園長認為對家長開放活動和對同行開放活動是不同的,一因家長重結果,同行重過程;二因家長不是專家,同行是專家。
4、結果問題較多
其他崗位的幼兒教育工作者認為,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還存在著機械性(開放日活動的時間主要是放在學期初,重點是向新生家長開放;或者是放學期末多,重在向家長匯報)、表演性(把家長開放日活動看作是向家長展示幼兒園的風采,匯報幼兒的學習成果,導致了某些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現象出現)、指令性(開放日活動主要是幼兒園的行政命令,教師自愿開放、自主決定的比較少)、單向性(開放活動往往是由幼兒園、教師單方面設計、組織、開展的,還沒有讓家長參與到這些環節中來)、統一性(因為是向全園或全班家長開放,園長或教師同時要面對幾百個或幾十個家長,所以既難以考慮到來訪家長的群體特征,也難以與到場家長進行個別交流)、片面性(向家長開放的內容不夠全面,主要是讓家長看上課這種教學活動,因而忽視了讓家長看孩子的生活活動、游戲活動等)等問題,需要加以矯正。
(四)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價值取向
1、地位比較低下
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不論是在教研活動中還是在科研活動中的地位都比較低下,還沒有得到幼兒教育教研員和科研員的應有的重視。
(1)家長開放日活動還沒有成為幼教教研員組織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
教育教研員都認為家長開放日活動不是自己組織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一是因為幼教教研活動主要是研究如何使用幼兒園教材,如何向家長傳遞第二期課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因為只在特定情景下,才強調家長工作的重要性。
(2)家長開放日活動也還沒有成為幼教科研員開展科研活動的重要內容
教育科研員都說明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不是自己開展科研活動的重要內容,一是因為科研活動的面很廣,研究的課題很多;二是因為開放日活動的研究課題題目太小,難以深入研究;三是因為開放日活動是面向家長群體的活動,難以解決個別家長的具體問題。
2、特征重表演性
不論是教師、園長的觀點,還是其他崗位幼教工作者的觀點,都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的觀點既相互印證,也深化了家長開放日活動與其它形式家長工作相比的強勢所在:把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直觀地呈現在家長的面前,讓家長有多種機會觀察孩子的表現、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實現教師、幼兒、家長之間的多向溝通和互動。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和平時活動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竭力向家長展示其優異的一面,隱藏其不良的一面,而沒有真實地向家長呈現其全貌。
3、伙伴觀念陳舊
幼兒園、班級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的觀點沒有得到幼教工作者的擁護和贊成,幼教工作者的觀點滯后于家長的觀點。
(1)大多數教師不贊成“班級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的觀點。
具調查,雖然有九成以上的教師不僅贊成“家長是教師的合作伙伴”的觀點(98%),而且還贊成“教師應該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的教育中來”的觀點(92%),但卻只有不到四成的教師贊成“班級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的觀點(39%)。可見,教師對“家長是教師的合作伙伴”、“教師應該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的教育中來”、“班級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這三種觀點的贊成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2)大多數園長也不贊成“幼兒園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的觀點。
具調查,雖然有八成以上的園長不僅擁護“幼兒園和家庭是合作伙伴關系”的觀點(94%),而且還擁護“幼兒園應該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中來”的觀點(87%),但卻只有三成的園長贊成“幼兒園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的觀點(30%)。可見,園長對“幼兒園和家庭是合作伙伴關系”、“幼兒園應該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中來”、“幼兒園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這三種觀點的贊成率也在逐漸減少。
4、失敗輕視幼兒
教師、園長和其他崗位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都認為決定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成功因素首先是家長,如家長是否滿意;其次是教師,如活動是否順利;最后是幼兒,如幼兒是否開心。這證明了我國幼兒園教師、園長特別是其他崗位的幼教工作者沒有充分認識到幼兒對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成功與否的制約作用。
5、設想不夠合理
一些園長認為未來的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一方面要滿足家長的需要,另一方面還要防止家長的干擾。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如了解孩子、了解幼兒園的需要),可通過豐富開放日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改變開放日活動的時間(如放在雙休日)、培訓與利用家長等手段來實現。為了防止家長的干擾(如干擾孩子、干擾教師),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如在班級安裝攝像設備)、規范家長的言行來達到。
6、改革困難較多
幼教工作者大都不贊成幼兒園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認為這既沒必要也沒可能,因為它會使幼兒園受到家長等多種負面因素的不良影響。
(1)班級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的觀點,一方面被許多教師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會妨礙教師的教學,增加教師的負擔,影響幼兒的情緒,降低家長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被許多教師認為是沒有可能的,因為幼兒園物質條件較差,班級幼兒人數較多,教學秩序也會受到影響。
(2)幼兒園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的觀點,一方面被眾多園長強烈地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會給幼兒園的管理帶來困難,況且家長還沒有提出這種要求,再者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還沒有達成一致;另一方面還被眾多園長強烈地認為是沒有可能的,因為家長還沒有這種需要,家長也會影響幼兒園的工作,幼兒園的教育質量還不高。
(3)幼兒園應該“天天向家長開放,歡迎家長隨時來訪”的觀點,一方面被其他崗位幼教工作者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會影響幼兒園工作的正常運行,花費教師更多的時間,降低活動的效果,使幼兒園的管理工作變得更難;另一方面還被這些幼教工作者認為是沒有可能的,因為幼兒園的辦園條件、師資水平、家長素質都有局限性。
二、造成問題的原因
(一)教師和家長對管理的理解不同
家長作為當代世界的中國人,伴隨著平等、民主的價值觀和自由、公平競爭的意識的增強,了解教育、參與教育的要求也變得日益強烈,他們已不滿足于在家庭教育中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來教養孩子,所以還期望在幼兒園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對幼兒園的教育問題享有發言權、建議權和決定權,要求幼兒園天天向他們開放就是一真實寫照;而幼兒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既難以擺脫“師道尊嚴”的長久影響,又難以打破“獨自為政”的管理模式,所以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滿足于現在的封閉式的管理狀態,不希望幼兒園天天向家長開放。
(二)教師和家長對教育的認識不同
