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心理學學科論文

心理學學科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3-02 05:39: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學學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學學科論文

篇(1)

    定性研究在23年間呈下降趨勢,定量研究呈上升趨勢;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術學研究中,運用批評理論、文獻分析和綜合方法的論文數量總體上變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顯上升.其中以文獻分析和綜合方法的運用較為明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教育技術學研究中方法并用和多范式并存的局面開始形成.

    美國教育技術學專業博士論文四種研究方法分布Hannafin在分析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術學研究時指出,"三種主要力量影響了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術學研究,即行為科學研究尤其是心理學研究傳統、創新推廣研究特性以及學術界對研究的態度".包括心理學在內的行為科學研究傳統,尤其是心理學研究為新興的教育技術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在心理學研究方法體系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從我們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心理學研究方法對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影響,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的主體.只是在近一些年,其他研究方法開始逐步增多,這說明心理學研究傳統對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影響稍有減弱,教育技術學研究中完全移植和照搬心理學等學科研究方法的局面開始有所改善,其他研究方法逐漸被教育技術學研究主體所接受."最近,發現和證明知識的不同范式的概念,成為許多學科的主要討論焦點."在我們的分析中,教育技術學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主流,這一點似乎與美國實證主義研究傳統相背.這也許是由于教育技術學學科形式具有特殊性,它是教育科學領域中技術學層次的方法論性質的學科.同時,這一結論也印證了Barbara B. Seels和Rita C.Richey的關于教育技術學研究范式變化的觀點,"從學術的角度看,這些變化的范式包括了向接受定性研究方法的轉移,現象學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建構主義心理學觀點的轉移.教學技術也感受到了許多相同的影響".

    從博士學位論文研究題目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未來走向從對美國23年來2975篇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的元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從教育技術學研究目標角度來看,解釋性研究占絕大多數,而且在近幾年,其數量在總體上略微有所下降;而理論性研究、經驗性研究在數量上呈上升趨勢;開發性研究與評價性研究基本上變化不大,在近幾年有所下降;到了20世紀90年代,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目標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從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角度來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23年來美國教育技術學博士論文中研究方法的主體;定性研究在23年間呈下降趨勢,定量研究呈上升趨勢;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術學研究中,運用批評理論、文獻分析和綜合方法的論文數量總體上變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顯上升;教育技術學研究多范式并存的局面開始形成.

篇(2)

論文摘要:歸納和分析了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在研究范式、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學等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了建議和對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的展望。

自創建以來,人們對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學一直存在爭議。1987年美國心理學學會(APA)教育心理學分會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的界定認為,“教育心理學關心的是發展、評價和運用有關人類的學與教的理論,以及由理論衍生出來的和能增進教育活動和過程的教育內容、計劃、策略和技術”[1]。盡管國內外專家對教育心理學的界定不盡相同,但綜合起來可以得知:從學科范疇來看,它既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結合產生的交叉學科;從學科作用來看,它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兼備的學科[2]。根據這些特點,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的貢獻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貢獻與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學脫離哲學范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來,一直想成為一門類似于物理學的“純科學”,所以受心理學中科學主義研究取向的深刻影響,教育心理學也放棄了原有的哲學研究取向,轉而走上科學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變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轉變,心理學中一些科學的、實證的研究方法被逐漸引入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與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兩大主要范式。長期以來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學研究中占據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發展則較為緩慢[3]。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結果的處理與解釋上必須具備嚴格的形式,具體表現在:強調對事物進行量化的測量與分析;強調對研究對象進行人為干預,創設實驗條件;主要采取假設驗證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包括嚴格的抽樣技術(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量化的資料收集技術(如問卷法、實驗法)和以數理統計為基礎的資料分析技術(如描述統計、推斷統計)[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學以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學的科學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過于狹窄,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客觀性,重視觀察、實驗、測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學。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觀的、外部可觀察到的現象,把人的心理機械化、生理化、動物化,重視外顯行為的描述,排斥人的內部心理活動,忽視人的主體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種元素主義的傾向,把完整的、系統的心理肢解為相互獨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視科學方法的運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傾向,要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力求實證性和精確性,使心理學成為精密嚴謹的科學[5]。

心理現象的復雜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成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類學、人種學以及其他社會學領域的基本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強調在自然狀態下,由觀察者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和解釋關于研究對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動,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復性且客觀,兩者可以優勢互補。

二、對學生學習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揭示了一系列有關學習的心理學規律,既充實了普通心理學的一般理論,也為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立下汗馬功勞。心理學各學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習的理論,建立了各自的理論體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華生、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通過實驗提出各自的學習理論,形成了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派別——聯結學派;德國的苛勒等通過對黑猩猩的一系列實驗,提出了“完形——頓悟說”這一早認知學習理論[6]。

這些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并為教學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教育心理學從單純的哲學思辨轉向科學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拋棄哲學思辨未免有矯枉過正的嫌疑。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傾向于把人類復雜、高級的學習過程等同于動物盲目、簡單的學習[7];把學生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探索看做是機械、被動的信息輸入和加工過程;將人腦的認知過程和計算機的程序運算等同[8]。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心理學需要學習教育學的思想方法,認識到實驗室條件下人類學習的經驗和規律不能一成不變地推廣到現實的學習中,因為,人類真正的學習過程遠比在實驗中呈現出的要復雜和多變,現實中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也更加紛繁復雜,不容易控制。

三、對教師教學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學習問題轉向對教學問題的極大關注,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關注使教育心理學成為生命力旺盛的學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學需要宣揚的不是“心理學知識”,而是心理學視野下的“教育實踐”。教育心理學的職責應當是拓寬教師教學和學習的技藝。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及其發展、教師的專業及個人發展。教師可以通過汲取諸如創造性思維、動機、學習策略等心理學概念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9]。歸納起來,教育心理學對教師教學與管理方面的貢獻有:改進教師已有的教學觀;提高教師教學的效能感;讓教師更好地進行反思性實踐;更好地進行課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水平對教師教學的指導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學對有關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不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那樣系統和深入,對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其次,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缺乏緊密聯系。教學是復雜和不可預測的,其間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種行動。教師在面對千變萬化的實際教學情況時,很難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學中的各種教學和管理理論。而且,人是最復雜多變的個體,不同的學生組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班級,因此,教育心理學中的一般教學規律不一定適用于每個班級,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斷改進,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和管理方法。

