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職德育論文

中職德育論文

時間:2022-04-08 08:30: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職德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職德育論文

中職德育論文:中職德育環境研究——試析南寧市中職學校為例

【論文摘要】本文以南寧市中職學校為例,就中職德育環境現狀分析了環境因素對中職生德育的作用機理,探討了德育環境的不足與中職德育效果不良的關系,試圖從改善環境著手來提高中職學校的德育效果,并為建立中職德育長效機制提供理論基礎。

【論文關鍵詞】德育環境 家庭德育環境 學校德育環境 社會德育環境 虛擬德育環境

中職德育環境依構成要素可劃分為社會德育環境、學校德育環境、家庭德育環境、虛擬德育環境四大部分。參考前人的研究結果,筆者選取與中職生德育關系密切的部分環境因素作為研究對象,制定研究方案,2006年11月初至12月底,就南寧市中職學生德育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包括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在內共有6所學校,每所學校發出問卷500份。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了許多可貴的數據,這些數據較為客觀地描畫了目前中職學生的德育思想狀況,顯現出在家庭、學校、社區教育中中職學生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回收后,經逐項統計、歸納、分析,現將問卷調查結果比較突出的問題總結及分析如下:

一、家庭德育環境分析

(一)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系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環境條件,而親子溝通是形成良好關系的前提

調查表明,有48%的學生與父母溝通情況良好,還有32%的家庭溝通情況一般,15%溝通少,4%無溝通,這明顯不利于孩子成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環境的首要條件,子女與父母的溝通情況反映了家庭德育環境的優劣。子女與父母的溝通即是家教,溝通方式和溝通內容就是家教的方式和內容。不同的溝通情況會導致孩子不同的個性。對孩子來說,如溝通情況良好,證明父母的教育能有效地引導子女,子女的人格能夠健康成長。反之,對子女的人格成長很不利。

就本研究結果來說,由于一半多的被調查者家庭成員關系不理想,特別是4%的學生認為與父母之間沒有溝通,這意味著這些學生背負著家庭問題來上學。在管理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如學生偏執、沒有認同感、自我封閉或不善于溝通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并非因為管理的不力,其根源大多可追溯到家庭。因此,在管理中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溝通方式影響家庭德育的效果

進一步調查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系還可以發現,溝通的方式也影響家庭德育的效果。調查表明,發生矛盾時能與父母作交流并以父母意見為主的占65%,這屬于溝通方式良好的情況;爭吵或賭氣的共占35%,這屬于溝通方式不理想,這部分家庭的成員關系可能不太穩定。

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環境的首要條件,而溝通方式決定了溝通的結果。良好的溝通方式應是雙向的、協商式的。有些父母家教時用講道理的方式。子女與父母講理由,意味著雙方互諒互讓、互相理解。但是以講道理的方式家教,需要的技巧比較高明。講得好就是循循善誘,孩子的反應是心悅誠服,即使有矛盾,也會和父母作良性溝通,并能尊重父母的意見;講得不好就會變為講大道理、講空話、老生常談,孩子的反應是面上不說,心里不服,有時會陽奉陰違。由于心里不服,產生矛盾時就會和長輩爭論,爭不贏時就會冷戰,賭氣不理。

有的溝通是屬于單向的。父母過度威權,家教使用高壓的方式,意見單方向從父母傳遞給子女;或者父母過度溺愛孩子,意見單向從子女傳遞給父母,這兩種溝通方式的結果都不太好,最后容易導致爭吵或“冷戰”。爭吵意味著子女與父母雙方互不理解,各執一詞,父母的教育基本不被子女接受。高壓的家教方式比較簡單粗暴,完全由父母一方說了算,孩子服也要服、不服也要服。小時候可能沒問題,長此以往,到了青春期時孩子要求獨立,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這種家教方式常會導致過度逆反。最大的弊端在于以一方意見為主,沒有養成良性溝通的習慣,最后雙方互不理解,各執一詞,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基本不被接受。孩子沒學會溝通,在社交場合要么孤獨沉默,不善言辭;要么唯我獨尊,一言堂。調查表明有35%的家庭溝通方式與結果不容樂觀。在管理中發現有些學生脾氣倔強不服管教,或者有些學生囂張跋扈,有些學生冷漠以對,根源可能就在于家庭環境。

(三)交友指導反映的是父母的人際態度,也是對外界環境的認知態度

良好的家庭德育環境除了內部溝通良好,還需要對外良好的溝通。由于朋輩關系是影響青少年德性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交友態度是考察家庭德育狀況的一項指標。到了一定年齡,青少年必然要求面向家庭以外,尋找更廣闊、更精彩的屬于自己的世界,而朋友是他們認識外界環境的一道橋梁。但是外環境比家庭環境復雜得多,青少年熱情有余、警惕不足,辨別能力不強,容易受不良朋友的蠱惑。父母對子女進行交友指導,反映了父母人際態度開放,子女能較全面地認識外環境,成長將會比較順利。反之,青少年依靠自己的本能結識朋友,容易受到傷害。為人父母必須正確認識這一點,注重教會孩子結交朋友的技能,孩子就會自己勇敢的長大。

調查結果表明,25%的被調查者表示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交友指導。在另一項調查當中發現,在面對老鄉會的邀請時,43%的被調查者選擇參加,這表明了部分中職生擇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而在管理中,中職生的朋輩關系依其密切程度來區分,最密切的是同班同鄉,其次是其他同班同學,隔班交往的很少。有些學生終其中職生涯,朋輩僅限于同鄉,與其他人少有交往。這說明中職生的交友行為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在入學初期一些學生往往能認真對待學習生活,當與一些散漫學生結交后,會慢慢變得懶散、怠慢,逐漸游離于管理之外。這提示德育工作者考慮,應在德育過程中指導學生交友,使學生在指導下選擇好的學友,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四)禮儀禮節的教育,是為人父母的首要責任

禮儀是社交的潤滑劑,掌握了禮儀,至少能讓一個人在社交中不被排斥,不令人討厭。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者中有15%表示父母不曾對其進行禮儀教育,這表明這部分家庭德育有責任不盡之處。很多中職生的社交生活在進入學校后才開始。在管理中可以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在禮儀方面比較缺乏,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莽撞,對待同學不懂得相互謙讓,有時為此而生出事端;對老師態度冷傲,或者公然頂撞老師;對陌生的同學或老師顯得非常隔膜,等等。這部分學生并不會蓄意違紀,但是由于禮儀方面存在欠缺,和他人打交道時顯得笨拙,人際關系比較緊張。

(五)父母的價值觀影響著子女成長的方向

望子成龍的家長會對子女作各方面要求。調查結果表明,僅重視智育的家庭占16%,并無特別要求的占7%。為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許多父母認為子女必須出類拔萃,因此在智育方面過度要求,這也是社會上常見的一種現象。本調查結果與此不符,原因可能是中職生的家庭背景與高中生的有所不同。中職生家庭一般對子女成長較為疏忽,要求普遍不太嚴,因此學生不僅學習成績不太優秀,人格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道德領悟來自家庭的少,而大多得自社會、學校及其朋輩等。這些學生的道德知識來源不專、構成復雜,因此其德性是飄忽、游移不定的,在日常管理的觀察中可以得到同樣的印象。

健康的成長意味著德智體共同發展。與高中生相比,中職生的綜合素質稍微偏低。調查結果表明65%的家庭要求學生的德育和智育共同發展,還有35%的家庭對學生的要求不高,這些在教學管理中都得到相應的驗證。

二、學校德育環境分析

制度是學校德育環境區別于其他德育環境的特征,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保障。了解制度是遵守制度的前提。調查表明,6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造成這種局面,學校制度過于復雜、抽象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學校制度應簡明扼要、學生化,容易理解、容易遵守、容易執行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一)制度應人性化

制度規范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蘊涵著一定的倫理精神,也影響著德育的開展,因此,好的制度應是人性化的。也就是說,要考慮人的本性,從人性出發,限制人性弱點,發揚人性優點。以往制定相關制度,都是由上而下,僅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制度為管理者的方便而設。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學校的規章制度,被調查者的24%陽奉陰違,37%采取排斥、拒絕的態度,將近2/3。這說明制度施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

近年來社會環境變化很快,網絡普及,消費經濟、快餐文化興起,對學校德育沖擊很大。幾年前的一些制度現在看來已經不合時宜了,很多規定因為過時而無意義,很多行為又沒有新的制度約束,因此。管理制度應隨環境改變而適當修改。10年或5年前定的制度,今天已有一些條款失去了其意義。以無意義的制度來管理學生,無疑會損害制度的權威。因此有些學生陽奉陰違或排斥拒絕就不奇怪了。好的制度既應考慮管理者的方便,也應考慮被管理者的意愿。因此,學校的管理制度應參考學生的意見。

(二)校園生活應豐富而貼近學生生活

校園生活包括學校校容校貌、生活設施、文化活動設施、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等,還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等因素。校園生活獨立、自由、單純、安全,學生在同齡人群體當中生活,遵守共同的行為標準,關注共同的熱點話題,其個性可得到更大的舒展。

然而,調查結果表明,對于校園生活,有38%調查者表示不喜歡。這可能是由于學校的設置有所不當,也可能是由于學生對中職生活有不正確的理解所致。例如,對于學校設置的課外活動,就有68%被調查者表示不喜歡,還有15%表示部分喜歡,僅有17%表示喜歡。對此,學校可設置一些集體活動,以調劑枯燥的學習生活,舒展學生身心,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可開展校運會、各種球類運動、歌唱、演講、書畫手工藝、計算機技能等比賽,還可以開展電影、音樂、生理衛生知識、法律知識、安全知識等各種講座,力求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增強學生的接受程度,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三)加強校風建設

全校或年級大會是校風建設的主要形式。內容一般是對學校重大事項的通報,或者重要政治內容的學習。形式包括星期例會、新生入學典禮,學期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大會的態度,表示認真聽的被調查者為0;39%的被調查者表示感興趣的地方聽一下;42%表示懶得聽,睡覺;37%表示不聽,自己玩自己的。這表明校風、學風建設沒有落到實處。究其原因,主要是是中職學校在進行校風建設的時候,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往往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中學,沒有把握準中職的職業性、社會性、實踐性的特點。中職學校的校風教育應務實,注重實踐性;應以就業為導向,堅持職業性;應與社會相聯系,保持社會性。學校在進行校風建設的時候應認真把握學生求學的心理。學生就讀于中職學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學習成績不好,不想按部就班地讀高中,考大學,但是又不想脫離學校馬上進入社會。二是家庭困難,難以維持學業,于是走捷徑以讀中職的形式先求職業再謀進修。以上兩種都是經過了認真考慮后才選擇中職的。三是受父母之命或是從眾心理的,這部分學生數量也不少。

(四)半封閉式管理

半封閉式管理是管理方式的一種,學校出于為學生安全考慮而設的制度,客觀上對學生的出人造成不便。調查結果表明,28%被調查者認為不應該;29%認為有必要,但太嚴;43%認為很有必要。半封閉式管理是教育單位為了保證教學秩序而采取的一種管理方式,它能避免外界過多干擾校園,有利于營造一個清凈的學習環境,使得廣大學子能專心受教。和其他所有的管理制度一樣,半封閉式管理帶來一定方便的同時也會導致一些不便。學生對此的態度,可以反映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是否認同學校的管理方式;二是學生看待制度能否辯證,反映了學生受教化的程度。受過教育的人必定懂得制度的利弊,能否善用制度,自覺遵守制度。

三、社會文化環境分析

社會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所有方面都對學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由于中職生受經濟、政治環境的影響不大,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社會文化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一)通俗音樂、大眾電影或熱門電視劇

通俗音樂、大眾電影或熱門電視劇是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社會風潮的風向標。這些形式的社會文化所宣揚的精神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調查結果表明,86%的被調查者擁有自己喜歡的流行文化內容。流行文化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現代社會生活世俗化的產物,直接構成一種商品經濟的活動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現代大眾傳媒為基本載體,并且在大眾傳媒的操作體制中流行、擴展;第三,流行文化的一種消費型文化,呈現出娛樂性、時尚化和價值混合趨勢。這三個特征都決定了流行文化既容易為中職生所接觸,也容易被為人們所接受。

流行文化消解了文化的層階,對傳統中關于文化的高級與低級、典雅與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流行文化的產品有其精神上的內涵,但是它的精神不是提升人的內心世界的動力,而是滿足欲望的一種消費品。中職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涉世不深,思想單純,缺乏鑒別能力和批判意識。由于流行文化的娛樂性,許多中職生明確表示出對傳統文化的排斥和對流行文化的青睞甚至癡迷。

就本研究的調查結果來看。流行文化的支持率遠高于學校設置的校園文化。這表明,學校在開展課外活動時,形式上可適當參考流行文化的成功之處。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

歌星、影星或體育明星等是流行文化、世俗精神的代言人,俗稱“偶像”。偶像的存在反映了學生的精神依托對象。調查結果表明,75%的被調查者擁有自己偶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少年們崇拜偶像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尋自我。當他們或早或遲地走過童年,面對紛繁的世界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他們這種內心深處的困惑緣于心中沒有建立起一個穩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謂“自我同一性”。此時,他們開始思索自我的意義,他們亟須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形象作為自我的代表。他們在公眾人物中尋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賞特點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現了。如果明星能夠有足以讓他們佩服的表演,就會成為被崇拜的偶像。從這個角度來說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來。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心理上的發展卻遠遠滯后。由于生理上的發展,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能夠獨當一面,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然而,他們有限的生活經驗又使他們不能沒有父母的幫助,這種矛盾狀況使他們感到很苦惱。因此,他們選擇崇拜擁有能力、地位和獨立的偶像,希望通過偶像崇拜來實現獨立自主的目的。某種意義上,這不過是將偶像作為了父母的代替品,讓偶像來行使父母對自己的控制。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團體的一種手段。有些追星族是為了保持與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們是二流的追星族。他們追求的是讓自己有所歸屬,是為了讓自己和別人知道他屬于那個團體。因而他們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討論的明星的各種資料。

偶像崇拜表達的是青少年對夢想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其發泄不滿和倦怠情緒的大膽吶喊,也是對傳統價值體系與教化內容的叛逆表達,其終極目標是在尋找自我。這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心理現象。對青少年偶像崇拜行為,既不應采取淡化態度或者不干預態度,也不應把偶像崇拜定義為一種純品德行為,簡單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這說明了大部分學生需要某種精神皈依,需要一個精神指引人,這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我們在德育中應該好好利用。

(三)書、報紙或雜志的影響

書報雜志是比較傳統的獲取課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也是中職生接受社會文化的一個主要方式。調查結果表明,有87%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喜歡某種書、報紙或雜志。這說明大部分的中職生不滿足于課本知識,他們的知識面、人生觀、世界觀等受到課外讀物的影響。這也表明,德育可以從圖書館開始。圖書館的建設應嚴把質量關,嚴格拒絕庸俗圖書進館,另外圖書的購置要考慮學生的精神需要,在購置前可以在學生中作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來采購書籍。

特別要提出來的是,中職生已經性成熟,但是心理還沒成熟,圖書館應成批采購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的書,考慮到學生心理問題較多,而且有部分學生會主動尋求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應批量購置青春期心理學方面的書,特別是針對中職生的心理問題分析的書,更要注意采購,從這方面營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

四、虛擬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虛擬環境即網絡,網絡對中職生來說,意味著訊息溝通、娛樂互動、學習創造、精神寄托等等。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對中職生身心成長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中職德育的作用已經超過了傳統媒介而居第一位。

網絡是一種工具,是一個虛擬的環境。對中職生來說,網絡世界里面的規則、秩序都是新奇的:現實生活中必須遵守的,這里不用遵守;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或者不允許存在的,網絡世界里都有;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這里可以得到。當中職生們在現實中得不到成功的體驗、感受不到自身價值的時候,他們就會投向網絡,拋棄許多正需要他們認真去做的事情,包括學業、前途、休息、健康、親情和老師的殷切期待等。