教師和家長對教育各方面的認識都還存在著分歧,這首先表現在對教育目標的認識上,在教師看來,幼兒園教育是要為幼兒進入小學打好基礎的,要為幼兒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家長則認為教育孩子不是“為國教子”,而是“為子教子”、“為家教子”,所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次表現在對教育內容的認識上,在教師看來,必須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而家長則認為智育、美育更重要,且在智育中,又看重教會孩子數數、識字。再次表現在對教育途徑的認識上,在教師看來,幼兒喜歡游戲,應該寓教育于游戲活動之中,而家長則認為,游戲就是玩耍,白白浪費了孩子的大好時光。最后表現在對教育方法的認識上,在教師看來,對幼兒要正面引導、表揚鼓勵為主,而家長則認為對孩子要嚴格要求、嚴加管教。正是由于教師和家長在教育的諸多問題上還沒有形成共識,所以不贊成幼兒園天天向家長開放,以免家長影響幼兒園教育工作的正常進行。
(三)教師和家長與幼兒的交往不同
開放日活動中,教師和家長在與幼兒交往時,存在著差別,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交往的對象不同。家長主要關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圍著自己的孩子轉,而教師則要和平常一樣,注意關心全班的每一個幼兒,不讓任何一個幼兒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并盡力為每個幼兒提供最好的條件。二是交往的方式不同。由于家長和幼兒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所以,他們在和幼兒相互交往時,主要是以沖動的、情感的方式進行的,而教師和兒童則沒有這種先天的關系,所以,他們在和幼兒相互作用時,主要是以冷靜的、理性的方式進行的。由此可知,開放日活動使教師感受到他們與家長在教育幼兒的行為上存在著差異,因而就不擁護天天向家長開放活動。
(四)教師和家長所承受的壓力不同
由于家長開放日活動都是教師唱主角,家長當配角,所以教師和家長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就截然不同,相比來講,教師承受的壓力要遠遠多于、大于家長。在開放日活動前,教師是設計者,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來準備活動,還要迎合家長的需要,否則就可能是出力不討好;而家長則是被通知者,接受教師的通知,按時來參加就可以了。在開放日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項活動中去,還生怕哪個環節出現了差錯;而家長則是旁觀者,像個普通的觀眾,傾聽、觀看活動就可以了。在開放日活動后,家長是評價者,他們對活動進行評價;而教師則是被評價者,要接受家長的評價,盡管家長的評價結果不一定正確。由此可見,開放日活動的實踐使教師深深地體會到他們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因而就不贊成天天向家長開放活動。
三、改善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相關建議
(一)對管理機構的建議
1、完善幼兒教育法規
1996年,國家教委在《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八章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中的“第四十九條”里,明確指出:“應建立幼兒園與家長聯系的制度。……幼兒園可實行對家長開放日的制度”[1]。這一法規的出臺,勿庸置疑對我國幼兒園家長開放日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在14年后的今天,伴隨著幼兒教育改革進程的深入,幼兒教育管理部門就很有必要通過不同的形式,組織不同崗位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讀這一法規,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獻計獻策,然后集思廣益,把大家的建議歸納起來,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使這一法規能得到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共育。
2、貫徹幼兒教育法規
幼兒教育管理部門應該通過不同的渠道,促使廣大的幼教工作者認識到: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的資源,對幼兒進行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教育,并注意寓教于游戲活動之中,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要全面調動家長支持教育、參與教育、評價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與幼兒園協調一致地教育幼兒,以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3、落實課程改革法規
幼兒教育管理部門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組織幼兒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這一法規,全面認識變革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評價、課程管理、課程實施的必要性,深刻領會吸引家長參與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運作的可行性,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4、執行兒童教育法規
幼兒教育管理部門應該通過不同的傳媒,大力宣傳“兒童優先”的原則,使幼兒園能夠更加重視家長工作,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保育觀和教育觀,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方法,以優化兒童成長的環境。
(二)對評估機構的建議
1、反思我國評估幼兒教育機構的標準
地幼兒教育評估機構或評估專家小組,應當反思自己的評審標準,并對評審標準進行修改,適當增加一些“家庭”的條目,補充一些“家庭”的內容,并使之更加具體化,更具有操作性,真正發揮對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杠桿作用,以適應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2、借鑒國外評估幼兒教育機構的標準
2006年9月,美國幼兒教育研究會開始運用新的《幼兒教育機構標準和認證指標》,具分析美國評估幼兒教育機構的標準具有:體系比較完整,定性評價明顯;指標比較細化,操作較為簡便;家庭指標較多,聯系較為緊密;家庭地位較高,突顯家庭重要等特點。因此:我國幼兒教育評估機構或評估專家小組可以借鑒美國評價早期教育機構的標準,來完善對示范幼兒園評審標準、托幼園所辦學等級標準的構建,以引導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逐步走向經常化和日常化。
3、建立科學評估幼兒教育機構的標準
幼兒教育評估機構應該從評價的目的和功能、目標和體系、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來制定科學地評估幼兒教育機構的標準,以實現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最優化。具體要做到:重視發展性評價;重視過程性評價;重視多元性評價;重視互動性評價;重視自主性評價。
(三)對科研機構的建議
1、加強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理論研究
(1)廣泛研究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理論基礎
幼兒教育研究機構不僅要研究后現代課程論、社會互動理論、生物生態學理論對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價值,而且還要研究家庭系統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層次需要理論對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意義,以豐富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兒園課程理論,為家長開放日活動搭建廣闊的理論平臺。
(2)深入研究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基本問題
幼兒教育研究機構不僅要研究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可能性,而且還要研究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目標、內容、途徑、形式和方法,以指導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各個環節。
2、關注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實證研究
(1)開展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調查研究
幼兒教育研究機構要深入實際,與不同崗位的幼教工作者密切配合,就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工作的重點、難點及熱點問題,展開調查研究,了解家長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為家長開放日活動質量的提升提供感性的研究經驗。
(2)開展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實驗研究
幼兒教育研究機構要進入幼兒園,與園長、教師、家長一起進行實驗研究,例如,對教師的教育經驗或教育能力與家長的參與水平或參與能力進行比較研究,對家長的參與水平或參與策略與幼兒的發展水平進行比較研究,以探索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特點、規律和效益,為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質量的提高提供系統的研究經驗。
