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德育的主要途徑

德育的主要途徑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11 16:4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的主要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德育的主要途徑

篇(1)

【關鍵詞】高職;德育途徑;比較研究

讀書育人,以德為先。在我國,由于高職院校存在的歷史不長,高職德育工作正在探索過程中。在新的形勢和新的歷史條件下,許多陳舊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已經難以適應高職教育日新月異的發展要求,通過國內外相關研究比較,如何整體構建富有我國高職院校特色的德育體系,探索符合學生思想特點和我國高職院校辦學特點的顯、隱結合的德育教育新途徑,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研究課題。

1.何謂高職德育途徑

高職院校德育途徑是指教育者對高職生實施德育時可以利用和選擇的渠道或路徑,是實現學校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的組織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條件。

2.國內外高職德育途徑研究之比較

2.1國外德育途徑研究

國外有關德育途徑的研究主要圍繞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學科建設、社會實踐、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家校結合、心理教育等方面展開[1-2],并側重于對德育隱性途徑的研究。

在西方國家,他們的在德育途徑不僅注重正面的、德目式的灌輸教育,還通過教育、管理、服務開展教育,寓德育于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學生活動之中,對學生進行滲透式的隱性教育。在美國大學,隱性的教育往往是通過生活指導、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的。在社區學院,課外活動主要有學生社團和被視為必修課的課外活動。早在20世紀2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帕薩迪納初級學院,曾經成立了70個各種學生俱樂部。目前,雖然參加各種俱樂部的學生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一些社區學院,它們會采取積極措施在學生中培養能夠組織領導課外活動和俱樂部的人才,通過學生組織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自我教育。在美國高校,它們的學生工作采取法制化的校紀管理,因而具有鮮明的德育功能。其法制特點不僅在于規范化,而且有極高的透明度和嚴格的程序,從而使得校紀管理成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工作構成了良好的德育軟環境,在對學生的關注、體諒中,潛移默化地達到育人的效果。通過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給予學生以熏陶,是日本大學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它們在德育方法上常常采取隱性教育的方法,但是其德育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確的, 比如通過優美的校園環境激發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等。

2.2國內德育途徑研究

國內的研究文獻較豐富,涉及面較廣。我國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更青睞選擇具有明確教育意義和目的的德育途徑,而對學生道德具有潛在影響的隱性德育比較忽視,從而導致隱性德育途徑的開發力度相對不足。

目前,我國高職德育工作主要通過貫徹實施兩課(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得以開展,這是對高職生進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陣地。兩課課程在高職德育過程中扮演著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其他途徑來開展德育工作。高職院校過于注重德育主陣地建設,而在其他非德育課程教學的德育滲透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其結果是淡化了各科教師關心育,參與德育的意識,尤其是非德育課教師淡化了教育性教學意識,客觀上喪失了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機會。同時,我國更注重顯性德育途徑的利用,校園環境、風氣等隱性德育途徑的開發力度相對不足。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德育途徑的拓展、各途徑如何發揮各自功能、各途徑如何優化配合、如何加強德育途徑的實踐環節等問題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趨向于體系化建設和具體化實施[3-7]。如按照空間特點,一般將德育途徑分為學校、家庭、社會三大基本途徑。國內相關研究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把企業納入高職院校德育途徑體系中,構成四大基本途徑。從高職德育的具體實踐出發,又在院校、家庭、社會、企業四大基本空間德育途徑的基礎上,再按照德育途徑的性質特點分析整合和歸類,把高職院校可以經常運用的德育途徑包括課程、實踐、組織、環境、管理、咨詢、傳媒等七類。這七類近20項德育途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融通,構成了高職院校德育途徑整體體系。對這些德育途徑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整合,使德育資源得以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會育人的德育大格局。

通過對各國家德育途徑的相關研究比較, 可以看出:國外的研究與實踐傾向于隱性的德育途徑建設,國內的研究與實踐則側重于顯性的途徑建設。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大學生思想活動也隨之顯現出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等特點,從而決定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式要從傳統的以顯性德育途徑為主體的德育模式變為顯性德育途徑與隱性德育途徑相統一、相結合的德育途徑新模式。只有顯性與隱性途徑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既是德育活動的客體,又是德育活動的主體,才能真正提升德育水平,滿足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需要。只有兩種德育途徑相互結合,新時期的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英]約翰.威爾遜著,蔣一之譯.道德教育新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美]諾丁斯著,于天龍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趙煒.比較視角中高職德育之共性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8,3:97-100.

[4]程則思.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德育現狀分析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5:113-114.

[5]胡孝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背景下的高職德育創新思路[J].職教論壇,2010,12:36-37.

篇(2)

關鍵詞 班主任 德育教育工作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在校學生由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更得需要相關責任人的關注和引導,但是現階段中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均出現了一種不良的錯誤傾向。高考制度的輻射影響和優質教育資源的緊缺導致學校在進行學生選拔和評價時仍然以文化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孩子好壞的主要依據,影響著中小學教學。教師只重視文化知識教育不重視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不少初中學生不愛勞動,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的甚至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給學校、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雖然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涉及到家長、教師的責任,但是在學校教育中,班主任仍然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負責人和實施者,其在學生德育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為此本文對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進行探究。

1當前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存在問題

1.1德育與學生的需要脫節

新的時展,導致新時期的學生出現新的問題,他們在對待這些問題時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這些是傳統教育所沒有遇到過的,但是班主任在進行德育教育時仍然按照傳統的方法和思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講一些過時的案例或講一些假大空的觀念,導致學生一聽就反感,因為這些東西并沒有和實際的生活有多大聯系,無法讓學生產生共鳴,讓德育大打折扣。