由于網絡資源的共享性,使得網上信息量相當豐富,上到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百態,其中無所不包,無所不有。這種信息的豐富性,對于正在增長知識、好奇心強的中職生來說,肯定是一大興趣刺激點。這種海量的信息使得許多中職生花大量的時間在電腦網絡上,樂此不疲。但是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也可以發現,中職生上網主要是聊天和娛樂(游戲、看電影、聽音樂等),用在工作和學習方面的學生比較少,這說明他們主要是在網絡上尋找社會支持,尋求心理滿足和利用網絡創造新人格面具。這也表明,要讓學生善用網絡,必須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一方面培養他們對色情、迷信、封建、庸俗等信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利用網絡環境發展“自主型”道德。

網絡所具有的符號、自治、開放等特點,改變了“依賴型”道德形成條件,即公眾輿論監督的作用方式,卻有助于“自主型”道德的發展。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網絡行為的匿名性和網絡主體角色的“不在場”不是網絡道德作用弱化的理由,反而是網絡道德大有用武之地的根據。“網民”等于“符號”,而不是“同學”、“公民”等角色。現實社會的輿論對存在于網絡環境中的“符號”幾乎失去了控制,這似乎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但是這恰好是自主型道德發展的契機。自主型道德在網絡環境中得到發展有著許多成功的例子,如在網上“求助”往往會得到及時的幫助,資助者也完全不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純粹是履行道德義務。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利弊共存。德育工作者應善于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控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利用網絡逼真、開放、自治等優點,把網絡建設為最強有力的德育環境。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部分家庭德育環境建設有明顯不足之處,學校應該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并對家庭德育作出相應的規劃與指導,以營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圍。其次,學校德育環境對中職生影響力偏小,原因在于學校德育的內容、形式與學生的精神追求不符。應從學生精神需求出發,發揮學校德育環境可控性、系統性等優勢,增強學校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力。再次。社會環境特別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對中職生道德影響很大。社會文化的內容、形式與中職生的精神追求相吻合,對學生吸引力極強。學校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吸收社會精神財富,揚棄社會文化垃圾。又次,網絡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對中職生的道德感染力極大。網絡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德育工具,學校應該善用網絡,促進學生的現代化觀念、自主意識、平等和民主觀念等。最后,德育環境諸因素之間未能有效整合,需要在一個統一的目標下整合,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網絡的德育合力。

中職德育論文:淺談基于后現代教育觀下中職德育目標的定位思考

論文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德育 德育目標 中職教育

論文摘要:目前,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地方,這直接影響到中職德育的實效性。借用后現代主義的德育觀理論,從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現狀入手分析,認為對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要從力求實用效果、體現自由精神和個體差異、蘊涵人文關懷、注重發展效能等方面加以考慮。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中職學校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中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后現代主義教育下的德育觀

受現代教育封閉僵化思維的影響,在中國的中職德育中,道德往往被視為一種外在的約束人的行為的律令,道德教育強調灌輸和說教,不重視理解和內化。因此,中職德育工作低效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后現代教育觀否定批判傳統教育模式,為創造性地構建中職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視角。后現代教育觀的核心是強調差異性、多元性,主張偶然性、開放性、平等性、重視主體性和創造性。他“通過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學、認識論方面原先預設的觀點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見,從根本上威脅現在教育的可能性。”[1]

1.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崇尚差異性,主張主體性、創造性的德育目的。后現代教育觀反對現代教育培養“完人”的教育目的,認為“這種教育目的往往是為了培養優勢文化的支持者,強調教育具有一種‘文化中立性’,以此來推演一套民主和平等的理念。”[2] 況且,人要在教育過程中達到完善,各方面得到均衡發展的完人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后現代教育觀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達成共識和統一的標準,而是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現悖論和錯誤,引導學生理解他人對其選擇的差異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種良好理由,學習接受道德的差異性,從而培養具有社會批判能力、自我創造能力以及認可多元文化的公民。

2.后現代主義教育觀主張多元化,提倡對話、內化的道德方式。后現代教育家反對以理性主義、認知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現代道德教育,認為通過對學生實施理性和行為上的訓練很難完全使其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則,成為有道德的人。在后現代教育觀看來,這種方式是一種對待物的方式,是把一套“世界如此這般”的看法強加給學生,是一種粗暴的道德權威主義。因此,后現代教育觀主張道德教育多元化,主張允許任何方法,容納一切思想,擺脫僵化的形式理性,從個體的差異性出發建立一個開放多元的道德教育;強調道德教育方式應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倡道德情景和道德體驗,以平等交流、理解、關懷的態度來對待差異的“對話式”教育方式[3]。

3.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強調開放性,主張去中心的德育課程。后現代教育觀批評學科中心主義,主張構建動態的開放式課程,“要求在課程組織中傾聽不同的聲音,關注課程活動的不穩定性、非連續性和相對性以及個體經驗相互作用的復雜性。”[4]后現代教育觀提出:德育課程設置的宗旨是尊重每個學生發展的獨特性,注重道德經驗之間的聯系;在德育課程設置上,事實和價值二者應該緊密結合,建設開放性的課程,德育課程內容應具有批判、懷疑的特性,應擴展到各個領域,關注那些邊緣性的道德主題,讓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同臺演出;德育課程的具體實施應消除學科之間的界限,達到科際整合[4]。

4.后現代主義教育觀主張平等性,提倡主體間性的道德關系。后現代教育觀反對現代教育中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師生關系,主張師生關系“主體論上”的平等,提倡主體間性的道德關系[5],提倡教師和學生作為完整的精神整體在道德對話中交往,二者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沒有尊卑的區別,同時也反對教師中心主義和教師的權威話語,反對教育人為地把學生隨意劃等分類,采取二元邏輯施教和管理。因此,后現代教育觀主張在大學德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道德討論、對話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扮演專家的角色,而是道德對話的推動者。“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并不是拿出真理的人。”[6]

二、中職教育德育目標現狀及反思

中職德育目標是中職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長期以來,中國中職學校德育目標定位的突出特點是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強調政治性,同時,又缺乏層次性,忽視教育對象(中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基本上是用一個統一的、和其他高校同等級模式去塑造所有的中職學生,更多的是按照社會規范的需要來確定培養規格和設計培養過程,而沒有充分注意到中職學生在“德”的發展中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把培養中職學生的“德”的素質局限在一個過于狹窄的空間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體精神的張揚受到一定抑制,“德”的養成缺乏豐滿的內容,缺乏梯度層次,缺少選擇的自由度,最終的結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較符合共性規范的要求,但其獨立自由的思維、創造的意識、批判精神,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等個性化發展需求則在統一要求和進程中被大大地忽略了。因此,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中職學校德育必須堅持素質化目標,綜合社會發展共性需求和中職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發展個性需求,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真正從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來檢視我們中職學校德育的目標定位,實現從理想化的模鑄到素質化的轉變。

三、科學的中職德育目標的建構

1.力求實用效果。現實的德育目標是從較接近社會生活實際和人的實際精神境界的,是從當前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出發而設置的目標,它存在于教育過程參與者的教育思想之中,為教育實踐所實際追求的目標。實際上,真正實用的德育目標的實然性是很強的,它能依據德育對象的品德認知心理與品德發展所呈現的規律,為德育實踐活動實際操作提供可行的具體標準。因此,所設置的德育目標就必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必須實用,必須把德育目標和實際德育活動緊密聯系起來。由于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乃至小學以來就沒有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良好得學習品質,他們的道德意識淡薄,曠課、隨意遲到、早退、男女生接觸過密、打架斗毆、敲詐勒索、亂扔垃圾、破壞公物、辱罵教師的現象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對家庭、集體和社會也缺乏責任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因而,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必須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生理、心理、認知水平和德育效果差等問題來實施德育活動,才能使中職德育目標產生實效。

2.體現自由精神和個體差異。德育的最高價值是使教育對象達到“慎獨”的品德自由境界。[7]所以,只有給中職德育目標賦予自由精神,在德育實踐中,德育主體中職學生才能真正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同時,德育目的不是強調讓受教育者達到統一標準,讓他們臻于完人,而應讓他們了解他人并接受道德的差異性,從而培養其批判性和創造性的人格,使之成為真實的自我。為此,中職德育更應該應尊重中職學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學生的差異性、偶然性以及主體性地位,培養其批判性和創造性人格。中職德育目的應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實際需要,不應該再以統一的理想化的道德規范來約束甚至是壓制中職學生,而應該是重視中職學生自我的實現,并要根據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設計開展德育活動,鼓勵中職學生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現悖論、錯誤,引導中職學生理解他人以開放心態對待他人,培養中職學生成為真實獨特的自我。

3.蘊涵人文關懷。一直以來,德育往往采取灌輸的方式,把德育對象當等待灌裝的容器來看,這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德育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承認道德知識傳授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就個人而言在當今時代,沒有良好的教養,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較高水平的智力素質和多方面的智力興趣,要提升到道德尊嚴的高度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也應該關注德育的對象首先是人。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德育應該培養“善良的人”,即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8]。中職德育必須圍繞關心人來重新組織,教會中職學生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自然。在中職德育目標的設置上,要融入人文關懷,通過德育實踐活動來建立一種充滿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讓中職學生體會到個人道德生活的幸福,從而達到促使他們追求一種更高更完善道德情操。

4.注重發展效能。德育目標對德育對象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人生的奮斗目標。一方面要對自己的現實承認,另一方面要對自己進行批判與否定,才能使自己既基于現實又能不斷地超越現實并高于現實,使自己既在現實之中又在提升和發展之中實現德育活動的提升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德育目標的層次性,讓前一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為后一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作鋪墊,并且每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就是對自身的超越[7]。中職德育應打破以往傳統封閉的一元教育模式,走出“規范化”的束縛,在平等開放的基礎上,以積極開放的姿勢對待各種外來的精神產品,在教育過程中積極面對各種矛盾和丑惡現象,盡可能在各種領域中最大限度地擴展,利用豐富的信息開闊中職學生視野,培養中職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重視發展中職學生道德推理、判斷及選擇能力;注重中職學生在對自我和他人的對話理解上,將道德內化為自身的信念,自發、主動地關心他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在德育活動中,盡可能以自然的方式,通過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在生活環境中進行道德滲透,促使中職學生個體產生內在需要和情感共鳴。

中職德育論文:淺析如何加強中職學校德育教育 提升中職學生品行素質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育 品德 素質 市場經濟

【論文摘 要】中職學校如何提升學生的品行素質,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日益成為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職業學校中的德育教育是一個難題,我們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地探索,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是從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角度來探索相應的對策。

教育作為社會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作用。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職業學校在各地已經遍地開花,它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實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中職學校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社會整體的和睹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一個杜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社會和諧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人的主流意識的自我覺醒。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對“人”的教育,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備類教育所共有的目標、內容、途徑之外,職業學校還承擔起了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知識、培養健康心理、增進心理能力的義務,注重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以及就業觀、刨業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長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堅實力量。

二、中職學校是促進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們認為,德育教育實施的好與壞,關鍵在于學校是否重視德育教育,是否以學生的進步為已任。

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這個認識不僅僅是學生的認識,還有教師和領導的認識,只有兩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實施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其次,是學校主動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課程。例如有些學校在課余時間安排一些文化藝術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主體,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知識不能生硬地加到專業課中去,老師要言傳身教。把教做事與教做人結合起來,以形象化、生動化、感性化、審美化的教學方式教育學生,這樣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在職業學校開設像高等院校一樣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課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第四,加強對人文社團的扶持。比如,文學社、詩社、書法協會、公關協會等。對這些人文社團的扶持,一是給經費。二是關心社團組織者的成長。三是幫助和鼓勵他們搞一些大型活動。

三、教師是德育教育的堅強保證

為了適應職業教育需要,中職教師更應快速提高自身素質。我們從實際出發,積極抓好教師業務水平,采取全方位的培養教師的德育管理能力與人性化教育的思想。

一是加強“班主任校本培訓”課題結題報告的準備工作。對以往學期所開展的班主任培訓與實務比賽等資料進行收集,并對班主任論壇、案例分析、優質主題班團課教案組織教師進行篩選與匯編。排定計劃,定期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研討,在學期期末形成課題的初步框架。

二是抓好教師參與學生個案研究的培訓與實施工作。學生處對受到處分的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并逐步推開教師聯系制度,開展一對一幫教結對活動,從而使盡可能多的教師投入到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參與到班級管理的實務中。

三是增強班主任助理的培訓工作。適當調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確與細化班主任助理參與班級管理的內容和時間,及時協調與溝通班主任與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級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專人落實班主任助理的培訓與考核,注重培訓與實踐的結合、個體自學與集中交流的結合。

四、學生是德育教育的關鍵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德育活動必須與學生能力培養相結合。從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和現實情況出發,我們應該率先樹立人人成才的觀念,使我們能夠滿懷信心地去發現和珍惜存在于每個學生身上的個性特長和潛在的學習能力,并幫助學生逐步培育起自信、自強的生活態度,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與個性,通過活動“揚長避短”,根據學生的特點“量體裁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第一,注重學生自我推薦與創業能力的培養。職校的學生離校后直接面對的就是就業,如何讓他們在學校里就學會對自我能力的認識與推薦,自信地步入社會,成為職校德育工作的一個支撐點。要正確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發掘自身優勢,在人際交往、謀職技巧、社會調查等方面加以輔導。

第二,以開展社團建設為出發點,注重對學生優勢能力的發揮。校園活動的豐富多彩,是培養學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過各種活動,為學生的團體意識提供良好的契機。加大對文學社的指導和工作條件創設的力度。使文學社既成為學校的氛圍營造者,又成為文學社成員交流思想、培植能力、發揮特長的團體。指導教師每學期有計劃地安排2至3次學習、交流沙龍和校外采風等活動,同時確定運行機制和相關章程,使文學社有機地運轉,服務學校,服務學生。職教校園的氛圍應體現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設施,籌劃與布置,使校園的墻、黑板、草坪都成為我們體現職教特色和提升學生專業思想的載體。

第三,優化學生會的工作職能,培養學生干部的組織與協調能力。進一步理順團委、學生會組織機構,明確兩者的工作內容與分工,讓學生干部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工作中,使這兩個學生團體運作模式從教師組織開展,逐步過渡到教師指導,學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學生管理學生的校園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建立與完善學生干部培養體系,通過定期地組織學生干部學習管理方法,開展熱點問題的討論,到本市內的相關學校對流,邀請來訪等形式,拓寬學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們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形成和諧的協調能力。進一步發揮學生團體的優勢,組織開展學生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活動,通過活動鍛煉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籌劃和宣傳的能力。

中職德育論文:論析中職德育課如何實施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育 德育課程改革 小組合作學習

論文摘要:在新一輪中職德育課改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值得實施和推廣。作為德育教師,如何實施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本文作者作出了相關的思考。

新一輪中職德育課改要求德育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切實加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在新課改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情感,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值得實施和推廣。那么怎樣實施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呢?