3、重視家長參與課程建設的交流活動
幼兒教育研究機構應積極創造條件,舉辦各種類型的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活動,為幼教工作者搭建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強化幼教工作者研究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意識和行為,為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改革提供強有力的科研支撐。幼兒教育研究機構即可以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對家長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的各種參與問題進行比較研究,又可以通過中文圖書期刊、互聯網、外文圖書期刊、國內年會、國際論壇、專題研討會等不同的形式,把我國的研究成果呈現出來,促使國內、國際同行進行分享和交流,以共同探索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完善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和特殊規律。
(四)對教師培訓機構的建議
1、調整課程設置
我國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和其他承擔幼兒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應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不同學歷、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師資培養和培訓課程的結構,增設“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共育”的課程,并定為必修課,以保證落到實處,或在相關的必修課程中加大“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共育”內容的比重,并增加課時量,使幼教工作者在步入工作崗位時,就具備了與家長進行交往和溝通的基本理論知識,并能通過在職培訓而不斷提高與家長交流和分享的各種技能技巧。
2、改革教學方法
要保證所設置的課程的順利實施,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就必須改進教師培養(培訓)的方法。在不同學歷層次、不同類別的師資培養(培訓)工作中,不能片面強調通過集中講授的“講師團”方式,向學生(學員)傳遞系統的理論知識,過于重視學生(學員)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而應提倡通過小組研討、錄像分析、現場觀摩、親身實踐等方式,來培養學生(學員)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的習慣,增強學生(學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溝通和交往的能力,以提高學生(學員)的綜合素質。具體可以采用:反思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對話式教學。
3、改革考核方式
(1)完善學生(學員)評價教師的內容和形式
幼教師資培養機構應該樹立“以學生(學員)為本”的教育觀念,不斷對學生(學員)評教的量表加以修改,重視對教師特殊能力的評價,關注對學生(學員)學習過程的評價,并使評教結果更加透明化,以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為學生(學員)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服務。
(2)優化教師評價學生(學員)的內容和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師范院校教師對學生和學員(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和學員)學業成績的評價,主要是由平時學習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這兩個部分構成的;平時學習成績的考查,主要是依據學生(學員)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情況來決定的,約占40%,期末考試成績主要是依據學生(學員)完成教師設計的閉卷試題情況來決定的,約占60%。可見,對學生(學員)的考核主要是通過閉卷的形式來進行的,考核的內容主要是學生(學員)的書面表達能力、記憶能力,這種現象應該加以改變,以提高師范院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具體來說需要:重視考查口語能力;倡導實行開卷考試;完善教學管理制度。
(五)對幼兒園的建議
1、發展和家庭的伙伴關系
(1)正確認識伙伴關系
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和家長的不同優勢,承認家長的教育地位和教育權利,理解家長的教育需要,尊重家長的教育決定;不把家長看成敵對者、局外人,而把家長看成同盟者、合伙人。這樣,當“教師把家長看作是保育和教育兒童的真正伙伴”時,“家長就會經常來觀看和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幼兒園和班級就會在任何時候都對家長開放,鼓勵家長無論何時有空都可以來訪參觀[1]”。
(2)發展鞏固伙伴關系
要使伙伴關系得到鞏固和發展,幼兒園就必須為了兒童的利益而堅持不懈地與家庭合作。
幼兒園可以把兒童的學習活動、班級的課程改革活動、年級的教學研究活動作為與家庭開展合作活動的重要內容,以吸引家長的廣泛參與,使伙伴關系從普通的公共關系活動轉變為獨特的教育教學活動。
幼兒園要鼓勵教師經常與家長交往,并為教師創造實踐這些行為的機會,使伙伴關系從幼稚、不完善走向成熟、理想化。
2、完善向家庭開放的政策
(1)提高幼教工作者的認識
園長、教師應該打消“家長隨時來訪參觀,會干擾幼兒園的正常工作”、“給兒童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等顧慮和擔憂,以開放的思想和積極的心態,來對待面向家長開放的政策,相信這一政策的實施,必然會促進幼兒園和家庭友好關系的發展,增加與家長交往的時機,幫助家長理解幼兒園課程的特征和游戲活動的重要性。
(2)增強家長的主人翁意識
園長、教師可以通過“家長講座”、“家長會”、“家園小報”、“家長園地”等多種渠道,向家長宣傳幼兒園的開放政策,使家長認識到:他們也是幼兒園的主人,幼兒園也是他們的家;幼兒園和班級的大門始終向他們敞開,他們任何時候來訪和參觀都是受歡迎的;他們的感受和見解對園長、對教師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幼兒園就是在剝奪家長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關閉與家長合作的重要通道,失去與家長互動的許多大好時機。
3、提高園本教研活動質量
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深入改革,需要優質的園本教研活動來支撐。為了提高以園為本的教學研究活動的質量,幼兒園可從:形成崇尚教研的氛圍;打造熱愛教研的團隊;開展獨特的教研活動;支持教師的教學探索幾個方面入手。
4、組建家長志愿者隊伍
“‘志愿者’指的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支持學校教育目的和兒童學習或發展的任何人”[1],他們是不拿報酬的。“‘志愿社會服務’在美國有著悠久的歷史[2]”,家長志愿服務是美國幼兒教育發展的優良傳統,今天仍被眾多的幼兒教育機構所采用保教工作者鼓勵并歡迎家長來到班級幫忙或參加特別的活動,家長們也都樂于利用業余時間來到孩子們中間,為班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情感。美國幼兒教育機構的這些做法值得我們效仿。
四、總結
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是是幼兒園應該在特定的時間里向家長開放園內外的各種教育活動。對其的研究,有利于教育法規政策的貫徹執行;有助于幼兒教育功能的全面發揮;有益于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發展;有利于家長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有助于幼兒教育改革深化與發展。本文的研究表明,當前我國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現狀不容樂觀,發展潛力巨大,它需要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繼續努力。
一、家長參與的作用
1.家長參與有利于增強幼兒園教育的針對性與合理性
幼兒園教育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綜合性的教育。這一特點符合我國長期以來幼兒眾多、幼兒教育資源緊張的國情。但是,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是千差萬別的,既包括身體、智力方面的差異,亦包括興趣、性格、心理方面的不同。隨著我國教育條件的進步和幼兒個體發展的多樣化,上述教育模式已然漸漸變得僵硬。現階段的幼兒教育應當愈發切合不同幼兒的發展特點,設計符合整體但有差別的幼兒教育活動。幼兒教育機構對幼兒發展特點的把握只是一般的、普遍的廠而家長對自己幼兒發展特點的認識是具體的、特殊的。通過家長參與,幼兒教育機構可以充分了解這些信息,使幼兒教育活動的開展更具理性、更具針對性。
2.家長參與有助于家長相互交流和印證家庭教育信息,調整家庭教育方式