小結和展望

總體來說,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貢獻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教育心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理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和改善了實際教學情況。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善。所以,在未來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結合與創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觀化和精確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產生更多的新思維和新假設。因此,應盡量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創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區間估計和模糊數學等等[10]。繼續保留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也要利用新技術來創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為現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僅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例如,在運用調查法時,可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調查的取樣更豐富,操作更為經濟和便捷。

2.對研究內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身心統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對個體的學習動機、情緒和認知等心理成分進行探討一直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單個成分對個體學習的作用,未能在開放的、多維的框架中探討各種成分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將來的研究應呈現出多因素的動態整合趨勢,綜合考慮認知、動機、情緒、態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并試圖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論[11]。

3.理論研究和應用緊密結合。我們強調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主張在重視應用的同時,也絕不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探討。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研究就會盲目實踐。要解決理論和實際難以緊密結合的矛盾,我們應構建理論和應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10]。理論研究為解決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的心理學依據,應用實踐是用這些心理學理論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有關問題,二者的緊密結合可以更好地推動教育心理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家永.現代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張紅川,王耘.論定量與定性研究的結合問題及其對我國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4]崔麗霞,鄭日昌.20年來我國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報,2001,(6).

[5]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定位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6]胡韜,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的發展歷程與新取向[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7]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8]張春興.從思想演變看教育心理學發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

[9]王沛.教師教育視野下的教育心理學:貢獻、問題與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9,(7).

篇(3)

(一)總體趨勢

綜觀近13年間翻譯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可以發現其總成果量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從總體上看,其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01年-2004間,翻譯心理學研究增長緩慢且不穩定,13年期間共發表相關學術論文36篇;2004年后則進入了活躍的發展期,研究成果量趨于穩定。由此可見,國內研究者越來越關注翻譯心理學的研究。

(二)研究內容

我國的翻譯主題研究近十年來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盡管這些成果尚無法與翻譯客體(即譯品研究)媲美,但是它們卻預示了未來翻譯研究的新趨向。結合筆者在CNKI中檢索到的近十幾年的學術成果來看,可以將這些研究成果歸納為兩個方面:(1)翻譯心理學理論模式研究;(2)翻譯過程中譯者的思維活動研究。1.翻譯心理學理論模式研究肖輝指出翻譯過程不是線性的過程,譯者可從下一個階段向前一個階段推進。Nida的翻譯模式沒有涉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思維活動。Bell則更進一步把翻譯模式理論涉及到了思維方面的探索。而王軍在對Bell的翻譯模式理論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認為Bell視圖從認知思維的角度描述翻譯的思維過程,但缺少操作性,沒有很好的實用價值。許鈞更進一步提出對翻譯過程的研究不僅涉及語言轉換層面的具體過程,而且涉及到人類理解行為的基本傾向和倫理原則。宋德生突破性地提出一貫講究從認知看待翻譯,也會忽略了認知可能會限制翻譯。他們的研究無疑從宏觀的角度對翻譯心理學作出一定的規范和引導。同時,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也被引入,其中包括認知心理學,心理學視覺誤差,格式塔意象模式,心理空間理論等,這就使研究的理論依據得到了加強。2.翻譯過程中譯者的思維活動研究譚業升在傳統翻譯教學的基礎上,探討了譯者雙語表征的認知特征及視覺化翻譯等,強調了學生在翻譯教學中的主體認知建構。這也表明了培養譯者的主體意識開始引起了關注。金明在承認前人對翻譯主體認知建構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還建設性地提出了譯學研究應當把科學方法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倡導了譯學以人為本的理念。這些研究無疑從對譯者的理念、修養上做了宏觀定位。而從譯者具體的思維層面上,肖坤學否定了傳統翻譯理論把詞匯層面的翻譯看成一個語言符號的轉換問題,從譯者認知的角度探討了詞語的翻譯問題,有助于糾正譯者的傳統符號思維。張曉雪從拉康的"鏡像理論"出發,將心理學和語言學認知相結合,嘗試對翻譯過程及其間譯者心理狀態的變化發展作出全新的闡釋。鄧志輝取翻譯過程的認知心理研究視角,將TAPs定性研究與量化問卷的定量研究相結合,其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為更清晰地認識譯者進行單字翻譯的過程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實證研究資料,并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思路。王湘玲基于口譯過程模式和翻譯能力理論,通過刺激回憶、問卷、筆記和訪談四種方法,針對交替傳譯過程中譯員認知心理因素對其口譯策略選擇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探討了影響譯員的認知心理因素。

(三)研究方法

在整個翻譯心理研究方法體系的架構中,劉紹龍提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實驗研究和其他研究。根據對收集的這36篇論文的統計,國內的翻譯心理學研究中基于統計數據的描寫性和實證性研究的文章共有2篇,只占論文總量的5%,非實證研究方法占主流地位,其研究量占95%,而且主要集中在最近兩年內。這也說明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了實證研究的重要性。

(四)未來翻譯心理學的前瞻

篇(4)

英文名稱: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主管單位:山東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山東省濟南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5973

國內刊號:37-1066/C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6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5)