一、正確理解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

小組合作學習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它把社會心理學中的合作原理引入課堂教學。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其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按照性別、個性特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能力傾向、家庭背景、文化環境、社會聯系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倡導“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坐在一起討論。小組成員之間并沒有實質的合作,這只能算是傳統教學中的小組討論,并非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應該僅僅作為調節課堂氣氛的一種手段,它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應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精心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

精心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前提.是關鍵性的第一步。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恰當地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主題的設計應該充分體現德育課改對認知、知識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符合德育課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三貼近”原則。教師應該緊密聯系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緊密聯系中職生的思想實際、心理需求、生活環境等重新整合教材。開拓和挖掘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課,可以把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設計為“5.12地震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心靈的感悟與震撼中真正理解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在“企業中的勞動者”這一課,可以把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設計為“當前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勞動者”.讓學生通過采訪調查等小組合作學習了解當前企業最需要的是愛崗敬業、技術熟練、吃苦耐勞、勇于創新的勞動者,從而立志奉獻社會、苦練專業本領。總之,教師設計的小組合作學習主題應該具有時代性、生成性、活動性和開放性,一定要尊重學生學習的興趣,貼近學生發展的需要。

三、認真指導小組合作學習的進程

1.指導學生分組分工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要盡量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組合,在小組成員之間形成最大程度的差異,使小組成員在各方面形成互補。組與組之間則要盡量保持相對均衡的水平,從而保證每個小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開公平競爭。

教師還要指導每個小組進行明確細致的分工。例如各小組設小組長,負責組織督促組員開展合作學習;設資料員,負責多渠道搜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設書記員,負責及時記錄整理小組各成員的學習成果,并匯總形成本小組統一的結論;設對外聯絡員,負責聯系采訪、調查、社會實踐等事宜。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小組里展示自己的才華,既增強了責任感和成就感,又培養了團結合作精神。教師還要指導各小組內部實行角色輪換制,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不同的角色和任務,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會有學生等待觀望或盲目跟從。產生“無效合作”的尷尬。這主要是因為一些學生還沒來得及獨立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方案。由于缺乏思維的碰撞,觀點的交流,小組合作學習只能流于形式。其實,獨立思考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沒有獨立思考的合作學習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例如“人生價值的實現”這一課,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為“中職生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獨立思考,為交流合作做好準備。在我的鼓勵下,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認為要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企業,有的認為要進修培訓以提高學歷,有的認為要在各類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有的認為要抓住創業的機遇,還有的認為要當公務員,為百姓辦實事,等等。有了獨立思考,每個學生才能踴躍發言,互相切磋,甚至據理力爭。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才是高質量、高效率的。

3.促進學生團結合作

在競爭激烈的2l世紀.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關鍵將更多地體現在與他人的合作上。同樣,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

(1)教育學生樹立團隊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集體協作。教師應該教育每個學生樹立團隊意識,以小組集體利益為重,顧全大局,齊心協力,團結互助,為達到共同目標而奮斗。

(2)教育學生學會傾聽

傾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學會傾聽不僅是學會學習的需要,而且是學會交往、學會做人的需要。教師要教育學生傾聽時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發言.要注意聽出別人的主要觀點,聽完后要及時評價。并發表不同意見以展開探討。而對于別人正確的意見則要虛心接受。

(3)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現代人立足社會.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特別需要每個人能準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他人進行交流探討。有些中職生發言不能緊扣主題,表達也不夠精練,教師應該幫助其訓練語言表達的技巧。還有些中職生由于自卑膽怯.不敢大膽、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師則要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幫助其克服自卑膽怯的不良心理,并盡量為其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

(4)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技能

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技能是一個人事業走向成功的保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教育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做到禮貌待人,真誠待人,寬容待人;教育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如尊重對方,贊美對方。親和微笑,培養友情等;教育學生掌握思想溝通、情感溝通甚至心靈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教育學生以謙和友好的態度對待爭議,求大同,存小異,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四、科學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1.對各小組整體表現的評價

小組的整體表現和總體成績是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基本依據。評價的指標可以劃分為:各小組的學習是否認真,探究是否積極,可設立最佳態度獎;各小組內溝通是否有效,配合是否默契,可設立最佳合作獎;各小組搜集資料是否全面細致準確,可設立最佳資料獎;各小組學習心得體會、調查報告、總結發言是否科學嚴謹,可設立最佳成果獎。除了單項獎外,還應該對照以上指標評出各小組的總分。總之,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只有共同參與、共同奮斗、共同進步才算得上成功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2.對各小組成員個體表現的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展示自己、悅納自己、發展自己的舞臺。教師的評價要使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與幸福感。比如要讓探究能力強、合作熱情高的學生更優秀更自信,讓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體驗到寬容與鼓勵,讓成績落后、自卑怯懦的學生發現自身的潛力與閃光點,增強信心與勇氣。

除了教師外,小組長、組內學習同伴、學生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可以作為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更能保證評價的科學與公正。

中職德育論文:淺談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在中職德育工作過程中的反思

[論文關鍵詞] 情感教育 認知教育 反思 感情智力 智商

[論文摘 要] 中職的德育教育比較偏重于認知教育,對于情感教育有所忽略,本文從反思角度切入,論述了情感教育在中職德育過程中與認知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會影響認知教育的效果。

一、在進行認知教育的同時,絕不可以忽略了情感教育

一般來說,認識教育都以教育學生認清道理為主,而情感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記得當學生違反了宿舍紀律時,我曾當全班同學的面嚴厲地指出和批評這種行為是如何地損害了班級其他同學的利益,直到看到違紀的學生把頭低下來為止。事后此學生找到我憂怨地說“老師,你怎么可以當著全班同學把宿舍違規這事連說了三遍啊,弄得我在同學中的面子全都沒了”。當時我還想:就得這樣啊,效果多好,本人認識反省得夠徹底,對其他同學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然而今天回想起來,真得好好地進行反思:如此做法是多么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呀,幫助學生認清道理固然沒錯,但如果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感受,是毫無益處的。面對違規了的學生,教師在說理的同時能否也顧及學生的感受,從理解、尊重、信賴和欣賞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加以擴展從而縮小其存在的缺點呢?反思:在嚴格要求的同時,也要滿足情感的需要。這樣,才會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教育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兼顧,下面兩點非常重要:

1.教師要理解、尊重、信賴和欣賞每一個學生

學生是受教育者,他們在通過各種事情來體驗以豐富人生,體驗的過程本無對錯之分,作為師者,去欣賞、信賴和尊重你的學生,同時給出相應的規矩就行了。給學生“規矩”、進行認知教育是必需的。在認知教育的同時,教師只有本著“理解、尊重、信賴和欣賞”的心態,才會對學生的感受感同身受,才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站在老師、家長的角度來看待其本身的違規行為,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用教師尊重、信賴與欣賞的眼光陪伴著學生,使學生自覺屏蔽粗野、輕浮、急躁的情感,培養學生自信、謙虛、勇敢、進取、尊重他人的情感。這樣師生雙方都心情舒暢,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利于教師的身心健康。

2.情感教育的準確實施需要教師能夠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緒

淡泊名利、不為“文明班”或“先進班”等榮譽所誘惑;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以看到學生燦爛的笑容、看到學生的點滴進步、聽到學生學有所成為滿足。教育者不被名利所左右后,能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緒,做到關心、熱愛學生,準確地解讀師生交往過程中學生的情緒變化,能夠去控制其變化。上例學生違反宿舍規定的案例中,我當時就是只考慮到因此班級中被扣了十分從而弄丟了“先進班”,只顧讓名利占有著大腦,心中窩著火,批評學生的語氣與態度已經相當地重,再加上只顧著自己生氣而沒看到此時學生的情緒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學生自尊心的挫傷。今天回想,實感慚愧。反思:做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師,讓智慧引領著師者控制好交往中的情緒變化。老師需要的是引導學生用自我的優點與自我的缺點進行斗爭,學會“輕聲細語說重話!”,這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老師成長的必需。

二、對越聰明、智商越高的學生,越需要進行感情智力的培養

智商英文縮寫IQ,用來表示人的智力水平,包含了語言和非語言能力,包括記憶力、詞匯量、理解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視覺驅動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是構成智商的“一般智力因素”,是學生發展的先決性條件。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智商一直被確立為判定一個學生聰明與否的標準。一般認為,智商高的孩子聰明。然而,一個學生智商高低與成績的好壞、工作的成敗并不成正比。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越是聰明的學生、往往也就是問題最多的學生,如果他們的感情智力不能同步發展的話,他們往往會成為令家庭和學校頭疼的問題學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對待越聰明、智商越高的學生,越需要進行感情智力的培養。

1.高智商又低“情商”的學生容易走上毀人或自毀的道路

1991年的11月1日,被公派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凡艾倫物理系留學的原北大高材生盧剛,在拿到了博士學位后,卻因為妒忌自己的中國同伴山林華、對自己的博導戈爾咨教授和史密斯教授誤會以及對副校長安妮克黎利(Anne Cleary)女土的誤解而將他們有目的、有預謀的進行了槍殺,最后自己也舉槍自殺,制造了震驚全美的校園槍擊事件。盧剛在學有所成時毀人和自毀,其實他的智商高乎常人,同時,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感情智力的低能兒,高智商和低“情商”的不平衡最終導致了悲劇、慘劇的發生。

2.高智商而低情商孩子的教育反思

作為家長,面對你的特別聰明的孩子時,要萬分地呵護其心靈,你對孩子的心靈滿足比你物質上的給予更為重要,要常與你的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及時讓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同時為其制定適當的“規矩”;作為老師,遇到這些智力特別不一般的學生時,要第一時間與家長聯系,盡可能快地獲取到其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協同家長一起共同制定出這類學生的情感教育目標、方式與方法,絕不可以被他們的“好成績”所蒙騙。引導這些智商很高的學生正確與其他同學相處,贊賞這類學生把他們的“智慧”分享給別的同學的做法,全然地尊重和信任他們,相信他們本身有足夠強的能力把把事情做好,同時給予他們適時適度的幫助,讓他們融進班集體中,讓這類學生成為其他學生的“小老師”,幫助這些特別聰明的學生享受到班集體帶給他們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三、通過情感教育來加強和鞏固認知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受教育者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培養學生智能、體能的同時,讓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道理,其實就是進行認知教育。要提高認知教育的效果,最好先確保學生能夠樂意主動地去“認知道理”,或起碼不對“道理的認知”產生反感情緒,其所謂“親其師,信其行”。

1.教師用充滿情感的激勵,使學生具有積極價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張顯與發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方面,教師善用自身的榜樣力量和創造性的勞動,能帶給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造就學生良好的人格特質。教師對自己所教科目、所教知識充滿著熱情,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課堂中的每個環節處處顯露著對知識本身的熱愛、體驗著知識帶給人類的積極良好的感受,這樣的知識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喜愛去認知與學習。反思:當教師本身對學校的規章制度也充滿反感時,對學生說的 “要遵守學校的XXX規章制度”是毫無說服力的,學生對“規章制度”的認知效果將會極差。有如家長自己在麻將桌中“樂不思蜀”時,卻對旁邊的小家伙說“你好好讀書、好好完成你的作業”,這種孩子的作業肯定寫得不好,書也讀得不好。另一方面,教師善于把握學生中出現的良好品質,及時地、充滿情感地進行激勵,能使認知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師在學生很好地遵守了“規章制度”的那個時刻,及時給予充滿情感的激勵,認知教育的效果就會很好。相反,如教師只是輕描淡寫地一句“某某同學不隨意踩踏草地,遵守了學校的規章制度”,學生對于“不隨意踩踏草地”的認知會隨風飄過腦邊一樣,老師說完也就吹走了,沒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認知”。可見,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認知教育,而認知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學生有很好的情感體驗,通過情感教育的途徑,能把認知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極至。

2.教師要學會“輕聲細語說重話”

“輕聲細語”體現的就是教師與學生相處時的情感流露,顯現著教師在認知教育過程中的個人修養與教育智慧。“輕聲細語”即以學生能夠接受、樂意參與的教育方式,開展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個性特征的認知教育。“說重話”:對于學生某些屢教不改的不良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教師決不姑息與放縱不管,而是嚴格要求與糾正。現在的學校需要學生認知的規章制度和社會行為規范、法律法規很多,學生必需共同遵守團體中的這些行為規范和法律法規,這樣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會,并得到很好的發展。反思:在進行這些法律法規和行為規范的認知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尤其重要,學會“輕聲細語說重話”,是教師智慧體現的一個過程,教師用智慧使法律法規、行為規范深深地印留在學生的大腦深處,這是一門高超的藝術,一門需要教育者不斷提升的藝術。

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人的學習、就業、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相對應的是人對于情感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強烈。學生的德育工作過程中,認知教育固然必需,情感教育同等地重要,甚至影響著認知教育。因而,情感教育在中職德育工作過程中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讓我們都善用情感教育這個法寶吧,以助認知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職德育論文:提升信息素養促進專業發展——中職德育課教師培訓路徑的探索和實踐

論文關鍵詞:中職德育課 信息素養 專業成長

論文摘要:中職德育課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職德育課教師的信息素養是促進中職德育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信息素養的提升與中職德育課教師的專業成長互為動態循環關系。通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我們提煉了中職德育課教師專業成長的三種培訓路徑,一是通過開網絡式培訓提升教師的信息采集素養,二是通過協作式培訓提升教師信息評價素養,三是通過自助式培訓提升教師信息管理素養發展。關注和探討中職德育課教師的信息素養與其專業成長的關系,對有效進行校本培訓改革,優化中職德育課師資隊伍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行中職德育課教材涵蓋內容廣、材料新,對任課教師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通過當今高度發展的信息網絡獲得第一手資料,豐富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師的信息素養,可以通過培訓提升信息采集、評價和管理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學生學習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中職德育課教師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的人才特征。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在現代企業生產、科研、商貿和社會交往中,體現為對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時,還涉及信息倫理、信息意識等問題。開展信息教育、培養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和重大問題。一個有很好信息素養的中職德育課教師,他能夠從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據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精確把握與德育課有關的信息,確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問題,確定潛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檢索方案,評價信息、組織信息應用于教育教學實際,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信息。

中職德育課教師的信息素養與專業成長中職德育課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職業指導的;既有經濟的,也有政治的。這些信息不僅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從這個方面來說,德育課教師的信息素養要求比其他學科任課老師更高。因此中職德育課教師的信息素養與專業成長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養的現實意義就在于為中職德育課教師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1.信息素養是促進中職德育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

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和自我學習,不斷增進教學專業知識、技能、態度以及信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教師專業成長是動態的建構過程。優秀的中職德育課教師能夠運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對自身的經驗進行提煉,對其教學觀點、教學決定、教學行動與反思進行有系統地梳理。事實上,相當多的優秀教師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地搜集信息,應用于自己的實踐知識,為自己的教學所用。只不過這些信息管理的質量還比較低,僅限于一般的文檔、計劃、方案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對信息的使用和創新、交流和共享還明顯不足。中職德育課教師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掌握大量有效信息,這些信息獲得一靠自身積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專家指導。可以說,中職德育課教師提升了信息素養就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

2.信息素養的提升與中職德育課教師的專業成長互為動態循環關系

信息素養的提升會推動教師工作創新。一方面中職德育課教師通過信息素養發展,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教師素質,實現持續專業成長。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成長,使得教師更加主動積極地主動進行學習,探索與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對自身知識的整理、利用、創新的質量不斷提升,從而也推動了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所以信息素養的提升是一個真正的學習過程,而學習永遠是信息取舍增進過程,這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信息素養的提升與教師專業成長二者形成互動、循環、螺旋上升的關系。

提升中職德育課教師信息素養的路徑信息素養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是隨著工作和學習的進展不斷積累與更新的,要真正體現信息素養的價值和作用,促進中職德育課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教師和學校樹立長遠的發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隨著學校多媒體小平臺的普及,大部分中職德育課教師能夠較為熟練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擴充中職德育課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評價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們據此開展了三種培訓,一是網絡式培訓模式;二是協作式的培訓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訓模式。不管哪種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師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

1.以技術整合為基礎的網絡式培訓提升信息采集素養

現在,信息技術已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中職德育課的教學活動中,它不僅極大地充實了德育課的教學內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中職德育課教學模式的變革。信息技術不僅能夠豐富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個資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臺,為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中職德育課教師要在專業教學方面獲得長足的進步,需要通過自身的不斷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師的熱心幫助。信息技術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使教師之間的切磋變得更加迅捷頻繁。在線學習的網絡式培訓已經逐漸成為網絡時代的新學習方式。因此我校通過因特網提供的電子郵件、QQ網絡論壇、資料搜索和遠程課堂等眾多的服務內容,建立一個學習的大空間,給學習帶來一個全新的前瞻視野。這種培訓方式沒有嚴格的監督考評機制,但是教師只要有心學習,心態開放,自我激勵,在線學習便是一個更新專業知識獲取持續成長的最佳學習途徑。

目前,我校已經以教研組為單位建立了網絡資源庫。豐富的教學資源是校園網應用的基礎。但如果教師缺乏將資源應用于教學的意識,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資源,資源越多也就浪費越多。因此,加強對校園網資源的管理,特別是讓德育課教師參與資源的組織與管理也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過在校園網設置“空中職業指導室”欄目,提供就業創業方面的信息指導;通過網絡心理輔導室的設立將德育課的輔導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通過教研組網頁建設,相關德育課程信息,集成資源庫。為了提高教師采集運用信息的積極性,我們將校內資源的開發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考核結合起來,使廣大教師在參與校內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自覺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同時,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又為學校開發出優質的校內教學資源奠定了基礎。

