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網絡的特征

網絡的特征精品(七篇)

時間:2024-02-02 15:06: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網絡的特征

篇(1)

【關鍵詞】網絡文學;特征

當代社會是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成為人類繼廣播和影視之后最具大眾性的文化媒體。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作為當代文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經成為當代社會關注度很高的一個話題。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其呈現出不同的顯著特征,本文對其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論述。

1.網絡文學的內涵

網絡文學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產生的。關于“什么是網絡文學”,從其誕生之日起,人們對它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綜合眾多已有的關于網絡文學的概念,筆者認為,所謂網絡文學,就是指在互聯網上發表,以互聯網為依托、以網民為接受對象,具有網絡技術特征和網絡文化特征的文學。

2.網絡文學的特征分析

2.1自由性

網絡文學與其他文學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自由性,即它是完全自由自在的活動,具體表現為創作的自由、發表的自由、傳播的自由、接受的自由、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等。

創作的自由。人人皆有參與的自由,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在網絡空間進行創作,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創作時間、創作空間、創作內容和創作方式。寫什么、如何寫,不受任何寫作規范的限制,無需顧及刊物、編輯的思想傾向、審美趣味與大眾的趣味,無需顧及出版社的意愿和市場的需求,完全可以放松自己的思維神經,按照自己的喜好敲打敲打鍵盤,移動移動鼠標,充分張揚個性、激揚文字,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學作品。

發表的自由。網絡文學寫作不受傳統出版商和編輯等社會角色的嚴格制約,不必經過復雜的投稿、審稿、編輯、校對、印刷、出版和銷售等一系列眾多繁縟的中間環節,只要輕輕點擊鼠標把自己寫就的水平不一的作品上傳到網站,就表明作品已發表成功。在哪個網站或哪個網頁發表,沒人限制,無需顧及任何人的情緒,不存在發表的障礙。

傳播的自由。網絡作品一經發表,一眨眼的工夫就能被世界任何地方的讀者所看到,而不受出版商以及編輯的影響和約束。

接受的自由。從接受角度來看,作品一旦上傳,讀者就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點擊、閱讀、鑒賞與交流、批評與再創作,無需通過購買或者借閱才能閱讀文學作品,享有了充分的閱讀和評論自由。

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即雙向互動交流的跟帖和回帖的自由,使作者在第一時間得到讀者反饋的意見并即時予以接受,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讀者文學鑒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對作品進行必要的再修改,使之不斷地趨于完美,實現了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

2.2大眾性

網絡文學的大眾性,即網絡文學成為眾人能欣賞的大眾化文學形式,網民在網絡文學面前人人平等,具體表現在作者的大眾化、內容的平民化、傳播的網絡化、審美品味的世界化和文學批評的大眾化。

作者的大眾化,即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都可以成為作者,作者即民眾、民眾即作者。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作者群極為龐大、發表容量極為龐大,可以說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作者,真正實現了文學創作的大眾化。因為它的創作不需要經過專業編輯的嚴格篩選,只需要作者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術,一個點擊就可以輕松地在網絡上發表。

內容的平民化。由于網絡文學作者的大眾化,因此,網絡文學能夠反映出當下最廣大人民生活的全貌,其題材集中于愛情、都市、奇幻和武俠,內容平民化,更貼近生活,最大限度地涵蓋了政府官員、公司白領、藝術家、大學生、暴發戶、下崗職工等眾多群體的普通生活。

審美品味的世界化。網絡文學決定著它的語言具有規范性,世界上不同膚色的人,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消除了狹隘的地域觀念和種族歧視,傳統的地域風格將漸趨淡化,而個體風格則越來越明顯,寫作行為越來越個體化。在網絡文學的世界里,人們更關心的是作品的個體風格,除了語言之外,還包括網頁的設計、版式的安排、插圖的藝術等等,而不再是每一特定語種的風格。

文學批評的大眾化。在傳統文學狀態下,有專業文學批評家,而在網絡文學狀態下,每一個讀者同時是作者,也是批評家,真正實現文學活動的大眾化,是一種真正大眾參與的行為。

2.3娛樂性

傳統的文學創作重視文學的審美意義和功利意義,而輕視文學的娛樂功能,即注重深入剖析人性的深度和意義,實現某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追求藝術的創新和完美;而網絡文學作為一種以網絡為依托的文學形式,最大限度地追求身心的愉悅和。網絡文學之所以在短期內取得如此的繁榮,正是由其娛樂性的特征催發的。

網絡文學的娛樂性表現在由于不受時空、版面、編輯個人喜好的限制,絕大部分的網絡更樂意在網上即興地、無拘無束地發表言論,從而達到身心愉悅、自娛的目的。

網絡文學的娛樂化特性表現在文學語言的標新立異上,它忽視標點符號的使用,編造數量較多的新詞,大量使用數字符號字母、外來語。通過諧音、縮略、繪形等方式制造出來的網絡語言真是直觀醒目、千奇百怪、生動幽默、快速直率,讓人嘆為觀止,很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甚至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網絡文學的娛樂性還表現在多媒體科技和超文本式樣的運用上,在網文中藝術的排版和構圖,再配上一些令人逗笑的音樂、圖片、字體、符號等,既使網絡們的情感得到自由的宣泄,又使網絡讀者從中獲得愉悅、,減少閱讀疲勞和作品審美疲勞,增強了審美娛樂性。

3.結束語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新生事物應運而生。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目前已成為人們重點關注、不斷談論的熱點話題,并以其獨特特征,受到越來越多群體的喜愛和推崇。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網絡文學的諸多創作特征,必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網絡文學的本質和走向,極大地推動文學自身的發展。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作為以互聯網為依托、由互聯網催生出來的網絡文學,更不例外,有它的不成熟、不足之處,因為網絡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去分化 網絡文學 特征

伴隨著現代工業社會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科學知識逐漸變得越來越細化和專業化,社會分化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專業。上世紀50年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思考現代主義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從而產生了“后現代化”。后現代化是指“現代主義之后”的文化,我認為這將是一種融合性的文化,明顯區別于古典文化中的和諧文化。如果以分化――“去分化”為標準對文化進行分類,就可以發現現代主義是分化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后現代主義就表現出較明顯的“去分化”。文化的“分化”就是指文化依照它自身的規律,劃分不同門類。“去分化”就是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本身的各種區分變得越來越模糊,很難再依照一個標準給予分門別類。網絡文學被認為是后現代主義的代表,具有典型的“去分化”特征。

網絡文學表現出諸多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情結,具體表現為,網絡文學的欲望化寫作;網絡文學無深度的游戲原則;網絡文學對于藝術審美體驗的抽空和網絡文學的大眾化。

