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

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24 15:08: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

篇(1)

1.1森林資源總量匱乏,國家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就當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現狀而言,總體存在森林資源的總量不足以及分布不規律的情況,人均的森林面積占有率遠遠低于世界水平。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大大的降低,同時與生態環境的改善要求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林業生態建設是一項任務極為繁重的工程項目,存在著資金的缺口大,國家的投入力度不足的問題。使生態建設的發展緩慢,生態環境治理昂的發展規模受到限制,只能夠形成局部的治理,導致總體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不能夠得到制約,使生態建設持續惡化。

1.2沒有明確的生態環境意識,在治理的過程中持續遭到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但是由于人們長期以來對林業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且傳統的治理思想也會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人們通常只把林業的發展當做是一般產業的發展來看待,只追求其經濟利益的提升,而忽略了其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發展,對森林過度的砍伐和破壞,造成了森林資源日漸減少的現象,使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受了進一步的惡化。

1.3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林業生態項目效益低下一些地區短期內退耕面積過大、退耕速度過快帶來不少問題。由于良種生產供應不足,導致劣質種苗被栽種,進而使得補植任務過大,既加大了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質量不高。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不能穩定地發揮預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4林業生態工程管理水平粗放

1.4.1林業生態工程規劃的可操作性差。各級規劃只有工程總體目標,沒有分解為各個環節,未確定各個環節的技術指標,沒有將規劃落實到地塊上,不能進行質量和進度的有效監督,為不同規劃的地域重疊和統計造林面積的數字失真提供了可能性,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見林的“植數造零”現象。

1.4.2經濟林發展缺少整體規劃及數量調控。受經濟利益驅動,各地明顯存在盲目增加經濟林面積的傾向,政府沒有根據經濟林的最優適生區和供需平衡對其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和宏觀調控,因而出現了果品銷售難和群眾忍痛砍掉果樹的現象。

1.4.3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普遍存在責任不明現象。據反映,受地區部門利益驅動,存在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多頭管理、責任不明確的現象。如果國家不注意及時制止,這種趨勢會有可能增強,如很多縣份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經費由縣計委這樣的非行業部門掌握,但卻牽頭組織農業、水利和林業部門共同實施項目。

二、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對策

2.1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要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生態經濟思想。積極搞好宣傳、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全社會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林業建設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工作。進一步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長期性與艱巨性的認識,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有步驟地實施。要改變林業的基本現狀,必須實行森林資源永續經營,要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群落結構,培育速生優質新品種,追求綜合效益最佳。

2.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管。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主體是國家,國家要調整財政政策,增加對林業生態工程的投資力度,要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投資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并予以優先安排。動員社會力量,廣開渠道,建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基金制度,統籌安排,分級管理,專項使用,并逐年增加資金規模。加強國際合作,積極爭取國外援助和優惠貸款。在加大投資的同時,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健全對工程建設資金的強制審計監督制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

2.3提高造林質量,加強森林經營和保護管理。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體和可操作性強的規劃,用于指導生產,在造林生產中要嚴格按照規劃設計組織施工,確保規劃落到實處。要規范造林技術,完善造林機制,提高造林質量,充分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造林后的管護工作要及時跟上,建立健全管護機構,組建管護隊伍,購置管護設備,建立管護制度,確保管護工作落到實處。做好資源培育,資源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嚴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三、結束語

篇(2)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理念 傳統文化 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a)-0219-0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城市化的建設也逐漸的加快,但是在經濟發展,城市化加快的同時,生態環境卻遭到了比較大的破壞,生態環境成了經濟發展的墊腳石,這樣的現象就不正常了,這并不是一種健康、科學、可持續的發展狀態。所以我們要大力的加強公民的生態理念,加強對于公民的生態理念教育,因為在傳統文化中古人就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所以將生態理念與傳統文化的思想相結合可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1 我國傳統的樸素生態理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有養魚活動的國家,最早的養魚活動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一直到如今漁業還是我國國民經濟生產中重要的部分。我國最早的關于養魚的著作是《范蠡養魚經》,這是一部非常有研究價值的著作,在這部著作中就已經提到了,要為鯉魚的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在明清的時候,樸素的漁業思想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人們就已經認可桑基魚塘這種養魚方式有比較好的經濟效益。黃省曾的《魚經》中有這樣的描述:“池之傍樹以芭蕉,則露滴而可以解汛;樹楝木,則落子池中可以飽魚;樹葡萄架子於上,可以免鳥糞;種芙蓉四周,可以避水獺。”根據記載我們就知道在我國的漁業發展史上曾經有著很光輝的一面,在此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的養殖思想都是無公害的,也是非常注重生態保護的。現在的養殖活動中為了經濟上的效益,養殖的時候會使用各種的飼料,導致魚類、禽類等身體中存在大量的激素,人類食用后嚴重的影響身體健康。古代的思想有很多的文化精髓,對于現代社會發展來講都是非常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尤其是現代社會中環境污染嚴重,食物經常發生安全事故的時候。現代的社會中應該學習我國傳統思想中,愛護環境,傳承古樸文化的思想,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2 傳承傳統文化對于生態發展的意義