1.2德育過程不合理

德育也是教育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強調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但是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德育過程往往只限于向學生傳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規范,而忽視了作為德育主體的學生的參與,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如果出現學生犯錯不管什么原因就是一味的批評、指責等粗暴的模式并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導致學生在德育教育中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和尊重。這樣的教育模式最終讓學生不在沉默、順從中改變,就在沉默中選擇默默對抗,達不到應有的德育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1.3德育途徑和方式不當

雖然學校開設有德育課程,但是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活動時應付現象比較明顯,只是通過周會等時間進行定期的開展德育活動,同時方法比較單一。教師大多念一大堆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或者舉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例子去說服學生的不良行為,不但沒有起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反而導致部分學生的反感。在開展德育的過程中沒有考慮把父母的作用引入到平時的德育工作中,也是限制德育的途徑選擇。這種途徑和方式的單一嚴重影響德育的效果。

2提升班主任從事德育教育工作收效的措施

2.1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

在開展德育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到學生的尊嚴和人格,因此在進行德育教育中,班主任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根據不同的德育內容選擇不同的德育途徑。在教育途徑上可以選擇說理教育、案例教育、實踐教育、體驗教育等多種途徑,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比如班主任采用說理教育時應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分清是非,指明方向,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通過推心置腹的跟學生講道理能讓學生從心理上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并主動改正,在說理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固定的周會時間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偶發事件進行德育工作。

2.2德育工作中應尋找多途徑的綜合開展

班主任在從事德育工作時,雖然要負主要責任但是也要考慮到班主任的時間、精力、方法都是有限的,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參與到德育工作中。比如可以通過科任教師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目前新的課程教育改革強調任何科目都有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因此要充分利用每門課程在道德教育上的作用,發揮科任教師的德育功能。比如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的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因此班主任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途徑實現對孩子的家校共管的聯動模式,達到對孩子的教育功能。同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班主任對于一些暫時不能扭轉思想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作用對其進行輔助引導教育,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應考慮到學生的獨特性,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不應該提出過嚴過高的要求,這樣會造成班級失去活力。班主任應該制定基本的要求,每個學生只要認真做都能做到,同時就會給學生留下集體管理班集體的空間讓學生發揮創造性和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下班主任不用一直盯著學生發現錯誤對其批評教育,通過班集體的討論定制的規則是每個人都同意的在制定之初就要強制性,這樣就保障每個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實現自治和互相監督的作用,能提升班級管理效率,也節省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量。

3結語

總之,德育問題關系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以后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作為學校德育的主要責任主體應針對現存的問題,采用因勢利導、多途徑的綜合開展、側重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等措施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篇(3)

關健詞:中國;美國;德育模式

1美國學校德育模式的特點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模式的審視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普遍經歷了無疑是幾千年來教育發展史上1次最重要的教育變革。那場被稱為“新教育”、“進步教育”的教育變革,推動、促進了美國學校德育的根本變革、在德育模式的選擇上,由于不斷進行發展、完善,使美國學校德育在實踐中呈現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國是1個年輕的、經濟發達,號稱“自由樂土”和“民族熔爐”的多民族國家。[1](217)美國的現代學校德育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以前的美國學校德育從內容、方法、途徑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義模式占主導地位。至20世紀前50年,學校傳統德育模式的功能明顯下降,杜威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和實用主義哲學對學校德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傳統的“教師中心論”的德目主義受到了極大沖擊,全面主義德育模式倍受青睞。第2次世界大戰以后至70年代,學校更加放松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學校德育處于1種放任自流的狀態,這就成為導致60-70年代以來的學校德育危機的1個重要原因。之后,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呼吁加強學校道德教育。通過采取1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國學校德育實施體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義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義的特征,即在德育實踐中呈現混合德育模式的特點。

所謂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學校德育既開設相對獨立的德育課程,向學生傳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學科和全部教育活動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2](145)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1.德育體制結構的多元性。美國作為實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國家,在德育體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國沒有統1的德育內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綱,按大綱進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編制系統的德育教材,并有嚴格的考核標準;有些州既沒有大綱也沒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國最高法院利用司法體系直接裁決有關教育的事務,司法裁決的目的主要是要確立1種全國性的政策作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據,以及各個學校實施德育的依據。

相比之下,我國的德育模式表現出綜合性的特點。在德育實施體系方面,有全國統1的德育教學大綱,學校開設獨立而又系統的德育課程,將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編制德育教材,通過課堂教學傳授德育知識和組織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注重養成教育。所以,我國的德育模式為綜合性德育模式。

第2.德育目標和內容具有多樣性和統1性。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多樣性與1致性的結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復雜的德育目標結構中追求兩個基本目標的結合:1個是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公民品質,另1個是培養學生以個人主義為核心是價值觀;而在德育內容方面,范圍也是廣泛而復雜的,包括倫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政治教育、國家憲法、社區服務教育以及協調人際關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權、人的尊嚴等人文主義教育等。在所有這些復雜的內容結構中,都是圍繞著兩個基本內容即公民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而進行的,體現出1致性。所以說,在美國盡管賦予人們信仰和價值選擇的自由,但從以上的現實狀況中說明了美國不僅有比較明確的德育目標,而且這些目標所反映的美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是非常明確和強烈的。