一、網絡文學的欲望化寫作

網絡文學的欲望化寫作首先體現在表達的欲望。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精英階層對于文化的壟斷的打破,普通的大眾可以自由利用網絡發表言論。文學走下了神壇,成了可以被普通人自由支配的資源,在網絡世界中,人們可以自由發表觀點,隨意評判別人或者被別人評論。擺脫了現實世界的各種束縛,在這里人們充分展現了表達的欲望,人們的寫作完全是率性而為,毫無保留地表達個人的生活體驗、欲望、感情糾纏和人性沖突,表達幸福和痛苦、孤獨和喧鬧、夢幻和理想。在這里,文學的創作真正大眾化、平民化。文學幾乎向所有人敞開大門。網絡文學就這樣在文學邏輯上踐履后現代主義的“去分化”理念。網絡文學中的許多文學作品,表現的是:“人們感覺到的不是過去那種可怕的孤獨和焦慮,而是一種沒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覺,沒有真實感。”[1]再者,網絡文學的欲望化還體現在寫作中充斥無愛之性,文字之間表現出一種直接的欲望,脫離傳統文學中的情感基礎,在虛擬的世界中展現出一片泛愛的天地。在網絡文學中表現出的隨心所欲的態度、毫不在意的表達、情緒化的宣泄成了網絡文學欲望化寫作的直觀表現。

二、網絡文學的無深度游戲原則

后現代主義不把文學當做一種神圣的事物加以膜拜,而是把文學當做一種游戲,在這種觀念下,文學只是文本的意義,文本之后是不存在任何意義的。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文學的創作就沒有絲毫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改變,也沒有沖動。在后現代文化的環境中,原來傳統觀念中的深度模式和終極思想意義變得毫無意義。在后現代主義者看來,文學的意義是建立在游戲的基礎上的。網絡文學在審美上削平了文化深度,顛覆了崇高,同樣也不追求高雅和經典,在網絡上我們看到了網絡文學作品絕大部分都缺乏深度的社會意義,缺少穿透性的思想力量,網絡文學表現出強烈的自娛性。網絡文學從發生之初就帶有較為濃厚的游戲味道,有不少網絡作家,坦言他們的創作就是為了自娛或者娛樂他人。互聯網的產生為這種無深度的游戲原則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土壤。首先,互聯網的產生是出于商業運用的目的,這樣就決定了它的大眾化消費的運營模式,自然造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絡文學必然走向迎合大眾消費的快餐文化。互聯網的控制性很弱,監管難度大,這樣就營造了文學創作的寬松環境,人們在互聯網中可以自由發表言論,表達自己,網絡中傳統的權威失去了地位,網上出現了一個沒有中心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可以自由發揮,任意抒發,自娛以娛人。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我”的手寫“我”的心,大部分人都是一種沒有功利感的欲望化表述,沒有終極價值理性、崇高的道義承擔,不追求典型化及構思和修辭等技巧,只是即時展現自我,最大限度地吸引別人,被人欣賞。游戲和狂歡成了他們創作的不竭原動力。網絡文學能在短時期內繁榮,正是由大眾無深度游戲性地催發的。網絡文學的這種無深度的游戲原則正契合了后現代文化的主張。

三、網絡文學對藝術審美體驗的抽空

在影視和網絡媒體出現以前,人類的傳播媒介主要依靠印刷業,文化的傳播的載體主要是紙張。現在隨著廣播、電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人們的傳播媒介出現了較大的變換,人們的接受途徑越來越視覺化、多媒體化。以前我們通過閱讀書籍了解世界,掌握知識,現在通過圖像、圖例、影視了解知識,通過電話和電子圖像實現社會交往。伴隨寬帶網絡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推廣,進一步加劇了文字傳播的弱勢,強化了圖像的霸權地位。這樣的趨勢從審美體驗角度來看,圖像和文字的審美體驗有本質區別,圖像相對于文字來講淡化了欣賞時審美體驗,圖像不能深入體味藝術的韻味,在審美體驗上要遜于文字。從審美效果上看,網絡作品(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多媒體的)與印刷品文學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為淡化了欣賞時的審美體驗,阻拒了藝術欣賞中最寶貴的“品味”通道,抽空了感美、品美、悟美的藝術心智基礎[2]。

在網絡文學為流行之前的以文字傳播為主要媒介的時代,由于文字的符號性,人們在閱讀文字的同時,能在閱讀欣賞中更進一步體會文學創作者所創設的審美意境,讀者能更加深刻地體驗到藝術之美。相對于傳統文學,網絡文學的閱讀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由讀文字變為讀屏。這種讀屏的審美方式的轉變所帶來的審美體驗的抽空,體現出一種大眾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特點,這與后現代主義文學所表現出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界限消失的“去分化”特征相符合。

四、網絡文學是真正的大眾化文學

相對于傳統的文學創作,網絡文學在創作和欣賞中表現出明顯的大眾化審美情趣。在傳統的文學創作中,文學作品的內容需要廣泛而深刻,作家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有最終的價值體現,追求人文精神、歷史擔當和人倫關愛,表現出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擔當一定的歷史使命,形式上要追求完美的藝術表現。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需要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深厚的底蘊。那時候的文學藝術是一種“精英文化”。文化的傳播和控制掌握在社會少數人手中,社會大眾對于文化沒有發言權。這一階段的文化呈現出現代主義文化的分化特征。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的傳播途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信息的傳播渠道變得自由,空間廣闊,在信息的傳播中,建立了信息公開、公平原則。原來在信息傳播領域中存在的壟斷統治力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變得越來越弱,人們在網絡的世界中可以自由和接受信息。文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從“精英文化”的圣殿中深入到普通百姓家中,成為一種真正的大眾文學。網絡文學真正實現了大眾化的全面參與。第一,網絡文學在內容上打破了上層精英階層對文化的壟斷,破除了文化的“載道”功能,強化了大眾的自我表現欲望。網絡文學的很多作品都是從平民的視角出發,創作作品,表現普通人的網絡生活,展現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的生活的。一開始網絡文學的作品大多數是表現普通人的網絡生活的,從網絡文學的經典作品《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幾乎所有網絡愛情故事都是在重復這樣一個老套故事情節,故事主角從網上聊天,相互傾訴心情,到網下見面產生感情,隨后又發生諸多離奇繁復的故事。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不過多地承擔社會責任,這種情感的自我宣泄代替了傳統文學中那種歷史責任感,削弱了原來文學的中心話語地位。第二,在傳播方式上網絡文學打破了傳統文學中傳播途徑的壟斷情況。在網絡文學的環境下,人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在網上沒有人會審核你的發言,平民在網絡世界中獲得了與傳統精英階層同等的話語權。基于以上兩點,網絡文學在新時代下真正成了大眾化的文學,并與后現代主義的歷史感消失的審美特征極度吻合,表現出了強烈的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去分化特征。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信息資源管理; 網絡信息資源

中圖分類號:TP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7-0668 (2008)0110062-02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步入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為了保持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特別是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我們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識成產系統,技術生產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只是應用系統"4個良性循環的子系統所形成的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知識傳播系統,已經被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當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信息管理的過程已經經歷了傳統管理時期,技術管理時期,信息資源管理時期,現在正逐漸向"網絡信息資源管理"階段演進。這種演進和發展對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務模式勢必造成巨大的變化,產生新的社會需求,而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正式這種新需求下的產物。

1. 網絡信息資源含義

在探討網絡信息資源的含義之前,我們首先應明確對信息資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關于信息資源的含義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釋,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是俠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就是指文獻資源或者數據資源,或者各種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聲像,印刷品,電子信息,數據庫等,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廣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總稱,這既包含惡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關的人員,設備,技術和資金等各種資源。