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土地沙漠化、水污染、大氣污染、臭氧層空洞、地球變暖、森林資源銳減、物種滅絕、洪澇災害、干旱災難等等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21世紀生態環境的問題成了人類在本世紀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了。今天的地球生態環境已經是超負荷的運轉了,如今的人類要認識到保護以及改善生態的環境的重要性,這不但關系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更是關系到我們人類的生存問題,關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不但是各個國家政府的責任,更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居民的責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刻的環境保護思想,我們要認真的學習和總結。

3 如何在對公民進行生態理念教育中傳承傳統文化

3.1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構建生態文明的建設

首先,一定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把生態文明建設擺放在第一位上。因為健康的生態環境、良好的自然環境是經濟增長,還有人類進步的基礎和條件。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國家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條件,但是現在環境被污染,資源短缺,和我們所希望的情況有所不同。這些會嚴重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甚至會制約到經濟的發展。當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規律,自然的承載能力無法承載人們對于資源的開發利用量,就肯定會導致人和自然關系的失衡,所以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充分的認識自然的規律,尊重自然,和諧發展。國家以及各個地方的相關單位要加大生態重要性的宣傳,加大科學發展觀重要性的宣傳,讓人們認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并且在傳統文化的角度上來加大宣傳,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3.2 建立起人們文化思想上的綠色生態消費觀

政府要制定出相關的科學政策以及制度規范,以此來對公民的消費行為做出規范,增強人們的綠色消費意識,建立起綠色消費的方式。政府要合理的對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改善環境的質量,轉變之前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要堅持走資源節約,能源節約的路線,注重對能源的保護。另外要推動生態文明的實踐,在公民生活的環境中開展多彩的生態文明活動,生態文明要堅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情上著手去做,從公民身邊的小事上去做,讓全體的公民在實踐的活動中接受生態環境的教育,還可以把生態環境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組織多樣的活動,讓公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現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要積極的推進生態的文明建設。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尊重自然地思想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相結合,這可以體現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滿教育中。

3.3 在審美的角度上開展生態教育,文化教育

歐陽修的《岳陽樓記》中描寫的,看到洞庭湖美景后,寵辱皆忘,愉快心情,這正是人和自然有了同化的形象描繪。千百年以來的審美證明,大自然是和人類最相親相愛的,最能使人沉醉迷戀的,大自然能夠蕩滌心靈。人們與大自然同化最高的境界就是人生審美的最高境界。所以,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應該是人類最為執著的審美。對人們的生態美育中加強對于這方面的教育,首先,培養人們生態的審美意識,把能夠有效解決生態問題的實際工作有機的進行結合,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要克服形式主義,使得生態道德建設逐漸的向理想的境界邁進。

4 結語

提高公民的生態理念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僅利于生態環境的建設,也有利于人文精神素養的提高,利于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傳統文化中寶貴的思想觀念,對環境保護,生態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在對公民進行生態理念教育的時候要充分的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意義,利用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促進人們在思想觀念上更加的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1] 楊桂華.生態旅游[J].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研究,2009(8).

[2] 李洋,王輝.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動態發展與啟示[J].現代財經,2010(7).

篇(3)

1.1生態環境對全球的作用

“生態是與各生物體有著緊密聯系的關系總和[2]”。生態是一種互動性適應關系,它是一種實體,實實在在存在于周邊環境和社會中。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對全球有著重大的作用,是項化整為零的政策,可以大大提高全球生態環境的質量,有效地改善全球生態環境的面貌,從根本上處理生態環境問題,加固了全球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促進了世界各地的生態循環,有利于維護自然界生態的穩定性。對于自然界本身而言,生態的形式有許多,如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等等。這些生態系統的形勢變化從來就是有生有滅,不斷地在進化,不斷地在演變,在不停地發展,或好或壞,甚至有些在消亡。生態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們生活的最根本的基礎。生態環境中的生態系統有著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等重要功能,對全球有著重大的作用。只有當生態系統維持在相對穩定情況下,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才能正常地進行。