家長參與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幼兒園之間交流教育信息的過程。一方面,家長可以與其他家長、教師就其現有教育手段進行溝通,決定是否對其現行教育方法進行調整廠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新的、更加專業的教育手段,改進現有教育方法。
二、家長參與的途徑
1.直接參與幼兒園組織的相關教育活動
這是家長參與的最直接、最普遍、最有效的方式。具體方式包括:建立網絡信息互動平臺,在網站上公布教育活動,以吸引家長參與討論、反饋信息廠將家長邀請到幼兒園與幼兒共同完成教學活動等。這種形式的家長參與應當注重幼兒園、幼兒、家長之間互動的充分性,最大限度地使三方相互交流、相得益彰。
2.以適當形式參與幼兒園的相關決策與管理
從決策和管理層面引入家長參與是使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相結合的根本措施。這一做法為家長參與提供了體制保障。通過該體制制定出的具體制度與規則,成為家長參與的依據。這一做法已被多數發達國家所采用。具體來講,幼兒園應當成立家長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家長代表組成的,參與幼兒園與教育活動有關的決策與管理活動,支持和監督教育工作的組織,是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橋梁。家長委員會應當定期召開會議,就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教學規劃、環境設置、活動安排等事項進行研究。其應及時充分地向幼兒園表達家長的意愿,同時,聽取并轉達學校對家長的希望和要求,促進幼兒園與家庭的相互理解,形成理性溝通、良性互動。
三、結論
綜上所述,家長參與對于幼兒、家長以及幼兒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增強幼兒的歸屬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改善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有助于家長調整家庭教育方式。
作者:賀建華 單位:江蘇省贛榆縣教育局
一、問題提出
隨著家長知識水平的提高,他們對幼兒教育的認識也不斷加深,而現在大多數農村幼兒教育存在著依舊是純學前班式的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于是就出現了現有的幼兒教育水平是否符合新時期家長的需求、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新的需要又是什么樣的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另外由于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幼兒家長對高質量幼兒教育的要求也愈來愈迫切,本文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調查與論述。
二、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法筆者對某農村幼兒家長進行問題調查,發放問卷和回收都經過精確計算以確保問卷的有效性。
2、訪談法在本研究中,筆者事先擬定的訪談提綱是在先行調查以及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訪談的內容圍繞著農村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訪談對象為農村幼兒家長及本人實習所在幼兒園的幼兒教師。全部采用提前預約的形式進行訪談。此外,筆者還使用了文獻法,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文獻。
三、關于農村家長對幼兒教育需求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一)家長態度現狀
1.對環境資源配置的態度
從調查問卷的信息反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長認為本村幼兒園的玩具數量種類都過少,他們希望能增添一些,使每個孩子都玩得更充分。另一方面,家長也看到幼兒園的兒童讀物只有區區幾本,而且年代久遠,他們盼望圖書的種類和數量能和孩子的人數相適應,而且圖書也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及時更新,以使兒童知識的發展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不至于因為生長在農村就輸在起跑線上。在此案例村,幼兒都是半日托,即早晨在家吃過飯大概上午8點左右到幼兒園里上課,中午11:30左右回家吃飯,下午2:00左右來到幼兒園,下午5點被家長接回家。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都不希望幼兒在幼兒園里吃飯,只有個別家長希望幼兒在幼兒園吃飯,由此可以看出該村半日托的設置還是符合絕大部分家長的意愿。在幼兒園的物質條件方面,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條件太差,如本村唯一的幼兒園的大中小三個班是一間大房子,中間有木板隔開,分成三個小格子房。與縣城幼兒園寬敞明亮的大活動室相比,資源配置不合理也不公平。他們迫切希望農村幼兒能和城市幼兒享受相同的教育資源,能在更好的條件下成長。在改善幼兒園的設施環境上,家長希望政府能加大投資,而幼兒的入托費用不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2.對師資配置的態度
在案例村莊的幼兒園內,三個班只有兩個老師,沒有保育員。平時上課時老師在這個班講完課留下作業后就匆匆忙忙去另一個班講課,總會出現有一個班沒有老師看護的情況。對此家長很是擔憂,他們希望每個班至少要有一個老師能全天在教室里面看護,因為教師不夠的話且不說教學質量提不上去,就連最基本的安全問題都保證不了,這些年來雖說沒出現大的安全事故,但是像幼兒被抓被撓這樣的小事總也避免不了,安全隱患是存在的,如果有老師在的話,有些安全隱患是可以消除的。關于教師的學歷方面,大部分家長認為教師的學歷水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對孩子的責任心強。他們希望老師在幼兒園說普通話,使幼兒從小在良好的語言氛圍中成長。
3.在課程設置方面的態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幼兒在幼兒園學習語文、數學之類的課程,他們更愿意看見幼兒受到的是學前班式的教育,更關心的是幼兒在幼兒園里每天學會寫幾個字,會算幾道算術題。他們的希望是像舞蹈繪畫之類的課程可開可不開,如果不開更好,即使是小班的家長想法也是如此。對于游戲,家長特別不喜歡,他們認為游戲就是純粹的玩,對于幼兒的學習沒有任何好處,帶領幼兒做游戲完全沒有必要。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只要在幼兒園設置語文和數學這兩門課程就最好了。
4.在私立幼兒園的設置方面的態度
在案例村中,幼兒的入園率可達98%,其中有3%的幼兒在外村或鎮上的私立幼兒園,在私立幼兒園就讀的幼兒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要好一些,家長幾乎是做生意的農民個體戶。絕大部分家長對私立幼兒園抱著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的態度,通過調查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私立幼兒園硬件設施比本村的公立幼兒園要好,但是收費高的話也不會送幼兒去就讀。
(二)家長態度現狀的原因分析
1.對物質資源配置態度的原因
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信息傳媒工具也在農村普及起來。許多家長與以前相比,學歷水平也有所提高,加上外出務工的原因知識面也開始變得寬廣。對于農村幼兒教育方面他們有許多新的想法,比如他們希望幼兒園玩具圖書的數量和種類能夠增多,希望這些資源的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的智力和知識的發展。在幼兒園的托管制度方面,絕大部分家長則不希望有根本的改動,因為在農村他們都是和老人一起吃住,家離幼兒園也很近,最遠的步行最多20分鐘也能到,所以老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給孩子做飯和接送幼兒,家長認為沒有必要再多交一份伙食費再幼兒園吃飯。在幼兒園教室用房方面,95%的家長對現在的教室用房不滿意,因為教室在下雨天的時候漏雨,下雨的時候就會被迫放假,本文作者在走訪時聽到有位家長這樣說:“無法理解為什么城里的十幾個孩子的在一間特別大的教室里學習,而在這里上百個孩子卻要擠在一間相對還要小的漏雨的教室里學習,政府總在說要教育公平,可是公平的教育到底體現在哪兒啊?”其實案例村莊本身并不貧困,由村委會或鎮政府出資修建幼兒園教室并不會在經濟上有太大的問題,可是據幼兒園老師說每次打了修建教室的報告后,政府和教育局總是相互推托,這個問題已經討論了好幾年至今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教室能得到有效的修理。95%的家長認為幼兒園物質資源的投資應該由政府負責,他們認為政府有責任和能力做好這件事,如果由家長來負擔的話,按照他們的收入水平是不可能完成的。
2.對師資配置態度的原因
在調查中發現,農村幼兒家長現在對老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幼兒園老師數量方面,家長希望老師的數量能相對增加,因為單從安全方面考慮他們的擔憂就有許多。筆者在幼兒園走訪時發現案例村的幼兒園內有96個孩子,分成大中小三個班后只有兩個老師在任教,安全隱患較多,他們認為如果老師能時時都在關注幼兒的話就能放心許多。在教師的學歷方面,家長認為只要老師能嚴厲一些,使幼兒在幼兒園里能多識字多做作業就行,學歷水平不重要,教會幼兒學習最重要。
3.在課程設置方面態度的原因