關鍵詞:修辭心理學;研究進展;方法論價值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053-02

一、修辭心理學的概念內涵

修辭與心理學語言是思維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思維活動的成果。人類語言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心理活動密切相關。修辭不僅與心理,而且與使用語言(修辭)的社會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而人們借助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分析、探尋修辭活動的心理機制,開辟了修辭研究的新領域。一般認為,修辭活動與心理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修辭本身就是一個以語言為媒介的心理活動過程,修辭主體的修辭行為和修辭對象接受修辭成果都伴隨著心理活動,有時是非常強烈的心理活動。第二,修辭活動會受到修辭主體和修辭對象雙方心理因素的制約。第三,修辭活動是修辭活動參與者心理互動的結果。很多修辭方式都是建立在心理活動的基礎之上的,像比喻、移覺、比擬、夸張等許多修辭手法,無論修辭主體在修辭創造時還是修辭對象在接受時,都離不開聯想、想象和情感等心理活動。可以說,修辭心理是修辭話語生成或建構的重要動因。要想對修辭有更為準確的認識,就必須了解蘊含其中的修辭心理,正因如此,近年來,人們建立了修辭學的分支——修辭心理學。

所謂修辭心理學應該是立足于心理學,從心理學角度關注與修辭密切相關的心理現象,旨在揭示對應的心理規律,其研究對象是所有的修辭心理現象,其體系的基本構成至少應囊括三大部分:一是修辭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二是修辭個體心理、修辭群體心理各自的結構、功能、分類以及兩種心理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三是修辭文本建構的心理原則、心理基礎和心理過程[1]。

二、修辭心理學研究進展

修辭心理學的系統研究專著和完整的學科體系雖然建立不久,但修辭心理問題,則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就很早有人注意到并作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探討。

20世紀中期以后,諸多學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修辭心理特別是一些辭格產生的心理基礎問題作了有益的探討。20世紀60年代以后,還先后出現了一批專門探討某一種或某幾種辭格形成的心理基礎的論文[2]。在修辭心理學這一研究領域,我國最具權威性的代表人物是復旦大學的吳禮權博士。他的著作《修辭心理學》對修辭學的理論建構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從心理學角度系統研究修辭現象的專著,《修辭心理學》構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學科體系。它在緒論中回答了修辭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問題,初步完成了為這門學科正名、定位的任務。從總體上揭示了修辭文本建構的普泛性心理規律。不但獨具慧眼地單列一章討論“修辭主體”的問題,賦予了不同層次、不同個性修辭主體的心理特質在修辭心理研究中應有的非同尋常的地位,而且對“修辭文本”的基本假設、修辭文本構建的基本原則也作出專章探索,從心理學角度對修辭文本建構的“恰切性原則”和“有效性原則”作出全新的闡發。借鑒普通心理學、文藝心理學等的相關理論分別探討了六個大類的不同修辭文本建構的心理機制?!缎揶o心理學》一書在對修辭手法進行心理闡釋時建立了一個較為全面的闡釋體系[3]。

至此,修辭心理學已經具備了大致完整的學科體系,但由于修辭心理學學科的特殊性,在此之后對修辭心理學的研究似乎仍未能獨立于修辭學的范疇,之后的研究大多是修辭學家對于某些修辭現象的修辭心理過程的分析和細化。

張春泉在《修辭心理過程個案考察之一——以蔣孔陽為例》中,以蔣先生記敘自己書記題名的心路歷程的文章為個案,對蘊含其中的內省的修辭心理過程進行了個案考察。通過對蔣孔陽文章的逐句研究,詳細解析了題名的動機、過程、結果題名未遂,完整研究了該文中全部、完整的修辭心理過程[4]。

在此之后,張春泉又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對修辭心理過程進行個案分析的文章,取得了一些修辭心理學的獨特成果。例如在《修辭心理過程個案考察之二——以魯國堯為例》中,張春泉以魯國堯《創造新詞的心路歷程》為例,進一步從微觀、常觀、宏觀視角探討修辭的過程性、研究修辭心理的材料、方法以及修辭心理諸要素之間的關系等問題[5]。

張愛惠通過對《紅樓夢》回目中的修辭翻譯對比研究,證實了修辭心理學在修辭文本翻譯過程中的重要影響。

在國內學者逐步建立修辭心理學的學科體系的同時,國外也有不少學者對于修辭心理進行了研究。例如GERTRUDE BUCK在其1895年發表的Figures of Rhetoric: A Psychological Study.一文中就描繪了修辭手段在心理學層面產生的過程,并且認為修辭格是一個有組織的復雜的心理活動。John Shotter在The Rhetoric of theory in psychology一文中,認為理論的語言的天職正是通過對理論的說明陳述從而在修辭學上有選擇地影響我們感知:對我們自身活動中“合理到難以注意”的方面的渲染,并且引起我們“對論述的想象”,即導致我們把小說當作現實[6]。奈梅亨大學的Michael W. Katzko在The Rhetoric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 of Unification in Psychology一文中對心理研究的修辭結構進行了專門的論述。

三、修辭心理學的方法論價值

1.修辭心理學建構的意義

修辭學只歸納、分析語言運用中哪些手法有哪些表達效果,為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可以使用哪些修辭手法,對人們為何要運用某些修辭手法、某種修辭手法為什么有較好的表達效果等深層次問題沒有進行闡釋,使人知其然卻不能知其所以然。修辭心理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闡釋人們為什么要運用某些修辭手法、為什么某些修辭手法有較好表達效果等深層次問題的心理原因,建立一套闡釋理論,說明修辭現象得以產生的心理機制。解決修辭學不能解決的“所以然”的問題。開展對修辭心理學的研究是可能的、必要的,它將有助于人們弄清有效修辭的內在機制。通過修辭心理學的闡釋,能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從而加深對修辭文本的理解,增強修辭自覺性,提高修辭能力,使思想情感表達更趨圓滿。