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學校德育有統1的德育目標,就是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國家教委于1988年和1992年,先后制定和頒發了《中小學德育大綱》和《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分別對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德育目標和任務做出了具體的規定,提出了統1的德育要求規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為基本內容,構成了我國德育內容結構體系。我國德育是以為指導,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內容非常豐富,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國綜合德育模式是適應和項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標取向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性。學校德育呈現出“重大德”(政治立場、政治方向、世界觀),“輕小德”(道德品質、人生修養)。過分強調德育目標的同1性、整體性和先進性,忽視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廣泛性,這就使得豐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學的軌道。

第3.德育實施途徑和方法的綜合性。混合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標途徑和方法方面吸收了德目主義和全面主義的積極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徑和間接性德育途徑、潛隱性德育模式相結合。其中,課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徑。在德育實施的方法維度上,1方面給學生充分的選擇自由,給學生充分參與各種活動的機會,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1方面又有教師的正面指導。同時,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傳授道德知識與培養道德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他們更多地注重通過對學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務、活動、交往和環境影響等途徑實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滲透性、活動性和實效性,這是美國德育途徑的基本特點。此外,美國德育途徑還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例如,美國紐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區的中、小學校紛紛開設法制課和公民教育課,供中、小學生選修,學習美國行政管理和民主社會的準則。美國高等院校既開設專門的倫理道德課和公民學課程,也通過大學的核心課程—人文學科、專業課程—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動來進行道德教育,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德育的層次性和各級學校德育內容的銜接性問題。

我國的綜合德育模式以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作為德育實施體系的基本途徑。講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綜合性德育機制的有效運作,注重德育的課堂途徑和課外途徑并舉。在德育課程的設置上,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即“2課”教學已經成為我國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第1課堂”—理論課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國學校德育的課外途徑,即“第2課堂”主要有:⑴少先隊、黨團組織活動;⑵營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⑶心理咨詢;⑷自愿者活動、軍訓、社會調查、“3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我國學校德育的成績是顯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著1些令人擔擾的問題,特別表現在:⑴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指導;⑵德育內容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忽視與學生現有道德水平相聯系;⑶普遍存在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脫節,學科教育滲透不足;⑷過分強調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視對學生適應并推動社會發展,認識、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培養。[4](89)。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內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體系、教學手段較先進的特征,它比較符合社會需要和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適應性。例如,美國品德教育學院編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實施方案在美國學校道德教育中頗有影響。它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師提供了完整的理論、說明、具體教學安排、教學建議、實施辦法以及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的策略和手段。具體有:1.教師的態度;2.課堂討論;3.不使用真實姓名4.利用各種角色扮演;5.小組活動制。

相比之下,我國在德育目標內容及具體德育方案的實施上,可操作性不強。我國許多地區,學校創造出許多有開發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體的操作指導而無法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而難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廣。

2、美國學校德育模式對我國德育改革的啟示.

從對美國學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點的介紹中,明顯地看出其學校德育發展趨勢:即德育基本目標和基本內容趨于1致,而具體的、階段性目標和具體內容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根據學生品德的發展特點呈現多樣化。在德育途徑和方法方面,注重發揮德育綜合目標因素、德育場的作用,注重教師指導與學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對于美國混合德育模式,我們必須運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借鑒他們1些成功的經驗,以促進我國德育實踐和改革。

㈠確立層次分明的德育目標

由于我國德育目標、內容的確立在過去曾經追求“高、大、全”,對于大、中、小學生的德育目標和內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確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強,導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國德育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從我國國情、民族文化傳統、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制定總目標和階段發展目標,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特點來充實德育的具體目標和階段性內容,并相互銜接,建立較完備的操作系統,這是我國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視德育模式的研究,豐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徑和方法

美國學校混合德育模式的實踐表明,多元豐富的、博采眾長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實效、獲得生機的有效保證。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必然會趨向于多元化和個性化,德育模式的實施如果仍然沿著簡單、生硬的方式來進行,勢必會出現學生價值觀的混亂而無法控制的局面,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給社會帶來危害。所以,豐富我國現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單1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1統天下的局面勢在必行[5](93)。

同時,在德育實施的具體方法上,我國學校德育既要重視正面傳授知識,重視行為規范的教育,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個體能動性,重視道德能力的培養。另外,注重將德育內容滲透到各科教學、各種活動、各類情境中去,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3](90),春風化雨中得到道德升華。

㈢.促使德育與社會現實接軌,培養為社會實際服務意識

我國學校德育歷來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1育人目標十分重視,相對來說,德育對如何適應社會變化與發展,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實際則重視不夠。因而面對市場經濟,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的到來,德育有時卻表現得蒼白無力。實際上,德育立足于為社會實踐服務與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目標是1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務社會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務。所以我國學校德育應借鑒美國德育模式的成功經驗,注重學生自主意識、道德選擇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以便有效地應付和面對多元多變的世界和社會形勢。

參考文獻:

⑴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較德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⑶李冬梅.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3,(3):90

篇(4)

關鍵詞:儒家德育思想; 學校; 價值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0)03-0096-03

中國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繼往開來,迎接新世紀諸多挑戰,構建我國當代學校德育可資借鑒的一個重要寶庫。如果做宏觀整理,我們可以發現儒家德育思想對我國當代學校德育的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學校德育目標的價值

德育目標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對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總的設想或規定;是教育者在德育上“施工”的“藍圖”。增強學校德育實效性,離不開德育目標問題。