2.以同伴指導為主導的協作式培訓提升信息評價素養

中職德育課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課例。中職的德育課程外延相當廣泛,從“小德育”課程范圍講包括法律、經濟政治、哲學、職業指導四門功課,從“大德育”范圍講還包括心理健康、體驗生涯等功課。每門功課都有自己獨特的詮釋方式,因此,德育課教師必須根據中職生的認知特點,學習和嘗試利用各種技術設計和開發學生學習單元,并且這些單元會在他們的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在這個過程中,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必須在學校層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專題、定時間進行課例研討。每位教師在開學初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分工協作,搜集相關信息資源,在教研組每周的例會中進行交流研討,評價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課堂實踐中進行運用,利用學生的反饋,評價信息的適切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們投入地進行研究,進行對話溝通。學習技術工具的使用,學習各種創造勝的方法,參與者從各自經驗出發,嘗試、探究、學習、設想…一通過這樣的努力,我校德育課教師信息素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職德育新課程標準、教學材料、評估方式、教學方法、技術、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實施。教師也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通過信息的匯集和批判式評價,保證了中職德育課程改革真正能夠發生,也保證了教師持續的專業成長。這樣的教師培訓是有后續反饋、支持的學習,是有反思的學習。他們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從成功的同事那里學到成功的范例。

3.以自主發展為特點的自助式培訓提升信息管理素養

實踐證明,有效的信息素養和專業化發展的整合,從根本上說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育問題。教師要將新的信息整合到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他們要學會使用新的技術技能,學會信息的應用,要探究還有其他什么方法能夠進行課程的設計和課程內容的教學,還要能夠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決問題。此外,他們還需要對自己的教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需要對自己關于信息應用的看法進行反思,思考信息在社會、在學校教學、在自己的13常生活中應該如何發揮作用,應該發揮哪些作用。通過先進的信息管理方法,教師可以節省大量學習時間,可以對紛至沓來的各種資料去粗存精、去偽存真,使得信息獲取與分析加工成為厚積薄發過程。但每位德育課教師都有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和技術基礎,整齊劃一的培訓會使教師產生厭煩情緒。自助式培訓可以使培訓內容與他們要求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技巧協調一致,提高教師解決問題及適應發展的實際能力。我們學校有非常優秀的教師團隊,他們成為我校穩固的校內講師隊伍。每學期,我們根據需求開列培訓項目“菜單”,提供必須的技術支持。這些培訓項目不一定以講座的形式,有的就是以網絡資源的形式,讓教師有選擇地學習,自主地學習。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

通過兩年多的實踐與探索,很多德育課教師提升了信息采集、評價和管理能力,能夠多渠道尋找信息,并能制作個人、班級網頁以及開通博客信息,有的教師可以通過設計Moodle課程推廣德育課程教學。信息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持續不斷地學習過程,這個過程永遠是信息取舍增進的過程,這是中職德育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

中職德育論文:淺析如何加強中職學校德育教育 提升中職學生品行素質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育 品德 素質 市場經濟

【論文摘 要】中職學校如何提升學生的品行素質,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日益成為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職業學校中的德育教育是一個難題,我們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地探索,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是從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角度來探索相應的對策。

教育作為社會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作用。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職業學校在各地已經遍地開花,它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實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中職學校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社會整體的和睹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一個杜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社會和諧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人的主流意識的自我覺醒。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對“人”的教育,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備類教育所共有的目標、內容、途徑之外,職業學校還承擔起了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知識、培養健康心理、增進心理能力的義務,注重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以及就業觀、刨業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長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堅實力量。

二、中職學校是促進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們認為,德育教育實施的好與壞,關鍵在于學校是否重視德育教育,是否以學生的進步為已任。

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這個認識不僅僅是學生的認識,還有教師和領導的認識,只有兩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實施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其次,是學校主動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課程。例如有些學校在課余時間安排一些文化藝術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主體,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知識不能生硬地加到專業課中去,老師要言傳身教。把教做事與教做人結合起來,以形象化、生動化、感性化、審美化的教學方式教育學生,這樣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在職業學校開設像高等院校一樣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課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第四,加強對人文社團的扶持。比如,文學社、詩社、書法協會、公關協會等。對這些人文社團的扶持,一是給經費。二是關心社團組織者的成長。三是幫助和鼓勵他們搞一些大型活動。

三、教師是德育教育的堅強保證

為了適應職業教育需要,中職教師更應快速提高自身素質。我們從實際出發,積極抓好教師業務水平,采取全方位的培養教師的德育管理能力與人性化教育的思想。

一是加強“班主任校本培訓”課題結題報告的準備工作。對以往學期所開展的班主任培訓與實務比賽等資料進行收集,并對班主任論壇、案例分析、優質主題班團課教案組織教師進行篩選與匯編。排定計劃,定期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研討,在學期期末形成課題的初步框架。

二是抓好教師參與學生個案研究的培訓與實施工作。學生處對受到處分的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并逐步推開教師聯系制度,開展一對一幫教結對活動,從而使盡可能多的教師投入到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參與到班級管理的實務中。

三是增強班主任助理的培訓工作。適當調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確與細化班主任助理參與班級管理的內容和時間,及時協調與溝通班主任與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級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專人落實班主任助理的培訓與考核,注重培訓與實踐的結合、個體自學與集中交流的結合。

四、學生是德育教育的關鍵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德育活動必須與學生能力培養相結合。從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和現實情況出發,我們應該率先樹立人人成才的觀念,使我們能夠滿懷信心地去發現和珍惜存在于每個學生身上的個性特長和潛在的學習能力,并幫助學生逐步培育起自信、自強的生活態度,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與個性,通過活動“揚長避短”,根據學生的特點“量體裁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第一,注重學生自我推薦與創業能力的培養。職校的學生離校后直接面對的就是就業,如何讓他們在學校里就學會對自我能力的認識與推薦,自信地步入社會,成為職校德育工作的一個支撐點。要正確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發掘自身優勢,在人際交往、謀職技巧、社會調查等方面加以輔導。

第二,以開展社團建設為出發點,注重對學生優勢能力的發揮。校園活動的豐富多彩,是培養學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過各種活動,為學生的團體意識提供良好的契機。加大對文學社的指導和工作條件創設的力度。使文學社既成為學校的氛圍營造者,又成為文學社成員交流思想、培植能力、發揮特長的團體。指導教師每學期有計劃地安排2至3次學習、交流沙龍和校外采風等活動,同時確定運行機制和相關章程,使文學社有機地運轉,服務學校,服務學生。職教校園的氛圍應體現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設施,籌劃與布置,使校園的墻、黑板、草坪都成為我們體現職教特色和提升學生專業思想的載體。

第三,優化學生會的工作職能,培養學生干部的組織與協調能力。進一步理順團委、學生會組織機構,明確兩者的工作內容與分工,讓學生干部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工作中,使這兩個學生團體運作模式從教師組織開展,逐步過渡到教師指導,學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學生管理學生的校園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建立與完善學生干部培養體系,通過定期地組織學生干部學習管理方法,開展熱點問題的討論,到本市內的相關學校對流,邀請來訪等形式,拓寬學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們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形成和諧的協調能力。進一步發揮學生團體的優勢,組織開展學生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活動,通過活動鍛煉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籌劃和宣傳的能力。

中職德育論文:淺談基于后現代教育觀下中職德育目標的定位思考

論文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德育 德育目標 中職教育

論文摘要:目前,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地方,這直接影響到中職德育的實效性。借用后現代主義的德育觀理論,從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現狀入手分析,認為對中國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要從力求實用效果、體現自由精神和個體差異、蘊涵人文關懷、注重發展效能等方面加以考慮。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中職學校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中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后現代主義教育下的德育觀

受現代教育封閉僵化思維的影響,在中國的中職德育中,道德往往被視為一種外在的約束人的行為的律令,道德教育強調灌輸和說教,不重視理解和內化。因此,中職德育工作低效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后現代教育觀否定批判傳統教育模式,為創造性地構建中職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視角。后現代教育觀的核心是強調差異性、多元性,主張偶然性、開放性、平等性、重視主體性和創造性。他“通過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學、認識論方面原先預設的觀點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見,從根本上威脅現在教育的可能性。”[1]

1.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崇尚差異性,主張主體性、創造性的德育目的。后現代教育觀反對現代教育培養“完人”的教育目的,認為“這種教育目的往往是為了培養優勢文化的支持者,強調教育具有一種‘文化中立性’,以此來推演一套民主和平等的理念。”[2] 況且,人要在教育過程中達到完善,各方面得到均衡發展的完人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后現代教育觀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達成共識和統一的標準,而是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現悖論和錯誤,引導學生理解他人對其選擇的差異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種良好理由,學習接受道德的差異性,從而培養具有社會批判能力、自我創造能力以及認可多元文化的公民。

2.后現代主義教育觀主張多元化,提倡對話、內化的道德方式。后現代教育家反對以理性主義、認知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現代道德教育,認為通過對學生實施理性和行為上的訓練很難完全使其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則,成為有道德的人。在后現代教育觀看來,這種方式是一種對待物的方式,是把一套“世界如此這般”的看法強加給學生,是一種粗暴的道德權威主義。因此,后現代教育觀主張道德教育多元化,主張允許任何方法,容納一切思想,擺脫僵化的形式理性,從個體的差異性出發建立一個開放多元的道德教育;強調道德教育方式應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倡道德情景和道德體驗,以平等交流、理解、關懷的態度來對待差異的“對話式”教育方式[3]。

3.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強調開放性,主張去中心的德育課程。后現代教育觀批評學科中心主義,主張構建動態的開放式課程,“要求在課程組織中傾聽不同的聲音,關注課程活動的不穩定性、非連續性和相對性以及個體經驗相互作用的復雜性。”[4]后現代教育觀提出:德育課程設置的宗旨是尊重每個學生發展的獨特性,注重道德經驗之間的聯系;在德育課程設置上,事實和價值二者應該緊密結合,建設開放性的課程,德育課程內容應具有批判、懷疑的特性,應擴展到各個領域,關注那些邊緣性的道德主題,讓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同臺演出;德育課程的具體實施應消除學科之間的界限,達到科際整合[4]。

4.后現代主義教育觀主張平等性,提倡主體間性的道德關系。后現代教育觀反對現代教育中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師生關系,主張師生關系“主體論上”的平等,提倡主體間性的道德關系[5],提倡教師和學生作為完整的精神整體在道德對話中交往,二者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沒有尊卑的區別,同時也反對教師中心主義和教師的權威話語,反對教育人為地把學生隨意劃等分類,采取二元邏輯施教和管理。因此,后現代教育觀主張在大學德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道德討論、對話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扮演專家的角色,而是道德對話的推動者。“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并不是拿出真理的人。”[6]

二、中職教育德育目標現狀及反思

中職德育目標是中職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長期以來,中國中職學校德育目標定位的突出特點是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強調政治性,同時,又缺乏層次性,忽視教育對象(中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基本上是用一個統一的、和其他高校同等級模式去塑造所有的中職學生,更多的是按照社會規范的需要來確定培養規格和設計培養過程,而沒有充分注意到中職學生在“德”的發展中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把培養中職學生的“德”的素質局限在一個過于狹窄的空間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體精神的張揚受到一定抑制,“德”的養成缺乏豐滿的內容,缺乏梯度層次,缺少選擇的自由度,最終的結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較符合共性規范的要求,但其獨立自由的思維、創造的意識、批判精神,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等個性化發展需求則在統一要求和進程中被大大地忽略了。因此,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中職學校德育必須堅持素質化目標,綜合社會發展共性需求和中職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發展個性需求,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真正從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來檢視我們中職學校德育的目標定位,實現從理想化的模鑄到素質化的轉變。

三、科學的中職德育目標的建構

1.力求實用效果。現實的德育目標是從較接近社會生活實際和人的實際精神境界的,是從當前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出發而設置的目標,它存在于教育過程參與者的教育思想之中,為教育實踐所實際追求的目標。實際上,真正實用的德育目標的實然性是很強的,它能依據德育對象的品德認知心理與品德發展所呈現的規律,為德育實踐活動實際操作提供可行的具體標準。因此,所設置的德育目標就必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必須實用,必須把德育目標和實際德育活動緊密聯系起來。由于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乃至小學以來就沒有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良好得學習品質,他們的道德意識淡薄,曠課、隨意遲到、早退、男女生接觸過密、打架斗毆、敲詐勒索、亂扔垃圾、破壞公物、辱罵教師的現象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對家庭、集體和社會也缺乏責任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因而,中職德育目標的設定,必須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生理、心理、認知水平和德育效果差等問題來實施德育活動,才能使中職德育目標產生實效。

2.體現自由精神和個體差異。德育的最高價值是使教育對象達到“慎獨”的品德自由境界。[7]所以,只有給中職德育目標賦予自由精神,在德育實踐中,德育主體中職學生才能真正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同時,德育目的不是強調讓受教育者達到統一標準,讓他們臻于完人,而應讓他們了解他人并接受道德的差異性,從而培養其批判性和創造性的人格,使之成為真實的自我。為此,中職德育更應該應尊重中職學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學生的差異性、偶然性以及主體性地位,培養其批判性和創造性人格。中職德育目的應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實際需要,不應該再以統一的理想化的道德規范來約束甚至是壓制中職學生,而應該是重視中職學生自我的實現,并要根據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設計開展德育活動,鼓勵中職學生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現悖論、錯誤,引導中職學生理解他人以開放心態對待他人,培養中職學生成為真實獨特的自我。

3.蘊涵人文關懷。一直以來,德育往往采取灌輸的方式,把德育對象當等待灌裝的容器來看,這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德育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承認道德知識傳授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就個人而言在當今時代,沒有良好的教養,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較高水平的智力素質和多方面的智力興趣,要提升到道德尊嚴的高度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也應該關注德育的對象首先是人。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德育應該培養“善良的人”,即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8]。中職德育必須圍繞關心人來重新組織,教會中職學生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自然。在中職德育目標的設置上,要融入人文關懷,通過德育實踐活動來建立一種充滿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讓中職學生體會到個人道德生活的幸福,從而達到促使他們追求一種更高更完善道德情操。

4.注重發展效能。德育目標對德育對象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人生的奮斗目標。一方面要對自己的現實承認,另一方面要對自己進行批判與否定,才能使自己既基于現實又能不斷地超越現實并高于現實,使自己既在現實之中又在提升和發展之中實現德育活動的提升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德育目標的層次性,讓前一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為后一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作鋪墊,并且每個層次德育目標的實現就是對自身的超越[7]。中職德育應打破以往傳統封閉的一元教育模式,走出“規范化”的束縛,在平等開放的基礎上,以積極開放的姿勢對待各種外來的精神產品,在教育過程中積極面對各種矛盾和丑惡現象,盡可能在各種領域中最大限度地擴展,利用豐富的信息開闊中職學生視野,培養中職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重視發展中職學生道德推理、判斷及選擇能力;注重中職學生在對自我和他人的對話理解上,將道德內化為自身的信念,自發、主動地關心他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在德育活動中,盡可能以自然的方式,通過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在生活環境中進行道德滲透,促使中職學生個體產生內在需要和情感共鳴。

中職德育論文:中職德育環境研究——試析南寧市中職學校為例

【論文摘要】本文以南寧市中職學校為例,就中職德育環境現狀分析了環境因素對中職生德育的作用機理,探討了德育環境的不足與中職德育效果不良的關系,試圖從改善環境著手來提高中職學校的德育效果,并為建立中職德育長效機制提供理論基礎。

【論文關鍵詞】德育環境 家庭德育環境 學校德育環境 社會德育環境 虛擬德育環境

中職德育環境依構成要素可劃分為社會德育環境、學校德育環境、家庭德育環境、虛擬德育環境四大部分。參考前人的研究結果,筆者選取與中職生德育關系密切的部分環境因素作為研究對象,制定研究方案,2006年11月初至12月底,就南寧市中職學生德育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包括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在內共有6所學校,每所學校發出問卷500份。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了許多可貴的數據,這些數據較為客觀地描畫了目前中職學生的德育思想狀況,顯現出在家庭、學校、社區教育中中職學生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回收后,經逐項統計、歸納、分析,現將問卷調查結果比較突出的問題總結及分析如下:

一、家庭德育環境分析

(一)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系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環境條件,而親子溝通是形成良好關系的前提