1.2生態環境對我國的作用

我國是個城市多、人口量大的國家,并且我國城市較為多元化,各個城市有著各自的發展方式,也導致我國面臨著許多問題。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我國根據不同城市解決相應的問題,走化整為零、逐步擊破的路線。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已成為我國在發展的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步。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上提出,我國為了建設美麗中國,應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3]。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步伐。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3生態環境對當地居民的作用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物質源泉。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人民生活的基礎屏障,是城市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能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在當地實施環境保護就是防止由于人類生活、生產建設活動帶來的自然環境惡化,進而尋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類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并努力改善環境、美化環境、保護環境,使它更好地適應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4],所以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大家義不容辭的義務與責任。加強城市生態建設,能夠為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城市自然生態保持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并與人們和諧相處,進而使城市擁有著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便可以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加快城市的經濟建設,推動全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

2高校學生對生態環境認知的現狀及原因

2.1高校學生對生態環境認知的現狀(以郴州為例說明)

為了了解高校學生對生態環境認知的現狀,對郴州市三所高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以不記名方式,采用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通過調查問卷進行抽樣調查。調查所選的高校有湘南學院、郴州職業技術學院、郴州技師學院,涉及文學、理學、工學、法學、社會科學、經濟學、醫學、管理學等多個專業,隨機采樣,兼顧平衡。調查共發放問卷235份,收回220份,回收率為93.6%,其中有效問卷為215份,有效率達到97.7%。經統計,這些學生來自全國20個不同的省、市、自治區。調查結果顯示,整體而言,高校學生對生態環境認知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調查的過程中顯示有85.4%的學生知道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但只有27.3%的學生平時有關注生態環境的新聞,有27.9%的學生平時會注意不隨手扔垃圾、注意環保。根據調查問卷可知,被調查學生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態環境基礎知識,有良好的環境態度,表現出較大的生態環境保護熱情,能做到一些簡單的保護環境行為。但是其生態文明意識總體水平不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偏低,他們主要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微觀環境問題,并且是零散的,不具有系統性,而對宏觀的生態環境問題缺乏應有的認識。二是問卷中有18.3%同學知道生活中存在著一些生態環境的問題。調查中,雖然同學們對于簡單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但其知識結構具有相對的片面性,對常識性的、廣泛宣傳的生態環境知識有了比較淺顯的了解,而對于不常接觸的、較為深入的相關生態環境知識,則知之甚少。三是生態文明意識發展不平衡。高校學生對自我生態環境意識評價過高。高校學生對自我環境意識評價高于實際生態行動評價,對自我環境行為要求不夠高,付出的實際行動較少。這體現出高校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行為水平發展的不均衡。并且同學們對身邊的日常生活型環境問題關注得較少,對大范圍的生態環境狀況并不知情,對生態環境破壞、大氣污染的產生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等生態型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偏低,對如何維護周邊生態環境的方法與途徑知之甚少。

2.2高校學生對生態環境認知現狀的成因

通過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高校學生對生態環境認知現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我國對學生進行生態方面知識教育較少,導致學生生態環境意識薄弱,高校有關生態環境的專業較為稀少。國家教育部將環境科學作為一級學科,成立了專門的環境教育委員會,但在高校中并沒有受到相應重視。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校中僅有10%的院校在非環境類專業中開設了環境教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環境類的學生占普通學校招收人數的99.5%以上,大部分高校并沒有把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作為培養目標。對于非環境類專業學生高校也沒有開設綠色教育的相關課程。學生環保知識匱乏,環境意識淡薄,以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的綠色教育沒有廣泛地開展起來。第二,大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以理論為主,高校開展的有關生態知識的課程較少,幾乎沒有。大學生的生態環境認知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絕大部分高校對學生的教育以理論偏多,實踐的課程少之又少,導致學生獲得的知識也只是理論性的,實踐操作能力大大降低。學生根本沒有體會到學校在建設、發展規劃和管理上注意了環境保護,有些學生甚至覺得環境保護只不過說說而已,而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很難做到綠色生活。

3加強大學生對城市生態知識教育的途徑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是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倡導綠色文明,是高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高校應順應時代潮流,轉變教育理念,探索生態環境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提高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實效,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生態文明作出相應的貢獻[5]。

3.1加強生態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觀念

高校要及時開展對大學生的生態認知教育,加強學生生態意識教育,良好的生態意識是現代社會個體素質的重要方面,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6]。通過舉辦相關知識講座、討論會、辯論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誘導式的教育,激發學生對生態環境重新理解與認知,摒棄那些不注重環保的陋習,樹立綠色環保的思想、勤儉節約的樸素精神和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3.2不斷強化生態環境課程學習,擴展多學科視野