隨著互聯網發展進程的加快,信息資源網絡化成為一大潮流,與傳統的細細資源相比,網絡信息資源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傳播的范圍,載體形態,內涵傳遞手段,等方面都顯示出新的特點。這些新的特點賦予了網絡信息資源新的內涵。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網絡信息資源也稱虛擬信息資源,它是以數字化形式記錄的,以多媒體形式表達的,存儲在網絡計算機磁介質,光介質以及各類通訊介質上的。并通過計算機網絡通訊方式進行傳遞信息內容的集合。簡言之,網絡信息資源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目前網絡信息資源以因特網信息資源為主,同時也包括其他沒有;連入因特網的信息資源。

2. 網絡信息資源的特點

2.1 存儲數字化

信息資源由紙張上的文字變為磁性介質上的電磁信號或者光介質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儲和傳遞,查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儲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無損耗地被重復使用。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計算機內高速處理,又可以通過信息網絡進行遠距離傳送。

2.2 表現形式多樣化

傳統信息資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數字形式表現出來的信息。而網絡信息資源則可以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軟件,數據庫等多種形式存在的,涉及領域從經濟,科研,教育,藝術,到具體的行業和個體,包含的文獻類型從電子報刊,電子工具書,商業信息,新聞報道,書目數據庫,文獻信息索引到統計數據,圖表,電子地圖等。

2.3 以網絡為傳播媒介

傳統的信息存儲載體為紙張,磁帶,磁盤,而在網絡時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網絡為載體,以虛擬化的姿勢狀態展示的,人們得到的是網絡上的信息,而不必過問信息是存儲在磁盤上還是磁帶上的。體系那了網絡資源的社會性和共享性。

2.4 數量巨大,增長迅速

CNNIC一年兩次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以其權威性著稱。從本次報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計算機數量為2083萬臺;CN下注冊的域名數量達到17.9萬個;網站數量達到了37.1萬個;國際出口帶寬總量為9380M。

2.5 傳播方式的動態性

網絡環境下,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快速靈敏,具有動態性和實時性等特點。信息在網絡種的流動性非常迅速,電子流取代惡劣紙張和郵政的物流,加上無線電和衛星通訊技術的充分運用,上傳到網上的任何信息資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數秒鐘就能傳遞到世界各地的沒一個角落。

2.6 信息源復雜

網絡共享性與開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沒有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這些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編輯和整理,良莠不齊,各種不良和無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網絡上,形成了一個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給用戶選擇,利用網絡信息帶來了障礙。

3. 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核心是數據庫建設

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活動中,數據庫技術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領域,它是實現資源共享,節省開支,提供系統的反映能力,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術保證。世界提供的大型數據庫有萬余個,總記錄數幾十億,這些數據庫通過發達的網絡向機關,團體,學校,公司以及個人提供各類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業信息,文化信息等。從目前的狀況堪,我國可供服務的信息資源顯的比較匱乏,我國現在有可讀的信息資源還是很少,占世界數據庫總量和總記錄數的百分之幾。

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數據庫建設還不太令人滿意,但是我國的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建設工作也有相當的成就。如:國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慶維普資訊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集團公司推出的"萬方數據庫"等,特別是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開發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數據庫"等更是將我國的網絡信息資源開發與建設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4. 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理論核心是"三維結構論"

20世紀90年代初,盧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種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約化。即信息資源的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的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的經濟管理和信息資源的人文管理,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術,信息經濟和信息文化,三個的集成構成IRM的三維構架。

從技術角度來看,人們除了利用信息科學的原理研究解決大系統的穩定性,網絡結構的有序性和高速率傳輸中的各種問題外,主要是用情報學的理論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網絡特點的信息系統,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對應于網絡技術的技術管理模式,其研究內容是新的網絡信息系統,新的信息媒介和網絡信息環境中的信息資源分布,采集,組織,存儲,檢索,傳播與服務。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速信息網絡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經濟系統,這個系統將計算機,通訊網,信息資源網,信息生產者(提供者),信息消費者(用戶)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信息生產,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個信息產業革命,以高速信息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活動具有與經濟活動相同的特征,過程和媒介。存在著供求關系,投入產出關系和費用效益等方面的問題。需要用經濟學的理論,原理,,原則和方法研究網上的各種復雜的經濟關系。有必要按照經濟規律,遵循經濟規律,運用經濟杠桿,對網絡信息活動進行經濟管理,使網絡信息資源的實現最優配置,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用,發揮最佳效益。對應于網絡信息資源的經濟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網絡修年西服務業引發的經濟問題,研究內容是internet產業結構與管理,網絡環境中的資源的合理配置,網絡市場的運行與管理等。

從人文角度來看,人們試圖通過政策,法規,倫理道德的相互協調,將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結合起來,實現高速信息網絡資源的規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機體系和健康的網絡文化,以保證高速信息網絡有序運行。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改變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形成的單依靠技術的單一模式,解決了許多技術手段無力解決的問題,有助于客服網絡迅速膨脹和無序擴張引發的種種弊端,創造和諧,均衡,有序的信息環境,并使技術發揮更大的效能,因此對應于信息網絡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網絡環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實踐中,這三大模式相輔相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網絡信息資源在我們地社會發展中將日益占據主導地位,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網絡信息環境變為有序的信息空間,實現信息資源效用的最大優化。

參考文獻

[1] 鐘守真, 李月琳.《信息資源含義探析》,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1.

篇(4)

關鍵詞: 網絡不穩定節點; 輸出信號; 動態特征挖掘; 經驗模態分解

中圖分類號: TN711?34; TP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7)03?0019?04

Model for dynamic feature mining of network unstable nodes

LIU Fei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The National Police University for Criminal Justice,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ocation and detection accuracy of the network unstable nodes, a network unstable nodes′ dynamic feature mining model based o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feature extraction is proposed.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is performed for output signals of the network unstable nodes to decompose the dynamic signal of a complex network unstable node into the sum of several IMF components. Th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feature of the decomposed signal is extracted to mine the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network unstable nod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ing model can accurately realize the output signal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dynamic feature extraction of the unstable nodes, has high feature mining accuracy, and can locate and recognize the unstable nodes better.

Keywords: network unstable node; output signal; dynamic feature mining;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0 引 言

S著無線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組網的形式發生變化,采用無線傳感器網絡或者物聯網進行無線通信組網,實現數據傳輸和通信成為未來網絡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1?2]。網絡節點是實現數據信號采集、收發和通信的重要組成元素,當網絡節點不穩定或者發生故障時,將會導致網絡中斷和數據誤碼。

為了提高對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定位和檢測精度,提出基于經驗模態分解和功率譜密度特征提取的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動態特征挖掘模型,結果表明,該模型能準確實現對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參量估計和動態特征提取,特征挖掘精度高。

1 網絡節點傳輸信道模型與信號分析

1.1 無線傳輸網絡節點分布信道建模

無線通信網絡信道是一個擴展信道,采用多輸入多輸出的MIMO多徑信道傳播模式,無線網絡節點的數據傳輸信道為帶寬受限信道[3],具有多徑傳播特性,容易受到串擾和電磁振蕩,導致節點失穩。在無線通信網絡中,信道的多徑結構取決于無線通信網絡節點的信道傳播損失和衰減。