調查表明,有48%的學生與父母溝通情況良好,還有32%的家庭溝通情況一般,15%溝通少,4%無溝通,這明顯不利于孩子成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環境的首要條件,子女與父母的溝通情況反映了家庭德育環境的優劣。子女與父母的溝通即是家教,溝通方式和溝通內容就是家教的方式和內容。不同的溝通情況會導致孩子不同的個性。對孩子來說,如溝通情況良好,證明父母的教育能有效地引導子女,子女的人格能夠健康成長。反之,對子女的人格成長很不利。

就本研究結果來說,由于一半多的被調查者家庭成員關系不理想,特別是4%的學生認為與父母之間沒有溝通,這意味著這些學生背負著家庭問題來上學。在管理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如學生偏執、沒有認同感、自我封閉或不善于溝通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并非因為管理的不力,其根源大多可追溯到家庭。因此,在管理中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溝通方式影響家庭德育的效果

進一步調查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系還可以發現,溝通的方式也影響家庭德育的效果。調查表明,發生矛盾時能與父母作交流并以父母意見為主的占65%,這屬于溝通方式良好的情況;爭吵或賭氣的共占35%,這屬于溝通方式不理想,這部分家庭的成員關系可能不太穩定。

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環境的首要條件,而溝通方式決定了溝通的結果。良好的溝通方式應是雙向的、協商式的。有些父母家教時用講道理的方式。子女與父母講理由,意味著雙方互諒互讓、互相理解。但是以講道理的方式家教,需要的技巧比較高明。講得好就是循循善誘,孩子的反應是心悅誠服,即使有矛盾,也會和父母作良性溝通,并能尊重父母的意見;講得不好就會變為講大道理、講空話、老生常談,孩子的反應是面上不說,心里不服,有時會陽奉陰違。由于心里不服,產生矛盾時就會和長輩爭論,爭不贏時就會冷戰,賭氣不理。

有的溝通是屬于單向的。父母過度威權,家教使用高壓的方式,意見單方向從父母傳遞給子女;或者父母過度溺愛孩子,意見單向從子女傳遞給父母,這兩種溝通方式的結果都不太好,最后容易導致爭吵或“冷戰”。爭吵意味著子女與父母雙方互不理解,各執一詞,父母的教育基本不被子女接受。高壓的家教方式比較簡單粗暴,完全由父母一方說了算,孩子服也要服、不服也要服。小時候可能沒問題,長此以往,到了青春期時孩子要求獨立,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這種家教方式常會導致過度逆反。最大的弊端在于以一方意見為主,沒有養成良性溝通的習慣,最后雙方互不理解,各執一詞,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基本不被接受。孩子沒學會溝通,在社交場合要么孤獨沉默,不善言辭;要么唯我獨尊,一言堂。調查表明有35%的家庭溝通方式與結果不容樂觀。在管理中發現有些學生脾氣倔強不服管教,或者有些學生囂張跋扈,有些學生冷漠以對,根源可能就在于家庭環境。

(三)交友指導反映的是父母的人際態度,也是對外界環境的認知態度

良好的家庭德育環境除了內部溝通良好,還需要對外良好的溝通。由于朋輩關系是影響青少年德性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交友態度是考察家庭德育狀況的一項指標。到了一定年齡,青少年必然要求面向家庭以外,尋找更廣闊、更精彩的屬于自己的世界,而朋友是他們認識外界環境的一道橋梁。但是外環境比家庭環境復雜得多,青少年熱情有余、警惕不足,辨別能力不強,容易受不良朋友的蠱惑。父母對子女進行交友指導,反映了父母人際態度開放,子女能較全面地認識外環境,成長將會比較順利。反之,青少年依靠自己的本能結識朋友,容易受到傷害。為人父母必須正確認識這一點,注重教會孩子結交朋友的技能,孩子就會自己勇敢的長大。

調查結果表明,25%的被調查者表示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交友指導。在另一項調查當中發現,在面對老鄉會的邀請時,43%的被調查者選擇參加,這表明了部分中職生擇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而在管理中,中職生的朋輩關系依其密切程度來區分,最密切的是同班同鄉,其次是其他同班同學,隔班交往的很少。有些學生終其中職生涯,朋輩僅限于同鄉,與其他人少有交往。這說明中職生的交友行為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在入學初期一些學生往往能認真對待學習生活,當與一些散漫學生結交后,會慢慢變得懶散、怠慢,逐漸游離于管理之外。這提示德育工作者考慮,應在德育過程中指導學生交友,使學生在指導下選擇好的學友,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四)禮儀禮節的教育,是為人父母的首要責任

禮儀是社交的潤滑劑,掌握了禮儀,至少能讓一個人在社交中不被排斥,不令人討厭。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者中有15%表示父母不曾對其進行禮儀教育,這表明這部分家庭德育有責任不盡之處。很多中職生的社交生活在進入學校后才開始。在管理中可以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在禮儀方面比較缺乏,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莽撞,對待同學不懂得相互謙讓,有時為此而生出事端;對老師態度冷傲,或者公然頂撞老師;對陌生的同學或老師顯得非常隔膜,等等。這部分學生并不會蓄意違紀,但是由于禮儀方面存在欠缺,和他人打交道時顯得笨拙,人際關系比較緊張。

(五)父母的價值觀影響著子女成長的方向

望子成龍的家長會對子女作各方面要求。調查結果表明,僅重視智育的家庭占16%,并無特別要求的占7%。為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許多父母認為子女必須出類拔萃,因此在智育方面過度要求,這也是社會上常見的一種現象。本調查結果與此不符,原因可能是中職生的家庭背景與高中生的有所不同。中職生家庭一般對子女成長較為疏忽,要求普遍不太嚴,因此學生不僅學習成績不太優秀,人格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道德領悟來自家庭的少,而大多得自社會、學校及其朋輩等。這些學生的道德知識來源不專、構成復雜,因此其德性是飄忽、游移不定的,在日常管理的觀察中可以得到同樣的印象。

健康的成長意味著德智體共同發展。與高中生相比,中職生的綜合素質稍微偏低。調查結果表明65%的家庭要求學生的德育和智育共同發展,還有35%的家庭對學生的要求不高,這些在教學管理中都得到相應的驗證。

二、學校德育環境分析

制度是學校德育環境區別于其他德育環境的特征,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保障。了解制度是遵守制度的前提。調查表明,6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造成這種局面,學校制度過于復雜、抽象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學校制度應簡明扼要、學生化,容易理解、容易遵守、容易執行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一)制度應人性化

制度規范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蘊涵著一定的倫理精神,也影響著德育的開展,因此,好的制度應是人性化的。也就是說,要考慮人的本性,從人性出發,限制人性弱點,發揚人性優點。以往制定相關制度,都是由上而下,僅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制度為管理者的方便而設。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學校的規章制度,被調查者的24%陽奉陰違,37%采取排斥、拒絕的態度,將近2/3。這說明制度施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

近年來社會環境變化很快,網絡普及,消費經濟、快餐文化興起,對學校德育沖擊很大。幾年前的一些制度現在看來已經不合時宜了,很多規定因為過時而無意義,很多行為又沒有新的制度約束,因此。管理制度應隨環境改變而適當修改。10年或5年前定的制度,今天已有一些條款失去了其意義。以無意義的制度來管理學生,無疑會損害制度的權威。因此有些學生陽奉陰違或排斥拒絕就不奇怪了。好的制度既應考慮管理者的方便,也應考慮被管理者的意愿。因此,學校的管理制度應參考學生的意見。

(二)校園生活應豐富而貼近學生生活

校園生活包括學校校容校貌、生活設施、文化活動設施、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等,還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等因素。校園生活獨立、自由、單純、安全,學生在同齡人群體當中生活,遵守共同的行為標準,關注共同的熱點話題,其個性可得到更大的舒展。

然而,調查結果表明,對于校園生活,有38%調查者表示不喜歡。這可能是由于學校的設置有所不當,也可能是由于學生對中職生活有不正確的理解所致。例如,對于學校設置的課外活動,就有68%被調查者表示不喜歡,還有15%表示部分喜歡,僅有17%表示喜歡。對此,學校可設置一些集體活動,以調劑枯燥的學習生活,舒展學生身心,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可開展校運會、各種球類運動、歌唱、演講、書畫手工藝、計算機技能等比賽,還可以開展電影、音樂、生理衛生知識、法律知識、安全知識等各種講座,力求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增強學生的接受程度,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三)加強校風建設

全校或年級大會是校風建設的主要形式。內容一般是對學校重大事項的通報,或者重要政治內容的學習。形式包括星期例會、新生入學典禮,學期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大會的態度,表示認真聽的被調查者為0;39%的被調查者表示感興趣的地方聽一下;42%表示懶得聽,睡覺;37%表示不聽,自己玩自己的。這表明校風、學風建設沒有落到實處。究其原因,主要是是中職學校在進行校風建設的時候,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往往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中學,沒有把握準中職的職業性、社會性、實踐性的特點。中職學校的校風教育應務實,注重實踐性;應以就業為導向,堅持職業性;應與社會相聯系,保持社會性。學校在進行校風建設的時候應認真把握學生求學的心理。學生就讀于中職學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學習成績不好,不想按部就班地讀高中,考大學,但是又不想脫離學校馬上進入社會。二是家庭困難,難以維持學業,于是走捷徑以讀中職的形式先求職業再謀進修。以上兩種都是經過了認真考慮后才選擇中職的。三是受父母之命或是從眾心理的,這部分學生數量也不少。

(四)半封閉式管理

半封閉式管理是管理方式的一種,學校出于為學生安全考慮而設的制度,客觀上對學生的出人造成不便。調查結果表明,28%被調查者認為不應該;29%認為有必要,但太嚴;43%認為很有必要。半封閉式管理是教育單位為了保證教學秩序而采取的一種管理方式,它能避免外界過多干擾校園,有利于營造一個清凈的學習環境,使得廣大學子能專心受教。和其他所有的管理制度一樣,半封閉式管理帶來一定方便的同時也會導致一些不便。學生對此的態度,可以反映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是否認同學校的管理方式;二是學生看待制度能否辯證,反映了學生受教化的程度。受過教育的人必定懂得制度的利弊,能否善用制度,自覺遵守制度。

三、社會文化環境分析

社會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所有方面都對學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由于中職生受經濟、政治環境的影響不大,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社會文化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一)通俗音樂、大眾電影或熱門電視劇

通俗音樂、大眾電影或熱門電視劇是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社會風潮的風向標。這些形式的社會文化所宣揚的精神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調查結果表明,86%的被調查者擁有自己喜歡的流行文化內容。流行文化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現代社會生活世俗化的產物,直接構成一種商品經濟的活動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現代大眾傳媒為基本載體,并且在大眾傳媒的操作體制中流行、擴展;第三,流行文化的一種消費型文化,呈現出娛樂性、時尚化和價值混合趨勢。這三個特征都決定了流行文化既容易為中職生所接觸,也容易被為人們所接受。

流行文化消解了文化的層階,對傳統中關于文化的高級與低級、典雅與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流行文化的產品有其精神上的內涵,但是它的精神不是提升人的內心世界的動力,而是滿足欲望的一種消費品。中職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涉世不深,思想單純,缺乏鑒別能力和批判意識。由于流行文化的娛樂性,許多中職生明確表示出對傳統文化的排斥和對流行文化的青睞甚至癡迷。

就本研究的調查結果來看。流行文化的支持率遠高于學校設置的校園文化。這表明,學校在開展課外活動時,形式上可適當參考流行文化的成功之處。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

歌星、影星或體育明星等是流行文化、世俗精神的代言人,俗稱“偶像”。偶像的存在反映了學生的精神依托對象。調查結果表明,75%的被調查者擁有自己偶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少年們崇拜偶像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尋自我。當他們或早或遲地走過童年,面對紛繁的世界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他們這種內心深處的困惑緣于心中沒有建立起一個穩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謂“自我同一性”。此時,他們開始思索自我的意義,他們亟須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形象作為自我的代表。他們在公眾人物中尋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賞特點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現了。如果明星能夠有足以讓他們佩服的表演,就會成為被崇拜的偶像。從這個角度來說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來。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心理上的發展卻遠遠滯后。由于生理上的發展,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能夠獨當一面,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然而,他們有限的生活經驗又使他們不能沒有父母的幫助,這種矛盾狀況使他們感到很苦惱。因此,他們選擇崇拜擁有能力、地位和獨立的偶像,希望通過偶像崇拜來實現獨立自主的目的。某種意義上,這不過是將偶像作為了父母的代替品,讓偶像來行使父母對自己的控制。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團體的一種手段。有些追星族是為了保持與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們是二流的追星族。他們追求的是讓自己有所歸屬,是為了讓自己和別人知道他屬于那個團體。因而他們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討論的明星的各種資料。

偶像崇拜表達的是青少年對夢想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其發泄不滿和倦怠情緒的大膽吶喊,也是對傳統價值體系與教化內容的叛逆表達,其終極目標是在尋找自我。這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心理現象。對青少年偶像崇拜行為,既不應采取淡化態度或者不干預態度,也不應把偶像崇拜定義為一種純品德行為,簡單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這說明了大部分學生需要某種精神皈依,需要一個精神指引人,這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我們在德育中應該好好利用。

(三)書、報紙或雜志的影響

書報雜志是比較傳統的獲取課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也是中職生接受社會文化的一個主要方式。調查結果表明,有87%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喜歡某種書、報紙或雜志。這說明大部分的中職生不滿足于課本知識,他們的知識面、人生觀、世界觀等受到課外讀物的影響。這也表明,德育可以從圖書館開始。圖書館的建設應嚴把質量關,嚴格拒絕庸俗圖書進館,另外圖書的購置要考慮學生的精神需要,在購置前可以在學生中作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來采購書籍。

特別要提出來的是,中職生已經性成熟,但是心理還沒成熟,圖書館應成批采購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的書,考慮到學生心理問題較多,而且有部分學生會主動尋求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應批量購置青春期心理學方面的書,特別是針對中職生的心理問題分析的書,更要注意采購,從這方面營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

四、虛擬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虛擬環境即網絡,網絡對中職生來說,意味著訊息溝通、娛樂互動、學習創造、精神寄托等等。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對中職生身心成長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中職德育的作用已經超過了傳統媒介而居第一位。

網絡是一種工具,是一個虛擬的環境。對中職生來說,網絡世界里面的規則、秩序都是新奇的:現實生活中必須遵守的,這里不用遵守;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或者不允許存在的,網絡世界里都有;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這里可以得到。當中職生們在現實中得不到成功的體驗、感受不到自身價值的時候,他們就會投向網絡,拋棄許多正需要他們認真去做的事情,包括學業、前途、休息、健康、親情和老師的殷切期待等。

由于網絡資源的共享性,使得網上信息量相當豐富,上到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百態,其中無所不包,無所不有。這種信息的豐富性,對于正在增長知識、好奇心強的中職生來說,肯定是一大興趣刺激點。這種海量的信息使得許多中職生花大量的時間在電腦網絡上,樂此不疲。但是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也可以發現,中職生上網主要是聊天和娛樂(游戲、看電影、聽音樂等),用在工作和學習方面的學生比較少,這說明他們主要是在網絡上尋找社會支持,尋求心理滿足和利用網絡創造新人格面具。這也表明,要讓學生善用網絡,必須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一方面培養他們對色情、迷信、封建、庸俗等信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利用網絡環境發展“自主型”道德。

網絡所具有的符號、自治、開放等特點,改變了“依賴型”道德形成條件,即公眾輿論監督的作用方式,卻有助于“自主型”道德的發展。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網絡行為的匿名性和網絡主體角色的“不在場”不是網絡道德作用弱化的理由,反而是網絡道德大有用武之地的根據。“網民”等于“符號”,而不是“同學”、“公民”等角色。現實社會的輿論對存在于網絡環境中的“符號”幾乎失去了控制,這似乎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但是這恰好是自主型道德發展的契機。自主型道德在網絡環境中得到發展有著許多成功的例子,如在網上“求助”往往會得到及時的幫助,資助者也完全不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純粹是履行道德義務。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利弊共存。德育工作者應善于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控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利用網絡逼真、開放、自治等優點,把網絡建設為最強有力的德育環境。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部分家庭德育環境建設有明顯不足之處,學校應該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并對家庭德育作出相應的規劃與指導,以營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圍。其次,學校德育環境對中職生影響力偏小,原因在于學校德育的內容、形式與學生的精神追求不符。應從學生精神需求出發,發揮學校德育環境可控性、系統性等優勢,增強學校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力。再次。社會環境特別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對中職生道德影響很大。社會文化的內容、形式與中職生的精神追求相吻合,對學生吸引力極強。學校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吸收社會精神財富,揚棄社會文化垃圾。又次,網絡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對中職生的道德感染力極大。網絡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德育工具,學校應該善用網絡,促進學生的現代化觀念、自主意識、平等和民主觀念等。最后,德育環境諸因素之間未能有效整合,需要在一個統一的目標下整合,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網絡的德育合力。