2.修辭心理學在修辭文本的翻譯過程中的價值

修辭活動是個體現象, 因此不同作者的修辭手法都有所差別。但是修辭心理學卻是一種集體現象, 這就是為什么不同的修辭文本可以被不同時期、不同國度的人所理解的原因, 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修辭是可譯的。修辭翻譯是一個本族文化與異族文化交匯變通的過程。文化有民族之分, 修辭也因此而各不同。但是修辭不是完全不可譯的, 正確了解不同民族的修辭心理, 就有可能跨越文化和思維的鴻溝, 盡最大可能實現修辭文本的可譯性。修辭之所以能夠翻譯, 是因為修辭心理是人類的通性,修辭文本在研究中有民族之分是因為各民族在地理歷史等社會、人文因素的印象下顯現出強烈的民族性。修辭的通性和民族性都可以用修辭心理學來解釋[7]。由此可見,修辭心理在修辭文本的翻譯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四、結語

修辭心理學作為一門由修辭學和心理學交叉衍生出的獨特學科,有著其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正由于其學科的獨特性和復雜性,其學科獨立以來,雖然有吳禮權博士大體建立了其學科體系,但其后發展的并不迅速,研究成果較心理學的其他分支而言也較為稀少和分散,修辭心理學這一發展現狀是不容否認的,但同時修辭心理學對于修辭學和心理學以及其他學科的意義和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因而在今后的學術研究中,希望修辭心理學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會有更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修辭心理學的學科建設作出貢獻,豐富修辭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使修辭心理學的研究逐步成熟深入。

參考文獻:

[1]段曹林,馮廣藝.對修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思考——兼評吳禮權的《修辭心理學》[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吳禮權.修辭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0

[3]馮廣藝,段曹林.簡評吳禮權的《修辭心理學》[J].修辭學習,2003,(6).

[4]張春泉.修辭心理過程個案考察之一——以蔣孔陽為例[J].修辭學習,2002,(5).

[5]張春泉.修辭心理過程個案考察之二——以魯國堯為例[J].修辭學習,2005,(3).

篇(6)

【關鍵詞】張曉剛 藝術學 跨學科研究

張曉剛博士的《跨學科研究:20世紀中國藝術學》(以下簡稱《藝術學跨學科研究》)作為東南大學“藝術學國家重點學科項目”成果之一最近由學林出版社出版,并成為“藝術學林”文庫著作的又一全新力作。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以來,已經有一百余年的歷史,張曉剛《藝術學跨學科研究》即在“20世紀”這一特定的歷史敘述框架下。對我國學者圍繞藝術學展開的有關跨學科研究活動及成果予以系統梳理和檢視,以期為當前的藝術學學科建設提供必要的學術參照和理論鑒戒。

藝術學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誕生的標志是德國美學家和心理學家馬克思?狄索瓦(Max Dessoir,又譯德蘇瓦爾,1867-1974)于1906年出版的著作《美學與一般藝術學》他所倡導的一般藝術學。一方面是針對美學而言、與美學相并立的一門獨立學科:另一方面是針對特殊藝術學即各門類藝術學而言的,是各門特殊藝術學的理論總結。藝術學在德語國各個國家的傳播自不待言,就是在法、英、美、意大利、前蘇聯和日本等國家,也可以看到藝術學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所說的二級學科藝術學也就是這里的一般藝術學。

我國學者最早對國際上這股學術思潮作出應答的是宗白華。上世紀20年代他從德國留學回國任教于南京的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現在的東南大學溯源于此),就以藝術學為題作過系列演講,并寫有體系完備的講稿,其講稿內容就廣涉各個藝術學流派和論題(心理學、人類學、風格論、形式論、藝術分類等);30年代,藝術學研究比較興盛,出現了一大批研究成果;40年代,馬采先生比較系統地對藝術學的范疇、對象、方法等進行了研究。并在1941年發表于《新建設》上的論文《藝術科學論》,首次涉及到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的理論依據問題。解放后,50年代,藝術學基本上是翻譯一些國外的文獻,而且主要是蘇聯的。另一方面,對具體的門類藝術的研究較多,但是對藝術學的學科本體方面研究的少一些,“”時候基本就沒有了。改革開放以后,全國很快就形成了美學熱,藝術學的研究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美學所取代了,甚至在國內相當一部分研究者的概念中,認為藝術學就是美學研究的一部分內容。此后就有一些學者呼吁大力開展藝術學研究,并盡快確立藝術學的學科地位。

90年代中期,經張道一、凌繼堯、劉道廣等人的大力倡導,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增設作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與一級學科藝術學同名),使之從組織體制上在國內得到確立。發展至今,藝術學也成為了國家重點建設學科。從藝術學的形成來看,它有三個研究領域。其一是理論藝術學,主要討論“藝術一般”或“藝術普遍”的問題,也就是藝術的本質問題:其二是應用藝術學,指藝術學原理在實踐領域里的具體應用,它和理論藝術學相并列。近幾年在我國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為藝術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其三是藝術學跨學科研究,亦即交叉學科研究,或綜合藝術學研究。其研究內容在交叉學科上應以“藝術對象”為主體,展開藝術學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總體看來,我國20世紀的藝術學跨學科研究呈現出“兩高一低”的運行特征?!啊畠筛摺侵?0世紀20―40年代和80年代到世紀末這兩個時段藝術學跨學科研究最為繁榮,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強勁勢頭,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藝術人類學、藝術符號學、藝術文化學等各個藝術學跨學科分支都得到了較為均衡和快速的發展”,“‘一低’是指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世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的低谷期”。(p.100)這種現象的形成是與當時中國獨特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