假設無線網絡的通信節點由[N=2P]個陣元組成,徑向距離為[d,]無線通信網絡中通信數據的接收模型為:

[xm(t)=i=1Isi(t)ejφmi+nm(t),-p+1≤m≤p] (1)

式中:[si(t)]為無線網絡第[i]個節點的接收信號波形;[xm(t)]為多徑分布結構下第[m]個不穩定節點輸出的數據。由此構建無線通信網絡的信道特征響應模型描述為:[ht=iaitejθitδt-iTs] (2)

式中:[θit]表示任意點[p]的相位偏移,通信數據擴展時窗口的寬度為[T。]

在無線通信網絡的第[i]個陣元中,假設兩個節點之間的坐標為[(xs,ys)],用一個二元有向圖[G=(V,E)]表示不穩定節點的信道擴展損失,得到不穩定節點傳輸信道的特征時間尺度:

[x(t)=[x-P+1(t),x-P+2(t),…,xP(t)]TN×1] (3)

[s(t)=[s1(t),s2(t),…sI(t)]TI×1] (4)

式中:[P]為無線網絡的幅值調制;[I]為無線通信網絡節點的陣元個數。

節點的不穩定性導致網絡中傳輸信號數據產生振蕩,得到傳輸信號的局部時間尺度:

[c(τ,t)=nan(t)e-j2πfcτn(t)δ(t-τn(t))] (5)

式中:[an(t)]是第[n]條路徑上無線通信網絡的窄帶帶寬;[τn(t)]為第[n]個輸出信號的時間延遲。

不穩定節點傳輸信號的信息融合動態方程為:

[F(xi)=xi=j∈s, j≠ixjrj(x)pij(x)-j∈s, j≠ixiri(x)pji(x)=j∈sxjrj(x)pij(x)-xiri(x)] (6)

式中:[rj(x)]為網絡不穩定節點的信息融合誤差;[xi]為幅值。

1.2 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分解

對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進行經驗模態分解,將一個復雜的動態信號分解成若干個IMF分量之和,發射信號為[f(t),]在網絡客戶端接收到的信號模型為[g(t),]不穩定節點進行信號傳輸的時延[τ]為時間[t]的函數:

[τ(t)=2R(t)c-v=2R0c-v-2vc-vt] (7)

式中:[c]為動態特征到達融合中心的多普勒頻移。

通過調整網絡的不穩定節點的反射增益,采用雙曲調頻母小波進行多尺度分解,得到傳輸信號模型為:

[ΦH(t)=A(t)exp[jθ(t)]=A(t)exp-j2πKln1-tt0] (8)

在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感知過程中,無線通信網絡受到不確定干擾向量的影響,單位時間內進行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感知的采樣,得到接收信號[r(t)]和經驗模態函數[ΦHa(t)]的時間離散形式為:

[r=r(0),r(1),…,r(N-1)T] (9)

對不穩定節點的輸出信號進行多普勒容限提升,采用自適應匹配濾波器進行傳輸信號的檢測,檢測器設計為:

[maxa,τ0Tr(t)1af*(t-τa)dt=maxa,τWfr(a,τ)] (10)

網絡不穩定節點的輸出信號采用經驗模態分解挖掘信號數據中的振蕩模式,得到振蕩序列[g=][g(0),g(1),…,g(N-1)T,]對輸出信號進行經驗模態分解,將一個復雜的動態信號分解成若干個經驗模態IMF分量之和:

[x(t)=i=1nci+rn] (11)

式中:[ci]為IMF分量;[rn]代表殘余函數。

2 模型的具體實現

2.1 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功率譜密度特征提取

設無線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標量時間序列為[x(t),][t=0,1,2,…,n-1],采用局部特征尺度分解,輸出信號的時間序列描述為[4]:

[u=[u1,u2,…,uN]∈RmN] (12)

采用時頻特征分解進行傳輸數據自適應特征匹配,求得動態特征挖掘最大梯度差為:

[AVGx=1m×nx=1ny=1mGx(x,y)] (13)

式中:[m,n]是向量量化自相關系數。

對輸出信號的幅值、時間和頻率等參量估計,得到參量估計的自相關信息量為:

[ρXY=Cov(X,Y)D(X)D(Y)] (14)

式中:[Cov(X,Y)]表示勺櫬輸信號的固有模態函數;[D(X)]和[D(Y)]分別表示能量均值。

采用自相關特征分析模型進行動態特征信號的功率譜密度估計,得到估計結果為:

[y(k)=a(k)h(k)+n(k)] (15)

式中:[n(k)]為不穩定節點的動態特征分量;[h(k)]為第[i]條無線通信網絡信道的傳輸時延。

無線通信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的同態特征為:

[s(t)= k=1Npksin(ωkn+Φk)u(n)+ζ(n)] (16)

式中:[ζ(n)]為時間尺度最大的頻率;[Φk]為振幅恒定信息;[ωk]為相位信息。

設傳輸通信信道為連續系統,則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頻域模型可表示為:

[xn=x(t0+nΔt)=h[z(t0+nΔt)]+ωn] (17)

式中:[h(?)]為云計算環境下的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時間窗口函數;[ωn]為測量誤差。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功率譜密度傳遞時間序列為[X=x1,x2,…,xn,][n]是無線通信網絡故障數據集[X]的數目。

2.2 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挖掘的實現

對功率譜密度在時頻域中進行特征分解,數據信號流中的時頻特征結果為:

[y(t)=1πKx(τ)t-τdτ=x(t)*1πt] (18)

式中:[K]表示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挖掘的譜密度系數;[x(τ)]表示不穩定節點輸出數據在時頻域內的包絡幅值。

采用自相關匹配濾波器進行動態特征的匹配濾波[5],濾波函數描述為:

[H(z)=1+az-1+z-21+arz-1+r2z-2, 0

式中: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幅值頻率參數為[a;]帶寬參數為[r。]

在無線通信網絡環境下,對輸出的特征信號進行非線性特征分解和互信息矢量空間重構,得到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的動態特征狀態響應為:

[CTf=k=-KKcke-j2πfkT] (20)

式中:[ck]為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發送的載波,由此得到經驗模態的分解結果為:

式中:[e2R(k)]是調制誤差;[z2R(k)]為輸出信號的強度;[z2I(k)]為信道沖激載頻;[e2I(k)]為譜密度誤差。

利用功率譜密度的相關性,假設不穩定節點發射信號為[s(t),]則經波束形成后得到的數據特征為:

設[t0=f0TB,][K=Tfi-T2fiT2B,]利用各不穩定節點的測量值調制載波,假設調制頻率為[f0,]經驗模態分解的頻寬為[B,]由此得到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動態特征輸出的IMF分量為:

采用動態特征挖掘模型將動態信號分解成若干個IMF分量之和,由此實現對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動態特征挖掘。

3 實驗結果與分析

通信網絡節點分布在3 000 m×3 000 m的均勻陣列區域,動態特征的采樣樣本時間間隔為0.35 s;通信頻帶為2~10 kHz;信號采樣時長[T=0.1 s;]采樣率[fs=10 ]kHz;信噪比為5~20 dB;時頻譜為1 000 Hz;在400~600采樣點之間,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動態特征為250 Hz的頻率分量,特征子空間嵌入維數[m=5。]不同信噪比下,對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進行采樣,時域波形如圖1所示。