社會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使不少農民感覺到只有好大學高學歷才能有一份好的職業,而且在他們的觀念里只要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所以他們特別希望下一代能夠走出這一畝三分地,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學習考大學。從幼兒的幼兒園生活開始他們就重視幼兒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很少考慮素質的培養,幾乎是高考考什么,幼兒園就應該為高考打下什么樣的基礎,幼兒每天回到家家長問得最多的是今天學了幾個字,會做幾道數學題這樣的問題。所以在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方面,絕大部分家長認為只要開設語文數學英語這樣的課程就好,別的課程就是在浪費時間,最好不要學。本文作者認為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在社會壓力太大和農民本身的素質水平造成的。
4.對私立幼兒園態度的原因
在案例農村中,幾乎所有的家長都不想把幼兒送到私立幼兒園去,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私立幼兒園收費太高。在筆者走訪的過程中發現私立幼兒園收費是每個月300元左右,像農村本村公立幼兒園每學期五個月才收費300元,相差太多,而且學習的知識也差不多,按照他們的收入水平,把幼兒送到私立幼兒園去是一個很大負擔,何況一般家庭都有兩個孩子。綜上所述,為了能更好地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事業,政府相關部門應重視農村幼兒家長對學前教育需求的合理要求,不合理、不科學的觀念和想法應該給予積極的引導。
作者:牛付秀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一、掌握分寸,量力而行
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把握一個“度”,把握分寸。把孩子每日每時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孩子沒有一點娛樂、休息、體育活動的時間,不給喘息的機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神童”,這種做法是不科學不正確的。應當適當給孩子減壓,勞逸結合,不要讓孩子有所負擔。
二、家長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牙牙學語起,家長就擔負起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責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連站立的姿勢、說話時的聲調和表情都會為孩子所效仿,因此作為父母應當做好表率。假如一個嗜賭成性的母親經常在家里玩牌,那么他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中生活,耳濡目染也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家長可以經常在家里看看書、一起下棋、利用周末去做義工等。身教勝于言教,家長應該用行動去感染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三、多鼓勵、少批評
表揚獎勵的具體方式共有三種:贊許、表揚、獎賞。可能一般的家長會認為這種教育方法很簡單,但是事實其實不然。表揚獎勵也有學問,要想收到積極的效果,應當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而且要注意要以精神獎賞為主,物質獎賞為輔。作為家長千萬不要用“你怎么那么笨”“你看看人家某某某都考100分,你怎么考不了”等這樣的語言說孩子,這樣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家長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點,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作比較,家長應當積極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長處還有孩子每天一點點的進步。孩子的成長應該是收獲型的,每天都是新的開始,每天都有提高,每天都有收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家長應當學會賞識孩子,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積極促進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四、總結
總之,做為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創建好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接受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孩子未來的成長之路做好鋪墊。
作者:于澤洋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鐵嶺教學區
作者:鄧惠明單位:寧德師范學院教育系
家庭教育期望值過高,結果適得其反隨著家庭子女數量的減少,孩子個體身上承受著更大的家庭重托和期望。不少家長對孩子提出的期待和要求定位太高,出現了很多“高期待”家庭。家長們在給孩子定立“成長標桿”的時候,不是面對自己孩子的實際狀況,而是根據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盲目地把孩子與其他的人相比較來提要求,甚至認為別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而且必須做到。在大多數“高期待”的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不斷增加,很大程度上存在“教育過度”的現象。家長和家庭為孩子付出的很多,而孩子的快樂沒有增加,反而是親子沖突在增加。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過高的期望”的同時,還會表現出“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呵護”,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普遍容易出現“無情”、(不知道感恩)、“無能”、“無責任感”的不良后果[1],這與家長原先期望的結果正好相反。孩子在這些無望實現的目標面前絕望,甚至抵觸、逆反。結果不僅家長沮喪、親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且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中“家長的期望值越高,孩子卻越讓家長失望”的現象,成為很多家庭不可調和的矛盾。
家庭教育目標過于功利,舍本逐末家庭教育目標是家長實施家庭教育出發點和歸宿。家庭教育的目標定位,決定了家長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家庭教育的要素。不少家長的家庭教育目標過于“功利化”。他們不是根據家庭教育的特點,把培養孩子的倫理道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不是基于孩子的潛能、孩子的興趣提出教育要求。而是根據社會的“熱點”盲目追風,社會上什么專業“吃香”,就讓孩子學習什么,教育目標常常是“見異思遷”。“有一些父母根本不重視對子女個性、興趣發展的培養,單一地崇拜時尚、盲目地跟風追求熱潮,甚至有的家長不顧孩子是否承受得了,讓孩子同時參加多種特長培訓,使孩子每天疲于奔命,結果卻扼殺了孩子原本的天性,使孩子原本存有的興趣也變成了反感和討厭。”[2]有的家長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對孩子提出教育要求,比如考慮到自己的面子問題。有的家長求成心切,替孩子做了很多的選擇和主張,包括參加什么興趣小組,怎么安排作息時間,甚至能和什么樣的孩子交朋友等。有的孩子順從了這樣的安排,養成了服從的習慣,家長會覺得這孩子沒主見;有的孩子拒絕了家長的安排,卻又被家長認為是“叛逆”,結果也只能是教育失效。許多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的動機在于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立足于孩子的發展和對社會的貢獻。孩子受到非常狹隘的價值觀影響,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質、短視的觀念和單向的思維方式,出現較為嚴重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過于功利化的家庭教育目標,掩蓋了親情的溫馨,親子之間似乎進行一種交易:我給你優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你給我滿意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倫理道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考出好成績,不顧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惜對孩子施壓,這些都無異于在舍本逐末。