“20世紀中國藝術學的跨學科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目前國內從跨學科視角對藝術學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專著還付諸闕如。可以說張曉剛所著《藝術學跨學科研究》是21世紀初對此領域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并由于其精彩的論述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該書由緒論、20世,紀中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的學科理論背景、總體格局、各跨學科分支以及對我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反思共九部分構成。張著《藝術學跨學科研究》并非指廣義上的圍繞藝術學科且涵蓋多學科、跨學科和超學科等多層次多學科合作、綜合和統一的研究,而是專指藝術學的交叉學科的狹義層面上的研究。具體是指藝術學和相鄰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符號學、文化人類學等)相互結合、彼此滲透交叉而形成的藝術學分支學科。作者試圖采用現代藝術學理論及跨學科研究的新成果對我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的學科構成展開初步探討,闡釋其基本的學科屬性和學科成熟標志,明確各跨學科的學科定位,廓清邊界,確定主要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作者選取已較為成熟的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藝術符號學、藝術文化學和藝術人類學五大藝術學跨學科領域,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和學科發展的實際,在橫向的體系性與縱向的歷史敘述之間尋找到一個較好的契合點,較為全面、立體、動態地展現了20世紀中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活動的運行過程、歷史內容和發展規律。

作者認為:“藝術學的跨學科研究理論基礎在于藝術活動的復雜性和系統性,由此產生研究藝術活動不同層次和階段的多學科綜合的必要性”(p.39),而“問題域的形成是一門跨學科誕生的真正標志(或者說是它的充分條件)?!?p.56)“一個學科問題域的形成,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學術累積成形?!?p.55)以問題為中心展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既可以擺脫以往美學和藝術學理論的既定思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本質論和封閉的系統論同時,問題的確立性和闡釋的開放性,也將使我們面臨多重的選擇前景。作者分別以藝術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為例進行說明。在藝術心理學領域,就是圍繞著藝術創作心理和接受心理。費希納開創的“自下而上”的實驗美學認識論路線,移情論對審美體驗的深刻闡釋,心理分析派對個人意識的開掘,原型批評對集體無意識的探險,格式塔心理學對知覺完型的分析,瓦爾堡學派的圖像學研究等等,解決了藝術活動中包括感覺、知覺、想象、理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和氣質、性格、天才、靈感等心理奧秘。藝術心理學才在藝術家心理、藝術創作心理、藝術作品心理和接受心理等領域組建確立了自己的研究領地。而這些問題都是傳統藝術學所無能為力的。在藝術社會學方面,以法國波爾多學派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的藝術社會 學,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理論批判的藝術社會學,還有呂西安?戈德曼的發生學結構主義藝術社會學以及蘇聯等國發展的藝術社會學等的流派紛呈和競相推動,使得藝術社會學也逐漸圈定了藝術生產社會學、文本社會學、觀眾社會學等學術場域。藝術符號學、藝術文化學、藝術人類學等跨學科分支的獨立也莫不如此。

任何一種理論學科的學術史研究,所探討的,正是特定學科知識在自身演變過程中的具體增長與變化,以及這一知識演變過程中所呈現的學術價值構造和特性問題。恩格斯說,哲學史是哲學思維的學校。同樣可以說,藝術學史是藝術學理論思維不可代替的學校。正是藝術學史形成、豐富和完善著藝術學理論。而跨學科研究在藝術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具體理論的發生、發展總是存在一定規律性的歷史過程,而知識層面的歷史增長和變化則是其內在的支持,因而,探討一種學科的歷史演進,其知識背景所具有的特征必定會以一定的面貌呈現出來。

作者認為:“20世紀中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是中國現代學術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具體成果,而不是中國本土藝術學傳統延伸的產物。它誕生于‘西學東漸’的文化大語境中,是在中西文化交匯、交融中碰撞的智慧火花?!?p.74)毫無疑問,作為20世紀中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的知識性存在背景,這一過程的出現和演變,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第一,中西方兩種知識系統在交融整合過程中所必然出現的矛盾和沖突:第二,這一整合過程對于20世紀中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的學術構造產生什么影響:第三。這種影響的發生本身有著什么樣的具體特性和意義,以及這種影響的存在為中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的學術形態的確立提供了什么樣的規范。

作者精彩獨到的分析在書中隨處可見,可以看出作者對學科相關資料、發展歷史和當前進展情況了如指掌,又極富前沿意識,體現出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理論造詣。因此他論述起每一個問題來,都有一種總攬全局、高屋建瓴之勢。即使初學者也能從這部《藝術學跨學科研究》中清晰地了解20世紀中國藝術學跨學科研究的整體情況和來龍去脈。

亨利?吉羅等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抵抗的知識分子與對立的公眾領域》一文中提出,正是學科的區分與專業化導致了批判思考的減弱,同時也使這些專業人員無法針對共同的學術關切而彼此對話。在我們看來,學科的劃分與形成雖是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隨著社會現實的變更,以追尋藝術普遍(藝術一般)為目標的藝術學,已無法再固守學科所設定的堅強壁壘而對現實作出有效反應。因此,融合的視野和學科的交叉已成趨勢,“這些學科多方面的重合產生出了雙重的效果。一方面,無論是依據研究的對象還是依據處理數據的方法,要想為這幾門學科找到明確的分界線都越來越難;另一方面,由于可接受的研究對象有了范圍上的擴大,每一門學科也變得越來越不純粹。這樣便導致了對這些學科的統一性和學術前提的合法性的不容忽視的內在質疑,而在以前,每一門學科正是借此而為自身的對立存在權利進行辯護的。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便是新創一些帶有‘跨學科’色彩的名詞,如傳播學、行政學和行為科學”。

在我國,藝術學自誕生以來就和藝術領域的跨學科研究是同步進行的,即同時表現出學科分化與學科重組的兩種趨勢?!耙环矫妫覀円袁F代學術觀念對傳統思想資源進行的學術整理、歸納和學科分化的工作持續進展,使得作為一門具有獨特研究對象、范圍和方法并形成了系統的學術范疇和命題的現代學科的藝術學開始形成:另一方面。我們又廣泛地采納現代人文社會科學視野和方法對藝術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索。尋找藝術研究中科學與人文的最佳結合點來克服單一化視野帶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p. 81)

篇(7)