中職德育論文:淺析當前中職德育的現狀、成因及對策

【論文關鍵詞】當前 中職德育 現狀 成因 對策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呈現多元化,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和職業教育一樣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以往一些 貫用的德育工作方法與途徑,已明顯不適應新形式發展的要求。為此,筆者通過對湖南近十多所學校的學生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 并與同仁們一起研究其對策,希望這些能為我們當前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所幫助。

在中等職業學校從教十多年以來,社會在變,學生在變,職 業學校德育工作和職業教育一樣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 現象,以往一些貫用的德育工作方法與途徑,已明顯不適應新形 式發展的要求。為此,筆者通過對湖南近十多所學校的學生現狀 進行了調查,并與所到學校的同行們一起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對 策,希望這些能為我們當前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所借鑒、參考。

一、職業學校學生的現狀

大多數中職生都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們普遍 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 尚未完善,才起步,公開、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機制尚未建 立;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的對接尚不吻合,學不為所用,市場不 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專業就業難以對口;社會對職業教育、職 校學生存在偏見等,致使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呈現出異樣的特 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理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不求進取,對前途悲觀失望,認為上職中沒有出息; 學習上得過且過,目的不明,缺乏動力;職業理想模糊,職業目 標不明,認為現在學的不一定將來有用,對學習沒有興趣,只想 混個文憑;有的是父母覺得孩子還小,在學校有老師管著就行, 等等。突出表現為:意志消沉、無所事事、生活懶散、貪圖安逸、 今朝有酒今朝醉、談戀愛、找對象、搞破壞等。

2.行為意識方面

側重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意志為出發點,不考慮行為后果, 追求自我滿足,有的甚至把個人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表現形式有:損壞公物、破壞環境、擾亂秩序、打架生非、抽煙 酗酒、以及賭博等。

3.紀律衛生方面

強調自由、隨便,淡化時間觀念,紀律約束和衛生意識追求 低層次。表現形式為:遲到、早退、曠課,自習、就寢講話、隨 意走動、進出;個人生活用品不全、生活習慣不好,常用他人碗 筷、毛巾、牙刷、梳子;衣服、襪子、鞋子、頭發等不勤洗、勤 換,不講究公共衛生,隨便亂吃、亂吐、亂扔等。

4.勤儉自律方面

勞動觀念淡漠,不注重勤儉節約,行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 不強。表現形式為:花錢無計劃、奢侈浪費,還自詡為“日光族”; 佩戴手飾、比吃穿、趕時髦;拉幫結伙稱大哥。

5.禮儀交往方面

不善于與身邊的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禮儀常識,不會使用禮貌用語。表現形式為:不謙恭禮讓,不 尊敬師長,不尊重他人,不誠實守信、舉止輕浮,給他人以侮辱 性綽號,公開揭他人傷疤和隱私、男女交往過度等。

6.心理障礙方面

看到社會腐敗現象,憂慮、焦急;目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思想陳舊,對學生教育不當,產生逆反心理;學業成績不好, 缺乏自信,苦悶自卑;競爭激烈,感到壓力大;感到家庭壓力大, 煩躁苦惱。突出表現為:排它心理、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破罐 子破摔等。

二、導致現狀產生的原因分析

1.客觀原因

(1)社會因素:當今社會環境復雜化,各種腐朽沒落的思想、 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賭、斗毆、黃色書刊、音像制品、吸 毒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學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 因青年學生喜歡交友,且容易結成小群體,而某些落后的小群體 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動,很容易使他們受到不良影響。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學生的成長中占有重要比 重,家庭成員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生活習慣、教育經驗等都 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學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與 家庭的不良影響相關。如,有的家庭家風不正;有的家庭成員行 為不檢點,作風不端正;有的父母離異導致家庭結構破壞,有的 是單親家庭,有的是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學生等,但影響更 大的還是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如,有的實行家長獨裁, 要求孩子唯家長命是從,不允許孩子有自主權和主見,否則就訓 斥、體罰或打罵;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對孩子百依百順;有的家 長對孩子不放心,實行全方位監控,時時、事事嘮叨、指教;有 的家長實行放鴨,認為孩子自會成人,不需要家長管理和干涉; 有的家庭成員之間思想、意見不一,導致孩子經常處于家長爭執、 “我自得利”的教育空白地帶;有的家庭家長缺乏對孩子內心的 了解,缺少與孩子的對話、溝通與交流等,致使學生缺少健康成 長的環境、缺乏正確引導,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3)學校因素:首先,教師的人才觀、教育觀陳舊;教育方 法簡單、缺少與學生心靈的對話、溝通和交流;全員育人意識不 強、教學滲透德育少、關愛學生少;師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 其次,辦學條件較差,不能滿足學生求學、求技等需求。

2.主觀原因

(1)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能用發展的、 辯證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喜歡用狹隘的視角、個人私利、宿命論的觀點來為自己消極的人生價值觀作辯護,加之外部 環境的影響,更使其人生價值觀顯現出享樂性、功利性。

(2)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不能準確理解社會道德準則在社 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缺少獨立的道德評價能力,很容 易受外界影響和欲望驅動,做出有違準則和他人利益的行動。

(3)好奇心強,精力旺盛,追新獵奇,盲目模仿消極東西。 僅憑一時好奇或興趣,便對新鮮事物不加辨別和選擇的模仿、實 踐,誤入歧途。

(4)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確的觀念戰勝不合理的需求,從而 產生許多利己、消極的行為。

(5)不良行為習慣致使在實施時會產生某種方便,甚至舒適 的情緒體驗,從而又成為實施不良行為的內在動力,久而久之, 便形成為不道德行為。

三、應對措施

1.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強化責任意識,以職業能力報效祖國。

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革命戰爭年代,許 許多多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中國的解放事業,前赴 后繼,用生命報效祖國;改革開放年代,社會主義經濟事業需要 實踐者的開拓,莘莘學子為了追回十年浩劫給國家科技造成的損 失,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用科學武裝生產力,用堅韌、勤勞和 智慧創建了如聯想、海爾這樣舉世聞名的民族品牌。今天的職校學 生正處于歷史上國家綜合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但也應該看到,我們 與一些發達西方國家還有明顯差距。目前,我國非常重視中等職業 教育的發展,指出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 礎性工程。為此,職校學生應當明確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結構中的 戰略地位和歷史使命。只要努力學習,提高職業技能,在自己的崗 位上盡職盡責,那就是最具體、最質樸的愛國主義表現。

2.嚴格行為規范,培養集體觀念。

校園文化是一種軟監督,行為規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 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職業道德的催化劑。學校要形成全校動員, 齊抓共管,“學校以我為榮,校榮我也榮,我與學校共榮”的局 面。我們可以告知學生,游子遠行要入鄉隨俗,這樣才能與人愉 快相處,與環境和諧相處。進入校園,只要你能夠遵守學校的行 為規范,你的環境適應能力就基本過關;進而學校可將學生環境 適應能力作為就業推薦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管理上,學校應注重 培養一支優秀高效、責任心強的學生干部隊伍,利用信息化平臺, 對學生每天的學習及日常行為進行規范和管理,培養學生的良好 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

3.加強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的廉恥心。

在我們的德育中,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的三觀教育固然重要,但對中職學生而言,學生對此缺乏感性認 識。榮辱觀、廉恥心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教育中最起碼的道德要 求。無論市井與鄉村,在我國的古代社會,榮辱觀、廉恥心的體 現俯拾即是,如“人窮志不窮”、“人要臉、樹要皮”、“廉者不受 嗟來之食”等等。進行榮辱觀的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廉恥心, 即自尊心,有助于學生加強自我修養,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也 有利于“三觀”教育。古人云:“人有廉恥,百事可立;人無廉 恥,百事不為。”“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把這種主張當作封建糟粕而棄之如敝 屣。每每看到我們的國人違背了道德規范卻面不改色、心不跳的 時候;每當我們的國人觸犯了法律,非但不投案自首,反而畏罪潛逃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他們廉恥心、榮辱觀喪失的表現。與中 國古代文化有著某種淵源的日本人十分注重面子,臉面是他們受 尊敬的標志。日本人的行為均離不開對“面子”的維護。這種觀 念的產生,植根于日本的“恥”文化,使多數日本人不會也不敢 造假制假,日本人作了某種違背道德規范或法律的事,他們會因 為受到良心的譴責而寢食不安,甚至在法律還沒有制裁時,就自 尋短見,以死謝罪。對于日本人這種過于看重“面子”而輕視生 命的做法,我們不能完全認同,但是,重廉恥、知榮辱的觀念已 成為日本人行為規范的重要部分,對日本形成文明禮貌、誠實守 信、秩序井然的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黨 提出“以德治國”和“以法制國”的今天,增強學生的榮辱觀, 培養學生的廉恥心已經迫在眉睫。“徐力弒母”之后,人們普遍 呼吁:改變人才標準,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家庭和學校對學生進 行科學的競爭教育。大學生“硫酸潑熊”事件發生后,有識之士 一語中的地指出這是忽視人文教育造成的人格確實的表現;“馬 加爵事件”更是引起社會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關注。這些都是 我們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愿這些反思能對我們的德育走向完 善、趨向成功有所推動,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德育,愿我們 的德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風破浪、與時俱進!

4.倡導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專職校應當特別注

意培養學生的健康觀念。

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的健 康標準是:健康應該是軀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品德狀態良 好的綜合表現。健康是所有目標、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證,應提 醒學生健康也是相對的,包括老師在內,都可以通過良好的行為 習慣維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學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樹立 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 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健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哪些行為是正確 的、健康的,哪些行為是不正確的、危害健康的;通過健康教育, 為學生提供改變行為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服務。比如,讓學生 知道,學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為模式就是為了從根本上保證學 生的健康。在個案處理上,學校可以廣泛發動黨員、班主任,積 極與習慣不良的學生結對子,有針對性的開展情緒穩定性訓練、 挫折承受力訓練、動機持久性訓練、相融合群性訓練、開拓創造 力訓練等等,并形成交流筆記,由學生處、教學處、心理咨詢處 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針對性、可行的行為不良干預辦法。

5.培養感恩習慣,讓感恩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在我擔任班主任的時候,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讓學生列一 張名單,寫下他最感激的人,很快,他們寫了,有的寫父母,有 的寫××老師;我再讓同學們寫出感謝他們的理由,同樣,感謝的往事就歷歷在目,很快他們就完成了。最后,我讓同學們寫出 最近一次向名單中的人員表示感謝的時間、行為,這時他們大多 都有點窘迫了。感謝需要表達,感謝可以和諧人際關系,感恩應 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態度。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每個學期給父母 寫一封感恩信,在愛父母的“感恩教育”中,樹立責任意識、自 立意識,同時對奢侈、攀比、享樂等毛病心生愧疚。在多年的工 作過程中,我總是非常樂意和同學們唱這首《感恩的心》。歌詞 寫到:……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時常擁有感恩之情,我們 便會時刻有報恩之心,便會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和諧之 光就會熠熠閃耀。

中職德育論文:淺論中職德育的有效性途徑

論文摘要:中職學生是個特殊群體,其道德的完善比技術和職業訓練更為重要。中職德育不僅需要傳授道德知識,還需要以公共生活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歸,注重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的養成,還需要道德體驗的交流,并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特殊群體;中職德育;現狀;理論認識;有效途徑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壯麗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茍況在(茍子中所言:“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道德教育永遠是一種腳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腳踩大地是因為教育必須扎根實踐;仰望星空是因為教育必須執著人類的理想和理想的人類。任何教育工作者,對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講,而且對德育都能評判一番,而難的是操作與踐行,難的是有實效,中職德育更是如此。

一、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

中職學生的弱勢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第一,義務教育階段處于學生群體中的弱勢,大多數文化課學習成績不理想,受到來自家長、教師甚至同學的歧視。他們不是中考的勝出者,而大多數是中考的“失敗”者,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不主動、不積極。

第二,大多數來自弱勢家庭,如農村、城市下崗職工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較為貧困。

第三,不少學生自卑心理較為嚴重,內向和離群現象較為突出,“我不會”、“我不是學習的料”、“我做不好”等成了其心理定勢。他們常常感到前途無望,有的迷失了方向,上網成癮,沉浸在虛無縹渺的空幻之中,進網吧、聊天、玩游戲、吸煙、酗酒…一忘卻了生活目標。而且,學生的不良心理有相互“傳染”之勢。

二.學校德育顯得蒼白無力

中職德育的現狀突出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照搬普高德育經驗,認為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同屬一個年齡階段,兩者在身心特點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過多借鑒普高經驗,偏離職業學校德育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未注意到: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于普高,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差異,學生思想、心理狀態的區別。

其二,德育課特色不明顯。

中職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德育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依然以知識傳授為中心。重視道德知識的教學和灌輸,學生成為接受道德規范和教條的容器。道德知識與道德能力脫節,學生擁有一定的道德教條,卻又在多元的現實中手足無措。有調查表明:中職學生對德育課程不抱喜愛態度,認為學校德育與現實不合拍。

三社會環境對中職德育的負面影響

社會環境對中職學生的教育存在許多負面影響。譬如,有的流行音樂和影視節目,基調消極、頹廢、低俗;網吧可隨意進入,網上一些不良的內容誘惑著學生。使得學生在校接受的道德約束急劇減弱甚至消失。其次是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突出體現在不健康的親子關系上,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完全變成了索取和給予,孩子認為父母的給予是天經地義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完全物質化、金錢化。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教育方式簡單化和極端化。

四 中職德育的理論認識

第一,一般地說,道德要求社會公正地對待個人,并且不要忘記,道德的產生是有助于個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對個人進行不必要的干預。道德是為_了人而產生,但不能說人為了體現道德而生存。顯然,道德的目標指向是個人幸福生活。德育是快樂的、是有用的。

第二,教育的職能,第一是培養人格,第二是開發智力,第三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認為,道德的完善比技術和職業訓練更為重要。

第三,學校道德教育需要進一步創新和夯實,要構筑道德精神,增強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第四,道德教育不僅需要進行道德知識的傳授,道德規范的訓練,還需要道德感受與道德體驗的交流。

第五,德育理論專家對普教的德育與心理研究深入,但對職教德育未予攻堅。中職德育不應孤立無助,它需要在呈現中張揚,在張揚中認同,在認同中壯大,因此,它需要專家的系統理論支持。

五、中職德育的有效途徑

1.把中職德育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

第一,創建職業的教育環境和實施環境。

培養企業所需的員工,不僅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過硬的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沒有專長的人才是次品,沒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學生是危險品。因此,中職德育應緊緊圍繞培養“職業’作為主線,學校的德育內容圍繞企業的用人標準進行組織,按崗位需求進行德育創新。構建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全方位滲透的管理模式。

學校與企業相結合,職業教育必須引進企業文化開展學生德育,要讓學生熟悉企業,不能關門搞德育,要把那些職場能手(尤其是自己的畢業生)請進來,現場說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

把學生在校的一日行為和在校三年的行為規范化,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培養方式可分為集中與分散,集中訓練形式至少有拓展訓練與成長訓練等,其內容可為:激發潛能、挑戰自我、學會溝通、熔煉團隊、自我保護、吃苦耐勞、抗擊挫折、逆境求生、頑強自立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訓練,逐漸促進學生職業道德和專業紀律的養成。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同時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同伴影響作用,形成一個富有道德影響力的德育“場”。