高校學生學習需要擴展多學科視野,它不僅可以提供理論和方向支撐,還可以為學生個人成長提供有利平臺。強化生態理論學習,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生態相關知識。在具體的學習中,要強化核心知識。擴展多學科視野,能鍛煉高校學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培養高校學生興趣的多元化,讓高校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主要體現在讓高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善于應用所學知識,與實踐生活相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3建立完善的生態交流平臺,關注重點生態問題

如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須巧妙地利用網絡這一載體來為生態建設服務。網絡具有及時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通過網絡來搭建一個公共的生態知識交流平臺,不僅可以第一時間內分享生態動態,還有利于促進大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還可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凝聚力。例如創建一個生態環境保護交流群,每個人都可以將有關生態活動的照片、信息上傳,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信息交流。以網絡為平臺,可以有效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助于大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了解,在學生學習的同時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生態實事,能更好地培養高校大學生的社會歸屬感。

3.4擴建生態環境宣傳途徑,擴大影響范圍

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已成為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網絡的發展,帶動了新型媒介的發展,與此同時,可供宣傳的媒介也越來越繁多。宣傳手段多元化使得我們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通過講座、微信、QQ、廣播等多種形式,宣傳生態環境知識。在學校活動中可以穿插生態環境相關知識宣傳;還可以利用廣播,在下課休息時間段播報相關生態環境新聞、生態知識等;在學生課余時間可定期播放生態紀錄片,加強高校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了解度。

3.5創辦實踐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了解度

篇(4)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調整,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也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以前的林業是人們生活的依靠,而現在林業的地位更是更上一層樓了,人們對生存質量和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林業既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又是生態安全的保障,更是生態文明的標志,擔負著改善生態和林產品供給的雙重使命,是人類與自然和

和諧發展的橋梁,在可持續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處于首要地位,我們應重視對林業的生態的發展,為人類的明天創造更好地生活環境。

1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存在的問題

1.1 森林資源總量小,資金投入不足 日前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小、分布不均勻的情況突出,人均占有森林而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差很多,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過低,在與生態改善的要求差距很大的同時,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而比較廣,任務比較繁重,而國家投資總量嚴重不足,生態建設整體進行緩慢,生態治理的速度與規模受到阻礙,導致局部在治理、總體卻惡化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1.2 生態環境意識淡薄,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較嚴重 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和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的認識淺薄,導致了人們僅僅把林業當作一般的經濟來看待,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注重短期中的經濟效益,過度地砍伐森林,使得我國本來就很少的森林越來越少,使得生態環境不斷的惡化,還有就是一些政府部門對林業生態工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沒有將林業生態建設的深遠意義貫徹到群眾中去,從而導致建設工作進展一直很慢,甚至停止不前,對建設成果保護不足。

1.3 治理成果技術含量低 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和技術含量低是現今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治理措施的實施上,講形式、不講科學,造成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少,人才流失嚴重;技術設備落后,高技術應用少。這樣的治理方式使得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一直來沒有取得較大的突破。

1.4 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效益低 由于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出臺,一些地區短期內退耕而積過大、退耕速度過快,帶來很多的問題。“粗植濫造”的問題嚴重,施工質量無法保證,導致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較低;林木栽種結構不合理,林地生產力沒有得到最大的發揮。林木抵御病蟲害能力差等問題使得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不能較好的發揮預期的生態效益。

2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對策

(1)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要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密切的關系,樹立生態經濟思想意識,積極搞好宣傳,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林業建設方針、政策的制定,加強干部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長期性與艱巨性的認識,有步驟地實施方法,力爭改變林業的基本現狀,必須實行森林資源永續性經營,要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結構,培植優良的樹種,加快森林資源的優化。

(2)不斷提高造林的質量,在造林生產中要嚴格按照規劃設計來進行改造施工,確保規劃落到實處。要規范造林技術,完善造林機制,提高造林質量,大力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造林后的后續工作要及時,做好森林資源的管理工作,嚴格對森林采伐利用進行管理。(3)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國家要適時調整財政政策,增加對林業生態工程的投資,要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投資納入各級政府的則政預算,統籌安排,專項使用,還可以加強國際合作,積極爭取國外的資金投資,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健全對工程建設資金的監督制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4)轉變觀念,促進林業生態工程現代化建設。對林業資源進行有效利用,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加強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并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林業的生產條件進行改善,加大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通過努力使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對基層群眾的思想教育,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

3 結語

對于森林資源的來說,它是人類生態文明的重要標志。同時,它能夠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改善,還可以為人們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因此,加強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優化林業生態結構,對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進行的項目,我們要逐漸建立健全各種針對林業資源的保障機制,逐步尋找到適合我國發展的林業生態模式。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林業改革;推動;引領