科學心理學自1879誕生以來,歷經眾多學派的競爭與融合,發展到當代,認知心理學與計算機科學、生物科學、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等學科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成為當下心理學發展的主流。從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學體系內容心理學到目前的認知心理學,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心理學已歷經內容心理學、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其中夾雜的大大小小的理論思潮也很多,其中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認知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的四大勢力,其影響持續至今(舒躍育, 2011)。但是,隨著科學哲學的發展進步,心理學學科體系自身的不斷拓展,以及心理學與多學科的相互交融,心理學發展之勢勢不可擋,其中發展正盛的認知神經科學最有可能成為心理學的“第五勢力”。在后現代與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理學學科體系加速分化,美國心理學會(APA)目前在冊的就有53個心理學分會,每一個分會幾乎都可以主導一門學科的發展,就我們所熟知的,近年就興起了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社區心理學、生態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現象心理學、認知神經心理學等(葉浩生,2003),這使原本就不很清晰的心理學體系新增加幾分凌亂。

心理學目前的多學科分支的現狀,是心理學高度發展的結果,還是心理學分離和破碎的預兆。張海鐘和姜永志(2010)認為,學科分化是心理學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如物理學這樣的成熟學科就有數十個分支學科,相比較而言心理學并不多。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斯塔茨(Staats, 2003)則認為,學科過度分化是心理學分裂的預兆,這樣的分裂現狀,使科學心理學很難形成真正的科學共同體,難以形成如科學哲學家庫恩(Kuhn)所說的統一“范式”(Paradigm),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常規科學將成為泡影,心理學終將難以擺脫前范式科學形態的命運。斯塔茨(1996)曾指出,“每一門科學都得經歷一個從不統一到統一的轉變過程”,他注意到在自然科學方面,這種轉變以極高導致了在理論、方法和哲學上的相當多的一致性,而行為科學卻是分裂的,因此,他試圖利用實證主義方法論將心理學整合為統一科學心理學,但是舍棄人文的心理學注定是不圓滿的,這一整合注定了失敗的結局。那么,心理學的現狀究竟是怎樣的呢?心理學是在發展還是在倒退,心理學的歷史是否有一個類似于規律的法則來引導學科發展,或者說心理學發展的模式和方向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澄清會讓我們對心理學的現狀有一個新的認識。以下我們將看到爭論最多的三種心理學史發展模式,同時,立足于當下后現代和多元論的觀點,我們提出心理學的多元論發展模式,作為第四種模式,同樣需要接受時間的檢驗。

2心理學史發展的傳統模式

2.1循環發展模式及其評析

每一種發展模式都是一個規律的生成,循環發展模式(Cyclical development model)認為歷史就是重復自身,起落消長,無盡往復。王國由盛而衰到再次興盛,知識的停滯與知識的重新發現都是循環往復的。最早的循環論者應追溯到古希臘思想家阿那克·西曼德,他認為,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是無限與無形的,他命名為“阿派朗”,意思是“無邊無界”,他認為宇宙的每一事物都要經歷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循環變化過程。在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也為循環發展模式提供了佐證??茖W哲學家庫恩的范式論認為,范式是一門學科成為科學的必要條件,一門學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稱之為科學,任何一門學科在沒有形成范式以前,都處在前范式或前科學時期,科學工作者各自持有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待經過討論形成統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于是從前科學時期進入科學時期,因此,他認為科學發展是四個階段的往復循環:即前科學時期(前范式)→常態科學時期→反常和危機→科學革命時期→常態科學時期……。庫恩認為,當新范式戰勝舊范式就標志科學革命時期的結束,而進入新的常態科學時期。在新的常態科學時期,新的范式成為該學科的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茖W研究在新范式的引導下繼續積累式的前進。但到了后來又出現新的反常,陷入新的危機,引起新的科學革命,并實現從新范式到更新范式的轉變,進入更新的常態科學時期,科學的發展模式就是通過這幾個環節不斷循環往復不斷前進。與庫恩同一時期的另一位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在科學研究綱領理論中,同樣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觀點,認為科學發展是一個動態的循環過程,即科學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科學研究綱領的退化階段→新的進化的研究綱領證偽取代退化的研究綱領→新的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拉卡托斯的這個模式不同于波普爾的不斷革命模式,它既體現了科學發展的過程的質變,也體現了它的量的進化(夏基松, 2010)。

從歷史發展的規律出發,心理學史的發展也遵循這樣一個往復循環周而復始的規律。從地域人格的形成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循環,姜永志和張海鐘(2010)就發現,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將導致人們適應環境的差異,對環境的不同適應會逐漸內化為區域文化內的一種習慣、思維,最后生成一種區域性文化,不同的區域文化因差異不同,而形成不同區域的文化心理特征,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的表征方式外顯為區域文化心理行為,這種行為又會使人們對區域地理環境進行改造,即區域地理環境→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心理→區域文化心理行為→區域地理環境→區域文化心理……,這是區域地理與人格生成的循環往復過程。另外,從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變化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的循環模式,意識或經驗是科學心理學建立之初唯一的心理學研究對象,在構造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時期,意識仍舊是心理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自從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913年在《心理學評論》發表《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之后,心理學徹底的將意識排除在心理學之外,將外顯的能夠測量、重復和量化的行為作為心理學唯一的研究對象,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持續影響整整持續了半個世紀,其很多觀點仍被認知心理學所沿用。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后,認知心理學使 意識重歸心理學領域,意識的回歸是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又一次循環。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使意識與行為成為當代心理學都涉足的研究領域,認知神經科學致力于尋求意識與行為的神經生理基礎。這種循環其實并沒有停止,每一次循環只是達到了暫時的平衡,即達到了庫恩所說的常態科學時期,或者拉卡托斯說的新的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但是,每一次循環都會從之前的發展過程中吸收新鮮的東西,并將其整合到現有理論中來,從而促進學科的發展進步,這是該模式最易被接受,也是最具解釋力觀點。