1.我國學校德育目標存在的問題

我國學校德育目標不注重層次,不講“序”。忽視了德育目標的程序性和現實性,不是循序漸進、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不是設立一個個可行的、有序的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達到,沒有根據自身任務要求和層次提出相應的德育目標,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培養目標。這種德育目標不具體、不明確的狀況,實際上淡化了目標意識,軟化了學校德育工作。如“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這是對廣大干部、人民群眾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但對中小學生,對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和不同個體學生,理論上研究不多,在實際工作中也容易忽視。這些現象導致學校德育實施這些目標的內容、方法、途徑基本雷同,影響了學校德育的實效。

2.儒家德育中思想德育目標方面可借鑒的價值

儒家的德育目標是有原則、有規律的。《大學》中提出道德學習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修身為中心,以道德認識為起點,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覺性的培養為根本要求,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踐目標。由此可見,儒家德育思想在注重道德教育上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而且在自身修養上,孔子提出了追求“仁人君子”的高尚理想和人格境界。給人一種追求的不竭動力。所以,在現今學校德育目標的確定上,要借鑒儒家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從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出發,不同時期設置不同的德育規范與目標,這些目標要貼近學生實際,具體化并具有可操作性,且不同時期之間要注意銜接性、連貫性。

二、對學校德育過程的價值

學校德育過程,即學校德育內容的實施過程。在德育過程中,學校既要跟學生講清楚德育的具體要求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要求,以及怎樣去做,又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與習慣,進而內化為良好的道德素質。空洞說教、一味灌輸規范來解決道德認知問題,難于使學校德育真正有實效。

1.我國學校德育過程存在的問題

當前,德育課實效性不是很強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在德育目標實施過程中,重視解決“認知”的問題,而不重視道德品質和觀念的形成。具體表現在以文為本,重知識、輕養成。學校的德育課教學,過分重視對書本知識的傳授,以考試得高分為目標,只解決“知不知、會不會的問題”,卻不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忽視了要把學生作為生命個體進行教育,從而使道德與現實生活割裂;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導致知行不一,形成人格缺陷,故造成一部分學生知行分離、言行不一。因此,我國學校德育的改革應當在強化道德實踐、指導學生道德行為方面下功夫。

2.儒家德育思想中德育過程方面可借鑒的價值

關于教學內容的實施(即教學過程),孔子明確提出應劃分為學、思、習、行等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后兩個階段則是知識外化的過程,即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要“躬行踐履”。孔子是第一個將“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觀點納入教學過程的教育家。學思結合,是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辨證統一過程。在第一、二階段中,孔子要求學生獲得知識和鞏固知識,在第三、四階段則要求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踐履躬行。儒家德育在探討道德理論與道德踐履的知行關系時,特別強調知行的辨證統一,并把“力行”、“躬行”作為道德修養的重心。儒家德育認為,一個人僅僅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并不算是有道德,只有身體力行道德規范,才算真有道德。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要引導他們進行實際鍛煉,把提高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儒家還力倡將道德踐履與個體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融德育于個體的日常生活之中,主張個體修德要通過覺悟和踐履等方式或方法以便做到“內得于己”,強調踐履在修德中的重要作用,這一思想可概括為“生活即德育的思想”。

三、對學校德育方法的價值

要完成和落實學校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當前,我國學校德育效果不佳,與所采用的德育方法不無關系。因此,探討儒家德育方法的價值,可以使我們進一步看到問題之所在,從而加快我國學校德育方法的改進。

1.我國學校德育方法存在的問題

目前,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偏重于道德規范的“填鴨”。我國中學德育課程中的傳統灌輸模式,以教材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為主要方式,注重知識的強記。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教師注重講授、示范、規勸、批評,主要發揮教師的講授作用,過分強調道德對學生的制約作用,把學生單純地視為道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置于服從教育者的地位,完全不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無法透過多種選擇以作判斷,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把青少年作為被塑造的客體,這樣造成與目前青少年主體的核心價值相背離,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遷,且直接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功能。

2.儒家德育思想中德育方法方面可借鑒的價值

儒家在道德方法上注重學思并重、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科學的道德教育方法。儒家重視道德中的學思并重,主張學與思應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認為學習是人掌握道德知識和提高道德修養的基礎,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又應該進行積極的思考,這樣才會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收效。

教育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極具價值的一個方面。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注重個性差異,根據不同性格、不同情況的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這一思想可以說是極具科學性和借鑒價值的。這就要求教育者要了解學生的個體狀況,因人而異,有效開展道德教育。同時,儒家還主張教育者應以身示范,為人師表,通過自己的品格和德行感染、影響、教育自己的學生,發揮典范的作用,進行生動的教育。其思想的進步性,在于道德教育中應注重榜樣的力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此促進和提高道德教育實效。

四、對學校德育內容的價值

儒家道德傳統中包含著豐富的優秀道德教育內容,譬如重義輕利、人格修養、天人合一等優秀傳統道德觀念,對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豐富我國現代學校德育內容體系不無裨益。

1.我國學校德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國內外形勢的巨大變化和市場經濟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正處于觀念形成與觀念混亂相交織的階段,許多青少年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功利、講求實惠、缺乏理想、過分強調物質利益,出現了一些拜金主義的傾向,從而導致唯利是圖、利己主義、只講索取、不講奉獻等思想行為有所滋長。近年來,社會公德淡薄、公共生活無序已成為轉型期社會的一大道德難題。我們似乎陷入了一種怪圈,人們都在埋怨社會道德風氣不好,卻又都在參與制造和助長不好的道德風氣。在現代社會,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已不是個人的生活小事,公共衛生狀況已成為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社會道德狀況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2.儒家德育思想中德育內容方面可借鑒的價值