進入21世紀,人類已逐漸從長期對自然的索取、破壞而遭受的懲罰中覺醒,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回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人類將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進入生態文明的新階段。為了推動林業改革,促進林業生態平衡、經濟發展,積極構建林業生態體系對其林業改革與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價值,為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論題。

一、生態文化體系構建在林業改革與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現代林業改革與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當人們對生態、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與理解越來越深刻的時候,生態文化體系構建已經成為了現代林業建設與改革的重要部分,發展成為現代林業三大奮斗目標、三大支柱之一。從某一種程度來看,林業沒有生態文化體系的支撐,將是一個缺少文化內涵的現代林業。

近年來,我國接連推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措施,這些政策、策略的推行和執行為林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課題。在現代社會,如何服務好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林業主管部門應從以往的物質文明建設轉變為以林業生態體系、林業產業體系、生態文化體等物質和文化生態并重發展、共同建設的現代林業,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時代賦予林業的重大使命。林業改革數十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顯著成績。當前,林業建設已經從單一的物質文明建設發展為物質文明和文化文明并重的新局面,進入了一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個全新的時代,林業主管部門應按照生態良好、產業發達、文化繁榮、發展和諧的要求,建設一個能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林業。從這一層面來看,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已經發展成為了林業建設與改革的重要內涵之一,也是引領現代林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林業生態文化是生態環境和林業產業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因此,林業生態文化以生態環境和林業產業為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林業環境和林業產業的發展就不會推動林業生態文化的發展。因而,林業生態文化建設應以先進的生態建設為先導,要以發達的林業產業為基礎,大力開展林業產業基地、調整產業結構、打造產業品牌,并與各種文化相結合,做好林業產業與歷史文化、社會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之間是的銜接,全面建設林業生態生態建設。如果生態環境和林業產業是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的物質基礎,林業生態文化就是生態環境和林業產業發展的“精神食糧”,足見生態文化建設在現代林業發展的重要性。

二、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內容分析

日前,林業主管負責人在全國林業廳會議上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林業工作要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著力構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六大體系,推動我國林業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滿足新社會主義新時展的需求。”所謂的六大體系包括國土生態空間規劃體系、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體系、生態產品生產體系、支持生態建設的政策體系、維護生態安全的制度體系、生態文化體系等,其中生態文化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構建生態文化體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動,倡導人與自然平等、和諧共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在人們尚未清楚認識自然、看清自然環境對人、社會、經濟重要性的同時,生產活動中大多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此認識到了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能過度地從自然中索取以過度消費掉自然資源,應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索取和消費的文化取向。由此可見,林業生態文化體系的核心內容就是,“普及生態知識,宣傳生態典型,增強生態意識,繁榮生態文化,樹立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價值觀,努力構建主題突出、內容豐富、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態文化體系。”為此可將生態文化體系構建分為陳生態文化導向機制、驅動機制和約束機制。

三、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措施分析

(一)生態文化導向機制

1、政策導向

政策導向,就是指政府運用行政手段,通過政策引導措施實現國家在落實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方面的戰略目標。例如,利用經濟杠桿、金融政策、投資政策和政府采購政策等工具支持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這就要求政府明確支持什么、反對什么、鼓勵什么、限制什么,倡導環境保護、節約減排。同時,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消費方式,為人們生活提供向導。

2、輿論導向

輿論導向,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各種媒體和宣傳工具通過社會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專欄,及電影、戲劇、文學等形式弘揚生態文化,宣揚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正面引導社會大眾,讓大眾在這種潛移默化中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真正發揮輿論的導向和監督效果。

3、市場導向

所謂的市場導向,是運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通過經濟工具調整資源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浪費,倡導綠色消費,進而起到保護環境的效果。與此同時,大力執行市場準入機制與認證機制,各地組織部門嚴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的產品進入市場,并積極推進綠色工業發展,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

(二)生態文化驅動機制

1、政策驅動

政策驅動,就是在政府推行的產業政策下,利用產業政策所產生的驅動力建立健全與完善的清潔生產機制,積極倡導新型產業發展,帶動傳統產業升級,通過此渠道拉動生態文化體系發展。為了做到這一點,政府部門應通過政策驅動積極鼓勵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和潔凈能源產業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發展機制,進而推動林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利益驅動

利益驅動,就是運用國家稅費杠桿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嚴格按照“誰污染、誰受罰,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增加生產者消耗資源、能源的成本,讓那些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的生產者承擔相應的經濟補償,使其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3、激勵驅動