對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進行經驗模態分解,得到經驗模態分解后輸出的動態特征功率譜提取結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本文模型提取的網絡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功率譜能有效反應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的動態信號。進一步,采用本文模型對網絡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進行動態特征挖掘,在時頻域內得到挖掘數據的輸出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采用本文模型進行網絡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挖掘,在時頻域內具有較好的特征收斂和聚焦能力,挖掘精度較高,性能較好。

為定量分析對比性能,采用本文模型和傳統模型對網絡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挖掘精度進行測試,得到對比結果如圖4所示。分析上述仿真結果得出,采用本文挖掘模型能準確提取不穩定節點輸出信號的動態特征,準確挖掘的概率較高,較好地實現了不穩定節點的定位識別。

4 結 語

通過對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傳輸信號的特征提取和信號分析,實現不穩定特征判別和節點定位。基于經驗模態分解和功率譜密度特征提取,提出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動態特征挖掘模型。構建網絡節點的信道模型,進行節點傳輸信號的模型構建、網絡節點輸出信號的經驗模態分解和特征提取,將一個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復雜動態信號分解成若干個IMF分量之和,對分解信號進行功率譜密度特征提取,實現對網絡不穩定節點的動態特征挖掘。實驗分析得出,采用本文模型對不穩定節點動態特征的挖掘精度高于傳統模型,性能較好。

參考文獻

[1] 竇慧晶,王千龍,張雪.基于小波閾值去噪和共軛模糊函數的時頻差聯合估計算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6,38(5):1123?1128.

[2] 楊宇翔,夏暢雄,同武勤.高低軌雙星定位中的時變時頻差參數估計[J].信號處理,2012,28(10):1465?1474.

[3] KESHAVAMURTHY B N, KHAN A M, TOSHNIWAL D. Privacy preserving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over distributed databases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J]. Neural computing & applications, 2013, 22(1): 351?364.

[4] CZIBULA G, MARIAN Z, CZIBULA I G. Detecting software design defects using relational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J].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42(3): 545?577.

[5] 明平松,劉建昌.隨機多智能體系統一致穩定性分析[J].控制與決策,2016,31(3):385?393.

[6] 徐開勇,龔雪容,成茂才.基于改進Apriori算法的審計日志關聯規則挖掘[J].計算機應用,2016,36(7):1847?1851.

[7] LEE D G, RYU K S, BASHIR M, et al. Discovering medical knowledge using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in young adul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 2013, 37(2): 1?10.

[8] KHALILI A, SAMI A. SysDetect: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ritical state determination for industrial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using Apriori algorithm [J].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5, 32(11): 154?160.

[9] NGUYEN T C, SHEN W, LUO Z, et al. Novel data integrity verification schemes in cloud storage [M]// LEE R.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witzerland: Springer, 2015: 115?125.

篇(5)

論文關鍵詞:復雜網絡;災害信息;傳播特征

災害是指由某種不可控制、難以預料的破壞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或在短時間內發生的、超越本地區防災力量所能解決的大量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毀壞的現象。由于災害發生的突然性和破壞性,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在災害信息傳播上采取了謹慎的態度。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新的媒體形式層出不窮,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以及即時通訊軟件、“博客”等新型網絡形式使得信息傳播的渠道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因此災害信息傳播已經不可能受到單方面的控制。

“非典”前期,由于政府和主流大眾傳媒保持沉默,使得各種謠言通過網絡和手機等新型信息傳播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大量傳播,導致了嚴重的社會恐慌。由此可以看出災害信息傳播一旦失控,會使本來失序的社會更加混亂,并由此帶來衍生災害,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和經濟損失。因此,在當前的信息傳播狀況下對災害信息傳播方式和特征進行相關方面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國內在災害信息傳播方面主要是從新聞學的方面來研究:災害報道應該實現新聞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平衡、新聞媒介在公共危機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及系統介紹災害信息的發展史等。沒有從災害傳播本身的特征進行研究,忽視災害傳播特征對災害信息傳播的影響。為了更有效地實現對災害傳播的控制,有必要針對災害信息傳播特征進行相關研究。

本文首先對災害信息傳播過程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運用復雜網絡相關理論對災害信息傳播方式和特征進行了初步探討。

1災害信息傳播的過程分析

根據當前災害信息的多樣化,其傳播內容主要可以分為政府和主流大眾傳媒的災害信息和各種謠言、負面信息兩大類。各種謠言、負面信息是指由于在災害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的隱瞞或虛報、延遲報道而產生的各種、負面的受眾不信任的信息。

本文以fink(1986)提出的危機4階段論為基礎,對災害信息傳播過程進行了相關分析,給出災害信息傳播的4個階段,分別為潛伏期、突發期、蔓延期、解決恢復期。以2007年臺風羅莎信息傳播過程為例(數據來源:百度指數),分析這4個階段(圖1)。

(1)潛伏期由災害發生到災害信息開始傳播的這一階段。隨著現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潛伏期的時間越來越短。要對災害信息傳播進行控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災害信息傳播的潛伏期對災害進行有效控制,減小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臺風羅莎10月2日08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生成,4日02時加強為強臺風。即10月2日至10月4日為臺風羅莎信息傳播的潛伏期。

(2)突發期從災害信息開始傳播到災害信息開始迅速傳播的階段。突發期是年階段中時間最短、對受眾心理沖擊最嚴重的一個階段。如果在突發期內對災害信息進行刻意隱瞞或虛報、延遲、模式化報道,會使受眾失去對傳播者的信任,增加公眾的疑惑,導致社會危機及衍生災害的產生。10月5日、6日為臺風羅莎信息傳播的突發期。

(3)蔓延期災害信息從迅速傳播到平息的一個階段。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下,災害信息從迅速傳播到平息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即時通訊軟件、多種傳播形式使得災害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破壞性強。即使當災害得到平息和解決時,在新型傳播媒介中仍會存在很多議論和大量負面信息。臺風羅莎在我國大陸l0月10日結束,但其仍然受到大眾的普遍關注。10月7日至l0月16日為臺風羅莎信息傳播的蔓延期。

(4)解決恢復期災害妥善解決、人民生活恢復正常、物質生產得到恢復、社會恐慌得到平息、整個社會恢復到災害發生前的狀態。在解決恢復期中,做好災害信息的傳播機理和影響的研究工作,總結災害信息傳播的經驗和教訓,為完善和健全相關的防災體系提供依據。以10月17日起為臺風羅莎的解決恢復期。

2災害信息傳播網絡

2.1災害信息傳播網絡的形成

目前國際上在流行病傳播、計算機病毒在in.ternet上的傳播等領域利用復雜網絡進行研究是比較多的。此外,國內外專家對謠言的傳播也進行了相關工作zanette研究了在小世界網絡中的傳播情況;moreno等發展了daley等在1964年提出的謠言傳播模型,認為非均勻網絡傳播過程最終聽過但不傳播的人數與感染概率有著緊密聯系;

dotts和watts認為無論是社會網絡還是信息網絡中的傳播蔓延現象,相應的模型都可以歸結為泊松模型和臨界值模型。

災害信息傳播的基礎是社會網絡,因此可以應用復雜網絡的觀點來闡釋災害信息傳播的特征。災害信息傳播的網絡模型示意圖如圖2所示。

用節點表示災害信息傳播中的個體,如果兩個個體之間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直接發生傳播與被傳播關系,就認為這兩個個體之間存在連接,這樣就得到了傳播網絡的拓撲結構,進而可以建立相關模型來研究這種傳播行為。而災害信息傳播模型研究的關鍵是傳播規則的制定和網絡拓撲結構的選擇。