儒家“重義輕利”的原則。儒家思想中對于義利關系問題的討論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主張和觀點,但占主導地位的是見利思義、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的原則。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反對因求利而失義,因追求個人私利而做出對別人、對公家不義的事情”。他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一原則告訴我們,對于“利”要有一種理性的約制,不茍取,不妄得,不受不義之財。儒家并非一概反對追求物質利益,只是把道德人格的價值放在遠遠高于世俗物質利益價值之上,認為決不能為了物質利益而犧牲自己的道德人格。這種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和中華民族“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它對于批判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思潮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種道德意識對于我們當代學校德育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有著重要的價值。

儒家的人格修養的價值。在儒家看來,“仁”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是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最高目標。人們只要按照“仁”的要求辦事,就會達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仁者“愛人”,這是“仁”的核心范疇。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強調禮儀;又要求弟子:“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有明確的關心社會群體,尊重社會群體的價值取向。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公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五、對學校德育途徑的價值

學校德育途徑是對受教育者實施道德教育影響的渠道,即道德教育的組織形式。只有采取恰當的道德教育途徑,才能有效地運用道德教育方法,落實道德教育內容,實現道德教育目標。因此,我國學校德育有必要在德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借鑒儒家德育途徑的基礎上,解決自身現存問題,開辟有效的學校德育途徑。

1.我國學校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

在德育途徑中,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溝通聯系和組織協調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沖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與反作用力,最終影響學校德育的實效性。表現在學校內部,存在思想品德教育與各科教學的分離,除了班主任和德育老師,專業老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根本不注意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因而削弱了學校德育自身的合力。而家庭教育和社會現實中的消極因素,更是無情地沖垮了學校德育為受教育者們苦心構筑的道德之堤。家庭德育功能減弱,不少家長重智輕德,對孩子心理、人格乃至品德很少過問。而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發育尚未健全的時期,還不具有很強的分析辨別能力,很容易受到誘惑,這就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而實際上,當前家庭與社會教育都未能做到密切配合學校德育工作,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學校道德教育功能。

2.儒家德育思想中德育途徑方面可借鑒的價值

儒家道德教育除了道德修養是屬于自我教育系統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是教育的基本方面,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不可或缺的完整的教育系統。儒家德育途徑中,最為重要的是學校的道德教育。孟子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儒家也很重視對兒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孔子認為“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所以應該對兒童盡早實行道德教育,抓住兒童“心未濫而先喻教,則化易成”的時機,使其習與性成,從小事、瑣事做起,由小見大,逐步加深和提高要求,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優化家庭環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至于社會教育,主要體現在社會風尚的教育方面。而良好的社會風尚的形成,在儒家教育者看來,主要應是統治者對民眾實施道德教化。總之,儒家道德教育的施行注重了家庭、社會、學校三者的結合,共同培養人的良好德行,這些經驗對我國當代學校德育途徑建設仍很重要。

以上我們分析了儒家道德思想對我國當代學校德育的價值,包括在德育目標方面、德育過程方面、德育內容方面、德育方法方面、德育途徑方面儒家德育思想都有獨到的見解,對我國當代學校德育有著珍貴的價值和重要的借鑒意義。繼承和借鑒我國傳統德育思想中的瑰寶,發揮儒家德育思想的價值,構建我國當代學校德育體系,是我們當代教育工作者不斷深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唐凱麟,曹剛.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牟鐘鑒.儒學價值的新探索[M].濟南:齊魯書社,2001.

篇(5)

關鍵詞:和諧社會;大學生;德育教育;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10)-09-0025-02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競爭需要實力,實力源于人才,人才來自教育。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是推動我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主力軍,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多年來,我國一直將德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市場經濟、日新月異的技術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新加強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成為目前國內外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德育的內涵分析

實施素質教育的真諦,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為這一目標提供最基本的保證就是德育教育。學生作為道德學習者,要主動地學習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體。教師是道德的教育者,教師要為學生創造道德學習的環境、條件,促進學生由道德無知到道德有知,并且化為道德行為,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正確的價值取向,正確的行為選擇。因此,德育的本質就是教師創造學生進行道德學習的環境、條件,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但是,學生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和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密切配合,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教育的失敗。

二、高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

現行高校德育教育方法滯后、呆板、缺乏生氣。德育的方法,直接影響到德育的效果。近年來,廣大德育工作者雖然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過去那種“德育課堂靠灌輸,德育活動套框架,德育成績看試卷,違紀違章就查處”的老模式并沒有徹底改變。

(一)”灌輸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校德育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部分構成,前兩部分所占比重很大,而道德教育所占比重較小。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所處的領導和核心地位,決定了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灌輸。灌輸作為德育教育總的指導思想,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現實理論基礎。柯爾伯格指出:“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 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 傳統德育教育將學生看作容納道德理論知識的“容器”,以說理和單向灌輸為主,無視具體的、活生生的、充滿個性的人,無視學生道德發展水平的個別差異性,忽視行為作為德育教育主體的學生。

(二)“框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模式

現行高校德育教育模式與計劃經濟體制高度契合,計劃經濟色彩濃重,這是導致德育教育低效的基本原因。現行德育教育模式,通過“以某種學說或觀點去封閉,禁錮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只接受某一種特定道德價值或道德規范體系”,是重共性、統一、單一的教育,培養了大量依附性人才 。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場經濟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這種“框架式”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從根本上違反了“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阻礙了大學生德育的多樣性、層次性、個性化的發展。