家庭教育評價的負性導向,削弱了孩子內在發展動機很多父母都已經意識到了溺愛孩子的弊端,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會給予嚴厲的批評教育。但是,對于如何規范孩子的行為,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很多父母還是做不到位的,對孩子缺乏具體的指導,卻常常過多使用批評、指責等負性導向的評價方式來對待孩子的過失。這種做法充其量只能讓孩子不做什么,卻不能讓孩子學會應該怎么做。如果家長是基于對孩子“高期望”而導致的失望而實施負性導向評價還易引發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激增。父母沒有針對孩子某一具體問題提出具體的規范要求,缺乏積極具體的正面指導,孩子就無法在教育過程中真正掌握行為規范,還會出現父母所不愿看見的“屢教不改”。家長家長的負性評價導向會使孩子內在的發展和進步動機減弱,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消極暗示”,導致孩子出現“消極適應”的結果,即最終孩子的行為容易朝向家長暗示的負面發展,真的成為家長不愿意看到的“不愛學習”、“淘氣搗蛋”、“經常撒謊”的孩子。
家庭教育問題歸因不全面,問題解決的效果不佳對家庭教育成敗進行合理歸因,是家長積累家庭教育經驗的有效方法。家庭教育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況,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不免會出現一些失誤與問題。家長們急于解決問題,卻缺乏對家庭教育出現的失誤和問題進行正確的歸因,就會影響到問題解決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平常對他們比較忽略,他們就有可能通過淘氣、搗蛋的方式來引起成人的關注;有的孩子可能對學校生活不太適應等因素的影響,學業成績不良……家長不問青紅皂白的訓斥和怒罵,很可能對孩子改錯無益,還會影響到親子關系,阻礙家庭教育的實施。家長如果對家庭教育問題和原因之間的關系不能作出合理解釋,就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家庭教育容易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即一個問題沒有解決有可能又出現新的問題。有的家長還習慣于把家庭教育問題歸因于家長和家庭以外的原因,歸因于無法回溯的過去經驗,使得家長出現“無力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
調整家長的教育心理,提升家庭教育成效的對策
高爾基曾說,“愛孩子那是母雞也會做的事”。但當前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的不良心態,甚至影響到了對孩子的“愛”,很多孩子感覺到“不幸福”。給孩子一個情感溫馨、體驗豐富的成長環境,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圍,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是家長應盡的職責。
(一)變革家庭教育觀念
家庭教育觀念的變革緣于社會現實之變革。與現實社會相應的家庭教育觀念包含有許多現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進成分,諸如注重子女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個性發展的民主教育觀、適應時代潮流的投資子女智力發展觀等。家長們要改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天下無不是父母”等陳舊的教育觀念,重視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心理健康的維護,注重孩子堅強的意志力、強烈的責任感等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減少家庭教育中過于“功利”的成分,努力增強真情、親情、溫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使孩子具有積極情感,增強孩子成長的自覺性。家長學會尊重孩子,學會“蹲下來看孩子”,即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問題,避免“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信任孩子,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以自己的想法來代替孩子的想法。如此,就有可能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度,激發孩子內在的發展動機。
(二)把握家庭中民主平等的內涵
提倡家庭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要求親子之間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彼此要互相尊重。但家長與孩子是處在不同層次上的主體,家長是相對成熟的主體,而孩子是一個成長中的學習主體。一方面,家長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充分調動孩子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孩子實現自我完善的過程;另一方面,家長也要適當幫助孩子控制欲望,克制情緒,減少破壞性的主體因素。家長在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時,還要“把孩子當成孩子看”,而不是當成“小大人”看,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特征,尤其是孩子的不足和過失,要有更多的寬容和幫助。家長尤其不能把孩子看成是成人的附屬,更不能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和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
(三)保持積極的教育心態
家長保持積極的教育心態,對孩子有合理的、積極的期待,能給孩子更多的激勵。家長要全面地評價孩子,不僅看到孩子的學業成績,還要看到孩子的獨立性、責任感等社會性特征的發展,重視孩子的心理發育和道德成長。家長要多從孩子的縱向看孩子發展變化情況,而不是總看孩子是否發展得比別的孩子好。每個孩子的基礎不同,發展速率、優勢領域、活動方式各不相同,往往不具可比性。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一定要“慎比孩子”,尤其不能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反之亦然。孩子成長中出現了問題,要用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和解決,使問題的性質轉化為孩子成長的積極經驗。給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學會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長處和短處,不要對孩子求全責備。
(四)提升家長的教育素質
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且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是家長們最大的心愿。科學地養育孩子,是保障孩子健康幸福的前提。每一位家長在關注孩子的同時,也需要反觀自我,關注自己作為教育者的角色成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事實證明,家長的文化程度和社會地位不是家教成敗的決定因素,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父母自身的教育素質。因此,“育人者必須先育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質必先提高父母的素質。《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中明確指出十年里的發展目標之一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家長學校辦學體制,增加各類家長學校的數量。提高兒童家長家庭教育知識的知曉率。”家長們可以通過自學、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或者是參加家長學校等途徑,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進而擺脫“試誤”的家庭教育方式,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孩子作為一個成長中的主體,有多種成長的可能性,需要有家長去教育或指引。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果能在系統的家庭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合乎當代孩子成長需要尤其是豐富精神需要的正確方法和手段施教,從而使家庭教育活動取得顯著成效。
1臨床資料
2007年~2008年對368名新生兒家長進行了有預見、有目的、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其中新生兒肺炎6O例、黃疸106例、早產兒48例、缺氧缺血性腦病134例、臍炎8例、其他12例。
2方法
2.1對實施健康教育人員的要求責任心強、態度和藹、有同情心、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多學科理論知識,善于與他人溝通交流并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表達能力好。
2.2健康教育方式
2.2.1語言教育語言教育可采取個別交談,也可同病種的新生兒家長組織起來集體講解,談話內容根據家長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并應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教育,善于發現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重點講解。講解時態度誠懇、形象生動、語言通俗易懂,舉例說明問題,使家長易于理解和接受;鼓勵家長提出問題進行回答。另外利用專題講座的形式,每周給家長集中講課1次,使家長從多種渠道獲得健康教育知識。