2.2災害信息傳播網絡的結構

2.2.1災害信息傳播網絡結構的劃分

災害信息的傳播途徑與謠言基本一致,可以參照moreno等人提出的謠言傳播模型。的研究方法對災害信息傳播網絡模型的結構進行分析,將災害信息傳播網絡中的個體分為災害信息未知者(igorants)、災害信息傳播者(spreaders)、災害信息知情者(stiflesr)三種類型。i(t)、s(t)、和r(t)分別代表這三種類型在人群中的比例。

如圖3所示,災害信息在災害信息傳播者、災害信息未知者之間傳播。災害信息傳播者向它的鄰居節點傳播信息。當接到信息的節點是災害信息未知者的時候,災害信息未知者以入的概率變成一個災害信息傳播者。而如果信息傳給了災害信息傳播者或者災害信息知情者,則前者以1/a的概率變成一個災害信息知情者。

2.2.2網絡結構中各參數的分析

參數a代表著信息傳播過程中數據會出現丟失的情況,并不是每次連接都成功。參數是表示一個災害信息傳播者在變成一個災害信息知情者前連接的災害信息傳播者或災害信息知情者的平均次數。

災害信息傳播者把災害信息傳遞到它的相鄰節點時,如果該節點為災害信息未知者,后者也將以入的概率變成一個災害信息傳播者,信息傳播成功。如果后者已經知道了災害信息,則會導致災害信息傳播者失去傳播信息的興趣,從而以l/a的概率變成一個災害信息知情者,此次信息傳播的小過程失敗。

2.3災害信息傳播網絡的統計性質

災害信息傳播網絡的統計性質反映著網絡內部結構的不同和系統功能的差異。它的統計性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平均路徑長度是指所有節點之間的最大距離的平均值,它描述了網絡中節點間的分離程度,即網絡有多小,也就是災害傳播網絡中所有傳播途徑傳播信息的平均長度。

(2)聚集系數用來描述網絡中節點的聚集情況。在災害信息網絡中表示災害信息傳播者與災害信息未知者、災害信息知情者的關聯程度。

(3)度和度分布一個節點與其他節點相連的邊數稱為該節點的度。節點度分布是指網絡中度為k的節點的概率p(k)隨節點度k的變化規律。在災害信息傳播網絡中,度就是表示一個災害信息傳播者向k個災害信息未知者或災害信息知情者傳播信息。頂點的度指標用于描述該傳播者對傳播網絡中其它傳播者的直接影響力。節點度的分布函數反映了災害信息傳播網絡的宏觀統計特征。

(4)介數分為邊介數和節點介數。節點介數為網絡中所有的最短路徑中經過該節點的數量比例;邊的介數是網絡中所有的最短路徑中經過該邊的數量比例。介數反映了相應的節點或者邊在整個網絡的作用和影響力。在災害信息傳播網絡中,節點介數說明該節點對于網絡中信息流動影響的大小。介數的分布特征反映了不同傳播者在網絡中的地位,即其傳播速度、傳播范圍和影響程度。對于評價各種傳播媒介的重要性、評價防災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基于復雜網絡的災害信息傳播特征分析

3.1網絡節點的大規模性

一個重大災害發生后,其信息傳播網絡的節點數必定十分龐大。要做到災害信息傳播既維護了公眾的知情權,又不會造成社會恐慌和由此帶來的衍生災害,就應該對大規模的災害信息傳播網絡節點進行分析,找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即公眾信任度高、社會責任感強、在網絡的影響大的節點。衡量這些節點是否關鍵的主要依據是它們的介數和度分布。

3.2網絡連接的稀疏性

在災害信息傳播網絡中,并不是所有節點的聚集系數和度分布是相同的。主流大眾傳媒由于其傳遞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受到公眾的普遍信賴,那么主流大眾傳媒所代表的節點的聚集系數和度就要比其他節點的高。在這一區域的網絡連接就比較密集。反之,過于失實的災害信息會受到公眾的質疑,其傳播范圍就比較小,則這部分的網絡連接就很稀疏。

3.3連接結構的復雜性

災害信息傳播網絡的節點是由主流媒體、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傳播者和受眾組成,因此每個節點都具有自己的動力學特征,且各個節點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整個災害信息傳播網絡也就具有極為復雜的動力學特征,不能簡單的用規則網絡和隨機網絡對其進行分析。因此,災害信息傳播網絡具有連接結構的復雜性。

3.4信息傳播的時間復雜性

信息在網絡中傳播所花費的時間與下一節點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傳播節點的度和介數及信息的可靠度等有關。沿海的人們對于有關臺風的信息就會比較關注,而對于內陸城市的人而言,此類信息就不很重要。這就體現了災害信息傳播的時間復雜性。

3.5信息傳播的變異性

在一個災害信息傳播者向災害信息未知者傳遞信息的這一過程中,信息內容是否不會發生變異以及信息來源是否真實可靠,這就是信息傳播的變異性。

3.6信息傳播引發衍生災害的可能性

災害本身具有破壞性,由于災害信息內容不同,公眾對災害信息的關注程度也不同,必然導致信息傳播的速度不一樣。而災害信息的傳播也可能引起各種社會問題,甚至形成衍生災害。例如在“非典”期間各種有關sars的信息肆意傳播,引起某些藥品的短缺、物價的抬高以及社會不安定因素突增。在災害信息傳播網絡中可表現為信息中心增多、傳播過程的重復性。

4結束語

本文將災害信息傳播過程分為潛伏期、突發期、蔓延期、解決恢復期等4個階段,并以臺風羅莎信息傳播過程為例對4個階段進行分析。

篇(6)

基于網絡的教學革新是目前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筆者認為,其中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思考:首先,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進步為開展多形式的教學活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如果說以往人們尋求新的技術來支撐新的教學形式的話,那么今天人們更多應考慮的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各種技術為教學所用;其次,與環境互動的學習者必然會隨著技術更新、環境變遷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即身處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其學習特征是有別于傳統教學環境中的學習者。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具有哪些新的特征?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必將促進更為有效的網絡教學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網絡;學習者;特征.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er in the web environment have been changed great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earner in the traditional conditions,it’s ver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change and adjust the instruction.This article is pided into three parts:Fristly,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tremendous and latent impact of web on learner.Seconedly,it argu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At last, the article presents a study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er in the web environment.

key words web;learner;characteristics.