第二,突出職業特色和專業特色。

職業教育的定位,是“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培養學生,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崗位需求進行的,只有以高尚的職業道德、強烈的職業意識為統率,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勝,使學生具有在崗位上發揮才能的思想基礎和職業基礎。離開職業特色,中職德育就會失去立足點。

在職業教育中,不同的專業有著不同的職業特征、職業紀律和職業行為,如幼師專業與模具專業就有不同的職業要求。因此,中職德育要強調專業特色。職業教育強調特色是質量的標志,質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學生的職業道德特色和行為規范特色。如若忽視,培養出來的學生就難以就業,就難過用人企業檢驗關,就缺乏競爭力。

2.引導學生以“成功者”的心態走向未來

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生在心態上相差很大,因此,中職德育必須在抓住同齡人的德育共性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其個性,即抓住中職學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強德育的針對性、時代感,提高德育的實效。為此,學校應努力引導他們以“成功者”的心態走向未來,如通過拓展訓練,讓其點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動中分享快樂、感悟生活。同時,以心理輔導為牽引,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目將“教育、輔導、咨詢、服務有機結合增強學生自信。

設法讓學生領悟:自卑是事業的大敵,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則是登堂人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是成功在等待著你,并慶祝我們努力的結果。我們不會遭遇失敗,碰到的不過是暫時的挫折而且讓學生在成功訓練中經歷磨礪生存意志的逆境體驗,使其遇到挫折時而不選擇逃避。

3.填補以往教育內容的空白——感恩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因此,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做感恩教育。現在,人們有意或無意地容易忽略身邊所擁有的一切,在學生群體中,尤為突出。有位退休老師曾傷感:有個班級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僅一次在教師節收到該班學生的賀卡。可后來有個實習老師只待了一個月,卻得到了學生的鮮花和禮物。這說明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在意,而對于已擁有的珍貴的東西,并不珍惜。再如,許多學生對父母的噓寒問曖,不但不感動,卻認為是嘮叨。

針對這一現狀,應通過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從教師開始,做好“感恩”榜樣,讓學生懂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起碼品德。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如算算讀書期間所花費用),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同學對我們有幫助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軍隊對我們有保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等等。也就是說:感恩是對生命恩賜的領略,感恩是對生存狀態的釋然,感恩是對現在擁有的在意,感恩是對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對賜于我們生命的人的牽掛……只有學會感恩的人,才擁有謙虛之德。

事實說明,我們不要責備學生缺乏感恩,問題在于,我們的教育不能把學生“教”成不懂得感恩的一代。

4.為學生成長創造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

中國有一支令世界吃驚的網絡文化參與大軍,據統計,在13億人口中,有1.38億網民。在網絡狂潮呼嘯而來的時候,人們的認識發生了混亂。比如,一些媒體在大量報道青少年上網成癮的同時,出現了網絡妖魔化的傾向,似乎互聯網就是海洛因。這種誤導造成許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網,甚至讓父母產生了網絡恐慌。

然而,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換句話說,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聯網這個工具,在相當程度上標志著能否有效地學習。應該說,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對青少年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

對于中職學生,關鍵是引導他們正確地對待和使用網絡。為此,學校應購置和利用網絡資源,組織學生在校上網,并由老師值班指導。明示上網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在有組織有紀律的網絡環境中,就能使學生自信友善,學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責任感,而且具備抗挫折的能力。這樣,學生就會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動規避網絡風險。網絡不但不會傷害他們,而且會讓他們充分享受網絡時代的新成果。

5.在實踐中鍛煉和檢驗學生品德

在學生班級管理中,大多數學校采取了分項扣分評比的方式對班級進行考核,但效果欠佳。因為對于集體榮譽感強的班級來說,可能會出現全班口誅筆伐的現象,用集體的輿論壓力來懲治學生個人的過失。對于集體榮譽感不強的班級來說,扣多少分都無所謂,且德育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重視學校的檢查與評比,而是讓學生接受扎扎實實的、貼近學生實際的、經常化生活化的公民教育。因此,學校應讓各班教師具有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或開展特色班級活動的自主權,為學生提供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高尚的時間和空間。要在實踐中鍛煉和體驗學生的品德,就要讓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和檢驗。換言之,就是學校應給學生提供一個環境和機會,讓他在社會上、在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干,同時也暴露出問題,很多問題沒有機會和環境就檢查不出來。

6.構建師生平等高效對話交流機制

杜威在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你可以將一匹馬牽到河邊,但你決不可以按著馬頭讓它飲水。對于德育而言,如果沒有對學習主體的了解與尊重,就不可能取得應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人與人主體間的靈與肉的交流活動,而不是理智知識與認識的堆集。轉化學生,需要通過師生的情感交流、觀點碰撞,教師真正與學生互動起來,給學生以人性的溫情,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從而從認識上取得一致,使學生與教師在精神領域相遇、相識進而達成共識。因此,中職道德教育應構建一種機制,使師生之間的道德交往和交流成為一種習慣,用教師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感化學生。

除此之外,中職德育還需強化隊伍,加強研究,不能單打獨斗,而要形成合力。換句話說,中職德育工作只有進一步“洗腦、補鈣、壯骨”,方可從“貧血”的背景下突圍出來。

中職德育論文:淺析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德育與人才培養新模式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 中職德育 人才培養

論文摘要: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中職德育教育新模式.是建立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創新中職學校德育觀念,選擇德育內容,拓寬德育途徑,提高中職德育的實效。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與指導思想。目前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困難,除了因其專業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更為重要的而往往又被我們所忽視的是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中職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系統工程,高質量的中職教育不僅體現在培養人才的高技能上,而且體現在其思想素質上。因此,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德育新模式,就要積極創新德育觀念,選擇、設計中職德育教育內容,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提高中職德育的實效。

一、以就業為導向的創新德育觀念

在新形勢下,德育工作要強化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約功能,善于把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滲透在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中.使自律與他律、內在約束與外在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良好育人環境。

1.樹立中職德育人本觀。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就業為導向,造就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中職教育的基本目標。中職德育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基礎,把德育融人中職教育的全過程。學校應緊緊圍繞學生的思想特點開展思想教育.將其個人理想同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人、引導人的優勢,又要發揮其關心人的強勢。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目標的中職德育就是德育人本觀的最好體現。

2.樹立中職德育實踐觀。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實效,就必須順利實現兩個轉化。即把教師所傳授的品德規范信息內化為學生的品德信念,又將學生的品德信念外化為具體的品德行為。若要順利實現道德的內化和外化,就必須促進學生的道德體驗。實踐是道德體驗的場所及主體性生成的基礎,同時是道德體驗深化、發展的動力。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要求理論教學時間與實踐教學時間的比例達到1:1.從而使中職教育的實踐性、職業性、社會性這一本質特征有機結合起來:充分保證學生的實踐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積極地自我發展{通過實踐體驗來內化教育內容,調節自我意志,完善自我認識,形成道德品質,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效統一。

3.樹立中職德育開放觀。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是一種開放的教育,這就要求中職德育也應是開放的,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從縱向來看,中職德育培養的目標不只是好學生,更應該是好員工、好公民,我們應以開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教育要隨著社會進步、社會物質條件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因此,學生德育內容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地得到調整、充實和提高。從橫向來看,中職教育中不同的專業其德育內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中職德育絕對不能“閉門造車”,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到工廠(實習基地)、到社會都有廣闊的活動天地.這就決定了學生德育素質的形成,除受校內影響外,還直接受家庭、工廠、社會的影響。而學生的德育素質,也會反過來不同程度地影響家庭、工廠、社會的德育建設。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選擇德育內容

中職德育以就業為導向,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企業需求對德育內容進行選擇、充實、調整和創新。要求所有德育教育內容必須能融入和貫穿于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之中,確保德育內容的實效性和穿透力,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1.把基礎文明教育作為中職德育的基礎工程。目前,要重點抓好“八榮八恥”榮辱觀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公民道德教育,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我們應樹立市場經濟的基本意識與規則,強化學生的公平意識、競爭意識、誠信意識、規則意識,使學生牢記在任何行業、企業、職業崗位上.都要始終如一地按市場經濟的規律、規則去做人做事。

2.把擇業觀念教育作為中職德育的特色內容。以就業為導向,就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良好的擇業觀念應該是:以發展的觀點審視自己,順應時代要求,價值取向與社會利益一致,具有寬泛性和可調試性。加強對學生擇業觀的教育,要讓學生明確:職業分類是由社會分工所致,無論什么職業都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無高低貴賤之別,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只要順應市場需求、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人才就都有用武之地

3.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中職德育的核心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是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內力所在,也是企業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內容.是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競爭優勢之所在。首先,要加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遵規守時、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基本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掌握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并依據不同職業崗位的要求,分專業進行特殊職業道德訓練,提高職業道德培養的針對性,如要培養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顧客至上、服務第一”的思想,培養營銷專業學生“誠實守信、不欺詐”的思想,培養會計專業學生“一絲不茍、謹慎穩妥”的態度,等等。

4.把心理素質教育作為中職德育的重要補充。中職學生必須加強心理素質教育、磨難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從而增強適應能力與就業能力。

三、以就業為導向拓寬德育途徑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要求增加實踐教學時間,加強校企合作與產教結合,開展訂單式培養,這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德育教育的途徑。豐富了德育資源。

1.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是充分發揮“兩課”主渠道的作用,并改變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在方法上突出引導和啟發,突出案例教學。在內容上突出職業道德教育、擇業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內容,讓“兩課”教學成為培養學生道德素質和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次,要充分發揮其他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學的德育功能,真正做到管教管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但這點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它理應成為德育教育的一條主要途徑。

2.利用實踐教學網絡.強化中職德育實踐。中職教育中豐富的實踐教學環節也是德育實踐的過程與實踐的基地。傳統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論知識的教育、案例的講授,忽視了道德的實踐。從而沒能形成“德行”。中職學校應把豐富的實踐教育資源統一納入德育課程教學體系,統一規劃、設計、實施和考核,讓學生在德育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例如,在企業或學校的實訓基地引入企業的職業要求。對學生建立和實行8小時工作制和嚴格的考核、訓練制度,從著裝、打卡到整個生產流程的每個技術環節,都要實行嚴格的規范訓練,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

3.以企業的要求營造育人環境。“環境育人”是德育的一條重要途徑,要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按照企業的要求創造育人環境。首先。校園文化的設計應該與企業文化進行對接。根據聯合辦學的企業或訂單式辦學企業的企業文化來強化校園文化,在辦學理念上凸顯以就業為導向.在制度文化建設上引進企業管理的相關理念。其次,緊緊圍繞“以就業為導向”這一主題。多開展企業與學校互動的活動.如請企業專家、優秀畢業生來校講座,到企業進行見習參觀。舉辦企業招聘現場會,成立就業指導協會等社團組織。

綜上,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職學校必須積極創新德育觀念,選擇、設計中職德育教育內容,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德育新模式.提高中職德育的實效

中職德育論文:關于中職德育課教學應貼近企業貼近學生

論文摘要:中等職業德育課教學要了解企業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現狀,這樣教學才有針對性、實用性。

論文關鍵詞:中職德育;貼近;企業需求;學生現狀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較高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能適應崗位的變化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初中級技能型人才。由此德育教師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應該了解學生的現狀,結合社會的需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從中職學生的現狀來看:他們大多都是中考的失利者,曾經的理想破滅,進入中職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他們背負著來自家庭、社會鄙視職業教育的精神壓力,學習沒有動力,生活沒有目標。他們有著很強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一旦遭遇挫折,便萎靡不振。他們似乎淡忘了理想這個詞,單純的只是玩,把學生生活當成是擺脫家長管理、逃避社會責任的場所,有著很多的不良習慣和人生態度,表現在:

(一)學生的人生目標不夠明確,人生理想不夠清晰,開開心心地度日月,忙忙碌碌地談戀愛,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

(二)目標模糊、無追求,有的學生直接說我是來混時間的,要不要畢業證無所謂。

(三)態度懶散,生活無約束,無視校規校紀,對老師的管理抵觸性強,把老師的嚴格要求看成是一種管制。

(四)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視為正當要求,不考慮是否有合理性,享受型心理比較嚴重。

對企業的調查發現:很多企業的用人理念是有德有才重點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無德有才棄之不用。一位企業的老板說:有理想的員工總是有責任心,講業績,講貢獻,勇于挑擔子;有理想的員工總是只要有一份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直到成功;有理想的員工總是善于不斷學習新知識,研究新技術,善于提高,善于創新。我們的員工要努力成為有理想的員工,成為值得信賴、引以為豪、能作為、有大作為的卓越員工。

針對學生的現狀,為喚醒學生心中那已經破滅的理想,結合社會的需求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職業理想對人生發展的作用,理解職業生涯規劃對實現職業理想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學會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樹立為職業理想奮斗的信念。

二、要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優越的生存環境使他們只想到自已的需求,而從不站在他人立場上看待問題。回報他人的意識也很淡薄,感謝他人的言語和行動匱乏。缺乏對他人的尊重與理解,缺乏對父母付出的認可,認為所有的人對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學生的自我傾向相對較濃,主要表現為自私、霸道、個性強,不懂得付出,人際關系冷漠,以自我為中心。

對父母:大多數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愿意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部分學生是家里的“太上皇”,稍不順心就與父母吵架,只知道無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卻從不懂得關心父母;一些中學生盲目追風,挑吃撿穿,相互攀比,不懂得體貼父母的艱辛,甚至抱怨父母無能。

對老師:不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認為老師的提問和改錯懲罰都是故意刁難自己,和自己過不去;部分學生在校園遇到老師,就像不認識一樣,課堂上更是無視老師的存在;甚至頂撞老師,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老師的工作。

對同學朋友:表現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只重索取,不求貢獻,需要朋友的時候一個樣子,不需要的時候什么都不是;物化朋友之間的友誼,認為一切都是可以用金錢來購買和衡量的;不能寬容別人,甚至想找機會報復。

從企業的需求看:感恩之心是職業精神的核心。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說:如果一個員工有能力,就會是一個可用之才;如果一個人懂得感恩,就會是一個優秀的員工;如果一個員工既有能力又有感恩的心,那么可以把工作放手交給他去做,因為這樣的員工不會找借口來搪塞自己的職責,也不會做任何表面工作來欺騙老板。他們會珍惜一切,善待別人,并認為努力工作是對公司、對事業最好的回報,也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交代。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對家庭、對公司、對朋友、對社會都真正負起“責任”。一個企業重點要培養和提拔那些懂得感恩的人。學會感恩是一個員工做好工作的動力。懂得感恩是一個員工優秀品質的重要體現。

鑒于學生的現狀,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他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

(一)讓學生學會“知恩”。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明白,她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和他人、學校、社會的恩惠,人人都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這一切。

(二)讓學生學會“報恩”。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產生一種回報恩情的沖動,懂得對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學會理解和關愛他人。不斷增強學生的報恩意識和報恩能力,學會如何回報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學校和社會。

(三)讓學生學會“施恩”。當我們能夠做到“知恩圖報”時,還應當懷著寬容的心態、愉快的心情,盡自己所能地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三、要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陽”、“小皇帝”,很少經歷過艱難困苦、生活的磨練和大的挫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應對挫折的能力也相對較弱。不少學生在求學、求職、就業時只想到成功,沒有想到失敗,一旦遭受挫折就會一蹶不振,陷入苦悶、焦慮情緒之中不能自拔。一份來自企業的調查發現:一個優秀的員工即使面對失敗也是積極樂觀的,因為失敗對于他們來說是成功道路上最為平常的一個插曲,失敗能夠讓他們更加努力,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在競爭中更勝一籌。為培養優秀的員工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挫折教育,聯想集團會定期邀請專業心理人士來為知識型員工作《壓力管理》講座,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的企業都提供類似的心理培訓課程。可見企業需要的優秀員工應該有抗挫能力,能夠滿懷希望地完成工作。

為此必須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讓學生了解挫折是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正確對待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樹立自信心,讓挫折成為他們向上攀登的墊腳石,努力戰勝挫折,做生活的強者。

四、要對學生進行注重細節的教育

從在校學生的現狀看:由于他們文化基礎比較差,他們身上毛病很多,而且大多都是些小毛病,小細節。如:走路左右搖晃,站坐沒規矩,坐在座位上雙腿不停的晃動。衣冠不整,見領導,老師不問候,不起立,上學遲到,上課串座位,擺弄手機等。