(三)“理論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來源

理論教育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德育知識的傳授,忽略在社會生活的真空背景下道德行為的養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認知的教育與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行為的養成處于分離狀態。所造成的結果必然是: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對付考試,而真實的、豐富的社會生活的真諦卻被遮蔽了。以致社會上評價有些大學生是有智商沒智慧,有知識沒文化,有文化沒修養,有欲望沒理想,有目標沒信仰,最終是有青春沒有熱血。教師心安理得地照本宣科,學生煩躁或冷淡地應付或逃避,這恐怕是所謂德育實效性問題的主要成因。

(四)“主觀印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評價機制

現行德育教育的評價考核機制未能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評價的內容過于籠統和抽象,評價忽視了學生品德的養成過程和真實度。學生的品德評定往往由教師憑經驗、印象決定,沒有明確、具體的德育評定標準,德育目標與德育評定的脫節,造成德育目標不能很好落實,這種不科學、不公正的評價,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導致學校德育工作缺乏實效性。

三、加強高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徑

培養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既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項根本任務,也是青年道德心理健康成長的現實要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結合當前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給出具有實效性和高效性的德育教育新途徑。

(一)創新方法,轉換教育主體地位

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平等、民主的方式,開展探討式、討論式、對話式、談心式的思想交流與溝通,以敞開心扉、推心置腹的態度進行思想交鋒,通過思想火花的碰撞,讓受教育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者的批評教育,達到提高、轉化思想認識與改變錯誤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即使是“兩課”這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也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填鴨式”、“滿堂灌”的陳舊教學方法,而是采用討論式、探究式、問題式、考察式等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先進教學方式。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多以平等的態度采用談話式、對話式、交心式等行之有效的科學方式,改過去的單向灌輸為現在雙向溝通與交流,既克服了以往德育工作中受教育者常見的對抗、抵觸等逆反心理與現象,又使德育的實效性大大提高。

(二)更新觀念,確立師生互動思想

德育活動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共同參與和互動的過程,把教師在德育中“教”的主體作用與學生在德育中“學”的主體作用對立起來的觀念將導致“有教無學”的低效或無效德育。在德育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德育主體觀,充分尊重并發揮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與作用,改變過去德育活動中受教育者主體缺位的不正常現象。堅持高校德育的“雙主體性”原則,特別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自覺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是搞好高校德育的關鍵,更是主動適應德育客觀規律的要求。因此,在德育活動中要堅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民主、平等地對話,采取討論、談心等方式。另外,教育者在設計德育目標、實施德育途徑、選擇德育方法等多方面均從學生的主體需要出發,轉變德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調整心態,幫助指導受教育者發展成長。

(三)注重實效,開展實踐教育活動

參加社會道德生活實踐鍛煉,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優化道德心理結構相輔相成的基本形式。正確的道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實踐教育、啟發和影響。許多高校常常通過建立創業實踐基地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實踐基地,組織大學生深入農村、工廠、企事業單位等基地進行廣泛的社會考察和市場調查,使他們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加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覺地選擇符合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行為能力,大大影響了個人道德的社會化,以及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社會實踐活動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大學生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對于大學生道德、思想、學識、身心健康成長都十分有益。

(四)把握趨勢,創建網絡教育平臺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已讓網絡德育的開展成為必要。針對網絡信息容量大,開放性強等特點,高校必須有比較健全的校園網站和明確的管理規范,能對各類不良的信息進行技術過濾和監督。同時,發揮網絡開放性,傳播性等優點,使“兩課”教育進入網絡,結合網絡上的知識以及廣大師生的思想實際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及網絡心態教育。其次,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上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例如組織網上專題討論,師生交流,學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講座,或者邀請事業有成的師友和海外歸來的專家談自己的經歷,以實際感召當代的大學生,讓他們清楚認識到網絡的優缺點,建立健康的網絡心態,樹立正確的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

(五)明確定位,建立客觀評價體系

德育的評估是指對德育行為和德育效果進行評價,科學的德育評價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把受教育者道德實踐的改善與提高作為衡量德育發展的重要標準 。評估標準要符合學生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要用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全面了解評價對象,在縱向與橫向的比較中做出中肯的評價。具體應做好德育評估對象的確定、評估標準、評估方法、評估程序和評估結果的反饋這五個方面的工作。評價標準確立之后,對學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為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對學校所有教育者,包括后勤員工也制定考核體系,并讓學生參與其中,有獎懲,才有激勵。教育者可以根據評價結果發現受教育者哪些方面還存在著缺點,以便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做出相應對策,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被教育者可以根據反饋結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會要求和規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與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超.現代德育人本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48

篇(6)

【關鍵詞】 任務引領法;中職學校;德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5-00-02

德育歷來為各學校所重視,特別是情況日益復雜的新疆中職學校。近年來,隨著中職學校生源壓力的增大,學校多采用先招后管的方式保證生源量。在保證生源量的同時,出現生源質上的不足,這給原本成效不高的德育課程進一步增加難度。德育課程實效不高直接影響學生文化和專業課成績,還導致部分學生出現思想品質問題、逃學、早戀、打架、叛逆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因此,探究行之有效的德育課程改革就成為關心教育人士的重要課題。

一、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實施低效成因分析

(一)新疆中職學校德育現狀

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實施一直令學校、老師最為頭疼。但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保障線,又不容半點馬虎。毋庸諱言,德育實施是低效的。根據學者的調查,部分問題學生存在以下情況:(一)學生思想品德:自我中心較為突出、自私自利、集體觀念淡薄、集體榮譽感缺乏、組織紀律差、不講誠信、是非判斷不清、不思進取、貪圖及時享樂等;(二)學生行為習慣:經常遲到曠課、無視校紀、不講衛生、時間觀念差、吸煙、賭博、打架、破壞公物等;(三)學生心理問題:自卑心理、妒嫉心理、攀比心理、反叛心理、代溝、情感困惑、迷戀網絡、自殘、虛榮心強,自信心不足等等。[3]凡此種種,將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會影響其就業和社會和諧發展。