一、網絡環境的出現對于學習者的深遠影響

馬克思曾說過:"手工作坊帶來的是封建君主,而蒸汽機導致了產業資本家的出現。"可見技術對人影響的深遠。從教學環境看,技術革新極大地改變了教學環境、拓展了教學空間。起初無線廣播和電視技術應用于教育時,人們注意力的重心是眾體教學(Mass Teaching);而PC機的引入使人們又將焦點轉向個別化教學(Inpidual Instruction);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the Internet)進入教育后,CBE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小組合作性學習(Group Learning)到虛擬教育(Virtual Education),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網絡是如何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的。從學習者看,技術可以改變的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一方面,學習者在不同的網絡環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網絡的特點是學習者可以迅速轉換虛擬場景,譬如,一個生性懦弱、循規蹈矩的學生可以在網上扮演一個談吐大方、妙語連珠的律師。另一方面,網絡環境可以改變學習者。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師生、同學之間進行的是面對面的交流,而在網絡環境中師生以及學生之間沒有直接面對,匿名或只看其字不見其人的溝通方式為學生暴露、隱藏、轉換、扭曲個人舉止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說,在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完全可能以迥然不同于傳統教學情形下的形象出現。不僅如此,其性格、思維、習慣等都會在網絡環境中發生潛移默化但深刻的轉變。

二、研究學習者特征對于開展教學活動的價值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因此,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就必須在學習者開始學習時就其原有知識技能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對學習內容的適應性進行客觀、正確的分析,即對學習準備(learning readiness)的分析。這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起始能力(entry competenties)預估,即學習者對從事待定學科內容的學習已經具有的知識技能基礎,以及對該項學習的認識和態度的分析,其中又包括先決能力(prerequisite competencies)預估、目標能力(target competencies)預估和對學習態度的了解;二是一般特征(general characteristics)鑒別,即對他從事該項學習產生影響的心理和社會方面的特點,包括年齡、認知成熟度、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學習動機、注意力等的分析。

三、網絡環境中學習者新特征的具體分析

筆者試將網絡環境中學習者的新特征按照學習準備分析的劃分方法來逐一加以闡述。 轉貼于

在起始能力預估中有兩個新的因素值得我們考察。首先,學習者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掌握程度。參與網絡教學活動,懂得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了解網絡的一般常識是必備條件。網絡高手容易在網絡教學中發現樂趣,因而更容易取得學習上的進步;相反,對計算機不甚精通的學習者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很難在網絡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才干。貧困地區或家境不好的學習者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往往在這方面處于劣勢,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學習者的情況相應地調整教學活動。其次,學習者對計算機和網絡的態度。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態度和其他情感因素,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和相關教學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影響。以往對學習者的考察重點是學習者對學科知識的心態,而在網絡教學活動中,我們還應關注學習者對計算機和網絡的態度。對計算機和網絡的強烈興趣往往可以彌補學習者對學科知識較低的熱情。我們很難將網絡同枯燥乏味等字眼聯系起來。的確,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極大地激發了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

在對一般特征鑒別中我們應注意考察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更易個性張揚。原因有三:一、沒有傳統課堂教學面對面的交流,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更容易克服對教師和學習伙伴的畏懼和羞澀心理,雖然自己意見獨樹一幟,但不會遭受來自大多數人的白眼和異議,也不會覺得不同意別人是件難堪的事,可以直率大方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二、由于使用E-mail、BBS,學習者放慢了交流的節奏,不會立即獲取反饋信息,從而避免了外界干擾。例如,日常所進行的頭腦風暴法存在一個缺陷,即當別人發言時你不得不停下自己的獨立思考來聽他講話,并且難免受其意見左右。而在網絡環境中實施頭腦風暴法時學習者既可以及時察看他人的意見,又可以不受干擾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三、在網絡中采用匿名等方式使得學習者降低了正常的社會限制,對自己的抑制減少,可以自由發表大膽而富于創造性的觀點。

其次,學習者在網絡中更易結成團體,有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但從眾和服從權威心理卻在削弱。傳統教學活動中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并非易事,而通過郵件列表、MUD、BBS、ICQ等方式學習者可以找到與自己興趣相同的人結成跨越時空的學習團體。學習者之間不僅可以方便地交流,而且形成了共同的交流規則,例如:)代表微笑,u代表you。在網絡協作學習中學習者提出的疑難會有許多人幫助解答,在網上學習小組競賽中,互助合作也很容易實現。另外,加仁巴(Sirkka Jarenpaa)認為,虛擬環境中學習團體的建構是動態的,成員沒有時間像傳統課堂教學中那樣去逐步確立彼此的信任,而是立刻建立信任關系,開展教學活動。但梅爾斯(David Myers)和白邵波(George Bishop)也指出,團體討論中個體觀點會隨著團體更加偏向某一極端。在網絡環境中學習者更容易找到與之持相同傾向的人,并且發現不僅有人同意我的觀點,而且其見解"更有理、更深刻",所以觀點偏激的現象會更加明顯。另一方面,阿瑟(Solomon Asch)著名的從眾試驗說明,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是處于人際交往這張網中,其他人(即使是陌生人)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網上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但是,在網絡環境中學習成員間缺少面對面的交流,這就降低了學習者從眾和服從權威的心理。

第三,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中角色扮演意識強烈。高夫曼(Erving Goffman,1959)的"印象駕馭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會在表現自己的過程中采取他們認為與環境相符的策略,扮演不同角色,動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在設法給他人留下一定印象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駕馭和完善自己的形象,又不會讓他人知道為此付出的代價。艾金德(David Elkind,1988)進一步指出,相對于成年人,青少年更沉浸于自我想象中,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具有過度的自我意識。同一性試驗(Patricia Wallace,1999)也認為同一性危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但又很有價值。學習者往往沒有最終定位,所以他們會不斷嘗試各種角色去取得經驗。在傳統教學活動中角色扮演有時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很好的教學方式,而網絡環境為實現學習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學習者只要點一下鼠標就可以從一個站點進入另一個站點,并變換相應的角色,在MUD或VR的虛擬世界里去體驗職員、醫生、律師等不同身份。雖然是虛擬的,但比只能在腦海中想象要好得多。而且,因為一切是虛擬的,失敗后學習者可以馬上從來,削弱了損失,減輕了挫折感。由于缺少面對面的接觸,可以采用匿名的交流方式,學習者,特別是青少年學習者會表現出強烈的角色扮演意識。

第四,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中的認知策略發生了變化。"認知吝嗇"理論(Patricia Wallace,1999)指出,人們傾向于不自主地保留精力,減少認知負擔,僅僅把最初、膚淺的信息收集起來形成自己的印象。從信息傳遞的角度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學習伙伴除了通過會話,還可以利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學習者則使用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獲取信息。而在網絡環境中,學習通過E-mail、BBS、ICQ等方式交流,可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往往會導致認知的簡單化。有關研究也表明,由于網上交流一般采用純文字符號,而且慢于日常的對話節奏,因此在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往往顯得冷漠、對問題簡單化、絕對化。

最后,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在網絡環境中得到了充分發展和完善。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偏好某種或某些教學策略的學習方法,它源于學習者個性在學習中的定型和習慣化。學習風格多種多樣,但無優劣之分。教學不是改變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而是促進其發展和完善。在傳統教學環境中很難針對每個學習者設計教學活動,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網絡學習環境的出現使得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都可以找到最合適的學習方案。譬如,采用整體策略的學習者可以利用WWW查找與教學相關的各種材料,依據對主題的廣泛瀏覽,對問題多角度的觀察和思考從而完成學習任務。采用序列策略的學習者則可以選擇網上由學科專家精心設計的教學包,按部就班地學習。可以說,網絡承認差異、尊重個性,是學習者學習風格發展和完善的催化劑。

四、結束語

布魯姆(B.S.Bloom)認為,若學習者未能取得最優異的成績,問題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他所需的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幫助和教學時間,因此,為了開展有成效的教學,就必須既要明確"目的地",即教學目標,又要明確"出發地",即學生的準備狀態。網絡環境中學習者具有以往傳統教學活動中所不具備的新特征,對這些新特征的研究,必將加深我們對網絡環境中學習者的認識,從而為開展有的放矢的網絡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Erving Goffman.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 Anchor,1959.