2.2.2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如發放圖文并茂的育兒知識,防病治病知識小手冊,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比較實用。在病房的走廊墻壁上制作宣傳板報,內容如母乳喂養方法、新生兒的一般護理、各種常見病的病因、預防處理、治療護理知識和康復過程等。家長可以隨時閱讀獲得所需知識,且不受時間限制。
2.2.3示范教育向家長進行新生兒家庭護理和營養知識宣教,如指導母親進行合理的母乳喂養并示范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母乳不足時添加奶粉的方法、新生兒撫觸、臍部護理方法、早期教育,在示范過程中隨時回答家長的問題,使家長更直觀、具體地受到教育。
2.3健康教育的內容
2.3.1入院宣教入院時熱情接待陪伴家長,對患兒病情進行初步了解,安置好患兒后向家長介紹主管醫生、責任護士、探視時間及注意事項、病區設施,向其了解疾病發生過程,與其感到關心,消除其對醫院這個環境的陌生感,拉近護士和患兒家長之間的距離,在短時間內建立護士和患兒家長間的初步信任。了解新生兒的各方面情況,通過收集家長的需求資料,掌握家長關注的內容,發現家長的學習需要,及時為家長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孩子生病,初為父母的家長異常緊張,護士應主動到床前安慰家長,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再靈活地選擇適當時機針對新生兒所患的疾病講解該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及治療護理程序。使其對所患疾病有一個大概了解,減輕恐懼心理,配合治療。
2.3.2住院期間家長探視時或治療護理過程中遇到家長詢問病情時要耐心回答,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多種形式講解,充分說明該治療、護理措施的重要性,并列舉多種不同措施產生后果各異的例子,使家長更好的理解、接受和配合。反復進行健康教育讓家長在新生兒未出現問題之前就有心理準備,減輕家長的緊張、焦慮情緒,提高家長的應對能力。
2.3.3出院指導新生兒多數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年輕的父母沒有照顧新生兒的經驗,缺乏幼兒喂養和營養發育的知識。針對這種情況,對家長進行育嬰知識、醫學知識教育、講解嬰兒的護理要點及注意事項,如常見病的防治、幼兒輔食的添加、營養的合理搭配等;對其進行各方面家庭護理指導、疾病康復知識和預防知識指導,向家長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指導她們在喂養、沐浴、眼部、臀部、臍部等方面的護理,介紹咨詢電話,對于帶藥出院者做好用藥指導,必要時電話咨詢、隨診。
2.4問卷調查
在出院前一天采用不記名的形式發放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對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教育、收費是否滿意及對醫院的整體評價等。
3結果
發放問卷368份,收回問卷366份,認為我科醫護人員服務態度好,對健康教育滿意的350份,占95.1;認為醫護人員專業知識水平和交流技巧欠缺的9份,占2.45%;認為收費高的7份,占1.9O;其他的2份,占0.05。
4討論
新生兒家長健康教育是兒科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初為父母缺乏育兒經驗,對患兒健康教育需求更為迫切。因此,做好新生兒家長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健康教育工作不但增進了護士與家長的相互了解,得到了家長的信任和理解,還保證了治療護理質量,使家長們獲得了許多相關的醫學知識及育兒知識,提高了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目前,很多醫療糾紛是由于醫生、護士與家長缺乏溝通造成的,通過健康教育的實施,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其對醫務人員的敵視心理,就可以避免一些糾紛的發生。此外,護士對新生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也增進了自身的學習,拓寬了知識面,加深了對疾病的認識,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提升了護士的職業價值。健康教育的廣泛開展,提高了醫院的知名度,樹立了良好的醫院形象,為醫院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
一、父母與兒童交往特征
父母教育方式指家長在教育、撫養子女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傾向,它是對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父母教育方式是家庭內外眾多因素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中介,父母通過具體的教養行為,傳達著價值觀念、行為模式、態度體系、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構成了兒童社會化的第一課堂。因此,研究父母與兒童交往的特點、內容和規律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工作者極為關注的課題。從本世紀四十年代以來,類型性的研究一直占據著對父母教育方式研究的主體,這種研究模式大多以因素分析法為依據,首先建立評估父母教育方式的維度體系,再由各維度的高低組合,形成不同的教育方式類型,如Beeker的三維度八類型,Baumrind的四維度四類型等等。在實際生活中,父母教育方式作為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使用這種維度組合的方法,盡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卻難免有其片面之處。其一,父母在與兒童的交往中,既會有溫情愛意的表達,也會有嚴厲的約束和控制,所有的家長在評價維度上的差別可能僅在于量上的不同,而且這種變化可能是一種連續的量,以簡單的高低難以明確劃分;也正因為如此,其二,這種維度建構法難以對所有的父母做出恰當的評價,對父母行為特點的描述也顯得較為籠統。此外,在我國的研究中,采用國外的模式和經驗性的總結較多,以我國當前的家庭教育特點為背景研究父母教育方式特點及其分布特征的實證性研究還有所欠缺。因此,本研究力圖從具體的教養行為人手,更全面地考察幼兒家長的教育方式,并對各類型的特點及分布情況加以探討。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的被試來源于北京市六個城區共20所幼兒園的兒童及其母親,在選取被試的過程中依據兒童性別基本匹配的原則,分別選取了2至6歲兒童共900名,有效被試為849名。兒童各年齡組的取樣情況。
(二)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評價法,使用的工具為自編的母親教育方式量表。問卷由45個項目構成,分為溺愛性、專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拒絕性和民主性7個維度,量表采用六分制評價方法,從‘完全不象,到‘完全象,分為六個等級。量表的同質性信度(Cronbaehalpha)為0.88,具較好的內部一致性;量表各維度得分與總分的相關都達到顯著性水平,相關系數的平均值為0.60,說明從內容效度上說,本量表也是可以接受的。
(三)研究程序
1.確定研究變量和編制問卷。在此過程中,首先進行了大量的文獻檢索,參考國內外有關的研究資料,依據對部分家長和教師的訪談結果,確定了研究變量,完成問卷的初步編制,經預試和修改,形成正式的問卷。2.被試取樣。(具體情況見前)3.數據收集。(1)培訓主試。主試由研究生、大學本科生擔任。在正式施測前,對所有主試進行集體培訓,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統一指導語,并對有關問題進行詳細的解釋。(2)施測。由幼兒園組織被試的母親,在各幼兒園分別進行集體施測。(3)數據采集和管理。采用Fobxbase(VZ.O)軟件和SPSS/PCDEI(V4.o)進行數據的采集和管理。(4)數據分析。采用SPSS/PC(V4.0)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工作,統計過程全部在計算機上完成。
三、結果與分析
(一)母親教育方式的類型及總體分布
為了劃分出不同的教育方式類型,我們采用T快速聚類方法(Quiek一Cluster),聚類結果表明可劃分出5類教育方式,對量表各維度的方差分析表明,各維度在5類教育方式之間的變化是十分顯著的(P<0.001),表明快速聚類分析的結果是合理的,由此,我們進一步分析了各類教育方式在量表各評價維度上的得分情況,結果見圖1。各維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此維度上的不良傾向越強,如在“溺愛性”上得分越高表明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傾向越強,而在“民主性”上的得分越高,則表明母親對孩子的民主表現越少。根據圖1中顯示的得分情況,我們給快速聚類分析劃分出的五種教育方式進行了命名,依次為極端型,嚴厲型,溺愛型,成就壓力型,積極型。依據上述結果,在被測的849名母親中,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各類型的總體分布情況具體如下。在2~6歲幼兒群體當中,其母親的教育方式已有了一定分化,明確出現了極端型、嚴厲型、溺愛型、成就壓力型、積極型等五種類型。各類型母親在總體中的分布比例為:積極型為39.81%,為三分之一強,明顯高于其它四種類型;嚴厲型和成就壓力型在總體中的比例基本相同,分別有61%和20.38%;極端型占總體的7.74%,溺愛型則占總體的13.4%。