激勵驅動,就是要求國家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形成再生資源循環回收利用體系,利于保護環境。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稅費減免等措施全力支持現代生物技術和高新技術為依托產業發展,并加強廢舊物回收利用,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增強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索取的同時也有效地保護了環境。

(三)生態文化約束機制

1、法律約束

法律約束,就是運用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用法律、法規來規范和調節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行為關系。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的建立,利于加大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和執法力度,使全社會的林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置于環境保護之下,進而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并達到構建林業生態文化體系的效果,推動林業改革。

2、道德約束

所謂的道德約束就是將倫理道德、社會道德、思想素質等擴展至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增強社會民眾的責任意識,并肩負起這份責任做些對環境保護、生態維持有益的行為。自然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生活了家園,全國政府、團體、社會、廠礦企業、事業單位、接到社區、學校等,每一位公民都應承擔起這一份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責任,并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使之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3、制度約束

制度約束,就是進一步建立和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為了做到這一點,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充分考慮生態補償因素,秉持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理,利用補償制度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由于補償機制初行,可在各地方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并建立遺傳資源惠益共享機制,全力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確保生態補償機制發揮切實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社會補償制度,可采用對口援助、經濟補償等形式自上而下、自東向西逐步實行,補償對生態環境貢獻者,進而形成良好的機制。

四、結論

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實際情況,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措施的實施有著一定的差異性,為此,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加強探索,才能達到既定目標。林業改革與建設是以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為前提,林業要想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要積極發展好生態文化建設。在未來的工作中,林業主管部門必須進一步加大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提高林業生態文化在建設上的規模水平,健全與完善林業法規體系,為推動林業健康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呼木其勒圖. 生態文明與現代林業淺析[J]. 內蒙古林業. 2011(08).

[2] 賈治邦. 深化認識 統一思想 大力推進生態文化體系建設[J]. 生態文化. 2007(05).

[3] 范明祥,魏紅俠. 生態文化在推進河北林業建設中的實踐[J]. 中國林業. 2007(19).

[4] 郝燕湘. 森林公園: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J]. 中國林業產業. 2007(10).

[5] 許爾君,袁鳳香. 以科學發展觀理念促進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J]. 中國林業. 2009(14).

篇(6)

關鍵詞:生態環境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滲透

前言

環境是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組合而形成的復雜綜合體,是保障人類依存于遼闊地球和生活發展的精神與物質要求的總和。社會環境是指人們生活的城市、縣城以及鄉村等,自然環境則是構成人們生存的陽光、土壤、水、空氣、動植物等。上個世紀人類開始大肆違背自然的生態規律,導致森林和草原的面積逐年銳減、土地沙漠化、溫室效應、水資源惡臭等,這些現象的出現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甚至是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環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無法離開環境,同時環境又制約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要處理好環境和人類之間的矛盾關系,人們就應反省自我行為,將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重新進行審視,并通過生態環境教育代代相傳環境意識,加強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1充分挖掘環境教育素材

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知識涵蓋了生態環境,這些素材有效地推動著生態環境教育的開展。教師應當充分挖掘語文課本中環境教育素材并加以利用。對處于需要不斷接收外界信息才能形成自我知識體系的學生,教師在教學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文章時,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本基本意思,還要讓學生領會明確的中心思想,進而逐漸構建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語文課本中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教學素材有很多,例如《放小鳥》、《鮮花和星星》、《春到梅花山》、《這兒真好》等都是描寫大自然美麗景色的,教師在給學生教學這些課文時,首先要認真投入鉆研找出知識的結合點,再在給學生教學新的知識的基礎上,著重針對大自然美麗的景色培養學生對自然風光的熱愛,逐漸在自我意識體系中形成對環境保護和創造的良好意識。《放飛蜻蜓》和《狼和鹿》這些課文則是描寫野生動物的,應側重講解其與人類生存相互影響的關系,讓學生了解并意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進而讓學生在潛意識里懂得珍愛各種野生動物,保護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系統。這些文章都是十分典型的生態環境教育素材,教師準確地展開這些文章內容進行教學,在給學生增加了新知識和豐富視野的同時,可以使生態環境意識在他們的腦中很好的滲透,從而取得良好的生態環境教育效果。