從實習學生的現狀看:來自企業的調查顯示,相當多的實習生不注重自己生活中的的細節,面試時言談舉止隨意,叼著煙卷,衣著打扮很隨便,手放在口袋里,東張西望,接聽電話等一些細節問題而造成面試失敗的超過了77%,一份份職業夢隨之破碎。步入職場的實習生有的遲到、早退,無故請假,工作中煲電話粥,發短信,見到領導同事不打招呼等。

中國道家創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現在很多企業都倡導“細節之處出效益,精細管理促發展”的管理理念,引導員工注重從細節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商業社會中,公司規模日益擴大,員工成千上萬,其分工越來越細,絕大多數員工從事的都是繁瑣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正是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才構成了公司卓越的成績。這是細節的美,細節的魅力!即細節決定成敗。各類企業的人事部門經理表示“企業越來越看重員工的細節,注重他們的'軟'素質”,不僅停留在專業、技能、經驗上,還要考慮人才的性格、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團隊意識等等,注重從細節上考察人才。很多企業要求優秀員工應做到:(一)一定要有時間觀念,上班決不允許遲到,下班絕不能早退;(二)不要把請假當成小事,有些人一旦有什么事就馬上請假,非常隨便,這是一種非常對公司不負責任的表現。只要能堅持上班,最好不要請假,必須秉持平日認真上班的態度;(三)見面問聲“早上好”,是一天工作情緒的開始,是精神充足的保證,更是溝通人際關系、給人留下好的印象的要素;(四)上班時不要隨意離開座位亂串門、辦私事,用公司電話談私事;(五)和領導談話、匯報工作或開會時關掉手機這是有教養的表現;(六)工作場所一定要保持整潔,一天的工作從工作場所整理和打掃衛生開始。可見細節的競爭才是最終和最高的競爭層面。

為此在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任何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積累而成,沒有小事的積累也成就不了大事,細節決定成敗。所以對待任何工作都要盡職盡責,一絲不茍,這不僅是工作的原則,也是做人的原則。

總之德育課教學只有貼近企業、貼近學生才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道德教育,還要針對學生的現狀對他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抗挫折教育,注重細節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符合企業的需求,做到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

中職德育論文:論析中職德育課如何實施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育 德育課程改革 小組合作學習

論文摘要:在新一輪中職德育課改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值得實施和推廣。作為德育教師,如何實施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本文作者作出了相關的思考。

新一輪中職德育課改要求德育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切實加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在新課改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情感,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值得實施和推廣。那么怎樣實施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呢?

一、正確理解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

小組合作學習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它把社會心理學中的合作原理引入課堂教學。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其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按照性別、個性特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能力傾向、家庭背景、文化環境、社會聯系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倡導“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坐在一起討論。小組成員之間并沒有實質的合作,這只能算是傳統教學中的小組討論,并非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應該僅僅作為調節課堂氣氛的一種手段,它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應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精心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

精心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前提.是關鍵性的第一步。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恰當地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主題的設計應該充分體現德育課改對認知、知識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符合德育課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三貼近”原則。教師應該緊密聯系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緊密聯系中職生的思想實際、心理需求、生活環境等重新整合教材。開拓和挖掘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課,可以把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設計為“5.12地震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心靈的感悟與震撼中真正理解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在“企業中的勞動者”這一課,可以把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設計為“當前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勞動者”.讓學生通過采訪調查等小組合作學習了解當前企業最需要的是愛崗敬業、技術熟練、吃苦耐勞、勇于創新的勞動者,從而立志奉獻社會、苦練專業本領。總之,教師設計的小組合作學習主題應該具有時代性、生成性、活動性和開放性,一定要尊重學生學習的興趣,貼近學生發展的需要。

三、認真指導小組合作學習的進程

1.指導學生分組分工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要盡量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組合,在小組成員之間形成最大程度的差異,使小組成員在各方面形成互補。組與組之間則要盡量保持相對均衡的水平,從而保證每個小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開公平競爭。

教師還要指導每個小組進行明確細致的分工。例如各小組設小組長,負責組織督促組員開展合作學習;設資料員,負責多渠道搜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設書記員,負責及時記錄整理小組各成員的學習成果,并匯總形成本小組統一的結論;設對外聯絡員,負責聯系采訪、調查、社會實踐等事宜。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小組里展示自己的才華,既增強了責任感和成就感,又培養了團結合作精神。教師還要指導各小組內部實行角色輪換制,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不同的角色和任務,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會有學生等待觀望或盲目跟從。產生“無效合作”的尷尬。這主要是因為一些學生還沒來得及獨立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方案。由于缺乏思維的碰撞,觀點的交流,小組合作學習只能流于形式。其實,獨立思考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沒有獨立思考的合作學習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例如“人生價值的實現”這一課,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為“中職生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獨立思考,為交流合作做好準備。在我的鼓勵下,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認為要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企業,有的認為要進修培訓以提高學歷,有的認為要在各類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有的認為要抓住創業的機遇,還有的認為要當公務員,為百姓辦實事,等等。有了獨立思考,每個學生才能踴躍發言,互相切磋,甚至據理力爭。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才是高質量、高效率的。

3.促進學生團結合作

在競爭激烈的2l世紀.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關鍵將更多地體現在與他人的合作上。同樣,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

(1)教育學生樹立團隊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集體協作。教師應該教育每個學生樹立團隊意識,以小組集體利益為重,顧全大局,齊心協力,團結互助,為達到共同目標而奮斗。

(2)教育學生學會傾聽

傾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學會傾聽不僅是學會學習的需要,而且是學會交往、學會做人的需要。教師要教育學生傾聽時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發言.要注意聽出別人的主要觀點,聽完后要及時評價。并發表不同意見以展開探討。而對于別人正確的意見則要虛心接受。

(3)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現代人立足社會.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特別需要每個人能準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他人進行交流探討。有些中職生發言不能緊扣主題,表達也不夠精練,教師應該幫助其訓練語言表達的技巧。還有些中職生由于自卑膽怯.不敢大膽、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師則要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幫助其克服自卑膽怯的不良心理,并盡量為其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

(4)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技能

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技能是一個人事業走向成功的保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教育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做到禮貌待人,真誠待人,寬容待人;教育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如尊重對方,贊美對方。親和微笑,培養友情等;教育學生掌握思想溝通、情感溝通甚至心靈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教育學生以謙和友好的態度對待爭議,求大同,存小異,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四、科學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1.對各小組整體表現的評價

小組的整體表現和總體成績是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基本依據。評價的指標可以劃分為:各小組的學習是否認真,探究是否積極,可設立最佳態度獎;各小組內溝通是否有效,配合是否默契,可設立最佳合作獎;各小組搜集資料是否全面細致準確,可設立最佳資料獎;各小組學習心得體會、調查報告、總結發言是否科學嚴謹,可設立最佳成果獎。除了單項獎外,還應該對照以上指標評出各小組的總分。總之,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只有共同參與、共同奮斗、共同進步才算得上成功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2.對各小組成員個體表現的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展示自己、悅納自己、發展自己的舞臺。教師的評價要使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與幸福感。比如要讓探究能力強、合作熱情高的學生更優秀更自信,讓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體驗到寬容與鼓勵,讓成績落后、自卑怯懦的學生發現自身的潛力與閃光點,增強信心與勇氣。

除了教師外,小組長、組內學習同伴、學生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可以作為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更能保證評價的科學與公正。

中職德育論文:淺論中職英語教學環境下的德育探索

論文關鍵詞:中職學校 英語教學 德育

論文摘要:英語教學環境是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陣地之一。積極開發英語教材的與人價值,勇于推廣英語教學的育人實踐,盡力優化英語教學的育人環境,努力提煉英語教師的育人魅力,方能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開創中職學校英語教學德育工作相融的新局面。

英語教學是中職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肩負學校的德育任務。德育雖居于學校工作首位,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滲透在各門學科教學之中,從而影響著學生自我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尤其是中專職業類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由于缺乏升學壓力,他們空閑時間多,剩余精力多,小缺點多。空閑時間多就需要大量的活動填充空虛的心靈,剩余精力多就需要適當的方式供他們釋放和發泄,小缺點多就需要學校和老師花費大量的和精力幫助他們改正。單純的應試英語教學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純粹說教式的德育方法更無助于他們的態度轉變和人格調整。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英語教學和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形勢下,作為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師,我們要利用好英語教學這塊舞臺,開展有特色的德育工作,是新課程的迫切需要。

一、開發英語教材的育人價值

每一本優秀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育人資源。翻開江蘇省中職學校的英語教材,篇篇都是絕佳的育人素材。經過歸納分類,我們可以利用教材從十個方面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

1.培養正確的健康觀念。"food" , "keeping fit" , "sports" ,"growing up" , "health”從我們的日常飲食和鍛煉談起,提醒學生不但要從均衡的飲食、日常的運動方面注意保持身體健康,而且要從控制自己的情緒、釋放白己的煩惱和避免亞健康狀態等方面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2.培育和諧的交流環境。"going places" ,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告訴學生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除了有風格各異的自然美景,還有當地的人們經過長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形成的別具一格的風俗人情。世界的融合需要交流,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條件是了解。所以,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人鄉隨俗,尊重對方的社會習俗,相互之間的交流就會更暢通。同理,同學之間相互尊重,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和諧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不是遙不可及。

3.具備基本的審美能力。通過對“popmusic", "films", "fun-ny stories”的學習,學生會擁有基本的影視知識,會就具體的作品和任務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英語教師可以釗一對學生的時下喜好作出正面引導,提倡男孩的陽剛之美和女孩的清純之美.減少學生的“哈日”、“哈韓”及“非主流”傾向。

4.樹立正確的人生觀。"success and failure" , "wealth andhappiness”明白地告訴學生在人的一生中,人既要與自然打交道,又要與社會打交道。在與自然和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得到的結果往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成功帶來的滿足和幸福,也有失敗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堅持“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時的考試失利并不意味著自己永遠的失敗,一次的名列前茅并不能代表自己可以“一勞永逸”。抱一顆平常心,失敗和成功就不會成為煩惱的事。

5.擁有充分的環保意識。"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ural disasters" , "problems of our times”向學生展示了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的同時,也呈現了一個不斷受到人為破壞、污染和自然災害所侵害的地球:污染加劇、森林消失、土地沙化、災害頻發,除了無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人類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破壞的程度也越來越強,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越來越多。地球作為人類的共同家園,需要所有的人承擔起保護它的權利,那樣我們才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可能。作為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創建清潔校園和綠色校園。

6.形成規范的文明禮儀。“good manners”向大家展示了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規范性語言和行為。簡單的舉手投足、招呼問候,小則反映一個人的基本文明素養,大則體現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文明禮儀應該是先由外而內的強制行為,后由內而外的自發行為。愛因斯坦說,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就在于學生將課本知識遺忘之后,還留下什么樣的素質。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就是對其人格素質施加影響,使之向著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讓其一生受惠的目的。

7.走進偉人的心靈世界。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和信息時代的獨生子女們,偉人離他們的生活比較遙遠。利用教材幫助學生走近偉人,了解偉人的內心世界,學習他們的高貴品質和精神。great men and women就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鄧小平:在留學法國期間,他做過許多工作,充分體會了低層人民生活的困苦和沒有強大祖國作為后盾的失落;他有雷厲風行、坦率務實的工作作風,也有普通和諧的家庭生活;他為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繁榮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也因為疾病的折磨而未能親眼目睹香港回歸祖國。號召學生學習他的誠實、坦率與務實,踏踏實實、努力勤奮,因為任何的成就都離不開平時的腳踏實地。

8.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將“planning your future" , "jobhunting”和“三創”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職業,什么是職業規劃,為什么要進行職業規劃,職業規劃的簡單步驟是什么,職業規劃要遵循哪些原則等問題。作為中職學校的學生只有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楚而全面的規劃.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9.保護傳統的文化遺產。"festivals" , "cultural heritages"告訴我們,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面對中華文明的瑰寶,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幫助學生熟悉、掌握并且懂得繼承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

10.學會辯證地對待新生事物。“televis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讓學生懂得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給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everycoin has two sides.”教育學生在運用任何一項現代科學技術為我們服務的同時,不要對那種技術產生依賴,不要成為技術和機器的奴隸,過理智而充實的生活。例如:電視和電腦游戲可以作為適當休閑的方式打發業余時間,但是不能作為主業替代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切勿本末倒置,學生應當清醒地過自己的青春生活。

二、推廣英語教學的育人實踐

在英語教學環境下,德育的課堂不僅僅局限于書本育人價值的開發,還可延伸到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中。

作為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力補充,競賽、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是充分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最佳舞臺,可以是英語教師自行進行,如:課外閱讀、能力競賽、英語應用文寫作競賽;也可以與校團委和學生會協作,舉辦一系列的英語課外活動:唱歌、朗誦、演講、講故事、單詞接龍、智力大沖浪。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同時也是在進行育人實踐,因為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其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錘煉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刻苦勤奮的優良品質,將德育滲透到英語教學的課堂內外,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從而避免陳舊的說教給學生帶來的老生常談。

三、優化英語教學的育人環境

與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環境所不同的是,我們所提的英語環境是在中文生活環境下營造的英語氛圍。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用心經營出一個既不丟棄母語教育又在英語方面有所突破的育人環境,使他們耳濡目染學到許多東西。英語教學環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和人格塑造有巨大的影響作用,英語教師對此不可忽視,而應加以利用,特別是教室英語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黑板報。將黑板報辟出一隅,作為固定的英語德育小故事的刊登地,簡單易懂,增長知識,既語言詼諧,又意味深長。

2.學習園地。教室后方黑板兩側任意一端,發動學生,創新設計,作為專門的英語交流場所:英語作文,擇優選用張貼,英語競賽活動場景及獲獎照片等。如:與奧運會同步推出各種賽事項目的英語表達,為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加知識和樂趣。只要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就要不吝紙墨和精力。

3.英語格言、諺語、名句。"faster, higher,stronger”不但簡單,而且激勵學生,催人奮進。

4.英語美文和英語歌曲欣賞。如若機械記憶英語語法必將抹殺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那么優美動聽的英語歌曲和短小精悍的美文就可以改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成見。課余十分鐘,教師可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播放沒有負擔的英文歌曲,培養學生的審美和欣賞能力,同時,給學生一種愜意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5.親情樹。一般地說,親情常限于家庭成員之間感情和愛意的表達,在學校呈現出來更多的是友誼和師生情。但是,只要英語教師細心,特別是作為班主任的英語教師,在充分關注班級里每一個學生的前提下,給某些單親家庭或“留守孩子”如親人般的目光,在他們過生日時送上一句簡單的"happy birthday”就足以讓他或她心存暖意。根植于師生和同學之間的這顆小樹,只要有了大家的共同澆灌,就會發芽、開花、結果。

四、提升英語教師的育人魁力

為人師表即德育,英語教師在德育生活化的推進過程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學生一起構成學校這個大的生活環境,教師的一言一行勢必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品質形成。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躬白厚而薄責于人”“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等師德要求;同志也曾說過,“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而且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如果遲到或有事不能上課要用英語說明原因并且真誠道歉,用英語向為教師辦公室拖地倒垃圾的學生表示感謝,用英語表揚取得細微進步的學生,用英語對學生的作業進行中肯的評價和祝福過生日的同學,用別具一格的頒獎儀式對學習態度欠端正的學生進行由衷的批評指正。只要有英語教師的身體力行,用自己的魅力去影響和引導學生,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也一定會在心靈上有所觸動、有所進步。

總之,只要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處處注重細節,勇于實踐,那么處處即德育實踐的課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裸体跳舞xxxx裸体跳舞|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综合人成 |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动漫|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蜜桃| 欧美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 同性男男黄gay片|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污黄啪啪网18以下勿进|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试看| 99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西西大胆午夜人体视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视频免费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dvd| 春色校园综合人妻av| 波多野结衣初尝黑人巨大|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欧美bbw极品另类| 天干天干啦夜天干天2017|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 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亚洲欧洲久久av| 男插女高潮一区二区|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九九在线精品国产| 欧美白人战黑吊|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又爽免费|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 男女做aj视频免费的网站|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