篇(7)

關鍵詞:網絡文化 建構主義 外語教學

隨著網絡技術的逐漸普及,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以其獨特的特征迅速吸引了眾多網絡用戶目光,日益發展成為繼平面、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媒體文化。現代外語教學可以從網絡文化的特征出發,借鑒其新式的理念,提高外語學習效率。

一、網絡文化的含義

對于網絡文化的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即物質層面的網絡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網絡文化。“物質層面的網絡文化,是指對象化了的人類勞動,是能為人類的信息交流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的物質環境。”計算機網絡設備、網絡資源系統和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是物質層面網絡文化的主要內容。而精神層面的網絡文化,“是個體和群體的網絡意識、情感和素養的集中表現”。其中某些精神層面的網絡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外化為網絡的基本原則、網絡道德規范與網絡法規等基本法規與制度,而另一部分則內化成網絡思維方式、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等文化心理結構。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和一種新型的文化形式,是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以“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網絡資源為支點的網絡活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網絡文化,是以大眾為建設主體、以主體參與創建的數字化互動媒體,如論壇、博客、QQ群、手機短信等為載體,以發送和接收數字化信息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它是網絡用戶在通過網絡進行的學習、交流、娛樂等活動中形成的文化。

二、網絡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開放性和多元性

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形態,既可以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實現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也可以超越時空界限進行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網上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發表觀點。任何觀點、思想、民族文化在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同的文化在網絡中傳播、碰撞、交融,衍生成新的文化。網絡中眾多參與者的活動也構成和創生著新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的形式多樣,其內容的豐富性更是無可比擬。網絡資源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將文化的開放性發揮到了極致。

2.2 平等性和交互性

無中心散布式的網絡結構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為可能。網絡為普通網絡用戶提供了新的話語空間,賦予了他們面向他人和公眾的話語權利。這使大眾獲得了空前的表達自我的權利。平等的交往關系為主體間的互動提供了前提。廣泛的交往對象為互動提供了可選擇的互動對象。信息的雙向快速傳遞為互動提供了技術的保障。網絡互動的交往模式打破了傳者和受者的嚴格區分,突破了信息單向流動方式,擴大了交往的范圍,消除了信息反饋的間接性和滯后性,為交往的深入提供了條件。

2.3 集群性和自主性

網絡文化是一種多群體化的文化結構。網絡文化實際上就是由不同觀念、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許多大小不一的文化群落組成的。不同的虛擬社區就是不同群落的聚合。共同的興趣愛好、對事務或話題的共同關注或者某種共同的身份特征等種種共性,聚合了千差萬別的網民。網絡文化以層出不窮的各種新思維、新信息,提升主體思維的創造性;創建中的互動、開放、平等(無中心性),凸現了主體的個性化,形成主體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網絡中開放的信息傳播、自由的“社區”聚合,使網絡用戶的個性得到盡情發揮和他人的普遍認可,推動著網絡文化的創造性發展。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般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皮亞杰(Piaget)、布魯諾(Bruner)、和維果茨基(Vygotsky)理論的發展。建構主義理論從認識論的高度揭示認識的建構性原則,強調了認識的能動性。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地構建內部心里表征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輔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大多數的建構主義者對學習有以下幾點共識: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內心心理表征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學習過程同時包括兩方面的構建,既是對舊知識的改組和重構,又是對新信息的意義構建;學習既是個別化行為,又是社會,學習需要交流和合作;強調學習的情境性,重視學習過程中對情境的創設;強調資源對意義構建的重要性(何克抗,2001)。

四、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4.1 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學習者學習能力

網絡文化的自主性比較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重點從“教”轉到“學”,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要做到自主學習,首先要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通過章節測試或面談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知識水平,個性特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在此基礎上摸索出一套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并隨著學習的進步和學習內容的改變,相應地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以適應新的學習情況。除了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外,學生還必須善于選擇學習材料和工具。只局限于學習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要從不同的學習材料中能動靈活地選出一種來進行自學。當然,初期需要教師的指導和推薦。要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盡量多地使用工具書,或者借助網絡來獲取信息。

4.2 創建相對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增強跨文化意識

網絡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使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網絡用戶之間的溝通成為可能。語言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真實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他們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探索當前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能夠與真實語言交際對象進行交流和討論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有一定知識的、感興趣的并有真正交際目的的活動。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和表達他們的想法,使學生有意識地投入并自愿參加這些思想交流活動。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必須借助于語言這個工具才能得以記錄、保存和反映。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景,而且要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比較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使學生認知、理解這種文化差異,有意識地參照得體、恰當的文化背景來進行交流。

4.3 促進互動協作,激發學習動機

協作是網絡中常見的一種組織形式,而在外語教學中合作學習則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學生主動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協作,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所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在合作中,由于可以獲得幫助,大多數的學習者敢于冒險用不充足的語言知識表達自己的觀點,互動頻率遠遠高于一般課堂。活躍的課堂氣氛以及外語的多元文化背景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心理因素,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教師使學生充分認識英語價值;同時建立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適當地開展競賽和適時地進行鼓勵表揚都可以在互動協作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4.4 降低課堂焦慮,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

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的空間,網絡用戶在交互信息的過程中,避免了面對面的交流,人際間交往中的焦慮度降到最低,使交互信息的過程變得簡單便利。外語學習焦慮是外語課堂學習中由獨特的語言學習過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對外語學習的看法、學習外語的感覺和學習行為等特殊心理活動。它包括交際恐懼,對否定社會評價的擔心,以及考試焦慮。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英語學習意識,使學生相信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在相對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當課堂的焦慮度降低時,學生可以大膽提出問題,參與課堂討論,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外語學習,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增強。

五、結語

在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社會中,網絡文化推動了教育理念的一系列變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這一背景下蓬勃發展。它認為,知識是個體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學習者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構的。教師應積極創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有意義的情境下根據具體的問題進行創造性學習。另外在相對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中,教師可以適時采用合作學習原則,來降低學生的焦慮度,培養其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心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熟女少妇丰满一区二区|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熟妇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天天澡天天添天天摸97影院|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不卡av中文字幕手机看| 国产高颜值大学生情侣酒店|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男女后式激烈动态图片|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 美丽的姑娘高清视频免费中国观看|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yw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又粗又硬又黄a级毛片|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免费shipin|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少妇人妻诗雨系列无删减| 国产xxxxx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国产一三四2021不卡|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 字幕 制服 中文 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