(二)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實施低效成因分析

1、方法和途徑單一

新疆中職學校普遍重視德育課程,但實施效果并非人愿。反思德育課程低效原因,其中德育方法和途徑單一是主要原因。目前新疆中職學校德育教法主要以講授――接受的方式為主,重視教師的講授,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重視理論思辨,忽視學生的德育實踐活動;重視教師的評價,忽視學生自評、社會評價;重視德育知識考查,忽視德育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德育實施途徑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輕視生活和社會教育實踐;以集中灌輸為主,缺乏啟發引導;以集會教育、報告、講座為主,缺乏針對個人的德育活動。

2、內容陳舊

德育內容是新疆中職學校德育實施的核心,是學生接受德育的主要載體。新疆中職學校德育內容主要以課本內容為主,缺乏鮮活的德育課程內容,甚至有些教師照本宣科,對德育實施的低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德育內容的陳舊和德育教師的課程觀不無關系。部分教師在德育實施過程中秉持教材即教學內容的理念,沒有正確認識德育課程的教學化問題,沒有正確認識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根本區別。所以導致德育內容陳舊,脫離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

3、教學忽視學生的心理規律

教學既包括教師教的一面,也包括學生學的一面。然而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忽視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中職學生正處于埃里克森所言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青春期,性格活潑好動且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教學如果不能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別是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話,那么德育低效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果教師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那么德育低效的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4、評價片面

目前我國課程和教學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評價受我國課程與教學評價趨勢的影響,也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并且還以知識終結評價為主。德育作為一門學科來說,雖然以德育知識為主,但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知識內容同樣重要。當我們以知識終結性評價為主時,其實是在關閉我們提升自身素養、價值觀、道德觀的有效之門。所以德育評價需要知、情、意、行四方面整體、全面的評價,需要診斷性、形成性、終結性三位一體的評價。

5、教師職業倦怠,工作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學由教和學兩方面組成。在學生體驗到德育課程枯燥、乏味的時候,教師同樣也感受到教學的疲憊。受學制的制約,德育在新疆中職學校是作為公共課設置的,沒有專業課的身世顯赫,所以并不為學生重視。部分學生對德育課程的認識僅限于及格。再加上教材所選內容的陳舊及其他原因,所以部分教師對德育缺乏一定的熱情。當教師在工作中體會不到教學的靈性和創生性的時候,教師就會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漸形成職業倦怠,甚至出現厭教、棄教的行為。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體會不到德育教學的喜悅和成功,體會不到德育的魅力,那么德育教學長期低效的現實也更容易被我們所理解。

二、任務引領教學法在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實施的意義

“任務引領教學法打破傳統講授――接受的教學模式,采用生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在任務引領下開展教學活動。在實施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得知識、訓練技能、探究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專業水平。在任務引領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完成任務體驗成功感和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其求知欲望,形成任務、知識增長、技能訓練、專業提升的良性循環之路。”[7]

(一)轉變德育課程理念,有利于教師課程理念及德育內容的更新

任務引領教學法是在任務的引領下,融合了講授、討論、演示、練習等方法。如果說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是封閉方法的話,那么任務引領教學法是一種過程性、開放性的方法。從課程論的角度來說,封閉式的方法適用于課程的目標模式,而任務引領教學法適用于課程的過程和實踐模式。

教師因受師范教育的影響,觀念中惟以課程即教學科目為圭臬,忽視或根本杜絕其他的課程理念。這種觀點為教師在課堂中喋喋不休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條分縷析作了學理的支撐。這恐怕也是師生對德育沒有興趣的根源所在。所以如果想扭轉德育課程實施的現狀,首要的就是改變教師的課程觀念。任務引領教學法以任務解決為目標,既重視解決結果,也重視解決過程,其在新疆中職學校的實施,能有效轉變教師課程即教學科目的觀念,樹立教師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學習經驗、預期的學習結果等新課程理念;其次,更新德育內容。任務引領教學法以任務的解決為核心,所以任務的選取尤為重要。在新疆中職學校所使用的德育教材中,基本以德育知識的傳授為主,沒有德育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和能力對德育知識再加工,再加工的過程其實就是對德育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即對部分知識刪除,對部分知識保留和更新。教師在德育知識再加工的過程中,及時更新部分知識,使部分知識具有時代性,以適合青春期的學生身心發展。因此,教師在使用任務引領教學法的過程中,能有效更新德育內容。

(二)以任務解決為目標,有效解決方法、途徑和評價的單一

任務引領教學法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師所分配小組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得知識、訓練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任務引領教學法的核心是任務的完成。教師依據德育教學目標分配給小組適量的任務。小組成員在了解自己的任務基礎上,以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學習德育教材、查找相關德育資料、利用信息資源等途徑有效解決小組分配的德育任務。由此可見,任務引領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程中實施打破原有的傳授――接受教學模式,融合了講授、演示、練習等方法,所以其更具開放性和綜合性,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任務引領教學法在新疆中職德育課程中實施的教學途徑也不再局限于課堂知識講授,而是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學生多渠道探尋問題解決的途徑,多以親自感受、實踐的方式學得德育知識。