2強化學生生態環境意識

隨著大工業產業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現象日漸加劇,不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還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危害性極大的疾病因子。因此,要改變此狀況保障人們得以安全和健康的生存,就必須加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共同保護環境。對于很多意識還需逐漸形成的小學生而言,其看問題的方式和視角正在慢慢構建,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幫助他們形成一種正確的自我價值觀以及是非分辨和判斷的標準,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借助有效的課本教學素材加強學生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將生態環境意識滲透入學生的腦海里,這樣不僅能使生態環境教育獲得更好的成效,還能提高相關文章的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在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讓學生輕聲朗讀課文內容,細細品味其中的美好意境,感受自然界的繽紛絢麗,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和切身進入自然探索的興趣,進一步讓他們發現大自然的美麗并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發地意識到需要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想要在教學上為這一課本文章取得更好的成效,在開始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將校園的每個綠意環繞的角落走遍,讓學生以自己的感觀器官去親身體會大自然的奇妙,去嗅聞花香、青草香以及泥土氣息,去傾聽大自然美妙的聲音。這樣能讓學生全身置于大自然當中充分感受到它的美以及帶來美好的享受,不僅讓學生對文章的學習也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還能先行一步給學生上了一課,之后再進行課堂講解教學自然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了。

3拓展生態環境教育范圍

生態環境教育不是僅僅只局限在課文教學當中的,還需要教師有意地拓寬生態環境教育的范圍,才能將生態環境教育有效地滲透入語文教學里。可以開展口語表達課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語口頭描述自然環境,不限制范圍不論是思考、現象、感受都可以任意發揮;或者在作文練習時同樣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自然環境的認識進行描寫。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口頭表述能力,還能深化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選擇一處景物進行寫作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先自己到校園或學校周圍巡走一遍,實地觀察完畢后確定自己要用以寫作的景物,再進行查找或詢問相關資料,比如建筑物的位置、走向、風格、材料、年代等都可以記錄下來,然后進行整理與分析從中得到感悟,進而結合自己看到的現象重點突出景物的各種特性進行寫作。這是十分具有靈性的寫作模式,不僅能將生態環境教育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里,而且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意識。

參考文獻

[1]卞海林.生態環境教育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滲透與實施[J].新課程導學,2015(7):46.

[2]秦歡.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2015(21):40.

篇(7)

關鍵詞: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當人我們不斷反思、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時候,環境、能源、人口等方面的生態危機早已成為全社會不得不面對和必須要解決得重大問題了。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是青年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高校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建設,影響和決定著大學生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形成和確立[1]。從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實際狀況來看,德育教育的內容存在滯后于時展的問題,加強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引導,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臨的新課題。

一、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現狀

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出發, 啟發、引導大學生樹立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相應的文明習慣[2]。目前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論文參考。大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有關環境保護之類的相關課程,但總體來看,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念淡薄、行為缺失,生態倫理道德知識貧乏。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觀念存在局限性

傳統德育教育觀念以學生“達標”為工作的致力點,忽視對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當學生離開特定的德育環境,面對新的問題和情況時,不易做出準確的道德判斷,不能實施正確的自我教育。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基本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沒有自覺地把其納入到德育教育的內容以及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里,更談不上對塑造“理性生態人”最為重要的情感體驗、習慣養成及價值觀的培養。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意識淡漠,對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缺乏深刻的認識,生態道德行為缺失,逐漸成為影響校園、周邊環境乃至社會的一個問題。

2、教學指導思想缺乏全局性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高校普遍增添一些新興的、著重于應用性的知識或專業,但結果往往又局限于適應性的增加和知識面的擴大,缺乏全局性的指導思想。當人們在應用領域出現了某種新技術,并意識到它可能產生的社會倫理或道德等方面的問題對人類構成威脅時,才迫不及待地進行道德教育的補課。正因為如此,當人們看到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危及到自身的生存,而法律、經濟、科技等手段不能完全起作用時,才會想到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教學指導思想缺乏前瞻性、全局性

3、師資隊伍與教材建設存在薄弱性

由于生態環境科學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在某些相關專業開設生態環境教育課,缺乏專職的師資隊伍和專門的教材。大部分教師沒有受過專門的生態環境知識教育的培訓,知識缺乏系統性;在教材方面,沒有材和教學大綱,現行教材缺乏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意識和內容,過于注重知識性、理論性、系統性,在趣味性、實用性和指導性方面不足。高校一般以環境專業或理工專業的基礎課程類教材為主,缺乏系統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學生不可能接受全面的、系統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教育。

4、大學生在生態倫理道德問題上的價值取向上缺乏一致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社會上出現了利益主體、利益觀念的多樣化,各種思想文化思潮的激蕩帶來了思想觀念傳遞的多維性,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面臨著挑戰。主要反映在學校的一元價值倡導與現實社會多元價值取向的沖突上,也反映在學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與社會環境相脫離、與受教育者心理需求相脫節等諸多問題上。論文參考。大部分高校都缺乏系統地與社會大環境的交流互動,許多大學生沒有形成堅定的生態倫理道德信念,當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利益發生碰撞時,大學生在生態道德問題的價值取向上便發生轉變 [3]。這種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不和諧的“兩張皮”現象,給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面對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這些問題,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上午措施加以改進,“面向未來”的教育目標就難以實現。