2.2線性發展模式及其評析

線性發展模式(Linear-progressive Development Model)認為,每一個人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先輩發現的基礎之上。正因為如此,人類的知識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就如實證主義先驅孔德說的一樣,一切科學知識必須建立在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的基礎上,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和基礎,除了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的知識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知識,其暗含的假設就是只有被經驗證實的知識才能促進科學的發展,那么這種發展應該就是線性的發展。而波普爾(Karl Popper)的批判理性哲學也承認了積累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學發展模式是:(1)科學開始于問題;(2)科學家對問題提出大膽猜測,即理論;(3)各理論間展開批判和競爭,接受觀察和實驗的檢驗,篩選出逼真度高的理論;(4)新理論被科學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證偽,又出現新的理論。波普爾認為,任何科學的發展都是不斷的否定之否定,是知識經驗的不斷累積(姜永志,劉額爾敦吐,2012)。孔德(Isidore Comte)和波普爾的科學進步模式直接影響了包括心理學在內的眾多學科。

在心理學領域,或許這一線性進步發展模式更容易被接受。因為從心理學史的考察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很多佐證。如在心理治療領域,這個過程就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國心理學家車文博(2010)在《車文博文集:西方科學心理學史(第五卷)》中認為,早期希臘思想將心理障礙看做是超自然的力量,后來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認為是體液失衡導致心理障礙并強調腦的作用,后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強調“中庸”的情緒反應是緩解心理障礙的重要手段,后來薩布科(Oliva Sabuco)認為情緒的自制促進了心理健康,后來皮內爾(Philippe Pinel)對精神障礙進行了分類,并認為有些精神障礙有神經生理基礎,而有些精神障礙沒有生理解剖基礎,環境和生活方式對心理疾病的產生有重要作用,再到后來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后,人們通過現代測量技術來鑒別心理障礙,并通發展出了精神分析療法、行為主義療法、人本主義療法、意象療法等?,F代心理治療的診斷與治療的發展,并不是突現的,而是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之上不斷累積的結果。研究者也常常深有體會的認為,我們所做的每一項研究都是奠定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的累積,如感覺、知覺、記憶等的每一次新的突破都是在對大量文獻進行研讀基礎上,通過一次次實驗得到的。在科學主義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爭中,所爭論的一個焦點就是心理學是否需要這樣的實證累積,由實驗數據組成的實證材料能否代表心理學的發展進步,實證積累的心理學能否促進心理學的統一?

這種線性進步的發展模式其實是每一個學科發展多必須要經歷的,知識的產生都是逐漸積累的。心理學史的發展同樣需要這樣的早期積累,心理學史的每一本經典著作,都對促進科學心理學產生的各學科知識做大篇幅的論述,哲學作為心理學的母體、從來都是科學心理學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直接供體,生理學作為對科學心理學具有重大影響的學科也成為了科學心理學最親密的伙伴。正如維特斯特恩(Wetterstein, 1975)認為的那樣,“在心理學領域,人們理解記憶、學習和感知過程等問題的知識有了顯著增長”。但是心理學內部仍存在一些分支學科的領域,它們通常研究諸如人格或社會控制問題,其發展歷史較為混亂,不容易根據線性進步模式來解釋。由此便產生了一個問題,即心理學歷史的發展是否存在一種完全相同的總體模式,也許存在幾種模式,一些符合循環發展模式,另一些符合線性進步發展模式。

2.3混沌發展模式及其評析

混沌發展模式(Chaos Development Model)認為,歷史本身沒有任何完全相同和普遍性意義。正如費舍爾(Fisher)指出的那樣,“歷史只不過是一出偶然發生的、不能預見結局的戲劇”(墨菲, 科瓦奇, 2010)。在歷史中發掘的意義是我們強加于歷史之上的意義,而不是歷史本身所固有的意義。薩瓦(Sawyer, 2000)就認為:“撇開創造歷史的人,歷史不過是一個抽象、靜態的概念,既不能說它具有客觀性,也不能說它沒有客觀性,問題在于人們不了解歷史的客觀性卻賦予其客觀性”。因此,心理學的歷史也可能是一種混沌的和不連貫的歷史,科克(Koch, 1969)在《心理學不可能成為一門連續的科學》指出,心理學在百年之后產生了大量的偽知識和無意義的思想[。科克認為,科學心理學的歷史可以被看做是“極力效仿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不斷變化的連續體”,但是他又說,目前為止,心理學尚未找到一種適當的方法論來研究其獨特的對象,還遠遠不能說明它是一門累積的、漸進的科學。

事實上,科學心理學在極力模仿自然科學的過程,已經將心理學割裂了。按照科學心理學的發展軌跡,科學的心理學是以實證主義為邏輯主線的,無論是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還是近年興起的認知心理學,都主要以實證主義的方法論為其哲學基礎。傳統科學方法論是以物理主義的世界觀和實證主義方法論為基礎的,物理主義世界觀和實證主義方法論直接構成了現代科學的實證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假設,科學的實證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現象是可以通過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延長工具可以客觀把握到的,只有感官把握到的才是客觀和真實的,否則是虛假的。實證主義立場的心理學其實揭示的只是人類全部心理現象的一部分內容,很多無法用經驗證實的心理現象必須借助于非實證的研究(葛魯嘉, 2008)。對自然科學過度的模仿,使心理學失去了本真,那些不能用實證方法研究的,但又對人的日常生活起著主導作用的心理現象,不應該被方法論無情的拒之門外。從這一視角來看,心理學的歷史更多的是一部 實證科學心理學史,它缺少的是連續性的和綜合性的關于人的心理的解讀。因此,混沌發展模式占據的市場份額并不大,顯然它也不能完全解釋心理學的歷史,畢竟科學心理學在研究對象、方法、內容以及體系上,都具有循環和線性進步的特征,那究竟哪種模式更適合當下的心理學,更能揭示心理學歷史的發展規律呢?顯然上述三者都具有相對的適切性,但同時也有片面性。