(二)各類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
對于各類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我們分別計算了各類母親在教育方式量表各維度上的得分,并進行了總體差異和多重組間差異的檢驗。表2即列出了各類母親在量表7個評價維度上的平均得分、總體差異考驗結果和多重組間差異考驗結果。表2中的數據表明,各類母親在量表的溺愛性、專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拒絕性、民主性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結合多重組間比較的差異考驗的結果,各類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1)極端型母親:這類母親在教育方式評價7個方面的平均得分除在民主性上位居第五,在期望性上位居第二以外,其余5項均為第一。在所有的評價維度上與嚴厲型、溺愛型、積極型的母親具有顯著差異(P<0.01),與成就壓力型母親相比,僅在期望性上沒有差異。這說明,極端型的母親在教育活動中具有整體性的不良傾向,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她們既有遷就、過分保護的一面,同時又有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的一面;對孩子有較多的體罰和訓斥,指責和不滿;她們要求孩子必須絕對服從自己,很少考慮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在處理與孩子有關的問題時,經常因時間、地點、自己心情的好壞來決定自己的具體方法。
(2)嚴厲型母親:其上述7項教育方式特征方面的得分,在專制性、放任性和拒絕性上位居第二,在溺愛性、不一致以及民主性上位居第四。除溺愛性外,其余6項的得分與積極型母親存在顯著的差異(P<0.01),在專制性、放任性、拒絕性上的得分也顯著地高于溺愛型的母親(P<0.01),和成就壓力型母親相比,這類母親在放任性上的得分顯著地高出一個等級(P<0.01)。這說明,嚴厲型的母親對孩子表現出較少的遷就和過分保護,對孩子的方式方法具有較高的前后事件一致性;但這類母親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要求孩子對自己絕對服從,以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威嚴,而且對孩子缺乏積極的情感,較多地采用體罰、指責或不管不問的消極做法,在處理有關事件時很少跟孩子講述道理,也不太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
(3)溺愛型的母親:這類母親在溺愛性方面的得分顯著地高于嚴厲型、成就壓力型、積極型的母親(P<0.01),在民主性上的得分位居第一,其余各項上的得分居于第三或第四。和積極型母親相比,除放任性、民主性之外,其它5項上的得分均顯著地高于后者(P<0.01)。這說明,溺愛型的母親偏于遷就孩子,有過分保護的傾向;對孩子富于情感,接納程度極高,較少表現出冷漠、訓斥、體罰等消極行為;在具體做法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其他母親相比屬于中等。
(4)成就壓力型母親:在上述7項教育方式評價維度上的得分中,其期望性得分高居第一,不一致上的得分位居第二,其余各項的得分均為第三。在所有的評價項目中的得分均顯著地高于積極型母親的得分(P<0.01),在專制性、放任性、不一致、拒絕性和民主性上的得分,都顯著地高于溺愛型的母親,在溺愛性、不一致上的得分顯著地高于嚴歷型的母親。這說明,成就壓力型的母親,對孩子表現出過高的期望,有較大的成就壓力;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母親經常改變自己的方式方法,缺乏應有的一致性;但這類母親并不十分要求孩子的絕對服從,還能接受孩子的一些意見,對孩子的懲罰、不滿、指責等消極行為也屬于中等水平。
(5)積極型的母親:其7項平均得分在民主性上高居第二,其余各項上的得分均為最末一位。根據多重組間比較的結果,除民主性以外,其余各項得分均顯著地低于前四類母親,在民主性上僅與溺愛型母親的差異不顯著。這說明,積極型的母親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能合理接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不強求孩子對自己的絕對服從,對孩子有積極的情感,經常采用說理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對孩子少有訓斥和打罵,在具體的做法上保持較高的一致性。
四、討論
在問題提出中,已就現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模式進行了簡要的評述。其中對父母教育方式的定型通常是根據父母在兩個維度上的得分高低來進行的,這種做法往往不適宜對所有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做出評價,因為,如果固守著單一的評價角度,很難對父母教育方式的特點有全面的把握,從而很難對父母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有透徹的理解,這影響到我們了解在兒童早期經驗乃至個體終生發展中家庭這一重要生活場所的作用,對發展心理學的完善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在實踐工作中,因對現實情況缺乏深透的了解,對家庭教育的指導通常僅停留在籠統的水平上,缺乏具體的培養策略和實施步驟,實際收效并不顯著。因此,本研究選取了父母教育方式的多個側面,進行了多維度的評價,在教育方式類型的確定上,綜合了各個側面的情況,以快速聚類法對所有參加本研究的母親進行了分類、定型、研究,將有助于了解我國當前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其結果也更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在父母教育方式的評價中,采用了母親自我報告的方法,結果表明,如果評價的內容得到了適當的具體化,可以有效地控制社會贊許性的出現,母親的自我報告仍具有可信性,而且在實際的操作中有簡便易行的特點。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本研究著重探討了外部因素對母親教育方式的影響,包括母親的職業和受教育水平,這些因素與兒童的發展沒有直接聯系,但它們影響母親的教育方式,從而對兒童的發展產生作用;本研究還以我國當前的經濟變革為背景,探討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特征和計劃生育政策給母親教育方式帶來的可能影響。從家庭交互作用的理論出發,本研究遵循家庭互動的原則,不僅討論了父母、家庭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同時也就兒童自身的年齡、性別等特征對母親教育方式的作用進行了考察。本研究從母親在與子女交往中表現的具體行為出發,對父母教育方式進行了多方面的評價,并采用快速聚類法,歸納出5種學前兒童母親的教育方式。與已有的研究相比,在結果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本研究所涉及的維度和方面較為全面,在對教育方式的分類上,考慮了父母教育行為的各個方面,避免了以單一維度得分來劃分的做法,從而也避免了劃分上的絕對性。此外,由研究的結果可以認為,觀察法并不是唯一奏效的方法,如果能將評價的內容具體化,母親的自我報告仍具有可信性,而且在實際的實施中,有簡便易行的特點。
由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即便是對2~6歲的學前兒童,其母親的教育方式也已有了一定的分化,母親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有著不同的態度、情感投人和方式方法。積極型的母親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經常采用說理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嚴厲型的母親要求孩子對自己絕對服從,缺乏積極情感,與積極型母親一樣也很少遷就和過分保護孩子;溺愛型的母親則對孩子高度接納,偏于遷就,很少有懲罰、訓斥等表現;成就壓力型母親的最大特點在于對孩子有過高的成就期望,自身的行為缺乏一致性;極端型的母親在所有評價方面都有著明顯的不良傾向,具有多重的矛盾行為。從不同教育方式的內涵來說,他們在具體的行為表現中并沒有絕對的性質差異,它們的差異來源于在不同評價維度上的表現頻率不同,也就是說母親在與兒童的交往中都會有相同的行為表現,但行為出現的多少卻各不相同。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從總體上看在學前兒童的母親中,積極型的教育方式約占40%,在5種教育方式中占較大比例,說明我國當前幼兒的心理發展環境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視的是,其它4種類型的母親在各自的教育方式中都有所偏頗,或過多的溺愛、保護孩子,或對孩子的控制過于嚴厲、或是對孩子的方式方法自我矛盾,或是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而這四種類型的教育方式對兒童心理的發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利的影響,而它們在總體中所占比例合為60.19%,比總體的一半還多。它提示我們,應當加強對母親教育方式的研究、教育和干預,而且從兒童早期就應著手這項工作,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健康、積極的身心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