德育課程評價自身并不適合單一的知識終結性評價。任務引領教學法在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的實施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方式上:在任務分配前,教師將使用診斷性評價對學生進行有效分組;在展示成果、交流提高階段,教師將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在教師案例分析階段,教師使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優劣進行評價。在評價主體上,主要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為主,同時兼顧到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所以任務引領教學法在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的評價是立體的、綜合性的,能有效、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德育素養。

(三)以活動為引導,有效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

任務引領教學法在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實施的任務分配,不同于職業中的任務,它應該屬于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是教學過程中最具有創造性和靈動性的內容,因此成為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也是最具吸引學生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活動的優勢,我們從普通教育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和大力提倡活動課程即可窺一斑而見全豹。

任務引領教學法在德育課程中的實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教學任務。教師在熟悉德育教材基礎上,融入其對德育課程的理解,選取和任務有關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作內容。教師多選取師生感興趣的材料,進行創造性地設計德育任務。這樣無疑會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的職業倦怠,有利于教師養成正確的、健康的從業觀。

目前,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是最不為學生所喜歡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傳道式的宣講。任務引領教學法在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實施主要采用任務解決的方式,讓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學得德育知識、訓練問題解決思維、培養良好的德育素養。特別是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更大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踐性、合作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學習、對任務解決的興趣。

總之,任務引領教學法在新疆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的實施能有效更新德育內容,解決方法和途徑單一問題,有效調動師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我們實施的過程中,切忌采用整齊劃一的模式,否則任務引領將會成為學生的負擔。

參考文獻

[1]班華.現代德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楊道德.新時期中職學校德育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4]趙磊.“任務引領法”在《汽車結構與拆裝》中的課堂教學設計[J].《科學時代》,2010年第23期.

[5]馮曉暉.“任務引領型”的《現場導游》課堂教學設計[J].《2009年度職教教改論壇文集》,2009.

篇(7)

關鍵詞:學校教育;德育工作;有效途徑

品德,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是其立于這個社會的根基。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育人”應先“育德”,然而,教師必須看到,在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德育,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忽視甚至缺席的。青少年學生的整體道德素質令人堪憂。一些祖國花朵的心靈在錯誤的教育體制下逐漸扭曲,嚴重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從馬加爵到藥家鑫再到陶汝坤,近年來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一次次給教師的教育敲響了警鐘。事實告訴教師,加強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在美德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長,已成為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學德育工作的現狀

1 應試教育體制下德育的尷尬地位

盡管素質教育在全社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認同,盡管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目前為止,有些情況并未得到改變:高考仍舊是我國高校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分數”仍然是學校對教師進行業績考核的主要指標;應試教育仍然在學校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當前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專門負責德育工作的教師,德育工作多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師代為負責,德育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 德育教學流于形式,內容空洞

由于缺少監督和管理,許多學校的德育工作都成了一句沒有實際涵義的空話。教學方式單一,流于形式;內容空洞,翻來覆去就是那點兒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沒有關系。

3 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嚴重

當今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到處充斥著利益至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自私冷漠的不良風氣。由于學校德育工作的缺位,使得這些不良風氣和觀念有機可乘,從社會蔓延到校園,侵襲著青少年學生的思想,使得本該清新的校園空氣變得污濁,本該純潔的心靈過早地染上了污點。

二、加強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

1 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

學生的學習活動大部分都是在學校進行的,學校的環境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進行德育教學,首先就要努力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讓美德之花開滿校園,使得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時時有美德、處處蘊美德,不知不覺中受到美德的熏陶和感染。

2 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德育工作

(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由于種種原因,德育工作很容易流于“假、大、空”的說教模式,對于正處于叛逆期的中學生來講,這種空洞的說教往往會令其產生逆反的情緒,教師若一再堅持,只會加深雙方的隔閡。鑒于這種情況,學校可適當地開展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將德育教育寓于這些活動之中。如:紀念“五四”運動的演講、詩朗誦比賽、宣傳主流價值觀念的講座、弘揚愛國精神的主題書法、繪畫、攝影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情感和價值觀,并對其產生心靈和情感上的認同。

(2)樹立學習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在工作中要善于挖掘學生的優秀事例,將其設為典型,號召其他學生向其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將那些抽象的道理和觀念化為具體的真實的表現,使學生獲得巨大的心靈沖擊,從先進人物和事跡中汲取力量,產生一種“見賢思齊”的渴望。

(3)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往往會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選取一些社會上的熱點案例,讓學生通過網絡、報紙等媒體搜集相關的資料,在小組內思考并討論,提出自己對該事件的評價,教師再適時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學校與家庭和社會相結合,構建德育教育的網絡體系

學校的確是教育的主力軍,但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真正的教育,應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去完成的。因此,學校在進行德育工作時,也不應“孤軍奮戰”,而是要聯合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形成一種教育的合力,共同促進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地發展。如:學校可通過開展家長會、組織社區公益活動、邀請社會名流開設校園講座等方式加強與家長及社會各界的聯系,讓德育教育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朱法國.淺談中學德育工作的創新策略[J].華章,2012.

[2]任明良,肖世國.中學德育工作途徑探究[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图片|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熟女aa片|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少妇泬喷水18p|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牲交黑粗硬大|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v影片|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资源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成人网站| 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 秋霞在线视频|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未满十八勿入av网免费| 国产毛多水多高潮高清| 农村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一区| 97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欧美 小说| √8天堂资源地址中文在线|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日本少妇寂寞少妇aaa| 少妇愉情理伦片bd|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特黄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