3多元發展模式

以上每一種心理學史發展模式都不能完全解釋心理學的發展連貫性,正如前面提到的,有些人更愿意接受心理學史的循環發展模式,另外有一些人更傾向于接受線性進步發展模式,甚至還有人認為心理學史部分上也是混沌的。理論的不統一往往都會陷科學于囹圄之中,在心理學這個限定的領域也一樣。既然以上三種歷史發展模式存在缺陷,那么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來看待心理學的歷史?;仡檶π睦韺W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早期學者,會發現很多學者都持有一種多元論,瓦伊尼(Weiner, 2010)在其著作《心理學史:觀念與背景》中強調,蘇格拉底(Socrates)就曾最早規劃出一種多元論的心理學研究取向,強調行為具有多重原因,行為的原因不單純是心理學、生理的或是社會的,而是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而中世紀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哲學視角也允許多元性和多樣性在整體性中占有更重要地位,認為世界由無數獨立的精神性的“單子”所組成,是無數單子的和諧的體系,這是唯心主義的多元論。現代機能主義心理學創立者詹姆斯同樣是一位徹底的多元主義者,詹姆斯明確證實了分析的多重水平:分子的、生物學的、社會學的、哲學的—所有這些都是合理的,并且都有自己的特殊價值和應用。他的多元論對他的心理學取向有幾種含義,首先是方法學的,我們審視詹姆斯的著作,無論是心理學還是哲學,就會發現一種實用主義的多元論,其中方法學的觀點起了輔的作用,詹姆斯是用了多種方法,顯然是一位方法多元論者。二是在心理學對象上他的多元論也尤為凸顯,他的研究范圍包括了基礎問題與應用問題,宗教心理甚至超自然現象(方雙虎, 2011)。早期學者的多元論思想,為今天心理學的多元論取向奠定了基礎。

隨著近幾十年科學哲學的發展,后現代哲學成為支持多元論的主要陣地,后現代哲學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反一元論,提倡多元主義,認同不同意見同時并存,共同繁榮。后現代哲學還接受費耶阿本德的“多元主義”和“增生原則”,認為任何理論都有韌性,沒有一種理論永遠能駁倒另一種理論,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能判定一個理論好于另一個理論。我們再回到心理學分裂的源頭來看,其中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實證科學主義心理學的文化霸權問題,即主張建立一種普遍性適用的實證科學和嚴格意義的實證科學,這種客觀的研究范式確實給心理學研究帶來了科學的地位,揭開了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操作主義使人類心靈越來越具有可操作化,提供了客觀揭示和理解心靈的方式方法和有效的干預技術,合理的揭示了人類心理的一個側面。

但是,這種客觀研究范式所堅持的主客分離的思維模式沒能完全的闡釋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人類心靈主觀性。這種以實證主義取向建立的心理學實際上所持有的就是一種一元文化論,反對其他形態的心理學形式,反對其他文化中的心理學式樣,這樣難免忽略了其他文化中有價值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關于心理的解釋。從美國心理學會(APA)53個專業分會來看,學科分化越來越細致,這樣的分化是否阻礙了心理學的健康發展了呢?從目前的發展來看,這樣的細化不但沒有阻礙各心理學分會的發展,而且很多心理學研究領域還出現更多的交叉研究。從行政組織結構來看,在20世紀末,心理學已經同其他學科一樣統一,甚至比某些學科還要統一,如,在生物學內部,我們通常能見到至少20個系,包括植物學、園藝學、畜牧學、林業學、動物學、解剖學、動物研究學、微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等等。所以,心理學可能高估了其他學科的統一而貶低了自身的統一性。按照詹姆斯的精神,我們必須考慮學科統一的優勢,但是我們也應該探索多元化為心理學提供的優勢,一門新的理論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會彌補心理學的分裂,同時又為心理學的未來發展帶來希望。

4小結

綜上所述,心理學的歷史并不是分化的歷史,而是學科多樣化、復雜化、豐富化、精細化的發展必然性。那么,心理學史的發展模式更可能會遵循這樣一種多元論取向,心理學學科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分支學科不斷增多、心理學研究越精細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彌補了心理學的分裂,起碼將其研究限定在了心理學的邊界之內,阻止了學科分裂或被其他學科蠶食的結果。因此,對心理學史的解讀,要站在多元論的立場上,持有多元發展模式(Pluralism Development Model)的觀點。在心理學史的體系中,諸如機能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等幾種典型體系被納入到了當代主流心理學之列,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等對當代心理學也產生著持續的影響,認知心理研究回歸了意識的主體地位,同時對多元方法的重視也拓寬了科學的概念和方法論基礎,我們對整個心理學領域的發展變化仍會持續關注,但我們應該更傾向于采用多元論的視角,將心理學史的發展納入到多元發展模式中來考量,客觀公平的承認每一種心理學研究取向存在的合理性與價值性,這樣解讀的心理學史才會彰顯心理學的當代價值。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車文博. 車文博文集(第五卷): 西方科學心理學史. 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方雙虎. (2011). 論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科學觀. 心理科學, 34, 1242-1246.

葛魯嘉. (2008). 新心性心理學宣言---中國本土心理學原創性理論建構.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姜永志, 張海鐘. (2010). 中國區域心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整合探索. 心理學探新, 30, 3-6.

姜永志, 劉額爾敦吐. (2012). 近代哲學與心理學的邏輯演進--基于語言哲學的發展脈絡. 心理研究, 5, 8-12.

墨菲, 科瓦奇. (2010).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林方, 王景和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蜜芽|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新版天堂资源中文8在线| 99国产欧美精品久久久蜜芽|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国产 麻豆 日韩 欧美 久久| 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bbbb人妻| 成年免费a级毛片| 日韩无码专区|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线乱码一区二三区| 亚洲av无码久久|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igao视频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无码av免费网站|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深夜男女无套内射|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五十路丰满中年熟女中出|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极品视觉盛宴|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女女女女女裸体处开bbb|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国产国语在线播放视频| 风流少妇按摩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