二、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應包含的主要內容

1、生態善惡觀教育

即形成對社會和自然善與惡的觀念。法國思想家阿爾貝特·史懷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原則,明確提出了“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4]。這一原則告訴人們: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行為,就是善;反之,就是惡。生態善惡觀的確立,能幫助人們以大自然的真善美為善美的標準,并為努力追求真善美而行動。

2、生態正義觀教育

即樹立維護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正義原則。生態正義是指個人和社會集團的行為原則符合生態平衡的原理,符合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符合世界人民保護環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識,符合“只有一個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它倡導可持續發展觀,保護野生動物,植樹造林的正義行為,反對破壞生態系統,毀滅物種,污染環境的非正義行為。它要求人們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堅持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統一的原則,實現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

3、生態良心觀教育

即樹立愛惜自然,保護生態的善良觀念。是指人們對生態環境、對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責任感、同情感、榮辱感,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為自然界所有生物負責。它能喚醒人們反思自身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性,增強人們對大自然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選擇適合生態道德的行為,并監督他人行為,以此激勵人們保護環境。

4、生態義務觀教育

即養成主動、自覺地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人之所以要盡義務,是因為人類與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社會、國家、家庭的命運息息相關。同樣,人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人,地球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這就決定了人類的生態義務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應盡的責任,也要通過道德自律內化為人的內心信念,從而樹立對生態的責任感。

5、生態意志觀教育

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生態意志能促使人們排除各種干擾和阻力,把按照生態道德動機所決定的生態道德行為堅持下去,成為克服在愛護自然、保護自然過程中遇到困難的重要力量。

三、強化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

1、加強生態倫理道德實踐環節,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學校應積極組織、支持大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諸如生態調查,環保簽名,公益活動;利用“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戒煙日”、“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特殊紀念日,在校園舉辦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宣傳和普及生態倫理道德,增強大學生對保護自然環境重要性的認識,陶冶其道德情操;還可利用校園網絡、廣播、宣傳欄等多種媒體,圍繞“關愛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主題,舉辦攝影、征文、演講、繪畫等比賽,宣傳環境保護的科技知識、法律法規,提倡綠色消費,使生態倫理道德深入人心。

2、通過課堂教學環節進行直面教育

日常教學是宣傳和普及生態倫理道德的主要途徑。論文參考。在各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都應積極主動地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特點,適當增加和補充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如在哲學課中,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在法律基礎課中適當進行環境法規的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要補充生態倫理道德的教育內容。此外,還可以通過開設“生態倫理學”、“人與自然”、“環境社會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公共選修課來普及生態知識。

3、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構建“綠色大學”

美的環境可以陶冶美的心靈,綠色校園對學生人格完善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生態倫理道德觀念的形成起著催化作用。學校作為一個小型生態系統,應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生態倫理的要求。在校區建設上應充分運用生態學原理,根據學校所處自然地理環境,運用原有的資源和條件,使用符合生態標準的清潔環保設施與材料,提高校園綠色覆蓋率,使校園的興建與自然環境的改造形成良性互動,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培養學生關注環境,保護環境、創造環境的意識、態度和情感,促進綠色行為的形成。

4、編著系統的生態倫理道德教材,培訓專職教師

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教材應體現生態倫理和可持續發展有關理論的完整性,使大學生真正了解到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意識到環境保護對于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樹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珍惜生態、保護環境的高尚道德情操;培訓可以從事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師資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是進一步加強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必要保證

總之,在高校中普及生態保護知識,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道德意識,努力形成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共同進化是高校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最終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馬桂新.環境道德教育[M].科學出版社,2006(10);288

[2]王世民.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芻議[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3(3): 55.

[3]安德智等.倫理道德理論探索 [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268~276

[4]阿爾貝特·史懷澤 (陳澤環譯).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1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 麻豆国产av丝袜白领传媒| 久久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131美女爱做视频| 欧美最猛黑人xxxx|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九| 东北少妇不带套对白| 欧美又粗又大xxxxbbbb疯狂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久别的草原在线影院观看中文 |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 香蕉久久久久久久av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五|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国产精品不卡无码av在线播放| 免费裸体无遮挡黄网站免费看| 美女把尿囗扒开让男人添|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玩弄白嫩少妇xxxxx性|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观看 |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国产av新搬来的白领女邻居|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国产午夜成人久久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乱人伦|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